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2 07:50: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近年,许多学者采用各种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比如,缺乏自信,自卑感强,情绪低落,感情脆弱,耐挫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有障碍,等等。
而这一切也让有关专家忧心不已,杨叔子院士曾经提出:“智商越高,情商出现问题,对社会的危害越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复杂、多变,具有独特性,其引发原因多种多样,在具体处理过程中应全面细致地分析其诱因,以便对症下药,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分析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已经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从历史文化方面。受中国悠久的文化和封建历史影响,使中国人在骨子里有一种含蓄和矜持,形成了内向的民族性格。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对心理学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造就了西方人张扬个性,提倡人权的特点。然而,进入新纪元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世界性的高度同步,中西方文化在新一代骄子们的思想中汇流。格格不入,甚至相互对立的文化特点,使大学生在人格与道德方面倍受冲击,而脆弱的心理防线也随之崩塌。使许多人产生了浮躁的心理,无所适从,有的人由于某些心理压力,产生了心理疾病也不懂得去就医,甚至不敢去就医。
2.从学校环境方面。高中时期的学习、生活环境与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不同。高中的学校教育模式只注重学生的成绩问题,只重视升学率。而将学生的生活能力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培养,品德的教育等问题放在次要位置,有许多中学根本就没有将学生的生活能力培养,心理素质培养,品德教育问题列入议事日程。这种高中教育的现状,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当受到过这种中等教育的学生升入大学后,角色、地位及学习和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有着极大的改变。必然对大学生活产生极大的不适应;而中学生中又有许多是独生子女,不论其家庭是贫是富,都是家庭的中心和宠儿,由于聪明、学习好,受到老师及亲友的过多关注。进入大学后,当这一切不复存在时,就会产生失落感,原本脆弱的心灵会变得更加多疑和敏感。加之这个年龄段正处于青春躁动期,渴望友谊、爱情,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而又不善于和人沟通、交往,不会主动地去理解他人。他们也必然会对大学的生活感到很不适应。第一,大学生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独立的处理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问题,但据调查,有相当多的学生以前在家里没有洗过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第二,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条件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而已包括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其他一些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秀而其他方面较差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其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第三,现在的大学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若几门功课不及格就会面临失去学位,降级甚至遭遇退学的危险,这就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加之大学中主要是靠学生的自学能力来进行学习,与以往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很不一样。使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不知怎样进行学习,而感到茫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情绪低落、失去自信、心理失衡、导致心理异常。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3.从家庭方面。家庭是始终伴随人类从婴儿,少儿一直到成人时代的重要外在因素。众所周知,人类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以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为基础。父母和睦的家庭孩子往往性格比较开朗,心理承受能力较好,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孩子的脾气也趋向于暴躁。而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和自卑是其共通特点。很多大学生家庭的不幸福,会使他的心理产生阴影,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逐渐显露甚至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同时,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也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过于依靠父母,心理承受能力偏弱的主要问题。
根据上面所述情况,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解决:
1.从历史文化方面,转变思想,老师应耐心地引导学生对外来文化仔细筛选,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让两种文化在大学生的思想中融会贯通。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即将产生的,或者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对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社会和学校要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关爱。
2.学校教育方面,第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充实高校课余生活,探索不同路径的教育模式。多方面多角度的加强心理的教育,打破模式化和形式化的束缚,走到学生当中去,走进学生生活中去,把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做细,做实,做好,给学生们更多的心理关怀。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普及和增强他们的心理卫生知识,以便于他们在产生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疏导。第二,辅导员在加强心理教育这个工程上,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大多数同学们的心目中辅导员是他们最可信赖的人,辅导员是他们心灵中的依靠,他们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辅导员。所以,辅导员来做学生们的心里教育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辅导员应该将思想政治工作,道德教育和心里素质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因此,辅导员应深入到学生当中去,贴近同学、了解同学,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做好学生们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及早发现,及时疏导,及时解决,是解决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如今的大学生呈现出的心理问题增多,且在重要性的次序上也发生了变化。情感、社会交往和学习是老一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上的重要程度分列前三位,现在的前三位仍是这些问题,但社会交往已上升到第一位,情感排第二,学习问题在第三位。外表、就业、性等因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新热点。这是记者从某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获知的信息,中心成立于2004年,设专职人员两位,3年来,中心整合学校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心理知识普及、专题讲座、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及各种生动有效的教育活动,协助同学们克服在学习、生活或成长中所遇到的心理困扰。
经过这几年的连续的跟踪调查,中心老师发现,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我怎么处处不如人
调查中21%的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一部分学生看到班上有些多才多艺、能力较强的同学,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知道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中心主任吉梅老师指出,在大学阶段,新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而且新生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2、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大学不是人间天堂
调查中42%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时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总爱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在高中埋首苦读。但学生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办学水平、政策环境等各方面与本科高校相比还存在着差距,容易造成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校园后感觉“低人一等”、“脸上无光”。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因此,学生出现了各种不健康的心态,如无奈、失意、混文凭向父母交差等等,这些心态的存在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心理。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大学后,他们一时无所适从。有些学生感觉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心中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
3、人际交往困难:想要交往又怕交往
调查中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4、毕业时的心理危机也要提前预防
“如果从头来过,我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吉梅老师称,其实,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压力要比低年级学生大好多。自我储备(包括知识储备、能力储备等)的缺乏,对就业质量的期待,成了毕业生最大的心病,由此使他们情绪上产生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如果从头来过,我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成了高年级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许多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存在很强的盲目性、随机性和从众性。许多学生在毕业前拥有许多“证书”,但却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以至在就业竞技场上迷失了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学习、生活、工作压力,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愈加尖锐,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学业问题
(1)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力是激发学习、维持学习并将学习导向某一目标的原动力,是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如果缺乏学习动力,就将失去为理想奋斗的航向。(2)学习目的不明确。部分学生以考入理想大学为唯一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缺乏长远目标,一旦考上大学,实现近景目标,就进人了“动力真空带”,出现厌学情绪。
2,情绪问题
(1)抑郁。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亲和感差,连续的考试失败、失去亲人、失恋、同学感情失和等都是抑郁的直接诱因。表现为持久的情绪低落,常伴有身体不适、睡眠不足、心情压抑、无精打采、什么活动都懒于参加,什么事也提不起精神。(2)情绪失衡。大学生的社会情感丰富而强烈,情绪波动大,喜怒无常,会因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考试失败、情感受挫而一蹶不振,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3,人际关系问题
(1)人际关系不适。进入大学,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面对新的人际群体,多少有些不适。很多学生对大学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很不适应。(2)社交不良。有些大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能力与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担心失败,从而影响了其潜能的发挥。
4,焦虑问题
(1)自我焦虑。青年时期比任何年龄更关注自己在他人尤其是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学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长相、胖瘦、高矮、能力、魄力、魅力,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焦虑。(2)考试焦虑。大学考试对基础较差,有过考试失败经历的学生尤其突出,他们无端担心考试失败,甚至产生了厌倦考试的心理。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研究表明,导致心理疾病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是生理、心理、社会诸因素共同作用于个体的结果。当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更是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1,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后,是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没能效开展起来,一方面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从而使学生没能了解到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导致多数大学生缺少心理健康的意识。因而一旦在学业、事业、感情等方面遭遇困难或挫折就表现的差强人意,心理健康意识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
2,社会环境的改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具体来讲,第一,在个人追求方面,由于自我利益和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和实现又不能正确面对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第二,转型期阶段,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良现象、违法违纪现象,这些现象会使本来渴望公平的大学生们感到失望和难以忍受,导致有些学生心理发生重大改变,甚至心理失衡。
3,大学生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人的一生中心理发展变化最激烈的时期,面临着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适应问题。其一,随着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大学生对胜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生理发育、两性关系、恋爱等方面经常出现心理困惑和障碍。其二,大学生独立性增强,开始积极思考人生,不断自我反省,探索自我,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情绪起伏大,容易诱发心理障碍。
三、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来自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诸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也需要引起学生、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关注。
1,引导大学生关注个体心理健康
(1)坚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心理与健康的身体密不可分。对大学生而言,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作息、平衡膳食、科学用脑、劳逸结合、积极休闲、适量运动。(2)培养和完善人格。人格的健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当正确评价客观事物,正确对待自己与他人;善于管理情绪,体验正常的情绪情感,主动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与学校生活。
2,学校建立大学生心理救援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干预体系
当代大学生是在我国传统价值观念和西方多种价值观念的交替冲击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近一段时期大学生犯罪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引发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本研究从心理学理论入手,探索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体系。[1]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心理健康的含义目前没有明确定义,但可以归纳为:个体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状态,并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根据以上健康心理的定义,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变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环境适应问题 适应问题在大学中广泛存在,在大一新生中表现比较突出。受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和区域文化差异、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环境适应性也有着较明显的个体差异。
2 学习问题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强烈的求知欲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和自制力欠缺的矛盾是学习问题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 人际交往问题 青年期心理固有的封闭、敏感和冲动特点。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心理上渴望被人了解、被尊重和自我封闭相矛盾,加之个体的性格、认知、情绪和受到刺激的反馈的差异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种种问题和麻烦可能会引发心理问题。
4 恋爱与性 身体的成熟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相对于寻找共同志向、携手一生的伴侣,他们更倾向因对异性的神秘感和渴望轻率地看待恋情和性。由于我国性教育落后和受西方开放观念影响,更容易因感情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2]
5 就业与发展 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竞争日益激烈,无形中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压力。多数学生过于理想化,缺乏对社会和对自身的了解,有些人甚至盲目自信或自卑。面对就业和未来发展惶惑不安,充满及焦虑和彷徨,由于缺少调节压力的有效手段和知识,少数学生可能因过于焦虑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体系
从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阶段性来看,干预体系可分为预防性干预、早期干预、危机干预和心理康复期干预。预防性干预为干预体系的重点部分,就是在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创伤性事件之前发现问题并实施干预,避免紧急事态的发生发展。
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体系可根据大学生青年期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类型依托如下方面开展。
1.建立学生健康档案
健康档案应于学生入学时建立,涵盖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病史及遗传病史、家庭详细信息、心理测评报告等材料。定期对学生进行跟踪测评,在保护隐私前提下将相关信息整合给教育相关部门与人员,做到按需调整,因人施教。
2.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和家庭反馈机制
家庭环境奠定个体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家庭氛围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长的个人素质、文化水平、教育方式和掌握的心理知识对大学生品德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必然要求家长加强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提升理论知识水平。同时,建立高校―家庭信息反馈制度是确保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功干预的前提。
3.建立高校健康教育体系
在高校教育者中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素质。丰富理论课内容,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技能的指导,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趣味性和应用性。高校应利用校园分化推广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学会调节压力、控制情绪、找到合理应对方式,从认知、情绪角度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
4.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
高科技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渠道了解社会,但多渠道的信息因缺乏有力的监管导致信息驳杂。心理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易受负面信息影响产生错误的归因,从而产生错误认知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在预防体系中应充分应用传媒的正面作用,并通过加强监管、教授学生获取正确信息等方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3]
5.重视社会支持体系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体系包括其父母、朋友、老师、亲人等等。当遭遇心理无法开解的问题时,社会支持体系能够帮助他们得到较好的心理缓冲。回顾大学生犯罪案例,除却精神疾病和人格障碍外,大部分都没有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提升全民理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4]
6.建立危机预警和处理系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全方位预防体系建立的同时也需要建立起危机预警和处理系统,规范心理危机处理预案,减少突发事件和创伤性事件带来的危害。[5]
参考文献:
[1].田万生 张文玉.青年心理学 [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2].欧阳辉.大学生心理健康应用教程.[M].辽宁教育出版社,2012.
[3].朱志贤,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大学生中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极少,多数学生遇到的都是一般心理问题。但是,即使一般心理问题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发展,而且对一般心理问题若不及时调节和疏导,持续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适应问题
这一问题在刚入大学的新生中较为常见。大学新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新生来自全国各地,以往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成长经历、学习生活基础等相差很大。来到大学后,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方面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适应。由于目前大学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普遍较弱,所以,在大学生中生活适应问题广泛存在。
2学习问题
从学习方式看,大学的学习方式与中学有着显著的不同,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因此要求大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以及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和自制能力。从学习内容看,大学生既要学习基础知识又要掌握专门的技能,学习内容多、范围广、任务重。因此,如何有效的利用时间学习知识发展自己,也是许多大学生焦虑的问题。
3人际关系问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人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封闭、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回避的。总的来说,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对性发育成熟缺乏心理准备,对异性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并导致心理障碍。
5性格与情绪问题
性格障碍是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也较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猜疑、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例如:有的同学或者认为自己相貌不佳,或者认为自己能力比别人低,或者认为自己知识面窄等而自卑,用有色眼镜看自己及周围环境。
6神经症
神经症是一种非器质性的、大脑神经机能轻度失调的心理疾病。神经症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类心理疾病,神经衰弱、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经症的临床表现特征[1]。神经衰弱是大学生中较常见的一种神经症,在各类神经症中占56.7%。以精神易兴奋却又易疲劳为特征,表现为紧张、烦恼、易激惹等情绪症状。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从何而来?总的来说是“高”与“低”之间的矛盾。高是指大学生是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强烈;低是指其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正是这种矛盾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可以从三方面考虑:
1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早期教育和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人的性格主要受其童年生长环境的影响,对个体早期发展的研究表明,那些在单调、缺乏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其心理健康发展将受到阻碍。
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相当一部分家长多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心理。中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研究室岳冬梅教授对我国神经症与早期家庭关系的研究表明:中国父母有更大的倾向是不把子女视为独立的个体而是作为他们的私有物和附属品,从而对子女有明显的操纵、控制和惩罚行为[2]。
2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原因
我国目前“四老、双亲、独苗”的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孩子在家庭中地位很重,物质需要首先满足子女,富裕家庭以子女上学开支为中心分配经济财力,贫困家庭“砸锅卖铁也要供子女上大学”。大学生听到的多是社会的期望之词,结果是拔高了部分学生对自身在社会位置的认识。然而一接触到社会,又感到苦恼、自卑,并把这种自己能力上的弱点归结为社会、家庭没有为自己创造一个好的条件,变成一种对社会、家庭的抱怨,有的甚至发展成报复社会的心理。
大学生群体暴露出的心理问题并非完全是大学生自身造成的,很多问题是个体在所处的家庭环境、小学到高中所受的教育中长期累积潜伏下来的。例如,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溺爱保护过多,缺乏独立生活、自我调节能力;贫困家庭的子女承受过高的、孤注一掷的沉重期望,不能实现就“无法交差”的心理压力巨大;中学教育重成绩、轻能力,缺乏对学生完善人格的培养等。这些问题往往在大学这个特定的学习、生活环境中逐渐暴露出来。归根结底,这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阶段性的反映,是独立性与依赖性、幼稚性与成熟性、理解性与闭锁性之间的矛盾,即一些国外专家所说的“心理延缓”或“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不同步”。
3社会现实的影响
在过去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学在校生就是国家的预备干部,大学毕业生的身份是和国家干部划等号的,使得学农的不愿也无法回到农村,学工的不愿到企业,造成有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是这种功利性很强的价值导向,成为中小学教师和家长鼓励学生拼命读书考大学的原因,“只要上大学,什么都有了”,“你们今天读得苦,上大学就轻松了”等思想引导学生。而学生考入大学,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当前大学生中的不少心理问题,就是由这种巨大的落差造成的。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成为改革的直接受冲击者,甚至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这使得大学生的人格弱点逐渐浮现出来。一方面是“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读书功利性目的,一方面是对收费上涨、优胜劣汰、自主择业等改革深入带来的各种压力的不适应,两方面的巨大落差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不断攀升,特别是近几年高校学费节节攀高,学生消费也日益增长,许多下岗职工家庭和农村家庭的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内心闭塞。同时不高的就业率也让大学生们早早就背负着就业的巨大压力。甚至个别极端的学生认为:“既然书白读了,不能达到自己原先的读书目的,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于是走上了绝路。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
1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尚属初级阶段,缺乏专业教师、专业的教学方法、体系和经济支持等原因,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还需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高校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更要与专业课教育相结合,发动全体教师教书育人,利用他们在学生中的威信与影响,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专业教育之中。其次,积极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机构,帮助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以及心理有障碍的学生等特殊学生群体化解心理压力。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培养大学生的良好人格
首先,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己。要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在挫折面前不害怕、不逃避、不消极应对,采取理智的、积极的应对方法,从而把挫折变为人生路上的前进动力。其次,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周围的人和事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最后,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生活领域和学习领域,而且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才能,培养其适应集体、适应社会的能力。
3营造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
【关键词】心理问题;现状;原因;大学生
随着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日趋深入,大学生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不断加大,以及大学生在入学、就业方面的沉重压力,迫使大学生面临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与打击,导致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新生入学后能否适应新环境的问题、宿舍人际关系问题、课外活动与学习时间矛盾的问题、毕业之后职业规划的问题、以及学生与生活合理安排的问题。这些问题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不可忽视,应当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近几年来,社会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般表现为:忧郁、恐惧、强迫、情感问题、人际关系等几方面。总的来说,出生于农村的学生比成长在城镇的学生更突出,低年级的学生比高年级的学生心理表现出问题的几率更加显著,这些问题已经越发严重,严重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可见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是刻不容缓的。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度研讨的问题,因为在当代大学生中,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与科技的逐渐进步导致很多心理素质低下的大学生产生思想意志薄弱、社会存在感较差、极度欠缺社会抗击打能力。许多的大学生因为学业的不顺利以及工作、家庭等各种事情的不顺心产生了极度厌恶情绪,从而出现了排斥家人、毒杀同学、辱骂同事等一切可排斥事务的自我封闭情绪,从而会失去自我。
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恋爱期间因为对方的抛弃而产生的憎恶心理,造成校园捅杀事件;有些大学生在处事方面出现一些问题,例如,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业实习单位不聘请等,造成大学生自我责备,厌倦自身,逃避现实等想法。由于此类心理疾病的频繁出现,导致很多的大学生开始接触社会不良风气,例如吸毒、炫富、虐待、自杀等。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使网络到达每个人的身边,而在网络里面有许许多多不健康,不积极向上的负能量元素的存在。例如明星的吸毒事件(这里包括李代沫、柯震东、房祖名等),明星的所作所为会造成偶像的追捧,这就使还未步入社会的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模仿心理,导致大学生吸毒事件的增多。又好比,郭美美炫富事件的出现,使很多大学生产生了较强的虚荣心理,有的居然去卖肾买IPHON,真是让人觉得不可琢磨。还有一些心理意志更加薄弱的大学生,因为父母的娇惯,朋友的吹捧,恋人的宠爱等导致自身缺乏严重的自理自立能力,稍有不顺心就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导致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离我们而去。此类事件表明,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素质的发展都是存在必然联系的。国家应该重视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切实做到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成正比的,如果中国年轻的一代心理产生了不健康的负能量则整个社会都不会有很大的进步,这就促使我们要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加强心理健康培育,减少当前社会由于发展脚步的加快促使大学生对整个社会产生惊恐、无奈、压迫等问题。当前我们应做到引导大学生更好的调整人际关系、处理自我心理封闭等问题,使他们从容的面对未来,走向美好、积极、快乐、阳光的幸福生活。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社会的不断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来自方方面面,。然而心理问题会引发诸多矛盾,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
1、家庭因素引发的心理问题
刚刚步入高校的大一学生,一部分在中学时期有过住校的经历,曾经与室友有过共同的集体生活,懂得一部分的礼让和包容,还有多数的大学生在高中时期是不住校的,回家后可以享受家人的溺爱和照顾。步入大学之后,这种被照顾、被溺爱的孩子马上没有了依靠,多数的生活、学习、情感上的问题都要自己一一解决,突然的变化会让学生们难以适应,这时心理的健康会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当然如果存在心理问题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2、学习压迫感引发的心理问题
大学与高中时期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学习的内容,任务和方法。高中时代学生们由老师带领着学习,有完善的教学规划和大量的课后作业,有家长的监督和不断的考试。然而,大学的学习方法是多样的,有课外实践,有调查研究,有精深的讲座,学生的课余时间完全是由自己独立去支配的。所以,进入大学以后,很多人的第一想法就是放松,于是大学丰富的课余时间便使很多人在放松中变得懒散放纵,如此状态长期以往便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涨,对专业课态度散漫,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效率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渐渐的没有了进去心。
加之大学的课程增多,还有很多高中时没有接触过的东西,这都让很多大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因为前期的不努力,所以来自父母的期望自己的野心与考证过级相互作用,这些都导致大学生出现厌学,自卑,缺乏自信等心理问题,甚至患上抑郁焦虑等心理和生理的问题。
3、社交能力不足引发的心理问题
中学时期的住宿制使学生都处在一个自己熟悉的环境里,熟悉的面孔熟悉的建筑熟悉的语言和习俗都使学生处于一个相对轻松的状态。大学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互不相识,不同的语言,习俗,陌生的城市,而且新时代的孩子都有很鲜明的个性与价值观人生观,很对人都会出现与其他人的性格不合,从而变得不合群被同学冷落排斥,这种生活状态持续的时间久了,就会使学生产生精神压力。激烈的竞争使现在的大学生常常习惯独自做事,不愿与人交流自我封闭,并且在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和害怕失败的心理作用下使他们逐渐远离人群,活在自己的空间里。于是这就产生了心理障碍,他们对人际关系敏感,害怕与人交流,和别人相处时感到不自在,时刻防备着别人,像刺猬一样把自己抱紧,在与人沟通时抱有紧张,怀疑的心理态度,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各种困惑。
总之,就业是目前大学生最为关注的焦点,求职的失败会重挫毕业生的信心,给初入职场的毕业生带来心理压力。同时增强自身创业意识,树立创新创业观念,自信积极地面对未来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张小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2,(0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措施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及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不仅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而且社会成员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社会上心理疾病的患者也与日俱增。大学生作为一个承载社会和家长较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不仅要有广博而精深的知识,而且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更是明显地高于其他同龄群体。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了解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对于积极开展心理干预,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
我校化学化工学院于2013年4月对全院学生进行了一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全院617名学生,参加问卷调查人数为608人。根据调查,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认知失调
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作为象牙塔的骄子————当代大学生,在中学是学习尖子,老师表扬,家长夸奖,同学羡慕,常常体验的是成功的喜悦,优越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但到了大学,人才荟萃,有些学生学习方法不适应,失去了原来的学习尖子地位,自尊心受到挫伤,少数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
2.环境应激问题
根据调查,在“您认为大学与高中的整体氛围差距大吗?”这个选项中,“特别大”173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8.5%)、“很大”334人(54%)、“差不多”94人(15.5%)、“无差别”8人(1.3%),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大学校园氛围充满了新的认知,感受到了和高中不一样的整体氛围。如果加以积极引导,就会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反之,会带来消极的心理因素,从而影响到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的情趣和方向;在“长江师范学院与您理想的大学有多大差距?”这个选项中,“特别大”105人(17.3%)、“很大”377人(62%)、“差不多”118人(19.4%)、“无差别”11人(1.8%),此项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长江师范学院与自己理想中的大学是有很大差距的,说明了这部分同学对较高层次的学习氛围的向往和追求,心里充满了一种失落感;在“您对大学生活的适应状况如何?”这个选项中,“很好”87人(14.3%)、“还可以”433人(71.2%)、“较差”46人(7.6%)、“差”40人(6.6%),从前面选项调查中可以看出,在大部分学生对学校比较失望的情况下,同学们能做出自我调整,去较好的适应大学生活,说明同学们的心理调节能力还是比较好的;’
3.人际关系障碍
前述大学生心理问卷调查中“您与班上及宿舍同学相处如何?”这个选项中,“很好”209人(34.4%)、“还可以”369人(60.7%)、“不太好”16人(2.6%)、“很不好”5人(0.8%),说明大部分学生人际关系是正常的,他们彼此间能相处融洽,他们的心智是成熟和积极的;在“您认为自己在与别人的沟通交往上是否存在障碍?”这个选项中,“有很大障碍”17人(2.8%)、“有时有障碍”475人(78%)、“比较少”351人(57.7%)、“无”130人(21.4%),说明大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表明同学们在交往中对有些问题存在观念上的差别,相互间需要更多的交流,以达到共同感知和认识的境界。’
4.情感困扰
2009年7月13日,重庆市某大学男生邹鸿成因向同校女生杨诗雅求爱不成,就在闹市商场内向女生连砍数十刀,致其死亡。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处邹鸿成死刑,。
案例表明,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大学阶段,老师和家长在学生生活中所占份量越来越低,许多学生在心灵上感到迷茫,找不到真正的归宿,因此有些学生为摆脱孤独寂寞或是出于攀比的心理而急于谈恋爱,种种恋爱心理的不成熟导致大学生恋爱成功率较低,从而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使其陷入自卑、焦虑的消极情绪状态。
5.就业和前途危机
前述大学生心理问卷调查中“您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和担忧过吗?”这个选项中,“经常”231人(38%)、“偶尔”283人(46.6%)、“很少”61人(10%)、“无”24人(3.9%),此项调查结果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和担忧;“您专业的就业前景会给您带来压力吗?”这个选项中,“特别大”93人(15.3%)、“很大”206人(33.9%)、“一般”195人(32%)、“不太大”79人(13%)、“不知道”26人(4.3%),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就业前景感到担心,少部分学生对此无所谓,不想去感知。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因素是纷繁复杂的,呈多样化趋势。但经归纳梳理,不外乎生理、心理、环境等几个主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社会环境
大学生善于思考,知识层次较高。但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各项改革的深入开展,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各种竞争的压力。毕业分配制度的变化,人事制度的改革以及社会富余劳动力的增多,均使大学生感到前途渺茫,从而产生极大的失落感。社会上表现的腐败、堕落的各种负面现象也同样摧残了一些大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出现了道德的滑坡。
2.校园环境
大学既要求学生们能够生活自理,又要有团队精神以及奉献精神。但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相当一部分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并且不习惯集体生活,因此,普遍感到孤独寂寞,压抑和焦虑。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与中学生相比更为广泛、更为深刻,角色呈现多元化。大学生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也不尽相同,其个性的差异更显突出,其与人交往和相处的经验较少,要想在短期内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既需要娴熟的交往技能,又需要积极的交往模式,他们常常为人际交往而感到困惑。学生们如果无力自行妥善解决或缺乏交往技巧和能力,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焦虑。
3.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它主要包括家庭的情绪氛围、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结构及家庭经济状况四个方面。父母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易使子女产生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与他人交往中担心自己的行为表现被人指责,害怕失败,以至于把注意力集中在避免别人的否定上,过分地苛求自己的行为表现,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家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家庭经济富裕的学生,出手大方可以潇洒地和同学交往。不少贫困学生在学习之余不得不靠勤工俭学来维持学习和生活,他们所承受的心理负担明显地超过了其他同学,极易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4.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不仅面临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与学习习惯的巨大转变,而且还包括对自己学习能力的重新评估。如果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以及自我约束能力差,就很容易出现焦虑、忧郁、紧张等情绪反应,同时还会严重影响其自信心,出现焦虑、忧郁、退缩及自我否定等负性心理,最终导致学业失败。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大学生群体虽不是一个问题群体,但其所面临的特殊压力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确实值得关注。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不应仅限于对有问题和困扰的个体,更应关注整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重视健全人格的养成。
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个性扬长避短,使他们能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和适应,培养良好的个性,在生活中保持自信、坚韧不拔等心理品格。
2.重视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目前高校普遍认识到心理素质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从新生抓起。高校应充分应用各种媒体,如学报、广播、网站等等传媒,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介绍各种心理调节的方法,以唤起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引导其主动开展自主性的心理素质教育。同时不定期的举办组织心理卫生知识讲座,组织大学生参加各项有益身心的校园文化活动,良好的校园文化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着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学校可建立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通过开设心理门诊、咨询热线电话、咨询信箱、咨询网站等形式,为学生全方位地提供倾诉场所,及时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并给予指导帮助,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3.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发育和心理健康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父母对子女采取情感温暖、理解的教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热情、自信、自尊、独立、有坚持性、积极情绪较多的人格特点,有利于子女健全人格的形成,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对预防青年期发生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家长在为孩子提供经济支持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对孩子成长的关心,应主动与孩子联系,让他们感受到父母随时都准备提供建议和帮助。
4.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
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5.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6.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并开展积极的危机干预。
学校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宏观上把握学生整体心理状况,微观上掌握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实现跟踪、控制,就可以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对心理档案中筛查出来的学生进行追踪研究,积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心理问题高危学生进行主动的心理干预与心理辅导,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
参考文献
[1]舒为清,董强,曾琳,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江西煤炭科技,2006,1:6-7.
[2]常涛,张正明.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4):24-25.
【关 键 词】 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受到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婚姻观念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离婚率正逐年增加,单亲家庭逐年增多。部分单亲家庭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一些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研究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对解决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能起到重要作用。
一、单亲家庭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自卑
在单亲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由于他们缺乏对自己和家庭的正确评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他们害怕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不完整,害怕受到别人的歧视和嘲弄。久而久之,逐渐形成压抑忧郁的性格,他们不愿意与人进行交流,更不愿意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慢慢的,在他们的内心就会形成一种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心理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及身心健康。
(二)自闭
自闭是单亲家庭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由于许多单亲家庭大学生的自卑感使他们变得非常敏感,甚至觉得自己没有朋友,变得十分无助,使他们渐渐丧失了交友的勇气和信心。
(三)敏感多疑
自幼受家庭变故的影响,部分单亲家庭的大学生不敢交往或者在交往过程中敏感、多疑,喜欢把过于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总认为别人说话带着另外一层含义。听不进别人的劝告,把自己的内心封闭得很严,对关于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这种不良心态促使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抱以怀疑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际交往的困难。
(四)焦虑
焦虑是一种伴随着某种不祥预感而产生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绪,作为单亲家庭的直接受害者,他们都经历过失去亲人或父母离异的痛苦,因此在内心深处,他们更渴望一种安稳、稳定、温馨的家庭生活。但是他们细腻敏感的特性,在情绪上可能会显得忧虑。此外,一些特困生因家庭经济拮据、高昂的学费和城市的高消费,使得他们不得不精打细算,因而产生一种着急、烦躁、忧虑的情绪。
二、单亲家庭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通常被视作人类性格的加工厂,它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对家庭成员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着很大的关联。
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是建立在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上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和谐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人具有健康人格。反之,在缺少关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人,很容易使他们产生一种被抛弃感,直接影响到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正确认识,并随之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此外,由于缺乏与父母的正常交流,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得不到及时缓解,这也促进了他们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学校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高校在不断扩招,但师资力量一直很薄弱。在高校,常常是200多个学生配一个辅导员,许多辅导员由于精力和时间有限,在多数情况下不可能面面俱到。这种情况下,部分单亲家庭的大学生会误认为辅导员对他们不关心,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冷漠、孤僻、对立、消沉的心理。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即使有问题也不愿意主动与辅导员进行沟通。
(三)个人因素的影响
个人因素是产生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对任何事物而言,外因只是事物变化的外部条件,内因才是根本的因素。由于心理素质的不同、心理承受水平的差异,有的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有的人却没有受到影响。调查显示,凡是有心理问题的人,绝大部分的人的性格都是属于内向不稳定型,即他们的心理有一定程度的易损伤性和对生活事件的易感受性。
三、解决心理问题的具体对策
单亲家庭大学生在高校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缺少关爱和亲情,内心感到孤独,渴望与人交流,但他们往往自卑、敏感、时时戒备、不善与人交往,所以容易产生烦恼和困惑。如果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会导致他们行为偏差,甚至走向极端。因此,解决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需要学校、家长、个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1. 学校的努力。第一,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心理辅导工作。从学生进校开始,高校就要建立单亲家庭档案,掌握好单亲家庭学生的人数以及家庭情况,加强对他们的跟踪记录。根据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让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第二,构建理论教育平台。学校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心理学课程以及专题讲座,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增强心理抗挫能力。第三,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单亲家庭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社会阅历浅,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我意识,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第四,强化育人环境,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单亲家庭的学生,因缺少亲情,往往容易出现人际交往上的自我封闭倾向和自我保护意识。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班级、宿舍、社团的积极作用,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互助活动,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2. 家长的努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是子女能否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想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必须取得家长的配合。在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时,教师可以给家长以下一些建议:第一,建议父母可以通过电子信件、电话、书信、定期看望等多种方式对孩子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切忌只顾生活,不管其他,不能把孩子交给学校后就不闻不问。第二,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国内心理状况的调查显示: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离婚家庭的学生很少能感受到父亲及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尤其是父母离异的学生比双亲学生有较多的抑郁症状。因此,对于离异之事应该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解释,并告诉孩子父母不会因为离异而减少对他的爱。第三,鼓励孩子多与人交流。个别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和孤僻,应该鼓励他们多与社会接触,尽量多为孩子创造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
3. 自己的努力。首先,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单亲家庭的学生对父母离婚抱有一种消极的态度,从而否定自我、否定生活。因此,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可以有效化解心理困惑,消除心理障碍等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次,可以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学生借助平时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有意识、有目的地调整自己的一些不良心态。最后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当中。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而且还可以转移自己的不良心理情绪,达到调整心理状态的目的。
当前,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工作当中应该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关心、理解以及帮助,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走入他们的世界,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疏导。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想法,在工作当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让单亲家庭大学生重新正确地认识自己以及自己的家庭状况,努力调整心态,以正确的心态面对现实,释放心中的压力,让他们在大学这个大家庭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丁立华,王传君,刘富江. 浅谈高校特困生的心理教育[J]. 心理,2012(1):172-182.
[2] 李蓝江,张立亚,熊豫麟,陈莹,徐绍琼. 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J].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6):154-156.
[3] 李于雄,黄宇媚,陈月霄. 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2):125-126.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
1 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数量明显增加
由于近几年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削弱,加之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和长期接受应试教育的“后遗症”,许多大学生出现不良生活习惯,产生不健康心态,出现心理不健康的人数有明显增长。据《人民日报》1989年以来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因出现心理疾病而不能坚持正常学习与生活,导致休学、退学的人数平均每年约占休、退学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近几年竟高达二分之一。尤其是大学生入学后由于不能适应环境导致失眠症和抑郁症发生的现象更严重。
2 大学生心理疾病表现复杂
根据各种测试与调查,发现将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心理疾病。其中神经衰弱、焦虑症、社交恐惧症和抑郁症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疾病。患神经衰弱的大学生低年级多于高年级,女生多于男生,理工科多于文科。到了毕业分配时,大学生的焦虑症、抑郁症发生率更是明显增高。
3 大学生心理疾病缺乏正确的引导
目前高校中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数量极少,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甚至许多重点高校都缺乏必要的心理咨询机构,关于大学生心理保健知识的宣传播不够,导致许多学生在出现心理障碍以后没有正常的渠道得以疏导,心理医生本身的专业素质也有待提高。
二、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变化激烈、动荡的时期,他们思维活跃,社会认识敏锐但肤浅,情感丰富而不稳定,心理矛盾、心理冲突时常发生,情感与情绪、学业与就业等问题深刻地困扰着他们的内心世界。伴随着社会上人才市场竞争的加剧,就业难度加大,工作流动性和岗位选择性加强,不同职业与岗位之间的利益差距显著拉大,社会不公平增多等现象,使得大学生本来就比较脆弱的心理防线受到了空前的冲击与挑战。由此也就导致了大学生心理不适、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的频繁发生。准确掌握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征,并分析研究其产生的原因,这是确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出发点和依据。
1 生物学因素
主要指由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影响而导致的生理缺陷或发育不良,继而诱发心理疾病。如因身材矮小而产生自卑,或因身体过于肥胖而产生烦恼、痛苦心理。这些不良心理如果缺乏正确的指导和及时的疏导都会引发心理障碍或严重的心理疾病。
2 心理学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大多产生于外在原因,即文化及环境的不良因素影响,但外因是条件,心理疾病同样要取决于自身因素。尤其是大学生本人能否克服各种不良习惯,直接影响其身心健康程度、健康正常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离不开个体性格、意志情感、认知、动机等心理机能的协调运作,任何一方面出现紊乱,都会影响个体心理的正常运转。如有些大学生性格孤僻或胆小拘谨、或多疑、冷漠、情绪多变等,有些大学生缺乏一定的抵抗挫折能力,容易发生脱离现实的虚幻想法,将生活过于完美化,因恋爱失败、人际关系恶化、家境困难等情况都会导致他们意志消沉,还有情绪过度紧张、动机冲突、认同冲突等,积压到一定程度,便会诱发心理疾病。
3 文化因素
文化认同失调、文化不适感、多种文化在个体内心的冲突等都有可能使大学生产生不适感,在人格上出现障碍。而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变迁及社会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影响都会使一些大学生产生失落、彷徨和不适感,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冲击。引起大学生不良心理状态的文化因素有人生观的冲突和价值观的冲突。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些大学生抵御不了不良文化的侵袭,受庸俗的价值观影响,产生拜金主义思想,崇尚及时行乐,追求感官刺激,或缺乏精神支柱,产生消极厌世的心理,都会导致身心疾病。
4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是指学校、家庭及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它是影响大学生思想变化,个性发展的外在因素,也是导致大学生产生异常心理的一个主要原因。从学校因素看,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专业不理想、人际关系紧张复杂,导致大学生彼此产生冷漠、敌意、孤独的心态。或课余生活单调、学习过于紧张、缺乏必要的倾诉对象等。在大学生出现心理苦恼、恐惧或焦虑、自卑等心理障碍时,如果缺乏正常的渠道进行疏导,必然导致病情恶化。从家庭因素看,大学生的一些心理疾病往往与家庭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父母的性格、生活习惯、家庭关系、家庭气氛、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经济状态等依然在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的生活。现在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进入大学校门。由于长期以来基础教育被应试任务所“垄断”,迫使本已进入青年阶段的他们在大学期间才面对如何融洽地与别人相处,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矫正各种不良性格产生的偏差行为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解决得不好,很容易诱发心理障碍。从社会环境看,宏观的社会环境及社区氛围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大学生的世界观处在不稳定的时期,往往易将许多社会阴暗面及个人的不幸夸大化,造成消极的心理反应。特别是随着职业人事制度的改革,社会上大部分单位都打破了过去“统包统配”的毕业生分配制度,实行人才招聘,而在社会公平竞争的环境还未形成之前,大学生对于毕业后社会能否为他们提供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而担忧,容易产生失落感。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有切实可行的途径与方法。一方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着眼于大学生健康水平的整体提高与个体心理素质的优化;另一方面,又要帮助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干预并施之以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1 提高全员参与意识
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几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事情,而应是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共同课程。教职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也应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例如教师可以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教学过程,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发挥其心理潜能,减轻其心理压力,淡化学生的自卑情绪。
2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并主动干预
在校大学生正值人格发展和成熟的关键期,生活学习中的种种挫折和压力很容易导致内心冲突而出现心理适应不良。一些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缺乏认识,或存在后顾之忧而不主动求助。因此,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尽早发现有困扰的学生,及时主动提供帮助,可以防患于未然。
3 开设心理教育系列课程,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
开设心理教育课,普及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心理保健方法,增强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自觉意识,使心理教育课发挥在学校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主渠道的作用。
4 开展心理咨询
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心理障碍,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仍有部分学生缺乏主动跨入心理咨询室的勇气,对自己的心理困扰不知道寻求,DN帮助,因此需要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宣传,不断矫正对心理咨询的偏见。
5 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这是心理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的必要补充。一是聘请专家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应大学生关心的某一方面的心理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如大学生人际心理、就业心理开展讲座,提出对策。二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组织校内外专家开展现场咨询,发放宣传材料,出宣传版报。观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片,营造一种人人重视自我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6 组建大学生心理卫生协会,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