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世界经济概论优选九篇

时间:2022-08-13 22:02: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世界经济概论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世界经济概论

第1篇

关键词:世界经济概论;教法;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2.4;F11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136-02

世界经济概论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修完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后的必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笔者结合几年的教学工作心得,对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一、世界经济概论课教学法的重要性

世界经济概论从国别经济、国际经济联系和世界经济整体三大方面,考察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转轨国家运行模式和发展趋势,研究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及国际货币体系的前沿理论,探讨世界经济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面临的新形势和需要解决的若干重大问题,能够在日后的工作中提供合理建议。

世界经济概论是门综合性课程,每部分涉及的理论非常丰富,相关问题也较多。但课程涉及内容过广,使得课程显得面面俱到;而对相关理论和问题的介绍较为简单,容易使学生产生浅尝辄止的感觉。

二、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教法改进探索

(一)适时扩充学生知识面

世界经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教材的出版往往与当前经济大环境滞后若干年,较为陈旧。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应注重及时补充新讯息。在讲授“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发展”一章时,课本中并无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相关知识。由于烟台作为环渤海中心城市和东北亚重要城市,具有建立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的优势。日本的三菱、本田和丰田等,韩国大宇、LG、现代、斗山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落户烟台,学生有很多实习机会与就业选择。因此,学生们很渴望从课堂上了解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相关知识。教师及时补充该方面的知识,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求,还有助于学生日后读研出国或工作。

(二)采用案例教学,注重先修、后修课程的关联

世界经济概论是门大杂烩的课程,很多先修课程都会从某一角度对其侧重介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引用上述课程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授汇率一节时,教师可以就当前人民币汇率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美国逼迫日元升值,签订广场协议,造成日本20世纪90年代十多年的经济衰退,而为什么同样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逼迫西德马克大幅升值,却没有见到德国经济增长缓慢?在讲授贸易保护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就当前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反补贴贸易争端,深入分析中国成为全球受贸易保护措施伤害最重的国家的原因。

(三)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当前,较多学校采取多媒体教学,教师易在制作课件时堆满文字,授课时基本不使用粉笔,念课件即可,学生兴趣不高。教师应充分利用先进多媒体技术,将视频、音频、图片添加到课件中;遇到重点问题,扩展开来详细讲解。否则,学生容易感觉上课是在走马观花看电影,不重视该课程的学习。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在课堂上没时间播放的与教学相关的视频、网页、电子版图书等学习素材,发到网络教学平台或公共邮箱,供学生课后观赏和阅读,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满足求知欲强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设定讨论题目,鼓励学生通过留言方式提交自己的独到见解。这种互动交流,既拉近师生关系、促进学术交流,又提高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

(四)教师讲授与学生分组讨论并举

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在讲台上列举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后,给出结论。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本身即在应付课堂工作,造成学生单向接收信息,注意力差。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将学生进行分组,布置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制作PPT,撰写发言稿,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不是教师自讲自听。不能将分组讨论简单地理解成分组上台汇报,造成台上只顾着念,台下无心听。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同学可提出问题,参与探讨,最后教师进行适当分析点评。这样,既可以使下组讨论的学生吸取经验教训,又可以使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有更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五)紧密联系中国实际情况

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时,虽然课本中各章内容相互独立,但教师应适当联系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了解社会,看清楚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位置。如讲美债、欧债危机章节时,最好对比一下中国的国债相关情况,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讲日本经济章节时,从经济扩展到政治热点问题,探讨民众表达反日爱国情绪时,打砸日货不可取,破坏公民的私有财产,影响中国的形象,应理国;讲科技进步章节时,重点介绍中国的航空母舰、神舟系列载人宇宙飞船等,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改变考核方式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以期末论文为主,论文成绩通常占总成绩的70%,甚至80%,平日成绩以考勤和作业为主,占30%,甚至更少。它不能了解学生平日学习状况,容易助长学生抄袭网上现成论文,而一般学校又无法提供给教师免费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进行甄别,造成学生对最终成绩存在争议。应在平时布置需独立思考、开阔思维的作业;应以分组讨论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临场发挥和口头表达的能力,组长应注明组员在前期准备中的分工和相应负责的部分。应通过考勤情况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如果学生对该课程兴趣浓厚、参与意识强,考勤就可适当减少。期末应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通过开放式的论述题考察学生的活学活用能力。

结语

笔者已经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该课程的魅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对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方式上的进一步改进上,我们还将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韦倩青.《世界经济概论》教学方法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2] 时宏远.《世界经济概论》课堂教学改革刍议[J].理论观察,2013,(6).

[3] 管延芳.《世界经济概论》课堂教学方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4).

Discussion about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he course of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world economy

ZHU Ji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Yantai University,Yantai 264005,China)

第2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世界经济概论;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231-02

收稿日期:2001-01-18

作者简介:周申(1970-),男,四川成都人,教授,从事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学研究;易苗(1984-),女,湖南长沙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国际贸易学研究。

一、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意义

(一)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简介

世界经济概论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经济学的教学,并借助于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分析工具,研究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运动规律以及发展趋势,同时运用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考察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转轨国家经济特点,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认真分析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们了解和掌握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熟悉通行的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和惯例,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能在涉外工作中为中国政府、企业界、研究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有效咨询、建议和发挥专业特长的专门人才。在该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对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案例教学的含义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它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形成和运用,却发生在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20世纪初,案例教学开始被运用于商业和企业管理学,其内容、方法和经验日趋丰富和完善,在诸多的案例教学法中,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和被广泛赞誉的就是哈佛商学院案例,正是哈佛商学院对案例教学法的成功运用和实施,尤其是使用这种方法为社会培养的大量杰出的工商界骄子,使得案例教学法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

(三)案例教学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1.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传统教学方法比较注重理论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可能会培养出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学生在遇到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会出现难以运用理论、错误运用理论的情况,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案例教学是将实际情况编写成案例呈现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入所描述的实际现场,探寻成败得失的原因和教训,就能使其内容由抽象变为具体,容易学习。

2.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不仅需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被设计身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独立作出判断和决策,在这过程中锻炼了自我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世界经济概论教学中,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尤为明显。

3.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世界经济的现实纷繁复杂却又充满趣味。运用案例教学这种互动式教学,训练学生决策艺术,锻炼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并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作出自己的独立决策,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二、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一)选取案例

1.案例要有关联性。要紧扣世界经济学科基本理论和教学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选择案例,体现已讲理论从抽象到具体、拟讲理论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路,使案例发生的时空与授课的时空尽量接通。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会更深刻。

2.案例要有真实性。缺乏真实性的案例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一方面,可以从学生的理论水平出发,选择世界经济中发生的真实案例;另一方面,也可以参考一些案例自己编纂案例,但一定要注意符合生活工作中的真实情况。另外,表述要严谨准确,事实清楚,数据确切,真实可信。

3.案例要有典型性和新颖性。要在众多案例中选择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面性、最能体现同类事物共性的案例,以培养学生把握事物规律性的能力。要防止“贴标签”式简单对应地选择案例,应使案例涉及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同时,要经常更新情节过时的陈旧案例;要老案翻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要立足时代前沿,多选择反映世界经济新变化、新特点的案例。

(二)讨论案例

1.准备讨论案例。(1)准备案例文本。案例如果篇幅不大,讨论可以选择在课堂上进行,教师应提前计算好人数,将案例打印以便在课堂上发给学生。如果案例内容较多,教师应提前把案例分发给学生,或者提前将案例电子版上传到网络上,让学生自己下载并打印。(2)布置阅读任务。拿到案例之后,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案例,熟悉案例及其背景,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到图书馆、互联网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有关专家的不同观点,同时也可要求学生预习或者复习与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并针对案例中的思考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及理由,做好讨论发言的准备。(3)成立学习小组。如果学生人数太多的话,教师应当事先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人数约为五六人,可以教师事先分配好,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课后由各小组自行安排时间讨论,在小组活动后,推荐一名或两名在课堂上交流发言。

2.组织讨论案例。(1)学生发言。组织学生个别或每组派一到两名代表在课堂上发言,阐述对案例的分析过程并给出案例所附问题的解决方案。课堂发言既可以延续学生们前期分析案例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又可以强化学生们的发言技巧和表达能力。(2)集体辩论。分别发言后,组织学生之间互相提问,讨论时可以支持别人的观点,阐明自己的观点,也可反驳别人的观点,并展开激烈的辩论。辩论可以训练学生从多方面来思考问题,在提高自己说服他人能力的同时也认识到自身思维的不足。

(三)总结案例

1.口头总结。可以先由学生进行口头总结,包括案例的最终解决方案和从案例学习中收获的心得体会;教师在课堂最后对于案例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和问题解决方案优劣的评价,对于学生在讨论案例时的精彩时刻或不妥之处也应当指出。

2.书面总结。案例讨论结束后,根据教师的要求和自己体会,学生要完成案例分析报告,报告中学生要对此次案例分析的收获和尚待解决的问题做出书面总结。学生通过案例报告结束案例讨论,将自己的思路梳理清楚,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同时案例报告也是评估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一个实例

在本科生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实践中,使用案例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荷兰病”这一概念的成功尝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世纪60年代,已是重要制成品出口国家的荷兰发现了大量天然气资源,此后荷兰出口剧增,经济显现繁荣景象。但到20世纪70年代,荷兰遭受到通货膨胀上升、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增加的困扰,这一现象被称为荷兰病。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受到这个概念名称的影响(“荷兰病”似乎只会在荷兰出现),往往难以把握其本质。通过学习、讨论和分析尼日利亚“石油意外收入”和哥伦比亚“咖啡意外收入”的案例,学生们充分认识到,荷兰病可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适用于所有“享受”初级产品出口急剧增加的国家。尽管这种病症一般是与自然资源的发现联系在一起,但它也可能因任何一种造成外汇大量流入的事件诱发,其中包括自然资源价格的急剧上升,外国援助和外国直接投资等等。荷兰病的根源是新资源发现而获得的意外收益对原有出口产业(例如制造业)产生不利影响而带来的一系列经济问题。案例教学使得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型学习氛围,显著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

三、目前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案例教学中的主要瓶颈及克服的思路

目前在世界经济概论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一个障碍是,尽管中国已经登上国际经济舞台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可供直接使用的案例几乎全部是基于国外所发生的经济事件。因此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尝试自主编写以中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经济事件为蓝本的案例,并在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积累。例如,在有关生产要素变动对一国生产和贸易结构影响的现实经济事件分析中,中国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和外国直接投资涌入的经济效应为我们编写以中国为背景的案例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此外,教师要注意提高案例教学的艺术。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侧重实践、师生交互式和基本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教学目的和方法、选择合适的题目、案例和阅读材料、组织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表现。首先要把握好案例教学的时机;其次须完全掌握案例中所展示的事实:教师应对案例一读再读,并做出笔记,以便把握案例的要点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此外要具有时间概念,小组讨论的时间至关重要,教师要注意运用这种形式有效地加以控制,要根据讨论问题的重要性来分配时间。

参考文献:

[1]陈英.论管理案例教学的基本概念[J].济南人学学报,2004,(4).

[2]邓正林.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15).

[3]何威.哈佛商学院与案例教学法[J].管理案例教学研究,1999.

[4]李向东,张玉英.案例教学在经济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J].专业教学研究,2008,(6).

第3篇

关键词:《世界经济概论》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F1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42-02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进入了“全球性大规模竞争的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引人注目。《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世界经济的基本理论,了解世界经济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特别要了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还应结合中国的具体问题,从全球经济的角度出发,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更好地为发展中国经济服务。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深化《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根据笔者多年教学工作的体会,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此与学界同仁交流,试图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二、《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与时俱进法

世界经济是发展中的学科, 新的事物、新的现象会不断出现,而教材的更新难以跟上实际的变化。所以在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时, 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要注重充实新内容、新数据资料,紧跟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比如,在讲授世界贸易组织一章时所采用的课本中关于成员国家与地区数量的问题时,就应该采用最新的数据;又如,讲到欧盟一体化进程这个问题的时候,欧洲债务危机是当前的热点,作为教师,应该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再比如,在讲到区域经济一体化时,教材中欧洲联盟成员国的数据是2004年5的1日,只有25个成员国,而实际上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在2007年1月1日零时正式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已增加到27个。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不注重新知识的传授,学生会感到知识陈旧。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集思广益,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案例要真实可靠,具有典型性,且应该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为此,要求教师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合理加工,选出适用于教学的素材进行修正和更新,使案例适合于世界经济教学的要求。这从另一方面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高,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二是案例要具备生动性,可激发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世界经济概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因此,教师应适当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身处特定的案例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世界能源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三次世界石油危机,并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爆发石油危机?现如今的石油价格猛涨,会不会爆发第四次世界性石油危机?等等。

(三)课堂讨论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并行,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它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呆板,丰富了课堂的信息量,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网络结构。教师根据教学安排,选择一些热点问题作为讨论的题目布置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撰写发言提纲,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在全班发言,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讨论发言,提高同学们的搜集资料、分析解决问题、门头表达和组织能力。

例如当讲到反倾销问题时,结合我国近年来频繁遭遇反倾销的案例,针对中国遭遇反倾销的原因及对策组织大家展开讨论;又比如在产品周期理论教学中,提供电子产业的发展历程,学生通过个人分析和小组讨论,探究发现袖珍计算机电子产品从研发到成长在到成熟,基本遵循从美欧日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内地和东盟的产业转移途径,产品的比较优势从技术优势资本优势劳动力优势转移的过程,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产品周期。

(四)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因其直观性,突破视觉的限制,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同时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加上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逐步打破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授课方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另外,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为了避免用多媒体教学感觉像放电影的现象,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例如把几句话的结论板书在黑板上,不一定就比放幻灯片效率低,因为它节约了操作时间。在复习课的时候,多媒体的大容量是有效率的,但必须注意中间的停顿,保证学生把要点记下来。或者,事先把需要学生做笔记的知识打印出来,课后发给每一个学生,这样就更能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另外,在网络时代,教学方法也可以网络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素材,如多媒体课件上传到网上,便于学生自学和课后复习;教师在讲授后,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网站,让学生去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此外,教师将有关的素材放上去,让学生阅读。这些都为学生加深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五)联系实际法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在讲《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时,应适当联系中国经济的实际,这样听者更爱听,教学效果也更好。真正做到:要实学不要空学,要活学不要死学,要真学不要假学。例如讲“对外贸易依存度”这一概念时,可以联系实际谈谈中国过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存在的原因以及影响;又如讲美国的GDP、失业率、通胀率等时,最好对比一下中国的相关情况。这样更具说服力,也使学生能看清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位置,也更好地体现出世界经济的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中国经济腾飞。

(六)多元考核方式法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传统的考试方法是采用“一卷定乾坤”方式,即到学期末举行一次性的考试。它不能了解平时学生学习的情况,也容易助长学生的惰性,甚至到学期末由于考试的科目多而复习时间少,不得不请求老师划考试范围甚至考试期间抄袭作弊……如此种种使得学生向着高分低能而努力。因此,对本课程考核制度进行改革显得十分必要。设置多种考核评价方式,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建立从学习过程、作业练习到期末考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多视角、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如:在一学期中,针对所学的每章课程内容布置作业并进行检查;布置一次学习论文、平时的到课率、平时提问发言等都可以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这种考试方式使学生不处于被动状态,而是积极主动地学习。既能多学知识,也能活跃课堂,使学生的口头表达、写作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小结

以上是笔者数年来从事《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工作的点滴体会。《世界经济概论》由于学科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科特点、学生情况因材施教,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学习空间,改善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薛国琴.在专业基础课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若干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12)

2.陈亚温.全球化与“世界经济”教学[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

3.陈华.参与式教学法的原理、形式与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1(6)

4.陈英.论管理案例教学的基本概念[J].济南大学学报,2004(4)

5.邓正林.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

6.骆祚炎.课堂讨论与案例教学的选题原则及其运用[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

第4篇

【论文摘要】《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的颁布实施,从政策上明确了对高校后勤企业的有关经营活动实行减税和免税,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却遇到很多问题。因此,研究中国高校后勤领域税收政策的历史和现状,对于深化高校后勤实体社会化改革,加强高校后勤实体税收管理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高校后勤实体改革税收政策规范化

随着高校“教育产业属性”的提出,高校后勤不再只是高校内部一个封闭的特殊市场,正日益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税收角度来说,这就意味着高校后勤经济实体作为一个独立的纳税人,享受和承担税法规定的权利与义务。这不仅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还可以为国家贡献税收。同时,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可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和科研,减轻我国长期以来计划体制模式下高校办学形成的沉重负担。

1高校后勤实体改革涉及的现行税收政策

(1)增值税。对高校后勤实体为高校师生食堂提供的粮食、食用植物油、蔬菜、肉、禽、蛋、调味品和食堂餐具,免征增值税;经营此外的商品,一律按现行规定计征增值税。对高校后勤实体向其他高校提供快餐的外销收入,免征增值税;向其他社会人员提供快餐的外销收入,应缴纳增值税。

(2)营业税。对从原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剥离出来而成立的进行独立核算并具有法人资格的高校后勤经济实体,经营学生公寓和教师公寓及为高校教学提供后勤服务而获得的租金和服务性收入,免征营业税;对社会性投资建立的为高校学生提供住宿服务并按高教系统统一收费标准收取租金的学生公寓取得的租金收入,免征营业税。但利用学生公寓向社会人员提供住宿服务而取得的租金收入,应按现行规定计征营业税;对设置在校园内的实行社会化管理和独立核算的食堂,向师生提供餐饮服务获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3)所得税。《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2006年8月18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100号文《关于经营高校学生公寓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彻底取消了高校后勤享受的免征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

(4)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收的征收规定。对高校后勤实体,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对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因建学生公寓而经批准征用的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对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费附加,由于是以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三税税额为计税依据,按照一定的比例附加征收的,在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三税的同时,也免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2高校后勤实体改革税收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税收法规滞后,政策法规不明确、缺乏连续性,直接了税收征管工作的有效开展。政策法规不能及时反应和规范高校的后勤改革。2000年以来,以高校扩大招生这一政策背景所带来的高校大发展和引发高校投资多元化,以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引发的高校资产经营盈利性,在税收政策层面上开始把高校纳税主体从免征范围放置于实际征收范围中去。

严格说来,文件通知并不等于法律法规,其严肃性和刚性都严重缺乏。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发展,原有的《通知》已不能适应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税收征管中存在一些不明确问题,难以保证税收征管及时到位。

(2)高校后勤实体自身的改革不规范、不彻底,客观上为税收征管带来了难度。税收征管的规范化与否,与高校后勤实体的改革是否规范,是否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表面上看,几乎所有高校都已完成了后勤系统的剥离,实现了独立纳税人的过度,但实际上,有些学校的后勤改革是在走过场,实质上并未发生变化。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我国高校后勤资产的所有权在国家,占有权在高校,后勤实体对后勤资产只有不完全意义上的经营权,没有对其所经营资产的占有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后勤实体不是真正的法人主体,也就不可能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这一切从根本上妨碍了高校后勤改革,客观上为税收征管带来了难度。(3)税收征管和手段滞后,管理不及时、不到位,漏征漏管现象严重。税务机关对高校后勤活动的税收征管基本上仍限于对高校后勤对外服务部分,而对于由学校后勤部门直属的、专门为学生提供食宿及日常生活服务的机构,这一部分潜在的税源,未能进行有效的登记和管理,造成该部分税源疏于监管,造成税收征管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的管理不到位。

3高校后勤实体税收规范化管理的思考

(1)完善税收、行政法规,为高校后勤社会化税收规范化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关于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立法,应本着有利于征收管理、有利于依法治税、减少涉税争议、加强监督管理的原则进行。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税收管理,要本着有利于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服务于、服务于社会的原则进行,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税收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规范化管理,促进高校后勤组织的规范运转。

(2)改进税收征收管理手段,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逐步使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征管进入正规轨道。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税收规范化管理必须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把税收信息化建设作为规范化管理的切人点,完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税务机关要积极构建功能齐全、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加强系统管理,确保信息安全,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3)加强相关部门联合,健全和完善社会综合治税机制,全面加强对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管理。因为高校后勤实体的经济活动涉及到工商营业执照的领发,涉及到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多个税种的税款征收和缴纳,涉及到对高校的财政拨款等诸多问题,涉及到国税、地税、财政、银行、工商等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后勤改革,带动高校发展,完善税收管理,需要上述部门之间加强协调与配合,扩大信息交换的范围,实现社会信息资源共享。

自2000年国家出台对高校后勤实体的政策以来,几经变更,形成了对高校后勤实体相关税收政策的不断修改和变化,也加重了税务部门对于高校后勤实体税收管理的难度。面对这样的现实,加强对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规范化管理,亟待解决。这不仅关系到税务机关对高校后勤经济实体的税收管理,更关系到如何发挥税收调节经济、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的作用。在我国税收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今天,加强对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管理作为国家税收工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5篇

[关键词]600MW汽轮机 节能 经济性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TK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7-0337-01

目前,节能与经济性成为汽轮机优化改进方案研发的主要目标,华能雨汪电厂采用2×600MW亚临界机组,汽轮机型号为N600-16.67/538/538,形式:亚临界、中间再热、冲动式、单轴、三缸四排汽凝汽式。为了提高电厂的综合实力,针对当下汽轮机运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结合先前的改进方案,提出对汽轮机运转行之有效的改进方案,从而提升电厂的经济效益。

一、汽轮机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汽封间隙

西安热工研究院诊断我厂1号汽轮机热耗在8050kJ/kW.h,高出设计值(7831 kJ/kW.h)219 kJ/kW.h。为减少漏汽损失,降低热耗,提高机组内效率,保持改造经济效益的持久,以及提高机组启停过程中的安全性,将高中压缸汽封整体改造为布莱登汽封。

检修人员通过对汽轮机解体后发现,高、中压缸汽封间隙测量值均已经超出汽封间隙的标准范围,其结构需要进一步改进。

1.2 汽封间隙节能的改进措施

普通的汽轮机采用铁素体汽封,该汽封的汽封齿具有硬度小、高温难以淬硬的物理特性,使其在运转过程中降低对转子的磨损程度,但是也因为该物理特性增加其被磨损的程度,在长期的磨损过程中该汽封间隙会不断增大,破坏整个机体组合的密封性。布莱登汽封在机组启机小蒸汽流量时,汽封弧块在弹簧应力作用下是处于张开状态而远离转子;随着蒸汽流量的增加,作用在每圈汽封汽封弧块背部的蒸汽压力逐渐增大,当这一压力足以克服弹簧应力、摩擦阻力等时,汽封弧块开始逐渐关闭,直至处于工作状态,并始终保持与转子的最小间隙值运行;停机时,随蒸汽流量的减小,在弹簧应力作用下,推动汽封弧块远离转子,使汽封与转子的径向间隙达到最大值。 汽封漏汽量的减少,减少了漏汽对主流场的扰动,从而提高机组的运行效率。

1.3 真空系统

凝汽器是汽轮机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将汽轮机排汽冷却凝结成水,形成高度真空,使进入汽轮机做功的蒸汽能膨胀到低于大气压力,多做功。若其不能正常运行,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机组的安全和经济运行。

1.4 真空系统节能的改进措施

(1)冷却面结垢可使凝汽器冷却管内的阻力损失增大,对真空的影响是逐步积累和增强的。比较每日运行数据判断冷却面结垢,利用检修机会对冷凝管进行清理。

(2)提高真空系统的严密性。利用检修机会对喉部以下凝汽器侧和真空系统进行灌水查漏,消除系统漏点。

(3)降低冷却水温度。利用检修机会检查冷却塔内部喷嘴、配水槽、填料,发现缺陷及时处理。

1.5 疏水系统

汽轮机的运转必然要经过预热阶段,疏水系统主要负责清除汽缸和管道在预热阶段所产生的凝结水。疏水系统不但影响到发电厂的热经济性,也威胁到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若疏水不畅,会引起管道水击或震动,轻者会损坏支吊架,重者造成管道破裂、设备损坏的安全事故。凝结水若进入汽轮机机组内部,还会损坏叶片,引起机组振动、大轴弯曲、汽缸变形等恶性事故。疏水不畅还会加大扩容器与疏水集管之间的温差,提高两者衔接处裂纹发生的概率,导致空气进入凝汽器等。

1.6 疏水系统的改进措施

(1)疏水管道阀门内漏,将关阀门列为日常监管的重点检测对象,利用红外测温计对关阀门的内漏现象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内漏现象,隔离系统后进行检修.

(2)疏放水一次门大多采用法兰连接,密封垫损坏会造成漏汽、漏水,从而影响系统运行效率,对于法兰连接的中、低压热力系统疏放水一次门改为焊接式阀门,提高疏水系统的综合性能。

(3)对主蒸汽、再热蒸汽管道疏水系统布置的不合理处进行系统优化,同时采用取消或合并某些疏水管道及其气控阀门的方法,减少蒸汽泄露点,降低了蒸汽的泄漏量,提高机组运行经济性。

二、汽轮机经济性改进措施

2.1 管理工作的优化与改进

强化完善汽轮机相关的管理制度,并将其贯彻实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汽轮机的真空严密性进行检验,及时发现不符合要求的方面,并根据运行数据排查出问题的根源,保证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确保循环水质达到技术标准,有效控制凝汽器管道结垢的现象;改进汽轮机安装过程的工艺标准,并严格要求员工安装相关工艺操作等多方面管理细节的不断优化与改进,重视现场管理,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能力。

2.2 蒸汽品质的提升

蒸汽品质的良好直接影响汽轮机安全经济性运行。一方面是蒸汽对电厂的热力设备具有很大危害,含盐蒸汽在进入汽轮机管道时会沉淀于管道内部,造成管道堵塞和漏气的故障。含盐蒸汽对汽轮机叶片会造成叶片变形、转子不平衡、增加轴向推力与叶片应力等危害,从而降低汽轮机的工作效率甚至成为事故的主因;另一方面根据《火力发电厂水汽质量标准》制定含盐蒸汽的含盐标准(确保标准在5g/kWh之下)。主要针对钠和硅的含量进行监管,从而确保汽轮机的长期安全经济运转。

2.3 提高给水温度

给水温度变化,直接影响到锅炉燃料量的变化,影响到锅炉燃烧。给水温度低,一方面增加煤耗,另一方面使排烟温度增加,排烟热损失增加,降低了锅炉效率。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保证高加的投入率并保持水位稳定;检修时对加热器进行检漏并清理换热管积垢。

结束语

综上所述,汽轮机的节能与经济性改进措施是电厂优化改进的重要内容,针对汽封间隙、真空系统、疏水系统、蒸汽品质和提高给水温度等方面的改进与优化有效提升汽轮机的工作效率。除了技术和工艺的改进之外,电厂在管理方面也要不断优化,达到汽轮机的节能与经济性的目标,从而增强电厂的综合竞争实力,推动我国电厂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华能火力发电机组降耗技术导则》.

[2] 高中压缸汽封改造及高中低压缸阻汽片改造方案.

第6篇

关键词:街道景观;建筑改造;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人们对景观环境认识的不断提高和城市现代化发展以及城市经济实力的提高,目前许多城市已经转入城市环境整治的阶段,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纷纷开展了“城市街道景观整治”的活动。街道作为城市形象的展示,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反映一个城市风貌"特色的最直接表现。它是城市形象的载体,是人们介绍城市不可或缺的因素。

街道景观的概念

与其他景观相比,街道景观相对更具有广泛的使用性,它是人们生活需求与美学需求综合的产物。究其组成元素来看,可分为动态景观和静态景观两个方面。动态景观主要是指使得街道动起来的人和车辆,因为他们的存在才使得街道具有活力;静态景观主要是指街道两旁的建筑、小品、绿化、环境设施等,由于它们的加入才使得街道景观能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提供更好的美学享受等。

街道景观不仅具有物质属性,同时还蕴涵着深厚的文化,这些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城市中的人们带给街道,街道所承载的文化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城市中的人们,这些城市中大大小小的街道经受了历史的洗礼,呈现出自然、自由、看似随意却又与城市紧密相关的文脉。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特性

城市街道需要满足大众的生活必须性以及对美学的享受,落实到街道的景观设计中,就应该从它的特性出发。综合来看,街道的特性主要包括城市肌理性、视觉传播性、连续性、文化性等方面。

基于城市肌理的街道景观设计

城市的发展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如体制制度、自身局限、历史环境等,这就导致了街道线性的变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生活模式下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生活空间,而这种空间就直接反映城市的肌理,是城市生活的真实再现,设计者可以通过对城市肌理的研究,分析城市街道成因,预测街道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指导新的街道景观项目。

城市街道景观的视觉传播性

街道上的住户和行人作为街道景观的主要受用者,他们的视觉和使用感受才应该是街道景观设计的标准。但现在一些城市设计者在设计的时候仅仅依赖自身的设计经验或者哲学美学理论,就捏造出架空于城市本身的街道设计,出现了一些模式化的设计手法,割裂了城市自身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这在强调城市个性化发展的浪潮中是极不可取的。在街道景观设计中,设计者应该站在居民角度去处理街道上人与人之间、环境与人的关系,要着眼于解决街道景观是否能够与使用者达成沟通,并达到传递正确合理信息的效果。

城市街道景观的整体性、连续性

街道风貌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经历漫长的历史演化,是不同历史阶段街道形态的叠加,街道景观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是城市线性空间的基本构成,但连续性的特点也带来了一个矛盾的因素,比如一栋建筑设计非常出色,但不能代表整条街道景观具有特色;但是若一栋建筑设计得不好,与周围建筑格格不入,那么它就会破坏整条街道景观,这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影响着整个街道的发展。因此,城市街道景观应该是以整个城市文化背景、城市环境、建设情况为基底的统筹性设计。从景观的设计层面上看,街道景观可以分为节点、界面和细部设施3类。节点是街道景观所在,是形成好的街道景观的关键因素;连续而明确的界面则是形成好的街道景观的重要前提;细部设施是提高街道景观质量的媒介,同时也使街道空间充满活力。通过这种点、面、细部的处理,可以让街道更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在沿街建筑立面的改造中,应利用沿街建筑立面上的细部、墙面本身等进行有效合理地装饰设计、色彩规划和文化元素运用,并在城市街道的整体风貌特色的把握考虑下进行。

城市街道景观反映城市文化性

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和文化特色,实质上就是“城”的文化和“市”的文化。“城”的文化就是物质文化,反映到街道上主要是指对建筑和道路系统的整体规划,它是城市的格局和肌理;“市”的文化则为非物质文化,强调的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行为传统等方面的内容,在街道景观中的体现就是物质实体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人们可以通过对城市街道景观文化的了解,进一步形成对城市的印象,从而对城市的文化有所理解。

城市街道景观整治中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的设计方法

根据城市街道所处的位置、使用功能等将街道分为传统地域文化的街道、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现代商业步行街以及滨水区街道5类。

传统地域文化街道景观设计

传统文化符号在内容形式上是根据当时的文化特色和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产生的,反映了一定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性、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所以传统地域文化街道景观要注重原有街道文物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如对于一些老字号要予以保护等。街道设施应考虑景观造型手法与城市环境文化的一致性,要提取传统文化要素、组合地域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注重街道色彩表现等。起到强化空间文化内涵、渲染城市人文色彩的作用。

交通性街道景观设计

交通性街道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道路,它主要是为城市的车辆通行提供通道,是人、车流的高度集中区域,承担着城市交通的功能。通常交通性街道景观的设计主要有沿街的线形设计、建筑形式、街道设施、街道绿化等。沿街的建筑可以结合绿化树木的高度与街道的宽度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使得街道的空间、比例感协调。街道并不一定要等宽,可采用局部空间放大的手法,将城市广场、绿地引入街道空间中来,使街道空间丰富多彩,增强街道的形象性。交通性街道的街道设施包括道路照明设施、信息显示牌、护栏、标志广告牌(如图所示)等,

图1

这些设施的设计不仅仅是道路功能的补充与完善,还是美化街道的重要载体,在设计时除应避免自身对景观的不利影响外,还应强化它在视觉效果上对快速路的美化与修饰功能,可以通过提炼城市文化元素并反映到街道设施中,让人们即使在快速路上也能感受到城市的温情。

图2

此外,一些特殊的交通性街道,如高架桥、立交桥等,它们与地面会存在一

定的高差,这样的高差给交通性街道景观带来了立体的景观空间。设计中可以通过增添攀爬植物,缠绕包裹高架桥的桥体外侧达到绿化效果,或者可以在桥侧固定盆栽,形成立体的绿色景观。

生活性街道景观设计

生活性街道是城市街道中最普遍,也是最多的一种街道类型。生活性街道景观设计要抓住其以城市生活为主的特点,强调它的场所感和邻里感,如在街道景观的空间形式设计中融入满足人们日常购物、生活的超市和菜市场等居民需求的服务性区域,并根据街道功能特点,考虑街道空间的变化,利用植物或者街道小品、座椅等来组织丰富空间,给居住者提供良好的交流场所。由于生活性街道中行人的数量比行车多,在绿化设计中应注重行道树的选择,便于人们在夏季遮阴,冬季可以得到足够的日照,同时可以采用花坛、花池的种植方式为街区增添景色。

现代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

现代商业步行街主要是从安全性方面考虑,将其从商业集聚区域中划定部分为步行区域,给人们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购物环境。商业步行街道景观设计必须满足商业空间的要求,如在商业街中举办活动、表演需要的空间等。便利的到达方式是集聚人气的主要来源,诸如停车场、自行车停车位、道路指示牌、电话亭、自动提款机、垃圾桶、导游图、座凳等便民设施的配套完善是保证街道品质的基础,同时从街道应急考虑,在通道宽度、地面铺装强度上都要考虑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抢险车的进出方便等。

滨水区街道景观设计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泛指毗邻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区域的土地。在设计时应强调它的空间秩序性和自然系统、人工系统的包容性,可以在临水区域间隔设置亲水平台,让人们近距离与自然接触,还可以在滨水区域沿水种植行道树,修建自行车道,形成供人休闲的慢行通道。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街道的社会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城市街道逐渐反映着一座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因此,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的工作必然是我们应当考虑的一项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周佳叶.浅谈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文化[J].华章,2013.03

第7篇

关键词:知识;制度变迁;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7-0001-03

在一个复杂的环境里,知识和信息的分散性和异质性否定了中央计划的可行性;同时,文明的发展导致社会的个体分散化的文化演进趋势则奠定了知识和信息分散、质变的逻辑基础。在经济制度选择方面,分散的经济决策权和收益索取权是市场经济制度的逻辑基础。

一、知识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发现知识、积累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1] 对于知识的产生及其扩散在知识的认识论上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在西方哲学史上,长期以来亚里士多德的本源主义哲学占据着一个统治地位,直到思想启蒙运动,笛卡尔的二元主义哲学崛起,将理性主义引入到方法论当中,形成了他的一套关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形而上学哲学主义传统[2]283-297。

最初的知识来源于实践的经验。自然以及人类的实践活动将感觉映射入人的大脑,人类通过记忆能力和提取经验的能力发展出一些初级知识;随着初级知识的积累,人脑衍生出逻辑功能;知识的积累和逻辑功能的增进为知识的自我繁衍提供了基础。但是,在笛卡尔之前,古希腊人对待知识的传统一直在西方传承,他们“对知识怀有深深的敬畏”,认为知识只是一种智力上的产物,还没有在知识与实践当中建立起一座桥梁;直到思想启蒙运动理性被引入到人类生活当中,希望打破古希腊人对待知识和生活的分离状态,培根认为,“当时欧洲的知识既不繁荣,也没有很大进步,要恢复健全和健康的状况,必须重新开始知性的全部工作”,“为此需要一种可靠的计划,一种新的理解方式,一种探索的艺术,一种工具”。一种建构理性主义受到了时代的呼唤,“断言确定的知识产生于空洞的头脑”,“不信任过去的知识,也不承认未经确定的知识”,“ 否认了思辨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存在”[1]。

理性主义包含一个内在的局限,“它所推崇的知识只是一种理性的工具性运用,而不是理性本身”[1],因此被波普尔所抛弃。波普尔认为科学是经验主义的。科学原理是假设性的,它不能被证实;但是,可以通过实践检验而被证伪。因此,波普尔放弃了科学知识方法论上的归纳主义,改为依靠检验。他主张一种“开放社会”,鉴于人类知识的不完美,一个以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的次优选择就是人类社会的最优选项。

二、个人知识向社会制度的演进

只有单个的、能动的人才是知识发现、发生的主体。知识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传播,此时知识就变成了信息。哈耶克认为,经济生活中的市场的一个主要作用就在于收集并扩散信息或者知识,“像市场这种收集信息的制度,使我们可以利用分散而难以全面了解的知识,由此形成了一种超越个人的模式”,从而“以这种模式为基础的制度和传统产生之后,人们再无必要(像小团体那样)在统一的目标上求得一致,因为广泛分散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可以随时被用于各不相同的目标。”[3]11-12 因此,市场竞争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信息发现以及扩散的过程,它为资源配置和经济计算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取向,在比较原始的小团体时期,由于满足目的的工具的有限,往往采用集体主义的方式集中可能的所有的工具――主要是指资源――来满足对集体最优先的目的。随着知识的不断累积,工具从数量上来讲不断扩张,质量上来讲不断进步,在满足原先的集体目标之后还有更多的剩余,个体成员就会想办法利用这些剩余的工具满足那些除了集体利益之外的个体利益;由于工具具备了,目的也开始多元化。这是知识和信息在横向上的扩张。在纵向上,则体现为代际之间的利益均衡以及知识和信息积累。这种横向和纵向上知识和信息的发散、扩展体现出知识发生、扩散的方法论意义。新发现的知识通过遗传传递和文化传递得以传承,从而成为传统;而新知识的发现则归功于智力的发育,它“不是文化进化的向导而是它的产物,它主要是以模仿而不是见识和理性为基础”[3]19。也就是说,新知识的发现在于进一步发育的智力对来自于实践的经验性感觉有了更好的把握和理解能力,这是实践知识不断发生并扩散、积累的过程。

然而,个人知识如何扩散为大众知识,并为社会所检验并接受,最终形成制度呢?每一个具备理性的人都有强烈的动机去发现新的知识和信息来满足自己还未满足的利益,它可以是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或者其他任何方面的目的。因此,他就会对知识和信息扩散最有效的渠道――市场――保持一种警觉,这被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定义为企业家才能用来描述人的行为,认为“任何调整当前行为以实现未来目标的人都是在发挥企业家才能”[4]11,“创造、感知或认识新的目标和手段意味着调整行为者的知识,也就是他或她发现以前不曾拥有的信息”,而且“这一发现也改变了行为主体所拥有的信息或知识的整个图景或背景”[4]21。他们还对企业家知识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界定:(1)它是主观的和实践的,而非科学的知识;(2)它是排他性的知识;(3)它是分散在所有人头脑中的知识;(4)它主要是隐含知识,因此也是不可言说的知识;(5)它是通过发挥企业家才能,无中生有创造出来的知识;(6)它是能够被传递的知识,主要是在无意识中的极为复杂的社会过程传递的。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讯息,那就是企业家知识不是科学知识,它是主观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综合体。从概念上来讲,我们可以将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组织的知识,我们称之为科学知识;另一类是还没有被完善组织起来的知识,这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智力发展尚不及,或者是由于这些知识自身分散而难以被证实或证伪的特征,我们称之为非科学知识。非科学知识向科学知识的发展需要经过逻辑和实践的双重检验。在这一双重检验过程中,逻辑检验保证了知识远离投机主义,而实践检验则保证了知识远离空想主义。相应地,一套科学完整的经济理论应该包括逻辑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内容,逻辑构成了理论演绎推理的部分,而实践则构成了演绎推理的预设假设并且应用理论以检验理论的科学性。预设假设、推理演绎以及实践应用构成了理论系统的完整性,而通过对于实践的认识不断修正预设假设或者通过实践应用对理论科学性的检验则确保了理论系统的开放性。

由知识到科学知识还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科学知识如何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制度,完成其构建性和工具性双重作用的有效结合。哈耶克通过对宪法政治的研究,基于知识和信息的筛选机制提出了三种制度变迁的进路,“第一,纯粹自发的制度变迁模式,它适合于非公性规则,是语言、习俗、惯例、道德、时尚等非正式制度变迁的基本模式;第二,普通法的制度变迁模式,由法官从个人准则中筛选法律规则,从而使法律体系不算演进;第三,政治化的普通法的制度变迁模式,它更适合于具有公共性质的正当行为规则之发展。”[5]38第一种制度变迁模式主要指那些指导个人之间追求独自的千差万别的个人目的的非正规制度的形成,而后两种模式则是针对具有特定的整体价值取向的正规制度的形成。另外,诺斯从意识形态方面阐述了个人信仰如何扩展为社会信仰。他认为,“每个人的个人行为受一整套习惯、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协调。这些习惯、准则和规范最初是从家庭(最初的社会化),然后通过教育过程和其他机构,诸如教会(第二次社会化)取得的”,“当我们认识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是由‘普通’的知识来指导和这些知识基本上是理论性的时候,意识形态就努力使个人和团体的行为方式理性化”[6]52-53。个人信仰――也即知识或信息,最终演变为制度的东西――之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其他个人放弃自己的信仰或者为某种信仰所侵入的过程,这种放弃或者侵入的动力来自于相对价格的变化:“1.产权的改变,即否定了个人对其过去一直拥有的资源的权利,而这些权利已被人们作为习惯或公正予以承认(例如,公共土地的圈定);2.在要素市场或产品市场上,交换的条件偏离了已为人们认为是公平交换的比率;3.在劳动力中,一个特殊的集团的相对收入状况发生了偏离;4.信息成本降低的结果是,人们相信不同的或更优惠的交换条件可能最在别处占优。”[6]55在这种相对价格变换导致人们对实践认识的不断变化,最终认识到共同接受和认可的一些信仰也即知识和信息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社会效率,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逐渐地为社会普遍接受的制度衍生出来。

三、从整体主义向分散决策过渡的方法论演化

哈耶克将市场看作是人类的自发秩序,进而发展到扩展秩序。哈耶克似乎隐含地假设人类最原始的组织形态就是以集体形式出现的,“个人主义精神的发展要归功于技能、知识和劳动的分化,而发达的文明就是建立在这种分化上”[3]114,也即是说在技能、知识和劳动分化发生之前,个人主义精神并不发达,可能还没有从整体主义精神中脱胎。当然,在原始的生态中,整体主义的合作态度是人类得以生存延续的保障,是人类组织演化的最初形态。

从文化角度来讲,“‘整体’关照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从整体的角度注意到人的经济利益的资料也并非没有。但是中国历史上的商品经济之所以不发达,重要原因不在于忽视‘整体’的人,而在于忽视‘个体’的人。这种忽视表现在个人的经济平等权、自由选择权和私人财产权没有得到制度的保障”[7]51。国家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可以通过整体主义路径达到特定目的的集体,不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虽然“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6]20,整体主义在动员资源方面具有效率优势,在追求具体明确的目标方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然而,人类活动总是充满了“非意图的结果”[8],整体主义的路径由于其巨大的“逆转成本”[9]53而放大了其走向消极的“非意图的结果”的风险,在实验意义上封死了个体主义路径导致积极的“非意图的结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不完全以及不对称,存在搭便车的情况下,导致整体主义方法的资源效率低下。

随着知识、技能的发展,个人逐渐从整体中独立出来;社会也就从原始的无意识的整体演变为不同的个体的独立以及社会性的合作。独立的个体导致竞争,激励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知识的进化;劳动的分工产生了交换,在(下转13页)(上接2页)这个过程中商业和市场诞生了,市场竞争就是一个不断发现并交换新知识的过程。

分散的经济决策权和收益索取权在经济社会的演化过程中独立出来。“这种分权实际上使更多的信息得到了利用,这是否定建构论理性主义要求的主要理由。基于同样的理由,资源配置的权力以可以变化的方式分散在许多能够实际决定这些资源用途的个人手里――这种分散是通过个人自由和分立的财产做到的――才能使分散的知识得到最充分的利用。”[3]86

在演化的过程中,制度知识“不是文化进化的向导而是它的产物,它主要是以模仿而不是见识和理性为基础”[3]19。哲学上由亚里士多德本质主义的形而上学传统,到笛卡尔二元论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作了明确区分,通过智力的学习能力我们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这道桥梁,制度记忆得以保存。

四、中国经济改革的方法论特征

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知识和信息的不完全,我们走上了一条整体主义的国家工业化和集体化的道路。但是,我们不认同那些攻击计划经济体制的研究认为计划经济体制是由建构理性通过智力设计出来的过程观点,虽然我们认同计划经济无效的实质观点。中国的政治经济史说明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及其分权型经济改革过程同样是一种演化的结果,脱离不了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征,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决定的道德价值追求的衍生物。

同样地,中国的市场经济转型也是一个深深植根于历史记忆和学习的制度变迁。首先,我们对改革的需要是通过国家之间的比较以及竞争而导致的学习过程――通过比较和学习,我们发现了自己的不发展,发现了原来所采取的整体主义道路的国家工业化路径的无效率、不道德。其次,它是植根于实际状态的低绩效及由此激发的历史记忆――国家工业化和化运动导致的饿肚子是最直接的负面激励,这让人民想起历史上那些被强行褫夺但是行之有效的制度,迫使他们从激进的整体主义后撤向渐进主义的路径。

但是,由于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与扩散采取一种更为有效的分散的、横向的模式,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段双轨制状态。这种状态给予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瓦解和市场经济体制发育的“机会窗口”。两者彼此磨合、竞争、合作,最终寻求一个和谐的均衡点,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参考文献:

[1] 钟祥财.人类文明的两种知识[N].文汇报,2011-11-21.

[2] 梯利.伍德增补.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 哈耶克.致命的自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 德索托.奥地利学派:市场秩序与企业家创造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5] 姚中秋.作为一种制度变迁模式的“转型”[M]//罗卫东,姚中秋.中国转型的理论分析:奥地利学派的视角.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6] 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7] 钟祥财.20世纪中国经济思想史述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第8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 世界经济概论;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10-0141-03

[作者简介]蓝天(1980-),男,汉族,山东莱州人,讲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

[基金项目]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度教学研究立项项目“通识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以《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为例”(项目编号:YY12017)。一、世界经济概论课程通识教育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世界经济概论作为一门综合经济学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程,涉及面比较广,不仅要研究各国的国别经济、探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国际经济的传导机制,还要研究现代国际经济关系以及影响国际经济关系运行的动因、周期和机制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内容所涉及的理论都非常丰富,所涉及的相关问题也错综复杂,不仅局限于经济学领域,还涉及政治、文化、历史和社会学领域,需要学生能够运用综合知识深入地探讨。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内容也随之不断丰富。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李曼丽,1999),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具备远大目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陈向明,2006)。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与依赖性的增强,社会对于经管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向学生展示世界经济的整体脉络和走向,客观而辩证地透视国际经济关系及其运行机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思考世界经济运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全面提升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将在教学过程中变得极为重要。基于此,以在专业教学实践中有效实现通识教育为导向,结合高校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现状,对其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情况进行调研,调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对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的一些感受和看法,进一步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二、东北财经大学世界经济概论教学调查结果分析

鉴于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重要地位,结合其自身特点和教学现状以及东北财经大学世界经济专业建设的发展阶段,为更好地推进课程的精品化建设,全面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于 2013 年 5-7 月展开相关调查。本次调查样本具有代表性,以东北财经大学2012级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研究生为调查对象,涉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世界经济两个专业。调查问卷内容共设计12个问题,重点关注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知识体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反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了使数据真实有效,问卷采用匿名填写的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 70 份,收回有效问卷61 份,回收率87%。

(一)满意度分析

1.课程设置满意度情况

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包括了对课程总体的满意度,对教学内容的评价以及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对课程总体的满意度调查显示,在回收的61份调查问卷中,有52名学生对世界经济概论课程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占学生总数的85.2%,可见学生对课程总体的满意度很高。在课程设置内容方面,39名学生认为课程内容能够抓住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紧贴时代,有2名学生认为课程教授的理念和内容比当今主流研究更为超前,但也有20名学生认为课堂呈现的内容有些过时,跟不上时展的潮流。由此可见,在课程设置方面,教学的内容和主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对授课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7名学生对教师总体教学质量的评价是“优秀”,占总数的44.3%,有25名学生给出的评价是“良好”,占学生总数的41%。在访谈中得知绝大多数学生都对任课教师的素质表示赞赏,并希望得到教师更多的指导,可见教师的个人素质获得了学生的广泛认可。

2.学生对课程的参与程度

学生对于课程的参与程度往往是一门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量度,对于学生课程参与程度的调查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学生课堂出勤率的调查。调查显示61名学生中有40名学生一学期的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从未缺勤过,有19名学生缺勤过1-2次,缺勤3次以上(包括三次)的学生只有2名,说明从整体上看,学生出勤率较高,课程内容足够吸引人。第二部分是对学生参与课程方式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间通过小组讨论等合作方式完成课程题目频率均数约介于 1.5~2.0 之间,其频度接近于“有时”,说明了课程学习方式比较理想,但是距离频度“经常”还有不小的差距,说明传统授课方式仍支配着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仍有待提高。

(二)通识教学模式影响效果及反馈意见分析

1.课程对学生知识储备和人文底蕴的影响

相对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模式更加强调对学生多层次、全方面、非功利性的培养,世界经济概论采用通识教育模式的目的是在专业学习中挖掘各种培养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从而在专业实践中有效实现通识教育。对于通识教育模式实际效果的调查结果也体现出了这一点,有39名学生认为,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符合时代要求,能够扩宽知识面并且开拓国际视野和意识,同时有11名学生表示课程学习使得专业技能得到了强化,对于未来的就业更有竞争力,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64%和18%;另外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75%的学生认为世界经济概论课程对于他们的知识储备和人文底蕴提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2.学生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解和自身观念

要使通识教育课程对学生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就必须深刻把握当今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和对于教育的理解。从调查结果来看, 25%的学生表示对通识教育“没有一点认识”,认为“稍微知道”的占75%,他们的认识就是“除专业课外的增加知识的课程”,其中还有4%的学生认为通识教育课就是全校公共必修课,而没有一个学生真正理解通识教育的意义。在关于学生自身观念的调查中,认为“社会最需要通才”和“社会最需要专才”的学生各占30%和70%的比例。而在“你个人现在最需要提升什么方面能力”的问题上,比例最高的选项是“专业水平”和“眼光视野”,分别占42.6%和24.6%。可见在研究生阶段,专业教育模式依然深入人心,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和对专业技术的掌握是学生自身培养的中心目标。另外,在对学校组织的其他形式通识教育的参与度调查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有超过50%的学生选择选修课只是为了单纯修满学分;在学校和研究生院组织的各种类型讲座和论坛活动中,接近60%的学生一学期中只是自愿参与过1-2次。由此可见,“重专业技术,轻人文素养”的理念在当今校园根深蒂固,“重专业培养,轻人性教养”的做法始终存在,学校和教师必须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注重培养思维方式和人文精神。

3.有关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意见反馈

调查的最后栏目侧重于学生对于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反馈意见。在教学方式方面,有25名学生希望课堂教学可以多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另外有25名学生建议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学生报告等多种方式并存,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1%。可见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成为课堂的主体,在实践操作中获得感性的认识,获得真实的体验。此外对于课程其他方面的改进意见中,有60%的学生认为课程体系应该进一步优化,以拓展广度和宽度,教学方式、教师水平、评价方式也都成为学生关注的重点。

三、优化和推进通识教育创新的建议

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通识教育的主要问题存在于学生认识、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从学生认识角度来看,大多数学生对于通识教育的认识还十分模糊,专业教育意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从课程设置角度来看,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仍有待提高,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也有待提高。基于上述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推进和优化通识教育的创新。

(一)转变观念,深化对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

根据通识教育的理念,大学教育应给予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通识教育既体现在专业教育,也体现在非专业教育中。世界经济概论虽然以研究国际经济问题为核心,但是需要有政治、文化、社会、历史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做辅助才能将问题分析得明白透彻。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学生知识面狭窄,仅限于专业知识的运用,而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换言之,就是学生由于知识结构存在短板,从而在专业学习中可能在知识、思维和方法中存在一些局限。这反映了高校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通识教育的匮乏,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因此,应大力加强通识教育的宣传工作,进一步深化高校师生对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解,使全体师生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通识教育是对过去高度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纠正和改进,在全体师生思想观念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加大对通识教育的投入,推动通识教育改革纵向深入发展。

(二)改善教学方式,努力提升通识教育质量

首先,优化设计通识课程的授课内容。区别于专业课程的性质,通识课程更加注重于知识的广博,既要讲到“点”,更要覆盖“面”,在教学目标上,它与专业课程也有很大不同,两者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不同。考虑到课程性质的差异,课程内容需经过精心筛选、设计,以提高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达到预期目标。其次,优化整合通识教育的课程形式。根据通识课程的广博性特点,可以针对不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选择不同的教材,进行不同的课时分配。在通识教育的课程设计上应注意与其他相关课程教学的衔接,突出教学内容的基本知识与重点难点。教学形式提倡多样性,可采取讲座、论坛等形式。总之,分门别类,统筹通识教育的教学时间与教学方式,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三)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通识教育课程质量的保证,因此学校应该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引入合适的通识课程师资力量。通识课程贵在其“通”,因此应该选择既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开阔视野,也有教学热情,同时又熟谙教学技巧的资深教师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其次,建设通识课程教师的合理梯队,确保通识教育的持续展开。一方面要倡导知名学者和教授上通识课程;另一方面也要鼓励优秀的年轻教师开设通识课程,并通过教学观摩等形式,畅通教师学习通道,形成专家学者与青年教师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良好梯队。另外,高校应把通识教育教师的素质提高作为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一方面安排通识教育专家给不同学科领域的通识课程教师开设讲座,帮助教师提高其通识课程教育的学科观念,寻找个人能力和特点与通识教育的契合点;另一方面鼓励通识教育教师积极参加相关学术研讨会,不断增强其通识意识,提高其教学技巧和教学水平。

(四)创新通识教育教学模式

随着学生在学术研究中的自主性不断增强,高等院校中的教育教学模式应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转化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笔者在这里提倡以下三种教学模式:首先是“课研组”的教师合作教学模式。即将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建起来,通过教师之间的彼此沟通、组织,使得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更具有综合性。教师间合作可实现教学经验互补与资源共享,使得个人的认知结构得以改善。科研组各教师的融合程度越高,其课堂教学成果将会更好。也可以有效运用激励机制去促成 “课研组”的生成与发展。第二种教学模式是“平行教学”与 “交替教学”的课堂协作模式。即教师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以一门课两个或多个教师的方式参与课堂教学的知识呈现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如果能和第一种模式相结合,则可以弥补“科研组”模式中可能出现的教师知识融合不足的情况,发挥优势互补作用。第三种教育模式是教师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即教师通过当代社会的众多资源不断筛选、吸收知识,提高知识储备量。教师通过课堂内外的团队合作与自身的学习,“课研组”模式和 “平行教学”、“交替教学”相结合,再进一步融合个人的学识和努力,最终践行了教师个人、团队、课堂、学生的通识教育,促进通识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曼丽,汪永铨. 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9(1):96-101.

[2]陈向明. 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6(3):64-68.

[3]孙玉红,蓝天. 基于调查问卷的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J].对外经贸,2012(2):136-139.

[4]季诚钧. 试论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J]. 中国高教研究, 2002(3):48-50.

第9篇

国际学术活动:自1999年10月以来,先后应邀访问过瑞典隆德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富勒顿分校、荷兰自由大学、德国亚琛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法国蒙比利埃高等商学院、加拿大皇家路大学、日本国一桥大学、那须大学、朝日大学、大阪国际大学、岛根县立大学、韩国江南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美国康乃尔大学、澳门欧洲研究所、香港城市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际研究机构与高校。

教学活动:主要承担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法经济学、经济史等专业博士生的《经济理论前沿》、《金融理论研究》《世界经济理论与实践》、《法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国际金融理论研究》等课程;世界经济、金融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等专业硕士生的《世界经济统计》、《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国际金融实务》、《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等课程教学。

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方向是世界经济理论、金融理论、劳动经济学理论,尤其是在对世界经济周期、国际金融危机传染及其防范、国际汇率与利率的走势、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WTO、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货币供给调控理论、宏观经济分析等领域。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