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优选九篇

时间:2023-01-08 00:43: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第1篇

关键词:航标 质量体系 审核管理 分析

0 前言

如何充分借助航标质量管理平台,为航海保障事业发展提供持续性和全面性的着力点,将在建立综合航海保障综合体系征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质量体系审核管理是一种管理举措,主要在体系文件运行有效性方面和推进质量体系文件更完善方面发挥重要监管促进作用,是质量体系运行管理必须坚持做的管理手段。

1 审核管理介绍

航标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包括例行性审核和临时性审核两种。一般例行性审核是一种有计划的审核行为,应按照制定的审核计划进行质量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审核。例行性审核一般为质量体系运行过程有效性的全面审核,应对质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所有部门进行全面的审核,同时要提出质量体系进一步完善改进的意见,一般在检查中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和体系文件进行细致审核,找出工作中不符合项实施改进,增强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临时性审核具有针对性,往往是针对当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体系的调整进行审核,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下一步改进,效果较明显。临时性审核包含情况如下:体系依据的标准或组织的机构发生重大变化时;对体系文件进行了换版,体系文件内容有较大变化时。例行性审核是为了确保体系及时得到改进,有时也会将审核作为一种常规性的检查活动来检验质量体系运行与实际工作的符合性的融合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实施一些专项审核。

2 审核管理方式

航标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范围分为集中式审核和滚动式审核,集中式审核可在一个短时间内将全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价,滚动式审核采用分期、分块审核的方式。前者较集中,一次性审核结束,后者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知道全体系的运行情况,但后者由于每次审核的范围小,审核所需的资源少,可在使用与集中式审核同等资源的情况下,实现更加深入的专项审核。选择审核方式时,应结合审核资源、审核目的而定,选择最有利的一种方式即可,并依据审核目的确定好审核范围。

3 审核管理实施

3.1 审核环境

航标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能否有效开展,取决于最高管理者和管理者代表的管理态度,组织管理者应本着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和追求体系有效运行绩效的管理原则来贯彻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充分利用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来传达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价值,进而为审核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同时,组织最高管理者应配合审核管理工作,对自身进行审核时应实现上下级角色的转换,不能人为干扰审核员的独立性审核活动。针对审核发现的问题应积极配合,查找问题原因,全面整改不合格项,同时要指定专人推进审核管理活动的整改落实。在开展审核管理活动前,组织管理者应设法消除审核员的心理顾虑,使审核员能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只有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各层级管理者高效配合,才能打造良好的审核管理环境,为审核工作地有效开展提供优质地环境保障。

3.2 审核机制

航标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工作应建立日常性的监督考核运作机制,审核管理重点工作应放在审核后的问题改进措施制定,审核过程开始千应和审核对象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沟通。质量管理体系归口管理部门应对审核发现的问题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缺陷进行动态跟踪,对限期整改不到位的导致缺陷重复发生的问题应建立相应地责任追究办法,严格保障审核问题整改落实的威慑力。审核管理工作的实质是在寻找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缺陷,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创造机会。不能一味地以审核代替运行管理,审核目的是推进工作水平地提升,不能因开展审核而遮遮掩掩工作的不足和缺陷,进而影响核工作质量和能效。

3.3 审核过程

航标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过程是审核员与受审方进行有效交流活动,审核员应就发现的每个问题与受审方进行充分沟通并得到对方接受和确认,同时审核员应与受审方一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审核活动促进受审核方及时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来解决问题,以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审核管理活动从一定层面上来说也是对受审核方进行工作指导的过程,指出受审核方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缺陷并提供相应的改进措施,对于现场能够改进的问题应及时要求受审核方进行改进,可以不在审核管理报告中记录。

3.4 审核管理效果

对审核管理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审核方应加强动态跟踪,对现场问题纠正应进行复查验证,对效果不佳的纠正措施进行再次跟踪,并做好跟踪评价记录。必要时应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配置相应的措施来保证纠正措施达到解决问题和缺陷的效果。

4 审核管理机制建立

航标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管理对航标发展和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完善审核管理组织机构对促进和提升行业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具有深远意义。航标质量管理审核组织机构必须科学确定机制建立重要性,保证审核管理活动的严肃性,切实提高审核管理效果,达到真正服务现代航海保障事业不断发展地理念。审核管理机构必须建立起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审核监督组织体系,严格按照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及时性、独立性的原则,确保受控性的各项制度逐步建立和健全,并得到更好不折不扣的落实。同时,要制定科学审核管理工作机制,不断拓展和丰富审核管理方式,可采取询问、检查记录和实地勘察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全面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方式。加大审核管理地深度,挖掘影响行业发展地深层次问题,找出问题症结所在,集中整改解决。

第2篇

关键词:实验室;质量体系;内部;审核

中图分类号:C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035-02

1 审核的定义及理解

(1)审核(Audit)的定义。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地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

(2)审核的理解。①审核是对活动和过程进行检查的有效管理手段,审核的结果为管理者采取措施提供了信息。②审核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如:确定受审核方的管理体系对规定要求的符合性;评价对法律法规要求的符合性;确认所实施的管理体系满足规定目标的有效性。③审核准则是审核的依据。审核准则(Auditcriteria)是“用作依据的一组方针、程序或要求”。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准则通常可以是: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它是外审依据的主要准则。质量手册、形成文件程序和其他相关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这是组织根据ISO 9001:2000的要求编制的文件。它对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改进提供强制性指令和具体运作的指导,一旦就是组织质量管理的法规,它们是内审依据的主要准则。另外质量方针、目标、政策、承诺等是重要的审核准则,它们一般反映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④为确保审核的有效性和效率,应坚持审核的客观性、独立性和系统方法三个核心原则。

(3)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分类。

审核一般有三种分类方法,即审核方分类法,审核对象分类法和审核范围分类法.不同场合,不同的目的应选择不同类型. 按审核方分类法可以分为第一方审核,第二方审核和第三方审核.即分别是由实验室本身,组织的相关方(顾客即委托方)和外部独立的组织(中间机构)进行的审核,其中由实验室本身进行的审核又称之为内部审核,简称为内审,内审的结果可以作为组织自我合格声明的基础. 按审核对象可以分为:体系审核,即通过检查质量体系来评价其在满足质量体系目标方面的有效性以及满足顾客质量要求方面的实际有效性;过程或程序审核,即通过确定规定的方法是否持续实施;服务审核,即通过评价产品或服务符合规定的技术要求或标准. 按审核范围可以分为:全部审核,即范围包括质量体系的全部要素和所有部门;部分审核,即范围限定为对质量体系的某些部分,某些产品或活动或组织的某些部门;阶段审核,即由一系列部分审核组成,其安排方式是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对整个体系(或组织)的审核;跟踪审核,即通过审核来验证上次审核后所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有效实施,最常见的是部分审核;监督审核,即由顾客或认可机构进行的审核,目的是确认持续的符合已批准或认可的质量体系;附加审核,即当发现的不符合或偏离导致对实验室的有关活动于其本身的方针或程序的符合性或对标准的符合性产生怀疑时进行的审核. GB/T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明确要求,实验室应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定期地对其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验证其运作持续符合质量体系和本标准的要求.内部审核计划应涉及质量体系的全部要素,包括检测和(或)校准活动.

2 内部审核的基本要求

(1)审核程序。应建立并保持组织内部审核书面程序。内部审核(以下简称内审)程序的内容通常包括:目的,范围,引用标准,定义,审核类别,审核的组织,审核的基本要求,审核人员的确定与责任,审核计划,审核的基本步骤、方法及要求,审核的分析与记录,审核报告的处理,跟踪审核等。内审程序是组织内部审核各项活动总的指导和规定,可包含体系、过程、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审核,具体操作宜另订细则执行。

(2)内审重点。内审的实施重点是验证质量活动和有关结果的符合性,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过程的可靠性、产品的适用性,评价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确认质量改进(包括纠正和预防)的机会和措施。

(3)审核计划。根据标准、程序规定和所审核活动的实际情况及重要性,制订内审年度计划并经最高管理层批准,当发现重大质量问题时,或最高管理层认为需要时,可临时组织附加审核。实验室应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定期地对其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验证其运作持续符合管理体系的要求。内部审核计划应涉及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包括检测和/或校准活动。内部审核的周期通常为一年。

(4)审核人员。审核人员由经过培训和具务资格的内审员执行,并经组织管理者专门授权,内审员应独立于被审核的活动,保持相对独立性/公正性,审核人员的数量、素质应能满足内审需要(资源允许时)。

(5)审核资源。组织管理者应提供内审时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员、技能、设备、图表、经费、时间等),以实现审核工作目标。

(6)审核结果。质量审核的结果按要求整理、综合,形成报告,并按程序规定被及时有效地传递和充分利用。

(7)审核文件。审核工作用的所有文件(包括程序、标准、记录、报告、表格)齐全、适用,格式规范化,保管档案化。

(8)纠正措施。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纠正措施,并实施跟踪与监督,保证纠正系统灵敏有效。

3 实验室质量体系中内部审核的对策与建议

(1)对于审核准备,审核组应该确保自身能力建设,受审核方应该正确认识。①提高质检机构人员整体认识,高度重视内部审核。提高内部审核的质量就要提高审核方和受审核方双方的整体认识,具体做法就是不断加强计量认证有关法律、法规、质量体系文件的学习和切实有效提高质检机构人员素质和能力,才能有效保证内部审核质量。②内审组要加强内部审核员自身能力建设,按照审核计划,准备内部审核。③受审方应正确认识内部审核,内部审核与外部审核同等重要。

(2)内审员严格进行内部审核。内审组要严格按照审核计划中的内审依据,在审核范围中,查找出审核证据,形成审核发现。在审核中,不仅要体现内审员本来应该具有的客观、公正,还要体现出严格性,要多看,多想,多提问,争取找出质量体系中更多的基本符合和不符合。只有具有一定审核能力的基础上严格审核过程,才能形成审核发现,才能为受审方整改打下基础,为内部审核保证质量。

(3)实验室的质量体系内部审核应避免流于形式。①充分发挥内审的宣贯作用。内审的过程就是对质量体系文件和标准的宣贯过程,内审员依据实验室的《质量手册》或《程序文件》编写质量体系核查表,在编写的时候可以对文件的符合性和可操作性进行研究和检查。按核查表对被审核方进行审核时,就会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违反了体系文件的某一条某一款,在审核时与被审核方不断地交流、讨论,使实验室人员进一步熟悉体系文件的要求,充分理解要素的规定。②提高内审的技巧和效率。在安排审核要素时,尽量将记录、管理职责、不合格工作的控制、纠正预防措施等要素穿插在其它各要素审核中进行,尽量减少重复审核。实验室质量体系运行几年后,人员、设备、环境设施、内审和管理评审等要素均已规范,因此我们应突出审核特点,不要受“年度审核计划”的约束,使内审工作动起来。

参考文献

第3篇

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中,其不断应用到企业内部治理中,急需科学整合内部控制评价、质量管理体系审核,避免管理出现重叠现象,最大化提高管理水平。文章从不同角度入手分析了内部控制评价与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整合的可行性与有效途径。

关键词:

内部控制评价;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整合;企业管理;运营管理

1内部控制评价与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整合的可行性

1.1目的相同

内部控制评价在于全方位动态监督内部控制,全面、客观检查海量的财务数据信息,准确把握运营效率,全方位客观评价企业日常运行中开展的一系列经营活动,包括对法律法规遵守情况。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在于综合分析多方面影响因素,科学验证企业所开展的质量活动、相关结果,看其是否和之前的组织计划情况吻合,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促使企业质量目标顺利实现。站在客观角度来说,内部控制评价、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二者有着相同的目的,都需要结合企业内部各方面运行情况,尤其是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优化完善,最大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不断提高运营效益,说明二者整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1.2原则相同

内部控制评价、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二者整合是否可行和对应的原则紧密相连。对于二者来说,在实际工作中,都需要坚持独立性原则,也就是说,组织、业务等多个方面都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认真履行好自身职责,结合各方面情况,开展多样化的“评价、审核”活动,确保评价与审核结构更加客观、公正。

1.3手段相似

1.3.1手段相似。内部控制评价、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整合可行也和其手段、过程相似密切相关。就二者来说,有着相似的手段,内部控制评价属于“独立、客观”的一项确认以及咨询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价值,优化完善企业整体运营情况,注重利用“系统化、规范化”方法,比如自我评价法、第三方审计法,合理化评价的基础上,优化风险管理方法,动态控制各方面,有效解决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便于企业制定的经营目标顺利实现,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过程中,企业、第三方要借助企业的名义,严格按照审核要求,全面、客观审核企业各方面,管理评审方法应用特别多,及时解决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整体上说,二者都会采用过程控制法,采用适宜的“检查、评价”手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都需要在全方位检查的基础上,准确记录各方面的具体情况,科学解决存在的缺陷问题。1.3.2过程相似。在整合方面,内部控制评价、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二者过程大致相同,都需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全面、客观分析企业各方面运营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得到批准之后才能开展相关工作,需要以小组为单位,明确分工,明确评价与审核目的、范围等,开展针对性的实践工作,在实践中收集各方面数据资料,进行合理化整理,明确评价、审核具体结果。当下,运营管理过程中,很多企业都将PDCA循环巧妙应用到评价内控控制、审核质量管理体系中,注重在循环中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管理质量。

2内部控制评价与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整合的有效途径

2.1科学整合部门

在整合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全面、客观分析内部控制评价以及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二者的具体情况,部门职能、工作范围、工作难易度等,结合存在的问题,多角度科学整合企业已有的相关部门,构建全新的部门,负责日常一系列评价、审核工作。整合之后,企业要对该部门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便于他们全面、深入了解内部控制评价、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更好地开展一系列评价以及审核工作。在评价与审核部门整合之后,企业内部高层直接管理对应的部门,明确部门人员日常工作内容,准确把握评价与审核流程,掌握整合后的评价与审核方法,充分发挥二者整合的多样化作用。在此过程中,企业要注重全员参与,引导内部不同岗位人员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各部门作用,提出针对性建议、意见,便于二者整合之后,能够更利于企业日常管理,将内部控制评价、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整合方面的一系列工作落到实处。

2.2整合程序

在整合二者程序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综合分析各方面影响因素,根据企业运营实际情况,准确把握运营过程中,频繁出现风险的领域以及所开展的业务,制定合理化的方案、评价工作计划等,明确各方面内容,比如人员分工、费用预算、评价范围,为科学整合相关程序提供有利的保障。在此基础上,构建合理化的工作小组,小组内部各成员间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准确把握内部控制、质量管理体系方面一系列理论知识,科学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化审核。在程序整合的过程中,企业要准确把握企业不同层面、体系运行方面的具体情况,明确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检查范围、检查难点等,随时动态把握频繁出现的大型缺陷、不合格项目,严格按照整合之后的程序,开展多项工作,将各方面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全方位仔细审核评价结果。企业要借助第三方机构或者构建内部专业检查小组,明确检查的重心,评价范围、评价方法、评价流程等,实现自我监督的基础上,最大化提高整合之后内部控制评价数据信息准确率,将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工作落到实处。如果出现大型缺陷,开展的项目不合格等,要及时通报给董事会、经理层等,便于及时进行合理化处理,避免缺陷问题进一步加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如果在二者程序整合之后,出现隐患问题,要及时进行合理化调整,便于接下来的评价以及审核工作顺利开展,要构建全新的奖惩制度,促使相关人员积极、主动参与到程序整合中,将PDCA循环等巧妙应用其中,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化调整,充分发挥其多样化优势,科学整合相关程序,构建全新的持续化内部优化体系,进一步优化质量管理体系,使其和内部控制评价相互作用,确保企业日常一系列工作有序开展,最大化提高自身运营效益。

2.3整合文件

在整合过程中,相关人员要意识到整合内部控制评价、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二者文件的重要性,对比、分析二者文件多个方面,评价计划、缺陷认定等属于内部控制评价方面,现场检查表、审核报告等属于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方面,要准确把握二者相通的内容,进行合理化整合,促使二者形成统一化文件。对于不同文件内容,企业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准确把握各方面影响因素,科学增加或者删减对应的内容,科学整合二者。企业一定要将二者重要文件内容涉及到,明确内部控制评价等级,科学划分缺陷,将其划分为一般、重要、重大三类缺陷,要明确审核等级、观察项、严重不符合项等。在此基础上,企业要全面、客观记录评价审核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各方面情况,分别制作对应的报告,便于更好地掌握内部控制、质量管理体系各方面具体情况,优化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优化完善内部评价以及审核方法,最大化提高评价与审核质量,科学开展多样化的业务活动。

2.4整合方法

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应用到内部控制评价、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方面的方法各不相同,调查问卷、比较分析、专题讨论等属于前者,提问和交谈、实际测量等属于后者。在整合过程中,相关人员要根据当下内部控制评价、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方面的具体情况,科学整合各自采用的评价方法、审核方法,将整合之后的询问、检查、比较分析等方法巧妙应用到评价审核中,最大化提高评价审核整体质量。在整合之后,企业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科学利用询问法,多和内部不同岗位员工沟通、交流,可以借助问卷调查法,全面、深入了解企业不同层面评价情况。企业可以借助观察法,随时了解内部控制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整合之后各方面具体情况,尤其是执行情况,确保日常开展的多样化业务都符合具体要求,为评价以及审核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重要的保障。企业可以借助检查法,全面、客观检查二者整合之后各方面情况,比如固定资产、存货等实物资产,仔细检查一系列文件资料,比如纸质、电子,及时发现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隐患问题,科学处理,最大化降低风险系数,全方位动态控制各方面运营成本,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此外,企业还可以优化利用比较分析法,对比、分析各方面信息数据,及时发现整合之后内部控制、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异常情况,科学安排相关工作,加大内部控制力度,最大化提高管理质量。

3结语

总而言之,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站在客观的角度,全方位客观认识内部控制、质量管理体系,要根据二者一系列相同点、不同点,从不同角度入手进行科学整合内部控制评价、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二者多个方面,在整合部门、方法、程序等基础上,促使二者有机融合,处于统一的网络结构体系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科学开展多样化的评价审核工作。以此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的基础上,提高其管理水平以及整体运营效益,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长远道路,促使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祝太青.质量体系内部审核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6,(13).

[2]旷明燕.内部控制制度与质量管理体系的整合及效果[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

[3]周文琴.全面质量管理在我国内部控制评价中的运用[J].科技经济市场,2013,(6).

[4]李志京,李文兴.基于质量管理视角的内部控制评价的可行性分析[J].现代商业,2014,(15).

[5]陈留平,朱云骢.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与内部控制整合的探讨[J].会计之友,2016,(11).

[6]肖苓秋,王文君,邱云森,欧阳纾,翟珏明.内部审核是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保障[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4).

[7]尹志红.内部控制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差异及整合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34).

第4篇

关键词:实验室;质量体系;内部;审核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209-02

一、对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定义及理解

1.质量管理体系及内部审核的定义。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当管理与质量有关时,则为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就叫质量管理体系。

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地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指企业内部建立的、为保证产品质量或质量目标所必需的、系统的质量活动。它根据企业特点选用若干体系要素加以组合,加强从设计研制、生产、检验、销售、使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活动,并予制度化、标准化,成为企业内部质量工作的要求和活动程序。

2.审核的理解。(1)审核是对活动和过程进行检查的有效管理手段,审核的结果为管理者采取措施提供了信息。(2)审核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如:确定受审核方的管理体系对规定要求的符合性;评价对法律法规要求的符合性;确认所实施的管理体系满足规定目标的有效性。(3)审核准则是审核的依据。审核准则是“用作依据的一组方针、程序或要求”。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准则通常是《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它对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改进提供强制性指令和具体运作的指导,一旦就是组织质量管理的法规,是内审依据的主要准则。另外质量方针、目标、政策、承诺等是重要的审核准则,它们一般反映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4)为确保审核的有效性和效率,应坚持审核的客观性、独立性和系统方法三个核心原则。

3.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分类。审核一般有三种分类方法,即审核方分类法,审核对象分类法和审核范围分类法不同场合,不同的目的应选择不同类型。按审核方分类法可以分为第一方审核,第二方审核和第三方审核.即分别是由实验室本身,组织的相关方(客户即委托方)和外部独立的组织(中间机构)进行的审核,其中由实验室本身进行的审核又称之为内部审核,简称为内审,内审的结果可以作为组织自我合格声明的基础。按审核对象可以分为:体系审核,即通过检查质量体系来评价其在满足质量体系目标方面的有效性以及满足顾客质量要求方面的实际有效性;过程或程序审核,即通过确定规定的方法是否持续实施;服务审核,即通过评价产品或服务符合规定的技术要求或标准. 按审核范围可以分为:全部审核,即范围包括质量体系的全部要素和所有部门;部分审核,即范围限定为对质量体系的某些部分,某些产品或活动或组织的某些部门;阶段审核,即由一系列部分审核组成,其安排方式是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对整个体系(或组织)的审核;跟踪审核,即通过审核来验证上次审核后所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有效实施,最常见的是部分审核;监督审核,即由客户或认可机构进行的审核,目的是确认持续的符合已批准或认可的质量体系;附加审核,即当发现的不符合或偏离导致对实验室的有关活动于其本身的方针或程序的符合性或对标准的符合性产生怀疑时进行的审核。《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明确要求,实验室应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定期地对其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验证其运作持续符合质量体系和本标准的要求。内部审核计划应涉及质量体系的全部要素,包括检测和(或)校准活动。

二、 内部审核的基本要求

1.审核程序。应建立并保持组织内部审核书面程序。内部审核(以下简称内审)程序的内容通常包括:目的,范围,引用标准,定义,审核类别,审核的组织,审核的基本要求,审核人员的确定与责任,审核计划,审核的基本步骤、方法及要求,审核的分析与记录,审核报告的处理,跟踪审核等。内审程序是组织内部审核各项活动总的指导和规定,可包含体系、过程、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审核,具体操作宜另订细则执行。

2.内审重点。内审的实施重点是验证质量活动和有关结果的符合性,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过程的可靠性、产品的适用性,评价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确认质量改进(包括纠正和预防)的机会和措施。

3.审核计划。根据标准、程序规定和所审核活动的实际情况及重要性,制定内审年度计划并经最高管理层批准,当发现重大质量问题时,或最高管理层认为需要时,可临时组织附加审核。实验室应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定期地对其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验证其运作持续符合管理体系的要求。内部审核计划应涉及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包括检测和/或校准活动。内部审核的周期通常为一年。

4.审核人员。审核人员由经过培训和具务资格的内审员执行,并经组织管理者专门授权,内审员应独立于被审核的活动,保持相对独立性/公正性,审核人员的数量、素质应能满足内审需要(资源允许时)。

5.审核资源。组织管理者应提供内审时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员、技能、设备、图表、经费、时间等),以实现审核工作目标。

6.审核结果。质量审核的结果按要求整理、综合,形成报告,并按程序规定被及时有效地传递和充分利用。

7.审核文件。审核工作用的所有文件(包括程序、标准、记录、报告、表格)齐全、适用,格式规范化,保管档案化。

8.纠正措施。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纠正措施,并实施跟踪与监督,保证纠正系统灵敏有效。

三、实验室质量体系中内部审核的对策与建议

1.对于审核准备,审核组应该确保自身能力建设,受审核方应该正确认识。(1)提高质检机构人员整体认识,高度重视内部审核。提高内部审核的质量就要提高审核方和受审核方双方的整体认识,具体做法就是不断加强计量认证有关法律、法规、质量体系文件的学习和切实有效提高质检机构人员素质和能力,才能有效保证内部审核质量。(2)内审组要加强内部审核员自身能力建设,按照审核计划,准备内部审核。(3)受审方应正确认识内部审核,内部审核与外部审核同等重要。

2.内审员严格进行内部审核。内审组要严格按照审核计划中的内审依据,在审核范围中,查找出审核证据,形成审核发现。在审核中,不仅要体现内审员本来应该具有的客观、公正,还要体现出严格性,要多看,多想,多提问,争取找出质量体系中更多的基本符合和不符合。只有具有一定审核能力的基础上严格审核过程,才能形成审核发现,才能为受审方整改打下基础,为内部审核保证质量。

3.实验室的质量体系内部审核应避免流于形式。(1)充分发挥内审的宣贯作用。内审的过程就是对质量体系文件和标准的宣贯过程,内审员依据实验室的《质量手册》或《程序文件》编写质量体系核查表,在编写的时候可以对文件的符合性和可操作性进行研究和检查。按核查表对被审核方进行审核时,就会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违反了体系文件的某一条某一款,在审核时与被审核方不断地交流、讨论,使实验室人员进一步熟悉体系文件的要求,充分理解要素的规定。(2)提高内审的技巧和效率。在安排审核要素时,尽量将记录、管理职责、不合格工作的控制、纠正预防措施等要素穿插在其他各要素审核中进行,尽量减少重复审核。实验室质量体系运行几年后,人员、设备、环境设施、内审和管理评审等要素均已规范,因此我们应突出审核特点,不要受“年度审核计划”的约束,使内审工作能够真正达到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水平的目的。

第5篇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区别

许多汽车行业的企业为了满足顾客要求,赢得顾客信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实物质量,改善公司业绩,都在进行ISO/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但是许多企业在建立ISO/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由于对此方面意义和要求的不理解,因此并不能很好的将标准有效的运用的日常的工作中来。要规范和有效的运行企业的管理体系,不能仅靠第三方认证机构进行外部审核,而是要通过企业自己进行内部审核来确保全员参与,通过实施审核来加强各部门员工对体系的理解和运用。

TS16949的内部审核按审核对象可分为产品审核、制造过程审核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三种,非质管部门的员工有时会将三种不同的审核混淆,从而给审核工作带来困难。下面就谈谈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的三种审核的区别,以加深大家对内部审核的理解,进而更好的理解体系、运用体系。

1、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审核目的:验证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是否得到有效保持、实施和改进。

审核范围:质量管理体系涉及的所有过程、部门和班次。

审核频次:一般情况下,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覆盖的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如有下列情况时,可临时决定开展内部审核:a)当公司的组织机构发生重大变化时;b)发生重大服务或安全事故连续出现顾客投诉时;c)当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改进需要时;d)质量管理体系的某些要求或某些职能部门需加强管理和控制时。

审核内容:a)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贯彻、执行情况;b)公司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相关文件是否符合TS16949标准、法律法规的要求;c)人力资源的配置情况;d)持续改进的内容;e)公司质量活动过程控制情况;g)现行使用的硬件设施、设备是否能满足生产的需要;f)顾客满意度及外部环境对公司的评价等。

审核员能力要求:审核员必须经过培训,获得资格证书。

不合格项等级划分:按性质分为严重不合格项、一般不合格项。

严重不合格项:

――体系系统性失效;

――体系运行区域性失效;

――出现严重质量事故或给公司信誉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影响体系运行的后果严重的不符合情况,导致纠正难度大,需较多的人力、财力和时间。

一般不合格项:

――对满足体系文件要求而言,是个别的、偶然的、孤立的、性质轻微的问题;

――对保证所审区域的体系而言,是次要问题,对系统影响不大,纠正较容易。

2、制造过程审核

审核目的:确定产品的制造过程及所涉及的活动在质量方面是否满足策划的安排,以及这些安排是否有效贯彻,以更好的发挥工序质量控制的有效性。

审核范围:适用于从原材料直至交付过程中的所有影响产品质量的活动,主要是产品的加工制造过程,即各加工工序。

审核频次:一般情况,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一年内覆盖所有的制造过程。如有下列情况时,可临时决定开展审核:a)当图纸发生变化时;b)当制造工艺、工装、材料发生变化时;c)因过程控制不当导致产品不合格时;d)顾客对同种产品抱怨次数增多时。

审核内容:a)产品图样、工艺文件、作业指导书、检验指导卡等技术文件的有效性;b)产品(零件或总成)与设计图纸的一致性(外观、几何尺寸等);c)根据需要计算工序能力指数Cpk值,判断工序能力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或顾客要求;d)使用的设备、工装、监视和测量装置等是否符合要求,有无合格证;e)操作者的能力水平,特殊岗位操作者的人员资格;f)操作者是否按工艺文件、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是否严格执行“首件三检”制度;g)记录是否完整、清晰,标识是否易于识别、具有可追溯性;h)其他组织需要关注的方面。

审核员能力要求:制造过程的审核员必须对产品制造过程熟悉、了解制造过程工艺原理;工程技术专业中专以上学历;具备过程审核所需要的策划、组织、交流等技能,经培训,取得资格证书。

不合格项等级划分:按性质分为严重不合格项、一般不合格项。具体规定如下:

严重不合格项:

――严重阻碍生产正常运行的过程;

――影响产品主要性能的关键过程失控;

――影响产品后期使用安全的过程失控;

――由于过程失控造成较大的人力、财力等资源损失。

一般不合格项:

――影响产品预期使用性能的过程失控;

――不会影响到产品质量,但会给生产带来一定的困扰的过程;

――对产品制造过程的控制能力降低;

3、产品审核

审核目的:通过产品审核,避免在制造与交付过程中不合格品的非预期性使用,了解产品的质量状况及趋势,及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满足顾客对产品的质量要求。

审核频次:一般情况,产品审核每1~2月(或每批)进行一次,一年内要覆盖公司生产的所有主产品。如有下列情况时,可临时决定开展审核:a)当图样发生变化时;b)当制造工艺、工装、材料发生变化时;c)因过程控制不当导致产品不合格时;d)顾客对同种产品抱怨次数增多时。

审核内容:a)产品是否符合安全、法律法规及环保要求;b)产品是否达到了设计功能,具有使用价值,满足顾客要求;c)产品的物理、化学、力学等性能指标;d)产品实物与图样、工艺文件、标准要求等一致性;e)产品标识是否清晰并易于识别。

审核员能力要求:产品审核的审核员须熟知产品性能、功能和产品结构;能采用测量、验证、评价等方式进行产品审核;经培训,取得资格证书。

不合格项等级划分:根据不合格会引发的后果来界定,分A级不合格项、B级不合格项、C级不合格项。

* A级不合格项:

――肯定会引起顾客强烈不满,致使产品不能被接受;

――涉及产品安全性。

* B级不合格项:

――会引起顾客的不满和抱怨;

――预计功能会出现故障,影响产品使用性。

* C级不合格项:

――要求极高的顾客会提出抱怨;

――对使用无影响。

上面就是笔者针对公司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对三种不同类型的内部审核做出的总结。只有更好的理解和实施内部审核,发现问题并且持续改进,才能确保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正常、有效的运行。

第6篇

关键词:内部审核 实验室质量 质量管理体系

我国颁布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策划》,主要是针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的关键环节进行有效审查而颁发的。里面提出了对于实验室质量管理进行内部审核时应当注意的审核范围、审核方式以及抽样方案制订的技术方法。笔者认为我们应当根据市场的变化,灵活地调整审核方式和审核技术,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效率。笔者认为可以进行四步法审核方式:举行首次会议、收集相关审核材料、确定审核结果及召开最后会议。

1.举行首次会议

首次会议的召开意味着内部审核工作的开始,是相关审核工作人员一起举行的一次会议,会议召开的主要目标在于让受审核部门同审核部门联系、沟通,确认下一步审核工作。首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 确认审核范围、原则、涉及到的环节及部门、审核时间、工作进度安排计划;第二,审核部门同受审核部门进行沟通,就相关问题进行交流,保证审核的公平性、公正性;第三,请相关负责人就工作运行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简单讲解,相关审核工作人员督促审核部门积极参与审核工作,为审核单位和审核工作组建立沟通渠道。首次会议的召开时间一般比较简短,半个小时左右就相关工作进行协商和沟通。

2.收集审核材料和证据

收集相关材料可以使得审核结果评定有理有据,把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可以供内部审核工作人员判断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国家审核标准和要求。收集审核证据不是乱来的,它有一定的要求和原则,第一是关于收集证据和资料的条件:首先,收集的证据应当满足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需求;其次,收集证据要合理、科学,抽样检查要有全面性和代表性;最后,将收集好的资料和证据保管好,以便以后查询,已经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环节可以简要些记录,而不合格的地方要详细记录下来,以便最后对其作出客观的判断。第二,收集方法多样化。在审核过程中,应当采取多样的收集证据的方法和手段,例如可以采取面谈、现场观察、检查追踪等方式。关于面谈,审核工作人员可以询问有关在岗工作人员,讲谈中要提到相关质量管理体系问题,不能参杂私人情感,更重要的是对于在面谈中无法核实或确定的信息要做好记录,以免最后做出不公平的评判。审核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审查相关工作档案、文件来审核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情况,档案记录的文字资料可以作为客观的证据,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审核工作人员要注意查看档案记录是否对现行的管理工作还有效,有效的文本才能作为证据的一部分。此外,审核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观察现场工作环境来收集相关证据和材料。所谓眼见为实,在现场所收取到的信息可以作为评价的证据,而作为审核人员在进行现场考察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一、被审核工作人员是否遵守了相关工作准则和程序;二、看看执行体系文件能否有效地控制检测质量。

3.确定审核结果

审核结果就是将收集到的证据和资料同审核准则进行比较而得出评价结果。通常我们进行审核工作主要包括以下环节:第一、筛选证据和材料。审核工作人员要把收集到的资料和证据进行整理、筛选,将那些不够准确的信息、文本记录剔除出去,只有准确、无误的信息才能作为评价证据。审核组在筛选资料时要凭着耐心、责任、客观的态度,经过校对、验证之后才能纳入证据资料队伍。第二、审核工作人员把筛选出来的相关证据同审核准则进行对比,以便进一步确定运用质量管理体系的哪些评价标准条例。在审核证据是否符合判断标准时,审判工作人员一定要把审核证据作为依据,不可歪曲事实,不能用自己的主观进行评价和判断。第三,认真记录不合格报告。所谓审核证据不合格是指审核证据没有符合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准则的要求。内部审核工作人员如果做成不符合的判决,就要对形成的结果文件进行处理,填写不符合报告。填写时要把时间、地点、情况、违反相关审核条款内容交代清楚,以方便受审核部门的调整和改正。第四,汇报和分析审核结果。为了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审核组在审核活动结束后应当召开一次内部总结会议,进行工作汇报及评价。主要是对审核中不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部门、工作环节进行探讨,看看问题出现在哪里。通过对比以往历史审核结果看看现在有没有改善,体系运行质量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还是落后了。

4.召开最后一次审核结果会议

最后一次会议的召开意味着内部审核工作的完成,一般情况下末次审核会议都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召开的。参与者主要是高级管理人员、受审核部门相关负责人、质量管理体系负责人和审核组成员。会议的主题是向受审核部门介绍审核结果,对于审核过程中发现的不足之处要有效地采取纠正措施,不断建立、健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对各个受审核部门的配合工作给予感谢,并且在会议上再次说明本次审核的目的、准则、范围和相关部门,此外,还应当简单地说明审核过程,对审核结果作出恰当的评价。让相关负责人来发表建议,提出有效改善质量管理体系措施,进一步强调内部审核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总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审核过程,它涉及的范围广、部门多、相关人员数量大。在内部审核实施过程中,审核组要同受审核部门做好审核前的沟通工作。在审核过程中收集有效证据,对于收到的证据进行认真筛选和验证,把不符合准则的资料和证据剔除出去。做好相关交代会议的召开,完美地收工。唯有在每一个环节本着负责、细心、认真的态度进行审核,才能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做出客观而公正地评价,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参考文献:

第7篇

质量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一项新课题,作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一个关键性的接口,正日益引起企业,尤其是取得ISO9000系标准注册资格企业的关注和重视。它对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此,笔者就如何搞好质量体系内部审核作一些探析,以期对企业的贯标工作有所帮助。

一、管理层的高度关注

贯彻国际标准(简称“贯标”)能否成功,质量管理体系能否持续有效运行,领导的作用极为关键。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涉及到体系的各职能部门和所有过程,只有企业的管理层从思想上重视,从人、财、物等方面予以大力的支持,内审工作才能顺利开展,贯标工作才能有所保证,企业认证注册后才能继续努力,实现体系持续有效的改进。因此,管理层要把贯标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来抓,变传统企业质量管理“管结果”为“管过程、管因素、管结果”,将贯标工作和企业的实际业务运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企业的质量管理从最初的“做”标准,到自觉地“用”标准,进而到“发展”标准的转变。

二、审核队伍的精心建设

从某种层面上看,审核队伍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左右着审核的效果。因此,企业必须精心地抓审核队伍的建设,从组织上为贯标得以有效运行提供基础性保障。首先,聘任合适的审核人员。企业应从各职能部门中选聘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富有管理经验和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同志担当此任。其次,对审核人员进行必要的审核技能和审核技巧的培训,包括ISO9000系标准的培训。通过专业机构培训、审核人员之间的轮换以及适时的交流和研讨等手段,使审核人员不仅能熟练掌握标准,正确理解并掌握企业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更重要的是要能够熟练地运用标准,能够熟练审核并指导质量体系的实施。

三、审核工作的严谨务实

内审的目的是通过发现来推动和实现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因此,审核工作必须严谨务实,必须富有成效。笔者以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不妨从如下方面进行策划:

1.重视审核准备

包括成立审核组、编制并安排好审核计划、准备工作文件等,其目的是使审核工作更具针对性,更具效率。每年年初,企业应聘任具有合格资质的审核人员组成审核组,委任审核组长。对全年审核工作要进行全面的策划,对质量体系审核的范围、活动内容和时间、审核人员的分组以及审核依据等要作出具体安排,该计划经管理高层批准后应及时分送到体系所涉及的所有职能部门。同时,审核组要根据计划安排,按照编制要求提前编制检查表,准备现场审核记录清单,为审核活动顺利开展做好各项准备。

2.开好三个“会议”

主要是指首次会议、审核组会议和末次会议。这三个会议对于审核组与受审部门之间的的沟通和交流,审核信息的及时反馈,以及对审核过程的控制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审核组对每个会议的侧重点、会议要通报的主要事项以及要讨论的主要议题,要有清晰的了解,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次会议和末次会议一般由企业领导、审核组全体成员、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参加。会议应“简而短”,切中要害。首次会议主要是申明审核目的和范围,传达审核计划,强调审核原则,澄清有关问题,落实相关安排。末次会议主要是答谢受审方给予的支持,通报审核结论,报告不符合项,重申审核原则,重点则是对不符合项提出纠正措施和要求。而审核组会议,是在现场审核结束后审核组召开的内部会议,必须“详而实”,具体且有内容,其主要议题是对审核结果进行归纳、,协调相关问题,审核不符合项报告,评价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充分性,为末次会议做准备。

3.抓好现场调查

这是整个审核工作关键性环节和重要的接口,是整个审核工作最灵魂的部分。现场审核获取的客观证据和相关信息,将是评价质量体系运行有效性和充分性的重要依据。在现场审核中,审核人员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更需要正确掌握并运用好审核的技巧和策略。现场审核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是收集客观证据,二是对客观证据进行。因此,审核必须掌握好切入点,选择好审核的路径,运用好审核,发挥好专业判断。

在审核路径的选择方面,审核人员可根据检查表的设计要求,自身生产工艺、经营/服务的特点,企业的组织架构等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检查路径。在审核方法的选用上,一般采取抽样调查,因此,审核应尽可能抽取其有代表性的样本,同时更应取得受审部门的密切配合,以便使审核结论客观公正。现场调查一般包括“听、看、问、查”四个环节。“听”主要是听受审部门有关人员的介绍:“看”主要是查阅受审部门有关资料,其中包括制度、计划、规范、程序和原始记录等:“问”主要是在听取介绍情况时提出,问清情况,掌握现状:“查”主要是为立论有据,将听、看、问收集到的情况和问题,采取顺藤摸瓜的方法,到现场查证核实,一查到底,由点及面了解全貌。在现场调查中,审核人员要面对较为复杂的人和事,会遭遇到各种意外的情况,审核人员要发挥自身所长,充分运用好专业的判断,尤其是对不符合项的界定,除了深刻理解标准的要求外,还要掌握一些技巧,要贯彻“以事实为依据,以标准为准绳”的判断理念。

4.撰写好一个“报告”

审核报告是整个审核工作的外在体现,是在对客观证据及审核记录进行认真统计、分析、归纳和评价基础上形成的审核。审核组长对审核报告的编制、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审核报告既要简明扼要,又要提供足够的信息,使看报告人能对审核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此,撰写审核报告既要掌握足够的客观证据和审核发现,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局部看全局,要用典型的事实、数据说话,要聚焦组织领导和顾客关心的问题。不符合项纠正和预防措施,既要体现可操作、可控制、可评价,不能就事论事,又要体现预防、系统、,贯彻持续改进的思想。审核结论应与末次会议上结论一致。审核报告在报有关管理高层审查同意后,尽快送达受审方。

第8篇

【关键词】生产车间;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内部审核

1.机械生产企业的车间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的流程

1.1做好对审核人员以及受审核部门的培训工作

首先在车间导入质量管理体系,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手册,其中包括质量管理的目标以及方针,确定体系覆盖的范围,明晰体系中各部门应负的职责,对车间操作的步骤进行规范,制定工艺流程图,并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对不合格的半成品、成品的处理作出相关规定,在对车间的生产流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制定体系计划,分析关键控制点,找到体系的控制方向。根据体系文件的要求进行培训。

在进行车间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之前要针对体系的要求对内部审核人员再次进行培训,确保内部审核员对体系的运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体系、对将要审核部门提出的要求非常熟悉,对所要审核部门所涉及的文件以及关键控制点,操作工艺、过程控制进行强化培训,确保内部审核的准确性以及覆盖的全面性,与此同时要对受审的部门进行一次质量管理体系的培训,便于在内部审核过程中双方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快速进行,节约时间。

1.2做好生产车间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计划

根据体系要求的频率进行内部审核之前,首先要确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负责人,负责人挑选合适的内审员组成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小组,内部审核小组需指定《内部审核计划》。计划包括有谁在什么时间审核什么部门的什么条款。制定《内部审核计划》也是一个对整个内部审核体系梳理的过程,这就要求体系运行小组成员对机械生产的工艺、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以及运行参数非常熟悉,对机械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分析的步骤有清晰的认识,对影响机械产品质量的关键控制点烂熟于心,对职工劳动防护、劳保设施的健全、劳保用品的佩载要明确,合理设置、安排审核时间,这样才能确保在审核的过程中没有盲区,不漏项,不托延、按时完成,才能够充分发挥每一个内部审核人员的实际意义。

1.3依据体系要求对文件以及现场进行全方位,全覆盖的审核

在明晰了《内部审核计划》之后要召集审核员以及被审核部门的负责人,召开内审的首次会议,对内审计划进行详细的传达,便于审核的顺利进行。首次会议结束后就开始按照《内部审核计划》的顺序开始内部审核,在机械生产车间的内部审核过程中需要审核的主要内容有:机械生产车间的基础文件,例如机械零部件的生产操作规程;加工机械的操作规程;中间产品以及终产品的产品质量标准;不合格品的处理程序;产品的检查检验制度;车间员工管理制度;车间突发状况的处理程序等等。还会涉及到生产的原始记录,尤其是关键控制点的运行记录,例如机械零件加工时所需要的温度,精密零部件的尺寸等等。在现场审核阶段重点关注的是工人是否按照作业指导书的规定进行操作,是否遵照中间产品以及终产品的产品标准对产品进行判定,是否严格执行了车间的工艺操作规程,各项制度;是否按照程序文件的要求进行跟踪检验,对不合格产品是否进行了处理,是否达到要求标准等等。

1.4发现不符合项,完成内部审核报告,并针对不符合项持续改进

在审核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内部审核计划的要求进行详细的审核,对于每一项的审核都要有内审的记录以及判定,对于不符合项要根据严重程度出具《内部审核不符合报告》,并告知被审核部门不符合项的分布,在全部审核项目完成后召开内部审核末次会议时将报告送达不符合项所在部门。并完成内审报告,但是这并不是内审的结束,内审小组还要根据不符合项报告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纠正措施提出整改要求或纠正措施建议,跟踪督促当事部门进行原因分析,制定解决措施,并进行跟踪验证,以关闭不符合,达到体系要求。

2.机械生产企业的车间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1生产车间的质量安全体系内部审核往往流于形式

作为生产车间的质量体系内部审核有很多企业以及车间的管理人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是内部审核小组的组长不足以能够调动车间的整个资源,不能履行对车间生产各个环节的审核,或者是对内部审核的问题不能够正确认识,不能够引起高度的重视,没有人能够督促其针对不符合项进行持续的改进,从而使内部审核形同虚设,失去了内部审核应有的意义。由于内部审核的审核以及受审核双方都是同一个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审核,往往会过于形式话,起不到内部审核的意义,达不到内部审核的最终目的,所以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的小组长的确定一定能对企业的各个部门都有一定的掌控力,审核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要为人正直、诚实、有管理能力、保持工作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触类旁通、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及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的随机应变能力。

2.2生产车间内部质量体系审核不能本部门审核本部门

内部质量体系审核是在企业内部通过别的部门的审核发现本部门的问题,所以在审核员以及审核内容的确定时切忌本部门人员审核本部门,从而失去了内审的意义。同时还要注意的是审核的全覆盖性,这就要求在选择内审员的过程中要兼顾了能本部门审核本部门的问题,还要注意审核员之间专业的互补性以及完整性,以达到全面性。

2.3内审员选择的样本要有代表性

内审员对审核样本的确定应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要相信样本,要从问题的各种表现形式寻找到判定符合与不符合的依据,进行综合分析,以尽可能地减少审核的风险。 [科]

【参考文献】

[1]张福胜.开展内部审核 改进质量管理体系[J].梅山科技,2006,(S1).

[2]郭维里.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常见问题[J].铁道技术监督,2009,(06).

第9篇

【摘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是一种自我诊断、自我管理的有效方法,随着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就要从多方面给予创新性的审核运用,并建立符合所建质量体系的准则要求,及时纠正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一些不足,尤其是强化对预算编制的管理,完善内部管理与控制以支持新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地发挥作用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具有深厚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内容,阐述了审核的定义、内部审核的基本要求,并分析当前在构建内部审核考核评析机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构建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对策和建议,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关键词】:实验室;质量体系;内部;审核;方法

从内部审核的方法去探究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管理方式,并从审核机制的建立、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和细节要素等出发,思考内部考核的评析机制,强化管理,更好的推动整体效能的提升,从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出发,都将具有深厚的现实意义。因此,积极探索内部审核机制的科学化、先进化和规范化,促进经济的整体发展。

一、简述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相关概念

1、审核的定义及理解

对于实验室质量管理质量体系的内部审核,尤其是对审核概念的掌握,更加重要。审核是为了获取审核证据进行的一种客观的评价,并在满足审核准则以及程序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独立的评价分析。因此,对审核中的各项具体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为管理者提供可靠的信息[1]。譬如,确定受审核方的管理体系对规定要求的符合性;评价对法律法规要求的符合性;确认所实施的管理体系满足规定目标的有效性等等。从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现状来看,审核的方法一般有三种类别,就是审核方分类法、审核对象分类法和审核范围分类法,根据不同的实际工作和环境需要,选择不同的审核方法,能收到更好的实际效果。

2、内部审核的基本要求

依据实验室质量体系管理的内部审核基本要求出发,围绕审核程序、内审重点、审核计划、审核人员、审核资源等给予全面的分析。其中,审核程序主要围绕目的、范围、引用标准、审核类别、责任建立等多方面的程序;内部审核的重点是验证质量活动和有关结果的符合性,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过程的可靠性、产品的适用性;审核人员由经过培训和具有资格的内审员执行,并经组织管理者专门授权,内审员应独立于被审核的活动,保持相对独立性、公正性,从多方面满足审核的需要。

二、剖析新形势下构建内部审核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内审定位缺失

在当前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计上,由于受到审计人员的责任心、价值观、整体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一些定位上还停留在查错纠弊、堵塞漏洞等上面,导致内审工作没有体现出应有的预防价值,不能发挥内审价值创造的前瞻性作用[2];同时,内部审核还没有全面发挥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在一些单位,内部审核的职责和效能被无限的扩大,造成众多管理决策都离不开内部审核部门参与,存在管理上的一些误区。

2、制度管理空洞

在实验室质量体系管理的制度健全上,加强整体的教育培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人才的培养没有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和管理,尤其是重视市场的效能,重视绩效考核,没有形成活力、凝聚力,造成管理上的不足,致使内部审计人员的培养管理没有落到实处。尤其是在质量体系的安全管理上,内部审核的方式没有创新性,整体的服务功能被弱化。

3、整体组织乏力

由于管理力度不够,重查下级,轻指导下级工作;以及力量薄弱,无法自主组织内审项目,或者安排项目过少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上,往往力量薄弱,无法自主组织对内审项目的具体安排,缺乏整体的指导方案和工作思路,造成实际工作效率的低下。

三、探讨构建内部审计考核评析机制的建议

1、集中考核,建立综合考核评析机构体系

在具体的内部审核的程序上,建立高素质专业内部审计考核评析工作队伍并制订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综合考核评析由多个职能部门组成,要负责对各个科室、各个地方、各项工作的集中考核,牵涉面广,关联度高,不能有一丝马虎,不能出现一丝纰漏[3]。在实际工作汇总,可以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工作实际,制订考核评析工作操作细则、考评人员管理机制、考评人员培训制度、考评工作监督制度、考评评析制度。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方面的教育,锻造一支在工作中铁面无私,敢于碰硬,不徇私情,以刚正不阿、考评从严、无私无畏的形象开展综合考评工作。

2、分类指导,建立科学考核评析指标体系

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管理上,建立严格的内部审核方法,在建立科学考核指标体系上,遵循经济发展的需求原则,延伸管理渠道。一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量考核是基础,各项指标要细化硬化,便于操作。定性考核的分值比重要适当,定性考核要设置具体细化的参考内容,防止凭主观印象打分的现象。二是速度与质量相协调。考核指标要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既要考评经济增长速度,又要考评经济增长的质量。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设置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具体指标,使考评从偏重经济建设考核向注重经济、社会、文化等全面考核转变,纠正忽视对社会、文化等领域考核的片面做法。三是务实与务虚相得当。检验工作是否有实效,这是考评工作的核心取向。工作务虚的指标设置不能过多、过细,不能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关注墙上挂的、嘴上说的、书上写的、看上去养眼的,要把指标重心放在发挥实效的第一线,以务实的考评指标考出“货真价实”,考评成果使人信服,防止在考评上走形式、走过场[4]。

3、多维评价,建立阳光考核评析体系

内部审核是一个全面化的综合评级机制,因此,要从多方面思考内部审核的具体方式,促进整体效能的提升,并在具体的操作中,通过建立监督机制一级内部审计自身的价值评估机制等来加强系统化的运用,达到理想的实际效果。一是要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通过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全程监控的管理体系,可以设立举报箱、专线电话、网路管理等多种监督渠道,让各种力量融入对内部审核的监督,更好的提升质量管理的时效性[5]。二是要强化内部审核的价值评估机制。建立价值评估机制,检讨内部审计的策略和程序的有效性及是否与价值推动力保持一致,并根据检讨的结果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完善内审价值创造的相关流程,同时寻找新的价值创造机会,有效发挥内审价值创造作用。

四、总结

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方法上,可以从思想教育、制度建设、细节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化的探索,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体现出公平、公正、严格的原则,规范审核程序和具体步骤,提高内部审核的技巧和整体效率,从人员、设备、环境、管理评审等都实行规范化的管理,将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作用真正用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军;郭利敏;浅谈如何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质量[J].畜牧市场,2006,(8):12-13

[2]杨凤华;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方法探讨;浙江预防医学;2008,02(7):32-33

[3]曹忠来;质量体系内部审核的重要环节—纠正措施;青海交通科技;2010,02(6):55-5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