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图书馆劳动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2-03-20 13:45: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图书馆劳动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图书馆劳动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勤工俭学,问题,对策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比较明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个高校的收费也随之增加,于是导致了高校贫困生、特困生人数的增加。针对这种现象,学校从人性化角度出发,设立了图书馆勤工俭学岗位,但随着招生的扩展,各高校参加图书馆勤工俭学的队伍也在不断增加,这在促进学校图书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各种矛盾也日渐突出。因此,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对策就显得颇为重要。

1、高校图书馆勤工俭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1 学生业务不熟悉,业务技能弱。由于高校课程设置的特点,勤工俭学的学生都是在学工处自愿报名参加,而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大学新生。这些新生刚进入大学,几乎没有接触过社会,也没有锻炼过自己。而图书馆的工作看似简单,实则非常繁琐,更是要求勤工学生细心细致的做好工作。因此这些新生需要更多的摸索,而由于对业务的不熟悉,导致其在工作中容易出现纰漏。

1.2 岗位设置存在问题,劳动单一。由于高校图书馆勤工俭学工作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全国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而参与工作的都是没有经过培训的学生,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给管理上带来一些困难,也考验着图书馆的管理机制。而勤工俭学学生的工作大多数是体力劳动,重复性的机械工作容易忽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浪费人才和精力。被动性的工作容易使一些学生得过且过,消磨时间,不会做出工作成绩。

1.3 缺乏规范的管理参照。由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周期较短,因此勤工俭学岗位的设置并没有相应的章程可循,缺乏必要的参照。而经过学工处统一招聘的图书馆勤工助学学生,按照需要被分配到不同的部门,但是由于学生没有经过统一培训,劳动技能还不到位,刚开始工作时效率不够高。而由于图书馆勤工俭学工作自身发展的不成熟,导致组织者在实际中要更多的探索管理方法,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地改进管理,向着更高的方向一步步管理图书馆勤工俭学工作。

1.4 没有相应的奖罚激励机制。高校图书馆设置勤工俭学岗位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报酬,但学校由于自身经费压力,提供的勤工俭学报酬往往较低,低廉的固定报酬不能够保障学生的基本生活,也由于岗位设置还不完善,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结果。重复的机械劳动容易限制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使学生在岗位上缺乏竞争意识,而学校也没有设置相应的奖惩激励制度,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甚至会限制学生向上的工作激情。

2、解决高校图书馆勤工俭学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强化技能。由于图书馆的工作内容繁杂要求精细,因此有必要对高校图书馆勤工俭学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不仅要对学生的图书馆管理知识、技能进行培训,而且还要特别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执业纪律、职业信誉等。对于图书馆工作的细节,如图书的分类、上架,借阅书籍流程等也应耐心培训学生,让学生在掌握图书借阅操作系统的情况下工作,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2.2 根据工作实际,合理安排学生。在高校图书馆勤工俭学岗位设置上,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内容和工作内容,同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课程安排,来合理的设置勤工俭学岗位,合理的利用人员。例如根据图书馆实际情况,对于图书馆的网络维护和管理,可适当安排计算机较好的学生来担任。由于图书馆借阅量较大,每天流通的书籍也较多,而书籍的上架整理,需要学生认真负责,有足够的耐心,做到按照图书编号来分类整理,同时也要协调好各个人员之间的安排,全面做好图书馆的工作,为图书馆的良好运营做好铺垫

这样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分配工作,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不会浪费人才,还可以提高学生在岗位上的积极性。

2.3 完善图书馆的管理制度。针对高校图书馆勤工俭学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学校应完善相应的体系,建立分级管理制度,设置分别由主管副校长、勤工助学管理小组、负责老师、勤工俭学学生小组长、勤工俭学学生组成的分阶层管理体系,并根据工作内容定期召开例会,对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实现各部门、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保证勤工俭学学生真正的在其位谋其职,推动学校图书馆的运行机制。

2.4 建立健全奖惩机制。针对出现的问题,学校应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奖惩机制,提高图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首先要规范考勤制度,设置专门的考勤考核, 学生到岗要佩戴工作牌,学期结束时要对先进学生提出表扬或者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其次要明确奖惩制度,对表现出色工作认真地同学进行奖励,颁发荣誉证书,也作为下次聘用的重要参照,而对那些违反纪律工作态度敷衍的学生,不仅要及时指出其错误,还要进行批评教育,对于情节严重的可要求解聘;第三,明确各项规章制度,要按照章程,责任到人,各岗位落实自己的工作,不搞一刀切,要奖先惩后,鼓励学生在岗位上共同进步,提高图书馆工作水平。

3.总结

尽管高校图书馆勤工俭学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只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按岗设置奖惩结合,根据实际合理的分配学生,形成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高校勤工俭学工作将会得到完善和发展,就会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贡献一份重要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高江丽.高校图书馆勤工俭学工作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4):122-123.

第2篇

国家加大力度在各个城市建设国民公共图书馆,为人们提供了公平、开放的学习平台。众所周知,图书馆在国民学习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的图书馆服务工作还有待提高。本文结合笔者工作经验,浅谈图书馆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一、加强以人为本服务理念

《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每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国籍、语言和社会地位的限制。”此宣言对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提出了基本的要求。我们走进图书馆,明显的看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标语。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将读者视为其工作主体,要及时满足读者的正常需求,自觉维护读者的合法权益,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然而,现代图书馆的工作往往有悖于“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有些工作人员表情冷漠,缺乏工作热情,对读者正常范围内的需求不能给予帮助,甚至有的馆员不熟练自己的业务范畴,工作敷衍僵化。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我们不得不去理性的思考下,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有没有遵守“以人为本”这一最基本的工作原则。

受到其他行业的影响,我们经常看到图书馆里的各个标志牌并没有自己的特色,而是和其他行业一样,大多数采用命令性的词语,例如:“禁止”、“严禁”、“罚款”等,给读者一种冰冷、不舒服、被管制的感觉,犹如一阵凉风吹过,没有丝毫亲切感可言,反而会让读者增加紧张、恐惧的心里,这样一来,读者很难在图书馆中愉悦的阅读和学习。这一点看似不是问题,但也要引起我们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注意。

以上这些都淡化了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读者的理念,我们必须对此提起重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仅是目前图书馆工作所要持有的基本理念,也是未来图书馆工作发展的良好方向。因此,我们要加强“以人为本”服务理念。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端正他们的工作态度,审视图书馆的阅读环境,改进其不足之处,给读者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甚至有亲切感的阅读氛围。

二、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器材,建设图书管理系统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电脑、网络、办公自动化等也悄然走进社会的每个角落。我们图书馆也要引进这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器材,并及时培训工作人员去掌握这些技术,熟悉设备器材的使用方法。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让图书馆工作更叫高效有序,从而更好的服务于读者。

RFID系统在图书馆中的运用趋于成熟,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了一流的文献管理技术,优化了图书馆工作,提高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在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器材的同时,我们要加强图书管理系统的建设,以全面实现图书管理的智能化,提高其服务读者的水平和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从而满足读者的需求。1.通过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读者可以自行快速查找所需要的书籍,简化了以往借书、还书的流程,从而提高了读者的满意度,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2.通过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可以将图书馆工作人员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提高图书馆馆藏的量

图书馆馆藏的“量”分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根据我国相关规定,图书馆馆藏的数量应和图书馆规模相匹配,馆藏的数量超过图书馆规模的匹配值,将会造成图书资源的浪费,馆藏的数量少于图书馆规模的匹配值,将不会很好的服务于读者,读者的阅读范围将会缩小。据调查研究,大部分图书馆的馆藏量都或多或少的低于其匹配值。其原因一部分是人为原因,图书馆管理层没有将其重视起来;另一部分原因是财政开支有限,没有相应的财力支持。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广大读者,我们必须掌握好图书馆规模所对应的馆藏数量,争取克服一切困难,提高馆藏的数量。

图书馆馆藏的质量也是备受读者关注的,然而图书馆管理人员受“ 以书为本”传统观念的影响,片面的追求馆藏的数量,认为馆藏数量多,图书馆的水平就高。他们没有随经济的发展改变观念和采购计划,更没有对读者的真实需求进行调查,把有限的政府财力开支用到刀刃上,而是盲目地或凭采购人员的好恶采购文献, 导致复本量大, 文献利用率低, 造成资源浪费。

由此可见,仅仅提高图书馆馆藏的数量还不能很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我们应该在了解读者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财政拨款的数额,做出良好的采购计划,从而大大发挥图书馆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四.建立健全图书馆管理制度

(一)图书馆常规管理

1.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提高图书馆对读者的服务质量,我们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实现人人遵守制度,按制度办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时,我们要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从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出发,制定出更好服务读者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后,图书馆全员要对其进行学习、掌握、熟悉于心,在工作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如果违反其要求,要受到制度的约束和惩罚。

2.明确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争取全馆人员协作配合

图书馆必须要明确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如:图书馆馆长、图书馆管理人员、采购人员、验收人员等工作岗位职责必须明确,且每人都要完成岗位职责所指出的工作内容。切忌出现推诿、代办等现象;也不能以官压人,出现领导看报喝茶,员工忙得晕头转向的现象;采购和验收人员的职权要分开,避免二者联手将部分财政拨款中饱私囊,严重降低了图书馆馆藏的质量,影响了图书馆服务读者的职责。 同时,制定考核机制,对图书馆所有工作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出现不合格的,轻者给与教育改进的机会,重者直接解除劳动合同。

第3篇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一种由单一化向专门化发展、再由专门化向综合化发展的趋势,科学发展的分支化趋势和综合化趋势日益加强,使得单靠个人力量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工作方式已不能满足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团队合作日益成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科技工作者工作的主要方式。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在组建科研团队方面还比较薄弱,明确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的需求层次成为当务之急。

生理需求方面高职院校图书馆员作为“人”的属性就决定了其生存必须要依赖于物质,因此我们可以将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的生存需求概括为他们为了维持生命、过正常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员从事科技工作、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首先是基本薪酬,高职院校图书馆员无论是否进行科研工作,只有获得基本薪酬,才能保证基本的家庭生活。其次是其他物质待遇,这也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员有别于其他工种的一个证明,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安心于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本职工作,也是进行科研的前提条件。再次就是工作条件,只有相应的工作条件得到保证才能使员工顺利进行工作。

安全需求方面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的安全需求是主体出于对自身生命、事业、财产不受到威胁的一种需求,是人所追求的基本层次需求,也是根本层面上的需求。但不同群体的安全需求又因其自身的特征而呈现出差异。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的安全需求是主体希望提高自身的安全性,主要集中在劳动安全、劳动合同、劳动保障和劳动权益维护等方面。首先是安全的环境,如水电安全等等,只有这些得到保证才能使员工安心进行工作,无后顾之忧。其次是职业的安全,任何一个职业都具有其特定的危险性,只有将相应的危险降到最低程度,才能使员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再次是福利,这是员工从事该职业获得的一种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特殊奖励。最后是工资的递增,这也是员工对未来的预期,确保员工生活水准的一个刚性需求。

社交需求方面交流是人类所有社会活动中极其普遍的基本活动,是人类社会性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员而言,交流活动使主体能够获得一个适合他们进行科研的交流平台,他们的交流需求不仅仅停留在交流之于人类的普遍意义之上,而是因他们的工作内容———科研而被赋予了新的特征,通过交流使得他们有机会获得单位的重视与奖励,有机会获得同事的认同与肯定。首先是图书馆同事间的交流。科研来源于实践,并高于实践,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科研人员之间不断地进行专业沟通,才能明白目前实践工作中的问题和发展方向,才能更好地进行总结与提炼。其次是与馆外服务对象交流。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服务性部门,要想师生之所想、之所需,而这些必须和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沟通才能准确得知。与其他社会部门合作时,需要了解社会情况,这就必然要求产生沟通。在对馆外对象进行沟通交流之后才会对其需求了然于胸,才能进行针对性的研究进而提出相应的理论支撑。

尊重需求方面尊重需求主要由个体对自身的评价、外界对自身的评价和自身对外界的评价组成。而组成尊重的需求层次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员而言主要集中在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感、知识获取和成就感等方面,通过内外不断地评价获得一定范围内的认可和尊重。首先就自尊而言,高职院校图书馆员能进行科研活动本身就是自身科研能力的一种体现,在普通日常工作正常进行之下,从事理论或实践方面的科研已经比原来的工作更上了一个台阶,这样对自身的工作能力也会产生极大的自信。其次就他尊而言,高职院校整体科研水平还比较薄弱,而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科研更是滞后于整个学院的水平,因此在高职院校图书馆内进行相关的科研活动,必然会赢得图书馆内部员工的尊重,也会提升学院其他部门对图书馆科研的尊重。再次就尊重他人而言,科研活动不等于闭门造车,需要与他人合作,吸收大量的新鲜知识,这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科研团队比以往更加尊重他人。

自我实现方面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的自我实现需求主要集中在展示并发挥自己的潜能,该层次依赖前4个层次,同时也制约前4个层次。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越是高层次的需求越具有个体的特性,由于个人不同的家庭背景、学习经历、未来愿望,因此人们自我实现需求也不尽相同。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的自我实现需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首先是挑战性工作与创造性工作方面。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在进行日常工作之余能进行相关科研工作,表明其对日常工作的不满足性,其有勇气接受挑战性任务,并能在日常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为理论性的知识,具有创造性工作能力。其次渴望在学院被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员通过科研可以完善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不仅自己的日常工作能顺利进行,而且通过科研活动能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前期准备。再次是工作成就。通过日常服务工作、科研工作及团队管理工作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是每个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的终极目标,因此科研工作能更好地将自己总结的经验指导实践工作,更好地为他人服务,自己的科研业绩、职业生涯也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自己的人生理想、职业抱负才能朝着预期目标前进。

科研团队组建策略制定

按照需求层次理论的观点,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团队的组建中一定要充分了解高职图书馆员处在需求层次的哪个阶段,针对不同的阶段制定不同的策略,力争满足图书馆员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做到图书馆发展与图书馆员发展的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应不断提升图书馆的地位,而不仅仅是将图书馆作为提供藏书与场所的部门。图书馆的发展应该作为学院战略发展的重要一环,让高职图书馆真正成为学院的三大支柱之一。

高职学院应该不断提升图书馆员的地位。学院不仅要在硬件上加大对图书馆的投资,更要从专业、年龄、职称等图书馆需要的角度引进人才,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学院的知识库,成为集服务与科研为一体的重要战略部门。

科学合理的薪酬对图书馆员现有薪酬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修正,按照不同的情况进行区分,并适度加入部分科研要求,对这部分要求给予详细的报酬标准。当然为了加大引导馆员进行科研的力度,可以提升科研奖励,如对组织科研团队、课题申报、论文撰写与发表等与科研相关的活动分配相应的奖励。

公平、公正的晋升制度可以尝试通过对部分职务或职称方面的馆员都配以相应的科研考核,并对晋升职务或职称的条件中加入部分科研能力要求。特别是在破格录用人才方面,尤其要重视在科研方面有特殊才能的馆员,如能申请省级以上课题、能在核心期刊上(如CSSCI、中文核心)发表专业论文、能以科技服务社会等等。

建立有特色的图书馆科研文化文化氛围的作用在于潜移默化、由内而外地塑造馆员的性格,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在图书馆内部形成一种以馆为家、馆荣我荣的氛围,使馆员在馆内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主人翁意识,从而积极推动图书馆科研的发展。

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一种重视员工、尊重知识、崇尚科研的和谐工作氛围,可以使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科研团队顺利组建,并在精神层面对图书馆员和团队成员进行激励。而这种和谐的工作氛围可以增强图书馆科研的向心力,可以强化图书馆员和团队成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因此一定要在高职图书馆内部创造出一种以人为本、以学习为己任、以科研为导向的和谐氛围,从而使图书馆员积极地提高自身科研能力,为学院的建设、为图书馆的建设而努力。

每个高职院校图书馆员都需要加强自身学习,将自己培养成学习型人才。在信息时代,各种新兴软件与硬件层出不穷,要使自己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自己能敏锐地发现科研的切入点。

每个高职院校图书馆员都必须提高自己参与图书馆事务的意识,全身心投入到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建设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提高工作热情,真正融入团队,主动为团队的发展、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而孜孜以求。

结语

第4篇

(郑州师范大学,河南 郑州 450100)

【摘要】勤工助学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是时代的要求,分析了勤工助学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工作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图书馆服务

勤工助学是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获得一定的报酬以资助其完成学业;是目前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资助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有效途径。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图书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图书馆进馆阅读的人群不断壮大,进书量和借阅量飞速增长;馆舍面积的扩大,服务时间的延长.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图书馆业务工作难度。同时图书馆工作人员编制受到限制,图书馆员的服务不能及时跟上业务更新的速度,因此让在校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和建设.是图书馆发展的自身需求和必然趋势。

1高校图书馆开展勤工助学的意义

1.1勤工助学缓解了图书馆人力资源不足的状况

高校扩招使图书馆的书籍数量不断增加,读者人数不断增多。因此学校也加强了对图书馆的投资力度,扩大了图书馆面积,增加了文献信息资源,延长了开馆时间,所有书库全部对读者开架借阅,工作量猛增,而图书馆的人员编制又受到学校的严格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以勤工助学的形式参与到图书馆的管理.帮助图书馆员完成图书整理入库.图书采编验收等工作,大大缓解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压力.从而使图书馆馆员能够抽出时间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以便更好的为读者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

1.2勤工助学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依此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随着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对于贫困学生家庭更是雪上结霜; 高校为了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在很多部门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并提供一定的薪酬,鼓励贫困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协助完成学业。图书馆既有安静雅致的环境、又有众多的岗位,同时还可以利用工作之余看书学习,所以勤工助学学生到图书馆工作是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顺利完成学业最好去处。

1.3勤工助学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

大学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使勤工助学的学生开阔视野,通过对中图法的学习了解各个学科的的分类和发展状况,对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分布和数据库的使用有了足够的认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勤工助学学生的信息素质。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中通过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磨练意志,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克服由于家庭贫困造成的心理负担,树立自信。通过为读者提供服务提高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和接受事物的能力。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增添进入社会后面临困难挑战的勇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图书馆勤工助学存在的问题

2.1岗前培训工作不到位

图书馆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勤工助学学生必须通过岗前培训才能胜任。而高校勤工助学学生一般都有学生处的学工部管理,分派到图书馆的学生并不是一个专业或者一个系院,没有统一的时间进行岗前培训,而是由各部门馆员进行简单的指点后随即上岗。他们对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条例、工作性质、专业知识、都不了解,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工作效率低甚至出错。

2.2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勤工助学学生服务观念弱化,影响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一部分勤工助学的学生没有树立为图书馆服务、为读者服务的意识 ,经过一段时间后对图书馆工作失去了新鲜感,再加上部分在校外做家教、营销和其他工作的学生获得的报酬要比自己高的影响,开始出现迟到、早退、空岗及工作不认真等现象。有的勤工助学的学生甚至认为学校组织勤工俭学就是单纯为了帮助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不珍惜工作机会,没有责任意识。

2.3勤工助学队伍的不稳定性

由于学生勤工助学具有随机性,例如期末考试期间,大约有两周多的时间学生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这时也正是图书馆工作最繁忙的季节,还有就是学生补课或实习等情况需要请假,影响图书馆工作的正常秩序。另外学生流动性大,有些学生只做很短时间发现工作辛苦,工资又低,马上退出或找人代替。这就导致图书馆要不断招收新学生,加大了馆员的工作负担,增加了图书馆勤工助学管理的难度。

3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的探讨

3.1加强岗前培训工作

到图书馆勤工助学的学生由图书馆有经验的馆员进行专门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图书馆工作基本流程、工作环节和工作内容以及图书馆规章制度、管理人员职责等,使学生树立一定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荣誉感,把勤工助学这项工作看成一份事业去做。

3.2建立完善的管理模式

到图书馆勤工助学的学生建立分级管理责任制。由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馆长直接管理,部门主任、学生馆员组组长分级负责。每个勤工助学的学生建立工作档案,工作内容、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分别记录在案,由部门主任直接监督检查。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要使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顺利开展,必须根据工作特点以及工作量的大小制定出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他们的行为。按照管理制度标准定期召开工作总结会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表现出色的及时给于表扬和奖励。

3.3实现师生馆员共建工作

馆员在与勤工助学的学生一起工作时,图书馆员要以身作则,树立自己的教师形象,做好传、帮、带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以此来带动勤工助学学生做好图书馆的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丽.浅谈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学生馆员[J].科技致富向导,2014,29.

[2]王婷 姚琴.如何科学开展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J].科技视界,2014,1.

第5篇

关键词:图书馆 服务模式 特点 挑战 转化

从古代的藏书楼发展到近代图书馆、现代图书馆,以及如今出现的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等非物理实体图书馆,图书馆的服务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在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从以前单一纸张文献型的简单借阅向以多种媒介为基础,以电子媒介为主导,以网络应用为中心,以资源共享为特点的新型网络信息服务模式转化。

一、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特点

1、封闭型管理模式

传统图书馆受管理体制的制约,形成“小而全”的自我封闭的图书馆模式。每个图书馆都试图建立自己的比较独特的完善的服务体系,尤其是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同一地区,不同图书馆购买同种资源的现象普遍,既浪费资金资源的利用率也低。同时,由于管理体制的限制,不能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的作用。

2、被动型服务方式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一般是等读者上门,所有的服务基本是以图书馆馆舍为中心。图书馆的指导思想是尽可能把藏书收全,服务设施齐全,有比较舒适的环境。主要服务方式是:馆内阅览、书刊外借、文献复制、参考咨询等。图书馆满足于书刊的借借还还、 取取归归的服务方式。

3、低层次文献型服务

传统图书馆以收集、整理、保存和传递文献信息为主,服务内容主要是向读者提供原始文献的借阅。图书馆没有对一次文献做出深加工,形成二次文献、甚至是三次文献,没有充分挖掘原始文献信息的知识。受此影响,读者服务的范围和水平受到严格限制,仅限于较低层次的服务,不利于读者对需求信息的获取及利用。

4、单纯型服务对象

传统的图书馆面向比较固定的读者群,主要对到馆的读者服务,服务对象集中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国家机关。他们习惯把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方式仅仅放在图书馆,获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比较单一,图书馆可提供的服务方式也比较单纯。许多图书馆对书刊的利用率,读者借阅的满足率,服务效果从不过问,把图书馆办得像行政办事机构。

5、劳动密集型文献管理

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文献的加工,主要是对整体文献的加工和处理,也可称为"粗加工",工作人员从书刊的采、编、加工、入库、管理,主要是从事重复性劳动,劳动强度较大。衡量一个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效果,往往是以图书的流通量作为唯一的标准。从一个图书馆整体动作而言,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6、公益

我国图书馆所有经费由国家提供,图书馆完全是公益性的。这种做法为我国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同时,也带来许多弊病,任何业务的开展,都向国家要投资。同时计划经济中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问题,图书馆也普遍存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图书馆需求的扩大,仅依靠国家一方的投资,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面临的挑战

1、图书设备现代化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数字图书馆的兴起,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对印刷型文献的数字化建设要求传统的图书馆及时更新设备、培训馆员和引进先进的计算机管理设备及其他全文检索系统,以适应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要求。因此,技术上的挑战不仅无法避免,而且也是刻不容缓的。

2、读者需求多样化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竞争以及学科知识交叉渗透,用户对信息的需求表现出多样化。知识的创新与重组使得学科高度综合,知识高度密集,读者希望获取来源广泛且经过加工整理的综合型信息。读者所需的信息不再单单是公开发行的图书与报刊,也包括了会议文献、学位论文、地方史志等非公开发行的信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扩展了文献载体形式。读者不仅需要到图书馆借阅纸质图书,同时也需要文献在网络上远程传递。

3、信息资源共享化的挑战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成为一个“互联空间”,打破了传统图书馆之间的界限。图书馆资源建设向“资源共享”的方向发展,每个图书馆都是网络上的一个节点,每个加入网络的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利用网络系统内的任何一个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每个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不再是一个一个的孤岛。

4、信息管理自动化的挑战

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使得对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检索、传递和业务管理实现自动化。利用计算机来管理多媒体文献信息资源,尤其是对视频图像和音频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加工、处理、图像检索和传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化

1、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管理模式转化

图书馆开始突破围墙,主动接触社会,在信息的采集、加工、组织、服务方面,面向网络环境,以新的方式组织、控制、选择、传播信息建立了辐射型的开放服务系统。例如:国家图书馆利用网络环境和设施,扩大读者范围和领域,在电子阅览室开展各项网络信息服务,每天上网浏览图书的读者已达50~60万人次,是每天来馆读书的读者的几十倍。

2、由被动型向主动型服务方式转化

面对社会的信息需求,图书馆的服务已经开始走出图书馆,面向社会、面向需求、上门服务。在做好阵地服务的同时,工作人员主动与用户联系,了解需求,采用新的服务方式,主动为读者服务。例: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东中山图书馆的剪报中心,主动与大中型企业联系,了解信息需求,编辑专题剪报,提供信息服务,收到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由低层次文献型向多样型服务内容转化

现代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摆脱传统的服务方式,摒弃单个、重复、被动、琐碎的手工服务。把服务模式从"单纯服务型 "转变为"服务经营型",把服务推向市场,开展信息的深加工,如代查、代检索、代翻译、人办手续、代复制、联机检索、光盘检索、联机目录查询、网上专题信息服务等。提供信息资源的范围和载休更广泛。图书馆从文献资料的收藏者和提供才,转变为信息产品的生产才、开发者和提供者。

4、由单纯型向针对型服务对象转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建立,图书馆开始冲破传统服务模式,紧密地配合社会需求,提供特色服务,有针对性的服务,不断提高读者的满意率。例如:国家图书馆强化为政府立法决策服务,在近两年的"两会"期间,24小时全方位服务。党校图书馆也通过推行馆员制度、跟踪课题、设计专题等形式的有针对性的为教学、科研服务。

5、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服务转化

信息社会需要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图书馆开始从以文献单元的加工,深入到以知识单元为主的加工,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将从借借还还的服务, 转移到多层次信息咨询服务,有更多的工作人员从事信息的组织,直接参与市场,成为信息技术的中介,在信息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增加智力投入。产生了新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被称为"网上信息员"、"网上导航员"、"网上冲浪员"。信息服务人员已经从简单的劳动,转向智力型劳动。

6、由公益向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转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在完成公益的同时,开展各种类型的有偿信息服务,通过共建与共享,对社会公众开放,已经得到社会和读者的认可。不仅可以弥补国家投资的不足,也可以促使图书馆有自我生存的自身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人本主义;图书馆;勤工俭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160-03

随着时展,民办高校图书馆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特别是现有工作人员数量和精力难以跟上业务更新的速度,无法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因此让精力充沛的在校大学生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和建设,已成为民办高校图书馆发展的自身需求和必然趋势。

一、图书馆勤工俭学的理论依据

图书馆勤工俭学的理论依据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它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和其他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人本管理是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着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管理活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这与我们现在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刚好契合,所以其研究方法与应用技术值得为当下各个领域所借鉴。特别是对图书馆勤工俭学制度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1]。

(一)人性与哲学的假设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将作为“人生哲学”的存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存在主义肯定人的存在价值,重视个性把人当成完整的整体。存在主义哲学是面向现实生活的态度,让人本主义心理学从高高在上的心理学术“象牙塔”里,走出来去面对社会,探讨现实生活的当下人所面临的各种紧迫问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内心生活体验,强调个人的潜能和自我实现。这是在经济繁荣和社会物质水平提高,满足了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的环境下,同时也关注并促进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把人的行为归结为本能和原始冲动的精神分析主义;也反对不管意识,只研究自己和反应之间联系的行为主义。所以人本主义重视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二)“以人为本”理念与现代图书馆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发展,图书馆规模迅速增加,业务急剧扩张,各项新技术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工作人员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的大背景下。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极具重要意义,人性化管理也应该成为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图书馆在政策制定、岗位设置、业务运作等方面设身处地地为参与者着想,在管理中体现对人的尊重、理解、关心和发挥人的创造性与潜能[2]。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引导学生自我成长理念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深信在一个充满关怀与信任的环境中,人便能充分发挥自身机能的作用,更好适应现实生活并得到个体的发展。

在“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广泛应用于现代图书馆服务的今天,高校作为教书育人之所,高校图书馆又是专职服务高校学生的第二课堂,引导人类精神发展的机构。高校图书馆准确定位文化引领功能,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师生在图书馆学习,使他们在这里得到心灵的精华,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感受美的同时创造美的人生[3]。

在勤工俭学管理,面对拥有高能力、希望个性化发展、渴求更多关注和理解的高校学生更应将“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放在重要位置,将更多地关注学生自身发展作为图书馆勤工俭学管理的重要思想之一,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

二、开展高校图书馆勤工俭学的实践意义

勤工俭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生生活条件的在校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是为了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鼓励贫困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生活负担以便完成学业。其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

(一)切实帮助贫困学生

勤工俭学申请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难以支出的同学,并在户口所在街道开具相关证明。在性别、年龄、民族、专业方向和学习成绩等要求上相对其他助学项目申请要求较低,惠及学生群体比较大。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工作项目均由学校统筹安排,参加劳动的学生根据劳动小时数给予每小时8元的报酬,每月按时发放酬金。对于生活贫困的学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稳定收入,也是在校学习生活的生活来源。

(二)推动学生深入利用图书馆

图书馆勤工俭学学生主要参与图书馆的简单工作。在勤工俭学学生来图书馆劳动前,都将参加一次岗前培训,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系统参观和了解本校图书馆各阅览室的情况、学生借阅书籍流程及相关规定、各图书馆开放式书架的图书布局以及图书分类的基础讲解。让勤工俭学同学对本校图书馆有一个全面真实深入的了解。第二部分是了解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和课程时间安排,安排其不同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学习岗位技能和劳动中的注意事项并实践。

(三)对学生利用图书馆起到宣传作用

民办高校图书馆阅览室往往存在着利用率不高的现象,而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虽然图书馆做了许多宣传和简介等工作,但仍有许多学生不愿翻阅相关文字介绍,常常不清楚如何检索需要的资料、不熟悉外借图书流程等实际问题,这也成为学生读者与图书馆产生距离感的原因之一。图书馆勤工俭学学生是学生中对图书馆各项工作流程等较熟悉的一批同学。他们不仅对图书检索、代书牌的使用、阅览图书以及借还图书流程等实际操作方面了如指掌,甚至各阅览室开放时间、对开放式书架的布局、不同阅览室的藏书特点也难不倒他们。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或是工作间隙借阅自己所需的图书,在闲暇时帮助身边不熟悉图书馆的同学走进图书馆,帮助他们快速查阅需要的信息。在学生中无形地起到了图书馆宣传员的作用。这缩短学生读者与图书馆产生的距离感,也能让图书馆的服务更好地走进学生。

(四)让图书馆更了解学生的需要

现今图书馆早已区别于藏书楼的办馆理念,“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是大多图书馆的服务理念。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针对本校学生和本校的教职员工,其中本校学生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中数量最大的群体。本校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的需求是高校图书馆发展工作中考虑的一个方面。但大多学生对图书馆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而自己的需求也不知如何更好地向图书馆表达,往往简单地以减少利用图书馆的方式体现。勤工俭学学生既是图书馆服务的学生群体,又是图书馆部分简单工作的参与者。相对于其他学生对本校图书馆的各个方面了解更系统全面;另一方面他们也深切了解学生的需求。勤工俭学学生在图书馆参加劳动时,由一名相对固定的图书管理老师负责,在需要和图书馆沟通想法时,有更直接便利的途径。尤其在图书馆需要了解征询本校学生意向时,他们能给图书馆提出一些更合理的建议和希望,也增加在学生座谈会以外的一个长期与学生对话的通道[4]。

(五)缓解图书馆人员数量和体力不足

图书馆都存在馆藏图书数量不断增加但与图书馆面积有限的矛盾。随着时展,对信息需求不断变化和更新,图书馆纸质图书典藏量不断增加,阅览开放时间调整,民办高校图书馆在无法增加工作人员,无形中造成了馆员的工作压力、劳动强度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合理有效地让本校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帮助图书馆日常清洁、将已完成采编的图书整理上架、副本量大的图书下架打包等工作,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图书馆人员紧缺的状况,缓解工作人员的压力,使馆员抽出更多的时间进行专业的服务和研究,提高馆员的工作质量。

(六)学生在劳动中积累社会实践经验

学校勤工俭学社会实践有一定的过渡作用,也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学生在劳动中认识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磨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从实践中运用自己在课本上所学的知识,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毕业参加工作后有勤工俭学学生反映,勤工俭学的经历让他们在从学校到单位角色转换上有了一个过渡,比较容易适应单位的工作环境,不再觉得自己是一个需要别人负责、督促的孩子,比其他人的责任心更强,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更好,明白通过自己不懈努力总能达到自己成就的目标。

三、对建构图书馆勤工俭学制度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建构民办图书馆勤工俭学管理制度具有积极意义,以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在该理论指导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建构图书馆勤工俭学制度的有效路径。

(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勤工俭学工作时间

勤工俭学工作时间是根据每位同学课程安排而定,当课余时间超过4小时即可来图书馆参加劳动。在刚开学还未进入学习状态和期末考试等特殊阶段时,尽可能满足学生在不耽误学业的情况下满足勤工俭学的工作愿望。由于部分学生白天课程活动比较多,有一部分学生需要利用晚上的时间参加劳动。根据学生在工作时间的合理需求相关工作人员在保证图书馆日常工作的同时,相对合理地调整或增加工作时间平衡这一问题。

(二)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合理安排勤工俭学工作

图书馆可以提供的岗位较多。根据不同岗位要求,适合不同性格的同学参加劳动。根据学生的性格、特长以及自身意愿,安排其较固定的工作岗位。如学生刚刚参加完体育考试,提出希望临时做体力要求相对较轻的工作,在他工作能力范围及时予以适当调节。

(三)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引导学生利用好图书馆资源

在我校举行“我与图书馆”征文活动中,针对勤工俭学同学提供绿色通道,除了参加各自院系的征文选拔外,图书馆勤工俭学也组织征选参加到活动中,引导勤工俭学同学拓展不同的阅读方向。在图书推荐的工作中,也给予勤工俭学同学参与进来的机会,寻找自己看过的好书推荐给其他同学。在工作间隙让勤工俭学同学相互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相关老师给予一定的读书推荐与引导。

(四)根据学生的择业需要,强化学习实用的基础技能

90后学生普遍在家是独生子女,父母在生活上大包大揽,学生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没有机会学习与锻炼生活中技能的机会。近年来,进入图书馆勤工俭学的学生基本都不会利用绳子对书籍或报纸进行简单的捆扎打包。许多勤工俭学同学反映,在图书馆老师耐心地一个个手把手指导,通过学习后,学会了很多生活中的各种基础技能,除了捆扎打包书籍外,还学习扫地、拖地、擦桌子以及清点图书甚至有学生还学会在表格制作中使用电脑快捷键等实用技能。

(五)根据学生发展特点,满足学生多层次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提出了重要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多种多样的需要归纳总结为五种类型,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与尊重需要。这是低层次的需要。最后一种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高层次需要[3]。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等生理方面的需要,他们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也是最有力量的[5]。勤工俭学学生来图书馆参加劳动,图书馆为他们提供饮水等。在学生时间安排不合理等自身原因,而没有吃饭要来参加劳动,负责老师都进行健康教育,劝其应该正常用餐。在保证工作时间的情况下,建议学生先补足体力再开始劳动。如时间不允许,图书馆老师们都主动拿出自备的食物分给学生以保证他们的精力。偶遇学生在劳动时,突发低血糖出现眩晕的现象,负责老师及时提供自备的糖、饼干等给学生。保证学生在劳动时身体机能的正常。在参加体能要求较高的工作时,相关老师不仅和学生一起干,每隔一段时间提醒学生喝水休息,补充体力。

2.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主要表现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方面的需要。

为勤工俭学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是图书馆工作的首要条件。在整理书架,打包捆扎图书等工作时,图书馆都提供劳动工具和相应的保护措施。在使用美工刀等锐器时都反复提醒学生安全要求。在搬运图书使用铁板车时,因为板车比较难控制方向,负责老师不但和同学一起全程拉车,而且时时提醒学生注意脚下安全,以免受伤。

3.爱和归属的需要

爱和归属的需要是指一个人要求于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如结交朋友、参加一个团队并在其中获得荣誉地位等的需要。

勤工俭学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班级,之前互不相识。在图书馆勤工俭学工作一段时间熟识后,便开始有一定的归属感并产生默契。勤工俭学学生在需要合作完成工作时,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在通架时,两个或三个人合作完成,一个下书(把书架上的书放在书车上)一个核对顺序(防止乱架的延续)一个上架(将书车上的书按顺序放到规定的书架上)。体力较好的主动多承担体力工作帮助体力较弱的同学。这种和谐的氛围不仅在勤工俭学工作时体现;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勤工俭学同学之间以及勤工俭学学生和负责老师之间互相帮助。不论是偶遇下雨会到图书馆借伞的小事,还是学习上当写计划书没灵感找图书馆老师聊聊,就算毕业后还会回校告诉图书馆老师自己工作生活上的喜怒,这无形中成为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4.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是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的需要会使一个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使之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

勤工俭学学生都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容易因为家庭原因产生自卑心理。对于这一特点,需要更多地给予他们尊重和细心的关注,耐心地听取他们的想法。对于他们的合理要求,尽可能地给予妥善处理。刚参加勤工俭学工作的同学因怕被认识的同学看到而在晚自修或不对外开放的书库内工作,在学校里遇见同时工作的同学老师都不会主动打招呼。在了解真实原因后图书馆老师在尊重其选择的同时告诉这些学生,通过自己劳动赚取的报酬是光荣的,家庭的经济困难只是暂时的,用平常眼光和平等的心去看待问题。在面对这些学生时,相关老师尤其注意措辞语气等,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们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潜能充分发挥,并使之完善化的需要。

勤工俭学学生不论在工作技能上或效率上有所进步还是在学习、生活、竞赛上的突破,负责老师及时表扬,为学生的进步而高兴。时常老师还会为表扬学生的进步,自己掏钱请他们吃饭,为他们努力付出后获得的成功庆祝。有学生说每当领取报酬时,是自己最得意的时候,因为这是他们价值的体现,他们流的汗不仅在图书馆里能看到引以为傲的成就,还有实实在在的物质回报,这是向父母要生活费时所感受不到的成就感。

总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下,进行民办高校图书馆勤工俭学制度的探索,不仅使大学生在以后生活中,敢于面对困难,做好工作,在利用信息检索方面更有优势,而且还缓解了图书馆人员不足的压力,同时也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又能让课余时间充裕的大学生有了更好的去处,达到图书馆、学校与学生多赢的效果,为民办高校图书馆的事业起到了有益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顾志敏.管理学基础[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P80.

[2]刘兹恒,等.现代图书馆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29.

[3]叶浩生,著.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06-407.

第7篇

关键词:图书馆学 基础理论 建设 发展

Abstract: after decades of library continuous efforts, our country in library science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has obtained fast development, the wealth of library science basic theory research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have published, make our country of library science theory basis to get develop. But in the process also appeared many problems, if these issues ar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not timely solve, will not benefit of library science theory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effect on our country's socialist culture development process.

Key words: basic theory construction of library scienc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图书馆学自传入我国以来,走过了一条曲折发展的求索历程。图书馆学的形成与发展已经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人类对图书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也伴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面对着新的社会环境和现代信息技术,无论是图书馆学的学科理论还是专业技术都需要有新的探索,以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

1.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发展历程

我国图书馆学的发展历史是在20世纪初建立起来的,建国前图书馆学偏向技术方法的研究,理论方面的研究内容极少。建国后我国图书馆学才开始真正的发展。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1.1建国初期至前期。

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学研究主要是围绕基层图书馆的工作经验和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工作经验而开展的总结研究。对图书分类法的研究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也翻译了一批苏联图书馆学方面的论著。在国家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后,图书馆学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有所进展,总结和研究了我国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原则和基本经验。对图书馆多种业务问题,如:藏书建设问题、目录组织问题、读者服务问题以及干部培养等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上的探索。六十年代初期,编写了一批图书馆学教材,较全面地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各方面的成就。

1.2前后时期。

前期,图书馆学院校已停止招生,图书馆学刊物停刊,图书馆学教学和研究人员被下放劳动,图书馆学研究基本上处于停顿的状态。后期,一些大型图书馆和教学单位,翻译了少量的介绍国外图书馆现代化的材料。但图书馆学研究仍无进展。

1.3后。

图书馆事业再次得到解放,图书馆学在新的基础上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各省也相继成立了省图书馆学会。在全国学会和各省学会的组织领导下,开展了各种问题和多种形式的图书馆学研究活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教材和专著的不断问世,创办了三、四十种图书馆学专业刊物,大大推进了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使我国图书馆学领域出现百花盛开、繁荣昌盛的局面。

2.当今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2.1研究群体减少。

据统计,我国目前从事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人员有长期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老专家以及在校研究生和博士生。曾在此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基层工作人员或放弃图书馆工作,或转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群体呈现萎缩趋势。一方面国家应给予相关政策,为图书馆学研究创造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在学术界内部,应加强相关研究协会建设,多组织交流会议,邀请知名学者传授经验,吸引更多的研究人员加入次行列,保证图书馆学研究的科学发展。

2.2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对某些问题缺乏相对统一的理性认识。

现在的图书馆学研究领域呈现出样性、复杂性和变化性等特点,由于人们认识有关问题的角度和深度的不同,思考问题的情境不同,掌握相关信息素材的齐全程度不同,思考和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思维方式不同。通过各种学派和相关问题的理论争鸣,在一定时期,图书馆学界对某些基础理论的理性认识会出现暂时的统一现象。如果不承认在某个时期;某些问题;认识方面的相对统一,会给实际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建设和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一个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对立统一的过程。

2.3基础理论论文、专著出版数量下降。

据统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论文1980到1991年期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文章共计2600篇,占当时图书馆学论文总量的13.7896%;在1994到2006期间,基础理论研究文章只有200余篇,仅占论文总量的0.2496%。因此,我们能观察到,我国图书馆学方面的论文、专著理论出版数量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很大程度上证明了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缺失。

3.未来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展望

在今后图书馆学的研究上,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其一,应整体性推进学科理论建设。学科建设对社会实践重大现实问题的探讨提供了基础理论方面的支持。没有以整体性学科建设为目标的研究所提供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一切以具体的社会实践重大现实问题为对象的研究将陷于一种盲目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得出能够经受住历史实践检验的科学结论。

其二,加大力度重点突破重大现实问题。对社会实践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重点突破,可以使整体性学科建设持续走向深入。从具体问题研究入手,最终实现实问题研究和学科整体建设两方面的全面性整体性突破。

总而言之,新世纪图书馆学的理论建设应从宏微观两方面同时进行。宏观研究重在对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框架的构建。这包括对历史基础的总结和对历史起点与历史高度的确定;根据历史背景对理论图书馆学研究视角加以调整;对研究内容加以丰富与更新;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微观上研究则在宏观研究整体思维的基础上,对当代图书馆社会实践中出现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开展纵深层次的理论研究,通过此类问题的解决推进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建设不断走向深化。

参考文献:

[1]杨文祥,刘兹恒;发展与创新:全国第四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年02期

[2]杨文祥;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起点、历史任务和研究思路[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年02期

第8篇

【关键词】继续教育 图书馆 馆员

21世纪的图书馆是“馆务内容信息化,馆藏文献多媒体化,资源共享网络化,管理手段电子化”的现代化图书馆,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层出不穷,较之以往,知识更新的速度明显加快。现在图书馆员的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与手段却在不断变化更新,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迫在眉睫。

一、为什么图书馆员需要继续教育

(一)从图书馆的发展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得到飞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使我国的图书馆由传统的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公共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进程也在不断深入,其原有的一些功能如搜集、保存纸质文献的功能在弱化,新的功能在拓展,特别是数字图书馆的出现,需要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和方法。人们对图书馆的要求和利用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要图书馆员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提出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要求,这就迫切需要馆员尽可能多地、广博地掌握现代科技信息知识、技能,成为具有网络管理、网络导航、网络咨询、网络信息资源分析研究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专家、学者。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说到底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从馆员个人发展来看。当下,计算机技术已经在图书馆广泛应用,这就要求图书馆员除了掌握图书馆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如运用计算机检索的方法、利用网络资源的方法等。因此,全体馆员要顺应时代要求,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现状,看到差距,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为自己充电,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科学,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图书馆员才能更好地为当地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制订有利于继续教育的各项制度

制订各种文件、制度、机制保障馆员的自主学习,增强他们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图书馆不应以资历、年龄、地位等论人才,应重视

图书馆人的创造性劳动,关注图书馆人才的发展性。

(一)建立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因为图书馆没有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造成了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困难。因此建立中国图书馆职业资格制度势在必行。我们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使非专业人员接受图书馆情报专业教育,以此来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可根据国情逐步实施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采取按年龄分段,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将大大调动馆员学习专业的积极性,促进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促进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符合各馆实际情况的激励机制。要有一套治馆严谨的规章制度、奖罚制度,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物质激励相结合,制定年终学习考核目标。凡能主动进修、勤于学习、对学有所成及学习反馈工作得以提升组织效能的馆员,予以表扬和一定的津贴奖励,并在年终总结中加分,学习突出的,树立为全馆的榜样,给予较高的物质奖励。

(三)建立终身教育制度。有的图书馆员,存在忽视理论知识,轻视学习活动的现象,科研意识十分淡薄,平时只满足于将工作应付过去就行,不想也不愿搞科研。为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求,图书馆需要制订与之配套的人才终身培养计划和方案,切实提高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

三、公共图书馆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职业道德教育。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大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职业道德是人们对本职工作的态度和认识。公共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是由图书馆的性质、职能、服务方式和工作规律所决定的,是馆员在本岗位活动中不能逾越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是馆员搞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二)图书馆专业知识培训。图书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复杂劳动,要求图书馆员具有高水准的专业知识,如果缺乏相关的岗位知识,工作将很难开展。拥有丰富的图书馆专业知识是每个图书馆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前提。因此,图书馆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图书馆员必须具备图书馆学、文献信息学、情报学、目录学等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为读者提供全面的、高质量的服务。

(三)计算机技术培训。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计算机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图书馆中,不仅可以帮助图书馆员处理海量的信息数据,高效的管理图书馆资源,实现文献资源共享,还可以建立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图书馆网站。现代图书馆的建设要求馆员具有计算机操作水平,能否熟练使用计算机是衡量图书馆员工在能力和水平的标志之一。

四、继续教育的方法

继续教育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要根据自身的专业、职务、年龄、原有的知识结构等情况,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可以通过自主学习,馆内岗位培训、开展学术交流和讲座、外出进修参观等学习形式提高自身素质。

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基础,是图书馆事业前进的根本保障,我们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行动上努力实践,才能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现代化知识技能的图书馆队伍,不断促进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天玉. 创建学习型图书馆员队伍的必要性[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起止页码:352-356

[2]刘君君,周进良. 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图书馆学教育[J].《新世纪图书馆》.2005(12) 起止页码:67-69

[3]潘明伊. 对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几点看法[J].《图书馆学刊》. 1999(09) 起止页码:55-56

第9篇

【关键词】绩效工资;高校图书馆;改革

1.绩效工资概述

所谓绩效,就是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与组织目标相关的,并且能够被评价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应当注意的是:第一,绩效是基于工作而产生的,与工作过程直接联系在一起,工作之外的行为和结果则不属于绩效的范畴;第二,绩效要与组织的目标有关;第三,绩效应当是能够被评价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结果;第四,绩效是已经表现出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结果。

“绩效工资”即是一种将劳动者的薪酬待遇与个人业绩、工作成效密切挂钩的工资计量形式。绩效工资又称为绩效加薪、奖励工资或与评估挂钩的工资,是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是劳动制度、人事制度与工资制度密切结合的工资制度。绩效工资是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工资制度.对于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2.高校图书馆实行绩效工资的背景

国务院总理2009年9月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这是继义务教育学校先行试行之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迈出的又一大步。事业单位改革是我国深化改革的一个深水区,因此从绩效工资入手来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成为了十分重要的突破口。2010年1月1日起,中国所有的事业单位都将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改革是一个新的课题,摆在了每个关心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图书馆员面前。

绩效工资的改革必然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如何做好绩效工资背景下的图书馆改革就变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引入绩效工资制度是当前高校图书馆绩效管理体系的必要内容。

3.实行图书馆绩效工资改革的建议

3.1 完善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建立了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当前的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都是基于C/S模式,其主要任务是建立详尽的借阅信息,包括所有被获准在本馆借书人的基本信息,所有馆内的书种及对应书刊的记录,并对借阅者和其借阅的书籍进行登记,便于图书馆管理员和读者及时查看馆内书刊信息以及操作借/还书登记等。

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受到许多信息公司的青睐,开发了许多成功的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尤其是开发了许多功能完善的电子数据库。这些数据库是由不同的商家开发的,其操作界面和操作方法都有很大的不同,给用户和读者带来许多不便。其主要缺点体现在:(1)系统的层次性不够清楚;(2)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没有内在的有机联系;(3)系统不具备扩展性;(4)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比较差;(5)通用性和兼容性差,资源不易共享。但由于这些数据库资源的丰富性和各数据库都有其自己的优点,许多图书馆都是购买了多个数据库,读者需要进入每个数据库分别检索,甚至将所有数据库检索完,也不一定能找到所要的结果,这给读者带来一些不便。

以郑州科技学院图书馆为例,中文数据库主要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超星图书馆以及馆藏纸质图书检索系统等。读者查找资料或检索图书需要打开不同的数据库,由于这些数据库的检索界面不同,查找的方法也不同,确实给读者带来了许多的不便。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开发一种综合检索系统,通过该综合检索系统可以直接在上述数据中自动检索,并将检索结果直接返回,提高检索效率。另外,读者只需要熟悉该综合检索系统,而不需要熟悉每个单独的数据库,给读者带来了方便。通过这种一站式的检索系统,不仅方便了读者,也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

3.2 实行馆员轮岗制

绩效工资改革的对于不同的行业具体方案应该不同,高校图书馆自行开展人事制度改革阻力很大,仅能进行小范围内的个别人员的调整,由于没有压力和强制性的措施,效果也不可能十分理想。

长期以来,图书馆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一旦图书馆员进馆后将被安排到某个部门,往往一干就是几年、十几年,甚至一直干到退休。这种制度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馆员长期从事一个工作,其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缺点是容易使馆员形成思维定势,不能拓宽视野;由于工作单一,使工作变得单调乏味,缺乏竞争性,调动不了人的积极性,往往会压抑和埋没人才;部门之间也缺乏交流,各自为政,很难协调等。而实行轮岗制则可以很好的克服这些缺点,可以让馆员在不同的岗位之间轮换,接触多个不同的部门,掌握多种不同的业务技能;还能开阔视野,增加全局观和协作观;同时,也可以在多种工作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做出绩效,做到人尽其才。

对于在岗人员的轮岗可以按以下几种方式轮岗:(1)长期轮岗。这种方法适用于少数明显不适合继续在原部门工作的人员,通过更换部门和岗位,给予新的良好的工作环境,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专长。但时间时间最好控制在5年到10年。(2)短期轮岗。主要适用于部分骨干和刚上岗人员,让其全面了解图书馆工作,为今后更好地从事某一方面工作打下基础。这种时间一般应控制在3个月到1年。(3)中期轮岗。适用于大多数馆员,避免馆员在某一岗位时间过长而产生工作惰性以及思维与知识的局限性,以利于馆员的全面发展。时间最好控制在1年到5年。(4)临时轮岗。这种轮岗是为了完成临时或突发性任务而将有关人员暂时派到有关部门短期工作,工作结束后即返回原部门。这种临时轮岗的时间应该由完成任务的时间来决定。馆员轮岗的试行可以由点到面,先搞试点,再总结经验,最后形成制度,可以与继续教育相结合,提高馆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3.3 完善高校图书馆绩效考评管理体系

图书馆的绩效考评制度可以分为员工业务评价和素质评价两部分。图书馆工作按业务范畴可归为行政管理部、信息技术开发维护部、文献资源配备部、读者服务部,业绩考评可按工作成果、行为规范、知识水平、工作效率、办事能力、科研能力与科研成果等要素进行逐项评定,再进行综合。比如标尺评估法便于操作、适合对全体员工进行泛泛的评价,但缺乏具体性与导向作用。

如《高校图书馆全体员工综合素质考核表》所示,用(X,Y)表示评定分数.其中X=评定等次,依次为优秀(50-45)、优异(45-30)、值得赞扬(30-20)、满意(20-10)、差(10-0);Y=绩效维度(知识水平、沟通能力、判断力、管理技能、质量绩效、统计分析工作量能力、团队合作、人际能力、主动性、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得分总计。笔者认为。利用以上标尺评估法配合行为锚定等级评估法相结合的考评体系对当前网书馆咨询、阅览、借还等岗位的员T进行考评是最好的办法。

绩效考评内容应是员工行为的导向.是组织文化和管理理念的具体化。对图书馆而言,服务性是衡量图书馆绩效的重要指标,读者满意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高校图书馆目前绩效考评标准与办法应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同类业务部门采取统一的考评标准与相同的考评办法,使每个部门都有优秀等次的员工产生。二是读者部、信息技术部、咨询部都是直接面对读者的部门,应该注重个人行为的考评,并兼顾个人的文化水平与知识更新的频率。三是办公室的考评应与馆长的考评同标准、同办法进行.避免考评结果由于晕轮效应而失真。四是采编部的考评必须把配合学校的学科建设.合理调整馆藏结构作为重点,同时结合采购品种、采购量和日常T作巾的投入程度进行考评。五是部门主任与普通员工应采取不同的考评标准,有《高校图书馆部主任考核表》和《高校图书馆普通员工考评表》。绩效考评管理足管理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4.结束语

绩效工资改革背景下图书馆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因为绩效工资改革既要调动积极性又要增进公益性。既有总体提升又有个体差异。绩效工资重在绩效,这意味着同一单位的职工因为绩效不同而需要拉大差距,绩效由谁评定,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定,通过什么程序来评定,有何程序进行监督,这均未有十分清晰的规范,绩效工资的改革便可能从制度安排到具体实践均具有变数。因此在绩效工资改革的背景下,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体现绩效,做到劳动者的薪酬待遇与个人业绩、工作成效密切挂钩。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完善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实行馆员轮岗制、完善高校图书馆绩效考评管理体系等方式提高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工作人员在不同岗位做出的业绩合理分配薪酬。只有这样,才能使绩效工资落到实处,从而促进图书馆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图书馆改革牵涉到方方面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照搬,即使在某馆已取得成功的经验,但因各自情况不同,也不可能完全适用,因此仍有待广大图书馆同行继续不懈的探讨摸索。

总之,绩效考评管理是管理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图书馆每次考评的本质是宏观激励观的一种体现,也叫政策激励,其本身是激励管理法在管理过程巾的综合应用,其目的是真正体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绩效工资依靠绩效考评作依据,绩效考评要向引导组织战略目标、员工行为、员工发展方向与组织的发展相配合的轨道上去激励,逐步完善图书馆的考评管理体系,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凤梅.绩效工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考评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5).

[2]崔梅芳.图书馆绩效考核四大误区[J].新世纪图书馆,2005(3):69-72.

[3]石象婷.绩效工资背景下图书馆改革的几点思考[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0,28(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