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民间美术优选九篇

时间:2022-07-10 01:14: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民间美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民间美术

第1篇

民间美术是一个多义的概念,简单的来说,民间美术是相对于正统文化中宫廷的、文人雅士的艺术,是以农民为主的劳动者的艺术,它是劳动群众自己创作,并在他们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艺术形式。民间美术,可以说是民族艺术中最具民族特色和本土精神的一部分。在今天,它是相对于专门家的美术,是以农民为主的劳动者的美术。它是民族民间生产者自己创造、自己欣赏或使用的造型艺术和实用美术。这种美术的创造,带有很大的自发性、业余性和自娱性。

中国的民间美术遍布农村、牧区和渔区。在那里,几乎没有一个人不与民间美术有着亲密的关系。他们或者是创造者,或者是享用者,无不置身其中。而民间美术的审美形态和形式种类丰富多彩,其文化内涵深远丰厚,与远古的原始文化艺术观念遥相呼应,并且两者有着渊源嬗变的血缘关系。他的许多造型、图式可以上溯到华夏民族的起源与中国文明的源头。因此,它具有鲜明的民俗学、民族学、历史考古和文化人类学的价值。

例如,陕西流着一种民间剪纸,叫做五道娃娃。当地人把贴在门楣上,具有一种招魂辟邪的职能。五道娃娃是象征东西南北中的五方神,其实早在5000年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了五方神。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彩陶盆,上面描绘的五个手拉手的娃娃就是今天民俗剪纸中“五道娃娃”的印证,它并不是表现原始社会祭祀舞蹈的场面,而是孙家寨人招魂辟邪的一种器物,以求生命复活与永生。由此可见,民间美术正是沿着人类本源艺术一直发展延续到今天的。

但是,民间美术在历代都未受到过重视,它往往被认为是浅俗的东西而很难载入史册。我们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人类在创造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的同时也创造了艺术。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人类艺术以两个大系平行向前发展。一个是亿万劳动群众创造的民间艺术,这是人类本源艺术的发展延续;另一个是职业艺术家和画院学院所创造的上层艺术,主要包括宫廷艺术、宗教艺术和文人艺术。民间艺术是从史前文化开始的群体艺术,而上层艺术则是职业艺术家创造的个体艺术。在过去我们只是继承了后者,而对于民间艺术,由于历史上文野俗雅的偏见,是没有地位的。但是民间艺术无时不在滋养、哺育着上层艺术与专门家的艺术。作为人类文化艺术的母体,民间艺术永远是所有上层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土壤”和“宝库”。

二、民间美术的造型特征

1.象征性

中国的民间美术是一种象征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观念艺术。它常常是利用文字和语言的多音多意,以及习俗中的象征含义。例如民间图案中的鸡和羊,寓意着吉祥,莲花和鱼象征着连年有余,蝙蝠含铜钱名为福在眼前,等等,这种具有象征含义的民间美术品是非常多的。民间美术的表现手法不是再现自然,它所传达的主题是非常含蓄,这是在其他类型的艺术中无处寻觅的。例如同样画一支荷花,早期西洋画强调真实,一定要花此时、此地的此一朵花。而中国文人画是写意的,画荷花是画它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表现的是一种人格,而民间美术中的荷花却是另一种观念:荷花代表女性、阴性,配上象征阳性的鱼,鱼戏莲,就成为表现恋爱的图案。由此可见民间美术造型既不象西方早期绘画那样以模仿自然为审美前提,也不同于中国文人画那样“画抒吾意”。

2.实用性

“男耕女织”是中国传统的农业自然经济的特征之一,生活方式就是自给自足,人们生活在农村里,一切生活资料都必须以自己的劳动来解决。男子耕种,并从事费力的加工劳动,如木作、建筑、烧制瓷窑等;女子操持家务,并从事刺绣、纺织、布艺等。在这种最基本的、简单的生产中,主要目的在于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因此,民间美术品的各种造型都非常突出地表现出它的实用性特征。例如陕北炕头上的拴娃石,它一方面寄托着大人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祝愿,但更主要的还是他的实用功能,是为了避免小孩子乱爬而摔下炕去。

3.地域性

地域性的社会文化传统塑造着区域内居民的文化性格,制约着民众的生活习尚,从而形成了各自的区域性特征。这种区域性特征在民间美术的造物活动中显得尤为鲜明,其综合了劳动者的社会生活需求、风俗习惯、物产等因素。是约定俗成的功能和审美标准在某一区域内的具体表现。例如面花、面羊等面塑习俗以黄河流域的小麦产区为盛,正是因为以面食为主的生活习俗,才产生了精美的礼馍、 面花艺术。

4.积极向上性

中国的民间艺术是一种“乐感文化”,是一种欢乐的艺术,与西方的“罪感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基督教的原罪思想为出发点的大部分西方文化,认为生活目的只是为了赎罪,以获得原谅从而获得新生。这种思想观念在他们的艺术作品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中国,几千年来,以个体农业为基础而生存的庶民阶层,他们摆脱不了天灾人祸、饥寒和贫穷,他们只能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慰籍中求生,他们祈祷万物有灵,祈求生命和生殖繁衍,幻想着喜庆和吉祥。其哲学观念是轮回的――“今天不好,明天会好”,“今生修好,来世有报”,他们总是对将来、对来世充满着希望。因此,他们的美术作品大多不表现现实生活的艰苦,而极力去表现理想中所期待的美好。

三、学习民间美术的现实意义

《猪八戒吃西瓜》是中国的第一部剪纸动画片,它是将中国古老的剪纸艺术,皮影戏与电影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了这门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动画艺术。片中的人物造型不受自然色彩束缚,采用民间美术传统的对比色,格外鲜亮、悦目。除了吸取皮影和剪纸的优点,还将传统戏曲的服饰特点糅合其中,使作品极具民族特色。随后拍摄的《渔童》进一步发挥了剪纸片的特色,人物塑造又有创新。尤其是借鉴杨柳青的年画,从手抱鲤鱼的胖娃娃形态中脱颖而出的作品《人参娃娃》,还在国际上两次获奖。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话在剪纸动画中的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特色的剪纸动画形象,吸收了陕西皮影用驴皮制作的技术,山西剪刻窗花的艺术,这些富于民族特色的剪纸动画片成为了中国动画在世界动画界的一大亮点。然而,在今天的动画领域,中国似乎忘记了皮影、剪纸这些古老的传统艺术能够为动画制作提供便捷的工艺手段,依然在模仿中苦苦探索自己的道路。剪纸动画,也如同那些老的手工艺一样,称得上岌岌可危。

由于中国特殊历史的破坏,时代变革的冲击,价值观念的转移,都威胁着一些传统民间美术的生命。以后,我们开始向西方学习,并在很多地方开始否定自己。学习西方,从当时维新的角度看是进步的、必要的,但是,不能看不起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更不能忽视民间的老百姓自己的文化。

民间美术在现代还有没有生命力呢?民间美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生存方式,也是理论研究的一个命题。因此,我们就必须充分理解它的渊源关系,结合现代观念和现实生活念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创造出具有新时代精神的艺术品。

我们向民间美术学习,首先是因为它扎根于最深厚的生活之中,渗透着劳动民众的审美意趣和理想愿望,也体现着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它不仅仅是一种美的艺术和贴近民俗的艺术,它也是研究人类文明进化史的活化石。深入了解民间美术的精神所在,绝不是简单的看他们的造型规律,也不是只为延续民间工匠的艺术生命,重新恢复传统的辉煌,重要的是吸收民间美术中的文化内涵、吸收民间艺术本源的活力,并把它贯注到新的创作中去。我们谈保护传统文化,重要的是使它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本和基础,进而创造新时期的新文化。传统不是枷锁、不是束缚,如果没有传统文化这个基础,创造新的东西就没有根,强调民族化的重要性也就在这里。

参考文献:

[1]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年8月出版

[2]王家民.中国艺术设计概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

第2篇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6--01

一、发展历史及文化内涵

浚县泥咕咕的历史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这使我们自然联想到抟土造人的传说。五帝时期,颛顼帝按照驯养动物的形象在黄河岸边取泥捏制飞禽走兽,用以驱妖避邪、祈求吉祥,浚县出土的陶泥咕咕印证了这个传说。到了汉代,泥咕咕的制作工艺已很成熟。在浚县出土的汉画像石《搏虎图》,再现了古狩猎的场景,整图造型简练生动,表现出先民在塑造人物和动物方面的技巧。汉唐黎阳城曾出土大量的唐宋瓷器、石雕、陶瓦等,在遗址的东北端的一座汉代古墓里,出土了一对陶质泥咕咕,从造型和包浆看,这是一对彩绘鸽子,其背面有一孔,可吹响,如陶埙。宋代泥咕咕的出土主要还是集中在黎阳城遗址和宋代通利军城遗址,如宋代瓷质关公、宋代瓷靴。

浚县泥咕咕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现如今已成为浚县古庙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们之间的关系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通俗地说,庙会滋养了泥咕咕,没有庙会,泥咕咕就不会发展到现在。由于泥咕咕不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且迎合了大众的审美趣味,承载着传统文化、民俗和宗教信仰,可谓老少咸宜,倍受群众欢迎。早在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浚县泥咕咕荣列其中。2012年9月,浚县泥咕咕入选大学美术教材。民间艺术家王蓝田的作品也被选入全国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作为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浚县泥咕咕以其深沉的历史感和史料价值,给人以深邃优美的审美感受,体现在泥咕咕作品中的创造精神令人赞叹。从审美角度而言,浚县泥咕咕造型生动,姿态各异,让人爱不释手。同时,作为一种生态的民间艺术,它是远古先人图腾崇拜的历史见证和活态化石,起源于民俗,发源于信仰,并非单纯的视觉产物,而是集深刻内涵与泥塑对象融为一体的物化形象。

二、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浚县泥咕咕目前专门从业人员达到2000余人,主要集中在黎阳镇杨纪屯村,著名的技艺师有王学峰、宋学海、张希和等人,能工巧匠众多。上世纪80年代,全村750户人家中有600多户都是依靠捏泥玩具为生,泥咕咕也从原来的儿童玩具逐步发展成为现代艺术品。现在全村已形成泥塑专业户50多家,作坊20余个,年生产泥塑作品80万余件,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

浚县泥咕咕的品种多达100多种,包括飞禽走兽、人物、民俗风情三大类。发展至今已分化出三大流派,分别是以王学锋为代表的泥咕咕派,以“泥猴张”张希和为代表的泥猴派和以宋学海、宋庆春为代表的泥玩派。浚县泥咕咕飞禽走兽类以浑厚朴拙、简洁生动见长,传统人物则具有粗犷淳朴的风格,民俗风情类泥咕咕以行简神妙为主要特点。当前,影像和制约浚县泥咕咕发展的主要问题有精品力作匮乏,强调技艺忽视工艺,包装推广不足,受众群低龄化严重,低端产品充斥市场,仅依靠本地市场生存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只有正视存在的不足,认真研究并找出问题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其按照正常的发展轨道前行。

首先,应从制度法律法规建设入手,进一步规范发展方式。要认真执行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有关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条例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很多,但这些政策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当地政府在贯彻执行的过程中无法具体实施,仅仅依靠传统观念、市场运行来保护,这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当地政府要从观念上真正关心和重视泥咕咕艺术。面对新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当前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原有的管理观念、管理制度以及发展思路和举措已不能适应和满足浚县泥咕咕的发展需要了,正确认识这一民间艺术在传承和发展浚县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客观对待浚县泥咕咕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是当地政府必须要认真面对和妥善解决。传承和发展民间工艺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人的不懈努力,因此,要树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思想,更不能操之过急,大干快上,这对发展传统文化毫无意义。

第3篇

    关 键 词 (冒号):民间美术 设计 文化

    在当今这个高科技信息时代,物质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的设计工具、设计手段层出不穷。计算机、互联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各种数码输入、输出设备的应用,使得学生们在进行艺术设计创作时越来越倚重于信息技术的革新、进步,依赖于工具、手段的提高。设计作品中充斥着1些图案与色彩的简单拼凑、大同小异的电脑特效,这种左抄右搬的现象时有出现。学生关注的是如何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去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忽略了用艺术审美打动人们的内心世界。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作品背后是设计元素的匮乏、传统文化的缺失。

    学生设计作品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没有激起其自身内在的情感,没有民族文化作为根基。电脑是1个高效的设计语言工具,但不是万能的,把电脑作为设计的全部内容是错误的。电脑只是1个工具,它需要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需要我们的观念,需要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在设计中的体现,需要创造性的思维和完备的文化修养相结合。熟练地使用各种软、硬件只是从事设计创作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中去。

    设计是1门涉及到社会文化、传统观念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极强的交叉学科,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现象之1。这种与传统文化的连带关系,决定了设计活动必然会被烙上社会文化的印记。尽管设计的审美标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诸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呈1种动态的趋势,但它始终不能脱离民族文化的土壤,不能脱离民族心理的共识。设计的受众永远是针对具体的,具有相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的人群。文化与民族是不可分的,“最具民族性的也是最具世界性的”。求新扮酷、构思怪异、造型离奇的作品可以取悦人的感官,满足猎奇的心理,但是没有文化内涵。不能体现人文关怀的作品是不能慰藉观者的心灵的,更不能引起观者的共鸣。

    1、将民间美术融入设计教学

    数字时代的优秀作品对于载体有着更多的选择,而其是否能打动人,是否能成为设计亮点,就需要从文化的角度衡量。然而,快餐文化的盛行、就业的压力使学生不能体会设计文化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解读民间美术的样式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在多种艺术语言的交叉中找到设计的灵感。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创造过为世人瞩目的优秀文化遗产。民间美术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投射,是民族文化中无比绚烂的1页,是中国人特有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的反映。民间美术将吉祥的内容与美的形式融为1体,表现了喜庆、乐观、吉祥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的完美境界。其质朴、自然、充满人性化的表现形式,具有卓越的创意和独特的风格,并且涵盖着广博的传统文化精髓。民间美术与人类社会有着天然的亲合性,能够在瞬间扣人心弦,使人产生丰富联想和美的共鸣,使人的心灵获得激荡和铸造。它所产生的愉悦和美感,能使形式的审美因素超越时空,震撼人们的心灵,它沟通了人类共同的心理倾向和共同的感觉经验,必然导致人们具有共同的审美基础,使处于不同目标与不同角度的人,从积淀下来的形式中,感受到不同层次的内容。民间美术就像1条纽带,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在深层意识中连接起来。

    教师应在对民间美术溯本求源的解读中,帮助学生求得规律,吸取有价值的成果。在继承传统的优秀审美观念的同时找到突破,要将民间美术中的文化精髓通过对现代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转化成符合时代要求的视觉语言,并赋予其时代的气息和新意。要将传统和现代有机结合,使传统与现实互动,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特征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创新,才能在竞争中闪烁出与众不同的光芒。

    2、教学方法、步骤

    在设计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从构成形式美的角度、从设计方法论的观点,把握民间美术及其文化内涵的拓展与应用。从感知、理解、再现的潜层面着手,进而利用所掌握的现代设计观念、方法与民族化的民间本土艺术语汇对比、映衬、沟通,最后实现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从而完成对本土化审美形象的心理体验、升华和对现代设计理念的消化超越。

    1.解读民间美术样式

    通过民间采风、实地调研、收集资料,文字、图片,从形态学角度研究民间美术的生存基础、造型特征、图案纹样。了解民间美术样式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其前景、危机和潜力。对构成的特点、形式法则和配色规律进行临摹整理,分析记录民间美术的装饰状态。研究各种纹样的称谓及特殊含义和传统,并分析其文化内涵及工艺制造特色,即附着于何物之上,客观分析记录原因。

    2.挖掘文化内涵

    在熟悉民间美术样式的基础上,以文化背景为前提,深入挖掘民间美术的内涵。将民间美术放到民族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大背景中去,在对其本质和美学特征的探求中,求得规律,吸取有价值的成果。文化是1个民族、历史发展长期积淀的结果,是民族存在、发展的根基所在。它是设计的文化积淀和永恒动力,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综合体现。任何1个民族都是统1的文化共同体。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受“天人合1”“阴阳5行”观念的影响,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世界观和方法论。这1哲学观、美学观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文化链条。只有把握民间文化的本质,挖掘民间文化的内涵,激发民间文化的力量,才能找到最佳的设计定位,创造出富有文化内涵的设计形象。

    3.设计与运用

    在经过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之后,将民间美术的素材通过直接、间接、再创造的方法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并以自己已掌握的设计技巧再现出来,从而使设计作品在信息飞速更替的今天更具时代性和永久性。

    直接运用(冒号):直接把民间美术的构成形式或色彩以及某些表现方法或工艺制作方法,借用到设计之中。在创作过程中,将民间美术的图案、造型样式作为1种创作的素材,直接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借题发挥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意图,设计出的作品与民间美术之间必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使现代的艺术设计更具有民族特性。这1阶段的重点是掌握民间美术样式的各种表现方法和形式语言,掌握好民间美术词汇的运用。

    间接运用(冒号):总结民间美术造型的形式法则,寻找适合自己需要的形式语言,如强烈的色彩、特殊的寓意,经过融合、消化,成为自己的艺术语言。使民间美术作为1种民族文化的营养,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思想、情感与修养。创作的作品与原始素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深化与再创造(冒号):再创造是借助民间美术的装饰语言创作出有新意的图形、样式,但又不失民族风格。民间美术与民族文化的基因在精神追求与思维方式上得到全面的体现与继承。在这1阶段主要是通过前期的调查研究,酝酿设计的创作灵感,寻找能够抓住自己视线的并能激发自己设计欲望、创作热情的兴奋点。借助对民间美术样式的感受引发自己的联想,以民间美术的独特语言和视觉图像表达自己的创意,使得作品在融合时代特征的同时,保持浓郁的东方风情和本民族的传统特色。

    结语

    好的设计不但美在形式而且美在内涵,它应该既有高科技的形式美,又有理性思辨的艺术美;既有符合时代潮流的崭新样式,又能体现民族文化的内涵。只有用有技术含量的本土艺术语言结合深入浅出的直接情感表达,创作出的作品才能给人既带来感官的愉悦,又能唤醒人们心中潜藏的情感体验。教师在设计教学中指导学生对民间美术进行全面的分析、整理、归纳和提炼,寻找民间美术与时代特征的结合点。将民间美术的象征性艺术语言和特定的文化内涵结合,以强化作品的张力为目的,在赋予其新的活力的基础上,延续和拓宽设计的视觉语言。要以新的观念、新的视觉和新的表现手法容纳西方设计理念和思潮,并与传统文化的神韵、意境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最简练的语言和个性化的表现形式达到最强烈的艺术效果,使民族传统文化在设计中不断地被重新诠释和定位,使设计作品散发出博大而包容的民族文化神韵,最终在对民间美术学以致用的基础上,为设计创新打好基础。

第4篇

中国民间美术原生形态的衰落是整体性的。百年来不断扩展、深入的社会文化变革,以及对“原始生态环境”日甚一日的改造,深重地瓦解了民间美术古风承传的基础,以致今日的衰落现象,难以和历史上不断经历的“变异”相提并论。本世纪的现代化革命,有别以往那种改朝换代式的变革,它建立在生产方式和世界观彻底改变的基础上。其势所及,前工业时代所构筑的价值体系,莫不呈现紊乱甚至分崩离析。

就实质而论,贯穿中国百年社会文化变革运动的现代化主题,远非古代自然时间观中的星移斗转。它被现代线性时间观纳入到直线式单向发展轨道,内蕴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逻辑规定性。西方世界所策动的工业革命,以其征服自然的强大力量,向整个现代世界提出了这个史无前例的主题。因此,包括西方人所特有的阐释方式在内,现代化主题的逻辑规定性显示为对工业生产方式和科学世界观的普遍认同。工业化、城市化和科学化等西方文明色彩的阐释方式,相应地构成现代化发展模式的一般演绎趋势。就人类的生存理想而言,现代化发展模式是否真能够实现它对美好未来的承诺,依然悬而未决,甚至眼下也并非不容置疑。但是,它从一开始就被视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意味着“文明”与“进步”,以致广泛持久地激励着满天下怀抱幸福理想的芸芸众生。在它的缀满五彩花环的旗帜下,现代人义无返顾,蜂拥向前,势不可挡。

随着中国大众对现代化运动从痛苦无奈的被动承受到满怀理想的主动参与,民间美术原生形态的创造者便逐渐离它而去。就民间美术的衰势而言,创造主体的丧失显然不同于一品一物的毁弃,它是内在的决定因素。这里着重从社会经济结构和精神世界的裂变,来考察民间美术创造主体的丧失。

以及结束这场战争的《》,是古老中国开始其现代化历程的蒙辱的前奏和标志。为自强和富国,清廷曾兴办“洋务”,力图建立官僚资本的现代工业。后,中国兴起资本主义工业热潮。尤其欧战期间,在口岸城市和一些交通便利的城市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初奠了中国的现代工业基础。本世纪下半叶,政府高度强调工业的主导地位,努力发展科学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现代工业生产,使之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值逐渐超过农业。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通过引入外资和市场调节机制,进一步促进了城乡特别是乡镇社队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从无到有、由弱渐强、自零趋整的现代工业,使中国经济由单纯农业发展为农工并举。经济结构的二元化,意味着工业生产方式及其文化因素,由基础层面进入中国社会生活,成为推动现代化的强大现实力量。传统社会结构的分裂,便是其作用的使然。早在起步阶段,工业生产即凭机器制造的优势和颖异的造物观念,强有力地冲击了传统手工产业,使之在实用品生产领域迅速退却。这不仅意味着那些与传统织造、印染、锻铸、烧造或髹饰相关的民间实用美术势呈失落;更意味着赖之谋生的农民或小手工业者,不得不离开他们世代生活的土地和家园。

像所有卷入现代化浪潮的其它国家一样,城市与乡村的离异和聚落的城市化趋势,也是本世纪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中国曾有过世界最大的城市,却和现代意义的城市相去甚远。它既不是商品流通中心,也不是吸引社会精英和一般人的去处;它不具有独立于乡村的自立性质,彼此有着难以割舍的社会经济联系,市民和乡民、商人与士绅保持文化共通的一致性。口岸城市的出现,改变了中国社会聚落的空间格局和形式,与四周大海般的乡村社会形成鲜明反差。以现代城市为中心,工业生产构筑起向外辐射的商品经济网络,在其势力范围,农民或小手工业者的生产与消费越来越依赖于远方市场。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经不住打击,被迫涌向城市,靠出卖廉价劳动力谋生,逐渐汇集成一个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新型市民群体。

相对中国社会的传统格局,这个在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中迅速崛起的社会群体,体现了社会结构的裂变。作为二元结构的一端,他们疏远了乡村社会的家族文化,转而介入到更强调个人主义和横向关系的城市社会秩序中。新的生存方式和文明氛围,使他们日益在职业技能、社会地位、生活行为、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方面,与依然生活在土地上的农民拉开距离。他们也因此成为农民羡慕和仿效的对象。

百年来,现代市民的崛起和有增无减的农村人口城市化势头,对作为二元结构另一端的农民群体的影响,已不止于数量上的削弱。出于对工业文明的身心认同,成分复杂的市民群体在整体上构成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主力军。他们的社会地位因此获得提升,逐渐是他们而不再是数量依然庞大的农民,主导着这个时代的风尚。社会主导力量的历史性转移,造成农民社会地位的相对低落。他们身处现时代的性质和状态,被一言蔽之为“土”,而这个“土”字的现代底蕴便是“落后”。这种史无前例的变化,动摇了农民在“以农为本”千年国策中树立的“天大地大,农夫为大”的自信心。现代传媒或其它现代运作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城乡间的天壤之别,一种相形见绌的自卑心理不断滋生和蔓延。他们开始向往城市,向往进工厂或坐机关,与日俱增地渴望摘掉“乡巴佬”的帽子。支撑传统价值的心理基础,因此受到难以估量的削弱。原先那些习以为常或者引以为豪的东西,如今他们已自觉“土得掉渣”而羞于示人。中国民间美术的创造主体,由于自身社会心理的变化而日趋萎缩。

当然,单纯的自卑感并不足以深刻地改变农民的精神世界,而且由于地理或空间距离所造成的天然障碍,使得很大一部分农民在相对封闭的氛围中,坦然自若地过着与往常一样的生活。在那些交通不便的边地僻壤,这种情况实际维持了大半个世纪,甚至不乏持续至今者。在那里,人们依然虔诚地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神圣牌位,祭祈迎拜的习俗活动依然构成乡间里闾的人文景观,诸如慎终追远、尊神事鬼、重义轻利等传统观念依然影响着众人对宇宙人生的态度和看法。

不过,这一切在本世纪下半叶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从早先由中央政府强力推行的政治与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小学教育的大范围普及,以及通达社队一级的公路网、有线广播网和邮政体系的建设,到近20年来广泛实施的农村改革和半导体收音机、电视机落户农家,还包括“”的“上山下乡”和目前的“民工潮”两次大规模人口迁移,都对乡村社会构成前所未有的、持续强劲的冲击。它所引发的最重要的结果,在于当代社会主导的观念系统和价值体系日趋社会化。

不难理喻,百年来的一系列变革都是围绕中国的现代化这个核心问题展开的。前后掌握国家政权的政治力量,尽管在意识形态和实践方式上各有差别,但在追求工业文明的现代化这个根本价值取向上却无二致。诉诸国家政权和社会精英集团的这种价值选择,构成纵贯和俯瞰整个20世纪的社会主导价值。而寄蕴其中的要质,则是整个现代世界概莫能外的唯科学主义。

自以来,用科学技术装备的西方工业文明,以其咄咄逼人的物质优势激起中国人对科学的崇信。由此,一种认为世界的所有方面都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认识和把握的唯科学主义,首先在思想界和社会上层崛起。进而,通过包括政治、经济、教育、通讯在内的一整套控制和传递机制以及无所不在的工业产品,它日益广泛、深入地向社会基层传播渗透。在唯科学主义视野中,现代自然科学创立的基础原则和方法具有综合宇宙观和人生观的一元性。西方中心主义仗恃工业文明的物质优势所营造的文化不平等,使现代中国人普遍怀有一种文化自卑心理,它和唯科学主义特有的批判意识,汇成社会主导价值中持续震荡中华文明传统的反叛思潮。潮涌之下,传统架构被从整体上和根本上视为一种非科学的体系。许多传统文化因素或形态,被渴望国富民强的现代中国人当作迷信、愚昧或落后的东西一点一点地毁弃。唯科学主义极力倡导和尊崇的科学的世界观,大范围地占领了精神世界的制高点,并对有悖社会主导价值的一切构成俯射之势。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跨度中,由国家政权强力推动的社会改造和移风易俗、市场经济的竞争压力、新式教育的科学知识灌输、工业技术的巨大生产效益、现代生活方式和消费品的物质诱惑,都在不断促使庶民百姓接受唯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无论自觉不自觉,情愿不情愿,他们愈来愈深地沉浸到科学世界观的“西洋景”中。在这里,人们不再崇仰超自然的“神性”,宇宙生命一体化的信念仿佛被现代航天器抛向外太空;人们不再相信时间是循环运动的,在拉直的时间中祖灵的庇护力量日益远去于在生之灵;人们不再拘泥古代圣贤的道德训诫,重义轻利的价值原则在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中犹如被淘汰的商品;人们不再顺从长辈老者的意志,“老人们传下来的东西”已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劳什子;人们不再执著自己的心声心志,浪漫绮丽的“土地梦”被客观规律碾得粉碎……科学一元论、物质决定论、数学式思维和工业进步观等唯科学主义思想,已经或正在成为农民尤其青年农民的思想。尽管他们在理解上难免肤浅、简单甚至混乱,但这一点却越来越深入人心:科学而非神灵才是福祉之源。

农民精神世界的“科学化”,如同釜底抽薪,使民间美术原生形态不可挽回地丧失着它的创造主体。虽然事态尚未发展到“踏破铁鞋无觅处”的程度,但是还能承传几分古风、保持些许纯粹的传人,已是凤毛麟角。一个曾经具有主导地位的庞大创作主体群,如今正在边缘化、老龄化、孤独化趋势中,走向暮色的深处,至于那些与他们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生产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东西,诸如祭祀、起居、穿戴、器用、装饰、游艺的一系列品物,自然要随人自身的脱胎换骨式的变化,而渐渐失去以其原有意义和形式继续存在的支点。

百年中国民间美术的另一番景观,却不乏生机。这种景观由一系列蜕变形态构成,它们或许依然带有原生形态的某些形貌或风味,却顺应现代化主题下的社会需要,经历了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

诸如诉诸集约化生产的所谓传统民间美术品或手工艺品,以现代社会生活为主题的新年画,纯粹用于陈设或把玩的彩扎塑作,仅为节庆娱乐甚或兼容广告意图的龙舞灯会,还有且作“中国迪斯科”或“健身操”的街头秧歌,以至取用任意的装饰化纹样等等,人们都可从中领略到蜕变形态的时下之味。与原生形态的衰势适成对比,它们在城市或深受城市风影响的乡镇地区,方兴未艾地发展着。本世纪初或更早的时候,当那些经不起工业文明冲击的农民沦为城市街头的游方艺人,或者不得不在村落里为遥远的消费者出卖手艺时,民间美术的蜕变过程便已启动。随后,社会革命、政治运动、经济建设和商业运作的需要,曾经从不同角度促进了这一过程。如今这种蜕变形态,在比以往更加强烈的现代化氛围中,已形成相当的规模和吸引力,并可望成为现代商品经济和大众文化生活中的一个潜力丰厚的增长点。

整体地来看,民间美术的蜕变形态呈现着三个主要特征或变化趋势。

1.生态脱俗化

大量的民俗材料表明,以往民间美术的创造,包括某种造型活动的开展或某种造型样式的推出,其动机总关联着比审美要求远为宽泛、复杂的社会生活意义。即便作为一种审美现象来看待,也必须结合特定的社会活动背景才能证实它的审美价值,领略它的特殊审美意蕴。譬如,灯彩的扎制迎送,在中国南北地区多出于“祈子”“祈雨”社会要求和动机,并按约定俗成的方式进行。它于何时何地开展,它的每个程序环节、各种造型处理,以至活动中人们的具体反应方式,都紧扣着“祈子”“祈雨”中心意向,并以稳定持久的风俗形式固定下来。一方人士莫不遵循俗制,适时适地、合规合范地从事制作,开展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凡参与者也按家喻户晓的程序定式和“说头”,渐入心满意足的审美佳境。对中国老百姓来说,那些在与有神有灵的天地打交道的漫长岁月中形成的祭祀、祝祷、纪念、祈禳、敬仰、迎送习俗,都与一定的节气、时令、气候、水土和人事紧密关联,遵守如同法律的俗规是达到特定目的的前提。原生形态的民间美术,通常是民俗活动不可或缺的有机部分,不具有游离其外的生态独立性。它排斥一切脱离习俗的或个人主义的创作动机。

然而,在持续变革的现代氛围中,民间美术的蜕变形态日益脱出传统俗套,成就它的动机变得来源广泛,不拘常规。一项政令法规的传播宣教,一个公司的促销考虑或者张三李四一时的兴致,都可能成为推出一项活动或制作一件作品的动机。动机的实施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目的和主题,自由地安排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规模和程序,也同样自由地选择某个门类样式,把握每个造型细节。出于脱俗的创作动机,民间美术的蜕变形态实已孑然一身,原先与之交融一体的风俗完全被背景化,如同一张可以随意更换、远近任调、色淡形虚的“背景纸”。举目所及,诸多原本习俗规定性很强的品物与样式,如“拴娃娃”、“扫睛娘”、“送老花”、“春公鸡”、“傩面具”、“百衲衣”和“龙灯”、“狮舞”等等,都获得很大程度的解放。这无疑增进了它们的适应性,以至可以不受时空条件限制地汇入现代生活潮流。

2.功能审美化

原生形态的民间美术始终保持着“实用——审美”的综合价值结构,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不仅直接地表现为它的物质实用功能,还渗透到它的审美机制,表现为诉诸视觉形式的,对现实需要的替代的满足。后者显示了民间美术原生形态有别于纯粹审美形式的特殊性质,即它的精神功利性。它通过理想化视觉形象的塑造和观照,使主体在审美想象的心理状态中,抒发被现实所压抑的功利意愿,从而有效地消除有碍社会实践的心理紧张和焦虑。

在与科学世界观和工业文明的遭遇中,民间美术千古承传的“实用——审美”价值结构迅呈瓦解之势。无论是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关联的物质功利性,还是和传统信仰相关联的精神功利性,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失去了功效。工业文明带来的物质实惠,使原先多靠“替代性满足”来对付“匮乏”的百姓,欣喜地发现或现实地掌握了一种强有力的物质生存手段。民间美术的相应变化,通过功能的审美化表现出来。民间美术蜕变形态多实现了这种价值转型,并因此获得继续发展的生机。然而,随着功利价值的萎缩和消失,它也丧失了许多与之相关的重要美学品质。

在功能审美化的趋势中,一些审美倾向原来较强,或其功利性侧重精神意愿而非物质功能的原生形态,其价值转型显得更为自然流畅,也更为现代人所钟情。这方面以年画、剪纸、刺绣、蜡染、挑花、编结、雕塑、玩具、灯彩等,表现得最为突出。它们原来显强的装饰性和审美娱乐性,在当代被极大地强化和纯化。它们作为富有历史感和民族色彩的审美价值形态,构成艺术商品的特有魅力。它们与日俱增的商品价值,不仅激活了一些个体作坊,还启动了许多集约化的专业生产。

第5篇

本课以《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第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一课为蓝本开设的高中美术鉴赏研究课例。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这些艺术承载着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但随着工业社会都市化进程加快,外来消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使得民族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坏,扎根于乡间的民间艺术进一步势微,特别是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艺术正迅速消逝。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消亡。因此我们应该醒悟:民间艺术已经成为濒危的文化需要保护。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教育资源,将民族民间艺术引进学校美术教学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本课选取了我国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典型的中国民间美术6个种类: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编织。让学生分组选题收集素材合作调查交流展示价值延伸的研究学习。由于我校高一70%的学生住在广州市郊,活动中我倡导让学生接触、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地或社区组织的一些民俗活动进行调查。加强他们热爱以及继承我国民间美术本土文化的信心、成为学生体验生活,学习艺术的丰富资源。通过师生制作多媒体课件,而提供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增加课程信息量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体验自主研究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观,拓展了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欣赏美、了解美、发现美、评价美的鉴赏过程中感受相互合作、体验发现的愉悦。本节课将从调查汇报、交流评价、实践临摹三个教学环节来感受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的语言、了解民间美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鉴赏要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高中是对一个人的将来发展方向起决定作用的重要阶段。正是青少年学习运用假设演绎推理法的时期,他们通过简单的象征性概念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并针对各种各样的文化内容开动脑筋进行思考。高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十分关注流行,对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只留于表面。审美能力的培养,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不仅仅是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进行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的需要。美术教育作为影响需要结构的因素之一,就应遵循高中生的心理需要的特点,引导他们追求高品质的艺术审美和美好的生活,追求卓越的文化修养,在丰富多彩的艺术精神的美感中提炼真、善、美的崇高境界。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特点,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欣赏要点。②了解民间美术与民间习俗的关系与图案图腾崇拜的象征意义不仅让学生了解本民族艺术的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③了解中国第一次文化遗产日活动讯息。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走近民间美术、走近生活,达到拓宽美术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②通过多种实践,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欣赏能力。③关注社会热点,懂得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点

民间美术的民族艺术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

五、教学难点

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六、教学准备

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民间美术作品实物。

1、将课题分成六个小部分,学生分成六组,由美术课代表、语文课代表、电教课代表负责组合人员。

2、各组负责搜集整理相关部分的材料(图片、实物、网络资料、制作课件)。

3、提前检查学生准备的材料是否充实,不足的教师给予补充。

4、课前把教师、学生准备的材料布置在教室版面上,营造出直观的中国民俗文化氛围。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1分钟)。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民间美术的概念是相对于专业而言,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应该是民间美术。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

师:经过搜集素材给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几大类?

生: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编织等。

(三)展示调查报告。师:通过每个小组课外的调查学习,我们对中国民间美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老师把时间交给同学们,6个调查小组的同学们分别汇报你们有何收获吧?(各组先找两位代表:一位学生作讲解员畅谈、一位播放背景)。 转贴于

生:分别播放6个小组制作的课件,展示课件中大量的图片资料,小组介绍后补充学生所讲内容的局限性、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附高一(7)班民间美术调查小组人员:

第一组:年画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梁世恒)、解说员(莫甄文)

第二组:民间玩具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陈小龙)、解说员(何颖)

第三组:民间剪纸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刘启锐)、解说员(吴思韵)

第四组:民间风筝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曹淑君)、解说员(何颖)

第五组:民间刺绣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张坳敏)、解说员(黄泳军)

第六组:民间编织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马家辉)、解说员(黄建莹)

1、年画组。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板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节日,经长期的社会传承固定下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习惯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春节了。据载,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以后历代不衰。清代中叶更为盛行,全国各地均有年画,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此外,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广东佛山等都是著名的年画产地。

2、民间玩具组。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劳人民以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下一代的成长,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意念、理想、祝愿与爱心。也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和民风民俗培养的教具。主要用于服装、鞋、帽、枕头、帐帘及钱包、香包等布什物。民间刺绣厂一间制作底样,造型质朴、大方,色彩上采用原色对比,平面色块的运用使色彩过渡跳跃感,先得鲜亮而富有喜庆气氛。

3、剪纸组。在我国民间美术中,还有一种用于春节装饰烘托气氛,人门又十分熟悉的民间剪纸,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品种。早在汉唐时代,就有用金银箔剪成花鸟,贴在鬓角做装饰的风尚。后发展为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之用,民间剪纸是表意性的,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由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风格也异彩纷呈,大体北方粗犷豪放、造型简练,南方构图繁茂、精巧秀美。内容十分丰富,多以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

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千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图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这更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4、风筝组〈5〉刺绣组〈6〉编织组(详略)。

八、评出最佳解说员,最佳解说背景,最佳自创作品以奖励

1、学生进行分组调查,分析其各自特有的造型特征及审美趣味,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增长知识和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4、通过调查与介绍民间美术,使学生既合作与研究性地了解什麽是民间美术和它的特点,又学会与同学们交流信息、交流思想、提高学习的效率。

5、小结让学生集体思考讨论(2分钟)(加背景音乐)。

6、展示教师课件。

九、鉴赏拓展

师:视频播新闻片段:为唤起全社会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与行动,从2006年开始,我国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文化遗产日。据了解,在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里,各地已积极举行了相关的公益活动,如开展文化遗产地和博物馆“爱我遗产、优化环境”系列活动,举办文化遗产展和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专家咨询及文物收藏鉴赏活动等。

思考议一议:如何开展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创新活动?

生:学生集体思考讨论(2分钟)(加背景音乐)。

师:我国民间剪纸中的图形集中了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同学们从尝试制作剪纸中感受一下民间美术的寓意性语言、阴阳表现形式的体会。

生:略。

本课结束,师生再见。

十、课后反思

第6篇

    1986年,中央美院的杨先让先生首先组建了民间美术系,他将民间美术纳入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知识体系,从此民间美术系就将考察我国的民间美术作为自身的教学方式。2002年,中央美术学院原民间美术室为了适应国际和国内的社会发展形势,发挥大学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方面的作用,正式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从而将民间美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列入大学艺术教育,填补了我国的学院派教育中长期忽视民间文化艺术的传统认知教育空白。与此同时,2002年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首届中国高等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召开,进而拉开了我国高校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幕。但是除少数几个美术专业院校开设过民间美术专业或课程以外,在其它院校中,民间美术教学基本上是个空白。2005年颁布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民间美术这两年开始走入高师美术教育,出现了少量的相关研究。

    虽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中规定,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要求,高师需要开设中国民间美术课必修课程,但是美术教育专业的民间美术的传承现状仍然很不理想,存在很多问题。

    (一)民间美术教学得不到学校的重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受固有模式的影响,仍然注重国、油、版、雕等几大艺术门类的教学,注重素描、色彩、设计的学习。专业教师也是受此系统训练培养出来的,对本土的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美术不了解。甚至有些教师抱着学院派艺术的高姿态对本土民间美术有轻慢的情绪,不愿深入学习。学院也没有足够重视,很少请民间美术传承人前来授课。缺乏良好的师资和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传承方式单一。简单的靠课程教学,课时量又很少,使学生接受本土民间美术的学习仅仅是“接触”的水平。

    (三)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片面,教学方法单一。民间美术与制作工艺是紧密相连的,所有民间美术作品的背后,都蕴涵着非物质的技术内容和文化艺术内容,不了解民间美术的制作工艺,就不能体会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高师目前开设的民间美术课程,只侧重于传授理论,强调美术作品的欣赏,而忽视了民间美术工艺制作的方法传授和学生实践。极少数有实践内容,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剪纸工艺上。

    (四)与本土的民间美术结合不够紧密,缺乏地方特色。

    二、湖南传统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专业的传承途径的改革

第7篇

关键词:延安美术 民间美术 艺术形式 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1

抗战时期的艺术作品其民间因素十分浓郁,因为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是战斗的、大众的、为抗战服务的,由于其服务的阶级对象有所不同,运用他们司空见惯的艺术形式才能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是延安美术民间因素大量存在的根本原因。民间美术因素在延安美术作品中的应用可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从形式上看。起初,鲁艺的画家们运用最多的美术作品样式是木刻版画。但在艺术语言的变革中,传统艺术形式就成了重要的学习内容,因而传统的年画也成为版画改造的借鉴形式。比如版画家沃渣的《春耕图》,他尝试用民间木版年画的形式刻单线人物画,然后再用彩笔填色,给人感觉朴质可亲。其另一幅作品《年画》更是利用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年画来进行创作,画中的农民拿着绳子和镰刀,身旁站着的儿子和女儿抱着稻麦和棉花,上下左右都画满了牲畜和各种农作物,表现了中国农民的生活理想。之后沃渣又创作了木刻新年画《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作品构图对称饱满、讲求装饰性,属于典型的“中堂画”形式。而力群以民间年画中“全家福”的表现形式创作的套色木刻新年画《丰衣足食图》,更是有一股喜气扑面的艺术氛围。夏风的《光荣参军》则吸取民间剪纸的线条,构图简洁明快,讲求节奏感,描绘出革命根据地人民热烈参军、投身的可喜场面。

第二,从题材上看。古元的艺术作品都是以现实主义为主导地位,他深入农村和战地生活,学习民间艺术,从生活中寻找题材,因此他的农村题材作品恰好是反映边区建立之后,老百姓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真实景象。他以画笔作武器,用木刻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感召力的作品,如《练兵》、《部队秋收》、《拥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等。

第三,从色彩上看。戚单创作的《读了书又能写又能算》也借用了民间年画中“中堂画”的形式,以对称饱满的构图,表现出陕北革命根据地人民以窑洞居家,围坐在炕上学习文化的情景。作品以民间年画中的红、绿、黄、蓝四种对比强烈、明朗又和谐的色彩来作套印,使画面显得喜气洋洋。

第四,构图上。古元的木刻新年画《拥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运用了民间年画中的“分格故事画”构图形式,以富有故事情节性的热闹画面,表现了革命根据人民爱护自己军队的炙热情感。另外,张晓非的《人兴财旺》则借用民间年画中的全景式构图,将不同情节的几组画面有机地组合在一个画面中,以头戴虎头帽的陕北小孩为主体形象,左右两边对称构图,从农业、纺织等生产活动到讲求卫生、养生健康等日常生活场景,全景式的展现了陕北根据地人民朝气蓬勃的生活气息。

第五,从内容上看。艺术家们为了迎合大众传统的审美习惯,在保留原来年画视觉形式的同时,对原来的内容进行了撤换。比如,“娃娃画的内容在旧社会经常是和‘五子登科’‘富贵有余’等思想联系在一起;而改造后的娃娃画的内容经常表现的则是和平幸福,热爱劳动等新的思想愿望。”①又比如,在当时家喻户晓的彦涵的作品《军民合作》中则以八路军战士的形象替代了原本的门神形象,正好暗合了“打鬼”的寓意。

年画创作是延安的画家们在实现艺术“大众化”这个过程中的一种探索实践,它通过年画对版画语言的改造,运用民间美术的多种形式向古代传统版画靠拢,适应了广大边区军民的审美要求。延安的美术家们“大胆地舍去了自己平常惯用的琐碎背景与人物的阴影部分,力求达到主题突出、画面简洁、气氛清新的效果,是非常可贵的的尝试,对后来继续发展民族民间传统的学习起着很好的作用。”②

在当时文艺政策的积极倡导下,艺术家们通过努力实践得到了劳动大众的认同,使得延安的木刻画家们获得了与传统画家迥然不同的艺术感受。当时画家张仃谈道:“必须从劳动与土地结合过程中去寻找构图,在民主的阳光下去发现色彩,生产动员、开荒、春耕、移民、生产竞赛、公粮会议、运盐、合作社的发展,都必须成为画家们新的表现题材”“把绘画与劳动结合起来。不但用鲜艳的色彩、健康的线条去表现劳动,就是画面的笔触、节拍的律动也和劳动情绪相呼应……”③“在表现手法上,不要过于强调自己的爱好,而忘记了我们宣传的主要对象是工农兵,在线条和色彩上,力求单纯、明朗、刚健、鲜明和愉快,这当然是内容决定的。”④基于这种创作理念,延安的美术家们才在长期的美术活动中认识到了新美术创作需要运用民间、民族形式的重要性。

民间美术在生活中发生并为现实生活服务,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始终无法摆脱创作者的群体意识、情感气质和习俗心理,它是为生活而创造的艺术。它自然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以及对美的观念,强烈地体现了民族性和地方性。因此,诸多的民族特征和社会特征使得民间美术成为了时期延安美术创作的坚定的革命文艺方向。

注释:

①葛路.年画的民间色彩.美术.1959(3).第36页.

②黄选林.著名版画家沃渣.美术.1995(11).

第8篇

    2、刺绣:①苏绣以精、细、雅、洁而着称,艺术风格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与其他绣品相比,苏绣有绣面平贴、色调高雅、疏密均匀,丝理圆润的特点,具有广泛的群众性。②粤绣是广州市和附近南海、顺德、番禺等地的“广绣”和潮洲一带的“潮绣”的总称,它构图富有图案装饰性,色彩浓郁鲜艳,锈线平整光亮、纹理清晰。③蜀绣,主要讲究实针严谨、针脚整齐、搀色柔和、虚实得体、刻画细腻、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色彩秀丽。④湘绣,比较写实,形象生动。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具有特殊的民族风情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3、木版年画:中国木版年画是随着古代雕刻印刷技术的成熟而发展成的一个画种,因受当地画风和传统风俗的影响,所以各地风格各异。历史上有“南桃北柳”之称,即江南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北有杨柳青年画等,各有千秋,在制作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4、农民画:①江苏邳州农民画,构图饱满、充实、自由随意、造型夸张浪漫,所画形象富于幽默感和乐趣。②西安户县农民画,在形象的塑造上重朴实、讲神似,注重形体在画面上的艺术表现力。有的作品如秦腔的高亢奔放、慷慨激昂,有的如眉户的婉转缠绵、悠扬清亮。③浙江舟山沿海渔民画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大部分出自年轻的渔民儿女之手,画面反映的是渔民的生活幻想,古老,神秘而独特的大海世界。这些具有强烈个性的艺术作品,备受国内外专家的赞誉。

第9篇

关键词:民间美术;美术教育;学生

一、民间美术应用于现代美术教育中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商业化、功利化、人文精神匮乏等现象普遍存在。在这种环境之中,我们呼吁艺术教育要回归人文科学化。民间美术的传承是时展留下的产物,其创作者是我国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在民间美术作品中,没有商业与功利的影子,有的只是普通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意愿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与态度。这种精神正是我们现代社会所缺少的,也是现代美术教育中所不足的。与此同时,民间美术作为一种地方性风俗人情的表现,具有独特的乡土气息,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结合民间美术进行教学,对挖掘与发扬民间美术艺术特色,丰富民间美术内容,实现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民间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现状

在我国现代美术教育中,民间美术的引入时间还不长,在引入与教学指导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民间美术教学未受到重视。在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民间美术教育处于体系边缘位置,与学校的升学率没有直接联系,在现代美术课程教学中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学校对美术课程的安排量逐渐减少,或将美术课程调换成其它基础学科,在这种形势下,现代美术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民间美术更无法得到重视。其次,现代美术教育中,教师对民间美术也知之甚少。当前在我国美术教育体系中,绝大多数美术教师本身受到的都是西方绘画以及教学理论的教学指导,对民间美术既缺少了解,也缺少实践的经验。即使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了民间美术内容开展美术教学,但因对其内涵了解不深刻,授课内容局限于表现,无法向学生传达民间美术的内在意蕴。民间美术是各民族、各地区劳动人员的智慧与结晶。优秀的美术教师需要探究民间美术的深厚底蕴,如此才能带领学生真正触达民间美术的灵魂。再次,观念上对民间美术有失偏颇。当前在一些社会群众的观念里,民间美术是社会底层人民或者民间艺人的一种谋生手段,而和艺术并没有关联性。更甚者会认为民间美术是一种低级的趣味,无法跟上时展节奏,将被社会所淘汰。在这种意识下,对民间美术教育的开展也产生了极大的阻力。长期以往,学校与学生、家长方面对民间美术的看法也都出现偏差。因此,现代美术教育里的民间美术教育需要打破这种局限,为学生熏陶具有深厚意义的民间艺术。

三、民间美术引入现代美术教育教学中的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

当前,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下的繁荣、长远发展,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下我国人民精神领域的一大重要支柱。在现代美术教育中,促进民间美术的发展与传承,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认知度的良好契机。作为教育教学者,只有抱着突破陈旧思想的观念,才能真正探索出一条改革与创新的教育发展道路。针对现代美术教育大肆追捧的时尚、现代、阳春白雪现象,作为教育者要向学生阐明,作为中国的优秀青少年,在肩负民族重任的情况下,必须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传承文化,民间美术教学不仅是由自己喜爱与否决定的,而是要基于对民族艺术的尊重与延续,要全面深入的了解民间艺术。通过对根植于五千年中华文化中的民间传统艺术国画、剪纸、篆刻等进行传承与创新,在继承中求发展,才是符合时展的优秀人才。

2、优化与创新教学模式

现代美术教育追求艺术与生活的融合,通过在生活中的运用与滋养,才能使美术焕发出崭新的生机。针对现代美术教育者对民间美术教育能力缺失现象,做为教育者,要意识到民间美术的历史特性,主动探究民间美术的艺术特性,引导学生更深入的发现民间美术的奥秘。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形式,通过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拓宽其视野,提高其审美水平,使学生成长成为学习的主人,立志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继承者。为了实现民间美术与现代美术教育的整合,可以通过创建具有民间美术特色的社团,如剪纸、陶艺等民间美术制作组织,开展多样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其次还可以邀请一些民间美术传承人走入课堂,向学生展示民间美术作品的制作,如吹糖人、捏泥塑、扎染、蜡染等。还可借此机会向学生讲述一些民间美术的传承现状,鼓励学生对已面临失传的民间美术进行发展与弘扬,也提升其自觉继续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通过民间美术与现代美术的相辅相承,激发学生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度。

3、加强群众对民间美术的关注

加强群众对民间美术的关注度,就需要在社会生活环境中加大民间美术的传播力度。常见的如春节晚会等节目中,对剪纸、国画等民间美术作品的生动呈现,在公益广告中如京剧、脸谱、皮影戏的出现,包括在一些公交站广告站牌上,在一些历史悠久的小巷内,都能寻找到怀抱锦鲤的胖娃娃形象,写意的诗句,粉刷在墙上的“二十四孝图”等。这些浓烈民间美术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气息,将逐渐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方式,通过将传统民间美术元素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使人们意识到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对于现代美术教育也大有裨益。

四、结语

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重视,不仅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历史、深厚民族文化的重要过程。通过学生的学习与创作,提高其精神境界,同时也促进民族整合与民族团结。总而言之,在现代美术教育中进行民间美术教育,是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宏伟蓝图。

作者:张国丰 单位:河南南阳经济贸易学校

参考文献

[1].谭宏.构建民间美术的教育传承体系——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视角.[J].民族艺术研究.2011,24(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