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音乐德育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03-28 18:19: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音乐德育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音乐德育总结

第1篇

一、基本情况概述

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听、看、唱,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高中的音乐欣赏课还加入了一项让学生自己介绍音乐,表达自己艺术见解的实践活动,这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1、在教学中,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运用范唱方式于音乐艺术形象感染学生启发学生的艺术形象思维,使他们做到有感情地歌唱,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染来完成思想教育。

2、在唱歌教学中,一方面引导学生演唱要有良好的姿势,正确的呼吸准确的发音,清晰的咬字,吐词,另一方面是逐步要求学生做到自然音色圆润,不断提高唱歌的艺术技巧,在懂得音准的和节奏的基础上提高对音乐形象的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觉和造就音乐的“耳乐“

3、在教唱一首新歌,为了使学生能达到学会全歌,利用示范教学法,都是先将全歌唱一遍,作为一次示范,然后教唱歌谱,最后讲解歌词大意,教唱歌词,这样利于音乐程度的提高,利于复杂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以后自学的能力。

三、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努力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于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与纠正。

2、更好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3、给他们的环境较为宽松。

4、我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自费收集各种音乐文化资料,以便让学生能多听、多看、多接触优秀的作品,从而增长见识,并获得更多美的感悟。

第2篇

[关键词] 音乐教育;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学

中图分类号: J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虽然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也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经验,但纵观当前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依然存在诸多误区。这些误区集中反映了幼儿教师对音乐教学的价值和目标、儿童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等缺乏深刻领会,而教师在这些方面持有的相关理念和知识又构成了他们专业素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幼儿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他们自身的专业发展。针对此种情况,对这些误区进行批判、分析和反思就显得意义重大。

一、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重表演轻表现

受学前儿童发展复杂性的影响,对学前儿童发展水平和状况进行有效评价一直是学前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难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当前许多幼儿园日常教学过多的关注对儿童进行结果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这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也不例外。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幼儿能否顺利地进行音乐表演,而不是幼儿能否自主、自由、自觉地进行音乐表现活动。表演注重的是对有限的音乐表达技能的熟练操作,而表现则注重儿童音乐鉴赏和表达能力的真正提高,因此幼儿教师所持有的这种理解误区很大程度上已经转化为教师对幼儿园音乐教学乃至其他类教学的功利性追求,集中表现为幼儿园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错误地把让儿童习得完成某种音乐表演而需具备的技能或技巧作为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根本目标,并以此制定相关评价标准来评价和指导音乐教学活动,从而最终导致了与幼儿园音乐教学目标的背离。

(二)重学科轻整合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曾经一度是学科教学的模式占主导地位,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人们开始注重进行主题式的教学活动,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但是,在当前幼儿园教学活动,特别是音乐教学活动中,依然存在重学科教学轻视课程整合和教学方法整合的现象,音乐教学被认为是直接传授相关的音乐表达技能技巧和知识的活动,音乐教学活动与其他教学活动被依照严格的学科界限分隔开来。音乐课程内容和音乐教学方式的选择和组织往往是按照音乐教育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进行的,并且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过度重视学科教学,有将儿童学习成人化的趋势。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幼儿园音乐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教学手段单一,注重的是儿童对体现成人逻辑思维特点的音乐素材的机械化掌握,难以激发儿童对音乐教学活动的兴趣。

(三)重训练轻体验

在当前幼儿园教学中,误把对儿童某方面技能的训练当作对儿童相应能力的培养的现象还相当普遍,这不仅与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强调幼儿园教育要注重儿童形成关于学习的积极体验的相关要求相左,也不符合儿童学习的特点和规律。许多幼儿园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过多地注重对儿童音乐技能技

巧的训练以及对相关音乐教学材料的掌握。这一定程度上表明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缺乏有关儿童学习和认知发展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没有真正理解儿童音乐学习的方式和特点,这在实践中常常表现为一些幼儿园经常将音乐教学活动简化为仅仅是教儿童唱几首歌或跳几个舞就算完成任务。

二、解决对策

概括起来,目前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主要是因为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受传统音乐教育思想的影响,对音乐教学目标的真正内涵缺乏深入理解而造成的。因此,要真正提高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效果,打破人们开展音乐教学时单一、僵化的模式,我们有必要对音乐教学的真正目标进行思考,并作出相应的实践调整。

(一)注重儿童音乐学习的体验性,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

我国颁布的《纲要》在每一类教学目标上都包含了诸如“喜爱”“喜欢”“感受”“表现”“情感体验”等词,这已清晰无误的表明,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真正目标不是相关音乐表现技能和技巧的习得,而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体验的形成。美国音乐教育学家雷默也指出:“音乐教育的核心,是通过音乐的形式及其情感原理的教育,促进学生发展音乐审美的感知和领悟。”[1]由此可见,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重点不是如何训练儿童形成音乐表演的技能,而是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增强儿童对音乐作品全方位的感受和理解。激发和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和需要,就不仅成为幼儿园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且也成为创设正确的音乐教育途径的一个切入点。由此出发,以游戏为主要形式来寓教于乐地开展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游戏不仅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在我国颁布的《纲要》中早已被明确指出。游戏的一个主要功能是消遣性和娱乐性,以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地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会使儿童产生音乐学习的积极体验,对儿童的心理状态产生调节作用,而且还能够充分调动儿童的各种感觉器官,帮助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来。如教师对初入园的幼儿采用玩音乐游戏的方法来消除幼儿离家的焦虑,吸引他们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并喜欢音乐活动;通过组织诸如“找小猫”“打电话”等音乐游戏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幼儿的学习乐趣,引导幼儿学做或是创编一些音乐动作,借助游戏的形式还可以帮助他们学会自由的表达和表现,从而为幼儿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注重幼儿音乐表现能力的形成,正确处理“技能训练”和“音乐表现”之间的关系《纲要》在艺术教育的内容与要求中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但传统的音乐教育往往比较注重对儿童音乐表现的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并进一步在形式上转化为对音乐表演的重视。实际上,幼儿的表演和表现有着明显的不同。表演是低层次、低水平的机械模仿和技能训练,而表现则是高层次、高水平的艺术创造,其中蕴含了幼儿的个人感彩和情感体悟,且符合艺术作品表达的思想内涵。由此看来,“自由表现”和“技能技巧训练”似乎是一对无法化解的矛盾,但仔细分析儿童学习的特点以及《纲要》中的相关要求,习得基本的音乐表达技能和技巧应该是儿童能够自由进行音乐表现的基础,而儿童自由表达表现音乐的能力的形成则是最终目标,二者不可偏废其一,本末倒置,关键是教师在音乐表现技能和技巧的传授方面要把握一个度。要正确处理好“自由表现”和“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明确哪些属于基本的技能技巧。基本的音乐技能技巧首先要适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能够为儿童所掌握,如儿童在进行某种音乐表现时所需要的基本的舞步、手势以及操作乐器时基本的姿势等。这些基本的技能实际上也包含着儿童进行特定的音乐表现活动时所应遵守的规则,以保证儿童在自由表现的过程中能尽量保持活动的有序和自然。[2]其次,在教授儿童基本的技能技巧时,教师要注意让儿童领会和体验这些技能的实际用途,让儿童尝试进行简单的创作和演练,并及时给予表扬,强化儿童进行音乐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注意结合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儿童去发现日常生活中隐含的音乐元素,尝试将自身习得的基本的音乐表现技能运用到不同的音乐材料中去,如教师在教授了有关打击乐的基本技能后,就可以尝试让儿童敲击不同的物体,增加儿童对声音和音调的感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

(三)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合理贯彻学科整合与主题式教学的思想

由于儿童的学习具有整体性和全面性的特点,目前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一般都强调采取主题式教学的形式,即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有所侧重的整合各门学科,对儿童进行综合教育。但由于主题式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对教师本身的学科素养以及相关的教学组织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一些教师在开展主题式教学活动时,出现了很多问题。以幼儿园音乐教育为例,一些教师在开展音乐活动时不恰当地将错误的主题式教学理念运用到了音乐学习活动中,出现了音乐活动的“非音乐化”问题,如一些教师会问:“通过听这段音乐你们能讲一个故事吗?”“这段音乐是抒情还是欢快? 描述的是小白兔还是大象? ”甚至教师还常让孩子用画图的方式来“说明”正在听的音乐。[3]这种教学策略分散了儿童对音乐学习本身的注意力,实际上是一种过度强调学科整合的表现。主题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科间的整合和多种教育内容的渗透,它往往能够全面考虑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4]但是主题式教学活动有着主要的教学目标,注重的是各部分学科内容的有效搭配,以便共同服务于一个主要的教学目标。以主题式教学来开展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是希望通过多学科内容的整合来拓宽儿童对音乐的感知和体验途径,但根本目标仍然是促使儿童形成一定的音乐审美和表达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各学科“拼盘”,否则会非常容易弱化和分散音乐教育的目标。为此,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幼儿园主题式音乐教学活动时,要注意明确活动的各项具体目标是否层层递进,共同服务于音乐教学的总目标,以此来组织相关的学科内容,做好学科间的自然融合。

参考文献:

[1](美)贝尔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57

[2]李晓红.浅论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有效策略的运用.当代学前教育,2007,(2)

第3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音乐教育;整合;理论支持

作为一个颇具规模的学校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育在社会教育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也在被相关的教育机构与教育工作人员所重视,并且在很多学校中已把德育教育工作摆在了整体教育体制中的首位。国家对于这一方面的工作也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必要的保障,使德育教育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主题,基于此情况也提出了一大部分的重要意见。在这样的情况中,音乐教育属于一种典型的艺术教育形式,同样也需要划分到德育教育的范围之内,并且对于一个学校的完整程度来说尤为关键。在多数情况下,德育教育与音乐教育之间的联系密切,有着极大的联系,其中也能较为准确的揭示出德育教育的现实意义,并且也具备一定的音乐教育意义。将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并对这一方面的理论支持进行必要的分析也将在极大程度上改善我国的教育综合实力,完善我国的教育体制。

一、加强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整合程度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德育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教育工作者的难题。很多的教育机构与学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相对缺少正确合理的德育教育方式手段,对教育的内容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缺少教育创新,因此也就导致了我国在德育教育上的效果不佳。我国的相关学者对此方面也投入了一定的研究,总结了出现这一问题的具体原因,发现我国社会经过现代化改革的洗礼,并没有走出自身的有一定特色的教育道路,更多的是在重复西方发达国家曾经的道路。在很多的情况下,不道德的事件在社会中频有发生,造成了社会德育的一种缺失现象。因此,在教育中加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也显得刻不容缓,可在根本上对很多不良现象进行改进。长期以来,德育教育与学校的音乐教育之间就存有极强的联系性,二者相互作用生存,并且也经历了多次的教育改革,成为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从音乐学科上来看,音乐学科本身就具体有很多的情感性、体验性以及生命性,在学生的人格教育中可体现出极大程度的现实意义,并能陶冶思想情操。因此,透过这一情况可以发现音乐学科中隐藏着的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尤其在学校的德育教育资源的紧缺情况下,就更应当对德育与音乐学科进行必要的整合,使之形成一种新型的德育教育体制,也能更好的将德育的作用进行合理的发挥,也保证的学校音乐学科的教育水平,将教育向协调稳定的方向带动,提高教育综合实力。

二、对德育与音乐学科教育的创新需要

作为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德育教育的方法也是在实际完成德育任务,在很长的发展过程中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项德育理论内容。对于此方面的重要性,我国的相关学者也在很多的不同方面做了一定的论证工作[3]。首先来说,德育教育方式是我国实现最终的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条件;其次,其具体的德育教育方法也是对德育内容产生实际教育影响的一种必然手段;在德育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具体方式方法也是在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一个中介;其德育的实质也是影响着其中的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影响作用下,德育方法也略显落后,并且教育形式单一,很多学校也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此方面的难题。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德育教育的改革也是很多学校与教育机构所必须面临的问题之一,并且有必要对此进行一定的模式创新。在经历了一定时间的探索后。具体的学校德育的方式方法也变得科学完整,形成了一定的规律体系。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有多项工作所共同决定,并且也比较普标,效果也比较平衡。也可以说,从某种角度来看,对德育与音乐学科的整合也是实际的教育创新需要。

三、对音乐教育功能的拓展

德育是教育整体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则恰巧是实施德育的一种重要途径。自从我国颁布《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以来,其中就对艺术教育面进行了具体的解释与规定。对于学校实施美育以及德育教育来说,艺术教育就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以及实现德育与美育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对于整体的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来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整体上也可以加强社会的综合文明建设,从而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提升学生的治理与身心健康水平。在教育的整体体制中,艺术教育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有着极大的特殊性。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当对我国的音乐教育功能进行必要的拓展,使其向多样化发展。其中对于音乐教育的内涵也要有所重视,通过对音乐教育功能的拓展加强对于音乐教育的内涵灌输,使其具有的德育功能更加完善。综合当前的德育情况,音乐教育的作用是人们所无法忽视的,需要在这一教育领域中对这一方面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保证音乐教育在德育中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作用,整体上从教育入手,改善社会的德育情况,同时对德育与音乐教育进行合理的整合,保证其教育体制的完善与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的影响下,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整合工作还是十分必要的,可在最大程度上对我国的综合德育情况进行完善,并整体上加强社会的德育进程与水平。音乐作为传递德育的重要教育形式,还需被我国的学校以及教育机构所不断重视,以此保证我国综合教育实力。可以说,将德育与音乐教育进行整合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来说也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杨建,张浩.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的理论支持[J].民族音乐,2014,No.24202:125-126.

第4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德育教育;素质教育

一名音乐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要传授给学生们音乐知识和技能,掌握音乐技巧,还要在培养音乐感觉、识别以及鉴赏能力的基础上,通过音乐课程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其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

1在教师引导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的言行是一面镜子,学生的言行举止是否正确,都需要通过教师的指导或纠正及规范,使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执行者,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应该作为学生言行指导的引导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容易被学生模仿。初中时期是学生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教师们需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同时树立良好的形象,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文明的语言、优美的歌唱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来引导和促进学生,让学生们潜移默化的被感染,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师应内修品质、外修言行,从自身做起,提高修养,成为学生们的学习榜样,从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1]。

2钻研教材,挖掘德育因素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着教材进行。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应立足教材,加深对教材的研究,进行合适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爱学习、爱科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远大理想。2.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爱国情感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德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初中音乐教材中有许多的作品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音乐欣赏是通过欣赏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来陶冶学生的情绪,开阔视野,提高欣赏能力,尤其是对我国民歌以及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2]。2.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音乐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唱歌,还要使学生的能够在音乐教学中体会到人生的多种情感,从而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通过让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和交流,并选择一首曲子作为班歌,要求学生不仅会唱,还要深入体会歌曲的意境,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人生路上的酸甜苦辣,在跌倒时能够勇敢的站起来,做生活的强者,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所有的困境[3]。2.3音乐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音乐可以视为一种精神体操,优美动听的旋律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精神和身体上的疲劳,从而起到愉悦精神的作用,使人们达到良好的休息状态。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耶里斯多德曾经说过,音乐艺术的社会作用在于净化人的感情,让人心旷神怡。王国维也曾经说过,音乐可以让人的精神得到满足,能以乐辅德。音乐教学对于不同性格的人可以进行不同的教育。例如,对于活泼好动的人,可以让其听比较安静、庄重的曲目,纠正其傲慢的性格;对于不好动的人,可以让其听比较轻松活泼的音乐,纠正其保守的性格;对于容易暴躁的人,可以让其听温柔和谐的曲目,纠正其粗鲁的特点;对于过度胆小的人,可以使其听激烈浑厚的曲目,纠正其遇事退缩不前的性格。可以说,音乐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调节身心健康,还可以促进人养成良好的性格、情绪。这也是教师进行德育教工作的基础条件[4]。

3在欣赏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欣赏教学主要通过聆听来感受音乐组品,使学生获得全身心的审美感受。音乐是一种艺术,它能够带给人们不同程度的愉悦感受,通过和声、银色、节奏等表演形式的组合下,成为审美体验的载体。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形象的音乐语言进行抽象的感受,从而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进一步提高音乐鉴赏能力[5]。例如,对《歌唱祖国》这首歌进行音乐鉴赏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这首歌曲的北京、歌词曲调以及作者的生平事迹等,引导学生走入歌曲的意境,从而抓住歌曲的三部曲式结构。通过歌曲的欣赏教学,提高学生的祖国荣辱感,促进学生提高自身能力,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4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任何时代教育中的永恒话题,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音乐课外活动丰富多样,是除了课堂外进行德育教学的最好选择。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合唱团、舞蹈团等,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敬老送温暖活动,慰问孤寡老人,并向他们展示才艺,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最后,还可以收集不同的德育教育歌曲,组织学生进行歌曲演唱和创作竞赛,让学生能够发挥出自己的能力,表达内心的美好精神,从而深化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开展。

5总结

优秀的人才需要具备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音乐属于一门陶冶情操的艺术,在开展初中音乐教学时,还应该以音乐为基本手段,教师以身作则,不断的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在歌曲教学、歌曲鉴赏以及课外活动方面渗透德育教学,让学生们收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润物细无声的将德育教学渗透给学生,帮助他们养成高尚的情操、优秀的人格以及纯净的心灵,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庄筱嫣.浅析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方案尝试[J].北方音乐,2014,(10):154-154.

[2]房筠.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方案探索[J].关爱明天,2015,(7):234-234.

[3]陈书清.初中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A版,2011,(3):107.

[4]张伟.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40):170.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音乐教学;德育方式

2011年7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新标准(2011年版)》出版。深入分析发现,新课标虽然并未明确强调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价值,但字里行间无处不彰显了对于基础音乐教育德育价值的要求和重视。基于此,我们有必要系统梳理新课标所提出的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内容,总结其德育价值,并据此提出新课程标准下音乐教学德育方式,从而深化对新课标的认识,为基础音乐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

一、新课标下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内容

通过对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新标准(2011年版)》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1.爱国主义教育,包括热爱祖国的美好河山和传统历史文化,维护祖国的尊严、荣誉、和平、统一,尊重兄弟民族等等;2.集体主义教育,包括尊重、关心他人,爱班级、爱学校,维护集体团结与集体荣誉等等;3.社会主义教育,也即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坚定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路线的信心;4.理想教育,也即是要明确学习目的、职业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个方面的内容;5.道德教育,使学生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备社会公德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环境道德修养等等;6.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热爱劳动,勤劳简朴,尊重劳动人民及其劳动成果;7.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使学生养成自尊自爱、积极进取、诚实正直、真诚友爱、坚韧不拔方面的性格特征以及自我约束、自我学习方面的性格特征等等。由此看出,新课标背景下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内容既涉及到维护国家发展、社会和谐方面的内容,同时也涉及到学生性格、心理、情感健康发展方面的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这充分彰显了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基础音乐教育德育价值的重视。

二、新课标下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价值

1.基础音乐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能力

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要求学生能够从特定的音乐作品中体悟作者的情感思想、情感意蕴以及各个方面的思想道德观念等等。这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情感思想与情感观念,增强其情感认知能力和思想道德认知能力,从而能够从日常学习、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并进行潜移默化的学习活动。另外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音乐创作活动来自由地抒发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创作能力,更需要其主动地挖掘、发现并利用合适的音乐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兼具音乐创作的技术性与情感性双重特征。而且学生进行音乐创作还必须考虑到外在听众对象或的情感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认知状态,据此建构起合理的音乐情感内涵与表达方式。这一过程也是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学习的过程,很好地培养了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引导其道德行为。

2.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

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和欣赏每一首音乐作品的过程都是一个用心体验和感受新的情感思想的过程,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不仅能够培养出强大的情感认知、情感体验能力;而且还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思想,使其具备丰富而深厚的道德情感内涵,由此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以正确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并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学习活动,逐渐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比如中小学最常学习的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运用通俗易懂的歌词,培养青少年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与崇敬心理;《前进,快乐的少先队员》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于各类青少年团体的热爱,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团结奋斗的意识;《十四岁》则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心理。

3.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能够规范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

基础音乐教育也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作用,由此呈现出更具实际意义的德育价值。首先,基础音乐教育活动所带来的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方面的转变以及相应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本身就能够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日常生活过程中的思想道德行为,由此表现出正确的、符合社会大众认可的行为方式。其次,当前基础音乐教育中的部分音乐作品在歌词内容中本身就直白地表达出善恶、美丑、正确与否的观念,从而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方式产生直接的规范作用,比如《学习雷锋好榜样》中唱到:“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学习雷锋好榜样,艰苦朴素永不忘,愿做革命的螺丝钉,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这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以爱憎分明、艰苦朴素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而呈现出正确的行为方式。

4.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性格特征

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使学生养成自尊自爱、积极进取、诚实正直、真诚友爱、坚韧不拔方面的性格特征以及自我约束、自我学习方面的性格特征等等。而基础音乐教育活动在培养学生性格方面则呈现出多方面的功能价值,比如特定音乐作品的歌词内容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爱憎分明、积极进取等等;特定音乐作品的曲式旋律培养学生多情善感、温文尔雅的情感心理和性格特征;特定音乐作品的学习与训练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忍受孤独和寂寞以及进行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性格特征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基础音乐教育活动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性格特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对中小学生实施德育活动的一种重要体现。

三、新课标下的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方式

1.中小学校应加强对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划

基础音乐教育活动是顺利地实现德育效果的载体,因此,各所中小学校要想发挥基础音乐教育应有的德育价值,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利益观念,抛弃单纯地追求学生升学率和提高上级部门考核水平的理念,而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深化对基础音乐教育活动核心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并按照主干课程的标准,结合国家对于基础音乐教学活动的德育要求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建构起一套系统、严格的基础音乐教学计划和教学纲要。

2.中小学校应实施科学的基础音乐教育德育发展方式

各个中小学校除了要提高对基础音乐教育活动的认识并加强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开展活动之外,还必须在国家教育部门所制定的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规划的指导下,深化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方式、德育价值的重视,并且在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基础音乐教育现状、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情况,建构起一套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计划,包括本校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模式、德育效果监督与考核措施以及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等等。

3.中小学校应加强对音乐教师的选拔与后期培训活动

各个中小学校一方面应加强对音乐教师的选拔活动,包括其音乐专业素质、教学能力、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标准,由此为随后的音乐教学活动顺利地实现德育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应当从多方面、多角度加强对音乐教师的后期培训活动,包括音乐专业素质的培训、思想道德的培训、音乐教育中德育内容与德育方式方面的培训等等,由此使其深化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价值的认识,并掌握科学、有效的德育方法,由此顺利地实现基础音乐教育活动的德育效果。

4.音乐教师应激发学生对于音乐课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

音乐教师一方面要制定出系统而严格的考核措施,提升学生对于此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要选择一些既蕴含着积极正面的德育观念,又符合学生音乐审美特征与审美心理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展开具体的音乐教学活动,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基础音乐学习活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思想道德观念的熏陶与感染,最终逐渐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总体来说,基础音乐教育的德育方式既体现在歌词内容、曲式旋律之中;同时也体现在音乐教师的一言一行之中。各个中小学校应深化对新课程标准中音乐教学德育要求的认识,据此加强对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划,建构起科学的基础音乐教育德育发展方式,加强对音乐教师的选拔与后期培训活动以及激发学生对于音乐课堂的学习兴趣,由此才能从整体上推动基础音乐教育活动思想道德教化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郑茂平.音乐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关新旸.论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高教论坛,2012(05).

第6篇

一、从备课入手,发现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首先是我们要牢固树立德育意识,根据教材内容,利用课堂,实现对学生的教育。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找出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课堂中给出侧重点。学生教材的内容是丰富的、鲜活的,应选择学生比较能接受的教学形式,由浅入深地拓展音乐教育的空间,渐渐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融入德育的内容。有些教材有鲜明的思想教育目的,属于显性教材,如:《黄河长江》《国旗国旗真美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内容。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小乌鸦爱妈妈》《到小熊家里去》等歌曲,是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我们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小船》主要表现了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在学唱时,除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爱、爱自己的小家以外,还应联系爱“祖国”这个大家……

二、发挥音乐教育的学科功能,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课本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让学生爱听爱唱,内容容易被儿童接受和理解。例如:《一把雨伞圆溜溜》《到小熊家里去》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还能懂得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等内涵,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的过程。在逐步体会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音乐教育不仅注重美、情、趣的培养,同时它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门课程,还要发挥其学科功能,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我们要分析这些内容的特点,寓德育于教学中。

三、充分体现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

雷默曾旗帜鲜明地指出艺术教育首先应发挥其审美功能,至于其他非艺术的目的只是审美功能的拓展。所以,音乐的审美功能应该放在育人功能的首要位置。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于陶冶人的情操和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都有着独特的作用,我们要紧紧抓教学中的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带着学生进入其意境中,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情操和道德。比如,在学唱《国歌》时,不仅要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等,还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反复强调的“前进”,以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进而培养时代责任感。学生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真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心旷神怡的自然美和艺术美中陶冶情操,培养纯洁的情感、崇高的精神,让音乐净化我们的心灵,愉悦身心。

四、利用教学手段,将德育寓于形式之中

1.通过把教材中的音乐故事及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是让学生讲,从而在学生细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2.结合教材做律动、歌舞表演等活动,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受到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它通过形体动作表现音乐,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比如把各民族音乐用这个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出来,就能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热爱。

3.根据教材做音乐游戏。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它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还有助于培养儿童坚毅的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高尚品质。比如:“捉迷藏”“小青蛙找家”等游戏,不仅使学生们感受到愉快的音乐气氛,而且还从游戏中受到启迪。

第7篇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德育教育;方法

音乐是打开人类心灵大门的钥匙,欣赏音乐时人们可以获得“情感与情感的碰撞”。优美的音乐可以使学生个性得到释放,得到美的享受,进而培养出学生正确的辨别能力与是非观念。在德育方面,音乐教学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那么怎么通过形式多样的高中音乐教学实现其德育教育功能呢? 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来谈谈我对此的几点认识。

一、学科解读

音乐学科设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音乐学科教育教学的目标又是什么?只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一定的音乐知识吗?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每一位音乐教育者不仅要对本学科的学科内涵进行思考。高中阶段的音乐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概念是指各种泛化的媒介资源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输及影响,在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其审美意识和思想情操得以陶冶和锻炼;狭义的概念是指以高中音乐教学大纲为要求,对大学生重点进行音乐基础理论和视唱练耳、声乐、器乐等技能学习,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知识和相关技能,培育全面的艺术和道德兼备的人才。

二、问题凸显

(一)教学实际展现

高中音乐虽然也是高中学段学校教育的主要组成之一,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并没有得到该有的重视。在我国的重点高中学校和偏远的高中学校,呈现出音乐课程设置与年级增长而减少的趋势,用数理化等课程替代音乐教学的现状较为普遍,这对于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极为不利,学生在承担过重学科负担之下,无法进行全面的、客观的成长教育,这是不适宜的,也不符合教育改革体制所期望的全面、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二)教学问题展现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通过笔者的分析与总结,可以对其进行简单的归类。不难发现,当前我国的高中音乐教育主要呈现出三个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其一,高中阶段的音乐课程学习完全成为了学科课程的点缀和辅助品,音乐课程训练根本就没有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相联系;其二,高中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还欠缺。音乐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美学教育的关注度不够,并没有在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人生价值的指引;其三,应试教育的中国教学现状也制约了高中音乐的全面功能的实现,尤其对高中生的美学与德育功能方面的教学,根本无法得以实施。

三、方法解析

(一)树立融入观念

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发展,这里的发展,不仅仅是知识与理论的发展,还应该有情感与品德的发展。高中的学科课程之中,对学生智力学习和知识的传授是教学重点,但是,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成长过程中,高中生的思想品德构建也是重要的关键性时期,德育与智育发展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一种春风细雨式的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它不同于学科课程中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和智力的拓展,也是学生的个性德育形成的过程。高中音乐则正是德育形成的重要而特殊的手段,音乐以其特殊的表达方式,以强烈的韵律、节奏等展现出对学生的内心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同时完成由音乐的语言方式向德育语言的特殊转换,使学生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渗透入德育的思想和意识。

(二)激发学生的情感

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德育教育离不开学生的“情感”,德育教育在某些方面的展现就是情感的教育。可以说,对学生德育的教学首先要建立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培养之上,要以音乐蕴涵的丰富情感为引,牵动学生的内心情绪,用音乐丰富的旋律表现向学生讲述情与美的观念,从而培养高中生的道德情感。如:音乐鉴赏中对《少女的祈祷》乐曲中,在美妙的音乐旋律的感受中,高中生可以感受到这首乐曲中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在与音乐共振的过程中,体会到强烈的道德共鸣。

(三)思维发展为主

音乐的学习同样需要不断的思考,当学生感知知识之后,会产生情感的共鸣,那么,在获得情感之后,又会怎样呢?学生在具备初期的道德情感体验之后,还要具备相应的道德思维能力,能够在音乐鉴赏与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对真假美丑、善与恶的是非明辨能力,从而增强对自己性格品质的操控能力和反思能力。就戏剧而言,无论喜剧还是悲剧,都是对人和事的模仿,意在表达善恶倾向、美丑偏好,通过剧中的台词转换为乐词,并将辅以强烈的韵律,可以赋予音乐以极为丰富的道德内涵。如:音乐鉴赏《国之瑰宝―――京剧》,学生在变幻的戏剧情节中感受到强烈的是非对错、美丑善恶,通过对相关京剧经典曲目的知识性了解,增强对生活中道德的评价能力,实现道德思维由音乐向生活德育的迁移。

(四)知识学习要内化

第8篇

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使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技术能力,同时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要利用音乐教学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音乐鉴赏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为学生讲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寓意以及作者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以音乐作品作为传播知识和文化的媒介,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理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潜移默化中更新学生的思想,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陶冶情操。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恰恰是人的教育,即是育人的教育。”所以,教师要启迪学生的音乐感和天赋,增强学生的音乐技能,让学生在音乐中明辨是非,热爱和平,将精神情感转化为理性行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为创建良好的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一、做好备课,深入教材,搜集德育材料

职高音乐课堂上,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德育意识,依托教材大纲,以音乐课堂为平台,做好备课,认真分析和总结,搜集德育素材和蓝本,将课堂设计做到层次化,分清主次,以高质量、高水平的音乐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教师才能使自己热忱的爱国情怀感染到学生,还要挖掘教材中的隐形德育因素,渗透到音乐课堂中,抓住德育的契合点,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观。比如,《颂祖国》《金扁担》《我们多么幸福》等歌曲就蕴含着丰富的潜在知识,教师可以将歌曲所表达的内在情感和寓意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在学习歌曲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歌曲的背景,这样学生就会在歌曲中联想其背景,既增强了记忆力,同时更加深刻地挖掘了歌曲内涵。在学习歌曲《我和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歌曲的背景,是在北京主办奥运会期间的主题曲,为学生讲述申办奥运的辛苦历程、中国人民的骄傲与自豪以及运动员背后的艰辛故事,让学生通过音乐去发现大智慧。

二、树立坚定的信念

年轻人要树立坚定的信念,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和不懈努力。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作为职业高中的学生,要明确目标,未雨绸缪,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前进。在音乐课上,教师可以在一些具有鼓舞和激励的歌曲中进行德育的渗透,让学生学习歌曲蕴含的道理,不断努力和拼搏。比如,《我的未来不是梦》《奔跑》《我相信》等,就传达了对于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教师可以为学生渗透歌曲的创造背景,20世纪70年代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当时,人们追求依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价值,走出父母的庇护。歌曲表达了年轻人对于美好未来的设想,表达了自己为理想而拼搏的坚定信念。学习这首歌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蓬勃的朝气和旺盛的生命力,志高存远,不浪费光阴,并相信生活处处有精彩。

三、舒展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是促进民族进步的原动力,更是支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根基。新时期对于四有青年的要求也有了变化,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民族荣誉感。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具有革命题材的背景,让学生在历史的旋律中感受民族的进步,将个人的荣辱与国家相结合,在学习《黄河大合唱》时,给学生介绍当时封建社会的主旋律,结合当时的中国国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学习《国家》这首歌曲时,让学生明白国与家是连在一起的,没有国就没有家,国家就是祖国人民最大的家庭,国家不仅养育着人们,同时为人们提供了衣食住行、安居乐业的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四、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在职高的音乐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优秀的音乐作品进行鉴赏,通过听觉感知音乐的美好,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建情景式教学,例如,在学习《祖国颂》歌曲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国庆时的壮观场面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国家的进步、社会的稳定、科技的日新月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德育渗透到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素养的提升,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做学生的榜样。另外,教师还可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合唱、舞蹈及讨论,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比如,教师可以组织音乐合唱团,并定期进行培训,加强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实效性,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坚持不懈,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增强集体荣誉感,在合唱中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水平。

在我国古代著名的音乐论中有明确记载:“乐者,音之所由声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即音乐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媒介。著名的音乐教育学家贺绿汀也曾说:“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素养,不仅不会妨碍他的专业,还会让他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学生的德育教学水平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音乐学科德育的渗透也为当今职高学生的道德建设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在职高音乐学科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也要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利用音乐的魅力熏陶和感染学生,让学生学会用音乐表达情感,将内在的需求表现为外在的技能,健全人格,为推进音乐课堂的发展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寓教于乐,以美辅德

(一)充分利用音乐课堂教学渗透德育

歌曲教学是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歌曲是音乐教育中最普遍、最有渗透力和最有影响的艺术。它们有的优美抒情,有的悠闲舒畅,有的深切感人,有的活泼向上,深深地震撼着孩子们的心灵,伴随着他们健康成长。歌曲中不仅具有为儿童感知的音乐形象,而且歌词也十分鲜明生动。因为歌词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语言,是构成音乐形象的“物质”基础。因此,使学生在文字的引导下,进入想象的空间,在情真意切的演唱中,受到既生动又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在欣赏教学中渗透德育

音乐欣赏是通过音乐认识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欣赏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结合思想教育的侧重点在理解音乐作品的题材、题材、风格、形式的基础上,使学生在美的享受、陶冶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全面的思想教育和艺术熏陶。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又融入了德育教育。作为音乐老师在教学中应用音乐的特殊形式,生动、具体的形象给学生以正面教育,使学生的情操受到熏陶、思想受到教育、道德受到影响、心灵受到启迪。

(三)在传授音乐知识中渗透德育

在音乐课中,往往只重视在歌曲和欣赏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在传授音乐知识中却容易疏忽他的德育功能。事实上,不论教唱、欣赏和乐理都应该成为德育的理想途径,融会贯通、全面渗透,这就需要教师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二、有效的开展班集体文艺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观

(一)要善于把握班文艺活动的教育倾向,引导感召学生的审美价值观

1.文艺活动要保持思想性和文艺性相统一。对文艺活动的选择,应注意内容的思想性,要选择健康、先进、鼓舞学生积极向上的文艺作品,这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要保持情感体验和道德判断相结合。艺术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的情绪体验,同时也是审美活动过程,是情感与思维交织的过程。作为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有理智,还要有逻辑思维,特别是要有正确的道德标准来衡量是非和善恶。学生在老师感染下会自觉接受艺术熏陶,树立正确审美观。

2、要善于在文艺活动中因势利导,有效的塑造学生。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老师要善于在班集体文艺活动中,运用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形象对青少年进行陶冶,有效地塑造学生,起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一,集体教育,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由于艺术的“不确定性”,音乐老师要在文艺活动中,加强学生个体和群体的交往、合作,让学生学会“小我”融入“大我”,让每个学生学会善于从他人角度看自己,从自己的角度看他人,每个人都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奉献给集体或集体其他成员,在帮助别人同时也教育自己——尝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第二,挫折教育,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承受挫折和其他心理品质一样,可通过锻炼而获得提高。在排练文艺活动中,音乐老师要有意的要求学生不怕失败、敢于战胜困难,注重引导学生自立自强,敢于承受挫折,使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具备坚强的意志。第三,美的教育,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具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丰富的科学知识,健康的体魄和高度的审美素质的完美人格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新人。音乐老师要善于让学生在文艺活动中受到美的教育,使学生具备相对的完美人格,使他们更具有适应性,创造性,效率性。人格完美是美育的高级目标。

3.要善于在班集体文艺活动中,德美结合,让学生体验成功。班集体文艺活动是德美结合的教育,音乐老师要鼓励学生有追求、有勇气、有力量。通过参与班集体文艺活动明白道理,增强信心,把握方法,拥有快乐,获得成功,学会走自己的路。首先,信赖的力量——创造学生良好的自信心。学生的信心来自音乐老师的细心呵护和加倍鼓励。在文艺活动中音乐老师给予学生“老师相信你能做得更好”的目标信赖,给予学生“哪怕你们一千次跌倒,老师相信你们能一千零一次的站起来”的情感信赖,给予学生“你们能超过其他班”的榜样信赖,学生就会拥有一份自信心,主动要求自己自我强制。其次,开放意识——把时代的活水引进教室。随着时代的发展了,班集体文艺活动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班集体文艺活动应向同年级开放,应加强高低年级的联系,这样既增进班集体的联系,又促进班集体活动质量的提高,同时班集体文艺活动还可向家长开放,既促进家长与学生的亲情,也锻炼学生的胆量。走向社会,向社会开放,能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参与竞争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在走向社会过程中,学会了展示自我,证实自我。第三,成功意识——营造学生良好的心境。乐观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音乐老师要注重以高尚的艺术作品感染学生,使学生正确认识生活的意义,进而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热爱学习、热爱自然、自信积极、乐观向上。在他们完成任务中充分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尝试成功的喜悦,积累成功的经验。现代的文艺活动,旨在“提高文化素养”、“培养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

三、培养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得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想象得一个阶梯。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音乐创造是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