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8 20:19: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数字阅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2007年3月,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宣布,将全面开发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电子教材,预计2015年在全国所有中小学校普及。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催生了各种数字产品,从数码相机、数字DV到复读机、学习机,从MP3、MP4、PDA到PAD、智能手机、数字电视,不断登上历史舞台,生活俨然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人们每天都离不开这些数字设备,与工作、学习紧密相关的阅读活动,也留下了数字时代的深深烙印。
在Web2.0时代,网络成为了一种交互手段和生活方式,也使得数字阅读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博客、微博风起云涌,更强化了这种趋势,轻而易举地夺走了纸质媒体的大众眼球。
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似乎各有千秋,孰优孰劣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阅读体验,我的习惯我做主
习惯是一种很强又很难改变的力量。在一定阅读环境下养成的阅读习惯往往成为一种定势,左右着我们的阅读好恶感。很多人在多年的读书过程中养成了阅读纸质图书的习惯,在看电子图书时总是找不到读书的感觉,那种随时随地随意动手翻阅的阅读体验荡然无存,边看边勾勾划划随处批注的快意无处释放,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不知看了多“厚”还剩下多“薄”的茫然和焦躁。而网络时代下成长起来的新新一代,阅读纸质文字的时候大大减少,更多时候他们是在进行数字阅读,伴随着流行音乐一目十行地快速浏览,随时查看限时更新的新闻资讯,这种阅读体验才让他们更觉得惬意。纸媒阅读对健康的影响虽然要小很多,但数字阅读的舒适体验也在不断完善,从模仿纸质图书的外形、翻页,到书签、批注,不断扩展数字阅读的极限,趋近纸质图书的质感的阅读感觉,尤其是E-ink(电子墨水,电纸书),已经非常接近印制文字的视觉效果。然而不同人的阅读体验,仍然取决于长期养成的阅读习惯。
表现能力,强中更有强中手
传统纸质图书图文并茂,灵活的版式和优美的文字可以让没有生命的纸张展现出栩栩如生的内容,赋予书籍以灵感和生命,通过它来与作者进行灵魂的交流。然而在电子图书面前,却是小巫见大巫了。由于电子图书能够支持多媒体特性,不仅可以图文并茂,还能声情并茂;不仅可以是静态的,还能是动态的。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甚至视频等元素的加入,使阅读的维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表现能力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甚至,还可以让设备来“读”给我们听,用耳朵代替眼睛去触及阅读内容。而恬静的背景音乐,也使数字阅读可以更加享受。
在线阅读,方便时尚赶潮流
数字阅读的迷人之处,还在于它可以在线阅读。不需要存储,不需要拷贝,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在线阅读,这是数字阅读的专利。如今,大众获取新闻最快捷的途径是通过网络,而不是报纸;免费的学习资源和教程更是浩如烟海;即时更新的海量信息也使得在线阅读有一个永不枯竭的“源”。
数字阅读的实现也越来越方便,不再是电脑的独享大餐。从传统的PC到智能手机,从电子书包到平板电脑,从电子书到电纸书(E-ink),各种手持数字终端设备丰富着时尚便捷的阅读生活。抱着iPad在地铁上浏览新闻、看微博、读电子书,成为年轻人可以追逐的时尚潮流。GPRS、3G、CMCC、WIFI等无线连接方式的普及,也在助力在线阅读。
功能作用,对峙互补争不休
传统阅读和数字阅读,在阅读形式和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对峙状态,然而它们并非对立面,更多的时候在功能上还是一种互补。纸质图书附带光盘就是二者很好的结合形式,尤以教程类图书为常见。
好的图书可作为一种收藏品,而书法、绘画等艺术品更是以纸作为承载介质的,它们的电子版,只能算是复制品。但是电子版的复制品,却可以给不能亲眼目睹精品的人以同样美感和享受,还能借助数字媒介的多媒体功能进行全方位的展示,不能不说是一种补充。就好比没有真品,看看影印版也是不错的。电子图书特有的表现形式,如动画等,也是对纸质图书的丰富、补充和发展。
出于很多因素的考虑,很多人会在读过电子图书后寻找相应的纸质图书购买,这也说明了电子图书不可能完全取代纸质图书,我们的阅读形式也不可能全部由数字阅读取代。如果科技再发达一些,纸质图书的优点可以完全在电子图书上实现,那个时候纸质图书才是有可能消失的。
世界上有很多非常伟大的企业都实现了这样的变革。比如苹果,它不仅是个人电脑的创新者,几年前它又创新定义了手机。还有微软、谷歌等,这些企业都推动了模式的变革。
作为中国数字出版领军者,中文在线所做的事情恰恰也是对出版产业商业模式的革命。传统的出版流程是,先创作,然后交给出版社(出版社可能会拒稿),接着是排版、印刷,最后制作成书,再通过批发零售环节到达读者的手中,整个过程会有十几个环节。中国地域庞大,一本书到达一些乡镇,最少需要半个月时间。
1999年,一个外国人创新了一种模式,他把后面的环节都省掉了,读者可以直接在网络上下单,然后递送给读者,这种模式叫网络书店。但是网络书店仍然需要物流。
中文在线创造的新模式,能把整个产业链压到最短,作者在网络上创作,直接成为出版物,读者很快就可以在网络上看到。我们把以前的十几个环节变成三个,这叫做数字出版,被称之为人类出版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为什么我会选择做这样一个商业模式的创新?1999年,我还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我就有这样的想法。2000年,我参加了中国第一届大学生创业大赛,用的就是中文在线的创业策划书,最后获得上百万美元的创业融资。这个理念在那个时候提出以后,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和追捧,包括巴金先生。于是在2000年,在巴金、余秋雨等作家的支持下,我们共同成立了中文在线。
但是很不凑巧,中文在线成立之后,偏逢纳斯达克一路狂跌,其中互联网公司受损最大,好多公司的市值跌到5%,所以所有的投资人都不再愿意做投资。但我决定继续下去,开始的时候我自己垫资,等自己的钱用完之后就借钱,到后来借不到钱了,我就在外打工赚钱养活公司,当时公司很小,只有几个人的团队。
2001年泰德收购了中文在线。接下来的3年,中文在线没有发展,直到2004年,我从泰德手中把中文在线再买回来,再次回到清华创业园几十平方的地方重新创业。今天的中文在线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数据出版平台,每年出版物超过50万,包括时下最畅销的莫言小说,以及十文件都在中文在线上,覆盖面超过了60万。
回顾过去13年的创业历程,我领会最深的是坚持。尤其是在做革命性创新的时候,会受到非议和冷嘲热讽,这个时候要坚信自己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向你的目标去努力。
从创业之初,我们一直坚持这个理念:数字出版是未来的方向。
整个数字出版产业从零到今天已经超过了1000亿的格局。从国家的层面来讲,和文化创意并列新兴产业。美国《新闻周刊》在2013年1月1日停止了纸制版,只出电子版。全国出版人有一个预测,2018年数字出版会成为世界主流。
时下,很多人在谈论数字阅读时往往喜欢将数字阅读等同于浅阅读,应该说这是一种偏见。从现有的技术来讲,凡是纸质的出版物都可以数字化,严肃学术读物也有很多已经数字化,很多图书馆的图书已经数字化,国家图书馆的图书也已经数字化,并且购置了几十万册的数字图书。励德·爱斯唯尔、清华知网的期刊文章数据库都是十分严肃的读物,学术性全球一流,很多学者都是通过阅读他们的在线数据库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参考的,怎么能说数字阅读等于浅阅读呢?
现在在纸质书上能够完成的阅读,数字图书都能够完成,这一点毋庸置疑。至于显示屏对眼睛的伤害,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很快得到解决。在Kindle、汉王的电子水阅读器上阅读已经和纸质阅读没有太大的区别。彩色电子纸的发明与改进会很快解决这一问题。黑白电子纸已经十分成熟,在电子书阅读器上的阅读和传统纸书阅读已经差别不大。事实上,大家正在进行深度阅读,许多研究人员的研究资料来自于数字阅读,很多学术著作都有数字版,大家都可以在网上阅读。难道说这是浅阅读!很多学者现在不去图书馆,在家里通过网络就可以读到自己想读的书,难道他们都是浅阅读?
数字阅读确有浅质化的品种,比如说微博阅读等,但是这些不等于数字阅读的全部。不是说数字化就等于浅阅读。应该说,阅读的深浅与纸质还是数字等介质无关,和阅读人、阅读内容有关。周国平先生说:“纸质产品和数字化产品只是形式不同,关键在内涵,从网络上读孑L子和柏拉图与从纸质书上读没有本质区别。”(周国平《世上并无浅阅读》:)
尽管深阅读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概念,但古籍学术阅读是深阅读应该是无疑的。现在已经有很多古籍类数据库,如国学宝典、北京爱如生古籍数据库等,很多研究古代文学、古代历史的学者不需要买纸质书,他们主要是通过在线形式阅读古籍数据库中的图书,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适应了数字阅读,难道说这些古代文学、古代历史研究者的阅读是浅阅读?如果他们的阅读都算不上深阅读,那我们还有几人的阅读是深阅读呢?现在欧美的很多学术期刊已经不再出版纸本,读者订阅后杂志社发送的都是电子期刊,大家也已经习惯了。这些阅读也应该是深度阅读的一种,而不应该划到浅阅读当中去。
从技术上来讲,现在几十万字的书通过数字阅读也没有什么困难,在Kindle、汉王的电子书阅读器上都可以实现,和纸书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且可以做书签、批注等,又能检索,一本电子书阅读器中可以存储上万本书,实在是很方便的。
至于说微博阅读是一种浅阅读,只能说数字阅读提供了各种阅读可能,这就像一本书一样,你可以简单翻翻,也可以细细读一遍,同样可以深度地研究它,读它几遍、十几遍,甚至几十遍。而不宜一概地说数字阅读是浅阅读。
[关键词]数字阅读;深度思考;心理问题;健康损害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6.010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数字阅读成为当前一个无可回避的阅读现象。在短短20年时间内,数字阅读影响了以教育和学习为目标的深度阅读与广泛的大众阅读,也成为当前新闻传播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问题。美国华裔学者练小川[1]曾较为系统和完整地介绍了欧美国家在数字阅读方面的实证研究成果,虽然这些研究者的身份和职业各不相同,如有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美国著名电脑科学家比尔・乔伊,美国电脑工程师雅各布・尼尔森,美国认知神经学家玛丽安・伍尔夫,但其基本结论非常一致:数字阅读不适合深度教育。韩国出版学会会长李正春研究发现,传统阅读能培养深度人文思考和极富创意的构想,现代的数字阅读只能培养泛泛的超阅读能力,失去了阅读给人类带来的最宝贵的东西,“在国与国的竞争中,如果没有能创造无形价值的想象力,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整个国家,都只会惨遭淘汰。没有阅读这种人文学的省察,未来竞争力的创造和创新构想的发现,却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2]。我国学者周国清认为,层出不穷的新媒介技术的出现都有其经济目的,读者的真正需求并没有被放在技术提供商的优先考虑中,“在移动数字设备等新媒体技术下,读者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新媒体影响的实验对象,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3]。本文拟从人文的角度指出,当代的数字阅读已经日益显示出其负面效应,数字阅读背后的推动力量不是受众的真实需求,更多的是国际资本为追求利润而建构的虚假需求,以期为消除数字阅读的消极影响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本文所说的“数字阅读”,主要是指通过手机、电脑与电子书阅读器等终端获取数字化信息的阅读行为。除了信息载体特殊之外,数字技术还使得数字阅读具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信息量大,二是传播速度快。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往往不为人所注意[4]。任何新技术都具有两面性,数字技术及其带来的数字阅读在使我们得到一些好处的同时,也会使我们失去很多。从人文视角来看,数字阅读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数字阅读影响深度思考
早在1930年代,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就对电报、电话等媒介技术对人类思考活动的影响进行了反思,指出“从象形文字、图形、绘画到字母,随着历史的进程而发展出一系列抽象的表达方式,它使得人们的交往更深入、更有思想性也更为有效。表达和接收之间有一段时间,让人们有思索的余地。……阅读、写作和绘画是思维的高度提炼,也是深刻思想和深思熟虑的行动的媒介,现在却被这种即时交流削弱了”[5](P213)。
真正富有创见的理论或发现都是深入思考的结晶,而思考需要对材料进行精简概括,以便更清楚地发现各材料之间的因果关系,过多的冗余材料会使思维陷入繁杂的信息中。思考也需要宁静澄澈的心理状态,需要与喧嚣的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大多数人都会有这种体验,数字阅读会伴随着来自网上的无穷无尽的诱惑,当放下正在阅读的材料去追寻网上其他材料时会被弄得精疲力尽,但最后又一无所获。
对于深度思考的阅读来说,最佳的媒介载体还是印刷文献。现在的电子阅读器越来越普及,但电子书阅读器处于一个难以解决的自我矛盾之中:如果它连线,等于打开了一个杂芜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随时会干扰受众的阅读状态,影响阅读效果;如果它不连线,只单纯地提供数字阅读材料,与纸质图书相比,它的优势又不复存在。电子图书的主要优势是其存贮量大,但是受众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阅读量有限。一个专业的研究者,一年之内精读五本专业的经典著作已经很难得,如果让其身边携带一个储存数千册电子书的数字阅读器,实在没有太大必要。有人用一年、几年甚至半生阅读康德的“三大批判”,携带这三本书与携带一个数字阅读器所需要的物理空间虽没有太大差别,但纸质版的“三大批判”,其阅读效果显然要好于数字版。接受一般的社会新闻,用什么媒介都无所谓,但如果要进行艰苦的思维活动,那么数字阅读与印刷阅读的差别则会导致巨大的差异。
因媒介技术进步而导致的由信息冗余和信息侵扰带来的困惑,很早就已经出现,只是在数字阅读普及的今天变得更加严重。卢梭在反思科学与艺术复兴的问题时,曾感慨因信息冗余而导致的知识异化问题:“只需仔细研究一下那些使人眼花缭乱和令人高深莫测的名目是多么无聊和毫无意义就行了;因为那些名目本来就是我们滥加于人类的知识的。”[6]他的思考和判断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当代世界出版强国――德国――是一个以深度思考而闻名于世的国家,这个国家近代曾经产生了多个优秀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群体。德国之所以有着悠久的印刷媒体阅读传统,部分原因在于印刷媒体更适宜深度思考。很多德国学者都担心数字阅读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削弱人类深度思考的能力。法兰克福书展前主席卫浩世认为,“书籍通过口语交谈、言辞交锋的论战,将理念从一个人传达到另一个人。网络、传真和电子邮件,这些新媒体只能传达标题、内容、价格和特定技术资料,却达不到深层的交流”[7]。
人的存在犹如自然界的一根芦苇,“我们所有的尊贵在于我们能够思考。我们必须通过思考提升自己,而不是通过空间和时间,那是我们无法填补的。因此,让我们努力地好好思考――在那里有道德的原则”[8]。
时代的发展不可逆转,我们现在已经不可能完全摒弃数字媒体和数字阅读,但是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智慧去驾驭和利用数字媒体。纸质阅读能更有效地引导思维进行抽象思考,这种思考是发现新知、锻炼思维最重要的方式。数字阅读,尤其是在线数字阅读更适合愉悦和刺激感官,但它不适合深度思考,而人类一旦在批判性思考方面弱化,其他各项事业的进步都会失去动力。
二、数字阅读使人们更脆弱孤独
并非每个人都喜欢孤独,但孤独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学会独处,适应孤独,并在孤独中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是我们一个重要的成长过程。当我们在阅读中国古典诗词时会发现,古代的通讯技术虽不发达,但在幽居独处之时,古人能学会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一花一叶一缕风一滴露皆可入诗境:“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9]虽然是一个人独处,个人心灵却拥有无限的空间,自然界的一切都与心灵相通。即使是情人或夫妻之间被关山阻隔也不会影响彼此的感情,反而会给双方留下美好的想象空间,这种空间可以纯化情感,提升思想。“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10]。这种因相距遥远而导致的音讯不通和相思之苦在媒介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虽不会出现,或者会大大减轻,但是今天的人们很难体验到那种历经岁月深沉酝酿的情感。在数字阅读时代,人们被碎屑无聊的信息包围,交往虽然越来越密切,但是情感越来越脆弱。
这种感受与经历非中国文士所独有,美国名著《瓦尔登湖》深刻地影响了一部分美国人的心灵,作者梭罗早在19世纪中期就对现代传媒业的负面效应有过反思:“我觉得有没有邮局都无所谓,只有很少的重要信息是需要邮递的……如果你掌握了原则,何必去关心那亿万的例证及其应用呢?对于一个哲学家,这些被称为新闻的,不过是瞎扯……然而不少人都贪婪地听着这种瞎扯。”[11]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也认为:“取消人类直接交流上的限制,其危险性在初始阶段好比众多人口涌入一个新的地方,它增加了发生摩擦的机会。”[5](P214)
在传统媒体环境中,我们虽可以通过选择不接触而获得独立的空间,但大部分数字媒体具有入侵性,比如手机一旦建立了一个联系网络,从技术上说,就有随时遭受信息入侵的可能性。对此,杨秀建深有感触地指出,“自从有了手机,俺就与源源不断的手机短信结下不解之缘。垃圾短信、黄色短信、广告短信铺天盖地防不胜防,碰到开会或正式场合,不断爆响的手机短信提示音让俺成了引人注目的另类。尤其是节庆期间,有事的没事的,关系铁的关系一般的,顶头上司或者同事,总会有些人发来短信,虽然大多是美好的祝福,但一看到从网上下载的情感干巴巴但语句精美的段子,心里就莫名反感,一看到被无数次转载过的枯燥乏味的短信,心里就有一股被欺骗蒙混的感觉,但俺还要装出情真意切感激涕零的样子回复,因为俺背负不起冷漠孤傲的骂名”[12]。手机的数字阅读一方面使用户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并与身边的人联系更密切,但同时也会使人饱受信息侵扰之苦,一些“情感干巴巴但语句精美的段子”使人更感到孤独疏远。
美国社会学家雪莉・特克长期致力于网络使用与数字阅读的研究,她发现,过度依赖数字阅读来获得心理慰藉是当代人尤其是很多年轻人的共同问题,这将降低人们认识和反省自我的能力。在当代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人的心理十分脆弱,而数字沟通方式会使人们的心理变得更加脆弱。从表面上看,数字阅读的便捷性使人们的交流沟通变得更为简单,省去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实际上,人们的关系反而变得更加疏远。过度依赖数字化交流会使我们失去独处的能力,而只有独处才能使我们更好地集中思想。“当我们缺乏独处能力的时候,我们联系别人仅仅是为了减少焦虑感或者为了感觉到自己还活着。这时候,我们并不是真正地欣赏别人,而是把他们当作支撑我们脆弱的自我感的备用零件。如果我们不能够独处,我们会更加孤单”[13]。
三、过度数字阅读会对健康造成损害
如果说数字阅读对深度思考、个人独立空间的负面影响可能还是见仁见智的话,那么它对受众健康的影响则是有目共睹的。早在2003年数字阅读方兴未艾时,香港理工大学康复治疗科学系在电脑普及率较高的香港进行了一项有关电脑使用的调查,从中发现,在接受调查的83位研究对象中,由于长时间使用电脑工作,他们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颈肩背痛。研究小组认为,如果不加以治疗,或者改变阅读和工作习惯,这些疼痛会进一步转变为难以治愈的肌肉劳损,情况严重者甚至会丧失工作能力[14]。
随着电脑、手机等数字阅读器的不断推陈出新,功能越来越多、款式越来越丰富,有关数字阅读引起的健康问题的案例也越来越多,一些问题的严重程度让我们触目惊心。2012年,据《南方日报》报道,广州一名7岁的男童因长时间玩iPad,感到头痛难忍,经医生检查,发现他颈椎的生理弧度已经发生改变[15]。2013年5月,英国媒体报道了英国一名4岁女童因玩iPad上瘾而患上了强迫症,家人禁止她用iPad玩游戏后,她竟出现了兴奋、失眠、流泪、流涕、出汗、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症状。所有的电子屏幕都会产生比较强烈的光刺激,这种刺激会引起视神经疲劳,导致视力下降。而电脑的电磁辐射也得到科学研究证实,这种辐射会影响脑细胞,对处于发育期的儿童伤害更大。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由于过度使用数字产品,近年英国14岁少年的高层次思考能力只与1976年12岁孩子的相当。过度使用iPad与过度的数字阅读会使孩子“习惯了依靠电脑查信息、做算术,孩子的动脑机会越来越少,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都可能受到影响。同时,手机、平板屏幕总在不停地切换,也不利于注意力的培养”[16]。
过度的纸质媒体阅读虽然也会引起身体伤害,但纸质媒体很难连续数小时吸引读者保持一个姿势进行阅读,更没有强光和电磁辐射对视力或其他身体机能造成损害。数字阅读则不然。“媒介即信息”,数字信息的接受和阅读媒介更多是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不是引发人的深度思维。数字信息的传播者为适应这种媒介形式,会不遗余力地使传播内容迎合受众的阅读心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使受众欲罢不能,这种阅读行为不利于身体正常机能的恢复与调整。
因此,对数字阅读之诸种弊端,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如今,数字技术、数字出版和数字阅读正以势不可挡之势向前发展,除了数字技术的推动之外,资本的逐利动机也是一个潜隐而强大的力量。当数字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在技术和法律两个方面都得到完善之后,数字出版商会试图建立一个成本更低、利润更高的商业模式。而数字阅读媒介产品,无论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还是电子书阅读器,都属于价格昂贵而利润丰厚的商品,这些商品之所以如此畅销,固然有其自身的技术优点,但这种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建构出来的,背后的推手是财大气粗对利润永远饥渴、永不满足的国际资本。关于数字阅读,中国科技史专家江晓原曾尖锐地指出,“透过无数双紧盯着iPad屏幕的眼睛(视力正在迅速损坏中),我们不难‘诗意地’看到,这正是乔布斯们的‘大势’。用不着和我争辩在iPad之前还有Kindle和汉王(再之前还有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呢),我的意思是说,如果卡尔・马克思活在今日,他会毫不犹豫地指出:这就是资本的‘大势’”[17]。如果我们在研究当代数字化现象时,不把这个隐藏的力量纳入分析框架,就不能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数字化将会把我们带向何方?国际资本力量如何解决数字化带来的各种问题?他们是这些问题的制造者还是解决者?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思,否则,将如江晓原所预言,“如果有一天,某些国家的法律宣布某些网络游戏为数字,甚至宣布iPad为,我也不会感到多少惊奇――我甚至相信,如果人类在以iPad为典型代表的‘科技创新’之路上迷途不返的话,这样的一天早晚会到来”[18]。
四、结语
总之,数字技术与数字阅读所带来的上述三个方面的负面影响都已显现,未来它还将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其他方面的负面影响,目前我们尚且无法确知,因为一项技术的所有影响,通常在它使用几十年后才会充分显现。但我们必须对此保持高度审慎的态度,正如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曾在《数字化生存》中所说的,“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数字化生存也不例外。我们将会看到知识产权被滥用,隐私权也受到侵犯。我们会亲身体验到数字化生存造成的文化破坏,以及软件盗版和数据窃取等现象”[19]。英国《经济学人》刊文指出,“正如垃圾食品泛滥意味着人们在饮食习惯上需要严格规制一样,垃圾信息泛滥也意味着人们在浏览习惯上需要更守规矩”,并建议“妻子或丈夫看到对方沉迷于手机时,可以把这该死的玩意儿扔出窗外或者扔进水桶”[20]。从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来看,数字化确实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但我们应以多元思维方式认真审视这一趋势。
[参 考 文 献]
[1] [美]练小川.数字时代的阅读[J].出版科学,2009(2):18.
[2] [韩]李正春.对数字时代出版市场与阅读环境变化的诊断及预测[J].边铀铀,译.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
[3] 周国清.读者及其阅读方式变化与编辑主体的自我调适述议[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52.
[4] [美]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
[5] [美]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M].陈允明,王克仁,李华山,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13.
[6] [法]卢梭.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3.
[7] [德]卫浩世.法兰克福书展600年风华 [M].欧阳斐斐,蔡鼓颖,天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27.
[8] [美]罗洛・梅.心理学与人类困境[M].郭本禹,方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4.
[9]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14.
[10]胡云翼.宋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60.
[11] [美]梭罗.瓦尔登湖[M].徐迟,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2:27-28.
[12]杨秀建.自从有了手机[N].广州日报,2011-11-6 (B6).
[13]Sherry Turkle.Connected but alone[EB/OL].(2012-03-10)[2013-11-15]..
[14]人民网.长时间打电脑易患肌肉劳损[EB/OL].(2003-12-23)[2014-05-23]..
[15]曹斯.男童玩iPad 玩出颈椎病[N].南方日报,2012-10-17(GC06).
[16]冯秋瑜.触屏一代“伤不起”[N].广州日报,2013-5-29(C8).
[17]江晓原.谁的大势?凭什么我们必须顺从它?――关于电子书(数字阅读)是大势所趋[J].编辑学刊,2012(5):27.
[18]江晓原.苹果到底想怎样改变我们的世界?[J].中国图书评论,2012(4):108.
“从北青报到北青Pad”,在建党90周年党报(刊)事业发展成就展的北青集团展台前醒目地标有此广告语。从字面意义已可见传统报业对数字化转型这一蝶变的理解与决心,这也与“报纸消亡论”有些不谋而合。只是需要说明的是,内容不会消亡,消亡或被革命掉的应该是承载内容与产品的形式,即介质。而与此相关,如果媒体内容的载体改变了,那么内容也会与之前发生很多改变与衍生,例如付诸于数字终端之上的媒体内容会逐渐走向更加复杂与多元的市场化,会在销售新闻信息之外产生其他的延伸服务。于是,媒介生态的产业链也会由此而爆发又一次的革命,未来我们获取新闻信息和实现许多其他诉求会融合并轨在一个渠道进行,今后新闻媒体的内涵与外延也将会有全新的定义。
iPad要革传统媒体的命?
20lO年,一场由苹果iPad引领的移动终端革命波及全球,平板电脑由此进入人们的视野,它区别于电脑与智能手机,然而又兼具很多特性,并且抢眼的“移动”魅力与随心所欲的应用体验着实吸引并吻合了当下受众的消费需求。同时,iPad也在阅读领域深深地影响并启发了媒体的变革。从2010年至今,国内外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加入到iPad化的队伍中,选择将内容在iPad上线或许是顺应时展的必由路径,但如果只是简单盲目地跟从与追随,而没有真正对iPad阅读方式的受众体验做深入探究,没有持续稳健的人力和资金投入,恐怕也只能像是投向茫茫戈壁的一粒沙,会毫无声息地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
因为,对传统媒体来说,移动终端在数字化的今天已经严重不同于传统的纸质,它在一定的程度上要求内容编排与产品服务与时俱进,这给了媒体更多发挥和想象的空间,是挑战也是机遇。纸质阅读是线性的、连续的,它的优势在于可以进行深入研读、品味细节,同时也有助于培养阅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而移动网络阅读侧重于形象思维,满足快餐式、浏览式、碎片式的受众体验。
目前,国内很多传统媒体已选择了在iPad上线,媒体特性与资金实力的不同铸就了各自不同的呈现方式和实际效果与收益。与北青选择自己开发和运营移动终端不同,更多的媒体选择了与苹果合作,借助对方的强势平台展示和销售自己的内容,如人民日报、南方报业、中国新闻周刊等等。《新闻晚报》副总编辑韩自立认为,和iPad合作最大的问题在于双方有没有把结合点看透,在内容的互动、赢利模式、打造结合点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摸索。
据了解,眼下能够在iPad稳居下载排名前列的纸媒往往拥有自身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如果一些媒体只是做“搬运工”,仓促上线后简单地把内容搬到iPad上,再频繁地修订版让读者更新,这无异于是在漠视iPad的媒体特点和读者的阅读习惯。
数字化让传统媒体更灵动
正如北青Pad制作团队所形容的一样,移动阅读终端是一场媒体的革命,它分别在材质、平台、体验和功能等方面实现了超越。“纯粹阅读的报纸即将成为历史”,移动阅读终端高度注重用户体验与个性化需求,很多时候技术显得尤为关键,因为它们不仅把内容资源的供给成本降低,而且延伸到更有想象力的丰富应用中,为用户提供好玩、便宜、高效、多选择的阅读解决方案。
在移动阅读终端上,读者可以通过连接无线网络阅读到感兴趣的报纸和杂志,最新资讯触手可得。而更为人性的是,媒体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和实用价值,通过微博、社区网站等与他人实现互动。正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所说,“现在新媒体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点对点,有网状传播,所以它可以聚集、互动、链接。如果iPad要成为主流性的传输,它一定要适应这样的网状传播。”
反观媒体人,由传统媒体转变到新媒体,载体变了,内容变了,方式和渠道也变了。一系列的改变起点于人又回归于人,即有了受众的需求于是产生新的产品与服务,由此投射到内容生产者――记者与编辑,他们会顺应并探索出更为先进的传播方式。北青集团新媒体部负责人王磊说,“数字化时代的记者应该是全媒体型”,即记者要具备新闻采集的多项技能,除传统要求外视频等新技术手段也要掌握,在新闻理念上要有突破,并且在实践中全媒体记者也能更加真实地感知到自己的价值。
在未来,数字化阅读方式势必要求每一个媒体从业者都思考内容与服务的开发和应用,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关注用户的个性需求和独特体验,这是媒体人的角色定位。北青Pad的研发和问世,从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本土传媒力量在数字化终端平台的尝试与开拓。据北青新媒体部负责人介绍,北青Pad不仅仅是服务于北青集团自身旗下的传统媒体,而是采用了开源特性,投入市场后会欢迎同行传统媒体的加盟与合作,吸纳更多的国内传统媒体共同打造这一更符合中国人阅读习惯的数字终端,为纸媒的转型和发展寻路。
形式真的大于内容么?
数字化时代,媒体内容的呈现方式有了革命性突破,这也给作为内容生产商的媒体提出巨大的挑战,要如何顺应时代?要如何挽回流失的受众和读者?要怎样和终端生产商谋得利益实现双赢?对比新媒体,过去的传统媒体生产流程和盈利模式更倾向于单一,如今的媒体要做转型就一定要转变观念,媒体概念要由从前的狭义转变为广义。
胡晓东,电子书阅读器开发与应用推广公司“多看”副总裁。针对Kindle入华,他曾发表过两篇文章,独到的观点引发众人热议。胡晓东任职的多看,属于小米科技旗下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吸引了各方的目光,而其针对Kindle推出的多看系统,在官方版推出前被公认为最好的Kindle中文系统。带着对多看的好奇和对电子出版市场未来发展的种种疑问,记者对胡晓东进行了采访。
提高产品质量是关键
众所周知,造成国内电子书市场环境恶劣的最主要因素是盗版泛滥,但行业对此却一筹莫展。
对此,胡晓东表示,正版打不过盗版,原因其实很简单——正版的体验不比盗版强,甚至不如盗版。传统出版社由于历史原因,数字资源质量较差,在转码时错误很多,而盗版是手打的,准确率高于正版。“用户更多为品质付费,而不是为道德付费。”他表示,正版要打败盗版,手段就是在电子书制作过程中加大投入,精益求精,为读者提供更好的体验,同时产品定价不要太高。
尽管这样做成本很高,但考虑到数字出版的特点(后期复制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还是划得来的。胡晓东介绍,为了保证产品不被盗版,多看研发了先进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高昂的破解成本足以令盗版者望而却步。“盗版的可恨不在于免费,而在于浪费了版权的价值,如果让做内容的人挣不到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行业就难以维持了。所以正版战胜盗版,就是把品质做到极致,同时做好版权保护。”
Kindle不会引发阅读
对于“Kindle将引发国内数字阅读”的观点,胡晓东认为“挺可笑的”。胡晓东坦言自己曾经是Kindle的狂热追随者,但近年来移动设备的发展改变了他的看法。他认为未来主流电子阅读设备将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而非专用电子阅读器。
“两年前我们根本无法想象今天的手机会如此的强大,而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跟视觉相关的行当,从黑白到彩色的进化又反过来的,黑白照片只是‘范儿’,但不是主流。”而目前的彩色纸墨水技术还并不成熟。其次,电子墨水技术(e-ink)也无法满足用户对滑动手势操作和提供相关音视频内容的要求。“最重要的是,有一个设备能实现所有功能,尽管有一些缺陷,但你不用再买一个设备了。因此,我们认为Kindle将会吸引小众的深度阅读用户,但大众的主流阅读是在手机上。”
推行全网比价后果难料
对于亚马逊图书“自出版”业务是否会与出版书号制度相矛盾的问题,胡晓东认为,技术发展速度过快会导致管理滞后的现象出现,目前我国新闻出版管理相对开放,只是对平台提出一些原则性的管理要求。“书号是纸质书时代的东西,未必适用于互联网,有关部门对这个问题目前还在探讨和研究,管是肯定要管的,但也要考虑到行业发展,不会管得太死。”
相反,对于亚马逊在人华过程中可能遭遇过多监管政策限制的观点,胡晓东则表示了不同意见。“从国家角度来讲,对这个领域还是蛮开放的,我们并没有发现它(亚马逊)在竞争中受到什么限制,相反,正因为没有太多限制,造成了他对竞争对手的挤压。”他联系近日电子书市场的价格战对自己的观点做了进一步解释:“Kindle有一个全网比价系统。例如,有一本书是它独家的,它就卖得巨贵,如果不是独家的,它就一定会卖得比你便宜,在反垄断管理完善的地区这样做是不行的。所以说我们的管理对它没有造成限制,相反正因为管理不足,它有很多新的玩法,打击竞争对手。”
胡晓东认为,如果任由亚马逊在国内推行全网比价模式,后果难以预料。“包括当当、京东的‘免费一元起’,有些人说是扰乱行业秩序,但其实是无奈之举,因为没有办法,是亚马逊先挑起的价格战,当当和京东从某种程度上讲属于应战,而不是自己挑战。”
多看好书多交朋友
胡晓东承认,制作高质量的电子书就意味着要担负比同行更高的成本,但他对于这一模式的持续发展充满信心,因为付费用户的增长速度远超预期。“多看付费用户的忠诚度非常高,回头率超过50%,平均到每一个用户头上,月消费额是8块钱,年消费额就是近100块钱,这是非常高的。所以,我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有什么理由对这个产业没信心呢?只要我把书做好,就一定能把书卖好,得到用户的心是最重要的。”
胡晓东向笔者介绍:“‘多看’有两个含义,一方面来讲,我们企业的发展愿景是让中国人多看一本书,第二个是多看书,多交朋友。第一点说明我们并没有从纯商业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我们并没有说我们要去做移动互联最大的公司或者怎么样。至于第二点,不同于纸书时代,社会化的阅读会成为未来主流。比如,以前接触文字主要是通过纸书,而现在是通过网络社交。很多时候,看到一个新闻,你的第一反应是‘我去评论一下’,这种交流很重要。多看在坚持不断地走精品化阅读路线和社会化阅读路线,这是我们的方向。”
数字阅读的未来难以想象
对于Kindle进入后国内电子书市场的发展前景,胡晓东给出了自己的预测。“在电子墨水屏这块,Kindle会实现垄断,但这只是小众领域,中国的数字阅读不能靠电子书阅读器拯救。其真正的爆发期和发展机会在手机阅读。这个爆发期的来临比我想象中来的要快,我原来认为可能要三五年,但现在我们数据的增长速度超乎我的想象,所以我觉着可能两三年左右会爆发。这可能是一个几百亿甚至上千亿元的市场,可能比今天的传统出版市场规模还要大。”
对于记者关于电子书内容难以摆脱“休闲快餐”的疑虑,胡晓东表示,不能以当前的技术水准来推断产业的发展。“我们在做多看前,也曾经认为休闲阅读是主流,但随着我们工作的推进,这些想法在不断地被刷新。”胡晓东认为,视觉技术创新的应用领域往往经历由“”-“无聊经济”-文化教育三个阶段。
关键词:数字阅读 儿童 阅读需求 电子书
一、国内外数字阅读与对纸质阅读对比研究
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体的兴盛,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电子书、移动客户端阅读为代表的数字阅读逐渐开始占据阅读市场,传统阅读面临数字技术的严峻挑战,关于纸本阅读与数字阅读孰优孰劣有了争论。
Fathi M. Ihmeideh[1]和 Alexis R[2]通过对低幼龄儿童的研究发现,在分别进行纸质书阅读和电子书阅读后,根据词汇等语言标准看,电子书的课堂阅读效果明显优于纸质书。但在注意力、语言、亲子互动效率上,起决定作用的是阅读内容的质量。同样,王佑镁[3]以眼动仪对小学四五年级学生研究表明,在数字阅读情境下,样本的阅读成绩高于纸质阅读,在理解、认知上无差别。
也有相关的早教研究表明,纸质阅读仍是孩子阅读的根本。Sara Price通过对2-3岁学龄前儿童的平板和传统物理的纸质绘画对比研究发现,iPad的使用并没有产生新的触摸活动形式,而只是介质的改变。耿姝[4]认为,从纸质阅读开始才是最重要、最为孩子以后成长的关键。杨鸲[6]通过对包括北京、河北、内蒙古等地家长的调查反映,相较于数字出版物,作为消费主力的家长仍然更愿意选择购买纸质出版物。2015年1月,美国知名童书出版传媒公司《2014儿童与家庭阅读报告》称,77% 的阅读过电子书的儿童称,他们仍然偏爱纸质书。
二、数字阅读环境下的阅读需求及影响研究
数字阅读指使用数字设备阅读以语言符号为主的数字文本内容。其相对应的英文为 Digital Reading。随着手机、平板的普及率愈高,尤其是移动数字媒体的低龄化普及,儿童(青少年)的数字阅读呈现内容、动机、行为的新特点。
(一)少年儿童的数字阅读社会性需求
社会化阅读,在数字化阅读基础上融合社会化媒体的特征,对文本的消费乃至生产实践都将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李武[7]对上海初高中生微信阅读研究发现,青少年开展社会化阅读活动主要出于是“社交性动机”。
(二)数字阅读对儿童认知影响
在王佑镁[8]、姜洪伟[9]的研究中发现,从注意、感知、记忆、思维与问题解决、言语与想象这五个层面,熟练于数字化阅读的未成年人在思维水平,言语与想象能力有良好的表现。被调查儿童和家长对在线阅读效用大多持肯定态度。半数以上的家长认为有正面作用,但应限制时间与内容。
三、教育信息化视角
(一)儿童电子书发展研究
电子书,通常也被称为数字书(Digital Book),是一种用电子文档形式呈现的出版物。电子书进入教育领域早已是世界性趋势,全世界包括韩国、美国、法国在内的50多个国家计划推广“电子课本”。美国教育部及联邦通信委员会在2012年就宣布争取在2017年前后,让全美K-12公立学校都用上电子课本。目前,韩国目前该计划目前正在约50所学校内试点。
林巧雯[9]、王李莹[10]探究了体验设计应用于儿童电子书设计的关注点,在多终端多平台的背景下,提出应将相关儿童数字阅读产品品牌化。然而电子书局限性也很明显,Adriana G. Bus[11]对学龄前儿童和幼儿园的儿童的调查发现,数字化阅读导致阅读理解能力退化。
王帆[12]提出儿童图书APP应用发展框架,针对童书APP应用现存的版权和盈利模式问题提出了建议。Natalia Kucirkova[13]调查发现,支持开放内容的APP,教育作用越积极。
(二)移动学习与中小学电化教育研究
电子书包。为践行教育信息化,提高教学效果,基于电子书包的新型教学模式成为中小学校进行改革的重要途径。从近几年的文献来看,教学模式研究占绝大部分,研究者包括高校研究人员和中小学一线教师,其研究结果真实反映一线教学实际情况。管珏琪[14]等人的研究中,将电子书包与具体学科结合,对师生的实际教与学的效果的结论都是正面积极的。
(三)数字阅读素养
邹一斌[15]提出,数字化课堂需要重视,提高教学互动与教学效果,根据2012年PISA测评结果来看也是大势所趋。
四、数字媒介与儿童阅读推广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中国8省市5861名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二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随着年级升高,各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均在提高。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对对经典文学作品、时事政治新闻等内容的喜爱则在初中时最甚,为满足儿童数字阅读需求,需要大力推广。陈丽冰等从数字图书馆建设、公共图书馆具体工作实践、儿童数字阅读素养教育等方面建议了图书馆儿童数字阅读推广和强化的途径。
五、文献综述小结
>> 关于数字时代提升文化传播力的思考 关于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阅读的思考 教师阅读的文化思考 关于档案数字化的思考 关于汉台区数字林业建设的思考 关于数字时代历史教学的思考 关于数字艺术教育的思考 关于“山寨文化”的思考 关于电视文化的思考 关于文化强国的思考 关于文化养老的思考 关于山寨文化的思考 关于“旅游”的文化思考 关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建设的思考和对策工作 数字阅读下图书馆的文化传承作用 探究关于数字阅读与图书馆的危机 对数字出版与未来阅读的思考 图书馆数字化阅读的思考 关于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孙桂华.数字化阅读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农业网络信息,2011(7):61-63
[3]聂震宁.出版转型与阅读文化重建[J].现代出版,2013(1):5-10
[4][5]屈明颖.全民阅读 当下数字阅读发展趋势解读[C]//柳斌杰,邬书林.中国出版年鉴2011.北京:中国出版年鉴社,2012:262-263
[6]数字化阅读发展迅猛 增势均强于传统阅读[OL].[2012-05-16].
[7]朱咫渝,史雯.新媒体时代数字化阅读的审视[J].现代情报,2011(2):26-29
[8]爱立信报告称中国农村手机拥有率升至90%[OL].[2013-04-16].
[9]邴正.当代文化发展的十大趋势[J].天津社会科学,1994(1):59-63
[10]吴燕,张彩霞.浅阅读的时代表征及文化阐释[J].南京大学学报, 2008(5):132-136,144
[11]常凌翀.数字时代阅读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J].出版广角,2012(11):80-81
[12]周宪.重建阅读文化[J].学术月刊,2007(5):5-9,19
[13]刘艳妮.数字化阅读对传统阅读的影响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1
[1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5]张红艳.关于3G时代建设和完善手机图书馆的思考[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1(2):24-27
[16]张晓武.中国数字出版的未来和希望(上)——风起“云”涌的变革与趋势:专访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23):40-43
【关 键 词】数字时代;阅读方式;理性选择。
【作者简介】 任文京,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河北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
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编辑出版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任明硕,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馆员,主要从事图书馆学和阅读文化研究。
一、呼唤阅读的紧迫感
199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做出决议,决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读书的问题成为联合国的议题,一方面说明阅读已经成为世界性话题,另一方面也说明当今阅读出现了深刻的危机。阅读是个人的事,但是如果阅读风气每况愈下,就会变成社会问题,因为它会直接关系到民族素质,从这点上来说,阅读又不单单是个人的事。我国目前阅读现状令人担忧,根据《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提供的数据,2011年我国国民人均阅读图书仅为4.35本,比2010年4.25本多0.1本。而韩国人均阅读图书为11本,法国为20本,日本为40本,俄罗斯为55本,以色列最高,达到64本,这让我们这些文明古国的子民颇感汗颜。近年来,围绕阅读问题,各地政府出台相关措施,或成立阅读学会,或开展城市阅读活动,每到“世界读书日”,各地举办一系列活动,请专家做报告,大讲阅读的重要性。可是四月份一过,又回归平常,年复一年,阅读的效果并不明显。
有文章分析,纸质书阅读持续低迷,原因是数字出版的冲击,数字阅读代替了纸质阅读,从而也导致实体书店近年来纷纷倒闭。照此说来,纸质书阅读量低迷,数字阅读量一定会增加。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2010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为0.73本,2011年只有1.42本。2011年阅读纸质书和电子书的数量一共才5.77本,与上述国家的差距依然很大。第九次全民阅读调查结果还显示,网民上网的主要活动是娱乐,72.7%的网民上网是聊天、交友,50%的网民是在线听歌和看电影,41.5%的网民进行网络游戏,只有16%的网民阅读网络书籍和报刊。看来,纸质书的阅读量不高,与数字出版、网络发达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最根本的原因乃是我们心浮气躁,功利性太强,以致许多人认为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工作没有多大关系,与自己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对阅读的无知,更是对阅读的误解。
二、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各有优长
从1995年确立读书日至今短短十七年时间,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数字出版的突飞猛进,打开了数字阅读的新天地,传统的阅读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这恐怕是当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未曾预料到的。今天,“世界读书日”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阅读的方式既包括传统的纸质阅读,也包括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数字阅读。令人眼花缭乱的是,提倡数字阅读的学者极力赞扬其长处,并声称未来是数字阅读的时代,纸质读物终将消亡;而钟情纸质阅读的学者盛赞传统阅读的好处,把数字阅读说得一无是处。其实现在急需的不是这种令人无所适从的争论,而是实事求是地分析不同阅读方式的优长和不足,指导读者如何根据不同内容和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使读者在浮躁不安的时代尽快沉潜下心来,进入阅读的情境中去,不管是进行纸质阅读还是数字阅读。
相对于数字读物,传统纸质书的历史要长得多。其实,在纸张出现以前,记录文字的载体可能比纸质更长,如龟甲、兽骨、竹简、帛等等。不过,纸张的出现仍是一场革命,尤其是印刷术的发明,对知识的传播和积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在保留下来的古代文化,载体大部分以纸质书为主。所以,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数字出版日新月异,我们自然会对纸质读物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但任何新事物出现,都代表了时展的趋势,数字出版也是一样,是对传统载体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完全地否定。纸质读物和数字读物是互补而非对立的,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的关系也是如此。纸质读物的优长是有一种亲切感,更易于反复读、深入读甚至可以做批注和注释,阅读纸质书很少受到干扰,读者更易进入内容深处,与作者进行精神对话,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书香。而数字读物的优长则是储存量大,占用空间少,可以把相关性的大量资料聚合在一起,检索和浏览非常便捷,有音频和视频帮助我们阅读,内容更新速度和传播速度快。我们提倡纸质阅读,当然也不反对数字阅读,只是不提倡把数字阅读变成娱乐化阅读、游戏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