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2 03:23: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党员积极分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我们宿舍四人来自四个同的省份。我虽没有“彪形大汉”的体魄、北方游牧民族的粗犷,但确实,我来自不算遥远的内蒙古,一个伸手就可以触到天的地方。蔡明权,一个湖北帅小伙,平时总是眯着眼睛,说话时温文尔雅,他是苗族的。陈劼,来自我们内蒙的近邻甘肃省嘉峪关市,也许是由于常年塞外寒风的吹拂,言谈中总透露出一种豪放与不羁。陈华林,被我们喻为“可爱的猴子”,经常犯一些幼稚的错误,但在我们的悉心“|训导”下,不仅成熟了许多,普通话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
这就是我们宿舍四人,虽然表面上性格迥异,追求更是千差万别。但在同一个屋檐下,过得颇为充实快乐。骨子里透露着西工大人特有的老实、踏实,偶尔也会别出心裁一番,在生活这潭平静的湖水里搅起阵阵涟漪。我是一名高中生党员,深感党员的责任,在生活、工作、学习上不肯有丝毫懈怠。
“一个积极分子带好一个同学,一个党员带好一个宿舍,一个党支部带好一个班”。身为党员的我,在宿舍,更是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经过快两年的相处,我们四人从陌生到熟悉,不敢说我因党员的身份影响了他们多少,改变了他们多少,只能说是共同进步吧!日久天长的相处,改变正悄无声息地发生着,而我们,正一步步走向成熟。
一个党员带好一个宿舍,我算不上是“带着”宿舍往前走,我只是尽自己的一份力,使我们这个小家变得温暖、快乐、奋发向上。记得大一军训时听过一段话,“如果把中国的航空工业比作一辆车,那么北航是坐车的,南航是拉车的,西工大是推车的”。所以,还是说我们四人共同推着我们宿舍向前走更贴切吧。我们不是“牛人”,但我们有自己的追求,在宿舍建设、班级建设中尽着自己的一份力。下面,我就分别介绍一下我们的宿舍成员。
首先说一下湖北小伙儿蔡明权,他现在是我班的文体委员,为我们班的体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正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我们班的文体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每三星期一次的班级足球赛或篮球赛,同其他班级的友谊赛等,一直不断地进行着。通过文体活动,宿舍的凝聚力得到了提高,班级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提高。
下一个是陈劼,因为“劼”字很多人不认识,经常被人叫错,“劼”是一个“吉”加“力”,所以他又被人叫做“陈吉利”,很有内涵的名字。而他,也是一个很有内涵的人。他喜欢做模型,工具满箱,模型叠了一层又一层。另外,他还喜欢听古典音乐,每天沉浸于曼妙的乐曲声中。他还对电脑十分精通,若有同学电脑中毒、死机了,或是需要p张图片,想到的必定是他。正是由于他的这一特长,他曾担任定向越野协会宣传部部长。
关键词:研究生学习;入党积极分子;研究会
高校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骨干,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考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2013年7月,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作为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的着力点,重视做好思想上入党工作”、要“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针对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等不同类型学生特点,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学生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体系” 。
作为一种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和策略引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理论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以致用的实践精神,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形成党性修养的自觉性和持续性。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教育理念、思想,可以看成是课程资源;它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学习方式。自18世纪以来,研究性学习先后被以卢梭、杜威、布鲁纳等人倡导。本世纪初,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讨论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大规模开展。随后,高等教育领域,很多高校教师、学者也对研究性学习在各专业教学中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有着自身的特点,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获取,注重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学习过程不拘泥于某一特定时间段,学习成果表现形式丰富。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从实际工作、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自己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在实践中体验生活。
二、研究性学习引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过程中的价值
目前,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工作中存在着诸多困境和难题。党课培训体系不够完善、培训内容古板老套、重理论轻实践、党建工作缺乏有效的工作载体等诟病一直是困扰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重要问题。面对这些困境和难题,党和国家给出了“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学生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体系”的解决思路。作为原有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的一种补充,将研究性学习的引入为创新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和选择。
研究性学习能够丰富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的方式。传统党校培训一般会讲授党的性质、宗旨等理论知识,考核是以写心得体会和笔试进行。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就是想办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学,自己去观察、发现,自己表达,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结果“当家作主”,逐步实现学习的“独立自主”。这样的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能够拓展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的内容。有别于党校的短期、统一、集中培训,研究性学习是长期的,各小组主题各异,分散学习与集中交流相结合。因此,研究性学习涉猎的宽度和深度较党校学习有明显提升。以党校学习的知识为起点,入党积极分子可以进一步研究每一个理论知识点是如何提炼形成的,也可以去发现这些理论知识是如何应用在实际中的,还可以去探索实践中不尽合理的地方,提出进一步优化的策略。研究性学习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对于我党“实事求是”的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更真切的感受。
三、研究性学习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过程中的应用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逐渐进入高校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的视野。不少研究者尝试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政教育、英语等课程教学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实践中,笔者根据研究性学习的要求,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搭建了有效的学习、交流平台――研习会。
研习会由学生支部教师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参加,每周定期召开。研习会主要内容包括时政播报、党史知识介绍、专题讨论三部分。研习会由学生主持,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由团队一起完成。在学生准备一起研习会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历关注与思考、讨论与交流、反思与总结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收获和体验。
关注与思考。学生须要关注时事政治,搜集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应知应会的信息,搜集社会热点话题,搜集学生思想中普遍存在的困惑。研习会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国内外变化,把咨询变成学习资源,关注问题的同时就开始了思考和筛选。有了这些信息,学生须要去主动思考,分析信息之间的联系;思考每个热点背后的焦点、矛盾点;探索每个问题的关键点和解决策略。学生在思考中得到成长,在思考中找到学习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进一步提升。
讨论与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它是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也是在一切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有可能区分事物,认识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描述自己的探索过程,也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困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听到不同的声音,感受不同的思考结果,多视角全方位的看同一个问题,有助于学生形成求实、求是的学习态度。而且,学生也借机学会表达自己倾听他人,有助于综合素养的提升。
反思与总结。针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思路,形成自己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综合学生观点并加以总结、反思、升华。一般来讲,入党积极分子热衷于参加一项活动,做一项具体工作,阐发自己的某一个观点。对于如何通过这些已有的活动、工作和积累的观点进行反思,往往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须要提醒学生在积累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从选题、分析能力、表达等多个方面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积极意义。
四、几点建议
1. 保障有力。完善制度,鼓励各基层党支部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提高发展党员的质量。建议学校教务部门将这些学习活动纳入选修课的管理体系,给予学员一定的选修学分,鼓励学生参与,认可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这样有益于学习活动的开展和推广。
思想上
学习上
我有科学的生涯规划,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乐于帮助其他同学,取长补短,打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带动同学们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不仅自己收获颇丰,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也大大提高。课后及时完成作业,做到预习、复习一起抓,并经常去图书馆浏览各类报刊杂志,不仅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工作上
我积极参加各类竞选活动,光荣当选为xxx班的学习委员,平时我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并提出各种合理可行的建议和意见。认真做好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桥梁工作,努力做好班级的学风建设工作,积极配合其他班委完成各项任务。
xx岁的xxx是xx县xx镇xx村2019年入党积极分子,1月xx日,xxx看到全面防控疫情的消息后,果断报名申请,成为xx镇xx村第一名志愿者,在县城居住的他,带着妻子和年仅四岁的小孩毅然决定从县城回到农村,投身到抗疫防控工作中。
他守土担责、坚守一线。
xxx曾是一名xx,在应急工作中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回村后xxx积极向村里建议,提出在人、车流量相对较大的xx设检测点并主动承担执勤监测工作,防止疫情入侵。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xxx率先承担第一天的检测工作,值守24小时,仅靠泡面充饥。为了做好防疫和值守工作,xxx积极动员村里青年参与防疫工作,目前有xx余名志愿者参与到村里防疫工作当中。参与的志愿者越来越多,xxx也始终是检测点上呆的时间最长的一个,xxx说:“大家都很热心,一起参与值守,人多力量大,但也要对值班值守、车辆人员进出登记、消毒等工作都有系统的安排和培训,这样工作才不会出差错。”在xxx的组织下,xx厂检测点防疫工作有条不紊。
就这样,检测点成了他第二个家,刺骨的寒风奈何不了他的决心,冰冷的雨水磨灭不了他的意志,他一如既往的坚守着这边土地,保护着这一方人民。截止今日,xx监测点累计劝返人员xxx余人,车辆xx余辆。
关键词:写字 语文教学 书写 汉字
中图分类号:G623.2;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7-0017-03
作者简介:王敬敏(1975―),女,黑龙江鹤岗人,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自从有汉字便有汉字书写,并随之产生写字教学。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写字已经成为人们交流思想和传承文化的基本方式和手段。汉字书写和教学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
当前,无论是从学校教学要求看,还是从教师课堂教学看,写字教学都在被忽视,“作为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的文字书写正在遭遇冷落”[1],这直接导致学生书写质量下降。调查显示,学生执笔姿势和坐姿的正确率仅为43.61%和31.56%,在学生的日常作业中,30%至40%书写潦草或难以辨认,学生的书写姿势不正确、错别字、笔顺笔画错误等现象严重。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通盘设计和考虑每个学段的写字教学目标,要在写字过程中提高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写字是语文基本功,写字教学是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当前,写字教学不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无法满足提升学生书写能力的要求,写字教学现状令人忧虑。为了改善写字教学,需要分析造成写字教学不良现状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原因
首先,信息交流手段的多元化对手写汉字造成冲击。
信息社会,人们的交流工具和手段日益多元化,手机、电脑成为通讯和交流的主要方式,已经逐步取代手写的方式。电脑把人们从繁重的手工抄写中解放出来,也使人们获得信息和交流信息更加方便和快捷,但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中之一便是对写字造成冲击和影响。
现代生活中,电脑键盘越来越忙,人们手中的笔越来越懒,作家用电脑键盘进行写作,学生用电脑键盘敲击作业,教师教案也多是电子版,“电脑的汉字输入技术看起来使写字的必要性变得越来越小,同时,也为写字不好的人‘藏拙’提供方便”[2]。各种各样的信息交流,越来越排斥手写文字,比如,很多报刊杂志谢绝手写稿件,要求电子稿,大学生毕业设计,用人单位要求自荐书不要手写,要用电子稿。社会上重视书写电子化,汉字手写必然被忽视。在长期的键盘书写中,有人甚至患上了“电脑失写症”,手写成为陌生方式,因此,“提笔忘字”的情况经常出现。
其次,多元文化观念冲击下,写字的价值观念和评判标准发生变化。
以前,字写得好与坏是读书人的“脸面”,是读书人的价值体现,如果读了几年书却没有把字写好,那将令人羞愧万分。现在,字写得怎么样,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已经不那么重要,或者说,字写得好与坏,已经不是一项直观具体的评价标准,在信息社会中,即使是字写得不好,也不太影响一个人在各种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在这种观念的冲击下,花大力气练习写字,已经成为既浪费精力而又意义不大的事情。
二、学校教育的原因
学生写字水平整体下滑,与学校教育不完善有关。学校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导致教学中不重视写字教学。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下,“人们在对教育作价值判断和选择时采取狭隘功利态度”[3] ( P.126 ),大多数人的学习带有功利目的,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教育急功近利,完全背离教育目标,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学校教学内容围绕考试内容确定,受考试指挥棒影响,考试考什么,教学就教什么,与考试成绩关系不大的内容,能省就省。
近些年的考试评分规则大都是以答题正误为标准,很少对写字质量提出要求,即使在语文类试卷的作文评分标准中,对“写字”有所要求,但所占分值却微乎其微。
很多省份的《中考语文试卷评分标准》,只用2分的分值评定学生写字水平,以作为作文卷面分。按语文试卷总分150分计算,这个分值只占考卷总分数的1/75,字写得好与坏,对考试成绩高低影响极小。
高考与中考一样,字写得好与不好,不影响作文题以外任何题型的得分。翻阅近年的《高考试卷评分标准》,只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表达”一项中有关于“写字”的要求,对一等至四等作文的写字要求分别是:“书写工整”“书写较工整”“书写潦草”“字迹潦草难辨”,但写字水平所占的具体分值,没有明确规定,由评卷教师依据主观判断给出。
在中考和高考等重要的考试中,对写字做如此“轻松”规定,学校教育自然只重视答题正误,而忽视写字好坏。
应试教育的弊端早已显现,很多有识之士早已提出素质教育的改革要求,但是,目前我国仍然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渡时期,人们对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还缺少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应试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仍然普遍存在,写字教学被忽视的现象,依然没有在根本上得到改变。
写字教学是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也是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小学写字教学承担很多任务,包括:学会写铅笔字和钢笔字,学习写毛笔字,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等。
在对几所学校的调查中,我们看到,依据有关要求,学校设置了写字课,但大多都是把“写字课”三个字写进课程表就算完成了任务,学校对担任写字课的教师不把关,对写字课的讲课内容不要求,对写字课上与不上不检查,对写字课教学效果不测试,对学生的书写不评定,并且写字课的上课情况不纳入对写字课老师的评定,学生的书写情况不纳入对所有老师的成绩评定。听之任之的放任态度,使很多教师对写字教学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不重视。虽然这种功利教育思想的形成,并不是某个学校或某个领导的个人行为,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由于学校对写字教学不重视,直接导致一线教师忽视写字教学,这直接导致学生的书写水平无法提高。
三、教师素质的原因
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思想和认识水平,教师的素养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效果。当前,我国学生的书写质量下降,除了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学校的功利教育思想有关外,与广大教师自身的认识和水平也有很大关系。
首先,教师对写字教学缺乏科学认识,不能对学生写字给予科学指导。
写字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写字的活动。写字教学虽然建立在识字教学基础上,但是,写字教学并不依附于识字教学,而是有相对独立的教学系统。写字教学在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写字教学是“依据各年龄段的学生的身体、心理特点,遵循千百年来人们所总结的汉字书写规律而形成的前后学段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教学”[4],是科学的教学指导过程,广大教师对此缺少足够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把识字和写字混为一谈。
学生进入小学,开始正式学习写字,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很重要,因为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身体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期,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但是写好字的前提,也是身心健康的关键。正如《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使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容易把字写得端正美观;有利于呼吸顺畅和精神集中,能防止儿童脊椎弯曲和眼睛近视;在写字过程中,坚持正确的写字姿势,书写认真仔细,规范整洁,会促进学生良好品格和意志力的发展。”所以,小学阶段的写字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为出发点,力求做到:不写字便罢,只要写字,就务必正确规范。
低年级学生,骨骼发育还不完全,生理和心理都还不够成熟,写字的时候,手指很容易疲劳,非常容易改变原本正确的写字姿势,常常是写几分钟,就无法保持坐姿和执笔姿势,因此,教师对低年级学生,不必有过高的写字要求,重在要求学生能把字写得横平竖直,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并形成习惯。教师要特别注意控制学生的写字时间和数量,不应要求书写的快速,而应要求写一个字有一个字的收获,写一遍有一遍的效果。给学生布置作业或练习,写字的量不能太大,写字时间不能太长,要注意循序渐进,在巩固住正确的姿势和方法后,再稳步提高书写的速度和质量。
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把写字当成是巩固识字的手段,认为写字居于从属地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正确指导和把握写字教学。要么是指导学生写字的意识不强,要么是违背写字教学的原则,忽视写字教学规律,盲目布置习题和作业,甚至以十倍、百倍罚抄的形式,达到识记字形的目的。这种做法直接导致学生写字疲劳,好的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无法形成,书写质量下降。
其次,很多教师自身的文字知识不够,书写水平不高,不能胜任写字教学的指导工作。
小学教师承担写字教学的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自身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字知识,才能有讲解文字的能力,才能让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具有一定深度。
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缺乏文字知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对文字的理解和讲解都比较苍白,对语言的驾驭和把握也显得力不从心。在课堂教学中,在文字知识方面,大多数教师只能照本宣科。
此外,教学行为具有示范性。我们知道,小学生对教师有特殊的信任和依恋,他们的学习往往通过对教师的模仿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示范是引导和规范学生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在写字教学中,教师的字写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写字教学的效果,教师的板书往往是学生临摹的范本,形体端正规范、笔画清晰得法、结构匀称美观、布局合理整齐的板书,往往能激起学生的美感,让学生产生向往,进而产生学习、模仿的心理和行为。
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具有较为扎实的“三笔字”功底,但是,我们也看到,还有“部分教师功底较差,板书歪歪扭扭,横不平,竖不直,字不端,行不整”[5],还有的老师,写字姿势都是错误的,大量的笔顺错误和错别字现象也严重存在。一位教师影响的至少是一个班级的五六十个学生,教师缺少文字知识,书写素质不够,是导致学生写字水平下降的直接原因。
当前,写字教学存在的问题大致如上所说,原因主要来自社会、学校、教师三个方面。正确认识写字教学的不足及其原因,可以避免写字教学认识上的误区,避免把写字水平下降的原因归在学生身上。这对进一步完善写字教学,制定科学的写字教学策略具有积极意义,笔者将对写字教学策略问题另文论述。
参考文献:
[1]陆建南,祝贤平.读图时代更需要加强写字教育[J].作文教学研究,2006,(2).
[2]王玛乃.搞好中小学写字教学[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2).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一、高校后勤档案的价值及重要性分析
后勤档案是高校档案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维持高校正常运转,实现后勤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及有序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高校后勤档案见证了后勤工作的发展,真实记录下了高校后勤建设的逐步推进。因此,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后勤档案资料,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及教训,方可逐步增强高校后勤工作的质量,进而推动后勤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2)后勤基建档案记录了高校所有基建工程规划、施工、改建、维修等方面的技术材料。一旦此类档案缺失,将会对后勤管理及服务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3)高校后勤工作往往一环套一环,但后勤领导及职工变动却较为频繁,若不充分利用和参考后勤档案,将很难保障后勤工作的连续性及有效性,也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4)是学校评估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5)是高校校史教育的基本载体。后勤档案承载了高校艰苦建校的成就,是高校发展的缩影。因此,利用后勤档案可以对广大师生进行校史教育,以提高师生的思想觉悟,号召大家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精神。
二、加强高校后勤档案资源开发及利用的措施分析
(一)充实后勤档案资源,为档案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创造条件
高校档案工作是以后勤档案的收集与接收为基础开展的,因此,不重视档案的收集与接收,则后勤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无从谈起。有关部门必须逐步扩大后勤档案收集门类及接收范围,加快构建数目庞大、结构科学、内容丰富、质量佳、个性化十足的后勤档案资源信息化保障体系,确保馆藏档案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推动高校后勤档案资源的充分开发及利用。在档案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时刻谨记长、短期效益相结合,虽然某些档案短期内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但并不表明该档案毫无开发和利用价值。具体而言,应从如下方面做起:(1)就后勤档案部门而言,应转变传统档案资源分散管理体制,组建综合档案管理部门,以便对高校后勤档案进行统一管理;(2)就档案馆而言,应继续坚持馆藏数量同质量并存的原则,除了继续扩大收集和接受范围以外,还应对档案质量进行严格把关。转变中文档案为主的局面,加强各单位所保存专业化档案的收集和接收力度,致力于满足信息化社会的需求,以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建设;(3)建立健全后勤档案补充制,设法将社会及个人手中所保存的珍贵历史资料进行收集;(4)逐步扩展电子档案的征集范围,打破普通档案入馆的限制,将重点放在党政机关电子档案的征集方面,实现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相互补充。
(二)构建完善的后勤档案检索系统,为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途径
针对后勤档案检索工具单一、速度慢、功能少、效率低等问题,应加快档案检索工具体系的建设,以馆藏实际情况为依据,构建合理、完善的检索体系,确保检索工具的规范化及标准化,能够全面体现档案的内容、特点、形式及保存点。1)加快对全引、案卷、专题、机读等目录进行检索工具的编制,确保档案开发利用者能够利用检索工具快速、准确地找出所需信息;2)搞好诸如大事件、汇编、简介等专题编写工作,以便开发与利用。同时,加强编研力度,利用科学手段对档案资源进行分类、总结、加工及处理,有针对性地对各类档案信息进行编辑,为档案信息服务提供途径,并为档案利用人员提供完善的信息资源,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档案效能;3)加强档案开发利用反馈情况的收集与分析,以及时了解后勤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掌握社会最新动态与需求,提高档案的开发利用效果。
(三)加快后勤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档案开发与利用的不断创新
如今,档案馆数字化建设已成为高校后勤档案工作发展的基本趋势,较传统档案而言,数字化档案具有信息化、高效化、系统化等特点,且开发、利用过程不受时间、地点等限制,可以随时进行档案资源的异地检索,利用数字化处理技术有效解决档案原件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确保原件能够得到持久的保存。一方面,应加快后勤档案数据库及信息化的二次开发,利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对后勤档案信息进行再次开发,推动档案资源开发及利用的二次升级,充分挖掘档案中所蕴藏的巨大价值;另一方面,应制定科学的信息化流程,先对目录数据库进行构建,然后,逐步推动后勤档案全文数字化的实现。对于办公所形成的电子文件,可利用网络直接进行收集,而库存档案需要进行扫描;此外,应构建完善的档案信息系统,对档案资源进行多方考察和编研,加快后勤档案信息的再次开发,利用各种形式对档案资源进行,使用户充分了解后勤档案的价值,从而确保后勤档案资源的全面开发与利用。
一、正确认识科技档案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要开发和利用好科技档案,就必须正确认识档案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当代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从哲学的角度上看档案是档案工作者和利用者的客体。当对档案进行收集、保管等一般管理工作时,它是自然客体;当对档案进行编辑、研究和利用时,它是精神客体。档案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主要是发挥它的精神客体属性,给人们以历史的知识、理论和经验,指导我们去进行社会改革和经济建设,同样,科技档案作为档案的一种,它主要表现在:
1、科技档案直接记录科技活动的过程和成果,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原始记录,是一种重要的科技资源储备。科技档案资料由于它的收集、整理、保管的特殊性,决定它与其他档案相比独特的特点,为人们认识历史、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很好的教材。所以充分利用科技档案资料,就能为企业经济建设的决策和制定政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科技档案是一种重要的技术依据,一套完整的科技档案是一项科研活动从立项、研究到取得成果的全过程的详细记录。其中包含了课题立项的科技背景,科研人员的研究和设计思路,关键技术诀窍,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重要参数,操作工序和重要结论等。科技档案除了为某项研究成果直接投入产品生产提供第一手资料外,对于相关技术则可以借鉴,启发科技人员的思路,使科技人员少走弯路,为企业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所以科技档案,一方面可以体现企业的科技成果和科技水平;另一方面它也是企业的技术资源储备,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2.档案工作的社会使命决定了科技档案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档案工作的逐步社会化,要求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必须与时俱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信息的适时、高效提供是社会实现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档案工作的社会使命决定了市场经济下的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必须提供更多、更准、更适时的信息来服务于社会。否则,科技档案工作就可能失去它的功能和存在的意义。科技信息资源开发的对象将不仅限于科技档案信息,而是致力于科技档案信息转变为“信息资源”,从而形成知识资产,使科技档案中蕴藏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竞争力,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创新和共享,使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在利用中实现它的经济价值和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二、努力开发科技档案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科技档案是科技活动的直接记录,是原始的第一手材料,汇集着大量的信息,是最真实、最可靠的原生科技信息,具有不可估量的开发利用价值。但过去由于人们在认识上的偏见,档案人员做到收集、整理、保管和保护等基础性工作,但对科技档案利用这一中心工作却没有应有的认识,多数科技档案置之高阁,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阶段,使科技档案的利用率低,没有发挥它们应有的社会经济价值,远不能适应社会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新形势。我们应该认真贯彻执行《档案法》和《档案实施办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科技档案,促进经济发展。其中,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加强做好科技档案资料的基础管理工作。科技档案资料的基础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科技档案工作的管理中,对于档案事业的领导和负责人,要依法加强对档案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要完善档案管理办法,建立标准体系,使档案的管理、归档和利用做到有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对于从事档案工作的工作者来说,首先要热爱档案事业,把档案事业看成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其次,要有很好的档案管理能力,要有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论,要有敏锐的眼光和精湛的档案工作技术,不断推进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转变思想观念,调整工作视角。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档案工作的重心只有转移到为经济建设服务,才能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更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起到自己的作用,实现良性发展。档案工作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首要的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顺应时代,开拓新的思路,找到新的办法。解放思想,就是要从旧体制、旧观念、旧传统中解放出来,确立起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新思路。更新观念,关键是更新传统的档案观念,提高对档案现代化管理工作的认识。调整工作视角就是要在档案利用上由管理视角转向到服务经济建设的视角上来,使档案工作更多地担负起保障和促进经济建设的职能。同时档案工作人员也要提高思路认识,找准位置,以稳定、理性、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
1 影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
(一)对档案信息资源不够重视
鉴于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长时间都是采用的纸质存储方式,档案在入库后要想进行查找往往较为麻烦,由此也就造成了档案的利用率得不到有效提升,人们对档案的重视程度也相对较差。此外,因为部分单位领导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未能够引起足够的关注,认为档案工作无关痛痒,只要不发生遗失情况就算是完成了工作要求。部分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长期得不到改进,体制机制效率地下。上述问题均造成了目前档案管理水平的严重滞后,对于相关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也十分有限。
(二)档案管理创新力度不足
受到社会经济的快速化发展,社会信息化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网络现已被广泛普及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当中,然而档案管理工作却还是难以满足于人们在信息化、网络化及高效化方面的需求,仍大量存在着以纸质档案存储与管理的工作方式。这一现状情况也就直接导致了档案信息资源无法全面、有效的传播开来,分享效率大大降低,?Y源利用率长期得不到提高。人们本可以通过档案信息资源解决的问题却无法及时得到相关信息资源,不得不从其他方面寻求办法,长此以往便会导致人们对档案管理丧失信心,所提出的档案查阅需求也越来越少,这也会反作用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使其滞后性大大加剧。
(三)档案管理基础设施陈旧
受到人们对档案信息资源长期的轻视思想影响,各单位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所投入的经费也十分有限,这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无法得到及时更新。在部分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的地区,档案工作仍停留在纸质形式,即便应用了电子化档案管理方式也还是停留在单机阶段,未实现网络连接,仅能够在本系统内部进行相关档案的查找工作,和其他相关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长期得不到提升造成了档案信息资源难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需求。此外,基础设施的不齐全,档案管理软件开发与应用不够及时也在极大的程度上造成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效率长期停滞不前。
(四)档案服务方式较为单一
鉴于档案获取难度较大,人们常常会对档案会产生出一种神秘性的感受,认为档案信息好像都是保密性质的,一般人无法获取。同时部分档案管理人员还存在着的较为严重的思维定式,其在接收新技术、新管理理念时往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无法在第一时间便接收并应用好相关的新型技术与理念,由此也就使得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无法实现高效推进。这一思想观念是传统档案服务方式较为单一所遗留下的历史问题,因而针对这一问题积极转变档案服务方式已经十分迫切。
2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策略
(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队伍
要想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要把握的根本点还是人才,只有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方可实现将客观规律运用到日常工作之中。在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过程中,人才地位至关重要。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人才而言,必须要求其不仅要能够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内容,掌握档案归类、整理的基本操作方法,同时还要求其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掌握在信息时代进行档案管理的基本操作技能,以及有关的新型管理专业知识,因此对档案管理人员本身要求其就是具备高素质水准的综合性人才,相关单位在这一方面还应大力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建设处一支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队伍,以便能够更加有效的适应于越来越普及的档案服务工作。
(二)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意识
就当前我国档案资源的开发现状来分析,若要想尽可能的提升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水平,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更加充分的开发与利用,便需在思想层面上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首先一点便要求相关的管理人员能够扭转传统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观念,并积极建立起符合时展潮流的思想观念,促使其能够对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性达到深刻认识,将滞后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及时予以调整与改进。另外,主要负责档案管理的人员也应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尽快适应于新的信息观念,有关从业人员也应与时俱进学习新的管理思想与技术,拓宽档案知识面,以此来促使自身能够更好的适应于目前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以期能够为档案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档案工作的资金与基础设施投入
要开展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对于档案管理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目前的基础上扩大资金投入力度,改进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在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之时可依据以下三步骤来逐步实施:⑴对所获取到的各项信息资源予以搜集、分类,并进行初步筛选及整理,利用对档案价值的评定来进行档案归档,促使档案信息资源能够达到更加规范化的程度;⑵把所搜集到的资源放进档案数据库内,借助于对标准数据库的构建来促使档案能够被整理、存放至特定的位置,确保档案信息资源能够实现标准化;⑶尽快监理档案信息资源集合平台,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在完成了对档案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后,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便可有的放矢,切实提升对档案资源的利用率。
(四)开展档案管理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只有加强沟通交流,方可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共享,并由此来降低对人力、物力、财力的额外损耗。档案管理部门应及时观察到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并结合以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出适当的联合策略,主动增强和相关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密切协作,走合作发展道路,拓宽自身所服务的领域范围,提升对社会的服务广度。
关键词:无线网络;资源分配;目标
中图分类号:TP39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36(c)-0066-01
一、探讨无线网络资源分配的意义。无线网络中分布式多媒体应用的需求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应用要求网络提供良好的服务质量(QoS)。保证QoS的一种方法,是为每个请求QoS的连接保证足够的资源。然而,许多分布式多媒体应用具有数据压缩、大容量、突发性等特点,而且用户往往希望自己获得的网络资源越多越好,这就很容易引起网络拥塞并使应用QoS恶化。资源分配问题是近几年资源分配研究的热点问题。
但由于无线信道容量有限,节点的移动性,并且无线节点不能同时接收与发送数据,无线信道是共享资源,许多用户之间竞争网络资源,如何对宝贵的网络资源进行分配和管理,便成为当前的一大难题。
二、无线网络资源分配要求。无线网络数据业务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无线网络的特殊环境下,实现多用户多服务质量要求下的公平最佳的资源分配和控制。随着无线网络的复杂性和规模的扩大以及对服务质量(QoS)要求的增加,网络资源管理和分配变的越来越重要。为在无线网络上实现有效数据传输,提出了更多方法和技术,希望在无线局域网(WLAN)和无线广域网络上支持多媒体业务。同时对于无线网络结点,当前的主要研究是针对信道质量的时变特性,对有线网络的资源分配和控制手段进行改进,来探究如何实现吞吐量、时延等网络性能和公平性之间的有效调和。
三、无线网络资源分配现状比较。公平性是目前无线网络中为提高服务质量的资源分配机制的一个主要设计目标,同时也是拥塞控制中的重要级问题,目的是确保所有的数据流能够公平的共享端到端的网络带宽。随着无线网络在复杂性、规模和服务的扩展,对无线资源公平有效的管理和分配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简单的说,一种公平的资源分配就是意味着:不存在由于要满足其中一些用户的利益而损害享有共同资源的其他用户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管理和分配机制的目标就是在无线网络的限制条件下将资源进行公平的分配和高效的利用。
同时对无线网络来说,会话的生存周期比较短,并且节点保持移动,这些特性可能会产生过载。一种调节的方法就是网络中的用户能够满足自己的效用或者满意函数,同时还能使得所有用户的效用综合达到最大。但是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需要知道用户的效用函数或“满意”函数,这样才能在分配网络带宽的同时最大化效用函数的总合。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用户必须直接知道他们自己的效用函数。可大多数情况下,用户的满意度并不能用分配带宽的具体函数表示出来。
文献[1]首次以无线网时隙多信道下最大最小公平性为目标,给出了对应的调度策略,但算法部分是集中式的,需要全局信息,这并不能满足无线网络分布式的特性。另外它主要针对单跳流,而不适用于无线多跳网络。
当然,也有很多研究学者针对无线多跳网络的带宽资源分配机制进行研究。文献[2]的作者们将有线网络中的代价机制应用于无线多跳网络中。在[3]中,作者提出了在用户效用总合最大化的情况下的一种自适应算法。文献[2]同样也对于WANET中端到端的多跳数据流,设计了一种旨在使各数据流总效用达到最大的代价机制。但是,这类方法都需要知道准确用户的效用函数,而这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
四、无线网络资源分配机制设计需要实现四种目标。从上述分析综合得之,无线网络中带宽资源分配机制同时需要满足:
(1)在无线网络的限制条件下将资源进行公平的分配和高效的利用;
(2)为完全分布式,需要集中控制器的资源分配机制不满足无线网络的特性;
(3)不需要全局信息以及用户的准确效用函数,因为在很多现实情况下,用户的效用函数无法用明确的数学公式或者函数描述出来;
(4)随着无线网络在复杂性和规模的扩展,针对单跳的资源分配机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设计必须满足无线网络多跳的现实要求。综上所述,设计的无线网络资源分配机制需要能够同时满足四个明确目标,简言之即:公平、高效、完全分布式以及多跳。
五、总结。本文的工作主要分析比较了当前几种典型的国内外无线网络的资源分配机制,针对目前无线网络对资源分配的要求和研究现状,提出了无线网络资源分配机制设计需要实现四种目标。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计算中心
参考文献:
[1]L. Tassiulas and S. Sarkar, “Maxmin fair scheduling in wireless networks,” in Proceedings of IEEE Infocom ‘02[C], New York, June 2002, pp. 763-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