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行业文化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7-23 19:16: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行业文化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行业文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诊断

中国保健品行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品正以异乎寻常的速度飞入寻常百姓家,形成当前中国消费的一大景观。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本应充满生机、朝气的行业,近年来却陷入所谓“五年生死时限”的企业文化怪圈,几乎成了“病态行业”,严重困扰着诸多业内人士。

一、中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的外在表现

纵观中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目前存在的最大病症就是诚信文化危机。一些企业由于粗制滥造、夸大宣传和违规营销,一次次地被政府通报和媒体曝光。具体而言,中国的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面临着以下严重的病症和潜在危机:

1.夸大其词、虚假伪劣的广告文化漫天飞舞

保健品广告大户在不计成本广告轰炸的同时,在内容上也不惜夸大其词,极尽炒作之能事。仿佛保健品不是质量好才是最优,而是谁的营销广告作的多,吹的响,谁就是市场的“大哥大”。由于市场不规范,企业与消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保健品企业通过这种简单的广告文化便能在短期内从市场套现、获取巨大的商业利润,但市场是公平的仲裁者,在保健品企业获利的同时也变卖了其全部的品牌价值。

2.粗制滥造、科技含量低的产品文化无孔不入

目前,不少专业保健品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产品开发投入少,且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较多采用买断经销权或外购产品的办法,使得整个保健品产业的产品层次很低,较少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产品功能雷同现象日益明显。“银耳当作燕窝卖,蜂王浆早被糖水代,人参千八百一麻袋”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3.暴利致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营销文化广泛存在

由于目前保健品营销渠道的混乱,除了OTC、专卖店之外,经销商秘密进行的“会议营销”、“社区营销”、“旅游营销”等形式广泛存在。一些违法经营者采取打“球”的策略,潜入保健品市场,将一般食品披上保健品的羽衣,然后取个美名,以不菲的价格面世,利润自然可观。结果由于经销商的短期利益观严重影响着保健品的服务质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给消费者造成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行业坏印象。

4.鱼目混珠、“兴衰不过三五载”的形象文化令人头痛

在保健品营销过程中,人们目睹了三株、飞龙、巨人、红桃K等大型保健品企业的转瞬即败,“兴衰不过三五载”的行业形象文化在人们心中日趋深入。此外,我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还处于不成熟时期,由于市场秩序的混乱与管理监督机制的不健全,有一些公司在注册后抓紧时间赚钱,往往几个月就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收入,然后就换地方走人,注册新的公司。因此,重塑保健品行业的形象文化,必须重诛这些“害群之马”。

二、中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的诊断分析

1.企业远景失明症:企业过分倾注短期效益而忽视长远规划

目前,在我国保健品企业中最重要的部门是营销部门,企业的主要财力、人力、精力过分地倾注营销部门,这样势必造成短期效益,缺乏长远规划。“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集中几乎所有的精力至一个或几个产品,结果“兴衰不过三五载”的命运也就无可非议。笔者认为,这种情况是导致当前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的根本原因。

2.企业信用失缺症:企业缺乏诚信而视营销策划为儿戏

保健品营销出现狂轰乱炸与夸大宣传的广告形象、假冒伪劣与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形象、暴利致富缺乏责任感的企业形象的这种恶果,与企业领导和策划人员缺乏职业道德素质和形象策划能力不无关系。目前大多数保健品企业的有关人员为了牟取短期经济效益,不讲信用,导致企业行为混乱,甚至粗制滥造、仿制假冒,扰乱了正常的市场次序。此外,在操作市场广告、服务与营销,似乎营销策划人员“一通百通”,结果做出来的广告带有浓厚的推销味道,容易给消费者留下了很坏的印象,甚至形成反感。

3.企业营销短视症:企业偏重广告而忽视科技与产品创新的营销策略

不少经营者将保健产业作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第一桶金,盼望着自己的企业“超常规成长”,投机心态严重。因此,偏重于对市场的广告投入,不注重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造成保健品和生产企业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缺乏系统的专业论证和高水平的顶层设计,还造成低水平甚至高水平的重复开发和申报,致使部分企业因产品雷同而陷入恶性竞争。

4.行业制度混乱症:保健品行业缺乏系统、规范的法规监督

导致保健品营销较为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保健品行业缺乏标准,造成很大一部分企业钻市场的空子,到保健品行业中牟取暴利,不仅损害了企业形象,也严重危害了保健品行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最近五年来,我国卫生部门批准的保健食品接近3000种,而日本在近10年里总共只批准了122个相当于保健品的功能性食品。近年来,众多知名保健品跨国公司登陆中国市场,在不动声色中扩大着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在此,内外夹击、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保健品行业的《白皮书》出台迫在眉睫。有关人士认为,《白皮书》的出台将为行业指明总体发展方向,加强行业自律,同时争取有利于保健品营销及行业发展的政策法规。

三、中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的治疗处方

1.企业洁身自好,重塑科学诚信的企业文化

(1)着眼于塑造强势企业品牌文化

建立起足以赢得消费者信赖的品牌,是保健品企业的发展之路。我国保健品行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很多产品在原理表述上没什么区别。品牌能使企业产品与同类产品永远区隔开。同时,企业不再被几个营销渠道所左右,而是靠品牌的力量拉动营销,从而减少营销的动荡性和摇摆性,此外,品牌一旦树立,企业推出新品,能省时省力省钱。保健品欲做大市场,必须塑造强势品牌文化。

(2)重塑诚信可靠的广告营销文化

背负“魔鬼”名义的保健品广告营销形象策划,重塑诚信可靠的广告形象眼下尤为重要。保健品广告应朝着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保健意识和健康观念的方向发展,不可在宣传中一味地强调产品,制造概念,误导消费者。成熟的产业离不开成熟的消费者,但目前消费者对保健及保健品缺乏必要的知识,因此,今后保健品广告要从功效宣传转向保健知识宣传,以保健知识宣传和品牌宣传为核心,提高消费者的保健意识,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3)打造科技创新的企业产品文化

产品不但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主要载体,更是企业和品牌的根基。面临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未来保健品竞争的核心必将是科技含量,只有保健品企业不断更新技术和提高技术含量,开发出效果好、质量高、有特点的新一代保健品,使产品从低层次的价格战、广告战中走出来,转向高层次的技术战、服务战,才能在“入世”后,缔造出我国的保健品世界品牌,才有能力进军国际市场。

2.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为上市保健品提供可信度

(1)政府严格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对保健品市场的宏观管理

要尽快确保保健品产业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彻底克服目前政出多门的弊端,统管各类保健品的科研、开发、生产、销售、审批等。强化统一的技术标准、生产标准、检测标准,使保健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做到有章可循。

(2)相关协会坚决杜绝为保健品营销助力的虚假宣传

很多知名度不大的保健品企业,为博得消费者的认可,采取加入某健康或某保健协会的方式,摇身一变,成为某组织或协会的“推荐产品”。而为了经费、赞助而盲目对于保健品企业进行助力销售的行为对于百姓而言,无疑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欺骗。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的同时,相关协会一定要采取有效手段杜绝以上情况的发生。

(3)媒体加大审查力度,扭转保健品营销广告的“魔鬼”形象

得益于软文宣传与广告轰炸策略所带来巨大受益的保健品企业,总是不遗余力、不惜重金地利用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进广告宣传。在追究企业责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媒体没有尽到严格依法审查广告的责任,给保健品企业提供违规营销宣传的平台,造成了广告信誉低下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要通过对媒体与保健品企业的双重监督,坚决杜绝保健品营销广告中的违规宣传,为消费者提供诚信的广告环境。

第2篇

本文作者:王继超工作单位:长沙车务段计财科

我们必须坚持先进的文化导向,营造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通过先进会计文化的导向、约束、凝聚作用,引导我们广大铁路会计人员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造就一支思想作风过硬,业务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会计队伍。尽管近年来,大批大学、硕士毕业生加入我们铁路行业,不断充实我们铁路会计队伍,也建立了合理的会计人才选拔、培养、评价、激励等机制,使他们发挥自己专业技能。但面对当今形势,我们铁路会计还有待进一步深挖潜力,改进我们铁路会计管理理念;提升我们会计职业伦理;塑造我们会计人员价值观念,再造高层次科学管理模式,使各项管理更具人性化、科学化,从而进一步增强会计管理效能。建设会计文化是加强铁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职业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文化在会计实践过程中培养会计人员的基础和中心。近年来,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袭,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出现滑坡,不少企业中出现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有的企业会计人员个人利益膨胀,故意伪造、变造、隐匿、销毁会计资料;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以身试法。某些企业负责人出于经营业绩的需要,对会计人员施加压力以达到对利润的操纵。因此通过加强会计文化建设将外在的会计职业道德转化为会计人员内在品质和行为,以此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价值观,为铁路会计的发展提供基本方向和行动指南。

(一)近年来,随着铁道部《“十二五”铁路职工生活规划》的推进,铁路职工的收入逐步得到提高,物质生活和工作条件也得以改善。但由于铁路行业的特殊性,许多铁路企业地处偏远山区,财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及会计基础设施仍然亟待改善。目前铁路会计虽然已经基本摆脱了手工做账,会计工作尝试朝着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但是,在铁路会计信息系统运用、电算化会计、网络会计等方面仍然不够成熟,会计人员的素质还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既有较强的会计专业知识又熟悉计算机和网络的信息化会计人员极度匮乏。为此,各铁路企业还需根据各自实际情况,逐步完善铁路会计基础设施,提高铁路会计现代化水平,改善铁路会计人员的福利待遇及工作环境,为铁路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坚持以铁路会计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会计制度文化是会计组织和会计人员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为准则、法律意识的总和。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不断与国际社会接轨,会计制度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发展,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会计法律制度,目前已形成了以《会计法》为中心,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为基础的相对完整的法规体系。2006年1月1日起,铁路企业全面实行《企业会计制度》。新会计制度的全面实施,使铁路运输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全面深入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体系面临着多元化、多渠道的改革,迫切需要我们以《会计法》为指导,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大框架下,结合我们铁路会计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与铁路自身特点相适应的内部会计制度及相关规章,健全管理体制,从而缩小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与企业管理需求差距,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功能的发挥。(三)坚持以铁路会计精神文化建设为主导会计精神文化是指在会计物质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会计人员精神道德面貌、心理素质、会计群体意识、价值观念、信念追求、行为规范、会计形象等方面的内容。加强会计精神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和以会计价值观为核心的方针,具体做到:用政治理论教育人,促进会计人员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用明确的目标感召人,引导会计人员把本职工作与远大理想有机地联系起来;用反面的例子警示人,增强会计人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用健康的情趣熏陶人,培养会计人员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生活品位;用模范的作用带领人,以领导干部的模范作用引导群众的良好行为。

当前,铁路本着“创先争优作表率,走在前列当先锋”的精神,在全路职工中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广大职工形成一种“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铁路、集体利益为重,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提高自己思想品德、科学文化水平、社会实践能力等内在价值。同时,我们还要坚持“以人为本”,把铁路会计列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企业的重要资源,注重每名会计的个人价值,全力开发会计人力资源,培育全体会计的价值观,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会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全体会计去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安全目标,依靠他们的共同努力,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铁路科学发展的关键阶段,确保运输安全、提升服务质量、发展多元化经营和推进铁路建设等任务十分繁重。只有通过广大铁路会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期“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深刻内涵,践行“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货主如亲人”的理念,共同铸造具有行业特点的铁路会计文化,促使我们中国铁路更为科学、和谐、健康发展。

第3篇

作者:冯小才 单位: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由于国有施工企业文化建设起步晚,为了追求企业文化速成的效果,多数企业急于模仿外来文化,急于与国际接轨,却忽视了企业自身特色。比如前些年流行的企业建设ISO9000、ISO140000、5S等模式,把外来的东西生搬硬套。不同企业文化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该企业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不能简单复制。国有施工企业文化建设对策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有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支撑,这是企业内在之魂。国有施工企业要在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实现做优做强、走出去、全球化经营,就必须理性、公正、客观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符合企业当前乃至今后发展战略所需要的企业文化。深入剖析企业文化现状,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战略管理。文化可以为战略提供原动力,一个企业组织自身具有很强的文化特色时,会通过企业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念表现出企业的特殊性,有利于形成别具一格的战略,为企业奠定成功的基础。对此,作为国有施工企业要从企业发展历史、市场环境、施工领域、管理水平、企业现状、社会信誉等多个方面,深入剖析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客观理性地认识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出一个适合企业当前生产经营现状,符合企业长远战略规划的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并对各个阶段、甚至是每一年的文化建设措施进一步细化,把规划执行措施落实到每一个生产经营管理环节中,让企业文化真正成为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建设真正走上“和谐”之路。

重构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机制,让企业文化建设“有的放矢”。当前,多数国有施工企业均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企业文化建设管理部门,往往是由多个部门分散管理。如工会负责企业精神的建设,企管部门负责质量观念、发展方向的宣贯,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才观念、用人制度的宣贯等。这样的文化管理,很难做到企业文化建设的系统管理,极易造成顾此失彼、不协调发展的现象。以人为本,发挥“群众”作用,提升企业文化内涵。

员工是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执行体,忽视员工的企业文化注定是短命、失败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注重员工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企业领导者和文化建设管理部门必须从全体员工的工作状态、精神面貌中汲取优秀文化的“种子”,不断丰富和提升企业文化的内容和内涵,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立足企业实际,弘扬“个性”文化,引领企业文化整体推进当前,国有施工企业工程项目遍布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点多面广,涵盖了铁路、公路、市政、水利水电、房产等多个施工领域,由于不同施工领域在设计、建设标准和管理理念上存在较大差异,各类工程的建设规模和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国有施工企业应当立足企业实际,大力发掘和倡导特色鲜明的个性项目文化,通过个性项目文化的展示和推广,带动企业文化建设总体推进,确保企业文化建设有新意、有个性。

施工企业要建立与企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一种优秀、全新的企业文化,实现“走出去”、做大做强的发展目标,就必须立足自身,坚持以人文本,依托文化建设战略规划统领,依靠个性文化补充,不断充实文化内涵,细化文化建设措施,才能使企业文化建设走向健康发展之路,实现企业和谐健康发展。

第4篇

一、金融企业文化的内涵及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金融企业文化的内涵

金融企业文化是金融企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通过自身经营管理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共同创造和遵循的金融精神、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创新能力的总和,是金融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以凝聚人心实现自我价值、提升金融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

(二)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金融企业文化是表现为“以人为本”的现代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又是现代金融企业的管理模式,还是金融企业素质水平和竞争能力的综合体现,对金融企业发展具有导向作用。金融企业文化是提高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保证。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能够充分体现金融行业的固有特征和本企业的价值观念,对本企业职工具有极高亲和力和凝聚力,内化于经营活动过程之中,为竞争对手难以学习和模仿,进而使本企业能够长期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的能力。

二、金融危机前提下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及执行力

一直以来多数金融企业较为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很多金融企业视思想道德建设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金融系统思想政治工作是金融文化深层次的一种表现,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有的从金融产品创新角度出发,有的从诚信文化角度出发等,这些固然都非常重要,但是缺乏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而且贯彻执行很不到位,流于形式。重视金融企业经营,轻视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甚至于认为搞一些员工培训和文体活动就是金融企业文化。对塑造金融企业形象、强化职业道德建设等深层次的领域重视不够;也没有把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与自身经营融为一体。

(二)价值观念定位不适应经济形势

有的地方金融机构价值观念定位比较准确,比如湖南省武冈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为:服务“三农”,注重效益,以人为本,诚实自信,争创一流。但是作为中国金融业的业务主体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控股为主的商业银行的价值观念明显不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比如业务服务对象的重心始终放在大中城市的大中企业上,反而忽略了经济改革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的民营及中小企业,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难,影响经济危机后的经济复苏进程。大量金融机构设在城市,在广大农村设置较少的金融机构网点,而且像抽水泵一样源源不断地从农村金融市场抽取资金流往城市,使农村客户面临着非常大的融资难题,使非正规民间金融大行其道。

(三)道德规范问题较多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但是很多金融企业的内部人员存在利益驱动和,一些内部人员违背职业道德,如国内曾经有一些银行擅自挪用资金进入股票二级市场,一些基金公司经理自建“老鼠仓”,一些员工不遵守业务操作规范等。此外,信息披露不充分,例如商业银行对外信息披露的数据多以财务信息为主,缺少对自身经营状况、经营质量、经营效率和经营风险程度等的披露,尤其是表外业务风险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更是少之又少。

(四)金融创新环境不理想

我国金融企业金融创新的主动性不够,创新意识不足,战略意图不明显,缺乏金融创新的系统性设计。这一方面是由于缺乏金融工程方面的高端人才,另一方面没有认识到金融创新对金融企业的重要意义。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在各行各业均是如此。但是美国存在着与过度金融创新不相适应的金融监管,这就埋下了金融危机的隐患。中国的情况又是金融创新不够,创新的进程太慢,这就使得金融业务开展受到影响,大量资金云集到银行,给宏观经济调控带来巨大压力。

三、金融危机前提下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金融企业要全方位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面对金融危机对各国众多商业银行造成的冲击,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全方位构建金融企业文化,对金融企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重视员工思想道德建设甚至把它当做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部这样的观点。要培育“以人为本”的企业精神,及时根据宏观经济形势进行金融企业价值的重新准确定位,不断凝练自己的文化特色。要进行形象塑造,企业形象由多种因素构成,要从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方面进行。要从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全方位开展金融企业文化建设。

(二)重新定位作为金融服务型企业的价值观念

金融企业要始终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以诚信立行,以服务取胜,因此,金融企业在品牌建设中,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员工在价值观上与市场接轨,树立“诚信为本,服务至上”的营销理念,自觉为客户服务,树立起符合市场要求的质量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标准。目前融资支持的重心应该适当向民营以及中小企业转移,给效益好的民营及中小企业注入急需的资金,支持它们发展,解决更多人就业,以便使中国经济更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

(三)端正金融企业道德规范

金融企业道德规范建设要围绕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规范、行风作风等内容进行,弘扬新的金融队伍风尚。重心是围绕“至诚服务”和“以人为本”进行。对客户开展“至诚服务”,要把为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作为金融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作为金融员工行为管理的基本点,竭尽全力地为客户提品安全、业务高效、服务优质、办事便捷的金融服务。“以人为本”,是指金融企业在客户服务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否则很难实现自身经营管理的目标,也很难维护和壮大客户队伍,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具有核心竞争力了。

(四)营造良好的适合发展创新业务的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环境

第5篇

【论文摘要】不同行业的 企业 有着不同风格特征的公司治理文化,而企业独特的公司治理文化又决定着其进入新行业的成败。公司治理文化与企业的行业选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并且公司治理文化对企业的行业选择有其自身的作用机制。企业应该综合考察其所处行业的内外部特征并将其运用到公司治理文化的管理中去,公司治理文化的行业特征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不同行业的企业有着不同风格特征的公司治理文化,而企业独特的公司治理文化又决定其进入新行业新领域的成败。因此,对公司治理文化行业特征的研究,不但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公司治理文化与企业行业选择的相互影响

1、公司治理文化对企业行业选择的影响

(1)行业结构需要一定的管理技术系统支持,这个系统与公司治理文化模式的管理技术系统是否切合,直接影响企业在行业中持续 发展 的技术能力。行业选择之所以要考虑与公司治理文化模式相契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如果所选择的行业的管理技术系统与公司治理文化模式的管理技术系统不切合,它就很难为股东、董事、监事和管理者等公司治理的参与成员所接受和学习,行业优势也会因此而难以形成。

一个企业的公司治理文化,是参与公司治理的成员所拥有的经过反复整合已经模式化了的行事方式,这种方式过去曾卓有成效地适应了一定的生存环境,经过长期相传,又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东西。在这个模式化的体系中,包含着一定特质的管理技术系统并以此为基础构成了一定的治理文化。公司治理文化模式的管理技术系统不仅是指物质的管理工具,而且是指特定的管理 艺术 。每一个公司治理文化的管理技术系统都有某种独特的素质,我们所说的模式化的东西,就是指这种特质。它的稳定性表现在:即使人们具体使用着的管理工具改变了,它还会继续存在于新的管理工具当中;甚至当人们采用其他公司治理文化传来的管理工具时,这种模式化了的特质也会借助其文化的惯性力量体现在其采用的过程中。

正是由于一个公司治理文化模式的管理技术系统具有这样的整合力量,一个企业的行业选择所要求的管理技术系统如果与之切合,就能得到一种可持续开发的管理技术支撑。反之,如果一个企业的行业选择与公司治理文化模式的管理技术系统是完全隔绝的,就意味着企业在采用新的管理技术的同时还要学会放弃既有的模式化了的管理技术能力,使自身已经熟悉并且熟练了的生存手段失效。这意味着处在行业转换当中的人们要承受双重的压力:一方面是学习、理解和掌握新的管理技术系统;另一方面是放弃业已成熟了的管理技术能力。这样的行业调整与转换,无疑会造成一种文化的断裂,给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极大的困扰。这种困扰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既有的管理技术和经验突然失灵,造成它们的浪费和流失;二是学习和掌握新的管理技术又缺乏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条件基础;三是由于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和信仰背景,不仅是学习和模仿异质公司治理文化中的管理技术与经验很难,而且即便是学,这些技术和经验也很有可能在仿效过程中耗散和变形。因此,将一个公司的行业选择植根于企业的公司治理文化模式之中,尽可能使两个管理技术系统相契合,使行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同公司治理文化的转型保持动态的一致对行业结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优势行业形成需要一定的社会人文环境,而公司治理文化模式正是这一环境的内在基础或内在模式。一个企业公司治理文化的价值系统、道德观念等,通过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支配,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行业的发展,毕竟任何行业活动都是人的活动,而人又都是被打上了文化烙印的人。因此,一个企业的行业管理制度如果与其治理文化相切合,这个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即它的 经济 、社会功能的实现就有了深厚的基础。就公司治理体系来看,行业选择的合理与否,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能否将一个企业内外部的人力、财力等所有资源激活并将其有效组织起来推动行业的开发与发展。

2、企业行业选择对公司治理文化的影响

公司治理文化主要受到四个因子的影响,即专用资本所有者权益保障因子、创新与开放因子、制度规范性因子和社会责任因子[1]。公司治理文化通过将重心放在不同因子上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化,而这种配置恰恰受到企业所在行业的强烈影响。

公司治理文化行业特征是适应企业生存需要而产生的。伴随着企业的产生,其长期生存所必须的基本假设就存在于企业员工和所有者之中,之后这些假设成为公司治理文化的一部分。这一观点与schein的见解相一致,他解释了成功的行为如何制度化进而转化为企业价值,最后成为潜在的假设[2]。表现在行业影响方面,企业必须适应行业所要求的某些假设才能生存。与行业驱动假设相适应的行为也会导致成功的结果。这样一来,正如schein描述的那样从成功经验中提取处理的价值观和假设凝结为公司治理文化的组成部分。一旦行业驱动假设不为企业广泛共享,那么其行为将与行业市场基本要求发生冲突并威胁企业生存。社会学家还从制度理论的角度对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组织的制度环境是指那些组织必须遵守的成文和非成文的规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组织的合法性、生存和繁荣。从本质上讲,它们反映了特定制度环境中成员的信念、价值观和规范。因此,行业文化也可以看作是公司治理制度价值观和信念的组织表现之一。

二、公司治理文化对企业行业特征的作用机制

与其他管理手段相比,公司治理文化的形成更加依赖于作用效果。文化以假设和相关价值观的形式介入外部环境和内部权力与控制的分配,经过市场竞争的检验,只有与其所处行业环境相融合的部分才能生存和发展。当然,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松散的,因而对于管理者来说仍然存在相当大的选择空间。在此基础上,企业表现出不同的战略、结构和流程。公司治理文化作用既包括与如何管理有关的内部控制导向信念,也包括与如何竞争有关的外部导向信念[3]。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莫过于公司治理文化和制度规范,由于企业行业差异,两者及其内部之间的作用重心也应该有所不同;外部导向包括处理外界环境所带来的风险等。不同的行业因其本质假设差异内所隐含的风险显然不同,如行业退出壁垒高的行业风险高于对应低的行业、顾客偏好差异及变化大的行业风险高于对应低的行业等。更重要的是行业特征风险本身将对企业如何处理问题产生重要的影响。出于行业驱动文化研究的需要,相应的行业分类系统也有待于发展。过去的行业分类主要集中在财务、就业量及产出等特征上。其实,除了上述特征外,员工技术含量、顾客偏好、产品竞争范围、行业成长等都构成了行业文化驱动的重要特征。

1、文化内部控制导向行业特征

首先,我们将内部控制要素区分为正式控制和社会控制机制。正式控制包括结果控制和行为控制(或者说流程控制),通过它可以对结果和行为进行评估、激励和奖赏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企业内部的正式控制还可以分为等级控制和合同控制。合同控制更多依赖于 法律 ,等级控制更多依赖于制度。合同控制易于理解;等级控制指组织内部所采取的控制,它建立在权威的基础上,包括命令和评估绩效。配置公司治理结构中各机构的成员、会议、政策和程序都是等级控制的一部分。不管控制的目标是在于界定特定的绩效(产出控制)还是特定的过程(行为控制),在这种控制之下往往会导致道德、责任或者是竞争意识的缺乏。并且正式控制还被认为有碍于信任的发展。

相比之下,社会控制通过“软”方法引导合意行为,更多地考虑影响他人行为。社会控制基本假设是人们可以最终决定自身的行为:通过社会化和一致的决策流程、强大的价值共享,员工将更加忠于企业;通过建立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减少组织成员之间目标差异,以达到影响员工行为的目的。这种影响只有在共享目标、价值观和规范时才能产生作用。也就是说,社会控制只有通过公司治理文化这一纽带才能发生作用。在长期社会控制的基础上,企业之间价值共享还能进一步增强企业内部的信任关系。此外,社会控制还为参与公司治理的成员提供相互支持的氛围从而增进企业内部的相互理解[4]。尽管社会控制存在正式控制所不具备的种种优点,但是社会控制并不排斥正式控制,相反社会控制必须以健全的正式控制为基础。

其次,我们必须认识到最优的内部控制机制是由任务的特征决定的,也可以说成是控制机制情境适应性。即:在任务特征和控制机制之间存在适应性。对控制机制的选择取决于任务的两个特征:知识可传递性和结果的可测性。知识可传递性指管理者对整个知识传递过程能够理解的程度。结果可测性是指以客观、精确的方式对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结果控制对于高可测性和知识传递性较为适应,而行为控制则恰恰相反。当两个纬度都较低时(如非常规问题和创新等),社会控制(对应于公司治理文化)相对于正式控制(对应于制度)为最佳。

任务的行业特征,包括行业知识密集度(尤其是隐性知识)和行业内企业信息对称程度对内部控制的选择都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知识的可传递性取决于知识符号化和标准化程度特征,这与企业的知识密集性及其知识类型是密不可分的。

2、企业行业文化外部导向特征

公司治理文化外部导向也即公司治理行为对环境的适应性,来自于公司治理理念与外环境的整合。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企业公司治理独特的行为模式,这种独特的行为模式系统能够反应公司治理文化的个性、特殊性和生命力。对公司治理文化具有重要影响的行业竞争环境根据其复杂和动态程度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三个纬度[5]。

(1)产品市场的集中度和复杂性(所在竞争环境的企业数量和差异性)。企业运作的竞争形势对其公司治理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纬度。企业相对数量(行业集中度)决定了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可以从完全垄断到完全竞争。毫无疑问,完全不同市场结构之下的公司治理文化将存在显著的差别。

(2)稳定性或者动态性(行业环境的变化程度)。行业环境的稳定性或动态性对 企业 价值观和基本假设有重要影响。如:在高技术行业中,企业所处高度变化的环境促使个体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积极行动解决问题。企业最大的需求是创造力和快速开发能力。相比之下,在稳定的市场中企业的行为标准涉及到人际关系、组织之间的相互依赖以及人力资源的 发展 和稳定。

(3)成长性(企业所处行业的成长速度)。行业成长性能够影响企业承担风险创新能力与组织管理和行为,而这些都将反映在公司治理文化中。行业高速成长则意味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同时高行业成长还会影响员工稳定性、潜在创新资源。这些都会增加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相比之下,在低成长行业的企业中更加倾向于依靠正式控制如政策、程序来指导员工的行为。许多实证研究表明,行业成长与其技术进步密不可分。新的技术和方法能够减少不确定性并增加行业内企业的生产能力。反过来说,在高度成长的行业中企业将经历资源充沛、利润持续增长和大量的机会并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在行业成长性方面,我国企业具有明显的自身特征。自1979年起,除了为期不长的打断之外,我国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 经济 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必然是绝大多数行业的高度成长。企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客观地讲,我国的企业远没有经历过像早期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的而又残酷的大范围的激烈竞争的时代,大多数企业并不具备成熟的公司治理文化,其中包括适应高度成长的公司治理文化。一般来说,企业起步阶段,免疫力都很差,也就是说面临的风险比较大。尽管如此,企业却得到了其能力之外的成就。

三、公司治理文化产业特征的现实意义

1、指导公司治理文化的管理方向

我国公司治理文化所处的阶段决定了公司治理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众多的弊端。公司治理文化不仅仅存在管理手段上的问题,发展方向也非常不明确,特别是在对企业创新性的考虑上常常是有欠考虑。然而,公司治理文化管理具有不同的偏重维度,企业首先必须明白公司治理文化管理的方向性,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方法。比方说,制造业企业间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相似性,它们都更加重视创新和冲突解决,创新能力甚至成为影响企业存在与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因此企业在制定公司治理文化战略决策时,必须认真分析其所在的产业对创新的特殊要求,选择合适的公司治理文化维度及管理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指导公司治理文化变革管理

公司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同时导致与这相关的假设和价值观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对于这些变化,管理中也可能会忽视公司治理文化的相应调整。如果这样的话,新的文化冲突就很可能出现并进一步诱发公司治理活动中的成员的抵触情绪。于是公司很可能出现公司治理绩效下降,由此带来的压力会迫使企业改革。但是以过往的经验为基础的公司治理文化常常会抵制变化。然而,环境的变化很少导致公司治理文化从假设层次上发生改变,如果这样的话很可能导致重新构造整个产业。相比之下,公司治理文化在价值观层次上发生变化是常有的事情,价值观层次的变化会产生企业改变公司治理文化的压力,如:新的管理方式、引进具有不同的文化前景的成员顾问等。也就是说存在两种层次上的潜在力量对公司治理文化产生作用:假设和价值观。显然,假设层次的变化对于企业来说更加具有影响力。它可能推翻人们在进行商业运作时下意识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企业需要新鲜的血液促使假设层成功地转变。价值层面上的革新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原有的成员或许就能够胜任。当然,组织必须经历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如国企改革前后的公司治理文化的变更,国企改革之前,政府是企业运作的主导力量,随着产权制度与产权结构的改革,股权结构渐渐多元化,行政干预的力量逐渐减少,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所处的新情况重新调配公司治理文化的特质。

3、为公司治理制度与公司治理文化配合提供 参考 意见

制度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首先,通过简化决策过程,节约交易费用。当公司治理活动中的成员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而无法迅速、准确、低成本地作出理性判断时,他们便会借助于公司治理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准则等“习惯”进行决策,从而简化决策过程。一个企业的公司治理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了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如果公司治理活动中的成员在价值和行为取向上与公司治理文化的系统标准产生悖逆现象,公司治理文化会将其纠正并将之引导到公司治理的价值面和规范标准上来。靠这种协调机制大大降低了交易的成本。其次,减少机会主义,节约监督成本。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监督和考核以及加大处罚力度等制度安排增加机会主义成本,从而减少机会主义的发生,提高公司治理效率。但这需要较大的监督成本,而公司治理文化所代表的意识形态作为一套价值观念或认知学识,是公司治理中每个成员都具有的,它的存在可以使人们限制自己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搭便车”现象的发生,从而使人们超出对个人直接利益的斤斤计较,并诱发集体行动。意识形态通过增强个人对于某项制度安排的法理性认同和依赖,能够淡化机会主义行为。

最后,加强对企业相关各方的激励。诺思等制度经济学家认为一定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仅是减少经济秩序交易费用的重要制度基础,更重要的是它对经济主体创新和进取精神的推动,具有和产权界定匹敌的巨大作用,它可以提供选择性经济动力激励等方面的产出,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基础。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除了物质经济利益之外,还追求安全、自尊、情感、社会地位等社会性需要。公司治理文化具有使公司治理活动中的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精神的效应。公司治理文化把尊重人作为中心内容,以人的管理为中心。所以,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及行为准则会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成为成员自我激励的一把标尺。同时一种优秀的公司治理文化也强调股东、债权人、员工、顾客、供应方等相关利益人的利益,它不但加强了对企业相关各方的激励,而且企业通过创造除物质激励的其他激励方式来满足不同成员的不同需要,从而强化企业各方的合作博弈,成为解决企业相关各方激励不相容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参考 文献 】

[1]刘 翌·我国公司治理文化理论与实证研究[j]·浙江大学博士 论文 , 2001·

[2] schein, edgarh,“coming to anewawareness oforganizationalculture”[j]·sloanmanagementreview, 1984, vol·25,issue 2·

[3] chatman, jennifera; jehn, karen a:“asse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how differentcan you be?”[j]·academy ofmanagement journa;l mississippi state, 1994·

第6篇

企业文化建设不等同于员工的休闲文化,却要体现在经营管理的每一处细节;并不是短期行为,更需要有效载体的支撑和有效的创建措施。企业文化建设的落地,同时是一项新员工激励的领导与艺术。

(一)激励方案设计原则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农业银行新员工年龄层次决定其要面临买房、买车、结婚、生子等众多需要物质资金的情况,由此带来物质高水平需求的重要性,增加其薪酬和福利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激励因素。另一方面,入行员工的素质越来越高,他们的需求也不停留在物质需求上,更渴望在工作过程中得到认可和赞同,强烈的成长动机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这使得仅有物质激励达到一定层次后就会遭遇瓶颈,激励作用就会大大减弱。因此,银行临柜员工激励方案设计应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优化结合并协调运用,使两者互相联系和补充,以共同构成知识共享的激励方案。长期激励为主。短期激励收效快且明显,但对于有效提高员工工作热情和企业文化建设积极性的程度有限。入行员工在胜任现行工作后,更加注重个人晋升和长远发展。银行工作的绩效短时间内难以衡量,需要长期客户的积累,因此长期激励能科学体现银行员工的工作价值,应作为更重要的激励手段。长期激励如培训或深造、职业生涯规划等等,可以把新员工的个人目标与银行的目标相融合,充分体现银行与员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激励思想,可有效提高新员工的忠诚度。公平的基础上注意个性化激励。激励方案的设计必须以公平为基本前提,尤其在银行提倡团队合作的特点下,应尽量减少评价员工知识绩效中的个人主观因素。另一方面,激励不能用单一形式,每个新员工的个人潜质、自我价值倾向、个人目标和要求等个性特征均有差异,银行应对新员工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测试和考核,明确其特点和优劣势,最大发挥个人的优势,如对于调查发现对物质敏感的知识型员工更侧重物质激励,对于物质不敏感的员工,采取其看重的精神激励。因此,农业银行新员工激励方案设计应在坚持公平的基础上充分重视个性化激励,根据个体的不同需求,采取有针对性、合理、科学的激励方式来满足员工的需求,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新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定期或及时调整激励措施。激励普遍存在一定的时效性,超前激励易使员工漠视反而弱视激励功能,滞后激励更可能降低员工对组织的信任。因此及时激励收效最佳,其保障措施在于激励的正确、明确与准确。另一方面,激励存在有限性和阶段性,新员工逐渐多为90后群体,个性需求和特点易变,相同的激励措施在实行一定阶段后就可能失灵,需要实施新一轮的激励措施才能促进新一轮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等等。这都要求银行新员工激励策略及时作出相应的变革,同时对践行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优化新员工薪酬福利政策实施

综合薪酬激励满足新员工的复合式需求,具体可分为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两大类。外在薪酬为银行新员工提供可量化的货币性收入,如基本工资、奖金、退休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银行纪念品、礼品等可见的薪酬和福利,以全面提高员工生活质量和住房条件等;内在薪酬则为新员工提供不可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待遇,如优先的培训进修机会、对个人成就的表彰会、工作轮换、多元化晋升等。外在薪酬与内在薪酬各自具有不同的激励功能,两者相互联系并互为补充,构成全面的薪酬体系。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激励效能

在优化薪酬福利可以起到即时激励作用的保障下,通过三个层面的企业文化建设加强激励效能,即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可分别对应农行的管理理念:细节决定成败、合规创造价值、责任成就事业。物质层的细节决定成败。营业厅中可见的农行Logo、显示屏和灯箱等文化载体,企业文化建设各类规范和员工行为守则等书册,统一的制服、胸牌、笑脸等多种企业标示,以及农业银行落实的6S管理,各种细节均能在无形上带来员工的归属感并积极影响到员工的忠诚与信任,因此应注重精细化管理,工作环境美化、净化和现代化,企业理念深入人心,增强企业文化的感染力,形成浓厚的企业文化建设氛围。制度层的合规创造价值。银行业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合规建设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因此决定了新员工合规意识的充分必要性,表面上看来是在约束新员工行为以及减少其工作自主性和满意度。老员工以及领导层作为制度的阐释者和人,如果表率出的是负作用,则很容易束缚新员工。因此与制度文化息息相关的管理科学非常重要,“以人为本”原则下加强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规范化,主动导入企业文化概念,如绩效考核指标任务制定的合理性及其结果的有用性是否与上述综合激励体系挂钩。员工行为准则落实到业务经营中的程度又决定了企业理念的践行度。因此,加强合规建设不仅是在普及合规知识以及形成合规理念上下功夫,更要求在长效激励约束机制上下功夫。精神层的责任成就事业。农行的品牌宣传“大行德广、伴您成长”,体现的成就大业与造福于民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如何让新员工先见证到老员工、客户与农行的共同成长;农行晨会上必喊的“爱我农行、追求卓越”,如何使新员工内化于心等等。这个层面的企业文化建设,于新员工而言,需要感受到浓厚的人文关怀氛围、见证到多彩的合作双赢实例以及达成与领导同事间的创意沟通,再比如在不定时的激励性培训中是否能让新员工深刻感受到农行的人才理念“德才兼备、以德为本、尚贤用能、绩效为先”。

(四)基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员工激励方案实施

实施激励新员工首要的是注重创意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传递和反馈,有效的沟通可以迅速缩短两个陌生人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良好有效的沟通能使双方产生很好的共鸣,可以让双方在心情舒畅中达成共识。新员工初入职场,又因其重视个性化激励,创意地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创意地沟通可以使工作变得有趣,无形中提升自我价值感,有效地达到自我激励。农行新员工往往是优秀的表达者,应培育同理心倾听的企业文化氛围,在各自的情感账户里存款并承诺负责,例如可以在晨会时听听新员工分享今日的工作期待,看看有何特殊需要并及时予以适当满足。新员工又往往不一定是优秀的倾听者,应注意有亲和力地引导,也是帮助其培养客户服务与沟通技巧的过程。完善支持性工具。首要前提是保障落实企业文化建设的三个层面,主要是企业文化的硬环境建设,加强宣传和维护,将企业文化建设真正纳入日常管理工作并发挥其激励效能,例如定时检查和定期更新大堂中的文化载体和阵地建设,也可以通过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业绩考核体系,定期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考评和奖惩,依此激励或约束。设立知识共享平台。培育提倡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完善农行内部的知识共享平台,为有效提升新员工学习能力提供信息技术支持,便捷新员工获取信息。例如在农银大学设知识共享专栏,通过完善群件系统、工作流系统、电子视频会议、BBS、群组决策支持系统,也可在原先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设有效的知识库、专家系统或知识地图,为知识共享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平台。这些知识共享平台的建立,都应有专人定时注意对共享知识的动态循环审计,并注重持续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可设立实体知识社区,通过内部刊物选登、情景模拟活动、年会、例会、专题讨论会、读书报告会等正式途径,还可通过举办兴趣团体、午餐会、茶话会、周末沙龙等非正式的知识共享活动。这样在现实与网络中均可实现知识共享双方自由交流知识,并注意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使知识共享与交流更为便捷。建立导师负责制。为每一位新员工搭配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导师,负责日常业务知识与技能教授,培养其团队意识,帮助更快适应并可以胜任现职工作,当新员工有问题可以请教并可以及时得到答复。另一方面,导师更是要辅导其职业生涯管理,提升新员工激励认同和企业文化感知度,同时关注新员工健康的人际关系。

二、总结与展望

第7篇

对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存在的认识误区

1对新型煤化工的认识简单化且传统化

煤化工产业包括传统煤化工和现代煤化工。有不少人认为,新型煤化工与传统煤化工并无多大的区别,也无非就是煤的焦化、煤制化肥以及电石化工等初级产品。新型煤化工主要是煤炭转化,经过气化,深加工为醚醇燃料,以生产洁净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产品为主,包括煤制油、甲醇、二甲醚、烯烃等4种。它与能源、化工技术结合,可形成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新兴产业。在后石油时代,新型煤化工产业有望替代石油产业,支撑未来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与传统煤化工产业相比,新型煤化工产业具有装置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能耗低、环境友好、原料来源广泛、产品附加值高等特点。目前,煤化甲醇、二甲醚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转化效率相当高,且成本相当低。甲醇在作为新能源燃料应用的同时,以其为原材料生产的二甲醚已经是国际公认和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材料,我国二甲醚的生产技术与国际基本同步,部分技术甚至高于国外。

2认为新型煤化属于高耗能与高污染行业

长期以来,传统煤化工产业的粗放型发展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行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初级产品多,精细产品少。二是整体装备水平偏低,缺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特大型煤化工装置。三是产业布局不合理,还没有形成具有明显循环经济特征的大型煤化工园区。四是环境、水资源压力较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当前,越来越严格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也要求新型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循环经济为依托,延伸产业链条。针对以上问题,山西省政府要求分阶段、分步骤实施技术改造,以层层递进的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并在节能减排方面明确提出以下要求: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要控制到2.8t标煤;工业余热、余压利用率要达到80%以上;焦炉煤气、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要达到90%以上;工业污水回用率要达到90%以上;万元产值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8kg以下;万元产值化学需氧量控制在3.5kg以下;万元产值废水排放量控制在10t以下;新型煤化工装置能耗水平和“三废”排放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3对新型煤化工产品认识单一化

新型煤化工产品通常指煤制油、甲醇、二甲醚、烯烃4种,主要用作化肥、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炸药、染料、医药等多种重要化工原料,还是工业上获得芳香烃的一种重要途径。据统计,新型煤化工的基本产品有32种,各项目直接延伸加工的产品有58种,各项目资源横向结合可安排的产品有22种。不少人认为,新型煤化工就是简单的生产甲醇,认为甲醇目前的产能已严重过剩。其实甲醇在作为一种化学燃料的同时也是一种化工原料,仅甲醇的衍生物项目就有甲醛、聚甲醛、酚醛树脂、醋酸等数种,在甲醇制烯烃产业链中可以用甲醇生产乙烯,进而生产聚乙烯。

发展现代煤化工项目的必要性

1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

我国能源赋存结构的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从1993年开始,我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到2007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46%,到2010年已达到54%。因此,以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基础发展现代煤化工,对于平衡我国能源结构、缓解油气资源短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2提高县域经济抗风险能力的重要举措

阳城县的工业经济是以煤炭为主导的经济,可以说因煤而兴,同时又因煤而困。当前,全国煤炭产量的54%用于发电,焦炭行业用煤量占到24%,水泥行业用煤量占到12.7%,其他行业占到2.3%,而化工行业仅占到7%左右。由于当前国家产业政策对火力发电、水泥等高能耗产业实行区域限批,“十二五”期间火电装机容量以及水泥产量等并没有明显的增长,而煤炭产量随着大量资源整合矿井的建成投产,煤炭产量到“十二五”末将成倍增长,因此发展现代煤化工对保障县域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县域经济抗风险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阳城县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的比较优势

1水资源丰富

阳城县境内河流纵横,主要有以沁河、获泽河、芦苇河等为主的四大河流和八小河流,与华北其他煤炭主产地相比,阳城县属于相对富水区。根据2005年第二次水资源评价,阳城县水资源总量为3.37亿m3,其中可开发利用量为2.04亿m3。人均水资源1050m3,相当于全晋城市人均量的近两倍。芹池工业园年可利用水资源5000万m3,并且在园区东侧留有配水口,分别是张峰水库(3000万m3)、望川水源(1500万m3)、五龙沟水源(500万m3)、芦苇河截潜流工程(200万m3)。远期可用水量将达到0.8亿m3~1.0亿m3。

2煤炭资源丰富

资源整合后,全县共有29座煤矿,总产能2475万t/a,再加上现有的亚美大宁400万t/a矿井和在建的龙湾400万t/a矿井以及现有部分煤矿的提升扩能,全县到“十二五”末,煤炭总产能将达到3500万t/a的规模。仅芹池化工园区周边就有9座煤矿,总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t/a,还有产能达300万t/a的15号煤资源。

3电力供应充足

全县现有总装机容量达到330万kW,电网已初步形成220kV/110kV/35kV主网架。已竣工的阳城北500kV输变电工程,距园区直线距离约3km,将作为化工园区的主力电源。4.4交通物流发达此外,阳城县区位优势明显,交通物流发达。专为园区配套设计的大宁铁路专用线扩建工程设有狐尾坡专用装车站,距园区南侧仅2km,距北侧5km,可实现1500m整列装车。同时,抓住新一轮土地修编的机遇,完成了芹池化工园区530hm2土地修编,再加上芹池镇330hm2可利用地,芹池化工园区周边可利用地达860hm2。

第8篇

(一)构建节能型农业机械化作业体系

建立机械化节能耕作体系,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发展固定的作业模式,减少农机使用的功率损失,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发展精少量播种可比传统播种节省50%—70%种子;化肥深施技术可以充分利用肥效,且节肥增产;农田植保机械可节约用药,减少残留污染,降低生产成本。

(二)系统提高农业机械利用效率

针对我国农业机械利用率偏低的问题,要紧密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结构,加快发展性能齐全与先进适用的大中型农业机械,提高不同品类农机动力与机具配备效益比。加快淘汰高耗与低效的落后机具,研发多功能与联合作业机组,安装智能型节能装置,转变增加农机数量的发展方式为提高农机利用率的发展方式。

(三)提升机械化系统节水抗旱能力

针对水资源日益紧张、干旱日益加剧的实际情况,采用机械化措施,实现膜下滴灌、坐水播种、定位节水补灌和覆盖节水等节水技术,建设贮水工程、集雨工程等节水工程措施,提高水资源和降水利用率,减少灌溉用水,增强抗旱能力。

(四)实现主要作物全程机械化

我国地域广阔,种植作物、耕作制度、环境条件和经济基础等差异很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适应技术,应因地制宜地发展实现玉米、薯类、棉花和花生等主要作物全程机械化技术,集中力量突破制约它们发展的瓶颈环节。

(五)加强农机与农艺重大问题的协调

制定科学合理的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制定主要农业机械的技术规格及性能指标,形成配套的机器系统,以降低机械的使用成本;加大农艺与农机协同攻关的力度,逐步形成先进合理的技术体系,以获得较好的综合效益。

(六)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许多农户拥有土地地块小,农机作业田间转弯和转移时间多,作业规模小,效率低,使高效与高性能的大中型机械没有市场。为此,应制定有关政策和措施,使土地向种植大户和农机大户规模化集中,以解决小地块和大农机之间的矛盾,提高农机作业的效率。

二、加快发展节约型农业机械化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建设节约型农业机械化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国家要制定总体规划,加强引导与调控;根据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大政府资金投放力度,扩大补贴的范围和品种,在金融、信贷与税收等方面给予农业机械化倾斜和扶持;注重农机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制定淘汰老产品标准,强制执行报废期限,加快产业化进程;注重区域统筹,积极推进区域型重大农机技术的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

(二)加大科研力度,加强完善科研创新体系

集成研发、生产与推广三方技术力量,建立以农机企业为主体的完整产业链;加大自主研发农业生产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机具的力度,尽快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三)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

第9篇

[摘要]我国国有银行作为主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在支持经济发展、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等方面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银行改革势在必行。国有银行改革的难点在于:国有银行并不是独立运作的经济单位;国有银行受政府干预较多,缺乏经营自;国有银行债务负担沉重等。国有银行改革应采取的措施有:妥善处理不良资产;实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等。

[关键词]国有银行;体制改革;股份制

一、国有银行商业化的难点

现有银行转化为真正的商业银行是在我国建立与完善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之一。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原因,我国现存的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过程面临许多内部困难与外部障碍。主要难点可以简要的归纳如下:

l.国有银行并不是独立地按照市场原则运作的经济单位。在实质上,国有银行是政府的下属机构,其人事权、经营权都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与干预。在业务上,国有银行直接受到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执行政府规定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还不能独立地制定与执行其商业性经营目标。在内部人事管理上,国有银行采取政府行政部门的结构与级别,使得政府能够直接干预国有银行的重大经营决策来实现其对国有银行的有效控制。因此,作为政府下属机构的国有银行不可能以追求利润最优化为其管理目标,其经营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协助实现政府既定的经济政策,银行所承担的许多政策性贷款不仅不能盈利,甚至往往成为问题贷款。

2.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从中央到基层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其分支行的,而不是按照经济区域划分的,所以易受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银行的经营自,影响了其经营目标的实现。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令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或提供担保”,但由来已久的行政干预,不可能一下子消失。同时银行的地方分支行亦表现出很强的地方化色彩,往往有着强烈的动机与地方政府合作,占有更大的信贷规模与信贷资金,而将资金风险转移到银行总行,从而有可能产生大规模的信贷风险与损失。

3.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无限制与无约束的信贷造成银行沉重的债务负担。在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大量长期亏损的企业不得不依靠国有银行贷款未得生存。尽管国有企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份额逐年降低,但国有企业仍稳定地获得国有银行80%以上的贷款。国有银行的亏损使相当一部分银行信贷陷入了发放贷款——无法回收——再贷款——再无法回收的恶性循环,从而导致了银行不良资产负担日益沉重及银行效益不断下降。

4.国有商业银行在存贷款与结算业务方面处于垄断地位。尽管近年来各国有银行间的业务出现了某些交叉,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国有银行仍在传统业务范围上有着明显的分工。同时由于新开办商业银行的弱小和严格限制外国金融机构进入国内市场开展览内本币业务,国有专业银行对市场的高度垄断使中国的银行业缺乏竞争机制,严重地阻碍了银行管理的改善及商业化进程。并且,国有银行基本沿袭计划管理的方式,缺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有效经营的运行机制与方法。

5.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货膨胀上升与利率管制并存构成了不利于国有银行商业化经营的外部宏观经济环境。中央银行实施对名义利率管制政策限制了银行对于价格水平波动做出灵活反应与调整,从而导致了银行经营往往在负的实际收益率的情况下进行。

6.市场发育不健全和法律环境的制约对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产生不利影响。没有健全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并辅以法律的保障,就无法保障国有银行商业化进程的顺利进行及有效运转。

二、深化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措施

1.推行股份制改革。(1)清产核资,进行合理产权界定。将国有资产与银行自有资产进行界定。原国家无偿投入的资本金,国家拨改贷收回的资金,其他应划归国家所有的资产都是国家资产;银行上缴税收和上缴利润后的利润留成所形成的资产和财产应属银行自有资产。(2)允许银行公开发行股票(包括优先股和普通股),鼓励企业、个人对银行投资。这不仅可实现银行产权多元化的改革目标,同时还可以解决银行资本金缺乏困扰我国银行业的重大问题,对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解决银行不良贷款均有帮助。(3)改革银行内部产权结构。可试行以下措施:先对条件较好或较成熟的分行进行改造,将其改造成为总行控股下的、具有法人地位的分公司式股份制银行。原中央财政拨给银行由其所属分行占有的铺底资金转化为该行的国有资本金,占有总行的自由资金转化为银行法人资本金。前者属于国家股,后者属于银行法人股。在这个前提下,吸收其他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和社会公众参股,从而形成一个多元化股本结构。

2.尽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尽快建立起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经过股份制改革,推进完善领导体制改革,将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进行分离,银行董事长不能兼任行长,银行董事长由国务院任命,由董事会采取招聘竞争的办法选行长。同时必须政企分开,改变政府行政干预和对国有银行负无限责任,使其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按照金融风险企业的特点、信贷资金运动规律、《商业银行法》和国际金融业对商业银行的有关规定及要求运营。

3.尽快建立和完善责权利紧密结合的灵活经营机制。推进内部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由现在的支持性组织向企业家性组织与协作性组织融合,使完成银行经营目标与责权利紧密结合,实现按业务量计酬,并严格执行授权管理制度,对经营管理好盈利多的分支机构实行重奖,对贷款损失多和经营亏损的分支机构追究经济责任和重罚。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