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优选九篇

时间:2023-01-04 18:22: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第1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技术能力;教育信息化

为了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2000年,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要求各中小学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此后,《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2015年,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迫切性

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信息化、全球化及互联网的发展变革了人类世界的工业生产方式、交流沟通方式、学习教育方式。教育领域内,一方面,学生的信息素养、利用科学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成为个体为未来更好地适应职场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必备技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中因此增加了关于信息素养的课程;另一方面,随着科技进课堂的发展,教室内的多功能媒体逐渐增多,教师教学的辅助设备日益更新,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教师利用新兴技术教学的能力增强。[1]为满足学生的需求,改善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了我国第一个有关教师专业能力要求的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下文简称《标准》)。2005年,教育部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下文简称《计划》),该《计划》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为宗旨,借此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基础教育、教育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配合该《计划》的执行,同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下文简称《培训大纲》),该大纲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建立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基本制度。然而实践中,由于年龄、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在面对计算机、互联网、投影仪等现代教育技术时,中小学教师因职前培养中未接受相应的现代技术教育,年龄较大或地域偏僻的中小学教师并不具备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青年教师虽然较老教师相比有更多的经验,但仍未达到熟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要求。[2]因此,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成为全国中小学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问题分析

国家自2005年启动《计划》以来,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已在全国22个省、市展开。经过全国各省市学者的调研,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对于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有了提升。[3]然而,在深入调研之后,我们发现现行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培训方式过于单一

根据调查发现,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两种:“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骨干培训”采取的是从各个学校抽调一批骨干教师到培训单位参与集中式的“面对面”培训,骨干教师回到工作岗位以后,“以点带面”地对该教师所在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全员培训”即学校内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培训学习,以弥补“骨干培训”的不足,此种培训方式多借助于网络培训展开。目前各省市网络培训硬件建设已基本满足教师的需求,网络培训已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4]无论是“骨干培训”,还是“全员培训”,都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骨干培训”中,一方面,参与培训的教师要脱产培训,自身的教学任务受到干扰,长途奔波下的短时间的集中培训效果遭到质疑;另一方面,参与培训的教师因个体差异所接受到的信息量不同,回到学校后,培训内容的二次转述会部分折损,“以点带面”培训的有效性降低。“全员培训”中,由于各地资源条件、学校硬件设施、学校管理方式、教师个体水平的差异,网络培训可能受到网络速度的影响,培训内容的更新、培训内容的质量难以满足不同水平教师的需求。

(二)培训内容未能满足教师需求

按照《培训大纲》开发出来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教材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版本,已出版的两版教材都采用“文字教材+配套光盘+网络培训平台”的“三维立体化”的教材建设模式。然而,在教师实际操作中,由于互联网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全球信息流动速度的提高,计算机技术普及程度的扩大,固化的、统一的教材难以满足教师不断变化的需求。再者,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核心是学习应用某项技术,但是在网络培训中,这部分内容往往以文本式的材料呈现,无技术指导难以满足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需求,无法达到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与教学改革整合的能力。

(三)培训过程中缺乏教学交互问题分析

网络培训中,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实现了远距离的授课,节约了相应的资源,实现了规模化学习。但是,培训过程中的教学交互问题成为难以克服的缺陷。在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中,一方面,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具备特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的术语,如果教师不能将其理解透彻,将难以进行相应的操作;另一方面,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着大量的、繁杂的技术操作步骤。在培训过程中,部分学员认为培训中导师对于专业问题的解释太少;技术操作过程中,出现了缺乏技术细节指导而影响培训质量的问题。即使设置了答疑环节,因人数众多、问题参差不齐、时间限制等原因,无法有效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5]

(四)培训后期缺乏继续学习的支持系统

职后培养中,中小学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培训后期缺乏继续学习的支持措施和环境。面授培训中,教师仅仅能在培训期间接受专业人员的指导,短时间内,教师缺乏充足的反思与回馈时间,未能将学习内容完全内化,无法将自身的教学与培训紧密结合起来。结束培训之后,如果教师需要帮助与指导去完成后续的深入学习,则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或技术、设备的支持。网络培训中,由于培训网站中关于教师学习内容的评价及反馈的更新速度较慢,教师无法及时获取自身学习效果的反馈。培训结束后,则会出现信息资源网站、相关软件无法继续使用的问题。此外,由于中小学教师自身获取资源及信息渠道的限制,教师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技术问题或专业问题,学校及教育部门无法及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与专业指导。缺乏完善的支持系统是导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滞后的重要原因。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优化策略

在“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倡导下,为了解决上文中提到的问题,笔者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尝试性地提出了以下优化策略:首先,针对中小学教师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倡导相关培训部门改革培训模式;其次,从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视角出发,呼吁培训部门及各教育区、学校完善支持系统;最后,建议教师个体树立“反思型”教师的职业生涯目标,制订个人的专业能力发展计划。

(一)培训部门改革培训模式

“骨干培训”与网络培训的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为了改善单一的培训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当前,部分培训部门开始尝试新的培训模式。1.“翻转培训”的课程培训模式。该培训模式以近年来新兴的“翻转课堂”理论为基础,提出培训前针对教师进行调研,根据教师在实践中的需要确定培训的主题,而后以特定的主题划分培训的内容,并将此培训内容制作成固定时长的教学视频,将其上传到培训网站。因此,参与培训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找寻相关内容的学习,培训部门在固定时间内安排专业教师在线为参与培训的学员提供相关学习内容的解答。完成培训后,配套进行在线能力测试,检验学员的学习效果,并给予反馈。[6]2.“混合式”学习的培训模式。深圳市罗湖区根据该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现状,尝试了“混合式”学习的培训模式。该培训模式将网络培训和面授培训结合起来,根据学员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设计培训内容;培训内容按照主题划分为进阶的单元,学员根据自身的情况,操作控制条,完成培训内容的自主学习。在面授培训过程中,主讲教师可针对学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式讲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员的问题。[7]两种培训模式都实现了满足不同能力培训者的需求,避免传统培训模式一刀切所带来的问题。

(二)相关部门完善支持系统

无论是培训过程中,还是培训结束后,完善的支持系统是支持学员进行学习的必备条件。完善的支持系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网络培训、自主学习中所涉及的硬件和软件设备;二是学员学习过程中人际互动关系的支持,即学习小组或学习共同体。1.创新网络学习空间。第一,相关部门要完善硬件、软件设备支持系统,满足学员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着重完善网络培训多功能的个性化学习平台建设,设计简洁适用的网络平台。第二,技术部门要完善网络学习平台的功能,建立学习空间应集成网络教学、资源推送、学习生涯记录等功能,以便学员及时地监测学习效果,复习、巩固学习内容。2.人际互动关系的支持系统。近年来,随着教师教育与教育管理研究的逐步深入,教育学界越来越重视“非正式组织”“学习共同体”“知识建构共同体”在学习中的作用。因此,学校及培训部门应联合各界的力量,建立相关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及学习的共同体,通过线上服务或线下讨论等方式为学员的学习建立软性的人际资源,切实提升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水平。

(三)树立反思型教师的职业目标

上述方法都是从外部因素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寻找优化策略,但是事物的发展往往需要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方面的作用。因此,中小学教师自身的内驱力才是促使其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在终身学习的时代,中小学教师自身应采纳行动研究的方法,树立反思型教师的职业目标。第一,基于个体日常的教学及学习,增加对于自身教育技术能力了解的环节,认识自身的优缺点;第二,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中,反思日常的教学活动与培训内容之间的联系,找寻改善自身教学行为的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第三,培训结束后,教师应尝试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利用所学习到的教育技术,并测量教学效果,逐步改进教学方法,做到灵活自如地利用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在信息时代,计算机、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催生了后喻社会,而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必须走在时代的前沿,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以应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是一项长期的改革工程,单凭一己之力难以完成,必须强调政府、社会、学校、教师之间的合作,才能达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作者:马涛 单位:本溪市教师进修学院

参考文献:

[1]InanFA,LowtherDL.FactorsAffectingTechnologyIntegrationinK-12Classrooms:APathModel[J].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2010,58(2):137-154.

[2]袁同庆.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徐冲.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反思型教师的成长[D]:[硕士学位论文].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4]岳宏伟.非正式学习视角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5]孔维宏.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5):65-68.

第2篇

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是建国以来我国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的大事,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06年,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教师之间推开。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技术能力 培训

笔者通过河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远程培训平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以往进行的信息技术培训相比,这次培训无论从培训形式,还是从培训内容上来看,都有较大的差别。信息技术培训注重的是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这次培训注重的是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思想,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对教师关于教育技术的理解和如何基于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整体上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培训,完成了从信息技术培训走向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转变。下面是笔者的一些培训感悟及浅见。一、端正思想,纠正和澄清认识误区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块中有一项作业是: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笔者浏览了小组讨论学员发的帖子,发现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存在着误区,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认为信息技术就等于教育技术。一位学员这样认为:“教育技术就是在教育领域所涉及的技术都应用出来,目前感觉接触比较多的就是,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所讲内容。”其实辅助教学是教育技术应用的其中一个方面,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很重要。教育技术能力更多的是对我们教学的辅助和把握作用,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个理念和方向。还有学员认为教育技术应该是教学手段和方式的运用,从挂图到幻灯片再到多媒体的运用,从纸质教案到电子备课等。这种认识偏重于技术,是有失偏颇的。按照这样的认识,必然会走到信息技术培训的老路上去,其做法是以信息技术培训取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对此认识我们必须加以纠正和澄清。

1.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在学科、对象、研究范畴上是不同的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信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这里所说的合适技术,包括现代技术、传统技术、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是指信息技术,但是决不应把这里的“合适技术”仅仅理解为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培训目标不同

信息技术培训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即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指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信息的能力。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要使培训者具有教育技术素养,即具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

其中,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的能力。

3.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培训内容体系不同

信息技术培训教材围绕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展开,尽管信息技术培训中也涉及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软件利用和教学自动测评等教学应用的内容,但目的是将这类教学应用作为案例去验证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与有效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则是围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展开。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涉及信息技术的内容,但目的是利用这类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二、立足教育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影响到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如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学习过程的组织。由此产生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即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在充分考虑实际教学的情况下,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与渗透,从而实现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而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内容等选择合适的工具。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以先进的理念做引导,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而且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依据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教育要求。

三、增强创新意识,提升教育技术能力

这次初级培训虽然结束了,但对于整个教学来说,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参加培训的教师应当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反思过去的教学方式,以创新意识、综合意识、反思意识为立足之本,打破以往只重知识不重育人的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束缚,以教育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为切入点,切实研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对教师来说,提升教育技术能力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从信息技术培训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转变,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是一种能力,是具有技术含量的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培训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了基础,从信息技术培训走向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必然的,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最终受益者是学生,其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教育技术的学习,是学习技术,也是学习方法,更是学习新的理念。教师培训中设置的公共必修课,对从基础上提升教师水平,整体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对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九五”期间北京的计算机模块学习和考核使教师具有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十五”期间未来教育和整合课程使教师把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十一五”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课程使教师在掌握国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同时,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层面学习新课程的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基本能力和水平。教师通过学习,逐步适应了发展,体现了培训工作的有效和及时性。

朝阳区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中,采用项目方式,协调多个部门和中小学校共同参与,形成完整的工作管理体系。组织具有北京市认定资质的20名学科教师,在集体研究、统一标准、体现特长的情况下,按照阶段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按期开展,在统一标准下不断调整学习形式,严格管理教学进程,保障了学习效果。建设了适应教师学习交流的平台,使混合学习有了基础保障。

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必须体现自己的专业特征。教育技术是教师专业的重要基础。全员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朝阳区中小学有近13000名教师,目前已有11000名教师在385个教学班参加了学习,我们收集了约9000名参加学习教师的反馈,基本情况如下。

表1说明,教师对本次学习认为好和很好的人数达到总人数的86%。在学习收获上认为同意和很同意的人数不低于总人数的92%。

表2说明,在学习前后对学习内容的掌握上有明显正向偏移,效果明显。

以“教育技术对学科教学的影响”项目为例,其曲线对比图(如下页图),数据符合偏正分布,偏移效果显著。

第4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信息化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034-02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教师教育能力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在网络大数据的浪潮中,教师应积极地提高自我的专业素养,学习并运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将现代教育技术完全地融入课程教学中去。教师培训作为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了提高自我教育技术能力的机会。

一、影响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因素

教师想要提升教育技术能力,有两个途径。

第一,自学成才。有一定教育技术基础的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网络平台或网站搜索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内容。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搜索的内容零散,缺少权威性、系统性。

第二,参加相关培训。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并且可以分享大家的经验和教学成果。笔者认为,当前的教育技g能力培训存在如下问题。

1.面对面的培训,需要参加者时间统一、地点统一。有些情况还需要异地培训,如要对全省的所有中小学教师进行一次轮训,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

2.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参与培训的一线教师,在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以及对教育技术能力认知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培训机构通常情况是按照大众式的培训方式进行的,不能做到以人为本,使得参训教师无法得到个性化的帮助。而且,面对相同的培训内容,不同水平教育技术能力的参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会产生培训速度过快或过慢的情况,使得培训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不强。最终直接导致很多教师参加完培训,仍无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水平,使得培训形同虚设。这样的培训,不仅是对国家资金的浪费,也是对受训教师时间的浪费,使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无法得到提高,从而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3.为了培训而培训。当前的培训大多不是按照学员的实际需求而制订的培训方案,教师只是听从领导的命令而参加培训,甚至是一些教师本应参与培训,但因教学任务等,只能找其他人顶替。参训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参加培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调动,培训成了走过程、应付公事。这样的培训只能让参训教师感到厌烦,达不到培训组织者的预期目的。而且,培训机构对参与培训的所有人员安排了统一的培训内容,而参训的教师无论在年龄、学科,还是学习能力及经验的丰富程度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别。然而,相同的培训模式无法保证每位教师的需求,使得教师无法与培训“合拍”。

二、信息技术发展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了良好条件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突破了传统的学习模式,终身学习的提出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只要你想学习,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各种终端进行学习,如手提电脑、iPad、手机等智能终端。与此相比,教师的培训方式也在逐渐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从前那种集中面授培训带来的培训人数、培训时间、培训地点的问题,已经再也不是问题了,而作为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教师,更应该及时地汲取新的知识、技能,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变革。

为了保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达到良好的效果,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培训内容如何确定,“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结合本地区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特点,从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另外,还需要结合本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未来几年内信息化资金预算等经济因素。信息技术培训的目的在于课堂应用,培训内容涉及的内容不接地气,那只能是“走马观花”,让培训者无从下手。

第二,选择信息技术培训内容,从硬件条件出发,考虑软件培训内容。

这些年教育信息化发展很快,教师的课堂引领“利器”从最早的幻灯片到投影仪、电子白板到触摸一体机,学生参与课堂的工具从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发展到现如今的iPad。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为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共享,提供了内容、技术上的强力支持。所有这些为提高课堂学生参与度和教学效果的教育技术条件,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为传统课堂的革新提供了硬件条件。

依托于硬件条件,各种教育教学软件得以在校园、教室中得到部署和应用。特别是这几年随着无线网、智能手机APP等的广泛推广,更加方便地实现了教师到学生点到点的信息通道,并成为新的应用发展趋势。

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确定,应该从本地区学校具有信息化硬件条件出发,结合软件运行的硬件条件、信息化硬件环境来确定信息技术培训内容。

第三,培训本身应该是一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的机会。

既然是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培训应当采取能够体现信息技术先进性的方式。以笔者这些年参与的暑期远程研修为例,可以说是信息化教育应用的成功案例,每年通过培训平台参与培训的人员达到几十万。通过这个平台,参训者可以直接观看在线视频、在线作业、在线参与讨论,指导教师可以查看本班每名学员的学习进度、在线批作业、点评、出电子板报。培训平台打造了一个学习社区,让每名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

第5篇

论文摘要:在信息化时代,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呈现出新的理念。本文探讨了“融入法”宏观培训模式,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系本培训模式及实施课题带动的培训模式。

近年来各学校培训中心在教师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就目前国内学校教师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现状而言并不令人乐观。

1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呈现的新理念

在信息化时代,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呈现出以下新的理念。

1.1开放培训的理念

多媒体网络是一个开放的、虚拟的空间,教师可以自主、快捷地获得和利用各种信息,打破了教师教育培训在时空上的束缚,真正实现了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学校、区域与区域之间的随机交互,实现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资源全天候、全方位共享,只有开放—让教师自主地“充电”,充所需的“电”。

1.2终身培训的理念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革新,我们的教师教育培训只有真正落实在“继续”两字上,才能具有生命力。我们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的理念,进行培训的教师首先要有这种理念,要为教师教育培训做好超前准备。

1.3主体培训的理念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主体,既不是教师进修院校,也不是行政主管领导,而是广大一线教师自己。只有不断增强一线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培训中“要我学、被动学、强制学”的现状,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2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的构建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新的理念,为本文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的构建提出了依据。

2.1构建“融人法”宏观培训模式

“融人法”培训能很好的解决理论与技能相脱节的问题。具体的讲就是在进行技能培训的过程中,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将现代教育思想、教学设计理念、知识管理理论等融人教学过程中。如在讲解word图文处理软件时,除了讲解一些基本操作外,培训教师应引导被培训教师应用word进行信息化教案的编写,这样既锻炼了操作能力,也使教师对信息化教案编写产生兴趣,从而引人教育技术理论,并提出现代教师应具备编写信息化教案的能力。

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是以任务为导向,希望解决具体问题,并希望看到学习成果。如果把技能培训和理论培训两者交叉进行,一方面缓解教师接受技能培训的压力,还可使教师有一个消化理论的时间。这样,教师技能提高的同时,理论水平也逐渐上了台阶,理论与技能的相互结合才能水到渠成,而且教师如何接受培训将影响到他如何去教学生。

总结培训经验得知,将各种理论融人到不同技能学习中的“融入法”培训既避免了理论与技术操作两张皮的现象,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而“现实”,也使技术操作有了理论指导,而且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就能与教学实际结合,使其所学能立刻应用,体现成人培训功利性和目的性强的特点,当然这也对培训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

2.2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系本培训模式

系本培训是一种基于校本培训,体现个性化需求的教师培训模式。在培训过程中要本着“转变观念,扩充知识,提高利用教育技术实施教育教学能力兼备科研”的思想来开展工作。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培训院系学科带头人。各院系依据教师教学的需要,确定培训内容,灵活安排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如小组研讨、观摩听课、专题讲座、个别指导等,从而制定近期培训计划和长远培训方案。

第二,各院系行政部门和学校主管领导以及教育技术中心组织管理工作,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划分各自职责;扎实开展各项培训工作;严格进行考核检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第三,各院系内部要创设自由表达思想,积极参与讨论的培训氛围;每学年由教育技术中心组织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各院系交流培训工作经验,并评选出各院系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成果显著的教师作轮回讲座,交流经验、学习心得,相互学习提高。

系本培训的实施始终离不开学校行政部门的组织,教育技术专家的指导,全体受训教师的积极参与。如果说校本培训是在传统培训基础上发现的一种具有全新教育理念的培训模式的话,系本培训就是在继承这种新型培训模式优势基础上的一种更有针对性和更具个性化的培训模式,也是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的一种极具生命力的培训模式。

2.3实施课题带动的培训模式

如果说系本培训能促进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并将其与课程教学有机整合的话,课题带动模式将是教师利用教育技术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一条很好选择,而且学校教师承担有专门的科研任务,已具有较高的自主研究和学习能力。

课题带动就是通过使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在课题的选题—实施—研究和结题中,主动参与教育技术的研究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并不断地反思培训学习中的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己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水平;而且课题带动式能让教师带着“任务”去驱动“学习”。

第6篇

我参加了本市教师与技术能力远程培训,感谢教育部门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经过一段时间的网上学习,无论在教学和学习的理论水平、计算机操作水平、教育教学的理念、教学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及评价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使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技术中级培训是基础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呼唤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而这支队伍的建设和形成需要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不断充实和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武装他们,并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日趋优化最终达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经过这段时间的培训,我对教育技术的掌握更加熟练,对教育技术概念理解更加透彻,现将收获和感受总结如下: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理论水平

本次培训中有幸接触到了国家级以及省级重要的教育专家,让我第一次这样近地接受专家的指导,让我感到了接受新的教育思想与理念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教育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使我感到比原来站得高了,看得远了。我对投身教育改革的激情更加充沛。

二、提高了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这次培训让我真正认清了“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区别,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如何科学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以及教育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真正意义。

【教育技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三、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

规划主题单元的学习,让我受益非浅,通过学习主题单元教案,我深刻体会到了教案设计的结构,知道了主题单元教案所要包含的内容。另外还制作了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设计,能让我的单元主题设计更加清晰、明确。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为主,探索性为基础,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创造能力。

我开展研究性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体验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规范、科学的思想,体验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感觉等。

第7篇

论文摘要:笔者通过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过程,对培训中出现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进行了分析,从范畴、目标、内容体系等方面对信息技术培训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认识进行纠正和澄清,并提出了在教育实践中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措施。

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是建国以来我国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的大事,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06年,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教师之间推开。

2009年11月,作为培训试点省辖市——安阳市第二批学员之一,笔者通过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远程培训平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以往进行的信息技术培训相比,这次培训无论从培训形式,还是从培训内容上来看,都有较大的差别。信息技术培训注重的是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这次培训注重的是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思想,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对教师关于教育技术的理解和如何基于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整体上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培训,完成了从信息技术培训走向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转变。下面是笔者的一些培训感悟及浅见。

一、端正思想,纠正和澄清认识误区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块中有一项作业是: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笔者浏览了小组讨论学员发的帖子,发现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存在着误区,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认为信息技术就等于教育技术。一位学员这样认为:“教育技术就是在教育领域所涉及的技术都应用出来,目前感觉接触比较多的就是,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所讲内容。”其实辅助教学是教育技术应用的其中一个方面,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很重要。教育技术能力更多的是对我们教学的辅助和把握作用,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个理念和方向。还有学员认为教育技术应该是教学手段和方式的运用,从挂图到幻灯片再到多媒体的运用,从纸质教案到电子备课等。这种认识偏重于技术,是有失偏颇的。按照这样的认识,必然会走到信息技术培训的老路上去,其做法是以信息技术培训取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对此认识我们必须加以纠正和澄清。

1.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在学科、对象、研究范畴上是不同的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信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这里所说的合适技术,包括现代技术、传统技术、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是指信息技术,但是决不应把这里的“合适技术”仅仅理解为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培训目标不同

信息技术培训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即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指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信息的能力。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要使培训者具有教育技术素养,即具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的能力。

3.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培训内容体系不同

信息技术培训教材围绕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展开,尽管信息技术培训中也涉及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软件利用和教学自动测评等教学应用的内容,但目的是将这类教学应用作为案例去验证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与有效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则是围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展开。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涉及信息技术的内容,但目的是利用这类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二、立足教育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影响到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如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学习过程的组织。由此产生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即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在充分考虑实际教学的情况下,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与渗透,从而实现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而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内容等选择合适的工具。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以先进的理念做引导,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而且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依据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教育要求。

三、增强创新意识,提升教育技术能力

这次初级培训虽然结束了,但对于整个教学来说,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参加培训的教师应当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反思过去的教学方式,以创新意识、综合意识、反思意识为立足之本,打破以往只重知识不重育人的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束缚,以教育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为切入点,切实研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对教师来说,提升教育技术能力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从信息技术培训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转变,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是一种能力,是具有技术含量的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培训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了基础,从信息技术培训走向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必然的,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最终受益者是学生,其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1、提高了信息技术的素养,教育信息技术也是一门科学,更要研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教育信息技术的整合,同时,我也认识到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信息技,信息技术使老师面临着如何成长,如何应对新的问题。通过此次培训,让我认识到,学会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学科教学中能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条理清晰,直观形象,学生明白易懂,特别是教学流程图让教学过程更加明朗化,为我的教学增添了光彩,使我对课程发展、教育信息技术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2、掌握了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知识、研究方法,教学媒体选择和使用方法,学习媒体素材的加工和获取方法,掌握了信息检索加工利用方法、授导型和探究型教学设计的模式、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包括前期分析、确定目标、制定策略、选择资源、确立步骤、分析评价),教学资源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基本概念,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反思等。

3、具备了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及教学条件有效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具备了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加以优化教学环境的能力,具备了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学习活动、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能力。

4、本次培训采用网络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时间空间灵活,给人轻松自由的选择学习时间带来了方便,特别适合边工作边学习的人。通过在线讨论的方式进行,这一点也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线讨论中,不但解决了老师布置任务,而且解决了平时教学中的困惑,以及大家在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同小组的互相沟通,互相帮助,最后经过小组互评,共同完成这次培训,小组成员也可以在全班讨论区发表个人意见,这样提高了小组成员的参与度。

5、学习内容非常实用,从计算机基础操作,如文档编辑,数据的统计处理,演示文稿制作,多媒体素材的获取、加工方法等,如何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方法和技巧,教学设计基本方法等基本技能开始培训,并结合大量中小学实际教学案例,特别是教学各环节的具体设计与处理,word中的修订功能用于电子作业的批改,excel中公式与函数用于成绩统计与分析,上网查找资源和一些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又为教师深入开展教科研、更多的获取资料、展示成果提供了帮助。

第9篇

[关键词] 教师专业标准; 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贾居坚(1967―),男,汉族,河南孟州人。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教研、教师教育基本理论研究。E-mail:。

2011年12月,《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教师专业标准》),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广泛讨论。2012年2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2012]1号)。作为一名教育技术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2004年12月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本文试图对两套标准体系从标准制定的背景和标准的维度与内容去作比较分析,进而探讨如何在教育技术培训中践行教师专业标准。

一、标准制定的背景比较

(一)《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制定背景

世纪之交,我国信息化飞速发展,正从工业社会逐步向信息化社会转化。信息化社会要求教师和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而教师掌握信息技术能力,既有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更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并有效推动其在课堂教学的应用成了当时的热点问题,旨在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项目与研究也广泛地开展起来。教育部于1999―2003年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基本上完成了中小学教师“计算机扫盲”的工作,使得教师具备了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然后在2002年,开始着手进行《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制定。经历了标准的体系框架及内容设计、征求意见、初稿研讨与修订、标准试验与进一步完善等四个阶段,历时近两年,经过试验之后制定出《教育技术能力标准》送审稿。[1]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2001年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本次课程改革的范围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体制,对中小学教师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是一次立体的、全方位的冲击,使得他们茫茫然不知所从。被称为“教育教学改革制高点”的教育技术正好为他们指明了道路。通过学习有技可用、有章可循的教育技术,在应用教育技术的过程中将学生为本、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等新课程理念内化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之中,融合于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以及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极大地推进了新课程的开展。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制定的背景要素包括信息化社会和新课程改革,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概括为图1。信息化社会要求教师拥有信息技术能力,这既有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更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切都推动了《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产生;而《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大大提高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新型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图 1 《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制定背景因素的逻辑关系

(二)《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背景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就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关注,也成了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先后依据国情制定了各种类型的教师专业标准,亚洲部分国家也着手制定不同形式的专业标准。可以说,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制定与实施,已成为许多国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举措。[2]

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经过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正处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阶段。在新课程理念从耳熟能详到逐渐被广大教师接受之后,各级教育行政和培训部门以及教师本人都明显地感觉到制约新课程取得理想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教师自身的素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论述,明确提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了有效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就着手研究建立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包括《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质量标准》和《教师教育机构认定标准》。《教师专业标准》是其中的重要标准,它的研制工作主要经历了课题研究、标准研究、征求意见、专家审议和审定统稿等五个阶段。

由此可见,《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背景因素包括世界教师专业标准研究的推动和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这样概括(如图2所示):对教师素质的关注推动了世界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也推动了中国的《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标准》制定的原动力,也是制定《教师专业标准》的根本目的。

图 2 《教师专业标准》制定背景因素的逻辑关系

(三)两套标准制定的背景比较

(1)相同的目的:两套标准都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制定,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可以看作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攻坚战的先锋部队,它有力地冲击了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接受新技术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教育思维方式;而《教师专业标准》是主力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到了大会战的阶段。如果教师能够达到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这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攻坚战必将取得圆满的胜利。

(2)不同的视角:两套标准的不同之处在于《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是从具体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入手,期望以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教师专业标准》是从宏观着眼,既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导向图。

二、标准的内容比较

(一)《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内容介绍

《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包含3个子标准(教学人员标准、管理人员标准和技术人员标准),总体结构可以概括为“4(14)N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体系结构”(对于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N分别为41、46和44),其中,“4”表示有四个能力素质维度,分别是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教育技术的“知识与技能”、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应用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14”表示十四个一级指标,“N”表示N个概要绩效指标,分别包括“意识与态度”维度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应用意识”、“评价与反思”和“终身学习”;“知识与技能”维度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与创新”维度中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支持与管理”、“科研与发展”和“合作与交流”;“社会责任”维度的 “公平利用”、“有效应用”、“健康使用”和“规范行为”。

(二)《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介绍

《教师专业标准》针对不同学段,分别制定了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框架由基本理念、基本内容与实施建议等三大部分构成。基本理念提出教师要以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基本内容总体结构可以概括为“3(14)N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体系结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N分别为62、60和63),其中,“3”表示有三个能力素质维度,分别是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十四个一级指标分别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中的“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专业知识”维度中的“一般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通识性知识”;“专业能力”维度中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和“反思与发展”。

(三)两套标准的内容对比

两套标准体系各自都有三套标准。鉴于《教师专业标准》的很多具体要求主要是针对教学一线教师,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考核认证的对象是全体中小学教师,比较而言,专业知识在中学教师考试内容中所占的比重更大一些,所以我们选取《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与《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的《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进行对比。本文一方面对标准的具体内容作比较,另一方面以教师知识能力构成为框架来比较两套标准。

1. 两套标准具体内容的比较

(1)《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体现了《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一级指标明确提出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与态度。为了落实《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而出版的《教育技术培训教程》中明确指出“突出混合学习思想”,“努力实现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直接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其根本目的,这也正体现了“学生为本”的思想。

表1 一级指标对比

(2)《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一级指标涵盖了《教师专业标准》的专业能力:《教师专业标准》所要求的专业能力中的一级指标几乎都在《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出现(如表1所示)。只是具体到基本条目说明上,《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所掌握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评价”、“沟通”与“反思”等能力体现在教育教学所有的活动中,而《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更多是强调运用“技术”来促进相应能力的发展。

2. 以教师知识结构为框架的比较

林崇德(2005)从教师知识的功能性角度出发,把教师的知识结构分为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等四部分。[3]《教师专业标准》基本包括了这四部分知识,其中“学科知识”即林先生分类中的本体性知识,“通识性知识”即文化知识,“小学生发展知识”、“教育教学知识”以及“激励与评价” 对应了条件性知识的三个方面――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教师专业能力部分的形成应用过程也即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积累过程。而《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不涉及本体性知识,仅仅包含了一定的条件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的一部分――技术知识。因此可以说,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一种条件性能力,是成功教学的重要工具。

三、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中践行教师专业标准

从对两套标准的制定背景和内容对比中,我们看到了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师专业能力的密切联系,也论证了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工具。而教育技术培训在中小学教师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并得到了普遍认可,那么我们就可以并且有必要在教育技术培训中落实教师专业标准。《教师专业标准》有三个维度,其中的师德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本文暂不对此进行讨论,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在教育技术培训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推动技术带来的专业理念的变革

技术是与人类的意志和目的密切相关的,是人为达到自身创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而进行的实践活动。[4]因此技术的主观目的性是技术的本质特征之一,应用于教育领域旨在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技术也必将带来教育理念的改变。在教育技术培训中,培训者要引导学员意识并发掘技术带来的教育教学上的改变。

1. 引导教师反思自身的教学信念

教学信念是教学行动的指挥官,而信念却往往因其内隐性和长期沉淀形成的思想行为定势而难以得到改变,而教师专业发展通常需要改变教师的教学信念。Mueller和Zeidler(2002)认为教师形成的固定教学程序会影响他们关于科学教育目标的信念,[5]因此,在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要引导教师意识到技术对教师教学生活的改变,并反思现象背后教学理念的改变。

例如,教育技术初级培训中,信息化教学资源占有很大的比重。部分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处理往往花费了大量的备课时间,似乎不值得,“不用课件我也可以讲明白”,因此学习与使用的积极性不高。这种想法正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观的体现。而备课中提倡使用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尤其是信息化教学资源,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明白,也是为了给信息社会的学生一个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示范,并展示知识获得的一种方式。这正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教学观的体现。在培训中,培训者要避免做仅仅传授技术的工匠,要做一名工程师,把技术应用的深层原理渗透给学员,使得参加培训的教师能够反思自身的教学观念,促进教学观念的潜移默化的转变。

2. 相信技术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颁布《教师专业标准》的重大意义之一就是促进教育公平。教育肩负着重要的社会使命,不但要启迪人的心智、锻炼人的品格、完善人的心性,还应在消除社会上的不平等、创造宽松和谐的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6]

教育公正或公平是现代社会中政府在公共教育资源(机会、权利、利益、条件等)供给或配置过程中所应坚持的“应得”原则和所应实现的“相称”关系,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均衡、合理安排与有效利用。[7]而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时间和空间的问题,我国连续推出的“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等项目正是数字技术帮助实现教育公平的体现。在教育部2012年上半年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再一次明确提出了“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这也是政策上利用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体现。

(二)丰富专业知识的信息来源

在终身学习的社会里,个人进修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传统的全日制学习对于在职教师往往可望而不可即,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免费的学习资源、参加网络互助学习共同体(如新教育运动)、参加正规的网络培训等都成为炙手可热的方式。这都是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贡献。在这种教育信息化的趋势中,教育技术作为工具,其主要贡献在于:它既是学习的资源,又是对问题进行思考的催化剂……作为思考活动的催化剂,它组织信息并对学习者进行展示,同时帮助他们培养自己对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和评估的能力。[8]例如教育技术能力教学人员中级培训中所教授的思维导图工具就可以催化学习者对所组织的信息的思考。

(三)识别教育技术培训内容中的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标准》中很多条目都是关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应用,有些条目很明显属于教育技术能力的范畴,如“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有些条目只要稍加分析,就可以在教育技术培训中找到踪迹或依据。这里,笔者进行了总结并分类,希望能够提请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师生注意。(具体内容详见表2)

1. 教学设计

教案编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条目中明确突出“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教育技术初级培训教材就是以一堂课的设计为主线贯穿了模块的内容,培训结果之一就是“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条目中除了对教学设计的结果――教案提出了要求,还对教学设计的一些要素提出了要求。例如《教师专业标准》中“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结合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就是对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应用,而中级培训主题二就是要求掌握学习者特征分析的方法。

2. 激励与评价

教育技术培训中讲到的新课程评价理念――“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教师专业标准条目中“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的前提,“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是“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的理论基础。中级培训中所讲到的“常用评价方法与设计”是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具体工具。对这些培训内容的深入讲解和思考,可以从理念到操作层面上改变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

3. 合作与反思

“沟通与合作”是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要求之一,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很多活动中都注重培养教师的这种能力。例如“分享与修改教学设计”、“分享与修改素材资源”、“分享与修改课件”等活动都是注重培养教师的沟通与合作能力,这和教师标准对教师“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

“反思与发展”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也得到了重视,例如在初级培训结束时安排了“总结与反思”活动来引导教师反思,在中级培训结束时安排了“制定后续学习计划”的活动引导教师考虑自身发展。在这些活动中,培训者可以引导教师形成“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识,“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使得教师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践行教师专业标准。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司负责人就《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答记者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21~23.

[2] 周南照总主编.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5] 朱旭东.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6,23.

[4] 刘美凤.教育技术学科定位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80.

[6] 顾明远.《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说明[N]. 中国教育报,2011~12~214(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