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茶文化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2-05-04 00:53: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茶文化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茶文化知识

第1篇

1. 以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为载体,以学习茶知识为主体,以有奖竞猜的形式,向广大的同学们传播茶文化知识,让同学们在了解茶文化的同时能更深刻的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激发起广大同学对茶文化的学习热情,为中国茶文化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2. 喝茶可以减肥、喝茶可预防蛀牙、茶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喝茶提神醒脑,使人精神振奋,增强记忆力、茶叶是肠道疾病的良药。喝茶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要让更多的人认识茶,了解茶,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茶和茶艺术方面的知识。

3. 在活动中检验协会工作的成效。也作为协会对本届助理能力考核的一项活动之一,为协会理事层提供锻炼自己的平台,提高协会理事层成员的工作能力,为日后更好的为广大同学服务。

4. 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能够为协会的理事层及会员提供一个交流平台。

二、 活动预期效果

让更多的同学认识茶文化协会,了解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对茶文化、对茶文化协会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宣传。让饮茶成为更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习惯,希望茶让大家更健康,同时也是茶文化知识的一种传承。

三、 活动内容简介

活动名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茶文化协会茶文化知识有奖竞猜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尧山校区食堂中央及东区东园餐厅

活动对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全体同学

活动策划小组:茶文化协会全体理事层人员

尧山负责人:梁欢欢

东区负责人:蒙湘

注:尧山的在食堂拉线或用展板,东区的使用展板。

四、 活动各项工作安排及主要流程

1. 前期工作安排

主席团:

1) 监督,指导和协助各部门的工作;

2) 把各部门的具体工作明确的安排到各部门部长处,再由各部长做具体安排。

宣传部:

3) 设计和制作2款圣诞卡片和4款书签样式(我们可以设计和制作,打上赞助商的信息,要以外联的情况而定)

外联部:

1) 为活动拉奖品和宣传单的打印的费用,奖品可以是:茶叶,笔,糖果哦,圣诞卡片和书签(我们可以设计和制作,打上赞助商的信息)等。外联要在20日晚确定下来。

2) 申请活动所需的桌子,用于兑奖。如果用到展板,还要负责借展板。23日前确定。

3) 负责与赞助商的接洽。

财务部:

1) 准备小礼品,看外联的前况而定,具体在另行通知,23日之前确定好。

2) 负责打印东区的“茶文化知识小百科”传单100份和100题竞猜题和答案集,由秘书处和宣传部提供。

秘书处:

2) 打印“茶文化知识小百科“传单100份。

新闻部:

1) 负责拍照,记录本次活动。

茶艺表演队和网络技术部:

配合各部门工作,活动当天负责发传单,引导同学们来参加活动。

第2篇

论文关键词;茶文化 茶道 中职学生素质教育

笔者有幸在中国茶博看到韩国著名画家闵庚灿绘制的国画《松竹梅》,画面松柏苍翠、墨梅横斜,下方是一片茂密的茶园。中国自古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可这里画家却将茶与松、梅并提,可见在画家看来茶的品格与松、梅一样高尚。笔者作为一线中职教育者,不禁深思,若能让中职学生这群特殊的孩子也拥有茶一样的高尚品质,定能使学生受益一生。

1茶文化体系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在神农时期就被发现,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此“嘉木”也在经历着多样的变化。茶最初被人们作为药物使用,后来又逐渐被推为食材,之后茶又成为一种健康的饮品。

按照文化学的研究,文化可分为技术和价值两个体系。因此,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所以茶文化组成体系应该包括茶学,茶道,茶情,这三个层面。

这里的茶学是建立在狭义的层面上。在《茶叶》刊物中,很多茶界的权威和茶人都认为“茶学”是一门关于茶叶的源与流的学科。笔者觉得茶道是通过泡茶艺术(茶艺)这种方式,给心灵创造安静的氛围,用自己的心去领悟不可言说的个中滋味和人生哲理。

茶情是指以茶为载体的茶书,茶诗、画等及品茶所带来的感受。

2茶文化引入中职学校所带来的功效

茶文化对他们的益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拓宽学生的就业路

一方面,在2007年l2月国家商务部公布的《茶馆业企业经营规范》中指出,茶艺师与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不低千1:3、1:5、1:7。另一方面,懂茶悟道茶艺师的需求越来越多。但目前大专院校中,把茶文化作为专业很是罕见,使得高素质的茶艺师实在难找。所以即知茶艺又懂悟道的茶艺师必将成为近来较为紧缺的“宠儿”。因此在各不同专业的中职学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使他们在接受系统的本专业学习的同时,也学到茶文化,既能掌握本专业,又能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取得茶艺师资格。

2.2茶文化对学生的影晌

(1)茶文化有助于中职学生增长文化知识,从而树立信心,让精神不再空虚。茶的故乡是中国,茶的起源、发展、传播经历了几千年。所以在中职学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不但能让他们学习到茶起源、发展、传播的过程,而且能弥补他们的最为缺少的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茶文化对他们每个人来说起点是一样的,这就等于给了很多放纵自我的孩子再一次站起来的机会,让每一个自信心不足的或丧失自信心的孩子在茶文化里再树立信心,并把这份自信心带到生活中,也能让那些早已把本专业知识学的得心应手的孩子找到精神的寄托,让他们课余不再精神空虚。

(2)茶文化有助于促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的修养。

中职学校的学生往往价值观和人生观模糊,因此思想道德上的问题比较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沉睡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怀,让他们变得“冷酷”。

其次,心理都还不够成熟,有较强的虚荣心和过度的自尊心,表现欲望较强。

再者,中职学生对“个性”往往曲解。很多学生认为“个性”是对传统的一味反叛,或是对纪律的抵制就是个性。

最后,自我为中心,在行为上缺乏理智和规范,往往为求利益,不计手段;在内心里不懂感恩,只知道一味的索取。

茶文化可以帮助他们。一方面,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近年来,很多茶人、学者都将茶道的思想内涵总结为“和、静、怡、真。也许每个人对这四个字有不同的理解,笔者看来“和”是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融入了儒、佛、道三家的精髓。儒家的中庸之道蕴含在“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茶艺过程中;行俭之德藏在“朴实古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心态上;明伦之礼体现在“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待客之道上,谦和之礼就在“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吃”茶过程中(《茶道茶经》)。这些可以修正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另一方面,文化是需要传承的,相信在中职学生中引入茶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把茶文化的接力棒传递到下一代手中,而且还能唤醒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更重要的是当他们遇到在喧嚣的都市中遇到事情时,能学会点一段淡雅的檀香,让心慢慢的平和,让封存在心底的“和”慢慢苏醒。用沸水洗去杯子的浊尘,仿佛也洗去了积累在心上的浊尘,用平和洁净的心等待“太和”之水。平和宁静的氛围和空灵情洁的心情慢慢出现。“凤凰三点头之后,杯中茶叶慢慢舒展,清馨的茶香慢慢弥散在身边,饮者浮躁的心似乎也慢慢放下,精神随着茶香慢慢飘荡,心开始寻找真正的自我。此时轻轻的抿一口佳茗,让色、香、味缠绕着舌尖,不禁让人觉得全身心的舒畅和怡悦,仿佛就在此刻找到自己,看清了自己的方向,也认清了自己的路。正如闵龄所说,这是一种洗净了骨髓的精神升华。而这就是茶道之“怡所带来的“怡神悦志”之感,“明心见性之畅。最终将引导饮者到达“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之“真”。

(3)茶文化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较弱,以致他们对美的理解往往特别怪异、浮浅。在一些学生看来,美仅仅是服饰上的怪异,和发型上色彩。而茶文化的展示者“茶情”,可以让他们正确的认识美,品味美,最终创造美。

3在中职学校引入茶文化教育的方法

(1)把茶文化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开设,给学生创造一个环境。

(2)开设茶文化社团。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手和交流的平台。社团可以开展茶艺培训、表演,茶叶采摘、加工等活动。

(3)通过讲座、展览等形式,扩大茶文化在中职学生中的影响。

(4)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开展与茶文化相关的活动。

第3篇

关键词:茶文化;教学改革;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73-02

.

茶文化是人们通过对茶的自然属性的认识和利用所产生的全部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和,包括茶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和人文序列的全部过程及其结果[1]。茶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拓宽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起到了积极作用[2-5]。近年来,很多高校开设了《茶文化》、《中国茶文化》、《茶艺与茶道》、《中国茶艺》等相关课程,深受学生喜欢。自2003年秋季以来,笔者面向我校全体本科生开设了公共选修课《茶文化》,旨在通过茶文化学习,使学生了解茶的基本知识和茶文化的丰富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以茶悦己悦人,丰富生活;弘扬我国传统的茶文化及其精神。《茶文化》课程自开设以来,已有6000多名学生选修,学生对本课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通过学习,学生对茶文化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但是,在课程开设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较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以茶育人力度不足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笔者结合课程实际,探索和实践了如下教学改革,从而明显提高了本课程教学质量,同时真正实现了课程目标。

一、调整教学内容,兼具科学性、文化性和艺术性

在《茶文化》开课之初,课时为30学时,课程内容较多,包括科学性(茶叶分类及其特点,茶的特征特性,茶叶冲泡与品饮,茶叶加工与审评等)和文化性(茶叶历史与现状,国内外饮茶习俗,饮茶艺术等)的知识。根据课后了解,多数学生认为在参加该课程学习后,自己对茶的特征特性有了一些了解,开始尝试科学泡茶饮茶和品味一些茶文化,但是,课程内容设置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偏重于茶文化的科学内容,而未充分体现茶的艺术和文化特色,并且茶文化可以修身怡情,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素质教育功能没有很好实现。后来,随着学校公共选修课改革,该课程课时调整为20学时,加之选修该课程的学生来源广泛,包括文、理、农、工、经、法等不同的专业,学生学科差异大,基础知识有别,因此,非植物学科的同学往往对茶学专业知识理解较困难,而通常情况下,公共选修课选课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兴趣感与课程内容是否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密切相关。鉴于此,笔者结合课程要求和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对授课内容作了调整,既能包含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又能在有限的课时内突出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融入了茶文化的修身养性、提升素质的相关内容,以使学生能够“以茶修德、以茶立美”。目前,已经形成茶史(茶的起源与传播,国内外茶叶产销和应用现状)、茶类(茶叶种类及其特点,名茶,茶叶的选择)、茶叶泡饮(泡茶用水与茶具的种类、特点及其选择,茶叶冲泡与品饮方法)、茶与文化(国内外饮茶习俗,茶艺,茶文化作品赏析,茶之名人、掌故与传说)等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四大主题内容。经过实践表明,该教学内容兼具科学性和文化性,又不乏艺术性和实用性,因而很受学生喜欢,教学效果也得到显著提升。

二、改革教学方法,课堂氛围活跃,吸引力更强

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教学任务相联系,是实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方法[6],在引导和激发学生有效学习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作为具有文化性、历史性和艺术性的茶文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对于学生充分理解其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采用讲授式、提问式、讨论式、自讲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能锻炼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多媒体教学传授茶文化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与沟通。例如,在讲到茶叶分类的时候,先说出几个茶叶名称,让学生回答这些茶分别属于哪一类茶叶,并简单说明依据,之后带着这个问题,讲授茶叶的分类情况及其特点,并对这几个茶叶类别逐一确认。这样,学生就会在疑问中认真学习茶叶的分类知识,从而加强了对茶叶类别及其特征特性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且可以做到学以致用。每次上课时,首先针对上次课内容提一两个问题,抽点学生回答,既加强了课程内容的上下连贯,又帮助学生实现了对知识的巩固和加深;上课过程中,也偶尔提出一些小问题,可以督促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此外,设立一些相对独立的小主题,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图片或视频,制作成一个讲课式小课件,利用课堂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讲课,同学之间相互点评,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的习惯,又锻炼了学生的资料归类整理、语言表达和课件制作等能力。

三、优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与传统的依赖于黑板、板擦、粉笔等这些简单教学工具的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可以节约时间和空间,大大增加讲授效率,而且“图、文、声”并茂,形象生动,能使学生提高学习热情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因此,多媒体教学被各高校教师广泛应用,改变了单一的“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教师单位时间传递的信息量[7]。笔者在《茶文化》课程实践中,也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运用于课堂教学,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同时,采用VCD播放、网络视频资料播放、影视剪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茶文化的相关信息,从而让学生对茶文化产生清晰的感性认识,并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精神升华;此外,关于茶叶分类、名茶、茶叶冲泡等内容,授课时以实物进行展示或演示,形象又直观,生动又富有艺术性和美感,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也培养了审美情趣。因此,电化多媒体教学、实物演示、视频播放等多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也体现了本课程的艺术特色。

四、开展品茶论道活动,将知识溶于实践,将理论得以升华

通过茶文化教学不但可以传播茶文化知识,还可以修身养性,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提升个人素养。因此,开设品茶会,在以茶营造的和谐安宁的意境中,将所学基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充分认识不同茶类,鉴别不同茶叶的色、香、味、形等特征,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茶知识的理解;品茶活动中,同学们参与备具、分茶、冲泡、品饮、讨论等各种环节,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同学们既通过活动亲自实践了茶叶的冲泡与品饮,又有效地实施了自我参与、乐于奉献、积极思考、相互配合、乐于交流等素质教育,同时还以茶联谊,丰富人生。当代大学生受社会观念的影响,有的思想迷茫,学习态度不端正,加上当前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长宠爱,劳动观、节约观念极为缺乏,人生观、价值观也十分模糊。然而,茶中寄寓了清淡平和、宁静自然的人生态度,饱含无私奉献、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中华传统美德[3],突出了茶文化鲜明的育人作用,因而笔者结合讲课内容,充分利用茶文化丰富的内涵倡导质朴、平和、奉献的精神,尊敬他人,认真处世,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茶如人生”的专题讨论活动中,让学生以茶引言,以茶助兴,畅谈人生,通过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发展情感与态度,将茶道精神得以理解和升华,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学习、生活、工作和人生,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和正确观念的确立。

总之,茶文化作为我国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传统文化之一,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茶文化课程应该充分发掘有益资源,积极践行其育人功能。茶文化课程教学改革之后,教学内容更符合时代需要和学生需求,兼具科学性和文化性,也注重实用性和艺术性,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使得课堂形式更丰富,活跃了学习气氛,又显著增强了教学效果;茶德思想的有机融入和传播,促进了大学生提升自身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实现人生目标。课程结束后,对该课程学习前后的对比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对茶文化有了更多了解和更深理解,尤其茶的保健功能和茶文化的素质教育功能,而且在思想上有了积极乐观的变化,对人生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开始加强以茶“修身立德、悦己悦人”的熏陶。当然,充分发挥茶文化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依旧任重道远,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身心的健康发展、人生观念的正确树立也是多方面协同作用的结果,茶文化教育只是其一,虽能寓教于乐、以茶育人,在各种茶事活动和茶文化“沐浴”之中潜移默化地陶冶、教育学生,但仍需要结合其他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周树红,王建军,翁蔚.弘扬校园茶文化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0,(4):24-26.

[2]黄晓琴,张丽霞,向勤锃.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10,(1):40-42.

[3]朱海燕,肖力争,刘仲华,徐仲溪.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54-156.

[4]张凌云,梁慧玲,陈文品.茶文化教学内容对大学生人文素质与思想道德的影响初探[J].广东茶业,2009,(6):29-32.

[5]沈佐民,陈念,李年蛟.茶文化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08,(3):49-52.

[6]姚利民.高校教学方法研究述评[J].大学教育科学,2010,(1):21-30.

[7]杨慧芳.从中西对比看我国高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J].教育探索,2003,(8):71-73.

第4篇

一、中国茶在澳大利亚

作为有10年茶叶批发经验,曾将茶叶分销给澳大利亚高级酒店、餐厅和时尚咖啡馆的商人来说,大卫在从业过程中发现,对于大多数西方人而言,他们第一次(或最近一次)喝中国茶都是在当地中国餐馆。但这些餐馆的茶叶质量大多不高。“这些餐厅的做法错失了推广中国茶的良机。完整地介绍中国茶,使用好品质的茶叶,不仅能提升顾客的用餐体验,更能提高中餐馆的服务质量,还能促进中国茶业的发展。”大卫说道。目前,消费者对更高品质茶叶的追求有着更强烈的“欲望”。而大卫认为茶包的出现,是摧毁了文化。“以前茶很重要,喝茶、交流、读书,尤其对于女性,茶馆是她们仅有的几个社交场所。而茶包的出现,让茶变成了一种日常的家庭饮品,它不再那么特别了。”大卫以学厨为例,以前的厨师,需要学习很多年,从基础的切菜、配菜开始学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厨师,但是现在“有些人看了电视上教人做菜的节目后,就说自己是个厨师了”。他认为,茶包的出现,让人与茶文化的内涵渐行渐远。与此同时,澳大利亚也出现了新式中国茶馆。大卫向我们介绍了一家当地的中国茶馆,茶馆主人是一个来自云南的20出头的年轻小伙子。这种中国式茶馆让大卫很兴奋,他手舞足蹈地向我们介绍茶馆的家具、风格,“他直接把灯安在墙面上。”这种新风格吸引了不少中国年轻人的光顾,大卫觉得,这已经是一种成功,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受到吸引,去感受这种中国式的茶文化。

二、时尚茶文化

对于未来茶叶市场的潜力,大卫把目光放在了时尚文化上。我们目前处在一个信息即时沟通的时代,通过互联网,很容易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在想什么。2013年,国际消费品企业巨头联合利华收购了澳大利亚一家小型茶叶零售商T2。如今,联合利华正在全球各地开设T2零售店。“现在卖的都是想法,很多人把茶叶打造成一种文化标签。”企业从年轻消费群体在视觉、味觉、嗅觉等方面入手,紧紧抓住他们的关注点,使茶变得时尚、流行。比如T2虽然是一家零售商,但为茶叶开辟了新的时尚市场——采用色彩明快的鲜艳包装,这种色彩强烈的视觉冲击,正好符合当下年轻人的习惯偏好。此外,销售各种类型的调味茶和草药茶,附以流行的茶配件,重点面向16-35岁之间的女性目标客户群。“这些年轻的消费者还会慢慢影响自己的母亲。”大卫认为,女性无疑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军。同时,在这些零售的基础上,联合利华能够在繁华的商业大街营造出时尚高雅的茶文化氛围。这种文化不仅基于茶叶、茶历史、茶具、制茶技术等,更是一种流行于商业大街的文化,就像是服饰、化妆品、汽车、电子商品一样,茶也将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三、一种萌芽

第5篇

随着近年来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人数的增加,托福成绩成为这些学生申请著名大学的“敲门砖”。众所周知,托福考试对于听力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甚至有考生将托福听力神话为“得听力者,得托福”。然而在托福“神话”的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应付”语言测试的答题技巧和套路,更有美国历史和社会文化的映射。

2000年,ETS首先在托福听力中引入了美国历史文化知识,这是80年代以及90年代托福听力考试中从未涉及到的。鉴于托福听力特殊的答题模式(考生在听完材料之前是看不到问题的),相对于通过阅读部分来考察考生的美国文化知识来说,听力部分中首次涉及美国历史文化知识,这无疑加大了考试的难度。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历史文化知识本身的掌握和对中美文化差异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托福听力中的历史文化知识

关于美国教育史知识的考查。在2000年之后的托福听力中,美国教育史是ETS出题中心“钟爱”的一个领域。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托福考试所考查到的美国教育史知识很多都会涉及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以2006年11月19日的托福考试听力为例,其中就曾在听力材料中涉及到美国著名的教育家JohnDewey的教育理论,该段听力材料讲到JohnDewey的理论是提倡在实践中学习,并且其还亲自建立学校来实现自己的理论。由于过去美国学校教授给学生的都是理论性的东西,Dewey则指出要在实践中学习。又例如在2010年4月以及5月的托福考试中,连续两次在听力部分涉及到了美国教育史知识。2010年5月的听力题目是通过听力材料中的一位历史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对美国历史上第三任总统ThomasJefferson生平的讲解考查考生的;同样2010年4月的托福听力也都不同程度地考察了“美国独立战争到内战时期的美国教育史”。

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托福考试实际就是为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们准备的。而对于准留学生们来说,其所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以后的留学生活中尽快适应国外的教学方式,教学习惯以及教学内容等,ETS显然已经为考生们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在2000年之后的托福试题中,尤其是2005年后的新托福试题中,加大了对美国教育史的考查力度,尤其是在听力部分中更是提高了美国教育史知识的考查比例,通过托福考试中所涉及到的美国教育史知识让考生逐渐认识到美国高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学习惯等,从而帮助其尽快适应将来的留学生活。

关于美国文化史知识的考查。美国文化史也是托福听力考试中考察频率较高的一个领域,06年、07年、08年以及09年托福听力中都涉及到该考点,尤其是06年的托福听力,更是5次涉及到“内战到美西战争时期的美国文化史”背景知识。比如06年4月与06年10月的托福听力部分就都相应涉及到了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对艺术活动的支持,主要讲述了美国政府起先并未支持艺术活动,但是在经济萧条的时候却转变了态度,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也增加了人民接触艺术的机会,并且美国各个州也都纷纷成立了支持艺术的机构;再比如06年2月以及3月的托福听力也都相应涉及到了对该段时期内美国文化史知识的考查,在听力材料中为我们讲述了美国在这一时期的雕塑文化发展历程,并且通过美国著名的总统山与自由女生像为例指出美国雕塑的文化含义往往超越了原本的含义等等。

关于美国城市史知识的考查。在托福考试中加大对美国城市史的考查力度可以更好地检验考生对美国各方面知识的认识,因为美国在城市史研究的专题方面涉及面颇为广泛,不仅包括对城市化的研究,还包含移民问题、城市规划、城市交通、文化教育和宗教、城市政治与决策者、老工业城市的兴衰、各大城市的比较研究等。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ems86.com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比如2010年的4月的托福考试在听力材料中考查了美国首都城市的变化以及发展问题,并且该听力材料是通过真实模拟大学教授讲课的场景,为考生介绍了美国费城与华盛顿这两座城市的发展历程。因此在托福试题中加大对美国城市史知识的考查力度有助于全方位地检验考生对美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等各方面知识的了解情况。

2.托福听力中的中美校园文化差异

首先,托福听力中的lecture形式最大程度上体现了中美校园文化的差异,不同于中国的“满堂灌”形式,美国课堂上的气氛更加的轻松自然,老师有时甚至手捧一杯咖啡坐在桌子上与学生以闲聊的方式教授课程,学生也可以随时打断教授的讲课,提出质疑或补充说明,而教授也会不厌其烦地为其讲解并作出回应。

其次,美国学校里的课外答疑(officehours)其校园文化的特色之一。中国教师一般很少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答疑或是辅导,而在美国校园,学生可以在规定的答疑时间与自己的教授预约时间,而这样轻松随意的气氛更有益于师生之间进行深入细致的学术交流。

除此之外,美国校园里的社会等级也不像中国校园里一样“森严”,这一点渗透到了美国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是文化现象背后的文化浸润。比如学生可以在课上随意打断教授的讲课,学生与教授之间直呼其名,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之间毫无等级差异感等等。而这样的文化环境也正体现了美国所谓“人人生来平(Everyoneisbornequal)的建国精神,其文化现象的背后也正是我们需要体会的文化理念。

第6篇

茶是一个温性的饮料,是一个健康的饮料,是一个和平、和谐的饮料,人越喝茶越清醒,越文静,越高雅。所以现在我们的一个口号就是“不抽烟、少喝酒、多喝茶,会喝茶的男人不会坏。”

品茶闻香相忘言

古代人品茶到底品什么、怎么品。品茶这个阶段大约开始于西晋,长江流域的文人雅士在介入茶事活动当中,带着文人作家们审美的观点、审美的情趣来从事茶事活动,从而把中国人饮茶提高到品茶阶段。西晋诗人张载的茶诗《登成都白赋楼》里有两句话:“芳荼冠六清,溢味传九区。”芳香的茶盖过六种盛行的饮料,茶的香味传到九州大地。这首诗不说茶的保健提神作用,而提到了它的芳香,强调它的气味,我们现在品茶就品它的色香味,味是最重要的。所以从西晋开始,品茶过程中就强调品它的芳香和滋味。一直到了唐朝,这样的习惯、风气越来越盛,所以就出现了以茶代酒的各种茶会,叫做茶集,也叫茶宴。人们在品茶当中吟诗作对,是一种很高雅的集会。唐朝诗人钱起有诗《与赵莒茶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竹下,说明茶宴的地点不是在室内而是在竹林里;紫茶,是唐朝很有名的贡茶;他们在竹林底下对着

很美妙的紫笋茶达到忘言的程度,陶醉在茶香之中。此时大家都不说话,因为开始的时候肯定话很多,大家吟诗作对,但是这时候都沉浸在茶香之中了。人不管从事什么活动,如果达到忘言,就是最投入的阶段。

十年前,我陪一个日本的茶话专家到庐山参观,到了山上,翻译腿受伤了,不能陪我们。我不懂日语,他不懂汉语。晚上吃完晚饭,天还没黑,我们决定出去走走,走到牯岭,天黑了,再走到小天池,那时候月亮出来了,那里有一片松树林,我们走过松树林,发现月光穿过松树林,地上有一块一块的月光。走过去看到九江万家灯火,我们就在亭子里坐下一直看,因为语言不通,就在那静坐。那时只听到风吹

过松树林引起一片松涛声。我们两人在那里整整坐了一个半小时。这个晚上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后来回去之后,我心潮澎湃,写了一首打油诗给他:“林中结伴踏月行,万家灯火耀眼明。相对无言听天籁,万里松涛诉衷情。”那时我们两人都达到了忘言的阶段。唐朝人品茶也到了忘言的阶段。接着说上面的诗。流霞,是一种名贵的酒。那句诗的意思就是在竹林里喝紫茶,胜过神仙喝仙酒。本来心里有很多杂念,都被这碗茶汤洗得干干净净了,满心兴致很高,不知不觉,大半天过去了,只听到一树知了在叫,太阳已经西下,影子斜了。这首诗说明了唐朝诗人在品茶时达到了忘我、投入的境界,它没有提到茶的功利的作用,完全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这就是品茶的意境,要达到这个境界才算品茶。

茶道的三个层次

唐朝还有个诗人叫皎然,他把品茶的意境细分为三个层次,是茶话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首诗:“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看陶潜篱下时。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第7篇

*市第二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班今天在这里正式开班了,我代表局党委向为本期培训班顺利举办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向参加培训学习的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文化馆长和我们长期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文化站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借今天开班的机会,我讲两个方面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富有灿烂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各级文化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成就。

一是有一个比较好的工作基础。从建国以后,到新世纪之初,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对保护我市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例如,民间文艺集成,竹根雕、布龙、朱金漆木雕,还有许多传统民间文艺节目的挖掘、整理、保存、研究,乃至开发利用,都取得了成效。使我市许多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延绵至今,并且发扬光大。所有这些,都使我们现在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一个好的基础,有许多现成的珍贵的资料,有可以总结吸取的经验,有行之有效的办法,也有了许多人才,这些基础,都是我们在当前和今后的工作中不能忽视,而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好的。

二是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变化,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诸如,自然消失、人为破坏、过度开发等等,再加上保护意识淡薄、缺乏法规、政策、投入方面的保障,保护工作的体制、机制、措施手段等不完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加强保护工作十分紧迫,刻不容缓。

三是有了一个新的良好的开端。近两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党和国家的空前重视,新一轮的保护工作已经展开,一些政策、措施陆续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一个新的良好的机遇。先是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接着国办专门发了文件,召开了全国性的会议,标志着政府重视和推动。后来,国务院又发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文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为重要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从我省看,从*年到*年,省政府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和人才的培养。从我市来看,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健全机制、制订规划、深入普查、组织培训、公布名录、舆论宣传、申报“国遗省遗”、展示成果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掘抢救和传承发展了我市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了全社会关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目前我市入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项,省级23项,建立市级名录27项,县级名录173项;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4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1个,命名“一乡(村)一品”93个。“张德和根艺馆”、“何晓道十里红妆博物馆”等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场馆纷纷建立,依托“梁祝传说”“开渔习俗”开办的“中国梁祝婚俗节”“中国开渔节”已成为影响广泛的文化活动品牌,甬剧《典妻》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奉化布龙等屡获全国大奖,宁海耍牙、象山竹根雕等多次赴境外展览,促进了*的对外文化交流,提升了*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力。许多县(市)、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整理、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上,也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可以说,经过这两年的工作,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许多工作也已经开始破题,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市的要求,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创造了一个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的、基础性的工作。普查的目的,是要全面、系统地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濒危程度、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等基本情况,为规划做好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依据。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有利于制定我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规划,有利于认定和抢救、保护一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并已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运用文字、音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有利于逐步建立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级保护的工作机制和制度,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文化大市’’战略,推动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

今年5月,我市被省文化厅列为全省唯一的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试点。两个月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方案》,搭建了市、县、乡三级普查机构,召开了由各县(市)、区文化科和文化馆干部参加的动员会,依托各个县(市)、区,组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专家深入各地陆续召开首批培训班20余个,培训人数达4000余人。面向全市发放的20万张普查简表正在陆续回收、分类、整理和数据化输入当中。下一步,要在全面普查摸底的基础上,对上一阶段获取的线索,选择重点项目进行详细调查和登记。今天,是普查工作开展以来,第一次将我们各县(市)、区文广新闻出版局的分管局长和馆长、站长同时聚到一起,因此,这次会议,既是一次培训会议,也是一次专题的、集中的进行研究、部署普查工作的会议。

国家和省市的文件,都对普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接下来我们还要请市里的专家,尤其今天下午安排了国家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的田青教授做专题讲座,相信大家可以对第二阶段的普查工作基本做到心中有数了。因此,我就不再全面地讲了,重点再强调几点:

(一)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普查工作,是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只有把当地的资源底子弄清楚,把生存状况搞清楚,并进行相应的梳理归类,提出问题,明确保护工作的重点、难点,才能有效地开展保护工作。从现实情况看,底子不清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许多项目来说,即使知道一些情况,也存在不全面的问题,其真实性需要确认。同时,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项目进行系统的记录、保存、整理的工作,普遍做的不够,有的一点没做。这个状况,很难适应开展长期的、系统的、高质量的保护工作的需要,必须通过认真全面的普查,为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普查工作面广量大,是一项专业性强,艰苦细致的工作,必须下大力气、在人力、物力上有大的投入才能抓好。各级文化部门的领导同志,以及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的同志,必须增强历史责任感,以强烈的事业心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努力完成普查任务。

(二)统一部署,科学安排。这次普查工作,要在省厅的统一部署下,有序进行。市里统一制订规划,负责牵头抓总、组织协调、指导促进,汇总整理普查成果。县(市)、区作为普查工作的基本单位,要集中人力、物力,认真负责,全面系统地搞好本辖区的普查工作。有条件的县(市)、区,也可以把各门类的专家组织起来,分成若干个组,集中统一地对本地资源进行普查。总之,在组织普查的方式方法上,既要强调各级都有责任,都要尽心尽力;又不搞一个模式,当地适合采取哪种方法,哪种方法有利于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就采用哪种方法。要在专家指导下,结合当地情况,制订好本地区的普查工作计划和方案。从时间上讲,全省普查要求于2008年底完成,我市作为试点,按照省里的要求,最迟也应于2007年12月结束,下半年,由市里先行检查验收,年底接受省里的验收。

(三)用心把握普查工作的指导原则。理解好、把握好、贯彻好普查工作的指导原则,才能在普查工作中抓住要领,取得成效。我们把指导原则概括成“三性”:即全面性、真实性、代表性。所谓全面性,就是在所有地域上,都要涵盖,不漏乡(镇)不漏村;同时,在各个门类上,不能有任何遗漏。全面性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在各个具体项目的普查上,既要注重历史,充分吸纳、利用以往调查的成果,又要注重了解现状,看到发展变化,把现在的生存状况和发展趋势弄清楚。所谓真实性,就是尊重其历史和原貌,保证普查成果真实可靠,杜绝出现作假材料。所谓代表性,就是普查中要善于发现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代表性的东西,要组织专家们深入研究,本地区哪些形式、哪些作品、哪些类型、哪些民俗现象是有代表性的,然后深入挖掘,重点整理。抓住了这些,就是抓住了主流,或者说是重点,作为一个地区,也就有了特点,将来要重点保护什么项目,也就清楚了。要避免主次不分,平均用力。

(四)精心组织,抓好关键环节。在普工作中,要抓好这样一些关键环节:一是制订好本地方案,每个月进展到什么程度,都要心中有数;二是搞好现场调查,尤其是当地的重点项目要组织好详查;三是明确普查所要取得的结果。通过普查,要取得的成果,主要的应该有这样几项:撰写出普查工作的总结报告,包括组织形式,方式方法,经验体会,取得的成就;提交本地保护项目清单,建立分级保护名录,建立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和数据库;绘制出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状况地图集;收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加强保管,有条件的可建立博物馆和展示中心;开展学术探讨,产生一批研究成果。对这些工作目标,从一开始就要明确,从人才、资料、设施、设备等方面创造条件。

(五)注重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加强队伍建设。各级文化单位本身、乃至社会各界,如行业协会、大学、科研机构和民间,有一大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研究的专业人士,我们在开展普查和今后的保护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成立专家组、咨询组,参加普查班子、委托做专门课题等方式,吸纳他们参加普查工作。对我们组织的普查队伍,各级都要加强培训,加强在实际工作中的传、帮、带,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在这里,还要给各级文化部门、群艺馆、文化馆和文化站分管这项工作的负责同志提个要求,就是要带头钻研业务知识,尽快提高自己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的本领。

第8篇

一、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总体评价

(一)法律法规宣传比较深入。县政府及文化市场管理的有关职能部门把文化市场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利用各条渠道、多种形式开展群众性宣传活动,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强化社会监督力度的同时,经常性组织经营业主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并及时向他们通报文化市场执法情况和文化市场守法遵规、诚信经营情况,通过正反两方面典型事例的宣传教育,引导文化市场经营者遵纪守法,文明经营,努力加强行业自律。

(二)管理工作机制比较健全。县政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文化市场实际,建立了“县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县‘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等领导协调工作机构,构建了比较全面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分别制定了《县关于深化完善和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方案》、《县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规程》、《县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县文化市场管理职能部门分工协作机制(试行)》、《县文化市场经营守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了行业自律和业主自律工作,使我县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三)工作职能履行比较到位。按照国务院关于文化市场要“严格规范、依法整治”的原则,县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加大了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音像和印刷出版市场、娱乐服务场所以及非法安装卫地设施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整治力度,规范了文化市场经营秩序,全县文化市场的净化程度有较明显的提升,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整体形象有较大的改观,经营环境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违规经营行为正在逐步减少。

(四)执法能力建设得到设施得到加强。县政府及文化市场主管部门以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正派、形象良好”的专业执法队伍为目标,一是努力强化文化市场管理和执法人员的宗旨观念,组织他们积极投入“两年活动”,深入开展“树形象,正队风”、“奉献于事业,服务于人民”主题教育,努力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二是狠抓法律法规、业务知识以及文化市场理论的学习,同时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市场调研,探索工作规律,积极完成省、市确定的重点调研课题,并以调研成果指导文化市场管理实践,努力提高综合执法能力和办事效率。三是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要求,制定完善自我监督工作制度,制订了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岗位职责,层层签订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年终进行绩效考核,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结合,职与责相统一。四是根据现代执法管理的要求,县政府于2007年拔出17万元专款,用于文化市场执法大队购买电脑、摄像机、数码照相机、暗访机等,取证执法装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有效提高了执法硬件的保障力度。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及问题

在充分肯定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其主要表现有:

(一)文化投入力度亟需继续加大。文化建设主要目标是文化的繁荣,而文化的繁荣既要靠管理,更要靠投入。县政府虽然近年来对文化投入有了一定的增加,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文化产业总体规模还不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差距还较大。“两馆(县文化馆、图书馆)一站(乡镇文化站)”建设与“省级文化先进县标准”相距还很大,文物保护和博物馆事业、民众日常文化和年节民俗文化等等,都亟待政府进一步加大文化的财政投入力度。

(二)分工协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理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涉及法律法规多、牵连职能部门多,《县文化市场管理职能部门分工协作机制(试行)》实施一年多来,在联合执法中的牵头协调、平时工作中的信息互通共享、联合执法时的后勤保障等方面都暴露出了一些不适应的问题,亟待进一步加以补充和完善。

(三)、违法违规经营现象仍屡有发生。通过普法教育以及文化市场管理部门组织开办业主法制培训班、开展文化市场法制集中宣传月活动,文化市场经营业主及全社会的文化法律意识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从文化市场管理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是比较薄弱,有些经营户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依法经营存在着“学法时重要,做起来不要”的状况,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时有发生。从当前调查情况看,其主要表现:一是黑网吧禁而不绝,网吧超时经营、非法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节假日期间尤为突出)等违法违规经营问题仍然存在。二是部分群众对歌舞娱乐场所噪音扰民或使用高音喇叭招揽客人,影响他人正常生活的问题反映较大。三是音像市场中正版与盗版音像制品混杂,以正版为掩护、伺机销售盗版音像制品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无证经营(有的甚至以试营业为名,无证营业长达数月之久)、变换名称骗取批准、超范围营业、游戏机赌博等问题都亟待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切实改进管理办法,提高管理水平。五是有的文化娱乐场所标准化程度有的还有一些距离,安全隐患仍需进一步重视和消除。

(四)、执法能力建设仍需不断加强。一是文化市场执法队伍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强化。相对文化市场管理门类范围广、涉及法律法规多、技术含量高的实际,我县文化市场执法队伍的在岗人员偏少,思想修养、法律和业务知识水平进一步提高问题仍很紧迫。特别是法律和计算机等专业人才缺乏,执法中凭经验现象比较普遍。二是文化市场管理和执法经费不足问题亟待解决。近年来,文化市场管理范围由原来单一的娱乐场所管理,增加了文物、广电、体育等方面内容,文化市场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也相应扩大,人员编制得到增加,而财政预算的文化市场管理、执法经费仍然保持在1998年核定的12万元标准。尤其是从去年开始,文化市场管理罚没收入还要上交一半,执法经费不足问题更加突出。再是联合执法缺乏专项经费。文化市场执法涉及部门多,经常需要协同联合执法。由于没有专项经费,导致各部门主动牵头的积极性不高,一定程度影响着执法效果。三是高技术监管装备亟需购置。随着新兴的网络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县文化市场监管的技术装备还很不适应。实时监控等技术设施亟需早日购置和投入使用。

三、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部署,这就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进一步强化文化市场管理,着力构建一个健康有序、丰富和谐的文化市场,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使其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和实现。因此提出建议如下:

(一)加大投入,积极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繁荣是根本,管理是保障。要以“省级文化先进县”创建工作为载体,全面规划,以“两馆一站”建设为基础,以丰富和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加大文化事业投入,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努力为全县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二)加强领导,进一步理顺分工协作机制。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县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县‘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综合协调功能。要认真总结《县文化市场管理职能部门分工协作机制(试行)》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明确文化市场管理有关职能部门的各自职责及其协作责任,完善和理顺牵头联合、分工协作、沟通反馈、信息共享、后勤保障等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努力开创紧密配合、齐抓共管、依法高效的良好工作格局。

第9篇

关键词:文化教育;价值观;比较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7-0008-03

文化教育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意味着不同的教育内容。在西方,文化教育存在“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倾向和“多元文化主义”的倾向之争;而在中国,虽然不存在这种争论,但文化教育实践应包含传统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等多层面的内容。这些层面的存在,表明文化教育的内容离不开根本的价值观念。无论从“文化”的内涵、文化教育的实践还是从中西文化的差异来看,价值观念始终是决定性环节。

一、从文化的内涵和文化模式的特殊性看价值观念的地位

广义的文化指人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文化教育尽管涉及广义文化的内容,但显然不能涵盖广义文化,只能以狭义文化为主要内容。狭义文化专指人的精神状态、思想创造及其成果,包括思想动机、社会认知、人生态度追求、审美情趣、行为方式等在内的诸多要素,各种要素均渗透着价值观念,并受其制约。可见价值观念处于文化的核心地位。人们在使用狭义文化概念时,往往在于强调文化的个性,比如,中国文化,即对应于中国以外的文化而言;上层文化即对应于底层文化而成立,等等。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狭义文化决定了文化模式的特殊性。文化模式(cultural pattern )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课题之一,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和普遍的文化模式两类。特殊的文化模式是指各民族或国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体系。各民族或国家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即文化模式的不同。狭义文化在概念使用上,往往具有比较文化的含义。按照威廉斯的“理想的”文化定义,文化分析在本质上就是对生活或作品中被认为构成一种永恒秩序或与普遍的人类状况有永久关联的价值的发现和描写。[1]由此可见,文化的内涵和文化模式的特殊性决定了价值观念在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相应的,立足于多元文化的教育,重点应放在不同文化系统中根本价值观念的分析与比较。

二、文化的核心——思维方式及其与价值观念的关系

思维方式的差异是文化比较中经常涉及的重要内容,因为思维方式是引领思想文化的内在动因,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凸显了特定文化的个性特点。而思维方式恰恰以价值观念为根基。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正是基于人本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积极价值观念:相较而言,印度宗教盼望解脱的“苦感文化”、基督教祈求救赎的“罪感文化”以及科学主义倚重工具理性以消除对世界的怀疑和恐惧,都表达了人与追求对象分立所带来的痛苦,这种否定性或怀疑论的价值观念区别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如果说“苦”是佛教对于现实人生局限性的的价值定位,那么基督教在神创论和救赎论的信仰体系下将“被造”者——人的局限性概括为“罪”。基督教的价值观既有《圣经?旧约》的影响,又体现在《新约》和后来的神学思想之中。

在《圣经?旧约》神创论的视野下,包括人在内的世界万有都是上帝——神创造的,相对于神的全能,人是有局限性的,甚至世界万物都是没有意义的(meaningless):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Meaningless, meaningless, everything is meaningless.)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2]

这种价值局限凸显了信仰对象(上帝、神、主)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基督教认为在人的罪恶中,最重要的是“原罪”,指与生俱来的罪过。《圣经》中并没有“原罪”明确的定义,据称它是公元2世纪的古罗马神学家图尔德良最先提出,并被奥古斯丁加以发挥和充实。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因受了蛇的诱惑,违背上帝命令,吃了禁果,这一罪过成了整个人类的原始罪过。基督教并认为此罪一直传至所有后代,为此需要基督的救赎。奥古斯丁甚至认为没有人在今生能确实知道自己已经得救,得救是人白白得到上帝的恩典,这种恩典只有上帝所挑选的人才能得到,“受永刑,得永生”的这两种人,上帝早预定了。总之,基督教对现实世界和人的行为的价值定位是显而易见的。

与印度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思维方式是“天人合一”,这种合一正是基于对现世人生和现实世界的价值肯定之基础上,现实与超越没有鸿沟。反之亦然,对现世的肯定取决于人与世界本然的内在统一。这就是被新儒家定义为“内在超越”的价值体系,也是一种文化思维模式。

或有以老子的话质疑“天人合一”说之成立,所举之证即“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其观点似有误解。从哲学上分析,“天人合一”在以下几个根本层面上彰显:本体论、价值论、休养论。简单概括,“道”是本体,具有正面价值,人来源于“道”,人生可贵。人适度的自然需求也是正当的,但人往往放的膨胀,人的妄为就是背道而驰。人本于道、应合于道、能合于道。“无为”——不妄为,就是合于道的状态。背道的状态是不正常的、不健康的,应通过修养重归于自然之道。“天人合一”是本然、应然,“合一”显然不是机械一致。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