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3 13:17: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竹石古诗词的意思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根据拼音和工具书,读熟10首古诗词。
2.根据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10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吟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10首古诗词的大意。
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谁?“萁”喻谁?
②“鸟鸣涧”是什么意思?诗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壶”象征着什么?“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时时舞”“恰恰啼”是怎样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是说石灰,实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赞美的是竹子,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词与现代意思不同?带有“白日”的诗还有哪首?
⑧《已亥杂诗》中表达作者愿望的诗句是哪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⑩《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三、讲述关于10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郑燮的故事等。
四、有机联系,拓展读《江畔独步寻花(黄狮塔前江水东)》《春望》
第二板块
一、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超联想,分类复习古诗词
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联想到: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
咏物言志诗──
《石灰吟》《竹石》
联想到:
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写景诗──
《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
联想到:
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关键词: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教学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于2017年在全国投入使用,2019年秋季已经实现了全学段覆盖。根据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的相关要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大量增加了古诗词的编选,数量上达到112首之多,不仅远远超过原人教版,而且比课标要求的75首,还多出37首。除了数量上的增加,统编教材在古诗词选编及教学设计上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导向,这些变化主要是教学栏目设计的完善、诗词主题突出儿童化倾向,新诗编选等三个方面,体现出小学古诗词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发展。
1栏目设计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教学采取了分层次、分学段的编选原则,依据学段和教学栏目,设计古诗词教学。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各学段的古诗词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小学低年级,1-2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小学高年级,3-6学段,则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规定了不同学段的传统文化教育目标,指出“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由此可以看出,低年级古诗词教学侧重于诵读、积累,对于刚刚接触诗词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诗歌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情感。高年级则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诗词大意和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古诗词的意境与音韵之美,提升对诗词的感悟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为初中段较为深入、系统的学习打下基础。据此,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112首古诗词分别编排在两个教学栏目中,一是作为课文出现,根据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设置简单的课后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诗词基本内容;二是在“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作为学习资料,意在使学生接触更多古诗词。小学阶段新增的古诗则均匀地分布于这两个教学栏目中。小学一二年级只编入一部分内容浅近、生动活泼的古诗,如《咏鹅》《画》《风》等,使低年级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近亲古诗,想象古诗中的画面,感受诗词之美。小学三到六年级则在助读系统和课后习题上做一些稍微复杂的设计,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学习古诗,了解与其相关的知识,比如“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说说哪些景物是静态的、哪些是动态的”“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诗词中“涉及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这些习题的设计分别从景物描写、情感表达、古代文化常识等角度出发,有助于高年级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词内容。
2诗词主题突出儿童化、形象化
除了分层分学段教学,统编教材古诗词选编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接受能力,突出诗歌题材的儿童化和形象性,贴近儿童心理和儿童生活。相较于原人教版教材,增加了儿童诗、谜语诗、咏物诗,更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熟悉古诗,优化了古诗词的教学适应性。教材编选诗词的儿童化倾向体现在:一是以儿童形象、儿童活动为题材的古诗,如《池上》《小儿垂钓》《村居》《所见》《稚子弄冰》等,这些古诗刻画了儿童的心理、动作、情态,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儿童形象活泼可爱、灵动有趣,与日常生活紧密贴合。二是符合儿童思维和认知特点的形象性较强的古诗词的增选。咏物诗和写景诗的选编,突出了古诗词的形象化和画面感,这些古诗语言清新明快,状物细腻逼真,易于小学生诵读和接受,有助于发展学生形象化思维,丰富儿童的想象力。比如,《咏鹅》《画鸡》《蝉》《墨梅》《雪梅》《竹石》等。最后,低学段编入的谜语诗也增加了语文教材的趣味性,比如《画》《风》,这两首诗是咏物诗,也可以看作是谜语诗,诗中并未直接出现“画”或“风”字,而是巧妙地通过自然风物的描绘,启发学生思考,猜测谜底,使古诗词学习更有乐趣。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编写应与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相应,这是语文学习的前提条件,原人教版教材诗词选编就倾向于低学段古诗的形象化和儿童化,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完善了这一设计,使古诗编选的儿童化主题更为凸显。除了选用原人教版教材中已有的《咏鹅》《画鸡》《池上》等篇目,又发掘和新增了多首儿童诗、咏物诗,比如《稚子弄冰》《采莲曲》《蜂》等,这些古诗有益于学生亲近自然万物,了解传统文化,领略古典之美,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感悟力,使小学阶段的古诗词及传统文化教学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策略
古诗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又是一个难点内容。古诗文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将人、事、物进行描述与概括,而这些内容又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较大的距离,因此,学生们在学习古诗文是不能很好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和意蕴,这时候就要发挥我们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采用多样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能力。
一、以“读”奠基础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诵读古诗词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古诗词时,诵读至关重要,它是学生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是升华学生情操的关键。在读诗文时,笔者常常从两方面着手。
1、字正腔圆的读
在小学阶段就学习古诗文,对学生们来讲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毕竟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我们不要操之过急。笔者在教授小学生古诗文时,先从读开始,并要求他们字正腔圆的读。其中字正腔圆的读包括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全文。这个环节比较简单,但是也很关键,所以,笔者一般让学生读3遍到4遍,这样以来学生们读诗文就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2、有板有眼的读
古诗文讲究对仗、押韵,讲究音韵的和谐,所以让学生有板有眼的读就要让学生注意诗文的韵脚、平仄、节奏及重音字的读法和升降调的处理。在激昂出激昂、在委婉出委婉、在动情时动情,这样我们才能引领学生批文入情,让学从字里行间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感情。比如,在讲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笔者让学生先划分出节奏,接着让学生注意诗文的平仄、最后指导学生在读“每逢佳节倍思亲”中读出思念家乡亲人的感受,要想读出这种感受就要放慢语速、读准重音——“倍思亲”这三个字,只有这样一步步的引导,学生才能更好的走进诗人、走进古诗文。
二、以“释”解诗意
古诗文的语言都是通过高度凝练而概括出来的,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们不是轻易的就能了解和掌握古诗文的内容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读课文中的注释以及会应用相应的工具书。当学生把这些基本的技能掌握了,才能更好的理解古诗文。
1、通过注释了解诗意
一般的古诗文都有一定的注释,这些注释都是解释诗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有目标的让学生去读,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诗文的内容,还培养了学生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就会自觉的进行学习了。
2、借助工具书明确诗意
有的诗文仅仅借助注释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查阅工具书来明晰诗文的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常常鼓励学生自己查阅相关的资料或工具书来了解、掌握诗文的内容。比如,在教授王安石的《元日》时,有这样一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其中“曈曈日”该怎样理解,这就是一个难点了,笔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己查阅相关的资料来理解此内容。通过查阅资料,学生知道了“曈曈日”就是由阴转明的朝阳,这样以来,学生们就能大概明白诗文三四两句的内容了。
三、以“悟”展个性
小学古诗文的教学虽然没有初中、高中要求那么高,但是小学里学习古诗文的步伐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要逐步领悟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隐藏的那份情、那种味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抓住共性
古诗是诗人对一种事物、一种感情、一种认识等的高度概括,学生在理解时觉得很难,所以,我们在讲授一些古诗文的时候,可以抓住一些有共性的内容来讲授。比如,在讲授《元日》时,我们的教师就可以借助我们身边的民俗来引入,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感受诗人的情怀,这样的学习方式就是通过抓住共性来学习诗歌内容的。
2、理解意象、意境
意境是诗歌的根本,要想快速的理解和读懂诗歌就要分析意境。只有抓住诗文的意象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的意境。比如,在教授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这首诗中,学生可能不容易理解本诗的意境,但是本诗的意象比较好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诗的内容,教师就要从竹子的意象讲起,在古诗中,竹子刚柔并济、清正有节、凌寒不凋、遇风不折,它有一种“韧”的精神内涵。当教师把这些内容逐一告诉学生后,学生们就能很容易的理解本诗的意境了。
四、以“拓”促提升
对于小学生来讲,拓展诗词内容是比较难的,当笔者讲,以“拓”促提升的策略时有的人也许认为笔者在讲授此诗时还拓展课外的内容,其实不是这样的。在小学阶段,小学语文课标对古诗文的要求还是比较低的,加之学生的能力水平还有限,拓展太多的课外内容可能会画蛇添足。笔者讲的“拓”其实是对课本中诗文内容广度的拓展,笔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诗。笔者在操作此教学策略时,往往进行一些文本补白,从而提升学生对诗文本身的感受和理解。比如,在讲授《江南春》时,笔者发现本诗的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中有一组色彩特别鲜明的词,那就是——绿和红,笔者让学生想象这两种颜色交汇时展现的画面,这样以来,学生就能在文本补白与想象的基础上更好的理解春的景色了,尤其是哪种生机盎然的景象。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拓展一些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与情感体验,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以上是笔者指导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四部曲”。当然,指导小学生学习古诗词还有多种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探讨了。
参考文献:
[1]曾扬明.小学古诗词教学常用策略思考[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1年05期.
一、抓住诗词鉴赏题有效分
诗词鉴赏题要求考生从诗词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等方面,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要抓住有效分,考生必须有整体观念和全局思维,懂得抓住核心得分点。那么,一首诗词中,哪些是核心点呢?
1.诗词题目。做诗词鉴赏题,首先要看的便是题目。诗词题目往往给考生提供很多有用信息,譬如: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韩琮《暮春核送别》,暗示了诗词的体裁(送别诗)、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而苏轼《红梅》点明了诗人的写作对象,即文中的主要意象。可见,读诗词题目是进行诗词鉴赏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
2.诗词作者。回眸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中的诗词鉴赏,不难发现名家名篇是主打,多选名家以及在不同时期有影响、有代表性的诗人词家的作品。如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李白,现实主义诗人代表杜甫,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王维等等。
了解了作者便可了解其作品主要内容、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清新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苏轼、辛弃疾之词豪放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及其意趣、主张、观点、看法,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鉴赏诗作。
3.诗词背景(文本下的注释)。对于高考中的诗词背景,考生不易把握,所以要格外注意文本下的注释――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另外,除了读注释外,仔细分析题干也可获得关于诗作内容的信息。
4.诗词体裁(题材)。按所表现的内容,诗歌可分为讽喻诗、田园诗、山水诗、哲理诗。不同类型诗词寄托的情感也是有区别的。弄清体裁(题材),考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内容、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5.诗词意境。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作者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在做意境分析题时,要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古诗词的很多意象常常有特殊内涵,比如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折柳表惜别,以蝉喻品行高洁,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以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以梅花代表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的形象,以松象征坚贞高洁。以莲表达爱情,以鹧鸪鸟表达离愁别绪,以梧桐、杜鹃鸟象征凄凉悲伤,以鸿雁象征游于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6.诗词内容。古典诗词的每一个作者,都想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意趣、主张、观点、看法,有的表达得直白张扬,但也有的表达得含蓄隐晦,特别是抒情写景的作品,其观点与态度不易把握,只能从作品的字面意思去领悟与思考。
例如黄庭坚的《题竹石牧牛(并引)》。这是首题画诗,前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诗人发挥想象,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将其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两联写了诗人由画作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表明了其对自然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
7.诗词语言。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诗词语言特点体现在意蕴多、凝练、含蓄、富有节奏和韵律等方面。能用来回答诗词语言特色的词语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等。语言特色也与作者的写作风格有关。如李白的诗自然,王维的诗清新,陶渊明的诗真切平淡,李商隐的诗华美绚丽。
8.诗词手法。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收到了什么效果。
诗词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常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表现手法含描法(衬托――正衬、反衬,联想和想象,白描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借代、夸张、对比、互文、比兴、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使用表达技巧是作者用以抒发感情的方法。在做分析技巧型的题目时,考生应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指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9.诗词情感。诗词是情感的载体之一。其情感不外乎是欣喜、欢快、向往、哀怨、憎恶、忧愁、怀乡思亲、离愁别恨、忧郁沉闷、道古伤今等。考生要从诗词的字里行间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10.诗词主题(思想内容)。古诗词的主题有以下几大类: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等。其中尤其应该注意生活杂感类,有的写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写昔盛今衰的感慨;有的写借古讽今的情怀,写青春易逝的伤感;还有的写仕途失意的苦恼,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等。
二、抓住文言文章鉴赏题有效分
鉴赏文言文时,读懂是解题的基础。针对此类题型,考生要注重积累知识,提高推断能力。
在知识积累中,文言实词最为重要。此外,在推断时,要围绕关键点,展开合情合理的联想。具体来说,要抓住有效分,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1.注重课本复习。阅读文本虽然来自课外,但是具体的文言基础知识都来自课内。唯有扎实掌握基本知识点,方能应对自如。
2.强化语感训练。考生要在平时的翻译过程中揣摩文言实词的意义。体会文言虚词的用法,理解文言特殊句式,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查漏补缺。以强化语感,夯实基础。
3.转变阅读观念。要把文言文当作文章来读,因为文言文也是“文”。从高考试题来看,强调根据语境作答,自然就要求不能只把文言文当作学习古代汉语的材料和工具来对待。
另外,《考试说明》中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所谓“浅易”,主要特征是:从表达方式上来看,以叙述为主,夹杂一点议论或抒情:从运用的词语上来看,主要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的文言虚词,较少涉及难、怪、偏的知识点;从内容上来看,与作者写作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没有多少联系,较少涉及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这就要求考生在答题时,务必注意如下两点:
1.强化整体阅读意识,标记文中的重要信息。仔细阅读文章之后,了解全文所写的主要内容。高考题所选的文言文往往具有故事性,围绕人物展开情节,所以应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为什么”的问题默读文章一至两遍。“磨刀不误砍柴工”,要准确答题,就要耐心地把文段看懂,从整体(中心、大意)到局部(关键字词句、层次等)透彻地读懂。
一、回扣古诗篇章课后练习题
第一组:1.高考古诗鉴赏原题是(1)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的考查对象为宋代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的古诗鉴赏题)(2)①这首诗的三、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②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2005年高考全国卷Ⅰ的考查对象为唐代李华《春行即兴》的古诗鉴赏题)
2.语文教材对应内容是过去的评家说《登高》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甚至称它是“旷代之作”。回答下边的问题,体会上述评论的含义。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说说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本诗四联都是对仗,都很工整,试以一二联为例,说说你的体会。(人教版2004年6月第1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第二单元中课文《近体诗六首》后面的练习题)
第二组:1.高考古诗鉴赏原题是尾联(“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的考查对象为唐代王维《新晴野望》的古诗鉴赏题)
2.语文教材对应内容是王维的“诗中有画”。试以这两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为例,说说他画出了怎样的意境。(人教版2004年6月第1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第二单元中课文《近体诗六首》后面的练习题)
第三组:1.高考古诗鉴赏原题是“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2007年高考天津卷的考查对象为明代高启《黄氏延绿轩》的古诗鉴赏题)
2.语文教材对应内容是诵读《迢迢牵牛星》。说说诗中连用六个叠音词的艺术表现力。(人教版2004年6月第1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第一单元中课文《汉魏晋诗三首》后面的练习题)
第四组:1.高考古诗鉴赏原题是《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2007年高考北京卷的考查对象为《诗经・》的古诗鉴赏题)
2.语文教材对应内容是《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氓》中哪两章用了兴的手法?(人教版2004年6月第1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第一单元中课文《〈诗经〉三首》后面的练习题)
第五组:1.高考古诗鉴赏原题是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007年高考海南、宁夏卷的考查对象为宋代刘一止《小斋即事》的古诗鉴赏题)
2.语文教材对应内容是过去人们写近体诗讲究章法,全诗分四层(绝句每句为一层,律诗每联为一层),依次称为“起”“承”“转”“合”。但这个规定在实际运用中是可以变化的。试作一首,题目自拟,可以不管平仄,但要读来上口,有一点诗意。(人教版2004年6月第1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第二单元中课文《近体诗六首》后面的练习题)
第六组:1.高考古诗鉴赏原题是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的考查对象为宋代黄庭坚《题竹石牧牛并引》的古诗鉴赏题)
2.语文教材对应内容是律诗的基本章法是四句为一层,前后共两层。试归纳下面几首诗前后两层的大意,体会杜甫律诗章法的严密。①《客至》:前一层_______;后一层_______。②《旅夜书怀》:前一层_______;后一层_______。③《登岳阳楼》:前一层_______;后一层_______。(人教版2005年6月第1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五册第五单元中课文《李杜诗五首》后面的练习题)
第七组:1.高考古诗鉴赏原题是(1)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004年高考全国卷Ⅱ的考查对象为宋代宋祁《木兰花》的古诗鉴赏题)(2)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004年高考浙江卷的考查对象为唐代李白《菩萨蛮》的古诗鉴赏题。需要指出的是,李白的《菩萨蛮》这一命题材料,就出现在人教版2003年6月第1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中)
2.语文教材对应内容是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例,说说这一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人教版2004年6月第1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第二单元中课文《近体诗六首》后面的练习题)
二、回扣古诗篇章同题材内容
第八组:1.高考古诗鉴赏原题是2007年高考江西卷的古诗鉴赏题,要求考生在阅读了晚唐诗人高蟾的《金陵晚望》和晚唐诗人韦庄的《金陵图》这两首“金陵怀古诗”之后回答相关问题。
2.语文教材对应内容是在人教版2004年6月第1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第二单元的“其他古诗词读背篇章”部分,有宋代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
第九组:1.高考古诗鉴赏原题是2007年高考湖北卷的古诗鉴赏题,要求考生在阅读了唐代吴融的《华清宫》和唐代李约的《过华清宫》这两首诗之后回答相关问题。
2.语文教材对应内容是在人教版2004年6月第1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第二单元的“其他古诗词读背篇章”部分,有唐代杜牧的《过华清宫》,还配有写作背景、主旨思想的解说。
三、回扣古诗篇章同技巧之处
第十组:1.高考古诗鉴赏原题是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2005年高考天津卷的考查对象为南宋汪元量《湖州歌(其六)》的古诗鉴赏题,此题答案为“‘望’字起到对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语文教材对应内容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人教版2003年6月第1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第一单元中的《沁园春・长沙》,这里的“看”字,总领下面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看到的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四、回扣其他篇章中相关论述
第十一组:1.高考古诗鉴赏原题是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004年高考全国卷Ⅲ的考查对象为宋代晏几道《鹧鸪天》的古诗鉴赏题)
2.语文教材对应内容是据说,杜鹃的啼声是在说“不如归去”。因此诗词中就有不少以此为题材的诗句,如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康伯可《满江红》词有云:“……镇日叮咛千百遍,只将一句频频说;道不如归去不如归,伤情切。”(人教版2000年3月第2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周瘦鹃的散文《杜鹃枝上杜鹃啼》)
第十二组:1.高考古诗鉴赏原题是2006年高考湖南卷的古诗鉴赏题,要求考生在阅读了薛宝钗的《咏白海棠》和林黛玉的《咏白海棠》这两首诗后,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2.语文教材对应内容是在2002年12月第1版《高中语文读本》第六册的《探春结社》一文中,就有薛宝钗的《咏白海棠》和林黛玉的《咏白海棠》,且有注释。
[关键词]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小学语文;古代哲理诗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12册,笔者发现古诗词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占据一定的比重———58首古诗,其中哲理诗约占13首,这些人生哲理的探究,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1]这样的观点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谋而合。因此对于哲理诗的学习,学生要发挥自主发现的魅力,使学习的成果最大化。在这里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哲理诗的教学思路。
一、古代哲理诗教学思路之一:反复诵读、加深体会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地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对所学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是读的学科”,不论时代如何变更,教学方法如何层出不穷,“读”仍然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方法。对于内涵丰富的哲理诗,熟练的朗读有利于对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以求烂熟于心。总体而言,可以从三方面做到熟读而诵。
(一)扫除字词障碍,贯通朗读语气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短小精辟的古诗时,首先需要在不熟悉的词汇上标注拼音,认识每一个词的读音。如在《春雪》(二年级下册)[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根据“四声”读音“hǎoyǔzhīshíjié,dāngchūnnǎifāshēng。suífēngqiánrùyè,rùnwùxìwúshēng。”根据“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的划分,学生可以先知道此诗“平声”有7个字,“上声”有5个字,“去声”有3个字,“入声”有5个字。如在《登鹳雀楼》(二年级上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四声”读音“báirìyīshānjìn,huánɡhérùhǎiliú。yùqióngqiānlǐmù,ɡènɡshànɡyīcénɡlóu”,学生可以在标音的基础上了解此诗“平声”有4个字,“上声”有7个字“,去声”有2个字“,入声”有7个字。这样熟悉字词做初步的信息加工后整体诵读,容易达到流畅自然。
(二)分清诗词层次,注意反复吟诵
诗歌的阅读中,不仅要有声调美,还要有节奏美。在诗歌的层次划分中,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以王安石的《梅花》(二年级下册)为例,便是“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以《春雪》(二年级下册)而言,便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郑燮的《竹石》(三年级上册)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熟知了诗歌的节奏韵律后,教师可以采取带头有感情朗读的方式传递诗歌的主观情感,使学生在个人默读以及全班齐读的时候,抑扬顿挫,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感受到语言的音律美,还可以体会诗歌意境美和形象美,能更好地“品诗明理”。
(三)掌握平仄知识,加强诵读效果
平仄的读法是基于“四声”的划分产生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诗歌中“平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均为仄。而平仄的构成能体现诗歌的格律美。以《登鹳雀楼》(二年级上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例,它的平仄划分为“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根据“平”长“仄”短,句末的“平”读音适当拉长的原则,读出韵味,使哲理诗意蕴更深,体现了建构主义者倡导的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作用。
二、古代哲理诗教学思路之二:合作探究,稳步提升
建构主义者认为,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应注重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开展交流与讨论。杜威曾明确提出反对传统教育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书本知识、教学过程与学生经验脱离的教学模式,要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独立自主的发现。[3]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的过程。[4]这是建构主义传达出来的学习观。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探究法进行了归类:
(一)师生问答,交流探讨
问答法即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见解和认识,以获得新知识,巩固原有知识的方法。它可分为启发式问答和再现式问答。启发式问答常用于传授新知识,启发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联系思考,回答问题,教师补充答案。再现式问答常用于巩固旧知识。通过问答,使学生再现学过的知识,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这两种问答都是通过对于新旧知识间的某种联系,获得知识的过程。以《观书有感》(六年级下册)为例,诗的三四句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可以一步步提问:师:“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生:“(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师“: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生:“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师“: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重要啊!”初次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学生一步步靠近哲理,起到引导的作用(即启发式的问答),为之后哲理的阐述和巩固(再现式回答)埋下伏笔。
(二)小组交流,深化感悟
小组讨论法是将一组人选集中在一起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优点在于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有效地活跃课堂的氛围。联系上面的《观书有感》,老师可以提出疑问供学生讨论:“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经过探讨,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做相应的提示:“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使池塘清澈。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在不断的探讨中,学生得出“更加聪明”的结论。最后老师可以总结一下观点: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当今世界,不断发展变化,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滞不前,不继续学习,也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在大家不断讨论中,意义建构更加深入,学生的认知记忆也会更加深刻,有利于哲理的掌握。
(三)同桌讨论,资源共享
同桌讨论法顾名思义就是和同桌进行问题的探讨,一般是针对一些小问题。同桌之间的沟通有利于自我回答的完善,这样的讨论方式高效,便捷,更有利于课堂讨论的组织和管理。以《梅花》(二年级下册)而言,让同桌两人讨论,从“墙角”、“凌寒”、“独自”中体会梅花的特点。“墙角”二字点明地点,“数枝梅”写出它的“形”;“凌寒”二字交代梅花开放的时间;“独自”二字指明其他的花木都没有开放,突出了春梅不怕寒冷,于冰雪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传递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写的是梅花的“神”,从而告诉我们要像梅花一样,拥有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合作探究的出现,在相互协作,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对于哲理诗进行完整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哲理诗的学习有了更加深刻的意蕴。
三、古代哲理诗教学思路之三:情境教学,体验感悟
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应当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和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学的知识意义。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得到一定发展的教学方法[5]。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对于情境的联想、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力的源泉。”[6]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领略我国灿烂悠久文化神韵。这一层也是哲理诗学习的较高目的所在,前两层都在为其做铺垫。
(一)直观手段的描述
直观手段的描述情境包括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以及表演体会情境。这些直观情境的出现有利于学生理解哲理诗的内涵,从而挖掘它的哲理。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的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只有最直观的接触和感受才会使抽象的诗词变成形象的感知,使学生对于哲理的阐述更能了然于心。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通过实物的演示、图画再现(PPT、投影幻灯)、音乐渲染等方式增强学生对于哲理诗的理解。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以郑燮的《竹石》(三年级上册)而言,它是一首题画诗,教师可以先把诗人的《竹石图》放映出来并配上古琴乐,让学生先感知图画,描述一下画中的竹子给人的感觉,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意。教师也可以将现实的竹子融入课堂,先让学生感受一下竹子的顽强,从而知道人的品格就应该像竹子的意志一样,坚强不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借助生活展现、表演体会等方法,理解诗歌的内涵。以《锄禾》(一年级下册)而言,农作的艰辛,粮食的宝贵都是需要学生们深刻体会的。如果单纯从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可以使学生扮演角色,让他们在讲台上表演自己想象中的农民劳作的场景,给他们播放一些视频教案,看看现实中的农民伯伯是怎样劳作的,这样,他们更能体会哲理内涵。当然,感悟若是能在实践中产生就更好了,无锡安镇小学的校本课程就是稻草节,学生们在长达一个月的自我劳动中不断认识、成长,最终了解到原来从地里的庄稼到能够食用的大米是经过了这么长久的过程,使学生有深刻的印象,珍惜粮食的观念也更加深刻。哲理价值来源于生活,充满了现实的价值。
(二)语言描述情境
教师的语言描述会提高学生的感知效应,情境会更加的鲜明。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着,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的建构,会使学生的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更好地激起感情,明理识趣。以《锄禾》(一年级下册)而言,教师可以在直观的感受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引导学生:“这位农民为什么站在田里?他在看什么?他在想什么?“”假如此时你身处于插画中,你会有什么感觉?”“你们一直生活在温室中,衣食无忧,能够体会农民伯伯劳作的辛苦吗?”“当你们看到这样的情境后有什么想法?”低年级学生大都比较喜欢写想象出来的内容,教师可适当地提示、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在写话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古诗、与古人对话的乐趣。一位小朋友有如下的感慨:“生活中,有许多人不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把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浪费了,假如这让农民伯伯看见了那该多伤心啊!我以后再也不会浪费食物了。”可见学生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理解了这首诗中的哲理。情境教学就是将直观的感知与语言的描述相结合,不断深层挖掘诗意以求达到理解哲理。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鉴赏哲理诗时,读者在原作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又可以赋予诗以新的哲理。谭献在《复堂词录序》中说“: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哲理诗便是这样,虽然内涵丰富,但是学生们要想深刻的理解其哲学内涵也是不现实的,应找到最好的立意。哲理诗不仅适合儿童阅读也适合成人品鉴。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2.
[3]李莉.自主合作探究式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学园,2014(11).
[4]杜晓辉.浅谈探究式语文教学[J].神州(下旬刊),2012(3)
[5]米俊魁.情境教学法理论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