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茶文化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1-01 04:34: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茶文化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茶文化论文

第1篇

(一)优势(Strength)

1、历史悠久,驰名中外。如果说曾经沟通东西方的商贾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丝绸之路”的话,那么福安茶叶的传播,则可以称得上是闽东近代的“茶叶之路”。福安市产茶历史可追溯至西晋温麻县治时期。清咸丰、同治年间,“坦洋工夫”红茶脱颖而出,并于1915年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同时,闽东茶叶对外贸易也十分活跃,明末清初,福安茶叶融入“海上丝茶之路”和“陆上丝茶之路”大联通,可谓“四海共飘茶叶香,五洲同赏福安茶”,奠定了世界名茶的地位。然而因为长期缺乏一个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导致在茶类中缺少竞争力而一度处于衰弱境况。从2006年起,福安市确定挖掘这一历史名茶作为该市茶叶公共品牌,于是经过几年的品牌打造,获得“中华名人特供茶”、“福建十大名茶”、“中国申奥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省著名商标等荣誉,加工工艺列入福建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地理标志产品——坦洋工夫》也已通过国家标准协会组织的专家论证,这为坦洋工夫现今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内涵深厚的茶礼茶俗。茶与其他旅游资源不同之处在于,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些嗜茶的人更是到了“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所以茶文化它更多地体现在一般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在福安,茶以一种文化的触角深入到人们生活中,它不仅是解渴的饮料,更是一种厚重的礼仪。大年初一喝“过年茶”,新娘过门喝“新娘茶”,亲人出门喝“出行茶”。福安广泛流行“茶哥米弟”之说,有客来先敬茶后吃饭,生活中称“喝茶”为“食茶”,表示茶似饭食,一日三餐不可无。福安茶与婚姻的关系密切而独特,男子在向女子求婚的聘礼中要插上一枝茶枝,聘礼中带茶枝表示今后家庭兴旺,茶树又是一种独特的植物,茶树开花的时候其茶子还在树上,叫做母子见面,寓意今后儿孙满堂;女子在出嫁的嫁妆中要放入几粒茶子,古有“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不可复生也。”用茶以寄寓,既反映了中国古代妇女从一而终的儒家道德观念,也体现了中国青年男女祈求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的美好祝愿。

3、旅游资源丰富。福安旅游资源丰富,省级风景名胜区白云山风光秀美,其南部的第四纪古冰川遗迹——冰臼群是我国低纬度地区保存最多、最好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保存完整的廉村宋代古城堡建筑群、神秘古老的瓜溪“活化石”刺桫椤、古朴奇特的柏柱洋明清古民居、别具风情的溪塔葡萄沟、绚丽多彩的仙岫畲族风情以及闽东苏维埃旧址构成了独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是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

4、当地政府大力引导和支持。福安市重视坦洋工夫茶文化的传播与茶经济的发展,在加大对“中国茶叶之乡”、“坦洋工夫”红茶品牌的宣传力度的同时,致力推动坦洋工夫品牌与中外知名品牌的合作交流,推动东方文化的传播,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借茶文化办旅游、以旅游助茶业发展”已成为有关部门的共识,包括茶博物院、乌龙茶都、畲乡茶艺表演队等在内的一批与茶叶相关的景点和节目相继形成,为茶文化旅游创造了条件。近两年来,坦洋村已经投资1000多万元完成主题公园、横楼民宿文化茶博馆等工程的建设,“坦洋工夫”生产性非遗项目,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9月1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的《关于提升现代茶产业发展水平六条措施的通知》中,要求各地和主管部门大力挖掘、弘扬茶文化,积极开展茶事、茶艺活动。支持茶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开发推广茶园生态观光游和茶文化体验游。加强对外交流,学习借鉴其他产区的先进经验,不断增强茶产业竞争力。

(二)劣势(Weakness)

1、高质量茶文化人才较为缺乏。茶文化旅游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茶知识,还得掌握旅游知识,做到在旅游服务中能将茶文化融入旅游景点中,茶景相融。当地政府虽然抓住茶文化旅游这个旅游热点来推进福安市旅游业发展,但与之相关的茶文化人才从业素质不够高,相对较为缺乏。福安茶文化旅游的大力推广和稳步发展,需要大量高层次专业人才的支撑,人才的缺乏导致福安茶文化旅游发展程度不高,个性化不强。

2、茶文化旅游的开发程度较浅。福安市茶文化旅游多集中于坦洋村,多是对环境资源进行观光式的浅层次开发,缺乏针对深层次内涵式产品的开发,未能在业内打造独树一帜的旅游品牌和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茶文化旅游是主题性旅游,但多数茶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没有融入到福安特定的地域文化中,难以展现历史文化发展的传承性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观光型的茶文化旅游使得游客走马观花,停留时间短,未能将茶文化传播出去,也未能最大程度地对当地旅游产业进行开发。

(三)机会(Opportunity)

1、借海峡西岸经济区之东风。中国政府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政策支撑。自“十一五”规划以来,海峡西岸经济区获批,为福建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作为福建的产茶中心,福安借助此次政策东风,吸引外资注入,建立海峡两岸旅游合作机制,共推双向旅游线路,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增强各景区对两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茶文化、畲族文化、妈祖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

2、借力福建自贸区,发展以对台为特色的茶文化旅游。2014年12月12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依托现有新区、园区,在广东、天津、福建特定区域再设三个自由贸易园区。而福建自贸区则突出对中国台湾自由贸易将是其最大的特色所在。福建与台湾在交流上具有多种优势,主打两张特色“牌”即对台和生态。福建省内交通方便,温福铁路、福厦铁路等多条铁路对福安市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方便。而台湾茶文化发展迅速成熟,通过福建自贸区的建立,加强闽台茶文化旅游的交流与合作,发展以对台为特色的茶文化旅游。

(四)挑战(Threat)多数茶文化旅游资源单体差异不大,旅游资源类别少,造成茶文化旅游系列内各景区景点内容相似,这就决定了茶文化旅游区域间的可替代性,容易导致区域间同质旅游产品的竞争。随着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全国各地将出现大量同质性的茶文化旅游景点,进一步加剧了茶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福安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相对福建省内其他市而言较为落后,丰富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从业人员及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等跟不上旅游业的发展。因此,与北部的浙江、南部的安溪、武夷山等拥有知名品牌的茶叶大省市相比竞争压力较大,茶文化旅游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福安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整合旅游资源,树立大牌意识

福安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整合旅游资源,将茶文化和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属于福安自己的茶文化旅游。加强红茶的品牌建设,借鉴立顿红茶、大红袍、铁观音等国际品牌的经验,树立大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打造有影响力的福安茶叶品牌。

(二)加强区域联动合作,多元化品牌宣传

在区域合作上,一方面要加强省内各市茶文化旅游的合作,联动发展,打造茶文化旅游区,共创区域旅游品牌;另一方面要加强省与省之间茶文化旅游的合作,在福建茶文化旅游线路的基础上打造精品线路,实施客源共享。在旅游营销方面,可利用网络平台如新浪微博,淘宝以及其他茶叶专门网站等方式宣传茶叶产品和茶文化。同时,通过举办一系列茶文化赛事、活动等措施,加强茶文化旅游的宣传,努力打造茶文化旅游品牌。

(三)着力加强茶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

第2篇

《九经》(注释见后)无茶字,《班马字类》中亦无茶字。用荼以为茶,自唐始减荼字一画以为茶字。茶这个字实为唐代陆羽所造,本字来源于荼字,荼的古楚音读za、tou,(诗所谓“谁谓荼苦”是也,读若磋,差,楚音读za,楚地磋、琢、啄、差不分,都读za音,啄木鸟在楚地乡下仍然读za mǔ liao),只有把荼的古楚音找准了,《茶(za)经》的文化含义才能余味无穷,我们才能为下次的汉语拼音改革找准方向。唐代陆羽把荼去一画而造‘荼’的异形字‘茶’,定音为za,实是为其《茶经》一书开路。‘荼’由正楷‘艹’、‘人’、‘一’、‘木’四部分组成,‘一’居‘善’位而化‘善易’之意义(一易同音,‘一’指代‘易’;古音中‘三善’同音,‘三’指代‘善’),‘ 荼’策‘一’化‘茶’,其《易》善矣。在易理中,‘za’音的首选之字为‘杂’,《易》云:“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黄裳元吉,文在其中。”孔子读《易》作《十翼》,《杂卦传》即《十翼》之十,《杂卦传》有总揽其意的一首诗:《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失义,或与或求。《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为什么是诗?音训可求,茶诗有云:“天健同游,比乐思友;临观知易,何欲何逑?吉凶同居,不失真主;众妙之门,绮梦巧拙。”《茶经》中的‘或与或求’,今也知否?茶花女的静女之贻,今也在否?

《茶经》由“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图”十部分构成。 ‘十之图’即‘荼之识’的谐音(注:楚因图、兔、土、荼等字读头tou音),‘荼之识’中‘荼’驱‘一横’化为‘茶’之‘一之源’(一易同音,‘一’ 指代‘易’,横亨同音hēng ,‘横’指代 ‘亨’,源元同音,‘源’ 指代‘元’),这就是‘茶荼之易,道为文化’。 ‘茶荼之易’隐喻‘察人心,知变化’,茶有清明将来察,茶有谷雨历史察,子曰:“唯君子能好人、能恶人”,诗云:

察微知拙,佩玉琼玖;

承前启后,宜言饮酒。

以翱以翔,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茶佩以赠之。

知子之顺之,茶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茶佩以报之。

上面讲的是‘茶艺知源’,下面就讲‘茶十知图’的‘荼’。 图,楚音读tóu, tóu音在楚,含‘荼、图、土、头、土、途、凸’等字器, tóu音与za音按易理搭配,za音首选字为‘杂’, ‘杂’即‘文质彬彬’,子曰:“文质彬彬,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tóu音首选字为‘土’, ‘土’代表大地‘坤’ , ‘土’居‘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五’位上,脚踏实地,意义重大。由za音次选字为‘查’,tóu音次选字为‘途’,人在旅途,归去来兮,怎能不查清来去归路?…茶无土不立,无阳崖阴林紫者(不扬雅、不盈文行忠信诸执者,不善)不上,无西南(习揽)不成嘉木;知人参(仁善)为累,则茶累(文质彬彬之类)尽矣。《诗经·兔爰》云:

有图圆圆,自不离乐。

我生之初,尚有为;

我生之后,逢此百律。

尚梅,有阿!



有途远远,执不离福。

我生之初,尚有造;

我生之后,逢此百佑。

尚莓,有觉!



有土源源,志不离同。

我生之初,尚中庸;

我生之后,封雌搏雄。

尚美,有聪!

我想,这就是赏茶知荼的形而上,我们谓之曰‘茶道’。 转贴于

备注:

《九经》——隋炀帝以“明经”科取士,唐承隋制,规定《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连同《易》、《书》、《诗》,九部儒家经典的合称为“九经”。

第3篇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了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提出了学生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来实现。在教学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我校品德教研组对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研读各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科书、教学用书以及学生学习活动手册,整体地把握了课标教材的编者意图和教材编排课程内容的设计情况,针对教材在实施教学中存在的与本地区教学资源不适应,与本地区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不一致的教学内容,充分地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了解各地区不同版本的教材,了解教材编写的原则,再到书店找材料,借助网络资源等手段,列出了各年级的校本化整合修改的篇目。我校地处茶乡,根据社情、乡情、校情和茶文化教育的特点,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挖掘当地文化,整合教学资源,开发了适合不同年级校本教材。一年级教材从兴趣入手,编写一些既有趣又有意义的茶诗;二年级教材以故事为主,讲述茶的来历以及名人与茶的故事片;三年级教材介绍茶的生长、采摘、制作和茶历史;四年级教材介绍茶的分类;五年级教材介绍泡茶的方法;六年级介绍茶与生活的关系。我校发挥茶乡的优势,以茶为载体,整合教学资源,开发校本教材,教材中深入浅出,富教于乐的内容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二)以茶为载体,创设生活情境,开展活动教学

品德与社会旨在通过让儿童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以调查、观察、实验、讨论、制作、演练、游戏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和学习,让学生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活、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并发展各种能力。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儿童主要的学习形式不是听讲,而是参与活动。而儿童只有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才能自然地运用自己的经验,积极参与活动,并深入体味活动的内涵,加深对生活和自身的理解与感悟。因此,教师要关注来自学生实际生活的各种信息,捕捉并遴选其中有价值的内容,生成符合教育目标的主题,设计活动方案。虽然教材内容本身就是来自儿童生活的活动内容,但不管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如何想方设法,如何顾全大局也仍然无法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生活经历的儿童需要。所以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要以本地本校本班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点,创造性地将教材内容加工处理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活动内容。如对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二级主题《插上科技的翅膀》“走向现代化”这一课教学时,由于我校地处安溪,是铁观音的原产地,可引导学生到茶农家、茶山、茶科所、茶叶加工厂、茶都等地参观访问,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家乡茶业的发展带来的变化,使学生了解以前茶乡人制茶“靠天吃饭”,纯手工制作,而现在依靠恒温除湿、空调做青,依靠智能化的茶业机械,茶乡人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局面,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让科学技术成为了脱贫致富的好帮手。这样就将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和茶乡特有的资源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感受到茶乡的发展与变化。学校把涉茶教育和品德与社会教育整合。教学生唱茶歌,跳茶舞,绘茶画,演茶艺,使学校形成了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联谊,以茶健身,以茶演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兴文等茶文化活动随处可见,校园里形成了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以茶为载体,创新课程评价,提倡多元评价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提倡多主体、开放性、多元化的评价,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工具要多样化;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过程要注意差异化。科学地运用好评价,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对儿童活动过程的评价,即重点评价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表现出的价值观以及活动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精神。在评价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儿童采用观察、访谈、阅读、问卷等形式结合评价手册、成长资料袋和儿童作品分析等方式进行多主体性的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把教师评、家长评、学生评与学生自评巧妙结合起来,努力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主动性,评价对象的个体灵活性,评价内容的多维立体性,评价操作的持续全程性,评价语言的积极激励性。如我校结合县情、校情开发了校本教材《成长的足迹》作为档案袋研究活动的载体之一,促进学生全面、个性、主动发展。我校以茶为载体,创新课程评价,如将茶道文明礼仪评价和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相结合,设计评价表,让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教师评,要求语言要文明,多用茶艺专业语言,做到彬彬有礼;恰当使用“谢谢你”“对不起”“请”等文明用语;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多学习茶词诗赋,有得体的行为举止;熟悉掌握茶文化知识及泡茶技巧;严格要求自己在外形、举止乃至气质上,做“和雅”少年,并将评价表放入成长档案袋。

(四)以茶为载体,拓展教学时空,开展实践活动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教师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调动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充实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同时将课内学习延伸至其他学科的学习或校内外其他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要根据实际条件,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已有的资源,以及购物、旅游、访友等机会,引导学生适时地开展体验、考察、调査、制作、游戏等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材料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利用劳动课,培植茶树标本,参加种茶、采茶、制茶、拣茶和包茶等社会生产活动,以研究性学习为策略,让学生参加茶实践。利用校本课系统开设茶课,让学生学习茶知识。用活动课教学生唱茶歌、跳茶舞、吟茶诗、演茶戏、画茶画、演茶艺,弘扬茶文化。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寻找了一个岗位扮演了一个角色获得了一种感受学会了一种本领”,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受益匪浅。学生从问茶学茶知茶会茶到爱茶农爱茶乡爱祖国,这无疑是一种质的飞跃。让学生参与学茶、种茶、采茶、制茶的实践体验活动,学生从学习茶的历史,茶的文化,茶对安溪经济发展的贡献,到经历茶树的种植、管理,茶叶的采摘,茶叶的制作,以及茶叶的冲泡等过程一次次的动手实践,一次次的艰辛劳作,学生受到的教育是实实在在的,体验的感受是深刻的,正如同学们在体验日记中写到:“谁知杯中茶,叶叶皆辛苦。”“好山好水才能出好茶,茶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恩泽,我们要做大自然的好朋友”。通过以茶为载体,拓展教学时空,开展实践活动使学校在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为如何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构建了新模式。

第4篇

中国茶文化向世界传播的经济影响巨大,并催生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茶产业,诞生了世界茶叶贸易行业,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催生世界茶产业。中国茶向世界的传播,也是茶产业走向世界的过程。作为茶树原产地的中国,最早利用、驯化、栽培茶树,进行茶叶采摘、加工、制造、销售,形成了茶产业,诞生了茶经济。随着中国茶向外传播,茶叶知识、茶树栽培、茶叶生产传到国外,世界茶产业应运而生。现在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种上了茶树,不同程度地发展了茶叶生产,促进了国际贸易,加强了国际协作,繁荣了茶叶科学。在世界农业经济作物中,茶业逐步成为令人瞩目的产业。现在五大洲都有茶区分布,茶园分布最广的地区介于北纬6度至22度之间,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边区索契山地的图亚普谢区茶区为当今世界最北的茶区,阿根廷的米逊斯茶区是世界最南的茶区。亚洲茶区分布最广,非洲次之,美洲再次之,大洋洲、欧洲分布较少。茶业在各国经济中的重要性,从茶产量可见一斑。年产量20万吨以上的国家为世界最重要的产茶国印度、中国、斯里兰卡,这三国茶产量占世界茶产量的60%以上。年产量10万吨以上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肯尼亚、日本、土耳其。以上这些国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产茶国。年产量万吨以上的产茶国有孟加拉国、坦桑尼亚、马拉维、乌干达、伊朗、莫桑比克、越南、阿根廷、巴西、津巴布韦、卢旺达、南非,这些国家是世界上比较重要的产茶国。此外,缅甸、泰国、老挝、马来西亚、柬埔寨、尼泊尔、菲律宾、朝鲜、韩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卢旺达、马里、几内亚、毛里求斯、埃及、刚果、喀麦隆、布隆迪、刚果(金)、埃塞俄比亚、留尼汪岛、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危地马拉、巴拉圭、牙买加、墨西哥、玻利维亚、圭亚那、美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澳大利亚、葡萄牙、格鲁吉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茶产量在世界上虽无甚影响,但茶产业在本国经济中仍占有一定地位,在满足本国饮茶需求的同时,对减少茶叶进口,平衡贸易格局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而仍具有产业意义。

推动世界茶贸易。中国茶向世界的传播,推动了世界茶贸易的发展。茶叶贸易的发展与饮茶风俗的传播关系极大。长期以来,中国茶主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虽然茶叶贸易随之兴起,但贸易数量仍然有限。只有当饮茶风俗传入欧洲,并随西方殖民扩张传播到世界各地后,茶叶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茶叶贸易勃然兴起,世界茶贸易数量才不断被刷新。19世纪40年代前,中国几乎提供了世界茶叶贸易的全部货源。据笔者推算,16世纪的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微不足道,17世纪约在21010担以上(1050.5吨),18世纪增至8889241担以上(444462.5吨),19世纪40年代,达1500万担左右(75万吨)。如果加上每年2.5万~5万担的帆船运茶出口量,则总数更多。从16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前的约300年间,中国出口茶叶总计2396万担(约119.8万吨),1840年约为40万担(2万吨)。此后,世界茶叶市场上出现少量日本绿茶、印度红茶,且数量不断增多,但中国茶叶出口量也不断增加,1886年达到巅峰的13.4万吨。这一时期,中国茶叶90%以上销往欧洲。20世纪40年代后,由于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世界茶叶生产、出口、消费均有所下降。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茶叶产量迅速增加,但世界茶叶贸易额同样增加迅速。世界茶叶出口贸易由19世纪70年代的12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178.37万吨,显示了这一贸易产品的巨大活力。

刺激世界茶生产。中国茶向世界的传播,刺激了世界茶的生产。随着茶的传播,茶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茶国家和地区逐渐增多,茶叶生产得到稳步发展。笔者曾估计,中国茶作为世界茶叶唯一产地时的1832~1837年,年均茶园面积为34.73万公顷,茶叶产量13.03万吨,单产374.9公斤/公顷。由此可知,中国茶向世界传播对茶叶生产的巨大刺激作用。以1832~1837年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和单产为基数,1934年这三项数据分别增长了2.59倍、2.93倍和1.13倍,1990年这三项指标则进一步增至7.2倍、19.3倍和2.68倍。从1934年到1990年,世界植茶面积增长1.78倍,茶叶产量提高5.6倍,茶叶单产增加1.36倍。进入21世纪,世界茶叶产量持续增长,每年均超过300万吨,2010年跃至408.7万吨,2012年增至452.80万吨。茶叶生产的惊人发展由此可见一斑。

二、丰富人类文化礼仪

中国茶向世界的传播过程,不仅是饮茶风俗的传播、茶叶知识的输入、茶叶贸易的开展及茶产业的兴起,更重要的是礼仪文化的传播。与中华文化一道远播海外的茶文化,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相结合,日益生根发芽,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饮茶礼仪、饮茶文化。在新产生的茶文化中,东方茶文化最具典型的是朝鲜茶礼、日本茶道,西方茶文化最为典型的是荷兰茶会、英国下午茶。这几种最为典型的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茶风俗传入这些国家的产物。朝鲜茶礼。随着中国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流入朝鲜,茶随之传入该地,并加以传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唐太宗时期茶传入朝鲜。据朝鲜正史《三国史记》载,新罗善德女王(632~646年在位)时,留学僧人从中国带回茶籽种植。《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第十)兴德王三年(828年)十二月条载:“入唐回使大廉带回了茶种,种植于地理山上。在此之前,善德王之时茶已有之,但是自兴德王时代兴盛起来。”朝鲜李朝文献《东国通鉴》说“:新罗兴德王时,遣唐大使金氏,蒙唐文宗帝(827~840年)赏赐茶籽,公元828年种于金罗山的异山。”这是茶的再次传入,表明饮茶已有一定程度的普及。新罗时代已全面输入中国茶文化,饮茶由上层社会、僧侣、文人向民间传播、发展。这一时期新罗国内开始植茶、制茶,茶文化进入兴盛时期,茶礼形成。日本茶道。日本奈良时代,“文化的引进,并不仅仅限于制度、技术等,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也被热心地学来了。其中之一,即饮茶之习惯也被热心地学来了。”

[2]以最澄、空海、永忠为代表的学问僧在学习、传播佛教的同时,还带回了中国的茶籽、茶饼、茶具。从弘仁饮茶中对陆羽亦步亦趋的模仿及弘仁茶诗与中国茶诗的相似表达,可以推测《茶经》一书及唐代饮茶诗文也由以此三人为代表的学问僧带到了日本。以嵯峨天皇为首的日本上流社会对新传入的饮茶文化怀有极大热情,尤其是嵯峨天皇不仅多次参加茶会,还在皇宫中开辟茶园,下令在近畿地区植茶。饮茶文化在日本迅速发展,形成一股“弘仁茶风”,为13世纪后南浦缫明、村田珠光、千利休等人在日本传播茶道打下了基础。荷兰茶会。欧洲茶会,以荷兰为最。中国茶传入欧洲时,价格高昂,非普通人所能饮用,只有贵族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要人才能享用。荷兰输入中国茶叶的同时,中国茶壶、茶杯也一起被输入,使之能够同时使用。1637年前后,有些富商的妻子开始以茶待客,于是茶叶输入量稍微增加。1666年,茶价有所下降,但每磅售价200~250弗洛林(相当于80~100美元),茶叶仍然只能为富人所享用。此后,输入量再次增加,价格下降,饮茶略有普及,这个时间是1666年至1680年。富有的家庭辟有专门茶室,普通市民则在啤酒店饮茶。饮茶俱乐部的形成,推动了一般妇女的饮茶热。茶会是一件十分郑重其事的事,饮茶客人多在下午2时光临,主人郑重接待,礼貌周全。女主人取出各种茶叶,放入配有银制滤器的小瓷壶中。女主人请每位客人选好自己的茶,然后放入小杯中。需要加其他饮料的客人,女主人则以小红壶浸泡番红花,用较大的杯盛放较少的茶递给客人,让其自行配饮。饮茶时,要咂吸有声,表示女主人的茶味美好。大家足靠火炉,一边喝茶,一边吃着糖果饼干,一边交谈。饮茶结束后,再喝白兰地酒,吃葡萄干、糖等食品。茶会风靡一时,成为荷兰妇人重要的社交方式,这一著名活动丰富了她们的日常生活内容。饮茶习俗对荷兰人社会生活产生了许多潜移默化积极影响:政府通过社区免费聚餐,加强与民众的互动与沟通;生意兴隆的茶馆,丰富了近代荷兰的城市服务业,促进了人们之间的彼此联系;追求饮茶,刺激了人们对茶器收集及茶亭兴建的热情。

[3]英国下午茶。欧洲茶会,以英国为次。英国饮茶晚于荷兰,但发展势头迅猛,至18世纪已形成午后茶。1763年,在哈罗门诸贵妇轮流供给午后茶与咖啡。此后,鉴于人们早餐食用丰富,中餐与晚餐间距时间太长,晚餐后则在会客室饮茶的情况,第七世裴德福公爵夫人安娜推出了17时进茶、饼干的项目,午后茶遂成为时兴礼仪。这种礼仪一经产生,风靡一时。同时,饮茶习惯迅速普及全国各阶层,英国遂成为世界最大茶叶消费国,人均年茶叶消费量最多时竟然达到10磅。饮茶方法的讲究,为其他国家所不及。泡茶是一种艺术,全国男女老幼都懂得怎样泡制一杯合口的好茶。[4]

三、其他方面的影响

第5篇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第二,品茶的环境之真。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天趣则是指自然天成的环境。《徐文长秘集》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适宜时候:“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

第三,茶人的性情之真。人们对茶的品饮,除了外在的环境之外,重要的还必须有内在的心境。自然环境与人的心境和谐一致,人就能真正地放松自己,进入忘我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目的。

第6篇

茶文化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被日本人吸收、丰富与发展,使茶文化具有了日本本圭化的特点。日本人对茶文化的定义与中国不同,也们认为:茶道就是有关沏茶、饮茶的文化祗,是用以修身养性,与别人进行沟通与学习的工具。二十世纪末期,日本的谷川激三先生曾在《茶道的美学》中,对茶文化进行了定义,也认为茶文化是一种艺术,是以茶品为媒介而演出的一种艺术。因而谷川激三先生认为茶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即艺术、社交、礼仪与修行。可以说,日本的茶文化更具有实用价值,从中国古代高深玄妙的宇宙观中解放出来,将之用于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化工具。日本茶文化的核心是禅,这与中国古代诗词中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修行十分吻合,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认为,思想的修行不需要去全心向佛,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修养,品茶正是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日本茶文化的形成,受中国影响很大,与中国的“和、静、怡、真”相比,日本提出了“和、敬、清、寂”四个品茶原素。与中国的道家形上的思想观相比,日本茶文化则具有相互尊敬、渴望社会安定、国家和平的愿望,这是日本茶文化在吸收了中国茶文化之后,进行了本土化思想的加工与改变。

二、中日茶文化之异同

饮茶,是中国与日本代表的东方世界所特有的生活现象。虽然茶文化最先起源于中国,但当它传到日本之后,茶文化开始发生变化,开始与中国的茶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以下,本节将对中日茶文化的异同进行分析,希望能对更好的理解茶文化有所帮助。

(一)中日茶文化相同之处中日茶文化虽然在发展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茶文化中重视“精神内涵”的特点却是相同的。中国的茶文化中注重“天人合一”“、禅茶一味”等思想,是中国人对真、善、美境界的追求。因而中国人品茶十分注重“品”字,他们把茶看到一种形而上的存在物,甚至把茶水当作人与自然、人与天地的媒介,而饮茶的过程则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进行交流与感悟的过程,其精神内涵的追求是品茶最终目的。在这一点上,日本茶文化与中国相似“,和、敬、清、寂”是日本茶文化的精神理念,日本人在品茶时,茶水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讲究,及时茶具的使用也是极具禅宗意味的。从茶室的布置与安装,到茶具的选用,茶叶制作的程序等等,日本的茶文化无一不体现着禅宗文化中“本来无一物,勿使染尘埃”的精神追求。此外,中日两国的茶文化的相似之处还在于,都追求品茶活动舒缓身心的作用,简而言之,饮茶成为人们放松心灵的一种方式。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影响之下,人们背负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的重担,每一个中国人都把家庭、民族的伟大与振兴当作自己的责任,从而背负着重重重担的中国人,把饮茶当作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希望在这种放松心灵的品茶活动中,能够收获更多的动力与领悟。由于日本民俗所特有的民族特征,品茶理所应当的成为他们放松身心的方式,正是基于品茶这样的特点,饮茶才成为社会中最为普遍的放松方式,无论是王化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对茶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喜爱。

(二)中日茶文化相异之处中日两国茶文化的相异之处,首先表现在形式方面。中国人品茶最喜欢的地方就是茶馆,在一些古装电视里经常会有茶馆出现,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因为中国的茶馆面向于社会各个阶层,因而具有平民性、开放性的特点,茶馆是人们休息、娱乐的场所,是古代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休闲方式。到了现在的中国,茶馆虽然已经不见身影响,但是一些极具古典特色的茶楼、茶间却开始出现,它与古代的茶馆一样,有着随意性、开放的特点。而日本的品茶形式则与中国有所不同,日本茶文化的场所主要是茶室,日本的茶室与中国的茶馆不同,以其严谨、繁琐与等级为特色。

在气氛与环境上,中日茶文化也有所不同。在中国的一些古老的茶馆里,我们会发现,其环境十分幽静,里面所收录的家具、茶具等都是极具古典气息的,有的茶馆里面甚至有花花草草、鱼虫等等,有的还会有大荧幕上的皮影戏表演,因而整体的氛围是“悠闲”与“自在”的。相比之下,日本的茶文化氛围则相对要严肃很多,日本的茶室总是静悄悄的,茶室里的任何物品都极为讲究,给人一种严肃、严谨之感,并没有中国茶馆里的随意的感觉。此外,中日两国茶文化在文化社会中的地位也不同。中国的茶文化成熟于唐朝时期,此时的中国文化与思想已经处于成熟阶,中国的社会、文化以及思想都已经定型,因而茶文化是处于主流文化的支流地位,它处于辅的地位。但是日本则与中国不同,茶文化传处入日本时正是七、八世纪,此时的日本文化还没有形成,茶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因而茶文化对于日本文化来说是一种主流性文化,对茶文化的改造与丰富,才使得日本文化具有本土性的特点,与中国茶文化的辅地位不同,日本茶文化则处于日本文化的主流地位。

第7篇

(一)教材编排

教师要结合阿坝州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具体条件来进行教材的编撰。由于茶文化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教学,因此,要结合已有一些教材作为基础,选择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资料。教材:以王玲的《中国茶文化》为底本,《茶艺百科知识手册》,和其他茶文化相关教材为资料,学校专职教师根据茶文化的相关资料结合阿坝州的具体情况进行编撰,确保实用。

(二)教学设施

1.教学设施:多媒体演示配套设施、电脑、收录机、舒缓音乐等设备。

2.教学设备器具:茶具10套、玻璃杯若干只、各类茶叶若干、茶叶罐等。

3.教学场地:茶艺学多功能实训室、水磨映秀的羌芽基地、茶园、茶艺馆等。

(三)课程设置

茶文化的课程设置主要从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来考虑,课时的比例应该是1:1.茶文化理论讲解主要从茶的饮用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茶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融合以及充分利用茶的自然性,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和羌族的特定的品茶方式等对茶艺和茶道的重点介绍。比如:客来敬茶,茶与民俗民风,茶与歌舞及楹联,茶会,茶馆与茶艺馆,茶的传说;茶与水,茶之具,茶的山水情结及旅游,品茶与茶艺,茶与茶艺,茶与文学,书画艺术欣赏等;茶性茶德,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诠释,茶道与饮茶,名家与茶,中日茶道史实比较;茶文化之当代实践,茶文化和东方文化与现代化,发展茶文化等。除了理论教学,实践操作也是该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熟练的掌握基本技能,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是否能够从容流畅的介绍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旅游管理学生是否能够开发茶文化旅游品牌资源等都是重要的考量内容,因此学生在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同时需要到茶艺馆进行参观、学习各种茶叶的冲泡方法和茶艺的表演等技巧。学校还可以联系旅游公司让学生到相关场所进行顶岗实习,给学生充分接触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师资情况及学分计算

由于该课程的操作性很强,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个性及交往中的表现形成对学生的认知,学生接受了教师行为中所暗含的信息,并根据期望的方向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学校安排一个茶道方面专业技能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对茶艺的欣赏水平和茶艺表演的展示会感染、带动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创造自己的辉煌。该课程由于是新开设的课程,可以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的选修课,在大二的时候开设,时间为一年,共72个学分。

(五)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采用的考核方法分两部分,一是理论考试。这部分考核可以从平时的学习状态、课堂展示、学习心得、考勤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定;另一部分可以根据期末检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从茶文化的历史、茶的种类等方向让学生撰写论文或者开展课题研究。为确保论文的质量,提前四周布置论题范围,本人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学生简要讲授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规范要求,规定完成的论文不能少于五个参考文献。其次是操作考试,这部分的重点放在茶文化讲解和茶道茶艺实际操作的考核上。两种形式的考核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定,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结论

第8篇

煮茶的过程中还可以加各种佐料。不同地区蒙人奶茶制作的方法有差异,各地爱喝的茶的味道也不同,所加入的佐料也就不同。一般来说,加小米、奶皮子、黄油渣、稀奶油、黄油或绵羊尾油等调料。要想把茶煮好,关键是将稀奶油、黄油渣、奶皮子、熟奶豆腐等调料搅拌好,才能煮出别有风味的奶茶。有的人在奶茶中加盐,有的人喜欢甜而加糖,要根据各人的口味添加。至于鲜奶可分牛奶、羊奶、马奶和驼奶,一般以牛奶为上品,羊奶次之,也有的地区用马奶和驼奶。蒙古族制作奶茶是用熬的方法,而熬煮之法又是中国古代的饮茶艺术。早在唐朝,《茶经》序言的作者皮日休就描写过煮饮茶的方法。元人杨维祯《煮茶梦记》记载“:铁龙道人卧石床,命小芸童汲白莲泉,燃槁湘竹,授以凌霄芽为饮供。”[3]可见这种方式是有一定文化继承的。

奶茶的功效

奶茶中放的炒米是脆炒米,是用糜子米炒制而成:先将干净的糜子米倒入铁锅内,加适当的水煮,并不断搅翻锅内的米,米泡胀后,使米皮层中的水性维生素渗透到米粒中去,增加米中的维生素含量。把泡胀的米捞出凉晒,然后把干净的细沙子倒入铁锅内,将沙子炒红,把泡胀的米倒入,进行快速炒,使米开花,即可出锅,色黄不焦,米粒质坚而脆。这种炒米泡在奶茶中,吃起来酥脆香甜。也有糜子米不用水泡,也不用沙子炒,而直接将糜子米放入锅内炒。这样的炒米较硬,被称为硬炒米。然后用碾子碾糜子米,去其皮,将糠簸出,即可食用。这种炒米不发霉变质,便于保存和携带。用炒米泡奶茶喝了解饥饿。在不同季节所喝的奶茶也不完全相同,如夏季鲜奶多,奶茶是用鲜奶煮。但在冬季鲜奶就极少,主要用奶制品代替,特别是黄油茶在寒冷的冬天,受寒冻僵时,饮黄油茶能很快得到恢复。蒙族人除饮奶茶外,还饮嘎仁萨面茶。这是用绵羊脊骨汤煮茶,饮后可以提高视力和听觉。饮杏仁宝日汤煮茶,可以通宣理肺。饮酸枣茶能健身补血,治疗失眠。蒙人还有喜欢将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用于煮茶,煮出的茶,风味各异。一些入茶的植物已经被证明有一定的药用价值[5]。东部蒙人对兴安岭南麓地区生长的各种茶树,制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如在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阿巴哈纳尔旗、乌珠穆沁旗以及察哈尔、克什克腾旗等地区的蒙人,饮一种阿巴嘎茶。阿巴嘎学名为地榆,属蔷薇科,是草本植物,生于草甸草原的林缘附近,叶为椭圆形,秋后采集叶、茎、根放在阴凉处,可以和青砖茶煮,味道香,加入鲜奶及其他佐料,即是阿巴嘎茶。

蒙古族人熬制茶和饮茶的茶具

蒙人熬制茶和饮茶的茶具也是很考究的,以下就六个方面做简单介绍:①装奶桶:装鲜奶的有木桶,主要是柏木、松木或柳木制品,后来的桶多是金属制品。②搅茶桶:将熬制的奶茶佐料放在桶内搅拌,搅拌出油为止,然后把搅拌好的佐料倒入烧开的茶水搅拌。③蒙古刀:削砖茶或切砖茶的蒙古刀,刀身是以优质钢打制的,刀刃锋利,把砖茶切开研碎。④茶壶:盛茶的茶壶各地区使用的不完全相同,一般的茶壶嘴小,底大,铜质,也有铝质的。有的呈圆形,有的呈椭圆形,也有的呈六边形或四边形,容积比普通茶壶稍大。铝壶和铜壶的壶嘴和壶盖都非常讲究,刻的花纹。有的银壶,清代制的凤嘴龙纹银壶十分精致,并配以各种卷草、莲花瓣和各种几何纹样,形成了极为精巧的富有装饰性的民间工艺品。⑤高筒茶壶:蒙语为温都鲁,意即高的,壶形为圆锥形,壶口呈半圆形,约二尺左右高,带把。一般用桦木制作,上面有四道或五道金属制作的箍,箍上刻有各色花纹,也有用紫铜和黄铜制作的,紫黄相间,色泽夺目。温都鲁是盛奶茶、奶酒的必要器皿。⑥茶碗:蒙古族所用的茶碗是木制的,称“翠花碗”。“蒙人胸次所拎之木碗以桦木制成,贵者以札批野(桦木根有翠色花纹)制之。曰翠花碗。制时,须以核桃油擦摩使润。镶以银。碗中镶银三钱许,佳者值银廿余两。桦木者值数两。”[6]这种木碗是用桦树根旋挖成型,再用装饰薄银片包镶而成的。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最大的木碗铺是瑞恒永,价格最低的是树身制作的木碗。木碗便于蒙牧民随身携带,藏于怀内,使用时拿出来。蒙古族王公贵族使用的木碗,是用银片包镶而成,包镶的图案多种多样,八宝图案最多,非常讲究,是美丽的装饰品,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虽然器具不如中原饮茶所用的复杂,但简单实用又极富民族特色。

第9篇

鄂西土家族人喜爱喝茶与地形、气候有一定关联。鄂西地区崇山峻岭,其气多暖,夏季暑湿热。史载“居高山者,寒多暑少,盛夏被不脱棉,晨夕必烘于炕。”“山中清晨,必有瘴气,非雾非云,弥漫山谷,开早则雨,开迟则晴,四季占之不爽。”(卷28《风俗志》,P468)因此喝茶可以去瘴泄火。比如《鹤峰州志》云:“留驾司神仙茶园二处,所产者,味极腴,取泉水烹服,驱火除瘴,清心散气,去胀止烦,并解一切杂症。”(卷7《物产》,P483)《来凤县志》云:土人居“丛崖幽谷中,水泉冷冽,岚瘴郁然,非辛热不足以温胃健脾也,故群然资之。”(卷28《风俗志》,P464)说明鄂西地区的土家族人或许最开始将茶叶作为药引,用来去湿热、治疾病,后逐渐发展,演化成为生活中的保健饮品,藉以养生护脾。而这一转变,也使得茶叶渗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普通家庭的一种消费品,也使得鄂西土家族地区的茶史茶文化延续不绝。

二、鄂西地区与茶有关的地名繁多

地名是人们赋予特定地理空间的专有名称,常常是由生息于此的土著民族以自己的语言来命名,是一地文化的象征,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同时,地名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个民族迁走之后,地名往往被保留;甚至于在新迁徙的地方,也以原来的地名来命名。而在鄂西地区,许多地名都与茶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地名。翻阅鄂西土家族地区的地名志,笔者发现,各个县、市均有与茶有关的地名,比如《鹤峰土家族自治县地名志》中,鹤峰的各个乡镇均有茶地名分布,总数多达31处。《来风土家族自治县地名志》同样如此,下辖的各个乡镇、公社随处可见与茶有关的地名,总数多达22处。其他各县与茶有关的地名也不少,比如咸丰县有23处,宣恩县有47处,巴东县有20处,长阳县有17处。

可见茶地名是鄂西土家族地区的一个普遍文化现象。纵观这些茶地名,发现其中有一些规律可循,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类:一是表示茶叶生长的环境,比如“茶园坡”、“茶子坡”、“茶桩坡”这类。“茶园坡,此山坡上辟有大片茶园,故名”。(P160)“茶园坡,此坡茶树多而名”。(P68)“茶园坡,在石梁司,一在石板坡,距城一百一十里,产茶,味美。”(P415)表明茶叶长在深山间,地形多为山坡,与鄂西山区的地形条件十分吻合。但不仅山区种植茶叶,在鄂西的坪坝、河湾边、山坳口等许多地形条件下,都有茶树生长。“野茶坪”、“茶院坪”、“茶园坝”等地名表示茶叶在坪坝地区有生长,甚至还有野生茶树存在;“茶园沟”、“茶树坳”、“茶园醕”等地名表示在低洼的山沟、沟壑以及山坳上都有茶树生长。“茶园醕,此地茶树密集成园,故名”。(P131)无论是在山地,还是沟壑间、坪坝处,鄂西地区遍种茶树。二是直接表明该地产茶,茶叶是当地一项主要支柱,所以“茶园”、“小茶园”、“茶园山”这类的地名,在鄂西土家族地区的各个县、市均有分布。三是因生长茶树而得名,比如“茶寮”、“上爱茶峒”、“大茶娅”、“茶林坡”等,“村附近坡上长有油茶树,现已成林,故名茶林坡。”(P146)四是反映茶叶销售和买卖情况,如“茶店子”,就是解放前商人收购红茶的地方;“油茶铺,因以前此地有一个小铺子,专卖油茶汤,故名”(P47)“茶庄,盛产茶叶,过去有外地商人于此地设收购庄号,得名茶庄”(P368)。五是表明行政区划单位,比如“老茶口”,是“老茶大队公社驻地,地处两溪交叉处,原名老岔口,后因此地出产油茶,故人们又称为老茶口”。(P38)比如“茶园大队,1958年公社化时,命名为茶园队,1975年以管委会驻地板茶园更名为茶园大队。”(P28)六是因与茶有关的故事传说而得名,比如“茶时到虎”。“传说古时,某年正月的一天,村民吃过饭,正集聚在一起喝茶聊天,突然跑来一只老虎,村民吓得关门闭户,故名茶时到虎”。(P79)七是以产茶知名之家而命名,比如“伍家茶园”、“神仙茶园”这类地名。与茶有关的地名,不仅仅只是这些包含“茶”字的地名,还有一类不含“茶”字,却也与茶有关。比如“方家沟”、“岩蜂窝”、“姚家坡”、“杨家湾”等地名,该地的主要特产均有油茶、茶叶。这一类茶地名就太多了,其存在也间接证明了鄂西地区茶叶种植历史的悠久和该地区普遍制茶,以茶为特色的风俗。从这些茶地名的来源看,鄂西地区不仅有野生茶树,各地普遍种茶、售茶、饮茶,并且,与茶有关的故事也以地名的形式得以保存。

三、鄂西地区与茶有关的故事丰富

以茶为特色的风俗,在鄂西土家族地区,还表现为与茶有关的故事丰富多样。比如宣恩伍家台的“贡茶”,就有一段故事。“相传乾隆帝爱喝茶,并言‘君不可一日无茶’,于是地方官吏纷纷寻访好茶进贡。乾隆三十九年(1774),山东举人刘某时任宣恩知县。听说伍家台的茶叶不错,便令地方官吏选些上乘的给他来品尝。在县衙,他令人打来白鹤井的水为他冲泡,果然汤色碧绿,香味四溢。……于是向皇帝禀告。第二年年初,皇帝令茶官千里迢迢赶到施南府,亲临宣恩伍家台督办茶叶,那时就属伍冒臣茶艺最好,所以制成白毛贡茶,献给皇帝后,龙颜大喜,夸个不停。并御笔写下‘皇恩宠赐’四个大字,令人制成金子匾,由地方官送到伍冒臣家,供在中堂上。”(P78)从此,伍氏茶叶名扬四方,得名“贡茶”。此匾至今仍珍藏在宣恩县博物馆内。至于泡茶所用的白鹤井水,则又有另一个故事流传,它与鹤峰的得名密切相关。“很久以前,容阳土司境内有一口龙井,是东海龙王属下的一条被贬青龙所幻化,用此井水所泡茶叶格外清甜,香飘四溢。香气飘到武当山,太乙真人命弟子白鹤童儿寻访香茶,学会这做茶的手艺。白鹤童儿化作年轻后生,追寻踪迹到了容阳土司境地,拜当地茶农向长生为师,学习制茶工艺,深得师傅真传,名声越来越大,传到土司那里,土司命覃疤子查看,这覃疤子为人阴险,便故意坑害白鹤,要他为土司制作一碗能飘出白鹤的茶,白鹤施法办妥,躲过一劫。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