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学生课堂礼仪优选九篇

时间:2022-07-31 08:52: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学生课堂礼仪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学生课堂礼仪

第1篇

挖掘教材资源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重要来源。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情感,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深挖教材,联系实际,促进学生情景感知,树立学生举止文明、言行得体、彰显文化修养的新风尚。

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观察花生的外表,了解花生的营养价值,感受作者一家所说的花生的好处,进而以物喻人,学习花生不图虚名、积极奉献的精神,并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美好内在思想的人。当老师询问学生们“花生是生长在何处”时,许多学生并不知晓,有的竟然以为是长在树上的。等教师出示图片让大家观看,他们才恍然大悟。这时,教师更容易引导学生们理解“花生为什么会有作者所说的优良品质”,更能理解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又如:课文《桥》讲述了洪水来临时,老支书为了让村民安全转移,致使自己和儿子最后都被洪水卷走的故事。这个故事本身就非常感人,但是学生们可能会觉得这个故事离他们太远了,在感动之后很难将这些情怀落实在自己的文明修养之上。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更真实的感受,教师可以多搜集一些切近的相关事迹,离学校所在地距离较近的真人真事。这些事迹不一定是牺牲生命,而是从一些小事中展现出主人公的美好修养。这些生活中的平凡事迹,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更好,学生们从中知道了怎样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优秀品格。

还有《我选我》《棉鞋里的阳光》《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等,都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也容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向课文的小主人公学习,一点一滴地成就自己的文明礼仪。这就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更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起到积极高效的德育效果。

重视课堂言行

礼仪是人们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要从学生的一言一行开始。教室是小学生在校活动的最主要场所,课堂上学生的坐姿、回答问题的语言,都是其文明礼仪的重要体现。

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文明礼仪的引导者和示范者。教师在进入教室之前,首先要注意自己的仪表,穿着大方得体、面带微笑、不急不缓,给学生一种舒适的感受。教师与学生真诚有礼地相互问好,是一节课的正式开始。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教师不焦急、不烦躁,鼓励学生将事情缘由讲清,引导学生逐步按照课堂秩序解决突发事件,是教师文明礼仪的体现,也是学生逐步学习和养成文明礼仪的过程。同桌不小心将自己的课本碰到地上,能够理解对方不是故意的,并能够自己轻轻捡起,不破坏课堂纪律,不影响周围同学学习,这也是课堂文明礼仪的一种表现。

“坐、立、行、说”是学生文明举止的常规展现,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开端。有的学生觉得坐姿这么小的事情无足轻重,就不重视,即便教师反颓康鳎也往往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还有可能使学生们觉得老师太过嗦,影响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为此,在一次上课时,笔者故意斜着肩膀站在讲台上,同学们看后顿觉吃惊。看到大家的反应,笔者笑着问大家:“正确的站姿、坐姿,重要吗?”大家立刻明白了笔者的用意,从而理解了文明举止的重要性。

明理而后行。为了督促学生更好更快地养成文明有礼的举止习惯,教师要积极表扬他们中的优秀者,从中选出标准的进行示范,发挥其榜样作用。班里有个女生的作业书写得总是非常工整,几乎见不到涂改的痕迹,笔者就将她的作业展示给大家看,并让她展示写字时的坐姿、握笔姿势。大家认真观察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书写都有了明显改进。还有位学生,书本总是特别整洁,桌子上也从不乱放东西,笔者也将其树立为榜样,当天就发现大家的课桌整齐了许多。课堂上,教师的一句肯定,能够激励学生很长一段时间保持良好的举止;因为它脱离了长篇大论的理论教育,让小学生更容易从心理上接受,也更容易践行。

第2篇

目前,中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包括养成不打架不骂人的好习惯、养成有错就改的好习惯、养成礼貌待人的好习惯、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的好习惯等等,针对中小学生贪玩、叛逆的感性思维特点,通过音乐歌曲教学形式,例如一首《对不起,没关系》歌曲的学唱教学,对学生进行礼貌用语好习惯教育和有错就改的教育,这时学生不但不会反感,反而会更加主动地学习。

素质教育内容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其中环保教育是涵盖于中小学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教育的始终的,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养成爱护自己和他人物品的好习惯、养成爱护公共财物的好习惯等等。

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利用音乐教材内容展开拓展教育。

音乐课堂上,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爱惜课本。告诉学生所用课本纸张,都是来自大自然,是用砍伐的大树制成的,同时给学生讲解、展示树木在大自然中的作用防止水土流失、释放氧气、是鸟类等很多动物的栖息家园、能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原料和木材,如果我们青少年能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爱护我们的課本,那么我们就可以减少对树木的不必要的砍伐,节约我们的林木资源,也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从这一点不难看出,音乐课堂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阵地、而环保教育是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课堂上,教育中小学生要养成遵守社会秩序和爱惜公共财物的好习惯。如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爱护学校、公园等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不乱折花枝、不踩踏绿地。由于中小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还没有完全形成,还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很容易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为了让孩子们养成好习惯,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利用音乐活动环节,把遵守秩序和爱护公物的词句编写成朗朗上口的歌曲,或者让学生利用学会的歌曲旋律,做遵守秩序和爱护公物的创编歌词练习,孩子们有着爱玩的天性,音乐活动可以让学生加深记忆,并且促使学生主动去接受教育;为了进一步加深孩子对危害的理解和感受,利用幻灯片和投影仪打出不爱护公共财物和不遵守秩序后造成危害的一些图片,再配上音乐,或者让学生观看小电影,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遵守公共秩序的情感,教育学生从身边事做起、爱惜公共财物、遵守社会公共秩序、通过音乐课堂可以有效改善应试教育的束缚,让中小学生在愉悦的音乐氛围中,接受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第3篇

[关键词]商务沟通 礼仪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194-01

礼仪修养往往是一个人内涵的外在体现,一个人的学识水平综合素质都可以通过礼仪修养表现出来。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来说,走向社会、步入职场学好礼仪是至关重要的,有时一个人的礼仪修养可能会决定一个人在职场上能否取得成功,获得更多的机遇。一个人的礼仪素养更是无处不在:礼仪一向是待人接物中个人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必须学习和不断实践的一门必修课程。所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重要作用。

一、高职礼仪教学的弊端分析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人们对高职教育越来越认可,高职作为专门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基地,由于学生动手能力强,就业相对某些本科院校有一定的优势等特点,高职发展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学校对课程的配置越来越科学,实践性也越来越强,礼仪作为必修课程被所有的专业重视,成为专业基础课。但由于开设课时少,学生的实践机会还不多,往往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所以,把礼仪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刻不容缓。

二、大学生学习礼仪知识的必要性

(一)礼仪修养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问路石

大学生步入社会后,第一印象非常关键,人们常常会先入为主,如果在与人交往时能处处表现出礼貌的语言、得体的举止,使人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彬彬有礼、谈吐大方的气质,马上就会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印象,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会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二)礼仪修养是大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与人的沟通运用现代化工具和手段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所以,对大学生的沟通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的沟通方位越来越广,距离也越来越远,由个人沟通发展为公众沟通,由近距离沟通发展为远程沟通。这些都改变了传统的沟通交流方式,在沟通中礼仪需求更显重要,所以,礼仪修养不容忽视。

(三)礼仪修养能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由于我国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现在有很多大学生在迈入大学校园时,两耳不闻窗外事,有的家长和学生错误地认为学习好了就一切都好了,往往培养了一批“高分低能”的人才,最起码的道德礼仪规范都不懂,致使学识水平与道德水平严重不协调,这与严重缺乏礼仪知识有关,步入社会后也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才能使学生的内在与外在完美结合,培养出内外兼修的合格人才,才能在商务沟通中做到游刃有余。

三、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礼仪修养

(一)设置情境教学,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礼仪教学

在学科教学中将礼仪知识渗透到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礼仪素养。而设置教学情境是非常好的教学手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设置教学情境之前,教师对布置的任务提出要求,例如:礼仪礼貌、服装服饰、语言技巧的要求等,并进行竞赛。

1.在学习商务沟通中《交谈》这一章节时,我是这样设置情境的: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选出每组的组长、摄像、策划、解说等人员,组长给每位组员布置任务,同时,经过小组讨论决定交谈的题目,确立交谈内容,发生的时间、地点、周围环境,这些都由解说完成。同学们可以在寝室进行演练,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经过一番准备之后学生进行展示,展示时有评委评分,在展示过程中学生交谈时的礼貌礼仪表现是否得体,比如客户双方进行交谈时,服装是否得体,在交谈过程中是否有打断、插话、质疑、纠正、补充对方说话的行为,是否做到讲普通话、语气语调是否得体等,无处不在显示着商务沟通中礼仪的存在,使交谈更加通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达到目的。

2.在旅游管理专业,这种礼仪教学可开设在旅行社。旅行社人员接待客

户时的仪态仪表、语音语调,等一系列礼仪知识都可在实践中得以展示。

3.在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中,礼仪更是一种技巧。通过设置情境礼仪方面的知识更是无处不在,比如上电梯时的礼仪,谁先进谁先出,宴会时的座次等,都表现出礼仪素养的重要,也体现了职场的规范。

(二)生活中规范礼仪,使其成为一种习惯

懂得礼仪、学习礼仪知识,不仅需要在学校学习系统的知识,同时,也需要大学生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使礼貌成为一种习惯,只有平时做到彬彬有礼、礼貌待人、谈吐气质不凡,才能在未来社会成为真正令人尊敬的人,才能在职场立足。

第4篇

[关键词] 物理课堂 学生 讨论式教学法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强调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尽管讲授式教学法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方面有它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训练、培养学生的智能方面却显示出极大的局限性,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我们要培养具有创造才能的新一代人才的要求。为此,近两年来,我对物理课堂教学法做了一些改革,提出以学生分组讨论为本,教师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经初步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我把一课堂分为3段来教学。第一段,在简短引入新课之后,学生根据教师课前布置的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中指定的内容,经过思索以后在小组里进行议论找出思考题答案。教师在教室里巡视,了解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这阶段约花10分钟左右时间。第二段,通过教师启发、点拨、归纳、由师生共同活动,主要由学生对教材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教师点拨引导学生着重弄清重点、难点,让学生对加深理解、记忆。这阶段约花20分钟时间。第三段,让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练习,以求当堂强化概念,巩固新知识,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这阶段约花10分钟左右的时间。

初步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能在体现教师主导作用情况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并能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智力。下面,笔者就以全日制高中物理(必修加选修本)第二册(人教版)实验十二“多用表的使用”中有关欧姆表这节课,谈谈这种教法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的第一阶段,即阅读、思考、议论阶段。先花两分钟时间做了一个演示实验:用立式大型万用表的欧姆档测量一只未知电阻值,让学生看到用欧姆表测量电阻比伏安法测电阻法方便(前一节课就是讲伏安法测电阻),引起了学生对欧姆表的兴趣及求知欲望。在这简短的引入之后,就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并思考下列3个问题:(1)欧姆表的内部构造怎么样的?(2)欧姆表测电阻的原理是什么?(3)怎样使用欧姆表?(注:这些问体在课前预习作业中有布置,课堂中主要是分组讨论。)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了教材内容,经过思考,在小组内交流个人的思考题答案。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过程中提出了不少问题,有些还具有普遍性。如“欧姆表的刻度是否均匀?”“欧姆表是怎么样进行刻度的?”“电池用久了电动势和内阻要发生变化,但使用时仍要调零,怎么会有相当大误差呢?”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思考问题的结果。如果由教师来讲述上面3个思考题的答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跟着教师走,他们是不会想得很多、很深的。

课堂教学的第二阶段,即进行课堂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的阶段。学生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主动与教师共同整理、归纳教材中的知识系统,此时,教师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到全班进行讨论,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来参加课堂讨论的。因此,他们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也就特别高。如果课堂上讨论3个思考题时,学生举手要求上黑板来发言,根据电路图说明欧姆表的结构、原理、使用方法、经其他同学补充,同时在黑板上把板书整理好,总共只花了约10分钟,就将书本上主要内容讲完了。为了加深对欧姆表的理解,我把学生中提出的问题也提到全班进行讨论,经过大组讨论,这些问题也得到圆满解决。

学生课堂上能发表各种见解,这是他们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表现,也是教师给学生提供发挥其主体作用条件的结果。

课堂教学的第三阶段。即运用、反馈、巩固阶段。这是学生应用刚学到的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或是应用物理定律定理及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阶段在这堂课上,我让学生做了两个练习:(1)计算题。如图,当R=700欧时,若表棒A、B短路正好使表头指针指在满刻度。现在保持R不变,接上Rx=1700欧,指针正好半偏,求表头内阻Rg(电池内阻不计)。

(2)每个小组发一只万用表及几只电阻,让学生练习使用万用表电阻档测量电阻的方法。

通过这两个练习可以达到如下目的:(1)通过计算,进一步让学生知道I与Rx是不成反比关系的,因而欧姆表刻度是不均匀的,练习后,我又指出1.7千欧即为该表的中心值,在刻度表面以前先要测出其中心值,便于刻度。(2)学会用半电流法测表头内阻。(3)学会使用万用表侧测电阻阻值。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大致有以下6点体现:

1.教师在理解、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提出阅读思考题,从而有效的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启发思维。

2.学生阅读教材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个别解答疑难,更好地因材施教。同时,搜集典型和共性的疑难以便统一答疑

3.组织帮助学生穿线结网,整理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主持课堂大组讨论时,教师相当于一名导演,而学生则是演员。

4.把握学生思想脉络,运用各种适当的教学技术手段,启发思维巩固记忆发展学生技能。

5.精讲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6.设计练习题,指导解题技巧实验、技能,组织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在上课时,为了能充分体现出上述6点内容。除了在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法外,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灵活的掌握教学进程,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合理地安插在第二阶段中,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在每一个教学阶段中,教师都以教材为基本依据,紧扣教材。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议论、思考,通过学生自己对教材的系统整理消化,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巩固,从而能更有效地落实基础知识,深入理解,牢固掌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是在落实教材所确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进行的,而能力又是以学生学习、掌握与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形式体现出来的。

第5篇

小学科学就是要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并且是初中化学、物理、生物学科的启蒙课程。而科学课程的课堂评价就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我认为科学课中老师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储备、活动能力、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四个方面的评价。在具体的操作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关键词:科学课程;知识储备;活动能力;情感态度;行为习惯;课堂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272-01

科学知识储备评价。不是简单地检查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条信息,而是要全面评价学生对各种科学基本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和运用情况。要看学生在课堂下对课外知识的了解。例如在学习空气的热胀冷缩时,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能想到体温表,说里面的水银柱根据人的体温可以升高,还有的同学能说出冬天一桶水结冰后能冒出桶面,这些都是需要在平时生活中自己积累的知识,而这些平时不经意的知识却在课堂上成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如学习了一些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的知识与研究方法之后,能不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或有没有“科学能够改善生活”的观念等。

情感态度评价。这一方面是看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学习是否认真;对身边的各种自然现象与问题是否有求知欲,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是否尊重事实,尊重证据,实事求是,对一个问题的结果能不能做出多种假设和预测,其中有没有大胆的想象和创新,是不是乐于和其它同学合作和交流,能否接纳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些都是可以作为评价学生在这节课中的依据。

注重活动能力的评价。科学课堂中,有很多实验,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制作、创造,来完成一节课的内容,看似简单,其实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独立操作、思考能力,所以这方面重点可以评价他们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观察是否全面,设计是否合理,提问是否正确,假设是否恰当,测量是否准确等,是不是运用了自己最擅长的方法表达探究结果。

行为习惯。如在科学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尊重事实;是否能得出结论,并清晰地表达;是否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是否注意收集第一手资料,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等等。评价方法主要采用了:

1、重观察。注意观察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表现,据此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必要时展开个别的教学指导。

2、常谈话。以平等身份向学生询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了解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想法。

3、作业中反映。从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判断其有关水平与能力。

4、做好记录。学生对探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有特殊意义或价值的信息(如学生的超常表现、独特见解、科学创意等)及时记录在案,供终结性评价时参考。

第6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提升 学习能力

随着我校文化课教学改革的深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面对我校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对数学没兴趣等特点,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有所学,让他们一天比一天有进步,一天比一天有干劲。而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因此我们要依托课堂教学,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面结合学生的特点及教学实际,仅就数学教学方面谈几点拙见: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更要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讲《二次函数的应用》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现在我市正鼓励农民养殖致富,你的邻居要建一个矩形鸡场,条件是用长度一定的篱笆围矩形,有两种方式,一是一面靠墙,三面围;另一种是四面围。请你帮其设计一下,每种方式下应该怎么围鸡场面积最大?这是实际问题,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题目一出,学生的热情很高涨,大家通过激烈讨论,得出结论:三面围时长是宽的2倍;四面围时长和宽相等,即是正方形时面积最大。此时,适时的引导是必要的。此外,我还提醒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做其他的事情,都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更达到了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另外,数学的神奇性使得每堂数学课都对学生具有新鲜感,如能在引入新课时提出具有诱惑力的问题,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一般有开门见山的直导式、观察规律的发现式、实验操作的演算式、具有诱惑力的问答式等,在各种不同的方式中,都可以直接提出与课本有关的问题或通过诱导的方式提出问题。如在讲《指数函数》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如果把一张纸(纸的厚度约为0.1mm)对折1次,变成2层,再对折一次,变成4层……写出纸的层数Y与折叠的次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当X=30时,求Y的值,此时的高度是多少?”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薄薄的一张纸对折30次没什么了不起,可当通过计算得出这个高度相当于珠穆朗玛峰高度的十几倍时,课堂一下“炸开”了,学生对这一事实惊叹不已,这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依据教材内容,把握契机,创设情境,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最终找出规律,形成概念,达到使学生会学的目的。这也在潜移默化中为提高学生的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给予表扬与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我校的学生大多数在初中就是所谓的“后进生”,缺少教师的关爱。尤其是数学,有的学生甚至“谈数色变”,从心理上对数学就予以排斥,从而导致不想学,甚至有些就根本不学。实际上他们同样需要教师的肯定和欣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的热情态度和取得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和及时的鼓励。如在讲完一个例题后,可以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归纳其解法,并指出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对他们多提一些基础问题,让他们也有锻炼机会。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和信心。当学生的作业做得很好时、当学生的解题方法新颖时、当学生的成绩有进步时、当学生表现出刻苦钻研精神时,都要给予适度的表扬,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励“攀比”热情,达到表扬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的目的。让他们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形成“学风浓”的良好氛围,让他们从心底里喜欢上数学。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使学生易于吸收。一堂课到底选用哪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考虑,一般的,每节数学课都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因此,通常所采用的都是讲授与练习相配合的方法。

例如,讲函数概念时,第一节课主要是讲清概念,运算较简单时可用问答式,采取归纳讲授法为主;讲利用不等式求函数最值时,由于这节课主要是提高学生运用技能,运算上技巧性强,采用练习法为主较为合适,练习可层层深入。又如求函数y=x+1/x的值域,对于这种常规题型,可采用发散讲授法,即变换角度,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考虑。学生能通过对几种方法的讲授比较,对这一问题及牵涉的几个方面的知识了解透彻,课堂效果较好。

第7篇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创新能力的关系为契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进一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所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这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出发点,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挖掘新信息的能力。教师在认真备课、分析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还应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文成公主入藏”一课时,我组织学生通过扮演文中角色的方法来体验当时的情境,让学生再现历史人物的真实画面。这种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感悟体验。岳麓版的历史教材图片更加精美、地图更加形象、史料更加翔实……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如何运用好以上材料是很关键的。我们绝不能出于应试教育的需求,完全放弃形象性材料,更不能让学生死背课本中抽象的概念,一遍一遍地抄写时间、人物、名词等知识。教师应深刻领悟新课程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师生互动起来,从而达到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学生一味地模仿、记忆,但没有创新意识。因此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理念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积极探索历史课堂教学的新思路,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锻炼学生的动脑能力、动口能力和动手能力,充分发挥新教材中的“动脑筋”和“活动与探究”两个环节的作用,使学生的独特才能有机会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讲解岳麓版的八年级历史下册《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时,备课时我针对本课的重点,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香港与大陆的分合经历是什么过程?澳门的历史由来是什么?台湾的历史渊源是什么?“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按就近原则,每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在组内形成统一的认识,最后推选一名代表,展示小组的讨论成果。这样的教学方式,扭转了传统教学观念、创新了教学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崭新的舞台。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了新知识,培养了创新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第8篇

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化学教学实践,对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以下粗浅看法。

1、正面启发,因势利导,让学生“想问、敢问”

学贵有疑,疑是探究的源头,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是自主学习的开端,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课堂教学应积极诱导学生生发疑问,鼓励学生思考提问。老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的学者多思多问、奋发努力、发明创造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学习他们善于思索探究的品质,使学生明确质疑的重要性。新课程需要教师发扬课堂民主,帮助学生确立“我是课堂的主人”,树立学生“想问、敢问”的信心,激发学生提问的主动性,产生想问的冲动,转变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鼓励打碎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创造一个争先恐后“想问”的环境。

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情境,收集学习素材,注重科学方法的训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思考。教师要正确引导和鼓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不指责,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从教材中找答案,一起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开辩论会。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所做的是: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认真解答,及时评价,尤其对有价值的提问或思考性强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批示或在课堂上及时提出,让学生来解答和评价,让学生及时产生一种兴奋感,进一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对提问的问题质量不够高的时候,教师也一样认真解答,并鼓励学生下一个问题将比这次的问题提的更好。课堂上,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多用“你这个问题提的真好”、“你答得很好”、“你基础不错,继续努力会更好”、“你很聪明,若能再仔细一些会很出色”、“你不比别人差,多些自信和方法”等言语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坚持,使学生的质疑提问意识逐渐增强,让学生“敢问”。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愿问、乐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学习兴趣对学习的直接作用。兴趣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认知倾向,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当学生对一个事物充满兴趣时,他的感觉会变得敏锐,想象会变得自由,思维会变的活跃,学习就有了自觉性、主动性。学生有了学习的热情,自然会对化学学科认真钻研,才会产生各种问题,诱发学生提出问题。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具有极大的兴趣,才能产生学习、探究的动力,才能使学生知难而进,肯下功夫,勤于思考,才能有问题可提。所以本人认为,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质疑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可用以下方法:

(1)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2)充分了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着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3)努力加大实验教学力度,能做演示实验的尽量去做,能让学生动手做的实验尽量让学生动手去做。

(4)与生活紧密联系,增加实用性和能反映最新科技动态的内容。

(5)及时反馈,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找出自己的不足。

这样,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愿问、乐问”。

3、指导质疑方法,培养质疑能力,让学生“会问、善问”

第9篇

数学学习动力是指参与数学学习的动机、意志、兴趣、自信心、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要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动力能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数学学习潜能,调节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作为数学教师,如何改进课堂教学,让课堂成为数学学习的发动引擎,以此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动力呢?

一、点燃学生学习热情,营造快乐数学学习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每次接触,归根结底是为激励对方的内心活动。”数学学科因其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学生课堂学习情绪容易低落。从心理学视觉来看,课堂情绪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动力。为了让学生快速、主动地参与数学课堂学习活动,教师要用自己的正面情绪去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具体做法有:数学课开始之前,利用多媒体播放《我真的很不错》这类的励志歌曲,学生在休息的同时也产生了发奋学习数学的情感。在课堂学习中,给学生讲激发潜能的故事,让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愤悱状态。结合学习内容,在教学环节融入心理训练,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学好数学的潜意识。例如,教学《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时,用“我爱数学”或“数学有趣”等词语玩移动卡片的游戏,让学生不但知道什么是倒推法,同时也开启学生用倒推法的策略去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把教学中的关键节点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形式展现出来,如“送小数点回家”,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小数点移动的规律,感受到数学好玩,形成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二、灵活运用教材内容,精心设计节奏明快的教学过程

为了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减少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在课堂上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问题解决要注重台阶式的推进,以降低问题难度,便于学生理解接受。注重学法指导,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经历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数学问题的解决思路变得简单明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让学生树立敢于挑战数学问题的信心。在教学“找规律——周期”的例1时,例题以“红蓝红蓝”为顺序排列,已经排列了8盆,问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解题方法自主探讨,在交流中发现有的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有的用列举的方法,有的用计算的方法。无论学生采用哪种策略,问题都得以解决,每个学生都获得了问题解决的成就感。接着,把花盆排列顺序变为“红蓝蓝红蓝蓝”,照此排下去,问左起第60盆是什么颜色。让学生感受到用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在彩灯、彩旗的教学中,再让学生探索利用余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设计的教学过程层层推进,节奏明快,让学生在探索用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的过程中,有节奏感、新鲜感、乐趣感,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动力。

三、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促使人人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主动进行数学思考,变被动的数学学习为主动的数学学习。例如,在教学“小数乘小数”一课时,先让学生预习例题,再让学生交流计算方法,教师相机点拨,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在跟进练习中,注重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如“我当检察官”:让学生在计算练习中互查互纠,找出错误的原因;“我来当老师”:同桌互相出题、做题、评价;“谁是计算大王”:看谁计算既快又准。让学生不但学会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还知道自己是怎样学会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动力。

四、发现知识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规律

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习者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越学越有灵感。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说明了数学学科的知识,学生必须经过自己的探索、创造来实现,要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通过剪、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求出面积,在进行数学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用转化的数学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在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在原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剪、移的转化方法,使问题迎刃而解。学生在学会转化的方法同时,也发现数学学科的知识有规律可循,意识到数学学习本身就非常有意义,从而增强了数学学习动力。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