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9 09:52: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师职称论文要求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据目前小学生语文教程来说,新课程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前进,所以我们要以新的理念去看待小学语文教程,老师也要抛弃旧观念、旧思想,要以新时代的观念去对小学生进行教课,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接受,培育出新时代的三好学生。由于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要求一些高等师范院校改变对师范生的教育模式,对师范生提出一些新的要求,这不但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能增加小学语文教育者的素质修养,加强师资力量,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现代化模式的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新要求的具体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新的教学观念;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要广泛、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在文学方面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努力学习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
一、小学语文老师应具备新的教学观念
小学语文教师具备的教育观念是社会教育活动是否能被人们认知的关键,因为这不但能体现出社会对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且也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把教学观念与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随着时代精神的变化而变化,要把它当做自己教学观念革新的基石,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满足新课程的需要,这对教学教育模式的现代化非常的重要,而小学语文教师在新的教学观念下要有以下两方面所必须具备的内容。
(1)从宏观的认知角度来说
从宏观教育的角度来说,小学语文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也是学生接受基础知识的初始,这决定这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景,关系到社会对教育的认可程度。所以,根据这样的观念,小学教师应该把儿童的智力发展作为重要的教学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培育儿童继承学习文化的方式,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创新;小学语文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对儿童学习知识进行整体规划。
(2)从语文教育的认知角度来说
在语文教育认知这一方面上来说,“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的中心思想,目前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关键是课程的革新,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是关系到一个学生能学好其他知识的根基,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对自身素养提升的关键。”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把语文教育学的教学标准定为“教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和对文化底蕴的理解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培育学生“语文素养”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师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根据小学语文教师在知识构建方面讲,教师的知识构建是相对单一的,这是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使得教师在任教当中只是固定于一门学科,这就对老师教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局限性,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涉及领域非常广泛的学科,其内容十分的强大,若是教师没有掌握足够的知识怎能对学生进行教课。例如,在课堂生学生提出了为何有民族文化这一说或是民族文化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表面上看是一个关于语文的问题,实则又包含了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若教师的知识只局限于语文学科,那么教师就无法完好、准确的回答学生的问题,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要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要做到:第一,建立“全科型”教师教学结构,小学语文教师至少要拥有三门或三门以上的专业学科,熟练掌握其知识内容,从而为小学语文教育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教学语文教师对教学上要有综合化的知识结构,这一方面是教师自身教学的需求,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掌握很多学科知识来满足对语文教学上的需要,例如,在一个教学课堂上讲到《麻雀》这一文章,有学生对文中这样一句话产生了疑惑,“使得它飞下来的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而不是情亲的力量呢”这时教师若是掌握多元化知识,就能做出很好的回答,但若只是有单一的语文知识,那就无从解答。还有一方面是小学教师在学习其他学科后对其理解的角度,所涉及的范围,对其看待的思想方式上是否有深刻的探讨,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有利于对学生的教学,才能把其他学科与语文教学恰当的融合在一起,只有小学教师的知识广泛了,学生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小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小学教师的文学素养没有过多的要求,也没有太多的培育,但新课程的改革就要求了必须着重提高小学教师的文化素养,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专业素养,而在过去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只是把语文课本上的只是单一的读一遍给学生,没有准确的掌握语文内容的整体和实践,这样使学生丧失了审美观念和文化的熏陶,这就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例如,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讲课文时,只是让学生听一听,把课文上的生字写一写,能说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若学生把这几项掌握了就算是掌握了知识,那就只能说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任何作用,还需要在思想品德、思维活动、不断创新、体现个性等方面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较强的专业文化素养对学生进行培育。小学语文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努力学习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
四、结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这个职业来说历史悠久的定义,小学教师承担着很大的任务,所以,只有不断的提高对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才能够提升学生的素质,小学教师在新课改革后必须满足新课改革的要求,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做到符合新课改革对小学教师的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称 论文认定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a)-0235-02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ibrary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Professional Title Papers
Oudeng Geli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library, Urumqi Xinjiang, 830004, China)
Abstract:2013―2016 Library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and health series of teachers need to be promoted to the title of the doctor's professional title papers published papers identified work.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papers identified during the work more and repeated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inking and analysi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nd finally to find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Technical title; Paper identification; Countermeasure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职称评审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职称评审时,将发表的职称论文作为重要的评定指标[1],尤其是核心期刊论文更是衡量学术水平及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职称论文认定工作的主要工作和难点也是针对发表的核心期刊进行甄别。普通期刊也占很大的一部分,普通刊的认定主要针对期刊的合法性和是否是正规期刊进行甄别。该校从2013年起开始承接职称论文认定工作至今,主要服务对象为大学在职的教师及新疆医科大学六所附属医院的医生群体。
1 职称论文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读者缺乏对核心期刊和非法期刊的鉴别能力
目前在高校的职称论文中,评审的形式主要还是以科研论文为主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被普遍认为是高水平的论文,并作为衡量科研工作者学术水平、晋升高级职称、取得硕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2]。
在接待读者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职工为了能快速的,将自己的在一些非法期刊上,非法出版物以营利为首要目的,只要支付版面费很快就会发表。由于非法期刊的制作和发行技巧在逐步提高,很多教师和科研人员缺乏对非法期刊的鉴别能力。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常常将文章寄给非法刊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尤其是核心期刊,近几年随着对晋升职称的要求越来越高和竞争越来越激烈,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成了必要条件。很多教职工不是通过正规途径而是通过中介或者直接用百度搜索,往往搜索到的都是“黑中介”,这些中介会仿造核心期刊制造一个假的期刊即套刊,在套刊上的,主要表现为期刊封皮、封面以及年、卷、期都与正版期刊一致,目录和正文不一致。
1.2 教师及职工科研人员填写论文认定表不认真
每年的9~10月份是评审职称的高峰期,在评审前图书馆都会发一份如何填写论文认定的通知到每个单位的人事机构,而且在每个认定表的下面都会有个填写说明,但是准备晋升职称的教职人员,很多都不认真阅读填写说明,在填写认定表时发生一些低级的错误如论文题目经常有错别字,或者是少一字,或者是发表的刊物的名称也写错。上述错误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使得做论文认定的老师必须再次帮助重新填写表格,或者退回表格让读者重新填写,在这反复修改的过程中无形中又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更延迟了认定报告完成的时间,使得工作效率降低。
1.3 医学类院校在社科类论文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该校是非综合类大学主要以医学类专业为主,在订购数据库资源时首先需要考虑到以医学类数据库和纸质期刊为主。但是除与医学相关的学院,该校还有一些是非医学类的学院,如:社会科学类、语言类、工程技术类和体育类等专业,在认证这些社会科学类专业老师的时候遇到社科类的资源不足。在订购数据库时首先得考虑医学类数据库,比如万方数据库,由于从2008年起,中华医学会与万方数据建立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数据库”独家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万方收录了自1998年至今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全文。在获取高质量的医学期刊文献全文时,万方(期刊)数据库有很大优势[3]。而社科类的期刊大部分集中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而且该数据库每年的订购费用涨幅比其他数据库高,因每年订购数据库的经费有限不能全部订购,不能满足全学院老师的需求。还有对社科类的核心期刊不熟悉、不了解,无法认定或者认定时没有把握,必须跟社科类的院校如,新疆师范大学等联系沟通后才能确定是否为核心期刊,还有一些教职工的的是民族语言,没有专门的民族语言的数据库可以认定。
1.4 委托单位与认定机构之间缺乏沟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每年的职称论文认定工作当中发现很多委托单位的人事部门与认定机构缺乏沟通,甚至不沟通。在每年的认定工作开始阶段,认定机构首先要发通知到每个单位的管理职称的部门,大部分都是学校或者医院的人事部门在负责晋升职称的工作,然后再由各个人事部门把文件传达到拟进职称教职工。在这过程中往往有一个环节沟通不清楚,就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如在某个附属医院通知晋升职称的人事部门因不清楚哪些条件的职工要做论文相似性检测,导致该附属医院的很多拟进职称的职工误以为都要做论文相似性检测,最终和该认定机构和医院的人事部门沟通后解决了问题。
1.5 对往年做的论文认定报告缺乏规范的存档及整理
该校自2013年开始开展论文认定这项工作至今,已完成了千余人次的论文认定报告,完成的报告也共计千份,缺乏规范化的存档,一般都是存在自己的电脑里而没有进行集中和系统的存档管理。比如一个读者今年晋升职称,今年给他做论文认定的是一个人,因各自原因未能晋升通过,明年还要继续评职称那么就不能保证还是去年的老师给他再次做论文认定。或者因老师进修休假等其他原因,还得再次重复去年的工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因为是不同部门的老师做的论文,可能今天刚好调休不在,使得读者不能按时拿到报告。再次就是由于电脑存在感染病毒的隐患不得不重做系统,存档的报告就可能存在丢失的情况。
2 职称论文认定工作中问题的解决和对策
2.1 加强宣传提高读者信息素养
2.1.1 开展专题讲座
学科馆员是学科服务的主体,是实施学科服务的核心基础,担负着学科信息资源服务、学科信息素质教育、学科资源建设、参考咨询服务、院系联络人等职[3]。在开展论文认定工作前期做好准备工作,根据学科馆员对口的单位积极开展专题讲座,专门针对学校及各所附属医院进行专题的讲座,在工作开展前即做好计划和准备工作。
2.1.2 利用现代化手段宣传图书馆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图书馆通过微博、微信、移动图书馆等通信手段推广论文认定工作的规范要求及注意事项,扩大宣传,推广多元化服务提高读者信息素养。
2.2 与其他社科类院校加强合作
在解决社科类资源不足的问题上可以加强与其他社科类院校合作如新疆师范大学和新疆大学,实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可以委托其他社科类院校完成论文认定的工作。再次可通过维普数据库和超星Medalink数据库中的文献传递功能弥补社会科学类期刊资源不足。
2.3 加强认定机构与委托单位的沟通
在每年的论文认定工作开展前积极与委托单位联系,找到主要负责这项工作的负责人,可以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方式l布和通知消息。做好这些负责人的通讯录,积极与他们联系,有问题及时沟通及时解决。
2.4 建立新疆医科大学职称论文文档管理系统
在每年职称评审工作结束后,督促每位老师做好论文认定报告的存档工作,进行规范化的存档并建立新疆医科大学职称论文文档管理系统,建立该系统可以实现提交论文认定报告、检索、存储、统计分析的功能。
3 结语
综上所述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在3年的论文认定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有的问题比较简单,有的问题比较复杂。该文主要通过总结、归纳、分析出最常见的问题以期能够给从事该工作的其他单位提供借鉴,通过问题的提出最终提出面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能更好地为新疆医科大学教职工及附属医院的职工服务。
参考文献
[1] 朱康玲,李艳超.国内四大文献数据库医药卫生资源状况对比分析及特点研究[J].现代情报,2012,32(8):157-161.
哈尔滨市职称论文字数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哈尔滨市职称论文
浅谈城市轨道交通
[摘要]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拥挤正迅速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从城市交通的现状出发,阐述轨道交通的特点,讨论城市建设中轨道交通系统在环保、快捷、安全等方面的巨大优势。
[关键词]轨道交通 地铁 轻轨 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大进步,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交通消费需求,促进了城市的繁荣,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道路拥挤、事故频发、大气及噪声污染、能源紧张等问题也相应而来。由于现代城市居民的出行和人口流动,在一天的高峰时间里,客流高度集中、流向大致相同的现象很普遍,而仅仅依靠车辆运输已很难适应现代客运交通的需要,尤其是在大城市和一些迅速崛起的中等城市。
国外大城市交通发展的经验也证明,单靠路面交通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我国高度密集的城市居住人口和有限的道路空间资源,决定了我国要优先发展“人均占用道路空间资源最少、能耗和污染最低”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重点发展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新体系势在必行。
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特点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地下铁道、轻轨)属于集多种、多专业于一身的复杂系统。近百年来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采用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作为公共交通的骨干网络,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1.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大容量运输服务的方式
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资源集约利用、环保舒适、安全快捷的大容量运输服务方式,它与城市其他交通工具互不干扰,具有强大的运输能力、较高的服务水平、显著的资源环境效益,是解决特大型城市交通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2.轨道交通集约化的交通方式
轨道交通不仅提供高效、优质的公交出行服务,而且是一种集约化的交通方式,节约能源和土地资源。大城市机动化进程加快,简单的阔路增车方法已无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公交专用道的潜在利用能力毕竟有限,个体分散交通对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低下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央商业区土地资源可提供的地面交通供给正逐渐耗尽,利用开发宝贵的地下空间资源,提供新的交通供给,以缓解地面空间资源紧张状况,支持城市的持续发展。
3.城市轨道交通是巨大的综合性复杂系统
(1)建设规模大,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一般有百余千米至数百千米。
(2)技术要求高,几乎涉及到现代土木工程、机电设备工程所用高新技术领域。
(3)项目投资大,每千米造价达3-4亿元。
(4)建设周期长,单线建设周期要4-5年,线网建设一般要30-50年。
(5)参与单位多,有成百上千家。
(6)信息海量。建设、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量很大,处理工作非常繁重。
(7)系统复杂,要考虑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城市发展的关系,考虑轨道交通线网布局、建设次序、资源共享的关系,考虑到轨道交通工程策划、建设、运营、资源利用的关系等。
二、快速轨道交通和其他交通方式比较的优势
目前,中国城市交通需求正在持续增长,而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将对未来的城市交通需求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刺激作用,从而导致环境污染恶化和土地消耗增加以及城市交通阻塞。
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全、高效、清洁、经济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安全、方便、舒适、快捷、低价的公共交通服务;城市环境的改善需要有利于环境改善的交通政策。因此,城市交通发展目标必须与城市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
以轨道交通为基础的运输系统与其竞争的模式相比具有较大技术优势:较大的运量,有效的土地利用,每人公里较低的能量消耗和环境污染。环境是现代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一般采用电力牵引和大运量、集中化运输方。因此,每运送一位乘客所产生的污染大大低于其他交通方式。
此外,轨道交通的发展轴作用可引导城市形态的变化,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益。它是特大城市及其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轨道交通系统与交通方式比较的优势
(1)改善城市环境。用轨道交通替代公共电汽车成为大众通勤工具的首选,由于减少在市中心运行的轿车和公交汽车的数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城区汽车尾气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国外研究表明,轨道交通单位运输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小汽车的10%和公共汽车的25%;
(2)大大地缓解交通拥挤。轨道交通还是一种运量大的交通工具,国外许多大城市轨道交通承担的客运量占全部客运量的―半甚至80%以上。地铁每小时单向运送能力为3~6万人次,轻轨为2~2.5万人次,而公共电汽车为2 000~5000人次。
(3)提高了交通的安全性,轨道交通的安全性要比轿车和公交汽车的安全性高出若干倍;
(4)方便快捷的轨道交通系统,将提高市民的流动性和机动性;
(5)交通可达性的改善必然使沿线城市地价上涨,提高沿线物业及房地产开发价值;
(6)带动轨道交通沿线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区的开发。由于轨道交通可以为中长距离的通勤问题提供快速和低成本的工具,因而,城区居民将沿轨道线向城郊扩散;
(7)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运营与维护,将拉动内需,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8)轨道交通的发展轴作用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应,使城市形态发生变化,资源分配降更加趋向合理化,助于推动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总之,通过对轨道交通与其他几种常见的出行方式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快速轨道交通相对于公共汽车、私人汽车、自行车等大众交通工具而言,具有运量大、低污染、低噪音、低能耗、高速度、低成本、占地少、舒适、全天候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交通方式无法替代的。在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我们应当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一体化综合城市运输体系,才能解决城市的交通拥挤问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四、轨道交通系统给一个城市或地区所带来的利益
由于轨道交通系统快捷、准时、舒适,乘客将更加愿意乘坐,并将吸引原先乘用轿车和自行车以及步行者,从而提高客运量。尤其如能争取乘坐私家车的乘客,将可缓解道路交通给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如噪音、废气的排放和道路用地等,提高道路安全性,在不损害人员流动的情况下有助于减少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对于提升城市结构,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经济与社会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看了“哈尔滨市职称论文字数”的人还看:
1.副高职称论文有字数要求吗
2.2017年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3.2017年中级职称论文字数
2017年破格申报中学高级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二:
1.承担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教育部门领导的学术团体组织的公开课、示范课或观摩课三次以上,并获得好评;
2.教学效果好,教育质量高,得到县(市)级以上同行的公认,并获得一次一等奖或两次二等奖;
3。受到市(厅)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表彰
4.结合教学实际,积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公开发表不少于三篇有价值的教育教学研究文章,或在素质教育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在省级交流或推广,或因教学成绩特别突出,受到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表彰。
凡破格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在具备上述条件的同时,必须参加由评委会组织的专家答辩,成绩合格者,方可提交评委会评审。各级评委会原则上不受理越级破格申报。
(一)、申报评审中、小学教师系列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年度考核或任职期满考核必须在称职以上,其中,破格申报人员,在近两年年度考核必须有一次为优秀。
(二)、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外语、计算机的要求和具体标准另行通知。
最后,提供教师职称论文范文一则,具体如下:
本文的的研究是基于现有的微课的模式,在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的基础上,从适应历史学科特点的角度出发,对原来的模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总的来说,目前的高中历史微课研究仅仅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还不够深入,课例也不够丰富,但对于高中历史课程的开发和课堂教学中合作探究活动的设计以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前,进行高中历史微课研究的一线老师还不够多,而且对高中历史微课的整体性设计、如何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将其与课堂教学有效地结合以及学生如何使用高中历史微课促进学习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推动越来越多的一线历史教学进入到此课题的研究,实现教研联合设计出更符合学习需要的高中历史微课。
一、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使然
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是造就理论知识扎实,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因此,尽快建设一支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能够结合工作实际指导专业技能实训等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独立学院的当务之急。
2.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使然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主要为提升旅游管理人才的竞争力就必须在其培养过程中重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建设一支理论知识过硬,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
二、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中的困难和问题
1.“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与职称评审制度不明确
目前,我国对“双师型”教师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标准。独立学院旅游专业教师在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有限的时间被职称论文、学术研究占据,时间资源的刚性决定了他们只好放弃非常重要但是目前考量不够严格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提升。这些将极大地不利于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办学质量的提升。
2.“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及激励机制的缺失
目前,独立学院在“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由于学校扩招,对教师培训经费投入不足。二是由于学生增多,教师的工作量增大,长期超负荷的教学工作使教师失去了提高的机会。
3.学校与本地企业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
不少独立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都和当地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有一定的联系,甚至签订协议。但很多学生毕业后,真正到本地酒店就业的人并不多。这样本地酒店会认为学校缺乏合作的诚意。而本地酒店在需要培训员工、管理策划的时候,往往又认为本地教师水平有限,愿意去请外地的知名专家。由于缺乏互利双赢,学校很难在本地酒店派驻教师。
4.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历
由于受到社会及行业广泛的认可,独立学院得到快速发展,而师资队伍的发展相对于扩招的规模来说显得十分缺乏。既能进行专业理论讲授又能进行实践操作是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但具有丰富的旅游行业实践经验的人才比例较小。这些因素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青年教师真正讲授给学生的多是一些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成才。
三、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1.国家的制度保障
1.1明确“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
明确“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是彰显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重要方向,也是提升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对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应当出台相关考核细则,系统考查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以及适应旅游行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方面。
1.2改革独立学院教师的职称评审体制
在职称评审方面,应结合独立学院的具体师资情况,改革修订独立学院教师职称评审体制和评审办法。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第一,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测评指标中增设实践操作能力;第二,将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成绩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第三,开设针对实训、实习指导教师的系列职称,吸收接纳更多的旅游行业高技能人才参与评审,这部分教师可以不受制,根据实际水平直接申报。
2.学校的平台搭建
2.1制定培养方案,建立激励机制
各独立学院应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专业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培训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形式、方法途径和奖惩机制等,开展一系列符合学院自身情况的培训,充分发挥已经培养的“双师型”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同时,还应重视教师的继续学习与培养等措施,提高教师联系行业的积极性。
2.2设立专项资金,实施动态管理
设立“双师型”教师培养专项资金,以竞争选优的方式,分批精选国家级、省部级、院校三级专业带头人及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点培养对象,实行优上劣下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重点培养对象的骨干作用和辐射作用,缩短培养周期。由于企业的经营环境在不断发展变化,企业的管理、业务活动也要适时调整,因此需要教师对相关的行业动态密切关注,“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也不能一劳永逸,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这样,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才能真正提高。
3.企业的参与支持
3.1派专业人员做兼职教师
兼职教师的使用情况可以反映学校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教学的程度。相关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一线人员做兼职教师,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聘用兼职教师,可以将课程与行业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调整课程内容来适应社会相关行业的要求。
3.2接受教师到企业实践
通过校企合作,可使教师了解企业先进的管理制度、用人机制和生产工艺。独立学院可以充分利用产学合作的契机,使教师从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实践,能够将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带给企业,这样的双赢是学校和企业都期盼的。
4.教师的自我培养
4.1教学能力方面
教师本人应本着“终身教育”的观点,自觉主动地学习。在教学方面,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其次,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涉及面广、知识庞杂,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基础,能胜任本专业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并熟悉相关课程的内容。
【关键词】科研;职称;发展;方向
【Abstract】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concept of professional title evaluation; the trend of professional title evaluation system; disadvantages of professional title evaluation in research institute at presen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tendency in aspect of breaking the thesis-oritented pattern in evaluation system and stressing on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 It is essential to set up a rational professional title evaluation system, thus, talents can be evaluated comprehensively and scientifically.
【Key words】Scientific research; Professional title; Development; Trend
时至今日,科技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水平。然而,科技创新离不开优秀的科研队伍,因此,这就需要一个能够保证选拔出优秀科研人才的机制。职称是专业技术人员个人学识、价值与能力的体现,与个人的收入和地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涉及到专业技术人员的根本利益。这种机制给科研人员设定了一条相对稳定、看似公平的职业发展道路,所以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然而,这种评审机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对科研人员进行合理的社会认同是现有评定机制有待改进的关键所在。
1 职称评定制度的概念
职称评审是指已通过初次职称认定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过一定工作年限,在任职期内完成相应的继续教育学(申报中级职称以上的人员须在专业期刊、并经过基本技能考试〔如:称职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等〕)后,向本专业的评审委员会提交评审材料,经由专业评委根据所提交的材料来确定是否具备高一级职称的资格。
国务院在《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中明确规定:专业技术职务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工作岗位,不同于一次获得后而终身拥有的学位、学衔等各种学术、技术称号。
2 职称评定制度的发展趋势
我国最初的事业单位职称评定的方式和方法,来自于建国初期、从前苏联学习和引进的计划经济那一套体系,即:上级下指标、定条件、设门槛,坐在办公室里看材料搞审批,这样才能彰显上级的威权;下级找关系、要指标、走后门、学文件、套条件。这种方法一方面容易助长政府主管部门的和腐败作风,另一方面也让被评者身心疲惫(张晓冰,2015)。
目前,大多数科研机构在职称评定上都采用“量化评定模式”,针对不同序列的职称,制定相应的“门槛”,这些“门槛”主要包括学历、任职年限、科研资历、科研成果、科研奖励等要素(彭立静,2006;李珂, 2012)。一位科研人员如果想获得更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称,就必须首先满足这些门槛中的各项硬性要求,在满足申报条件后,还要经过职称评定委员会评审给予确认。同时,对不同职称的科研人员再下达硬性的科研指标,要求其在任职内必须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如承担各类各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等,定期对科研人员按照相应指标进行科研考核,考核结果反过来决定其福利待遇和职称的晋升。这种职称评定模式对科研人员提出了基本能力和工作业绩要求,具有标准固定、易于操作、能够有效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评审工作效率等优点,为激励科研人员、保证评审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目前职称评定制度存在的弊端
职称评定是事业单位科研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涉及到了科研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等切身利益,职称评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它一方面肯定了科研人员在科研领域做出的贡献,另一方面也激发了科研人员对待科研工作工作的主动性。然而,我国事业单位技术职称的评定已经越来越成为知识分子的一块心病。
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在职称评价体系中,论文的比重过大,几乎就是一条硬杠杠,严重影响了职称评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其危害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职称本身是对专业人才的一种外在评价,应当能够真正体现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但“唯论文”的考评机制,只重视写作型人才,而忽视了实用性人才,与职称制度的初衷相背离。其二,众所周知,由于职称评选的专业要求并不十分严格,职称论文的整体质量也令人不敢恭维,很多都是复制、粘贴甚至是抄袭之作,造成了大量的“垃圾论文”,浪费人力物力不说,也降低了职称评选的公信力。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是,人才的认定和选拔,应当是多元化,唯有如此,才能涌现方方面面所需要的人才。而“唯论文”的职称评定,则相当于跛足而行,不仅影响了人才的丰富性,也容易形成错误的导向。
另一方面,行政主导下的职称评定,由于缺乏感性认识和客观标准,必然会很大程度上依赖论文、科研项目等量化指标,从而显得粗放而失之科学。反过来,以论文、科研项目为标准,也有利于行政化的管理。只是,这种外在的公平,导致了内在的不公平,因为人才多种多样,有人动手能力强,有人动笔能力强,用同一套标准来界定,难免有失偏颇。这种相对刚性的评价标准,有利于基础研究以及研究型人才,却不利于应用型的人才,因为其技术创新并不能通过论文或科研项目来体现,以至于出现了研究与应用相脱节、职称与人才评价无法匹配的问题。这种评价机制的最大受害者,就是那些处于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那些在基层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几乎没有机会能够获得职称晋升,因为他们可能很擅长实际操作,而不专长于著书立说;或者可能他们习惯了踏实苦干,而苦于无法通过权威的形式予以表达。
4 职称评定制度的发展方向
“唯论文为王”的科技人员职称评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目前,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审制度已成为社会共识,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呼吁破解“唯论文为王”的职称评定“紧箍咒”。
打破“唯论文”式的评价机制, 突出技术成果转化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益,实际上就相当于承认市场的重要性,这是职称评定制度的一项非常务实的改革。所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就是说科技必须为生产服务,不能为研究而研究,为论文而论文。再高端的研究再美妙的论文,如果最终无法转化为生产力,其意义也便大打折扣。多元化的职称评定机制,是对实用型人才的一种正向激励。
给职称评定“松绑”,赋予其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改变目前相对僵化的职称评定制度,以更宽松和灵活的姿态评价科技人才,一方面有利于改进人才,给人才以更大的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的自主创新,为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创造更大的空间。
注重成果转化。对于能够证明取得较好业绩的,可以不用论文要求。如果一个技术人员有多个技术转让项目且交易额累计达到数百万元,并且能够撰写相应的技术报告,其就可以用技术报告代替论文,也不需要去申请科研项目,有利于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研究和开发上,避免为如何发论文或跑科研项目而费心费力。
总而言之,对科技人才应该采用多方位、多要素、多方法的综合评价,这样才能提升人才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张晓冰.彻底改革教师职称评定制度[J].中国县域经济报,2015,9.
一、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在职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在职继续教育体系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在职继续教育体系还未能充分发挥出高校、企业、政府、社会这四方主体之间相互合作的作用,未能充分调动起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参与到高职院校办学和教师培训中的积极性。高职院校的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大多数都设置在普通高等学校中,这些学校承担着“双师型”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我们在承认这些高校对师资培养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普通高等学校承担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工作也会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如高校对于“双师型”教师培训应开设何种课程以及采取何种办学形式的问题,专业知识培训是否能赶上专业发展速度的实效性问题,应聘请何种人员来担任“双师型”教师的培训者的问题等等。此外,在“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的一部分青年教师是刚从高等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尽管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但实践动手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未必能真正达到双师的标准,尚缺乏足够的职业技术岗位和生产管理一线的实践经验。同时,他们的课程教学经验也相对不足,未能形成一套独特的教学模式,这已成为他们新进教学岗位的重要掣肘因素。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组成结构中,还有一部分教学资历深厚、实践经历丰富的资深老教师,他们在积累教龄的同时,还积累了不少行业技术岗位生产实践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知识技能表达能力和传授能力,但在他们身上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他们对当今社会的新兴专业和新知识还较为生疏,原有专业知识也逐渐老化,学生对他们一些过于陈旧的教学方式不太适应。我国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在职培训还未形成系统的认识,未建立起健全的“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以满足教师队伍中各级各类教师的在职培训需求。
(二)忽视“双师型”教师在职培训交流工作
每一所高职院校都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个体,每一位“双师型”教师也都不可避免地与外界进行周而复始的交流,因此,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正是基于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之间“信任、协作、互助”的共赢方式,才能营造出一个“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经验共享、成果共享”的教育大环境。然而,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忽略了“双师型”教师在职培训的对内和对外交流。例如,在校内举办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或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相对较少,组织各高职院校之间交流访问、考察学习的机会相对不多,把本校“双师型”教师派往发达国家交流学习或从发达国家聘任优秀高职教师的数量也屈指可数。长此以往,将导致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固步自封,高校无法准确定位本校教师综合素质在我国高职教育行业所处的位置和水平,无法吸收全国先进模范院校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可贵经验,同时,教师队伍建设的速度也跟不上国际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从而间接影响到我国高职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
(三)“双师型”教师职称和能力考核标准模糊
教师职称评定不仅是对每一名教育事业工作者思想品德、知识水平、专业能力和学术成果的综合性评价,而且还与他们的薪酬水平、绩效奖金、晋升幅度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保持他们足够的工作热情、持续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国起步阶段的高等职业院校大多是由早期的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形成,或是普通本科学校下设的二级学院,因而至今为止,国家也没有独立出台有关高职院校这一层次学校的教师职称评定政策,致使现如今的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出现套用其他层次学校评定办法的状况,并不能对他们实践技术经验丰富的教学特点做出具体的评价。众所周知,作为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双师型”教师,他们既要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技能,更应掌握娴熟的操作技术、系统的一线经验,可见,对此类教师的职称评定不应只是落实在科研能力方面,应更多地体现在专业知识教学、实践操作引导和科研成果推广和实施上。但由于国家对此类教师缺乏一套独立的考评系统,一方面,考评无法从本质上反映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特色和教师实际的“双师”能力,在无形中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使他们对教学工作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考评误导了此类教师的教学发展方向,导致许多教师朝着发表职称论文的方向努力,而不是力求真正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也使很多高职院校迷失了自身的办学方向,逐渐向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靠拢。因此,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定政策必然会导致“双师型”教师教学精力涣散,对高职院校整体教师队伍建设必将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二、完善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在职培训的配套措施
(一)完善“双师型”教师在职继续教育体系
1.促使教师教学工作改进
现如今,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是一劳永逸的,对他们的资格认定也逐渐转变成了“五年一审”,越来越突出其职业时效性的特点。尤其是随着当前劳动力市场新行业、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的不断涌现,社会对各类人才的职业要求和专业知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加之高职院校为顺应经济市场发展的需求,不断地调整学校专业的设置,致使新的专业层出不穷。面对这一外部环境的变化,“双师型”教师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在专业理论的学习上不能停滞不前,要通过理论的学习带动实操水平的提升。因此,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高效的“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方案和在职学习规划,亟需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从源头和途径上促进教师更好地投入教育教学中来。一方面,负责职业教育的各级政府部门和各高职院校应给予“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工作更多的政策支持,力求从观念上和制度上改变“教师在职培训只与教师个人利益挂钩”等观点,把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建设提到高校管理的关键议程上来;另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应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教师在职培训和教学工作改进方案,并找寻落实方案的各种途径和具体操作方法,可通过专题座谈的方式,引导教师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发展方向和学术科研的前沿动态;通过集体研讨的方式,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探讨更多新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教学观摩、教学成果评比等方式,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更利于吸收先进教学经验,从而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2.调动企业参与“双师型”师资培养
“双师型”教师普遍被要求既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技能,更应掌握娴熟的操作技术、系统的一线经验,但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并不一定能达到既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完全掌握该专业复杂操作技能的水平。因此,针对部分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但尚缺操作技术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而言,高职院校要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水平,关键在于完善校企合作、企业参与教师培养的机制,探索有利于校企“零距离”接触的合作方式,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更多机会让高校教师投身到企业管理、产品设计、技术项目的改造计划中来,由最了解本专业所需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又具有最直接工作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指导教师实践工作,并鼓励教师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课题,促进“双师型”教师专业知识与操作经验的融会贯通,使他们时刻走在经济社会对本专业发展要求的最前沿。我国不乏把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引入企业参与培训的成功例子。例如,湖南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定期安排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等专业的教师到企业中参与生产过程的操作和现场实践,并由企业指派专门的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技术指导。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要求新晋教师第一年不能参加教学工作,而是参与计算机机房实验管理和建设,同时,每年暑期均指派“双师型”专职教师到富士康、微软、泰和、支点等大型企业中参与企业一线生产活动。北京师范大学高职教师培养基地长期与神州数码、中软国际、幸星国际影视动漫学院、美国Autodesk软件(中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让教师走进企业,了解企业不断更新的用人需求,使教师更有目的性地学习企业先进的操作技能和管理理念。上述高校在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过程中无不重视企业参与的机制,可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离不开一个稳定且有效的环境,而这个环境的营造更多的是通过校企之间良性互动来实现。
3.加强教师进修培养
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中一部分资深老教师而言,高职院校应合理利用这部分教师的师资力量,引导他们向新进教师传授自身独具特色的知识技能、教学方法、学术成果和行业技术岗位生产实践经验。在充分发挥他们教学指导优势的同时,学校还应发掘他们在教学中的可提升空间,为他们有效克服自身在教学过程和知识更新过程中有待改进之处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开辟更多的培训途径。高职院校可委派此类“双师型”教师到当地科研院所或全国知名的高校进行短期全脱产进修培训,在校兼任重要行政岗位的老教师可采用半脱产的培训形式。培训的重点应放在当今社会的新兴专业和新知识,同时,还应提升老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的适应能力和教学设备的使用技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资深老教师可在一定程度上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系统,加快他们的专业教学理念与时代教流的接轨,使毕业于高职院校的知识技能型人才更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受到社会行业的青睐。此外,对于拥有一定教龄的资深老教师来说,薪酬、福利甚至休息休假时间等未必都是最具激励性的因素,他们更多地会看中学校对他们职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程度。因此,在职培训无疑是对他们的一种有效激励,无形中会提升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
一、加大对高校阶段的学生人格养成教育力度是学生所处环境发生变化后的客观需要
提到对学生进行人格养成教育,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不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在传统观念中,中小学教育尤其是初高中教育应该在重点完成基础知识教授的同时完成对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这其中包括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道德规范的养成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等。而高校教育则应该把重点放在对专业知识的钻研和对自身潜能的进一步开发上。但现如今的实际情况却与这种观念不完全相同。
尽管现在国家大力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各个高校以吸纳人才为主要目的的自主招生政策层出不穷,但大多数初高中学生和家长们还是必须面对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入学考试——高考。而且,高考的分数在我国的高校录取条件中还是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所以,绝大多数人在关心学生的人格素养的同时更关心的是他们的学习成绩。尤其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下一代的爱护程度普遍有所提高,在这种条件下,重物质保障而轻素养提高,重试卷分数而轻道德分量的事情就屡见不鲜了。这种所处的社会环境对知识水平的侧重导向,决定了备考的学生们很难有主观的意愿和客观的精力去关注考试以外的事情。
而高校阶段的学生则不同,他们已经摆脱了高考的压力。尽管他们还会面临诸如考研、就业等压力,但总体而言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而且,现有的高校评价体系还是比较立体多样化的,并不单纯以成绩来评价。如果在大学校园中一名学生想得到大家的交口称赞的话,那仅仅学习成绩优秀是不够的。换而言之,一名学生如果学习成绩优异,他可能会被大家仰视,但很难会得到大家的喜爱。只有那些性格友善、与人为亲、能同大家和睦相处的同学才能得到众人的认可。这种整体外部环境导向的侧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学生的影响也与之前有所不同了,学生们会因此而更加关注自身和他人学习能力以外的素质。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时机加大对高校阶段的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的力度,进一步强化这种环境导向的侧重,相信会对初高中阶段尚未形成固定人格素养的学生予以进一步的指导,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具有良好的道德水平的重要意义。
二、加大对高校阶段的学生人格养成教育力度是学生在高校阶段心理发生变化后的必然要求
在初高中阶段,由于学生年纪普遍较小,课业负担较重,因此家长们往往以一种保护的心态来对待孩子们,不让他们过早地接触社会生活,以免分心。于是,他们就在学生们的周围形成了一层“保护网”。这样虽然保护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但同时也让他们事事依赖别人,没有一点儿主见,不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严重缺乏人际交往能力。
而大学阶段的学生则不同,他们往往离家比较远,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住校,第一次长时间地独自生活,他们要面临生活自理和与室友沟通的问题。没有了家长们方方面面的监管,他们要面临自主学习和时间统筹安排的问题等。而对专业知识的钻研和对自身潜能的进一步开发也要求他们要尽快转变角色,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和强大的个人攻坚力量。试想一下,一个不能吃一点儿苦,遇点儿困难就半途而废的人怎么能够经得住名利的诱惑,耐得住清贫寂寞,没有丝毫功利心地在科学领域深入研究呢?
因此,高校阶段的学生们更需要也更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来思考生活问题、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而且,这一阶段的学生们心智也逐渐走向成熟(这种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可以做出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和判断。所以,他们对自身人格修养的思考和需求也会远远大于初高中阶段。有这种主观愿望作为原动力,那么加大对高校阶段的学生人格养成教育力度,就比较容易实现预期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大对高校阶段的学生人格养成教育力度是我们培养优质人才,共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现阶段的高校教育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基础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培养专门人才,更要注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大人格养成教育力度。因为教育首先是对“人”的教育,首先是教会学生们懂得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教育。在高校阶段,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即将走入社会,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而实现个人生存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应该是每一个社会人的终极人生理想。那么,这一理想该如何实现呢?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一个人能够创造出多少物质财富恐怕远远比不上他能贡献出多少精神力量更重要。简而言之,就是对社会长远发展能够产生深远影响的不仅仅是人的知识水平,更是人的人格力量或者说是道德水准。可见,实现个人生存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是同个人的人格素养或者说是道德水平紧密相关的。
近些年来,高校学子中的冷漠旁观和恶性伤人等事件层出不穷,虽然这并不能表明全体学生的道德水平有下滑趋势,但至少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个别高校学子的人格缺陷,道德沦丧已经不仅仅是他一个人或者说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了,它更有 可能造成几个家庭的悲剧,这足以引起全社会的深思。曾经轰动一时的清华学生硫酸泼熊事件、马加爵事件和近年来屡见不鲜的女大学生陪酒陪侍事件不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吗?这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充分说明,我们在高校阶段加大对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力度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所以,在注重本科知识教学和高精专人才培养的同时,我们必须加大对高校阶段的学生人格养成的教育力度。通过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多“接民生,接地气”的服务民众类的活动、更多的抗挫折训练,让高校学子们具有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态度,懂得辩证地看待问题,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当他们真正融入社会的时候,就会变成一个个太阳,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出无限的温暖和光亮。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都能实现个人生存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加大对高校阶段的学生人格养成教育力度,应该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应该引起全国各个高校的足够重视。
[ 参 考 文 献 ]
关键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不应只在教室或实训室仿真状态下进行,其特殊的教育类型和特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正成为各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新培养模式。“顶岗实习”以其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工作环境的职业性、工作经历的真实性和工作体验的综合性成为了“校企业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最重要的实践方式职称论文。
然而,高职院校在实施顶岗实习的同时,根据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要完成相应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对于脱离正常教学体系参加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如何建立一套专业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以保证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学习和实习效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1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所组织的学生顶岗实习是学生在完成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后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学校、企业、学生和学生家长等四方共同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岗位职业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同时,在顶岗实习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①学生和学生家长对顶岗实习认识不够、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差;②相关管理制度建设不到位、管理措施不落实;③学业管理中师生、校企之间沟通不畅,学生合法权益难有保障;④实习岗位与专业培养目标所确定的岗位不一致;⑤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学校很少介入,学生的实习管理完全由企业负责;⑥顶岗实习成绩考核标准不统一。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努力纠正。只有构筑规范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制定及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不断改进顶岗实习管理方法。只有从顶岗实习组织发动与指导到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都由校企共同组织实施,才能保障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才能确保顶岗实习质量,维护学生合法的权益,保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推进,才能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适应就业的能力。因此,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体系的建设是顶岗实习教学改革至关重要的一环。
2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体系构建的对策思考
顶岗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必须按照顶岗实习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等方面切入,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管理体系,以保证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1加强顶岗实习前的教育体系建设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主要是针对专业培养的岗位要求所设计的,然而学生一旦参加顶岗实习,学生学习的内容会是职业化的岗位所要求的具体内容。这时学生就会从单一学生角色向学生加员工双重身份的转变,会成为一名企业的“准员工”。为了尽快缩短顶岗实习学生角色转化的不适应期,学校非常有必要结合合作企业和合作企业基本工作岗位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细致的顶岗实习前教育和培训学习,以提高学生对顶岗实习这种教学模式的认识、对将要参加顶岗实习的企业和岗位的认识。学院在加强顶岗实习前的教育过程中,可以由产学研管理部门牵头,组建由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相关教学单位、相关企业多方合作的顶岗实习前教学团队,有针对性地从五个方面构建教育体系:一是目的性教育;二是学业管理教育;三是责任、义务和权利教育;四是日常管理制度和安全教育;五是企业文化与人才需要等教育。并通过专题讲座、专题报刊、专题海报、课堂教学等多种形式向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教育。在顶岗实习前的宣教过程中,要使学生树立“从实践中去学习,从工作岗位中去学习”的观念,同时还应充分强调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所具有的双重身份,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因此,参加顶岗实习学生必须接受学校与企业的双重管理,并要求学生学习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及劳动法等有关知识,以保证自己对实习企业和工作岗位有较清醒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并积极参加顶岗实习教学。
2.2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是保证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从管理多个顶岗实习班所反映情况来看,顶岗实习集中管理的效果要优于分散实习,但同时较学校内管理又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要强化过程管理,真正做到“学生顶岗实习到哪里,学校管理就延伸到哪里”。就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位。
2.2.1建立顶岗实习领导小组建立顶岗实习领导小组,吸收相关企业、行业协会、各领域的能工巧匠、专家学者,发挥他们的作用,来帮助学校共同研究顶岗实习的方案,制订顶岗实习的基本管理制度,并通过领导小组成员的介入寻找一些校企合作的机会。
2.2.2建立向学生家长通报制度在学校组织学生到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前,应向学生家长进行相关信息的通报,寄发“告学生家长书”,说明顶岗实习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学校的组织管理情况,要求得到学生家长的签字确认。以保证学生家长能及时了解子女在学校和企业的学习情况,配合校企双方做好顶岗实习的工作。
2.2.3建立学校指导老师驻厂管理制度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远离学校,在企业会遇到多种具体的问题,这需要学校安排指导老师入驻企业,代表学校配合企业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生产、安全等方面进行第一时间的指导和管理。
2.2.4建立学分认定制度对于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可以根据校企双方联合制定的顶岗实习方案,结合企业培训内容、岗位操作要求和学校开设的辅助课程,分模块顶替原教学计划的课程学分,报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同意后执行。顶岗实习学生只要完成新教学计划中各任务模块的考核要求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以保证正常毕业。
2.2.5建立安全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学生到企业后具有双重的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遵守学校和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然而,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除工作时间外,“准员工”的自由空间比较大,因此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应建立如《顶岗实习学生请假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学生出差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学生宿舍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学生意外伤害保险购买指导意见》、《偶发事件处理机制》等制度,保障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安全。除制定以上管理制度外,还应建立包括《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细则》、《顶岗实习驻厂指导教师职责》、《顶岗实习学生定期会议制度》、《顶岗实习学生党团员发展指导意见》、《顶岗实习考核制度》、《顶岗实习档案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学生奖学金评定办法》等制度。
2.3建立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和家长联动的契约化管理体系顶岗实习不仅要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完成,而且也要得到学生家长的积极支持,只有以上四方联成一体,通过协议较好的协调和保证学校、企业、学生和家长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加强管理,顶岗实习才能安全、有效的完成。学校在四方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学生顶岗实习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为学生争取合法权益的主体,在整个运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习单位是四方中最关键的一方,它是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直接管理者,是落实校企双方共同制订的实习计划,确定学生实习岗位、实习内容、考核要求的第一环节。顶岗实习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一名学生,又是实习单位的一名“准员工”,要服从实习单位和学校的安排和管理,尊重实习单位的领导、实习指导教师和其他员工,还要负责自身的安全等。学生家长是顶岗实习工作强力后盾,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学校的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才能在学生中进一步得到推广,学生家长还是监督者,她能很及时有效的向学校反映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一些问题,是顶岗实习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通过协议的签订,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和学生家长四个主体是相互联系的,他们都有自身所需要完成的工作使命,脱离了谁都可能对学生的顶岗实习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只有将这四个主体形成一个联动的整体,才能使合作更有生命力。
2.4借助数字化网络平台构建学生顶岗实习网络管理系统对于顶岗实习学生与校园内学生的管理其最大的区别在于相互沟通的方式不同,师生之间的距离导致了学校不易通过直接的面对面方式及时解决学生的一些问题。为了方便学生与学校的交流,及时解决顶岗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并能科学快速地统计学生顶岗实习的情况,学校可以借助数字化网络平台建立一套“学生顶岗实习网络管理系统”,通过同步和非同步远程互动,发挥网络管理系统“沟通及时、交流便捷”的特点,使学校、学校老师、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彼此联系,这虽然不如面对面交流直接,但能通过功能模块的开发,基本解决顶岗实习中的一些客观难题。比如:①通过网络课堂模块的开发,可以针对性的开设一些课程,可以让学生和老师一对一的自由在网络课堂进行交流,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信息等,基本解决顶岗实习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求。同样,顶岗实习学生也可以通过此模块将在企业顶岗实习所学的实践操作知识和经验心得与学校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②通过开发实习信息收集模块,将顶岗实习学生的个人、实习单位、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等信息统一进行收集与整理;③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学业管理模块的开发,将顶岗实习学生的学分认定情况、企业各阶段考评情况等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④通过教学质量网络测评模块的开发,将学校老师指导情况、企业帮带师傅的指导情况及时反映到学校和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⑤通过信息平台模块(包括如QQ群、短信群发)的建设,可以将学校、企业的相关文件、通知、阶段性工作安排以及顶岗实习学生需要上交的一些材料等信息及时通知到每位顶岗实习学生。
2.5建立校企结合的双重考核体系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任务主要包括企业的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此阶段的考核不同于在校内所开课程的考核,这种考核的主体应该是校企双方,只有双方共同参与考核标准的制定,对顶岗实习学生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进行双重考核,才能保证考核的科学性,达到全面实现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目的。对于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各个工作任务的考核,主要由企业和学校双方进行共同考核,企业一方可根据学生在岗位上的表现、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技能掌握情况、实习纪律和态度由指导老师(帮带师傅)进行考评,给定成绩,校方可以根据企业评定,并结合学生在此岗位上的实习表现、岗位实习报告和实际检查情况等综合评定成绩。对于各个工作任务的考核一般应以企业考评为主,学校考评为辅,只有企业和学校双方均考核合格,学生的考核才能是合格的。对于各个学习任务的考核,应根据由谁主要组织和学习什么内容来进行考评,如果是企业组织的学习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企业操作流程等内容的考评应以企业考核为主,如果是由学校安排的辅助课程到企业教学的,应以学校考核为主。
经过校企双方的双重考核,成绩合格者可以根据学校的有关制度获得相应学分并获得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签发的《顶岗实习证书》。通过校企双方严格的顶岗实习双重考核体系的评价,相信能使各项考核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能使学生更加重视顶岗实习各个实践和教学环节的学习,不断提高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余战波.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探讨[J].科技信息.2008(16).
[2]彭分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浅说[J].职业教育研究.2008(5).
[3]刘学文.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