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商业综合体调研报告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27 21:05: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商业综合体调研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商业综合体调研报告

第1篇

租金疯狂的同时,一些连锁大佬也按捺不住了,正欲从这种疯狂中牟利。

在完成超商连锁的区域布局后,步步高开始向投建大型购物中心进军。据悉,为此步步高将启动一项巨额的再融资计划,所涉金额超亿元。知情人士称,此举与步步高战略调整有关,因为步步高今后会转向收购、投建大型购物中心,今年计划开设4~5家大型购物中心,单体项目的投资额最高可达5亿元。

步步高董事长王填透露,随着超商竞争日益激烈,卖场超市的整体行业利润不如以往。这或从侧面证实了商业地产的暴利。

此外,一些生产企业,如娃哈哈也在去年6月切入了商业地产领域。“为什么我要建零售终端,就是在考虑万一我做不动了,但大部分零售终端是我控制的,还能卖我的产品。”宗庆后说。

此外,红星美凯龙等也在转变商业地产模式,突破原来的瓶颈,从商业地产的狂热中牟取更大利润。

红星美凯龙早已经尝到了商业地产的甜头。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大中华区合伙人陈果认为,商业模式决定运营模式,与其说红星美凯龙是家居连锁商场,不如说是商业地产公司,盈利源主要是Mall形态家居商场的场租收入。

相关数据显示,红星美凯龙租金近两年来上涨幅度超过了15%。2011年,红星美凯龙在上海地区的月租金达到180~240元/平方米,外地也达到了120~180元/平方米。

但红星美凯龙并没有满足Mall形态家居商场,其还有更宏伟的设想。组建地产集团,聘请地产资深人士出任总裁,近来其调整不断。去年以来,红星美凯龙积极进入土地市场,在2011年9月,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盛世万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及沈阳首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三家企业联合竞得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一期02号地王地块,最终成交价30.67亿元。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红星美凯龙依托红星地产为平台,在全国14个城市意欲建造16个城市综合体,其业态组合为在红星美凯龙家居MALL的基础上,打造ShoppingMall与精品高端住宅、红星SOHO等综合体。

这可以说是另一个万达。据分析,这和家居连锁商场的瓶颈有关。来自第三方机构兰信投资顾问公司的中国家具销售连锁市场深度调研报告显示,红星美凯龙即便是市场份额第一的家居连锁品牌,其市场占有率也仅为7.08%,并且受到房地产调控影响,其发展明显放缓。据了解,红星美凯龙在福州、无锡、昆明的商场相继开业,但数据显示,销售的情况并不理想。

“相对于万达,红星美凯龙更低调,所以,其转型并不引人注目,但其实在很多地方已经有了其城市综合体了。”中国乐商会副会长霍小兵表示。

第2篇

一、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特点及定位

以南华大学船山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建设为例,虽依托于母体高校“产、学、研”、“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但有着自身的独立性与发展特点。其中,《公共空间设计》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适用对象为大三年级学生。该课程的先修课为《CAD装饰制图》《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室内设计原理》《居住空间设计》,目的是全面发展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并建立起学生对整个专业的全面、系统认识,同时也是公共空间设计课的知识基础。公共空间设计课程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到的各种艺术处理手法进行空间功能布局与设计项目训练,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艺术创作能力为前提,强调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内在关联性与逻辑统一性。如何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公共空间设计的核心知识与设计技能,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这成为公共空间设计课不同于其他专业必修课的显著特点。

二、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如上所述,独立学院需要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构建一套完整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思路,采取“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循序渐进的思路进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1.课程目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需要确切的目标。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总体目标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知识目标,需要学生掌握概念、功能、设计的前提与思考、设计的表现手法;一个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公共空间功能规划能力、施工图与效果图表现能力、设计实践与综合管理能力、项目协调与团队合作能力。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能够学以致用才是关键。适用于独立学院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目标应具备发展性:第一,引导学生重视并掌握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第二,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第三,引导学生自主的树立问题意识,能够结合实际能动地吸收知识。2.课程内容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涵盖的空间类型较广泛,在理论和实践跨度上具有交叉综合的特点,大量的知识点与有限的课时是首当其冲的矛盾问题。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内容可以有的放矢,分为两大部分,其中设计1以办公空间、餐饮空间为核心;设计2以商业展示空间、娱乐空间为核心。除此之外,重难点不突出、内容不能适时更新也是一大现实问题。如今,在设计观念转变、建筑趋向一体化的形势下,仅仅讲授功能单一的公共空间无法顺应时展的需要。以建筑综合体设计内容为核心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包含居住、办公、餐饮、商业、展示、娱乐、观演空间等,将其概括为办公综合体与商业综合体两大模块,这对于独立学院学生来说更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3.课程方法设计。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既有很强的理论性,也有很强的实用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让独立学院的学生获取充分的职业能力。针对该课程发展性目标的特点,可将课程教学方法设计为专题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专题教学法突破课程教学大纲的局限性,通过拟定若干个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设计专题,经过系统的整合,让学生把握最前沿的行业动态和知识点。分组教学法是建立在专题教学的基础之上,将学生分组并围绕特定的专题展开教学,激发竞争意识并调动学习积极性。模拟教学法主要环节为创设情景,模拟项目实施全过程,通过多媒体或实物投影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项目教学法将学生带入真实的项目环境中,以任务为导向进行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课程评价设计。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评价形式较为单一,仅以课堂平时表现和设计作业作为主要评判依据。多层次、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才能将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因此宜采取校内外结合的评价形式,包括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一是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出发,通过调研报告、文案撰写、设计制图与表现、PPT答辩、考勤与课堂表现等几个方面来考核;二是从学生的实践能力出发,通过实习单位的专家评估,包括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建立起动态的评价系统,使教学更接近行业标准。

三、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专题式教学策略。专题式教学主要是将教学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分阶段进行,每个专题有着独立的教学主题,具有体系化与针对性的特点。在公共空间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先修课程与辅修课程的特点,设置办公综合体与商业综合体两大不同阶段的专题内容。从居住空间设计到公共空间设计1的学习,就是从家装思维向工装思维的转变过程。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具体设置“SOHO居家办公—商业办公间—办公综合体—餐饮”的专题衔接;公共空间设计2的专题教学思路为。“商业综合体—酒店综合空间”。每一个专题都包括理论与实训环节,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2.模块化教学策略模块化教学主要是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单元模块,并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调研法、实验法等多元综合化的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教学。模块化教学往往与专题教学有机融合,才能起到以点带面、系统化的教学效果。公共空间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构建就是建立在专题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若干个模块。例如:商业综合体专题划分为展示、卖场、餐饮几大模块,模块之间可自由组合,可以自主选择“展示+卖场”、“展示+餐饮”、“卖场+餐饮”等多种组合形式,将每个知识点与整个知识体系进行整合,提高专业学习质量。3.报告式教学策略。报告式教学的传统形式是聚焦某个特定的主题,采用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整体的意识。本文阐述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报告式教学与传统形式有很大出入,包括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面。其中,教学主体不是教师或者专家,而是学生,将室内设计竞标的方法理论与实训专题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上台汇报PPT,教师与部分学生组成答辩小组,全程模拟室内设计竞标阶段的全过程。报告式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提高教学指导的效率。

作者:张颖 单位: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

参考文献:

[1]周芬芬.南华大学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4(11):137.

第3篇

首先,本文对大连市万达广场商业区的停车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连市万达广场商业区的停车现状进行了调查,从而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其次,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大连市万达广场商业区现状停车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产生停车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大连市万达广场商业区停车问题的策略。

本研究对改善大连市万达广场商业区停车难现状,更好发挥大连市万达广场商业区金融、商贸的作用,促进大连市经济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商业区 停车现状 调查与分析 策略

中图分类号:TU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380-01

1 研究目标及意义

本文研究目标是通过对大连市万达广场商业区停车现状的调查,得到相关数据,分析出当前商业区的停车现状对万达广场商业区停车现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和建议措施,以提高大连市万达广场商业区的交通效率。

2 调查数据分析

为了更加了解大连市万达广场商业区停车现状,我们对大连市万达广场商业区进行了问卷调查,大连市万达广场商业区停车场停车方式主要为地下停车,人们选择停车场考虑的首要因素是步行距离,人们可接受的最长步行时间直方图见图2-1,停车目的直方图见图2-2,停车后到达目的地的步行距离直方图见图2-3。

3 调查环境

大连高新万达广场位于大连高新区旅顺南路北侧、七贤东路东侧,项目用地面积为5.8公顷,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9.5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由商业综合体、室外商业街、写字楼、底商组成,建筑高度不超过100米,是万达集团在大连的顶级商业综合体。由万达广场区域核心商圈为主,影响力辐射深远,详细商业区范围见图3-1。旅顺南路连接城市主动脉中山路,快速之大城市核心区,距周水子机场车程仅25分钟,公交线路四通八达,202轻轨、3路、10路、26路、28路、531路、K901路和建设中的地铁1号线滨海路等将进一步优化万达广场周围交通条件。大连市高新万达广场商业区停车场分为地下一层B1和地下二层B2。B1分为A区B区。B2分为C、D、E区。停车场停车位共有1069个,B1层共有336个停车位,B2层共有760个停车位。停车收费标准为:每半小时1.5元/辆和每日最高30元/辆。(十五分钟内免费。首半小时后,不足半小时按半小时收费。长期停放的车辆收费标准在每日不超过昼夜收费标准的范围内由双方协商议定)。停车调查汇总表见表3-1

4 对大连市高新万达广场商业区停车场的建议

(1)合理划分各功能区,严格实施规划政策,不为谋利将停车位挪作他用。(2)构建便捷的公交系统,改变居民出行方式,从而减少车辆出行量。(3)对于一些不规范停车行为严加惩处。(4)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报道或专题调研报告介绍大连市高新万达广场商业区严峻的静态交通现状,引发市民思考。

5 结论

本文通过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的方式,对大连市高新万达广场商业区停车场现状进行了调查,总结了大连市高新万达广场商业区停车场的停车供给,停车设施使用及收费情况,找出了大连市高新万达广场商业区停车场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大连市高新万达广场商业区停车场问题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巫志浩.广州市中心商业区停车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 王海燕.邯郸城市中心商业区停车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第4篇

2016产品调研报告怎么写

1。标题。一般来说,市场调研报告的标题没有严格的格式。它要求与文章的内容溶为一体.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用精练简洁的文字去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市场调研的标题有:在标题里直接写明市场调研的地区、调研的项目和市场调研这一文种;在标题里直接提出某一种产品在市场上的问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如《牌冰箱被冷落》;用主标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再用副标题说明市场调研的项目、地区和文种;用大标题点明市场调研的项目、范围、内容和情况,用小标题说明全文的主要内容。

2。前言。前言部分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写出调研报告撰写的依据,报告的研究目的或主旨,调研的范围、时间、地点及所采用的调研方法、方式。

3。主体。市场调研报告主要包括概要部分、正文部分、结尾部分。这三点组成报告的主体。

4。结尾。这是全文的结束部分。一般有前言的市场调研报告,要有结尾,以与前言互相照应,综述全文重申观点或是加深认识。

1商品市场需求调研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产品销售对象的数量与构成,消费者家庭收入水平,实际购买力,潜在需求量及其购买意向,如消费者收入增加额度、需求层次变化情况,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程度的变化、消费心理等。

2商品市场供给调研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商品资源总量及构成,商品生产厂家有关情况,产品更新换代情况,不同商品市场生命周期的阶段,商品供给前景等。

3商品销售渠道调研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渠道种类与各渠道销售商品的数量、潜力,商品流转环节、路线、仓储情况等。

4商品价格调研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商品成本、税金、市场价格变动情况,消费者对价格变动情况的反映等。

5市场竞争情况调研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竞争对手情况,竞争手段,竞争产品质量、性能、价格等。

2016产品调研报告范文

常言道商场如战场,在开展一个商业项目之前都应该做好调研报告,能够让自己避免工作中的失误规避经济损失,全文如下

产品交易市场作为产品流通的一种组织形式,发挥着集散产品、形成价格、传递消息、服务产销、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伴随着宏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湖南省产品交易市场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人民群众日用消费品和生产、建设所需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及方便城乡居民生活,扩大城乡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我省产品交易市场基本情况

湖南省产品交易市场已形成了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产品市场体系日趋完善。2012年,全省产品交易市场2597个,总摊位数55.48万个,营业面积1834.20万平方米,实现成交额3543.4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产品交易市场320个,总摊位数19.84万个,营业面积1036.78万平方米、成交额2969.65亿元,分别占全部产品交易市场总数的12.32%、35.76%、56.52%、73.81%。

(一)大型市场规模扩展,发展迅速。据统计,我省成交额5亿元以上的市场96家,占全部市场个数的3%,实现成交额2465.71亿元,占全部市场总成交额的81.4%。其中,5-10亿元产品交易市场有46家;10-100亿元的产品交易市场有44家;100亿元以上的产品交易市场有6家,分别是:长沙市红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农副产品大市场、湖南钢材大市场、湖南高桥大市场、湖南省三湘南湖大市场、中南汽车世界大中南汽车贸易公司、湖南九华钢材物流园。全省产品成交额在10亿元以上的产品交易市场实现成交额2130.15亿元,增长25.6%。100亿元以上产品交易市场实现成交额1219.59亿元,增长25.9%。显示出湖南大型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规模化发展的趋势明显。

(二)市场门类齐全,专业市场占优势。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全省已建成一批涵盖工业原材料、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和生产要素等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市场,形成了以专业市场为主,综合市场和其他市场为辅,门类齐全、协调配套、各具特色的产品市场体系。全省2597个产品市场中,综合市场有1586个,产品成交额为1359.18亿元,占比38.36%。其中,农产品综合市场712个,工业品综合市场88个,其它综合市场777个。专业市场1011个,产品成交额为2184.25亿元,占比61.64%。全省320个亿元市场中,综合市场有121个,产品成交额为1011.11亿元,占比37.8%。其中,农产品综合市场42个,工业品综合市场 26个。专业市场达199个,产品成交额为1958.54亿元,占比62.2%;从出租摊位数、营业面积和成交额看,专业市场比重均较高,分别为56.5%、70.2%和66%。

(三)批零市场竞相发展,批发市场为主流。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产品交易市场已从单纯的交易主体的聚集场所逐步转向为大批发商、大商、大经销商的培育基地,向集中化与规模化经营方式发展,提高了产品交易市场的整体素质和运行效率。由于内部资源的整合,批发经营比重提升。2012年,全省320个亿元市场中,以批发为主的市场有172个,较2009年增加25个;以零售市场为主的市场有148个,较2009年增加32个;批发市场实现成交额2248.46亿元,零售市场实现成交额721.20亿元,分别占亿元市场总成交额的75.7 %和24.3%,批发市场成交额占总成交额的比重较2009年提高7.7个百分点。

(四)长株潭地区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从市场分布看,2012年,长株潭三市拥有亿元以上产品交易市场129个,实现市场成交总额1968.34亿元,分别占全省同期市场总数的40.3%和市场成交总额的66.3%,市场的集中度及辐射能力进一步显现。处于西部地区的湘西、怀化、张家界、邵阳和永州等五个市州共有亿元市场72个,占市场总数的22.5%;实现成交额451.88亿元,仅占市场总成交额的15.2%。

二、我省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环境加速改善和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全省产品交易都呈现平稳上涨态势。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

(一)商业网点规划滞后,且实施难度大。多年来,由于商业网点规划缺乏上位法支持,且未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统一实施,导致规划得不到落实。产品市场项目随意上马的现象比较突出,有些项目缺少科学论证,或者是不经过商务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就立项上马。商业项目雷同,特色不突出,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造成了市场的无序发展和恶性竞争。而在新开发区、城郊结合部,产品市场的规划建设则不能很好的满足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需要。专业批发市场有市无场与有场无市并存,一些批发市场在城区,造成交通拥堵、环境脏、乱、差等问题,难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城郊近来兴建的大型专业市场大多处于闲置状态。

(二)市场整体辐射能力较弱,竞争压力加大。全省产品市场发展结构不够平衡,产品市场总体水平不高,各专业市场的扩张受到制约,产品辐射面不广。同时,各市场之间的行业布局不尽合理,市场与市场之间经营的产品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和重叠,发展空间难以做大。2012年,从全省亿元市场经营的产品分类看,以简单、初级、低档的日用消费品、纺织服装鞋帽类和农副产品为主的亿元市场达140家,缺乏高端及特色市场,产品交易市场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带动周边小企业和手工作坊的发展,产业规模难以扩大。并且同一个市场内的产品相似性较大,产品结构单一,由于技术含量低,缺乏协调,因此同一市场内的商户的竞争压力较大。再者,基于当地产业发展起来的市场,还存在着与竞争范围内其他市场的竞争,竞争压力较大。没有产业作依托,势必增加销售成本,减弱产品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制约发展空间。

(三)产品交易市场的管理不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对薄弱。目前产品交易市场规模大小参差不齐, 相当数量的中小型产品交易市场缺乏严格规范的管理, 个别市场处于放任自流的现象, 致使许多摊位摆设杂乱, 经营环境差, 违法违章行为比较普遍。特别是部分市场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 扰乱了市场秩序, 也严重危害和威胁消费者的身心健康。许多产品交易市场的监管随意性很大, 许多违规经营的情况以罚代管。消费者利益得不到切实保障的情况时有发生, 严重危害到了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以及消费者对产品交易市场的信心, 影响了产品交易市场的持续发展。

(四)产品市场基础配套设施落后。我省产品市场大多建于80-90年代,基本属于第一、二代产品市场,规划起点低,基础设施落后,有的甚至是利用街道或其它空地搭起简易货棚建起来的,水、电、通风及排水设施都难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由于缺乏专业规划,大部分产品市场没有配套停车场,车辆乱停乱放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交通。大部分专业市场缺乏专业物流、仓储、配送体系这个魂,有的虽在周边自发形成了仓储和物流区,但大多是极其低端的临时建筑,缺乏规划,管理粗放,安全隐患大,给市场监管带来很大的难题。如长沙高桥大市场等产品市场的仓储都集中在黎托和东山这两个街道,因为两个街道均为武广开发片区,仓储基本上都是临时建筑,仓储交通出入、货物存储安全、信息化管理、交易方式转变等与市场需求不配套,满足不了部分消费要求

(五)新型业态对产品市场冲击大。近几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店、便民店、仓储式商店及购物中心等新型流通业态蓬勃发展,它们运用配送、制等现代商业组织形式和规范化流通运作模式,在产品流通领域不断扩大自己的份额,对传统的产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提出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产品交易市场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将很难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三、进一步促进产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三个意识。一是强化大流通意识。流通活,百业兴。产品交易市场是城乡居民日常消费的重要场所,是广大企业产品销售与原材料采购的重要渠道,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在引导群众消费、促进产品生产、活跃商贸流通、优化资源配置、方便居民生活、扩大城乡就业、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受素质性、结构性因素影响,我省产品交易市场面临规划引导不够、创新能力不足、转型提升缓慢等问题,又受到连锁卖场、电子商务等现代商贸流通模式和省外部分新型交易市场的挑战。因此,必须充分认识我省产品交易市场提升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好地发挥其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化规划意识。规划是发展蓝图。好的规划能够有效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统筹性、法定性、稳定性,使空间与产业得以有效拓展和发展。我省要改变产品市场散、小、品质不高的格局,必须要强化规划意识。三是强化开拓意识。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湖北、浙江等地产品市场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思想解解放,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让利、放权、给政策,既要大胆又要大度。

(二)突出三个抓手。一是抓规划引导。要放眼长远,着眼全省、全国,围绕打造区域性商贸中心的总体目标,将商业网点建设纳入城镇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同时要依托现有主题市场、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总体要求,通过市场布局和调整带动城市经济产业布局的优化,充分考虑产品市场集群化,形成大市场、大商圈的格局。二是抓战略项目。以项目促发展,以项目为突破口,突出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重点市场的建设培育,把重点市场建成上规模、高品位、配套全、设施优,集产品交易、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会展博览、品牌建设于一体的现代化专业市场。三是抓提质改造。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支持现在有条件的产品市场进行提质改造,不断提高完善市场配套设施,提升市场档次;支持将现有分散的小规模同类市场进行资源整合,向市场集群化发展,增强规模效应和综合竞争力。

(三)提高五种能力。

一是提高市场创新能力。引导重点市场创新交易手段和营销方式,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积极推进连锁经营、仓储式平价批发、、经销、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建立信息咨询、共同、展销展示、配送服务等现代市场功能,把重点骨干市场培育成产品集散中心、产品展示中心、商务活动中心、技术交流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产业引导中心。建立以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依托,集仓储、物流配送、旅游购物、流行趋势于一体的市场服务综合体。强化市场助推产业发展功能,依托市场产品信息和采购需求高度集聚的优势,探索市场与产业集群合作机制,提供市场实时动态信息,推动众多服务市场的中小微企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提高市场信息化能力。加强规划和引导,推动营销网、物流网、信息网有机融合。加快建设产品交易市场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查询公告系统、联网监测监管系统等。鼓励发展适合产品交易市场自身特点的网上交易模式,加快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全球定位系统、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标签等技术的应用,完善交易支付安全认证、移动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撑体系,促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融合发展。鼓励主动对接网上市场,积极培育和引进网商,使产品交易市场成为网商采购平台和实物体验平台。鼓励加快建立支付、信用查询、法律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市场软实力。

三是提高市场监管能力。积极完善流通标准化体系,加大标准的制定、宣传与实施力度。启动集贸市场管理办法修编程序,完善市场管理法规。建立适应市场产品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打击假冒伪劣的长效监管机制,实行对市场上市食品、农产品、重要产品的可追溯管理。建立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实行部门联合执法,精简执法检查,着力解决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加快商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食用信息采集、利用、查询、披露等制度,推动行业管理部门、执法监管部门、行业组织和征信机构、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信息共享。制定不同类型市场的管理服务标准,鼓励市场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建立有资质、有品牌的市场管理公司,打造专业的市场运营管理团队,对市场实施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鼓励专业的市场管理公司做大做强,通过输出专业管理、专业培训等方式,提升我省产品交易市场整体管理服务水平。

四是提高市场创品牌能力。鼓励市场举办者加强市场品牌注册、经营、管理与宣传,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指导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市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尽快注册服务商标、防御商标等;鼓励市场注册集体商标等,并授权经营户使用;积极支持市场争创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省知名商号,提升品牌知名度;鼓励品牌企业在市场设立总经销、总、特约经销等,提高市场上市产品品牌率。

五是提高市场主体综合能力。鼓励市场举办者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市场举办者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途径,增强资本实力,提高市场改造提升、对外拓展、兼并收购的能力;鼓励现有品牌市场改变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通过兼并、整合现在各类市场资源,培养组建市场集团公司,采取连锁化、超市化、专业化的经营方式,推进市场的规范化管理。

(四)强化三个保障。

一是组织保障。各级政府要成立由有关部门组织,定期的会商制度,统筹协调流通工作的全局性、战略性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难点问题,按照分工明确、统一、协调、高效的要求,完善管理体制,强化人员和经费保障。对重大项目,要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为项目量身定做服务措施、优惠政策、解决建设难题。

二是要素保障。建设大型市场集群,最大的要素瓶颈就是土地供应问题。要借鉴武汉汉口北商贸枢纽区的做法,以园区的方式、价格为大型产品市场集群项目供用地。此外,政府应积极搭建融资平台、组织人才培训等措施,为产品市场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要素保障。

第5篇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____年工作要点,3月9日至18日,财经工委组织调研组,在____主任带领下,对全县中小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县经信委、商务局等9个相关部门汇报,并进行了座谈,参加了经信委召开的13个重点企业的座谈会,了解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围绕推进“产城一体化”目标,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下行、要素制约等不利因素,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建设发展平台、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招商引资、促进转型升级、加大扶持力度、破解要素制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县的中小企业得到较快发展。至2014年底,全县登记在册的中小企业2268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1家,限额以上商贸企业95户。注册资本(金)68.67亿元,同比增长215.82%,上缴税收8.28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67.83%。完成的专利、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占80%以上。中小企业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稳定增长、扩大就业、促进创新、繁荣市场和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综观我县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发展目标明确,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县委、县政府提出把____建设成为“最美皖北水乡”和“争当蚌埠重返全省第一方阵排头兵”的战略目标。全县上下围绕目标,相关部门积极作为,出台政策,创建平台,优化服务,中小企业得到较快发展。2014年末,全县中小企业数是十一五末的2.4倍,一、二、三产分别是149家、488家和1631家,全县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4.8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3.2亿元,二、三产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63.5%。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57家,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企业规模逐步扩大。

(二)产业特色鲜明,区域优势进一步显现。我县的中小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色。工业形成了以服装加工、纺织业、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为代表的主导行业,飞宇轴承、天麒面粉、华芳纺织、咏琪机械等企业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产品供不应求;农业形成了以现代牧业、秋实草叶、沱湖螃蟹等为主的养殖、加工一体化产业。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总投资50亿元的彩色田园综合体项目启动一期红枫基地建设,沱湖乡荣获2014年度“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称号;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徐明高速开通,____区域优势进一步显现。

(三)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面对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政府及相关部门克服困难,通过狠抓招商引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推进企业转型升级。____春生物科技、东博米业等6家企业获批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淮酒酒业等4家企业获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飞宇轴承等5家企业获省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称号。

(四)积极打造发展平台,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城南工业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园区道路实现循环贯通,极大的改善了投资环境;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帮助企业解决土地、融资等具体困难,切实缓解要素制约。通过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县政府在全市率先出台鼓励小微企业入园套餐。中小企业产业园已有部分企业入驻。小溪、临北等农民工创业园加快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国务院简政放权的决定,积极贯彻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政策,加大《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清理力度,降低企业准入门槛,2014年,全县新注册各类企业526户,同比增长217户。全年共取消、缓征、免征涉企收费61项,减轻企业负担2400万元。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2014年税务部门减免中小企业各税733.93万元,县财政对企业各类扶持资金达17857.65万元,发放企业专项资金1284.9万元,国有企业对招商引资企业阶段性参股资金9000万元。大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发展环境,鼓励转型升级,做大做强。

调研发现,我县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有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是企业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调研发现,我县的中小企业,根据国家的划分标准,绝大部分属于小型或微型企业,资产规模、职工人数和销售收入都处于较低水平,市场占有率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部分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二是工业经济总量小,工业化水平低。截止到2014年底,全县中小工业企业488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1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09.8亿元

,工业增加值50.3亿元,工业化率仅为24.4%。规上企业的数量和工业增加值在三县最低。工业经济总量在全市处于中下游水平,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新兴企业数列全市三县六区末位。三是“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依然突出。调研发现,目前中小企业银行贷款利率高,一般是基准利率上浮30%,甚至50%;各种中介费高,企业贷款涉及担保费、资产评估费、财务顾问费等繁多的中介费,环节多时间长。而导致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原因:一是受中小企业信用度不够、风险大影响,金融机构放贷谨慎;二是资本市场不完善和金融产品缺乏,导致融资渠道单一;三是担保机构在规模和服务上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要,收取的担保费高,并且还收取企业的保证金,致使企业的融资成本高;四是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缺乏合作互动。2014年,全县工业企业贷款15亿元,仅占存量的20%,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四是企业用地和用工等要素保障跟不上。目前,用地管理进一步加强,用地指标紧张,土地权属变更难,对中小企业发展项目建设用地形成极大制约,很多有市场和发展前景的成长型中小企业项目难以落地,小微企业用地更难以保证。同时,园区建设“圈地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使得部分土地闲置,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另外,中小企业的用工和社保缴费矛盾较为突出。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专业技工、熟练工和高级人才引进难,稳定难,劳动力男女、年龄等结构性矛盾突出。调研还发现,今年,园区普遍企业反映缴纳“五险”负担重,缴费金额超过发达省份,因此,园区企业欠缴社保费现象严重。

五是受宏观政策影响,招商引资难度加大。国务院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下发后,我县近年来出台的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已清理上报,暂停实行。原先与企业签署的协议优惠政策一时无法兑现,企业不能理解。如华芳、华运毛纺、恒源技研等企业反映土地出让金、税收等按协议应兑现奖励政策没有明确兑现期限,企业反映比较强烈。因此,今年的招商引资以及财税收入压力加大。

六是商贸服务业发展滞后,且缺乏整体规划。调研发现,我县的商贸流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增长后劲不足;商贸服务业滞后于人民生产生活需要,物流业发展滞后,网络化经营能力有限,商贸物流服务业现代化水平和管理水平低。

为使县域经济较快地摆脱困境,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针对我县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几点建议:

(一)完善扶持政策,发挥导向作用。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国家关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一要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工业是地方经济的“骨架”,是解决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农业发展的后盾。要进一步突出工业重点,认真研究解决工业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抓紧完善扶持工业政策,积极推进中小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二要进一步注重商贸企业和现代服务业、物流业等产业的发展,制订相应激励政策,帮助解决企业用地、资质升级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促进产业协调发展;三要在完善招商引资企业扶持政策的同时,高度重视本地现有企业的发展,研究出台相应的用地、资金、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减少企业外流。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围绕将我区打造成为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标志性区域的总体目标,坚持“食在、游在、住在、创业发展在”的指导思想,继续以招商为引擎,坚持以创新为动力,注重以服务为抓手,进一步通过精细化发展,全面提升区域产业品牌的穿透力,努力将我区打造成为最具投资价值的魅力之城、都市经济活力四射的繁华之城、高水平集约发展的品质之城、人才汇聚和商流汇集的活力之城。

二、发展目标

(一)经济发展指标

1、服务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服务业增加值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占全区GDP总量比重同比提高到50.5%;20万元以上税收服务业规模企业税收同比增长16%;新引进投资亿元以上或注册资金3000万元以上经营业项目15个。

2、旅游业:接待游园人数2450万人次,同比增长10%;旅游总人数1250万人,同比增长10%;旅游总收入135亿元,同比增长15%。

3、开放型经济:到位注册外资3.2亿美元;外贸进出口18.3亿美元,其中出口13.8亿美元。服务外包业务总额合同额11.11亿美元,接包合同执行金额8.03亿美元;离岸接包合同金额6.72亿美元,离岸执行金额4.97亿美元;服务外包外汇收汇额2.475亿美元。

4、招商引资:引进区外资金投资300亿元以上,引进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企业300家以上。

(二)工作指标

新增“123”计划企业数6家;新增千人以上规模企业3家、新增千万美元以上出口企业5家;新增各类国际认证企业15家,其中CMMI4-5级国际认证企业数3家;新增服务外包培训人数1.1万人、新增服务外包从业人员9000人;新增或升级星级农家乐3家,力争5家;培育2家酒店创建五星级酒店和1家景区创建4A级景区;农贸市场新一轮改造率达50%,菜肉溯源体系建成率达80%。

三、工作重点

(一)围绕产业大转型,实现招商新突破

1、努力在招商机制上求突破。要多元化建设招商队伍,按照“政府雇员、有限授权、合同管理、绩效取酬”的方式,在面向全社会招聘一批富有经验、资源和人脉的招商能手的基础上,建立一支“一年一聘”的政府雇员制招商队伍;同时,按照“制度考核、奖罚分明”的原则,从引进有效项目信息、注册落户项目量、出差天数、引进项目成本等方面,对区投促中心等现有招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要多方面推动资源共享,建立“项目信息互享、政策载体互通、客商资源互用”的模式,形成全区“一盘棋”招商的强大动力,力争将符合我区产业发展导向的优质项目全部留住。要多角度拓展招商空间,积极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探索网络招商的新路径。

2、积极在招商理念上求突破。要树立“城市营销及四大招商”理念,积极引进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大产业等,迅速提升我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知名度;要树立“全程策划”理念,即聘请咨询机构、中介机构和专家智囊团,从策划、定位、规划、招商、建设等全过程参与项目开发建设,借助“军师”的专业能力,提升决策的科学性,拓展人脉资源;要树立“产业招商”理念,围绕我区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旅游业的战略思路,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集中精力打造产业链集群,打造规模亮点项目,迅速提升主导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3、力求在招商区域上求突破。要继续重点面向北京、上海、深圳,以及美加、日韩、印泰、港台等地区,开展针对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的招商活动;要继续加强与现有友城的经贸文化交流,特别要以40周年和旅情25周年为契机,在积极争取一批国家级经贸交流活动落户我区,同时,举办好与日本的经贸拓展活动;要继续扩大与亚太、欧美、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友好交流,争取缔结一批新的友城(园区),其中,要以中韩建交20周年为契机,努力在韩国实现友城零的突破,为今后迅速开辟韩国招商渠道打通一条捷径。

(二)围绕可持续发展,争创产业新亮点

1、加快打造“苏南电子商务港”。以建立国家级电子商务发展基地为目标,加强与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沟通与合作,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引导我区电子商务产业高起点起步、高水平发展。依托我区产业转型提升,以云计算中心为技术支撑,大力招引一批国内龙头型B2B、B2C电子商务企业,在科教产业园、工业设计园尽快形成电子商务企业集聚效应。引导鼓励本土规模工业企业导入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培育一批B2C电子商务企业,促进主辅分离工作有序推进。还要大力营造发展氛围,组织专题论坛、宣讲等活动,积极争取世界电子商务年会在我区召开。

2、全力培育服务业特色亮点。围绕打造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目标,着力引进一批国际一流旅游综合体(主题公园)项目,重点加快今典红树林、完美世界、天地大湾酒店、宝能城市综合体、奥特莱斯等项目推进;以太湖新城、蠡湖新城、河埒中心商务区为重点,打造一批全业态的商业综合体,努力吸引知名企业总部落户。围绕商务会展城定位,依托灵山梵宫、太湖博览中心等资源,大力引进品牌会展企业及中介机构落户。围绕影视文化之都构想,以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为主体,着力引进业内各类型重点企业,争办一批影视文化活动,尽快将我区打造成为影视圈中的知名产业基地。

3、全力招引龙头品牌先进制造业。要着力突破“少龙头企业、少品牌企业”的困局,以胡埭工业园东拓为契机,充分发挥园区各类优势,加强对国内外500强企业、民营经济100强企业的招引力度,重点在机械装备、交通设备、电力设备、通讯器材、家电、汽车、医疗器械、LED照明、军工产品等领域,着力吸引一批“航母级”的高端、终端品牌制造企业落户,培育和打造先进制造业的重点集聚区。同时,借助区域特色产业优势和主辅分离契机,引导鼓励现有制造业企业向现代服务业拓展,努力在本土企业中培育形成一批大企业集团。

(三)围绕竞争力增强,打造项目新亮点

1、加大前瞻性项目策划。各镇、开发区、街道要围绕旅游与服务业十二五规划和旅游业发展提速计划,加强对城市(旅游)综合体、电子商务园区、高档酒店、特色街区、睦邻中心等服务业集聚区,开展前瞻性的规划策划,并针对现有和既定重点项目,超前做好周边配套辅助类项目的策划布局。区商务局要围绕我区大型商场、特色商业街、专业市场等大型商业网点的发展,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力争尽快出台我区大型商业网点规划布局的指导性意见。

2、加快功能性项目建设。大力推进旅游与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重点锁定胡埭汽车城、物流港池、洲际皇冠假日酒店、阖闾城、耿湾风情小镇、万象城等50个重大功能业项目,区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将加强项目建设进度跟踪督查,各类问题矛盾协调服务,以促进项目加快建设,早日竣工达效。继续做好太湖花卉园、龙寺生态园等五大景区改造提升工作,力争项目按时按质推进到位。积极筹划舆论宣传,通过举办节庆活动和竣工典礼,将项目集中推向市场,努力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提升市场关注热度。

3、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要坚持项目多元化投入的开发思路,形成以市场投入为主的项目建设模式,特别是在楼宇经济、景区发展、节庆活动等方面,给予市场更多的参与权、主动权和话语权,以整体打包开发的经营形式,吸引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我区各类经营性项目投入,进一步加强我区城市化发展进程。同时,主动加强对上衔接,及时获取相关项目扶持政策信息,有针对性地排查目标项目,并指导项目包装,以争取更多的上级扶持资金助推我区各类项目建设,增强社会资本参与我区经营性项目建设的信心。

(三)围绕品牌化战略,扩大服务新领域

1、积极引导企业提档升级。根据转型升级要求,强化对服务业集聚区、城市综合体、商业特色街的品牌培育力度,努力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特色示范区或商业街区;继续加大景区景点升A升星力度,推动阖闾城遗址公园等景区开展4A级景区创建,并新增或升级一批省市级星级农家乐;鼓励和引导宾馆酒店开展星级评定和绿色饭店争创,重点加快元一希尔顿逸林酒店等五星级酒店的创建;以龙寺生态园试点为基础,全面推广乡村旅游景区(点)“智慧景区”建设;深入加强队伍建设,举办服务业和旅游业专题培训;此外,还要做好三星级品质旅行社、省市级为农服务社等创建工作。

2、科学实施行业规范标准。围绕《2011-2015市市区农贸市场布局和改造提升计划》,结合城市化发展要求,加快我区农贸市场规划布点、改造提升、市场诚信体系、肉菜溯源体系等工作,推进我区农贸市场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双提升”;拓展政校企合作空间,推进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平台建设,开展家政服务培训机构的认定、指导、监管,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推进“放心豆制品进市场”和肉菜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强化生猪屠宰、酒类流通、安全生产等监督管理,积极开展星级宾馆饭店安全质量评估,“平安商场”和“平安旅游”创建,以及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工作。

3、全面发挥各类平台优势。努力扩大区服务外包协会、区外商投资联谊会、外经贸企业服务联络点等平台的规模和影响,发动企业广泛参与各类国内外展会,积极开展政策宣讲、走访交流、宣传展示、考察调研、人才引育等活动;针对金融、企业上市等市场热点,切实为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增值;不断加强平台间的联系与协作,及时捕捉和挖掘更多商机,实现更有成效的以商引商。依托区餐饮协会号召力,编辑制作相关宣传品,并积极在全市各大星级酒店和知名餐饮企业进行派发;继续发挥区旅游协会作用,加强开展对行业内的监督和指导作用。

(四)围绕全方位提升,营造开放新格局

1、进一步推动外资量质并举。要瞄准重大项目落户,成立重大外资项目推进领导小组,着力推动吉宝增资、大湾综合体、奥特莱斯等重大外资项目落地;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着力优化外资结构。要关注外资企业成长,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和人才的引进,服务一批有潜力、有市场、有闯劲的外资先进制造业企业做好境内外上市工作,使一批可塑性强的外资传统制造业企业向先进制造业企业实现质变。要发挥开发区支柱作用,充分利用优惠政策、资源要素、公共配套等优势,不断完善产业配套和服务体系,引进和培育一批外资龙头企业。

2、进一步做大做强服务外包。围绕提档升级,继续推动软通动力“”,努力将埃卡内基学院打造成为外包行业定制培养的龙头院校;继续引导企业开展“123”计划、CMMI认证、“双千企业”等创建工作,并加大对“123”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对外包行业的贡献度。围绕企业发展,强化创新服务意识,全力做好中智云城上市各项服务工作;并密切与大专院校的联系与合作,积极为外包企业破解专业人才短缺难题。围绕扩大规模,在大力招引规模外资企业的同时,要注重推动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进行主辅分离,以不断壮大我区外包企业结构和规模。

3、进一步促进发展外经外贸。针对提高外贸进出口质量,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改力度,加强对自主出口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培育,持续做好省、市出口品牌企业选育工作,加快培育以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机电产品(换热器)为主体的省级出口基地项目的建设。针对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发动区内企业赴欧美、越南、柬埔寨等国家考察,努力达成一批境外投资协议;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各种国际展会,并鼓励企业通过苏南电子商务平台宣传产品。针对有效扩大外贸出口,建立外贸企业服务联络点,积极开展上门服务和沟通交流,并宣传鼓励企业积极投保出口信用保险。

(五)围绕目的地建设,激发旅游新动力

1、突出市场开发的针对性。围绕创新旅游产品,结合京沪高铁和沪宁城铁、“2012中国欢乐健康游”等主题,开发设计一批适于中高端商务会展游、休闲度假游、健康体验游、婚庆游的深度旅游产品,并依托区游客集散中心和同程网等平台,建立“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旅游产品的市场直销。围绕打造旅游新品,着眼于做大做强旅游地接,加快培育和组建主营地接业务的本地旅行社,积极引进京沪宁杭等地知名旅行社和高级营销人才。围绕做强旅游商品,建立区旅游纪念品企业联谊会,通过举办创意设计大赛、参加各类展会等,进一步提升旅游商品的市场吸引力。

2、注重深度营销的实效性。坚持巩固与培育客源市场、打造旅游目的地的原则,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市场化模式下,加紧进行市场深度对接,努力将营销成果迅速转化成现实。要继续推行“抱团”营销策略,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推出“组合拳”产品,重点举办好周边城市促销活动;以“先请进来、再走出去”方式,针对京津、济南、广东等地区,有组织地策划一批专列、包机等营销活动;利用与日本、台湾直航的契机,加大对境外地区的营销力度。充分利用微博、手机终端等新媒体,开展旅游竞猜、网游、拍客摄影等互动活动,拓展网络营销渠道。

3、增强节庆活动的影响力。要继续以“政府办节、板块参与、各界联动”为宗旨,通过公开征集的方式,吸引国内外有实力、有影响、有成效的企业参与到办节中来,努力培育一批经得起市场检验的连续性活动,将山水文化节和生态旅游节办出成效、办出影响。要加大对节庆活动的宣传造势力度,努力吸引各类相关和衍生行业参与其中,延长节庆活动的触角和覆盖面,努力拓宽二次消费的空间,进一步提高办节水平和质量。

四、保障措施

(一)借助舆论造势,营造发展氛围。要进一步注重思想领域的正确引导,积极在经济发展大变革的时代营造起正面、良好的舆论氛围。一是要高度统一思想,各部门、各板块要对经济发展目标和重点保持充分认识,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首先使决策者和执行者深刻领会工作的要点;二是要注重合理适度宣传,借助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及时、正面地宣传我区经济发展新构想和新成就,争取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三是要认真研究并推出一批惠民利民的举措,组织企业热心参与公益事业,让更多百姓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以赢得对今后经济工作的理解和信任。

(二)完善政策体系,助推产业发展。要进一步调动各类扶持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激励产业沿着可持续方向快速成长。一是要用好服务业和服务外包扶持政策,对一批成长性好的企业积极主动做好前期扶优育强;二是要研究制定针对电子商务发展、外资引进、旅游商品(纪念品)开发、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和重特大项目招引等方面的扶持和奖励政策,努力激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热情;三是要针对当前复杂敏感的经济形势,积极挖掘各类信息,透过各种渠道,向中央部委和省级部门争取一些试点性、特例性、突破性的政策落户我区。

第7篇

[关键词] 桐庐;征地拆迁;存在问题;建议对策

中图分类号:U415文献标识码: A

城市发展离不开征地拆迁,近年来,随着我县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以及经济开发区、商务区、综合体等项目的建设,我县加大了征地拆迁工作力度,全县征地拆迁的范围不断扩大、涉及的户数不断增多,由此引发的矛盾也逐渐增多,征地拆迁过程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激烈,征地拆迁工作难度也越来越大,并产生了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因此,正确处理征地拆迁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有效化解征地拆迁引发的矛盾,保障征地拆迁工程顺利开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而严峻的课题。现将对桐庐县征地拆迁工作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基本情况

桐庐县位于中国浙江省西北部,地处钱塘江中游,介于北纬29°35′~30°05′和东经119°10′~119°58′之间;东接诸暨,南连浦江、建德,西邻淳安,东北界富阳,西北依临安。全境东西长约77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辖6个镇、4个乡、4个街道,总人口40.59万。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8.04亿元,同比增长8.1%;财政收入37.44亿元,增长10.1%;固定资产投资172.60亿元,增长22.2%。我县始终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但由于县域面积不大,土地已成为我县加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瓶颈制约,全县征地拆迁工作面广量大,任务繁重,主要呈现两个方面特点:一是满足城市建设需要,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我县加快了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步伐;二是适应经济发展要求,为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围绕县开发区建设,需要完成大量的征地拆迁工作。2010年以来我县共征收土地906.35h,拆迁农户2197户,拆迁房屋面积739298。

2、存在的问题

2、1征地的补偿价格不尽合理。

我县现行的区片综合价政策2009年开始施行的,距今已有四年多时间。随着经济发展,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村级集体组织普遍认为现在的征地补偿标准太低了,在实际进行土地征收时,提出的每亩补偿价格往往高于区片价1-2万。省厅针对征地区片综合价的调整标准迟迟未公布,导致目前我县未能及时的修改区片综合价。现行的征地补偿价格有相关政策文件规定,国土部门不能擅自改变支付标准,导致征地进度难以推进。

2、2征迁程序的实施工作还未真正到位。

从书面的台账资料上来看,目前的征地程序似乎已经比较到位。但是真正的征地实施参与人员在对被征地农民在政策引导以及解释工作上往往还存在很大的不足,由于前期引导解释工作不到位,导致部分群众认识有误。一是对补偿期望值过高,对补偿要求脱离实际。有的群众认为征地拆迁是个筐,什么问题都能往里装,家人有下岗的要求安排工作,家庭收入不高的要求低保,住房面积小的要求超面积安置,不符合分户条件的也要安排宅基地等。不管与征迁是否有关联,有问题都统统的提出,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不签订协议。二是为谋求利益,违法突击建房和抢栽抢种。一旦违法搭建和抢栽抢种成既定事实,拆除违章建筑、控制抢栽抢种经常又会引起对抗和上访,影响征迁工作的顺利开展。

2、3失地农民安置方式操作性不强,农民就业艰难。

目前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1、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补偿的额度太低;2、入股分红,不容易操作;3、培训上岗,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去;4、留地安置,一时不能产出效益。随着土地被征用,一部分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虽然,土地开发后引进了企业,将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但目前农民多数属于低文化、无资金、无技能的弱势群体,特别是“4050后”农民,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和技术的要求,尽管有的人可以到企业中做一些非技术性的体力劳动,但随着年高体弱,很容易再度失业,而一次性安置费难以维持长久生计,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始终是他们的后顾之忧,也给社会稳定留下隐患。

2、4社会舆论引导失范。

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为征地拆迁工作提供舆论支持、营造良好氛围,也能纠正强制拆迁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反之则会阻碍征迁工作,影响大局,激化矛盾。个别地区的“违法强拆”和“不文明拆迁”经媒体舆论的过渡聚焦和非理性报道,使不少群众错误的认为,征迁都是非法和违法的,唯有满足被征迁人的要求,才是合法合理的。社会舆论的同情弱者心态,使一部分被征迁人离开了法律和政策轨道,漫天要价,并以越级上访相“要挟”来争取“超大化”的利益。同时,一些严格执行征迁安置政策,支持城乡建设的正面舆论又没有占据主流地位,这给征迁安置工作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压力。

2、5相关部门的执行力还有待加强和提高。

一是存在“畏难情绪”。征迁安置工作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往往矛盾比较突出,这就需要征迁整个工作机构和全体成员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从各个层面开展工作。然而在关键时刻,少数部门,个别干部,怕被征迁人“越级上访”,怕“发生”,怕被“无理纠缠”,不敢深入一线接触矛盾、化解矛盾,不敢承担责任,增加了征迁安置工作的难度。二是协调配合不到位。征迁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规划、建设、公安、工商、供电、供水等多个部门,在动迁过程中,各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做好各自工作,如房屋产权证、房屋评估、商业用房、水电、有线电视、网络、户籍等许多情况需要统计核实,各个部门的工作成效都会直接影响到征迁工作的进展。三是司法强迁执行难。《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和补偿条例》实施后,司法强拆取代了行政强拆,但因征地拆迁问题的敏感性及司法强拆目前可以具体参照的案例还不是很多,法院作出司法强拆受理及决定非常的慎重,加上程序上的时间要求,司法拆迁申请在短时间内难以落实和执行到位。

3、建议和对策

把安置好被拆迁群众,改善他们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作为征地拆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破解城市建设中的“征迁难”问题,努力实现“平安征迁”和“和谐征迁”,必须把握好意识观念,政策制定,补偿安置、实际操作四个关键点:

3、1意识观念上,要正确认识、直面矛盾,做好群众思想工作。

一要敢于直面矛盾,攻坚克难。面对艰难繁重的征地拆迁工作任务,首先要求领导干部要勇于迎难而上、处“难”不惊,找到化解拆迁难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参与拆迁工作的领导干部要走进困难,走进矛盾,深入到拆迁一线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使我们的工作获得群众的广泛认同。二要深入宣传,争取支持。使群众知法懂法是做好征迁工作的基础。要把政策规定向群众进行反复的宣传解释。努力把思想工作做在前、做上门、做到家、做到位,使被征迁人主动地配合征迁工作。宣传征迁工作安置中的正面典型事例和先进人物,让老百姓真正了解征迁工作的目的与意义,为征迁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2政策制定上,要公平公正、科学合理,保障群众合法利益。

一要及时修订征地拆迁补偿标准。要根据物价变化和经济发展实际,依法适时合理调整补偿标准,平衡各方利益,最大限度争取群众接受和支持。二要不断完善奖励政策。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奖励政策,真正体现出用户政策、支持征迁与违反规定、无理取闹之间的差别,调动广大被征迁户支持配合征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要建立健全集体资产分配制度。相关部门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合法、合理、合情的集体资产分配指导方案,引导村集体妥善分配集体资产,避免因集体资产分配导致村民、村组、村集体间矛盾不断的情况发生。

3、3补偿安置上,要立足实际,统筹兼顾,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在征迁过程中既要算好经济账,又要算好民心帐,稳定帐,要正确处理好“征迁”与“安置”的关系。一要灵活选择安置办法。要坚持“以人为本,合理安置”,充分尊重群众的选择权。二要强力推进安置房建设。关键要坚持提前规划、安置先行,拆迁前期准备阶段就要完成安置房的选址、征地、规划、设计工作,加强部门配合,筹足建设资金,有序推进工程建设。选址要注重居住环境,交通等情况;建设中要严把质量关,杜绝出现质量问题,避免对拆迁工作产生负效应。三要尽量安排好失地群众生活。继续并进一步执行好“以土地换保障”政策,建立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强化失地农民培训,着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加强政府对村级留用地利用方面的指导和支持,切切实实的能让老百姓通过村级留用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增加村集体的收入,从而改善并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3、4实际操作上,要阳光透明、强化管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一要切实提高工作水平。要提高征迁干部的政策水平,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协作,严格执行各项政策,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开展政策解释、青苗清单、房屋丈量、资料公示、资金发放、处理等各项工作,真正做到“一碗水端平”,坚决杜绝征迁补偿出现“前紧后松”的不正常现象。要强化责任追究,建立权责统一的责任机制,对在工作中、随意开口,不按统一政策办事的工作人员一查到底,绝不姑息迁就。二要坚决治理违法建设。要建立健全违法建设防控机制,公布举报电话,兑现举报奖励,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防控违法建设和抢栽抢种的积极性,对发现的违法搭建和抢栽抢种做到“两个一律”,即一律予以清理,一律不予补偿,从而打消少数群众的利益幻想,给遵纪守法群众以公平。三要妥善化解突出矛盾。要认真排查、梳理征地拆迁中突出问题和不稳定因素,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千方百计将矛盾和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依法行政,对个别要求不合理,漫天要价的被拆迁人与,要尽最大可能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如仍继续无聊取闹,则要果断依法处理,及时启动司法强拆程序,绝不能让他们得逞所愿,让配合拆迁的群众吃亏。四要进一步强化工作监督。要加强内部监督,建立、投诉、举报监督制度。可以邀请被拆迁群众担任监督员,对拆迁安置政策、标准的执行情况以及拆迁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从而更好的促使征地拆迁工作的阳关开展。

[参考文献]

[1] 陈望新:浅谈征地拆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市场 .2007(22)

[2]王锋、赵凌云:浙江省农村征地拆迁政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农业考古 .2010(3)

第8篇

一、人才需求市场特色定位

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培养服务于广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小企业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应用型创业及基层管理人才。中小企业从创业初始,中低层管理人员往往是家族内部人员,因为家族内部人员之间的信任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但是这些中低层管理人员往往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尽管实践经验丰富,但是知识有限,管理理念与方法比较落后,管理水平和能力提升的空间十分有限。这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具体表现在许多企业管理成本偏高、市场开拓能力薄弱、产品渠道拓展不力等,从而导致企业失去成长机会或急速陷入失控和衰败的陷阱。因此,这些中小企业需要补充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基层管理人员,调查中发现,珠三角中小企业学历在大专以下的职工占62.85%,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比例偏低;有79.17%的中小企业缺乏管理人才,有75%的中小企业缺少具有销售能力的人才,91%中小企业表示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有招聘经营管理人才意愿,这表明中小企业对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很大。

然而,中小企业难以吸引和留住著名高校毕业生和高层管理人才,相当部分本科、MBA毕业生眼光较高,不肯低就于中小企业。有关资料显示,多年来,广东地区工商管理类中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两大核心城市的大型企业,约占70%,而二、三级城市中小企业所占比例较低,特别是占广东省土地面积65%的粤东、粤西、粤北等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县域、城镇更是难以吸引、留住人才,其中小企业普遍缺乏高素质管理人才。人才预测表明,今后5~10年内广东地区中小企业管理人才的供需矛盾仍将非常突出。显然,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为中小企业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基层管理人才,大有用武之地。

二、人才培养类型特色定位

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把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与企业管理能力培养有机整合,培养既能创业又能胜任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岗位的复合型人才。广州工商学院地处珠三角中心,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生源主要来自广东,他们大多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热情较低,但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对创业充满激情和理想,对企业经营管理表现出迫切的愿望和期待,毕业后自主创业和管理家族企业比率高。经调查了解,广州工商学院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70%以上学生家庭具有家族企业或经商背景,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成为第二代企业家。据东莞市政府所做的《东莞新一代民营企业创业者调研报告》分析,未来5~10年,东莞企业将进入接班的高峰期,这批接班人大多是80后、90后,他们终将会成为东莞的主流。无数事实表明,新经济时代要求第二代“发展型”(或“二次创业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现代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还需要具有创业创新素质和能力以及一定的经营决策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一个显著的特色和优势,就是将创业与经营管理相融合作为一个专业领域加以系统整合,针对创业的不同阶段和新创企业的成长过程,遵循创业与管理教学的内在规律和特点,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学计划与教学课程,强化创业及其管理的实践教学,突出具有创业与经营管理相融合的教育特色,以培养适应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和经营管理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定位

第9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就业岗位;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复合型人才;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TU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3009405截至2010年底,全国就有286所高校设有建筑学专业,每年毕业生高达9 000多人[1]。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欧美城市建设速度放缓,海外建筑事务所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一些海归建筑师及时转战国内,加之近两年国内房地产调控带来的建设降温,而毕业生数量不减反增,造成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学生自身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处于“建筑老八校”和“职业技术院校”夹层中的地方建筑类高校,只有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改革“与老八校同质化发展”的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才能更好地适应时展需要。本文结合南阳理工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校企合作开发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研究与实践”,对五年制建筑学专业高年级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一、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查与分析

南阳理工学院自2005年开始招收五年制建筑学本科学生,截止到目前,共毕业5届学生,合计429人。毕业生就业去向汇总如表1。

由表1中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毕业生绝大部分进入设计单位工作,而且大量集中在d类小型的设计机构中。这一类的设计机构,不同于前三类的设计单位,通常不设置专门的方案所(室),而是由1~2位方案主创建筑师带领设计人员完成方案的创作及表达任务。毕业生进入这些设计机构后,跟随主创设计师加入设计团队,主要进行建模推敲形体、方案局部修改、平彩渲染、文本制作等工作;有的要参与动画漫游、实体模型制作、现场方案汇报工作;方案中标或批准后,部分人员还要继续完成施工图的设计、图纸交底与施工现场服务。可见,就业市场对地方建筑类高校毕业生,不要求具有太强的方案原创能力和理论素养,而是要求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表1南阳理工学院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汇总表(2005届~2010届)行业考研设计单位行政主管部门房地产公司其他行业人数12abcd93174202合计:316人214337比例3%74%5%10%8%注:表中a类设计单位为中国建筑设计500强设计院,b类设计单位为除a类外的综合甲级设计院,c类设计单位为员工人数为50~200人的中型设计机构,d类设计单位为员工人数为50人以下的小型设计机构。

二、设计单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自2012年开始,笔者所在课题组连续3年跟踪毕业生,调查就业单位意见、收集学生诉求,了解在校期间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及所掌握的能力对工作的重要性。对在设计单位就业的学生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0份,问卷汇总分析如表2~表4所示。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到目前地方高校所开课程与毕业生工作岗位需求存在着较大偏差,突出体现在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技能,重艺术、轻技术,反映出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及课程体系构建与社会脱节的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是地方高校的教育模式趋同于重点名校,而毕业生就业去向却异化于重点名校,导致人才培养滞后于特定的社会需求。一直以来,地方高校开办建筑学专业都是以“建筑老八校”为楷模,无论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与“建筑老八校”大同小异,甚至连课程设计题目也克隆或模仿。

然而由于地方高校在社会声誉、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生源质量等方面都落后于建筑名校[2],毕业生在考研和就业上都无法与之竞争。重点名校的毕业生毕业后或通过考研、保送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或进入中国建筑设计500强的大型设计机构从事设计研究,他们需要培养的是研究型或技术研究型的人才;而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则多集中在中小型的设计公司工作,需要培养的则是工程技术型或管理技术型人才,即“生产型”建筑师[3]。学生所在的单位规模和所扮演的工作角色不同,导致对教学要求也有所不同,学生在完成低年级所应具备的通识性理论知识和技能后,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所培养的能力也应有所差异。

三、 地方高校建筑设计高年级课程现状分析

民用建筑设计I~VI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作为主要的教学科目贯穿于本科学习的全过程,包括公共建筑设计、住宅建筑设计、建筑群体设计、高层建筑设计、大跨度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细部设计与建筑构造、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设计题目由简到繁、由浅入深,训练学生的方案创造能力、空间建构能力、技术分析能力,以及对人和场所、活动和设施之间关系的洞察能力[4],在建筑学专业培养目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民用建筑设计V、VI是建筑学专业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也是毕业设计和就业前的先导课程,在建筑学专业第7和第8学期开设,教学对象为大四学生。这些学生在前6学期的教学活动中,已经储备了专业所需的建筑制图、建筑构成、建筑历史、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简单的绘图设计技能,能完成三级以下小型建筑的方案设计。但还需要通过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训练,弥补前6学期的知识缺漏,缩小教学和就业岗位之间的差距,从而做好毕业设计前的综合能力训练,以满足就业市场及用人单位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结合社会调研结果与企业反馈信息,不难发现当前地方高校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教学与实践工程训练脱节

在校期间课程设计多为“假题假做”,理想的设计条件和实际工程现状存在着较大差距;设计要求较为宽松,学生只需满足功能流线要求、掌握好形式构图、加强表现能力,即可完成一份良好的设计作业。设计中学生往往盲目追求方案的与众不同和表现手法的绚丽夺目,较少关心建筑形式和内容、建筑材料和结构、使用功能和经济投入等因素的必然联系。这种理想主义的思维方式催生出“奇奇怪怪”的创作构思,与实际工程的要求相差甚远,从而造成学习内容与工作要求之间的严重脱节。

(二)缺乏对建筑技术的运用训练

课程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对学生建筑功能划分、形体造型组织、空间构成能力的培养,而对建筑构造技术缺乏关注。学生的注意力仅仅停留在建筑形式、立面色彩和空间造型方面,不会用学过的构造技术知识去追求形式与功能的统一,难以做到建筑造型、建筑细部构造与建筑结构的有机结合,更欠缺对方案的解说与模型建构能力。这种状况导致就业后无法快速适应建筑市场所要求的文本、动画和模型、答辩于一体的综合能力要求。

(三)学业成绩评定形式单一

教师在评图时只针对方案设计能力和图面表现质量进行考察,较少考察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缺乏多角度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型考核方式。

(四)缺少“双师型”教师

任课教师中缺少具有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无法接触实际工程项目,实践训练较少,无法将课堂学习向就业岗位有机延续。同时由于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也无法及时引导学生熟悉建筑设计市场现行的法规、政策与规范。

四、地方高校建筑设计高年级课程改革措施

(一)修订教学目标

修改过去“深化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创新研究能力”的教学目标,通过既定的设计题目及过程训练,加强建筑技术与建筑法规方面内容的拓展深化,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设计能力,使学生具备主动分析环境,以及把分析结果转换成设计目标的能力、协调复杂关系的能力、建筑设计成果的实施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实践中表达和学习的能力,适应职业建筑师所需的工程实践、工程创新、工程研究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前延的需要[4]。

(二)优化教学内容

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安排,以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培养为导向,重构建筑学专业民用建筑设计课程V、VI的教学体系。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特点,以项目为载体,以工程实际问题和岗位要求为主线来优化教学编排与设计,及时增加学科前沿新知识和现代建筑技术内容,进一步强化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工程意识的培养,以及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应用型的课程体系。

重新编排课程设计任务书,立足实际工程,以当地规划局核定的规划设计要点为依据,增加对政策、环境、气候、经济方面的设计要求。将民用建筑设计V的题目设定为流线复杂的综合医院建筑方案设计(包括门诊楼和病房楼)和兼顾文脉、结构、技术的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训练学生处理复杂流线和功能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建立建筑的文化特性和工程特性间的关联关系。将民用建筑设计VI整合为集居住、办公、商业、文化、交通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建筑方案及施工图设计,通过前期调研、过程草图、工具模型、概念设计到方案文本、施工图设计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建筑从前期策划到开工建设所需经历的复杂程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经济、技术等对建筑方案的制约因素,掌握工作岗位中常见的几种建筑类型的功能关系、空间组合、相关规范及设计原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为大多数学生积累就业所需的技术素养的同时,也照顾到少数考研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渴求。

(三)改革教学方法

摒弃传统的“灌输式”传授知识方法,树立“学生为本”的课程教学观,按照职业建筑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模块来安排教学。

1.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任务书发放后,引导学生查阅文献,组织学生参观已建成的典型建筑或进行现场教学,要求学生撰写调研报告、PPT讲述,教师启发、诱导、帮助,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述、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的能力;结合方案成果的展示与演说,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让业主接受其设计理念的能力[5]。

2.团队协作能力的训练

改革过去各自为政的设计模式,参照设计院的项目组模式,组建设计团队。学生每8~10人为一组,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专长,共同完成方案文本、表现、动画、模型、施工图、汇报和答辩工作。通过项目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也便于每个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特长,明确就业方向。

3.动手操作能力的强化

重视模型制作对培养学生建立多维空间的重要性, 强化成果模型的制作和表现能力,使学生深入理解建筑与建构的概念,将艺术型建筑教育体系改为技术应用型建筑教育体系,从传统的画建筑、描建筑向做建筑、造建筑转变,做到画、做、造的有机结合。

增加对BIM系列绘图软件操作能力的培训,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设计软件市场的更新换代。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改变评定设计成绩时拍脑袋、凭感觉等缺乏准确性、科学性的做法,制定建筑设计课程质量标准,使教师在工作中“有法可依”。将调研报告、课程论文、课堂讨论与课程设计过程草图的成绩评定共同作为课程的考核手段。

在课题结束时的评图环节,改变过去的“关门评图”为“开门评图”[6],指导教师不担任评审教师,评审团主要由建筑设计、技术方向的教师,校外的专家和外校的教师组成。每个学生通过讲述设计过程,解读模型,播放动画,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评审教师通过询问图纸细节,捕捉创作思路,从而领会设计者的创作动机。

(五)强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选择实际场地,真题真做,训练设计能力[7],逐渐积累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教学项目,充实到课程设计题目库中,加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建设,筹建项目库、案例库。

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有计划地培养青年教师。可安排他们在设计单位参与实际项目,积累工程经验,通过建筑设计实践为教学提供案例素材;同时筹建兼职教师库,外聘和引进职业建筑师与校内教师组成课程组,通过结合、带动,提高现有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经验。

五、 结语

目前,国内开设建筑学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在建设部人事教育司备案的就有74所,通过建筑学评估的有35所[8]。在毕业生逐年增加的形势下,就业问题更为严峻。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要想在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瞄准就业市场,针对岗位要求适时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培养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动手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自2012年开始,学校着手对高年级民用建筑设计课程进行改革,通过近四年的探索,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善课程体系,使之逐渐适应就业岗位需要。2014年,在国内建筑设计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学校建筑学专业仍然达到92%的初始就业率,说明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改革思路还会随之调整,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袁敬伟,韦宝畏.我国建筑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4):78-81.

[2]刘瑞杰,高力强.地方高校建筑类教育差异性发展之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83-87.

[3]吴农,王浩哲.从普利兹克建筑奖看我国高等建筑教育中的问题[J].高等建筑教育,2015(1):5-8.

[4]赵敬辛,韩博,李勇. 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特色探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3(5):21-25.

[5]刘勇.当前建高校筑学教育中的实践性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7):43-44.

[6]龚恺.东南大学建筑系四年级建筑设计教学研究[J].建筑学报,2005(12):24-26.

[7]张淑润,宋晓庆. 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138-139.

[8]. 地方中低端高校建筑教育办学方向的思考[C].北京: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200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