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3 19:33: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战略管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酒店的人力资源供给与酒店业的发展需求不能保持一致酒店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酒店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酒店企业之间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是,大多数酒店企业运营的时间都不长,人力资源管理的环节非常薄弱。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结构的分布、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对工作人员的招聘、培训、激励和薪酬等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
(二)酒店人力资源结构分布上的不平衡
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酒店人力资源结构方面分布的不平衡。从纵向来看,酒店既需要具有高效操作能力的服务型人才,又需要具有大量知识、具有智慧和决策能力的管理人员。酒店业的发展需要引进素质比较好、外语能力强、专业基础比较扎实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人才还比较缺乏。
二、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没有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上的规划
大部分酒店在制定发展方面战略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规划,在平时企业没有引进和储备人才的意识,等到需要人才的时候,才慌忙对外进行招聘。因为没有结合企业发展的需要,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规划,企业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在需求与供给方面各种各样的矛盾,严重的妨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科学地制定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规划是我国酒店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酒店餐饮部门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餐厅和厨房小部分员工是初中或者初中以下的学历,大部分是高中学历,大专和本科学历非常的少,因为受到国内文化观念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大多不喜欢做服务员,甚至以做服务员为耻。在酒店企业的员工中,大部分具备大学学历的员工都基本上晋升到了管理层面。
(三)招聘制度不够规范
酒店的企业人员流动比较频繁,人才的流失量也比较严重。很多酒店在门口长时间的粘贴着招聘的广告,工作时间在一个月以上就算资格比较老的员工,并且由这些员工为新员工做相关的培训,培训的质量不高。此外,酒店管理中存在的跳槽现象比较多,造成人才大量的流失,严重影响了酒店服务的质量,客人的投诉非常多,在职员工经常抱怨,工作效率比较低等一些问题成为酒店管理者的困扰。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没有做好对人才的造就和储备方面的工作,对招聘工作不够重视。此外,很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缺乏严格的选拔程序,没有选拔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四)缺少完善的薪酬与激励机制
酒店行业是人力资源比较密集的行业,很多酒店员工对自己职业的定位主要集中在薪酬上的待遇,获得更高的薪酬待遇是员工工作的目标和主要动力。酒店管理者往往不重视基础管理方面的工作,薪酬的发放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严重的损害了员工的积极性,甚至招来员工的不满,导致工作效率不高。
三、改善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
(一)科学地规划人力资源管理
酒店企业要科学的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一方面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对企业所需的质量、数量进行预测;另一方面,对人力资源的供给进行预测,基于与人员需求的对比,制定出具体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同时,酒店也要结合自身的发展和经营状况进行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等方面的工作,有效地减少企业招聘上的支出,促进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
(二)建立完善的招聘制度
招聘制度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的好坏。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设立专门的招聘部门,使招聘过程更加科学与规范。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任用优秀的招聘人员,打破家族观念,给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建设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
要注重建设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注意做到奖罚分明,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把行为与结果的绩效考核相结合。此外,酒店在日常管理的过程之中,要组织员工去学习更多的企业文化、实行岗位的轮换制度,让员工可以参与企业地决策,增加员工的成就感,满足员工在自我实现上的需要。
(四)建立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
薪酬是酒店留人的关键,酒店企业只有以人为本,制定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保证薪酬政策具有公平性,才能使员工相信他们的劳动与支出是成正比的,从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员工工作的效率。
四、结语
电子商务必将改变企业的竞争模式。但这种改变的进度如何,影响多深刻、多广泛,企业如何驾驭电子商务潮流或跟上电子商务潮流,保持或强化自己的竞争优势;如何不被潮流所抛弃或不走过头,形成自己的竞争劣势;政府在发展、促进、规范电子商务发展方面的可为空间有多大,什么是政府的恰当抉择,已经成为摆在企业、政府面前的重大挑战。
一、电子商务概念、种类与特点
有关电子商务概念的定义、分析很多,但认识并不统一。为了认清问题和研究便利,我们的电子商务研究就从电子商务概念、特点、分类做起。
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可分为三个相互有交叉的阶段,即1960—1980年的以事务处理系统为中心的由机器替代人的手工劳动的自动化阶段(DPera),1980—1995年的以专业工作电子化管理为中心的计算分析处理、数据管图形分析及其打印的办公自动化时代(microera)1990年开始的计算机与电子通讯技术共同发展的网络时代(networkera)。从广义上看,计算机应用的所有发展都有商业价值和商业意义,都是计算机在商业领域中的应用,都可称为电子商务。如果虑及电子通讯在计算机应用中的作用与意义,广义的电子商务就可定义为以计算机、电子通讯为基础的商务活动,其内容涉及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商品的制造、支持计算机及其应用的技术开发与产品制造、互联网技术开发与应用、电讯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与此相关的系列产业,如计算机制造、网络建设、网上订单的货物配送、电子货币、软件开发,等等。这就是说,电子商务是一个涉及众多产业的含义很广的概念。从狭义上看,电子商务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它特指直接应用计算机、互联网的商务活动,如网站经营、网上营销、企业内部管理网络、基于网络的企业其他商务管理。人们日常说的电子商务,主要是指狭义的电子商务。
广义的电子商务可分为基于网络与计算机商务信息处理技术的功能性业务——狭义电子商务、支持网络与计算机商务信息处理运行的支持性业务、作为标准商务数据和信息处理系统的服务于特定产业的特殊电子商务(如传统的EDI技术)。
工具性、基础产业性是电子商务的基本性质。除了支持电子商务发展的产业,如光纤导线制造、电子通讯网络与设备维护、计算机零配件制造等,电子商务的发展从本质上讲是企业商务管理、政府信息处理等的工具革命。工具革命是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根本性革命,意义十分深远。现代的工业基础、交通运输、电子技术、教育水平,造就了电子商务革命与以往任何一次产业革命不同的现代产业革命特点。
首先,电子商务革命呈加速发展态势。从20世纪60—70年代电子数据交换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及其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到简单的计算机联接、内部网、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一直处于加速升级状态,其普及、推广速度大大快于以往任何一次产业革命。
其次,电子商务革命是在不成熟和高速变化中展开的。电子商务革命至今没有定型,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发展范式,不确定、缺乏统一标准和管理协调、安全性受到挑战仍然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其三,成长迅速是电子商务发展、革命的另一特点。目前。电子商务作为一个产业、一种交易与交流方式、一种企业管理手段,正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着。无论是网线的扩张、互联网用户的增加、企业上网的普及,还是企业,学校、政府内部管理电子化、网络化,电子商务每年都在以百分之几十至百分之几百的速度发展着。目前,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拉动点。
其四,电子商务在总体上具有开放性、易进人性、创新性、易变性特点。目前,这些特点还有强化趋势。电子商务的这些特点使其具有极强的渗透力。
其五,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并不矛盾。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活动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促进局面。当然,电子商务在有些方面正在替代传统商务活动,但是,在更多的方面,二者是相互补充和促进。事实上,这正是电子商务生命力和创新力的源泉。
其六,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与现代教育普及、经济技术基础有很大关系。但是,电子商务的“高技术”与友好用户界面的完美化结合,则是其得以迅速普及、推广的重要原因。
二、电子商务与电视、广播、电话经营的比较
电子商务与电视、广播、电话的经营相比,有相似性,也有不同。
上网服务与打电话服务十分相似。“网吧”或“公用电话”为顾客提供计时、计次上网或打电话服务;固定客户按月或计时、计次付上网或打电话费用。起初,使用者少,“网吧”或“公用电话”唱主角;随着使用的普及,固定客户逐步占主导地位,“网吧”或“公用电话”只起补充作用。
从业务特点的比较中可以看出,电子商务比电视、广播、电话等的业务更具综合性,且以不同方式覆盖了这些传统业务,出现了基于网络的电话、传真、电视、电影、广播;强化了使用主体的主动性,增强了主体的选择空间,形成了网上互动,改变了单向传输信息的局面;其易使用性与便利性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现在的电视、广播,而与电话同步。
与广播的发展相似,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会依次出现“诸侯竞争,一片混乱”,产业标准与垄断出现,保持竞争与产业战略联盟占主导地位的局面。目前,电子商务正处于“诸侯竞争,一片混乱”与产业标准、垄断出现之间,产业标准尚未定型,虽有垄断苗头,如微软公司在个人计算机办公软件和视窗操作系统上的垄断,但在电子商务的软、硬件方面的竞争仍然很激烈,真正意义的垄断尚未形成。
有关电子商务、电视,广播、电话经营在卖点、主要业务内容、非广告收入、其他收入支点方面的异同,可参见附表的具体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电子商务、电视、广播、电话经营有很强的相似性,只是电子商务的综合性更强、更有现代特点而已。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电子商务并不神秘,其发展必须有卖点支持或有其他稳定收入来源。
三、电子商务发展的革命性意义
电子商务的发展是站在以往电话、电影、电视、广播、传真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其革命性更彻底,影响也更深远。
顾永才认为,“今天的电子商务不在于只是拥有最耀眼的Web页面,而是在于要成功地集成前台和后台系统;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组织结构。”
笔者认为,电子商务的革命性意义主要有三:第一,它是一个巨大的新产业。这个新产业会替代一些过时的旧产业,会压迫一些产业进行重组,会成为(或已经成为)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第二,它是一场交易方式的革命。它的廉价、高效的交易方式将促成企业内部与外部围绕交易方式的企业管理革命,并将产生适合于电子商务时代的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组织模式。第三,电于商务造就的与传统产品不同的新产品、新空间、新理念,如网上电话、电影、电视、音乐、书籍,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事实上,只有电子商务的大发展才真正预示着人类信息时代的来临。
电子商务目前面临一些严重问题,如安全问题、技术不成熟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一方面是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障碍,另一方面又是其充满挑战与机会之所在。从本质上看,这些问题丝毫不会减小电子商务的魅力,更不会降低其革命意义。
四、我国政府层面的电子商务发展政策与战略
国家电子商务发展政策与战略是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的政策指导框架,是决定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的重要外部环境。制定国家电子商务发展政策、战略,必须注意电子商务的社会性、革命性,必须注意电子商务与其他产业的关系,必须兼顾、包容未来的电子商务产业标准。
笔者以为,我国政府层次的电子商务发展政策与战略的要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支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项基本政策。支持企业进行电子商务基本技术开发,强化我国电子商务技术领域的竞争优势,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政策与战略的关键。这是因为,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给其相关技术带来了巨大市场,抓住这一市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我国不可能完全依靠国外的电子商务技术创造出世界领先的中国电子商务产业,创造中国式的电子商务奇迹。
第二,把创造良好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作为政府的一项中心工作。除了产业发展导向性支持外,政府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持还应表现在创造良好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上,如完善与电子商务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减少电子商务法律纠纷;在税收、开发区政策,优先发展产业政策上,给电子商务投资企业以优惠;在项目审批、企业设立、用地规划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以此形成一种企业有充分自主投资权、发展动力、发展空间的充满活力的电子商务发展机制。
第三,积极支持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建设。对于单个企业投资存在困难的电子商务发展项目.政府可以通过参股投资、提供专项资助等方式,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具有公益性、公共产品性、半公共产品性的电子商务发展基础项目,如国家经济、社会基本数据库开发,网络干线铺设与管理,政府直接投资建设或以政府为主支持企业投资建设,是完全可行的,有时甚至是十分必要的。
总而言之,与电子商务发展相关的具有基础性特征的公共产品、半公共产品投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建设,电子商务发展关键技术开发支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强化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适当手段和战略性取向,也是我国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所必需的外部条件。
五、我国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战略
在企业层面上,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的企业内部网是企业内部规范化的内部信息处理、交流系统的完善;电子商务的基于因特网的与顾客交流的良好界面,规范化的数据交换与个性化的数据交换相结合,是企业内部智能管理系统的外向延伸,是企业的更为广泛的智能化触角。这种良好强大的信息交流界面,使个性化需求更容易表达,使企业更易进行以顾客为中心的低成本的弹性生产,由此也就必然形成企业由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向突出顾客个性满足的个性化生产方向的转变。
电子商务的信息、智能化发展导向对企业员工的素质要求更高,对企业内部的合作要求更高。以功能为中心的精干组织、小组团队精神、企业结构弹性化、授权、关心员工和强调员工的多层次的自我实现的当前的高技术企业和知识化企业的经典管理模式,将逐步成为运用电子商务的普通企业的必然选择。这就是说,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企业的内外信息沟通手段的飞跃过程,而且是企业知识化、信息化、智能化过程,是企业技术素质、管理素质、人力素质的升华过程。对此,企业的技术管理、组织结构、经营理念、市场管理必需进行相应的知识化、信息化改造。强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创新主动性、创新素质,使企业能在新的条件下健康成长,将逐步成为企业成功发展的必由之路。
因此,电子商务的发展正在改变企业之间的竞争规则,正在改变企业的规模经济特性与范围经济构架,正在树立企业竞争效率、效益的新标准,正在形成全新的企业竞争模式、企业成长模式。
在电子商务逐步成为企业重要的管理、经营工具的新条件下,不同规模、不同产业组合的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劣势会产生新的变化,企业竞争将更趋于立体化,企业发展将更加多元化,企业经营弹性将成为其应付这种新的具有迅变特性的环境的基本前提。适应这一变化导向,企业的以功能为中心的小组将成为企业的核心模块或基本单位。根据环境对企业的要求,由具有多种组合形式的小组构造出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并通过这些组织形式的不断调整,保持企业的活力和竞争优势,将成为企业在新条件下生存、发展的主要途径。
企业内部组织是企业适应环境的根本构架。企业外部的广泛的战略联盟则是企业在保持自己特点、功能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保持自己基本活力和存在意义的条件下,借用外部力量,构造自己竞争优势的有力手段。在技术发展处于“爆炸”状态的今天,在电子商务作为有效信息处理手段的今天,企业独立开发所有自己生存、发展必需的先进技术存在不可能、不经济、不具时间有效性问题。企业间的协作配套、技术合作开发、技术外包内包战略联盟,则是企业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有效、有生命力的“双赢”战略。事实上,企业战略联盟是企业开发自己单独无法进行开发的技术,增强自己市场力,抓住市场机会,减少“两败俱伤”的不可回避的选择。
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技术、路线还没有定型,企业在电子商务发展与利用的方向选择上存在着选错路线造成重大方向性失误的风险。笔者认为,目前,经济发展趋势正由传统的独立专线线路经济——电话线、输电线、电视传输线、专用网络、互联网络分立经济,向共同经济、多相多功能兼容的网线合作经济过渡,形成多相兼容的高效率的统一网络、经济网线经营新局面,只是时间问题。任何企业的电子商务技术开发,无论是硬件开发还是软件开发,如果不适应这一趋势,都将面临被迅速淘汰的巨大风险,都将面临走入歧途的风险。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目前这一问题还没有得到人们的充分认识,统一网络、经济网线还没有大规模地取代现有电子商务技术,但是,这是一个已经有成功范例的基本趋势,是不可抗拒的发展规律。
环保产业领域不断扩大。目前,环保设备(产品)的种类几乎覆盖了污染防治的各个领域,产品品种达到了3000多种。城市污水处理设备、高效布袋除尘设备、高精密度在线环境监测仪器(仪表)、一些性能优良的特殊环保材料等,近几年得到较快发展;各种废弃资源的利用途径得到拓宽,产品品种不断增多;环境服务领域由过去以技术和咨询服务为主发展到工程总承包、专业化环保设施运营服务和投融资风险评估等领域,一批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专业化的环保设施运营企业已经出现。
环保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各种技术和产品基本覆盖了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各个领域,在环保设备(产品)中,达到国际20世纪80年代水平的占20%,少数产品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在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方面,我国已具备自行设计、制造关键设备及成套设备的能力;基本具备了自行设计大型火电场烟气脱硫的能力;工业一般废水的治理技术、工业消烟除尘技术和工业废渣的综合利用技术等已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
环保产业的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物质基础。2000年,全国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1995年减少了10~15%,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工业污染源于2000年年底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
“九五”时期全国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得到了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九五”确定的环境保护目标基本实现。以上成绩的取得与环保产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以上分析说明,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已经具备了加入WTO的基础条件。加入WTO无疑将对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环保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加入WTO对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为环保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中国加入WTO后,由于减少了国际资本进入障碍,国外环保企业将凭借资金、管理、技术、人才等优势,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和方法对我国环保产业进行合资、独资以及兼并或重组,“逼迫”我国环保产业提高竞争力,这将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制止环保产业的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促进环保产业市场的法制建设。加入WTO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制体系,修订与国际惯例相冲突的政策法规,增强政策的稳定性和透明度。在这种形势下,地方保护主义、保护落后环保产品的情况会得以改善;行业垄断、伪劣产品、各类企业不能在平等条件下竞争等一系列问题将被克服。
加速我国环保产业的技术进步。加入WTO后,我国与各缔约国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活动将为技术改造、调整技术结构提供更多的途径。利用国外环保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后的技术优势发展中国环保产业,会加速产业技术进步。而WTO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必然加快我国环保工业从仿制为主走向自主开发的道路,为今后进一步拓宽海外市场打下基础。
有利于我国环境服务业的发展。2000年我国环境服务业产值为100亿元,与国外相比差距甚大。国外也正是看准了中国环保技术服务业市场的特点,急于进入中国。如日本就已经抢先在重庆建立了独资的环保信息咨询中介公司,并以重庆为基地,面向中国市场,提供污染治理、环保工程设计以及技术咨询等多项服务。加入WTO必将为我国环保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契机。
加快环保产业投资事业的发展。加入WTO一方面可极大改善我国环保产业的投资环境,令国外投资者信心倍增,从而确保外资的注入,环保产业的资本瓶颈将被打破。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条件亦日趋成熟,让更多较成熟而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国外,以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有利于提高产品标准化程度。加入WTO有利于我国企业推广实施ISO14000环境系列标准,建立新的环境管理体制。从而极大促进各国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为进一步扩大产品出口提供大好机会。
环保产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加入WTO将对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特别是当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可能使我国环保产业在加入WTO后短时期内处于不利的地位。
管理体制不畅,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由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显示出来,我国环保产业还没有引导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来统一负责环保产业的政策、计划、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环保产业管理及综合协调。由于产业政策不到位,缺乏吸引人才、技术、资本资源投入的市场氛围,导致环保产业发展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环保产业技术水平偏低。我国环保产业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绝大多数环保企业的科研、设计力量薄弱,技术开发力量主要分布在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能自己解决投资、自己完成技术开发并占领市场者,仅有20%.技术含量低、开发周期长、科技成果转化难、工艺落后、自动化程度低、运行可靠性差等问题,是影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全方位的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造成许多环境治理设施运转效率较低;信息咨询服务的规模和技术手段与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较大差距,咨询公司和各种中介机构服务网络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没有专门的为环保产业服务的信息部门,只有少数单位在提供部分的、重复的信息。由于信息缺乏,产业存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的现象。
资金投入不足及投资渠道窄。“七五”、“八五”期间的环保投入虽有明显增加,但一直没达到环境治理和规划的要求。资金缺乏直接限制了环保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城市生活污水、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几乎全部依靠财政投资进行建设和运行维护,致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发展滞后,城市污水二级处理率不足15%,一部分污染处理设施难以运行下去。据估计,就环境投入方面的历史欠账而言,目前已达5000亿元左右。
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一是地方保护主义扰乱了环保产业市场管理秩序,造成了环保产业市场的不公平竞争。尽管国家环保部门推行了环境工程设计资质认可制度、环保产品认定制度,个别省市制定的环保产业政策中,明确提出承担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单位必须持有《当地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资格证书》。有的地方片面强调当地环境保护建设项目所需的设备和产品要在当地生产,造成了新一轮低水平重复建设。
竞争实力弱,出口创汇能力低。加入WTO后,市场准入扩大,关税削减和非关税措施取消,国内环保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国内生产成本高、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的企业将处于困境。另外,目前我国环保产品出口规模小,产品品种单一,出口渠道尚未建立,出口地区范围较小,加入WTO后,环保产品出口创汇能力将面临更加严峻挑战。
观念体制有待转变和完善。我国在观念和体制上存在许多与WTO规则不相适应的地方,特别是环保产业现行的有关法规政策及制度标准与惯例相去甚远,短时期内很难完善。加入WTO后可能会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发生冲突,不利于环保产业在国际环境下发展。
环保产业加入WTO的战略选择
加入WTO,我国环保产业必将进一步调整总体对策和行业对策。达到压力转化为动力、机遇带动起飞的目的。制定切合实际的经济政策,培育环保市场需求。
“九五”期间,我国政府陆续制定了“三河”、“三湖”防治规划,“两控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区)规划,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和“一控双达标”计划等环境保护重点计划,有力地促进了环保产业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超标是违法行为,并提出依法建立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行零起点收费。这将有助于改变污染物排放收费标准相对于污染治理成本偏低、难以调动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的局面。如新建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不能达标的,必须配套建设烟气脱硫装置,推动了烟气脱硫产业的发展。
确立产业发展战略,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我国环保产业领域发展失衡,主要集中在环保产品生产和三废综合利用领域;环保产品结构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水、气污染治理方面,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不多,环保监测仪器更少;另外,环保技术服务十分薄弱,自然生态保护的市场还没有形成,社会化服务程度低。症结在于缺乏必要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中国加入WTO应重新确立和审视环保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政府行为是环保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解决环境问题、发展环保产业时也要利用市场机制,如征收环境税等。国家应在企业重组、技术进步方面予以导向,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对环保产业予以支持。
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监督和监察工作。要抓紧做好有关环境公约的国内配套立法工作,要加快环境标志产品和环境管理体系有关标准的制定,以适应加入WTO后解决国际贸易和国际环境问题的需要。我国涉及外商投资的环境法律有30多部,但规定的内容却非常笼统、分散,各法之间也缺乏必要的协调。例如,关于外商进入环保服务业政策尚未出台。另外,我国产业市场要逐步建立起环保产品、环保工程、环保设施运营、环保咨询服务等监督管理制度。同时要加强执法监督和监察工作,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果。积极营造环保产业走向国际市场的良好环境。
积极引进外资,拓宽发展空间。要抓住加入WTO的机遇,积极引导国外各种资金进入环保领域,尤其是要大力吸引对环保产业和污染治理市场进行直接投资。实际上,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环保产业的迅速发展,国外创业投资已经开始大量进入我国环保产业市场。要充分利用环保产业获得国际资金援助的机遇,加快与国外企业的合资合作,尽可能寻求和利用外资。可以预见,中国加入WTO以后,将更加积极开放环保市场及其相关产业市场,大幅度降低环保技术及设备关税,吸引跨国公司进入环保与能源领域,这将会掀起新一轮的外资投资。
鼓励多种所有制企业进入环保产业领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运用经济规律,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环保产业自我发育、自我生长、自我发展壮大的内在机制,使市场成为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调控手段,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环境质量建设,特别是要运用政策和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鼓励、引导多种所有制的企业进入到环保产业领域中来,进行环境保护的投资和经营活动。不要光靠政府办企业,要发动社会力量,靠社会办企业,吸引各方面力量发展环保产业,这样才能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社会基础。
推进环保产业技术进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要支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和产品,在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把环保技术作为重点领域予以支持;要进一步集中人力、物力和资金,在环保产业急需突破的关键技术领域,进行产学研联合攻关和开发,集重点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价值规律、技术优势,实现技术创新,加快环保产业技术经济一体化步伐;要紧紧跟踪国际环保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加强环保设备的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和国产化工作,尽快缩短我国环保技术装备水平与世界的差距,全面实现环保设备国内配套生产,改变关键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要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健全环保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和技术转让网络,迅速、准确、有效地技术信息和供需信息。
推进环保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完善产业服务体系。环保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是环保产业市场发育的重要内容。加入WTO要求环保中介服务机构必须建立和完善,形成沟通信息、服务企业的良性循环的环保中介服务机制。根据全国环保产业的布局和结构特征,切实做好环保产业服务网络的规范化建设,逐步形成多功能全方位的环保产业政策、市场、技术、信息咨询服务的网络体系,为发展环保产业提供必要的社会服务。
园林施工企业主要是从事园林景观、工程建设、安装、运输、管理等业务的企业,承担着从设计到实现的环节,在实现的过程中园林施工企业要按照既定设计的功能来执行建设,而且还要注意园林施工的工程对未来价值实现的影响评估,以保证未来价值的顺利实现。园林施工企业的战略管理,要有适合自己的执行成本差异战略,不同企业由于企业发展目标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战略实施方式,园林施工企业转换成集施工管理、设计、前期评估等方面在一起的大中型企业,从而更好的应对未来的发展
2园林企业战略管理的建议
2.1提高运用园林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经营管理是企业的基础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企业的各级领导都要树立经营管理的基本理念,而且要把这种理念贯穿于整个企业的各项日常工作中,逐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主要有:
(1)市场理念
企业有市场才能生存,要绝对重视市场的理念,要根据市场的需求、随着市场这指挥棒来经营,满足社会的需要和客户的需求,企业要时刻牢记这一点,并且深入了解市场的需求,知道了市场所需才能为自己找好位置、想好应对的策略,才能站稳市场。
(2)战略理念
企业策划者要有长远的眼光,还要着眼于大局,不拘泥于眼前的利益,对未来要宏观调控,要有长久的规划,要放眼未来,规划出企业长远的发展目标,并要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朝着目标努力。园林施工企业管理人员思维要去社会同步,还要有发展的目标,顺应社会潮流与市场需要。
(3)效益理念
效益是企业所要达到的目的,每个园林施工企业都想获得最大的效益,这就要求企业对内要缩减成本,减少开销,但是要以保证工程质量为前提,对外要多联系工程,有活干才会有饭吃,以质量和信誉赢得市场。
(4)用户理念
园林施工企业管理者要时刻灌输员工用户至上的理念,能够换位思考,为用户考虑,才能换得用户的认可,赢得口碑才会赢得更多的市场。
2.2完善园林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体系
园林施工企业要有一整套自己的管理体系,把企业的经营理念灌输给企业的各个层次,企业上上下下的员工都要与企业理念一致的去执行,在施工前、施工期以及施工后的全方位监测,可以运用先进的网络系统,对自己企业的经营理念要随着市场的脚步适当调整,不断的更新,或者说要有超前的理念服务于市场。在施工过程中以提高企业效益为中心,完善企业的经营机制,尽量减少纰漏,改造落后的业务流程和动作模式,运用新技术的打造新理念。
2.3加强园林施工企业成本控制
抓好对企业内部成本的管理,减少内部的消耗,施工企业要重视企业的成本核算和管理,开源节流节省开支,落实成本的管理责任,建立成本核算制度和组织,严格控制成本核算,对不必要的浪费要严格控制,尽可能以最低的成本创造最高的价值。这样企业才有发展的基础。
2.4重视园林施工企业人才培养
人才是园林企业发展的血液,企业要发展就要创新,要有新鲜的活力,只有大批人才、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具有高水平的管理的技术能力,才能为企业创造新的活力,重视有能力的人才,注重对人才的培养,真正做到以能力来立足靠实力来说话,营造出一个重视人才、依靠科学、不盲从、不跟风,理论结合实际、团结合作的氛围,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给科技人才有用武之地,才能壮大企业、发展企业。
2.5建立园林施工企业考评体系
园林施工企业对于员工要有一套考核体系,奖勤罚懒,能者上、庸者下的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项目管理人员发挥潜能为企业做事。想出新方法管理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考核体系的建立,让企业员工以企业为家,上下齐心,为企业拓展业务。企业的多元化要与企业自身业务相关联,如要做园林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前的预算评估、施工期的工程管理、工程结束后的园林园林管理、园林经营和园林维护等业务,充分挖掘企业自身潜力会为企业带来一系列的益处。
2.6专注于企业的战略目标,执行差异化的战略
园林施工企业要对自身企业的某一项特色产品特别注重培养和打造,培养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为自己赢得市场赢得词语权和谈判的能力。企业差异化战略打的是要降低企业项目的成本,这需要个底线,不能盲目降低,影响自己企业的效益也影响项目的质量。园林施工企业的战略管理要不断的提升企业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预测能力,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以宏观发展的眼光去管理企业,不断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时刻保持与市场需求同步,这样企业才能稳定发展。
3结束语
(一)战略制定随意化、片面化
第一,企业制定战略管理缺乏科学的依据和论证。在制定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中,并不从企业本身所在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出发,盲目照搬套用,互相模仿停于形式。国内的许多企业虽然也制定了自己的战略管理,但这些所谓的战略管理并不是建立在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具体分析的基础上,也没有进行科学的论证,当看到别的企业或行业的战略管理取得成功就盲目照搬,缺乏基础的独立判断能力,导致众多企业经营战略管理大同小异,其最终结果可能是在行业中引起不必要的恶性竞争。
第二,企业制定战略管理片面追求规模效应。在制定企业战略管理时,往往会进入这样一个怪圈,那就是企业任务陈述与企业实际不吻合,片面追求规模生产的光环效应。在国内企业间流行一种定向思维,即认为企业的规模越大越好,随之而来的是企业疯狂兼并和购并之风席卷大江南北。通过所谓的强强联合和强弱联合,一夜之间造就了一大批“超级航母”,但这些“航母”就是昨天我们见到的“小舢船”通过强加的外力焊接而成的。“小舢船”之间缺乏协调,难以形成相互关联、相互配合的战略管理整体,并不能真正发挥出规模效应和协作优势,并且缺乏核心竞争力,导致预期收益不理想或者因为利益重新分配不当导致冲突、矛盾加剧,或者因为风险忽然放大、管理能力欠缺等而宣告失败。
(二)战略管理实施脱离企业实际
第一,新的战略管理与企业旧的组织结构不相匹配。战略管理的变化要求组织的结构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因为组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目标和政策是如何建立的,同时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决定资源的配置方向。我国许多企业不顾企业经营领域、产品种类和市场发生的巨大变化,仍然以旧的组织结构去实施新的战略管理,这种做法往往使战略管理实施的结果毫无效果可言。
第二,战略管理与企业文化不相匹配。由于国内许多企业原有文化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而现代企业战略管理是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也就是说这些企业目前还没有一个适应市场经济、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文化,所以这些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全体员工不能达成共识和步调一致,企业文化就形不成战略管理实施的统一基础。企业文化具有较大的刚性,并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当新的战略管理要求企业文化与之相互配合时,企业原有文化的变革就会非常慢,而旧的企业文化常常会对新的战略管理实施构成阻力。
第三,战略管理与企业人力资源脱节。国内企业在战略管理制定时,成功实施战略管理所需要的个人价值观和技能往往被忽略,所以在战略管理实施的过程中才会注意到需要的人才短缺。有些企业的决策者在企业经过一段高速发展期、已具有一定规模的情况下,只看到新的战略管理所能给企业带来的前途是多么远大,而忽略了自己企业是否具有合适的实施这些战略管理的人才,就匆匆将新战略管理付诸实施,结果就出现了没能将个人的能力与战略管理实施任务相匹配的现象,甚至将一些管理能力、技术能力不强的人推上了重要的工作岗位。而另外的一些企业片面追求员工的高学历,将这些人才招聘到单位后却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甚至还有高才低就现象发生,使得员工的工作激情颓减。这两种情况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战略管理实施会偏离正确方向,企业不仅实现不了战略管理规划,还有可能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四)战略管理控制滞后
我国企业战略管理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战略管理控制和评价不能持续进行,评价显得过于迟钝。企业在制定自己战略管理的时候,不管考虑得多么周到,但由于市场瞬息万变,正所谓变化快于计划,因此必须适时客观有效地对战略管理进行控制,采取相应行动使战略管理不偏离方向。但是国内企业习惯在特定时期的期末或在问题发生后才对实施的战略管理作评价和修正,总结出几大错误却又于事无补。此外战略管理评价方法滞后,难于时代接轨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当今的商业竞争如此激烈,战略管理决策者不得不扩大范围并在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中进行战略管理决策,而在各种竞争场合通常是拥有最佳信息的一方获胜。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技术大量涌现,企业只有紧跟时展的步伐,才能快速获取第一手的信息,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但是,我国许多企业的战略管理评价要么是召集几个专家进行研讨,要么是企业内部进行的零散报告,这两种情况都很容易流于形式。并且这种战略管理评价是静态的,完全跟不上当今信息时代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速度,所以企业也无法有效及时地采取纠正的措施。
二、完善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的对策
(一)企业战略管理的制定要结合企业实际
企业规模扩大并不等于规模经济。那种认为通过利用各种资产手段将劣质资产大量纳入自己企业并在短时期内迅速膨胀就构成“规模经营”格局的企业领导应该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要老想着实现快速增长,尽快追赶上领先自己的竞争对手。企业在制定战略管理目标时,应从企业实际出发,不能片面求大。实际上,企业规模只有与其所拥有的资源能力相适应时,才能发挥规模效应。企业决策层如果能用战略管理眼光进行观察分析,最大程度地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和内部优势,同时使环境对企业的威胁和内部不利因素降到最低,那么企业完全能靠适合本企业的战略管理得到稳定发展。在制定战略管理时,首先要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机会的战略管理;其次是发挥优势避开威胁的战略管理;在其次是克服弱点抓住机会的战略管理;最后是尽量克服弱点避开威胁的战略管理。
(二)根据战略管理的需要调整和完善企业组织结构
建立与组织发展战略管理相适应的企业组织结构,应本着“适才适用,精于高效,优势互补”。的原则,使企业的组织结构在分工和整合上能体现生机和活力,提高工作效率,发挥各方面的显能和潜能,及时对市场经济做出反应,这就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建立与战略管理相适应企业组织结构还应取决于企业采取什么样的战略管理,一般来说,如果企业面对的是狭小的市场和单一的产品,其战略管理目标是在足够满意的水平上继续经营,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其组织结构就应该有足够的刚性去实行集权式管理,即采取分工细致的职能结构以实现集中控制。反之,如果企业战略管理目标是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创新者的地位,并通过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寻求增长,则应该建立相对灵活的组织结构。只有企业的组织结构与企业发展的战略管理达到最佳配合时,才能有效地实现战略管理目标。
(三)建设与企业战略管理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保证企业文化同企业宗旨、理念、战略管理目标的统一,是企业战略管理实施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企业文化的导向、激励和凝聚作用把员工统一到战略管理目标中去是战略管理实施的保证。所以,企业文化应适应并服务于企业制定的战略管理。在制定新战略管理时,企业领导应该重视和保存现有企业文化中那些支持新战略管理的方面,当然企业现有文化中与新战略管理相矛盾的方面也应该得以确认和改变。事实上,改变企业的文化使其适应新的战略管理,通常要比改变经营战略管理使其适应现有文化要更为有效.改变企业文化的方法有很多,包括招聘新雇员、员工培训、调动和提升、榜样示范以及正面加强等。只有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管理相匹配相适应时,企业文化才能有效地推动战略管理实施,否则,它将对战略管理的实施起到一定的阻力作用。
(四)按照企业战略管理配置人力资源
企业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需要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其中尤以人力资源的配置最为重要。如果没有做到将企业的员工的个人能力与战略管理实施的任务相匹配,设计得再好的战略管理都无法顺利实施,甚至会以失败结束。企业在实施战略管理以前,应该客观正确地评价企业员工的个人能力,避免在战略管理实施中才发现本企业员工的能力并不满足新战略管理的要求,出现一些所谓“赶鸭子上架”的现象。事实上,采用新战略管理或调整现行战略管理的企业正好拥有所需要的恰当的技能和人员是极其少见的。所以企业可以通过员工的调动与培训,扩大工作范围及招聘新的合适的员工来弥补这个不足,以杜绝高才低就和低能高就等现象的发生。
(五)建立科学的企业战略管理评价机制
企业需要时刻监测环境,对企业战略管理进行持续评价,企业战略管理一经确定并付诸实施,可能会遇到既定战略管理和变化的环境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会导致战略管理实施的过程和结果偏离原来的目标。战略管理评价就是分析在战略管理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或潜在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以纠正偏差。企业发生战略管理危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往往有一个潜伏期,如果在这个时候没有能引起企业领导的注意,没有对其做出评价,当企业在外部或内部出现某种诱因时,战略管理危机就会爆发,令人措手不及。这就要求企业应该建立持续的战略管理评价的机制。同样,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评价时,决不能只做定性分析,应利用计算机进行综合的、统一的分析和经济的战略管理评价活动。利用计算机能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管理者制定各种形式的战略管理报告。企业资源计划、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大量企业管理软件的应用可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将大大提高企业战略管理评价的准确度。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实行战略管理是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必须而且应该在世界范围内与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竞争,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必须根据外部环境及其变化趋势,结合自身内部资源条件,正确制定企业竞争战略,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本文在从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管理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完善我国企业战略管理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发展战略
企业战略管理是指企业在宏观层次通过分析、预测、规划、控制等手段,实现充分利用本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以达到优化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由于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企业战略管理还仅仅是一个开头。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日益加快和WTO的来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参与者的企业,是我国实现经济繁荣和充分就业的决定因素,加强企业战略管理,是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竞争能力的有力工具,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范晔.战略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2).
[2]王化军.企业战略管理[J].科技咨询导报,2007,(9).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传统营理会计优化
1战略管理会计对传统管理会计的挑战
传统管理会计从诞生以来一直担当为内部管理服务的角色,以有效地实施计划、决策和控制。主要以某些经济管理理论为支撑,尤其是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引入,奠定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
传统管理会计在二战后获得长足发展,并在实现企业目标、加强内部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当时主要是实行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市场提供给企业的是几乎固定的“蛋糕”,企业经营的重心是在“蛋糕”中争取更大份额,关键是降低内部经营成本。与此指导思想相呼应,传统管理会计通常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功能主要在于预算和控制,而且预算以短期预算为主;同时,管理会计将眼光局限于企业内部,倾向于使用账簿中已有的财会数据来看问题,并依据已发生的事件来解释环境的变化,管理会计成了财务会计的“副产品”。
但随着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全球性竞争加剧,传统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向小批量、个性化生产发展,企业不得不站在全球高度,选择以战略管理为导向的管理模式,不断根据环境做出适当调整,以求企业与环境的协调与均衡,获取企业整体竞争优势。
战略管理对传统管理会计提出了挑战,迫切要求传统管理会计观念更新,尤其是对战略决策信息的提供,要求提供超越企业本身的更为广泛、更有用的与战略管理相关的信息,不仅包括内部信息和财务信息,更重要的是诸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等外部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具体说来,战略管理要求传统管理会计在以下方面克服其轻战略重战术的不足:其一,改变传统管理会计只顾内部而忽略环境变化的影响、用静态目光看待问题的缺点,站在战略高度,从全球范围来看待企业的目标和行为,时刻关注跟企业息息相关的市场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影响。例如:从成本观念来讲,传统管理会计讲究降低劳务成本、缺勤率等,但对于处于衰落期的行业或因技术落后而落伍的企业,仅对一些不重要细节的边际调整并不能改变它的根本命运。最重要的是企业具有有效获取、分配、使用资源以充分利用环境机遇和防止环境威胁的能力。成本观念要根本变革。从综合角度来看,成本既有经营性的又有战略性的,既包括有形的又包括无形的。其二,克服传统管理会计只重短期利益的缺陷,注重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传统管理会计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忽视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重要因素——“风险”,容易造成行为的短期化,如为了一时的利益而降低质量标准,但这最终将损害企业声誉和品牌形象乃至长远利益。从战略角度来说,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跟企业目标一样也应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以获得一种持久的竞争优势。相应地,对企业业绩评价的尺度应采用战略业绩评价。
2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
最早将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联系起来的是英国学者Simmonds,它在1981年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对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数据进行搜集和分析,由此来发展和控制企业战略的会计。战略管理会计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弥补和开拓。
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管理者的行为无时无刻不涉及到战略问题。但是,战略问题真正纳入现代企业管理的范畴,将战略管理提高到决定前途、命运的高度,却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才得以开始。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性经济竞争已达空前激烈的程度,企业与企业之间不再主要围绕单个产品及其营销问题开展竞争,而是紧紧围绕企业未来发展方向、长期发展目标、总体经营战略等问题开展全方位的、深层次的竞争。此时,谁能在全局上把握外部环境变化的脉搏,谁能从战略高度上洞察世界市场的风云变幻,谁就能占有商机,赢得主动,从而在现代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可见,战略管理就是根据一定的战略思想(意图),在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关联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战略目标,制定并实施战略计划,监控、考评战略业绩并据以拟定战略调整措施的一整套管理程序(或系统)。战略管理过程中的每一步骤和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内部的和外部的、财务的和非财务的、实践的和预计的管理会计信息。正是由于企业战略管理实务的迫切需要,战略管理会计才得以产生和发展。
我国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才开始系统地学习、引进西方的管理会计,至今已有20多年。通过这一阶段对理论知识的引进、介绍、普及,大部分会计人员已掌握一定的管理会计知识。因此在企业中传统的管理会计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但战略管理会计是伴随战略管理的出现而产生的。我国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是从1997年开始才陆续在专业期刊上介绍引进的,距现在不过10年,所以一直处于理论研究和探索之中,至今仍未形成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未得到有效的普及。但它已呈现出发展的趋势。
虽然我国企业还处于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轨时期,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已使大多数企业都树立了面向市场的经营意识,这就为实行注重市场环境的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可能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要求企业不能只考虑自身的成本和效益,还必须重视竞争者的经济信息和发展情况,因此从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会计过渡成为一种必然。
3优化战略管理会计的对策
战略管理会计是在当今企业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全球性市场竞争空前广泛激烈的情况下,为满足现代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特定信息需要而建立的新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战略服务的战略管理会计,它之所以产生并得到相应发展,既是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而导致企业管理(尤其是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产物,也是原有管理会计自身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产物。总体而言,战略管理会计服从于企业的战略选择,分析和提供了企业战略有关的管理会计信息。战略管理会计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的一些局限,视角从企业内部转向外部环境,重视对企业全方位的管理。
战略会计的应用是经济发展对会计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企业总体应用水平较差,应加强各个方面的研究与建设。对此,对促进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笔者提出五点建议:
(1)加强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系统研究。对于理论界和实业界而言,战略管理会计带来了众多新的研究课题,也带来了对制度创新的挑战。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使得我们所吸收的西方管理会计很难在中国企业普遍应用。所以要推广战略管理会计,首先要加强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系统研究。
我国的战略管理会计应定位在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密切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要加强对现有的理论体系重新评价,其中不合理的假设,抛弃过时的技术方法,不要仅仅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数字模型,不要生搬硬套那些无法操作的名词、概念与方法,而要强调行为的研究与应用,便于广大会计人员、管理人员操作运用。应该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来研究和指导管理会计工作,展开管理会计的系统研究;创办专门的管理会计刊物,促进各种学术或职业组织将管理会计列为其重要的研究课题;拓展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兼顾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和企业外部市场信息,其中包括货币性质的、非货币性质的,数量的、质量的,物质层面的、非物质层面的,以至有关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的信息,加强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
(2)大力普及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现阶段我国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知识普及程度还不够,经营管理人员及会计人员的素质都有待提高。目前,高等院校会计专业一般开设了管理会计课程,但其他经济管理专业大部分没有开设。我们认为高等院校非会计专业的经济管理专业也应该开设管理会计课程,并且要求在开设管理会计课程时,一定要注重对战略管理会计等新知识的讲解介绍。另外,加强企业管理层与财会人员的学习和培训,树立其战略管理会计意识,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水平,因为只有建立和培养一支高质量的战略管理会计队伍,才能促使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建立、创新以及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3)努力营造一个适合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的良好环境。现代企业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的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健全,从制度上引导企业经营者的价值取向与企业根本利益趋向一致,只有当企业经营者能切实地承担起对企业的受托经营责任,才能对包括战略管理会计在内的经营管理科学产生发自内心的需要。为此,应优化市场环境,实现国有企业产权的多元化,塑造清晰的国有产权主体,促使企业经营机制的改变,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遵循我国会计人员愿意应用法律制度规范会计行为的惯例,政府可制订指导性的管理会计制度,为企业应用战略管理会计提供示范性的法律制度环境。同时,应继续强化企业的市场观念、风险观念、人本观念、时间价值观念、竞争观念等在市场经济机制作用下企业应具备的观念,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企业文化,为战略管理会计的良性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4)认真总结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成功案例。战略管理会计应该说在我国的少数企业中已得到了成功应用。如杭州百大集团根据自身情况,采用了财务和非财务相结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有效地调动了职工完成责任指标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河南油田采油八队在业绩考评中,把岗位责任制、按劳计酬等传统做法与战略业绩评价的平衡记分卡法等新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控制了生产成本。湖南韶峰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实行“水泥散装优势”战略,有效地扩大了韶峰水泥市场。邯郸钢铁公司通过战略定位选择了低成本的竞争优势,通过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来降低成本,建立并保持竞争优势,创造了我国冶金行业的一流佳绩。我们应对企业运用战略会计实践中涌现出的典型案例和重要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加以推广,这样就可使一些企业少走弯路,促进战略管理会计的广泛应用。
(5)积极建立战略管理会计信息库。一方面战略管理会计的资料主要来源于财务会计,但受财务会计报告期的影响,不能及时取得相关资料,使得管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相关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的会计电算化仅限于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内部网络信息也仅限于一般的管理通知,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并没有能够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造成了企业资源的严重浪费。为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及时提供战略性信息,有必要建立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信息库,培养自己的战略管理会计人才。平时收集、整理来自各方面的多样化信息,包括本企业和竞争对手的各类资料、行业分析报告、政府政策及统计公告、国际市场行情、国际经济发展动态、重要的新闻报道以及其他有价值的信息。在战略决策时,战略管理会计师则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战略信息库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和处理,及时提供给决策当局,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韦恩·J.莫尔斯等.管理会计——侧重于战略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2005
2韩云龙.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及发展[J].现代会计,2006(2)
3张劲柏.谈战略管理会计对企业发展的意义[J].理论界,2006(3)
4刘博,李英伟.浅析战略管理会计[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11)
高层管理者是应该深深地涉入到战略管理当中去。与此类似,还应该有员工来支撑战略管理,尤其在一些规模大、组织结构的复杂的公司。战略管理所涉及的管理者涵盖整个组织,而且,他们承担的是全新的职责,并且在战略管理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战略管理不是一项只局限于杰出的战略家或一组战略计划师的工作,而应该是一系列能够而且应该能够被整个组织的各个职能部门所应用的管理技能。
二、战略管理的独特职能分析
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职能角度分析,运营、人为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等职能在企业日常经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使这。但是,战略管理与这些职能管理之间存在着细微但非常重要的差别:
1.战略管理是多种职能的融合如今竞争异常激烈的全球市场当中,在各个职能领域卓越表现的对企业成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虽然职能方面的卓越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却不再是充分条件。必须有一个更宽广的管理形式来把各职能管理的贡献整合起来:一种支配性的力量把组织的力量把组织中各职能的成就融合起来。利用各职能部门专业技术时,战略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帮于各职能专家作出尽可能在的贡献,那些专家必须理解怎样才能使他们的各自职能适合于整个公司的战略。
2.战略管理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建立在整个组织的基础之上最有效的管理者是那些对他们组织目标非常清楚的人,职能专家的视野都被局限在它们各自的职能部门之内,与此同时,他们很可能导致“局部利益最大化而丧失了整体最优”。即是,他们很可能依照他们各自职能部门最有利的方式来行动,而不是依照对企业最有利的方式来行动。理解企业所需与理解一个职能部门所需是不一样的,一个管理者必须深入到整个企业的战略管理过程中去,这样才能发掘出他的部门应该如何进行努力,才有助于整个组织目标的实现。
3.战略管理必须考虑广阔范围的利益相关者企业的经营必须充分满足各方支持者的需要,如顾客、供应商、员工、股东及社会公众。一个企业要真正兴盛起来,它的各个阶层必须了解他们各自的决策是如何影响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的。如果职能专家倾向只向某一个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会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之间进行平衡。人力资源部的管理者只能看到雇员采购部的管理者只能看到供应商;销售部的管理者只看到顾客等等片面思想。战略管理要求同时考虑所有风险承担群体的利益以在它们之间进行权衡。
4.战略管理需要考虑多重时间维度尽管从实际角度来看管理者必须考虑任何一项决策的短期影响,但是,他们不可能忽视那些保持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所以,他们的思考必须经常在短期影响和长期经营之间不断转换。而职能部门的管理者倾向于只关注短期问题,从但是,如果他们能看得更远一点的话,他们将能够理解如何对他们的职能活动进行定位,才能对企业的今天和明天作出最大的贡献。
5.战略管理不但关注效率,同时也关注效果通常“正确地做事”被解释为效率,“做正确的事”被解释为效率,。那些目光短浅的管理者通常把他们的精力集中于改善其职能部门的效率,却忽视了企业的整体运营。他们如此努力地致力于正确地做事,很可能忘记应不时地审视一下是否在做正确的事以保证企业正丰朝着它的最终使命前进。战略管理的前景促使我们要综合关注管理工作的这两个维度,不可偏颇。
三、战略管理职能的实施
多数管理者对于他们所涉及的战略管理活动无法进行清晰的划分,他们不断地奔波于分析、制定和实施活动之间,而没有一个固定模式。其实战略包含三种相互关联的活动:战略分析、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战略分析是开发一个适当的战略所必需的事先计划;战略制定是把这一分析转化成一个计划—预期的战略;战略实施是当战略付诸实施后对它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的过程。这三个相互关联的活动是让企业如何获持续的竞争优势:这就是战略架构,实验室还包含很多具体的分析措施,限篇幅的原因,以文字对相关过和的关键要素及途径进行描述分析。
1.战略分析因素企业的目标是创造价值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要,战略分析的出发点是经济增加值、盈利性、增长性和财务风险;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主要体现差异化、低成本、快速反应。
2.战略制定因素战略的制定是如何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在战略制定过程中要进行结构定位,分析竞争对手、供应商、新进入者、顾客、替代品。
关键词:战略管理;发展;趋势
【本文来源】: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10月
【本文作者】:张学文周浩明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层层深化的过程,存在奠基、鼎盛、反思、重振等几个清晰的、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的研究阶段,这些阶段共同构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姚小涛,2003)。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少通过多元化经营形成的大产业开始出现问题,多元化的热潮也开始消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难以持续。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如何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许多战略管理学家在思考,从而促使了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当今社会,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战略管理研究转向于重视在动荡环境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以及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大多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都比较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新的环境下,企业逐渐认识到,竞争是为了生存和健康发展,必须超越这种以竞争对手为中心的战略逻辑。在此背景下,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SurPPetition,德-博诺,1996)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围绕这个新焦点,出现了一些新理论。
1.顾客价值中心理论。菲利普·科特勒(1999)把顾客价值(CV)称为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DemisableValue)。彼得·杜拉克在40年前就观察到,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顾客”。博诺(E.de-Bono,1996)认为传统的竞争战略逻辑是一场零和博弈(Sum-zero),这样的竞争“是一个危险的概念”。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战略逻辑扩展和超越了传统战略理论的内容,这时的顾客价值就成了企业间的竞争规则,制定规则者比遵守规则者知道的信息和拥有的相关资源要多得多,战略逻辑起点决定了胜负。企业可从培育产业先见、转移战略的核心(顾客)、超越资产和能力进行战略决策、为顾客打破惯例等方面围绕顾客价值重组自己的战略逻辑框架(石军伟,2002)。
但这种顾客导向的战略理论主要适用于已结构化的产业市场之中,要准确、全面了解顾客需求并非易事,顾客导向战略实质上是一种追赶、防御策略,所以要想取得未来产业的领先地位,企业就必须超越顾客导向,而非仅把目光聚焦于顾客需求,变被动、追随为主动、创造(孙晓岭,2004)。
2.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美国学者穆尔(JamesF.Moore)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标志着战略理论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突破。作者以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这一独特视角来描述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但又不同于将生物学的原理运用于商业研究的狭隘观念,后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中,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似乎仅仅表现为最合适的公司或产品才能生存,经济运行的过程就是驱逐弱者。
穆尔提出的“商业生态系统”这一全新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战略理论的限制,力求“共同进化”。穆尔站在企业生态系统均衡演化的层面上,把商业活动分为开拓、扩展、领导和更新四个阶段。商业生态系统在作者理论中的组成部分是非常丰富的,他建议高层经理人员经常从顾客、市场、产品、过程、组织、风险承担者、政府与社会等七个方面来考虑商业生态系统和自身所处的位置;系统内的公司通过竞争可以将毫不相关的贡献者联系起来,创造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在这种全新的模式下,作者认为制定战略应着眼于创造新的微观经济和财富,即以发展新的循环以代替狭隘的以行业为基础的战略设计(汪涛,万健坚,2002)。
3.应用组织生态学、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企业战略的理论。当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与思路被引入到组织演进与进化的研究中时,组织生态学(OrganizationalEconogy)便产生了,其代表人物是Hannan和Freeman,主要研究组织进化过程、组织种群的变化与环境选择的结果。Nelson和Winter主要是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对组织的演进进行分析。随着近年来理论界对组织成长的特别关注,在战略管理领域应用组织生态学展开研究将成为一个日益成长的方向。
与社会学相交融的研究思路带动了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分析方法的兴起。这派研究认为组织镶嵌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网络关系,企业的内部结构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络,企业集团以及其他一些被现代企业理论认为是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组织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网络形式。社会关系(SocialRelationship)是网络分析的的基本概念,目前有两种研究思路,分别是以Coleman为代表的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理论和以Burt为代表的社会空洞(staucturalhole)理论。社会资本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的社会关系数,而结构空洞则代表了网络内社会关系密集与稀疏地带之间的需要开发的区域。简单说,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地拓展与积累其社会资本,而结构空洞理论则认为企业发展倚赖于对其所处网络中的社会关系空白地带的开发(姚小涛,2003)。
二、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从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遵循着如下的规律:从战略理论的关注点来看,存在如此的发展轨迹,即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战略是一个计划、分析的过程)———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产业结构的分析)———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核心能力的构建、维护与产业环境的分析相结合)———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企业间的合作,创建优势互补的企业有机群体);从竞争的性质来看,竞争的程度遵循着由弱到强,直至对抗,然后到合作乃至共生的发展脉络;从竞争的持续性来看,从追求有形(产品)、外在、短期的竞争优势逐渐朝着对无形(未来)、内在、持久的竞争优势的追求;从战略管理的范式来看,战略管理的均衡与可预测范式开始被非均衡与不确定性所取代。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把握在企业面临新的经营环境的条件下,战略管理理论将会呈现如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1.制定企业战略的竞争空间在扩展。企业必须从全球的角度、从跨行业的角度、从无边界的范围内来考虑配置自身的资源,以获得最佳的管理整合效果。
2.企业战略具有高度的弹性。战略弹性是基于企业自身的知识系统对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情况的应变能力,员工的知识结构及其组合的方式和机制是战略弹性的核心部分。因其具有难以模仿性,战略弹性一旦建立,就确立了企业的战略优势。
3.不过多考虑战略目标是否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相匹配。企业不能简单地平均分配资源,而是要创造性地通过各种途径来整合资源,通过与知识的组合来克服资源的限制,从而为顾客多创造价值。
4.由企业或企业联盟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成为参与竞争的主要形式。未来的竞争是不同商业群落之间的竞争。对于一个单独的企业个体来讲,竞争更体现在加入或营造有影响力的、能为自己带来实际价值的企业生态系统,在竞争与合作的和谐环境中,寻求一个更为有利的地位。
5.制定战略的主体趋于多元化。信息传播方式的网络化决定了每一个个体在整个网络系统中都是信息传播的一个节点,高层主管不再居于信息传播的中心,普通员工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的战略制定,他们具有既是决策参与者又是决策执行者双重身份的特征。
6.战略的制定从基于产品或服务的竞争,演变为在此基础上的标准与规则的竞争。企业会有意识地制造变革、与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对手或企业联盟共同合作,创造和制定指导行业的技术标准或者是竞争规则。以此来获取高额利润,确定优势地位。
7.战略理论研究的视角趋于多元化。由于战略管理中的复杂性,使得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去研究战略管理理论。但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寻找一种普遍适用的战略管理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系统思考是应对复杂性和变化的最有效的手段(Iackson,2002)。
三、国内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战略管理的。国内目前在战略管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从理论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企业多元化、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知识理论、高度重视环境因素、战略柔性、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的系统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关系网络系统理论、和谐管理理论等开始受到高度的重视。
朱江(1999)、尹义省(1998)等人对我国企业的多元化问题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实证研究;(2002)、陈劲、许庆瑞(1999)、刘冀生(2002)等人对于目前企业战略发展所强调的归核化(Refocusing)问题展开了一定研究,例如将核心能力具体化,设计了相应的测量指标,并进行了较为规范的实证分析,虽然这种研究指标以及样品的选取还有待于进一步精确,但已开辟了国内相关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法;由于数据易获取、资料较齐全,上市公司目前已成为国内战略管理实证研究的重要对象;徐二明、许可(2002)、王开明、万君康(2001)、陈劲(1999)等研究了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顾乃康(1997)等对战略理论中的知识理论进行了研究;边燕杰、丘海雄(2002)、姚小涛、席酉民(2003)等人从社会网络这一新视角对社会网络与企业发展、企业绩效关系进行了研究;沈艺峰(2003)、贾生华(2003)、王凌云(2003)等人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战略成功的影响;简汗权、李恒(1998)、单汨源(2000)、徐飞、徐立敏(2003)等对战略联盟理论进行了研究;史占中(2001)、董川远(2003)、王光庆(2003)等对虚拟企业战略进行了研究;黄江圳,谭力文(2002)等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了研究;席酉民1989年提出了复杂多变环境下的和谐管理理论,在其后的十余年的研究与实践中,他及其带领的研究群体形成了和谐管理的基本思想和理论,该理论下的战略分析框架即和谐机制的要义是:“和则”用于在不确定环境下的人的不确定性的削减,“谐则”用于确定性环境下物化要素的优化;赵国杰、于海洋、冯石岗(2000~2002)等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发展战略是由企业的整体进步和企业中人的全面发展体系构成;姜振寰、刘艳梅(2002)、徐全军(2003)、刘洪(2003)、蓝海林(2001)、宋学锋(2000)等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从系统论角度研究企业战略管理。
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在理论上基本朝着跟踪国际研究前沿问题、与国际研究接轨的方向发展,在研究方法上已开始注重一定的规范性,从理论推导、命题建立、方法选择、数据分析以及命题验证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技术路线。
战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领域,其主流理论基本上发端于西方尤其是美国,而中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与背景还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使得问题的选择与研究结果的解释方面不完全类同于西方。不存在所谓的普适通用理论,因此在战略实践中必须注意理论的适用性问题(钟映弘、杨建梅,2003)。展望国内战略管理研究未来的趋势,应是在借鉴国际上规范的研究方法基础上,突出战略管理的环境依赖与问题导向性,在测量变量尤其是控制变量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到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即战略研究在中国环境背景(ChineseContext)下如何较好地实现本土化。可以强调背景与问题的中国特色,但不能强调研究方法的中国特色。
在重视战略理论在实践中的适用性问题的同时,还要突出强调战略主体在理论运用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民,刘鸿渭,2003)。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研究更加有效地聚焦于国内具体的企业战略问题,并最终获得较理想的研究效果。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著.乔晓东等译.竞争战略[N].中国财经出版社,1989.
[2]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3]陈晓红.战略型资本运营[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6.
[4]王方华.企业战略管理[M].复旦大学版,1997.
[5]赵国杰,冯石岗.建构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体系初探[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4.
[6]席酉民,姚小涛.复杂多变环境下和谐管理理论与企业战略分析框架[J].管理科学,2003,4.
[7]姜振寰,刘艳梅.熵、耗散结构理论与企业管理[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1.
[8]姚小涛,席酉民.社会网络理论及其在企业研究中的应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3.
[9]严建援,颜承捷,秦凡1企业战略联盟的动机、形态及其绩效的研究综述[J].南开学报,2003,6.
[10]李梅,金照林.顾客价值创新:动态环境下的企业战略新逻辑[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3,12.
[11]孙晓岭.企业竞争新思维:超越“顾客导向”[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4,1.
[12]徐全军.企业理论新探:企业自组织理论[J].南开管理评论,2003,3.
[13]武亚军.9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J].南开管理评论,19991
[14]姚小涛.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预测,2003,6
[15]王磊,刘洪涛,李垣1当代企业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J].经济学动态,1999.
[16]石军伟.企业战略理论的逻辑比较[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8.
[17]蒋峦,蓝海林,谢卫红.企业战略理论研究[J].科技与进步,2002,3.
[18]倪义芳,吴晓波.论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演变[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1,6.
[19]项保华,李庆华.企业战略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0,7.
管理者是人为因素的主要影响者,而员工的能力与素质也决定了企业战略发展管理的长期性和效益性。(1)员工的能力影响企业战略略管理的实施现如今的教育制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智商,低情商”的社会人才,从校门走出的大学生们往往具备很强的理论性思维能力,却缺少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全都缺乏创新力,那么,长此以往则会导致企业战略管理方面的弱化。所以,企业在进行员工招聘时,不能只看中他们的学历和学习背景,更要考察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以此,才能提高企业战略管理的效益。(2)员工的心态影响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员工的心态决定了他们工作的进度和效率,优秀的企业员工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工作能力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心态来配合管理者进行企业战略的制定和规划。反之,如果企业员工的心态是消极和低迷的,那么在优秀的管理者也无法管理出优质的企业,自然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二、企业战略管理人为因素的讨论
1.加大薪酬奖励,鼓励管理阶层基层更好的工作薪酬奖励是每个公司的必行法则,金钱的利益往往是很强大的,企业领导可以制定完善的薪酬制度,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巨大发展的员工给予旅游、红包或是一个房子、一辆车等重大奖赏,领导只有懂得运用这些小资产的投入,才能调动企业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好的效益。
2.设立完善晋升机制一个企业员工的发展看重的是晋升机制,晋升平台的完善,才能使企业员工更好的进行工作并为之努力,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这一特点,建立晋升机制,为能力高的员工制定合适的岗位,让他们在合适的岗位中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带动企业战略管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利益。
3.传载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被员工所认可和共同遵循的认知,只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得到传承,才能感染员工的内心。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重要资源,只有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贯通到企业的员工当中,才能促进企业战略管理的优质运行。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