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6 20:33: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配色方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复古搭配有禁忌吗?
复古风这两年吹得旺盛,要穿出复古范儿,该从什么单品入手呢?搭配上有什么禁忌吗?
囡囡,上海
还是那句老话:一定要适合自己。别让盲目地照搬时代经典变成毁了自己的灾难。如果全身都严丝合缝地糊上“几十年代”,那就该冷静一下,想想你到底是更喜欢考古,还是时装了。不过要是让我给建议,我会首推60年代的A字连身裙,挺适合那种古灵精怪的女孩,一定要有反差大的色块拼接,才能显出俏皮味。然后,图案精致的针织迷你裙也可以纳入选择范畴,但是前提是上衣的风格一定要硬朗点才有意思。另外,半长的手套和圆头皮鞋也经常能搭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就是不要过于over。
波鞋流行趋势
【关键词】演示文稿;设计;配色方案
设计一个好的演示文稿,主要因素之一是颜色的配置。常常有学生问,怎样为PPT设计一个配色方案?其实如何配色这个问题,是一个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的问题,简单是对有色彩感的人来说很简单,复杂是对80%的人来说很复杂。颜色作为信息表达的有效工具,它不但可以表达信息而且可以增强文稿的效果。你所选择的颜色及其使用方式可以有效地感染观众的情绪,从而确保演示活动的成功。选择颜色前,我们需要了解颜色的一些基本知识。
一、颜色的分类
了解颜色的分类,可以从色环开始。色环中包含12种颜色, 这12种颜色被分为三个组:
原色:红、蓝、黄。从理论上讲,所有其他颜色都是由这三种颜色混合产生的。
间色:绿、紫、橙。这些颜色都是通过混合原色形成。
复色:橙红、紫红、蓝紫、蓝绿、橙黄和黄绿。这些颜色通过混合上述六种颜色构成。
二、颜色之间的关系
根据颜色在色环上的位置,颜色之间存在特定的关系:
色环上相对位置的两种颜色被称为互补色,比如红色和绿色。
色环上相邻的颜色被称为近似色。每种颜色具有两种近似色,他们分别在色环上位于其两侧的。比如,黄绿色的近似色就是黄色和绿色。如果有多个近似色按色环中的顺序排列组合,那就会出现渐变。
三、颜色选择原则:
关于颜色组合,你可以使用MicrosoftPowerPoint中预定义的具有良好颜色组合的颜色方案来设置演示文稿的格式。如果你想你的演示文稿更加个性化,可以使用以下色彩搭配原则:
(一)补色搭配
补色的强烈对比可产生动态效果。但是这种色彩之间强烈的对比在高纯度的情况下会引起色彩的颤动和不稳定感,在搭配中一定要处理好这种情况,不然会使得画面冲突非常严重并破坏整体。互补色搭配在正式的设计中比较少见,主要由于它特殊性和不稳定,但是很显然的是,在各种色相搭配中,互补色搭配无疑是一种最突出的搭配,所以如果你想然你的作品特别引人注目,那互补色搭配或许是种最佳选择。
(二)近似色搭配
使用近似色可产生和谐统一的效果。近似色搭配常常在自然中被找到,所以对眼睛来说,这是种最舒适的搭配方式。,一般这种色彩之间的搭配显得平静而舒服。但是在使用近似色搭配的时候,一定要适当加强对比,不然可能使画面显得平淡。
(三)三角形搭配
这种搭配是在色环上等距的选出三种色彩进行搭配的方式。三角形搭配是种也能使得画面生动的搭配方式。在使用三角形搭配的时候一定要选出一种色彩作为主色,另外两种作为辅助色。
(四)分裂互补色搭配
这是种互补色搭配的变体,它的本质是使用两个近似色来代替互补色中的一个,以达到既有互补色搭配的优点,也可以弥补互补色搭配的弱点。分裂互补色的对比依然非常强烈,但它并不会像互补色搭配那样产生颤抖和不安的感觉。对初学者来说,这是种非常好用的搭配,一般来说,使用分裂互补色搭配的画面对比强烈,而不易使色彩产生混乱的感觉。
(五)矩形搭配(双分裂互补色)
这同样是互补色搭配的变体,相比上面的分裂互补色,这个搭配是把两种互补色都分别替换成了两种近似色,在色环上,四种颜色的位置就构成了一个矩形。这种搭配的色彩不但非常丰富,而且能使画面产生节奏感。当其中一种色彩作为主要色时,这种搭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这种搭配中要注意色彩冷暖的对比。
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心理感受:
除了上述颜色搭配原则,还应该了解不同的颜色会给浏览者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
红色:是一种激奋的色彩。它有刺激效果,能使人产生冲动,愤怒,热情,活力的感觉。
绿色:介于冷暖两种色彩的中间,能使人产生和睦,宁静,健康,安全的感觉。
橙色:具有轻快,欢欣,热烈,温馨,时尚的效果。
黄色:具有快乐,希望,智慧和轻快的个性,它的明度最高。
蓝色:是最具凉爽,清新,专业的色彩。它和白色混合,能体现柔顺,淡雅,浪漫的气氛。
除此之外,每种色彩在饱和度、透明度上略微变化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有了上述颜色搭配的基本知识后,你是不是不再为了制作演示文稿颜色搭配的时候头痛了呢。
参考文献:
[1]暴凤明.配色设计原理[J].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12.01
关键词:森林抚育样地;属性;可视化;配色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4-0166-03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林业部门已经建立了许多林业地理信息系统。Web-GIS(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成为应用的新趋势和热点。Web-GIS是Internet和WWW技术应用于GIS的产物。它是以互联网为环境,以Web页面作为GIS软件的用户界面,把Internet和GIS技术结合在一起。
属性数据可视化是Web-GIS研究与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属性数据可视化就是把调查获取的属性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方法和技术。其主要用途在于增强数据呈现效果,让用户以直观交互的方式实现对数据的浏览,通过对比和差异分析,发现数据中隐藏的特征、关系和模式。森林样地信息可视化使得研究人员更直观更全面了解森林样地信息,进而对样地状况进行分析,最后实现科学的决策。
视觉因素的研究是属性数据可视化研究的一个热点。色彩是视觉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主要集中于颜色选择的原则。这些原则基于数据类型、数值分段的数量、人的约束等。[1]
1 森林抚育样地属性数据的特点
可视化系统数据库的建立一共需要两类数据信息,一是地理位置数据,二是属性数据。地理位置以X,Y坐标表示经纬度,利用坐标在地图上确定样地位置。属性数据按照统计学分类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定性数据和连续型取值数据。定性数据的取值范围是固定的,若是用户输入超出规定范围的数值,数据库会进行报错。连续型取值数据没有固定的取值范围,可以直接使用自然数或度量衡单位进行计量。
2 森林抚育样地属性数据可视化存在的问题
为了让属性数据的展示更直观,需要在系统中对样地进行以数据特征和数据取值特点为基础的染色。
染色过程中需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1)属性类型多样,颜色的分配应当满足该属性的性质。以土壤类型为例,在选取色系时,应多以红色、橙色和黄色系,而不是蓝色或者绿色。换句话说,在选取颜色类型的方面必须不违背该属性给人带来的直观感受。(2)为某种属性数据分配颜色时,采用哪种方式为数据配色使得染色效果带给人视觉上的冲击最大。
3 森林抚育样地属性数据可视化配色方案
属性数据有定性取值和连续型取值。针对连续型取值数据,首先将所有数据进行整合,并绘制属性数据直方图,再进行颜色分配处理。绘制的直方图应当合理,并能反映出数据的特征。直方图能否较好反映出母体的分布状态与其分组有密切的联系。组数主要取决于数据容量。当容量一定时,分组太少会掩盖各组内数据的变化情况,而分组过多会导致看不出频数分布的规律性。因此需要一个根据数据形成直方图使得分组最优的数学模型。
属性数据最优分组的评价指标有三点准则:(1)分组后频数为0的组数不宜太多,最好是分组后各组的频数大于等于5;(2)直方图上部的轮廓线较为连续,这样可较清醒地反映出它可能服从的概率密度曲线;(3)组数不宜过多或过少。根据对森林抚育样地数据的经验,组数我们选择设为5到10之间取值。将上述准则定量化,设N个样本地分组为M,频数为0的组数为M1。各组频数为fi(i=1,2,3,...,M)。将上述评价指标进行整合,构成一个综合评价定量评价指标:
D(M)值越小,则分为M组越好,M组的搜索范围为区间。由此可以算出最优的分组。把最优分组中的第一个分组记为,第二个分组为,以此类推,最后一个为。
目前色彩图像应用十分广泛,而作为色彩图像中颜色表示的基础,颜色空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中RGB颜色空间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色彩空间,其各个分量均用8位2进制整型数表示,便于存储以及计算。RGB立方体模型外观渐变色组合全貌如图1。
心理学中有一个关于颜色给人带来直观感受的研究。众多实验证明,不同的颜色带给人的感受不同。因此为了让用户有更好的视觉体验,我们在给属性分配色系时考虑到了属性本身的特性带给人的直观感受。除此之外,戴尔教授在14年前首先发现色彩有“重量”。他经过多种复杂的实验后得出结论:各N颜色在人的大脑中都代表一定“重量”。他还将颜色按“重量”从大到小排列成如下顺序:黑、红、蓝、绿、橙、黄、白。换句话说,在表示“重”或者“数量多”的时候,排位更前的颜色能带给人更合适的感受。
再引入一个求渐变色的方法。求颜色到的渐变色。颜色在RGB三维模型中的坐标取值为,目标色为。若从经过种颜色渐变到,则第i(i=1,2,...,k)种渐变色坐标为:
连续型取值型数值数据应当采取渐变色配色方案。这种数据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连续的,为了更好表现这一特征,应当采用这种配色方案。根据我们获取的数据,我们把取值型数据分为三类:A类跟树本身有关,代表属性有蓄积、平均胸径和株数密度,因此应该采用棕色、红色、橙色、黄色。渐变色模型如图2。B类跟叶面积有关,以郁闭度为代表。在人的直观感受上,更为茂盛的树呈现绿色,而叶子稀疏的应该呈现黄色或者更淡的颜色。渐变色模型如图3。
C类是综合指标,代表属性有地位级、立地指数。综合指标的色彩选定不能跟A和B的一样。从我们的生活体验中可以知道,森林越茂盛,木材产量越高,越呈现绿色,因此给人的心理感受是“绿色”。反之,森林生产力低,给人的心理感受是“红色”,红色在一定程度带给人直观感受是“贫瘠”。渐变色模型如图4。
上述三类都可以使用渐变色原理选取颜色。首先,确定属性的类别,判定它使用哪种渐变色彩方案。根据方案确定和的值。其次,根据数据绘制直方图,并确定分组方式。系统读取组数,记为k。K同时代表了一共需要k种渐变色。根据分组状况,从数值小到大进行分配颜色。最后,系统完成颜色的分配工作。第一组分配颜色,第二组分配颜色,以此类推,最后一组分配颜色。
第二类是定性数据,这种数据属于林地自然属性,举例说坡向,这种不会带给人任何直观感受而且取值是固定的。因此在颜色分配中采用随机色配色方案。在这类分配颜色的过程中,要考虑颜色之间的差距。如果颜色差距过小,会带给用户不好的视觉体验,比如无法辨别出两种属性数值之间的差异。最初的色差公式是两点之间的距离得出,但大量实验证明,RGB颜色空间不够均匀,因此多数文献采用引入加权的色差公式,公式如下:
分别表示两个颜色在RGB中的具体坐标。该公式的加权思想来源于根据人眼对红、绿、蓝三原色的敏感程度的不同来定义权值,调整RGB颜色空间,部分补偿其非均匀性。大量参考文献引用的权重值的取值为(3,4,2)。表示两个颜色差距大时,用来表示。换句话说,当时,表示两个颜色差距达到了要求。
表示选取的第i种颜色,根据上述固定值属性一共取值的数量k,表示一共需要取k种色差大的颜色。可取的颜色应该满足如下几点:(1)色与底图区分开。我们的地图主要以灰色为背景,而且取值一般为:。用公式表示就是:
。
(2)两颜色之间色差应该足够大,使得两颜色能够在视觉上被清晰地分辨出来,用公式表示为:
,
i的取值范围。
(3)尽量不使用灰色系的颜色,即
,。
颜色分配总体流程如5所示,由于根据固定值数据和数值型数据分别用这两种配色方案。
4 方案在森林抚育样地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连续型取值数据采取的渐变色配色方案以及定性数据采取的随机色配色方案举例效果图如下。图6为蓄积的渐变色配色方案效果图,图7为坡向的随机色配色方案效果图。
5 仍然存在的问题
绘制直方图时,如果只是按照上文中提及的三个评价标准,形成的直方图会出现非五的倍数为组距。然而,在多数实际生产实践中,人们更多偏向于使用五的倍数作为组距,比如说分组为100-200,200-300...。而很少使用非五的倍数作为组距。因此,在其他三个指标的基础下,可以引出第四个评价指标:直方图的分组组距在5的倍数中取值。
6 结论与展望
本文探讨的只是整个Web-GIS系统中的一个色彩应用的问题,对Web-GIS的设计有重要的意义。在森林抚育样地信息系统,使用并初步实现了森林抚育样地属性数据可视化配色方案。达到了森林抚育样地基本信息的可视化查询和展示。
在未来,森林样地可视化系统有望引入便携式终端,并与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相结合,实现土壤信息采集、编辑、入库功能,从而为充分利用数据服务林业发展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科技手段。
效果。
关键词:色彩;明暗;主调;层次;调和
色彩是影响图案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色彩能够深层次地表达人类的情感和理想,触及人们的心灵,人类的审美情感可以通过色彩表达得更细腻、更丰富。
一、对色彩的理解
对色彩的理解包括以下两种方式:
1.绘画色彩
一般指按色彩的规律,以客观对象为依据,以反映对象的真实色彩为前提的写实性的表现手法,具有写实性、客观性的特点。绘画色彩重视对象的固有色和环境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光源变化下对这种色彩关系的影响与作用。
2.设计色彩
以写生色彩为基础,把自然的色彩加以强化、变换和转移,超越固有色和环境色的自然特点,带上作者的主观意愿和感情,以理想化的手法和浪漫的情调去自由运用色彩。这就是设计色彩。
二、图案的配色的要点
1.图案色彩的搭配应以调和为主,也就是要处理好统一与变化的关系
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是图案色彩在配置上的总体要求。调和就是把存在差异的色彩对比关系,经过调整重新组合成一个和谐而具有美感的统一体。调和是色彩配置的主要原则。
2.图案色彩搭配应注意色调的形成
色调即画面的主调,应反映画面所需的情感氛围。确定主调易于将对比的色彩因素统一画面,以产生赏心悦目的效果。主色调应在画面中起着主导支配的作用。
3.图案色彩搭配必须掌握和处理好底色与纹样色彩之间、纹
样与纹样色彩之间的关系
一般的图案色彩都是由主体纹样、陪衬纹样和底纹三个层次组成,如何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是图案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
4.图案色彩搭配要求配色应平衡
图案色彩在画面的面积、位置、强弱等方面应形成呼应以达到平衡。首先,色彩不能孤立使用,而应相互借用,交叉渗透;其次,色彩不能平均使用,而应有主有次、有大有小、有疏有密。
三、把握色彩的层次与主调
1.色彩的主调
(1)色彩的主调及色调
色调是指画面色彩的总体倾向和基调。通俗地讲,是指统辖整个画面的主要色彩。图案色彩要有主次之分,没有主次就没有主调,没有主调就没有凝聚力,也就会使画面零乱、失去整体感。
(2)图案的色调大都是以能影响画面全局的大面积色彩来决定的
在通常情况下,如果底色的面积大,那么整个色调就为底色的色相所统辖。因此,在底色确定之后,所配置的其他色彩都要服从底色,形成以底色为主的画面色彩主调。如果图案的主体纹样很满,底色的面积则很少、很小的情况下,就要根据主题纹样的色彩来决定色调。在主题纹样的色调决定后,所配置的其他色彩就要服从主题纹样的色彩,起陪衬、烘托作用,形成明确的色彩主调。
图案色调的形成过程,就是把画面中所需配置的各色,分大小、主次、轻重,以服从一个基本色为原则,将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个统一的整体内。图案色调的类型,从色相上分有冷、暖色调;从明度上分有亮调、暗调和中间调;从纯度上分有艳调和灰调;从色相上分有红、黄、蓝等多种色调。这些色调的处理,一般情况下由底色来决定,底色的变化会引起纹样色彩的变化。深的底色种类较少,其色调的变化也少,从而显得单调;中性色、浅色的底色是由色彩混合而成的,其变化较多,色调也丰富多彩。
2.图案色彩的层次
(1)图案色彩层次感的表现,来源于人们对自然色彩变化规律的认识
自然色彩的变化又是随着光源的变化而在不断地变化着。同一个物体,光从正面照射它,就会产生物体亮、背景暗的情景,在图案中则表现为深底、浅花的层次感;光从背面照射它,就会产生物象暗、背景亮的情景,在图案中就表现为深色花、浅色底的层次感。以上情况说明,色彩的层次是和光源有机地联系在一体的。
(2)图案色彩的层次,是由色彩的明度高低来区分、决定的
在图案的色彩配置中,必须掌握好底色与纹样、纹样与纹样之间的对比关系,正确处理好图案色彩的层次对比关系,这样才能达到层次清楚、协调统一、具有美感的图案效果。
(3)图案色彩的配置必须重视整体效果
通常是依据底色的色调,确定纹样色彩的层次安排与主次搭配,最后再根据整体色彩的需要添加点缀色彩。如底色的明度比较弱,主题纹样的色彩明度就要高一点,陪衬纹样的色彩则选用底色与主体纹样色之间的明度。这样配置,既有三者之间的层次区别,又使三者之间互相联系、过渡自然、整体统一。
总之,图案的色彩配置要根据设计的意向,要求灵活运用、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既要考虑科学的搭配,也要注意精神价值的体现;既要善于运用多种色彩和不同色调来取得良好的色彩效果,
也要善于运用少量色彩,最终达到色彩变化丰富、整体色调统一的图案色彩效果。
参考文献:
[1]宋一程.图案构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5.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特色;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提炼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3878(2016)02-0053-02
一、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为依据,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方面有机融合,按照能力递进的培养方式,实现培养服务机电设备制造、机电设备检修、机电工程安装、机电产品销售和适应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检修等岗位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熟练专业技能的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发展人才。①在前四个学期实施2年的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基础职业素养和专项职业能力。绝大部分专业课程采用“理实结合”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内容分成一个个小任务,强调“学中做”。②在第五学期按照不同专业方向(生产线维护方向、机器人方向、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方向、激光加工方向、3D打印方向),开设“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应用性课程,实施“校企优势互补、深度合作”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强化训练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校内实训课程采取“项目(或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突出“实境”,强调“做中学”,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③在第六学期安排8周的顶岗实习,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产学结合”教学模式,突出岗位工作的学习,强调“岗中学”,提升学生的实际生产能力。其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最初设计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和课程体系,最初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提炼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图2:“专基础、活模块、主干+分支”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入学时,确定一个基本的专业方向,在学业前两年完成专业能力基础模块的学习和训练,按照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实施职业教育四阶段(职业能力认知阶段、职业能力形成阶段、职业能力提升阶段、职业岗位训练阶段)中的前两个阶段,并在前两年的培养过程中,根据各阶段特点设计工学交替的学习进程。在第三学年,根据企业订单需求,灵活确定岗位需求弹性模块。对未参加企业订单培养的学生,另行提供若干岗位需求模块供其根据个人就业意愿自主选择。岗位需求弹性模块是灵活的、有弹性的,而且根据新技术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每年会对岗位需求弹性模块的设置、模块课程和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
经过多次开会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再一次提炼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如图3,“项目贯穿、赛训融合、三阶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在三年培养中,以项目贯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用比赛和实训(实习)融合方法,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学生在学业前两年完成专业能力基础模块的学习和训练,按照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实施职业教育三阶段(职业能力认知阶段、职业能力形成阶段、职业能力提升阶段)中的第一阶段,并在前两年的培养过程中,根据湖北省机械创新大赛、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等赛事要求,融合在实训中开展技能培训。在第五学期,根据学生兴趣开展项目培训,以学校研发的湖北省机械创新大赛一等奖项目孔雀开屏和冲床光幕保护等项目开展,使学生职业能力形成。最后一学期开展顶岗实习,使学生职业能力得以提升,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机电专业是一个传统的专业,怎样办出特色,怎样吸引学生报考,一直是高职院校在考虑的问题。要把专业办好,发挥这个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就要把人才培养方案做好。要按照学校的特点,按照“项目贯穿、赛训融合、三阶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使学生好就业。
[参考文献]
[1]陈明秋,刘峻,等.谈谈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J].科教文汇旬刊,2007(9).
[2]汪超.机电一体化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3]金美琴.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
关键词:矿物加工;学分制;培养方案;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1009003
收稿日期:20100726
作者简介:张东晨(1965-),男,安徽合肥人,博士,教授,从事矿物加工与研究。
Discussion on the features of academic credit
system of mineral processing engineering major
――taking the example of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NG Dong-chen
(Schoo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raduate cultivation pattern in the domestic main mineral processing major,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eatures of cultivation pattern in the mineral academic credit system of processing engineering major in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posing that the ke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s to value the intersectiveness of subjects, the offering of applicative courses,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reinforcement of practical training.
Key words: mineral processing; academic credit system; cultivation pattern; features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实行向完全学分制的转变[1-6]。安徽理工大学从2009级本科生开始采用学分制,并为此出台了许多改革措施,制订了《安徽理工大学学分制实施方案(试行)》校政[2009]7号、《安徽理工大学2009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校教务[2009]3号等文件,各专业按照文件要求认真地进行了新培养方案的制订。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在明确培养目标和总体思路前提下,通过进行大量调研和学习讨论,逐渐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新培养方案,随着对新方案的实践和逐渐完善,将会大大增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整体办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对本专业人才的更高要求。
一、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毕业生基本情况及学分制培养方案的总体思路
据查,如表1所示。可看出近年来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是在系统内就业,且就职于生产企业的学生比例占到70%以上,其中大部分都工作在生产一线。目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总体就业率达90.54%。人才市场对矿物加工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较高,用人单位对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是:基础扎实,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
国家经济政策决定了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会继续得到加强,矿物加工技术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根据对矿物加工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预测分析,此专业毕业生属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各用人单位人才需求量还在不断加大。反馈信息表明,用人单位急需懂技术、知识面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矿物加工工程本科的专业培养应主要着眼于视野开阔、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中对矿物加工专业的要求,针对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特点,制订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时应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以掌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强化工程训练,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专业培养模式制定培养方案。总体思路是:课程体系设置平台化,基础与专业课程模块化,课程内容特色突出,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以促进矿物加工学科发展为目的,以增强学生就业为导向,结合专业要求,加强对本专业及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矿物加工高级专门技术与管理人才。
二、国内高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比较
本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考察了国内有关高校同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对中南大学、东北大学、武汉工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及黑龙江科技学院等院校的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调查和比较。调研表明,国内高校同类专业培养方案有以下特点:
1.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及其专业培养要求,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进行矿业类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
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内容的综合改革、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强化实践教学四个部分。以当前矿产行业发展形势为基准,调整和重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尤其是改变专业教材思想滞后、教学内容偏窄过深、部分内容陈旧落后的现状,科学协调先修、后修课程以及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提出整体优化的改革思路。
2.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学改革首先从培养方案的改革着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掌握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强化工程训练,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实现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原则制定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计划。
由于学科发展的需要,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势在必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可通过课程设置板块化和课程内容综合化来实现。主要特点是:课程设置板块化,专业课程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3.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安排研究探索性强的专题实验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工程{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从实践中巩固和加深对专业课的认识。同时,按照“突出工程训练,体现培养特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让学生直接参加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前期研究工作和工程实践训练。使学生受到了更为系统的工程训练。
4.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高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必须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除利用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外,还加强专业机房建设,为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
三、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的主要特色
在对国内主要矿物加工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基础上,制订了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新培养方案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符合学校整体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基础厚、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突出本专业的培养优势和特色。
(一) 注重学科交叉与应用性专业选修课程开设
新方案以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淡化专业和重视专业特色为原则,以专业学科大类构建为基础,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等进行了整体优化,在课程设置上提高了学生就业的针对性,体现共性与个性培养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扩大了选修课程的种类和数量。在新培养方案中,选修课涉及范围广泛,特别注重学科交叉性、前沿性与应用性等课程的开设,例如:矿业生物技术、组态软件在计算机控制中的应用、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管理、矿山资源综合利用、选矿CAD等等。其总数量接近学校规定学分上限的2倍,充分满足学生对专业课程选择的需要,为毕业生开阔视野和在更广范围内就业与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课程体系的建立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主干课程的改革是构筑学科课程新体系的突破口。确定“学时要少、内容要新、水平要高、效果要好”的课程改革总体目标。在课程内容的优化中,注重知识的选择,不能只做简单的增删,而是加强重点,提炼核心,同时妥善处理传统内容和现代内容的关系,做到传统专业课程内容和现代课程内容和谐统一。
(二) 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完善教学效果
随着煤炭洗选加工生产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的发展,教学内容不断增加和课时的有限是一对十分尖锐的矛盾,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的信息量是根本出路。在教学手段改革中,本课程改变了以前传统教学手段,采用板书教学与CAI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既考虑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又考虑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结合典型案例和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旋流器选煤工艺、跳汰粗选重介精选选煤工艺适应性技术、煤泥水深度净化及工艺优化、表面微生物处理泡沫浮选技术、浅槽重介分选机技术、选煤厂产品性能优化、螺旋分选机分选细煤泥工艺、动力煤全粒级分选优化等新技术和新工艺。通过典型案例和科研成果的讲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达到不断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科研能力培养
新方案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际工程能力培养。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科研活动、创新大赛等课外教育环节纳入新方案中。尤其注重科研学分的教学内容,突出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特色。例如:在实践教学中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研究项目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科研与创新意识;在课程实践模块中增设了矿物加工自动控制专题等,突出实际工程能力培养;同时,把毕业设计的选题与指导教师从事的科研课题紧密联系等等。
本科生具有相当程度的科研创新潜力,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7-8]。国内外许多高校的学生都认为,参加科学研究的经历是大学本科教育中最难忘、最重要、最有价值的经历之一。创新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培养创造性人才,最重要的是形成宽松、自由、浓郁的科学氛围。而营造科学氛围的最直接措施便是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这样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激励学生创新热情,这样能使他们在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完成创新性的研究课题。同时,科技实践属于集体活动,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通过互相启发和共同讨论更有利于产生创新成果。
本科学分制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培养体系改革,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丰富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充分反映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实际要求,将科研创新意识和应用实践教学渗透和贯穿到专业教育之中,使知识教育、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结合起来。相信随着新的学分制培养方案的实施和不断完善,一定会更有利于新时期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合格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岳,旋天颖. 对本科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4(2):33-34.
[2] 阴医文.高校本科学分制改革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3):64-69.
[3] 张薇薇. 西南财经大学本科学分制运行模式分析及发展前景探讨[J]. 商业文化•学术探讨,2007(6):212-213.
[4] 李训贵,邵国良,刘楚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名牌大学的经验对我校的启示[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1(11):1-5.
[5] 朱庆之. 本科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及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 2002(5):16-18.
[6] 刘楚佳.适应时展 深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教育导刊 , 2003(2):27-29.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
具有工学结合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一般要经过市场调研、人才培养模式论证、课程开发三个阶段。
1 人才培养调研
通过专业调研,了解了国家以数控产业为龙头带动的工业化进程;数控技术专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汽车工业和机电科技工业对人才的行业需求;中职数控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紧缺状况。并在此基础上解决了专业定位问题和服务面向问题。
2 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1 徐机―南京奥特佳校企深度融合
我校于2013年3月与在世界500强企业―南京奥特佳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双方将按照“2+0.5+0.5”的模式对数控技术专业实施定制式人才培养;定制班的学生既是我校的学生,又是南京奥特佳公司的准员工。奥特加公司的一线技术骨干将以专业顾问和兼职教师的身份直接参与到各教学环节;最后半年学生将全部在南京奥特佳公司顶岗实习;毕业后多数学生将直接在南京奥特佳公司就业。
2.2 徐机―南京奥特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将能力培养分三个阶段,即基本能力、职业能力与素质和岗位能力阶段。前面两年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由学校专职教师完成,南京奥特佳公司等合作企业的兼职教师可承担部分专业技术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第二阶段的半年为综合性实训课程和职业素质训练课程。形式上以工学交替为主。这个阶段的专业技术课程主要由学校专职教师完成,而综合性实训则主要由合作企业兼职教师完成。第三阶段的半年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阶段。
2.3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对实训基地的要求。校内实训基地最好是“生产性”、“教学型”工厂,突出教学功能和实训功能,应为专业服务,校外实训基地提供真实环境和项目,便于顶岗实习。目前与我系共建实训基地的企业有:南京奥特佳公司、苏州大金有限公司、徐州罗特艾德公司、3M公司和苏州卡特彼勒有限公司等。
对师资的要求在结构方面,要求师资队伍必须包含较高比例的企业一线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在能力方面,要求师资队伍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职业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能力。对课程的要求:首先,课程体系应突出知识应用性;其次,课程体系应突出职业性;再次,课程体系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开发。
2.4 解决的问题
首先,提供了最佳育人环境的解决方案。这种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提供了“学校一企业”育人环境,有利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便于校企双方在学生能力考核、评价、学分认可等环节实施柔性管理。其次,有效支撑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对应企业提出的真实工作岗位,由教学委员会提出的典型工作任务,而它的实施是建立在坚实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基础之上的。再次,有利于顶岗实习、毕业生就业。
3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数控技术教学团队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中积极探索,不断提高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能力,完成了从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课程转换――学习情境设计的课程体系开发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制订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实施性教学计划由培养目标、职业岗位群、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与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能力要素――课程设计――能力考核表、主干课程信息、专业课程方案表、教学计划进程表、学时与学分分配表等内容组成,其中,专业课程方案表是其核心内容。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拓展课程、选修课程等栏目组成。在专业技术课程中,4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是贯穿课程的主线,其他课程均服务于这4个典型工作任务。专业技术课程由多个学习情境组成。一个学习情境的载体可以是一个案例,也可以是一个项目,或一件产品,载体的选取与确定至关重要,一个课程的多个学习情境的载体的实现应本着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基于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开展教学基本条件建设。
经过校企共同努力,合作开发了中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建了适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定的开发模式,探索了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中职课程改革之路。
4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4.1 教学内容的确定与特点
数控技术教学团队紧紧依托行业、企业,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数控技术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共同开发构建了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制定了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标准及课程标准。实现了由实际工作任务向典型工作任务、由典型工作任务向课程、由课程向学习情境的三个转换。
(1)专业核心课程部分均为一体化课程或工学结合课程,其特点是理论、实践一体化,融“教、学、做”为一体。课程内容均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载体。教学过程在真实工程环境、生产性实训基地或实训室等场所进行。
(2)专业课程体系以4个典型工作任务(任务实施、过程管理、产品应用、技术支持)的实施贯穿其中,实现了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始终围绕和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任职要求。
(3)综合实训项目中的4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持续时间为1.5年,课时量达630学时;生产性实训时间约半年,顶岗实习时间为半年。
(4)部分课程只需较少的课时即可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体现了“必需、够用为度的理念。
4.2 顶岗实习的实施与管理
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我们按照学院制定的顶岗实习工作流程,严格执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教师工作职责,确保了学生顶岗实习质量,为学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3 激励机制与保障措施
为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学校建立了校内一体化课程的实施及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我们还制定了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及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切实落实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思想,完全实施了以职业活动为向导、能力培养为主线、素质教育为基础、学生为主体的一体化课程。
5 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
①课程体系开发建立在坚实的校企深度融合基础之上;②四个载体与实际岗位高度匹配,为零距离就业奠定良好基础;③课程设计既强调能力本位,又强调一定的岗位适应能力;④方案的制订建立在可依托的合作企业、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具有初步改革方案的课程体系基础之上,其实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按照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要求,选取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项目(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制定贴近生产、贴近实际、能力本位的中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十分复杂和精细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徐涵.行为导向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
适应地方经济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模
1.校企共建模式下的培养方案制定
湖北省襄阳城市建设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高峰期,需要大量建筑学人才。从2012年起,建筑学专业紧紧围绕校企共建这一核心方法,逐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制定委员会除了专业相关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还邀请了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带头人、地方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和知名建筑类企业负责人等共同商定确定适合当下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2.培养理念与目标
适应国家创新型建设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启迪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走精致化教育路线,致力于培养 “研究型“和“实践型”兼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学人才;在我院建筑学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双证通融”培养基础上,通过多学科融合教学培养,强化设计和工程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通过校企联合共同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项目的操作能力。毕业后可选择继续深入学习,可在建筑工程及相关领域内从事建筑设计、组织管理、建筑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3.培养规模
坚持精致化培养路线,严格控制学生数量和质量,每年招生专业学生在120人左右。
地方特色鲜明的课程方案
1.设置四类课程体系
原五年制课程计划包括设计、技术、表现、实践、外语、相关知识等,校企联合培养课程建设重点拟定在四类课程:设计课、理论课、实践课和讨论课。设计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设计能力。理论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为适应经济发展的“研究型”人才的转型打下基础。增加建筑执业资格、建筑职业知识、国际理论发展前沿、开放设计等课程,这些课程由校内教师和襄阳设计一院和二院总工共同负责。
2.改革设计基础训练
一年级的专业训练主要集中在三大构成和美术基础系列训练,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空间认知能力和初步的绘图技巧,但设计观念不成熟、设计手法单一、设计表达较为稚嫩。因此,在一年级基础上加入了建构训练,使学生在设计表达和设计观念上更深入。为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认识设计的一些本质规律,习得一定的构造表达方式,二年级设计基础作业缩减为两个,设计任务书选定学生能实际调研的本地地形环境,由设计老师和构造老师共同指导。
3.引入地域特色课程
建筑的地域性是建筑的本质属性之一,包含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是我们在国际化大背景下中国建筑的生存方式之一。学生们在学习的地方对当地的特征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直观的认识,引入地域性是我校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的目标之一。已经开设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有襄阳古建筑调查、襄阳传统民居规划设计。
提升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创新训练
1.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快速途径,能激发学生快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国内和国际化的建筑设计竞赛,我校每年9-12月份会举行以主题建构大赛,统一材料,统一时间和主题,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1:1的模型制作,最后从设计理念、结构构造、经济性、空间体验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期间进行作业评展,邀请企业高管、设计院总工对参展作业进行共同评图。
2.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学生取消班级限制,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双向选择导师的方式,导师1-2名,可跨专业跨院系,由校内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在导师指导下,每组选择创新研究课题或者创业项目,填写申请书。项目按照系、院、校、省、国家等一层层进行评比筛选。创新训练项目按照研究生课题培养的方式,进行开题、中期检查、结题与奖项评选。自2013年开展该项目以来,建筑学额专业每年都有至少一个项目通过省级审批进入国家级研究范畴。
3.职业化训练平台搭建
我国现在正在经历高速建造时期,这也决定了建筑设计项目的快速性,从概念设计到方案设计再到施工图设计,建筑师的任务几乎停留在图纸阶段,现场技术和管理监督介入能力较弱。主要是因为在教育阶段对建构技术设计实践和建筑师业务管理等相关课程的训练缺乏。我校的建筑学专业通过实践课程设置、企业化实践训练、执业资格认知等方式为学生搭建职业化训练平台。如设置模型制作、建构文化研究、构造节点设计等课程。由企业项目负责人指导,通过企业实际项目的实践跟踪了解和熟悉施工现场;开设职业认知理论课、注册建筑师考试讨论课、邀请企业负责人讲解管理业务讲座等。
湖北文理学院建筑学专业依托和地方企业的通力合作,致力于在本科阶段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兼备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建筑人才。道路虽然漫长,但一开始就进入十分努力状态,相信会为国家创新型建设输出更多的人才。
按照省市关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な榕嘌倒ぷ鞯耐骋话才藕筒渴穑苹SPAN lang=EN-US>2004年在全乡范围内培训300名农民绿证学员,为了把此项工作落实到位,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 培训目的:
在全乡范围选拔一批优秀农民参加此次培训。提高学员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并且通过学员的带动,使全乡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任务目标
2004年度计划在全乡培训农民绿证学员300人(具体见附件)
三、培训内容
按照省市下达的培训内容结合我乡农业开发项目和种植业结构调整需求,我乡确定优质水稻栽培、高油大豆栽培两个专业,对优质水稻栽培、高油大豆栽培的操作规程进行系统培训。
四、保证措施及要求
1、要保证培训的任务落实。本年度下达的绿色证书培训,属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重要科技保证措施。为了保证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此次培训的学员均具有代表性,能真正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2、培训质量。按计划下达的培训人数和培训专业,组织开展培训重点选拔科技示范户和种田能手,参加培训,注重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保证规定的学时数量。培训教材统一编、订、发放。培训结束后,按要求组织相应的考试,合格者发给由农业部统一印制的绿色证书。
3、规范管理。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加强档案管理,建立培训台帐,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教案、学员点名册和记分册。学员登记表、学员情况统计表、学员情况统计表及各项管理制度,提供培训实验,实习场所,为学员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
4、加强教学班管理。为保质保量地完成2004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区绿色证书培训任务,特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见附表2),按专业成立了6个教学班(每个班50人)和班委会。制定学员守责、教师职责、考务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和班委会、教师名单并塑封张贴上墙。
附件:
1、2004年度XX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任务表。
2、2004年度XX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培训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3、2004年度XX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培训班班主任及班委会名单。
4、2004年度XX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培训学员管理制度。
XX乡2004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按照省市关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な榕嘌倒ぷ鞯耐骋话才藕筒渴穑苹SPAN lang=EN-US>2004年在全乡范围内培训300名农民绿证学员,为了把此项工作落实到位,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 培训目的:
在全乡范围选拔一批优秀农民参加此次培训。提高学员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并且通过学员的带动,使全乡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任务目标
2004年度计划在全乡培训农民绿证学员300人(具体见附件)
三、培训内容
按照省市下达的培训内容结合我乡农业开发项目和种植业结构调整需求,我乡确定优质水稻栽培、高油大豆栽培两个专业,对优质水稻栽培、高油大豆栽培的操作规程进行系统培训。
四、保证措施及要求
1、要保证培训的任务落实。本年度下达的绿色证书培训,属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重要科技保证措施。为了保证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此次培训的学员均具有代表性,能真正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2、培训质量。按计划下达的培训人数和培训专业,组织开展培训重点选拔科技示范户和种田能手,参加培训,注重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保证规定的学时数量。培训教材统一编、订、发放。培训结束后,按要求组织相应的考试,合格者发给由农业部统一印制的绿色证书。
3、规范管理。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加强档案管理,建立培训台帐,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教案、学员点名册和记分册。学员登记表、学员情况统计表、学员情况统计表及各项管理制度,提供培训实验,实习场所,为学员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
4、加强教学班管理。为保质保量地完成2004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区绿色证书培训任务,特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见附表2),按专业成立了6个教学班(每个班50人)和班委会。制定学员守责、教师职责、考务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和班委会、教师名单并塑封张贴上墙。
附件:
1、2004年度XX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任务表。
2、2004年度XX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培训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3、2004年度XX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培训班班主任及班委会名单。
4、2004年度XX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培训学员管理制度。
XX乡2004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按照省市关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な榕嘌倒ぷ鞯耐骋话才藕筒渴穑苹SPAN lang=EN-US>2004年在全乡范围内培训300名农民绿证学员,为了把此项工作落实到位,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 培训目的:
在全乡范围选拔一批优秀农民参加此次培训。提高学员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并且通过学员的带动,使全乡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任务目标
2004年度计划在全乡培训农民绿证学员300人(具体见附件)
三、培训内容
按照省市下达的培训内容结合我乡农业开发项目和种植业结构调整需求,我乡确定优质水稻栽培、高油大豆栽培两个专业,对优质水稻栽培、高油大豆栽培的操作规程进行系统培训。
四、保证措施及要求
1、要保证培训的任务落实。本年度下达的绿色证书培训,属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重要科技保证措施。为了保证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此次培训的学员均具有代表性,能真正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2、培训质量。按计划下达的培训人数和培训专业,组织开展培训重点选拔科技示范户和种田能手,参加培训,注重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保证规定的学时数量。培训教材统一编、订、发放。培训结束后,按要求组织相应的考试,合格者发给由农业部统一印制的绿色证书。
3、规范管理。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加强档案管理,建立培训台帐,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教案、学员点名册和记分册。学员登记表、学员情况统计表、学员情况统计表及各项管理制度,提供培训实验,实习场所,为学员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
4、加强教学班管理。为保质保量地完成2004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区绿色证书培训任务,特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见附表2),按专业成立了6个教学班(每个班50人)和班委会。制定学员守责、教师职责、考务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和班委会、教师名单并塑封张贴上墙。
附件:
1、2004年度XX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任务表。
2、2004年度XX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绿色证书培训领导小组及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