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业信息化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2-07-13 03:04: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信息化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业信息化发展

第1篇

1)各级政府涉农单位系统网站建设及办公自动化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四川省把与农业相关的信息服务网站一并纳入省农业厅的专业性网站,方便各种农业信息的查找与共享,使得农业厅的各办公单位真正实现办公的自动化,全面化,高效化。

2)具有较为完善的农业信息网络组织体系与平台。截至2014年,四川全省的17个市、州82%的县(市)以及65%的乡镇都有专门的农业信息服务机构或组织。截止到2013年的年底,四川省农户上网的数量达到12.17万户,四川全省县乡两级共计有专门的农村信息化机构2402个,有7937人专门从事农村信息化工作,四川全省的665个农业网站中有农户自己建立的网站390个[1]。

3)各种创新性的顺应时代变化发展趋势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措施纷纷出台。四川省建设了面向三农的“12316”热线系统,有需要的人士可以通过这个“12316”系统进行农业政策咨询、农业信息服务以及网上活动。从整体上看四川省的农业信息化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别和问题[2]。

2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政府重视度较低,政策实施力较差。当前,四川许多的基层农村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不够,对农业信息化的概念模糊,农村的农民就可想而知了,虽然现在在四川许多市县基本都拥有涉农信息服务网站和相关的涉农支持政策,但由于政府支持度不高,导致执行力度较低,有些先进的生产模式,没有传达到农民那里。

2)信息数量少、质量不高。目前,在四川专门从事农业数据采集、整理和分析的专业人员比较少,而且由于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使得采集数据的方式比较原始,而且采集到的数据精准度不够。在质量上,许多农业部门传上去的许多数据都是不达标的,有些更甚是胡编乱造的,这样就可能影响农民的农业生产活动。

3)农民文化素质低,接受新技术、应用新技术能力低。就目前来看,四川省的农村农业种植人员文化素质都是比较低下的,在这些种植人员中,大部分都是初中文化水平以下的,而且年龄大都是45岁以上的居多,高中文化以上的人基本没有从事农业生产,这些充分表明就目前四川省来讲,农民文化素质令人担忧[3]

4)专业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在当前四川,这些人才比较缺乏的,都是一些只会网络技术的,不懂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这样会导致他们上传的信息不够准确和完善,从而导致农民得不到相关准确的数据,阻碍农民生产,导致严重后果。

3四川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1)培育和完善良好的体制机制。建议政府加强各部门的政策实施力度,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统筹规划,协调共进,切实做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市场与政府力量的有机集合。政策支持,尤其要支持那些利润小,作用大的市场服务行为,如减免其税负、加大贷款支持、降低贷款利率等。

2)组织实施一批示范项目。为了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建议实施下列示范性项目:第一类:基础支撑类信息化项目。建设省级农业应急指挥平台,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省级农业资源基础数据库,省级农业云计算服务中心等基础支撑设施项目等。第二类:生产应用类信息化项目。如精准农业、设施园艺、养殖业智能化管理等项目。

3)加大资金的投入,拓宽渠道,降低成本。目前四川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太小,资金的不足直接导致生产的落后,加上经济基础的薄弱,政府应该拓宽资金渠道,多方争取资金的介入,按照政府带头,市场运作的方式,扩大资金来源。

4)提高农民接受信息的能力,并大力培养相关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人才。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农村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有关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核心成员、农产品经纪人等的培训,提高采用信息技术及终端设备的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对县乡干部、大学生村官及其他信息服务队伍的培训,提升其为农服务能力[4]。

4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山东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131-01

1 农业信息化

1.1 农业信息化特征

信息化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则称为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不仅泛指农业及农业相关领域的信息集合,也是农业信息的整理、采集、传播等农业信息化进程[1]。将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与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与水平,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高[2]。农业信息化主要内容有农业物联网、农业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安全品溯源、精确农业等。农业信息技术逐步走向智能化、集成化、系统化,这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意义重大。

1.2 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农业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信息化,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协调发展[3]。1994年12月,为了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在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上提出“金农工程”。1996年,中国农业部建立了国家级的中国农业信息网。2013年6月,国家成立了农业部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2013年11月,党的十提出了推进“四化同步”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融合,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农民生产生活相融合。显然,国家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是越来越重视,并且为发展农业信息化做出了有效地举措。

2 山东部分农业资源状况分析

2.1 山东水资源状况

通过查阅《山东统计年鉴》[8](下同)表明山东2003年至2012年,水资源总量逐年波动。2003年至2012年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03年山东水资源总量近500亿立方米,而2012年仅为273亿立方米。表明山东水资源面临严峻考验,水资源作为当今紧缺的必需农业生产资源,倘若其进一步减少必将抑制山东农业发展。

2.2 山东气候降水状况

山东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降水集中,雨热同季,春秋短暂,冬夏较长。年平均气温11℃~14℃,山东省气温地区差异东西大于南北。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50~950 mm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季节分布很不均衡,全年降水量有60%~70%集中于夏季,易形成涝灾,冬、春及晚秋易发生旱象,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4]。

2.3 山东农耕肥料施用量的状况

通过数据[8]可以看出,山东近12年来,农用钾肥和复合肥施用量逐年增多,增幅显著;作为农业重要肥料的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逐年略有减少。面对我国肥料资源不足,利用率低,损失严重的紧迫局面,如何提高肥料高效利用成为当前的焦点。除此之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施肥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肥料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也日益严重。

通过上述表明,山东水资源不足、肥料资源利用率低、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的基本省情制约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和环境信息化、农业生产和农业管理信息化和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化将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这也是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由于农业信息化离不开智能农机装备的技术支持,所以农业机械拥有量的持续增加也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间接的保障。

3 山东农业信息化发展建议

3.1 农业科技信息化

山东省各地的农业科技成果颇多,但由于信息交流不畅,农业生产急需的实用技术得不到保障,导致农业技术与生产活动相互脱节的局面。因此,加快农业科技信息化,可以加强农业科研和生产活动的信息沟通,加快农业新技术成果的实践,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5]。

3.2 增加农业信息传播形式

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网络服务的实施方案,合理利用中国农业信息网所提供的信息。保障农业短信服务等通讯服务的正常运行,完善服务水平,提高信息的时效性。规范农业期刊内容,保障先进农业技术的可靠性。借助手机AAP软件,设立农业信息微信账号,通过微信向社会农业相关信息。

3.3 发展要借助高新技术

农业信息化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将遥感技术、系统理论、物联网技术、专家决策系统、GIS、GPS等技术应用于农业,可实现农业精细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应进一步加大3S技术应用于粮食种植面积、土壤墒情、水旱灾害、农作物产量等监测预测,为农业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3.4 明确建设的主体关系

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是参与主体。政府、农民、企业、涉农科研机构和农业协会之间需要密切配合,协调分工,最大程度获取农业信息化领域的价值。只有明确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关系,才能有效杜绝分工不明确,机构不合理以及责任不清的问题,为农业信息化健康发展提供保证。

4 结论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同时,更要符合山东人多耕地少、水资源不足、肥料资源利用率低、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的基本省情。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力由相对落后的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6]。今后,山东应主导农业信息化的多元化发展,着重对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业资源信息建设、农业信息技术的产业化等方面加大力度。另外,由于山东不同地区的农业技术水平差异性较大,因此,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有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为山东全省推广农业信息化奠定基础[7]。

参考文献

[1] 曹卫星.农业信息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 杨全海.澳大利亚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启示[J].农业经济,2013(1):27-28.

[3] 刘林森.现代信息化推动精确农业发展[J].信息化博览,2013(3):51-53.

[4] 宋翠翠.山东省水资源储备模式研究[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12.

[5] 李道亮.现代农业与农业信息化[J].中国信息界,2008(5):66-70.

[6] 高军.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发展问题研究以泰安市岱岳区为例[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09.

第3篇

(一)人口与地区概述。据统计,云南省每10万人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者的人数,从2000年的2013人,至2010年的5778人[2],同比增长了187.03%。云南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478.60元/年,到2010年的3952.03元/年[2]。10年的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67.28%。云南地处中国西南方,经北回归线穿过,与缅甸,老挝和越南相邻。地形非常复杂,简单来说,西北部是横断山区,东南部则是云贵高原。

(二)信息化建设现状。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1.农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初步建成。2.涉农数据库建设初具规模。3.农业信息技术研发成果显著。4.农业专家系统应用日趋广泛。5.农业信息服务深入基层。云南农业信息化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起步,至新千年跨入快速发展阶段。截止到1999年,云南省固定电话用户总量达到230.3万户,固化普及率为5.96%[3]。上网用户(拨号和宽带)共计161.6万[4]。同年该省人口总数达4442万人[5]。可知互联网普及率为3.64%。政府于年底开通“政府上网”工程网站,先后有24个单位相继入网,“云南信息港”上网访问人次达500万[3]。至2005年,省政府启动了电子政务2期工程建设,并启动了农村信息化及电子商务示范项目“云南—东盟农产品交易平台”。同年,财政部投入资金400万元[4]引导扶持企业信息化发展。到2010年,该省电话普及率(含移动)为61.41部/百人,开通互联网宽带业务的行政村比重为60%,互联网普及率为22.3%[2]。与此同时,龙兵[6]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将能够节约人工成本和管理效率,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李永飞[7]认为,目前在信息化过程中,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与信息化队伍建设不够,管理水平低下。但是,笔者认为单纯就信息化本身而言,信息化建设未必就能结余人力资本,基础设施落后未必就管理低下,关键是要依据云南省的人口特征和地区特征的特点,在政府推动地区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从云南省自身条件出发,从政府经济实力和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两个角度,来推进该地区信息化建设,从而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云南省信息服务体系构建

(一)信息化逻辑上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分为两部分,针对政府财政状况,逻辑现实上可行性研究与针对农民服务对象的需求可行性研究。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专家,领导评审制定相应的预算表和时间表进行估算,并通过多种调查方式从大概上评估该体系的构建的可能性,难易性以及风险性。

(二)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分析。这个阶段主要确定两个问题,即政府即将构建的信息化的主要功能,与农民对这个平台的需求是什么。政府通过媒体,问卷,家访等形式来确定信息化从宏观上的需求分析。设计建设规划方案并请农民代表一同审议,讨论。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建设出不符合农民实际的信息平台。

(三)信息化平台总体设计。政府此时必须明确技术上构建此方案。例如通过聘请计算机网络专家、利用网络技术如Web2.0、SaaS“、C/S一站式服务”构建安全、合理、有效、快捷的信息化平台,并通过设计接口,同其他网络媒介如微博进行互动,开设网上交易功能,循序融入广告等商业元素,使平台具备公用性、商用性。有利于农民与企业互利共赢。

(四)信息化平台设计、运营及维护。政府设计出信息平台,通过试运营检验平台可靠性,与农民沟通检验平台有效性。并派计算机专家维护该平台。

三、关于云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从政府角度:在构建信息化平台过程中,政府需看待自身为一个利益行为人,量度当前成本与未来收益。一方面,最小化经济成本,另一方面,使社会效益最大化。针对当前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如互联网普及率偏低,需扩大网络覆盖面积;又如家庭人均年收入增速低于人才增速,政府要对网络的普及财政补贴,提高工人基本工资;再如人才总量偏少的状况,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进一步实行院校扩招政策。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步步为营,最终彻底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尽早实现“家家通电话、村村能上网”,为云南省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创建夯实物质基础。从社会角度:在农业信息化进程中,不断融入科技、教育、农业推广技术,力争形成:政府、涉农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元化、高层次信息化格局,为三农的发展提供技术依托;充分发挥农业高校优势,做到:农民与高校信息资源共享,专业人才共用,重视涉农科技的转化,重视涉农科技人才的培养,面向农村培育人才;着眼当地实际状况,如地理、人口、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状况。不仅如此,云南省应重视农业立法、依法治农,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将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纳入到法制化建设的范围。

从农民角度:农业推广的对象是农民,通过推广让农民了解信息化发展,关注信息化发展,参与信息化发展,受益于信息化发展。农民通过将信息资源转换为农业生产力,满足自身需要,又反过来促进信息化的建设。农民对农业信息化应产生三种意识,即:信息与农业息息相关,农民应由被动的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接收和传播信息,信息传播方式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从产业角度:建设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重点扶植具有云南特色的(譬如云茶),和云南特色产业相结合的产业。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引进技术的开发,发展农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积极促进初级农产品的转换加工,不断开发名、优、特、新品种。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创汇农业。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工业化从而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从种植业向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转移,引导农民更多地从事非农产业,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行业,进而加快改造传统工业,发展商业、运输、饮食服务、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链的层层推动,不仅调动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引导乡镇企业加快调整产业和产品品质、品种,还加速了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从企业角度:积极促使企业配备相关信息服务人才队伍。信息服务具有综合性、专业性特征,需要配备必需的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企业物联网等,并使其达到最优比例的全要素的生产组合,促使企业效益最大化。

四、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相关对策

第4篇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各种信息技术在农村生活、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管理中推广和应用的过程。在社会信息化中,农业信息化是一个重要构成,它是农业经济达到某一程度的具体表述。农业信息化涉及到多种技术,既涉及到农业信息技术,也包括光电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在农业生产、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各类系统。农村信息化指得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信息农业方向转变,同时也指原始社会向资本社会、信息社会发展的过程[1]。

(二)物联网

物联网,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指得是利用扫描仪、定位系统、感应器、识别设施等,依照相关要求,将物物联系在一起,实现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达到管理、监管、定位、识别和控制的现代化网络[2]。它是第三次信息产业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物联网概念涉及到几层涵义,其一,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作为基础;其二,所有的物品都能够联系在一起,能够及时传递和交换信息并达到通讯的目的。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政府投入较少,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

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必须为其提供充足的财政保障,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观察我国农业信息化可知,无论是在培训上,还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都缺少资金支持。当前的情况是,国家政府虽在逐年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投入,但总量较少,一些地区的资金较匮乏,特别是中西部落后地区,这些地方的资金缺口较大。而且,中部和西部一些落后地区无法提供配套资金,投入的资金比预期还要少。由于投入较少,难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当前,村、乡、县特别是一些西部贫困地区仍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体系,缺少必要的基础设施,一些地区仍无法获得信息服务。因为缺少充足的资金支持,导致基础设施平台在建设中遇到了许多阻碍和困难,由于未构建完善的基础平台,无法提供高效的信息化服务,也无法取得成效。可见,我国进行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缺少资金保障,农业信息化仍无法满足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二)未制定科学的规划,分割现象较严重

这体现在几个方面,其一,各部门未联系在一起。农业信息化属于系统工程,应制定科学的规划,做好布局工作。但是观察当前的情况可知,各部门在开展工作时没有加强合作与交流;其二,城乡未实现统筹发展。目前,我国并没有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比起城市,农村经济较落后,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农村的信息网络无法和城市的网络衔接在一起,由于城乡未实现同步发展,这给信息化建设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城市和农村的信息无法实现共享[3];其三,区域分割现象严重。因为我国有着辽阔的疆域,各地分布的自然资源存在明显的差异,各地在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一些差异。一些地区较发达,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快,取得了许多成果,一些地区非常落后,许多地区无法提供信息化服务,由于缺少充足的财政投入,这些地区难以提高信息化水平;而且,由于各区域无法实现信息共享,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由于区域、城乡和部门分割,致使农业信息化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阻碍和限制。

(三)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就信息网站来讲,网站上只有一些简单的信息,而且信息更新速度较慢,无法使农民的需求得到满足,没有对农产品价格、需求等进行跟踪调查。只有一些省级和国家级网站能够达到较高的要求,各地建设的网站流于形式,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大部分网站都是对当地农业进行宣传,为领导提供信息,但有关农户的信息较少,农民无法从网站上获取有效的指导和参考。当前,我国建立了2000多个农业信息网站,这些网站都存在相似性,在更新内容时,只是罗列一些信息,失效信息、过时信息较多,农民无法从信息网站上获得有效指导和帮助[4]。由于信息较多,信息质量差,农民在检索信息时遇到了一些阻碍,许多农民对信息产生了质疑。

三、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健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

农业作为整个国家的重要基础行业,其公益性决定了政府应承担其发展的主导责任。各级政府应在新农村发展的背景下把农业信息化发展工作提到更高的层面上,重视的同时增加投入。据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进一步发展农业信息化,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的条件已经具备,各级地方政府要认识到发展农业信息化对于农业生产以及地区经济的重要作用,承担起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责任[5]。

(二)制定、完善和实施相应的支持政策,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首先,发展农业信息化,要加强政策的制定,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在农业信息化领域的经验,学习已有的模式,根据国内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起针对性的农业信息化政策体系。其次,完善利益分配结构,健全惠农政策体系。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农业作为基础行业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造成城市化的同时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必须要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政府必须加强惠农政策的制定,调整利益分配的格局,使农业人口的收入比例提高,促进工业反哺农业,由工业化推动农业信息化,建立和谐的城乡发展格局,完善产业布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的一体化程度。

(三)全方位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加强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

第5篇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农业信息化紧跟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十一五”期间,新疆村村通工程建设采用直播卫星方式覆盖,完成4740个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盲村,5587个20户以上新通电自然村盲村,720个新通电行政村盲村,共34万多户通广播电视的建设;同时支持50座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基础建设。截至2011年3月底,新疆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931.5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4.8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63部/百人,基本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电话,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173.8万户。按照自治区党委农村信息化推进进度要求,到2010年,全疆地区实现全部乡镇接宽带互联网,南疆三地州55%以上、其它地区70%以上的行政村、兵协和连队具备宽带接入的条件。尽管我国和新疆农业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现状还不能让人满意。全国各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表现在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信息体系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村信息化人才短缺、农业信息法制法规建设十分薄弱等几个方面。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无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基层缺少能够主动、科学地进行信息管理的人员、缺乏实用大型数据库、信息技术实用性差、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形成了中、东、西部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区域发展差异明显。就新疆而言,影响新疆农业信息化进程因素包括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国内和疆内在对客观影响因素的分析与建设上有着共同的关注度,集中在信息资源、硬件环境、应用的信息技术与软件开发等问题进行研究与建设。其主要表现如表1。实际上,农业信息化发展除了网络设施基础建设以外,还包括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也就是说,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涉及到全区经济的各个领域和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因此,需要全区特别是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服务部门提高对发展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做到相互协调、密切配合,遵循市场规律,用市场运作方式共同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2农业高校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优势

    2.1人才优势农业信息科研服务人员是信息和高科技与农业生产经营者之间的桥梁,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新疆农业大学有一支强有力的科研队伍,他们既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了高水平的农业技术人才,又能为农民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疑难问题。其次,信息服务人才优势。农业高等院校有一批精通信息业务的专门人才,长期的信息服务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但掌握信息传递技术、信息管理、信息研究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熟练地运用于服务农村信息化工作中去。2.2农业科技成果优势以农业科技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为主体的农业高校,具有学科齐全、人才集中、科研基础雄厚、设备先进等特点,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源泉。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2000年以来,全校累计到位科研经费2.46亿元,科研立项697项,获奖科研成果59项;8275篇,授权专利65项。为服务“三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2.3数字资源优势数字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集中新疆农业大学农业技术专家,有计划的建设具有新疆农业特色的数字资源,既为我区广大农牧民提供丰富农业资源,同时也为学校广大师生提供丰富教学资源,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010年学校投入近200万元,完成了一体化演播室、录播教室及移动拍摄设备的建设,可以随农业科技人员走到田间地头,拍摄农民所急需的农牧业技术等相关资料。

    3新疆农业高校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进行农业科技推广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待遇和地位,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到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中来,组织农业技术专家、科技人员、在校大学生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了解农民急需解决的农业生产技术问题,并逐步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同时对现有的人员加强培训,提高其服务水平,这样农业信息工作人员才能面向农村、农民搞好信息服务。将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农业企业与经营大户由信息服务对象发展为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传播者,带动更多的农户利用信息,共同发展。3.2科技成果转化农业高校通过与行业主管部门合作,将科技成果直接或间接的应用于农民生产及经济活动中,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化手段,宣传学校的专家、学者和科技成果,拉近农业高校与农民间的距离,在农业生产与需求之间搭建起一座新桥梁,便于农民与专家之间取得联系,帮助农民解决农业技术问题,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3.3开展科技咨询服务要加大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力度,加强对农民的系列培训。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要对广大农民进行教育和培训,使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整体素质。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科技信息咨询的需求日益增多。各部门应充分利用农村赶集等各种传统习惯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比如,发放光盘等宣传资料,专家现场答疑等方式,随着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与网络结合将大大丰富乡村大集的信息服务内容。自治区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信息员和科技使者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尤其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农业信息工作人员要及时掌握农村、农民、农业生产需要的信息,经常深入市场调查,认真收集、整理、加工农经信息,及时上网。要主动为乡镇企业、种养大户及广大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做到服务周到、信息准确,有效提高信息利用率。要积极参加信息知识培训,并注重总结信息服务经验,不断提高信息服务水平。3.4发挥数字资源服务优势,拓展信息传播途径在区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依托校园网搭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借助运营商(电信、移动、联通)的通讯平台,向农民传递实用农业技术信息,从而拓展信息传播途径。发挥农业高校的优势,拍摄、制作农技方面资源,同时建立后端农技支撑平台,为广大农牧民提供切实可行的农技服务,也为学校积累大量宝贵的具有版权的数字资源,为网络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服务于广大师生。同时,加大与运营商的合作,充分运用运营商(移动、电信、联通、广电)现有的通讯平台,形成集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利用及服务为一体的网络体系,将学校的资源提供给广大农牧民。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2012年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通过自身资源整合,与新疆广电网络合作,将优质资源与“天山云”平台结合,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式,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及农村教育信息化,为网络化教育改革做出有益探索。农业大学数字资源建设方案如图1所示。同时,选择农村较为实用且易被农民接受的方式。其内容可由信息服务站人员将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筛选,将适合本地应用的信息,制成农民看得清、听得懂、学得来的实用信息,以宣传板报、“小喇叭”广播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的。

第6篇

农业从业者基本上都是农民,他们的文化素质文化素养决定着农业信息化的成功与否。如果农民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他们将会对农业信息化大力支持,推动其前进步伐。从自身找出路是大连市的首要任务,它应该加强农民学习机构的建设,因地制宜的对农民进行各种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如农业职业技术学校以及技术的相关培训机构等等,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对农民进行学习教育,定期开讲座、发资料、解疑惑等,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带领农民到田地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原则,并且要进行到企业中去与到农民中学习这样双教学的模式。第二,要多建立农民和企业双交流的平台,这样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的需求也是千变万化,客户始终是我们的上帝,我们只有了解他们,才能产出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建立了农民和企业的交流平台,使农民能够更接近社会,了解农业产品的最新走向,进而为农业生产指明方向。第三,要在农村传播科学理论,信息技术理论,改变农村知识贫穷现象。由于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我国农村大部分还是小规模生产种植模式,与发达国家农业技术相比,我国还远远落后于他们,不论是农业技术还是思想都没能跟上步伐。因此在我们推进农业信息化先进技术时,必然会与农民传统的技术和思想发生摩擦,所以我们应该考虑多方面因素,缓慢推进,让农民在逐渐了解的基础上接受新技术新思想,这样将会稳定农村发展,建立农村社会新风尚,逐渐除去保守封建残余,促进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

二、引进农业信息化人才,壮大一线科研队伍

提供了网络硬件设施,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重中之重。人才无论在任何地方都是发展的关键所在,推进农业的信息化人才的重要性同样如此。农村由于自身的原因,一直缺乏人才,也留不住人才,如何解决人才缺乏问题将会是农业信息化发展中的一道难题。因此我们可以从当地农民着手,重点培训他们,让他们掌握现代农业新技术,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使其能够运用各种渠道自我增值自我学习,这样将能缓解人才压力,打破人才留不住和没有人才的两难境地,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铺平了人才道路。各个乡镇农业合作社和农业推广站是大连市人才引进的重点,做到每个站点至少有一名以上的本科以上学历的农业信息化人才,这样才能保证农业信息化的及时传播和促进,满足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同时,我们还要通过不断的培训,提升知识业务能力较差的基层信息收集者水平,引进企业激励机制,不论是通过薪酬还是职位晋升,让从业者对从事的工作充满信心和希望。

三、增强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确保信息畅通

第7篇

摘要: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还没有形成一套明确的指标体系,从而导致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在建设、规划以及指导方面都缺少相应的依据。因此,构建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成为了当前较为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对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研究,可以及时准确地向农户提供相应的技术信息、优惠政策、农产品价格对比等内容。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农户按照市场经济的需求进行生产和管理,提高其决策的科学性。笔者结合建立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相应的理论依据对其进行了解释,并且提出了用纵向比较法和横向比较法两种措施对未来农业信息进行预测。以科学的方式制订出行之有效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的措施,解决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障碍。

所谓农业信息化,指的是农业领域在国家信息化发展政策的指引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资源,开发出新型智能化工具,以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及产业化的发展。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也决定着国家整体层面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农业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因此改变。所以,建立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能够有效衡量农业信息化取得的成绩以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科学预测未来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这对于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建立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的目的以及理论依据

1.1建立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的目的

首先,建立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可以对农业信息化运行状况进行有效评价。将各个时期农业信息化构成的要素提取出来进行单独的动态纵向比较,可以对比出当前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判断农业信息基础设备建设状况。通过横向对比各项构成要素,可以判断他们是否平衡发展,是否与建设计划相匹配。纵向对比各个地区农业信息化综合测度指标,可以发现区域之间的差距;而通过自身的纵向比较以及与其他地区的横向比较,可以判断该地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1]。其次,可以对农业信息化发展进行合理预测。通过对农业信息化测度数据的分析,根据数据的连续性走势来判断和预测农业信息化各构成要素今后的发展方向,能够准确识别出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进而提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确保农业信息化发展可以避开不利因素的影响,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后,制定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可以为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借助测度指标体系对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目标的落实情况进行测度,科学定位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层次,然后根据实际发展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以及相关政策。

1.2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测量农业信息化实质上就是测量信息能力。构建农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主要依据对农业信息化内涵的理解以及信息传播理论,在相关农业政策、服务以及人才等环境作用下,牢牢坚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起点,借助信息服务媒介以及信息技术,到达农业信息用户,进而实现信息的有效利用,产生出对应的效果。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包括了出版农业书刊以及搭建农业信息网站等,涉及到的媒介包括了电视、广告以及互联网等,用户信息应用主要是信息经过开发、整理加工后到达应用层面,并产生特定效果的过程。效果包括农业经济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现。然而,目前正在使用的信息体系存在数据采集方面的漏洞,造成了农业信息化测量中对相关数据的搜集比较困难[2]。

2构建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实用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设计指标时,应当保证其符合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特点,将指标的含义规定清楚。要根据测度目标,参考系统理论,抓住核心指标,形成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完整性以及有序性的指标体系,保证指标体系能够真实体现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水平。要以信息化六要素以及《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作为参考依据,结合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实际状况来建立指标体系。在选择测度指标时,应当确保指标是易于理解、学术界公认以及实际中最常用的指标,同时要参考统计资料以及统计年鉴,充分开发已有的资料和数据,降低使用者的理解难度,减少收集、整理信息数据的难度。其次,要坚持简明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的原则。农业信息化具有构成复杂、内容多样化以及涉及面大的特点,测度指标的作用就是解释、说明测度对象的农业化发展水平,因此,全面设计指标,合理选择数据,才能全面反映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实施科学的定量分析。然而,全面性并非要求将指标设计得过于细化,如果指标体系过于细化,过于复杂,将会提升计算以及解释的难度,影响指标体系的实际操作性。所以,设计指标时,必须兼顾全面性以及简明性,合理取舍,既要全面体现农业信息化,同时要舍弃效果不明显的指标,简化指标体系。另外,要坚持开放性与规范性相结合的特点。农业信息化具有一定的含义,所以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必须保持对应的规范以及统一,一方面要与国家信息化水平相接轨;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和农业信息水平未来的预测问题;另外还必须能够实现各个区域之间的对比。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制定出的农业信息化指标必须考虑到地区间的差异,要保证指标具有普遍适用性,应当允许选择一定的替代空间,确保将各地农业信息化的真实发展状况准确反映出来,进而引导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制定测度指标体系时,应当考虑到指标方法、内容的纵横向可行性,保证指标体系可以在对不同对象以及不同时期进行对比时体现出一定的差别。

3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及解释

3.1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

当前,针对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研究较少,而且研究进展较慢,研究质量有待提高,同时现行的农业统计体系还有待完善,如果盲目使用信息化测度的常规手段和国家信息化测评体系对农业信息化进行测度,在获取相关数据时就会遇到非常大的困难,影响测度工作的开展[3]。基于此,文章指标体系的设计主要是以对农业化信息内涵的理解为基础,根据农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相关理论及原则,充分考虑实际数据获取难易程度以及测度的复杂程度,最终将农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建立为21个指标,6个大类,见表1。

3.2农业信息发展水平测度指标的解释

1)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基础运行的主要内容就是农业信息资源,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包括了开发以及利用农业信息化资源。从形式上看,农业信息资源包括了图形信息资源、文字信息资源以及视听信息资源。从这些角度选取指标,能够将与农业有关的数字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以及模拟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全面反映出来。数字信息资源指的是储存在光盘、磁盘上的数字化信息以及网络中所储存的信息,测度指标为农业网络信息数据库总量以及百万人涉农万展数量。文献信息资源指的是农业出版物之类的以纸质作为信息储存载体的资源,其衡量指标为农业出版物数量。视听信息资源主要包括了电话、广播以及电视等多种信息传输形式,选择人均通话次数以及农经类电视节目的播出频率作为衡量指标[4]。2)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信息化的神经系统,同时也是农业信息技术以及各种信息资源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在这里,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指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需要的信息网络。衡量传统网络建设情况的指标为电视机以及电话的普及率,衡量现代信息网络建设情况的主要指标为计算机的普及率以及长途光缆覆盖率。3)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将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农业生产领域,推动农业持续、长远的发展,这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农业信息化发展依靠农业信息技术,测度农业信息技术是农业信息化测度的关键内容。从理论层面上看,指标体系充分体现出农业化进程中的各种新内容以及新概念,例如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以及遥感系统技术水平和应用水平等方面的指标。但是实际上,这些先进的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普及率较低,搜集数据的难度较大,所以测度可操作性大打折扣。为了能够降低测度难度,笔者选取容易获得的数据作为测度指标,比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农村地区互联网用户比例、信息服务网络覆盖率等。4)农业信息产业。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也会在农业信息产业发展上有所体现,农业产业的发展状况可以间接反映出农民对信息服务接受的情况。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考虑,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以及电子商务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但是将来这两者也必定会成为农业信息发展的支柱产业,所以在衡量农业信息产业发展情况时,选择的指标为农村GDP中信息咨询服务业产值以及网上农产品交易额所占的比例。另外,邮电通讯业也归属于信息产业,所以也选择人均邮电业务量作为衡量指标。5)农业信息化人才与农业信息化外部环境。当前,农业信息化人才包括了农村信息员、技术服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所以选择农业信息化人才的比例以及覆盖率作为衡量指标。农业信息化外部环境包括了有关政策、政府行为以及农民行为等。目前关于农业信息化的政策以及法律较少,所以仅以政府行为以及农民行为作为衡量指标。在政府方面,选择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比例以及农业信息技术研发经费支出在农业GDP中所占比例作为指标,衡量在农业信息化中政府的支持力度。在农民行为方面,采用信息指数以及劳动力文化程度作为指标。其中信息指数是指农民个人消费中教育文化娱乐用品、通讯以及交通等各项服务费用占总支出的比例。

4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的措施

在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上,综合评分分析法是主要使用的方法。但是综合评分分析法需要专家对各项评价指数的权重进行赋权,这必然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降低了权数的科学性。所以,笔者主要介绍两种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一种是横向比较法,适合于对比不同地区在同一时期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能够找到信息化水平不同的原因;另一种是纵向比较法,适合于对比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信息化水平差距,同时可以对未来的信息化发展进行预测。横向比较法:对不同的地区选择n个分指标,为了方便对比要将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将量纲不同的指标转变为能够直接进行对比的数据。借助对各个地区的n个指标进行数据对比,得出不同地区主成分评价结果。纵向比较法:首先,要计算出n个分指标的权重系数,将基年各指标对应值的指数设定为100,通过不同年份相同指标与基年指标相除,得出年度不同实际指标值的指数,不同指标的指数与权重相乘,将所有指标指数相加再除以项数,就得到了信息化指数。假设信息指数为A,则A=∑W(Xi/S),i=1,2,…,n。式中:S为基数,W为权重,Xi为指标实际数值[5]。

5结语

第8篇

1.1信息化设备明显增加近年来,溧阳市各农口单位都加大了信息化设备的投入,计算机等现代办公设备数量明显增多。目前,市级农口机关已拥有电脑50余台,各单位与省农林厅江苏农业网都实现了联网,各镇(区)农业服务中心也添置了电脑。1.2信息化知识逐渐普及随着计算机数量的增加,计算机在工作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农林部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市农林局组织机关干部进行了电脑培训,提高了大家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全局学习计算机知识、掌握信息化技术已尉然成风,农林系统中计算机“文盲”逐渐减少,信息化知识日益普及。1.3网上销售初显成效利用网络销售农产品的方式已初展魅力,竹箦板鹅、长荡湖毛蟹、溧阳白芹等通过“网上发信息、网下做交易”,实现了农产品网上销售的突破,网上卖毛蟹、卖板鹅已成为新时尚,网上销售使农民找到了商机、尝到了甜头。通过上网获取农产品供求信息并推销自己的产品,正逐渐成为溧阳市农产品销售的新方式。

2溧阳市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溧阳市农业信息化工作刚刚起步,其整体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1)硬件基础薄弱,镇村计算机拥有率很低,上网、触网的农民仍是凤毛麟角;(2)缺乏既懂农业知识又熟悉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大部分农技人员及基层群众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较低,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还有待提高;(3)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农产品销售还仅限于几个典型,远未形成气候。以上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溧阳市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迫切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3溧阳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点

农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加强信息化体系建设、加快信息化进程、把传统产业和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提升农业整体水平、提高农业竞争力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根据农业信息化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当前溧阳市农业信息化工作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3.1加快网络硬件建设根据各级政府的财力情况,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为镇(区)农业服务中心、农副产品交易市场配备电脑,大力推进镇村农技部门和各类交易市场、农民经纪人上网工程,延伸信息网的触角。3.2完善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市农业信息中心,负责溧阳市农业信息网的日常运行和维护,并承担溧阳市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工作。建立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本地农副产品收获、上市情况。发展村级信息示范户,选择一批(保证每村一户)知识文化水平较高、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业科技示范户,作为村级信息示范户,示范户不仅是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的使用者,也是农业信息的传播者和提供者。完善农业信息收集、体系,与溧阳日报、溧阳电视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利用传统媒体定期各类农业信息,并开通农技咨询热线,及时解决农村实际问题,同时定期编印溧阳农林信息,免费赠送给农民。3.3强化信息资源开发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是溧阳市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建好溧阳农业信息网的关键所在。缺少信息内容,再好的信息技术也是无米之炊,因此,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信息服务的基础性工作。溧阳市是传统农业大市(县),农业资源丰富,生产门类齐全,必须研制适合本市种、养、加各业的农业实用数据库,作为网络建设和信息化的支撑,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农业实用数据库应包含:(1)市场动态信息,包括农副产品信息、收益信息、农业生产资料的内容和供求信息、溧阳农业资源信息、农业经济信息、农业技术中介服务信息等。(2)农业科技信息,包括农业科技成果、科研动态、科技开发项目、农业栽培技术、农副产品先进加工技术、农业科技人才等。(3)自然与气象信息,包括气象、水文、抗旱防汛等。(4)农业政策法规、行政执法信息等。3.4推进农产品网上销售普通农民只要有计算机,就可以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农产品,网上销售在溧阳市已有成功的实践先例。为更好地解决当前农产品难卖的问题、提高溧阳市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可利用网络成立市农产品网上销售服务中心,帮助农民实现网上推销,同时通过农产品生产形势预测,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3.5探索农技推广网络模式网络的逐步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农技推广、建立农技推广网络体系成为可能,网络模式的农技推广,改变了传统的农技推广方式,这种方法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形象逼真,需要什么技术,农民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查询或通过网络向专家请教,让农民能更自由、更主动地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经营能力和文化素质,是一种崭新的农技推广方式,它将促进溧阳市农技推广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4加快溧阳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第9篇

一、重视和加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充分发挥其组织领导的作用,从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管理协调等方面来促进农业信息的发展。首先,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农业信息化的中长期规划,并选定部分目标,重点突破,抓好信息市场的法制、法规建设,制定一系列制度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约束市场各方面的行为,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并注重依法保证信息质量的真实性、有效性等,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其次,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农业信息系统的多项硬件建设,重点支持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和多种信息产品的研制开发、协作和服务,加强农业信息科学的学科建设,加强农业科研机构的建设等。同时注重多渠道增加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第三方投资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由政府组织协调涉农相关部门和企业制定信息设备投入、信息资源开发等规则,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和服务机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减少重复和浪费,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

二、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首先,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信息网络起步晚,但发展较快。然而我国的基础网络设施还存在着参差不齐、设备低下、宽带不足、网速慢的弊端,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网络于一身的高速、宽带的全国性农业信息广域网络,也可以有选择地组建有自己地域特色的农业信息网,如农业气象信息网、农业地理信息网等。充分吸收与利用发达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积极参与农业信息共享,使每一个农户都对国内市场乃至世界市场行情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生产品种,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其次,充实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扩大现有数据库容量的同时,还要提高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质量。并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的各个领域,以充实现有数据库的内容,逐步建立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及专业特色数据库。与国际信息网络联网,为农民及时提供准确的国内外农产品生产、供给、需求、价格变动趋势的市场信息,减少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和风险,在农产品贸易中争取主动。再次,抓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建立。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传递推广中的作用,向农民提供各种技术信息,从水土保植或良种的推广入手,使农业科技资源通过网络将技术服务送到农家。

三、增强全民的信息意识,充分发挥民间在提供市场信息方面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当今世界农业中已相当普及,农民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政府靠信息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农业政策,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目前,广大农民、基层科技人员和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信息意识仍较淡薄,使本来就稀缺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这对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极为不利,因此,要通过各种手段与媒体,宣传普及农业信息知识,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和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的积极性,将稀缺的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规定各地的批发市场有义务及时地将每天的各种农产品销售及进货数量、价格上网公布。由于市场信息工作做得越好,它的交易量就可能越大,而且与农户的切身利益有关,因此,由民间提供的信息一般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对整个农业生产能产生良好的指导作用。

四、注重培养人才,促进农村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确保农业信息进村入户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