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结构专业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12 15:24: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结构专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结构专业论文

第1篇

摘要:介绍本校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和专业结构调整的整个发展、演变过程,并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专业结构;市场需求;对策

安康卫生学校位于经济、文化欠发达的陕西南部,经过4O多年的艰苦创业,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实力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回顾学校的发展历程,我们体会到教学质量、教学改革、专业结构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3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这3个因素中,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的根本,教学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专业结构是学校发展的关键。鉴于对专业结构重要性的认识,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1专业设置与学校发展的历史回顾

从建校初期到1984年,学校主要开办医士和护士2个长线专业,间断开办过中医、放射、药剂、妇幼等专业,每年的招生专业数一般为3个左右,招生规模维持在600人以内。从1985年起,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学校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了专业调整和创办新专业的力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学校现已形成两部一院(大专部、中专部和附属医院)的基本办学格局,学校大专部设有临床医学、社区定向医学、中西医结合、麻醉医学、护理、助产、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8个专业;中专部设有护理、助产、卫生保健、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计划生育技术、眼视光技术、IZ:l腔工艺技术、康复技术、医学生物技术、中医康复保健、药剂、中药制药、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卫生信息管理15个专业。专业结构的拓展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规模,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学校2006年与1984年同期规模相比,在校学生由600余人发展到2600余人,增加了3.3倍;校舍建筑面积由3000m扩大到58246m,固定资产由138万元增加到6000余万元,实验室资产由40余万元增长到近1600万元。1993年我校被评为省部级重点中专,2000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2调整专业设置的基本做法

2.1保持优势专业,创建自身品牌

对于就业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大、自身优势明显的长线专业,如护理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我们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加大了教学改革力度,在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学生能力培养上下工夫,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以良好的教学质量赢得了社会信誉,树立了自身形象。

2.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拓新专业

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对医学相关学科人才的需求,我们在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适时开办新专业。如针对本地区医学影像技术、麻醉医学、眼视光技术、口腔工艺技术方面人才缺乏的情况,及时开办了医学影像技术、麻醉医学、眼视光技术、口腔工艺技术等专业;针对基层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需要,开办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和计划生育技术专业;根据一些制药企业、医疗单位和药品市场的需要,开办了医学生物技术、药学、中药制药等专业,并从师资、设备、管理等诸方面予以倾斜,以促使其健康发展。

2.3增强趋前意识,避免盲目开馥

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周期性,卫生人才市场的需求在不同的领域也有其周期性变化,因此开办新专业不能盲目追求“热门”,要注意其专业特点与未来人才市场需求的衔接,尽可能缩短培养周期,快出人才,争取“短平快”效应。我校挑选部分医学相关学科开设了高中起点的两年制高中专(包括医学文秘、卫生信息管理等专业),对有一定市场需求的短线专业,如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眼视光技术、口腔工艺技术、医学生物技术、药学等专业则采取隔年招生和轮流开办的方式,对一些已不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市场需求渐趋疲软的专业,则逐步压缩招生规模,适时淘汰或停招,这样既满足了社会需求,又没有造成培养过剩,避免了资源浪费。

3加强协作.纵向联合.拓宽办学渠道.提高办学层次

目前,中等医学教育的专业结构已趋于完善,要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需求,还应在拓宽办学渠道、提高办学层次上下工夫。我校从1986年开始,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延安大学联合开办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由原来单一的临床医学发展到现在的社区定向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麻醉医学、药学、护理、助产、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9个专业,并开办了初中起点五年制医学高职高专教育,目前高职高专在校生人数已占在校生总数的75%以上。这种依托高校联合办学的方式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全方位地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实力,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我们还与上述学校以及省内外其他高等院校协作,开展了专升本的成人教育、自考、函授、远程教育等,与相关行业和部门联合开展了所需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等,拓宽了办学渠道。扩大了学校的生存空间。

4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4.1开办新专业.6论证与决策问题

新专业的开办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在可行性分析论证的基础上适时决策,不失时机,抢抓机遇。

4.2锞程馥置与散学计划制订

围绕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搞好课程的优化组合,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是开办新专业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质量。对于国家尚无指导性计划的专业,先组织人力进行专题调研,及时制订出能体现本专业特色的教学计划,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予以完善。

4.3妥善解决师费问题

随着新专业的开办和办学层次的提高,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师资问题。我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有能力的教师从事第二专业的教学工作;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或脱产进修学习,提高学历,拓宽知识面,加强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培养;积极引进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同时充分发挥当地其他大中专学校、科研、医疗单位和工厂的优势,实行校院联合、校企联合,进行联合办学,聘请兼职教师,满足教学需要。

4.4实验、实习问题

随着新专业开办和办学规模的扩大,出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实验、实习问题。这既有实验设备和实习场所不足的问题,也有带教师资匮乏的问题。除学校自身应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改善实验、实习条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以满足教学需要外,还应走校院联合、校企联合的协作办学道路,实行联合办学,挖掘教育资源,实行资源共享、效益分享的办学模式,扩充和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如我校开办的部分短线专业(包括医学影像技术、眼视光技术、口腔工艺技术、医学生物技术、药学等专业),除学校先期进行基础投资外,都是采取走出校门、寻求协作单位联合办学的方式。这样既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教育资源,又避免了学校大量财力的重复投入。

第2篇

学生考虑问题深入,对学生都给予较好的评语。其余学生由教研组组成答辨小姐进行逐个答辨。毕业设计的成果,基本反映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水平。

这次毕业设计工作,给予我们不少启发,下面就今后毕业设计工作谈一些想法。

一、选择结合实际任务的不同类型毕业设计课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建筑结构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学生毕业后既能从事建筑结构的设计和研究,又能从事建筑工程的施工和管理,但他们在学校里要着重进行的是作为结构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在整个教学中加强基本理论,重视基本技能训综,切实安排好实践环节,以及认真做好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工作。

在各种教学安排中,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是学校教学的两个方面,而能力和创新精神却是提髙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丨川练应当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使学生由低到高地受到连续的训练和薰陶。但是毕业设计却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综合训练独立工作能力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环节。它对保证学生质量起着其它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因而必需予以髙度的重视和精心安排。

从历史沿革看,我系本专业毕业设计曾有几种做法:解放初期没有毕业设计,学生祗是在临毕业前阅读几篇文献,写份读书报告;学苏后开始设置毕业设计,做的是假拟题目,分建筑.结构、施工三个阶段进行“总装配”;58年后实行“真刀真枪”的毕业没计,学生在一个小组里结合实际设计任务经历结构设计的全过程;61年后“真刀真枪'’和“真题假做”的结构设计题目件举,同时引入少呈科研題目,使学生学会科研方法。

我们认为把毕业设计作为“总装配”也好,作为“经历结构设计全过程”也好,作为“学会科研方法”也好,它们都有正确的一面,但也有困难的一面,而且不能概括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例如进行“建筑、结构、施工”的三阶段总装配,好处是学生能将已学知识联系起来解决工程问题。但毕业设计时间短,学生要忙于完成三阶段任务,精力分散,不易做到深入钻研,不能更好地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又如“经历结构设计全过程”的做法,好处是真刀真枪,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是一次实战淚习。但生产和教学矛盾突出,例如设计资料常变动,各设计工种间技术矛盾很多,施工单位会提出种种实际问题要求推翻已做好的设计,因此学生会做大量重复性工作,有的不属于基本教学要求。

我们认为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槪括起来应做到“两彳、进一步”一就是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训练能力;抓住“三个性”——就是要求学生做毕业设计时具有综合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这里所谓“进一步”,就是把毕业设计和其它教学环节联系起来考虑,有些训练可以在其它教学环节中基本完成,而在毕业设计中强调的则是进一步的提高。所谓“三个性”,就是在综合进行“总装配”的基础上,强调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供选择的毕业设计课题是广泛的。它可以是设计题目,可以是研究设计任务,也可以是本专业在结构、力学、材料、施工方面的科研专题。这里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毕业设计题目要结合实际任务,它应该或者是一项实际生产任务或者是一个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学生不仅在毕业设计中能经历一次设计的或小型科研的全过程,而且有为推动四化建设尽自己力量的责任感。有了这一点,学生就会有极大的主动性和极积性去研究解决各种工程实际问题,做一些有创新意义的工作。也就能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更有目的地钻研和运用理论,锻炼基本技能,自觉提高独立工作能力,自始至终地用高标准要求自己,最后达到培养目标要求。

二、抓好毕业设计前各个教学环节(尤其是实践环节),是提高毕此设计水平的重要条件

建筑结构工程专业是设计类型的专业,培养目标测重于结构设计和设计问题的研究。上述毕业设计安排能不能完成培养目标赋予的任务?会不会削弱结构设计方面的训练?这是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我们认为,一个结构工程师,除了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外,必须有严S的学风,有熟练的运算、绘图和应用规范手册的技能,有一定的处理构造和施工问题的能力。这三方面是进行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但要成为有作为的工程师,这些要求是不够的。他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做出好的设计方案,会处理新的工程问题L.这祥才能使生产不断发展。所有这些学风、技能和能力训练,显然不能只在一个毕业设计环节中加以完成,而是大学五年培养的结果。大学平时教学环节和毕业计,@;一t有整体。所以,适当地对平时教学和毕业设计进行分工,将一些更基本的丨川练放庄F时教学中,尤其在乍时实践环节中加以完成,而毕业设计丨则重对培养综合性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是可取的。

例如,学生测量实习时,我们可以要求他们在2~3周内完成一个广区(或地区)的实际测图任务,学生测绘的地形地物图作为该厂的竣工图或在该地区进行基建的依据。

学生肩负了生产任务,就能认真地对待每一个读数,处理每一个数据,绘制每一根线条。这样就能在不长时间内锻炼严谨的学风,为今后培养更好的学风打下基础。

又如我们有意地在一些课程设计和大作业中安排工程技能的训练。譬如在“单层厂房结构设计”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对一个典型厂房进行构件选型、主体结构和构件计算、处理各种构造问题、画出结构布置图、节点大样图、构件模板配筋图、材料表等。

他们的计算和图纸大体应达到生产用结构计算书和结构施工图的水平。这样就使学生在课程设计阶段基本完成过去毕业设计中对结构施工图训练的要求,在毕业设计中就有更多时间去考虑新方案和新专题。在“髙层建筑结构”作业中,我们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一个较复杂的结构构件计算,了解一般结构工程的计算方法、步骤以及怎样进行数值校核的方法。那么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就能摆脱一些数值运算钏练要求,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计算:腾出精力去研究更为复杂的问题。

施工实习时,我们选择宝钢工地作为实习现场。那里有宏伟的建设场面,有先进的施工机械,有众多的技术课题,有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指导。我们要求学生在完成实习任务的同时,为工地解决一、两个实际工程问题,写出专题报告,由工地技术人员负责审阅鉴定。例如有的学生为了统一异型钢模板类型,改进了某项设计,可节约数十吨钢材;有些学生对上海地区降水工程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调査分析,或者对宝钢工程中的基坑边坡稳定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他们都写出有价值的专题报告,受到好评。在77和78级两届实习中,学生几乎一致认为:“施工实习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学习了施工知识,受到了一次从未有过的独立工作锻炼,在能力培养上有一个飞跃”。

我们体会学生经过测量实习、课程设计、施工实习等实践环节训练后,在学风、技能和能力上,每次都能迈上一个台阶。如果思想抓紧,措施得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他们的进步将是不小的。这些训练都能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有些工程技术训练大体得到解决,有些能力培养有了良好开端。在这个前提下,无疑地应该而且可以对毕业设计提出更髙的要求。

三、不同类型毕北设计题目的做法和要求

根据上面的毕业设计要求和我们的具体条件,我们认为毕业设计净时间以16~17周为宜,毕业设计选题以三类为宜,即“设计类”、“设计研究类”和“其它形式研究类”。由于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后岗位都侧重于结构设计和研究工作,所以前两类题目应该多一些;又由于教学计划中对结构课程设计已有一定训练,所以单纯设计的题目也不宜太多,以免过多重复。至于三类题目的比例,要看每届毕业设计前的具体情况而定。

     1.设计类题目,指的是学生所参加的实际设计任务,或以实际任务为背景的题目。这类毕业设计大体可分收集资料、方案、计算、绘施工图、总结等个五阶段进行。

在第一、二阶段中,要考虑建筑、结构、施工三方面问题;在绘图阶段学生应参加各设计工种的技术讨论和汇总工作;在总结阶段有人可写专题,有人可做本工程设计的业务总结。参加这类题目的学生一般可由三种人组成:基本技能尚嫌不足的学生,对结构设计有特长的学生以及少数成绩优秀、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

2. 设计研究类题目,指的是学生所参加的某项实际工程设计任务中的研究专题。

也可以是学生在参加某项工程的部分设计后,着重解决一、两个专题。做这种专题时,在设计方面要求学生达到技术设计阶段的要求,有一定份量的计算和绘图工作;在研究方面要求学生有较深入的理论分析,有自己独立的和创新的见解,有一些专题论文。参加这类题目的学生人数应该比另两类题目多。这些学生对一般性的设计技能已有一定的训练,有较好的自学能力,因而在毕业设计中有可能对他们进行进一步提高的训练。

我们认为这类题目可以多一些,原因有四:

①学生在结构设计上至少能做到技术设计阶段,在研究上有自己的专题,能够满足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

②不受生产任务在时间上和工作量上的限制,生产和教学的矛盾不大,又能为生产和技术改造直接服务;

③题目与教师的科研能结合。目前教师的科研大体有两类:一类是基本理论,一类是工程技术专题。后一类更容易结合。教师指导这类题,花时间不多,收效却不小。

学生又能为教师的科研提供必要的数据,所以教师愿意带;

④与当前土建技术发展方向结合(例如髙层结构的某些专题,结构优化问题,抗震分析等),比较有生命力。

3. 研究类题目,指的是学生所参加的结构设计以外的专题研究,

   如结构实验研究、施工专题研究、结构力学专题研究、建筑材料专题研究等。有的可以实验研究为主,有的可以理论研究为主。本科生做专题研究,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也可以和硕士研究生组成梯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进行研究的区别之一是研究生一人一题,而本科生一般都由几个人合作进行。他们在一起做实验,进行理论分析,互相启发和补充,但每人必须有自己的工作5得出自己的见解和结论,写出自己的论文。参加这类题目的学生是少数。他们理论基础和技能训练都比较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并a在平时表现出对结构实验、施工.力学.材料等方面有较大的兴趣和爱好。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教育技术专业;目标定位;能力结构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教育技术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很多高校中开展起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从低到高较为完善的层次结构。由于这个专业发展趋势逐步向高层次发展,专科层次很少受到人们更多的注意。其原因之一是开设专科层次教育技术专业的学校一般是成人高校、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师范学院等,而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多数集中在大学中;原因之二是有很多教育技术领域的人土对专科层次不屑一顾。其实,全国开设教育技术专科的学校数量较大,是一个很大的群体,这是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结果,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不应忽视对这一层次的关注,而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教育技术专科毕业生很多到小学或教育技术应用第一线,肩负着在中小学传播教育技术的重要使命,他们将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对该专业的目标定位和学生的能力结构很有研究的必要性。

一、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高专这支庞大的队伍在新形势下将如何定位?换句话说,高职高专要向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和高校培养出的本科生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涉及高职高专的定位和培养目标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高职高专不同类型的院校都要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共同宗旨和上述特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协作攻关、各创特色。尽管有了这样比较明确的定位,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容易造成定位不准的情况。所以,应区分好下面几个关系:

(一)职业和专业的关系

职业和专业是基于两个不同的划分标准的不同概念,但是为了强调不同层次学校培养目标和定位的不同,又常常作为比较而出现。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社会功能来说有两类人才,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前者称学术型或科研型人才,后者称应用型人才。前者强调的是专业,后者强调的是职业。高职高专教育是职业教育,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针对社会某一岗位或岗位群的,一般不从专业的角度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科研性。

(二)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两个“高等”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性”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高等性”。前者是相对于其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而言的。后者是相对于其在普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而言的,是昔通高等教育的“压缩式”教育,培养科研类人才,教育类型是普通教育。

(三)区域性和通用性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相同造成社会岗位的不同,所要求的岗位能力要求也不相同。所以在确定高职的培养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区的实际需求,确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培养目标。而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从学科专业角度来确定,一般具有全国通用性。

过去由于定位不准确,往往把高职办成了普通高等专科,甚至办成了“压缩式”的普通本科。目前顺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提出高职和高专不再严格区分,要逐步转移到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来,逐步取消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层次,培养目标的定位将发生重大的转移。

二、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的系统化思想 高职高专培养的是面向行业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它是社会行业岗位需求的产物,专业的设置和开设的课程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岗位需求而设定的。行业岗位、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能力结构及教师素质要求和教学方式等构成了一个动态系统,每个系统要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局部或整个系统 (如图1所示)。

针对系统分析图说明如下:

社会岗位需求分析。。这是开设高职专业最重要的一步。如果专业设置不是针对社会的某些岗位,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可能就业。

岗位群分析。高职专业强调行业岗位,但又不能只针对某一个单独的岗位,为了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就业灵活度,培养目标应针对相关岗位形成的岗位群。岗位群中的各个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结构有内在的联系。

岗位能力结构分析。岗位群确定以后就要对每个岗位所应具有的能力结构进行分析,最好能进行量化分析。分析得准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后面课程的设置。

开设高职专业的可行性分析。上面几个步骤可以看作对外部情况的分析,接下来就是对学校内部的分析。要完成岗位群能力的培养目标,首先就要反问自己:具备这样的培养能力吗?师资力量充足吗?具备相应的软硬件环境吗?如果这些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开设这个高职专业就可行,否则就要重新回到第一步,选择社会需求的其他岗位。

建立专业保障机构。行业专家指导委员会一般是由从事该行业的有丰富经验的专家、研究人员、在岗位群第一线的熟练人员组成。其职责是定期召开会议、分析行业需求、对岗位群进行分析、分析和评估岗位群能力结构等,为课程制定和实施教学提供依据。行业专家委员会起到了学校和行业或具体岗位之间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

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一般是由校内外的该专业的负责人、负责专业建设的学校领导和相关专家组成。主要职责是指导专业的课程结构建设、课程的设置、提供专业建设的必要条件保障。

教学指导委员会一般是由从事教学研究的专家、教务处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和教学骨干组成。负责对教学和教学目标一致性的评估、教学质量的评估、指导或组织教材的编写等。

课程设置。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课程的设置,列出每门课程与能力结构的对照表,得到行业专家指导委员会的认可后执行。

实施教学。进行系统化分析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过程达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见前面各个步骤都是为这一环节的有效实施作铺垫的。实际上,这一环节和邻近的上下两个环节一直处于动态的调整过程之中。通过实施教学会发现与预期部分培养目标或能力的差异,这种偏差就会经常反馈到课程设置环节。

学生能力评价。这一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前测试、课中反馈、课后考试、学期综合评价、岗前评价等。表1为各个评价阶段和相应反馈环节的动态关系。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阶段的评价结果,会和不同的环节进行交互。评价的方式会因为技能目标 (如言语信息、行为技能、心智技能、态度等)的不同而不同。学生毕业时应该进行全面的能力结构形成性评价,严格对照由行业专家委员会参与制定的岗位群能力结构表,一一对照评价。评价的结果如果达到预期目标,即说明整套体系是合理的,课程设置和能力结构就相对稳定下来。如果与预期目标相差较大就说明整个体系中的某些环节不合理,一般来说应该对整个环节进行分析和评价,作出调整和改进。

总之,系统化地分析高职高专的专业建设是符合高职特点的,通过整个系统的动态管理可以使专业建设更趋合理性,更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使得培养出的高级应用性人才向岗位的零过渡不断迈进。

三、高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分析 (一)需求分析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在中小学的教学和管理中得到应用。教育技术逐渐从传统电教媒体技术向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多媒体技术过渡,课堂教学和日常教学及事务管理越来越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原来的电教人员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人员数量上都不能满足学校对教育技术应用的新要求。从全国来看,中小学普遍缺少这类人员,尤其是不发达和偏远地区更是如此。而目前中小学急需的这类教育技术高级应用性人才适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因此,高职高专开设教育技术专业是有强烈的社会背景和较大的市场需求的。

(二)岗位群分析

高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面向的行业是小学和中学,重点是小学。培养出的人应该能适应中小学的多个岗位,从而形成了一个岗位群。这些岗位分别为:教学媒体和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和学科教师合作开发课件;面向校内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和媒体技术的推广使用:教学网站的开发和维护;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

(三)专业特点分析

1.师范性

运用教育技术的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培养出的人是要参与教学的。这就要求培养出的人要懂得一般的教育规律,同时肩负着对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具有师范性。

2.服务性

教育技术专科培养出的人并不直接为学生授课,而是为教学技术(资源、手段、教学设计)提供支持服务。

3.管理性

对学校教学媒体设备和教学网站进行维护和管理、对实验室进行管理等体现了该专业的管理性。

(四)目标定位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高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面向中小学第一线的教育技术普及培训、教学服务和管理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高级应用性人才。

四、离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知识能力结构模块分析

根据对岗位群专业特点及目标定位的分析,可以将高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的知识能力结构大致划分为8个模块,如表2所示。

以上对商职高专教育技术专业岗位群和知识能力结构进行了分析,是否合理还要倾听行业专家委员会的评价,同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要在动态的专业建设系统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高[2000]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S].(200O.1.17).

[2]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1,(6).

[3]谢明荣.邢邦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op].http://tech.net.Ch.2003-4-5.

[4]陈新文,周志艳.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op].http://tech.net.cn.2003-4-5.

[5]吕鑫样.试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基本特征[J],高中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1998,(3).

第4篇

第一,就三次产业比较而言,三次产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从三次产业产值比较来看,见表1.1。以2011年为例,第一产业产值17.41亿元,占总产值的7.4%,第二产业产值149.31亿元,占总产值的63.7%,第三产业产值67.81亿元,占总产值的28.9%。可见,铜川市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偏低,第二产业占全市总产值的50%以上,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也相对滞后,说明铜川市的三次产业结构是不合理的。第二,轻重工业比例不合理。铜川市一直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采选业和初加工业为首的重工业占据了工业总产值的中相当大的比例,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很高且逐年增长,见表1.2。其中,轻重工业比例很不协调,以2011年为例,轻工业产值为23.26亿元,而重工业产值为219.76亿元,是轻工业产值的9.4倍。这种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情况严重制约了铜川市的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城市经济对煤炭等资源的依赖加大,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难以从现有的产业结构中跳出寻求新的变化。第三,产业结构单一,煤炭业成为主要依赖的产业。长期以来铜川市都依靠采挖煤炭资源以换取经济增长,煤炭开采洗选业在整个工业体系中产值最高,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也最大,表1.3是铜川市2007-2011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产值以及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在2007至2011这5年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产值以及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基本是呈逐年上升趋势,反映了煤炭业在铜川市工业中“一业独大”的地位。

2.铜川市接替产业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铜川市目前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因此寻找新的接替产业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找出铜川市的接替产业。

2.1备选产业的选择通过对铜川市各产业发展数据的比较,除煤炭业以外,非金属矿物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这6个产业的产值以及在总产值所占比重相对较大,可以选择。其2011年具体发展情况如下表2.1所示。

2.2指标说明本文拟选取如下指标进行说明:(1)需求收入弹性:需求收入弹性反映了产业的增长潜力,其计算公式为需求收入弹性=某产业需求变化率/国民收入增长率。本文将采用工业销售产值来近似计算产业需求变化率,从而得出需求收入弹性。(2)产业构成系数:产业构成系数反映了某一产业对区域总产值的影响,其计算公式为产业构成系数=某产业产值/区域总产值。(3)产值利税率:产值利税率可以反映出产业盈利水平和投入产出水平,其计算公式为产值利税率=某产业利税总额/某产业产值。(4)比较集中率:接替主导产业要在更高层次区域内相对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这样才能带动本区域经济发展,本文以陕西省为更高层次区域,计算公式为比较集中率=(某产业产值/区域所以产业产值)/(更高层次区域该产业产值/更高层次区域所以产业产值)。(5)就业人数比率:接替产业必须有较好的吸纳就业能力,其计算公式为就业人数比率=某产业就业人数/总就业人数。

2.3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择铜川市接替产业根据《铜川统计年鉴2010》及《铜川统计年鉴2011》,计算出备选产业各指标如下表2.2所示。(1)对上表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下表2.3:(2)利用SPSS进行分析,见表2.4相关系数矩阵,表2.5特征根、方差贡献率及方差累计方差贡献率表,其中选择累计贡献率大于85%提取主成分,列举两个因子。(3)用表2.5中的数据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开平方根便得到两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再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模型。根据主成分综合模型即可计算综合主成分值,并对其按综合主成分值进行排序,即可对各产业进行综合评价比较,结果见表2.6:可以看出,通过分析,铜川市的非金属矿物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和饮料制造业的综合得分比较高,因此可以选择这三个产业作为铜川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接替产业进行发展。

3.结论与建议

第5篇

[关键词]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偏离度对策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有利条件。但如何抓住国家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力度的契机,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偏离存在的问题

1.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大,城镇化相对滞后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偏离度大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过大,说明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特别是农业的生产效益比较低。西部地区有几个省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农业能否实现现代化直接影响西部现代化的进程,但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以粗放式经营为主,产品单一、流通不畅仍然是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2.第二产业经济总量不大,企业竞争力较弱

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比第一产业低,说明西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第二产业已初具规模,经济整体素质明显增强。表现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自主增长机制逐步形成;各省工业经济全面发展,重点城市支撑作用明显;主要行业经济全面增长,一批优势产品迅速崛起;工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重要骨干企业快速发展。但是,从整体来看,西部地区工业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工业企业规模仍以小型化和分散化为特点,行业集中度低,工业企业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降低单位成本,产生规模效益,但西部地区企业点少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3.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仍需支持

从产业结构偏离度来看,第三产业的偏离度是最小的,说明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效益是最好的。随着改革后市场开放度的加大,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很快,吸纳了很多剩余劳动力,为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在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居于主导地位,而一些新型的产业如金融保险业、物流业、仓储业、教育科研业等发展缓慢。要素禀赋差别新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不仅传统的土地、劳动力要素关系到经济的增长,资本、知识、技术、企业家才能等都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而且后者的贡献更为突出。西部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但是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等重要资源严重不足。

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论文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动力,紧紧围绕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发展特色农业。一是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区域结构。各地应因地制宜,立足现有的主导产业、区位优势和资源特点,加大骨干品种的开发力度,向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廉的方向发展,筛选出特色产品着力培育,真正形成地方特色;二是提高特色品位,改善品质结构。不要只在产量上做文章,要重质量重效益,加速推进由特色到绿色、由食品向保健品的升级,开发真正无污染、纯天然、高品位、高质量的AA级食品,使特色食品优质化;三是树立品牌意识,调整市场结构。打出一批国内外市场叫得响、喊得亮的优质名牌,让名牌特色把西部农业带进市场,带向现代化。

2.调整工业结构,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现阶段工业的发展应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从而实现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如原材料矿藏部分以贵州的铝磷、云南的锌铅铜磷矿、的铜矿及盐湖、甘肃的镍铅锌铝铁、青海的铝矿及盐湖、新疆的铜、金等最具代表,这些省区应该据此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加工业。中药材为中国独树一格的经济作物,生产加工罕有独特的药材,也是特色经济之一。我们在调整工业结构时,必须牢牢把握其优势所在,从保持和维护地区经济特色的基点出发,强化优势产品、优势产业的发展,保证工业发展的连续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构建新的工业结构的基本框架。

3.重视信息网络的发展,加快信息网络规划与建设的速度

提高信息化意识,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是西部经济发展地重要一步。信息的交流和利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打破电信网络和有线电视的行业垄断,调整行业政策,提高网络利用率和投资效益;加强农村与贫困地区的信息基础建设,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发展有线广播、有线电视和卫星广播电视系统;吸引多元化的资金入股,以提高建设的速度及效率。信息化建设既是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是实现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4.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综合通运输网络体系,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现有交通设施的效率,着重于交通干线的建设,提高运输系统通车率,建立西部地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其中要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铁路、机场、天然气运输管道建设,贯通西部与中部、东部的运输管道,形成全国性的综合运输体系。推动商业化经营,提高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经营绩效,依照具体建设项目的不同属性分别采取不同的投资方式。属于全国性或地区性公共财产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应该由国家投资或国家参与的法人投资。

5.发展新兴产业,实行跨越式发展策略

在重点地区投入发展高科技产业,并建设大型高科技研究发展中心。在重点地区培育竞争优势产业,例如在甘肃和四川建立新的航空器研究制造中心,以配合酒泉、西昌两个卫星发射中心的需要;在云南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和基因工程产业等。此外,为配合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更具弹性的金融政策来支持,引导资金投入西部高新技术产业,扩大西部高新技术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加快制定西部地区鼓励技术企业并购、置换上市亏损企业的产权交易政策和制度。如何使西部地区发挥出良好的经济效应,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国家和人民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总之,调整西部区域产业结构,必须重视总体效益,要使区域经济总量处在长期持续的较快发展之中,让西部人民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和实惠。

参考文献:

[1]朱玉福:西部大开发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大规模开发刍议[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第6篇

[关键词] 专业镇 问题 构想

专业镇是我国农村建设的伟大创举。它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于90年代初,发展于90年代中后期。发展较快的专业镇已经进入了第二次创业新阶段。专业镇是在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程度较高的农村地区首先发展起来,随后扩展到城镇乃至城市,从而产生“专业街道”。它是一个产业与城乡综合协调发展的镇级行政区域,有别于企业集聚(集群)和产业集聚(集群)等产业生产发展的组织形式。它首先创办众多民营企业,并遵循企业――主导产业群体系发展规律而建设发展起来。

一、专业镇建设与研究意义

专业镇建设发展适合我国国情,专业镇是我国特有的经济地理现象。专业镇在我国从形成主导产业发展到今天近20年,已经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意义,有力地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成为农村改革创新的重要形式和活动。

首先,专业镇是乡镇发展的高级形态,专业镇都是中心镇,主导产业突出,成为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的区域。其次,专业镇推动县域城镇体系建设,城镇体系的发育程度和完善性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尤其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布局的前提。城镇体系中的各个城镇不同性质功能的作用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再次,专业镇促进县域发展,县域发展中产业经济发展是首要的,它是县域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是指产业经济布局的县域协调发展。即产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主导产业,城镇发展和基础设施发展。最后,产业镇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模式,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新农村建设的“新”的体现是调整农村和农村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以解决农村增收和农村和农业增效问题,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包括经济建设,区域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五位一体的事先协调乡镇区域发展新格局。

二、石龙专业镇的成因分析

1.优越的地理、人文环境

石龙位于美丽的东江下游北干流和南支流交汇处,东江穿镇而过,形成一河三埠的风水宝地。有8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镇石龙,北距广州69公里,南临深圳78公里,毗邻港澳,交通十分便利,历来都是东江水运的重要港口。今全镇总面积13.8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7万人。

2.政府的正确引导

首先,“三来一补”是发展经济的突破口。 改革开放初期,石龙与全国大多数城镇一样,资金奇缺,技术落后,人才匮乏。这时石龙镇政府及时把“三来一补”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把“向农村工业化进军”作为对外开放的具体目标,只要能使小农经济结构改变为现代产业结构,哪怕只有一分利的投资项目,当地政府都大力支持。同时,石龙注重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尤其是投资软环境的改善,使得前来投资的企业不断壮大,产生了“滚雪球”效应。很多项目是通过“以商招商”的形式引进来的,吸引众多中小外商来石龙投资,使石龙迅速完成了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基础积累。

其次,积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石龙加工贸易完成了原始积累。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竞争的日益激烈,昔日的优势逐渐消失。1994年,在市政府做出“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实施产业转型,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决策,镇政府也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的推动了石龙经济的升级转型,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从“数量扩张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

最后,城市经济的成功定位。在网络经济时代,石龙瞄准信息产业这条巨大的产业链,紧紧扣住“配套加工制造”这个独具优势的环节,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实行超越常规的赶超,时间证明,这是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目前石龙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IT产业加工基地之一。石龙配套加工制造环节的定位,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大厂商纷纷将加工或采购点设在这里,这是由于加工制造电脑整机的所需零部件的95%可以在石龙配齐。正是由于这种强大的配套能力,使石龙成为主要的IT业加工基地。

三、石龙专业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广东专业镇经济的兴起,是广东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群众的创造,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产业产品档次低,产品开发设计能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东莞石龙是接受国际产业转移而形成的专业镇,从产业类型来看,这类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也以出口为主。但这类专业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商手中,这些专业镇多承担的只是OEM和ODM的生产,是“一个区域性生产者角色,在外国跨国公司的严格控制下提供服务”,而不是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自主生产者角色。这就使得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东莞电子信息企业1800多家,年产值超过500亿元,电脑整机所需零部件95%可在东莞配齐,但境外企业在东莞设立的R&D机构几乎没有,核心技术产品要境外提供。

其次,就是企业管理水平落后,远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专业镇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主要是个体、私营性质,其中夫妻店、兄弟厂、家庭型企业占很大比重,企业组织和治理结构面临着要从血缘构成的关系向契约、法律转变的挑战。

再次,市场体系、营销网络、信息交流传输缺少现代设施和管理手段。很多专业镇不仅是企业,政府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利用也仅仅是刚刚起步。

最后,专业镇的发展普遍存在城市规划不科学,生产、升华环境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各种人才严重缺乏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矛盾的解决,都要依靠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才能解决。

四、石龙镇产业结构调整的设想

石龙镇要遵循产业结构的客观发展规律, 在国家产业政策和东莞市产业规划的指导下,产业结构调整要立足于客观需要和自身的优势, 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推动生产力更快地向前发展。

1.合理确定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

根据石龙镇的实际情况和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要求, 制定“适当发展第一产业, 调整优化第二产业,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 并加强三大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由于石龙镇人多地少, 人口密度高, 不可能有充足的土地去搞传统的大众化农业,可以充分发挥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互补性, 所需的日常农副产品主要由石碣、茶山、石排和博罗石湾等镇帮助解决。石龙镇可以重点抓“三高”农业, 走农业生产专业化的道路, 按照城郊型农业模式来部署, 通过实施“星火”技术密集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促进农业向基地化发展, 向技、农、贸综合经营方向发展, 提高综合效益。如奥龙实业公司属下的石龙德星无菌培养植物有限公司由市农委挂牌确认为“三高”农业示范基地和由省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就是成功的典范。但目前“三高农业”为数太少, 有待今后进一步发展。石龙工业的发展要着力于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并培植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要注意有计划、有重点地抓好一些行业, 不仅要注意发展传统的广义的服务业, 比如商品流通业及商品市场、金融保险业及金融市场, 而且更要注意发展代表知识经济新潮流的信息产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 要使电脑、网络服务、视听设备、移动通信设备等尽快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用得起的消费品, 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刺激需求。努力使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60%以上, 建成集约化经营、品种齐全、服务一流的第三产业, 使石龙镇逐渐成为人流、物流、财流汇集的经贸新城。

2.坚持走“科技兴镇”之路, 提高各产业的技术含量

近年来, 科技进步已成为石龙镇经济发展强有力的“驱动器”, 但1997 年高新技术产业仅占全镇工业总值的13%, 而87%的工业产值来自于一般工业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来料加工费, 这对于土地资源极为有限的石龙镇是很不利的。因此, 必须提高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认识, 坚持走“科技兴镇”之路。这需要镇政府和企业加大科技投入, 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 设立“科技风险基金”来鼓励企业不断的技术开发和更新, 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与交流, 做好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 并且利用石龙镇建立“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的影响力, 优化投资环境, 积极招商引资, 将吸引外资的重点放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通过“科技兴镇”战略的实施, 大力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创新水平和科技含量。

3.做好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 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产业的发展和调整工作, 必须遵循科学原则和规律, 要有效地防止盲目投资、一哄而上的现象发生。目前, 各地区产业结构雷同化的现象非常严重,以东莞市来说, 一方面各镇(区) 之间产业结构雷同, 另一方面又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结构有高度的相似性, 特别在食品纺织、服装、皮鞋、金属制品、机械、电子通讯、电气器材、建材等行业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相似性更高。这种状况既使得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严重, 又使得许多行业的竞争对手过多, 竞争异常激烈, 受市场容量所限而难以达到规模经济。所以, 做好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 对于各行业的日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递进, 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石龙镇的产业规划, 要充分考虑国家的宏观产业结构,以及省、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来进行, 以造就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4.大力推进联合、兼并、组建企业集团

石龙镇建立“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是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产业相对集中, 产业布局合理, 产业结构优化, 城镇建设现代化, 对周边有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的综合发展示范区, 促进地区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其核心是要发展规模经济, 实现产业化。这就需要改变“小型企业多骨干企业少, 企业个数多而企业个头小”“只见星星, 难见月亮”的状况, 要以支柱产业为龙头,采取联合、兼并的方式, 组建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 实现比较分散的、小规模的、粗放型、低层次的经营格局向集约型、规模型、高层次的经营格局转变, 实现集团化、产业化。如果石龙镇能够出现几个产值或销售额超过10 亿元, 在国内市场上拥有较高市场占有率, 技术领先, 品牌上乘的支柱产业企业集团, 那么石龙镇的整体经济实力又将跃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5.以市场为导向, 扶植发展名、优、特产品, 实施名牌战略

“九五”期间, 广东省委提出要实施“三个一批”的指示, 即形成一批支柱产业, 发展一批大型企业集团, 创造一批名牌产品, 重点是创名牌。因此, 石龙镇应该以名牌产品战略来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促进支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使全镇的经济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石龙镇目前所拥有的真正名牌太少, 这对于产品的市场开拓非常不利。如何加速创建出较多的国内和国际名牌, 对于石龙镇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创名牌产品, 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要依靠科学技术, 强化技术开发能力, 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Michael E.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Free Press,1990

第7篇

关键词:电气管线;电气竖井;建筑设计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his knowledge and related work experience, professional and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of electrical design related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measur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Keywords: electric line; Electrical vertical shaft;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现代化电子产业的发展,城市智能化建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网络通讯技术,在城镇住宅建设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使建筑中各类电气管线越来越多,所占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所以建筑电气管线与结构的设计及施工配合显得尤为重要。在此,本文就电气专业与建筑结构的相关问题做一个简要的探讨。

1电气管线的预埋与结构的关系

电气管线的敷设方式可分为明敷和暗敷两种。其中明敷是将管线安装于墙壁、顶棚的表面,对结构影响不大,而暗敷则与明敷完全不同,是将电气管线埋设在结构构件中。电气管线的预埋是建筑安装工程中的重要部分。电气预埋管线的特点是根数多,平面布置复杂,特别是墙体中的垂直预埋管线和楼板中的水平预埋管线,不仅会削弱结构构件的截面,而且还会对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

1. 1垂直预埋管线在结构墙体中的敷设

当垂直预埋管线埋设于钢筋混凝土柱或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中时,敷设方法相对简单,只需将线路套管改为钢管,并与结构钢筋绑扎固定,若电线管路埋入墙体或混凝土内时,管路与墙体或混凝土表面净距应不小于15 mm。由于电气管线直径较小,对混凝土墙、柱影响不大,可根据需要灵活布置但也要避免将多个管线并列紧贴(即管线之间不留缝隙)穿过结构构件,使得混凝土在该部位振捣不密或不连续,对构件形成较大的削弱。而当管线垂直埋设于砌体墙体中时,埋设方式相对复杂,这也是电气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矛盾较多的地方。结构墙体的形式主要有砌体结构中的承重墙和混凝土结构中的非承重填充墙两种。

1. 1. 1在砌体结构承重墙上的埋设

砌体结构包括砖砌体、混凝土砌块砌体、石砌体等。

(1)在砌体结构中,不允许开设水平及斜向通槽,水平预埋管线通常埋设于每层圈梁中。埋入墙体的垂直预埋管线,特别是当并列埋设的管线较多时,应按GB 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中的规定进行埋设,即“不应在截面长边

(2)管径较大或多根管线集中暗埋时,应将墙体完全断裂砌筑,形成开口墙。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开口墙端部必须采取加固措施,以保证墙体的稳定性。

(3)对于局部削弱的墙体,由于墙体刚度变化和应力集中,遇地震会遭到破坏,应采取墙体加筋或预埋管道等措施进行处理。目前可行的方法是在砌筑砖墙时留下120 mm深的凹口,宽度可按并列管线数量采用一砖或半砖,待管线预埋后再用C 20细石混凝土填实。

(4)当采用空心砖或混凝土空心砌块时,则可利用砌体中的孔洞埋设管线,按GB 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即“对受力较小或未灌孔的砌块砌体,允许在墙体的竖向孔洞中设置管线”。但实际上常用的KP 1型多孔砖孔径约20 mm,DM 1型多孔砖孔径约18 mm,都较小,而且砌块较重,组砌时要求灰缝错开,因而这个方法不便于施工。

(5)当墙体为半砖墙时,GB 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在半砖墙内不准暗敷管线,如不可避免,则可采用局部加设混凝土构造柱的形式,将管线埋设于柱内。

1. 1. 2在混凝土结构填充墙上的预埋

混凝土结构中的填充墙只承担墙体本身的自重,常用的有加气混凝土砌块、粉煤灰混凝土空心砌块等,此类材料的特点是强度低,自重轻,即使发生破坏对主体结构也无影响。因此,在填充墙上预埋管线只需要考虑抗裂、隔声等因素,且在填充墙上开槽不宜超过墙体厚度的一半。

1. 2水平预埋管线在结构楼板中的埋设

结构上楼盖主要有预制装配式楼盖、现浇混凝土楼盖以及叠合板楼盖等,这里针对预制装配式楼盖和现浇混凝土楼盖两种形式加以讨论(叠合板楼盖可参照现浇楼盖)。

1. 2. 1水平预埋管在预制装配式楼盖中的埋设

预制装配式楼盖包括预制双向预应力大楼板和预制预应力空心板,而通常使用的是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在预制板楼盖中,电气管线的敷设要与预制板的布置方式相配合,使管线沿预制板中圆孔或板缝布置。需要注意的是,在圆孔中布置管线时,引出凿孔要避开板受力主筋位置。当管线沿板缝布置时,由于通常板缝宽度为20~30 mm,预埋管线会导致灌缝无法密实,因而可适当调整板缝至40~50 mm,并在板缝中增设一根Φ12 mm附加钢筋。

1. 2. 2预埋管线在现浇混凝土楼盖中的埋设

目前,预制装配式楼盖已经越来越少,而现浇混凝土楼盖以其成本低、施工工艺简单的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气管线在现浇板中的平面布置方式较为灵活,但不宜将管线在现浇板内交叉,也不可并排布置,应按《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部分的规定,即敷设在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内的电线管最大外径不宜超过板厚的1/3。这就要求结构设计者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对电气管线的数量及管径的大小有明确的概念,从而确定适宜的板厚。由于现浇板的板厚一般为80~150 mm,管线对混凝土截面的削弱比较大,而且通长的管线会在混凝土板内造成薄弱带,再加上有些施工队伍的施工质量较差,处理不慎就会引起混凝土板开裂,留下工程隐患。目前,尤其是在住宅工程建设中,这种敷设引起的裂缝较为常见。

此外,管线的敷设还要考虑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当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为二级时,应符合《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中的规定;当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为一级时,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则应>50 mm。在配线数量多、管线粗的情况下,还应合理配置竖井,若竖向配线时,应敷设于电气竖井中;若横向配线时,应采用电缆桥架在吊顶内敷设,以避免穿梁、楼板时对结构造成影响。

2结构布置与电气管井的关系

现代多高层住宅中穿越楼层的垂直管线愈来愈多,包括强电系统管线,电话系统管线,有线电视系统管线,宽带网系统管线,物业管理系统管线,保安系统管线,报警系统管线等,面对电气管线数量和名目的繁多,面积较大的强、弱电竖井是必不可少的。

在多层住宅中,主要靠砖墙承重,砖墙承重的墙体(尤其对于截面较小的墙体)不允许受到较大的削弱,否则会造成建筑物的安全隐患。而强、弱电系统众多的管线和较大尺寸的箱体,如果全部暗装于墙体内,对于墙体的削弱是很严重的,既给土建施工造成不便,又给电气安装预埋带来困难,更重要的是给建筑带来安全隐患。因此,电气竖井的设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电气竖井的大小:一般情况净深应>300mm,宽度应>1 000 mm。

(2)电气竖井的布置:必须设置在楼梯间休息平台或电梯间前室等公共部分。

(3)电气竖井的材料:应采用黏土砖墙,以利于电气的安装和日后的改造,厚度为120 mm。

(4)电气竖井的施工:电气竖井内是有楼板的,该楼板要待电气管线全部安装完毕后才可进行浇注。若要预留孔洞,则应按电气专业的要求进行留设。

鉴于以上分析,管井长边尺寸>600 mm时,沿长边最好设置钢筋混凝土梁。其原因有两个方面:

(1)管线较多时,管井内混凝土振捣不易密实,也不易进行加固,这样会给整个房间造成安全隐患。

(2)竖井的墙为黏土砖墙,重量较大,管井较大时,墙也较长,若将其直接置于楼板上时,楼板的负荷就会过大,甚至会引起裂缝,因而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梁,以避免上述隐患。

以上这些只是作为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几点思考,希望能为广大的读者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2]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3]GB 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第8篇

一、培养专业文献阅读能力

阅读作为重要的语言交际形式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词汇是语言赖以存在的支柱,是提高阅读质量不可或缺的因素,快速建立专业词汇体系是提高专业文献阅读能力的前提和关键。

1.建立专业词汇体系

医学英语有其特定的词汇结构体系,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才能使医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医学院校英语教师在普通英语词汇教学中,必须重视两栖词汇,要向医学生强调两栖词汇的医学含义。英语中有许多普通词汇在医学专业文章中用作医学专业术语时具有与普通意义不同的医学涵义,这些词汇就是普通和医学两栖词汇(刘继民,2008)。例如:focus—焦点,其医学含义为“病灶”。这些词汇在医学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所占地位也很重要。通用大学英语教材中词汇基本是共核通用词,其中两栖词汇数量有限,分散于各单元课文后所附词汇表中。医学院校英语教师务必帮助学生在词汇学习中提高对两栖词汇的认知,避免学生在专业文献阅读中因词义选择不当而导致的理解偏差,甚至错误。

医学英语词汇多由一定数量的词素组合而成,同族词的现象十分普遍。Bauer等认为,从阅读角度来讲,词族是指一个词根词及该词能被学习者辨认的全部屈折及派生形式(白人立,1999)。只要知道了一个词根的基本含义,同族词中每个单词的词义很快就可以观察出来。一些滋生能力强,使用频率高的常用词根,例如:aden—腺体;arthr—关节;cardi—心脏等,对医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词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新词的数量与日俱增,利用同族词方法学习和扩大医学专业词汇,可谓事半功倍。

辨析同族词的词义,词缀是非常有效和有意义的工具。常见的医学英语词汇都以后缀结尾,主要表达该词的不同词性。表示抽象意义的前缀也是医学英语构词的重要素材(刘道践,范华泉1997)。词缀法是医学英语最重要的构词方法,医学英语的词汇数量最多的是来源于词素(即词根和词缀)通过派生而构成的。词素的构词潜能是巨大的,词素造词产生医学新词的趋势至今非常明显。医学生要善于利用词缀联想法,提高英语的实用性。通过串联归类,纵横联系,建立相互依存的词汇知识结构,增强记忆,这样的学习效果远胜于脱离实际地背单词。

2.准确分析专业文体

社会交际的需要使得语言产生了不同的功能变体——文体,即在不同的场合表达同一意义时,对词汇和语法结构要进行恰当的选择(任如意,2009)。医学专业文献除了词汇系统与普通英语有较大区别之外,由于使用英语科技文体,并且内容深奥,还具有表达客观,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行文简洁等语体特征。在阅读中,必须留意医学英语文献中名词性结构较多这一基本特征。所谓名词性结构是指采用以名词为中心,为主体的短语结构形式。医学文体使用名词明显多于动词或其它词类,因为名词表意更为概括和深刻,更加客观。名词化结构可以有效简化叙述层次和结构,使行文更加紧凑、直接和简洁。在医学文献阅读中,可以根据对名词性结构的分析使复杂的环节变得简单,达到对其整体意义的把握。

接续关系的处理是阅读中对句子内容理解过程的必经之道,医学文体的接续关系尤其复杂,词语间衔接关系不是只有一种模式,存在多种可能性。甚至句中不止一组前后修饰和衔接关系,而是两组、多组,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交叉关系,需仔细斟酌并根据句子语境对其做出恰当判断而正确理解。就逻辑关系而言,同位解释、增补、推理、转折、重述和总结都有特定的连接性词语,比如表示重述的that is;in other words;as stated previously等等。在阅读中要善于捕捉这些特定的语言符号,才能迅速理解各种内在的逻辑关系,提高阅读效率。

医学科学对事物特征进行精确的描述和说明反映在语言上,必然较多使用语法结构复杂的长句,句型多样。长句复合句因为包含大量修饰短语和从句,往往成为阅读中的难点。医学英语文章典型的句子结构通常分为四种:(1)复合谓语;(2)被动谓语+不定式;(3)句首“of短语”结构;(4)It形式主语结构(洪班信,2008)。只有掌握医学英语独特的句法特点,分清句子结构上的主次,才能抓住思想内容的主线,理顺各部分的关系。

二、培养专业论文写作能力

考虑到学术成果交流的无障碍性和传播的广泛性,英语是最符合的语种。据统计,全球使用英文发表的科技论文占95%(巩倩等,2009)。医学生通过专业文献阅读,增加语言积累,强化语言输入,才能使语言输出规范化。而学术论文的写作作为一种书面输出形式,能够有效激活已经存储和正在输入的信息,加速语言形式的内化。为了与国际医学发展水平接轨,积极推动国内医学走向国际,医学生必须提高从医学基础到临床应用一系列英语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

1.医学专业论文写作规范

医学专业论文写作既遵循科技论文写作的一般规范,又有其独特的要求。全世界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医学期刊,一些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学组织,如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CMJE)一直在倡导医学论文写作的标准化和规范性。国际《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又称温哥华格式),由于能够最明了地展现医学文章,很快推广应用于很多医学期刊。温哥华格式规定论文主体结构为纲要式结构,必须包括:(1)Introduction前言;(2)Methods and Materials方法和材料;(3)Results and Discussion结果和讨论,简称医学论文的IMRAD格式。医学院校英语教师可以从国外权威医学杂志,如英国医学会杂志(BMJ),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选取论文样本,给学生用作参考和借鉴。

论文摘要因为提供了原始文献所包含的主要概念和讨论的主要问题,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论文的被检索率和被引频次。医学论文要被SCI收录,重要一点是英文摘要是否符合要求。温哥华格式规定的论文摘要应当采用四层次结构式摘要:(1)Objective/Purpose/Aim目的;(2)Methods方法;(3)Results结果;(4)Conclusion结论。字数约为150~400个实词,表达精炼,条理清晰,内容完整。此外还有美国Haynes博士率先建立的八要素结构式摘要,也很经典,可以作为参考让医学生根据个人需要进行合并或增减。熟悉并掌握医学论文的展开方式,行文风格和逻辑结构的英语表述模式,不仅培养医学论文写作能力,对于阅读专业文献也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2.医学专业论文写作特点

医学论文语言有三个显著特征,即简明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医学英语写作较少使用短语动词,更多使用书面语单个动词。单个动词词义准确可以避免短语动词的歧义和误解,此外,充分利用动词名词化手段,可以减少使用句子和从句的频率,使用起来更加简洁方便(王武杰,2008)。医学论文写作中,时态的运用非常严谨,这是确保论文质量和准确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医学论文的时态通常交替使用现在时和过去时,概述研究目的和结果以过去时为主,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应该用一般现在时或现在完成时。描述研究方法和步骤主要是过去时,叙述结论或提出建议,通常用现在时。恰当的时态运用才能准确表达医学论文作者的意图和信息。

医学论文中,有许多常用表达法,包括词汇、短语和句型,由于使用频率很高,已经成为人们习惯的信号词,被视为特定语境中的规范表达方式。对应医学论文的纲要式结构,每一部分都有独特的用词和句型表达,是每一结构的体现样式。仅以引言部分为例,经常出现的体现样式有:(1)Previous studies have revealed……(以往研究显示……);(2)Only a few cases with clinical application have been reported.(只有少数几例临床应用的报道);(3)Studies have differed in their conclusion on/about/regarding……(关于……不同研究有不同结论),等等。医学生在专业论文写作中运用甚至完全套用常用表达法,掌握医学论文语篇体裁的体现方式,可以在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框架中,更有效地表达思想内容。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外语的工具性及应用性特征日益明显。当前社会对外语能力的需求已呈多元化、专业化趋势。医学院校英语教学应该与医学生知识结构相结合,词汇句法和语篇突出与医学专业相关活动的语言应用,避免内容重复引起的学习自满、懈怠和学习兴趣下降、动力不足的状况。通过迅速建立专业词汇体系及准确分析专业文体来培养医学生专业文献阅读能力,通过熟悉医学论文写作规范及掌握医学论文写作特点来培养医学生专业论文写作能力,努力营造满足医学生需求的英语语言环境,顺利实现基础语言知识向应用实际技能的过渡。

参考文献:

[1]刘继民.联想法教学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8,(5):984-985.

[2]白人立.国外词汇习得理论中的几个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19-22.

[3]刘道践,范华泉.医学英语术语构词[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7.

[4]任如意.医学论文英语写作的文体特点[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17):83-84.

[5]洪班信.医学阅读中的特殊句式结构[J].中国医刊,2008,(11):78-80.

第9篇

第一、题目的选择

大家都是比较清楚的题目可以说是贯穿整个论文的中心,论文的要点主要是基于一个好的题目而产生的,因此一个好的题目是十分重要的,这里所说的好题目不仅仅是指研究的题目好而是只的是这个题目要站在一个好的价值意义的基础之上,而现在的在校生在选择题目的时候常常选择的范围都是比较大的,但是在实际论文研究的过程中一个小范围的题目和论文内容更容易上手。

第二、整个论文的结构问题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