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5 09:25: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组合作学习反思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转变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已在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运用。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这样一来,合作学习最突出的价值就抹杀了。
怎样才能有效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呢?我认为,只有在学生有合作需要时,让学生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物体分类》时可以这样做的:教师提出要求:想一想,把你带来的物体分一分,你打算怎样分,为什么?教师刚说完,学生们马上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带来的东西太少了,根本不用分,也没有相同的物体。“要是几个同学一起分就好了。”一个学生提出来,其他学生也一起附和。教师同意了。于是坐在一起的几个同学马上围在一起,把各自带来的物体堆在一起,看着那么多的物体,他们高兴极了,积极发表意见,有的说,可以形状的不同来分;有的说,可以按颜色的不同来分;有的说可以按大小的不同来分;还有的说,可以按新旧不同来分;……。商量好了分的方法,学生们分工,立即动手。当教师再把要求重说一遍时,孩子们都兴奋的举起了小手。
在这里,教师顺应学生合作的内在需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体会到合作的益处,又掌握了一些合作的方法。在组内交流中,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方法转化为共有的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得到发展。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反思;教学实践
一、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准备不足,参与度不高。在公开课、研讨课时临时凑合而成,平时缺乏必要的训练。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造成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二)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分组不科学。学优生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物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三)小组合作时间分配存在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四)合作时机选择不当。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索,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没有多少实际效果。
(五)合作流于形式。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二、优化小组合作的一些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在开展小组学习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一)小组成员编排要科学职责要明确。
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即小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差异,另外,还可以考虑到家庭经济、社会背景、性格、脾气等差异,采用异质分组,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小组规模一般为4-6人在有效性和参与性上能达到最佳效果。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并实行动态管理。
(二)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既然所有这些合作学习的类型都采用了一定数量的独立学习,那么你也要善于促进学生的独立学习” 。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时,很多教师仍然在讲台上等待,或者做自己的事,比如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具,板书等,那么,是不是教师真的不应该介入合作学习的进程呢?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我认为:同教师的引导、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活动中,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过程的把握,除此之外,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1.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序时,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
2.对小组任务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内容及操作程序。
3.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或让这组学生的位置互相移进一点,如果小组讨论接下来声音小多了,教师应及时返回表扬。
4.小组活动出现了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虽然小组出现问题的原因和方式都不相同,但老师如果事先在准备阶段做出问题预测,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也能避免临时的手忙脚乱。
5.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任务,如果是真正完成了任务,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或可以自由活动,前提是不能影响他人。
6.小组活动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四)要及时反馈,避免时过境迁。
学生的努力得到了及时的、积极的评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继续努力的积极性。当学生的热情已经消失再去表扬、鼓励,就显得很苍白,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评价的信息反馈必须及时。对最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实质性的奖励,没有实质性的奖励,学生会变得被动,感觉无所谓。但是有个奖品,学生合作学习就有了目标,学习就有了动力。
(五)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做好合作的指导。
两三分钟的讨论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生刚读完教师预设的学习材料,想都来不及,教师就开始检查小组学习情况了,学生无法触及较深刻的内容,因而提出和回答的问题都只能是些肤浅的,甚至是鸡毛蒜皮、无关紧要的问题,或者根本提不出或回答不出问题,更谈不上合作学习了。因此,要真正落实小组学习的目标,课堂上教师就要给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合作学习和展示交流的机会及充裕的时间。 因为年龄特点,学生常常急于表达而顾不上倾听。针对这一现象,除指导好孩子们有序、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外,还必须认真倾听别人的表达。听其他学生发表意见时,不打岔,不插嘴,听清别人说了什么、哪里说得好、还有哪些不足,再想我该怎么说。这一做法使孩子们的说建立在听的基础上,使说的起点更高,表达得更好。
除此外,还可能出现别的情况,比如:学生不愿参加小组活动经常缺席等等,教师要有耐心和爱心,经常鼓励和帮助这些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被人尊重的滋味,慢慢引导他们加入小组学习。
在传统教学理论中,我们很少关注和涉及合作问题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把合作的观念引进教学系统,是对传统教学系统的一次革命,它符合时代的需要,代表了现代教学系统未来发展的方向,开辟了教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已被广大教师认可并积极辅助实施,并取得了一些优秀的成果。从目前来看,小组合作学习还处于学习运用的初级阶段。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就势必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使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产生怀疑。因此,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得以深入推广、不断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1.机械简单,流于形式。小组合作的预设过于简单,特别是时机的把握欠当。不是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进度合理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而是简单地、机械化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如:在教学内容过难或过易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在适合学生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甚至在一节课中安排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收效甚微。还有的老师认为两三张课桌拼靠在一起、几个学生围而坐之,教师一声令下“小组合作一下”、“小组讨论讨论”便是小组合作学习了。这样会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难有实效。
2.要求不到位,合而不作。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不明确,学生对合作的目的、方法、各自的任务和合作时间限制、竞争条件、展示准备、汇报要求等不明不白,每个小组成员好像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另一种情况是,在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们马上就热烈讨论。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成员互相推诿,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师的要求不具体,没有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导致学生合而不作。
3.时间不充足,合而无质。很多教师在宣布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后,只过一两分钟甚至十几秒就宣布停止,致使有的学生还没来得及发言,更不要说“交流思想”、“碰撞火花”、“互相启发”、“生成共识”了。这样合而无质的“小组合作学习”似乎只是为了小组合作而合作,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反而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使其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4.指导不及时,合而无果。小组合作中,老师虽然摒弃了以往“大包大揽”的做法,在讲台上等待或做自己的事,好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与己无关,表面上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但教师成了失去主导作用的旁观者;或者“放手发动群众”,不能及时介入调控,放任学生自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进度和质量心中无数,使合作无果、学生无获。
5.评价不到位,合作低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时,教师不能给予积极有效的褒奖和激励,不能敏锐地判别、及时地引领。有的评价只关注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忽略学生在活动中的个体反映;只注重合作学习的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只奖励合作学习的汇报者,忘却小组学习的合作者。长此以往,一些一直受不到褒扬的小组或小组成员就失去了参与小组合作的积极性。
二、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大面积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让课堂真正地活起来了,但是存在一些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1.在课堂学习中,由于激励措施的实施,要给小组成员和小组计分,这样势必会消耗老师和一部分小组成员的精力,使他们参与小组合作的时间减少,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如果不实行计分评价措施,学生的全体参与度就会大打折扣。还存在的问题是,学生过于关注个人和小组的积分,影响了对探究内容的关注度。这些都会降低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特别是教师对小组学习的成果汇报的反馈,进行及时的评价与总结,包括每科、每课、每天、每周、每月的总结评比,这势必会牵扯老师相当多的精力,但如果不及时总结评比就会影响小组下阶段的合作兴趣。如何使小组合作的评价合理化、常规化,而又减轻教师负担,这需要我们深入探究。
2.在课堂教学中,由于班头大、人数较多、小组多,学生或小组得不到充分的展示机会,学生的角色作用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影响了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部分小组和小组成员会对小组合作学习失去兴趣,也会降低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3.小组异质成员间差异较大,基础、能力、习惯等参差不齐,小组合作学习的全员参与度还有待提高,一些学生很难跟上全组、全班学习的步伐,如何缩小这一部分学生和其他同学的差距而“齐头并进”,如何将小组合作学习延伸到课外,使部分暂时落后的学生通过课后小组成员间的鼓励与帮助“迎头赶上”,如何评价课堂以外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还需要积极研究和探索。
4.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应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坚持只有小组团体成功,才能代表小组成员的个人成功,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开创“万紫千红才是春”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局面,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使学生把个人的成功融入团体的竞争中去,从而更加激发学生主动合作的热情,这些策略方式的研究还需要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学苑出版社出版,2001.
[2]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一、小组组建不应“自由化”,而应科学搭配
现象:学生每组4至6人,大多是按照相邻座位而自由组合的,由于学生各自素质的差异,造成分组不均或分工不合理,因而有的组学生学习主动性强,善于动脑筋,作业完成率高,质量好;有的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懒动脑筋,容易分散精神,拖欠作业现象突出;有的组在分组合作学习时,个别组员甚至不知自己该做些什么,于是左顾右盼,做着跟风、走过场的无效学习……这些情况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反思:“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求人人参与,个个体验学习的过程,因而优化组合、科学搭配小组人员是首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效应,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
感悟:合作小组组建,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学生个人意愿只能作为组合的参考。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差异等进行合理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了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
其次,及时进行组间调整。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经过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会很不均衡,甚至会有很大差异。此时,教师应根据平时观察、检测成绩、各小组的合作状况等及时进行各小组成员的调整或重新搭配,科学地调整小组内的合作对象,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了解更多的同学,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
第三,明确组内成员分工。一般情况下,每个小组内设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工作,让每次合作学习有序开展;记录员负责将本组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便于向全班交流汇报;汇报员负责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这种角色分工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合作内容不应“随意化”,而应精心选择
现象:在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选择合作内容时比较随意,一些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就可以获得的知识技能,并没有思维容量,一些教师偏偏要花时间、费力气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令教学效率事倍功半。
反思:有关研究表明:在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对于解决数学实际问题、概念学习、实践操作以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效能。小学数学课程的大多数内容都适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需要合作学习,尤其在学生还没有养成小组合作学习习惯的时候,就更有必要选择一些特别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来作为开端,然后引导学生逐渐习惯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感悟:小组合作学习必须精心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同时必须掌握两个最基本的原则:
第一,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体现合作学习的价值性。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像“小华第一天做了5朵红花,第二天做了3朵红花,小华两天一共做了多少朵红花?”这样的问题就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复的劳动。而如下的教学内容就很有合作的价值,很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如教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统计”的例2时(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94页),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用鲜花、彩球布置教室,模拟召开“六一”儿童节庆祝会,并安排三个连贯性很强的活动,要求学生统计出喜爱不同颜色的人数。做法如下:
(1)引导学生调查统计。教师先在黑板上张贴出红色、黄色、蓝色三组小花和气球,然后抽出4名学生组成一个统计小组,并对组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一个学生负责清点举手学生的人数(即喜爱不同颜色小花和气球的学生数),并报告清点的数据;其他三位学生分别在黑板上用划“正”字、打“√”和划“”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
(2)组织学生交流展示。教师将事先制作好的统计图分发到各个学习小组,让每组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在统计图中表示出来,并将结果进行组际交流和全班展示。
(3)指导学生总结提高。教师根据展示的统计图情况,要求学生回答3个问题:①调查了( )名同学;②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喜欢( )色的人数最少;③( )色的气球需要买( )个?
上述案例中,教师选择了“统计”这个知识点,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了恰当的内容,并精心设计了三个连环活动,将学习活动一步步推向,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整节课闹中有静、静中有动,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第二,从教学内容中提炼出的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将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开放性问题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结果不是唯一的,对学生也极具吸引力。
三 、结果评价不应“单一化”,而应多元发散
现象:在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有些教师在课前或课堂把自己的旨意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侃侃而谈、滴水不漏,一切皆向着教师设定的目标丝毫不差地找到标准式答案,教师与学生皆大欢喜。
关键词:新课程;合作学习;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20-02
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目前教育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大量的课堂调查,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误区。笔者就目前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谈几点看法,以作引玉之砖。
1.目前在合作学习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1.1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实效。好多学校接到课改文件不假思索就一哄而上,说是改革实际却流于形式,没有成效。有的学校在让学生合作时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只是坐在一起,并没有按老师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在埋头写作业,有的在三三两两、津津有味地闲聊题外话,有的因害羞内向而沉默不语、独自发呆。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形式上简单地让学生凑在一起。这种情况已经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1.2学生没有经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开始合作。教学中常看到有些老师不经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直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感到措手不及。没有独立学习做基础的讨论犹如空中楼阁,没有经过独立思考而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记得看过这样一段话:"离开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深入思考,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就不可能有深度,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和启发,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观点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成分,修正、充实自我观点。"对此,我深表赞同。
1.3教师不能有效指导帮助,一味放手让学生合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常见到有些老师给学生完"下面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就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不指导、监控学生的交往活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热情的帮助,在小组中巡回指导,提供必要的启发、帮助和建议,必要时参与其中,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良好合作氛围,而不能作为一个局外人,造成"放羊式"的小组讨论交流。
1.4活动评价重集体轻个人。不少教师为了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通常是以小组为单位,忽视了组员个人的贡献。虽然集体的成功对组员有鼓励作用,但是还无法满足学生内在的"自我实现"的需求。
优化对策:个人与集体是相辅相承,互成因果的。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对个人贡献进行评价的难度较大。我设计了一份小组合作学习个人贡献自我评价表,用以肯定和鼓励个人贡献,同时引导学生担当好活动中的各种角色。
2.采取的相应对策
2.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首先更新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给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历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是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又要调整评价的方式、手段和内容。有些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或方式的地方,仍沿用传统的方法或方式,没有体现探究性与合作性等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知识只是走过场。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部分,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2.2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时机,创设合适的合作情境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剖析重难点时,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合作探究,共同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如"制取氧气"一课,教学的重点是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仪器怎样装配?怎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怎样装入固体试剂?试管口内为什么要放一团棉花?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怎样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收集气体后为什么要先将导管从水中撤出,然后再移去酒精灯?等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的认识。在课堂教学的知识小结时,也可分小组合作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检、互评、互测,达成互教、互学、互助的目的,使每个成员都明确每一步该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化学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课程,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解答这些"开放性"问题时,适宜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从他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如在教授"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一课时,对于镁、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判断,学生会有多种不同答案,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寻找出最简洁的实验方案,要比教师直接告知的效果好得多。通过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知识上相互补充,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各有所得,同时也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3全面评价合作学习效果
2.3.1教师评价。《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用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或给与自己见解不同的学生"判死刑"。而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首先,分析肯定其中积极的因素,然后帮助提出改正的意见。每个人接受知识、获取知识的方式与快慢都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就决定了在学习成效上参差不齐。为此,教师要有合理评价的"标尺",既要关注小组整体也要注重学生个体。充分利用评价语言的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特别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出现时,教师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点滴的进步,哪怕是隐性的,也要给予"大张旗鼓"的表扬与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
2.3.2学生互评。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有互促性。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可采用自我评价交流和相互评价的形式,学生在自我评价交流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问题解决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所在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在相互评价交流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贵在参与。讲多讲少不苛求,说对说错不要紧,允许学生有想法就说,有意见就提,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
2.4加强情感交流
2.4.1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中,教师要自始至终洋溢着饱满的工作热情,运用自己的情感因素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作学生的知心朋友,能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教师也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消除学生之间的误会及隔阂,避免学生在背地里乱猜测、议论别人的不是,杜绝鄙视后进生的现象出现。"尊其师,信其道",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2.4.2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同一班级的学生具有相似的年龄层次、知识水平、生理特征、学习体验和思想情感等因素,易于相互传递和接受信息。通过学生生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可以产生共鸣,拉近心理距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达到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当然,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有赖于教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的指导和发挥。
2.5创设适合合作学习的环境。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如何构建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呢?
2.5.1和谐的心理环境。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造和谐的合作学习气氛,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更加生气勃勃。
2.5.2充裕的时空环境。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由于学生没有按照老师事先预设的轨道上进行,或由于学生的"吞吞吐吐",害怕不必要的枝节末叶的出现和时间的浪费,毅然打断学生的发言或活动,这些"蜻蜓点水"式、"一蹴而就"式的合作学习,只能是形式上的。因此,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保证学生拥有充足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地发挥。
总之,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模式下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勃勃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倪金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陈东:《开放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3]曾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4]丁钢:《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表明我们不仅仅要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更要解决怎么学的问题,这就涉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改中的一种鲜活的学习方式,确实大有革故鼎新之功效。它既强化了学生对自身学习的责任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又有利于学生学习素养的整体提升。
笔者根据多年来对高中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不容乐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如下梳理和思考。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弊端及其应对策略
弊端一:活动流于形式,忽视课堂实效。
案例再现:一位老师执教公开课《鸿门宴》,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表演课本剧, 课堂貌似很热闹,很有“活力”和“创造力”。
案例反思:上面的课案,内行人一看便知课前准备得太充分,这只是少部分有表演天赋的学生的“盛宴”,其实更多学生对文本情节及内部联系的掌握还是未知数。有关调查显示,71.2%的学生反映语文学习小组的划分是按座位随机分组,而学习小组内成员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仅占42.4%。这样就忽视了学生各自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老师在课堂上更多的也只是观察各组是否处于活动状态,这种为合作而讨论的小组合作学习,表面轰轰烈烈,实则浪费时间。
对策:合理构建小组,关注整体进步。组建合作小组时,要兼顾成绩、性格等综合因素合理搭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对语文成绩暂时滞后的学生,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他们闪光点的出现,而应该主动抓住一些教育契机,创设条件,“引爆”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促进他们与其他学生合作交流,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弊端二:活动分工不明,学生缺乏主动。
案例再现:有位老师执教《神的一滴》时,提出如下问题:文章每段各写了什么?分别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学生还没有独立思考,教师就让学生直接进入讨论环节,结果讨论时间很长,学生不能得出相对一致的意见,而回答问题的质量又不高。
案例反思:上面的课案中老师就是太心急了,太追求课堂的速度和热闹度,没有学生的独立思维过程,学生就无法拥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就无法参与小组讨论;没有小组的合理分工就没有真正的合作,合作学习中缺乏责任意识,遇到问题甚至互相推诿。
对策:明确组员职责,教者收放自如。教师提出的问题首先要有合作的价值,否则小组合作学习就失去意义。课前要引导学生预习新知,使得全体成员都有积极主动合作的可能性;问题呈现之后,教师要有明确的讨论任务和要求,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每位成员拥有自己的想法,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生讨论时,老师应不断巡视,观察各组讨论进展,也可参与相对沉闷的学习小组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性。
弊端三:评价以点代面,缺乏激励机制。
案例再现:曾经听过一节语文赛课《祝福》,参赛老师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授课。学生讨论、展示都很积极,先后有近20人发言,对所有学生的发言,老师均以“好”“很好”“非常好”“棒极了”等激励语言加以评价,也没有其他针对学生答案的具体点评。
案例反思:这样的评价“一团和气”,看似皆大欢喜,实则没有任何意义。在小组合作学习后的展示环节,教师往往是根据展示学生的情况来判断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这种评价方法,以点代面,因为发言(展示)的学生不一定代表本组讨论的结果。
对策:革新评价机制,鼓励合作竞争。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指导性和全面性。评价时要针对小组活动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学习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采取组内评价和组间互评相结合,既自我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又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也可采取合作小组集体评价和小组成员的个体评价相结合,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评价实行组内积分和小组集体积分制;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构建以学生为核心、多边多向的互动交流评价体制,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符合素质教育中实践与创新的要求。
合作学习又称“小组学习”、“团队学习”或“分享学习”,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成员在共同努力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和激励互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有机会相互解释所学的东西,有机会通过相互帮助、理解和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建立和维护相互信任来有效地沟通,使小组各成员之间有更多交流和自我调节的机会,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我原是一名农村小学教师,2007年开始工作,一直担任小学高段数学教学工作,后来调入现在的学校,在这所以城乡结合为主要特色的学校继续着自己的数学教学之路。回想从教的这几年,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只有不断的研究与探索,寻找出适合学生、适合自己、适合学校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教学上的成功。这几年,我一直在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把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应用作为我教学转变的重要方式,经过不断的摸索、实践和反思,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悟和心得。
一、我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
这个学期,我们班共有56个学生,我们把他们分成了14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来当小组长,还有两个学习中等的和一个学习较差的同学,每四个学习小组组成一个学习小队,由学习最好的同学当学习带头人,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都要团结合作,互相帮助,一个学期下来,效果相当的好,每个学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下面我就谈谈我的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
1、开学初建立小组意识。
开学之初安排座位的时候就要确定好每个学习小组的人员,要优良中相结合,要在性格上互补,在有一定的友情,老师也要在确定好各个小组的情况下,在班上加强教育,让他们形成一个小集体,要荣辱与共,同进退,共命运。
2、课前分配好学习任务。
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在本学期我在讲《圆的周长》时,就要求我们各个学习小组做好学习准备(绳子、尺子、圆形物体),来共同探索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在课堂中,各个小组都能分好工,准备好东西,合作完成测量、计算,并且讨论出结论。可想而知,结果只能是学生不能尽兴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学任务也肯定不能完成。这就是老师在课前没有预先估计到的结果,因而,没有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分配。
3、课堂中合作探究。
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比如,我在进行《比赛场次》的教学时,就要求各学习小队,以每两人“握手”情境,各学习小队9人一共要握多少次手,分好工,画图的、列表的、计数的等等,然后集中讨论,有什么数学规律。
4、全班交流。
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交流的问题,如果没有深度,则议论不开;如果没有争议性,则议论时也无法有效地展开。
二、我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从形式上改变了以往教师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它真正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思想,将孩子们置身于一个新的、自主的学习天地中,同时又给了他们一个可以合作与探究的单位,学习与评价掌握在了他们自己手中,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在这一刻生动起来,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
1.分组,应该合理
教师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由于每个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产生了全班各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组学习可以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合作小组的人数,我们建议4-6人,一般来说,2人配对、4人相邻合作学习,对学习场地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实现。
2.分工,为了合作
教师在启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内容合理分工、明确分工。在他们印象中,“一起干”就是“合作”,“小组学习等于合作学习”,因而,在小组活动中,合理分工、明确分工尤为重要。不同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任务,每个成员、每个角色都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相互依赖、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合作,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才是有效合作。当各小组在汇报阶段,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不同的学习成果、相互评价和相互欣赏时,也体现了组间的一种有序分工、一种合作依赖。
3.交往,需要互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主动交往,掌控了小组活动的进程。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主动交往,增加了合作学习成功的概率。学生在教师留给的合适的学习时间与开放的研究空间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充分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必然达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互相影响,互相启迪。小组在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必然形成互相谦让、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等良好的研究氛围。
4.教师,明确角色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合作的伙伴”、“交往的对象”。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这些问题要得到及时的解决,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因为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方面,某些时候比起学生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合作的伙伴”包含老师也以学习一员的身份进行研究或参与研究,并向学生展示研究结果。
5.评价,指向过程
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结束时,要根据自己对合作学习的监控和学习小组对合作学习的反馈情况,采取一定的评价措施和多样的评价形式,包括用语言、眼神、体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表示欣赏、表示肯定。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对策问题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思考
一、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20世纪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学校改革课堂教学,也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应用与研究。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都验证了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的策略。《新语文课程标准》也把合作学习的理念引入了教学系统,顺应了教育社化和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需要。然而,当我们全面审视阅读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时,却不难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虽然已走过了一段历程,并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所接受,其意义深远,优势也十分明显,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表面化、形式化的模仿,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致合作学习徒有虚名,流于形式。
二、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是利用小组使学生一起工作,一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使成员之间相互激励与促进,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这也是对教学中的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需要适宜的“土壤”“温度”和“水分”。在合作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或主题是适宜的“土壤”,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适宜的“温度”,而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适量“水分”。
(一)重视问题的精心设计
恰当的问题或论题,可以激起学生交流的欲望,为学生开展积极地合作学习“造势”。好的论题一般具有“四性”。
1.现实性
现实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或者周围的世界,学生觉得可以理解,具有思考的价值,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就更高。显示的素材可以拓宽学生交流的范围,培养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趣味性
通过编儿歌、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组织竞赛等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调作用,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开展交流,最大限度地提高思维效率。
3.探究性
论题看似平常,却能引起学生讨论的热情,值得细细咀嚼一番。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采用多种层次的解决策略,这为他们的交流奠定了切身的体验,从而让他们在合作中获得共识、体验成功。
4.开放性
论题的开放性可以为学生的交流合作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信息,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重视教师的有效指导
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在其中的有效指导,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1.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在组建学习小组时,原则上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力求均衡,尊重自愿,通常为4―6人。每小组安排成绩较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一名学生和基础较差、不善言语的一名学生,另外是成绩中等的学生。为了促进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竞争夺标”的学习氛围,要求每组设立组名。
2.淡化小组角色分工
很多资料上指出,在小组学习时要有明确的分工。比如:主持人、记录员、噪音控制员,等等,一个小组,好似一个小的社会,其中的“形式化”太强。要有一个好的机制,让小组内的发言机会平等,让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有序地进行,是非常必要的。但分工一明确,学生们的注意点在什么地方呢?记录的想着记录,噪音控制员关注着成员们是否在大声说话,谁在专注地思考问题呢?形式化的东西一旦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实质性的东西就在慢慢淡化。我们不妨设立组长轮换制和发言代表轮换制。将小组内的所有成员分别编号为“1、2、3、4……”号,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就可以这样设定:今天的学习小组由1号组长负责……以此类推,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组长的机会。发言代表的选定,一开始使可以选成绩较好、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以后要指派基础较差的学生担任“发言人”,由他把本小组讨论的意见向全班表达出来。教师真诚地鼓励每位“发言人”,使得“发言人”树立信心,不懂就问,学会思考,主动探求知识。
3.“小组合作”时的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应帮助学生确立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让学生围绕学习主题,自己提出问题,由每个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后,逐步过渡到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的“学术争鸣”,互相帮助。通过组内交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通过组内启发,将个人独立思考转化为全组共同认识;通过组内合作,让学生树立合作精神,提高小组学习效率。
与此同时,要指导前桌两人向后转,动作要轻,发言时,音量要小,不影响其他小组讨论。要真心倾听、真心欣赏、真心关注别人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信息,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发言内容一般不重复别人说的话。还要让学生明确参加小组合作是每个人的责任,让学生明白要完成学习任务,听、说、思、做四者缺一不可。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满怀热情地深入到小组学习中指导学生合作,提醒学生倾听,发现合作交流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同时,以组员的身份参与讨论。
4.“组际交流”时的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在小组汇报合作学习结果的时候,要打破原有的“生―师―生”的固定信息交流模式,要拓展出生与生直接交流的空间。在这时,教师不能作为一个中介者,更不能作为唯一的评判者,要做的工作应该是组织、指导和促进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我们不妨这样指导:“哪个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跟他们不一样?”“老师有个建议,咱们来个小组比赛,等他们交流完后,同学们可以针对这个问题来现场提问……”待小组全部交流完后,评选出最佳的合作小组,分别授予他们不同的奖章,以“组际竞争”促“组内合作”。
(三)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探索反思一、小组合作学习的背景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始于20世纪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除了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潮之一,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合作学习教学的理论依据
合作学习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重要的理论支撑。该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共同体并成为其中一员。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我国古代教学理论中也提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都说明相互合作、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群体动力”理论。在一个异质的群体中,由于存在差异,为成员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提供了可能。合作学习正是在充分借鉴集体动力理论的前提下,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思想。
三、生本理念下的“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教学仍以班级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活动形式。其基本形式为:设计合作内容――合作目标――小组活动――反馈评价――归纳点评。
1.精心设计合作学习内容
在合作学习教学时,首先创设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向学生公布合作学习内容。为了增强合作学习的实效,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整合课程资源,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合作学习内容。内容及难度应该遵循“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
2.设计合作学习目标
合作学习目标的设计,既给学生指明了合作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学习兴趣,发掘学生学习潜能,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并想法实现目标。
3.组织小组活动
教师在课堂上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时,主要以同桌2人对子组,前后4人合作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首先,是二人对子组合作学习。同桌二人小组合作学习,通常选择教学内容简单、问题难度小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参与到薄弱的小组,并适当给予指导和鼓励。二人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利用率高,二人可以互补,比单独的自学效果好,可以通过互问来巩固知识,提高表达能力,二人可轮流检测、轮流汇报学习成果。
其次,是4人小组的合作学习。在教学时,要设计郝学生自学的学习“支架”,层进式设计问题,首先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组织4人小组进行交流汇报。在学生合作期间,教师积极关注学生的活动,适时“点拨”和评价。4人小组形成共识,并梳理典型问题后准备在班级进行交流汇报展示。展示既要展示学习成果,也要展示问题或者是困惑。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在于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因材施教的效果。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人人能主动学习,快乐学习,人人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个体独立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亲身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思维方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交流时既能表达出自己不同观点或者方法,又为学困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受传统满堂灌“教知识”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不习惯主动思考,更不习惯用语言表达,教师要耐心培训和扶助,教给他们思考的方法,倾听的技巧,交流的策略。另外,教师还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2.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在小组合作交流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为此,可采取下列措施:一是让学生在倾听别人意见时,要有点头认同、发出质疑的表情或语言配合。二是抓住别人发言的要领,并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三是开展道德教育,不认真倾听别人意见,是一种不礼貌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3.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实践的习惯
知识来源于实践,数学知识同样如此,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画一画、拼一拼、分一分、摆一摆、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动手操作实践提供了可能,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其次,要把学生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问”是“探”之开端和主线,“悟”是“做“的提升。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
再次,要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更要体现合作意识,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指导操作时,要有意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五、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个体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基础,没有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就成为了形式。当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或困惑,百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2.学习应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优秀生的天下,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不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后进生更差。首先,教师可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坚持弱者优先发言的原则。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再次,要求学困生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第四,教师行间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