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1 09:00: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双语课程教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对物理教育“特培”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了研究,并对该专业学生进行了生源情况、教学素质等方面调查后发现,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课程难度大,学生不易理解;实验技能类课程课时偏少,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某些教学类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语言基础的不同导致语言类课程需要调整;教学实践的质和量都无法保证,且形式单一;课程的教学、考核方式,教材等存在问题。
二、综合上述问题,对物理教育“特培”课程的设置进行改动
1.专业课类
(1)对《高等数学》、《解析几何》课的改造:数学是物理的基础,但考虑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需求更高以及课时量的限制,应对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简化和改进。内容应侧重于在力、热、电、光学中用到的矢量运算、微分、积分及概率统计的基本内容和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即可,可将两门课合并为一门课程:《大学数学》,且课时数不宜增多。具体安排如下:《大学数学》;目的:为学生学习和理解物理专业识打好数学基础,能运用基本的高数和概率统计方法分析处理物理问题;内容:以矢量运算、微积分、概率统计的概念及运算为主,多结合物理实际问题进行教学;时间:第一学期;课时:72课时;考试形式:闭卷考试(重点考数学方法在物理问题中的运用)
(2)对《专业维语》的改造:在“特培生”培养过程中,要求语言教学不断线,因此在第一、二学期完成《基础维语(汉语强化)》的学习后,第三、四学期应继续学习维语或汉语,并直接学习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维、汉语表达,即训练双语教学。为使学生打好基础,能全面学习中学物理知识的双语表达,应增加课时。随着生源的变化,应根据学生的需求自己选择学习专业维语或是汉语,以弥补自身在双语教学语言方面的不足。具体安排如下:《专业维语(专业汉语)》;目的:为实现双语教学,加强学生用维语及汉语表达物理专业术语,进行教学的能力;内容:以初中物理教材为载体,细致讲解物理术语的维(汉)表达,侧重听说能力的训练;时间:第三、四学期;课时:每学期各64课时;考试形式:笔试口试相结合(笔试:闭卷,以物理专业术语的翻译为主;口试:听力和口语测试相结合)。
2.专业技能课类
(1)对《课程与教学论概要》的改造:由于本课过于理论抽象,学生不宜实践,建议删除。
(2)对《教材分析与教学法》的改造:本课较理论,但涉及到对中学物理教材的详尽分析解读,是学生全面深入学习中学物理知识并深挖教材的重要过程,因此非常有必要继续学习并加大课时,可设置为两门课。具体安排如下:《初中物理教材讲练》;目的:使学生对中学物理知识进行巩固、加深、查漏补缺,对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及编排熟悉到了如指掌;内容:以初中物理教材为载体,详尽讲解教材中出现的重难点问题、各个知识点、实验、习题等,并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时间:第三、四学期;课时:每学期64课时;考试形式:闭卷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中学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中学物理教学法》;目的:使学生了解中学物理教学的规律、方法,明确中学物理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新课标及教学设计的要领;内容:以典型案例解析新课标及介绍中学物理教学的一般规律、方法;时间:第四学期;课时:64课时;考试形式:闭卷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在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和分析能力)
(3)对《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的改造:本课侧重于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模拟真实的中学物理教学情景,应以学生训练为主要形式,是较好的教学实战演练。具体安排如下:《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能熟练运用多种教学技能达到教学目的;内容:如何进行物理教学设计、备课,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及相关技能,学生重点模拟训练课堂教学环节;时间:第四学期;课时:64课时;考试形式:考查(侧重考查学生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讲授能力)。
(4)对《中小学物理科学实验教学研究》的改造: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研究以教师讲解分析实验为主,学生动手练习操作的机会较少,关于实验的拓展也少,没有达到提升学生设计并操作实验能力的目的;且实验教学应安排在实习前进行。另外,中学物理仿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作为现代物理教学中两种常用的教学和实验手段,开设这两门课能增进学生学习兴趣、拓展教学思路,但课时量不宜过多。具体安排如下:《中学物理实验讲练》;目的:使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主要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内容、设计、重难点、操作等,以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提升实验教学能力;内容:对照各实验,学习实验的设计、内容、操作、教学等过程,学生重点模拟训练实验教学环节;时间:第四学期;课时:32课时;考试形式:考查(侧重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教学能力)。《中学物理仿真及数字化实验》;目的:使学生能够利用电脑软件模拟复杂的物理实验过程,并能将其应用于物理教学中;内容:仿真软件制作物理课件的方法,数字化实验的基本操作,并用两种办法模拟典型的中学物理实验;时间:第六学期;课时:64课时;考试形式:考查(重点运用两种方法模拟中学物理实验)
三、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和对课程设置的想法,建议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针对每一门课做好具体的课程设计,从教学大纲开始,逐步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计划、设计考核内容和形式等,以此充分体现每门课各自的特点且避免了不同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复,提高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2)做好教材的选择和编写工作。
目前,多数传统课程给学生及教师配备了教材,而一些新开的实践类课没有教材或仅为教师配了教材,即使有,教材的内容及编排也不完全适合学生和教学实际。选择教材应尽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出发,为师生配备最适用的教材。没有教材的要组织人员编写校本教材。
(3)提高物理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关键词:文学概论;双语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275-02
一、文学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深,早在2001年,我国教育部就提出,今后本科教育20%以上的课程必须进行双语教学,尽快与国际接轨。十几年来,国内双语教学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有一些与西方文学、西方文化联系紧密的专业课程,非常适合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例如外国文学、西方文论等专业课程。在这些课程中,文学概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其中涉及大量源自于西方的文学概念和文学理论,也适合采取双语教学的方式。目前,国内各大高等院校使用的文学概论教材,以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为代表,普遍以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的“文学四要素说”为结构依据,围绕文学本体论、作品论、作家论、接受论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中除了纳入中国古代文论的诸多优秀成果之外,还借鉴西方文艺理论,大量引入了一些重要的西方文艺理论概念和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观点。在文学概论的日常教学中,如何使用双语教学,以更好地达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已经成为国内高校进行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国内高校文学概论课程使用英语的教学模式有两种:第一种是以英语专业为依托,在课堂上完全使用英语教学。这种模式对英语能力要求较高,无法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文学概论课程通常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二个学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英语使用能力方面,存在着阅读能力与听说能力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阅读并理解西方文艺理论原著,但在课堂上直接使用英语授课,学生在听力上的接受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障碍。第二种模式是用PPT课件上的英文内容进行辅助,实际上仍然主要用汉语进行教学,这种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成了对教材的翻译,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语互动。如何解决《文学概论》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教学改革课题。
本文旨在总结以往文学概论双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方案,以促进《文学概论》的双语教学。
二、文学概论双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从目前国内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来看,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大多还是采用母语教学的形式,即便在尝试进行双语教学改革的院校,文学概论教学采用的也是母语为主、外语为辅的形式。之所以没有采用完全外语教学的范式,一方面,考虑到师生外语能力以及运用外语熟练程度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在于双语教学不同于语言教学,在语言教学中,语言仅仅是教学目的[1];而在双语教学中,教学的目的则是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是学习和训练语言。
在文学概论的双语教学实践中,目前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第一,双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目前国内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其人员构成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留学归国的“海归”,另一类是在国内接受教育成长起来的中青年教师,这批人是目前国内双语教学的主力。双语教学不但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扎实的外语功底和外语听说能力。“海归”教师符合这个条件,但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对双语教师的需求。在国内成长起来的中青年教师缺乏外语培训,更缺少国外语言环境的浸泡,其双语教学能力要弱一些。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双语教学师资方面的薄弱,与本专业主要师资力量的专业背景有很大关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大多出身纯粹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背景,极少有外语专业背景,也很少有留学或者国外长期访学的经历,这就导致了外语语言能力的缺陷,在使用外语时,往往是长于阅读理解,短于演讲辩论。外语发音不够清晰、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第二,学生之间外语能力差异较大。在运用外语进行专业学习的能力方面,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读写技能发展较为均衡,外语能力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听说能力上。一般而言,来自发达地区、大中城市的学生,听说能力稍强一些,来自小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听说能力就要弱一些。在课堂上,由于学生们的听说能力参差不齐,使用外语材料授课就受到很大制约,外语材料使用得多了,听力程度差的同学反应不过来,外语材料用得少了,程度好的同学又吃不饱。
第三,教学设备与教材问题。在高校双语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设备发挥着非常便利的辅助作用。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实现了普及,但在使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高校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存在着重购置、轻维护、轻管理的倾向。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购置,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目前高校在这方面的投入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在多媒体的管理和维护方面,有些地方就存在问题。在一些学生和教师流动性较强的教室,周边设备的损耗现象比较严重,常常出现麦克风发不出声、投影仪灯泡烧坏的情况。由于教学楼内众多教室上课时间集中,多媒体控制室工作人员又很少,出现问题之后,一般无法立即解决,这就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另外,在文学概论双语教学专用教材方面,国内还是一片空白。国内没有现成的双语教学教材。在目前的文学概论双语教学中,教材使用是一个大问题。既没有引进国外的优秀教材,国内也没有做出编撰双语教材的尝试。学生依据的往往是国内较有代表性的文学概论教材,教师则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制作教学课件来实现双语教学材料的充实。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文学概论双语教学的尝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比较棘手,但我们也不是无计可施。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双语教学实践,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文学概论课程的双语教学效果还是大为可期的。
第一,师资力量问题的解决。我们注意到,新加坡的双语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学习的范例。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教师近一半是外籍教师,他们来自教育水平发达的国家,如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全都来自著名学府,教师以英文授课。由于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师资源,新加坡双语教育的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1]。新加坡援引国外名师的做法值得我们效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国内高校的财政状况足以支持、或者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引入外籍教师,以改善国内的教学水准。以我国高校之多,学生数量之巨,外籍教师的引入不可能占据高校教学的主流,但是却可以借此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经验,带动国内双语教学的水准。
除了积极引进外籍师资之外,还要大力培养国内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层次学历教育制度的完善。目前高校中,青年教师成为本科教学力量的主体。这些青年教师大都具有硕士、博士以上的学历,具有良好的外语功底,具有培养和提高的潜力。完全可以通过留学、国外访学或者短期语言培训的方式,提高他们的双语教学能力。
第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双语学习中的语言障碍。学生在学习双语课程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语言能力。由于语言环境缺乏,高校学生在外语听说读写诸方面的能力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一般而言,学生在运用外语时,听说能力要滞后于读写能力。在没有充分预习教学内容的情况下,课堂教学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外语听说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很少有课前进行预习的。学生是否愿意自觉进行课前预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一个好的教师,凭借其渊博的学识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够有效地说服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此外,由于目前双语教材付之阙如,教师还应当给学生提供充实的双语教学材料,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第三,编撰双语教材,充分利用教学设备,革新双语教学手段。教材问题的解决,有两种思路。一是引进国外的原版教材,二是自编教材。国外的原版教材价格偏高,考虑到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直接引进不太现实。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由国内知名高校牵头,自编双语教材。这样编写的教材,能够贴近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接受能力,甚至比直接引进教材更有优势。
在多媒体设备已经普及的条件下,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制作双语教学课件,补充与专业相关的双语资料,提纲挈领,聚焦文学理论知识要点。多媒体教学能够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片等媒介手段,有利于调动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互动的形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2]。
此外,新媒介的发展日新月异,双语教学完全可以利用公共电子邮箱、飞信、Q群、微博等现代通讯交流手段,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辨难答疑,作为网络双语教学平台的补充。
四、结语
使用双语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专业能力,与世界知识体系接轨,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言,双语教学是时代的需要[3]。在双语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够课前做足准备,照顾到非外语专业大学生的外语实际水平,充分发挥多媒体以及Q群、电子邮件等现代通讯手段,帮助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就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通过完善双语教学,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双语资源的习惯,丰富学生的专业资源选择,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无论学生将来选择进一步深造还是直接投入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工作,都会有极大的助益。
参考文献:
[1]李晓娣.新加坡双语教育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4,(2).
关键词:多维度;翻译能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181-02
一、翻译教学研究现状
目前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仅将翻译简单地界定为语言技能训练,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不注重翻译能力的培养。
中国内地的翻译教学起步较晚,最早的MTI专业硕士设立于2007年1月,距今不足十年。笔者统计了翻译教学论文(2000―2007年)在公开发表的翻译论文总量中所占比重仅为3.7%,足以证明学界对此领域的忽视。在笔者统计的为数不多的翻译教学论文里,比重最大的是教学方法研究,而现代科技与翻译教学、翻译测试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极为有限;跨学科翻译教学的研究更是少,仅占翻译教学论文总量的2.8%,而且基本上集中在语言学与翻译教学的结合上,这就足以说明诸多翻译研究者囿于本学科的范畴,难以在其他领域寻找有效支撑点。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出当前我国翻译教学研究的突出问题。
1.教学论文选题集中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讨,但都是各执一词,难以找到比较完善的范式来指导翻译教学。
2.翻译教学与语言学的交叉研究相对较少,虽有少量的研究者试图从语言学、跨文化、传播学等角度探究翻译教学,可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以及数学、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的相关研究很少,这表现出交叉学科研究者的缺失及学界对实证翻译教学研究的忽略。
3.教育信息技术与翻译教学的结合研究较少,制约这方面发展的瓶颈是懂翻译又懂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太少,不利于二者的结合。
目前的翻译教学研究方法仍以思辨性探究和教师自我教学经验总结为主,研究结果缺乏实验数据支撑,说服力欠缺,皆成为制约翻译教学研究进步的瓶颈。
二、翻译能力
国外关于翻译能力的界定,最具代表性的是2000年《培养翻译能力》(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一书的问世。该书共收录了17篇论文,根据论述的侧重点分为三个部分:(1)翻译能力界定;(2)翻译能力培养;(3)翻译能力评价。翻译能力界定部分的研究重点是对构成翻译能力的各个“分力”的探讨。几位学者达成共识:翻译能力包含对各种专业知识的掌握,专业知识至少包括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专业领域知识。在国内,关于翻译能力的研究可谓是方兴未艾,不少学者已就此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对于非专业学生来说,翻译能力培养不能停留在语言知识层面,教师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文化转换、语言差异和具体的翻译技能上,才可以确保学生摆脱第一语言概念系统的干扰。翻译初学者与一般双语学习者具有相似的双语表征,在接触翻译的初级阶段,两种语言相互作用相互累加,较长时间内译文都带有翻译腔,不管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都惯性地套用第一语言的语义或概念表征。
2007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开始进入全面推广阶段,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涉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变化、教学思想和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学机制和模式的创新。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着课程内容陈旧重复、课程结构不合理等弊端,因此在持续改革进程中的各个学校都面临同一个新问题:如何设置课程和建立切实可行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呢?教育部于2006年批准了31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希望借此举措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纵深发展,由以前的单纯偏重于读写教学,转型为听说读写译五项能力的均衡发展。部分高校试验了分级教学,把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基础阶段沿袭固有的读写和听说课程模式,提高阶段的教学各个高校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有院校偏重于学术英语,有院校偏重于专门用途英语,占主流的是依据教师学术专长与兴趣开设各类选修课程。
为顺应大学英语个性化、自主式学习的模式,现在大部分本科院校已针对四级后阶段教学,探索合适的课程设置。鉴于学生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各高校在“语言技能类”、“文化知识拓展类”、“专业英语”等方面开出了不少课程,不过不少课程都处于摸索阶段,缺乏系统的论述与研究,也难以成为一个体系。而翻译作为大学英语基础阶段所忽视的一个专项能力,应该在四级后阶段的教学中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翻译能力培养理应成为翻译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多维度视角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翻译能力培养路径
翻译能力是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外语学习能力的必要标准。21世纪需要大量外语翻译能力与专业知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普及翻译教学具有优化教育和提升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近几年,翻译领域的专家呼吁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试行)》将原来选择性使用的翻译题改为必测题,说明翻译教学的重要性已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重视翻译教学势在必行。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块或课程的确立,因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差异,没有已有成熟的范式可借鉴,不可套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范式。一种新的教学范式的确立,首先必须借助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其体系应涵盖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等诸多问题。该范式可涵盖两方面:基础阶段的教学翻译和提高阶段的翻译教学。在基础阶段,教师可借助精读材料,设计专门的翻译练习,其一可巩固学生对重点词汇句型的掌握,其二让学生对翻译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练习可以单句操练为主。现在新版的主流大英精读教材都增加了翻译单句和篇章练习,完全可以满足此阶段的教学需求。在提高阶段,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专门的翻译课,以笔译为主口译为辅,将学生对翻译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为教学目标。
对于笔译教学,应注重进一步锤炼学生的双语能力,侧重翻译专业知识、策略能力的培养,在翻译素材选择上可以尝试多选择贴近其专业的材料。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出发,翻译也是一个意义的再构建过程,对于主讲教师来讲,需先解决学生在理解英文原文上的障碍,再解决学生在表达阶段出现的诸多受原文影响的翻译腔问题,典型错误分析可让学生认知到自己的问题。在翻译材料的选择上,应遵循克拉申的“i+1”的原则,不应过度拔高难度,贴近六级难度的语篇比较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操练;同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甄选与学生所学专业关联度大的材料。
鉴于个体学生的认知风格具备较大差异性,学习动机有高低之分,因此可以从心理学视角为课堂组织形式提供理论框架。翻译初学者在翻译过程中,需经历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其主体性的发挥无不受其情感、动机、语言风格、信念等影响。教师应先培养学生的翻译直觉,例如,处理特定模式的句子翻译,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晋升到经验层面,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最后让学生养成各种翻译技能的潜意识习惯,针对不同的情境做出适应性调整。
鉴于计算机技术给翻译过程带来的巨大便利和翻译行业对从业人员技术水平的要求,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开设目的是深化学生对语言作为基本交流工具的理解,并促使他们掌握与翻译、实践有关的各种技术,以适应社会进步和职业需求。计算机科学与翻译学科结合的优势在于评价测试系统的研发,可以更有效的界定学生的翻译能力。有能力的研发者还可开发在线测试系统,设立各种级别的翻译能力测试,与CATTI考级相衔接,搭建考试模拟、作品上传、学习跟踪、作业上交等各种模块,以便学生能对自我翻译能力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提升学习动力。
四、结语
长久以来的读写优先教学模式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体系中的翻译模块的缺失,学生翻译能力严重不足,译文质量不高。在新一轮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应对翻译模块的教学予以更多的重视,翻译能力的培养更需从多维度予以确认,凸显翻译技巧和解决翻译问题的能力和双语转换与职业翻译能力培养。不同学科研究之间的相互渗透日益普遍,消融彼此的学科壁垒,实现单学科本身的纵深发展,多维度视阈可以提供更广阔的视野、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曾两度获得教学比武市直和市级一等奖。工作业绩突出,多次荣获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德育标兵等光荣称号。被评为“常德市优秀教师”“优秀党务工作者”“三八红旗手”,先后荣立市级三等功、二等功,入选常德市第二批“十百千人才工程”优秀人才。在xxxx年在常德市优秀学子成才报告会上作为优秀教师代表作了题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报告。
在教学工作之余,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有十余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参与省级课题研究,课题论文《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尝试、收获和再思考》发表在《教师》杂志上。
xxxx年继续担任高137班班主任、历史教研组长、任教高三年级历史。
在班级管理方面,关爱学生,信任学生,依靠学生,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各项工作井然有序,成绩突出。除各项常规工作做得很好外,上半年组织了爱心义卖活动,成果显著,组织了全班同学参加的集体登山活动,收获很大;下半年所带137班的班级文化建设获得了特等奖,疏散和跑操比赛获得了壹等奖,在校园体育艺术节中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还组织了英语配音比赛,在各项活动中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提升,集体荣誉感大大加强。班级各项活动及总结均存留于“快乐驿站——137之家”的班级博客中。
在业务能力提高方面,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参加骨干教师培训获得优秀成绩;参加禁毒知识培训和普法知识培训成绩优秀;赴长沙听取李镇西的报告;听取安徽铜都双语实验学校的报告;参与李卫东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上传了大量资料;每天坚持阅读和写作,每学期有五万字左右的读书笔记和教育教学日记……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经常的自我反思使我业务能力变得更加完善、更加成熟,各项工作先后多次被学校和上级单位表彰,任教班级学考合格率99.3%。获得了“优秀教师”“学生最喜欢的老师”等光荣称号。
矢志不渝,投身课改。深入研究全国高效课堂的九大模式,在所带137班坚持开展学习小组学习,将班级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八人一大组的学习小组,常规管理和课堂教学均采取合作学习小组模式进行合作学习和评价评比,突出以人为本,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坚持教育科研,争当学者型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继续坚持参与学校省级课题《普通高中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对策研究》的研究并撰写结题报告;论文《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师德修养和专业素养》获xxxx年常德市教育技术论文评选壹等奖,《做好阶段性总结》获常德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优秀案例的征集活动评比二等奖,《做一个守望教育麦田者》登载在湖南教育师德网上;《高三历史复习课高效课堂的探索》一文在xxxx届常德市高三历史复习研讨会上交流,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
1团队结构优化,建设思路明确
团队是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结构的发展优化包括专业结构、学历层次、梯队建设、运行机制等方面,发展优化教学团队的结构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学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1]。广州医学院内科学教学团队一直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团队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了一支职称、年龄、知识结构搭配较为合理,学历(学位)层次较高、阵容稳定强大的师资梯队。
内科学教学团队的成员来自3个临床学院的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肾病内科、内分泌内科、血液内科、风湿内科、神经内科、传染内科、急诊内科10个专科。其管理与日常运作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团队的效率。为了提高效率,每个临床学院摒弃了旧的教学管理模式,根据不同临床学院内科学专业特色或优势学科的不同进行资源整合。充分考虑各专业教师的特长,在全校范围组织内科学教学工作,保证学生能享受到优质的师资资源和教学资源。学校教务处和每个临床学院的教学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协调、整合教师力量、教学资源和督导教学质量职能。
在教学团队中,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工作。钟南山院士多年坚持走上讲台,深入本科教学一线。在2010年3月刚参加完全国“两会”后即回校参加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的授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课程负责人的带动之下,内科学各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专家教授,都积极参与本科教学和学校定期举办的“广医学堂”活动,拉近了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教风。
团队重视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形成了骨干教师梯队。团队注意通过教学团队中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高的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搞好教师梯队建设,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优秀的教师队伍。为促进内科学团队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和团队完善了听课制度、助教制度、教学经验定期交流制度等。在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合理安排理论课讲授内容的同时,在每个讲授单元安排后备年轻教师,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逐渐提高教学团队中高学历年轻教师的比例,目前内科学团队40岁以下年轻教师授课学时比例提高到40%。
2009年,钟南山院士荣获国家级名师光荣称号,团队中有2位教师正攻读博士学位。4位教师参加学院举行的“英语口语及听力培训班”,他们将为临床医学本科双语班的学生讲授相关专业的双语课程。新增硕士导师1位,补充年轻骨干教师2人。团队现有骨干教师55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14人,讲师11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26人。团队中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钟南山院士),市级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3人,广州市优秀教师6人。
在内科学教学团队的建设期内,内科学教学团队一如既往地把团队结构的发展优化作为建设的首要任务。在现有师资基础上,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种方式进一步完善团队的专业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形成一支结构更趋合理,以课程负责人钟南山院士为核心,以中青年教师为中坚力量,各相关知识体系有机融合,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创新型教学团队。针对团队成员岗位特点和教学专长进行角色界定、分工协作,搭建教学、科研交叉组合平台。团队教师通过承担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等工作,成为教学科研融合型教师。
2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着重培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维权意识的提高,使得本来已经紧张的临床实践教学资源变得更加短缺,学生临床实践的机会大大减少。如何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新主题。广州医学院内科学教学团队用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和策略,在内科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系列的改革与创新探索,改革了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行了以案例为中心的循证医学思维培训,加强了内科实践教学,在体格检查、教学查房、技能操作方面再造了流程,完善了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网络资源,拓展了教学资源,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内涵建设。在现代化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结合应用方面特色明显。
依托学校数字资源平台,内科学专业已建有专题学习网站8个,多媒体网络课件5个,网络课程1个,试听教材6个,以及200多个PPT课件。2009年内科学团队教师制作的“体格检查多媒体网络课件”获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高教组一等奖和广东省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大赛一等奖“,体格检查网络课程”获广州市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大赛三等奖“,急性中毒网络课程”获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高教组三等奖。
在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方面,重点进行了基于网络平台的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改革[2]。
2009年,第一、第二临床学院在临床医学专业07级《内科学》见习课的病例讨论中,第三临床学院在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2006级《内科学》理论课教学中,进行了基于网络平台的PBL教学改革试验,目前进展良好。
教材的编写不仅能够反映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而且能促进教学人员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次的思考,有利于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因此,广州医学院内科学团队非常重视高水平教材的编写工作。
2009年,团队在主编案例式《内科学》教材的基础上,案例式《内科学》学习辅导教材也于2010年7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团队成员还主编了《临床风湿病学教程》、《风湿病症状鉴别诊断学》、《心血管病研究前沿———基础与临床》等教材。案例式《内科学》教材被评为2010年广州市高等学校第一批优秀教材。在纸质教材建设的基础上,团队逐步建立和完善多媒体教材,如录制团队教师的大课讲授录像,并全程上网,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网络资源。
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团队郑劲平老师的“肺功能检查教学改革与创新”先后获得学校和广州市教育局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年团队成员发表教学论文18篇,获得校级教学改革立项2项。2010年,团队建设将更加注重教学改革项目申请的质量,争取获得更高级别的教学改革项目与成果。
3科学研究成效显著
内科学团队依托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呼吸疾病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神经病学实验室),广州市重点建设实验室(心血管实验室)等学科平台优势为学术支撑,探索新知识、开发新成果、产生新思想,为团队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持。在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通过团队的优势将教师的科研资源有效整合,并利用教师间的协作及学术资源共享,在学术方向上形成团队学术特色,提升团队核心竞争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水平。
2009年本团队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钟南山院士获得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2位教师担任了二级课题负责人。2009年内科学教学团队成员还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立项、广州市教育系统首批建设的创新学术团队立项2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资金项目4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教育部博士点科研基金1项,其他省级科研立项6项和市级科研立项4项。2009年,团队成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60余篇,其中SCI论文10篇,影响因子大于2.0的论文有9篇。科研立项和科研论文数量和质量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工程教育 专业认证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78-02
近10年来,中央财政在职教改革与发展各类项目上共投入专项资金1113亿,取得了很大成效。这些投入中很大一块用于师资队伍的培训。11-13年财政已安排16.6亿元,推动了国家、省级和学校三级教师培训体系的建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由此凸显了教师在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专业认证已被众多国家作为教育质量评价和鉴定、保证和提高的重要手段。评价机制从奖惩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高度重视“从学看教”以及教师自我评价和专业发展。这样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对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很高的素质要求和标准,目前高校的教师职称评价体系和社会现实却导致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制约了当前工程教育改革中教师工程能力发展和教师教学改革。
一、专业认证对师资队伍的素质要求的问题分析
2014年第一期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培训会上,教授对专业认证的标准进行了详细地解说。下面本文结合专业认证对师资队伍的五个标准要求来分析当下高校的工程教育改革中教师队伍具备的“素质要求”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数量满足教学要求,结构合理,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对于教师的数量,基本上处于稳定发展的高校都会在人才引进的时候考虑教师的数量配备和结构优化问题。专业认证对教师的年龄和学缘结构也有一定的要求,本人所在学校通信专业的教师年龄和学缘结构比例中青年教师比例偏少。工程认证是新形势下的改革,需要更多的青年教师参与并付出。然而,专业认证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给本科生授课,这一条要求如果要真正达到,存在很多客观现实问题。首先,兼职教师的聘请问题,由学校层面聘请还是分院层面聘请,甚至是专业层面聘请呢?当然,如果是请企业或行业的专家来给学生做一次或是几次讲座,这应该不会有问题,但这不能称为兼职教师。专业认证要求的是专门为本科生定期定量地授课而聘请的行业或企业的专家才能称之为兼职教师。
(二)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
从这一点看出,专业认证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目前的状况还远远不符合要求。而我们专业坚持校本研修的层次性和多元化,坚持“专业引领、骨干带动、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自主发展”的策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校当中比较欠缺,目前高校教师一方面要授课,一方面要做学术研究,涉及工程项目的相对较少,所以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比较欠缺,但在专业认证这样的新的形势下,鼓励和资助教师参加各种国内外的培训和进入企业实地考察和挂职势在必行。高校的考核机制和对教师的评聘机制与当前专业认证对教师的教学上的素质要求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对于工科专业来说,特别是中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会员以后,专业认证在国内高校已成为常态,我们的专业课程中的双语教学比例应该有所增加。这个对教师来说,海外背景尤为重要。
(三)教师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中,并积极参与
个人认为目前的教师的考核体系和职称评定制度决定了多数教师都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当中,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一流大学都有所谓的“非升即走”政策,这让许多老师都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去做科学研究、写论文。在一般的高校里面教师科研经费的考核、职称的压力也不得不迫使多数老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做科学研究。当然,很多高校认识到了科研和教学不可兼得,但是即使偏向教学的职称评定条件中也需要在教学上有教学项目和较高级别的教学论文和少数的科研论文,而往往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教师而言,申请教学项目、发表教学论文甚至比申请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更难。在这一点上势必约束和阻碍教师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到教学和学生指导中。
(四)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
教师除了教学就是科研,教学和科研都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等等,那也只能是力所能及,偶尔做做,一般学生也不太会找专业教师来咨询,除非专业教师正好是兼职做班主任工作的。大学的教学模式,教师上课后做自己的科研,学生继续上其他课程,所谓的指导咨询服务是只有少数双方主动有强烈需求意识的情况下才有的行为,往往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的指导是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专业负责人在开学初或专业导论或专业讲座时才会涉及一些笼统性的指导。当然,目前浙江省出台了一项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这一行动计划的推行的确非常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会有很大帮助。小班化和分层教学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增加了师生互动和交流的机会,这也会增加教师对学生指导和提供服务的几率,但也只是由点到面逐步才能铺开,而专业认证要求教师对学生提供的指导和服务更多。
(五)教师必须明确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培养目标要求
专业认证要求教师要充分知晓和理解所承担相应能力导向教育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相应毕业要求,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满足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他知道什么”,而是“他能做什么”。这样的学生是否能达到预期的能力培养目标,是显而易见的。以前评价教师的标准是教师知识传授得好,课讲得好。这一标准要求对教师自身的各方面的素质要求多很高。据调查,台湾科技部长张善政点出台湾的各大学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也是经常不符业界和市场所需,学用落差严重,学生学习意愿低落、大学四年知识学习的成效不佳,美国也差不多。最近的全国性样本调查显示,36%大学毕业生在认知和知识能力并没有收获。为此,国家教育部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不断推出,工程教育认证、卓越计划、转型、课堂教学创新等等。
二、评教机制现状及分析
既然专业认证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模式要突破,要改革创新,对于教师来说,是个挑战,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那么紧随的教师的评价机制和体系是否也要创新和改革呢?既然我们的高等教育要进行专业认证,那么我们既要了解国际的专业认证,也要有自己的创新。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教师的评价都是采取量化评价机制,这种数字化的评价虽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是并不一定适应于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和对学生的指导学习。而随着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在高校的推行和铺开,对教师在教学的工作要求仅仅用数字量化已经行不通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理念已经从重知识教学向重能力培养转变,教师的教学评价应该更合理。
目前,我国有些高校过分追求教学评价结果的数值统计和排序,评价结果过多地与教师的聘任、职称、薪酬等奖惩挂钩。结合对专业认证的认识和体会,本人认为建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可以有效地使得教师充分知晓和理解相应能力导向教育任务,从而在教学中落实课程中对应的毕业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满足培养目标要求。考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和发展”。通过评价帮助教师了解自身的潜力和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职责,认清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职责,通过评价持续改进,使之适合学生发展和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结论
当下高校推行的专业认证工作实际上就是为了适应21世纪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从知识本位的人才观向能力本位的人才观转变。专业认证工作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得以实现和满足的首要是教师的评价理念和评价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情况,更多的是一种“合格”、“达标”评价,而不是为了“排队”。为此,专业要建立起基于能力成长的学生课程学习评价,通过建立起过程性、多元化、能力型的教师教学评价反过来“迫使”教师树立起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观。而管理层要设计出基于学生能力成长为导向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强迫”教师转变育人观念和教学模式,积极适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吕丹.浅析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J]. 职业技术. 2013(10).
[2]翁伟斌. 高等教育认证的国际态势和我国的应对[J]. 教书育人: 高教论坛, 2009 ,(9).
[3]鲁林岳, 张寿松.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时段的调查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10 ,(1).
一、校本研修的三重内涵
一是校本研修是“基于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校本研修是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发现、思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最有意义的问题。当多媒体技术全面挑战传统课堂的时候,学校积极应对新形势的发展,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校本研修;学校以《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为主要内容,结合实际工作,要求教师对照自己的言行,开展“提高自身修养和责任意识”的校本研修;随着“终身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学校开展了“创建阅读型校园”的校本研修,旨在以此带动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积极开展学科知识研修,以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
二是校本研修是通过学校自行策划与实施的,即“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发展”而有效推进的。学校大力支持校本研修活动,通过自行设计与策划安排,做到成系列、分阶段、有层次。例如,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修活动中,信息技术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其他教师进行统一培训,已卓见成效;在“提高自身修养和责任意识”的研修活动中,以党总支和团委为核心,通过集中学习、观看视频材料、小组研讨等方式具体实施,并且积极通过心理课堂等渠道教育学生;学校政教处正与语文组、历史组联合开展国学教育活动,通过示范课、观摩课等方式唤起师生心中对圣贤哲思的温情与敬意。有诸如双语教学等学科问题,也在各教研组开展得如火如荼;加大硬件建设力度,为阅读型校园等活动提供保障。
三是校本研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经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校本研修,教师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软件操作技术,并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自身修养和责任意识”及各学科的研修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增强了其事业心和责任感,使学校形成了一种忠于、勤于、乐于教育事业的优良师风。近两年来,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代表,如国家、省、市、区骨干教师55人,各级优秀班主任21人等。学科知识研修是一线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加油站”,让教师们自觉地走向了学科教学的最前沿,使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校本研修的实践探索
1.“航天励志”特色,课题引领发展
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在学校60周年校庆上的讲话燃起了师生心中的激情,开启了校本研修新的思路。学校物理组开展了“探索宇宙空间,继承航天梦想”的研修活动,并以校本课为载体让航天知识走进了课堂。在此活动的影响、推动下,学校先后有百余名学生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其他名校的航空航天专业。2016年5月,戚发轫院士在学校建校70周年校庆之际第四次重返母校,为全校师生及老校友做了长达三个小时的题为“航天技术与中国航天”的主题报告,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再次勉励师生。
学校分别聘请资深航天科普作家、中国宇航学会《太空探索》杂志社原社长兼主编田如森教授,国家青少年航天科普教育专家、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金声老师,莅临学校参观指导,为全校师生作专场报告,展示人类航天成果与航天人的科技素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点燃了学生们投身科技事业的热情。田教授还向学校馈赠了珍贵的航天种子,让航天育种项目走进了“金高生态园”,为学校的航天特色发展助力引航。学校抓住这样的机遇,申报了省级课题“航天励志在高中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课题促研修,以研修谋发展。
2.以课堂改革促校本研修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切改革的基础,也是一切改革成败的关键。在全国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培训方式被各个学校广泛应用,但此时的校本研修便具有其他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
现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受到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所谓“翻转课堂”,是指学生提前完成课堂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学校教师们通过不断地践行翻转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校派教师到厦门等地学习关于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相关教学模式,并投资修建了标准化录播教室等。有的教师在欣赏了很多微课后,虽然自我感觉良好,但实际操作起来完全可以用“抓狂”来形容。所以,在接下来的“翻转”路上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故应做好保障工作,加大对教师相关方面的培训力度,进一步调动学校校本研修及发展的动力。
三、校本研修的主要依托
校本研修的顺利开展必须以大批的骨干教师为依托,带动全校教师共同研修。
在以研带训的大形势下,学校选择了“校本科研骨干的培养和作用发挥”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水平。该课题的22名参研人员中,有区名师7人,首席教师4人,区级骨干教师8人,市级骨干教师5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他们是学校校本科研工作的中流砥柱。另外,有6名年轻教师参与,他们是教育教学新秀力量,均在优质课、教育教学论文、课题等方面表现出不凡的实力,是校本科研工作的后备力量。
1.1明确思想,统一认识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对本科教育的一次大检阅,是规范高等学校办学与管理,促进学校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大措施,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是很有必要的。我院充分认识到迎评促建对提高学院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重大意义。2006年初学院成立了本科教学评估领导小组,专家小组及工作小组,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制定了珠江医院《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组织实施方案》,对主要内容和要求做了详细的说明。学院上下明确了思想,统一了认识,牢固树立迎评促建工作的中心地位。全院动员、全员动员,“人人皆知、人人过关”,全院同志在思想上树立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使命感,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充分认识评估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的同时,对本科评估的目的及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1.2明确任务,统一方向
为迎接预评估,学院提出了“全员参与、领导当先、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全院一盘棋,成立了评建领导小组,评建办公室,机关工作组,督导小组,临床评建组,其中临床按照业务分工分了14个组,每个组的任务都非常明确。稳抓评建重点:一是各种评估材料的准备;二是教员、学员的准备;三是硬件条件的准备。学院、教研室、三级学科三个层面按照评建要求准备,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1.3明确计划,统一步骤
我院的迎评工作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学院组织专家及评估领导小组成员与校本部专家共同赴外院参观学习阶段;②学院组织评建专家集中学习,制定《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组织实施方案》,迎评工作全校动员阶段;③2008年5月份学校自查阶段;④2008年7-8月份请外校专家模拟评估检查;⑤2008年9月份迎接广东省教育厅本科教学工作检查评估;⑥2008年12月迎接教育部专家检查;⑦学校整改阶段。根据各阶段要求,学院各部门从全员迎评知识掌握、教师学生培训、座谈会的准备、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迎评材料的整理等五个方面,积极准备,同时进行自查、自纠、自评,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根据学校两次自评的情况,外校专家模拟评估检查及广东省教育厅本科教学工作检查评估情况,总结各阶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存在问题对下一步工作重点作详细的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各处(室、部)、各教研室、科室的任务分工,制定了严格落实层层负责的责任机制。
1.4明确细节和重点,统一部署
由于我校前身为第一军医大学,从为部队培养医科人才到为地方培养人才,面临人才培养对象,办校方针的转变,在行政、管理、教学等方面与地方院校存在差异。而采用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对我校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估,评估结论都有可能出现偏差。因此根据我校参加外校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经验,针对我校实际,加深评估方案中部分指标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明确细节和重点,制定了详细的指导意见,并统一进行部署落实。例如关于迎评材料的准备方面:明确了分卷材料要严格按一、二级指标中的各观测点进行准备,对这部分内容应逐项准备,突出重点和特色。关于迎评准备工作中应重点把握的问题方面,强调了关键指标的准备是迎评资料准的重点,注意基本数据的一致性。对评估指标观测点中最易出现的问题,考察与考核中易出现的问题作等也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说明。
2加强建设,注重质量是迎评工作的核心
2.1加强教学基地建设、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基地建设、教学硬件设施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近年我院每年投入教学经费300万元,进行各项教学基地,教学硬件软件设施和教学办公设备的改进。新增了各项内外科教学式教室、外科操作技能训练室、外科手术室及动物实验用房共1450mm2。学院新增了数字化教室350mm2,用于多媒体教学。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网络建设,教师课件及视频材料经归类上传方便学生自学和复习。所有临床课程纳入了计算机试题库管理。增加了师生互动园地,课外辅导专栏等,便于师生课外交流学习。学院2006年申请了全国腹腔镜培训基地,正在积极进行相关设备的购买和场地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针对临床医学院部分科室人员结构欠合理,部分临床教研室师资队伍出现断层,高学历的教师比例尚可,中级职称教师比例仍未能达到要求的情况,为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学院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选拔方案,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学院从抓好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着手,以名优教师为示范,组织中青年教师观摩学习,并每年进行中青年教师“教学擂台赛”,教研室、教学督导组、优秀教师点评的方法,迅速培养了大批中青年教师。学校及学院设立了教学基金,鼓励中青年教师申请教学基金及发表教学论文,激发教学热情,提高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理论探索、课程建设及临床技能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尤其我院的双语教学及查房示范课件得到了校内外专家的肯定和好评。通过上述措施,我院临床师资队伍稳定,具备了成熟的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学效果。
2.2严抓教学规范化管理
学院一贯重视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为了迎接本科教学评估,我院更是严抓教学规范化管理。先后制定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实施细则》、《本科教学督导制度》、《临床实习考核办法》等制度和文件。内外妇儿科以第6版教材为基础,根据临床医学特色和发展,重新编制了《临床医学教材》、《临床医学进展》,汇集各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要求授课教师对卫生部本科教材进行深加工和再研究,使学生在学习临床基本知识的同时,对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及研究方向有了进一步了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医学探索热情。各科室及各教研室设立了专门的教学秘书,整理各种教学档案及课件,教研室记录手册、临床教学记录手册、教学过程实时记录、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
2.3严抓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评估成败。在传统的课堂观摩教学和临床实习评估工作基础上,我院进一步建立起符合我院教学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通过实施主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学事故一票否决制度,同行评议制度,督导委员会听课制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制度,研究生导师制度,研究生中期考核汇报制度,院系教学状态评估与考试过程监控制度,考试质量分析制度和试卷评估制度等,增强了教学质量意识,建设了教学质量文化,构建了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确保了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4严抓临床基本技能培养
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的培养关系到学生成才关键,也是评估检点内容之一。为此,在强化训练的同时,学院编印了《临床实习诊疗技术操作规范》,进行临床基本技能强化培训,对临床各科室常见技能内容进行了规范化整理汇编,并对各项技能设立考核标准。规范制作了包括外科无菌术,切开、缝合、止血、打结以及各种穿刺术等示范多媒体课件。录制了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三级教学查房录像,各类外科手术操作多媒体材料等。建立实习医师外科操作手术室,购买试验动物,抽调优秀中青年教师专职操作培训。在此基础上,科室筛选病例进行实习医师“主刀”操作,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临床技能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
3归纳总结,完善材料是迎评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过程中,材料准备亦是一个艰巨而琐碎的工作,主要包括自评报告在内的背景材料,佐证材料和备查材料。材料准备过程也可以说是对学院多年来教学工作的总结回顾,有利于我们发现不足,更好地规划今后的教学工作,促进教学工作持续发展[3]。为此学院专门成立了相关的材料准备工作小组,学习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有关材料,将评估方案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分解,深刻领会评估指标的内涵和外延。各工作小组分工明确,对有关材料进行全面收集、归纳和整理。各临床科室及教研室组织专人收集整理原始材料,并进行加工整理,一般由科室教学秘书或行政住院总医师负责收集整理;材料撰写小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加工,进一步整理各项备查材料,撰写初步总结材料;材料审核小组专家则对照评估指标和要求对撰写材料进行进一步检查,查漏补缺,不断规范,不断完善。各教研室、各处室撰写自评报告,学院汇总撰写自评报告。自评材料的准备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薄弱环节,突出特色项目,注重内涵。备查材料目录,自评结果及多媒体汇报材料通过学院专家小组论证及大学,省专家小组评估检查,保证材料的准确性,完善性和科学性。各专项评估结合学校的教学状况、基本统计数据,自评报告等材料公正、客观;定性材料要有依据,具有说服力,定量材料要数据真实准确,有利于专家组结合进校实地考察作出评判。
关键词: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教学能力
军医大学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无疑对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促进军队院校教育事业发展,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全面落实科技强军战略和努力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医学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进入“十二五”后,随着新老交替,不少青年教师将逐步走上讲台,如何巩固“迎评创优”成果,继续保持教学优势,推动课程教学质量与水平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中,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尤其是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高校值得探讨和关注的课题。现结合个人的教学经历,就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自我培养与提高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青年教师要主动作为
就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的青年教师而言,不仅担负着繁重的医疗和科研工作,而且常年承担着临床实践教学(临床见习、实习)任务。近年来,一批青年教师获得资格认证后,已走上讲台开始承担课堂教学(临床专业课)。青年教师是一个多层次、多学科的医学人才群体,其医学理论知识和学历结构尚能较好适应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的需要。但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和课程的限制,均未受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与训练,对教育规律和原则、教学技能和人才培养等知识相对馈乏。又由于青年教师从教时间短,还缺乏教学经验,因而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相对较弱。
所谓课堂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传授知识,以及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教育的能力(1),是课程标准理解能力,运用教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驾驭课堂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传授知识能力,指导学生能力,调控教学活动能力,熟练地运用传统和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能力等多种能力的集成和应用。因此,青年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样需要勤奋钻研和学习,并勇于实践,才能驾轻就熟。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已成为临床教学的骨干力量说明,只要青年教师明确教书育人的使命任务,主动作为,力行师德,就能够脱颖而出。
(二)增强教学意识,促进教学相长
青年教师一般存在着重医疗和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这有着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行政导向,其实这对青年教师的发展是很不利的。青年教师在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时切不可有所偏颇。医疗、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教学的过程也是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巩固和再学习。在今天,青年教师更应正确地处理好医疗、教学、科研三者的关系,使之更好的协调发展。只有强化教学意识,才会主动地去学习现代的教育理论,不断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按学生的专业、兴趣、需要来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实现共同提高。
(三)坚持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并重,扩大知识面
我们注意到,一些青年教师经过培训走上了讲台,在授课时明显地表现出专业知识面的不足和教学技巧的缺陷,看屏幕较多,不能脱离教材,不会旁征博引,延伸知识面,不能恰到好处地结合典型临床病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语言表达平淡无味,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使得授课效果大打折扣。说明知识的匮乏,是很难胜任课堂教学的(2)。
作为临床青年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是事业发展和教学的基础。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专业知识不等于教学能力。如果说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从事教学工作的基础,那么人文知识则是提高青年教师人文素养的必备条件。如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各类文章、书籍所反映出来的人类社会知识浩如烟海、博大精深,青年教师唯有博览群书,才能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拓展知识面,丰富科学文化知识,这对于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3)。
(四)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对于一名青年教师来说,怎样使教学能力得到较快提高,以适应教学的要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多年来,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除了单位有计划地送出培训外,主要还是在岗培训为主,一般从旁听→带见习→实习→小班课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在确定上理论课前,须获得资格认定,经过试讲合格后方可登上讲台。因此,青年教师在走上教学工作岗位后,就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实践,培养教学自信心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自己的天赋优势和聪明才智,用自己的能力和魅力去感染学生,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主动为学生讲解临床知识与技能,主动为学生讲授临床专题等,为日后登上讲台进行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在教学基本功上下功夫
课堂教学能力就是教学基本功的具体体现,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以达到更高层次的要求。但我们看到,教学基本功往往是一部分青年教师的最薄弱环节。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基本功”的含义是“从事某种工作所必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学基本功的范畴较为宽泛,但作为青年教师还是首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起。
1.做好课堂教学设计
要讲好一堂理论课,离不开课前较完美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源于对课程标准的透彻理解,依据课程标准来使用教材,钻研教材和驾驭教材。重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地归纳、取舍,进行优化组合,使学生明确本次课的教学内容、目的和基本要求,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学习。要认真思考如何导课,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怎样突破难点内容,如何利用好多媒体、板书,在什么情况下和学生互动,双语教学的比例,如何把握好教学时间,如何做好课堂小结,如何布置复习思考题等,都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得到体现。#p#分页标题#e#
2.认真撰写教案
教案是根据课程标准,应用教材、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的依据和具体计划,集中反映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思想。教师应充分熟悉教学内容,撰写教案时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系统地体现出学生需要了解、理解和掌握(应用)的知识节点,重点和难点内容清晰明了,整个教学内容即前后衔接联系紧密,又层次分明。如外科疾病,采取以器官系统知识点为引导,以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为主线,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从解剖学考虑,是何系统、何脏器发生病变;从病因学考虑,是感染性或非感染性,或由其他原因造成;从形态学考虑,根据影像学和内镜检查,组织或器官有何形态改变;从病理学考虑,组织或器官有何病理改变;从病理生理学考虑,病变器官有何功能改变;会出现什么症状、体征;如何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措施和原则。这样使知识系统化,能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突破难点。因此,只有认真撰写教案,才能做到思路清晰,心中有数,更好地驾驭课堂。青年教师撰写教案尤其要克服拷贝教材,重点不突出,教学方法与手段无体现,教学时间分配随意性,小结和复习思考题质量不高等问题。
3.学习、掌握和提高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质量
随着电教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一项基本功。因此,青年教师应学习电教理论,积极参加电教培训,提高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质量与水平,合理地将电教手段与其它教学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需要指出的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有规范性要求的,切忌随心所欲,粗制滥造。
4.板书
随着课堂电教信息化技术的普遍应用,板书的作用逐渐淡化,特别是青年教师,授课完全依赖多媒体,对板书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设计板书知之甚少,甚至认为板书可有可无。课堂教学不是学术交流,向学生传授知识,如果缺乏板书,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也是不完美的课堂教学。正如现代化的医疗诊断仪器不断更新问世,但始终不能替代医生的问诊、查体(视、触、叩、听)和听诊器一样。因此,板书是教师的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对授课内容有重点地、系统地在黑板上展现出来的艺术(4)。板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但可以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更有助于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5.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
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就是以语言为主线,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整体协调配合应用,来达到教学目的的。作为教师,应当是语言运用的典范,一是力求准确严谨,规范地应用医学术语来揭示疾病的现象和本质,有理有据,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是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三是把握好语言节奏,抑扬顿挫,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流畅生动的语言,必然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因此,青年教师在平时就要有意识地注重语言口才训练,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杜绝语言表达不连贯,言不达词意,不规范用语用词,对基本概念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等问题。
(六)善于向他人学习,不断总结经验
一名青年教师的成长通常需要五年左右的时间。如果青年教师总是能够虚心地向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教师学习,吸纳和借鉴他们的好方法、好经验,不断思考感悟,无疑对自己在学习和借鉴中提高能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完成教学任务后,要善于总结和反思,认识和克服教学中的不足,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更新知识结构,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更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也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总而言之,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自我培养途径是多方面的。需要强调的是,青年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增强教学科研意识,积极申报各类教学科研课题,开展教学研究,撰写教学论文,促进教研相长,这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宋春燕.牛道生.论高校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策略。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30(4):106~109
2.陈秀琴.吴石佳.戴朝福等。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调查分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