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22 23:24: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女娲补天教学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第1篇

师: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是,有一天。。。。。。(出示声音及图片)

师:这一阵阵轰隆隆声,这一幅幅画面,给了你怎样的感觉?(可怕)

师:的确,可怕极了!我们的课文中也有这样一幅幅可怕的画面,请你读一读课文,从课文中找一找?

一、感受可怕

生朗读。再出示:

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1.请你自己再仔细读读这几句话,这些句子中的哪些字词特别让你感到可怕?(请这个字词放到你体会的句子中去,请你读一读,谁也是体会这句中的字词的?你又是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的?)(从你的读中我感到了可怕)(从你的读中,我仿佛看到了可怕的景象)

A、一大块:体会到这个窟窿非常大。

B、黑黑的。为什么黑黑的会让你感到可怕呢?

C、一道道、震裂。为什么震裂/一道道会让你感到可怕。

D、熊熊大火。体会到了什么?熊熊大火会烧掉什么?

E、到处。说明洪水非常严重。洪水会冲走什么?(衣食住行)人们当时是多么恐慌,害怕。

F、围困。(团团围住、使处于困境)你觉得围困是怎样的一种情况?

E、挣扎。你从挣扎中体会到了什么?想到岸上却到不了。

2.洪水中,火海里,有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啊!一起把可怕的场景读 出来。(齐读)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女娲补天》一起读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还记得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吗?(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人类一直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是有一天却发生了一场大灾难,使人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是啊,这是一场多么恐怖的灾难啊!让我们用朗读再次感受灾难的可怕。生读!

2.看到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此时人类的母亲女娲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请你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难过)

3.你觉得她此时会想些什么?(怎么救人类,。。。。她一心想救人类,所以他立刻(一起读)。。。。。

4.(杨老师把这两件事为求雨灭火,造船救人板书)此时,你体会到了女娲怎样的品质?(善良,一心为民。。。。。)是啊,正因为女娲善良……所一女娲看到人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女娲(一起读……)

5.引读:不久,天火……所以女娲决定……引读。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在写女娲补天?(3和4)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用简洁的话填空:

女娲补天,先 ,接着 ,最后 。

A.生自渎

B.交流。(女娲补天的经过可以概括为这三个词语: 先找五彩石一一接着炼五彩石一一最后补天空。)请在文中圈出这三个字,就是板书“找一一炼一一补”。

3.感受女娲补天过程的艰辛和神奇

(1)第三自然段——找

那女娲在找五彩石找得怎么样呢?请你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艰辛,不容易……)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哪个字词特别让你体会到艰辛?请你再读读这句话。

谁还从几天几夜中读懂了什么?(时间久……)

危险。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还说了什么危险?在找五彩石的过程中天还在喷火,你体会到了什么?可是女娲怕不怕?(不怕危险)而是她忙了(一起读)

(2)你还从哪里体会到了找五彩石的艰辛?

从找 啊找啊中你读懂了什么?

他会到哪些地方找?你认为他找了多久?

请你用上面的句式,写一写,你认为女娲会来到哪里?是怎样找五彩石的?会遇到哪些困难?你只要写一个地方就可以了!

女娲在找纯青石的过程中遇到了太多的危险,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让我们带着女娲找五彩石的艰辛和危险,一起读读第三自然段。

刚才我们体会女娲找五彩石的艰辛是用了什么方法?(体会重点词句)

请小朋友们用同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读要求)

(3)

(机动)A , 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a 你从“零零星星”体会到什么?(看出找五彩石很艰难)

b 读一读

B,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a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字词别感受到寻找五彩石的艰难?(几天几夜,说明时间长)

师:你很会读书思考,透过字面看到了里面的东西。

b 指名读,(从你的朗读中,我也感受到了女娲的辛苦不容易。)

C,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a 指名读,为什么突出“找啊找啊,终于”这两个词?谁知道?

(我从“找啊找啊”“终于”这个词看出寻找五彩石很艰难。)

b 对呀!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齐读。

c 同学们,女娲为了寻找纯青石历尽千辛万苦,我们想象一下,女娲在寻找纯青石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d 同学们想象了女娲可能遇到的困难,现在再读这个句子,相信你肯定会读得更好 指名1-2人(个人读,齐读)

D.有感情朗读课文

(2)感受炼和补的过程

3、女娲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齐了五彩石,她是怎么炼石、补天的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段,想想哪些句子在写“炼石”?哪些句子在写“补天”?用圆圈圈出描写女娲炼石、补天的动词。

2)交流,课件出示,

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3)这段写了“炼石”“补天”两个部分,你喜欢哪个部分?为什么?

(我喜欢“炼石”这部分,因为它表现了女娲炼五彩石的艰辛)

(4)还有喜欢别的部分吗?你为什么喜欢这部分?(因为我从这几个动词,体会出女娲很了不起,这看似轻松的动作却是常人不能做到的,这就体现了女娲具有神力。)

(5)谁来读描写女娲补天时的句子:“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

(6)女娲往上一泼,天空出现了什么变化?出示“金光四射”图

(7)太神奇了,谁来读读?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指名读、齐读)

4、女娲补天的地方,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天边有什么出现?

(板书:五彩云霞)出示课件五彩云霞图片

5、五彩云霞太漂亮了,原先天塌地裂,经过女娲补天,那地方变成了五彩云霞,人们又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此时此刻,你想对女娲说些什么?

第2篇

关键词:梯度练习;教学效率;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022

梯度练习,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围绕教学中的重难点,设计一步步深入、一步步拔高的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这一系列的练习中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并最终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然而,笔者在本校教学检查中,发现教师对梯度练习关注度与设计能力明显不足。于是,在研修班学习导师的指导下,对学校梯度练习设计的现状、设计存在的难度进行分析和梳理,试图提升教学设计能力。

一、语文梯度练习设计的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梯度练习在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梯度练习进行了质与量的分析,发现了如下几个问题:

1. 梯度练习凌乱无序

教师备课本中出现的练习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一些练习没有针对性,没有层次感,毫无实效可言。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没有抓住本段的对比写法做梯度练习设计凌乱的练习,使学生重复练习、平坡练习,效率不高,作用不大。

2. 梯度练习比例不足

备课本中对梯度练习设计量的不足。对自己的备课本回头看,发现当时教学设计对梯度练习关注不够,比例严重不足。较小比例的梯度练习,使课堂教学无层次感,讲解多于问答,平叙多于质疑。

3. 梯度练习脱离教学目标

梯度设计的第三大问题,是设计的梯度练习脱离教学实际,不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容。有时难度过大,有时难度过小,练习无效。有的教师忽视了布局谋篇能力训练的练习设计,练习内容设计脱离了文本,脱离了课堂教学情境。

二、梯度练习的有效设计

1. 从教学内容入手,分层设计梯度练习

于永正老师指出,每节课我们都应该坚持训练一、两点,每个训练要扎实到位,重视细节。所以,从教学内容入手,着手分层设计梯度练习。根据教学内容的宏、中、微观,可以分别设计篇章、语段、词句三层面的梯度练习。

2. v观篇章设计“大”梯度

学习布局谋篇是小学语文高段的年段目标,教师要有篇章意识,设计梯度练习,帮助学生习得谋篇布局的能力。以《北京的春节》为例,本文的谋篇布局很有特点,是学习“详略得当”方法的典型。教师将学习重难点定为: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某教师做了这样的大梯度练习设计:

第一梯度:理解内容,知道详略安排

(1)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抓住了哪几个重要时段呢?快速读文,找到相关词语划下来。(指名汇报,教师演示)

(2)作者以这几个时段为点介绍了北京人过春节时的哪些习俗呢?

(3)对照表格和课文,老舍先生是如何处理材料的?

借用表格整理,让学生轻松发现详略得当的安排,这仅仅是停留在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详略得当,接下来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详略得当具体是怎么写的,详写要写些什么,略写怎样一笔带过。

第二梯度: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在详写的这四天里,你对哪一天最感兴趣?请你再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详略得当的好处: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令人印象深刻。这样就为第三梯度做好了铺垫。

第三梯度:尝试运用你是怎样过春节的?选择材料,有详有略地说一说或写一写。

3. 抓住语段设计“小”梯度

一堂课的教学有时将不同语段分为几个板块进行,根据学习内容的差异,板块之间有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因果关系等。每个板块有它自己的学习重点或难点,因此在一个板块或语段的学习中,也要设置练习的梯度,循序渐进。

如笔者将《金钱的魔力》分为“托德”和“老板”两个板块,在学习“托德”板块中重点对“托德的笑”的描写语段做了梯度练习设计:

第一梯度:读懂“笑”

这段话具体写了什么神态?(笑)平常我们积累了哪些形容“笑”的词语?

这个设计是为了唤醒学生的语言积累,为文中作者对“笑”独特描述的学习做铺垫。

第二梯度:读懂作者怎么写“笑”

(1)作者怎么写笑?圈出文中写笑的词语。(折纹、皱纹、螺旋纹;凝结的笑)

(2)这句话把 比作 ,作者怎么会有这样的联想呢?

在学生圈圈画画填填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不仅抓住各种丑陋的“皱纹”写出这个“笑”的难看程度,还运用了两个比喻,把托德的“笑”陷入窘境写清楚了。通过练习,让学生感受到“丑恶的表情使人联想到丑陋的东西”这种独特的描写方法。

第三梯度:写法运用

想象一下托德“摆出一张刻薄的嘴脸”,会让你联想到什么?模仿说一说或写一写。

在学生领悟了描写方法之后,进入第三个梯度,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对话,想象托德的“刻薄”“摆架子”的表情让人想到了哪些事物,进行运用。

4. 从培养能力入手,分块设计梯度练习

练习的另一个功能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所以,要关注学生“学到什么”与“学的怎么样”。梯度练习也可着眼于学生在课堂上要“学到什么”,根据学生“学”的需求进行设计。下面,笔者将从语文最基础的说、读、能力培养,阐述梯度练习设计。

首先,指向“说”的“效度”

“说”首先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体现。张志公先生指出:“我们一向特别重视写,为了写而重视读,读是为了写,对于听、说则相当忽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说”的能力训练也要设置“梯度”。

如《女娲补天》的教学,教师为了达成本课的学习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为“说”设计了这样的梯度练习:

第一梯度:概括地说故事,并圈一圈,课文讲女娲补天做了哪些事?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找雨神,造了船,寻找五彩石,冶炼五彩石)

这个练习设计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事件,将课文大概内容讲清楚。既符合中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年段要求,又为学生如何说大概内容提供了方法。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初步的,还没有达成本课的教学重点。

为了引领学生将故事说生动,有详有略,有重点地说,教师设计了第二梯度的练习,渗透“说生动”的方法。

第二梯度:学习如何说生动的方法

第一组:练习用上形容词说生动

( )的响声 ( )的大窟窿( )的碎块( )的泉水( )的云霞

第二组:练习用上动词说生动

女娲把它( )在一个大盆里,( )到天边,( )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 ),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第三组:练习用上自己的想象说生动

(在学习女娲找五彩石的基础上)女娲找五彩石这么辛苦,女娲找雨神课文只用了一个“求”字,想象一下女娲是怎样求的呢?又是怎样造船救人的呢?

三组围绕“说生动”的目标进行说话训练,都是为达成“用自己的话说故事,尽量说生动”这一教学目标架设楼梯。这样,第三梯度的练习设计就是让孩子尝试说,学会运用方法说生动,自然而然达成说的教学目标。

其次,指向“读”的“效度”

课堂上要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力求在课堂内达到读通、读懂、读好三个层次的要求。因此,课堂上的“读”就要按照这三个层次做“读”的梯度训练。

如《搭石》的教学设计:

其中一条重要目标为:指导学生把课文中作者写得很美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出来――“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第一梯度:立足“读通”

选择正确读音,打“√”

一行(háng xíng)人 协调(tiáo diào)有序 人影绰绰(chuò zhuó)

罗列句中难读的词语,通过练习,反复读,完成“读通”的任务。

第二、三梯度:在“读懂”中“读好”

看下面这段课堂练读实例:

师:协调有序的动作是一种怎样的动作呀?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我问问你们,现在你们走的是什么?

生:搭石。

师:走的不好,就要掉进水里,有没有信心?

生齐答“有”。

师:从这开始:“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紧跟上去。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分组练习3次)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稍快)踏踏的声音,像――

生: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的同学走在前面,这边的同学走在后面。

师引读,前面的――生接读――抬起脚来 后面的――生接读――紧跟上去 (练习3次)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在指挥吧? ――没有。

师:这样的动作,那样的默契,那么的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协调有序。

“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教师通过演练,反复读,合作读,在反复的读中完成“读懂”任务,并实现了从“读懂”向“读好”的过渡。

第三,从课型任务入手,整合设计梯度练习

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在每篇精读课文后都安排了课后习题。这些课后习题是编者经过精心设计的,是课文内容和脉络的重要线索,具有很强的目标指向性和课堂达成性。因此,抓住课后习题设计梯度练习,既是对课后习题进行整合,由易到难地重组,又能使n后习题在教学中得到有效达成。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课后编排的习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前文的梯度练习设计中,第一梯度的3个问题(1.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抓住了哪几个重要时段呢?快速读文,找到相关词语划下来。2. 作者以这几个时段为点介绍了北京人过春节时的哪些习俗呢?请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下表。3. 对照表格和课文,老舍先生是如何处理材料的?)是根据课后习题2设计的,用三个难度较低的练习引导学生思考。由于课后习题2不可能一步到位解决,教师便将此题分解成两个梯度,又因为要引导学生感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必定要在解答习题1的基础之上,所以教师将课后习题中的1、2进行整合,完成了第二梯度的练习设计。第三梯度则是根据课后习题3设计的,有了前面两个梯度的铺设,学生在完成习题3时就有了说或写的方法,提升了不同层次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想到的朴素想法,从专题立项到合作开发,深深感到梯度练习设计的魅力所在。今后,我们将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努力使教研组练习设计能力有所提升,科研水平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朴实 精彩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于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这是大家都在寻找答案的问题。很多老师都在追求,探索着别具一格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另类的课堂,结果课堂是处处体现着精彩纷呈,花样百出,学生也都为着回答问题而忙碌,为了讨论而讨论,但是却华而不实。一堂课下来,热闹过了,想一想学到了什么,却露出茫然的神色,这是一堂好课吗?我觉得,一节好课就应该是朴实的,是能让学生没有白白浪费时间,是大有收获的。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来评价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的。

一、朴实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课堂效果如何,对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有一些老师认为是缺少设备,缺少学具、教具、缺少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我觉得导致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未必是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认为,一堂课上得是否成功的关键还是教师,教师如果能够备好课,备好学生。备好课是指备好教材,利用资料,既做到重难点突出,又做到对知识面进行一定的拓展和延伸。而备学生是指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储备特点,接受知识能力的特点,还有就是喜欢的教师讲课风格的特点,然后才能为一堂课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而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考虑你的语言特点。你的课堂是否生动完全取决于你的语言,你的课堂是如何实施的,自己反省一下就会有所醒悟,该如何去改进。

我听了这样一节朴实的课。虽然没有多媒体技术,没有精彩的情境创设,但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一个成功的教师。这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微胖拄着一个拐杖失去左腿的男教师,他是一位农村小学教师,班级没有多媒体,只有三尺讲台,一块黑板,却牢牢地吸引了住学生们,学生们喜爱上他的课,每天都盼着上他的课,原因是他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幽默风趣。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他本人不知晓得情况下,我悄悄地坐在后边同学的位置上听了一节他的课,那时他刚教这个班级,他讲到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的时候,笑着对大家说:“女娲是用手捏泥人捏的累了,便用树枝沾起了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大了,摔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被他甩掉了一条腿的。”说完,还面带微笑着坦然地望着同学们,自嘲着,但却不叫屈。当时,同学们都捧腹大笑。但是,随之同学们都肃然起敬,这位拄着拐杖的老教师没有运用任何现代化的手段,只是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了同学们对他的爱戴。

二、创设朴实无华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主动探求学习新知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于是创设的情境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生动的导语、巧妙的点拨、对学生智慧的启迪、富有节奏感的设计、层次分明的环节、引人入胜的问题设置,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减少学生的课上疲劳,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情境要如何创设才有效?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朴实的故事可以引入情境,更能激发起学生们主动探求新知的欲望。

如在教“时、分、秒”时,一位老师创设“新龟兔赛跑”的情境,然后抛出:“乌龟和小白兔又要进行比赛了,猜猜看,这回谁能赢?”老师用简单的故事,朴实的话语,描述一个简单的故事,却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争着思考、探索问题,最后通过讨论探索新知识。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所以,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是搞花架子。

三、简意赅的总结,让学生把握重点迁移知识

俗话说,编筐编篓,贵在收口。因此,一节好课的关键点也不能忽视课后总结。我经过多年的教学体会,发现授课后的总结要注意:目的明确,胸怀全局。

第4篇

1 从偏旁入手

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女娲补天》第一自然段主要讲述了天崩地裂之后大地的惨状与人们遇到的困难。我们是从“围困”、“熊熊大火”着手进行设计的:

师(卡片出示“围困”):小朋友请看,“围困”这个词语有什么特点?

生:它们的偏旁都是方框。

生:它们都是全包围结构。

师:看着这两个偏旁是方框的全包围结构的字,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生:感觉很闷。

生:四周都围住了,走不出去。

生:没有出路。被关住了。

师:对,像大家说的被团团围住,没有出路就叫围困。

学生齐读“围困”一词。

师:课文里人们被什么围困了?

生:熊熊大火。

师(卡片出示“熊熊大火”):请注意看“熊熊”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

生:四点底。

师:在古代,四点底还被称为火字底,懂得了这一点,你从熊熊两个字里明白了什么?

生:这场火很大。

生:很猛的火叫熊熊大火。

生:火烧得旺。

师:对,明白了意思,谁能把“熊熊大火”的气势读出来?

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读“熊熊大火”。

师:“围困”住人们的除了熊熊大火还有什么?

生:天塌下来了,地震裂了,洪水……

被“围困”是身处天崩地裂、水深火热中的人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从这两个字的偏旁、结构出发,学生可以在这样的引领下很形象地感知这个词语的意思:四面团团围住,没有出路,从而体会人们的深重苦难,有了这“围困”的统领,为下面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思维的方向,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一次寻找、概括、表达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更集中,真正做到了“简约”但不“简单”。

2 从字形入手

语文课外阅读拓展:《地球爷爷的手》中“俩”字的教学:

师(卡片出示“俩”):这个字很容易读错,请小朋友看着拼音读准它。

师生反复读,正音。

师:请大家看“俩”这个字,左边是单立人,右边是个两,所以它在课文里的意思就是“两个人”。课文里写到了哪两个角色?

生:小猴和小兔。

师:小猴和小兔两个小动物在一起我们就可以说“它俩”。(出示词语卡片“他俩”)学生读它俩。

师:课文里说他俩是——

生:它俩是好朋友。

师走到一位小朋友身边,揽着他的肩膀,问:那如果我们两个人在一起,就可以说——

生:我俩。

师:请你用“我俩”说一句话。

生:我俩在上课。

生:我俩一起学习。

师走到一对同桌旁边,指着他们问:如果你们两个人在一起,就可以说——

生:你俩。

师:也请你用“你俩”说一句话。

生:你俩是同桌。

生:你俩一起上语文课。

师出示“他俩”、“我俩……你俩”卡片,学生认读。

诗人郑敏曾说:“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诉说着生活的脸。”的确,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像这个“俩”字一样,找出这种汉字结构与生活之间的隐喻关系,适时地进行解义、说话、应用,就达到了黄亢美这位字理研究专家说的“儿童识字,学习之始;字理为本,多元识记;因义记形,析形索义;教学高效,根基厚实”的境界了。

3 从字义入手

语文课外阅读引导:《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体会花的美,这种美就是通过一些美的词语展现出来的,比如两个“点睛之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我们是这样教学的:

师(卡片出示“花团锦簇”):请大家仔细看这个词语,把每个宇看在眼里,想想从这几个字里你读懂了什么?

生:这是个写花的词语。

生:“簇”让我想到簇拥这个词语,感觉花很多。

生:我感觉花开得很大,因为有个“团”字,一团一团的。

师:花开得大,说标准些就是花开得“猛”。

师:还有个“锦”字,你读懂了什么?老师可以提示你:想想“锦”是什么东西?

生:绸缎。

师:对,“锦”是我们我们中国一种彩色的丝织品,就是我们常说的丝绸、锦缎,见过吗?

生:见过!

师:说说锦缎给你的感觉。

生:很漂亮。

生:有光泽的。

生:颜色很鲜艳。

师:现在,你再读着“花团锦簇”这个词语,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花?

学生读,想象说话。

师:还有哪个词语也让你感觉到花的美丽?引出“姹紫嫣红”。

学生读词语。

师:“紫”和“红”都是写什么的?

生:颜色。

师:这两种颜色给你什么感觉?

生:热烈、比较艳丽。

师:说明这儿的花——

生:颜色都很鲜艳。

师:不光是这样;再请大家看“姹”和“嫣”这两个字,从它们的偏旁猜猜一般用来形容什么?

生:女人。

师:怎么样的女子?

生:漂亮的。

师:是的,美丽的、微笑的女子咱们才能用这两个字形容她们,不是有个成语叫“嫣然一笑”吗?再读“姹紫嫣红”,你眼前又仿佛看到了怎样的花?

生:像小姑娘一样美丽。

生:像美女一样娇艳。

第5篇

还记得,1999年的3月,她来新秀班报到的第一天。我们在校园相遇,她看见我,脱口而出“汪潮”,吓了我一跳。还从来没有学生敢直呼我姓名,不禁另眼相看。只见眼前,站着一位清秀的女孩,扑闪着一双灵动的眼睛,朝我吐吐舌头,不好意思地改口:“不好意思,教授,看见您太激动了,居然……”话没说完已满面通红。呵,真是个莽撞的“小女孩”!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她在接下来两个多月的培训中,一点儿也不糊涂。每次上课,她都提前来到教室,翻阅书籍、查找资料。课堂上,她始终专注地倾听,满满的笔记本上工整地记录着我讲课的内容以及她听课后的反思,圈、点、评、注,各种记号,各处重点的标注,详尽而细致。我们有一个培训项目是课堂实践,她主动请缨上公开课《棉花姑娘》,令我印象深刻。那堂课,我看到了她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她的语言生动传神,板书形象直观,仿佛有一股魔力,吸引着学生的求知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也不用说。听课老师们都纷纷称赞:“人美,语言美,课也很美。”当时,我曾预言,这个小姑娘一定会成为下一届的省教坛新秀。果真如我所料,年仅24岁的她,真拿下了这个荣誉。在这个人才辈出的小语圈她迅速成长,成为当时最为年轻的省教坛新秀。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一个美丽动人、富有灵性的人。

再见她时,已是2012年。期间虽少有联系,但我一直关注温州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年轻一辈的成长。得知周璐这十几年来一直扎根教学一线,踏踏实实工作、本本分分教书,勤勉治学,积极奋进,怀揣理想,初心不改。2003年,她从广场路小学调到温州市实验小学,在那所充满活力、实力与魅力的梦想乐园,如鱼儿得水般淋漓酣畅地实践着她自己的教育理想,与新课程一道走向成熟与稳健。她立足“读写结合”的大语文教学观,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以差异教学为基点,建构生本课堂。同时,从教材出发,创生课程资源,以绘本、儿童诗以及各种童话、寓言故事为载体,实施“1+X”主题阅读教学,进行开放而活泼的母语学习。这期间,她上了两堂颇有影响力的公开课。一节是《女娲补天》,被收入《全国小学语文优秀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一节是《玩出了名堂》,参与了“江浙沪语文教学”研讨会交流。两节课的设计独特新颖,情境创设多元直观,课程资源的选择创生恰到好处,很好地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体现了她“亲切优美、充满情趣”的教学特色。

2012年3月,首届浙派名师研修班开班了。再见她,多了一份笃定与成熟,岁月镌刻了一副愈发沉静的面容,不同的经历铸就了她成熟的教育理念。“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教出让自己崇拜的学生”是她追寻的教育志向。这时期,她深受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思想的影响,研究主题指向“如何实施‘以情导学’的教学,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发展”。作为浙派名师培养对象,我一直强调学员要有自己的研究专题,并能围绕专题持续深入钻研,做到学、做、思合一,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这点,周璐做到了。在两年培训期间,她多次与我探讨她的研究专题,提出她的困惑,记录下她的反思、经验与智慧感悟,对语文的学理思考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两年培训期间,她撰写了十几篇文章发表在核心期刊。她在浙派名师“个人教学专场”上执教的两堂课《风娃娃》和《赵州桥》,我在充分肯定的同时也给出了不少改进意见,诸如文本解读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童话教学的价值取向以及语文课必须以发展语言、培养思维为核心等观点。没想到,她认真听取,并靠自己的悟性重新改进了两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最后发表在《小学语文》和《小学教学设计》杂志上。她是一位勤勉敬业、虚心好学的人。

第6篇

关键词:趣味性;课堂活动;语文课堂

一、教师要依据课程目标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小学生由于多动的特点,更喜欢在活动中学习,同时,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有限的特点,通过课堂活动可以让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如,在讲解《七色花》时,可以将班上的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进行扮演,然后在班级进行展示。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二、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讨论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语文是一门主观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只是单纯地灌输给学生方法,不利于学生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社会学家曾有过一个调查,发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次数越多,对知识的掌握就更加深刻。因此,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师也应该了解这个规律,并结合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多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与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与意见。比如,教师在讲解第七课《小村庄的故事》时,可以鼓励学生课前多预习,然后在班级复述这个故事,对于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奖励。这样既让学生对故事情节有了更多了解,也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三、引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由于小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很难集中,但是都对动画、视频、图片等颜色鲜明、跳跃感强的事物十分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学情,在教学设计中多使用多媒体工具,就可以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给学生讲《翠鸟》时,学生由于脑海中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仅靠书上的描述不能很好地想象出翠鸟的模样,在这里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翠鸟的图片,并对照课文的描述仔细分析,这样学生就能将翠鸟的特征牢牢记在脑海中。另一方面,利用多媒体资源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协调教材中课文重要与次要的关系,在教材中不需重点讲解的文章,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简单的介绍,如,在讲解《女娲补天》和《夸父逐日》这两个神话故事时,教师只需要找出相关的视频让学生观看,概括出主要情节,能够领会其中的主要精神就足够,不需要教师再组织学生单独学习。

四、将课堂迁移到课外,让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在教室中进行的,但是要想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有趣、有意义,就需要让学生多在实践中学习,注重课下的练习。如,在讲完《和时间赛跑》时,就是要教会学生在生活中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时间,还可以借用这个契机,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每节语文课上、课前与大家分享自己在前一天的经历以及自己学到的东西,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组织语言的习惯,还可以借着分享的机会了解学生的动态,给予他们指导,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五、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要求教师要做好教育中的引导作用,也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新课改开始后,更加强调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是一个高效适用的W习方法,掌握了这个方法,学生在各个科目的学习中会变得主动,自身的学习水平也会提高,也更加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而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首先教师就应该做到“简政放权”,减少对学生课堂的直接干预,另一方面,教师也不是对课堂绝对的放任,教师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做出引导,比如学生因观点对立、针锋相对的时候。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地对学生短期自主学习的成果进行检验,如,每堂新授课开始时,就出一道与今天将要学习的知识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解答,检验他们自主思考与学习的成果。教师也可以在班级设置一些朗诵、“课本变剧本”的活动,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

总之,小学语文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奠基阶段,打造有趣的小学语文课堂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做好教学设计,多加入课堂活动与讨论,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探究中学习;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等外部资源,丰富和拓展课堂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

现代课程模式由传统课程模式的过于偏重结论性、知识传授、概念系统知识的掌握运用,向过程性、问题探究、情境建构、学会学习转变。“学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强调“能力”“意识”“视野”而不单单是“知识”。观念决定行为,学法渗透于教法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在教学中贯穿三个基本环节: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精心进行教学设计;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策略。教师要做的不是控制学生,而是努力呈现感悟的课堂,做学生生命的牧者:解放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悟意审美;汲取作品蕴含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生命人格的发展。

一、质疑促思,自主探究

当代课程改革的理念由传统的教师组织学习内容向设计学习经历变化,尊重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语文学习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而非居高临下的概括灌输。教师要把学习的时间、思考、对话、自主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解放他们的智力,解放他们的创造力和开拓精神,让他们自主阅读,自主表达,合作交流,变“学会”为“会学”。而主问题的设计和板块思路不失为一种质疑促思,自主探究,生成课堂感悟的好手段。

主问题的设计。美国Merrill博士的“首要教学原理”指出:“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当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才能够促进学习。”教师可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新颖的激疑性、探究性、发散性的主问题,激发高层次的思考,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如促使人们进行对比的问题:“同样写水清澈,柳宗元和吴均有何不同?”要求人们综合性思考的问题,如教学《最后一课》呈现:我不喜欢小弗郎士——我认为他不是一个好学生,因为他贪玩、总迟到、不爱学习,还不关心自己的国家……我也不喜欢韩麦尔先生———我认为他不是一个好老师,他体罚学生,拿戒尺打学生;还叫学生替他浇花;甚至他干脆给学生放假,自己去钓鱼,还不认真讲课。这是我的看法,请谈一谈你的看法(小组读课文,勾画批注,讨论)。要求做出评价的问题,如《蚊子与狮子》的课尾设计:假设你是一只老虎,是森林公司的老板,因公司发展的需要,要招聘一些公司职员,正好有蚊子、狮子、蜘蛛来应聘,请问作为老板的你,你会招聘谁呢?你又会放弃谁呢?说出理由。学生回答会异彩纷呈(招聘蜘蛛:技术性人才;招聘狮子,狮子有绝对的实力,有正义感,可做公司的形象大使;招聘蚊子,因为社会需要敢于挑战的人;三个都招聘,它们各有所长。绝对不会招聘狮子,会威胁老虎的地位;不会招聘蚊子,因为会捉弄老虎;不会招聘蜘蛛,它只会等待,机会不会自己找上门来)。巧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能激起思维火花,使大多数同学跃跃欲试。当然提问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产生洞察力,而不是分享信息。所提出的问题最好是开放式问题,要求经过一番深层思考后才能回答。在教学中,也要教给学生在文本研读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技巧,鼓励质疑文本,并引领鼓励学生进行个性的合理解读。这些质疑的过程,就是按照学情和时空推进的激活思维,推进生命的过程。

板块式设计。由于学生的兴趣有别,个性特点不尽相同,教师既要鼓励他们自主选择内容、自主选择伙伴、或者自主选择他们所习惯的方式呈现阅读体验,如朗读、表演、表述……也要善于根据不同文体和自己的风格选择恰当形式引领他们阅读体验。例如余映潮老师执教《沁园春·雪》的板块式思路设计,精简、优化教学环节,精妙的分层朗读指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竞技者、表达者、展示者,是以“学”为中心的生动的课中活动:1.读出字词句的力度。(上阕)2.读出若干字的长度,如“望”、“惜”、“须”、“妖娆”、“俱”、“数”。3.读出几个句子的高度(学生找出并齐读下阕)。层次简练,美轮美奂,给学生一种渐入佳境的朗读感受,学生在吟咏之间领略到“吐纳珠玉之声”,在展示之时体验“舒展风云之志”。又如《女娲补天》,以女娲抟黄土造人的神话传说沟联西方《圣经》上帝用土造亚当。使学生能够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结构和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

充分时间思考。李希贵老师曾告诫过:“不要经不住课堂上的沉默,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的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教师提问必须尊重学生思考的权利,中途不要有任何插话或干扰。不要因为暂时的沉默而慌了手脚,教师的喋喋不休、事无巨细、越俎代庖,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带来的只能是学生的失语、人文的失落,也就听不到学生生命拔节的声音。“教”不仅仅意味着“先声夺人”的积极介入,还意味着“欲擒故纵”的延迟介入,甚至“放虎归山”的不作介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时要实施“主动撤离”和“适时登场”,要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去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二、对话互动,悟意审美

新课改迫切要求教师改变一味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由传统的独白式教学向交往互动的对话式教学转变。“对话是一种创造行为”,应把它看作一种阅读态度,一种研读的方式,也是一种引导学生阅读的语文教学方式。余映潮老师认为,阅读教学首要的和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秘妙”,就是“美”的发现,“美”的感悟过程。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思考,如何把孩子们眼中一马平川的“康庄大道”还原为百步九折萦岩峦的“蜀道”,让他们在拥有险境跋涉的艰难之后,终于看到风景。“学为中心”的师生互动对话,贵在引导深入探究文本内涵,悟意审美,继而发现世界,通达自我的过程,而非结论。

文本细读,深度挖掘内涵。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王君说:“文本的细读,是一种在混沌中出生入死冲杀突击,历经了脱胎换骨的灵魂历练的生命之旅,非有九死一生执着不悔的精神不能开掘出语言的通途。”教学中要抓住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句,从体验语言入手,由一个字的推敲、斟琢、熏陶、感染,引导学生体悟到一个字背后的情感容量,把课上到学生的心灵里去。如《那树》,树被砍倒下时人们“只知”马路上的路灯变得更宽阔了,却“不知”什么的问题,引领学生探究出人类的盲目、愚昧、无知、妄为,感悟到语句意味深长,感情凝重,揭示了作者深深的忧患。再如的《我的母亲》一文,语言平白如话,不加丝毫雕琢,但质朴和平淡之中笔笔深情,副词的运用更是平中见奇。除了仔细体味母亲三次催人泪下的“哭”的细节,更要在“刚、就、真、实在、悄悄、最”和六个“从不”(从来没有)等副词表达效果上重锤敲打,体会作者强烈涌现的至真至纯的爱母之情、敬母之意。微言之处有大意,寻常之处见匠心。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对文本探宝、寻宝的对话感悟过程,从而一叶知秋,窥一斑而见全豹,于无声处听惊雷。教师挑战的不仅仅是文本,不仅仅是课堂,更是你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还有生命境界,这是一种全方位的砥砺和修炼。

互文解读,体味人文精神。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本质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交流,从语言中品悟,在阅读中思考,让课文里的人文精神自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营养。例如杨聪执教《杨修之死》,当课堂上学生对“杨修之死”的认识倾向于杨修本身的恃才自傲,自取灭亡时,教师引导学生重新看杨修,屏幕出示李敖说的一句话。又四次展现相关资料,与课文进行了互文解读,在对话中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意义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感受到作者罗贯中在杨修身上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之悲,人才遭弃之痛,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文化心态:我们可以选择韬光养晦的人生哲学,然而我们不应该鄙弃甚至打击那些才华外显、放旷直言之人。杨聪老师提供与文本相匹配的学习材料,选择恰当的时机呈现,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步步推进对话与“交流”,让学生自学、自探、自己重新修正观点得出结论。此时教师就像是站在那塞林格笔下的“麦田”的悬崖边,不让学生迷失方向的守望者。这种以学定教的教学,是从教学内容到形式的创新成长,是依照学情和时空推进的激活思维,感悟生命,浸润生命的历程。

假设重构,形成价值取向(批判或倡导)。教师在对话中引领学生假设重构,形成价值取向,其方式有文本角色体验、角色内省、角色评价等。如全国一等奖的课例《小石潭记》:请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为题,在文中找出融情于景的文句,与柳宗元对话。教师深情示范后学生思维活跃:伐竹取道——寄寓与世隔绝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忧伤;空游无所依——寄寓贬官永州报国无门的苦闷;斗折蛇行、不可知其源——寄寓一生坎坷,前路渺茫;犬牙差互——寄寓仕途艰险......再如《春》,只有引导学生贴近儿童时代的自我,用纯洁的儿童的眼睛和天真的孩子气才能真正读懂作者独特的童真、童心和童趣,读懂文中富有江南气息、充满古典诗情画意的春之情趣美。教学《故乡》:如果你来到了平桥村,你愿意和哪位小朋友交友呢?再如教学《老王》:你认为,在与老王交往中,“我”怎么做,日后才不会愧疚?教师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教学中来,有更高的热情和意愿去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看法,实现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流,让个体生命在对话中绽放出五彩光芒。

三、建构体验,蕴情感怀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于漪言,“教师要以作者之情化为自己之情,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之情”。新课程强调情景建构,注重孩子在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独特感悟,学到知识、发展能力。学为中心的感悟课堂,通过诵读体验、品味涵泳、联想与想象、咀嚼与回味,从而拨动心弦,形成追求充满人文情怀的、闪烁智慧光芒、荡漾融融爱意的美的教育境界。

美读、演读,体验情感的醇厚。诗人郑敏说:“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了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诵读是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得情感体验的主要途径。文学作品是生命张力的载体,包含着中国文化的血脉、根基乃至生命基因。教师只需督促诵读,“放牧南山”,非诵读不足以能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非诵读不足以让学生感悟到这些美文本身情感的温度、深邃之意。有些散文如《那树》的第八段:“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美文本身创设庄严、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悲剧色彩。再如王君教授《老王》时认为《老王》其实是很难读懂的,那压抑在文字中的躲躲闪闪,那缠绵在语言深处的欲说还休。为此,她针对五处语言点,设计了五个多样化的诵读情景,努力化平淡为神奇:1.自述身世,理解老王被社会遗弃的痛苦。2.饰老王,创造性对话,理解老王没有家人的孤苦无依。3.饰看客,“演说”社会闲人对老王的挖苦讽刺,理解社会对老王的凉薄。4.演读老王和杨绛的对话:理解老王有“房”无家的痛苦。5.诵读文中反复出现的“只”字,感受老王的走投无路。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和富有探究、充满乐趣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从而获得心灵的理解、震憾。引领学生在演读中体悟到最浅淡的文字,却承载着一代精英知识分子对灵魂的叩问,从而对淡朴的文本产生深深的敬畏之情。

感性唤醒,建构人文情怀。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有位老师教学《归园田居》,导入时播放了羽泉演唱的《归园田居》歌曲,并展示歌词,有效地引领学生的情感走向,激发了下文的深入探究。在课快结束时,此老师又展示了一系列材料:“‘开心农场’的游戏”、“农家采摘游图片”、“英国女王的‘后菜园’”、“美国奥巴马‘有点田’”、“北京现实版的‘开心园’”,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受到了田园生活别样的魅力,从而更好地领悟了陶渊明的情怀。又如《聊斋志异》设计结语:尝尽世间辛酸,识遍人间艰辛,阵阵风霜化神奇,片片丹心寄聊斋。狐仙花妖亦懂情,一哭一笑皆醉人,最是书香能致远,痴心浩荡铸经典,人鬼情未了,《聊斋》成了我们的、也是世界的《聊斋》。同学们抽空到“聊斋”坐坐!这样的一些教学语言,不但能显现出一种教学艺术,营造情感氛围,还能促发学生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如此种种,诗意的课堂,精神的沉淀,情感的语文,才能培养出有思想高度,语言深度的文化人,真正实现语文的终极目标。

再如特级教师赵群筠老师上《春酒》,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作品文眼“到哪里去寻找真正的家醅呢?”的蕴意,课件出示琦君其他文学作品资料。这些文学作品的植入,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回归到文化的大背景和传统知识分子的乡土情结之中。这是借助感性材料,建构情景,巧妙无痕地帮助了学生深切体悟到琦君特殊的乡情。

语文教师,呈现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让学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我,感悟自己,感悟人生。关注学生感悟是新课程教学的生命力所在,教师应以“学为中心”,努力呈现感悟的课堂,做学生生命的牧者。就像生本教育倡导者郭思乐教授所说: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知识的“纤夫”。当然,这并非是对我们当前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对阅读教学作出的必要调整、完善和发展。几点粗鄙看法,惭愧贻笑大方之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3]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第8篇

【关键词】探究式课堂;《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语言赏析

随着语文“工具性”向语文“核心素养”的迈进,语文中的探究式学习成为提高学生文学底蕴、审美鉴赏力、逻辑思辨力和人生修养的重要方式。2011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核心概念即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的开发中充分利用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头脑风暴”,改“灌输式”为“研究性”。荀子在《劝学》中道:“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而我们今天语文素养的提出正是《劝学》中学专于心的体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只教会学生简单地储备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融会贯通,能够以思辨的角度和审美的方式去赏析,去探究。

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从生活中广泛收集的资料去探究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打造和对学生心智的熬炼。学生在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调查收集资料、整合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构了自己的认知世界。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终身培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简单地从一无所知的开始到满腹经纶的结束,我们需要教给学生的是一种对语文感知的能力和对语文情愫的触动。

文章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探索语文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以其动人的情节、出神入化的人物刻画、精辟高妙的语言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世之作。人教版中的《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文本让学生初探贾府,通过对各个人物出场鲜活精巧的描写,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本次探究式学习以对环境描写、人物形象、语言描写的赏析为重点。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表达交流,所以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查阅文献资料,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学广度,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让小组成员能够运用学者的观点指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转化教师角色,使教师成为探究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

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需要确立好文本学习的重点并将其作为研究主题,给学生创造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我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确立了三个研究方向,即初入贾府的环境描写、三位核心人物(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分析、语言运用的高妙之处。确立了方向后,再由各小组自主选定探究方向去展开探究。

首先,在探究中,由于学生缺乏探究方法和经验,需要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因此我制订了一张探究引导表分发给各小组。在实施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树立研究课题的专业品质。因此,学生一旦确立研究方向就要潜心收集本主题各个方面的信息。比如在研究人物形象时,教师可以推荐电子文献中国知网以及专著文献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蒋勋的《蒋勋细说红楼梦》等。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中广泛阅读,从而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提升自己的文学底蕴和人生修养。

其次,在探究过程中,我帮助学生制定了工作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指正学生的错误,并进行细微的修正。比如有组学生在探究贾府的环境描写时,打算利用87版电视剧中的情境来赏析文本。在跟进中,我建议小组成员换位思考,假设自己是报告的聆听者,然后试着通过观影来身临其境地感受曹雪芹笔下昔日辉煌的“敕造荣国府”的富丽堂皇。小组成员经过再三推敲觉得播放影片的方式容易局限文本赏析的宽度,后来改为将《林黛玉进贾府》与《刘姥姥初入大观园》的文本进行比较,从而感受作者描写环境的高妙,也找到了林黛玉心思情感的细微之处。所有的这些探究过程都由小组的记录员一一详尽地记录在册,因为复杂的、多日的调查项目往往是学生在学习中最难忘的经历,对于他们知识的再造有着不容小觑的力度。

再次,撰写课堂发言稿不是小组其中某一位成员承担的任务,是小组探讨修正后的一致见解。教师指导小组成员撰写的发言稿中要体现赏析文本时的语言知识、思想感悟,作品反映的人性深度和生命意识。在语文素养的培养中明确指出注重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撰写课堂发言稿既能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能助推师生情感交流。

最后,在探究过程中,评估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评语既是对学生长期努力的肯定,也能为下一次的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二、在课堂探究中带领学生感受文学的生命之境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教师有必要通过微课的形式将第一回 “女娲补天”“木石前盟”、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和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大致为学生做一简介,使学生清晰《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以及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从宏观上把握所学文本内容。之后分别由各组成员按照文章脉络汇报探究性学习成果,并由其他小组及教师发出质疑,由汇报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问题。比如其中一组在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时,通过分析黛玉的肖像在凤姐眼中、宝玉眼中及其他人眼中的异同,点出黛玉貌美而多情,作者抓住“眉”的清淡、秀丽,“眼”的悲情、娇羞,暗示其悲剧的一生,又分析了黛玉的行为动作,黛玉身为大家闺秀,去“钟鸣鼎食”“与别家不同”的贾府,在邢夫人处、王夫人处、贾母处、宝玉处都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被人耻笑了去,从中可以看出黛玉的机敏和谨慎。在语言的分析后,小组肯定了黛玉性格的敏感与自卑。其他小组提出质疑,为什么黛玉的性格会如此的敏感又自卑?经过小组讨论,结合第二回大家想到黛玉母亲早逝,又寄人篱下,加之身份的特殊,自卑之心是必然的。

再比如在王熙凤的性格分析中,探究小组的同学通过扮演王熙凤,将其性格特征在表演中放大,突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张狂,博得满堂大笑,同时也让同学们感受到曹雪芹文字描绘的逼真性。另外一组同学还将王熙凤与林黛玉进行比较,突出王熙凤泼辣、颇具城府、矫揉造作的性格特征。此外,其他小组的同学补充分析了贾母对王熙凤的评价以及王熙凤与林黛玉的语言交流,表现了王熙凤机变逢迎、喜欢弄权、喜欢显示自己精明能干的性格特征。

在分析宝玉人物形象时,探究小组的同学不仅从文本入手结合脂砚斋的批注分析宝玉的人物性格,还将黛玉从王夫人口中听到的和亲眼所见的宝玉形象做对比,充分突出了他与封建制度的对抗。后人《西江月》的词句“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也表现了宝玉的叛逆和反封建。在讲到摔玉时,有小组说《红楼梦》中的“群笑图”中宝玉笑得最放肆,想让大家帮他分析分析宝玉的哭与笑。经过小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宝玉的哭与笑是其性格的真实反映,宝玉是性情的又是理性的。在分析宝玉的性格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贾宝玉虽然有反封建的叛逆精神,但由于他在经济上要依赖封建贵族,所以他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还是不彻底的。在此处,教师补充提问:在宝黛初见时,为什么双方有似曾相识之感?教师带领学生探讨明确这与第一回中的“木石前盟”相照应,并为下文两人的爱情故事做铺垫。

在语言赏析上,报告小组可以借b《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的句子“写尽天下疼女儿的神态,自然顺写一笔,书中人目太繁,故注明一笔,使观者省眼,傍见一笔,更妙”,选择词句一 一赏析。

最后,由教师总结曹雪芹在《红楼梦》写作上的高超造诣。

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整个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知识,同时拓宽了文学视野,活跃了思维模式。“发现-研究-解决”的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崧舟.王崧舟与诗意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01-133.

[2]沈国全.语文本心论――基于心灵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第9篇

关键词:汉语教学;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具体应用

汉语是中华儿女使用最多的一种语言,同时其使用人数也比较多,由此可见汉语的重要性。另外,我国有着古老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在发展中常会与各项传统文化进行融合,进而形成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教学中合理融入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与汉语能够得到世界认可的关键。通过我国传统文化——茶文化的渗透,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茶艺,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汉语教学内容加以丰富,为枯燥、乏味的汉语教学增添一丝趣味。

1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的起源与内涵

1.1茶文化的起源

中国的《神农本草》是最早记载茶的著作:神农氏在进行百草的品尝中,因为吃到了一片毒草而即将毒发死亡,此时有一类草本植物解了神农氏的病毒,也就是“茶”,由于茶叶有着一定的清热解毒作用,所以也被人类视为重要药材。起初茶的数量还比较少,但一般是上流阶级的奢侈品,在中国平民百姓也比较鲜闻,后来由于中国栽培茶树规模的增加和制茶工艺的提高,使中国平民百姓慢慢地接触到了茶文化,从而在中国民间社会兴起了喝茶风潮。与此同时,茶文化渐渐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人们往往会在饮茶中吟诗作赋,诞生了茶文学,并规定了饮茶的动作和制茶的方法,进而出现饮茶风俗。

1.2茶文化的内涵

中国茶文化作为从茶叶本身的物质层次而引申出来的文化特征,从更为宏观的视角分析,中国茶文化既包含了茶具、茶品等的物质层次,又包含了茶文化和茶俗等的文化层次。而中华茶道的内容可以大致总结为喝茶氛围、泡茶使用的水、各种种类的茶、煮茶的火力和盛放茶的茶具等,它也被称为"五境之美"。人类在喝茶过程中既解决了自己的“渴”求,还能平心静气,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茶代表着清廉的品性,其生长环境、茶叶形状以及茶的甘甜都在体现这一品性,所以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应时刻进行自身反省,以此来保持美好的一面。

2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的教育价值

汉语教学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首先,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汉语的认知程度,加强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底蕴充分决定了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将学生的视野加以拓展,而传统文化本身的魅力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热情。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汉语教学中积极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其代表性相对较为强烈,茶文化与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具有十分紧密地联系,同时其存在形态较为多元化,如茶书、茶画、茶艺、茶诗等。因此,将茶文化渗透到汉语教学中,可以有足够丰富的教学题材与教学内容,同时让学生以茶文化作为基础了解中国的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等,并增强自身的语言应用水平,实现文化素养和语言综合素养共同提高。

3汉语教学中茶文化的意义

3.1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茶文化作为一项独特的饮茶文化传统知识,同时蕴含着我国古代儒家、佛家与道家的三大主题思想,中国古代茶文化的重要主题思想也是关于弘扬古代儒家思想,儒学在反映个人文化精神状态变化方面始终强调和谐社会与茶共生,坚持和具有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人生理想信念;佛家中的“茶禅一味”思想,通常会在饮茶中蕴藏佛理,通过茶来领悟禅的涵义;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清静的养生观念,对会茶文化造成极大的内涵影响。就拿信阳毛尖为例,其我国绿茶文化品鉴性和观赏价值比较高,然而与信阳毛尖茶叶绿茶文化有关的许多文化名词具有一定的翻译难度,影响我国茶文化传播的关键因素就是语言障碍。但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的有效路径就是汉语教学,将我国优秀的茶文化渗透到汉语教学中,既可以提高汉语课程的实践性,又能加快我国茶文化传播的进程。

3.2塑造学生懂礼、知礼等品格

我国传统文化——茶文化渗透了儒家思想,作为儒家代表的孔子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人无礼,无礼立”,由此可见不论是在现代还是古代,礼貌都是极为重要的,懂礼、知礼不仅可以展示高尚的品格,还能彰显知识水平。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更是礼仪之邦,在茶艺活动中也能体现我国利益形式,比如在倒茶时将茶水倒至七分满是最佳的,在敬茶是需双手举着茶杯。伴随着时代的更迭,人们对于个性化发展愈发重视,尤其是年轻人,严重缺少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了解,所以在汉语教学中加强茶文化的渗透颇为重要,既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传统文化,又能塑造学生懂礼、知礼的良好品格。现阶段,我国社会对素质教育比较关注,而教师就可以在汉语教学中通过茶文化知识的渗透对学生开展素质教学,组织学生开展茶艺活动来塑造学生的性格。

3.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文化作为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的成果,在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一方面,我国的茶文化中蕴涵着较多的含义,“和”是最关键的部分,茶文化所宣扬的是和谐文化,教导人们应和谐相处,通过茶文化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的相处方式,拉近学生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合作的形式学习关于茶文化的知识,能够激发学生互相沟通的积极性,有助于加强学生间的情感交融。所以,汉语教学中的茶文化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水平,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交流基础。

4汉语教学中茶文化的教学设计

4.1教学原则

根据茶文化开展汉语教学时,教师遵循科学性、针对性以及实用性原则,以此来保证茶文化教学可以有效开展。首先,科学性原则。在汉语教学的目标指导下,对于教学方式的选择、实际教学内容的确定应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尤其要借鉴已经总结出的茶文化教学经验与教学规律,确保可以合理地开展茶文化教学工作,为增强茶文化教学效果奠定扎实的基础。其次,针对性原则。汉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教学,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并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得到更为优质的发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具体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工作,保证教师所展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难度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水平,以便于提高汉语教学成效。再者,实用性原则。教师应保证学生在学习茶文化知识后,可以增强自身的语言能力与身心健康,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尽可能避免发生空谈理论知识的现象,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认同度。

4.2教学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教学工作中,应选择较为合理的教学方法,并构建出多样化的教学体系,以此使茶文化教学效率有所提高,加深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所以,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特点优化教学方法。汉语教学中茶文化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四种:体验法、参观法、理论讲授法与展示法。首先,理论讲授法,该教学方法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尤其是在关于讲解茶文化基本理论的知识中,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详细解释教学内容,将学生的茶文化基础予以夯实;其次,展示法,茶文化中的大部分知识点无法通过理论讲述让学生理解,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法为学生呈现茶文化知识,如视频、图像等为学生展示关于茶叶、茶具的图片,让学生可以更加地感受到茶文化;再者,参观法,教师除了在课堂中进行茶文化教学,也可以多元化开展茶文化教学场景,带领学生参观文化馆、博物馆中的茶文化内容,感受茶文化的历史底蕴与魅力;最后,体验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茶园中进行茶叶采摘、茶叶加工等,加剧学生对茶文化的体验,从而强化学生对茶文化的认同。

4.3教学内容

汉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教学应体现较为专业、系统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茶文化的深层涵义,而茶文化能充分发挥提高学生汉语能力的作用。同时,在确定茶文化的教学内容时,应全面考虑学生的汉语基础、学习需求等方面,重点强调茶文化特点的实用性与基础性。汉语教学中茶文化内容主要分为是三个方面:第一,茶史方面。在讲解茶文化的相关概念时,应向学生介绍茶文化与茶叶的发展历史,便于学生了解茶文化的由来、演变以及在传统文化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更好的学习其他内容;第二,介绍传统文化与茶文化的关系。茶文化与我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体现这一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文化事业,有助于学生学习我国其他的传统文化;第三,茶艺文化。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体验茶文化,可以加深对茶文化的认知,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茶文化的魅力。除此之外,教师在茶文化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应重视学生的参与度,确保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同时还应保证关于茶文化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需求较为契合。

5汉语教学中茶文化的应用

5.1以不同角度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

由于茶文化中的知识点相对较多,教师在汉语教学中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茶文化教学,加深学生对我国茶文化的认知程度。首先,教师为学生讲解关于茶文化的历史,如“神农说”、“西周说”,让学生认识到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教师对茶文化的起源进行讲解时适当融入现代历史,例如“西周说”,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西周的分封制,让学生提高对历史的认识。要想更好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让学生在历史中学习茶文化的历史。其次,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汉语教学时可以讲述茶对生活发挥的作用,推动中医文化的传播。例如茶具有药用的功能,绿茶不仅利尿,还能抗衰老,在困乏的时候可以喝绿茶来提神;红茶可以帮助消化,消除水肿,其中的黄酮素化合物能够降低出现心肌梗死的概率。最后,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茶诗教育,从诗词中学会我国茶文化。茶诗在古代中国的诗词体系中占有了颇其重要的地位,例如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所描述的“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中所描述的“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嘻乳戏分茶”。而老师茶诗介绍给学生,能学生意识到中国茶文化占据的重要历史地位,从而提高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

5.2开展茶文化知识讲座,提高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

我国传统文化——茶文化博大精深,倘若通过浅尝辄止的方法展开教学不仅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还会降低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教师为学生讲授茶文化的知识时,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教师进行茶文化的知识讲座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关于茶文化的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茶文化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教师在正式讲授前可以让学生对茶叶进行品尝,让其感受有着悠久历史的茶文化便于学生可以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茶叶的味道与形状。除此之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其他活动,通过“茶吧”的方式开展交流活动,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更好地学习我国茶文化。

5.3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茶文化知识

为了可以加深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教师在汉语教学中应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并由此方法来增强汉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老师就可按照学习者对茶文化的实际掌握程度,将其教育分成三种不同的阶段。针对更深层次的学习者,也就对其所了解的茶文化认识得更加深入,而老师也可对其展开深入教育,如茶马古道;对于中层次的学生,老师可向其展开有关茶文化活动的课程,使学生在了解茶文化活动内容的同时提高对茶文化的了解;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教师为其讲解茶的种类,进而直观地认识茶。教师在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逐渐加强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另外,茶文化承载着我国诸多的精神,当学生已经对茶文化的实质性内容有所了解后,教师可以进行深入的教学:如何从品茶中认识道家思想。由此可见,为了可以在汉语教学中更好地融入茶文化,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所增强,教师应进行针对性教学,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茶文化知识。

5.4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强化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推动了教育的改革,茶文化教学应紧跟时展的进程,积极创新。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对文化因素与文化范畴加以认识,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教学有用的内容,将其渗透到教学中,并将目前的茶文化理论知识体系予以完善,促进汉语语言与传统文化的深度整合。实践教学需要以理论作为基础,只有让理论有了突破,才能让实践有依靠,否则任何实践都将会成为虚影。汉语教学中的茶文化教学,单纯依靠理论知识远远不够,还应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而实现茶文化教学的目的,强化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教师对茶艺活动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学习茶歌、茶舞,如《采茶歌》、《茶山小调》等,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先为学生播放《采茶歌》的视频,让学生观看采茶的过程,在歌曲的学习中加深对茶文化的认识。不仅如此,在汉语教学中不管是校外还是校内,都要间生活交流与交界,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应重视茶文化知识传授的实用性,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到所学习的理论性知识,避免教学脱离实际的情况,通过结合实际生活进行的茶文化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此外,在条件允许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茶园体验采茶,之后学习炒茶与制茶的过程,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认识到我国的茶文化,并予以深入地了解。

6结语

总而言之,汉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自身的文化视野,加强学生的汉语应用水平,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与强烈的教育价值,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严格遵循科学性、针对性与实用性的原则,以此来保证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茶文化精神内涵,更好地学习茶艺,促进我国茶文化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潘乐英.中国传统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之探——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1(08):108.

[2]邹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长江丛刊,2020(30):59-60.

[3]曾慧瑜.浅析中国茶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导入研究[J].福建茶叶,2020(09):286-287.

[4]曾思倩.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设计探究——以客家擂茶文化教学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07):192-193.

[5]杨德霞.中华传统茶文化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传播与影响[J].福建茶叶,2018(10):288-28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