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考地理考点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1-22 12:40: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考地理考点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考地理考点总结

第1篇

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几种常见的天体: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宇宙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按由近及远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木之间。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1、宇宙环境2、地球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地球的质量适中(大气)、液态水

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纬度)2、海拔高度3、天气状况

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结构: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①黑子(光球)②耀斑(色球)③太阳风(日冕)

3、对地球的影响: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③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④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运动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除极点都是15每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公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约1度每天

近日点最快

远日点最慢

正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昼夜长短分布:夏之日:北半球达昼达到值。越往北越长,南半球相反

冬至日:南半球昼达到值,越往南昼越长,北半球相反

地震波

传播介质

通过莫霍界面

通过古登堡界面

纵波P

固液气

明显加快

突然下降

横波S

固体

明显加快

突然消失

岩石圈厚度大于地壳厚度

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17km、地幔2900km、地核)

大气的受热过程(自己写出):

 风

            所受的力

最后风向

近地面的风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

与等压线成一个夹角

高空的风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与等压线平行

常见天气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降雨区域

举例

冷锋

晴朗,温高压低

阴雨大风天气

晴朗温低压高

锋后

北方夏季暴雨,冬天冷空气南下,沙尘暴

暖峰

晴朗,温低压高

连续性降雨

晴朗温高压低

锋前

常见天气

   气压状况

运动方向

对应天气

典型天气

气旋

中间低,四周高

北逆南顺

阴雨天气

夏季南方的暴雨台风

反气旋

中间高,四周低

北顺南逆

晴朗干燥

长江伏旱、秋高气爽天气

气压分布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冬季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夏季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气候类型

分布范围

气候特点

           成因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地区

全年高温多雨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气流上升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到40度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暖多雨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的交替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到60度大陆西岸

全年温暖湿润

全年受盛行西风的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季风)

南亚地区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夏季:西南风(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冬季:东北风(海陆热力差异)

亚热带季风气候(东亚季风)

大陆东岸20到35度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暖湿润

夏季:东南风    海路热力性质的差异

冬季:西北风

温带季风气候

(东亚季风)

大陆东岸35到55度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东南分

冬季:西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1海平面上升2温度的变化3影响水循环的过程。

水圈的特点:连续但不规则

河流的补给形式:地下水(最稳定)、大气降水(东部地区最主要)、冰川补给(西部地区)、季节性积雪(东北地区)、湖泊水

水循环的过程(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渔场(四大渔场,秘鲁渔场原因不同,其他原因相同)、航海、污染物的扩散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水资源的丰歉程度:多年的平均径流量

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时间: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水资源对经济影响:数量影响经济规模,质量影响经济效益。

现在水资源利用出现的问题:数量,随人口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量不断增加

质量,人类生产生活排污不断增多

面对措施 开源: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

节流:加强宣传教育,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第2篇

本书由新中考研究组的专家对各地200多套试卷进行了认真了分析总结,筛选了40套最具代表性的试题,并请各地中考专家解析答案后编成了此书。8开

特 点:专家精选试题,质量精良

答案另册装订,即拆即用,方便实用

定 价: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14.80元/每册

政治、历史―9.00元/每册生物、地理―6.00元/每册

文综、理综―9.80元/每册英语另配2盒磁带―16.00元

《分省市专版中考试题精粹2005、2006》

――(浙江/江苏/山东/湖北/四川/北京等)

按省出专版,收编省内各地市2006年中考试题(少量05年试题)及解答。16开

特 点:分省出专版,针对性强

定 价:浙江省: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政治―6.80元

北京: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9.80元

英语另配2盒磁带―16.00元

其他省: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自然科学等,政治/社会政治―6.80元

《天利38套全国中考试题精选(非实验区)》

本书精选出2006年全国各地非实验区优秀试题,注意了试题的多样性,使考生达到自我评测的目的。8开

特 点:满足非实验区考生需求

答案详细,实用价值高

定 价: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14.50元

政治,生物,历史,地理,文综―8.50元

理综―8.80元英语另配2盒磁带―16.00元

《新课标中考英语词汇规范释析》

新中考册以教育部课题组指定中考词汇为依据作注释和辨析,对重点词汇作例题讲解和记忆提示。32开

特 点:本书规范释义,为考生明确了界限

价格低廉,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指导性强

定 价:4.80元

《新课标中考总复习方案》

本套书参照中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在考题、考点划分上兼顾各版本教材。精确分析考点的核心知识、重点难点和命题趋势。16开

特 点: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

适用于新课标实验区中考,非实验区中考考生也可参考

定 价: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政治、生物、地理、历史―各15.00元/册

《最新三年中考试题分类解析逐级突破》

本书由北京,江苏,河北等地专家,将各地近3年的中考真题编成分类练习并配有答案详解,旨在引导考生广泛接触各类试题,分析试题类型、考试重点、命题规律、答案思路和方法技巧等。16开

特 点:将今年中考试题分类成专题,先练后讲,突出常考,易错和典型性

专题性强,有针对性和很强的参考价值

定 价: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政治―15.00元/册

《中考错题本――易错典型题测练》

本书在分析历年中考试题的基础上,按知识点和考点分别列出常考易错的典型试题,分析总结规律,帮助考生牢固掌握得分点。16开

特 点:有讲解和错题提示,以帮助考生掌握考点增加了错题分析等内容,题量加大创意新颖,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定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9.80元/册

《最新五年中考满分作文点评》

本书由中语会专家及各地中考专家,对2006年各地中考优秀作文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提高审题和写作能力,更好地把握中考作文命题趋向。大32开

特 点:名家解析,权威实用

定 价:19.80元

第3篇

一、做到中考说明与“大纲”的统一

中考说明规定的只是考点,教学大纲不仅规定了知识的内容,而且规定了对教材知识的评价要求,因此必须分清哪些属于识记,哪些属于理解,哪些属于运用,要在复习中找准知识的定位。通过对以上情况的分析,在复习时,中考说明中未涉及的知识大胆舍弃。增加部分要及时的补上,这样复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立足教材,善于总结,理清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实现对基础知识的活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共分三个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教师要纵观整个教材内容,体现综合性和地域性。地理环境及各个地区的地理特征都是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的综合表现,都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特别要注意地理环境中的位置、自然、人文等要素的综合。突出地域特征,比较地区差异,分析产生特征和差异的原因,明确区域发展的方向。例如,印度和我国有什么相似之处,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既分析特征,又要综合考虑。只有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联系实际。在“博”的基础上要求“活”。基础知识要求记住重要的地理事物及空间分布状况。一些重要的地名、数据应当牢固记忆,并能落实到图上,例如东西半球的界线,经度等。理解地理概念、原理;地理事物的物质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为重点和难点。运用所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观点来说明、描述、识别地理事物,尤其在基本技能方面,应教会学生注重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获取地理知识,分析解决一定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紧扣中考说明,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复习,复习要注意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给学生印发中考说明,依照中考说明进行一轮地毯式复习讲解,目的是让学生对考点内容和要求有全面、大致的了解,同时查漏补缺,把学生在初一、初二未掌握好的知识盲点消灭。老师要把各个考点的要求、掌握尺度向学生交代清楚,使学生在复习时做到心中有数。中考说明内容覆盖了初中地理四本书,知识点多而杂,记忆性内容所占比例大,而且这几年的中考命题大多考那些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怪题、偏题较少。因此,不必要也不应该让学生面面俱到、不分轻重地去复习每一个考点。一定要有详有略,有主有次,重点内容要多留意,次要内容简单看看,大体了解即可。

四、规范练习,多角度思考,举一反三,做到“讲-练-考”相结合,实现知识的消化和巩固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中考复习

初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是指以文字、音乐、视频等创设情境,并立足于学情、考情选择一些切口小、角度新、针对性强的复习主题,依据主题来整合复习内容,甚至可直接打破章节限制,以学习任务来驱动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力求解决复习课中的真问题、实问题。在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的背景下,主题式教学设计具有知识点集中、耗时较少;针对性强、时效性高的特点。

一、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1.主题式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本世纪以来,全国推进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新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改反映了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的实际。此外,新课程改革中把“课程目标”分为三个部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了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学习。尤其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突出体现了地理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

2.主题式教学设计符合现代教育理论

构建主义认为,事物的意义源于我们的构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别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等,通过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构建主义把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构建主义重视合作学习,重视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主题式教学设计有利于围绕主题分组合作,提供良好的知识建构的学习情境。

二、如何确定教学主题

在初中地理中考复习背景下,选择怎样的主题,以怎样的角度,解决怎样的问题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也是决定复习效益的关键所在。笔者通过课堂实践,总结出几点建议。

1.针对地理主干知识和高频考点合理设置主题

地理中考复习要紧扣考纲和考点,因此根据近几年中考题型分析得出,地理主干知识主要有等高线、地形、天气与气候、大洲大洋、河流、农业、交通、资源、区域等。针对这些主干知识,进行细微分割成若干个主题。

2.根据学生薄弱点合理设置主题

复习课除了要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更要关注认知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薄弱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测试中要做有心人,擅于发现并积累这些“问题”,从学情出发,以突破疑点微目标设置主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3.结合学生身边事物合理设置主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地理中考面向生活,解决现实生活的趋势愈加明显,主题的设置应尽可能结合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资源。主题式教学设计:以《人地协调》主题复习课为例以系列公益影片——《大自然在说话》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地协调》。整节课分为三个板块,也就是以三个任务的形式展开。任务一:归纳人地关系的知识与原理;任务二:运用人地关系原理分析现实问题;任务三:提出人地协调的策略。三个任务由易到难,层层相嵌,符合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每个任务中都精准剖析考点,筛选考题,在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在线完成之后进行考题分析,明确考点和考试方向,最后图解知识,指导学生精确掌握。在任务的衔接或最后引出主题《人地关系》,并升华提炼出可持续发展观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等价值观。

三、如何构建主题式教学设计

1.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

中考命题主要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来》来确定考查内容。主题的选择要紧扣考纲和课程标准,让考查点和知识点最大限度的吻合,把握中考复习的广度和深度,使主题有的放矢。

2.学生探究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课堂是学生探究问题的主阵地,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从而有效、高效的学习。“主题式教学设计”可以让课堂有一条明显的逻辑主线,让学生开展思维,立体构建。在教学中充分地体现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引导。

3.注意知识与能力形成的整体性

设计“主题式教学”的目的是力求找到一条主线串联零散的知识,因此要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关联,加强知识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技能的迁移,可以触类旁通,防止复习的“碎片化”。

4.借助多媒体,促进主题式教学

第5篇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技巧

复习是把一个阶段的授课内容总结、归纳起来,帮助学生梳理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过程。它有利于学生复习知识内容时较容易把握轻重,目的较明确,思路也清晰。从心理上来看,因为有老师的点拨,学生会显得较从容、较自信,会较有序地进行复习,效果就会令人满意许多。所以,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复习也该注意方法,不能小瞧。那么,历史与社会学科复习有哪些技巧呢?笔者总结多年的经验如下:

一、全体总动员:进入复习,决战中考

笔者一般会用这样的话语鼓励他们:

(1)复习是一个机遇!基础差的学生是一个重新学习的机会,基础好的学生能完成飞跃!

(2) 不要迷信“金卷”,它只是传说。要相信课本,一定要重拾课本。

(3)个人的才是真正拥有的!忌被教材和题目牵着走,改变它,让你成为主人!

二、时间及课程安排

1.复习顺序

九年级七年级八年级古代史(中国史在前,世界史在后)近代史(世界史在前,中国史在后)专题复习4月3日开始(专题复习可在学生能力较强的班进行,其他基础较差的班进行最基础的口头练习、自问自答、相互问答)5月份综合题训练。

2.一节课安排

(1)第一个10分钟讲评上节课易错题。特别是小测验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学生难解决的问题要强化。

(2)第二个10分钟老师梳理考点线索(问答式教学),一定要看着课本,只有紧扣课本,学生印象才深刻,理解才到位。

(3)第三个10分钟自主复习考点内容。记忆是基础,脑袋里装有知识才能写出来。

(4)最后15分钟小测本节课的考点。

3. 4月份,专题复习

提高班 :15分钟讲专题+15分钟“集结号”的强化练习+15分钟小测验。

提高班作业:16位学生做专题,其他学生做“集结号”的强化练习以及填图题,学困生每天做10道题、考10道题。

基础班:做最基础的题目,形式是口头练习、自问自答、相互问答+15分钟小测验。

基础班作业:做“集结号”的强化练习以及填图题,学困生每天做10道题,第二天测验前一天练习过的10道题

4. 5月份,考纲出来后一定第一时间买新试卷

如:历史与社会全真试题、实验学校金卷、历史与社会金卷的前四套+后四套。

5. 6月份,总结归纳复习

(1)主旨:最后三周一定要给学生归纳,并转化为问题让他们进行记忆。

(2)按考纲顺序整理考点,印发给学生。

(3)最后二节课传授答题技巧,并做最后的听写。

三、备课流程

(1)依据深圳“金卷”中对考点精细解读,在教材中进行批注。

(2)易漏点写在抢分提示上。

(3)做“金卷”,学生难理解的题写出来进行评讲。

(4)看“奥考王”补充抢分提示。

(5)看“切割中考”,将拓展的题目补充到抢分提示中。

(6)分析中学教材,补充课堂练习题。

(7)将胡江平老师的考试指导融合在抢分提示中。

(8)每周尖子生做一套题,并将他们的答案作为参考答案贴在墙上,批改后还要进行个别辅导。

(9)联系最新、最热的时事,做到用书本知识与时事的有机结合。

四、抢分提示

(1)比较后找出特点:如记忆雅典三大机构时,要注意各自的职责。

(2)学生难理解的要重点讲:例如雅典的民主制度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学生对奴隶制并不很清楚。

(3)“年代尺”可以让学生建立时间感,不会在纷繁复杂中弄晕:古罗马发展线索:王政时代——共和时代——帝国时代。

(4)准确书写:①睁大眼睛看易错字:涿郡、玄奘、曲辕犁、雕版、北伐;②名称的书写: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中国。

(5)利用好地图这个重要工具,识别地理位置:如公元2世纪的罗马帝国,最好点出它的“四至”:西起不列颠,东抵幼发拉底河,北越多瑙河,南至北非,这样学生更清晰明了。

(6)中外对比:古希腊(海洋文明)与四大文明古国(大河文明)的比较;与希腊城邦时代同时存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的比较。

(7)事物的演化:注意雅典“民主制”与现代国家“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等的区别;法西斯名称的起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演变。

五、作业应具有个性化、总结性特点

(1)明确每天任务的三个关键词:背(知识点)+写(课时作业本或“金卷”)+疑(作业有问题及时与同伴或老师探讨)

(2)分层布置:基础较差的学生:做课时作业,第二天小测验也是考作业内容。基础好的学生:①做“金卷”;②基础好的学生要看书,特别要看不想看的内容;③发散式思考:看到佛教传入中国的线路图,想想佛教有没有传到欧洲。

(3)总结性作业:例如中国古代史之第一。(总结15~20个)

六、奖励及惩罚制度

(1)及时奖励。当小测验成绩很好的时候,就表扬他们:短时记忆很好呀。当100分累积到5次时发短信给家长。

(2)及时惩罚。小测验不足60分的学生,放学后要到老师办公室背书一段时间;对于思维活跃,记忆力较好的初三学生群体,最黄金的记忆年龄,给点压力是必要的。

七、各类教辅资料的优势

(1)金卷:①中考考点精细解读详细、全面;②课时作业本作为第一轮的课堂小测验特别好。

(2)集结号:①有专题,适合第二轮复习;②图片比较多;③有口头练习,但错误较多。

(3)切割中考:①专题训练新颖;②图说社会丰富,特别是长江、黄河、欧洲、中国行政区图是学生需要的。

(4)天利38套:可让基础好的学生买,但字号太小。

(5)胡江平老师的题目不错,但没有新考点,可能是在新考纲之前出的。

上述经验笔者常在课堂上告诉学生,这是秘诀,让他们有信心跟着老师走,并愿意去做,在中考后证明这样的复习效果是高效的。当然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复习方面,还有待提高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魏立舟.历史与社会课程中教师的引领智慧[J].试教通讯,2005(19).

第6篇

关键词:中考;说明文;考点;结合

说明文是一种客观地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读者以知识。在表达方式上主要以说明为主,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说明文的中心鲜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具有生动准确性。

一、说明对象的特征

中考说明文要考查的不是说明文的概念,一般亦不会考查说明文的表达方式,对于说明对象考查也比较少。因为说明文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一般就是说明为主,除非在说明文中它的某段表达方式很特别。对说明对象考查也很少,因为一般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就是题目,或者在文章的开头语段中,但是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考查就比较多。例如,在2014年湖北咸宁中考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板块《细菌发电前进广阔》一文中就有这样的考题:“细菌发电具有三点优势,请结合全文,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其中两点优势。效率高、无污染、成本低。这个题目考查的就是细菌发电的显著特征,同时也考查了学生搜集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针对这一考点,在说明文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在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说明文时,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本文说明对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学生在浏览全文后,从文章第一自然段就找出了纪念碑特征的词语,巍峨、雄伟、庄严。《凡尔赛宫》《松鼠》也是这一类;与此同时,再让学生对我们学习的《巍巍中山陵》这篇说明文中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筛选,学生会发现文章的标题巍巍作为中山陵的定语,起到修饰中山陵的作用,那么中山陵的特点就和巍巍有关,《国宝――大熊猫》也是这一类。此刻,正是为学生指导说明文考点的绝佳时期,让学生思考,一般考查说明对象的特征,我们应该如何下手?因为学生有了老师的指引,大多数学生能够归纳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一般就是在文章的题目或是在文章的开头语段中。但这是一般的情况,老师这时再由浅入深,结合有些比较难找的说明对象特征的文章,这就需要学生从文中筛选,务必使游览者站在哪个点上,眼前展现的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运用说明方法是为了把事物说明清楚,或是把事理阐明清楚。所以,理解和分析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制图表等,这类考题找说明方法比较简单,但是一般在中考中不仅仅要求学生只要写出说明方法,更要能够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总结、归类,和学生一起找出内在的规律。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说明方法,还要指导学生归纳出常见的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思路。例如,我在教学《凡尔赛宫》时,老师找出一些句子,让学生说出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今日的凡尔赛宫已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各国游人络绎不绝,参观人数每年200多万,仅次于巴黎市中心的埃菲尔铁塔。”通过列数字、作比较,具体突出说明了凡尔赛宫在今天的主要地位和价值,使说明更具说服力;“他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凡尔赛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的特征;再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列数字,作比较,具体准确,突出强调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点,使说明更具说服力。通过这样对学生的训练,让学生比较容易发现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答题规律,运用怎样的格式。这样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准确率。

三、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简明、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征。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和生动性,生动活泼的语言一般出现在文艺性说明文中,例如,《松鼠》《松鼠金龟子》《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等,这类文章既讲科学,也讲文学性。在中考中对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也是一个重要考点。如,2015宿迁中考语文试题第⑤段中加点词语“一定”能否换成“也许”?请说明理由。答题要点:不能替换,“一定”表示肯定,“也许”表示不确定,文中是一个肯定判断,去掉后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类题型的训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体现出来。例如,《松鼠》这篇文章中,出现了许多表程度的、表范围的、表修饰的、表限制的词语,我们老师要结合具体语段为学生作训练,只有平时的训练积累,才能够在中考答题中出类拔萃。

第7篇

关键词: 初中地理 升中考试 备考策略

梅州市初中地理作为初中毕业生升中考试中的考查科目,在升高中的考试中占40分。初三时必须展开繁而有序的系统复习。如何更好更充分地做好这次考试的复习备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着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围绕地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能力和素质要求,结合梅州市近年来初中地理升中考试题命制特点和升中备考经验,下面笔者提出几种有效备考策略,指导学生掌握自觉学习与复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一、学情分析

本校属于乡镇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周边的农村,也有少量外来工子女或留守儿童,多数家长忙于工作。对子女疏于管理。学生比较质朴,与社会的接触较少,知识面比较狭窄。尖子生少且不尖,灵活度不够,中层学生多,厌学学生不少。初中学生处在叛逆期,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没有紧迫感和压力感,对考试复习持无所谓态度。家长和学生普遍认为地理是副科,对地理学习不够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呈现两极分化的特点,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学生在经过两年的地理学习后,大部分初步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和非常有限的学习方法,并初步形成了知识网络,具备了一定的学科技能,但各种地理能力有待提高,知识迁移灵活性不强。本期的地理课复习内容多,任务重,课时紧。要很好地完成结业复习任务,取得理想成绩是有很大压力和困难的。

二、近几年梅州市地理升中考试卷的特点

纵观近几年梅州市地理升中试题,题目既有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又有课本重点、难点、地理热点问题和地理观念、地理素养的考查,综合性、地域性、创新性与开放性都很强,突出了学科特点及创新教育,贴近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渗透了新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

1.彰显学科的最本质特征,图幅多,尤其突出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

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性,地域性既是地理学科的核心内涵之一,又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本质特征。试题中通过图表把地理科的基本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纵观最近5年试题所出现的图,我们把它分为下面几类:

由上表可见,梅州市地理升中考试题充分凸显了地理科的显著特色,图的篇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和信息载体,挖掘图中信息显得非常重要。基于这一点,在备考时可以适当侧重于指导学生学会从图表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描述,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2.试题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试题在注重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地理观念、地理素养的考查,涉及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可持续发展观内容。比如:2013年试题中:1.下列关于0°纬线和0°经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0°纬线和0°经线都能平分地球

B.0°纬线的长度是0°经线的两倍

C.0°经线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D.0°纬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2010年试题中:1.北京是我国的首都。读下图,在图中找出北京所在位置( )

A.a B.b C.c D.d

这两题质量都很高,虽然不偏不怪,但稍具挑战性。考查的基础知识很简单:经线和纬线的相关知识点,非常灵活地考查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判别位置关系的能力,可谓从一题折射出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3.试题设计突出新情境、新材料、新设计,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

试题情境创设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考查“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入生活,走向社会。2012年试题中有些题目就体现了这样的理念:4.下列哪组资源只要注意保护和培育就能够实现可持续利用( )

A.土地、森林 B.耕地、天然气

C.水、煤炭 D.森林、铁矿

7.2012年4月10日菲律宾在我国领土黄岩岛附近海域骚扰我国渔船,制造事端,严重损害中菲关系。读下图,黄岩岛所在的海域是我国的( )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这些题目都充分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课标的这一理念。

4.开放性试题频频出现。

2010年试题中,第13题第(2):如果亚马孙热带森林(约占世界森林面积的1/3)遭到严重破坏,你认为会造成什么后果?(至少两点)。2008年试题中,第45题第(2):南极洲为什么在巨大的冰层下埋藏着此种矿产?这些试题考查的知识既出自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引导学生拓宽视野,重视实践,运用教材中的知识和实践中形成的能力,认识和解决社会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放性题目所占比重不断加大,在开放性题目的设计中,特意没有给出唯一答案,而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所答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开放性题目的增加,可以鼓励学生张开思维的翅膀,主观发挥,大胆联想,要求地理课堂教学必须具有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三、升中复习有效备考策略

1.明要求,把方向。

初中地理升中考试虽然是升学考试,但测试考查的内容基本是初中阶段地理内容中最基本的知识,而且近几年的地理升中考试大多考那些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主要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怪题、偏题少,难度要求不高,可以说题目怎么简单怎么考。试题按其难度区分为容易题、中等题、较难题三个层次。难度分布采用易、中、难为7:2:1。把握好了考试难度,不仅为复习节省了时间,还降低了难度,提高了复习效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内容覆盖了国家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梅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编写的梅州市初中地理乡土教材《梅州地理》;知识点多而复杂,记忆性内容所占比例大。

据考试说明其试卷内容结构如下:

由此可见,复习重点应放在八年级的上下册中国地理部分和七年级上册的地球和地图部分。因此,复习中要围绕这点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应用,真正掌握“双基”。

2.抓考点,定重点。

从近几年的地理升中考试来看,大多考那些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难题偏题少。我们复习时要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复习。首先,把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全部罗列出来,目的是让学生对考点内容和要求有全面的了解,同时查漏补缺,向学生交代清楚哪些是重点、难点;哪些是学生要记住的重要地理事物及空间分布状况等。例如东西半球的界线、经度等一些重要的数据或地名等应当牢固记忆,并落实到图上。对地理概念、理论和地理规律要理解正确,切实把握。总之,要使学生复习时做到心中有数,知识点清晰。以下是笔者对考试说明理解下整理的主要复习知识点和要突破的重点,如下:

理清课本内容中课标要求和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考点,有针对性地复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主次分明、有的放矢。

3.讲方法,授技巧。

(1)识图用图方法和技巧。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纵观历年来的试题发现与地图有关的知识考查(含无图考图题)占的比重愈来愈大。我们在复习时指导学生用图、识图是复习的重头戏。复习时要坚持强调图文结合的原则,并把各知识点落实到图中,切忌死记硬背,使学生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的正确方法:认真分析图中的组成要素、图名、指向标、刻度、图例和注记等内容,做到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结合。复习时充分利用空白地图,能很好地让学生将地理课本中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中理解与掌握,不凭空记忆,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理解掌握了地图后,还要学会如何分析地图。如:判断中国南方北方气候类型图时,首先要找出0℃所在的位置,然后在0℃这个位置的旁边画一条界限,有了这条界限,看哪幅图的1月份气温在0℃以上,哪幅图的1月份气温在0℃以下,就能判断出哪幅图是南方还是北方的气候图。此外,还要掌握绘制相关地理图像的技巧,加强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训练,提高学生观察、阅读、分析地图、进行空间联系和地理逻辑联系能力,提高对图像信息的获取、综合和处理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2)善于总结,将知识系统化。

中考知识点虽然大多是基础,但是知识点多而且范围广,如何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是中考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中考复习时,教师应该注意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比如复习中国气候时,可以将相关知识点连在一起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有:中国的气温分布规律(我国夏季气温最高最低点,冬季气温最高最低点);中国的降水分布规律;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解决措施;秦岭-淮河一线;中国的农业。将这些知识点连在一起,系统讲解掌握,这样学生复习效果较好。

(3)答题技巧。

在平时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第一,仔细审题,让学生认真读懂文本材料和题意要求,一个图例一个注记地看清图幅内容,然后提取有效信息。第二,平时师生注意记录典型错误,以便有针对性地纠正,不断改正。

①选择题具有答案简明,覆盖面广,知识跨度大,具有很强的迷惑性。解答这类试题时,最好用排除法。②解答非选择题时,考虑到此类题具有内容完整、直观性突出、运用地图能力要求高、综合性强等特点,解答时要对问题进行归纳、对比、推理分析,抓住问题要点,尤其是开放性试题,注意把握答题的要点,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和准确性。

4.问热点,重实践。

地理热点即是与地理学科密切联系,而且对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或危害的国际或国内的新闻热点事件,大多数属于“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热点问题,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地理教学和考核的重要切入点。纵观近年来梅州市的地理升中考试卷中就有相当多的考题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有关。因此,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多关心国内外大事,及时把新闻热点带入课堂,师生共同将素材变成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地理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分析解决相关热点问题,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如:复习“板块的运动”时,可以引入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及核泄露问题,让学生分析地震的成因,日本是如何防震减灾的,中国在防震这方面可否借鉴,核泄露属于环境问题有哪些严重后果。这样学生就应用了“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比较活跃,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等知识点。又如:喀什热点可以设计新疆气候、地形、农业、坎儿井、水果等相关问题,让学生复习并掌握涉及的知识点。

另外,备考阶段,教师最好能对平时积累的热点进行比较筛选,突出五个左右的地理大热点。这五个热点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必须是重要的地理热点,它们和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联系密切;二是要尽可能地让这五个热点覆盖到所有重要的地理考点,以便通过地理热点的备考使后期复习具备系统性,覆盖面大。

总之,在地理升中考试复习中尽量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的眼光观察分析生产生活和社会现实中各类相关地理问题,让学生感觉到地理的有用性,增强地理学习主动性,提高升中考试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树声.体现课改要求,突出学科特点.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1-2(265-266):52-29.

[2]刘金龙.谈地理热点试题的命制与高考备考应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4(316):52-29.

第8篇

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活用地图。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部分学生的“病根”,尤其是部分学困生上课精力很不集中,东张西望,讲小话,打瞌睡,或者做菩萨一动不动。我从初一开始,我就注重培养学生上课除了做笔记外,一定要看地图的习惯。记忆知识点也对应地图来记。

对初二的学生来说,临近生地会考,学生压力极大。我只能立足于课堂这块主阵地,紧紧抓住40分钟,尽量让学生多读、多写。下课时,人人必须完成课堂训练,交给老师后才能离开教室。课堂上抓紧分分秒秒,关注每位学生,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课后作业尽量减少,学生负担减轻了。

二、夯实基础,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是根本。没有基础,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抓好基础题,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出成绩。初二会考内容繁杂且琐碎,让学生将所有的考点背出来,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太现实的做法,对学生而言,记忆是一件看似简单可实际上最为困难的事。我首先采取“全面进攻”,把中考考点整理好,并在重要的内容下做好标记,印发给学生,每天布置任务,逐日检查。其次,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再次,重点难点各个击破。

扎实的基本功是应对考试的第一步,但仅仅记忆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会考的综合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更全,因此第二步就是针对会考题型进行有效训练。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关键是掌握解题方法。

三、培养兴趣,激发潜能。

初一上册地理难度较大,部分女生总认为地理难学,缺乏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有了动力。我坚持在每节新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大量的图片资料,不断刺激学生的视听效果。我还在教学中采用做些简单的小游戏、分组比赛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使课堂生动了、有趣了,学生自然而然就喜欢上这门学科了。

四、关注后进生的成长

后进生所占比例的大小程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成绩的提高。如何提高后进生的成绩?这是我们面临又一个棘手的课题。后进生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爱心、给予更多的理解,来驱散他们内心的孤独和自卑。初二的班主任在这方面也为我们出了很大的力气。一是安排成绩好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助;二是每天清查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三是与家长联系,要求家长配合;四是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任课老师单独辅导。五是多给学生以信心与鼓励。

五、精诚合作,虚心学习

由于我是非地理专业的老师,专业水平不如同行两位老师。于是我主动向他们学习、请教,对教学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我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虽然我是有着明确目标,也朝着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前进,但还是有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更细,更实,更好。

八年级地理教学总结与反思

2012年七年级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第9篇

在地理学科的中考中,很多学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考点背得很熟,一旦遇到考题却常常做不出来。生搬硬套不是应对考试的最好方法,在复习中学会自主学习,用地理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用分析、归纳、总结的方式掌握一类相关知识,才能有效提高考试成绩,并为接下来的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二、学情分析

地理课本上关于我国主要工业区(带)的内容多而分散,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掌握有难度,加之工业区(带)的一些知识需要通过实例去理解。在本节专题复习课的设计时,以地理学科综合性和联系性的特点为依据,通过一系列练习和历年中考试题,配合读图,引导学生对工业相关知识分析、归纳和理解,将工业区(带)的知识“由厚变薄”,以期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扩大复习课容量的目的。

三、课标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开章即明确指出地理学的两个显著特点:综合性和地域性。所谓地域性,就是不仅要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更要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因此帮助学生弄清影响工业区(带)分布发展的因素和不同区域间的工业联系成为本节复习课的两大重点。《新课标》中关于“认识区域”有这样的要求: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际经济发展的意义。八上第四章第三节活动部分提到辽中南地区和沪宁杭地区工业发展的不同因素;八下第七章第一节对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做了详细阐述;八下第八章第二节以长江沿江地带为主线,不但介绍本地带工业发展条件及工业部门,更提出区域的协调发展。此外,上述四个地区也很好地利用其它地区的优势资源发展本区域经济。《新课标》中还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工业区(带)的复习目的不但是应对中考,培养综合分析能力,更要让学生意识到工业高速发展必然带来资源、环境突出矛盾,应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工业的基本概念以及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通过读图,分析影响我国工业地区(带)分布和发展的因素;掌握不同工业区(带)的主要工业部门。

过程与方法:培养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读图画图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结合案例分析工业区(带)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并说明区际间资源协调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树立区域间协作、共同发展的观念;认识过去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所带来的恶果,努力探索经济、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影响我国工业区(带)分布的因素;区际间的合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难点:通过案例分析影响工业区(带)分布与发展的因素,并能举例说明区际间资源调配的意义。

六、教学方法

读图法、任务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表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