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背古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11-15 01:17: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语文必背古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中语文必背古文

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现状课程标准

一.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及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一笔宝贵财富,诗词在其中占据了半壁江山。中国古典诗词是指中国1840年以前出现的文学模式,从广义上来说包括古代人做的诗、词、散曲。狭义上仅仅是指古代人的古体诗词和近体诗。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我们或者领略祖国的壮丽山河,或者领略诗人“人生得意须尽欢”的爽朗,或者体会作者“凄凄惨惨戚戚”的的寂寞。作为当代高中学生,他们有必要认识到诗词学习的必要性,从而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美,体会我国的古代优秀传统文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提出,要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②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的五册书中有三个单元用以中国古代诗词的学习,通过课本学习可以加深中国古典诗词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素质涵养,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知识沉淀和个性特长的发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国古代诗词绝大部分是以背诵篇目的形式存在,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附录中“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中提出,要求学生背会40首诗词曲,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中都有涉及:例如《静女》、《离骚》、《蜀道难》、《念奴娇》(大江东去)等等③。这些篇目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了一定的比例,大概分值约8~15分之间。通过中国古典诗词的背诵篇目在高考试卷中的体现反映了社会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视。

二.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利用假期时间,笔者走访宁夏的几所中学发现,虽然学生对于《课程标准》中的必背诗词基本烂熟于心,但是他们对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很是缺乏。提到诗词学习他们都反映出来的是一种非常茫然的态度,甚至有些同学对于高中语文课本之外的古诗词知之甚少。看到学生们在课堂上慷慨激昂的吟诵着诗词,而在课后他们一脸生无可恋,笔者不禁深思:在诗词热在全国盛行的当下,为什么我们高中生对于诗词的学习兴趣倒不如小学生甚至是幼儿园的孩子们呢?笔者经过走访调查发现了以下几种原因。

(一)诗词逐渐远离课业任务

日渐繁重的高中生在高中生的认知里语文学习的意义远远不如数理化等其他科目的学习,因而在课业负担日益繁重的高中生中,学生们就开始慢慢淡化诗词学习和诗词的课外拓展。诗词作为高考试卷中的必考题对于学生们来说,诗词学习只是单纯的为了提高分数。诗词作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阶段理应受到学生的重视,完成从小学初中的阅读到赏析的跨越。但是笔者在走访这几所高中的时候发现,随着高中生的课业负担逐渐加重,以及高中学生的阅读偏差,高中生很少有时间去完成一些推荐诗词篇目的阅读和背诵。《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使得中国古典诗词逐渐深入人心,但是比赛中很少出现优秀的高中生选手。按理说高中生作为诗词储备最为丰富的群体应该积极参加,但是由于课业负担日渐繁重,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准备和参赛,这就说明了诗词逐渐远离课业任务日渐繁重的高中生。

(二)某些教师呆板的教学方

式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语文老师更多的是在逐字逐句的将这篇作品翻译出来,通过诗人的身世背景,结合这篇作品的写作背景来分析作者的写作情感,但是这样提前替学生给定基调的教学是把诗词作品当做文言文作品来教的,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使得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没有参与感和存在感。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些中国古典诗词篇目本来就是有些晦涩难懂的,学生没有自己的参与体验就没有办法更好的理解作品中的情感思想。学生与作品所处的时代相隔久远,本来就很难理解的诗词在老师的教学中没有得到更好的体验,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疲倦心里,这样呆板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无法沉醉于作者的写作环境中,体会不到作者的写作美感,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被慢慢消磨。当学生没有了学习诗词的兴趣的时候,他们就会对诗词产生一种抗拒,因而诗词教学难上加难。

三.基于研究现状的实施建议

(一)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升学习积极性

1.挖掘古诗词的美,走进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每一首诗或者每一首词都是作者通过自身的情感体会而成的,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去用诗人的经历和独特的风格,帮助学生体会诗歌中的语言精华和音乐美,树立古诗词学习的观念,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接受美学的鼻祖姚斯曾经说过“把读者纳入作品中,可以使作品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完成。”所以在高中语文中国古典诗词教学中,老师更应该带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作品,通过美的体验提升诗词教学的质量。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教学氛围,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欣赏两千年古文化的艺术瑰宝:古诗词中的内涵美。

2.创设诗词意境,通过学生自

我体验带领学生进入诗境让学生从古诗词所描绘出的形象入手,抓住作品中的中心思想或者作者情感,引导学生走进作者所塑造的美感之中,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幅逼真的画面,准确把握古诗词内涵,提高诗词学习效率。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仍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④在学习杜甫的诗歌《望岳》的时候,先询问学生有没有去过泰山或者提问学生自己对泰山的了解,再用多媒体视频或者图片展示泰山的雄浑壮阔,让学生感受真实的景色。紧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情朗诵诗歌,把握作者写诗的情感基调。这样的教学改变了以往呆板教学的弊端,使得学生通过直观体验和自身参与,不再觉得中国古典诗词距离自己很远,从而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内涵。教师的教学语文水平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个性发展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课堂情感活动的质量。教师的课堂语言行为是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的充分条件之一。⑤在古诗词教学中,语文老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基于诗词与学生生活年代的时间距离,将诗歌语言转变成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白话文,从而带领学生享受更好的诗词魅力。

第2篇

一、文言文翻译原则

文言文翻译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信,指文言文的翻译必须准确无误,让译文达到不让人产生歧义,没有文字的遗漏或者增加意义。达,指译文要语句通顺、没有语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和使用习惯。雅,指翻译出来的文章流畅自然,不仅体现原文的语言特点,还要优美、富有文采和感染力。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做到译文的信和达并非难事,但是如果想达到雅的层次,对于古今汉语的掌握就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且还要有比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这对多数高中生而言是非常困难的。加上长期以来很多学生甚至是教师并不注重文言文翻译的训练,因此在翻译时可以达到信和达的水平就已经属于较高档次了。

二、文言文翻译训练方法

除了传统的教学内容,文言文翻译的学习还需要有针对性的训练。就教材中的文言文而言,学生要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教师要以问题链作为线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最后师生进行欣赏、修辞的学习。在这其中还要对文言字词的特殊用法和句式进行整理,教师可以根据文章、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行完成,也可以师生共同完成。

1.学生自学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需要教师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习惯,进而逐步树立起学习和翻译文言文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习和翻译文言文的兴趣。对于这一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平时阅读一些相对容易的文言文作品,比如《世说新语》《孟子》,或者从诸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半文言小说开始读起,之后再进行更难作品的阅读。

2.师生合作

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在掌握充足的资料、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和理解文章艺术特色的基础上,通过问题链的合理安排,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解决文言文的学习和翻译等相关问题。比如在讲解课文《鸿门宴》时,教师可以项羽的《垓下歌》作为引入点,让学生思考《垓下歌》为何表达得如此苍凉和悲壮,进而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项羽的人物性格、人生经历和思想性格。

这样的方法可以通过人物的情感、性格理解《鸿门宴》的艺术特色,能够有效地疏通文章,比逐字逐句地理解和翻译更加有效。同时能引发学生思考,触类旁通,对于其他文章的分析和翻译也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三、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技巧有六个,运用得好,可以有效促进文言文翻译能力的提高。

1.做保留

对于古今意义相同的专有名词在翻译的时候无需做任何改变,包括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和书名等。

2.换词语

对于文言文中的常用或习惯用语,现代汉语已经变为其他说法的,都要通过词语替换的方式换为现代说法。最常见的就是将“吾”“余”换为“我”,“尔”“汝”换为“你”。

如《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这一句话当中的“倍”应当翻译为“背”,即“背叛”的意思,进而翻译为“希望你详细向项王说明,我是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的”。

3.加内容

有的文言文语句在使用时会因为固定习惯等原因省掉部分成分,或者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现代汉语增加了成分。对于这些省略,翻译时需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词语的适当添加,使得译文通顺连贯。

4.调顺序

文言文经常会出现倒装句,比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等。在翻译的时候,学生需要将这些内容调整为正常的顺序进行翻译。比如《张衡传》中,“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前半句是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句式应当为“以事验之”,翻译成现代汉语为“用事实来验证它”。

5.选意义

很多文言词语有很多的意义,尤其是一词多义。因此在选用词义的时候必须恰当选择进行翻译。这是文言文翻译的难点,需要学生日常多阅读和积累。

6.译借代

在文言文中,利用借代进行修辞的现象非常多。这个时候如果按字面翻译,往往会造成误解,因此须采取意译的方法,复原本义。

比如《陈情表》中,“当侍东宫”一句,“东宫”是太子居住的地方,以此借指太子,需要翻译成“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译成“担当管理东宫这座宫殿”,就会出现错误。

四、应试中应注意的问题

1.结合语境

语境意义是进行文言理解和翻译时决不可丢的参考标准。很多字义和句义理解不准,都来源于对文意理解不透。

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要求:能够理解实词、虚词、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或用法。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一定要注意理解文意,分析语境,把握所译之点在语境中的含义或用法。刘勰说:“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也就是说,文章安排材料,像抽丝一样,不能中断,上下文就像鱼鳞一样一片接着一片,共同表达一个中心,即所谓“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所以,理解语句,不能离开语境,即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如某年全国卷的第14题考查对“行旅”的解释就要联系语境,进行合理推断,从上文的“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和下文的“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来推断,“行旅”应为“商人”之意。“旅行,游览”是动词,从古文上下句对照的特点来分析,下句“人物”是名词,故“行旅”也应是名词才对。

2.知识迁移

文言知识扎实是准确翻译的基础,在解题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是解题的关键。高考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高考复习时,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认知规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3.抓赋分点

有些学生之所以失分,主要是自认为对文意理解得差不多了,动笔就写,致使只写出大意,而重要的赋分点没能译出,得分很少。在动笔翻译之前,一定要有意识地抓赋分点,分析在所要翻译的句中最重要的考查点(即得分点)是什么,这样才能够做到突出重点、不遗漏要点。

第3篇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的训诂理论通过各种语言实践为我们正确理解语言、解释文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而能指导今日的语文教学实践。如何让传统训诂理论与新的语言实际相结合,又成了今天的语文教学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与传统语言学理论相结合,才能收到更大成效。本文主要利用训诂学理论弥补语文课本注释中的一些不足。

自2004年秋季开始推广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课本,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已经成为新课标的首要要求。新教材中文言文入选的篇目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比旧版本更胜一筹。教材编写者在文言文方面下的功夫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就总体而言,课文的注释做到了准确、简明、稳妥,科学性和通俗性结合得很好,对语文教学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但是出于校对或其他原因,语文文言文课本注释有着少许疏漏和失误,还需要加以补正,使其尽善尽美。因此只有灵活地运用传统训诂条例和训诂方式,才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帮助准确发现和纠正已有注释的谬误

(1)《孔雀东南飞》:“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注:“非奇,不宜。”(必修二,2004年版,22)

“奇”义有歧解。闻一多《乐府诗笺》注此诗:“奇事,犹佳事也。”按佳事即好事。“奇”在汉末魏晋有“美好”义,如《读史述九章·管鲍》:“奇情双亮,令名俱完。”“奇”“令”互文。文中这句诗的意思就是现在违背跟丈夫的结誓情义,恐怕这种事情不好。宋代周密《齐东野语·经验方》:“或涙痒,则加生薑粉些少,时以铜筋点之,绝奇。”“绝奇”即绝妙、绝好。《晋书·律历志中》:“弃其论,背其术,废其言,违其事,是非必使洪奇妙之式不传来世。”这里“奇妙”属同义词连用。今仍有“奇妙”一词。“奇”有“妙”、“好”之义,在陶渊明诗中常见,如《移居》:“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咏荆轲》:“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读史述九章》:“奇情双亮,令名俱完。”另苏轼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汉语大词典》释为犹佳,妙,例证即《孔雀东南飞》此条。

(2)《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注:“必,一定,实在。”(必修四,2005年版,70)

“必”当为果真、假使义。《辞海》103页“必”条有释,并举此例。又杜甫《丹青引》:“将军尽善盖有神,必逢佳士亦写真。”《颜氏家训·勉学》:“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颜氏家训·文章》:“但成学士,自足为人;必乏天才,勿唤操笔。”三例中“必”均为果真、假如义。体味上下文,蔺相如说的应该是“大王如果无人,我愿意捧璧出使。”释成“一定”,不合文意,故误。

2 帮助准确解释文选中当注未注之处

(1)《琵琶行并序》:“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必修三,2005年版,41)

此句中的“暂”字课本无注。《说文·犬部》:“默,犬暂逐人也。”《穴部》:“突,犬从穴中暂出也。”可知“暂”有“碎然”、“突然”义。“暂逐人”即突然追逐人,使人猝不及防。《史记·李将军列传》:“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是说突然跳上胡儿马。可知白居易诗中的“声暂歇”,也应是声音突然停止的意思。而“银瓶乍破水浆进”句紧承“凝绝不通声暂歇”,描摹声音突然停止后又突然爆发,生动地写出了当时的音乐效果。下文“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课本注:“暂,忽然,一下子。”就很准确。

(2)《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注:“加胜于赵,胜过赵国,意思是占赵国的上风。加,动词。胜,这里作名词。”(必修四,2005年版,72)

旧版中学课本以“致胜”释“加胜”,新教材大概考虑到“加”字从来没有“致”义,删去了此说。但把“加胜”理解为动宾关系,“加”字如何落实?难怪新教材只说是“动词”,避而不谈其具体含义。其实,“加”“胜”都是动词,属同义复用,是“凌驾、超过”之意。“加”字古有“陵(通凌,下同),逾”义。如《左传·襄公十二年》:“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杜预注:“加,陵也”。《管子·五辅》:“少不陵长,小不加大。”陵,加,互文为训。《礼记·植弓上》:“献子加于人一等矣。”郑玄注:“加,逾也。”“胜”亦有“陵、逾扔义”。《礼记·乐记》:“乐胜则流。”孔颖达疏:“胜犹过也。”(按,过、逾同义。)《全唐文》卷528顾况《信州刺史刘府君集府》:“行加人,言胜文……物恶其上,自然不容。”加、胜对文,亦是二字同义之力证。因此,课本的“分字注释”可改为:加,胜,均为动词,义同,凌驾,超过。

(3)《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用心一也”一句,课本注“(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必修三,2004年版,48)

这样解释意思是对的,但对其中“用心”二字的理解有误。现代汉语中“用心”是一个双音词,指专一、注意力集中,而本文是两个单音词的连用。“用”即“因为、由于”,“心”即“心思、思想”。全句意思是:这是因为(由于)思想专一的缘故。“用”释为“以”,讲为“因为、由于”,前人早有论述。王引之《经传释词》注云:“用,词之‘以’也。《一切经音义》七引《苍颉篇》曰:‘用,以也。’以,用,一声之转。凡《春秋·公羊传》之释《经》,皆言‘何以’,《谷梁》则或言‘何用’。《书·皋陶谟》曰:‘信以明之,挞以记之,书用识哉’。”清人吴昌莹《经词衍释》和近人杨树达的《词诠》的注释大致同此。今人也有依其说的,如徐仁甫先生的《广释词》和尹君先生《文言虚词通释》等。《常用文言虚词词典》说得更清楚:“用,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等。”并征引数例。其实,在古代典籍中,“用”的这种用法并非鲜见。如《诗经·邶风·谷风》:“既阻我德,贾用不售。”《礼记·礼运》:“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史记·赵世家》:“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例子甚多,兹不赘列。课本之所以误注,是因为将这里的两个单音词看作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故《劝学》中“用心一也”中的“用”当释为“因为、由于”,始为合理。

3 帮助正确运用训诂术语

在各类文言文教材中,对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的解释一般都有固定的术语,如通假字常用“某字通某字”;异体字常用“某字同某字”;古今字则常用“某字后来写作某”。但在新版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中,这些术语用得十分混乱。

3.1 用“通”“同”注释古今字

上古汉字数量很少,常常用一个字形表示多个词。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兼职”情况对书面交际越来越不利,人们就又造了一些相应的新的字形,去分担旧字形的“兼职”。这样就产生了古今字,可见,古今字是一个历时的概念,今字的意义只是属于古字其中的某一义项,而不是今字承担了古字所有的义项。对于古今字的注释,教材中大多地方都用了“同”或“通”这一术语,显然是错误的。下面就以个案具体分析。

(1)《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注:“共,通‘供’。”(必修一,2005年版,21)

二者应为古今字关系。“共”的本义为两手同举一重物,供给义是在“共”这一意义上的引申。但是“供”只是“共”的后起字,因为“共”还有“供”所不具有的义项,二者不能判为通假字关系。

(2)《鸿门宴》:“拒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注:“内通‘纳’。”(必修一,2005年版,24)

这两个字之间的关系应该判为古今字更为合理。“内”《说文》:“内,入也,从口,自外而入也。”桂馥《义证》:“凡自外入为内,所入之处亦为内。今人分去、入声,而入声之内以纳为之。”可见“内”的本义是纳入、进入。使人才贤士进入家门,就可引申为收容、接纳之意;与“外”相对又有“内部”的意义。由于“内”承担的义项很多,而且表示接收、接纳的意义不是太明确,于是后人在“内”左边加上一个“糸”部,用以承担“内”的接收、接纳之义,使它的表义功能更加明确,并且也区别了其他的义项。《说文·糸部》解释为“纳,内也。”因而说“内”是“纳”的本字,“内”和“纳”判为古今字更为准确。

(3)《归去来兮辞》:“景翳翳以将人,抚孤松而盘桓。”注:“景,同‘影’。”(必修四,2004版,31)

《说文》:“景,日光也。”日光照在物体上就会有影子,引申为“影子”,表示这一引申义的“景”后又写为“影”。《颜氏家训·书证》:“如此等字,皆当为光景之景。凡阴景者,因光而生,故即为景……至晋葛洪《字苑》傍始加‘ ’。”这里“景”字则用来表示本义“日光”。 转贴于

3.2 误把音近义通字看成通假字

本文所指音近义通字,是指古音相同或相近,形体上没有直接联系,但本义有某一共同词义特征或两字在后来用法上有相同之处的字。区别于古音相同、意义没有任何联系、同时共存的本有其字的通假字。我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通假字,两字之间就似一条平行线,起点不同(即各有其本义),在引申义上也没有交叉或重复的地方,意义上各不相干,只是由于读音完全相同而互相借用而已。而音近义通之字就不同,两字在意义上是有重合之处的,要么起点上有重合(即本义有某一共同词义特征),要么两条线的中间有重合(即在引申义上有共同词义特征或者有共同的后起意义及用法),但是两字形体上又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这就区别于形体上有直接联系的同源通用字或古今字。

(1)《六国论》:“当与秦相较”,注:“当通倘,如果。”(必修三,2004版,84)

《说文》:“当,相值也。”段注:“值者,持也。引申之,凡相持,相抵者皆曰当。”当的本义为相值,即对等,向着。《说文》没有倘字,《集韵?荡韵》:“倘,止貌。一曰自失貌。”“倘”的本义是惊疑欲止貌。“倘”比“当”晚起,两字不同时共存,且“当”属端纽、阳部,“倘”属透纽、阳部,古音不完全相同,因此把它们看成通假字是不够准确的。至于二者的关系还应与“傥”字有关。

《说文新附·人部》:“傥,倜傥也。”“傥”本义为倜傥,洒脱不拘,卓越出众。按理说“当”、“倘”、“傥”三字本义不同,也没有任何共同的词义特征,有可能是音同或音近而通用的,也就是说有可能是通假字,但“当”与“倘”上文已排除是通假字关系。事实上,“当”由对着、向着实词意义转化为副词、介词或连词的用法在先秦及汉代就已经开始并频繁使用。据《汉语大字典》收录的“当”的副词、介词及连词用法就很多且全面,而且所引的例句大多也是先秦和汉代的。如:“当,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倘’、‘假如’。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六:‘当,与傥同。’杨树达《词诠》卷二:‘当,假设连词,若也,如也。与傥音近字通,故用法同。’

(2)《五人墓碑记》:“蹈死不顾,亦曷故哉?”注:“曷,

通何”(必修三,2004版,99)

《说文曰部》:“曷,何也。”曷的本义就是用作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什么”,如《书盘庚上》:“汝曷弗告朕。”孔颖达疏:“曷何同音,故曷为何也。”曷的用法以疑问代词、副词为主,一般在古书中多归为语气词,没有实词意义。又《人部》:“何,儋也。”段注:“何俗作荷,犹佗之俗作驼,儋之俗作扌詹也……凡经典作荷者皆后人所窜改……按今义何者,辞也,问也。今义行而古义废矣。”甲骨文“何”字象人荷戈之行,因此“何”本义为担、挑,今天写作“荷”,后借用为“谁何”之“何”(即语气词),而且这种借用在先秦已基本完成,且用作疑问代词、副词、助词已经定形并广泛使用。“曷”属匣纽、月部,“何”属匣纽、歌部,古音并不完全相同,因此二字判断为通假字实属不妥,同时,“曷”本身就训为何也,也就是“曷”本身就表示疑问代词“什么”的意思,本义可以说得通,注释又多派出一个通假字。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古人对前世文化遗产,尚有如此求实作风,更何况我们呢。以务实的态度,看待课本的文言文注释,在训诂学方面多下功夫,增加积累,提高能力,能够使我们自身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文言文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博采众长,不断吸取新的科研成果,直接关系到中学教学质量,也是中学语文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张永言.训诂学简论[M].湖北: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

[3]王引之.经传释词[M].湖南:岳麓书社,1985.

[4]徐仁甫.广释词[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5]尹君.文言虚词通释[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

[6]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8]陈淑萍.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中的两个问题[J] 合肥学院学报,2007(6).

[9]王敏红.谈谈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文注释问题[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9(4)

[10]黄昊.中学文言文注释商榷[J].中学语文教学,2006.4.

[11]周建成,冯汝汉.以今律古究可叹-中学文言文注释商兑[J].咬文嚼字,2000(8).

第4篇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是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进行考查,意在引导考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及熏陶,提高人文素质。本考点包括两个方面,即名句和名篇。所谓“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

从2014年17套高考试题来看,“名句名篇”默写题考查频率最高,只有北京卷没有直接出题,其他16套试卷均直接出题考查。同时,考点范围稳定,试题难易适度,保持平稳,题型、分值没有多大变化,是高考语文考试中最稳定的题型之一。“名句名篇”的考查方式主要为“根据上下文填写内容”和“根据提示填写内容”两种,而以第一种形式居多。分值还是5~8分,6分题比较多。选做题略有减少,回归传统默写填空题,是近几年高考名句名篇默写题的一大变化。

从2014年考查的作品范围来看,绝大部分名言名句来源于高中语文教材,极少数来源于初中语文教材。《赤壁赋》《劝学》《登高》等常考名篇的出现频率仍然较高。体裁上,诗、词、文均有涉及,没有考查现代诗歌。

17套高考题中全国大纲卷和安徽卷颇具特色,题型为二选一,从甲和乙中任选一题作答;而且安徽卷甲题6个空全部出自《孟子?告子下》,这就提示我们在平时背诵时不要投机取巧,仅仅记忆重点句子或名句的上下句,而要背熟整个段落。

1.(2014年新课标卷Ⅰ)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也很难越过。

(3)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解析】命题改变以往给出上(下)句,填写下(上)句的纯记忆型方式,而是改为通过名句含意的提示要求默写,这样就将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解题时必须注意:一是语意的提醒,如(1)中的“百姓的苦难生活”“流泪”,(2)中的“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3)中的“花鸟”等;二是注意难写字“猱”、形近字“哀”“衰”等。

2.(2014年浙江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罢不能。(《论语》)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3)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秋声赋》)

(4)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念桥边红药,?(姜夔《扬州慢》)

【答案】(1)博我以文约我以礼(2)而致千里假舟楫者(3)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4)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5)冷月无声年年知为谁生

【解析】“只选3小题”指考生应选自己最有把握的三句进行默写,如默写超过3题,阅卷时按照顺序只批改前3题。书写要端正,重视默写后的检查,以免错写、漏写。2014年的默写填空题比较容易,只有“缛”“葱茏”稍生疏。

3.(2014年安徽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①,②,③,④,⑤,⑥,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乙:①,唯昭质其犹未亏。(屈原《离骚》)

②但为君故,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③泻水置平地,_______________。(鲍照《拟行路难》)

④_______________,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⑤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⑥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__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答案】甲:①必先苦其心志②劳其筋骨③饿其体肤④空乏其身⑤行拂乱其所为⑥所以动心忍性乙:①芳与泽其杂糅兮②沉吟至今③各自东西南北流④玉露凋伤枫树林⑤唯见江心秋月白⑥梦入芙蓉浦

4.(2014年广东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子曰:“,_______________。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2)开荒南野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屋八九间。(陶渊明《归园田居》)

(3)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4)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2)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3)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4)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能力层级A。2014年本题的命题形式是前几年的延续,这对中学教学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对于普遍重视背诵和默写的考生来说则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最好体现。

四个小题分别选自《论语》、陶渊明《归园田居》、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中陶渊明《归园田居》和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为2013年新增篇目,陶渊明《归园田居》在2013年曾考查过,今年再次考查,主要还是看考生是否真的关注了这些新增篇目。

“浅易”依然是本题的最大特点。其一,试题内容完全没有超出《考试大纲》所列出的“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要求,四小题都出自2014年指定的高中课内必背的篇目,古诗古文内容各半,所填写的句子也都是考生应该熟悉的;其二,这些名句都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反复背诵和默写过的,而且句子本身不存在艰深难写的字,考生写出错字和别字的可能性较小;其三,四题的空格前都有句子作提示,这有助于考生思路的连接和贯通;其四,小题四选三,有利于考生弃难从易,而题干依然有明确的计分标准,在体现选择性原则的同时又做出了适当的规范和限制,对考生和评卷老师都是一个明确的指引。总体而言,难度不大。

5.(2014年湖南卷)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为刎颈之交。(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农人告余以春及,_______________。或命巾车,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垆边人似月,_______________。未老莫还乡,_______________。(韦庄《菩萨蛮〈其二〉》)

【答案】(1)卒相与欢(2)将有事于西畴或棹孤舟(3)皓腕凝霜雪还乡须断肠

【解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必修4中的散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必修5中的诗文合一《归去来兮辞》,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诗歌《菩萨蛮〈其二〉》,一文一辞一诗,覆盖面广,体裁照顾周全。默写题中如有任何书写错误,则该空不得分。注意“畴、棹、凝、须”等字,不要写错。

6.(2014年山东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

(2),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将进酒》)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_______。(李煜《相见欢》)

(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陶潜《归去来兮辞》)

(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___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6)五亩之宅,_______________,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答案】(1)言笑晏晏(2)钟鼓馔玉不足贵(3)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4)云无心以出岫(5)乐以忘忧(6)树之以桑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平时背诵名句名篇时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这几句中,“晏”“馔”“岫”等字容易写错。

【把握方法?举一反三】

高考名篇名句考查的题目,多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文名句,课内课外兼具,是古诗文中的经典。名篇名句默写虽然表面看上去“简单”,但是很容易丢分。考生要保证这部分题的得分率,除了靠平时学习中的积累之外,考场上还需要注意以下细节:

(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边背边写。在平时的读书背诵过程中,一定要首先读通读懂,理解文意之后再背诵,这样才能记得牢固,而且不容易写错字。生僻难写字写错造成失分的情况很常见,所以平时要克服懒惰,勤于动笔,重点突破。建议大家边背诵,边用笔在草稿纸上写出上下句或句子中的关键词。例如陶渊明《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中的“羁”,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鹜”,都属生僻难写字。

(2)要注意同音异义词。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地存在着,这也是命题人“设伏”的热点。这就要求考生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又知其意。例如白居易《琵琶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中“幽”的意思是“隐蔽的、隐藏的”,易误写作“忧”。

(3)要关注同义异形词。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它对考生有着很大的迷惑性,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给予高度重视。例如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的“材”容易误写成“才”。

(4)要留意具体语境。名句名篇的背诵与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例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如果不联系“晴空”和“排云”这两个语境,就会把“霄”错写作“宵”。

(5)要留心语句顺序。有不少名句的语句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部分学生往往就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而把语句的顺序写颠倒,白白地丢掉了分数。例如“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容易把“粉骨碎身”写成“粉身碎骨”。

【沙场练兵?新题点睛】

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未云何龙?,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2)_____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4)仓廪实而知礼节,_______________。(《管子?牧民》)

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7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2),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5),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6)?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7)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匏樽以相属。(苏轼《赤壁赋》)

(2)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

(3),任重而道远。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论语?泰伯》)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锲而舍之,;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吟鞭东指即天涯。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2)轮台东门送君去,。_________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骐骥一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任选3小题)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

(2),。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4)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_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4)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5)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6)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行道之人弗受;_______________,乞人不屑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2)多歧路,今安在?,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3),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4)_______________,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靡室劳矣。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卫风?氓》)

(2)问之,则曰:“_______________,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凄凄不似向前声,_______________。座中泣下谁最多?。(白居易《琵琶行》)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之圣人,_______________,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韩愈《师说》)

(2),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___________,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出师表》) (3)沉舟侧畔千帆过,。今日听君歌一曲,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一致的。

(4)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既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歌咏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身处逆境时应有的人生态度。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持节云中,?,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2)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诉平生不得志。(白居易《琵琶行》)

(3),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定风波》)

【参考答案】

1.(1)长桥卧波复道行空(2)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3)落红不是无情物(4)衣食足而知荣辱

2.(1)行拂乱其所为(2)劝君更尽一杯酒(3)长太息以掩涕兮(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天生我材必有用(6)春花秋月何时了(7)樯橹灰飞烟灭

3.(1)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2)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3)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

4.(1)朽木不折金石可镂(2)猿猱欲度愁攀援百步九折萦岩峦(3)又恐琼楼玉宇何似在人间

5.(1)浩荡离愁白日斜落红不是无情物(2)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6.(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2)不能十步驽马十驾(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7.(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8.(1)连峰去天不盈尺(2)万里悲秋常作客(3)同是天涯沦落人(4)赢得生前身后名(5)寄蜉蝣于天地(6)金就砺则利

9.(1)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最是一年春好处(4)北风卷地白草折

10.(1)三岁为妇夙兴夜寐(2)彼与彼年相若也官盛则近谀(3)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11.(1)其出人也远矣而耻学于师(2)先帝不以臣卑鄙咨臣以当世之事(3)病树前头万木春暂凭杯酒长精神

12.(1)我劝天公重抖擞(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3.(1)黑云压城城欲摧塞上燕脂凝夜紫(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