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5 05:13:1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群众文化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群众文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各级领导的认识水平、决策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在乡村群众文化建设方面,各领导干部绝不能仅仅将职责局限在为村民办几件好事,要把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当作一件大事来抓,精心策划,倾力组织,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交流沟通平台,充分发挥文艺队伍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这就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必须要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文化工作摆在战略的高度予以充分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享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果。
(二)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样式,提升吸引力
要想顺利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各乡村一定要把功夫花在经常性工作上,督促各文艺活动队利用好劳动的空余时间,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升各项活动的吸引力。首先,更新活动内容,不断提高活动质量。如文艺表演、送图书下乡和各地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等,这些内容健康、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且贴近农民生活的文化活动,可以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其次,利用各重大节假日积极开展庆祝活动和各种文体比赛。如正月里的舞龙、端午节的包粽子比赛等,这些活动对于人民群众来说难度并不高,并且还能促使人民群众在活动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相互提高,既增进了邻里关系,又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多元投入,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为提升群众文化活动质量,各级财政部门每年必须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镇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村文化人才的培训,把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建设与农村的休闲旅游文化结合起来,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如每年必须投入一定的经费购置适合农民提高自身素质需求的书籍和杂志,以充实文化站、农家书屋的内容,真正发挥乡村文化阵地的作用。除此之外,各级相关部门还要给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如提供一定的免息贷款,为赞助、支持群众文化活动的企业提供适当的减税优惠,提升赞助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以充足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举办高水准的文化活动项目,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四)加强农村文化工作队伍的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为加强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水平,各级部门应将文化馆、文化站队伍建设纳入议事日程,切实落实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相关政策,保障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以此调动其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特别要重视培养年轻的专业文化人才,形成农村老、中、轻相结合的良性专业人才队伍梯队,防止出现人才断层和老龄化现象,通过对其实施系统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五)结语
群众文化是衡量政府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群众感受政府工作的最直接的方式。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使群众在劳动之余有自己快乐的娱乐活动,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群众文化对群众和政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稳定群众文化活动队伍。群众文化活动使得一些基层文艺骨干有了用武之地,使这些文艺骨干凝聚到一起,为群众文化出谋划策,群策群力,体现自己的文艺特长。这些文艺骨干的参与,使得群众文化活动队伍有了凝聚力,推动、促进了群众文化,使一批群众文艺人才脱颖而出,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文艺特长的平台。其次,创新文化载体,构建和谐社会氛围。文化活动时舒缓压力,缓解情绪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对于创设和谐的社会交往氛围至关重要。群众文化活动是沟通政府和群众的媒介和桥梁,群众文化就是破开经济发展坚冰的春风。
2激活群众的艺术梦想,让群众文化活动走向基层的策略
2.1拓展群众文化发展空间,满足基层群众对艺术梦想的追求。群众文化不能仅仅面对城镇群众,还要关注广大农村基层群众的对文化活动的需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要拓展不同的空间,例如适合老年人的戏曲,讲故事、杂谈等,适合中老年的广场舞、快走、韵律操,适合青年人的街舞,歌曲等,适合学生的校园文化,适合儿童的轮滑等。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文化空间,就可以把群众文化推进到基层的方方面面,能够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2.2开展免费文化艺术培训活动,打开基层群众的艺术梦想。群众文化应该是一种政府行为,是政府的一项公益事业,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对群众文化的投资力度,完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所需要的设施、设备,加大免费文化艺术活动的培训力度,建立基层群众文化培训网点。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借助每一级政府的文化馆来指导群众文化活动,面向基层群众开办绘画班、音乐班、舞蹈班、刺绣班、剪纸班等。例如喜欢广场舞的群众本来在广场上跳广场舞就是为了强身健体,对于舞技不加考虑,也不能在舞技上有所提高,通过文化馆的舞蹈培训,这些爱好广场舞的群众,既可以锻炼身体,也从舞蹈技巧上得到了提升,把他们对舞蹈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甚至一些群众通过培训和自己的锻炼,参加一些大型的舞蹈比赛也能够获奖。
2.3倡导文化艺术志愿者服务活动,把艺术梦想带到田间地头。要想打开基层群众的艺术梦想,还要有一些文化志愿者来为群众提供更好地文化服务。这些文化志愿者往往是具有艺术专长的人,他们的加入,极大地充实了群众文化队伍。文化馆要精心选取一些代表平常百姓生活的小事,这些小事要取自群众身边,例如婆媳关系,邻里关系等,把这些小事加以提炼,再以歌舞剧、相声、小品、秧歌等群众喜欢的形式进行创作,然后送到老百姓中间,让群众看到艺术不是高不可攀的,艺术就在自己身边,打消群众对艺术的神秘感和畏惧感,用艺术引导群众的思想,用艺术开启群众的梦想。文化馆要积极倡导文化志愿者活动,这些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有着对文艺的共同爱好,他们用自己的特长为群众服务,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送到田间地头,激发了群众对于文艺的热爱。
2.4用通俗带动梦想。群众文化的自我参与,自我创作,自娱自乐决定了群众文化从产生之初就带有一定的通俗性。任何群众文化的艺术形式都只有根植于群众当中,用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加以编创,才能拉近群众与艺术的距离。通俗的艺术作品更能被群众接受,也更能反应群众的情感,不是说通俗的就不是艺术,恰恰相反,通俗更是贴近群众的一种艺术。因此,推动通俗文艺的发展,才更能打开群众的艺术梦想。政府可以组织群众乐于参与的一些比赛活动,例如广场舞比赛,让群众自编自演,无论获不获奖,群众都会乐于参与到活动中。相对于美声来说,流行歌曲是通俗的,美声是艺术,通俗歌曲也是艺术。因为通俗,才更易于传播。政府可以通过举办群众文化节促进群众艺术的发展和推广,使群众艺术深入基层。
2.5培养文艺骨干队伍,把艺术梦想提升水平。梦想是需要人引领的,如果没有专业素养较高的文艺骨干的带动和引领,群众的文化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就会因为动力不足而终结。因此,培养基层文艺骨干队伍,在推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就非常重要。在进行群众文艺免费培训的基础上,要重点打造一支专业素养较高的文艺骨干队伍,例如县文化馆牵头,每个社区或者自然村,定期选拔5~10人的文艺爱好者,进行系统的、专业对口培训,在声乐、舞蹈、器乐、相声、剪纸、书法、棋类等群众喜爱的文化形式上,重点培训和扶持。培训结束后,让这些文艺骨干带领社区、或者农村基层的群众进行系列节目的编排,从而使得群众文化不断得以发展和提高。
1.基于审美角度的群众基础
人们将照片作为回忆过去和寄托情感的一种工具,照片能定格过去的某个时刻和场景,以此表达拍摄者的情感。所有人都有权利摄影,摄影艺术这种贴近群众的特征促使广大群众愿意选择摄影技术记录过去,表达思想情感。由此可见,基于审美角度,摄影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基于审美对象的群众基础
摄影艺术的创作对象通常来源于群众的日常生活,所以,广大群众可以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生活场景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情感流露等为摄影对象,把最贴切、最朴素的日常生活呈现在照片上,这无疑消除了摄影艺术和广大群众间的障碍,使欣赏者能从心灵层面欣赏照片。借助照片记录生活,不仅形象生动,表达事实也更加直观和方便,便于欣赏者了解。由此可见,基于审美对象,摄影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3.基于摄影工具的群众基础
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为摄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加之手机产品的不断更新,摄影像素从几十万到几百万再到现今的上千万,手机摄影的像素基本上能满足群众对摄影艺术的要求,而且手机携带方便,体型小巧,质量轻,只要人们有需要就可以随时进行拍摄。
二、摄影艺术对群众文化的推动作用
1.进一步展现民族文化
利用摄影艺术能将这些文化以图片和影像的形式记录下来,记录的不仅仅是这些事物的表象,更是这些事物蕴藏的民族文化。仅凭语言文字无法做到这一点,不仅是因为语言文字不够直观,还因为在记录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漏洞。为此,必须借助摄影艺术对其作进一步诠释和完善,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冲击,充分激发人们的想象空间。也就是说,摄影艺术能将民族文化更深刻、更全面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2.强化群众生活艺术感
摄影艺术展现特定的情感,不仅具备非常真实的艺术性,还较为朴素,充分体现了“艺术来源于实际生活”这一理念,强化了群众实际生活的艺术感。也就是说,摄影艺术提升了群众文化的层次,也提升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
3.拓展群众审美角度
在摄影艺术中,照片属于载体,欣赏者有权利基于自身的理解和认知对照片展开评论。摄影艺术不要求人们用统一的审美标准和规定评价照片,无形之中就拓展了人们的审美角度,同时也让摄影艺术自身更加普及化、群众化和通俗化。一张照片不仅能为群众诉说故事,还能通过照片突显的境界对群众心灵进行有效净化。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照片就是个体面向世界的大门。也就是说,摄影艺术拓展了群众的审美角度,使摄影与群众的关系更加紧密。
4.还原客观与真实历史
作为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的文化财富是十分丰富的。鉴于过去没有摄影的条件,所以不能详尽、有效地记载民族历史的有关内容,这对我国文化遗产而言是较大的损失。但随着摄影技术诞生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这种情况就得到了巨大改变。影像和图片能更全面、具体地记录民族历史和文化,作为历史存在的证据逐渐传承下去。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文字,这些影像与图片更能将真实和客观的历史还原在群众眼前,还能为群众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同时,借助摄影技术保存和备份历史资料是很便捷的,通常不会造成文化流失或资料丢失。也就是说,摄影艺术使得群众文化更加全面、具体和丰富。
5.传承民族民间文化
新闻摄影借助自身独特的摄影技术,全面、真实地记录了国内城市化发展以及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民间文化,并在其中融入思考元素。这样一来,广大读者通过新闻影像资料就能品味出其中蕴藏的民间文化精神与内涵,并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这就十分有效地传承了民族民间文化。结合当前形势,民族民间文化热是热点问题,这无疑为摄影艺术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尤其是关于我国少数民族或偏远地区的民间文化。这样便将很多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提升到了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高度。也就是说,摄影技术使得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更加广泛和全面。
三、结语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群众文化事业运转机制,需要我们从市场经济大环境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问题。在计划体制下群众文化工作长期以来一直是按照计划行事,处在一种被动执行上级指令的状态中,这种状态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计划体制时代过去了,符合市场体制的群众文化运转机制却没有形成。我们的群众文化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处在一种所谓过渡时期,然而这个过渡时期似乎显得太漫长了。纵观各地区群众艺术馆的运作状况,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无所适从的状况。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方面,是领导部门的指导思想需要到位,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群众艺术馆究竟应当遵循怎样一种模式运转,怎样才能切合实际地发挥群众文化事业的社会功能,按科学发展观和群众文化工作的客观规律办事,以实现对群众文化工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这是需要不断进行观察思考和决策的事情。正确的政策和方针确定之后,就要让具体的业务部门放手去干。另一方面,群众艺术馆作为一支群众文化工作的骨干队伍,其整体的队伍素质是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的根本保障。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还是一个观念转变的问题,要彻底转变过去上面指一指才动一动,让做什么才做什么的被动局面。群众艺术馆应当清醒地看到自己在本地区文化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去规划设计安排自己的短期活动项目和长期发展措施,那种在过渡时期缺少适应大环境下主动性和创造性工作的思维方式必须有所改变了。
二、整顿队伍,有的放矢
过渡时期的被动状态造成了群众文化工作队伍中很多不适应时代要求的状况,如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干与不干、干好干不好都一样的计划体制弊病仍然严重存在。每一个地区都有一个群艺馆和若干个文化馆、文化站,其人员素质和所处的环境都是各不相同的。这个地方需要做什么?我们这支队伍能做什么?其中有多大距离,哪些地方还需要加强,说白了,就是我们应当有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应当去实现和完成什么样的工作目标,这是我们过去经常被忽略但却是一个最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群众文化工作队伍是为群众文化工作目标而设立的,因此,队伍建设也要以工作需要为准,即所谓有的放矢。当前,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关键的时期,与城市化建设密切相关的市场化、知识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是这个时期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和主流。因此,城镇社区及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重要攻坚方向。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支持之下,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解决各族各界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需要,推动群众文化事业与整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是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面临的当务之急。紧密联系实际需要来加强和打造群众艺术馆的工作队伍,使各工作门类,各种专业人才,各类工作项目对口配套,各得其所,充分发挥其专业职能和对于各旗区文化馆,站的导向示范指导带动等作用。
三、科学管理、赏罚严明
众所周知,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一旦离开了人民的支持和参与,群众文化建设必将成为无土之木,无源之水,根本无法满足人民必须的精神需求。这就对文化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讲,各地文化馆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积极更新观念,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方面,始终坚持以人民满意为目标,摆正位置,履行职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品位和质量,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二)提升馆员的业务素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文化工作者要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名家名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加社会责任感,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要想做到这一点,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如果业务素质和能力达不到要求,就会失去群众,反而有损于社区文化的建设。那么,应该如何做呢?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文化活动形式渐渐涌现,文化活动不再是群众文化部门一家独揽。这就对文化馆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馆应对内部的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辅导和培训,同时加强他们与社会上优秀的文化骨干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帮助他们提升业务素质,更好地为群众文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建设的主体,要想将公共文化资源引向合理,突出自身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作用,必须进一步改革馆内的机构设置,优化资源配置,明确规章制度,如此才能将公共文化资源引向合理。那么,应该如何做呢?首先,完善的聘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各文化馆应将岗位管理和聘用作为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如加大力度挖掘和引进优秀的艺术专业人才,对一些具备特殊才能的艺术人才可予以破格录用,以充实文化馆自身的人才队伍。同时,文化馆还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工作目标考核,对成绩优秀者及时给予适当的奖励,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完善文化馆各项规章制度。各文化馆要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与工作目标进行明确,制定相关的监督制度,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馆内各项工作的落实提供保障。久而久之,他们便会形成规范的工作作风,从而更好地投身到群众文化建设中去。
(四)加强馆内的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要想搞好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文化馆必须紧紧依托阵地优势,充分完善业务功能,这是时代所赋予的重要责任。鉴于各文化馆的定位多有不同,各地应根据自身需求,适当开设群众文化调研室、美术书法室、戏剧曲艺室、音乐舞蹈室、文学室、摄影室等职能部门,并为这些部门配备专门的排练厅、展示厅等相关场所,以满足现代大型会议、文艺演出、舞蹈排练等服务需求,使文化馆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参观、学习的重要窗口,为他们认识和了解民族民间文化、提升艺术修养提供途径。
(五)发展广场文化,搞活群众文化
1.导向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群众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各个地区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类型的文化活动,在促进群众文化广泛开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群众文化的多样化。为了适应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多元化特点,在文化馆的建设方面,将政治宣传与文化娱乐的功能有机结合,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积极引导群众文化建设的方向,促进群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2.监督作用
文化馆的建设,能够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形成一个文化信息监督系统,文化馆自身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积极配合国家相关的政策和方针,并且在方针引导下对群众文化开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进行治理,保证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积极向上。同时,通过文化馆的监督作用,也能够帮助群众抵御不良思想的侵害,净化社会环境,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3.示范作用
文化馆的建设也是群众文化的一种综合体现,因此文化馆建设的层次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当地群众文化的建设层次。同时,文化馆的建设在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也发挥着示范的作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以文化馆的建设为引导,才能实现积极健康的发展。
4.传承作用
在全球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很多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受到了影响,因此,文化馆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作用也更加凸显。文化馆的建设,融入了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并且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促进文化馆的健康发展。通过文化馆的建设,能够为优秀的文化提供交流的平台,从而使得民族文化在现代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得以传承。
二、加强文化馆作用发挥的策略
1.明确文化馆的主导地位
虽然党和政府赋予了文化馆的主导地位,但是由于不同地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对文化馆的作用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对文化馆的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削弱,文化馆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便对群众文化的开展产生一定的阻滞。因此,必须要肯定文化馆的主导地位,并且通过相关的政策和方针予以明确规定,才能使群众更加深刻的认识文化馆的作用,从而促进其作用的充分发挥。与此同时,要关注群众对于文化馆建设的需求,不同的群体在开展群众文化的实际过程中,对文化馆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要扩大文化馆的社会影响,促进其健康的发展。
2.深化文化馆体制改革
体制改革是促进文化馆作用充分发挥的基本保障,通过文化馆内部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积极推行人事制度改革,使文化馆的主导作用能够充分发挥。与此同时,在文化馆的各种职务的聘任制方面,要根据文化馆的特点,对人员机构组合进行优化;对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定期对人员的工作成果进行考核,并且通过多种分配方法的有机结合,促进分配制度的完善。总之,文化馆必须要从内部机制方面进行不断的改革,促进自身管理机构的完善,才能保证其作用的充分发挥。
3.积极创新文化馆的管理
文化馆想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在工作方式方法、工作机制上不断创新。应着眼于文化馆的健康发展,创新活动方式和活动载体,进一步通过文化馆活动推动群众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4.加强人员队伍的素质建设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是保证群众文化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促进文化馆作用充分发挥的基本保证。因此,在精神文明需求日益提高的新时期,必须要加强人员队伍的素质建设,通过定期的培训和学习活动,增强人员的理论知识基础,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时,也需要培养更多具有文艺专长的人员,只有具备文艺专长和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能更好地指导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并且促进文化馆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结语
这个体系自上而下包含了国家政府,地方政府,文化部分以及最基层的地方文化馆。从政策的出台到具体的实施,这套阶梯状的体系自建立以来确保了群众文化工作落实到实处。在阶梯中,最基层的文化馆对于群众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意义。文化馆的历史形成可以追溯到解放之前,那是的文化馆成为“民众教育馆”,解放后参照苏联的模式改为“文化馆”,主要负责当地的文化建设工作。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着力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对于文化事业的建设相对薄弱,各地虽然建立了文化馆,但是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实际意义。现阶段我国提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事业建设,尤其是群众文化建设如火如荼,文化馆的建设和职能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化馆的主要职能
1.举办各种展览和讲座,聘请当地优秀艺术家和专家进行作品展览和民俗艺术讲座,普及文化知识,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
2.组织策划以娱乐群众身心为主要目标的娱乐活动和文艺活动,组织民间文化艺术团体进行巡回演出,丰富群众的艺术生活。
3.发现,发掘,辅导和培养群众文艺骨干人才。
4.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开展数字文化信息服务
5.指导下级社区中心和文化站的文化工作,并向下级文化站和社区文化中心提供资源和文化服务。
6.开展地区间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等。文化馆的基本职能早已经明确,充分履行这些职能并不断拓展创新是文化馆目前面临的主要工作,
三、对于群众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以文化馆本身的特点上来看,文化馆是最贴近基层群众的一个文化机构,是阶梯的最底层。
贴近民众生活,了解民众需求。最重要的是深入基层,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发展历史,更容易组织和发展民族文化。在文化馆组织的各种文化项目中,文化二字在群众中不再是高不可攀,文化馆将原本遥远的舞台和艺术搬到了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多数地方文化馆都是从基层群众中成立起来,贴近群众的文化工作者深得民心。
2.文化馆目前更趋于发展成为公益性文化机构
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为例,2013年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呼市多地区文化馆实行免费开放政策,面对群众免费展览当地首府文化。这一举动最大范围的普及了群众文化的概念,也让群众文化实现了群众二字的根本意义。
3.文化馆是国家单位,自上而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连接了政府和人民。
将政府颁布的具体政策实施下去,同时可以向上反映当地群众文化发展的具体状况,确保群众文化的发展工作持续有效的发展。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特色文化,文化馆可以跨地区的进行文化交流,真正的实现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地区之间互通有无,进行同种文化形式不同文化特色的比赛交流。
4.文化馆的主要职能还包括了发掘和培养当地优秀的文艺文化骨干人才。
培养人才不再是高校的专属工作。同时文化馆吸收的专业文化人才也可以为群众文化事业服务,简而言之文化馆是最贴近群众的人才资源的聚集地。文化馆从解放初期的雏形发展至今,经历了时代的洗礼。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结构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然而文化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文化馆的发展也应该遵循时展的基本规律。想要更好的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服务,文化馆这一基层文化机构还需要更好的发展。从人才引进方面,文化馆应该根据时代的需要,从社会上和高校中大力引进文化专业人才,指导和组织当地文化工作的发展,并且采取有效的方法防止人才的流失,其中包括提高文化工作者的薪酬待遇,福利保障等。从人才培养方面,已有的人才应该着重培养和学习,不能止步不前。人才的止步带来的是文化的停滞。在活动组织方面,文化馆也应该不断创新拓展,形式不能仅仅局限于现有的歌舞,书画展览等,应该将重点放在当地特色的文化发展上。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许多当地的民族特色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因此设有非遗中心的地区,文化馆要与非遗中心配合起来工作,如果没有设置非遗中心,那么文化馆应该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保护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
四、结语
第一,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一方面大力发展传统风俗民俗文化,另一方面极力引入外来优秀文化。我国有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有众多代表不同区域人民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的各种传统文化。要善于发展此类文化,为发展新时期的群众文化作好铺垫。当然,要在去粗取精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发展和弘扬,不能尽信尽取,要有原则地选择,然后根据群众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和改革创新,创作出群众所喜爱的且来源于群众的文化艺术作品,要时刻关注群众文化动态,作品要像通俗明了般的话语让人一看就知,可以依托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开展活动,当然前提是要注意其方式和内容要与节日的内涵相统一。春节喜气洋洋,舞龙舞狮、拜祭神佛、吃团年饭;元宵张灯结彩,猜灯谜、吃汤圆、闹元宵,清明节祈福辟邪,拜祭祖先、植树、踏青;端午节健体养生,赛龙舟、戴香包、吃粽子;中秋节团团圆圆,赏月、赏桂花、吃月饼。若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就会降低群众文化活动对于人民群众的吸引力,不利于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与发展。因此,要让群众文化活动从根本上扎根人民群众,创新形式、丰富内容,以多内涵、多形式、多功能的多元群众文化取代单一式、低层次、简略型的群众文化,紧贴时代、紧跟群众,不断开拓群众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第二,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基层文化设施是人民群众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载体,它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群众文化活动的好坏,目前,我国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资金短缺、设施薄弱、保障不全等是影响群众文化建设的因素。群众文化建设是基础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关部门要及时认清当前文化的发展形势,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大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以更好地促进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的力量积极参与,共同为人民群众打造一块属于人民群众的文化沃土,为各个领域的发展创造环境,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已有的图书馆、文化宫、博物馆等设施,对人民群众免费开放。要根据人们对文化的鉴赏力和消费力进行分类,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文化水平都有差异,现在社会文化内涵日渐丰富,文化也朝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因此,要迎合这种发展方向,依托文化基础设施,开展群众文化建设。另外,设施建成后,要使用规范,注意维保。可以雇请专人负责,维护基础文化设施的正常运转,合理使用,优化配置,以促进群众文化事业更好地发展,进而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三,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搞好群众文化建设,必须要有一支责任心强和文化素质高的文化工作队伍,他们对转变群众落后思想观念,引导群众进行文化创作等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对文化工作者进行培训,促进其业务水平的提高,使其成为骨干人才或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相关部门也要对文化队伍成员进行必要的指导和鼓励,同时也要积极吸收对文化活动工作有兴趣的业余爱好者,让他们也参与到建设中来。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些业余的文化团体,当中不乏积极从事文化活动的成员,他们会经常自发地组织各种文化活动,但这类组织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活动,因此,相关部门要给予充分的辅导和重视,可以从中筛选出骨干人才进行培训,组织专业人才为业余团体的作品进行修改等等。此外,还要善于在群众之中发现各类文艺人才,使文化队伍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这样,将方方面面的人才统一起来,建立合格的群众文化建设队伍,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群众积极快乐地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真正实现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与繁荣。
第四,拓宽群众文化发展的渠道。由于群众文化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也不能钻进死胡同,一成不变,而是要因地制宜,利用各种渠道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可参照“政府搭台、媒介推广、群众唱戏”的路子,像文化下乡等活动,政府要大力引导与支持,不能对群众文化活动缺乏必要的热情,认为群众活动不能出政绩等而不加以关注,而是要努力为人民群众搭建活动的平台,让人们精神上也不贫困;加上媒介的推广,现代社会科技如此发展,人类交流信息的平台越来越广,如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平面媒体等的传递,实现群众文化活动时时处处的推广,从而实现影响、效果、受众面等的最大化,尽量做到“路人皆知”,让群众可以尽情地唱戏。还可通过广场及公园文化,广场和公园不止是给人们散散步的地方,文化部门可以仔细思考并探讨如何利用这些场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比如在周末举行类似于“周末秀”的活动,逢年过节举办一些晚会、流行歌曲大赛、传统民歌大赛等,还可以模仿试下热到爆的梦想秀、相亲节目等开展各种形式的有益身心的活动,真正使得人人参与、人人建设、人人享受,让广场及公园不再只是人们逛一逛、玩一玩的地方,而是一个可以尽情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好去处。再有社区文化、青少年文化、老年文化等,都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渠道,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社会文化的良性循环,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进而为经济建设服务。在新的时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对精神享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群众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高度重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根据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呈现出的新态势,在内容和形式上加以创新,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真正实现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作者:李晓军 单位:东莞市莞城区文化服务中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众文化活动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内容。群众文化活动以其广泛参与性、大众性,在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性摄影活动随之蓬勃发展,许多题材广泛、内涵丰富、生活气息浓郁的佳作丝毫不逊色于专业摄影作品。群众文化活动摄影创作,与其他专业摄影门类和摄影流派不同,往往形成了独特的创作群体与受众群体,其作品也具有特殊的艺术规定性。创作群体的大众性与受众群体的普遍性是最大的特征,这种作品艺术应当具有明晰易读、群体认同、感染引导、审美教化等的基本特征。在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如何捕捉内容健康向上、形式灵活多样、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摄影艺术题材、从中涌现出更多的优秀作品,这是研究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捕捉精彩画面的根本意义所在。每一项文化活动都有它的主题形式和风格。摄影时首要的一点是不能违背需要表现的主题,在必要时需要通过构图、光影和对比突出活动的主题和风格。这就涉及到摄影的真实性问题。每一门艺术都有它自身存在的特性、价值和功能,摄影艺术也不例外。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摄影的价值突出的表现在它真实记录的功能上。由于摄影艺术的门类很多,其真实性的评价标准也不一样。但真实性始终是其摄影创作最重要的评价尺度,只有真实才能保证对时代记录的客观性。但摄影艺术的创作又具有较强的主观因素,艺术家对原始影像可能会有自己的再创作,但发挥艺术创造力的空间,都必须是依靠真实基础上的再创作,而不是作为弄虚作假。因此在一场群众文化活动的摄影中,为了在忠实表现主题的同时创造出有艺术性的画面,在摄影时应考虑两重工作。一是负责把该项活动自始至终纪实性地拍摄一套资料归档;二是在工作中结合摄影艺术创作,努力从中攫取有光影、动态效果的理想画面,使其成为一幅好作品。
二、群众文化活动贴近生活、源于生活。对群文摄影而言,生活是创作的惟一源泉
只有通过深入生活,通过必要的艺术规律,才能创作出形式美、含蓄美、有新意、有激情、有感染力的、情景交融的意境。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情况、开展状况,是拍摄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一般而言,想要拍一幅好照片,那么色彩赏心悦目、构图严谨和谐足矣;但想要创造出一件好作品,我们就要求有内涵、有张力、富于想象、能产生心灵碰撞,才能产生艺术感染力。群文摄影一般需要在拍摄前做充分的前期资料准备工作,要对即将拍摄的文化活动做充分的了解与调查,需要阅读和搜集详尽的资料。如到社区露天广场拍摄照片,要了解场地的大体情况,在正式拍摄之前,最好提前拿到节目单,了解节目的进程。或者多看看排练,尤其是彩排,尽可能掌握节目内容、舞台画面、灯光效果等。又如少数民族的火把节最有价值的还是抓住众人举着火把转圈的场面,民间艺术中的秧歌和腰鼓舞场面跳跃动作的高大形象等,这些都是需要贴近生活,事先搜集资料才能掌握,只有事先做好功课,在摄影时才能信手拈来,灵活使用各种摄影技巧。总之,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有很多摄影艺术题材可以捕捉。群文摄影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只有贴近群众、贴近艺术,用“心”去摄影才能出好作品。
三、群文摄影作品都是反映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的,以纪实性场面居多,如果缺少明快光影效果及动态效果,则会缺乏视觉冲击力,不是上乘之作
因此,在摄影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表现形式去进行摄影创作,善于从平淡中捕捉精彩的画面。因此,摄影师创作群众文化活动摄影时可以从光线、色彩、影调以及时间和空间等各个角度,根据其创作的内容充分发挥各个造型语言的特点和优势,以满足创作主题的需要。
(1)光线。
在群众文化活动摄影中,文化活动的举办场地对光的影响至关重大。摄影艺术是用光来造型的艺术形式,对光线的依赖程度远远大于其他视觉艺术。无论是取景、布光、曝光,还是对被摄体的如实描绘、揭示或表现都离不开光线,光线的强弱、聚散、方向、距离等都会对画面效果带来直接影响。可以说,光线是摄影的灵魂,它决定了整个作品的基调。同样一个物体,在不同强度和不同颜色的光线下会呈现出不同的感觉。摄影艺术的光影语言在表现色彩、影调和空间,突出主体形象,增强环境气氛渲染和视觉造型表现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审美作用。此外,光线还能够引发人们不同的情绪感受和联想,表达特定的情感和情绪,增强作品中的人文色彩。
(2)色彩。
群文摄影中,可以用不同的色彩能够表达不同的主题和人物的情感。摄影艺术不仅能够描绘客观的色彩世界,还可以发挥色彩的性格表现不同的情调,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摄影艺术中的色彩和光线有着密切的关系。光线的明暗强弱、入射角度和方向都会影响画面的色彩基调。因为受客观事物本身色彩的制约,摄影师完全通过色彩还原来实现色彩展现,即选择事物本身的色彩,再现镜头前的色彩,这种视觉表现语言给人的色彩美感更直接、亲切、真实。为了使影像色彩更为丰富细腻,摄影师还可以通过选用不同的胶片、滤色镜以及后期制作等手段来控制画面的色彩趋向和基调,突出色彩的重音,增强画面的效果。
(3)影调。
摄影画面在光线作用下产生的由白到浅灰、由浅灰到深灰、由深灰到黑等多层次的调子。群众文化活动摄影中通常可以把摄影影调分为高调和低调、软调和硬调。影调的重要作用使摄影能对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自然景物的颜色进行高度概括,高层次反映、筛选和提炼,使之成为一种概括力和含蓄性都极强的艺术,使之更易于揭示事物的内在灵魂之处,表现摄影师的思想感情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
(4)时间和空间。
摄影展示的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时间的多层次拓展和空间的转移叠加作为摄影独特的可拓展性语言,一直是摄影的表现手法和造型手段。群众文化活动摄影虽然有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但往往精彩只在一瞬间。摄影是一种随时间而增加其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捕捉时间的艺术。群众文化活动也具有规模大、参与人数多的特点,因此摄影的纪实性、瞬间性、图像性决定了群文摄影艺术的形象往往是空间的定格。摄影的瞬间性特征决定了摄影艺术难于表现时间的流逝,难以表现事物变化的过程。为了能加大表现力度和幅度,摄影艺术着力于对艺术形象深层意蕴的发掘和意境的开拓,使作品更富有内涵和意义。
四、每个人不同,每个角度不同,每个层面不同,摄影作品也千差万别
群众文化活动摄影主体多,受众广,因此,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创作者和世界之间,创作者和创作者之间,世界和创作者之间,图像和创作者之间,观者和图像之间,观者和创作者之间,观者和世界之间等等的各种交流,摄影作品各种各样,每件作品的背后都渗透着种种的干扰和触动,或许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应,或许是世界图像的反应,或许是抵抗内心世界的反应,或许是迎合世界的反应,摄影同绘画等其他艺术一样,在记录着多样的关系,带来了观看的缤纷。要创作出一幅优秀的群文摄影作品,摄影技巧也必不可少。群文摄影工作者自身文化、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群文摄影活动的质量和发展前景。一部顶好的相机不会操作,也拍不出好照片。没有熟练的操作技能,遇到精彩的场面,也不可能将最佳瞬间真实地记录在底片上。一名优秀的群文摄影师应该掌握的技巧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善于观察。
从某种意义上说,摄影,百分之九十是观察,百分之十才是拍摄,不善观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拍摄。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不仅仅只机械地表现被摄对象的外观,而是要深刻地揭示出其内涵和神韵。虽然高明的观察并不能保证创作出上乘之作,但是,没有这种观察力,要获得优秀的摄影表现力是决不可能的。
(2)善于对比。
所谓对比,就是在画面中将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或两种存在巨大差异的表现形式并列,使之互为依存,互为映衬,以产生强烈的视觉刺激,突出主体。对比是摄影创作中极为常用的表现方法,它的具体形式通常包括虚实对比、影调对比、色彩对比、大小对比和透视对比等。对比的运用,并不是一味地追求画面内容或形式上的对立,绝对的对立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所需要的是一种和谐之中的对比,这样才符合更高层次的审美要求。
(3)设计和运用线条。
虽然线条是最基本的视觉元素,却具有极大的表现力。它不仅能表现形状,确定边界,指示方向和暗示空间,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例如:水平线——暗示着宁静、镇定和安详,视觉上有平稳感。垂线——与坚定的信念相联系,有雄壮和抗争之意,视觉上有严正、直接之感等。线条不仅能通过粗细、曲折、长短、数量以及在画面中的位置,给人造成各种印象或引起各种感觉,而且还具有引导性,在画面中,它能够有效地引导受众目光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一地从主体的一个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因此,在所有的视觉艺术创作中都非常重视线条的设计和运用。
(4)运用前景。
运用前景是摄影创作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由于前景是被摄体的一部分或被摄体周围环境的一部分,因而可以象征近的概念。前景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越大,近的感觉也就越明显。不仅如此,从构图和视觉感受角度来说,前景还有增强透视和空间感、平衡和美化画面或将受众的视线引向被摄主体的作用;而从内容的表达上来说,前景还可以起着说明、解释主题或渲染气氛的作用。
(5)调节透视。
摄影的成像特性之一就是用一个二维空间表现出三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相比,二维空间没有前后(深度)这一维度空间,这使得从客观上说,许多再现的被摄对象有可能失去原有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因此,在摄影创作中,摄影师如何利用人对深度的知觉经验,尽可能突破平面视觉的局限,在二维的平面空间中表现出被摄对象的空间层次感和立体感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创造性地对摄影中的透视表现加以调节和控制,摄影者除了掌握线形透视、空气透视和散点透视的基本规律外,还必须深谙线条、光照强度、光线的硬软、光线的方向、拍摄距离、拍摄方向、影像清晰度、镜头的焦距和视角、色调、画面布局等影响透视的要素。优秀的群众文化活动摄影作品,必然包涵丰富的情感。摄影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当客观对象满足于个人情感需要时,就能够引起其创作的冲动,促使其积极思考并进行创作。情感被认为是对客观事物做出的一种心理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爱憎倾向,同人的要求、愿望、理想联系在一起,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人是一种感情动物,摄影师的情感比一般人还要丰富。摄影师是在情感的支配下去观察现实,选择画面的,客观外物之所以能在摄影师的眼中成为被摄对象,其原因就在于客观外物的某些特征与摄影师的情感相契合,而成为摄影师抒感的载体,成为摄影拍摄的对象。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茂密的森林、坚韧的岩石会生发感情,听到一场动听的音乐会或者看到一场精彩的球赛会生发感情,看到奥运会运动健儿为国争光努力拼搏以及地震后人们失去家园和亲人痛苦的表情更能生发感情,可以说生活中的各种情形都是情感生发的源泉。当摄影师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被摄对象中去的时候,通过镜头,提炼加工,我们就可以从他的摄影作品中观照出摄影师的喜怒、爱憎、抑扬、褒贬的情感倾向性来。而摄影师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也是在情感的支配下,巧妙运用光线、线条、色彩、构图等摄影要素去表现现实的,并通过作品表达了摄影师本人的思想感情。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