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0 14:31: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生数学报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写什么――揭开论文的“神秘面纱”
长久以来,在人们观念中“论文”好象是硕士生、博士生所进行的专职工作,小学生也能写论文吗?其实,所谓的数学小论文,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习写的以数学内容为中心的短小文章,它可以是学生对某一个数学问题的理解、评价,可以是数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可以是进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经过等。数学小论文到底写什么?这是学生很困惑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将数学小论文分为以下几类:
(1)阅读启发型。通过阅读数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数学家的成长故事、数学童话故事获得一定的启发。写一写自己的心得、认识等。
(2)回顾反思型。可以在某一个阶段学习结束时,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也可以对数学学习的过程加以回顾,总结学习中的得失,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反思对所学数学知识存在的困惑。
(3)问题探究型。可以对某个数学问题进行研究,探索规律,得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也可以把某一道有挑战性的题目简便的或与众不同的解法(包括一题多解)条理清晰地写出来
(4)实践应用型。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对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写成文字。
(5)创作型。包括数学故事、数学童话等。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于故事或者童话的情境中,体现了数学学科和语文学科的整合。
二、怎么写――如何指导学生写论文
1.组织丰富的数学实践体验活动
学生只有有了讨论数学的兴趣和研究的数学问题。才能让学生撰写论文有事可议、有问可究,才会下笔如有神。那么撰写论文的源头在哪里?笔者认为来自数学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数学活动的开展。笔者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布置黑板报数学专栏、数学活动展板、数学风采宣传窗等,争取让教室的每一面墙、每一块板“说话”,让学生在浓厚的数学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开辟每周一次“智慧数学”实践活动课,开展读数学读物、讲数学家故事、设计数学小报、攻打数学擂台等数学体验活动。把课堂变为学习数学的乐园;课间指导学生玩玩“抢报三十”、“算二十四点”、“五子棋”等游戏,让学生体验玩数学的乐趣;在春秋游活动中,引导学生寻找春秋游中的数学问题:有的学生步测草坪的周长和面积,有的学生估测古塔的高度,有的学生在估算小树林中树的棵数,还有的举着照相机寻找公园里的不规则图形……: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心生活、关心国家大事:神州六号飞船飞天了,上网查找相关科学知识,算一算有关的数学问题:珠穆朗玛峰新身高测量结果出来了,探究一下世界最高峰变矮的原因:学了“调查统计”后调查家中、学校几个月来的用电、用水情况或者食堂用餐浪费粮食情况,算算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的价值……在这些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们发展了学习数学的能力,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2.指导学生写论文要循序渐进
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在指导学生写小论文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点做法。
(I)从兴趣入手,先任意写后按要求写。在初始阶段,不规定内容和格式,让学生自己根据感兴趣的话题试着写。无论其写得如何,教师对学生所写的材料组织评议时,只要能写都给予充分肯定。
(2)从说话入手,先说后写。教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或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全班进行说话训练。由大组到小组,引导学生口头将意思表述清楚、将语言组织通顺,为笔写扫清思维障碍,接着才让学生试着在日记本上写下叙述内容。
(3)从写话写段入手,先部分后整体。低年级学生表达能力弱,撰写小论文不应作过高要求,习写中先针对一个片段、一个问题,让学生写一句话或一段话。再到整体构思,用整篇文章完整记述或表达。其中不会写的字词,允许用汉语拼音代替。
(4)从记叙入手,先叙后议。即:先记叙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经过、结果,让其言之有物,再引导他们从中以数学的眼光想开去,力求找寻自己的发现。附上议论或反思。
一、数学作文的种类
1.一题多解。寻找一道习题的不同解法,这种数学作文最常见,最好写。因此,我要求学生从常见习题的一题多解开始练起。起初只要有合理的不同解法就行,然后要求学生的新解法要比以前的方法更简洁,再要求学生把《小学数学》、《小学生数学报》等课外资料上的习题试着用不同方法解出来,写出自己的所想所得,着重写出解题思路及过程,并努力探索规律。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就会有深度,并且具有可读性。
2.活学活用。数学报刊中有很多小论文是与读者的活学活用有关的。在数学活动课上,我每次都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小学数学》、《小学生数学报》等数学刊物,要求学生一道习题一道习题地看。首先是看懂,其次是想一想这道题有没有其它解法,再考虑能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报刊上的知识,做到活学活用。
3.与生活接轨。购物、住宿、出生日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数学密切相关。我们生活周围的人、事、物的不同方面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包含着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坚持写数学笔记,把平时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关数学知识记下来,再从笔记中选择有意义的事情写成作文。
二、数学作文教学的体会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做任何事,只要坚持,总会有收获。坚持记笔记、笔耕不停促使我们越来越关注生活,越来越喜爱写作。学生常有文章在《小学生数学报》、《娃娃数学》、《学习方法报》和《读 写 算》等报刊上发表,我也常有或获奖。因此,我班师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这与我们认真坚持数学作文的教学是分不开的。
反思数学作文教学,我的体会是数学作文教学并不难。
1.揭开神秘面纱。高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但对“数学作文”这个词比较生疏,似乎无从下笔。于是,我引导学生翻阅各种刊物中的学生作品,让学生看小作者们所写的文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作文”并非高不可攀,自己也能写。
2.教给基本方法。我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报刊上所发表的小论文,先分析一下别人的写作方法,想一想,如果自己写该怎样写,然后列好提纲,进行模仿练习。熟练后让学生尝试独立写作。独立写作时,先统一命题,再自己找材料写。循序渐进,逐渐提高要求。
3.写好下水作文。每次要求学生写的作文,我都先写好下水文,一是可以了解学生在写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二是便于把学生的作文、我的作文和报刊上的作文进行比较,促进师生写作水平的共同提高。
4.勤于修改文章。“文章不厌百回改”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假。文章能够一气呵成并成功发表的学生几乎没有。学生选择的素材写成文章后,都要不断修改,每次修改都会有收获。只有自己满意的文章,才有可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这样,学生容易养成勤于修改文章的好习惯。
心理活动课以学生为主体,以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形式多样,气氛热烈,寓教于乐,学生们非常喜欢这种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六(1)班学生黄梓铭同学,在谈上校本心理辅导课体会时谈到:“这样的课让我知道了许多人生当中的道理,如每个同学都要有上进心;自己要知道和谁比。我又知道,学习不能放弃,应该从小打好成功的基础。”“上这样的课,让我有了勇气,一种不怕放弃、失败的感觉。让我知道了什么才是小学生理所应当做的事情。”
1.有助于班级学困生的转化。学困生在每个学校、每个班级中都存在,只是学困的原因不同而已,有自卑心理、厌学心理、戒备心理、逆反心理、惰性心理等。心理健康教育既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心理转化与发展。如五(5)班的一位学生,缺乏自信,导致上课发呆、作业一个字也不写。班主任周苹老师采用“故事启发”、“语言鼓励”“心理暗示”等方法,使这位同学树立了自信,上课敢于积极发言,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五(7)班的一位学生,特殊的家庭背景,让他养成了纪律松懈、行为粗鲁、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写作业的习惯,在班主任李斌老师的正确引导、爱心传递、信心鼓励下,该同学原有的不良习惯亦有所改变,学习也进步了。
2.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012年11月,林炜发明的“盲人楼梯扶手”获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二等奖;夏洁发明的“能显示落点的训练用安全标枪”获昆山市优秀创新成果竞赛特等奖;贾程鹏、姜阳阳、陈雨生、夏洁小发明获昆山市优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B组一等奖;辛晓涵的科学幻想画“污水转化站”获昆山市一等奖。2012年10月,五(7)班学生龚衡越同学获“新华杯”摄影比赛二等奖。在苏州市教育局等单位开展的“法治格言”征集活动评比中,五(7)班的龚梓欣荣获二等奖,同时获昆山市一等奖,五(2)班的李子邑荣获昆山市三等奖。2012年11月,施彤、胡梦婷、黄景轩、何蕾、陆杰等同学荣获昆山市第二届“德泰杯”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比赛三等奖。昆山市第五届“小数报杯•小小数学家”数学报竞赛中,16人获奖,其中一等奖4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3名。2013年1月,黄梓铭荣获昆山市第六届“阅读之星”一等奖。2013年5月,王奕楠的故事《学法之途一路欢歌》在昆山市法制教育故事比赛中获二等奖。
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
[论文摘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作为一门思维学科,小学数学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为基础,在教学中应当为学生提供想像的空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推行猜想,是增加学生对数学规律、本质探索的重要途径,这能够从小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
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个方面,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课堂教学的研究是首当其冲的,数学猜想是数学中的一种思想和方法,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对未知量及其关系所作出的一种认真判断。任何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确定其是否具有普遍意义,猜想验证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学生在猜想过程中,思维会有很大的跳跃性,有利于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和创新能力的逐步提高,因此,在当今创新教育中要注意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中,实施猜想,教师引导培养学生敢于猜想与质疑,应当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在例题分析还是在应用题解答中,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猜想习惯。其实施途径简要归纳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新入课程中介入猜想提高学生参与问题分析的热情
小学生性情单纯,善于猜想。每个小学生都具备猜想的天赋,在新入课程中介入猜想,可以提高他们参与问题分析的热情,激活他们内心潜在的猜想欲望,对他们数学知识的探究产生鼓舞。每个章节的新课程中总会介入新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均是他们产生猜想的良好因素,在课程伊始就鼓励他们大胆的进行猜想,能让小学生对新课程的知识点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圆的周长计算中,教师可以提问,如何获得圆的周长呢,这时候可以引发学生的猜想,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卷尺衡量,有的学生说可以在圆上打个记号,然后在底下滚动一圈测试滚动痕迹的长度……由于猜想,使大家进入了对圆周长猜想的热烈气氛中,同学各抒己见,对圆的周长计算方式充满了兴趣,最后教师可以提问,大家说的方法都不错,那么试问,地球也基本上可以算周一个圆形,怎么测试地球的周长。显然,用学生的猜想去解决这个问题不太符合实际。带着这种疑问和猜测,教师引入π在圆周长中的运用,通过这样的解答,使得学生增加了对圆周长的计算兴趣,获得了他们对新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应用教学猜想解决各种现实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和应用的不竭源泉,通过创设鲜活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应用教学猜想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这是对数学教学的首要的整体目标。因此,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出的结论与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体验数学活动的愉悦性和处理问题的优越性。这一阶段既有利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及在生活中有效地运用数学的积极态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转贴于
三、在“操作”中萌发猜想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小学生一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手操作便是一种以“动”促“思”,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他们拼一拼,画一画,量一量等操作活动,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心理需求,同时也有利于他们从中萌发猜想。例如,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先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纸片,引导学生通过度量,剪拼其两个锐角,和拼成一个长方形的方法,得出:直角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通过这一操作活动,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了充分的了解,很自然地会引发他们展开猜想,教师可以适时引导“请同学们猜一猜,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由于受某种思维障碍的影响,学生或许会猜想出:锐角三角形内角和小于180°,钝角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教师指出:“这个猜想对不对,还有待我们证实。”波利亚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种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或搞小动作。”
四、形成模式,鼓励猜想
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表现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地思考问题,善于常识、善于猜想、探索,能够有效地应用原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为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地猜想尝试探索和创新。在授课中应启发学生多提问,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考、分析,并进行自我判定。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猜想、尝试、探索的喜悦,并能够形成一定的模式为学习新知服务。
五、利用课外活动提高的数学猜想能力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相较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具有空间开放,时间充裕的特点。我们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猜想教学”,还要在课外活动时间设计丰富的猜想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更好的使用“猜想——验证”式学习方式。
比如在平面图形面积的总复习课中提出“给定周长时,什么图形的面积最大”,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能进行猜想的活动。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周长一定的时候,什么平面图形面积最大?学生会根据日常经验、个人喜好等有各种不同的猜想。然后由学生自主验证,可以是独立验证,可以是有同一个猜想的小组验证,也可以是有不同猜想的小组验证,学生在验证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运用画画,算算,推推等方法来进行验证。
总之,平时同学们学习数学,往往跟着感觉走,没有固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思想方法比较单一,提不起学习兴趣,课堂死气沉沉,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失去活力,失去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猜想的应用,又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活起来。在数学教学中,营造猜想氛围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同时,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为学生解决一些探索性、开放性等数学问题提供了可靠的途径,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素质发展了学生的智能。
[参考文献]
[1] 刘浏;数学分析教学中学生数学猜想能力的培养探讨;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09期;
关键词:农村小学;小学数学;数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82-0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启发学生。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将已有的知识简单的传输给学生,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的思考,具有创新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农村小学的学生由于好玩爱动,思维的活跃性高,但是农村的小学生很少思考学习中的内容,因此在农村小学进行研究式教学意义重大。
一、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在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详细的观察和分析,提出自身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在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实验、分析、归纳、类比最后得出结论,这样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得到的结论将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弥补了传统数学教学学生对知识记忆不深的缺点。
2、提高了农村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探究式教学可以是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够使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为农村小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期兴趣。
3、有助于农村教师的发展
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对农村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随时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需要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困惑时做出相应的反应,这就需要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这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巨大帮助。
4、提高了教学质量
探究式教学在农村小学中的应用就是讲学生从教科书中带入到生活之中,例如在加减法的教学中,如果单纯的以数字为例,那么学生势必会觉得枯燥乏味。如果以生活中的例子作为教学的例子势必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减法运算中以菜农卖菜为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自然会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策略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探究式教学的实现,需要教师采取合理的措施。对数学的探究源于提出的数学问题,而数学问题的提出则需要在一定的数学情境之下完成,由于农村学生看到的事物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勾画教学情景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所见过的情境,以及学生的想象能力。
1、创造的情境要来源于生活
小学数学知识同生活有着一定的关联。在课改后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对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例要源于生活。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圆的认识”,在课前上应当先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圆状物体进行观察,如、车轮子、碗、碟子、纽扣、太阳等等,学生通过对这些圆状物体的观察将会对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一些聪明的学生可能会发现圆的一些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提出与圆相关的问题,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逐步的思考,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4]。
2、以趣味故事创设情境
在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由于没有多媒体的引进和数学本身特点的原因,小学数学成为了一门十分枯燥的学科,如何将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化,这是对农村小学教师的一个考验,也是对教师教学艺术性的验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营造故事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将分数的概念介绍给学生,教师可以巧妙的“猴子分香蕉”的故事引入到教学中,将一箩筐香蕉平均分给5只猴子应当怎么分。学生在听故事的时候,觉得故事有意思将会纷纷举手进行分配,在分到最后时候学生将会发现剩下三只香蕉,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分数的概念顺利的引出,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分数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
3、以学生的尝试创设情境
探究式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发现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清楚,既然是探究就可能会出现失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尝试着让学生去解一些困难的问题。例如在除法运算中,学生已经学过了“四舍五入”的求商方法,可以出一道287÷17的计算题,让学生进行计算。让学生自己发现计算中出现的问题,然后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4、从动手操作中创设情境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对一些抽象的事物进行具体表达,让学生动手来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例如在“可能性”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对概念进行“尝试”,让学生拿起一枚硬币,多次抛起,让学生对硬币出现的正面和方面的次数进行记录,这样通过统计结果学生将会对“可能性”概念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同时这种动手操作的做法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思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现阶段我国的部分农村小学在数学教学对经探究式教学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其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相信随着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不断努力,探究式教学在不久的将来将会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邹征宇.初中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引导策略[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0(12):13-14.
[2] 贾太星.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2(21):21-22.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思维;培养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的因素
1.小学数学知识的难度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在整个小学阶段,每一个学生要完成的数学教材数目多达十几册。通过对这些数学教材进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尽管教材难度由小到大,但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思维发展之间存在着不相适应的情况。通常,除了课堂的数学教学之外,每个学生都会或多或少得到来自父母的帮助。通过笔者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一些学生家长的反馈意见来看,小学数学的难度确实较大,这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而言是一个考验。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过分注重学习的难度及高度是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之一。而反观欧美等国家的小学数学教学,就会发现在发达国家,小学数学的教学侧重点在于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是值得我们需要借鉴的地方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小学数学教材体系的跳跃性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通过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来看,小学教材体系中普遍存在着连贯性不强等特点。在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小学数学教材的连贯性是十分重要的。连贯性强的教材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知识体系的发展过程,对于其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也表明,若学生的知识体系比较完整,连贯性较强,则其更容易拥有复杂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使学生有一个连贯的学习过程。
3.小学数学的抽象性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目前,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经常会有一些抽象的公式及定理出现。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于复杂问题的理解是有很大难度的。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不注重把复杂的问题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则将造成教学效果的不理想,也将造成学生思维发展的滞后。皮亚杰的教育研究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会大幅提高教学的积极效果。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是非常关键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学生思维培养的方法
1.应该对知识体系进行合理沟通
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目标,也为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对知识体系进行合理建构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可以在两节课程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使两节课程能够进行完美的过渡。比如,如果某一节课程与下一节课程之间的知识跨度较大,在进行下一节课程之前可以对相关背景知识进行讲授,以使学生易于理解。
2.应该对复杂问题进行化繁为简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对复杂问题讲授不清楚的现象。这在一些青年教师身上表现的比较明显,因为其相对于富有经验的老教师教学能力是有所欠缺的。在进行课程的讲授时,年轻一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有针对性进行课程教学。比如,在进行分数的教学时,除了引用教材中的例子外,还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例子进行教学。
3.应该加强师生互动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进行师生互动是非常重要的。而其在学生思维培养方面的价值也应该得以重视。在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时,师生互动可以帮助其理清思路,避免走入思维误区。同时,在进行小学数学课程的讲授时,可以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来进行重点授课,这样既能够掌握教学中的重点,对于学生来说也能够起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4.应该加强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多媒体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使用多媒体教学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气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多媒体教学在学生思维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也应该得到重视。多媒体教学是指综合使用如投影仪、音响、电视机等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的方式。进行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充分调动口、耳等器官来进行课程学习。多媒体教学由于注重用科技手段来传达信息,对于学生的思维习惯的养成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总结
本论文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在学生思维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影响。同时,本论文还就如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三个主要的方面。本论文对于加强小学数学教学及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月琴.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课程研究,2008,(9)
[2] 刘庆昌.教育知识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1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情景教学是当前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也是极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能够将数学里的一些枯燥的内容通过生动、多样的方式展现出来,能够让小学生们准确的掌握相关内容,帮助他们理解,这种教学方式还能够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生活实践,提高其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小学生的学习具有创新性也是我国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同时还应当注意到在进行生活情境设置时要考虑班级内多数学生的情况,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教师所设的教学生活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教师所设的教学生活情境要纯洁健康。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情境教学的作用
我国多年以前就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的理念在我国实际教学中贯彻的程度如何还难以确定。小学教学是素质教育的起点,数学教学又是小学教学的基础,所以,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都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教学创新,笔者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认为,利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其作用体现如下
1.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
生活情境就是每个人生活的实际情况,利用这一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说是让学生在自己熟知的生活情况下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让小学生充分认识到其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情况时密不可分的。同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于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更有详细的阐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但实际的情况时小学生的认识能力还不能够直接消化所有的理论知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应当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常识进行举例以便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知识。
2.能够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建议"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小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方面都还处于积累阶段,其对外界事物充满着好奇且认识模糊,而小学数学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且抽象,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熟练、轻松的掌握知识必须采用灵活的方法即教师要解决
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学生也是生活在平常社会中的个体,在生活中肯定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可以方便学生理解问题,形成一种形象的熟悉感。
3.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当前的教学不能仅仅要求提高学生解决理论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面临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纸面上所出现的问题,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中要给孩子们创造身临其境的感受来学习数学,让其在各种生活情境中去学习和思考问题,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二、在利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所设置的教学生活情境时要从大部分学生的生活出发
只有通过从实际出发才能更好的做好教学工作,让教学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设置时要对班级的学生有个充分了解的过程,并做好记录,这样在进行情境设计时才能保障所设置的情境为大多数学生所熟知,而不至于让学生产生陌生感。比如对于农村学校的孩子我们所设教学情境要与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情况相适应,我们有些教师比较本本主义喜欢不加选择的将资料书中一些非常都市化的情境搬入课堂,结果使得农村的孩子对那些情境非常陌生,那样孩子们也就难以较好地去思考情境里的数学问题了。而对于城镇学校的学生则要在情境设置中较好地体现现代化的城市生活特征,有些时候我们甚至还应考虑到当地的民族风俗与。
2.教师所设的教学生活情境应当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就是让学生综合素质有一个极大的提高,这就要求不仅仅在知识方面,而且在思想上、行为上都应当做好教育工作。因此,在进行生活情境设计时也要考虑德育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设置时附加进行德育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区分善恶美丑、是非曲直,提高其判断能力。比如在进行情境描述时用到了"非常同情帮助也来帮助非常乐意帮助"等极有善意的词汇,这些善意的词汇反复在孩子们的耳边响起,对其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结语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应该发挥创造能力,我想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就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践行,希望这个模式能在此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曲琳娜、王文芬、董淑慧:《小学数学教学联系生活策略的研究》,载《小学时代(教师)》,2008年第11期
1 数学学习中的“听”
1.1 听老师上课
听老师上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时的每一句话,更要抓住重点,听好关键性的步骤,特别是自己预习教材时发现或产生的疑难问题。
1.2 听同学发言
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是听老师上课,还包括听同学的发言。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从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之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有利于自己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学会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群体凝聚力。
2 数学学习中的“说”
培养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任务,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数学学习的任务之一。
2.1 说体会
学生通过读教材、读书刊,听上课、听发言后,再让学生说“读”、“听”的体会,可以加深对“读、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说教材内容,特别是教材中“读一读”内容的体会,讲报刊杂志中的数学,讲课外读物上的内容概要,说对老师上课、同学发言的看法,甚至说自己存在的疑问等。
2.2 说思路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不能为解题而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哪怕是错误的思路,从中也能吸取经验教训,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以学生的作业作为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惟一通道往往掩盖了学生思维的完整过程,是不全面的。通过学生大胆地说,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想,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以利于教师掌握准确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3/4、7/25、7/40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若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一样跟着教师转,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3/4、3/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3/11、3/7的分子同样是3,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进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思路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3 数学学习中的“读”
数学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会学”的基础当是会“读”。
3.1 读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读教材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课前读教材可以了解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课堂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教材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3.2 读书刊
除读教材外,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如“中小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系列”丛书、中小学生数学报刊杂志等。比方说读报,它不仅能使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还能使学生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研究的动态。
数学学习中的“读”,不同于读小说,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还需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
4 数学学习中的“写”
数学学习中的“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通过上述“听、说、读”,应进一步要求“写”,它是对“听”、“读”的检验,对“说”的深化。除通常要完成的书面写(做)作业外,还应包括写读后感、写小论文等。
4.1 写读后感
通过阅读教材,尤其是教材中的“读一读”内容,以及报刊杂志、课外读物的有关内容,把自己的感想或者内容概要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日积月累,培养兴趣,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4.2 写小论文
写小论文比写读后感的要求更高些,但不是不可做到。这需要学生广泛阅读,积累资料,深入探究,学会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4.3 写小学生数学成长日记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提问 教学对策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学习有价值的知识,学习实用性的知识,课堂教学必须提高其效率,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的效率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所完成教学任务的质量。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收获到更多。同时数学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教师每堂数学课都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上课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备课,而备课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所以提问的设计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设计提问是可留意以下内容:
1、提问的内容必须具有目的性
设计课堂提问一定要紧靠教材,环绕教学难点重点来进行的。所涉及的问题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并且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维、了解新知识、回顾旧知识,从而达到课堂教学预期效果。教师在设计问题前,要明白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设计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样来启迪学生探究的好奇心。
2、提问的内容必须具有启迪性
课堂提问的灵魂是启迪性,缺乏启迪性的提问是失败的提问。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去发现。提问的初衷是使得学生可以翱翔在思维的“天空”中,让他们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所以教师可以将教材知识点与已有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提问设计的关键,让学生不仅了解知识,还能加深印象。例如,在学习“认识11~20的数字”是,为了能够使得学生对于10与十几有更深的体会,笔者会提出:“老师手上有14根棒棒糖,看看哪位小朋友可以想出一个好办法,弄一弄,就让人一看就知道是14根。”这样简单的问题,可以为学生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
3、提问的内容必须具有趣味性
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的年龄阶段,若每堂课都是平淡无奇,自然吸引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会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教师设计提问是务必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使得课堂提问的内容新奇特别,充满趣味及吸引力,让学生学得开心,知识接受更加轻松。比如,在学习“圆的认识”的时候,先把不同形状的车轮给学生看,然后在提出:“为什么人们将车轮做成圆的?能不能做成方形或者三角形?”学生一般面对这种提问,都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
二、确切掌握好提问的时机
虽然说提问适用于任何阶段的教学,不过不同时机的提问也会取得不同的效果。首先,教师一定学会鉴貌辨色,留意学生的表情以及所反馈的信息,抓住这些最有利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提问。一般而言,教师提问包括课前复习、导入新课、课件引导启发、课后总结等提问,尽管一堂课中提问次数是不确定,不过掌握好提问时机,将提问稳到点子上,问出应有的水平也是一件技术活。例如在刚上课的时候,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平静的状态,此时提出一些回忆性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刺激、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若学生的思维处在高度活跃的情况时,要提出一些分析性、说明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加强学习的兴趣,也使得学生高度保持思维的活跃状态;若学生的思维开始转入低潮状态,这时要提出巩固性或非教学性的问题,这样才能重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三、教师要懂得正确处理提问的结果
在提问的时候,教师要懂得如何正确处理提问的结果,用不同而且全面的方法评价学生的回答,对于学生回答的缺漏要立刻提出来。评价的方法有:重复学生回答,给予确认;着重重复学生的观点,让其讲意思表达明白;总结学生回答的关键,用另一个相关的问题延伸学生的思考与语言的表达,让学生对该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启发其他同学共同参与问题的讨论。如果学生没有回答正确,不但说明没有掌握这个知识点,也表明学生在学习该知识点时遇到困难。评价学生的回答是必须坚持以表扬为原则,任何时候都要鼓励学生,尽管有时候回答出现偏差,也要给予学生肯定。特别是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更要注意给予他们鼓励性的评价,让他们从思想上、心理上消除对回答问题的恐惧。教师在评价回答的时候,也要适当插话、提问,这样才可能形成一种融洽的教学气氛。
四、结题
总而言之,提高小学教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可从设计提问、掌握好提问的时机、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有效处理提问结果等方面着手。提高小学教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还存在很多需要探讨的地方,但最主要的是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能力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作为一名敬业的数学教师,更要坚持不怠地提升自己,提高业务水平,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保证让学生得到最好的教学,兢兢业业地上好每一节数学课。
参考文献
[1]吴伟华,陈文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范琳琳. 略论新课程理念下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优化[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