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歌颂党的诗歌优选九篇

时间:2022-01-30 08:07: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歌颂党的诗歌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歌颂党的诗歌

第1篇

    当事人适格的判断标准

    当事人是否适格是法院作出有效判决的前提。在民事诉讼中,提起诉讼的当事人未必均是适格的当事人,但法院只有针对适格当事人作出的判决才有法律意义,也只有正当当事人才受法院判决的拘束。

    适格的当事人可分为实质的正当当事人和形式的正当当事人两种。

    (一)实质的正当当事人就是争讼的实体权利义务主体。

    传统当事人适格理论根据争议的实体法律关系来判断当事人是否适格,把是否具有实体法上的处分权或管理权作为确定当事人是否适格的基础。认为只有具有处分权或管理权,当事人才能够就诉讼标的进行放弃、认诺、和解等诉讼行为,其诉讼行为才具有法律意义。这种就具体的诉讼作为原告或者被告进行诉讼、行使其处分权或管理权的权能,称为诉讼实施权。一般而言,具有诉讼实施权的人即是适格的当事人,无诉讼实施权的人则为不适格当事人。如:合同当事人因履行合同发生争议,发生争议的合同双方当事人就该合同提起的诉讼,具有诉讼实施权,是适格的原被告;若与合同无任何关系的第三人要求合同当事人履行合同而提起诉讼,因其无实体法上的处分权或管理权,所以也不具有诉讼的实施权,则是不适格的原告。

    需要说明的是,实质的正当当事人具有的实体法上的处分权或管理权并不要求以自己的财产或权利为限,若对他人的财产或权利有管理权或处分权的第三人,就该财产或权利争讼也具有诉讼实施权,仍是适格的当事人。如破产管理人就涉及破产企业的诉讼具有当事人适格,可以作为原告起诉或者被告应诉。

    把是否具有实体法上的处分权或管理权作为给付之诉中确定当事人是否适格的基础,具有直观、便于操作的特点,但是若将其作为判断形成之诉(也称变更之诉)和确认之诉中当事人是否适格的基础则存在有不合理之处。因为根据形成之诉所作出的判决,其形成力往往不仅仅止于当事人双方,常常还会及于其他第三人,具有对世的效力。形成之诉通常只有在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形下才能提起,且一般情况下法律对于形成之诉的当事人也有着明确规定,所以形成之诉中,当事人是否适格一般根据法律规定来判断,如果法律没有规定,则以有形成权的人或对形成权有管理权的人为正当原告,以与形成权有利害关系的对方为正当被告。在确认之诉中,当事人提起确认之诉是为了确定某项法律关系存在或不存在,以维护其确认利益,只要实体法律关系在当事人间不明确有保护的必要,就可提起,甚至可以对他人间的法律关系起诉,其往往与处分权或管理权无关。因此通说认为,是否具有确认利益是确定在确认之诉中当事人是否适格的基础。

第2篇

一、调解中存在的问题

司法实践证明了我国的调解制度是一种优良的司法制度,它体现了尊重人权、尊重当事人意志的法制基本原则。但同时,我们在实施调解的方式解决纷争时,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1、强迫调解的问题。调解应贯彻自愿、平等的原则,但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却有些审判人员和因各种主、客观因素强迫调解,主要表现在:

(1)以判压调。目前,我国司法制度中的审判方式是调审合一,即:主持调解的审判人与主持庭审的审判人员是一致的,调解人本身就是该案的主审人,这就使有的审判员在调解不成时,会以审判权为后盾,告知当事人如果不服从调解意见,不接受调解方案,将来的判决将对其更加不利,使案件当事人违心接受调解。审判人员的这种调解方式是极不严肃、不负责任的表现,案件尚未判决,其结果无论是当事人、还是审判人员都无法预料。从另一方面,审判人员即使所预料的结果和将来判决结果是一致的,审判人员的做法也违反了保密制度。这种调解方式无法使当事人心悦诚服,是造成调解后又申诉的一个重要原因,无端浪费了诉讼资源,扩大了诉讼成本,危害了我们的审判事业。

(2)以拘压调。有的审判人员利用当事人对法律不熟悉,威吓当事人,使当事人在恐惧状态下无法接受调解,将对其进上步采取措施,实施拘留、逮捕,而迫使有加害行为一方当事人违心接受调解方案。这样的调解方式违背了调解的基本原则,很难体现当事人的真实意思。

(3)以调代证。有的审判人员在证据难以确定时,不能严格按照证据规划分责任,而是以调解代替质证,不能严格按照证据规则划分责任,而是以调解代替质证、认证,如有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中,原告所提供的证据不能完全证明被告的侵权行为及后果,审判人员判决没有把握,就千方百计引诱当事人举证,只要被告方在调解中同意给予部分赔偿,审判人员就认为侵权事实成立,从而加以判决。这种以调解代证的方式不利于人民法院客观公正地审理案件,可能会无端地给被告造成损失,也可能会使原告所爱的实际损失得不到完整的补偿。违背了损益相抵的承担责任方式,促使侵权行为的发生,其危害不言而喻。

2、违法调解的问题。调解必须依法进行,但在司法实践中,有的审判人员违背法律规定进行调解,以调解掩盖不合法行为,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调解书的违法送达上,由于法律规定,调解书送达前当事人可以反悔,而调解协议达成到调解书送达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有的审判人员为了防止送达时当事人反悔,让当事人在达成调解协议,尚未打印调解书时,即在送达回证上签字,到时经行送达,这种情况虽然避免了当事人反悔,但违反了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妨碍了当事人完整、全面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违法送达还表现在另一方面,有的审判人员将调解书送达给当事人的邻居或不相干的亲属,致使调解协议无法履行,造成执行工作中的被动。这些现象都是案件承办人工作责任心不强所造成的,我们在审判工作中应加以避免。违法送达还表现在有的调解协议是一个内容,但送达到当事人手中的调解书又是一个内容,调解协议和调解书内容不一致。

二、调解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调解作为一项传统的审判习惯,其对审判工作的促进和维护安定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审判方式改革后,调解工作也遇到了一些难题,亟待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加以完善。

1、调解与庭审方式改革的矛盾。审判方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强化庭审的功能。提高当庭宣判率。庭审功能强化后,绝大多数案件要求直接开庭,这就使调解在时间上陷于尴尬境地。由于是直接开庭,所在庭前无法进行调解,而且在开庭前,案件基本事实尚未查清,客观上也无法进行调解。而当庭调解又需要时间,庭审中需要进行的程序很多,调解程序占用过多的时间,势必影响庭审中其它程序的进行,影响当庭宣判,造成诉讼资源浪费,从而影响审判效率。如离婚案件,调解是必经程序,但往往不是在相对短暂的开庭时间内完成的,庭后调解减少了审判的公开性、透明度,也可能因为调解时间过长,而影响当庭结案,不利于提高审判效率。

2、调解与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矛盾。在司法实践中,调解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权利一方的让步程度。过多的调解,也不利于教育、惩戒违法一方。既地使权利人形成法院不能完全保护当事人的利益的印象,也会使义务人逃避应有的法律制裁。例如,我院在处理一起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中,因被告孟某一再表示自己没有任何财产,也没有收入,但如果原告同意,他可以想办法借一万元赔偿原告,否则就是蹲大牢也没有钱赔偿。原告权衡利弊,同意了被告的意见,但几年后,原告发现被告又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就向法院申诉,要求被告啬赔偿额,该案如果判决,就不存在被告只赔偿1万元的问题,也不会出现后来的申诉。因而有些案件尽管当事人之间达成了妥协,但权利人的权利并没有得到充分保护,这不是法官或法院的原因,而是调解制度本身的缺陷造成的。

3、调解与提高结案率之间的矛盾。目前,各级法院内部管理都实行目标责任制,规定了年终结案率。同时,各基层法院又担负着繁重的审判任务,大量、繁琐的民事案件,要求审判人员年审案件上百起,甚至更多。如果个别案件调解花费大量的时间,势必影响年终目标责任制的完成,影响其它案件的审结,造成积案。这就需要端正调解和庭审的关系,快调、快结按期完成任务量。

4、调解与错案责任追究制的协调问题。为了防止法官滥用职权,对审判权进行有效的制约,各地法院大多实施了错案追究制度。而法官为了防止上诉被改判(目前还是认定错案的主要标准),就昼适用调解,扩大调解案件的范围。现行民诉法已将1982年民事诉讼中的“着重调解”删去,各地法院也不再把调解结案率作为衡量办案效率的主要依据。但实施错案追究责任制后,调解无疑又成为规避错案追究的一个法宝。

三、完善调解制度的建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进一步完善,一些与形势不相适应的制度,逐步被淘汰。调解制度虽然是我国司法制度独特的优良制度,但也经受着法制体系的冲击。如何完善发展调解制度,是我国法院建设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1、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对简易程序案件均可以调解,这样就可以使大量案件通过调解予以解决,减少开庭案件数量,降低诉讼成本。

2、完善调解程序的设置。要将调解程序前置。要将调解程序前置,普通程序的案件在开庭前进行专门的调解,改变调解在时间上的长期性。调解不成的案件,再进入开庭程序。

3、在调解程序中,实行“调审分离”。改变调审合一的状况,由不担任该案主审人员的人员专门主持调解,以防止审判人员在开庭前产生“立断”心理,保证开庭不走过场,保证司法体系得以公正实现。

4、实行庭前证据交换制度。使调解主持人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调解,也便于当事人掌握双方争议焦点,为以审提高效率作准备。

第3篇

当我呼吸清鲜的空气乘上公共汽车

当我等待着推开明亮的玻璃门当我站在货架前准备一天的工作

我的心情便笼罩着一层扎实的喜悦

当我亲手擦试着每一件商品,便如同抚摸着婴儿的皮肤

当我检查每一个角落,便如同寻找散落的珍珠

当我打开微机,凝视着那跳跃的数字

当我迎来第一位顾客

送上一句“早晨好!”……我便由衷地感到了踏实

当同事们用亲切的目光相互问侯

当听到店长那充满鼓励的话语

当我们检查自身的仪态

当我们的准备一切就绪……,我便迎接着美丽一天的开始

当顾客变得川流不息

当卖场里充满忙碌的气息

当我拂拭掉脸上的汗水

当颤微微的老人说:“孩子,谢谢你!……”

我便自豪,我属于这个集体

当送走最后一位顾客

当洗净地面的最后一点污渍

我向店长提出我的建议

我是超市的一员

我为超市出策献力

当星月挂上枝头,星光洗去我一身疲惫,踏上回家的路途,我充实的一天悄然结束。

也曾经怀揣着梦想上路

也曾经把理想系于飘摇的风筝,而岁月的淘洗

还铅于生活,便是脚踏实地

来到这里,我便喜欢上了你------双益。

你似一块未曾雕琢的璞玉,同碱蓬草一样散发着黑土地的气息。

第4篇

内容提要:清代社会流传各种版本的讼师秘本。讼师秘本指导人们以极其夸张的程度、用四字珠语形式高度概括起诉案由,这些极富视觉刺激的词汇夸大“细故”纠纷的严重性。讼师秘本的此种特点在清代后期以民事案件为主的黄岩诉状中得到充分体现。作为当时指导人们撰写诉状最重要、最直接的“教材”,讼师秘本直接促成了夸张及“耸听”式的清代黄岩诉状的风格,而这同衙门对待词讼的态度有密切关系。

、“谋赘吞业”、“负聘重婚”、“夺婚惨冤”、“谋妻灭子”、“逐婚嫁女”以及“刀夺发妻”等的婚姻类珥语(也即珠语)。[13]一旦在相关纠纷中采用上述珥语(珠语),在字面上看起来,则这些纠纷似乎无不伴随着极为严重的暴力行为甚至杀伤事件。与此相似,黄岩婚姻类诉状中采用的起诉案由,诸如“逼嫁串抢”、“图诈捏控”、“听唆丧良”、“朋谋贩卖”等等,也无不与暴力等行为相连。这些高度格式化的起诉案由花样百出,看后令人心惊肉跳。很显然,针对既使很普通的的民事案件,讼师秘本也存在以故意夸大的程度作为指导人们撰写诉状的主要特征。

的语言。[23]正如夫马进所述,清代流行的讼师秘本使得即使没有讼师这样的专业人员,当事人也可以写出讼师书写的一样的文书。而且讼师之类所谓的“隐秘”世界的语言及其技术也渗入到日用百科全书以及审判一方所使用的实用性书籍等所谓“公开”的世界里。[24]本文对黄岩诉状的初步分析表明,诉状在起诉案由、诉讼请求及其理由等等都与讼师秘本的指导作用有关。因此,讼师秘本是当时人们撰写诉状重直接、最重要的“教材”,对黄岩诉状的撰写者以及诉讼过程具有广泛深入的影响。黄岩诉状夸张、“耸听”式的风格也可以视为整个清代

第5篇

诗与我的人生相依相伴,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尽管我的诗写得不多不精,但我更多的是喜欢读诗,读经典,读名篇佳作。每当读到高兴时便放声吟诵起来。

记得我最初接触诗,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尽管读不大懂,但我觉得这字里行间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一种很强的磁性在吸引着我。我的好奇心促使我去读诗,我想等我长大后再好好写诗,让我的诗也能流传下来。

当我出版第一本诗集的时候,我在《后记》里是这样写的:“发表一首诗是我十八岁的梦。出版一本诗集却是我孩提的梦。时至今日。当我三十五岁的时候,这种美好的梦才变成了金色的现实。欣喜踌躇之际,不禁使我想起了我的那些诲人不倦的老师;那些诚实可爱的朋友。我的诗情,便是在这种无私的教诲和热诚的友情中才款款而来,或是姗姗来迟的。我热爱生活,时常思索人生,也时常写点小诗略抒情感或引当自勉。我总觉得,人活在这个世上。总要有所思考、有所作为,决不能白白地来,白白地去。我热忱,我坦诚,我骄傲,我坚定,皆因为,我是北方黑土地的儿子。我的周身奔流的是滚滚不息的松花江的水……”诗歌创作给我带来了快乐,已成为我的一种精神寄托,也就是说生命中不能没有诗。所以,我总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将心里的感悟、切身的体验用诗的语言记录下来。

当我的第二本诗集问世的时候,我又写下了第二篇《后记》:“我的第二本诗集《苏宁之歌》终于伴随着雄鸡的歌唱问世了!这本诗集的出版对于我来说,是喜悦但更多的是沉思。苏宁离开我们已经快两年了,在这段时间里社会上曾出现过宣传的热潮,但后来不知何因何故这热潮渐渐地凉了下来。难道苏宁的光辉业绩也会像流星那样一闪而过吗?难道苏宁抛洒的热血竟被商潮淹没了不成?一种难抑的困惑缠绕着我的心头。党的十四大,又一次明确提出‘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这使我的心胸豁然开朗。愈是发展市场经济,愈需要精神力量。像苏宁这样勇于献身的杰出人才,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吗!可以说苏宁精神在建设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具有极特殊的价值。歌颂苏宁,就是歌颂当代的雷锋;就是歌颂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就是歌颂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我觉得我的这种说法一点都不为过。有人曾问过我,你为什么偏要写苏宁呢?我一时如梗在喉。因为这个问题三言两语是难以说清的。我想我写苏宁不仅仅因为他的事迹曾打湿我的眼眶,激动我的心灵。我觉得我写苏宁完全出自一种责任,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苏宁的出现是一种必然,他不仅属于时代,而且属于我们的军队,也属于当代青年。他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骄傲。纵然有‘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的胸怀;纵然有‘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气概。但自然法则是不可抗拒的。中华民族要在21世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地奋斗。因此,我作为一名青年工作者,宣传苏宁,歌颂苏宁更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苏宁之歌的创作得到了著名诗人中流、李冰牧的指点,也得到了李琦等诗友的鼓励。这首诗见诸报端,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凤晕、省报社长张国昌也给予了师长般的关怀。这本诗集的出版,诚蒙多方关照,特别是出版社几位领导和编辑的热情支持。在此,我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我的诗力求倡导一种明朗清新的风格。但愿青年朋友们能够喜欢。诚恳地希望各位读者给予指教。”这篇后记是我在1993年岁首时写下的,那一年我调到了省委宣传部,接了凤晕老师的班。

由于工作岗位的便利,使我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作家和诗人,我觉得我的诗有了一点进步,这也是老师们对我的评价。其实我内心也明白,这种评价包含的内容很多,是一种鼓励,一种鞭策。因为我在部里分管文艺工作,自然对自己的要求也就高了许多。正因如此,我的用心换来了成果,中国作家协会终于接纳了我,吸收了我。鼓励和鞭策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我便不停地写下去,关起门来有时忘乎所以,我好像就是一位诗人了。

诗人这幅桂冠太耀眼了,也太沉重了。我不敢说我现在就是真正的诗人了,但愿读者能给予我一个公道的定论。因此。我的第三本诗集又伴随着雄鸡的鸣叫面世了。

这篇《后记》是这样写下的:当我又一本诗集即将出版的时候,我没有为此而感到骄傲、感到满足和轻松,反而觉得还有许多遗憾,许多未做好、未做完的事。已没有当年发表第一首诗和出版第一本诗集那种兴奋与激动。人到中年想得就多了。生活总是公道的。40年的人生告诉我这样一个哲理:真诚加勤奋的人总是幸运的。待人以诚,乐于助人,人们自然就会接受你,承认你,你就能拥有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友谊和真情。勤奋耕耘,不懈追求,生活就会给你许多回报,就能有丰厚的收成。成功往往就在于持之以恒和最后的努力。这些年本人信奉这一条,所以我得到了许多。因此,我敢说我是一个永远幸运的人。但愿我的朋友、我的同事不妨都试一试。其实,我所拥有的这一切都是我的老师、我的领导、我的朋友和我的同事给予我的。在这里请允许我说一句发自内心的话:我的一切成绩和荣誉都将属于你们!愿你们潇洒走一回,过得比我好!”这是我在1993年夏季哈尔滨的家里写的。

诗歌,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在文学的长河中,诗是源头,并且是源远流长。唐诗宋词,浩如烟海,璀璨伟丽,她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和智慧的结晶,她是一座高峰,是一种象征。

诗可言志,诗可抒情,诗可养性。古人说,腹有诗书品自高,正是因为诗的涵养,才使我平安地走到今天。有人说,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我觉得有一定道理,但我要说,在这条爱河演奏的交响乐中,诗人是首提,是领唱。心中没有爱的人,是成不了诗人的。诗人,同样也是哲人。诗人的眼睛同样会发现哲理。因为哲学是最高境界的诗,由于诗歌的涵养,我的生命中多了几分空灵,多了几分情趣,多了几分真诚。

作为诗人是幸福的,但这种幸福是从痛苦中酿造出来的。写诗并不难,难的是写出好诗,难的是写到最后,写到无我的境界。

第6篇

郭训民

大概是因为爷爷做私塾先生的缘故,父亲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我们那一带的文化人。父亲写的一手好毛笔字,当年我们村过春节时全村的春联几乎都是他的作品;父亲还打的一手好算盘,最绝的一招是双手打,打出的结果保证一模一样,不用再打二遍。那时我们兄妹多,爷爷奶奶也都健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沉重担子压着年轻的父亲。尽管如此,父亲还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把他那伟大的父爱春雨般地播洒到我的心灵深处。

我依稀记的,我们家居住的地方应属第一生产队,可当时的大队领导为了强化第二生产队的班子力量,派我父亲去那儿当会计。勤快而负责的父亲很快就把第二生产队原来乱糟糟的账目整理的妥妥帖帖,还协助队长程玉文把原来落后的第二生产队搞得红红火火,一跃由原来的后进典型变为先进集体。这样,父亲便越发地忙,每天都是披星戴月地上班下地,正在上小学的我很少见到父亲的身影。由于那时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饥饱无常的生活无情地摧残着我的肠胃,可恶的胃病从小就和我如影相随了,我常常喊肚子疼,那是饿的呀。初夏时节,正是枣花儿开的时候,晚饭后,我们兄弟几个常一顺儿地在院子里的枣树下酣然入睡。睡梦中,我常常被一阵轻轻的按摩所惊醒,晚归的父亲正用他那双大手轻轻地按揉着我的胃部,那手柔软而温暖,一下,两下,三下……皎洁的月光从斑驳的枣树枝中透出来,映照着父亲疲倦的脸,小小的我竟也生出一丝感动,让父亲赶快去休息吧。

日月流年,我们都已长大,父亲却渐渐老了,但他对我们的爱却没有随岁月流走一丝一毫。下班归来,我有时学习倦了,有时批改累了,便躺在炕上沉沉地睡去。梦中的我常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沉积在肠胃中的液体仿佛都舒展开来,五脏六腑都是那么欢快地流淌着。我努力地睁开眼睛,却见年迈的父亲仍用那双大手给我的胃轻轻按摩。见我醒了,他疼爱地说:“别动,你太累了,我再给你胡拉胡拉。(按摩)” 我赶紧坐起来,让父亲歇歇。我觉得眼中有一种热热的东西直想往外涌,这是多么平凡而又令人感动的父爱啊。

父亲的奋斗精神仍和年轻时一样强烈,他靠自己的双手劳动,把深沟变成良田,把荒地变成沃土,他在自己开垦的土地上播种着希望,收获着喜悦,他的苦干精神征服了大家,被评为黑龙江省改革开放30周年农村创业的典范。父亲还利用休息的时间,把过去苦难的经历和现在美好的生活进行比照,写出了一首首歌颂祖国歌颂党的小诗,认真地记在了一张张小纸片上,品读着一行行通俗易懂的诗作,我的许多新闻界的朋友都赞叹不已:“没想到这么能干的老人还会写诗,真是太了不起了!”报社姜道龙编辑为他写了《农民诗人和他的农家诗》,发表在《鹤岗日报》上,作家张兴旺还把老人的诗歌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为父亲出版了自己的诗集《创业者之歌》,这对从年轻时就有着远大志向的父亲来说,该是多么大的鼓励呀。

第7篇

和煦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温暖的阳光普照举水南岸,百里平畴铺开了希望的画卷,英雄的团风耸立起创业者的丰碑。这里是劳动者的福地,这里是建设者的乐园;这里如诗如画,这里如醉如痴。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临之际,县总工会、县文化体育局在这里隆重举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诗歌朗诵会,参加这次诗歌朗诵会的选手共有28位,他们分别来自县直机关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和乡镇,每位选手带给我们的都是献给劳动者的颂歌,欢迎大家欣赏!

1、团风县庆祝“五一”劳动节诗歌朗诵会现在开始,首先上场的是县公安局的参赛选手郭霖、蔡准。他们参赛诗歌的题目是《五月的颂歌》,大家欢迎。

2、每一个花开的瞬间,都凝聚着汗水的挥洒,每一个前进的脚步,都灵动着生命的荣华,这就是红五月的赞歌。下面请欣赏团风中学带来的配乐诗朗诵《五月的赞歌》,朗诵者杨帆、卢琦。

3、是谁,用青春丈量了生命的宽广,是谁,用汗水韬敛了太阳炙烈的光芒,是我们辛勤的劳动者,是劳动者用勤劳的汗水谱写着生活的赞歌。请欣赏由县实验中学带来的诗朗诵《五一赞歌》,朗诵者方亮、吴金涛。

4、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曲感恩的乐章,电力工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心血和汗水点亮了万家灯火。下面请欣赏由县供电公司带来的诗朗诵《倾注你我心血,点亮万家灯火》。朗诵者肖凡、方荣等。

5、我们歌颂祖国,我们赞美家乡,我们热爱劳动,我们追求成功,这就是团风38万人民的颂歌。请欣赏革命老区贾庙人民的心曲《劳动礼赞》。朗诵者周高峰、汪艳芳。

6、地下脉动千万条,是跳动着的五线谱,紧连着水厂工人的心,他们奏响了劳动者乐章,把爱奉献给千家万户。下面请欣赏由县建设局带来的诗朗诵《水厂工人》,朗诵者:李牧。

7、团风,你用炽热的胸怀、温暖着创业者的信念,你用大地般的情怀,托起一片灿烂的明天。请欣赏由县妇联带来的配乐诗朗颂《团风创业者的歌》,朗颂者肖春英。

8、成功是汗水浇开的花朵,辉煌是心血点染的征程。团风地税人用不懈的追求,正迈向事业的高峰。请欣赏县地税局带来的诗朗诵《团风地税人》,朗诵者:罗想,王小伟。

9、春风轻抚着绿色的禾苗,春雨滋润着广婺的田野,农技人员的辛苦劳作,为大地奉献着最美的赞歌。请欣赏县农业局选送的诗朗颂《最美的赞歌》。朗诵者:李玉荣

10,我们不是伟人,我们也不是英雄,但我们拥有无怨无悔的人生,因为我们是平凡的养路工人。请欣赏县交通局选送的诗朗颂《养路工之歌》,朗颂者:张媛、王鄂

11、大鹏展翅九万里,扶摇直上冲云天,信合人带着执着、梦想与追求,向着更高、更远、更辉煌的明天前行。请欣赏县信用联社选送的诗朗颂《信合礼赞》,朗颂者:吴超

12、团风,正在创新崛起,正在用创业者的激情演绎着从贫弱到富强,从封闭到开放,从保守到创新,从追赶到跨越的精彩嬗变,你的儿女永远是您的光荣。请欣赏县实验中学选送的诗朗颂《光荣颂》,朗颂者:赵海涛等。

13、爱我团风,古老而充满朝气的名字;爱我团风,勤劳而勇敢的人民;爱我团风,用伟大的创造推进经济的展翅飞腾。请欣赏杜皮乡选送的诗朗颂《爱我团风》,朗颂者:程志芳。

14、有一种事业,把共和国的光辉播撒到每一个角落;有一种人,把党的温暖传送到千家万户。这就是我们的民政人。请欣赏县民政局选送的诗朗颂《我们是民政人》,朗颂者:漆莲。

15、有一双手,将世间的疾苦消融,给暗淡的生命捧起一抹朝霞;有一双手,让患者和家属感激的微笑尽情在绿色通道里渲畅。这双手就是我们的白衣天使。请欣赏县医院选送的诗朗颂《白衣天使》,朗颂者:陈芳、赵洋。

16、人们,因为劳动而幸福,因为幸福而劳动,劳动是人类的天职,劳动是人类的本原,劳动创造了人类和世界。请欣赏县畜牧局选送的诗朗颂《致劳动者》,朗颂者:袁晓颖。

17、有一团火,点燃着生命的光芒;有一团火,温暖着颤动的心房,那天使之翼扇焰了希望的火炬,呈现着一道美丽的风景。请欣赏县妇幼保健院选送的诗朗颂《天使之翼》,朗诵者:王兰萍,熊丽娟。

18、世上有部永远也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世上最应该记住的人,也应是母亲,然而,最应该记取的最易忘记,有谁还能知道母乳的汁味?请欣赏县广电局选送的散文诗《母亲》,朗颂者:夏梦玲。

19、劳动,创造一页页厚重的历史;劳动,书写一个个惊世的奇迹。我们站在红五月的首端,书写了团风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篇章。请欣赏县发改局选送的配乐诗朗颂《唱响红五月的赞歌》,朗颂者:王翔、赵。

20、我们以盘古开天般的气概,把岁月的长河裁剪;我们以夸父逐日般的追求,将生命的烈火点燃,团风交通的腾飞,已成为21世纪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请欣赏县交通局选送的诗朗颂《交通礼赞》,朗颂者:周何方。

21、五月的阳光温暖柔和,五月的花香飘醉着欢乐,我们是光荣的劳动者,在五月的怀抱里放歌。请欣赏县畜牧局选送的诗朗颂《五一劳动者之歌》,朗颂者:董琦。

22、是谁,用公平正义诠释着法律的内涵;是谁,用忠诚和无私托起了天平的两端。是你,共和国的人民法官。请欣赏县法院选送的诗朗颂《人民法官赞歌》,朗颂者:漆峰。

23、我们颂扬五月,我们崇尚劳动,我们拥有创造历史的气魄,我们是新一代的团风人。请欣赏县实验小学选送的诗朗颂《五月的颂歌》,朗颂者:刘敏、汪震杰。

24、我见过你,你像朝阳,为幸福者涂抹亮色,你似晚霞,给愁苦人送去余晖,你见证了团风的发展和壮大。请欣赏县司法局选送的诗朗颂《我见过你》,朗诵者:朱晓君。

25、劳动,以母亲的方式,教给我们什么是生命,劳动者光荣的韵律,从母亲肺腑传出,唱响千年。请欣赏县法院选送的诗朗颂《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朗诵者:占翠。

26、是谁,用辛勤的汗水哺育了春日破土的嫩苗?是谁,似和煦的春风温暖了我们的心灵?是您,光荣的人民教师。请欣赏团风镇选送的诗朗颂《我们是光荣的人民教师》,朗颂者:涂静等。

27、你是“金色盾牌”,用言行捍卫了自己的庄严承诺;你是“钢铁卫士”,用血肉之躯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你,就是我们光荣的人民警察。请欣赏县公安局选送的诗朗颂《警察之歌》,朗颂者:张琼。

28、人民警察,是正义和勇敢的化身,是和谐和平安的使者,是忠诚和热血的姣儿,是老百姓的忠诚卫士。请欣赏县公安局选送的诗朗诵《我自豪,我是人民警察》。朗颂者:张先超

第8篇

【论文摘要】近期以来,人们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的反思愈加深入了。对80年代的“朦胧诗”冲击波的反思是百年文学反思的重要部分,近年来,这一话题又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的争议。本文从“朦胧诗”和“朦胧诗派”、“朦胧诗”的产生与衰减、正确评价“朦胧诗”三个方面对“朦胧诗”进行了讨论和思考。

一、“朦胧诗”和“朦胧诗派”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思潮是经由新诗潮而得以产生的,“朦胧诗”是它的第一批文学作品。从60、70年代的地下创作,到70年代末“朦胧诗”的公开发表,再到80年代初引发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是这一运动的发展轨迹。“朦胧诗派”迎着热风冷雨,直到被社会普遍认可与接受,其生长和发展的不寻常历程,可以说是相当辉煌的。然而,到了文学多元化的80年代中后期,“朦胧诗”则开始淡出。“朦胧诗”以人的主体性的觉醒对“”神本主义思想文化统治的胜利而告终,这个胜利也是人本主义文学对“”文化专制的胜利,它使诗歌打破了建国以来的种种文学禁锢,而承接了五四以来的新诗传统。“朦胧诗”不应被看作是一个诗歌流派,而应被看作是一种文学思潮。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适应时代、社会的变化而在文学上形成的一种思想潮流。一种新的文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总要同旧的思潮发生不同程度的碰撞。因此,在“朦胧诗”登上历史舞台之际,就有了新诗潮诗歌运动。

“朦胧诗派”崛起于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主要有舒婷、北岛、顾城、杨炼、江河、多多、食指、芒克等。舒婷的《致橡树》、《中秋夜》、《四月的黄昏》,北岛的《回答》、《冷酷的希望》、《结局或开始》,芒克的《天空》、《十月的献诗》、《心事》,食指的《相信未来》、《命运》、《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江河的《祖国啊,祖国》、《没有写完的诗》、《星星变奏曲》,顾城的《简历》,杨炼的《乌篷船》,方含的《谣曲》等。其中,不少后来被看作是“朦胧诗”的“代表作”。“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的这首《一代人》作于1979年,这首诗是“朦胧诗”创作中最经典的名篇之一。舒婷的《致橡树》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这首诗热烈歌颂了诚挚、坚贞的爱情,当年曾脍炙人口。

虽然“朦胧诗派”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诗歌群体,但这些诗人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诗歌艺术技巧,所创作的诗作呈现出理性的思辨色彩和浪漫主义情怀,忧伤而不悲观、真挚而又沉郁,既有苦难中对理想的追寻,又有对“人”的自我价值的思考,信念、理想、社会的正义性、强烈的个人理性精神都通过诗歌表达了出来。

二、“朦胧诗”的产生与衰减

(一)“朦胧诗”的产生

“朦胧诗”的崛起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它自1979年3月浮出水面,能在两三年内迅猛崛起,遍地开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的前后兴起的思想解放运动,得益于举国上下痛恨“”渴望新生的政治热情。伴随着当时整个社会理性和反省力的逐渐复苏,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未来的热切希望,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

例如,顾城的《一代人》以一组单纯的意象构成了对刚刚过去的“”岁月的隐喻。“黑夜”、“光明”和我的“寻找”在这里的含义都是不言而喻的。《一代人》只有短短的两行诗句,以三个单纯的意象概括了生于逆境却始终不失信念的一代人异常复杂的心理经验和精神特征。《一代人》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代人“心灵史”的缩影,“朦胧诗人”所代表的这一代,都是在“”中长大,心灵的成熟包括着对苦难的承担,或是在不断地受伤害中经历成长,苦难给予了他们超越性的信念和理想,使他们时时企图透过时代的阴暗寻找光明,时时企图在精神的向往与追寻中战胜苦难。他们用诗歌表达了了“一代人”历经黑暗后对光明的顽强的渴望与执著的追求。

朦胧诗潮的社会起源和个人起源都与这一代人在“”中的个人经验有关。这些年轻诗人都有一个由信仰的狂热到理想破灭后坠入绝望的共同的“”经历,他们是这一代青年中最早觉醒并进行反思的一群。这群“”后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并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朦胧诗人”们从自我的心灵出发,谱写出一曲曲“心灵的呼告”,我们今天读来,仍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震撼。

(二)“朦胧诗”的衰减

“朦胧诗”在“”期间以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的批判这一主题宣告其诞生,在经过近20年的坎坷历程之后,又以“提供历史的见证”这一主题宣告其消隐。至此,新诗潮诗歌运动也拉下了它的帷幕。在“朦胧诗”受到猛烈讨伐的1983年,“朦胧诗”的势头已衰减。衰减的原因,部分在于“朦胧诗”影响扩大所带来的模仿和复制;而“朦胧诗”过早的经典化也造成对自身的损害;加上艺术创新者普遍存在的时间焦虑,加强了他们尽快翻过历史这一页的冲动。对中国新诗有更高期望的“更年轻的一代”认为,“朦胧诗”虽然开启了探索的前景,但这不是终结,他们需要反抗和超越。

新诗潮的大多数后续者大多生于60年代,他们获得的体验和“朦胧诗”所表达的政治伦理判断不尽相同,也不大可能热衷于“朦胧诗”那种雄辩、诘问、宣告的浪漫模式。此时,社会生活的“世俗化”的过程加速,公众高涨的政治情绪、意识已有所滑落,读者对诗的想象也发生变化。国家要求诗承担政治动员、历史叙述的责任的压力明显降低。在80年代中期前后,“纯文学”、“纯诗”的想象,成为文学界创新力量的主要目标之一。这种想象,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即带有“对抗”的政治性含义,也表达了文学因为“政治”长久过多缠绕而谋求“减压”的愿望。回到诗歌自身,回到语言,回到个体的日常生活与生命意识,成为新的关注点。

三、正确评价“朦胧诗”

新时期诗坛上所出现的“朦胧诗”创作潮流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化的一个信号,也是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朦胧诗”以其特殊的艺术魅力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独到的人文审美价值及其历史贡献。要想对“朦胧诗”做出合理的评价,我们不能仅仅从它的艺术创新方面来判断其意义和价值,我们更要把它纳入整个文学思潮的运动、发展中去,把握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我们对“朦胧诗”的意义和价值的确认,本质上也便是对新诗潮诗歌运动的意义和价值的确认。

(一)“朦胧诗”的诗学贡献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其独特的诗质、题材、意象与语言是变革时代的诗歌特色的突出体现。“朦胧诗”强化了新时期诗歌的文本特性。诗歌是一种语句上分行排列、侧重抒发激情的文体,它特别讲求诗意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时期,对诗的文本特性的扭曲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而在今天,新时期诗歌之所以能称得上“新”,从根本上说就是诗的文本特性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并在其自身发展中得到了强化。“”的特殊的时代氛围造就了“朦胧诗人”独特的思维模式,而他们的创作实绩则体现为对诗歌新的范式的追求。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更多地感谢“朦胧诗”以及稍后的现代主义诗流,它们在恢复和强化新时期诗歌的文本特性方面立下了卓著的功勋。

(二)“朦胧诗”的时代意义

“朦胧诗”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诗歌流派,但这些诗人在诗歌精神和探索的主导意向上具有共同点。“朦胧诗”在开启新诗那些被长久封闭的空间上,在激发诗歌探索的激情与活力上,在推动当代诗歌艺术视野的拓展,寻找与人类广泛文化积累的对话,以及发掘现代汉语的诗歌可能性等方面,都有难以忽视的功绩。在精神向度与诗歌写作上,“个体”精神价值的提出与强调,是最值得重视的一点。至于说到“朦胧”,也应该是诗歌语言变革的重要一项。“朦胧诗”与当时“环境”构成的紧张冲突,根源于它的语言的“异质性”,它表现的某种程度的“语言的反叛”。因而,“朦胧诗”这一称谓虽受到不少质疑,却不一定就是十分离谱。

(三)“朦胧诗”的历史贡献

“朦胧诗”的历史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是“朦胧诗”影响着新时期诗歌的发展方向。在新时期诗坛多元并存、竞相争妍的诗流中,“朦胧诗”可以说是最引人注目的一支劲旅。在新时期,没有哪一种诗歌、哪一种诗派能像“朦胧诗”那样如此地引起人们的关注,产生着如此巨大的轰动效应和持续的震荡,引发出关于诗歌创作与理论研究诸多深刻的话题。自“朦胧诗”诞生后,它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时期诗歌的发展方向——返归诗的本体,注重审美追求。事实上,“朦胧诗”的出现正是诗歌自身审美价值凸现的一种表现,诗的文本特性受到最大尊重的一种选择,它是一种不可扼止的体现着一代诗人强烈创新意识的现代诗流。

四、结束语

“朦胧诗”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崛起的诗界奇观,它作为一种崭新的诗歌思潮,以其清新蓬勃的诗风,奏响了中国诗歌现代化探索中最动人心弦的乐章。纵观“朦胧诗”走过的短暂而光辉的历程,它无疑是中国文坛的一次革命,其突出贡献是对文学本位的捍卫和诗歌范式的变革。为了尽可能对“朦胧诗”做出公允的评价,本文试将其放在当代文学思潮的运动发展中去考察,确认其在当代文学史中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对“朦胧诗”做出合理的评判。

【参考文献】

[1]卢志杰.二十年沧桑再看“朦胧诗”[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增刊

第9篇

在课堂上,教师精彩的评价语言让我们看到学生那一张张阳光般灿烂的笑脸,听到学生的欢声笑语,感受到学生的个性在张扬。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爱。尊重,让爱在细微处流淌;关注,让爱在细微处折射;理解,让爱在细微处温馨;真情,让爱在细微处凝聚。让我们用精彩的评价荡起课堂中爱的层层涟漪!

我始终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关注每一位学生,总是寻找最佳机会给那些腼腆的孩子不失时机的送上最真诚的赞美,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老师对他们的关爱。我班有一位男生因家庭较特殊,性格特别内向,成绩虽好,但是从来不敢举手发言,在我的多次鼓励下,还是犹豫不决。终于有一次,在他举棋不定的时候我果断的叫起了他,让他朗读一段课文,他读的那么流畅有感情,我惊异的对他说:“你真是未来的播音员,要不是老师今天狠心把你拽出来,还真把你给埋没了。”班里的孩子也为他鼓起了掌,男孩红着脸有点不好意思。但我感觉他似乎放下了担子轻松了许多。在以后的课堂上正如我料,他逐渐活跃了。

说:言之凿凿,激发想象酝酿爱

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培养的好载体。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做到因势利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一)启发学生感受亲情。我们的教材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父母之恩,譬如《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因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我教学时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作为儿子对母亲的深切悼念之情以及母亲对儿子那毫不张扬的母爱,并且把握住作者珍惜生命勇于开辟一条走向自己幸福道路的精神。再运用多媒体,发挥音乐对情感的感染作用,播放一首歌颂母爱的抒情音乐《母亲》感染学生,唤醒学生的情感记忆,引导学生畅谈自己与母亲的生活,唤起他们体谅母亲、珍惜母爱的感情。

小学教材中这样的父母还有,如《春蚕》中年年辛劳却无怨无悔的母亲,《钓鱼的启示》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等。只有充分挖掘课文,提高对文中的人性、人生价值的感悟,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拥有一颗感恩父母的心。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懂得去孝敬父母,懂得真爱。

(二)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爱。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民,培养学生博大的心胸和宽广的襟怀。如从《难忘的启蒙》、《画杨桃》等课文感受老师培育之恩;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感受朋友之爱;从《尊严》等课文感受陌生人之情;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理解父母不同形式的爱。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人类的了解都会更加深刻,在他们的幼小心灵种下爱的种子,将来一定会去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爱社会。

读:书声琅琅,深情朗读品味爱

在语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走进课文,品味语言,和作者的心灵进行直接的对话,充分感悟文章的情感因素,获得思想的启迪。在讲授《鲁本的秘密》一文时,我抓住两处最能体现母子情深的语段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小鲁本对母亲的赤子之情。在反复朗读中,学生与作者真正实现了心灵的对话,他们真切地体味到了小鲁本对母亲的一片赤子之情,也深刻地认识到每个孩子都要懂得回报父母的爱。这时我又适时补充了孟郊的《游子吟》,引导学生吟诵这首歌颂母爱的诗歌。学生通过体验性朗读进入这首诗的情境中,深切体味蕴涵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心灵共振,情感共鸣。

学:其乐融融,设计活动体验爱

怎样才能让这种爱付诸实践呢?这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又一难题。我认为教师的身教胜于言教,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老师也是在用心关爱这个世界,也能做到爱祖国,爱父母,爱师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