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化工原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5-04 06:47: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化工原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化工原理论文

第1篇

1.1案例教学的作用化工原理课程在化工类专业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桥梁,对于学生专业兴趣的激发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际生产息息相关,涉及工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小到每一个装置,大到整个生产流程,在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引入实际案例,能够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尤其对于我们三本院校来说,案例教学法有其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上课讲的再好,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积极性,都很难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化工原理课程讲授内容主要包括化工生产过程所涉及的每个单元操作,单元操作的原理和其使用的设备是其重难点内容,课程内容含有大量的实际问题如流体输送设备及其管道的选择,换热器的型号及其尺寸的选择,精馏塔塔板数和塔径的确定等等。学生面对这些陌生的实际问题,往往会束手无策,导致学习兴趣不高。这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际案例,对其进行分析与讲解,可以较大程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2)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强化专业知识和意识。化工原理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这也符合我院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际生产案例的引入,讨论如何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对知识点在实际中应用时的情况来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讨论,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建立工程思维方式,学生的工程观念得到逐步的建立,专业知识也得到进一步的理解与掌握。(3)加强理论与实际联系,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对于主讲化工原理的教师来说,一方面要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和相关成果,一方面要到生产一线进行学习,了解化工生产的实际状况,尤其是化工单元操作过程中所用设备的结构。

1.2案例的选取原则课堂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效果如何,案例的选择起着关键性作用,选择案例大致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案例必须符合教学大纲要求,与教学内容一致。教师应根据章节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针对知识点,结合案例进行充分的深度挖掘。案例实施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行性方案。借助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的相关知识点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2)案例要有足够的启发性和不确定性。启发性的案例将会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同时由于案例的不确定性,给予了学生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可以激发学生自觉性的学习与探索,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3)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由于化工原理课程工程实践性非常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用真实可信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理论应用实践,理论用于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案例教学的导入方式

为了强化学生对化工原理课程中涉及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导入实际生产案例,其主要引入方法有:(1)课前导入:每个单元操作在实际生产中都有其作用和目的,因此在讲解某一单元操作时可以先引入实际生产案例,如精馏,通过原油的常减压蒸馏来讲解该单元操作的原理及其作用。(2)问题导入:针对某一具体知识点的讲解,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可以先通过知识点在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应用来进行引入。如离心泵的工作原理与“气缚”现象,安装高度与离心泵的“汽蚀”现象。(3)归纳导入:在对某个单元操作进行总结归纳时,可以通过引入该单元操作的工程设计实例来进行教学,可以达到较全面的归纳和总结与该单元操作相关的知识点,包括基本原理,所用设备的结构和选用等。(4)讲座导入: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定期举行《化工论坛》讲座,讲座中就本学科中某个方面所涉及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在讲座中引入实际生产实例,能够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探索的兴趣。

3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发现存在有如下问题:(1)我院教师大多为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虽然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实践经验与科研经历较为缺乏,而案例教学法需要授课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较多的科研经历。(2)我院学生基础较差,尤其是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让全体学生全面参与案例教学的过程实施具有一定的难度。(3)化工原理课程实际生产案例来源并不是很广泛,这也成为影响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难题之一。

4小结与展望

第2篇

1.1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做好开工准备工作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园林绿化工程应该具有详尽的施工工艺流程,在开工之前监理师和驻地监理员应及时做到查勘现场、熟悉施工图纸、施工规范和操作规程等,深刻领会设计的理念及意图,及时向施工单位进行设计和监理交底。监理员对施工单位报送的施工设计方案须进行详细的审查和充分的论证。要做到技术合理、方法先进、安全文明施工、保证工程质量;并审查施工单位施工人员、机械及工程材料的准备情况,做好施工场地检查、验收等工作。

1.2做好与业主、施工单位的沟通协调

监理人员必须在开工前及时与业主沟通,了解业主对该项目的意图,在工程实施前、中、后阶段积极主动的向业主及时汇报工程的进度及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同时,把业主提出的新要求和意见及时反馈给施工单位,要本着科学、认真、负责的态度为业主服务,协调好甲乙方的关系。此外,作为专业的监理工程师要在施工过程中尽量给建设方提出对项目建设合理、切实、有益、可行又便于实施的建议。

1.3做好施工现场监理,进行全程跟踪监督

施工设计图纸确定后园林工程质量的高低和美化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现场的具体施工情况。监理人员要深入施工现场,注重工程的现场管理,并对施工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做出详细的监理细则和规划,在土方拉运、调运苗木、栽植苗木等方面严把质量关,坚持相关标准,严把签字关,以确保工程整体质量。此外,园林工程不只是要在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做好监理工作,更重要的是要特别注意施工结束后在管护期的跟踪监督工作。种植苗木只是完成整个工程全部工作量的其中一部分,最终是否达到了设计的效果,更为关键的是还要看后期的管理养护工作。这就要求监理人员继续对工程进行必要的监督、检查、考核,直至直到工程最后的竣工验收。养护管理阶段主要包括苗木的修剪、病虫害防治、松土、除草、施肥、灌溉等工作。

1.4整理、完善工程施工资料

做好工程施工资料的整理、完善和归档工作。监理方必须将施工全过程中的图片、影像及相关纸质文件、施工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建立工程监理资料。监理人员必须保证所采集资科的真实、完整,并使之分类有序。

1.5注重提高自身职业素质

园林绿化工程要求监理工程师不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施工、养护等工作的相关管理经验,才可以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及时解决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和存在的问题。监理工作人员不仅要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的艺术修养。熟悉法律法规才能使工作有理有据,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取得业主和施工单位的信服才能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职业道德可以约束从业人员不会为了个人私利随意给施工单位签字,艺术修养可以让从业人员做到胸中有丘壑。

2结语

第3篇

绿化养护管理应美化城市公共游园、发展城市的生态文明为基本理念,适时适度地采用修剪、移植调整、施肥、防治病虫、灌溉技术,打造一个温馨的、舒适的、优雅的、清新的、健身的公共游园环境。与此同时,在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过程中,应该严格地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来进行约束和管理,避免人们为追求美丽的“自然园林”而来打破其原来的状态。

2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措施

2.1草地的养护管理

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的草坪地护管理主要遵循草地均匀一致、纯净无杂、四季常绿的原则。由相关资料可知,一般的绿化草地可以按照种植时间的长短分为种植、旺长、缓长和退化4个阶段,其中第1个阶段也被称为长满期,主要指的是刚种植的小草在1年内全部长好;第2个阶段又被称为旺长期,指的是种植之后的2~5年这一时期;第3阶段也被称为缓长期,指的是种植之后的6~10年这一时期;第4阶段也叫退化期,主要指的是在小草种植之后的10~15这一时期。因此,在城市公共游园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过程中,应该根据以前的相关资料对草地进行较高的养护管理,从而使草地充分发挥其美化环境的作用。

2.2树木的养护管理

在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过程中,对园林树木的养护管理主要从3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肥水养护管理。在施肥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植被的大小来决定施肥的方法和采用的肥料,在浇水方面着重给幼苗浇水,并应该遵循保湿不积水,表面干燥而不白的原则。二是造型植物养护管理。园林的绿化主要是通过艺术的设计,使树木密度、塑形都得以保持,错落有致,这是园林绿化设计过程中创设视觉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如:可以利用铁丝编制“双龙戏珠”“、狮子滚球”“、孔雀开屏”等形状来固定树木枝叶的生长。三是植被病虫防治。植物通常都容易被一些害虫毒害(如:金龟子、天牛),除了被这些虫害以外,还容易感染病害,如:白粉病、根腐蚀等。因此,在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应充分利用药物来进行防治,经常清理枯枝落叶,让植物保持干净、清洁、舒适的生长环境。

2.3树木艺术形态的养护管理

在城市公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不仅要有天然树木的装饰,还应该有一定的艺术形态来对树木进行衬托和美化。在城市公共游园绿化中,不同位置设置不同的树木造型,并根据位置不同、树木生长条件的不同以及环境的不同,对其进行一定的规划和设计,设计出属于它独特的艺术形态,对其进行修剪,从而增强人们的视觉效果。因此,为避免艺术形态失去原有的艺术形态和风格,一定要选择有较好专业技术的园艺师傅来进行修剪。

3结语

第4篇

现今,由于我国在园林绿化方面的监理机构较少,所以造成绿化施工的监理多由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兼任。另外,这方面的监理机制也不完善,相关城市绿化工程验收和监理的条文强制性都不是很强,对树坑、土壤、基肥的规格限制较低,致使一些树木生长不良,后期维护管理难度很大。

2如何加强园林绿化工程的现场施工管理

2.1强化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企业的内部管理

对于园林绿化施工企业来说,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求发展,就必须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第一,施工企业管理者要积极跟进项目施工进度,认真监督施工过程,使园林绿化的现场施工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第二,管理者要树立良好的企业服务理念,严把质量关,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避免工程在后期养护管理中浪费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第三,加强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基层员工的专业知识的培训,保证园林植物的成活率,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2.2建立完善的监理体系,制定专业的建设标准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要积极支持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政府可以设立专人或者专业的监理小组,采取施工现场指导或定期不定期的检查,以便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处理。此外,政府要制定专业清晰的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标准,包括园林绿化工程所需的苗木及相关设备的原材料以及设备的规格标准,并且要完全符合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2.3加强园林绿化施工的成本控制

园林绿化施工成本控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控制园林建设所需要的材料成本。这方面可以通过货比三家或者与一些物美价廉的厂商达成长期合作的方式达成。苗木种植后加强管理,减少死亡率,从而减少补栽成本。第二,控制园林建设所需要的机械成本。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合理的择机械型号,充分发挥机械效能,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第三,控制园林建设所需要的人工成本。定期对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其技术能力。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合理配备人机比例,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费用支出,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

2.4加强园林绿化施工的质量控制

在园林绿化施工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第一,要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在事先没有对原材料进行认真审核前,不能将其用到绿化工程施工中。使用不符合规格的苗木、机械以及土壤等,都会影响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会给后期带来很多的麻烦。第二,要严格把握工程的后期质量检验。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等级评定直接影响企业的评定,所以在对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建设评定中,要根据标准严格控制工程质量。质量合格会使企业的绿化工程更具可信性,会为企业积攒更多的忠实合作者。

3总结

第5篇

本单位公路文化的特色可以从桂林公路的精神体现出来,即“团结拼搏、追求卓越”。这是根据桂林公路行业自身的性质、任务、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在长期的生产、管理过程中精心培育的、正在逐步变为广大职工的内在诉求和主导意识。这种精神具有团体和文化的双重性,其独特个性是“团结”、“坚韧”,其本质内容是“追求”、“进步”,靠团结拼搏求进步,靠不懈追求谋求科学持续发展。

二、公路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融合

(一)突出公路文化建设目标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

在将公路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融合时,须突出桂林公路文化建设目标的地位。其的总体目标是:推进桂林公路文化建设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形成统一完整的公路文化体系和工作机制;其核心理念、行为规范、视觉形象被广大员工所认同,并逐步融入到单位的生产、工作和日常生活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活化于魂,使单位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明显提高,凝聚力、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形象明显改善,形成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1、价值观念的目标

通过桂林公路文化建设,增强全局干部职工的集体意识,使大家对公路理念体系有明确的理解,并通过实践,使公路核心价值观得到新的升华。

2、行为规范的目标

通过桂林公路文化建设,增强集体领导者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增强单位管理者的责任心和忠诚度,增强广大员工的职业素养、进取精神,规范全局干部职工队伍的从业行为。

3、管理的目标

通过桂林公路文化建设,引导管理人员用新的管理理念推进改革、完善制度,推动我局管控模式的高效运行,使单位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开放发展、跨越式发展。

4、社会识别的目标

通过桂林公路文化建设,把单位的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改革发展、生产工作和广大员工的日常生活之中,使这套系统得到领导干部的充分理解和熟练运用,得到职工群众的广泛认知和自觉接受,得到社会公众的基本认同和密切关注(公路行业标志),为我局在桂林塑造一流的公路品牌形象奠定文化基础。

(二)公路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融合应用

1、注重文化认知度在遴选职员的基础

在招聘职员以前,事业单位须将公路文化的价值理念与用人的标准加以有机地结合。面试官借助于多元化的手段,全方位地考察与分析应聘者的价值理念与个性等元素,如若与事业单位的需求并不吻合,那么便无需招录。通过面试之后,人力管理者能够挑选出与本单位公路文化相吻合的人才,从一开始便选出了与合适的工作对象,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让他们在潜意识中认可了本事业单位的公路文化,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文化与精神层面的基础。

2、突出相同愿景在加强管理职员的作用

衡量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否到位,还须“留得住”,在单位内部构建起有效地管理职员的体制。职员须认可公路文化,并树立起相应的远期发展目标。单位应全面地掌握职员的切实需求与发展目标与愿望,再科学地进行人力资源的分配,发挥公路文化在激励职员积极工作的驱动力,提高工作的热情。在引导职员时,事业单位须让他们把个体的愿景与单位的长远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切实地规划自我的职业方向。职员也会了解自我和事业单位间存在着休戚休戚与共的内在关联性,即个体要获得成功,不能离开单位这个环境背景。若二者相匹配,职员即会清楚自我在整个单位中的意义以及事业单位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而激发职员自我的职责意识与使命感,提高工作的效率。

3、构建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文化

优秀的事业单位会营造合适的发展环境,并采纳合理的用人机制引入人才。通过激励机制文化确保事业单位职员在生活物质方面的需求,实施有效的薪酬机制,营建温馨合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精神激励可以总结为“信赖、尊重、肯定与关爱”,即基于人文主义与人性关怀的视角满足职员精神上的多元需求,在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以及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方面达到动态的平衡。毫无疑问,每位职员都希望获得公平公正的待遇,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人力资源部门在管理时,就应尽量做到公正、公平,规避由于处理不当而打击职员的工作热情,甚至造成厌恶反感情绪。当人力资源所制定的规则公平公正时,职员也明确自身的发展走势,并自然地产生相应的组织归属感。

三、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 多元文化护理;护理教育

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即提高人的文化品位[1]。近年来,多元护理文化作为全新的文化形式展现在护理教育工作者面前,护理教育必须以深刻的思考、适当的方式和积极的态度做出主动的回应。随着护理职能的转变,现代护士的角色也向多元化发展,如何培养出更全面优秀的护理专业学生是护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多元文化护理

1.1 多元文化护理的概念

由于人的职业、地位、民族、信仰、文化程度的不同,所得的疾病轻重也不同,要使千差万别的人都能达到治疗和康复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本身就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由此也体现出了护理文化的多元性。

多元文化护理是指对世界上不同文化的民族进行探讨并分析,重点研究其不同传统生活方式、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人民的信念和价值观,并运用这些知识为不同民族的人民进行共性和异性的护理[2]。其内涵是将多种文化渗透到护理实践中,对服务对象施以全程整体的护理,以维持健康。

1.2 多元文化护理的特征

1.2.1 学科理论体系多元化护理学是一门以医学、人文、社会等诸多学科领域知识为理论基础的综合应用学科,其理论体系具有多元文化特征,且呈动态变化。

1.2.2 护理对象多元化随着国内大中型城市的开放性加大,外籍人员来华的数量越来越多,护理工作的对象将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由于他们的文化背景、个人经历、等方面的特殊性,护患双方在健康与生命、尊重与亵渎、热情与冒犯等方方面面会存在观念上的差异。

1.2.3 多元护理文化与时俱进性当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转化,护理模式由功能制护理向整体护理转化的时候,护理文化也将被赋予了新的内涵[3]。同一切文化形态一样,护理文化必须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相适应。因此,一定时期的护理文化,应该是这一时期护理职业或护理人员文化观念、服务理念、价值、护理水平和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这一时期护理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护理工作的行动指南。

2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多元文化

文化的多元化形成了世界各地文化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但在变异中,仍然保留着各人种、各种族在思想意识深层次中所特有的语言与文化的意志性与完整性。文化的差异,影响着护理教育,也影响着临床护理。尽管西方文化中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迷信等腐朽庸俗的成分,但也包含着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奋斗精神等有益的成分[4]。护理教育者要熟悉和掌握西方文化的精髓和主流部分,并把这些观念传授给学生,而对那些颓废的、腐朽的文化成分,则要引导学生去识别和抵制,真正做到吸取西方文化中的合理、积极成分。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护理文化,建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涉外多元化护理服务模式。

3 护理教育工作中如何应对多元文化

我们已处于一个多元文化时代,这种时代背景要求护理教育者必须在思维和行动上进行从一元到多元的转换[5]。而目前护理教育者仍旧处于准备不足阶段。现代护理教育应在这种日趋多元化、全球化的格局下,搭建多元文化护理操作平台,形成多元文化教学与实践体系,从全方位、多维度去展开,去应对。

3.1 护理教育工作者要具有多元文化意识

护理教育者要首先对多元文化护理教育进行构思,将多元文化护理纳入护理教学课程体系,使教育对象认识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其同护理实践的关系,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掌握多元文化护理的内容和方法。

3.2 将跨文化交流能力作为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一部分

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提供的多元文化资讯,唤醒学生的交流意识,获得有效交流的能力。需加大双语教学的力度,因为双语教学是解决语言教育问题的重要手段,也可以形成语言内部机制,并能使学生从其他文化的“内部成员”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观念,从而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文化感性认识。

3.3 护理教育者应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

设定强化护理专业素质培养目标,构建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建立注重学生综合平衡发展的评价体系及护理学科创新体系。

3.4 加强与国际护理的沟通

护理教育机构与国外护理部门建立关系,创造请进来走出去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关于多元文化护理的感性认识。同时与社会形成具有合力性质的机制,开展多元文化研究,丰富内涵,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涉外多元文化护理服务模式,促进多元文化护理服务的发展。

研究新时期的护理文化,发展多元文化护理理念,是社会多元文化发展所向、医药模式转变所迫。所以,护理教育者有责任使护理人才从走上岗位起,就对多元文化护理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为今后担负高质量的护理,采用历史、哲学、社会及行为的干预措施,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辉,宋丽萍.护理文化建设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3,17(1):43-44.

[2]漆俐红,赵桂林.多元文化护理中的人际沟通[J].护理学杂志,1996,11 (5):305.

[3]朱念琼,曹和安.试论护理文化的内涵功能与建设[J].中国医师杂志,2002,12(4):1303.

[4] Baker C. Cultural relativism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mplications for nursing practice[J].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1997,20(1):3-4.

第7篇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潮流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与不断研发,信息化管理模式也随之诞生,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中属于必然结果。近年来,信息化管理模式已经广泛渗透到各种各样的行业领域中,公路行业作为我国主要建设的目标之一,只有不断加大公路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才能提高我国整体公路行业的综合发展。我国最早在公路行业中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从那时候开始拟建全国的公路数据库,通过不断的调研与考察,在90年代中期将研发成功的桥梁、路面管理系统运用到实际工程之中,使道路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就目前形式而言,我国已经初步完成了对公路基础数据资源的科学化管理,一些省份城市还投入使用新型的公路数据库,将地理信息与公路属性有效的结合起来,同时设计出新型的电子地图,这些电子地图具有不同的比例,能够真实反映出当地公路的地理环境。由此可见,我国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已经处于能够基本完成日常道路养护和管理工作的阶段,正在为未来的道路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二、公路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公路行业的工作人员个人素质较差,整体水平较低在大多数公路单位中,不同职位的从业人员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在专业知识方面,由于每一位员工所接受的教育水平不同,所以其领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也不同;在技术水平方面,大部分公路单位具备高级职称条件的员工较少,初级、中级技术员工较多,因此管理起来存在较大难度。

2.管理体制存在漏洞,激励体制较为单一就目前形式而言,仍有大多数公路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一切以完成任务为主,往往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管理上只重视个人的技术水平,忽略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在人才招聘方面只注重个人利益关系,忽略整体业绩。此外,激励体制不够完善,没有为高素质人才的综合发展提供有利环境。

3.缺乏综合实力强的公路信息类人才在公路行业发展中,信息化建设占有重要地位,以往从事公路工作的员工只具备业务方面的能力,而缺少信息化技术知识,这样会影响到实际公路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必须全面考虑从业人员的综合实力。

4.教育力度较弱,培训体制不健全由于大多数公路企业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不愿在教育从业人员方面投入财力物力,而且不重视培训制度的改革完善工作,从而导致公路从业人员整体水平地下,在实际工程施工中无法发挥出综合实力,市场竞争力下降。

三、公路信息化建设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

1.加大人力资管管理体制的创新力度,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环境中,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应该投入使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对公路单位从业人员综合实力与个人素质的培养。

2.整体规划人力资源,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科学、合理、有序的进行通过在实际中对公路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情况进行系统分析,整体规划人力资源,设计出合理开发、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有效对策,以保证人力资源能够为公路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根据目前公路人力资源发展的需求情况,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综合考虑全面发展型人才的培养与运用,尤其是不仅具备公路专业知识,而且还掌握较高信息技术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4.坚持以人为本策略,注重公路文化发展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公路企业,就必须将公路文化渗透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使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与公路文化有效结合到一起,同时将公路文化传递给每一位公路员工,培养公路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创新意识与责任心。

5.健全竞争激励体系公路企业应该掌握好人力资源与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不断完善竞争激励体系,使该体系能够满足公路信息化发展及其人才成长的需求,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员工的全面发展,保证公路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6.加大投资公路教育,加强员工知识技能培训工作为了提高公路信息化发展水平,应该重视对公路员工教育的资金投入,定期开展知识培训与技能培训活动,调动公路企业员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公路人力资源管理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7.将人力资源管理与公路信息化建设有机的融合到一起运用公路信息化模式所具备的特点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来共同发挥出两者的作用,同时采用媒体传播的方式,建立专门用于网络平台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树立统筹兼顾、协调统一的管理理念,将该理念渗透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每一项环节中。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所具有的共享功能,将公路信息实时,以扩大信息收集与整合运用的发展途径。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可以运用该网络渠道,提高培训活动的质量,丰富培训活动的内容,保证公路企业的员工能够拥有优秀的学习环境。

四、结语

第8篇

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以校园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以娱乐其身心、潜移其品性、陶冶其情操、塑造其灵魂为主要目标,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涵盖了思想道德教育类、学术科技类、体育竞技类、文化艺术类以及与各学校优势特色相结合的品牌类等五大类活动,并且每一类活动包含了很多子活动,几乎覆盖了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方方面面,仅思想道德教育类活动就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学风建设活动、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以及政治理论教育活动等多种内容。校园文化活动同样有很多不同的举办形式,例如讲座、图文展、运动会、科技竞赛、文艺晚会、素质拓展训练、志愿服务等。这些举办形式能够全面的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发挥和才华施展,并且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之后,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已经集广泛性、教育性、创新性、娱乐性、自主性、实践性、情感性于一体,成为了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校园文化活动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能力提升的新途径

新形势新背景下,我们应当不断拓宽和发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能力的提升途径,而校园文化活动以其鲜明的特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媒介。对此,我们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同时,结合成都理工大学所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探究校园文化活动视域下理工科大学生人文能力提升的途径,以理工科大学生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美育为重点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载体创新有利于提高其道德评判和道德践行能力所谓道德评判能力和道德践行能力,是指人是否能用最合理的评判标准对事物的好坏做出分辨,并在此基础上用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同志在2010年举办的全国教育工作者会议上也曾着重提到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但在当下各大高校,有关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依然停留在面对面授课,单项灌输以及简单说教的“显性教育”上,而这种方法已经越来越不被大学生所接受。尤其是对理工科大学生来说,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只会增加其反感抵触情绪,因此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新的载体来创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途径。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则能用很受大学生欢迎和接纳的方式来传播正确的思想道德理念,其能够以生动的表现形式来表达枯燥的理论,以真实影像来代替抽象的文字描述,以充满挑战性和趣味性的竞赛来传达积极向上的精神,等等。以该学校为例,其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例如以建国60周年为主题的团日活动、以“书香沁园,静以修身;低碳生活,俭以养德”为理念的读书节、以当下中国社会热点问题为主要线索的道德类图文展;等等。这些活动寓意深厚,生动明朗,易于理解并极具与时俱进的教育性,这一系列特点都表明,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完全符合我们所需要的载体的全部要求,它可以让大学生在参与和组织的过程中,以轻松和愉悦的状态无意识的学习到很多正面的精神,达到在思想上不断认识领悟,并将其逐渐落实到日常行为上这一思想道德教育目的。

(二)学术科技类活动的自主性有利于提高其创新能力航空工程的先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冯•卡门教授曾说:“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有的世界。”而理工科类大学大多以培养卓越的工程生为办学目标,所以,对理工科学子来说,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推陈出新的将理论知识转换为高科技的产物,才能创造未有的世界。而培养理工科大学生优良的创新能力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即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习惯、引导大学生有意识的积累和夯实基础知识。从这三点可以总结出,所有措施的根本出发点即为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学术科技类活动具备了超越其他专业知识教育途径的自主性能,因为并不受集体因素、传统因素以及经济效益因素等的过多制约,使其从活动理念到活动内容再到举办形式,都可以让大学生的创新思想有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从而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调动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使活动充满浓烈的创新色彩,让大学生在一次次的参与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例如该学校每学年举办的学生课外科技立项活动,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现学生创新思想的最具代表性和最受学生欢迎的平台,其以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提升学生科技创新素养为目标,从活动筹备到活动实施再到活动总结等,都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发挥空间和最大的人力物力支持,使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体育竞技类活动的实践性有利于其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由于理工科大学男女比例的特殊性,使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体育竞技活动成为了理工科大学生参加最多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有着浓厚的实践性,同时蕴含了公平的竞争意识,这使其可以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来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一方面,参加体育竞技活动可以调节学生的心情,有助于学生发泄不良情绪,而通过很多研究表明,适当的发泄能有效的缓解大学生焦虑、悲伤等心理状况;另一方面,这种实践性强的集体活动可以很好的提供给学生彼此之间交往的机会,同时营造轻松的娱乐氛围和良性的竞争环境,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中,学生会逐渐打开心扉,变得乐观开朗,经常保持良好的状态;再次,在体育竞技活动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很多不同的困难和障碍,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源于自己的内心,如紧张、害怕、挫败等心理,通过经常参加体育竞技活动能使学生直面这些困难,从而扩大学生的心理承受空间,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该学校经常参加体育竞技活动的学生(如足球队、篮球队、田径队的队员),普遍比其他学生更加坚强和乐观一些,并且敢于拼搏,心理承受能力很强,很少存在焦虑、脆弱、惧怕等心理亚健康状况。

(四)文化艺术类活动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提高其审美鉴赏能力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因此,对于长期以理性角度来思考问题而缺乏感性情怀,致使审美鉴赏能力相对薄弱的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其审美教育应该从加强其情感教育入手。不言而喻,文化艺术类活动建立在高雅的艺术基础之上,而高雅的艺术是艺术家们通过对生活、人生的深刻理解和通彻感悟,融入自己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情感,从而形成的能震撼人心和引发人共鸣的艺术作品。它是人类对社会和自然最深刻的认识的表达和最真挚的情感的抒发,并且它极具观赏性和体验性。文化艺术类活动能将高雅的艺术和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很好的融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参加此类活动时,能对艺术家所想表达的意义进行思考分析,净化自己的心灵,拓宽自己的视野,更加全面的优化自身的知识体系,更有深度的理解美的含义,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如该校每学年举办的“傲雪争辉”系列文艺晚会,其每一年都会赋予晚会不同的文化主题(如动漫时代、喜迎十等)。晚会将感彩浓烈的文化主题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巧妙的结合,各主创人员在节目的选材、音视频的制作、舞美背景的设计以及演员的培训等方面都会查阅大量的资料,并从中挑选优秀的作品作为素材,在此基础上再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将这些情感和思想传达给演员,进而去感染观众。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主创人员还是演员或者观众,都能积累大量的知识,增加情感体验的次数,从而逐渐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第9篇

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将应用型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进行企业化转制,是我国科研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向。军工科研院所主要承担国防科技的应用研究和武器装备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任务,是典型的应用型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根据军工科研院所的特点和规律,推进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使之更好地适应新军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是我国国防科研体制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着重就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的困境及其对策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的内涵

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就是通过对原来事业单位军工科研院所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使其转为规范的企业,以及整体或部分进入企业。军工科研院所企业转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科研和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科技的国防安全贡献率和经济增长贡献率。军工科研院所的企业化转制,是深层次的制度改革与创新,是企业制度安排对事业单位制度安排的替代过程。主要体现在:

1.产权制度的变革。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最根本的产权制度改革。产权是人们在交易过程获取一定收益的权利,它由一组或一束权利来组成,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等。重新界定和明确产权关系,是军工科研院所实现企业化转制的首要任务。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后,如果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国家作为出资者拥有企业财产的终极所有权,并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企业拥有全部法人财产权,享有对企业资产的占有、使用、支配和处分的权利。如果部分或整体进入其它企业,若作为某企业的一级独立法人组织,其产权关系类似于转制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若作为企业的一个非法人组织,其资产就成为某企业法人财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本身不拥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另外,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后,投资主体也将趋于多元化,不仅包括国有投资主体,而且还将包括其它非国有投资主体。但由于军工科研院所承担国家安全的特殊职能,国家仍然是最主要的投资主体。

2.管理体制的转换。事业型军工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采取的是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行政管理体制模式。军工科研院所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按人头的事业费拨款,其人事、分配和晋级等日常管理事务接受上一级主管管理部门的领导和监督。军工科研院所进行企业化转制后,有的将成为独立的企业法人,有的将成为某独立法人企业的一个科研机构,原来的行政性管理体制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也就是说,军工科研院所将不再成为某个政府行政部门的隶属机构,政府对军工科研院所的管理,主要通过发挥市场的纽带作用,借助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进行间接管理,同时在科研方向的选择、科研活动的开展等方面给予业务指导。政府在科研选题和系统开发与设计等项目的安排上,不再采取指令性计划安排的方式,而主要采取项目招标制等市场竞争方式。

3.经营机制和观念的转变。军工科研院所的企业化转制,不仅仅是管理体制的转换,而且是经营机制的转变,即由事业单位的经营机制转变为企业单位的经营机制。军工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后,其生存和发展主要取决于科研生产的经营经营状况。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观念的转变过程。主要表现为:在发展理念上,将由被动地“等、靠、要”转为主动地参与市场竞争,面向市场求发展;在经营目标上,将由重社会效益为主转为兼顾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利益;在科研活动目标上,将由重视出科研成果、轻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开发转为出科研成果和成果的产业化转化与开发并重;在对待军品科研成果上,将由重产品质量和性能、轻成本和价格转为追求科研成果的高质量与高效益并重;在业务发展方向上,将由内部的单纯科研与系统设计业务拓展为面向用户和市场提供中介服务、技术上门服务等科研与服务并存的多元化业务。从一定意义上讲,经营观念的转变是军工科研院所能否成功地进行企业化转制的关键。

二、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面临的困境

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是国防科研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涉及到多种利益的重新调整,因而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困难和阻力。不仅如此,军工科研院所在科研任务、活动方式和发展目标等方面不同于应用型民用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的难度和压力较大,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诸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困境。

1.国家安全利益与自身经济利益两个目标的兼顾问题。军工科研院所是国防建设的重要支柱之一,主要担负着国防科技的应用研究和武器装备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任务。军工科研院所的行为导向主要是服务于国家安全利益,以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自己的优先发展目标。当军工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化后,同其它企业一样,也必然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军工科研院所在日常的企业经营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在服务于国家安全利益和追求企业自身经济利益两个目标之间产生矛盾。譬如:(1)在无军事科研任务时,要不要继续维持专门的军事科研人才和设备等。如果继续维持专门的军事科研人才和设备等,无疑会占用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影响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反之,就会影响军事科研的发展潜力,使之在必要时难于高标准地完成军事科研任务,从而影响到国家安全利益。(2)在无利润或利润较低时,要不要继续接受和承担军事科研任务。如果继续接受和承担军事科研任务,显然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发展目标相矛盾;反之,就不符合军工科研院所将国家利益作为优先目标的发展要求。(3)在科研合作和技术转让时,要不要考虑国家安全利益。如果时时和事事都必须考虑国家安全利益,企业就可能使自身的局部利益受损或丧失发展机会;反之,就必然会使国家安全利益受到威胁,从而对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负面影响。由此可见,在优先考虑国家利益最大化目标前提下,能否和怎样兼顾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将是企业化转制后军工科研院所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2.军品科研与民品科研两者之间关系相互协调问题。军工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后,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发展目标,绝大多数军工科研院所将不再是单纯军品科研任务型科研机构。企业化后的军工科研院所将根据技术和产品相关性的原则,利用自身在技术、人才和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从事民用科技和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由于军品科研与民品科研各自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如何协调和处理好军品科研与民品科研之间关系,使军工科研院所在兼顾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同时。使企业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也是企业化转制后军工科研院所遇到的一些难于协调解决的难题。譬如:(1)军品科研高度保密性与民品科研的相对公开性的协调问题。军品科研服务于国家安全利益,科研环节和科研成果的公开会严重危及国家安全利益,因而需要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进行。而民品科研主要用于满足民品市场需求,国家没有特殊保密要求(有限的商业保密只是企业行为),科研活动相对公开。为此,军品科研就需要与民品科研相分离,从而导致资源重复配置。(2)军品科研的军用规范与民品科研的商业规范的协调问题。为了满足军事科技和产品的特殊要求,军品科研需要采用为军事科技和产品制定的特殊规范和标准(如GJB);而民品科研采用的却是一般的商业规范和标准(如GB和ISO质量认证体系)。从而使军品科研和民品科研只能采用不同的研究思路和设计方案,导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3)科研设施和人员的军事专用与军民两用的协调问题。对于同时承担军品和民品科研任务的军工科研院所来讲,若使用军民两用设施和人才开展军品和民品科研活动,可提高设备和人才的利用效率。然而,军品和军品科研的特殊性,客观上需要采用专用性的科研设施和人才。因而,在实践中两者的协调具有一定的困难。

3.军品市场特殊属性与企业法人一般属性之间矛盾的处理问题。从事军用技术和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是军工科研院所必须承担的一项极其重要的特殊科研任务。而军品市场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民品市场,它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属性。就国防科研产品而言,主要表现在:(1)政府(军方)是产品的惟一购买者;(2)科研任务主要由政府确定;(3)取得的科研成果归国家所有;(4)产品价格由供求双方协商或采用成本加成率方法决定等。但军工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后,就具有企业法人的一般属性。企业主要面向市场,根据市场需求状况来安排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等都是企业自己的事情,完全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决策,并主要服务于企业自身利益目标。如前所述,军品是一个特殊的市场,企业化转制后的军工科研院所在国防科研产品的生产和交易中不可能享有充分的自。也就是说,军工科研院所在研制什么、研制多少、为谁研制等问题上完全不取决于企业自身,而是取决于政府。甚至在怎样进行研制等日常的科研活动中,军工科研院所也必须遵循政府制定的特殊标准和规范要求。因此,军工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后,在军品市场特殊要求与企业法人一般要求两者之间怎样进行协调方面,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一些新的探索。

三、推进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的对策

由于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面临着诸多困境,加上人们在认识上对军工科研院所能否成功地转制为企业还存在不少怀疑,因而军工科研院所的企业化转制至今进展不大,所取得的成效也不明显。为了更有效地推进军工科研院所进行企业化转制,需要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1.解决改变事业费拨款制度后的经费保障问题。实行事业费拨款制度是事业单位区别于企业单位的一个明显特征,改变政府对军工科研院所的事业费拨款制度,是军工科研院所进行企业化转制的重要内容。通过改变“吃皇粮”的事业费拨款制度,可使军工科研院所摆脱“依恋”政府的角色地位,断绝寻求政府庇护求得“旱涝保收”的想法,从而迫使自己主动地面向市场求生存和求发展。但在改变事业费拨款制度同时,如何寻求一种新的经费保障制度就成为转制后军工科研院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作为企业,军工科研院所的经费保障需要依靠市场,主要通过金融市场的融资活动和产品市场的经营活动来解决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金。但作为一个承担国家安全职能特殊部门,要兼顾自身利益,还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支持政策。政府在经费方面对军工科研院所的支持政策,应主要体现在政府的特殊补贴和奖励政策上。政府给予军工科研院所的补贴和奖励,应该与国防科研和军品生产密切相关,重点解决军工科研院所面对的军品市场特殊属性与企业法人一般属性矛盾。比如,军工科研院所从事的一些非军事订货任务的国防技术开发和武器装备系统预研项目,如果科研项目确实符合国防发展战略需要,政府可提供银行贷款利息补贴,并通过对科研最终成果评审给予相应的奖励。另外,军工科研院所承担的国防科研订货任务,也可以根据国防科研任务的风险程度、周期长短和任务大小等不同情况给予一定的补贴,但必须转变原来撒胡椒面式的政府补贴方式。

2.支持军工科研院所建立军民一体化科研体制。在军民分离科研体制下,军工科研院所只从事军品科研活动,其自身利益被“锁定”在军事目的的科研项目上。也就是说,如果军工科研院所有国防科研任务就有效益,如果国防科研任务越多效益就越好。这样,军工科研院所就很难适应市场的变化,国家安全利益和企业自身利益两个目标之间就很难兼顾。反之,如果建立军民一体化科研体制,军工科研院所的科研设施、人员等可用于军用或民用技术和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其科研成果也能用于军民两用目的,那么军工科研院所就能比较灵活地适应军品和民品市场的变化,并能较好地兼顾国家利益和自身利益。为此,政府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支持和鼓励军工科研院所建立军民一体化科研体制。主要有:(1)制定和实施支持军民两用项目鼓励政策。可考虑设立军民两用项目专项基金,对军工科研院所采用两用设施和设备(如柔性设备的使用),培养军民两用人才,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等提供财力支持。另外,还还可对军民两用项目的开发实行税收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2)改革和完善军事订货方式。我国目前的军事订货方式,主要是独立于民用惯例之外,通过制定各种特殊惯例、标准、法律和采购办法等的一种特殊订货方式。这一订货方式尽管比较充分地考虑了军品和军品科研生产对技术和工艺的特殊要求,但同时要付出军民分离和资源重叠的代价,不利于军工科研院所的军民一体化科研。如果在军事订货过程中采用必要的民用惯例、规则和标准,可使军工科研院所在同一工厂或生产线上生产军品或品,其产品也可用于军事和民用目的,从而能够比较好地协调军品和民品的科研生产关系。

3.调整和优化军工科研院所的结构。建立一支规模适当和结构合理的军工科研队伍,对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衡量军工科研院所结构是否合理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不同类型的军工科研院所的构成及其能力组合,能否高效率地满足国防安全需要。目前我国军工科研院所总的情况是:摊子过大、机构重叠、自成体系、军民分割、相互封闭,由此导致军工科研院所出现资源重复配置、分工协作程度较低、科研效率不高等弊端,使军工科研院所难于克服企业化转制中面临的各种困境。为了推进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可对现行军工科研院所结构进行如下调整和改革:(1)按照“小核心、大协作”的发展方向,调整科研机构。这里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是在对军工科研院所进行重组基础上,把从事国防核心及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主战武器装备系统设计科研单位,作为国家重点培育和发展的骨干核心力量,其他科研单位则逐步改造为面向市场的科研协作单位;二是打破军工和民用行业界限以及军工内部不同部门界限,建立和完善合作科研体制,广泛开展协作科研活动。(2)按照供给与需求相协调原则,调整科研能力。针对我国军工科研院所一般技术科研能力过剩和高新技术科研能力不足的现状,要根据新军革和国防发展战略要求,适度降低一般军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规模,或将部分军事科研资源转为民用,并同时扩充国防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规模,使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得到快速发展。(3)按照适度集中和有利竞争相结合的原则,调整科研队伍。国防科研任务的集中可带来规模经济的好处,如果过度集中形成独家垄断又必然牺牲竞争所带来的效率。因此,在对军工科研院所的科研队伍进行调整时,既要考虑科研任务的适度集中,又要有利于竞争的开展。

4.探索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的有效模式。军工科研院所各自的实际情况不一,不可能采用某一固定模式将军工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因此,需要我国根据各军工科研院所实际情况探索一些有效的转制模式。一般地讲,可供军工科研院所采用的转制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通过内部体制变革转制为科技型或科研生产型企业。这种模式就是直接把军工科研院所由传统的事业单位体制,经过现代企业制度改造转变为企业单位体制。从而使科研院所在产权制度、领导制度、管理体制、人事制度等方面完全不同于事业单位。转制后的军工科研院所根据其经营方向的不同,可以是单纯科研任务的科技型企业,也可以是“产、研一体化”的科研生产型企业。其中,科技型企业和科研生产型企业还可作进一步区分。比如,科技型企业可划分为:以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为主体的中介服务技术开发型科技企业;以科技产品为依托,进入市场营销、资本运作,以创立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科技企业。(2)通过联合或兼并生产企业转制为科研生产型企业。在军工科研院所联合或兼并的生产企业中,可以是军工生产企业,也可以是民品生产企业。采用这种转制模式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科研院所事业单位体制的转换问题,二是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貌合神离问题,三是科研与生产的“两张皮”问题。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是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关系一旦得到理顺,可通过企业内部资产的重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等,使军工科研院所转制为规范的科研生产型企业。(3)部分或整体进入企业。就是将军工科研院所中易于企业化经营的部分,或者整个军工科研院所进入某个企业,使之成为企业中的某个独立组织和非独立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军工科研院所还可根据自身的一些特点积极探索其他的转制模式。

参考文献:

(1)[英]基斯•哈利特、[美]托德•桑德勒.姜鲁鸣等译.国防经济学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2.

(2)[美]雅克•甘斯勒.张连超等译.美国国防工业转轨.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