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3 14:37: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插花实训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插花艺术》;应用;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0;G6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332-02
《插花艺术》是高等教育中园林、园艺、环境艺术、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是植物学、花卉学、设计初步、植物造景等课程的后续开设课程,此时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插花艺术》课程教学中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项目教学法在插花艺术课程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点,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课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想象力,能掌握插花的基本技能和造型原理,掌握各类材料的修剪与造型技巧,并且对市场有一定了解。学完该课程,学生进入相关行业工作,能做到应对市场制作出产品,或者为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
1 插花艺术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插花艺术》课程教学分为2个部分,理论教学和实训,实训通常安排在课程后期。这样的教学安排存在以下问题:插花是一门有生命力的、非常强调动手的课程,因此前期过多的理论教学显得生硬和枯燥,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前期的理论教学和演示与后期学生实训运用脱节,学生只是重复模仿,缺乏创新;学生不了解市场,课程讲授介绍大量花材、配件及工具,但实际上由于季节和地域限制,市场上的花材和配件都是有限的,造成学生设计很理想却无法适应市场进行产品制作;设计时学生往往不能把握实际尺寸,实训时教师准备的材料常跟学生预想的不一样;实训时间短,学生针对插花的动手时间往往就在几天内,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花材的艺术性如花材的风韵、姿态表现、光线角度等需要学生在大自然中亲近、了解,因此亲手触摸和长时间观察体会是非常必要的,而这些很难在仅仅几天的后期课程实训中做到。以上情况说明,《插花艺术》课程中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 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情况
项目教学也称为“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有的也称作“任务驱动教学法”。该方法可充分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点,强调学习过程的实践,旨在让学生融入到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积极、有目标地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自主进行知识构建与技巧训练。项目教学法体现个性化和层次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提倡和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能按个性走上主动发展的道路[1]。
在《插花艺术》的课程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是要求学生通过市场调查,设定一个项目目标,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通过资料收集、理论学习、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等方式,最后能依靠一定的理论知识制作出适合市场定位的作品,并且能对所有开销完成账目核算,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产品的市场检验。项目结束后,学生能对各组作品和组内成员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的各项能力做出评价,以此锻炼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解决传统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
3 具体教学过程
3.1 确定项目任务
插花艺术是一门可操作性的生活艺术,市场应用广泛,因此项目的确定并不是由指导教师来提出的。提出项目之前,要求学生先对其可见的花卉艺术资料进行搜集、生活观察、图书馆查阅、网络学习及市场调查,该过程实际上是对插花分类知识的学习,并且由于观赏大量的作品,使学生对插花艺术的兴趣有了极大地提高。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每组3~4人,组内自主推荐项目,1名组长担任信息汇总、组织和主要汇报工作。在资料搜集的基础上,由小组讨论自主提出最有兴趣、最希望做出的作品类型,由指导教师结合典型性、可行性和每组的区别性,与各小组讨论后做出项目任务的最后审定,如传统东方式插花、礼仪花束、现代花艺、家居装饰性插花等。
3.2 项目过程设计及方案制定
项目教学法有别于传统教学之处在于学生能把握学习过程和内容,边学边做。因此在项目任务确定以后,教师结合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指导各小组有针对性地设计几大主要的项目模块,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进行学习和创作。如按照插花创作的步骤安排项目模块:立意—选材—造型插制—评价[2]。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每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知识系统,学生在每个模块的研究和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将研究内容建立起一个系统的框架,并且由于每一个模块都是为实践服务,学生表面看来是在构思完善创作作品,而实际是学习了传统教学中的各大理论,完成了项目过程的理解。在主要的项目模块确定后,需要指导教师与各小组讨论,针对每个模块的难易度来进行时间规划,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实践实施方案,其主要目的是督促各小组按时完成各阶段学习、实践任务及汇报工作。
每个大型的项目模块只是提出了一个知识系统,各个分支需要指导老师能够熟练地把握,表现在大模块中包括许多小模块,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提出并解决,完成一个全面的知识框架,但知识点的遗漏需要指导教师及时进行补充。比如“选材”模块中,包括花材选择、花器选择、配件选择、工具选择等内容,其中花材选择还细分为花材形状选择、大小选择、色彩选择等。学生要成功设计并制作出插花作品,一定要学习和应用好这些知识分支,因此项目教学法是考验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同样也是考验教师对整个知识系统和学习过程的控制力。
3.3 项目实施
由指导教师进行第1次的综合讲解,对于插花艺术的基本概念及范畴等知识需要学生能完全理解,然后按照指导教师提出的项目大模块开始进行任务安排。项目组长要针对每个组员的特点来分配任务,锻炼各自的协调和沟通能力。
“立意”模块要求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和生活观察,确定不同目标作品类型的用途、摆放位置和表现情趣等内容。项目组长安排成员通过分头拍照或绘图等方式进行调查,汇总后进行小组讨论,确定作品的基本构思。
“选材”模块是较大的知识体系,要求学生掌握花材形态及运用、市场上常用切花的花语及价格、花器材料和质感与插花类型的搭配、工具及配件选择等。指导教师要注意一些交叉学科知识的巩固,比如鲜切花的选购和保鲜是《花卉学》的内容。此时学生可通过大量的市场走访选择1~2个花器,若有制作礼仪插花的小组也可选购包装材料进行包装练习。鲜切花因生命期短耗损太大,因此指导教师提议学生在校园中采摘一些植物性材料进行插花工具的操作练习。学生根据作品构思和市场走访选择合适的花材,由小组讨论后汇总花材种类、数量、颜色、大概价格等资料,做出表格后提交给指导教师。
“造型插制”模块是插花艺术的核心,包括材料修剪整形和插花造型。材料修剪整形在第2模块时可先用校园植物性材料训练,鼓励学生创新技能手法,熟练后可购买一定的鲜切花进行比例关系确定,练习修剪、固定和弯曲等技能。小组可通过练习基本花型进行插花技能的练习。此时学生容易进入一个迷区,就是可以模仿基本花型,但自己设计出的作品总会很别扭,且不知该如何修改。因此,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造型法则的学习,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强调重心、焦点、稳定感等构图要点,从而引导学生的设计走向成熟。
“评价模块”首先要求各项目小组互相参观,学习把握作品的观赏部位和角度,尝试领会制作者的意图,品味特别的制作设计手法,并且能说出自己的见解,提出意见。然后由指导教师带领所有学生进行插花作品的欣赏,进行综合评比。有条件的也可以由市场做出评价,将作品摆放在校园内或校门口进行调查,问卷、投票或拍卖售卖等形式都是可行的。
“结算”模块是为了使教学更贴近市场,插花艺术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同样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带来经济效益。从项目开始就要求每个小组专门设置1名人员进行账目的记录,将所有材料费、路费、资料费等都详细记入账目,使账目分门别类、清晰明了,培养学生整理账目的能力。依照作品材料费用及过程损耗,小组核算并提交作品的成本费和建议市场售价,并由各小组讨论其合理性;若有作品拍卖或售卖,小组需另计利润,进一步讨论作品的市场推广价值及改进。
每个模块完成后要求项目小组提交报告1份,汇报模块实施期间学习到的内容和项目进展情况,并提出遇到的问题,在指导教师的参与下,各组间相互交流问题和解决方法。
3.4 项目评估总结
项目进行结束以后,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对整个项目进行过程总结,包括学生的个人总结、组员互评、指导教师评价等形式。学生学习成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在创设出的真实职业情境下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提高[3]。每个学生对待问题时给出的方案与策略不同,使得每项任务的判断标准并不是唯一,而是多样化的,因此指导教师的评价重点在于,一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协调交流能力,在组内起到的积极作用等个人素质;二是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专业技能、创新精神等方面,且应注意针对项目对全过程做出综合评价,或分阶段分别评价。对于进步快、技能熟练、创新等方面较强的学生提出表扬,对优秀学生和作品发放奖状或奖品进行鼓励。
除此之外,指导教师对全过程进行总结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通过观察学生自主学习、技能操作和自评等过程,指导教师可以从中发现各种问题,加以研究分析,以此来改善将来的教学过程和方法[4]。
4 结语
此次项目教学法在《插花艺术》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项目教学法对指导教师的要求高于传统教学,既要区别于讲授,又要把握住适当的引导;知识系统的熟悉和掌握程度要求很高;因为需要观察学生每一步研究的方向,所以时间花费更多。对学生来讲,动手操作并不难,最大难度在于要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因此项目起始阶段怎样提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需要指导老师认真地进行研究。另外,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和售卖等活动时较腼腆,难以进入角色,讨论时部分同学不善于表达观点,这些都需要更多的锻炼,也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通过项目教学法在《插花艺术》课程中的运用与实践,基本解决了该课程传统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脱节现象,使学生的自主构建知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协调交流能力、适应市场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为职业教育的实现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参考文献
[1] 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8):43-44.
[2] 黎佩霞,范燕萍.插花艺术基础[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1学生方面
插花艺术属于应用型学科,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开设该门课程定位为选修课,授课的学生都是有一定艺术创作技艺的艺术生,但是由于我院学生的文化成绩较低,所以学生的文化底蕴相比其他院校稍微要差些,这对他们的作品创意也有影响。同时由于这门课程定位为选修课,所以它所面对的学生就是来自全系的大一至大三各个专业的学生,而且这些学生都没有花卉学知识基础。所以在进行课程安排时就要添加相关知识,以使学生能尽快掌握基本的花卉学知识,以顺利完成教学的要求。
2教学条件
方面因为是选修课,没有独立的插花艺术专用实训室,也没有实训设备,直接安排美术生专用画室作为实训室。同时经费不足也是教学中面临的另一问题,教学中不能大量使用鲜切花材,对于插花艺术这样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环节尽量使学生有接触鲜花花材机会,只有通过实践锻炼才能使学生技能提高。
二、实践教学中的教学方法研究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总的课时是32学时,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别安排了16学时,理论课系统讲解了插花艺术发展简史、东西方传统插花艺术、花材的分类选择与选购保鲜、花器种类与用途、花材的修剪弯曲造型与固定技术、插花艺术的构图原理与造型形式、色彩理论、现代插花艺术及插花作品的品评欣赏等内容。实践课程包括手绘插花作品,进行创意构图训练和创意思维训练;东西方传统插花的制作技术、插花作品的赠送陈设与品鉴、现代插花的艺术和技巧。在具体的讲学过程中,尽量应用案例和实际插作过程进行理论和技能的讲解,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2理论课程
调动学生兴趣插花艺术课程是一门涉及花材的知识,造型原理知识,还有美学、文学、宗教、哲学、历史、绘画、书法、音乐等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学生在这些方面的造诣也直接影响插花的水平。首先讲解四个内容:一是插花艺术的特点、作用和分类;二是花材、花器基本知识、插花艺术的基本技能、讲解插花的步骤;三是插花造型的基本理论、造型所依据的四条原则;四是插花艺术发展简史,各个时期,不同地域插花艺术的特点和发展情况。然后再开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依次介绍东西方传统插花艺术,随即上对应的实践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总的比例约为1:1。理论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在讲解基本知识时,为了拓宽学生知识面,还补充大量的相关花木知识、以及与花木有关的文学知识。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及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即使是范例图片也不是一味的称赞,使学生思路开阔,使得教师与学生互动增强。讲到基本花型插作时,不是直接在讲台上示范插作,而是把插花过程提前录好在光盘,播放的时候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讲解,有不同角度示范,达到全方位讲解示范的效果。
3实践课程发挥学生创意
1.实践课程的设置
实践课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根据课程情况设置以下五个实践内容。一是花卉市场调研及花店观摩,了解当季市场常见花材级市场现有的插花造型,同时买回实践所需花材,进行花材保养方法实践。二是插花作品手绘创意图训练,个人完成。三是东方传统插花基本花型插作,小组创作完成。四是西方传统插花基本花型插作,小组创作完成。五是插花作品自由创作,个人完成。
2.实践课程的实施
(1)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插花作品的制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机会,在实践课程中学会基本插花插作,对实践教学环节要作具体要求。首先要求学生在实践课前进行相关的艺术构思,提前准备好自己需要的花材、花器、花泥和剪刀、胶带、铁丝、钉书机等工具,充分利用好实践课的时间。个人完成的实践环节,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创意,进行一对一指导,实践过程中巡回辅导。小组完成的实践环节,要加强引导,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机会,随时掌握学生实践动态,提前指出需注意的问题和易出错的地方,从理论上对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导,并亲自动手示范讲解。插花作品制作完成后,各个小组之间还要相互鉴赏,评论。经过从作品的构思、选材、造型、色彩搭配、鉴赏评论等一系列课程的实践,学生的设计思维、审美意识和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学习主动性加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插花作品最终完成后,我利用数码相机把学生的作品拍摄下来,同时要求学生写出作品说明,包括作品的名称、所用的花材和花器、作品的创意以及经费花费等,课后做成电子文档上交,课程结束后把插花作品照片和作品说明两个材料刻盘存档,以便于教学资料的规范管理。
(2)合理利用花材、花器插花作品之所以打动人,皆因它是有生命的艺术品,其他材料不可取代。插花实践课程要用真实的花材,才能达到陶冶情操、传递情感和教学要求的效果。插花所使用的花材、花器,档次可高可低,可随课程需要而选用。如东方式传统插花小组实践课程,就要求学生可以利用之前陶艺制作选修课的作品作花器,花材可以选用本地的野生花草、灌木枝条等,最后出来的作品达到了东方式传统插花的意境美和形式美,还具有地方特色。在西方式传统插花实践课程中,由于西方式传统插花要求花大色艳,需要的花材比较多,如玫瑰、康乃馨、百合等,主要是插作技法的训练,因此以小组为单位批发花材、花器,衬叶及配材尽量野外采集,不仅节省了资金,同时锻炼了合作精神,每位同学都得到动手和锻炼的机会。在自由式创作插花作品实践课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类型作品的创作:有的学生在选材上创新,利用水果和花材制作蔬果篮;有的学生在造型上创新,制作出造型新颖的插花作品;有的学生在技法上创新,制作出花环、头花、胸花、腕花、花盒、手捧花等,而且这些花材都是她们在之前实践课中使用过的花材重复利用,花器也是废物利用,如饮料瓶、易拉罐、家用盘、碟、硬纸筒等改造而成。通过合理利用花材花器,不仅节省资金,还具有地方特色,同时能锻炼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交自信心和耐心等多方面的素质,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艺术美的热爱,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插花艺术创作激情,创作出更多有的插花艺术作品。
4改革考核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插花艺术课程是以实践性内容为主的课程,检验学生最直观的途径就是看插花作品,但是不能只看结果,要实行以能力考核为目标,对实践过程实行考核。我考核的实践环节包括:个人手绘插花创意、小组作品制作和鉴赏以及个人作品展示说明,这些环节里面要求撰写创意说明,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深化理论知识,加强理论研究。通过实践过程考核,可以及时发现和总结教学中的不足和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另外可以避免理论考试“一次性”考核带来的不良后果,给学生更多自由创作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这样的评价也更全面科学准确。
三、结论
关键词:插花艺术 教学实践 艺术专业 日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181-01
插花艺术是一门用植物材料进行装饰的造型艺术,也是一项融生活、艺术文化和技能为一体的创作活动。目前以农、林院校及高中职学校为主开设了插花艺术课程。但是插花作为一项艺术课程,它的实际作用远远不止仅仅为成为花店工作的插花员而开设的一门培训课程。笔者将结合自身在大连艺术学院的《日本插花艺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从插花课程的定位、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教学成效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探索。
1 课程定位
1.1 传授传统艺术文化,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鉴赏与审美情趣
插花艺术课程在我院主要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对象为二、三年级的各专业大学生。适用于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景观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专业、雕塑专业等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也适用于全院各专业学生艺术审美素养的提高。
对于日语专业的学生,“日本花道”是《日本文化》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学习花道这一传统的日本文化,可以从中了解日本人对自然和四季的热爱以及日本人的审美意识,进而在与日本人商务沟通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1.2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插花艺术是一门实践性与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在动手实际的操作中才能感悟插花艺术的独特魅力,只有在反复操作中才能掌握插花技术的基本要领。同时,当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插花作为一门艺术,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设计思维,才能创造新的作品。
1.3 插花作为一门技术,将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作为一门能锻炼动手能力与提高技能的课程,插花课程将为部分学生拓宽就业渠道。课程结束后,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专门插花培训学校进修后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成为专业插花员或花艺师,从事花艺设计工作;或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摸索与实践中不断提高花艺水平,经营管理花店。
2 课程内容设置
《日本插花艺术》课程不但继承了日本插花的文化传统,而且注重结合现代人的美学观念。它更具有广泛性和传播性的特点,使不同地域与不同文化的人能够共享并发展。课程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教师进行现场插花示范指导,学生在课堂进行实践操作。这样就能在体验插花艺术的同时,提高美的意识和创作感受的交流。课程期末以学生自主插花创作,展示学习成果。
课程内容共设置32学时,内容可分为插花基础理论和插花实践操作两大部分。插花基础理论主要介绍插花艺术的发展历史、现代插花艺术的主流、常见插花材料与花器及其他插花工具等。通过插花作品鉴赏,讲解中西方插花艺术的不同、日本花道的流派及特点、日式插花的基本花型等,使学生对课程有初步了解。插花实践操作部分通过教师讲述示范操作学生分组实操练习等方法掌握插花艺术的基本技能与手法,包括:基本立真型、倾真型、应用立真型、等基本花型,并在此基础上学习自由花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课程结束后,由课程指导教师组织策划并带领参加课程的全院各专业学生举办教学成果作品展,通过展览,总结并升华课程中学到的内容。
3 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
3.1 项目教学法、小组教学法的应用
插花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授课。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带着特定目标自主探索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并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教学资源信息处理能力、知识和技能点把握消化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这是插花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法。为了使课堂更有效和有组织的进行,要求学生进行分组操作,3人为一组,共同完成一个小项目。一方面可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更快更好地完成某些插花作品;另一方面有益于活跃课堂气氛和培养团队意识。
3.2 实行课程过程考核,重视全课程的积极参与性
课程的考核成绩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占60分,主要取决于学生每节课即每个小项目的到课情况和对项目的积极参与度。期末成绩占40分,主要取决于教学成果作品展中学生对作品的完成度和对展览全过程的参与度。通过过程考核方法,一方面可促进学生的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突出课程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符合本院学生的培养特点。
4 教学成效及存在问题
4.1 通过不断的努力,达到了预期的实践教学目标
通过两年来不断的对课程进行改革和探索,插花课程达到了教学培养目标,得到了参加课程学生的好评和学院领导的支持和认可。学生掌握了基本插花的花型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之上做自由式插花,能够完成简单的艺术插花。大部分学生把课堂上的鲜花带回去装饰自己的宿舍,精心照顾花材,实现了课后自主学习的目标。在展览中,学生作品水平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对插花艺术的认识和艺术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4.2 存在的问题
(1)实践经费不足是实践课程的主要受限因素。课程通过师生的努力,达到了鲜花授课的高标准。但花材的费用是学生自费的,给学生的生活费方面带来了或多或少的负担。另外,目前课程中大部分插花花器由教师自费,所以花器的样式单一,影响学生的自由发挥创作水平。
(2)没有专门的插花操作教室可以储备插花工具等。专门教室的缺乏给实践课程带来了不便。为了准备一堂实践课,教师学生往往要提前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做课前的搬运和布置工作,课后的清扫和搬出工作也要花费很长时间。
(3)目前学院的插花教师在日本留学期间取得了草月会插花师范资格,虽然不断与中国插花艺术接轨,潜心研究花道,但毕竟力量单薄。希望其他有插花资历的教师能够一起磋商研讨,进而进一步提高插花课程的教学水平。
(4)授课过程中,有对艺术插花极其感兴趣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做花艺师或开花店的想法,但职业证书的取得却只能另外花费大量的培训费到相应的培训机构进修。希望能够出台相应的资格证书的能力等同认定方法或其他的对接性政策。
参考文献
[1] 林君.高职院校插花艺术课堂实训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3):64-65.
[2] 郭克婷,黄志宏,王玉珍.插花艺术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492,10494.
1.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问题。学生动手实习机会少,不能熟练掌握专业技术操作要求。
1.2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不够。园林专业的许多实训需要在户外进行,更多考验的是学生的耐受力。
1.3学习成绩与就业脱节。毕业生将来就业岗位不一定是相关专业,与学习成绩没有必然联系,因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研究目的和意义
2.1研究目的。探索园林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及模式。
2.2研究意义。培养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意识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将有价值的结论应用于今后的教学,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实现科研、教学、行业三方的有机结合。
3研究内容与目标
3.1研究内容。探索园林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途径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强化师生的实践教学意识,实行任务驱动;通过调整教学时间,增加实训机会;压缩课堂知识,开发技能动手项目;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计算机辅助制图设备和园林植物资源,提高学生的插花、标本、园林图纸等制作能力及园林植物养护管理能力。
3.2研究目标。筛选有效的园林教学方法和措施;调查教学中的现存问题;探索实践教学效果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
4研究思路与方法
4.1研究思路。针对园林教学存在的问题,采用实人普查、个案分析、现场考核、常规考试、专家考评等方法,统筹各种教学环节,调整教学计划、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改革方式、实行“毕业顶岗实习”制度等,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时间、创建工作室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综合评价教学效果,以此对实践教学改革措施进行探讨。
4.2研究方法
4.2.1普查法。以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在校生为主要调研对象,实施各种实践教学,并调查记录学生学习效果。
4.2.2成绩统计。采集相关学生的期末各科专业课试卷成绩、国家技能鉴定机构鉴定成绩、实训成绩、河北省第一届、第二届大学生插花技能大赛成绩及风景园林设计大赛等成绩,比对各类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4.2.3归纳总结。对试验数据分析整理,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
5讨论
5.1提高园林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是,开拓师生专业视野,增加动手机会。我们的经验是:多看长见识,多练长本事。经过调查,比较理想的实践教学比例应该不低于60%。
5.2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唯一和绝对的。经研究,动手练习结合相应的考核,能够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有效的教学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知识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以常规教学为基础,任何教学效果的取得都是各项措施及各学科潜移默化、相辅相成的结果。协调参观、实训、室内练习、参赛等不同实践形式之间的关系,并将其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参观识别是前提,规划设计、插花制作是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展览是对学习成果的显现形式。参观识别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修养;通过实训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展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5.3良好教学效果的受益者应该是学生群体。园林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为社会培养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普及园林知识和技能是该专业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参赛是一种激励策略,少数人获奖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
6课题研究价值
6.1提升了教师的职业素养。通过对课题的参与,教师收获的不只是显性成果,重要的是理念更新了,思路更加活跃,教学创新意识和参与科研的意识更加强烈。通过研究积累的工作经验,为今后在相关方面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思考、在反思中提升已成为教师研究的轨迹,通过研究,锻炼了教师的毅力、观察力、思考力、组织力、写作力等诸多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在日渐提高。
6.2提高了教学质量。以该课题研究为契机,促进了实践教学的开展,积累了大量教学植物标本,为园林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从而充实了教学内容。另外,开展一项课题,多门课程受益。课题试验地成为《花卉栽培》、《园林苗圃》、《园林植物保护》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场所,并为今后相关的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课题组老师结合所授课程,及时更新完善了相关的课件,实现了成果和经验的共享;成立学生兴趣小组和工作室,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建立了新型互动式教学模式,师生共同体验参与,实现了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了教学效果。
6.3服务于行业。通过开展此项研究,促进了学校、科研和行业部门的有效交流。
关键词:插花花艺;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实践;创新
中国传统插花早在2008年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意味着插花艺术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许多的花艺学院,插花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孕育而生,作为职业院校的一名教育工作者,深刻体会到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们在社会中要占领一席之地,必须从各方面的技能入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提高专业学生的素质修养刻不容缓。笔者在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事插花艺术教学工作5年时间,逐渐摸索出一套教学方法,其关键在于:1)重视基础理论知识传授;2)重点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3)根据市场需要教授时尚潮流的花艺知识;4)贯彻插花行业职业道德规范;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核学生所学知识。
1 重视基础理论知识传授,培养学生对花艺知识的兴趣爱好,提高专业艺术修养水平
当前花艺技能课程主要设置成考查或者选修课程,学时数一般为30学时左右,而插花艺术博大精深,在有限的课时内,要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要同学们能真正掌握这项技能,光靠老师在讲台上灌输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于是我们教师只能利用有限的学时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花艺真正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
在教学中,提炼理论知识分为10个学时完成,包含花艺的东西方发展史、花卉认识、色彩搭配学、物理现象、花艺造型设计这五个方面进行共同学习,奉行“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这一学习原则对学生进行兴趣引导。另20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模仿优秀插花作品,手感上得到体验,到分小组讨论自由发挥或提出命题大胆设计创新作品,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作品完成的成就感。
2 重点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
插花技艺教学是一门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学科,虽然也有理论知识做铺垫,但绝对不是靠死记硬背能完成作品的。因此将课程的安排按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划分为1:2的比例。
这占2/3的实践比例,主要安排为:第一步,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老师在课堂上所提供的插花作品案例,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分组进行插花制作,将理论初步结合实践,俗话说:“婴幼儿的最初学习就是从模仿开始。”对于我们大部分从未接触过花艺的同学来说,教师让同学们根据现有作品模仿,能够从直观上更清晰明了插花作品的构造以及如何插制;第二步,对插花作品从外形、色彩以及构思理念上进行评判与指导,让大家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有助于下次作品更好地发挥;主要采取的方式是同学互评和老师总结的形式。第三步,训练学生在技能大赛中的综合应变创新能力,包括两种训练方式:1)准备固定花材,让同学们从中挑选花材种类、颜色、数量,创造出自己设想的作品,要求形神兼备,立意积极向上。2)提出命题作品,同学们积极思考插花效果,自由购买所需材料等,进行制作。
3 根据市场需要教授时尚流行的花艺知识
首先根据市场需求分为个人日常消费用花和婚庆、商务会议购花。让同学市场调查日常用花情况,一般需求在于散花批置家庭,随意插于花瓶中为主;或是一部分人们用于兴趣修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插花。婚庆、会议用花则大部分是用于会场的布置,运用大型群组花艺为主,具体到酒店会场中的签到台、主席台、嘉宾台等的布置,另外花车、新房以及参会人员等局部修饰。
其次,教授与引导学生学习花材生长过程,作为一名花艺教师,本着对教学的不断完善,学院新校区建设,我向学院申请花圃建设,让学生不但能在实训室里对花材进行插花操作,更能深入了解各种花材的种植生长过程,对插花艺术有一个深入全面的了解。
4 贯彻插花行业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是从事某种工作的人最根本、最基础、最起码的道德观念。花艺从无到有,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而不断发展,文明作为花艺工作者,在职业道德中最根本的一点也就是运用花艺为人类文明而工作,为着这个文明,在教学中要求本人以及学生们能够高度规范我们的职业道德,创造出具有灵魂的作品:从事插花艺术工作,首先得热爱花艺,不嫌弃它在创造过程中的艰辛。花艺作品给人带来的都是美的享受,但在实际工作中,花草还未成为作品之前,我们插花工作者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包括1)购买时间:为求花材的新鲜,我们必须天不亮就到花市批发市场选择新鲜的花草;为求插花效果,我们可能根据花材的长势,分前后几批购入花材,分时段养殖至作品需要的盛开程度。2)制作:在插花作品制作之前,我们插花人员面对的是一堆花农砍割下来的未经修整过的花草,枝条凌乱还夹杂着泥水,一些花枝上还布满刺,弄不好就扎破手。3)时间:客户的需求不仅仅是在你做好花艺作品后才正好来购买,更多的是临时性的,或是凌晨购买,例如花车的扎制。这些都是花艺作品背后的艰辛,教师要提前让同学们感受到这一切,让他们认识到花艺不是向平时想象的那么惬意享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
5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核学生所学知识
以分组教学的形式,采取自由组合,观察学生表现,分层次因材施教,毕竟插花是一门艺术修养学科,不是人人都有这个细胞,我们在普及插花理论知识的基础教学上,分层次培养同学们的兴趣爱好,让热爱这门艺术的同学能在技艺上更上一城楼。
在学分考核方面,理论知识采取书面问答考核的形式,占总成绩的30%,实际动手制作花艺作品占总成绩的40%,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30%,实现多方面相结合,客观而公平地得出学生的综合成绩。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就业导向;能力主线;考核模式;学生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与考核,是对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其它某些心理特征的测量,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有机环节,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效果的重要检尺。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是高职教学改革、质量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自身的目标性要求。作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不可分割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与考核须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在切实体现高职课程体系的构成特征及不同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构建适应就业导向、利于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教学考核模式和评价体系。
一、更新评价理念,回归考试功能。优化考核机制
学院坚持考试功能回归,注重发挥整体效能,采用多元教学评价机制,激励学生潜能,注重个性发展,突出能力培养。
1、实行学分制和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强化考核激励机制
学院实行学分制,积极为学习成绩优秀,符合条件的学生办理免修、免考手续.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分层培养的机会,有更多时间自主发展职业个性,体验工学结合。在激励的同时,采取学业退出机制,严格学籍管理,严肃留降级制度以及“首次补考后专业主干课不及格(或无成绩)累计达到3门予以退学”等专门强化专业能力培养的有关规定,激励了广大的学生热情,形成了正确的学习导向,促进了专业技能及职业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2、改革考核制度,突出动手能力以及职业综合能力考核
学院注重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所有单独进行的实习均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行考核。考核中将动手操作能力考核作为重中之重,占所在实习课程分数总量的70%;强化对综合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的考核,专门制定了《顶岗实习学生成绩考核意见》,接纳学生实习的单位及企业中的导师直接参与学生考核。学院对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严格把关,采用答辩制,设立专业答辩委员会,专项负责学生毕业答辩的组织、选题、答辩、优秀毕业论文评选与奖励等一系列考评事宜。提倡各系(部)按照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总原则,结合本系(部)课程特点积极实行考试改革。各课程组呈报考试改革申请,教务处会同各系对考核改革方案进行审批后,各课程所在教研室组织实施。改革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或实验完成后呈送总结性材料,成效显著的在全院范围内予以推广或交流。
3、加强职业技能考试管理,实行双轨考核制
职业技能鉴定是考核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学院实行将常规课程考核和职业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机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作为林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学院将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模块列入专业教学计划,分配专项学时,进行教学、培训、考核、鉴定四点一线的统筹管理,学生获得证书给予相应学分,获得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至少一个)方可毕业。这些良性的评价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核心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综合能力训练。
4、确立绝对标准和个体标准,实施发展性评价
针对高职生生源素质层次参差不齐的现状,学院注重对学生素质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明确学生的素质优劣及其潜能所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方向和指南。英语教学普遍实行分层教学和分层考核,试卷采用与所学层次的学期授课计划、难度相适应的A、B、c三套试题,并与学分制接轨,突出发展性评价。公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等通用能力培养课程,积极实行“过程评价法”、“口语考核法”、“个人能力基质发展水平纵向评价法”等,注重对学生综合表达能力和个人整体发展能力的考核。
5、注重试后分析的诊断功能,发挥考核评价的动态调控机制
学院注重考试的诊断功能,各门课程严格执行试卷分析制度,试后积极剖析学生重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具有普遍性的失分项和成绩普遍较低的班级进行多角度的原因分析和教学对策调整,切实发挥考试的质量调控功能,确保学生对主要知识点的学习和能力点的和掌握。
二、以实践技能和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考核内容,使考核与教学过程相结合
高职教学注重应用能力培养,考核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明确而具体的教学倾向。
1、建立完备的实践技能及综合实训项目考核标准
为强化以技能为主的教学考核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学院各课程组编写了实践技能考核方案,明确了实践技能训练与考核的具体项目及其质量评价标准;制订了完备详细的综合实训项目考核标准,明确训练项目名称、训练目标、训练任务、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时问、训练效果要求等,根据严细的训练标准对学生进行实训考核,突出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2、寓考于教,教、学、做、评相融合
基于园林、林业类专业课程实践性强,动手程度高等特点及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学院强调考试内容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操作技能,重点侧重对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形成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考核,实践能力考核与实践教学过程本身相结合。例如,园林制图课安排学生测绘校园前庭的绿化广场,绘制广场的总平面图、植物种植图,测量有代表性的园林建筑,绘制它的平、立、剖面及效果图。这样的项目作业,既是教学内容,也是综合实践能力考核的实质性内容,强化了专业岗位综合能力训练,突显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教学考核模式的独有特征。
3、逐步建立课程试题库,推进教、考同步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学院主要专业的重点课程组目前正逐步建立试题库,促进专业必需的重点知识、能力点系统化、数字化,为教、考同步奠定基础。
三、以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线。革新考试方法,突出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
高职教育的考核应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的原则,摒弃那种只考查学生背书能力的考核方式。考核形式应多样化,重点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技术操作技能,实施模块式(理论+技能)考核。
1、考试形式随考试内容改革及课程类型特点灵活变化,主辅搭配
一是理论教学的考核,主要以笔试为主。笔试内容不仅有理论知识,还有部分操作技能考核,如画图、定量分析等。二是课程实践教学的考核,以操作技能考核为主,辅以问答口试。考核时按照随机方式从考试范围中抽取题目,让学生分批进行单独考核,在指定时间内到实验室进行实际动手操作,达到指定要求并回答教师问题。三是项目制作教学的考核,以成品的指标测试考核为主。“成品”,包括硬件成品、软件成品和设计制作说明文档,如实用菌、组织培养、育种、插花、园林制图等实训类课程或实训项目,都以“成品”作为最终的课业评定标准。
2、采取多样化考试形式,注重过程考核与能力测评
一是课程形成性考试与总结性考试相结合。我们将课程形成性考试与总结性考试结合起来,通过综合评价学生实训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协作精神、勤状况、操作的规范性)、各类学习活动(实训、课程设计、社会调研)报告完成情况,项目制作的优劣,笔记、心得、答疑、讨论、演讲反映的情况等和课程最后的总结性考试,给出学生职业技能与能力的最后评价。
二是开卷考试与半开卷考试、闭卷考试相结合。在理论考试中,埘知识部分,多采取闭卷考试,对理论分析部分采取开卷考试或半开卷考试。在实践考试中,往往公开考核方式和能力型试题,允许学生现场查查阅资料、数据,如园林工程、设计初步等课程的考试。
三是课堂考试与现场考试相结合。提倡现场考试,是学院技能考试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如扦插、插花等实训课程,都是直接面对操作对象在现场中进行实践部分的考试。一般由多位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分,再取平均分。实操部分完成后,再回到课堂用笔试或口试的方式进行答辩或回答相应问题。
四是笔试与口试、答辩相结合。在考试中,多采取笔试方式,部分课程灵活采取口试或答辩方式,做到笔试、口试、答辩相结合。
3、突出能力培养和就业导向,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单科个性化考核
几年来,学院各课程组结合学科特点,大胆探索了多种灵活多样的个性化考核方式,突出了以能力培养和就业导向为特点的高职教育特点。例如,以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结合本课程在实训基地分段式现场教学,将该课程主要技能分项,每次在实训基地集中教学结束前都要对本次技能操作的重点技能分小组考核;整个课程结束前对各个阶段集中教学的重点技能进行全面考核,实行单人抽签独立操作,强化专业核心技能。
园林植物课改变了以往考试以笔试为主,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老套做法,采取以识别实物为主,识别图片及标本为辅的考试方法。识别实物时在温室的真实实践环境中,结合实物观察回答问题,单人口试,人人过关,加强了学生对园林植物识别、鉴定能力的培养。测量课实习考核以仪器使用、计算和绘图为主。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逐步实现了由单纯的卷面式考核向多角度、综合化考核的转变。课程总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综合理论知识成绩,专题论文、报告或综合开卷成绩以及课堂讨论、演讲、社会调查等平时表现成绩各占50%、30%和20%。
【关键词】酒店管理 江南美食研发中心 实训基地 人才培养
近年来,学校加大投入,建立起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实训基地。学校在原有的客房实训室、餐厅实训室、形体训练房的基础上,新建江南美食研发中心作为烹饪与酒店管理实训基地。江南美食研发中心成立于2011年,位于风景如画的昆承湖景区,它集美食研发、餐饮服务、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主要承担江南美食产品研发和培训任务。两年来,学校依托江南美食研发中心这一平台,在实训基地推进“产教研一体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努力调整课程结构,加强校本教材开发
江南美食研发中心的建成为学生实践锻炼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但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课程要求。为使学生学到真正的餐饮服务知识和技能,教师深入常熟知名酒店内部进行调研,及时了解企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调研结果显示,酒店企业把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放在首位。因此,学校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如餐饮管理与服务能力、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技能训练、酒店礼仪规范、前厅管理与服务能力,当然也对食品营养与卫生、形体训练、计算机应用及实习、英语听说训练等实践环节有所兼顾。
江南美食研发中心每年定期组织国内外交流与学习活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外语沟通、交流的能力,所以学校把教学计划中的酒店英语调整为酒店外语,在原来酒店英语的基础上增开酒店日语,得到了酒店业界的好评。学校还提出了增开酒店韩语的设想。学校根据要求及时调整、设置课程,确保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前瞻性。
江南美食研发中心每年要完成政府委托、交办事项,承担有关方面委托办理的有益于餐饮行业发展的活动。重大的接待活动对学生餐饮服务技能、沟通技巧、外语水平、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专业教师认真研发校本教材,《阿庆嫂服务模式》《常熟民俗文化》等校本教材逐渐融入专业课课堂教学中。
二、着力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学校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计不同时段的实践教学活动,把一部分实训任务安排在江南美食研发中心实训基地,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检验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知识,同时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接待能力。
在餐厅实训课上,教师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单项,如对托盘、斟酒、餐巾折花、分菜、摆台等进行训练讲解、讲训结合、边讲边练,采用多媒体、幻灯片、录像等进行辅助。教师设计了中西餐摆台、中西餐宴会服务等训练内容并进行综合模拟训练,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分别扮演就餐客人和接待服务员,用这种仿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服务能力。在前厅实训室,学生模拟练习前厅迎接服务,如房间预订服务、收银结账服务等。
高起点、高效率的酒店实训室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教学直观性和操作性。教师在教授实训课时,创建了“仿真”教学环境,要求所有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模拟酒店的正式员工,如着装要规范整齐、用语要使用服务业中的惯用称呼“您”等,这对酒店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江南美食研发中心为常熟多家企业提供各种类型的咨询、培训服务,完成政府委托、交办事项,承担重大活动的接待任务。学生在江南美食研发中心主要进行酒店综合操作技能实训,如中西餐服务、制作及茶艺、调酒、咖啡制作等。这样既提供学生锻炼技能的机会,同时也为学校不断更新设施设备、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技术研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着力提升教师科研创新的能力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专业发展的前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我校原有的专业教师要么是年轻的科班教师,缺乏丰富教学经验;要么是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但他们半路出家,动手能力不强。
鉴于此,我校酒店专业正努力培养一支理论和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团队。学校秉承“走出去、请进来”的办学理念,每年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习,大幅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学校还曾定期邀请虞城、裕坤等知名酒店经理来给教师做报告,分析酒店专业对应的各主要岗位工作职责、工作任务、能力要求以及社会对酒店人才的需求情况,让教师及时了解酒店行业最前沿的信息。
学校还着力提升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江南美食研发中心的建设给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教师教学积极性较以前大为提高,他们在教授学生技能的同时,自己也学到真正的技能,在实践中真正感受到企业管理文化,找到自己的不足。每次实践课后,教师都会写下心得、反思,经过课后交流,生动的案例成为他们教科研的素材。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江南美食研发中心的研发工作,开展餐饮食品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推动筵席改革,提倡科学、文明用餐。专业教师团队发挥集体智慧,开发出“模拟标准间”“创意酒店活动策划与实施”等课程项目。
四、为丰富学校社团活动提供平台
为使全校学生共享江南美食研发中心建设成果,学校吸收对酒店专业感兴趣的同学加入社团活动。全校成立礼仪服务、茶艺、西餐服务、插花等社团。社团成员在全校学生中公开选拔,选出的成员每周利用周末时间在江南美食研发中心进行专业培训。社团成员经过专业培训后,有机会参加技能大赛、校内外礼仪接待等社会实践活动。会计专业的一名学生,因对插花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加入该社团,经过自身努力和教师辅导,被选拔参加2011年苏州市餐饮项目技能大赛并获奖。校礼仪队于2012年底为江苏省餐饮年会等重大活动提供了礼仪服务,其规范标准的服务流程和优雅娴熟的服务技能受到了大会主办方的高度评价。■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
文摘
职业院校“一师一企”教师实践模式的优化与建议
“一师一企”实践模式是指职业院校一名教师主动密切联系一家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及时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工艺,了解和掌握新技术与新工艺,强化“师徒制”功能,增强实践操作、教学和开发能力,丰富自身“双师”实践内涵,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精心选择企业,实现校企共育,实现“一师一企”合作化
依托校企合作学生实践教学与毕业实习基地以及企业教师培养工作站的实践平台,选择那些长期合作、信誉良好、经营规模大、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将实践教师派遣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工作岗位,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去较为适合的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二、做好过程管理,提高实践质量,实现“一师一企”成效化
联合组成专门的责任管理与检查督导工作小组,定期主动与企业保持联系或实地赴企业考察,走访实践教师的企业导师与相关人员,及时准确地了解与把握企业实践教师的工作表现、工作进展、成果情况,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科学评价考核,建立激励机制,实现“一师一企”公平化
科学制订教师企业实践考核管理办法与指标,既要有过程管理方面的常规考核项目与指标,更要有显性量化的工作成果方面的重点考核项目与指标,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审、工作量折算、年度评优、职务晋升、国内外培训、绩效工资等挂钩,确保教师企业实践考核工作的客观公正与全方位激励。
四、持续跟踪服务,保持长效管理,实现“一师一企”常态化
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效果和教学质量,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笔者通过调查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文献法等调查方法,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做如下归纳与总结。(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性较差笔者主要通过从学校和学生两个角度,对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及旅游院校的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运用SPSS17.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通过相关数据与资料分析,表明目前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以旅游企业为主要协同单位,协同企业较为单一,极少数旅游管理专业与政府、科研院所以及其他旅游院校等单位进行实践教学协同合作。(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频率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中各实践教学环节开展频率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首先,课堂实践模拟频率较高,实践效果较好,说明课堂实践环节得到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广泛应用。其次,学生短期专业见习的频率较低,甚至存在部分学生从未参与过专业见习实践活动。第三,有关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室或实训室的利用度,特别是本科阶段其课程设置比率较低,没有很好利用实训资源。第四,大部分被调查对象其参与校外实训和实践教学频率较低,甚至有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参与过校外实训,校外实训实践教学存在问题较为突出。(三)旅游管理专业缺乏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的调查,发现目前的专业课程内容其实践性课程比例较低,实践性课程内容较为集中,主要开设课程为导游模拟实训课程,餐饮服务实训课程,客房服务实训课程等,部分院校同时开设了前厅服务实训课程,酒水服务实训课程,以及茶艺、插花等方面的课程,但总体上看,实践性课程设置比例偏低,并且实践性课程的设置缺乏完整而科学的标准,专业方向区分度不强,随性较大,以上均不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实践教学活动与学生的职业发展协同性不强,因而,完善与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管理专业协同化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化建议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需要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协同创新理念正是符合时展所需要的科学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即协同化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化是指以协同创新为指导理念,突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多方协同,通过高等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以及旅游相关部门的多方协同,构建多方资源协同共享平台,实现培养本科旅游专业学生以“高位就业”为目标的实践教学过程,进一步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校企政多方合作协同化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虽然学校是主要力量,但是光凭借高等旅游院校现有的实践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是很难满足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同时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真正平台差距较远,因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开发教育教学资源,突破传统,积极与旅游企业以及旅游相关部门建立合作平台,推动多方合作,实现校企政多方协同化,不断推进协同创新理念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二)实践教学内容协同化实践教学内容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科学而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的设置需要协调创新,课程的选择和分配要结合专业方向的特点和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实践教学课程的协同性还体现在课程的设置是一个科学而连贯的培养计划,学生通过不同时期的课程训练,最终能够实现协同创新的最终目标,即实现学生的“高位就业”。此外,实践教学是一个包括实验、实训、实践、顶岗实习等诸多环节的教学过程,每一教学环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协同创新理念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强调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统一性、连贯性和协同性。因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链接点具有较强的协同性,协同创新理念贯穿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三)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协同化基于协同创新理念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协同创新理念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培养学生具备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培养过程同样是协同的过程,不同的阶段与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相搭配,在完成每一阶段的教学任务后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相应的测试,层层递进,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完成学生跨越基础岗位实习,最终实现“高位就业”的目标。因而,基于协同创新理念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具有高度的协同性。
三、结语
关键词:旅游与酒店管理;教育;培养;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学校对于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与市场经济相统一,要从人才链的衔接方面,做好市场需求之下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同时要充分运用学校和社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对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获取学校与社会的互利和双赢,从而使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适应于社会所需,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过程与考核评价等不同方面,进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变,并与实训基地教学相整合,培育与企业相适应的实用型技能人才。
一、市场需求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概述
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这是与时代相一致的选择。教育要准确进行自我定位,要以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在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市场的需求变化,关注市场对于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和岗位素质标准,只有采取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教学方式,才能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竞争“软实力”。面对市场的挑战,教育要定位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潜力的空间上进行发展,要在教育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其职业化标准,大胆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培育与市场相适应的人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一种与社会实践相统一的教学模式,它注重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是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整合方式,对专业教学实践进行创新,是未来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趋势和方向。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可以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施以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工作相结合,完成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利用学校教育、科研资源和社会的实践资源,进行互利双赢的合作,从而培养与社会相适应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
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导向构思
在市场需求导向下,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构思,主要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设计、培养路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以组合:
1.培养目标构思。根据对市场上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人员的调查分析,目前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指知识水平较低而社会经验较丰富的人员,另一类指拥有一定知识学历而社会经验缺乏的人员。为了走出误区,摆脱困境,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关注市场对于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变化,并以其为指导,进行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培育。
2.注重职业能力优化的专业建设。对于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具有职业定位和较强的针对性,要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和职业定位观念,要以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发展方向为基准,进行专业的优化和调整,要注重采用整合、交叉与渗透的方式,加强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内涵的建设,并与专业的职业前景相联系,不断创新这一传统专业。
3.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在立足市场导向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下,要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调整,转变原有的基础课与专业课分离传授的现象,要以社会实践为着眼点,以专业的基本素质和专业职业能力为切入口,进行专业课程的重新设置。例如:在英语教学课程中,不但要开设普通英语课程,还可以开设与专业密切相联的“酒店情景英语”课程和“英语口语与听力”课程等,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综合能力,而且可以学习到与专业相符的专业口语与听力英语。
4.强化社会实践教学。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要注重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体,与课程特点和内容相结合,进行理论与社会实践融合的教学。在未来职业趋势的指引下,强化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5.构建职业能力的专业评价体系。在实践教学方法的改进之下,要严格考核,构建职业技能鉴定与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首先要制定科学而合理的评价标准,然后再实施多元化的专业评价方式,实施课程形成评价与总结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课堂评价与实地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构建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评价体系。
三、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发展
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发展和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不开,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模式下,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专业人才,从而推动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创新发展。在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工学结合模式下,本文重点探索工学结合下的“五段渐进式”人才培养方式,它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途径,使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更具有竞争力,更符合市场的职业需求。
1.工学结合的校内模拟一体化建设。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可以采用工学结合的校内模拟一体化教室建设,可以通过仿真的社会实践工作进行创设,这是校外实践基地的前提和重要场所。在这个仿真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室中,学生可以进行初步的锻炼。这些仿真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室中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根据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方向进行建设:(1)形体礼仪一体化教室。在这个仿真职业环境中,学生在教学训练下,培养得体的仪容面貌、优雅的举止仪态、恰当的社交礼貌修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角色意识,从而在仿真训练中树立正确的专业观念和专业技能,使学生成为可以承担起社会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诸如:对内讲座宣传、对外培训宣传、对外礼宾服务等。(2)餐厅服务一体教室。这可以为餐饮服务课程进行技能训练,并分为中餐零点接待服务和西餐零点接待服务两大内容。在中餐宴会接待服务中,要训练学生托盘、折花、摆台、斟酒、分菜、插花、席间服务等技能;在西餐零点接待服务中,要掌握西餐的礼仪习惯,进行西餐零点、摆台、斟酒、折花等服务技能。(3)前厅客房服务一体化教室。在这个仿真教学区内可以摆放前台、大堂经理台、大堂吧台、圆桌椅、沙发等物,对于前台接待服务区的训练要注重前台接待服务礼仪和规范性操作;对于大堂吧台服务区的训练要培养学生的酒水服务技能和意识;对于客房整理服务区的训练,要掌握配备中、西式铺床全套用具技能,可以模拟四星级酒店标准间配置,进行模拟的客房实景观察、清洁、查房接待等服务;对于贴身管家服务区的训练要培养学生的茶艺、插花、熨烫、箱包整理等操作技能。(4)导游一体化教室。在这个仿真模拟训练室内,要让学生进行模拟致欢迎词、欢送词、沿途导游、讲解等服务,同时还可以配备多媒体设备,使学生熟悉导游中的多媒体操作,熟悉运用相关设备进行导游服务;要创设导游情境的模拟比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导游的氛围,在深厚的职业氛围中培养导游的带团能力。另外,还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旅游电子商务软件知识,要熟悉运用旅游电子商务软件,完成统计分析下的服务。
2.工学结合的校外实践基地实训的具体实施。第一阶段: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认知与体验启蒙教育。在为期四个月的专业基础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组织参观和亲自体验的方式,使专业学生明晰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特点和社会实践形态,从而把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基本概念,开启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大门,领悟“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社会语境与氛围,从而获得对未来职业岗位的感性认知。第二阶段:熟悉旅游与酒店管理基本技能与管理知识。在为期八个月的生产实训中,学生要熟悉和了解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通过到模拟酒店或模拟旅游的实训方式,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针对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重要岗位加以细致的了解和观察,以增强对专业的认知水平。第三阶段:顶岗实习。对于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育,还要使学生具体进行顶岗实习实践,在集中的实习过程中进行异地授课、讲座的方式,将理论与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相整合,在校企共管的方式下,进行实践的旅游与酒店管理服务、经营、文化把握。第四阶段:综合专业能力提升。在这个阶段面临就业分配的实际问题,学生可以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了解自己的意愿和就职方向,选择合适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岗位,并获取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提升其综合素养水平。第五阶段:旅游与酒店管理实习就业。在为期四个月的实习就业阶段,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社会实践体验和实际岗位情况,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拟制,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专业毕业设计。
3.强化工学结合的保障建设。首先,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要推进教师“学院素质”和“企业素质”的生成,打造具有企业和教学管理能力的优秀师资团队。其次,要选择适宜的合作酒店,以保证工学结合的效果。再次,要注意用合同的方式稳固三方的利益,要以契约的形式,保障学校、学生、酒店三方的利益,从而取得共赢的局面。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就业导向的人才培育过程中,要注重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实用价值,要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调整优化课程设置,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强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可以采用校内仿真一体化教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式,培养学生在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方面的操作技能和道德修养,从而推进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霞.中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优化途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2]刘占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3]李佳航.普通高校旅游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5.
[4]刘旭华.《案例》:A中职学校旅游专业人才供求意向调查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