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30 03:14:3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信息化管理制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财会工作;信息化管理;制度设计
由于目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领域开始逐渐的应用这一技术。企业财会工作开始逐渐的由传统的管理方式像信息化管理发展。在目前开放且动态的网络环境中,财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势必成为未来企业财会的主要管理方式。本文就从企业财会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和依据出发,谈一谈如何真正做好这一工作。
一、企业应当运用财会信息化管理的原因
1.财会信息化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多数企业现今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财会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由于长时间的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因而更容易被企业所接受。而信息化的财会管理模式由于刚刚起步,企业往往认为其成熟性不足,因为担心投资的风险问题而采取谨慎观望的态度,因此这种模式很难在企业中占据主导。但我们应当看到,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在网络技术不断的发展成熟下,必然成为未来的根本趋势,传统的财会管理方式虽然比较成熟,但由于其自身难以根据新变化,新挑战进行进一步适应与革新的局限性,它必然会被淘汰。而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才能真正根据时代的不断变化进行适应和挑战,从而促进企业财会工作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2.财会信息化是实现会计改革的需要
企业会计工作是上层建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整体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经济改革的深入,企业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也在不断的进步与完善。在目前的信息化大环境下,会计工作对于信息的需求量正在不断的增强。只有通过对会计系统进行改革才能真正适应目前信息化技术广泛运用的社会。我们应当做到对现代会计模型的重建,将会计工作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结合。从而真正建立能够反应信息大环境下需要进行会计改革这一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
二、目前财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财会资金管理不严,控制难
目前在大多数企业所设置的税收管理制度中,相关的管理人员往往会受到业务与行政双向体制的影响,这种影响显而易见对管理工作是不利的。例如,有的管理人员利用自己的职能做一些肯呢个会对公司利益产生危害的事情,不能很好的坚持工作原则。现行的财会管理体制监督约束机制薄弱,就造成管理人员的监督感和使命感较为薄弱,容易造成资金管理松散,周转速度慢,资金使用效率低等等问题。
2.对预算的管理较为困难
我们应当从企业中不同部门所关注的不同的预算出发,以此来决定哪些是企业应当关心和加强控制力度的财务数据与具体的投资项目。但由于各个部门往往会为了便于自身工作而建立独立的预算管理数据,但实际上它们很难作为企业的整体数据共同使用。并且企业中各个部门之间实际对预算的控制力与控制范围是有区别的,因此每个部门都必须对这些整体预算数据进行单独的分析处理。数据提供存在的困难往往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做到对预算管理的实时监控,这就可能引起预算控制工作中存在随意性很大的人为参与预算管理问题出现。
3.企业监管力度与时效性欠缺
在很多企业中,对于资金流与财务控制的问题处理经常出现矛盾,这就导致企业很难实现对各个部门的财务资本情况进行清晰的掌握,在当下的现代管理制度中,仅仅采用报表或报告资产监督和评价的模型已经难以满足要求。部分部门的资本管理工作中的秩序性差,甚至存在体外循环的现象。除此之外,企业常常只能在年初对财务管理工作做到实时掌握,对全年的财务管理工作掌握十分有效。
4.信息孤岛问题的存在
部分企业的决策者因为并不明晰各类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之间的具体联系和互相作用,所以在对财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习惯于简化管理的流程,直接的采用宏观式的管理和决策方式,但这种做法很容易忽略财务中一些细微的错误,这样细微错误累积起来酿成大错,使财务信息的作用和意义上成为“岛屿”,不利于财务信息之间对
三、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方案
1.加强认识,树立财务信息化管理方案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而现代信息技术也逐渐引入到财务管理中帮助建立一个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使得资金得到合理的分配。科学合理的理论基础与方法选用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我们必须不断的对管理方式进行创新,以此来加速整体的信息化管理进程。要做好财务的信息化管理,首先必须树立财务信息化的管理理念,不光做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更要使整个企业的管理实现信息化。良好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帮助企业对资金的流动进行有效的管控,从而达到规避因制度漏洞而带来的金融风险,避免因此给企业造成不必须的损失这一目的。
2.结合实际情况创新管理制度,真正的实现信息化管理
企业要先对财务人员进行集中的管理,财务人员自身也要有一定的责任意识,让信息化技术深入财务管理中,并与之前的信息进行对接,保证财务信息的时候全面。企业想要更好的实现信息化管理,首先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实际情况对企业进行一个大规模的规划,然后再把大规划划分成小规划逐一落实。
3.切实的落实结算中心制度
在进行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时候,首先要明确管理的重点是资金和资金流动的管理。要加强对资金的集中管理,通过以上的方法成功的改善一些大企业中资金管理漏洞的问题,也可以协助使企业的资金哥更加集中。
四、结语
企业的财会信息化管理制度设计对企业自身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过信息化管理,企业可以很好的适应中国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企业建设过程中为各单位提供系统化的财会工作信息及相关数据,有利于真正提高财会管理工作的水平与效率。同时、通过对企业财会的信息化管理,企业能很好的根据准确可靠的财会信息进行业务决策,从而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道路,这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以此促使企业发挥其巨大的社会、经济、技术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作者:曾笑林 单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信息化建设体系
现代医院管理体系制度是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推进过程中的理论根基,而医院信息化发展的深化探究是现代医院体系管理制度的重要保障,本文将实际工作对院方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重点问题结合起来进行阐述和研究。
1医院管理制度信息化的重要性
(1)是国家推广的战略部署。近年来,国家颁布各种纲领并明确指出,要将医院信息化体系推进工作提上日程,作为国家战略发展部署实施。其所谓现代医院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含义,即为了能更好优化公立医院改革体系的部署,确保能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我国颁布的有关信息化文件中强调,通过优化改革方案和创新体系机制,摒除医院信息化发展建设过程中各种弊端,进一步完善国家政府、医院、各业务部门的协作关系,形成统筹兼顾的局面,共同推动医疗事业信息化的公益性、可靠性,深入优化推动医院管理信息化过程,让近现代医院管理实现信息化、全面化成为可能,提高政府和医院的效益。(2)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理论根基和保障。对于近现代医院管理体系制度而言,最重要的一点是明确中国政府权力与责任、优化医院内部管理体系制度。医院信息化建立可以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覆盖面广的便利,尽可能的利用,增强信息公开度,促使决策更加科学化,促进中国政府明确权力和责任,并能和院方在思想上达成一致;另一方面,通过实现医院信息化和组织重组,提高院方决策透明度、监督权益高效益,才能为医院信息化自主管理打下坚实基础。医院管理体系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全靠信息化体系机制的建设,只有中国政府制定出正确信息化体系机制,才能促使医院信息化高效快速发展。深入推进信息化体系机制和发展是医院管理机制的保障。(3)是医院保持发展的现实需求。在这种近现代医院管理体系下,各院方要持续不断探索创新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体系机制,这才能确保能够抓住机遇,将医院发展蓝图和医院信息化相结合,从而增强院方内部核心的竞争力度。然而,就目前大部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实践情况来看,因为这一体系的机制发展尚不完全,导致信息化发展被制约的事例比比皆是,一般来讲,能进行体系规划很简单,但想要真正投入到实际仍面临许多困难。目前,医院信息化发展已经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在电子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化能为医院带来更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医院设立了相对应的组织和管理体系,并且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推动医院信息化体系建设,可是,在这种既复杂又专业的操作环境中,医院设立相应的组织和管理体系无法完全发挥其真正作用,各业务部门之中仍旧存在条框分离、自我主义严重等现象。只有持续不断探究新型信息化建设体系机制,中国政府和医院才能抓住这种新机遇,从而将信息化和医院发展规划相结合,提高医院内部核心竞争力度。
2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1)错误标准。信息化的有利之处在于大数据的挖掘和有效利用。截止目前,虽然我国医院信息化体系建设已经在相应的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在医院信息化体系建设标准上尚不符合正确标准,没有实现统一性,各个系统的对接口也有所不同,这中间产生的数据差异很难与社会相通,造成可利用数据少的局面,这种“信息错误”严重影响信息化的有效发展。(2)财力匮乏。近年来,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每年对医疗事业的投入逐渐增多,约合80亿,但实际投放于医院信息化建设体系机制的资金仅仅为其中的5%;与此同时,医院自筹资金投入于信息化建设的数量也仅仅占医院收入的2%,这其实与我国要求的不低于收入的5%还有很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医院会把有限的资金放在更重要的医疗事业当中。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柱,医院信息化体系建设在其建设质量和最终效果上都得不到有效保障。(3)规划不合理。目前,医院管理系统建设来源于行政和发展两方面。然而,它不仅关联内部的高效益发展,还需要不断深入优化,这也是医院管理逐步向精准、科学化发展的过程。大多数医院在整个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规划不合理、缺少正确的战略部署,还存在“以局部为重”的管理方式,这不但会直接影响医院整体高效益发展,而且为院方在日后信息化体系建设发展中造成阻碍。与此同时,医院信息化建设迅猛发展也给院方内部流程改造带来变革,而与其相应的管理体系制度却没能保持更新,这样一来,在实际工作当中没有正确的约束和规划行为,信息化建设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就会延缓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4)人才匮乏。随着医院改革的优化,信息化任务愈加繁重,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十分迫切,医院信息化人才紧缺现象越来越严重。大部分医院工作人员知识体系较单一,整体水平差,对于建设医院信息化缺乏合理人才结构,缺少既有电子信息技术又有医疗管理技术的人才,这将拉低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效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院信息化体系建设是漫长的,不但需要中国政府与院方的合理规划、而且还需要双方齐心协力推动机制发展,才能保证信息化建设与近现代医院管理相结合。本篇文章在现代医院管理角度出发,探究医院整体信息化推动机制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和相关对策,希望对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财务制度;财务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127.01
随着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转换,新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善,这就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建设活动中不断地开展各项活动进行完善,在事业单位中的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地完善中,同时也在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中的财政改革。就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新状况,将能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服务的财务管理改革不断深入和完善是当前时期的主要任务。
1在事业单位推进信息化财务管理体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就信息化在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的程度来看,会计电算化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以会计核算为目的,主要通过这两项工作来完成事业单位中的财务管理工作,但是问题也就在这里出现了,简单的两项工作根本无法将事业单位的资产信息全貌完全、确切的描述出来,而事业单位中的宏观的信息化财务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建好,有待完善。主要薄弱的财务管理环节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1现代管理思想缺乏,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一个好的想法的实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迅速解决关键问题。就现代的财务管理这个问题来说,信息化并没有很好的引入到财务管理工作中来,对信息化的概念并不是很了解。成本效益性问题没得到重视,事业单位中的会计的信息化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得到高度重视,这就给建立一套完整而系统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带来了麻烦,使得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缺乏整体性。
1.2财务管理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信息系统也不健全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随着新时代计算机技术和财务软件的出现也发生了变化,但是由于发展时间短,统一的要求和一些系统的规划是达不到的,再加上财务管理体制本身所拥有的机制问题,事业单位普遍存在财务信息化基础薄弱的特点,没有相对完善的、系统化的处理会计信息的系统,这就使得财务会计的有效信息没有得到最大成都的利用和整合大打折扣了。
1.3会计信息管理人才的缺乏
新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实施,不然需要与此相关的管理人才的出现,但是对于具有着特殊属性的事业单位来说,有效的利用现有资源来达到较好的管理效果和不断地创造新的管理思维和方法的思维意识在管理层中相当缺乏。同时,高素质管理人才也比较匮乏,相比之下死板、墨守陈规的管理员工比较多,因此信息化的管理体制的建设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2解决信息化财务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的措施
2.1目标的设立
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需要信息化的引入,只有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才能将原有的的就财务管理模式焕然一新,适应新时代事业单位的发展,也只有信息化才能将财务管理实现整体的实施、监督、控制,将财务管理活动变得全面、具体,最终实现财务的动态监管和有效监管。
2.2详细措施
(1)以树立科学的管理思想将财务管理制度建设进行推进。
任何制度的推进都需要思想的推进,财务管理制度的推进也是如此,而科学的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拥有清晰的管理思维才能理顺管理关系,才能有助于新的财务管理制度的推行实施。
(2)建立集成式的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
第一、从实际需要出发,以信息化要求为基础,对原有的会计业务流程进行业务重组,建立一套标准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第二、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明确,确定会计信息化系统所建立的具体内容。第三、构建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严格的内控机制,以及设立安全保护措施,以保护信息的安全使用。第四、注重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工作,使各单位能拥有一支综合素质过硬,业务娴熟的会计信息管理化人才。
3总结
事业单位信息化的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它的完成过程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势不可挡,财务管理作为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更应该把信息技术引入其中,不断完善信息化财务管理体制,最终实现财务管理的集成式转变,更好为经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蕾.简述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5):23.32.
[关键词]档案管理;档案制度;信息化;推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TD3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174-01
一、 档案科学化管理及其影响
档案管理科学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有效提升其管理水平指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的文化事业管理水平。档案管理部门管理的各类档案内容非常多样,不仅仅包括政治、经济的有关资料,还包括各种文学、艺术资料。这些档案资料对研究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对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作用。因此,要不断提高我国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助力,为民族文化发展提供源泉。
在此之前,我国一直采用手工操作的方式开展档案管理工作。这种传统落后的方式对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消耗巨大,而且还不利于档案资料的储存。此外,部分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未受到充足的关注,使其管理工作处于无序状态。所以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纳入信息化管理机制实施科学管理模式,对提升自身管理水平而言意义重大。
二、 档案制度信息化及我国档案制度的信息化发展
目前我国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面对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我国现有的档案管理的制度及信息化程度还比较落后,已不能完全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在档案管理方面,我国依旧存在很多问题,积极发展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
1.档案管理制度依旧需要优化与完善。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持续发展,我国档案管理的工作亦紧随时展潮流,开始染上信息化的浓重色彩。但是由于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我国档案的管理工作整体水平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整体水平不是很高。当前采用的档案管理机制,未达到科学化管理标准,档案管理缺乏统一性、规范性,致使不同资料信息无法相互利用。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2.档案管理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总体偏低。规范化、标准化的档案管理工作对其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其工作者既要具备丰富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拥有较强的科学化管理意识。但是就当前来看,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高技术人才缺乏是我国相关的档案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给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3. 档案管理的载体没有实行一致性原则。当前在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方面,我国未对其具体管理软件进行统一明确,进而出现了档案管理应用软件不统一的现象,这就使得各类档案之间不能较好的实现相互交融和利用,不能及时的反馈档案信息处理的成果,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实现信息化、规范化。
由此可见,在我国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工作中,如果不及时制定科学的、完善的管理制度与程序,不但在一些方面制约了我国档案得管理事业发展,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和谐社会的建设形成障碍。旨在更好地顺应当前信息社会发展趋势,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实施科学化管理模式刻不容缓。
三、 科学化管理对我国档案制度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提升档案科学化管理水平是顺利实现档案制度信息化的基本条件。现代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广泛的应用,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载体、样式和渠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深刻的变革。信息化管理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目标,而实现档案制度信息化离不开科学管理模式的协助与支持。
1.推动健全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制度的创建。档案制度是基于对应的法律条例而发展起来的,所以需要立足于宏观视角对其进行分析、管理,进而在有效提升科学化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切实提升其工作效率。欲实现档案管理科学化,则需要在档案管理实践工作中,有关部门能够慢慢地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合理的管理模式,实施责任追究制,加强管理工作,创建一套完善的管理、审查体系,有利于提升管理工作者的工作主动性,进而推动档案制度信息化建设。
2.促进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档案管理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愈来愈大,对档案工作实施科学化管理是一项基本任务。而这则需要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强硬的综合素养,其专业素养愈高,实现档案管理科学化的目标就愈近,其现代化、超前的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对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水平的提升具有建设性的影响。我国档案制度信息化发展为了追上甚至引领时代的潮流和档案事业发展的脚步,就必须对档案管理的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现代化管理意识进行培养,提高其科学化管理的能力。根据现代化技术的发展需求,对培训的项目重点突出、注重实效,通过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得档案的管理者能够更顺利地应对档案制度信息化的变化。因此,只有拥有一支具备专业的职业技能和具有高水平的档案管理意识的档案工作者队伍,档案管理事业才能不断地向前进步发展,才能够切实促进档案制度信息化目标的实现,为实现档案制度信息化给予一定的支持。
3.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发展。欲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实施科学化管理模式,应标准化设定其管理机制、管理流程等,而这则需要深入优化当前管理环境、软硬件设备。这样才能够使得档案的管理工作形成规范化和系统化,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各类档案的相互利用,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工作的效率。科学化管理需要我们摒弃之前落后的管理方式与理念,加强对档案管理的监管与审核,对其资料保存状况、应用状况进行定时审查,而这则需要创建一套合理而全面的档案管理、审查机制,借助统一的软硬件管理工具以及合理的管理方式,有效保存、合理应用档案资料,为促进档案制度信息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 结语
由此可见,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档案科学化管理已经无可争议的成为了各类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重要成分。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较为特殊的工作,不仅专业性强,并且需要对外保密,其负责人应充分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正是由于档案管理工作的特殊性,档案制度信息化建设必须实行科学化的管理,不仅要明确管理科学化的本质是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还要以科学的管理方法作保证。在当前发展形势下,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能够顺应时展潮流,应不断提高档案的制度及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档案制度信息化建设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显得特别突出。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激励机制较为薄弱
在我国,国有企业的分配方式主要是以大锅饭形式为主,激励机制十分薄弱,尽管企业对这些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改革,但是却因为没能做到切实的落实,从而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被降低。
2.人力资源部门管理能力较差
当下,大部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每天多数时间均在进行人才招聘、考核或者开展薪酬福利的发放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却忽视了员工工作的发展规划和骨干员工的激励制度等工作。这就导致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技能上存在着缺陷。
3.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较为薄弱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虽然在内部进行了适当的改革,却仍旧保存着传统的单一劳动报酬制度,与此同时,在用人机制上缺少一定的活力,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对于一些管理人才和管理技术也不能进行重用。
4.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企业发展的战略相脱节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求企业不断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关注,有些国际化集团公司因为对人力资源的教育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并结合企业需要完成的任务和指定的目标进行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结构等做出详细的规划。
5.缺少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我国国有企业内的大部分员工长期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但是这种状态的存在并不是因为国有企业人才保留制度已经处于完善状态,而是因为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缺少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这对于企业人才的良性流动产生不利影响。
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1.体制问题
国有企业的体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用人制度处于僵化状态,缺少适当的竞争,或者在竞争过程中存在不够公开、公正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人才缺乏或者人才浪费,同时人才的闲置以及用人不当的现象并存。第二方面,没能进行分配制度的创新和突破,缺少一定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企业所具备的分配制度没能发挥应有的推动作用,这两者之间效果较差,与此同时,分配制度在改革上难以满足经营管理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而加大了分配制度的创新难度。
2.管理问题
首先,站在理论的角度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当处在经营战略中的重要位置,但是实际应用中,却只充当了参谋以及执行的角色。然而更需要注重的是企业当前的业务管理,但是没能从企业的管理经营战略角度进行全面的考虑。其次,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少相应的可行性制度的确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过于注重产品的开发和产品质量的保证等,对于人力资源内容的关注少之又少。再次,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没能将企业文化进行融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可以使员工的价值有所体现,将这两者进行充分融合,可以利用合力推动企业的发展,而这也正是当下国有企业中的薄弱环节。
3.信息化管理问题
企业信息化管理手段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社会基尼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并且国有企业信息化水平也较低。
三、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1.理论研究应加大投入
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分析,企业是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同时,员工属于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建立创新性人才管理体制,就需要站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战略角度分析,在企业内部树立“人才至上”的观念。将人才的个人价值和企业的发展前景相结合。利用这样的人才管理体制,使企业和个人不仅是合同关系,同时还能进行彼此促进和共同发展。
人力的资本管理就是对人才进行开发的过程,主要指的是花费在人力保健、教育以及培训等方面的投资而形成的资本,通过劳动力市场所规定的工资和薪金对相应的机制进行确定,同时进行间接性的市场定价,可以利用后天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或者职业培训等方式进行人才的提升。
2.培育浓厚的国企文化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培育企业文化,这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需要利用企业文化进行驱动,但是一个企业的文化又是吸引和保留创新人才的关键性问题。如何建立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各个企业十分关注的问题。例如,当下日本企业倡导的是“和、同、忠”的企业精神,并能够科学的将“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思想充分的运用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使日本企业可以在战后得到飞速发展。
将企业文化作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就是把企业文化赖以形成的两方面充分结合在一起,同时从物质、精神、制度以及行为等各个方面做出全面启动,进而培养企业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经营理念以及道德行为等。另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强化品牌建设,进而激发广大员工的责任感以及使命感,这样才能使企业和员工的责任感被提升。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使广大员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被激发,推动员工在职业生涯中形成良性发展,进而真正实现资本投入和产出的平衡。
3.健全高层管理者的培养模式
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是否成功主要依赖于高层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其的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直接相关。因此,企业要高度重视管理者的培养,在明确管理目标的基础上更好的经营企业,并开发管理者的能力。首先,国有企业管理者需要提升政治思想素质,国有资产增值得到保障的同时,对国家、企业与个人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企业领导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其次企业管理者的能力,对管理者提出一定的要求,通过正常的途径展开学习,对管理知识进行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再次,对管理者进行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然后结合企业实际管理办法以及企业文化、产品、技术等进行创新和研究。对管理者进行培养的方式多种多样并方便实用,例如工作轮换、案例探讨等,结合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对培养方式进行不断变化,只有这样,才算是健全的培养模式。
4.尊重员工诉求
[关键词] 教学管理信息化;教务管理信息系统; “分散办学、集中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133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227- 01
0 引 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逐步取代传统的工作模式,我国的高等学校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引进全新的信息化教学管理手段,以规范管理并提高效率。然而,信息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管理手段,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这就要求各高校进一步建立、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制度化、法规化的管理模式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否生存的必备条件。本文结合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中普遍出现的实际问题,探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化建设的关系与矛盾。
1 基本管理模式的变化给信息化管理带来的挑战
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应遵循其设计理念,如果违反基本的编制、算法原则,则不仅不能体现其优势,反而容易出现较大的疏漏,导致严重后果。
根据高等学校的管理现状,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以学年学分制管理为核心设计基础,但是由于学分制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化以及改革政策与信息系统运行模式的差异等原因,造成了以学分制改革为核心的培养方案,与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相互脱节,导致实施中遇到困难重重,并只能采取后期的补救措施,强制要求教务管理系统不断地进行修改,使得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地出现错误。
实例1:在不打乱其他课程行政班教学的前提下,强行要求大学英语课程的分级教学。大学英语属于学年制教学计划的必修课程,无法从“教学计划――教学任务下达”直接实现分级教学的形式。系统管理员被迫采用手工操作的方式逐个挑选学生名单,大大降低了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效率。
实例2:以进行学分制改革为目的,试行通识教育必修课网上选课。由于前期准备不足、调研力度不够,以及受学校资源限制,基本采用了选课讲台的等额选课方式,不但未能突出学分制选课的优势,反而进一步降低了工作效率。
2 规范性教学文件的频繁变化以及法制化缺失给信息化管理造成的不利
教学管理文件作为学校的法规性文件,应遵循基本的法律原则,坚决摒弃人为因素的干扰。高等学校在当前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下,不断加强改革力度,频繁修订管理文件,打破了教学应有的稳定性,导致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也处于不稳定状态。
实例:学籍管理采用学分绩点,然而文件在制定执行过程中严谨性不足。在新文件刚出台的时期,对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资审采用传统模式和学分绩点模式混合使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不得不进行程序修改以适应此种管理模式,但程序修改只在短期的运行周期内生效,为短期效应修改程序是一种很不明智的决定,极大地影响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另外,任何法规性文件的制定均应遵循一个基本的法律原则――“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即:不能用新制定的法律去约束过去的行为,否则将会造成教学管理的混乱和不严谨。
3 行政机构整合与教学管理之间的矛盾对信息化管理进一步发展的制约
针对多校区办学的新建高等学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二级管理体制与三级管理体制并存,极大地制约了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会诊;信息化管理;质量;指标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管理应用于医院管理渗透面日益扩大,并且医院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医疗、护理进行管理的优势日渐体现,解决了传统管理上存在的部分问题。会诊制度是医疗核心制度之一,做好会诊制度的管理切实抓好核心制度的落实,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举措。传统的会诊模式及管理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医疗服务新需求、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CI)及医院等级评审标准要求,且基于信息化医疗的应用,出于医疗管理的需要更有必要建立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1]。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根据医疗质量管理数据统计2013年-2016年期间院内会诊的相关质量指标,如会诊完成率、及时率、会诊医师资质、会诊书写质量等。1.2改进会诊模式1.2.1传统院内会诊模式2013年使用传统的院内会诊模式,因患者诊疗过程中出现疑难重症或病情复杂或涉及其他专业且本科室无法完成的诊疗,由经治医师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同意后经上级医师同意后书写会诊申请单及会诊工作量凭条,护士执行医嘱后统一将申请单及会诊工作量凭条通过健康助理员每天定时统一送达相应受邀科室,由受邀科室安排的医师拿会诊申请单到相应科室会诊。1.2.2利用信息化管理会诊2014年为解决传统会诊模式下的存在问题,对会诊流程进行改造。在简化程序、优化流程、实时有效的监控下的会诊平台对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及医院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提供有效保障。某院电子会诊平台下的会诊流程图,见图1.1.2.3统计学方法数据使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率表示的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结果
2014、2015、2016年会诊的完成比率与2013年对比明显提高,2014年与2013年比较χ2=166.4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5年与2013、2014年比较,P<0.01。会诊书写质量检查达标率有明显提高,2014年与2013年比较χ2=0.3307,P=0.5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5年与2013年对比χ2=62.7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3.1传统院内会诊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仍执行传统的院内会诊模式,多家医院通过管理总结分析传统院内会诊模式存在许多共性或典型的问题:(1)会诊流程繁琐、环节多,每个环节出现脱节均会影响整个会诊流程;(2)会诊时效性问题,特别是常规会诊,由于会诊申请单为每天一次的定点人工传送,流通时间长经办人为多人,容易造成丢失或到达时间长,影响会诊时效;(3)会诊单手工填写,书写项目内容、格式不规范、字迹不易辨认可影响受邀科室会诊医师了解病情;(4)应邀科室会诊医师资质不够;(5)不利于监管:会诊的质量指标不易提取,难以统计会诊及时率、未会诊率等质量指标,主要靠环节、终末病案抽查的结果及各科室向职能部门反馈的信息,存在监管片面且信息反馈滞后,潜在的医疗安全隐患较大[1-4]。某院除此之外仍存在其他问题:急会诊指征把握不够准确、申请会诊前准备不完善、会诊医师责任心不强会诊未能达到目的等问题。
3.2改进会诊管理策略
利用信息化对院内会诊制度进行精细化管理,改进了较多传统模式会诊中存在的问题,为医院管理会诊相关质量指标提供精准的数据、及时反馈,是重要的管理工具[5]。结合某院及其他综合性医院在信息化会诊管理的模式下存在问题,可在以下方面进行持续改进:(1)加强会诊制度落实的管理,包括医师会诊资质、会诊时效、会诊有效率等指标监控,落实奖惩[2]。建议院内会诊专家库,科室人员通过自愿申报、科室推选管理部门审核聘任,提高会诊有效率、保障会诊医师资质符合,保证会诊质量、提高会诊满意度,同时对总住院医师制度灵活掌握,促进医师队伍的培养[5]。(2)推进信息化利用,会诊申请后通过手机短信提醒相应科室会诊医师,避免医师未及时登录导致会诊超时,引进医护考勤手环,记录医师到达科室查看患者的时间及查看记录。(3)实行院内会诊不良事件上报平台,将不及时会诊、会诊指征把握不严、会诊不到场查看患者、会诊意见无指导意义通过平台上报,管理部门定期汇总分析并结合双向会诊评价意见予以通报反馈,对情节严重进行通报批评、诫勉谈话等处罚[6]。(4)加强培训,每年统计申请会诊和受邀会诊前列的科室,归纳分析常见的基本疾病,开展针对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培训,加强三基的培训及考核,对新入院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训轮岗,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2]。(5)健全会诊激励机制,在医院绩效考核中,增加会诊工作量的考核权重,对主治/副主任医师会诊质量考核纳入晋升的考核评价,增加会诊报酬,特别是院内大会诊的报酬应视为3个专家会诊工作量考核,充分调动会诊医师积极性和主动性[7]。利用电子会诊平台模式进行院内会诊,解决了许多传统会诊模式下的存在问题,填补了传统会诊模式中的管理缺陷,可以实时监控会诊的流程及执行情况,实现了会诊的动态管理,进一步落实院内会诊制度,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供保障,同时也为其他医疗核心制度,如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等的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提供可借鉴范例。医院信息系统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合理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巧妙将信息化与医院管理结合,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何远学,郭玉娟,韩丽珍.综合性医院多学科写作会诊精细化管理模式探讨[J].海南医学,2015,26(21):3250-3253.
[2]李小芳,徐道亮,潘云龙.基于电子病历系统的院内会诊的信息化管理[J].现代医院管理,2015,13(4):60-62.
[3]王秋卉,王东,姜素霞.院内科间会诊质量管理的改进措施[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1):38-39.
[4]成诚,曾凡,黄昊,等.院内会诊系统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数字医学,2015,10(5):92-94.
[5]冀冰心,仇叶龙,李小莹,等.强化会诊管理提高会诊质量与效率[J].中国病案,2016,17(12):9-10.
[6]李大江,钟彦,文强,等.院内科间会诊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10):4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0.050
1信息化与高校预算管理
高等学校预算信息化建设维度可归纳为:预算管理信息化基础工作、预算管理信息化框架构建、预算执行分析报告、预算管理信息化授权管理、预算管理信息化理论研究、预算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培养。预算信息化框架是主体和关键,本文在梳理高校预算管理流程的基础上,着重探讨预算信息化框架的构建。
2高校预算管理信息化设计
2.1预算管理信息化基本要求
预算管理信息化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营造重视信息化的管理环境。(2)梳理预算管理流程,找出预算管理信息化关键节点,实现预算管理纸质载体的信息化。(3)提供硬件支撑及技术保障。
2.2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模块
2.3预算信息化框架设计
2.3.1“部门―项目―支出类别”预算信息化框架
预算信息化体系中的部门是高校收支活动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负责组织收入和支配支出,部门通常对其负责的某一领域经费负有归口管理责任。在“部门―项目―支出类别”预算信息化体系中,可以将部门分类为学院、行政管理部门、业务辅助部门、后勤部门、科研平台,也可在此基础上可再根据核算和统计要求对某类部门进行再细分。利用项目进行核算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普遍特征,预算信息化体系中的部门项目是一定特定属性的经费内容,项目体系就是具有不同特性的项目集合。项目可将预算指标从总预算分解到项目预算,并具可操作性。支出类别是根据某一共同特征对项目进行归集,支出类别是设置项目的关键,也是预算标准体系的核心要素。赋予其某些项目固定的支出类别是项目设置的关键。
预算编报系统和管理系统从系统管理/辅助管理系统中对部门和项目数据进行取数,汇总形成“部门―项目―支出类别”分析体系,用于对各部门上报预算进行汇总分析,以及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使财务决策者能够快速了解某一部门或某一支出类别的预算信息,快速做出决策。
2.3.2“部门―项目―支出经济科目”预算信息化框架
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要求采用“政府功能分类――支出类别(会计科目)――经济分类科目”三维核算模式,使高校财务核算与财政核算直接挂钩,既能满足国家对公立高校的财务管理需求,也大大加强了高校财务核算的准确度。构建同财务核算、决算直接挂钩的预算编报和管理体系,对于提高预算完整和准确性、强化预算管理有重要意义。在“部门―项目―支出类别”预算标准体系框架基础上再纳入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信息,使预算和核算直接挂钩,实现预算对核算的实时控制,并使预算与决算直接相关,加快日常预决算的对比分析。
按《2016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财政部制)将支出经济分设置为301工资福利支出、302商品与服务支出、303对个人和家庭补助等7类,并在每类支出类型下设置不同的细分科目。以商品和服务支出为例,其细分为办公费等41个细分科目。“部门―项目―经济分类”预算标准体系直接在34个具体科目中选择需要的科目,预算编报部门对每一科目编制支出预算,从核算系统所取数值应等于该科目所包含的所有明细科目的值。
2.3.3预算信息化总体框架
高校收入预算信息化总体框架设置,上年预算数与上年决算数取自预算管理系统数据库,本年收入预算有预算编制人员根据教育部预算控制数及学校教育、科研情况预测填列。高校支出预算信息化总体框架,包括高校所有部门负责项目,项目支出类型,列主要为预算信息,上年预算由预算管理系统自动读取期初数,本年预算、上年决算自动汇总各部门填报支出经济分类预算以及系统从上年数据库根据项目代码提取的上年支出经济分类金额。各项支出
经济分类列,是
框架的主体部分,包含从预算申报系统提取的本年预算数及从上年数据库提取的上年决算数。
2.4预算执行分析标准化报告
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实时控制与分析是预算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在支出预算总体框架基础上,根据分析对象(部门)、分析内容(某一(类)项目)在系统下拉菜单中进行选择,从而生成专门的分析表格。
2.5预算系统的授权管理
授权是开展预算信息化的一项基础工作,是预算系统内置的基础要素。实现预算信息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财务人员认真研究消化新会计制度及国家有关政策法规要求,从理论角度对预算信息化进行系统研究。同时,高校财务部门应不断加强对财务人员信息化技术方面的培训和培养,使其既精通财务,又能够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工作问题,成为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建设工程 质量监督 信息化
0 引言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和不断应用,其影响已波及到传统建筑业的方方面面,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市场经济环境日益成熟,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活动与日俱增,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要求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效率相应提高。5.12汶川地震和上海闵行“莲花河畔景苑”在建楼房倒覆事故,使建设工程质量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究竟如何搞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仁人志士也是各有己见。在国际上日本的建设工程质量名列世界前茅,同时日本的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也是世界最好的。管理体制信息化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工程质量管理捷径,也是我们当前建筑领域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从信息化入手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契机所在。下面谈一下对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粗浅看法。
1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推动质监工作现代化建设的助推器。而长期以来,我国工程建设信息的查询、统计主要依靠逐层人工统计,书面或简单的报表方式上报,不能有效、准确、及时对工程有关信息进行查询、统计和分析,严重影响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有关责任主体和工程的监管效率和监管力度,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新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及时掌握准确、完整信息,可以使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更加透明和公正,可以对管理目标进行更好的评估、预测和控制,可以使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及相关单位更加重视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通过质量监督工作信息化建设,用公正、公平的监督标准来保证整个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化与程序化,强化监管工作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可以使监督人员耳聪目明,卓有成效地开展监督工作,近而推动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提高。通过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可以达到加强管理力度和提高管理水平工作效率的目的。 所以我们必须提高信息化建设紧迫感的认识,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认真抓好信息化建设。
2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信息技术在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主要是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建设部于2003年了《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标志着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体制信息化建设也随之进入政府规划的快车道阶段。伴随着“纲要”的出台,各地陆续推出了建筑业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意见。
近年来,我国在建筑业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上海、江浙一带经济发达区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整体水平和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发达国家(日本在这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差距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利用市场化手段研发相关软件方面、信息化标准制定方面、相关数据库建设方面及整体规划方面。因此,全面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我们还要做很多工作。
目前,信息技术在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基于互联网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对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海量信息,包括文字、图形文档和声音、视频资料实现有效存储和快速查询。
2.2 先进检测系统的应用,采用摄像监视系统,覆盖整个施工现场,用以监视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消防等工作,降低施工现场管理难度,提高工作效率。
2.3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对建设工程质量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将系统行为和形态、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及其时空表现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系统仿真模型并求解,然后进行纠偏校正,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的有效控制。
3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解决的主要问题
进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用来解决如下问题:
3.1 解决监督检查的工作内容及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问题 针对某一个单项或分项工程,系统通过随身电脑的嵌入式软件或其它形式的客户终端,以国家和建设部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及相关规程、规范、强制性条文,法规文件为依据,引导确定监督检查的内容。
3.2 解决监督检查过程中所采用的标准问题 系统通过随身电脑的嵌入式软件或其它形式的客户终端,提供向导性的监督检查程序和强大的现场帮助支持查询计算系统,引导监督人员在施工现场完成质量信息的实时采集测评,并对检查不合格的项目给出处理意见。
3.3 解决监督检查结果的管理运用问题 整个信息化系统要建立一个与随身电脑或其它形式的客户终端可进行实时信息传递的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数据库,方便管理者对监督检查信息和监督人员的实时管理控制。
4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具有的主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