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校保险学教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2-09-15 17:33: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校保险学教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校保险学教学

第1篇

【摘要】随着保险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市场迫切需要大量的保险人才。而作为高素质保险人才的培养基地,我国高校的保险专业的教学现状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学生学习保险学的动力不强,课堂上保险学教学效果不佳,对保险专业的投入不足等,造成保险教学质量难以提升。本文意在探讨人保险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改进保险教学效果的建议,以期为保险专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高校;保险学;教学

一、引言

加入WTO后.我国保险业将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直接与外国保险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竞争。这种竞争的实质是保险人才的竞争.是处于核心层次、核心岗位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竞争。这种保险人才不能简单依靠海外人才的回归与引进,必须立足于国内的培养.保险业本来就是一个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广泛联系的产业而且随着保险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保险业现有的运行机制或规则必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化。由此可见,保险学教学面临着新的保险环境和时代要求只有不断进行保险学教学改革.才能提高保险学教学质量,为我国保险业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保险人才。近年来,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我国高校顺应保险业发展的要求,纷纷开设了保险学专业,为保险业输送了大量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保险业人才队伍规模的扩大和素质的提高。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保险专业都是相对年轻的一个专业,在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在保险学的教学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加上保险是一个新专业,由于一些传统观念对保险业的偏见,学生对保险专业有消极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目前我国保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保险学是保险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专业课,在保险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这一门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保险专业大学生的素质,因此,搞好保险学的教学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在保险学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对保险在认识上的误差导致的学习动力不强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时间较短,人们对保险的认识较少,而一些保险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导致人们对保险行业的存在很多偏见,认为很多保险都是骗人的,保险从业人员就是那些整天挨家挨户、低三下四求人买保险的人。这种认识对保险专业的学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一些新开设保险专业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许多学生在参加高考后,根本就没有填志愿保险专业,而是被学校调剂过来的。由于社会的偏见,学生本人及家长都不愿报考保险专业,认为上一个重点大学将来毕业出来卖保险是很丢人的事情,所以他们心里对学校的调剂存在着很大的抵触情绪,但是为了上一个重点大学也不得不服从学校的调剂。但是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了相当大的消极影响,有的学生谈不上好好听课,甚至怨气冲天,把不满情绪发泄到教师身上,虽然这只是一小部分学生,但是对整个保险专业的学风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二)教师缺乏保险行业的实践经验从而其教学效果不佳保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在教学环节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当今各大高校保险学的教学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和记”。对于已接受过十几年传统教学的本科生来说,已经厌倦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学生有效参与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而近来所提倡的教学创新也仅是在教学工具上有所改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一些高科技电子设备,老师的教案也由PPT所代替。不可否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给教学带来了一定便捷,但并未触及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填鸭式教学、应试性教学手段等仍根深蒂固。教师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方面的经验不足,懂得理论知识的教师很少或根本没有机会去从事保险实践工作,而富有实践经验的保险工作者也进不了保险教师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鉴于保险专业的实践性要求,也有不少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然而,由于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所用的都是从书本上或是从网上下载的现成案例,并没有包含自身的感受,所以在讲授过程中难以做到生动形象,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学校对保险专业的投入过少使得教学所获支持不足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来自教师的努力,另一方面与学校对专业的投入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年轻的新专业,保险专业在大部分学校的地位都不如那些老牌专业,尤其是高校近些年热衷于搞名牌专业精品课程,把大部分资金及力量都投入老牌和名牌专业中,而像保险这些新专业,由于其力量薄弱,没有多少话语权,因此很难获得学校的支持,无论从教学的硬件还是从软件,无论从资金还是从资料设施的投入,都处在一个弱势地位。某高校近年虽然引进了几位教师,但是新设立的保险系基本上没有新投入的专项资金,对保险教学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几年之内都没有添过什么新的教学辅导材料及影像光盘。教师也没有机会没有渠道去保险公司从事人身保险的实践工作,个别教师自己联系去了也得不到经费及时间的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在保险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三、保险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要搞好保险学课程的教学,必须从加强对学生专业观的教育、加大对保险专业的投入力度以及着力提高老师队伍的素质等方面出发,努力创造保险学教学的有利环境,真正把高校建设成培养高质量保险专业人才的基地。

(一)加强保险专业本科学生的保险意识的教育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专业背景的介绍,可以和学生一起畅谈保险业最新动态等,也可以以自身的经历为例帮助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再者,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细分,根据学生兴趣和发展需要设置不同的主攻方向,例如可设置从业资格考试、保险理论研究、保险法学、精算和保险营销等学习小组,这样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并加深对保险专业的认识。此外,在保险专业本科教育中,还应强调挫折教育和诚信教育。保险属于服务性行业,且有其特殊性,尤其是保险营销这一领域,需要从业者有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些是需要日积月累而达到的修养,因此,保险专业的本科生应该尽早有意识的培养这方面的品质。

(二)注重加大对保险教学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保险学作为一个新的专业,迫切需要得到各方的支持才能迅速成长,否则就有可能一蹶不振,所以加大投入力度是事关新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在专业投入方面,一是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从保险学科建设的实际出发,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二是要加大人才建设步伐,除积极引进保险专业教师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三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每年要拨出一定资金用于购买书籍影像、举办保险研讨会、送教师去保险实际部门参加实践工作以及请相关人士来为教师和学生讲授保险实践经验等。

(三)创新教学手段,优化师资

要加强保险学教学的实践性,可以在高校成立“保险咨询”等一类实践性教学团体,组织学生到城市社区等地方进行义务咨询活动。这不仅为学生提供积累实践经验的机会,也能服务大众,充分体现了保险的人性化,为保险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再次,要充分发挥业界与学界互动作用优化保险教育师资。一方面,充分利用业界的各种资源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即建立充分利用和有效培养的互动交流机制。例如,高校和保险公司实行联合办学;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博士(后)工作站、实验基地、课题合作等方式,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使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保险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完善知识结构,增加感性认识,丰富自身经验,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应该大胆聘用业界专家型人才,吸纳其成为教师队伍中一员。随着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业界出现了一大批懂理论、谙实务、会教学的专家型人才,这些人才是发展我国保险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近几年在我国保险事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师弃教经商,而与此同时,业界却有不少热心保险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有意投身保险教育事业。国家和高校应采取优惠政策鼓励这些有丰富实务经验的人弃商从教,从而完善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保险教育的师资。

【参考文献】

[1]唐红祥.关于保险学历人才供需脱节的思考「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2).

第2篇

一、引言

保险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巨大的人才缺口已成为制约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重大羁绊。为适应保险行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近年来几乎所有的财经类院校及部分综合性大学都开展了保险学相关专业的教育和培养工作,有的院校在传统的金融学专业下设保险学方向,也有部分高校设置了独立的保险学专业,个别实力较强的院校甚至构建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完整的培养层次。然而,对于绝大多数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而言,保险学科的教学培养工作还非常落后,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最为突出,这一方面导致许多保险专业毕业生难以在保险行业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也导致众多保险机构急需的专业人才极为匮乏。

本文基于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在保险学科教学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提出我国普通高校保险学科教学培养工作的创新路径,以期对我国保险学科的教学培养工作有所裨益。

二、当前普通高校保险学科教学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高校而言,由于受主观和客观上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保险学科的教学培养工作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国保险业发展时间相对较短,社会各界普遍缺乏保险常识,保险学也因此而成为“冷门”专业。另一方面,也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法制不完善及部分保险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道德品质不高等多方面的原因,保险业的整体形象欠佳,导致人们对保险行业存在偏见,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将保险视为“骗子”而难本文由收集整理以接受。此外,尤其对寿险而言,由于寿险公司通常需要庞大的营销队伍,所以普通民众接触最多的就是保险推销员,于是很容易将保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定位在保险推销上。对保险学科的认知偏差导致部分学生缺乏专业兴趣,这给教学培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二)高水平师资匮乏

保险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任课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一般说来,一个优秀的保险专业课教师应具备探索和创新、职业道德、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及必要的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基本素养。[1]然而,目前高校在师资招聘中普遍重视高学历而忽视了基本的素养要求,况且目前从事保险教学研究的大多专业教师都并不具有保险专业的教育背景,尽管他们拥有较高的学历,但是对保险学科的发展规律还缺乏必要的系统的研究和探索。更为重要的是,保险属于典型的应用学科,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但绝大多数保险专业教师都没有行业经验,这也导致当前难以有效开展实践类课程的教学。

(三)教学方法落后

保险学是一门多触角的边缘性学科,既带有极强的理论性,又体现出极强的实务操作性。因此,保险专业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密切结合实际,提高实务操作能力,[2]这就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前普通高校虽然也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但普遍的还是延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以教师为本位,强调教师的讲授并向学生不断灌输知识,学生仅仅处于被动接受者的角色,从而导致当前的教学培养工作缺乏效率。

(四)教学资源投入不足

保险学科注重实践性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该学科需要较多的资源投入。但相比其他老牌学科而言,保险学科的力量通常较为薄弱,在普通高校有限的资源争夺战中保险学科通常缺少话语权,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投入上保险学科通常都处在弱势地位,许多普通院校对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实训、实践教学的现实需要。此外,相当多学校的保险实践教学相关软件也已经过时,不可能真实的去模拟最新理念下保险实践教学的种种环节,甚至会给学生们造成一些误导。[3]

三、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保险学科教学培养工作的创新路径

针对普通高校保险学科教学培养工作中存在的典型性问题,要搞好保险学科的教学培养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

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必须对保险学科的专业背景进行详细的解读,让学生充分了解保险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把握保险业发展的趋势,展示保险业及保险学科良好的发展前景。此外,还需要认真纠正错误的就业观念,保险专业毕业生并非只能从事保险推销工作,实际上保险公司众多内勤部门如承保、理赔和风险控制部门等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而且随着行业不断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将来保险业的竞争将更多的体现为技术和服务的竞争,这就为高素质专业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根据保险学科应用性强的特点,当前可以充分发挥业界与学界的互动关系来优化保险教育师资。通过构建和完善实务界与学术界的互动交流机制,如开展课题合作、挂职实践或安排现任教师参加保险公司的专业培训等多种方式,可以使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实际情况,完善知识结构,丰富自身经验,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三)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保险学科的教学,可以采取诸如案例教学、pbl教学以及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成熟的教学方法。其中,案例教学主要是利用角色扮演让学生设身处地思考问题,迫使学生面对现实思考和决策,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在校时就具备适应社会所必要的心理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2]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的实质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以具有争议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得到解决方案,最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4]项目教学法则是一种将具体的项目或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从而形成各种技能,综合素质得到全方面提高。[5]

(四)加大对保险学科的资源投入

第3篇

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考核,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专业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从专业性和实践性上来看,医疗保险专业应该被定位为应用型专业。

尤其是本科层次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不应以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的,而应定位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专业发展目标,强化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然而现有的医疗保险教学模式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多数院校至今仍主要侧重于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极为薄弱。

1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实操指导性强的教材和模拟软件。

(1)缺乏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

首先,目前大部分医疗保险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由于目前的就业问题严峻,很多医疗保险专业的毕业生都选择通过继续深造以留在高校, “跻身”高校教师行列。

因此,这些教师是没有在专业实际部门工作的经历或实践的,虽然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但是实践领会与操作能力则明显不足。在这方面,国外政界和教育教师界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为专业教育实践环节的师资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通道。[1]而在我国,由于体制原因、学历要求等,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或有政策实践的专家由于没有高学历而无法从教。

其次,医疗保险专业的交叉性造成了教师专业能力与实践教学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医疗保险需要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保险专业知识,又具有深厚的医学底蕴。而某些院校医疗保险专业教师主要来自临床医学专业,这些教师有着深厚的医学知识,但只有少数教师有过保险公司实践经历,多数教师对医疗保险专业知识了解有限,缺乏医疗保险的实践经验;另一个极端是,专业教师都来自于金融保险专业,有着深厚的金融保险学功底但缺乏一定的医学知识。这些教师都很难将医学知识和医疗保险实务有效结合。

(2)缺乏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材和模拟软件。

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的核心课程中一般涵盖了保险学、医疗保险学、社会保障学、人身保险学、健康保险学、医院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教材数量多,更新速度快,但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介绍和管理条例的罗列。有些教材虽然名为“××理论与实务”,但是实务部分一般仅陈述某省市的医疗保险政策或者某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条例、细则,缺乏实际操作内容的介绍和指导,缺乏相关案例的讨论启示与实践延伸。

此外,医疗保险专业在许多高校并未配备实验室或者与其他专业共用实验室,并且各大高校在医疗保险实操模拟软件的引进和开发方面投入过少。

1.2 缺乏专业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医疗保险专业的特殊性,其专业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发展较为完善,而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其主要表现就是缺乏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后无法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认知和领会,这是各大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的匮乏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理性认知和感性了解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从而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较快地适应市场发展和需求。

1.3 实践课程设置层次不清、实践内容缺乏连贯性和递进性实践课程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必须按照教学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组织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相互承接、相互联系的实践课程。然而,现在部分高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没有统一的、相互联系的、递进的、完整的实践计划和安排,造成教学混乱的局面,实践课程教育的重点容易被学生和教师忽视,造成实践课程被“混着过”,这些不利于实践课程核心价值的体现和拓展,进一步造成了学生应付实践课、教师胡乱安排实践课的现象。[2]为了进一步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与医疗保险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如去医院医保科、商业保险公司等实操性实习单位熟悉相关专业岗位的职责及办事流程,开展医保政策实操手册的学习,进行

数据处理软件的上机实验等。而这一类的实验操作课程由于没有统一、完整的教学安排,大部分支离破碎、流于形式,实际教学质量并不高,也未达到预期的目的。

2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思路。

2.1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1)“双师”队伍建设。

医疗保险专业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包括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求授课教师既精通医疗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要熟悉医疗保险业务,如医疗保险产品分析、医疗保险计划设计、医疗保险核保理赔、医疗保险产品营销等。然而,由于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的双重压力,一般的专职教师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所以,在师资配备时,可以考虑安排“双师”教学,即医疗保险专业理论课程部分由专业教师承担,而实训教学,尤其是课外实训教学部分由保险公司相关专业人员负责。[3]“双师”教学既有利于专业教师专心负责和深化理论教学、从而减轻压力,也有利于让学生接受一线专业人员最直接、最权威的指导,亲身体验医疗保险实务操作流程,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另外,各院校要考虑培养具有“双师”特征的专业教师。例如,将现有的专业教师分批送到相关岗位去接受一定时间的培训,回校后便可胜任医疗保险专业相关课内实训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有利于避免完全依赖外界师资力量的尴尬局面。

(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社会医疗保险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在校内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建立包括实训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进行岗位模拟、现场讨论、计算机模拟操作等教学。在校外,各大高校应当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如医院医保科、政府医保局、商业保险公司等)、民间团体(如医疗保险协会等)合作,将其建设为长期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物参与度和社会问题认知程度。另外,还应当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了解相关单位在未来发展的知识需求和人才需求,根据市场需要培育满足企业发展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的人才。此外还应加强与外界交流,建立多种渠道,及时为专业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市场信息和社会信息,以便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时光里做出更好的安排和计划。

(3)实践教学资料的准备。

实践教学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指导教材、实践模拟操作软件等资料。体现出各部分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实践的方式及手段、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和评价办法。根据需要编制实践教学指导教材一部,教学软件可以通过外购或其他途径取得。

2.2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形式。

(1)课堂实践教学。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课堂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和基本制度两个部分。在介绍基本理论知识时,由于侧重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采用案例讨论的形式进行,具体形式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双方辩论的形式进行;在基本制度运用阶段,其实践内容应侧重于加深学生对基本制度的理解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部分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基本的工作能力。因此,在内容设计上应能够体现社会医疗保险职位的特点。可以按照医疗保险的职位设计实践内容,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模拟实际职位手工操作与软件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具体做法是:提供固定场所建立模拟职场和实训室,引进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制度进行课堂教学企业化管理试点,装备模拟保险流程各环节的专业教学软件。

(2)校园实践教学。

在学校模拟保险企业等开展有关活动,培养学生的保险文化和职业素养。组织辩论会、演讲会等,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公关能力,培养其团队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增强学生独立处理问题和适应保险市场的社会竞争能力。通过各种公开和内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竞赛,普及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5]还可以组织专业学生在校内向同学开展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咨询服务。

科研和创新活动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竞赛也是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展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平台。[6]科技竞赛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对于推动医疗保险专业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医疗保险专业要倡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新苗计划”、“未来学术之星”等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研比赛项目。

(3)社会实践教学。

校外综合实习部分结合学生毕业实习进行。

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社会实践中的医学实践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医疗保险专业开设医学课程是专业工作的需要,但实际教学中总认为知道一些临床医学知识即够用,忽视临床操作技能训练。因此,作为一个完整的校外实践,医院临床实习是必不可少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的社会实践部分应建立医院临床实习和保险公司、医保部门“双实习”制度。[7]社会实践教学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特点可以选择医院、医保中心、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其校外实习基地,由实习单位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具体的工作。其内容应体现社会医疗保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般按照实际的工作程序安排实习的内容,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主,具体内容和程序可与实习基地教师合作确定。力求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有良好的实习效果,获得实习单位好评,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实现实习后直接与实习单位签约就业。

(4)各实践环节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应当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和专业知识水平进行安排,可将医疗保险专业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专业认知实践、课程实践教学、独立实验课、专业课题调研课、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毕业实习等形式,开展课内外相关实习课程,课程内容层层递进、相互联系,形成整个专业实习课程整体流程,培养出实操能力强、学习能力强、专业与市场对口的学生。[8]

1)理论课程与实践结合。如《社会调查方法》这门课主要由操作性和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组成。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实验课题,主要目的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针对医疗保险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设计问卷并进行

统计分析。每学期的第 1 周布置下去,第 1 7 周上交,学生可自行组成小组、自行选择课题方向、设计问卷、发放和回收问卷、做统计分析,最后撰写实验报告。

2)毕业论文与实践的结合。如:承担了校级科研项目的同学,由于有科研项目任务,因此会组织其他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利用暑期或平时的实践课程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和对策,最终各位小组成员完成这个项目的子课题并分别作为各自毕业论文的选题,从而较为成功地将学生科研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有机结合起来。

2.3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对课程的考核应当体现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两个方面。可以结合课堂内外的教学采用“过程评价+考试考核”综合评价模式,考试考核学生对医疗保险学基础理论、基本制度的掌握情况,其中过程评价主要对学生活动过程中综合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选择相邻两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对照,以此来评价其教学效果。

3 结语。

一个完整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条件、形式和评价,而开展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将有益于全面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体系,并为教学条件和实践管理提供较为具体的科学指导。充分挖掘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扩展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的整体,为学生能力的拓展和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乐勋,张文鸣。2007 年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9-60.

[2] 况成云,杨江林。公共事业管理医疗保险专业学生的素质[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l(8):478-511.

[3] 藤航。我国本科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J].西北医学教育,2002(3):10-11.

[4] 袁杰,郑先平,等。我国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建设的理性思考[J].中医教育,2007(1):11-13.

[5] 郑先平,刘雅。对健康保险专业核保理赔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86-88.

[6] 俞彤,刘霖叶,等。医学院校开设医疗保险专业培养模式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7):259-360.

第4篇

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院校专业目录中新增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较短时间已覆盖众多院校,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在专业教育教学计划中,社会保险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这门课程的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因此,社会保险课程不仅需要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而且还需要加强对实验实践教学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理解和掌握社会保险理论和知识体系基础上,了解我国社会保险领域的政策动态和实务工作。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目前社会保险机构的实际工作都采用了信息化管理,为了适应社会保险系统的科学化管理,需要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掌握社会保险不同险种的相关政策法规,了解社会保险具体业务流程,掌握现代化管理技术。这些来自于实践的知识仅仅依靠教师的课堂讲授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在社会保险课堂上引入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能熟练地分析、应用和操作,才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达到学习知识、验证知识、应用知识的良性循环。

2高校社会保险实验教学开展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文科类教学同现代教育技术相脱离,形成了文科不需要实验室的观念,高校文科实验室的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体现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环节中,不设置实验教学的高校居多,教学停留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阶段,教学方法和手段都相对单一,学生只能通过听讲来学习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在学习中很难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直观地联系起来,其后果是感性认识差、缺乏实地认知和操作经验。传统的灌输式、单向式的教学,只能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充分调动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目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比较成熟的部分大学,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已经开设了社会保险实验教学环节,对于教学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这种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适应了我国不断增长的对社会保障领域高级人才的需求。然而,由于社会保险实验教学在已经开展的各个院校也是一个新生事物,大多数院校教学体系仍不完善,都在摸索和改革中。

3我校社会保险实验教学体系的初步构建和问题分析

3.1实验室的初期建设

我校在2010年设立了公共管理实验室,为实验课程的开设提供了硬件条件。公共管理实验室运行的第二年,社会保险学课程就引入了社会保险信息化管理实验教学环节,初期安装了《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农村社会保险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通过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设计了社会保险信息化管理模拟实验。初期的实验内容主要是以社会保险的参保、征收、待遇核发流程为中心,让学生操作体验社会保险机构的工作内容。在仿真的环境中,学生能够体验社会保险信息化管理的操作过程,在实验课堂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学习兴趣。

3.2实验教学效果和问题分析

2014年社会保险实验教学已实施3年,我们对现有教学体系和实验效果进行了跟踪分析,就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以及实验成绩等进行分析,并对学生课堂实验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以当年社会保险学授课学生为调查,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7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2.9%的学生对于本实验课程的评价为“非常满意”,50.6%的学生对于评价为“比较满意”;84.4%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70.1%的学生对于实验课表示出兴趣。可以说,实验教学相对于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更加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关于实验课的难易程度,16.9%的学生回答“简单”,63.6%的学生回答“一般”,19.5%的学生回答“困难”。另一方面,关于实验教学的效果,只有11.7%的学生全部掌握,87%的学生基本掌握,1.3%的学生没有掌握,通过调查发现原因主要是实验步骤说明不足、实验大纲及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部分实验操作步骤繁琐等问题。通过访谈了解了学生对于社会保险实验实践教学的需求,学生们提出了“希望实验操作过程更加详细明了”“想去社会保险机构实地考察”“结合今后工作中遇到的社会保险相关知识进行实践”“了解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应用和国家对于社会保险有关政策的更新”等等,这些需求对下一环节的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以上调查和分析发现我校社会保险实验教学目前存在以下三点问题:第一,目前的实验教学设置受到软件内容的影响和限制,缺乏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学生只能按照实验操作手册按部就班地完成,这种教学模式仍比较呆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第二,由于使用的实验软件不是针对教学环节设计和开发的,虽然在仿真性上完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缺乏合理的教学考核标准和关联理论知识的延伸。科学的实验教学考核标准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是保证实验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之一,由于目前的实验操作系统,没有实验操作计分,很难对学生操作结果进行准确考核,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第三,社会保险实验教学在我校还是一个新事物,学生随时会提出各种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和解决此类问题就需要任课教师、实验教师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实验技能。本专业的几位教师缺乏相关教学经验,需要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能力,丰富和完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4对现有社会保险实验教学体系的改进

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实验教学体系,2014年下半年针对我校目前实验教学的问题,实施了四个方面的改革:第一,增加实验教学课时、丰富实验内容,编写实验教学材料。目前我校的社会保险学课程总学时是32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8学时,今后将逐步增加实验学时,3年内达到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70%以上。编制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任务书、实验指导手册,及时更新实验数据。第二,对实验教学模块的设计进行了调整和优化。设计一个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内容包括七个模块:收缴子系统、养老支付子系统、失业支付子系统、医疗支付子系统、工伤支付子系统、生育支付子系统、大厅前后台。各个子系统之间可分可合,采用组件式管理模式,在数据和功能上采用数据集中管理和功能分布处理的模式,能够完全真实呈现社保机构信息化管理环境。第三,在原有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开发了新的社会保险管理实训平台。这一实训平台既保持了原有的仿真性,同时又导入了配合教学环节的内容设计。教师可以对实验步骤和学生的成绩进行管理,学生可以对实验成绩、实验进度进行查询,并可在线完成实验报告,每个子系统根据业务流程设置相应的得分点,学生在操作完成后得到相应的评价。该实训平台实现了对实验步骤的有效指导、试验进度的在线跟踪、实验成绩的科学评价以及实验数据的及时更新。在新的实训平台上,学生可以作为任何角色的社保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管理和业务操作,在教师的指导下,还可根据具体的实验项目进行自主设计、角色分配和自主实验,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

5结论

第5篇

【关键词】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以及商业健康保险的迅猛发展,市场对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全国各相关高校每年输送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总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但遗憾的是,近些年相当一部分专业学生毕业后没有走上与医疗保险相关的岗位,而是被动地选择了其他行业,造成经过多年精心培养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严重流失。根据社会医疗保险单位和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反馈,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走上相关工作岗位后,动手能力差、适应周期长,导致用人单位新人培养成本高。

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考核,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专业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从专业性和实践性上来看,医疗保险专业应该被定位为应用型专业。

尤其是本科层次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不应以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的,而应定位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专业发展目标,强化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然而现有的医疗保险教学模式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多数院校至今仍主要侧重于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极为薄弱。

1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实操指导性强的教材和模拟软件。

(1)缺乏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

首先,目前大部分医疗保险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由于目前的就业问题严峻,很多医疗保险专业的毕业生都选择通过继续深造以留在高校, “跻身”高校教师行列。

因此,这些教师是没有在专业实际部门工作的经历或实践的,虽然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但是实践领会与操作能力则明显不足。在这方面,国外政界和教育教师界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为专业教育实践环节的师资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通道。[1]而在我国,由于体制原因、学历要求等,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或有政策实践的专家由于没有高学历而无法从教。

其次,医疗保险专业的交叉性造成了教师专业能力与实践教学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医疗保险需要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保险专业知识,又具有深厚的医学底蕴。而某些院校医疗保险专业教师主要来自临床医学专业,这些教师有着深厚的医学知识,但只有少数教师有过保险公司实践经历,多数教师对医疗保险专业知识了解有限,缺乏医疗保险的实践经验;另一个极端是,专业教师都来自于金融保险专业,有着深厚的金融保险学功底但缺乏一定的医学知识。这些教师都很难将医学知识和医疗保险实务有效结合。

(2)缺乏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材和模拟软件。

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的核心课程中一般涵盖了保险学、医疗保险学、社会保障学、人身保险学、健康保险学、医院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教材数量多,更新速度快,但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介绍和管理条例的罗列。有些教材虽然名为“××理论与实务”,但是实务部分一般仅陈述某省市的医疗保险政策或者某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条例、细则,缺乏实际操作内容的介绍和指导,缺乏相关案例的讨论启示与实践延伸。

此外,医疗保险专业在许多高校并未配备实验室或者与其他专业共用实验室,并且各大高校在医疗保险实操模拟软件的引进和开发方面投入过少。

1.2 缺乏专业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医疗保险专业的特殊性,其专业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发展较为完善,而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其主要表现就是缺乏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后无法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认知和领会,这是各大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的匮乏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理性认知和感性了解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从而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较快地适应市场发展和需求。

1.3 实践课程设置层次不清、实践内容缺乏连贯性和递进性实践课程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必须按照教学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组织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相互承接、相互联系的实践课程。然而,现在部分高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没有统一的、相互联系的、递进的、完整的实践计划和安排,造成教学混乱的局面,实践课程教育的重点容易被学生和教师忽视,造成实践课程被“混着过”,这些不利于实践课程核心价值的体现和拓展,进一步造成了学生应付实践课、教师胡乱安排实践课的现象。[2]为了进一步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与医疗保险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如去医院医保科、商业保险公司等实操性实习单位熟悉相关专业岗位的职责及办事流程,开展医保政策实操手册的学习,进行数据处理软件的上机实验等。而这一类的实验操作课程由于没有统一、完整的教学安排,大部分支离破碎、流于形式,实际教学质量并不高,也未达到预期的目的。

2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思路。

2.1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1)“双师”队伍建设。

医疗保险专业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包括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求授课教师既精通医疗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要熟悉医疗保险业务,如医疗保险产品分析、医疗保险计划设计、医疗保险核保理赔、医疗保险产品营销等。然而,由于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的双重压力,一般的专职教师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所以,在师资配备时,可以考虑安排“双师”教学,即医疗保险专业理论课程部分由专业教师承担,而实训教学,尤其是课外实训教学部分由保险公司相关专业人员负责。[3]“双师”教学既有利于专业教师专心负责和深化理论教学、从而减轻压力,也有利于让学生接受一线专业人员最直接、最权威的指导,亲身体验医疗保险实务操作流程,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另外,各院校要考虑培养具有“双师”特征的专业教师。例如,将现有的专业教师分批送到相关岗位去接受一定时间的培训,回校后便可胜任医疗保险专业相关课内实训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有利于避免完全依赖外界师资力量的尴尬局面。

(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社会医疗保险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在校内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建立包括实训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进行岗位模拟、现场讨论、计算机模拟操作等教学。在校外,各大高校应当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如医院医保科、政府医保局、商业保险公司等)、民间团体(如医疗保险协会等)合作,将其建设为长期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物参与度和社会问题认知程度。另外,还应当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了解相关单位在未来发展的知识需求和人才需求,根据市场需要培育满足企业发展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的人才。此外还应加强与外界交流,建立多种渠道,及时为专业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市场信息和社会信息,以便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时光里做出更好的安排和计划。

(3)实践教学资料的准备。

实践教学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指导教材、实践模拟操作软件等资料。体现出各部分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实践的方式及手段、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和评价办法。根据需要编制实践教学指导教材一部,教学软件可以通过外购或其他途径取得。

2.2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形式。

(1)课堂实践教学。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课堂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和基本制度两个部分。在介绍基本理论知识时,由于侧重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采用案例讨论的形式进行,具体形式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双方辩论的形式进行;在基本制度运用阶段,其实践内容应侧重于加深学生对基本制度的理解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部分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基本的工作能力。因此,在内容设计上应能够体现社会医疗保险职位的特点。可以按照医疗保险的职位设计实践内容,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模拟实际职位手工操作与软件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具体做法是:提供固定场所建立模拟职场和实训室,引进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制度进行课堂教学企业化管理试点,装备模拟保险流程各环节的专业教学软件。

(2)校园实践教学。

在学校模拟保险企业等开展有关活动,培养学生的保险文化和职业素养。组织辩论会、演讲会等,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公关能力,培养其团队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增强学生独立处理问题和适应保险市场的社会竞争能力。通过各种公开和内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竞赛,普及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5]还可以组织专业学生在校内向同学开展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咨询服务。

科研和创新活动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竞赛也是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展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平台。[6]科技竞赛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对于推动医疗保险专业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医疗保险专业要倡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新苗计划”、“未来学术之星”等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研比赛项目。

(3)社会实践教学。

校外综合实习部分结合学生毕业实习进行。

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社会实践中的医学实践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医疗保险专业开设医学课程是专业工作的需要,但实际教学中总认为知道一些临床医学知识即够用,忽视临床操作技能训练。因此,作为一个完整的校外实践,医院临床实习是必不可少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的社会实践部分应建立医院临床实习和保险公司、医保部门“双实习”制度。[7]社会实践教学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特点可以选择医院、医保中心、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其校外实习基地,由实习单位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具体的工作。其内容应体现社会医疗保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般按照实际的工作程序安排实习的内容,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主,具体内容和程序可与实习基地教师合作确定。力求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有良好的实习效果,获得实习单位好评,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实现实习后直接与实习单位签约就业。

(4)各实践环节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应当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和专业知识水平进行安排,可将医疗保险专业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专业认知实践、课程实践教学、独立实验课、专业课题调研课、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毕业实习等形式,开展课内外相关实习课程,课程内容层层递进、相互联系,形成整个专业实习课程整体流程,培养出实操能力强、学习能力强、专业与市场对口的学生。[8]

1)理论课程与实践结合。如《社会调查方法》这门课主要由操作性和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组成。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实验课题,主要目的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针对医疗保险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设计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每学期的第 1 周布置下去,第 1 7 周上交,学生可自行组成小组、自行选择课题方向、设计问卷、发放和回收问卷、做统计分析,最后撰写实验报告。

2)毕业论文与实践的结合。如:承担了校级科研项目的同学,由于有科研项目任务,因此会组织其他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利用暑期或平时的实践课程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和对策,最终各位小组成员完成这个项目的子课题并分别作为各自毕业论文的选题,从而较为成功地将学生科研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有机结合起来。

2.3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对课程的考核应当体现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两个方面。可以结合课堂内外的教学采用“过程评价+考试考核”综合评价模式,考试考核学生对医疗保险学基础理论、基本制度的掌握情况,其中过程评价主要对学生活动过程中综合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选择相邻两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对照,以此来评价其教学效果。

3 结语。

一个完整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条件、形式和评价,而开展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将有益于全面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体系,并为教学条件和实践管理提供较为具体的科学指导。充分挖掘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扩展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的整体,为学生能力的拓展和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乐勋,张文鸣。2007 年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9-60.

[2] 况成云,杨江林。公共事业管理医疗保险专业学生的素质[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l(8):478-511.

[3] 藤航。我国本科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J].西北医学教育,2002(3):10-11.

[4] 袁杰,郑先平,等。我国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建设的理性思考[J].中医教育,2007(1):11-13.

[5] 郑先平,刘雅。对健康保险专业核保理赔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86-88.

[6] 俞彤,刘霖叶,等。医学院校开设医疗保险专业培养模式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7):259-360.

第6篇

【关键词】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以及商业健康保险的迅猛发展,市场对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全国各相关高校每年输送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总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但遗憾的是,近些年相当一部分专业学生毕业后没有走上与医疗保险相关的岗位,而是被动地选择了其他行业,造成经过多年精心培养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严重流失。根据社会医疗保险单位和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反馈,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走上相关工作岗位后,动手能力差、适应周期长,导致用人单位新人培养成本高。

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考核,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专业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从专业性和实践性上来看,医疗保险专业应该被定位为应用型专业。

尤其是本科层次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不应以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的,而应定位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专业发展目标,强化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然而现有的医疗保险教学模式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多数院校至今仍主要侧重于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极为薄弱。

1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实操指导性强的教材和模拟软件。

(1)缺乏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

首先,目前大部分医疗保险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由于目前的就业问题严峻,很多医疗保险专业的毕业生都选择通过继续深造以留在高校, “跻身”高校教师行列。

因此,这些教师是没有在专业实际部门工作的经历或实践的,虽然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但是实践领会与操作能力则明显不足。在这方面,国外政界和教育教师界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为专业教育实践环节的师资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通道。[1]而在我国,由于体制原因、学历要求等,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或有政策实践的专家由于没有高学历而无法从教。

其次,医疗保险专业的交叉性造成了教师专业能力与实践教学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医疗保险需要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保险专业知识,又具有深厚的医学底蕴。而某些院校医疗保险专业教师主要来自临床医学专业,这些教师有着深厚的医学知识,但只有少数教师有过保险公司实践经历,多数教师对医疗保险专业知识了解有限,缺乏医疗保险的实践经验;另一个极端是,专业教师都来自于金融保险专业,有着深厚的金融保险学功底但缺乏一定的医学知识。这些教师都很难将医学知识和医疗保险实务有效结合。

(2)缺乏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材和模拟软件。

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的核心课程中一般涵盖了保险学、医疗保险学、社会保障学、人身保险学、健康保险学、医院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教材数量多,更新速度快,但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介绍和管理条例的罗列。有些教材虽然名为“××理论与实务”,但是实务部分一般仅陈述某省市的医疗保险政策或者某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条例、细则,缺乏实际操作内容的介绍和指导,缺乏相关案例的讨论启示与实践延伸。

此外,医疗保险专业在许多高校并未配备实验室或者与其他专业共用实验室,并且各大高校在医疗保险实操模拟软件的引进和开发方面投入过少。

1.2 缺乏专业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医疗保险专业的特殊性,其专业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发展较为完善,而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其主要表现就是缺乏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后无法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认知和领会,这是各大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的匮乏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理性认知和感性了解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从而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较快地适应市场发展和需求。

1.3 实践课程设置层次不清、实践内容缺乏连贯性和递进性实践课程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必须按照教学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组织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相互承接、相互联系的实践课程。然而,现在部分高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没有统一的、相互联系的、递进的、完整的实践计划和安排,造成教学混乱的局面,实践课程教育的重点容易被学生和教师忽视,造成实践课程被“混着过”,这些不利于实践课程核心价值的体现和拓展,进一步造成了学生应付实践课、教师胡乱安排实践课的现象。[2]为了进一步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与医疗保险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如去医院医保科、商业保险公司等实操性实习单位熟悉相关专业岗位的职责及办事流程,开展医保政策实操手册的学习,进行数据处理软件的上机实验等。而这一类的实验操作课程由于没有统一、完整的教学安排,大部分支离破碎、流于形式,实际教学质量并不高,也未达到预期的目的。

2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思路。

2.1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1)“双师”队伍建设。

医疗保险专业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包括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求授课教师既精通医疗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要熟悉医疗保险业务,如医疗保险产品分析、医疗保险计划设计、医疗保险核保理赔、医疗保险产品营销等。然而,由于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的双重压力,一般的专职教师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所以,在师资配备时,可以考虑安排“双师”教学,即医疗保险专业理论课程部分由专业教师承担,而实训教学,尤其是课外实训教学部分由保险公司相关专业人员负责。[3]“双师”教学既有利于专业教师专心负责和深化理论教学、从而减轻压力,也有利于让学生接受一线专业人员最直接、最权威的指导,亲身体验医疗保险实务操作流程,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另外,各院校要考虑培养具有“双师”特征的专业教师。例如,将现有的专业教师分批送到相关岗位去接受一定时间的培训,回校后便可胜任医疗保险专业相关课内实训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有利于避免完全依赖外界师资力量的尴尬局面。

(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社会医疗保险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在校内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建立包括实训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进行岗位模拟、现场讨论、计算机模拟操作等教学。在校外,各大高校应当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如医院医保科、政府医保局、商业保险公司等)、民间团体(如医疗保险协会等)合作,将其建设为长期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物参与度和社会问题认知程度。另外,还应当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了解相关单位在未来发展的知识需求和人才需求,根据市场需要培育满足企业发展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的人才。此外还应加强与外界交流,建立多种渠道,及时为专业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市场信息和社会信息,以便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时光里做出更好的安排和计划。

(3)实践教学资料的准备。

实践教学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指导教材、实践模拟操作软件等资料。体现出各部分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实践的方式及手段、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和评价办法。根据需要编制实践教学指导教材一部,教学软件可以通过外购或其他途径取得。

转贴于

2.2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形式。

(1)课堂实践教学。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课堂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和基本制度两个部分。在介绍基本理论知识时,由于侧重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采用案例讨论的形式进行,具体形式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双方辩论的形式进行;在基本制度运用阶段,其实践内容应侧重于加深学生对基本制度的理解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部分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基本的工作能力。因此,在内容设计上应能够体现社会医疗保险职位的特点。可以按照医疗保险的职位设计实践内容,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模拟实际职位手工操作与软件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具体做法是:提供固定场所建立模拟职场和实训室,引进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制度进行课堂教学企业化管理试点,装备模拟保险流程各环节的专业教学软件。

(2)校园实践教学。

在学校模拟保险企业等开展有关活动,培养学生的保险文化和职业素养。组织辩论会、演讲会等,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公关能力,培养其团队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增强学生独立处理问题和适应保险市场的社会竞争能力。通过各种公开和内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竞赛,普及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5]还可以组织专业学生在校内向同学开展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咨询服务。

科研和创新活动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竞赛也是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展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平台。[6]科技竞赛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对于推动医疗保险专业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医疗保险专业要倡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新苗计划”、“未来学术之星”等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研比赛项目。

(3)社会实践教学。

校外综合实习部分结合学生毕业实习进行。

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社会实践中的医学实践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医疗保险专业开设医学课程是专业工作的需要,但实际教学中总认为知道一些临床医学知识即够用,忽视临床操作技能训练。因此,作为一个完整的校外实践,医院临床实习是必不可少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的社会实践部分应建立医院临床实习和保险公司、医保部门“双实习”制度。[7]社会实践教学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特点可以选择医院、医保中心、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其校外实习基地,由实习单位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具体的工作。其内容应体现社会医疗保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般按照实际的工作程序安排实习的内容,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主,具体内容和程序可与实习基地教师合作确定。力求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有良好的实习效果,获得实习单位好评,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实现实习后直接与实习单位签约就业。

(4)各实践环节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应当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和专业知识水平进行安排,可将医疗保险专业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专业认知实践、课程实践教学、独立实验课、专业课题调研课、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毕业实习等形式,开展课内外相关实习课程,课程内容层层递进、相互联系,形成整个专业实习课程整体流程,培养出实操能力强、学习能力强、专业与市场对口的学生。[8]

1)理论课程与实践结合。如《社会调查方法》这门课主要由操作性和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组成。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实验课题,主要目的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针对医疗保险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设计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每学期的第 1 周布置下去,第 1 7 周上交,学生可自行组成小组、自行选择课题方向、设计问卷、发放和回收问卷、做统计分析,最后撰写实验报告。

2)毕业论文与实践的结合。如:承担了校级科研项目的同学,由于有科研项目任务,因此会组织其他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利用暑期或平时的实践课程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和对策,最终各位小组成员完成这个项目的子课题并分别作为各自毕业论文的选题,从而较为成功地将学生科研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有机结合起来。

2.3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对课程的考核应当体现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两个方面。可以结合课堂内外的教学采用“过程评价+考试考核”综合评价模式,考试考核学生对医疗保险学基础理论、基本制度的掌握情况,其中过程评价主要对学生活动过程中综合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选择相邻两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对照,以此来评价其教学效果。

3 结语。

一个完整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条件、形式和评价,而开展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将有益于全面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体系,并为教学条件和实践管理提供较为具体的科学指导。充分挖掘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扩展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的整体,为学生能力的拓展和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乐勋,张文鸣。2007 年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9-60.

[2] 况成云,杨江林。公共事业管理医疗保险专业学生的素质[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l(8):478-511.

[3] 藤航。我国本科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J].西北医学教育,2002(3):10-11.

[4] 袁杰,郑先平,等。我国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建设的理性思考[J].中医教育,2007(1):11-13.

[5] 郑先平,刘雅。对健康保险专业核保理赔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86-88.

[6] 俞彤,刘霖叶,等。医学院校开设医疗保险专业培养模式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7):259-360.

第7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重的心情学习赵小亭同学的先进事迹,当我在《楚天都市报》上看到赵小亭的事迹后,让我深受感动。像她这样的学生大多暑假期间在家开心地玩,而她却跋山涉水顶着烈日去贵州支教。为了帮助贫困山区孩子改变命运,将自己美丽而又年青的生命长眠于贵州苗岭山中。尽管在她所支教的马场河乡中心小学十分艰苦,睡课桌,喝溪水。她不仅从没叫苦,还站出来为同来的队友们加油打气,鼓励他们认真教学,看到这些,我的心在颤抖,对于这样一个从没有在大山里生活的女孩子,她能够承受得了吗?她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太可贵了,她以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回顾赵小亭短暂的一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她如此美丽,又如此平凡,也有我们过去的影子。她和很多同龄的孩子一样,认真学习、一帆风顺地成长。我们很多人也都参加过大学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有点“不平凡”的是作为一个在东部长大的女孩子,她却两次主动选择到贫困偏远地区支教,并用她的乐观和坚强为同伴鼓劲、为山区孩子带去希望和力量,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也是很多人不愿意去做的,而赵小亭却做到了。

赵小亭的家庭并不是荣华富贵,她自己省吃俭用,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她鼎力相助,在最快乐的时候,愿意和别人一起分享。这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朴素情感,也是人类共同的美德。赵小亭在她成长一帆风顺的时候,但仍惦记着那些遥远地方需要帮助的人,并愿意为他们身体力行,让无力者有力,让贫弱者前行,她像一面镜子,映射出中华民族共有的美德;她像一滴水,让我们看到了整片海洋,她是当代青年学生和千千万万青年志愿者的优秀代表,她的行动是我们当代

更多搜索:竞聘演讲稿 总结 事迹演讲 讲话稿

第8篇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现状 调查报告

一、在小学数学施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为进一步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我开展了“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活动,

1.调查显示,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特别需要媒体的辅助,新教材课堂资源不够充分,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2.教材的编排上,有的图画内容多,里面提供的数学信息也很多,在接受新的知识时,受思维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很难选择相应的有效信息。

3.教师们普遍感到对当前的新教材内容、编排意图及体系难以理解。

4.习惯较差、完成作业不够及时。学生学业状况参差不齐,尤其是高年级学生中后进生比例偏高,且转化困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要提优又要补差,教师们感到操作起来有难度。大部分学生寄宿,而且是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学习上业很被动。

5.课程改革发展不平衡 ,具体表现为城镇与农村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咎其原因,一是地理条件及设备设施的差异;二是由于管理水平、改革意识和教师素质的差异。

6.课程改革的力度不大,通过大量的听课调研,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仍然存在,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少、空间小,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学习这些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则很难见到。这一现象在农村小学相当普遍。

7.教研活动开展不力,一是教研活动形式单一。二是活动实效性差。三是活动的次数不足。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强学习,深化认识

对于实施新课程、推行素质教育,如果以前只是一种教学研究层面的要求,现在则已成为一种法律的规定,必须在教学工作中贯彻执行。

2.继续加强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操作层面的研究,将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①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一是在备课阶段加强对目标的研究。要能够将数学学科的总目标和学期教学目标细化为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并从目标的育人功能出发,去选择实现目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否则,没有目标或者目标不明确的教学将是一种盲目的教学。

②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中,前一个目标属知识技能目标,后两个目标体现了新课程以发展为本的理念,属于“过程性目标”。传统教学只重前者,而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只重过程而不重双基落实的现象。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牢固树立课程与结果并重的意识,并在教学活动中努力促成各个目标之间的协调统一与相互促进。

(3)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①创设有效的情境。

一是趣味性和问题性的统一。教学中可用挂图、语言、故事、比赛、游戏、多媒体等手段创设出各类情境,但要注意避免只重趣味性、淡化问题性的作法。

②让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习数学

模仿学习、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育人功能。对此,我们应当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既要看到传统教学中过于偏重前两种方式对学生发展的消极作用,也要看到其效率高和示范性强的积极作用;既要了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促进学习素质发展的积极作用,也要明确其适用条件和范围。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再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让学生灵活选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切实提高学习效果。

③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的关系: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另一方面,对那些不容易由学生自己发现(较隐含的)或没有必要让学生自主发现(如规定性的)的知识,则可以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即教师在关键处进行突出重点和提示规律的讲解,否则,将出现无价值的时间与精力的耗费,从而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是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即在合作学习之前,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对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想法,为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要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对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从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是处理好操作实践与理性思维的关系。

④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一是评价时要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二是在评价中,尤其是过程评价中,既要体现主体多元化和方式多样化,又不能使评价复杂化;三是要明确书面考试仍然是一种最客观、最有效、其它任何方式都不能替代的的评价方式。

3、扎实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为了切实解决前面所述的若干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只有深入扎实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1)深入开展校本教研

要突出“以校为本”的特征。活动中要从本校本班的学情出发,对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在形式上,除了常规的“三课”活动之外,还应增加专题研讨、集体备课、经验交流、总结反思与课题研究等形式;在研究方式上,提倡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与专家引领。

(2)积极开展各种交流活动

①师―师交流。一是开展校内的结对帮扶活动,尤其要加强已有新教材使用经验的教师与本期才使用新教材的教师之间的交流;二是邀请优秀教师上示范课。

②校―校交流。即通过开展校际之间的教研交流活动,达到交流经验、切磋技艺、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9篇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你们好!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神圣的职业,这一职业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默默辛勤耕耘的敬业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这一特定的内涵,决定了它终生都要像燃烧的蜡烛向世人承诺着光明与奉献的坦荡胸怀,一旦投入其中,奉献精神将成为其生命驿站的主旋律。当我初中毕业报考师范学院时,就深深地爱上这一崇高的职业,并立志将来要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95年毕业后,我毫不犹豫地走上了小学教育岗位。几年的风雨磨砺,使我由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新兵成长为镇、学校的骨干教师,在教书育人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着一名普通人民教师的火热情怀与赤诚的爱心。

一、拼搏在闪光的事业中一个人爱自己的事业,除了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外,还要有渊博的学识与拼搏奋进的精神。从教几年来,我曾多次担任班主任工作。每送一届毕业班都像打一场战役,和学期校领导、科任老师密切配合,运筹帷幄,细心地关心体恤着学生的疾苦,商讨着一步又一步的工作方案。每次我给自己规定的目标总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为此我牺牲了无数个节假日和星期天的休息,辅导着我的学生,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教育教学上。在一串串闪光数字的背后洒下的是辛勤的汗水和一次次艰难的拼搏。

回想着昔日的辛劳,望着家长们满意的微笑,我由衷地感到作为一位教师的骄傲与幸福,我欣慰我自豪,因为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更多搜索:竞聘演讲稿 总结 事迹演讲 讲话稿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