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端餐饮调查报告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19 05:32: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端餐饮调查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端餐饮调查报告

第1篇

猪肉价格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市猪肉价格持续下跌,从收购价格来看,我市1月生猪的收购价格为16元/公斤左右,2月收购价格为14元/公斤左右,3月收购价格为12元/公斤左右,目前收购价格为10.6-10.8元/公斤,一路呈下跌趋势。从批发价格来看,我市猪肉1月份的批发价格为19.8元/公斤,2月份的批发价格为18.5元/公斤,环比下降6.57%,3月份批发价格为16.88元/公斤,环比下降8.76%。截止到4月24日,我市猪肉的批发价格为15.5元/公斤,较1月份下降21.7%。从零售价格来看,1月份我市猪肉零售均价为24.1元/公斤,2月份零售均价为23.51元/公斤,环比下降2.45%,3月份零售均价为22.89元/公斤,环比下降2.64%,截止到4月24日,我市猪肉的零售均价约为19元/公斤,较1月份零售均价下降21.16%左右。

二、猪价持续下跌的原因

近期猪肉价格下滑属全省乃至全国趋势,我市猪肉价格下跌主要受生猪养殖业壮大,猪肉加工产业发展较快,导致市场供大于求,价格下跌。此外,受生猪节后波动效应影响,造成猪肉价格下降,加之公款消费、赈酒风得到遏制,造成餐饮行业对猪肉消费需求不旺。

1.生猪出栏增加导致供大于求。近两年来,随着国家在养殖方面投入的增加,一些生猪养殖大户和养殖场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极大的提升了广大养殖户的养殖信心。规模养殖户剧增,生猪养殖户积极补栏,生猪生产得到快速发展。而生猪及猪肉的市场需求却相对稳定,从而导致供过于求,从市场规律来讲,供大于求必然会引起价格下跌。

2.市民消费结构转变导致需求量降低。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肉类商品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逐渐从以猪肉为主的消费转向以牛羊肉、鸡肉等肉制品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猪肉消费量。加之春节刚过,许多家庭都还储备有大量的腌腊肉品,对新鲜猪肉的需求量减少,也是造成猪肉价格下跌的一个重要原因。

3.餐饮行业对猪肉的消费量下降。自2012年底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了一些规定、禁令,对公款消费、赈酒宴都进行了严格整治,我市也积极响应,各种茶话会、团拜会、升学宴、生日宴已基本取消,加之从中央到地方的厉行勤俭节约之风,我市的餐饮行业尤其是高端餐饮行业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猪肉消费的需求量。

三、后期预测

目前生猪价格可能会跌入谷底,并在谷底持续一段时间震荡。预计随着农忙季节的来临,腌腊制品的逐渐减少,猪肉需求量会有所增加,猪价会缓慢回暖,并持续一段时间。加之国家对猪肉储备和外销的增加,将会拉动猪肉消费,生猪需求总量将会上升,从而带动生猪价格逐渐回升。

四、建议

一是建议政府在生猪产业化经营中要加大指导和调节功能,防止出现周期性价格波动;要大力扶持发展生猪产业协会和生猪专业合作社,并积极指导和发挥其作用。

第2篇

关键词:“国八条” 雅安 餐饮业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189-04

在新的历史时期,餐饮行业所面临的宏观环境(PEST)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央八项规定(简称“国八条”)的出台,从政策层面上限制了公务消费,以公务消费为主体的中高端餐饮企业被迫转型;经济条件的改善使人们对餐饮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价格的弹性系数变小;“有权消费、无权浪费”、“理性消费”等社会观念开始以改变人们的餐饮消费目的和习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选择就餐地的方式……。

四川省雅安市作为生态旅游城市,餐饮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外部宏观环境是企业自身的“不可控因素”,洞察规律、借鉴经验、适应变化是雅安中高端餐饮企业当前的不二选择。

一、研究问题的界定

餐饮业(catering)是通过即时加工制作、商业销售和服务性劳动于一体,向消费者专门提供各种酒水、食品,消费场所和设施的食品生产经营行业。根据经营者的业态和规模主要分为餐馆、快餐店、小吃店、饮品店、食堂等五大类。本研究主要关注餐馆。

餐馆根据经营场所使用面积或者就餐座位数可分为特大型餐馆、大型餐馆、中型餐馆、小型餐馆。本研究针对雅安的实际情况,简化为:大型500~3000m2(超过500m2或超过250座)、中型(150~500m2或75~250座)、小型(低于150m2或少于75座)。

根据消费的动因,本研究将餐饮消费行为分为公务消费、商务型消费、私人消费。

根据雅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餐饮企业的人均消费金额,本研究将人均消费50元以下的归为低端餐饮,50~100元的归为中端餐饮,100元以上的归为高端餐饮。

二、理论依据

(一)消费者行为理论

人们的欲望是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动因,欲望源于人的内在生理和心理的本性。消费者不仅是“经济人”(建立在消费完全是收入的函数和满足程度最大化基础上,强调的人对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更是“复合人”。从“复合人”的角度来看,消费者的需要体系除了物质性的、功能性的需要外,还有社会的、心理的和生态的需要,消费者的行为受到个人因素(生理、职业、经济状况、生活方式等)、社会因素(社会阶层、相关群体、家庭、身份地位等)、文化因素(文化、亚文化等)、心理因素(个性、动机、认知、学习、态度等)等多种因素的影。

(二)市场营销理论

市场不仅受企业内部因素(产品、资金、技术、成本、管理等)的影响,还会受外部宏观环境(政策与法律、经济与人口、社会与文化、技术与自然,简称PEST)和外部微观环境(竞争者与合作者、供应商和顾客群)的影响。市场营销就是要综合运用目标市场战略及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等,把适合的产品,以适当的价格,用适当的方式销售给尽可能多的顾客,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市场需要,并获取利润。

三、“国八条”对雅安餐饮业的影响

(一)统计数据分析

雅安作为生态旅游城市,餐饮业在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2011年全市有四星级宾馆4家,三星级宾馆10家,二星级宾馆10家,上规模的中餐企业20余家,上规模的火锅酒楼20余家,地方特色餐饮60余家,星级农家乐50余家,特色小吃店50余家。餐饮业与全市经济一样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提高,为旅游产业、第三产业和全市经济增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国八条”的颁布,无疑对雅安的餐饮业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一些高端餐饮企业更是陷入了经营困境,面临着重新“洗牌”和被淘汰的危险。

根据雅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从消费形态看,近几年雅安餐饮收入状况如下: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12年12月,“国八条”出台后,就对雅安餐饮行业产生了显著影响,餐饮业的增长速度急速下滑。2011年属于正常增长,增幅为14.7%;2012年,由于12月份收入骤减,全年增幅降为12.6%;2013年和2014年,更是进一步下滑,2014年增幅降到了3.0%。

从星级宾馆经营情况来看,影响总体趋势也是基本一致的。2012年,星级宾馆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为4.17%,而餐饮收入的同比增长率达到11.4%,餐饮收入对于星级宾馆的营业收入贡献度较高(由于报告期为当年的7月,星级宾馆营业收入和餐饮收入还未受到“国八条”的影响,基本能够反映平时的正常情况,一般情况下,星级宾馆年底营业收入和餐饮收入都会有大幅增长)。2013年,受“国八条”和“芦山4.20”地震的双重影响,星级宾馆的营业收入和餐饮收入都受到了重创,出现了严重的负增长,其中餐饮收入同比降幅更高达43.44%。尽管这其中包括了地震带来的影响,但“国八条”显然也对星级宾馆的经营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星级宾馆中,四星级和三星级的影响步调基本一致,差异不太明显。

(二)餐馆访谈分析

对本地部分餐饮企业进行了访谈。受访的47家餐饮企业包括大型餐饮5家(其中中餐3家,火锅2家),中型餐饮19家(其中中餐9家,火锅7家,西餐3家),小型餐饮23家(其中中餐17家、火锅4家、快餐2家)。以2011年为基期,调查期为2012、2013、2014年,除了年收入外,对元旦、春节、“五一”、“国庆”(含中秋)等重要节假日和6~8月(毕业季)的收入情况进行比较。从访谈统计结果如下:

1.2012年,由于“国八条”是年底才出台,还没有对餐饮业产生明显影响,全年总收入和2011年相比,增幅都在11%以上。其中5家大型餐饮都在15%以上(2012年元旦、春节期间更是高达19%)。

2.2013年,由于2012年底“国八条”的出台,对餐饮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突出地表现在元旦、春节的传统旺季不再旺,高档餐饮更是直接步入“寒冬”。5家大型餐饮企业中,除2家火锅有8%的增长外,3家大型中餐企业全部亏损,且同比降幅都在45%以上。中型餐饮企业中,17家中餐企业有9家保持了个位数的增长,2家持平,6家出现负增长,7家火锅和3家西餐均无明显影响。小型餐饮中,17家中餐都保持了正常增长,增幅均在10%以上,4家火锅中除1家负增长准备转让外,其余均有增长,增幅在6%~8%,2家快餐的增幅均超过15%。

3.2014年,通过逐步调整,部分亏损餐饮企业扭亏为盈,但总体形势仍不乐观。但元旦、春节和毕业季等重要节点明显回升,“五一”、“国庆”期间,餐饮企业的收入水平也在旅游业回暖的带动下呈现明显增幅。

(三)消费类型分析

根据消费目的不同,我们将消费类型分为公务消费、商务消费和私人消费三种基本类型。因“国八条”是2012年年底才出台的,对2012年的影响还不明显,2014年部分中高端餐饮企业的应对策略已经产生效果,因此,我们以2012年的数据代表“国八条”出台前的消费结构,以2013年的数据代表“国八条”出强后的数据,访谈结果整理如下:

1.受访的23家小型餐饮企业在“国八条”出台前后承接的100%均为私人消费,可见“国八条”对小型餐饮企业的消费结构基本没有产生影响。

2.受访的中型餐饮企业中,西餐和火锅企业承接的消费结构在“国八条”出台前后也基本保持一致;而中餐承接的商务和公务消费在“国八条”出台之前加起来已经占到了2成,在“国八条”出台之后降到了1成。可见,“国八条”对中型餐饮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餐类,对西餐和火锅的影响并不大。

3.大型餐饮企业中,“国八条”出台之前,火锅私人消费约占81%,但公务消费已经达到了13%(其中主要是行政和企事业单位内部和部门之间的节假日消费),如果再加上商务消费,则也接近达到了2成。“国八条”出台后,承接的公务消费大幅减少,仅占到了5%;大型中餐企业在“国八条”出台之前,公务消费最高(达到43%),私人消费不到1/3,公务和商务消费加起来则超过了2/3。“国八条”出台后,公务消费降到了19%,而私人消费猛增到58%(节日家宴和婚庆消费增幅最大),商务消费也略有下降。

总体来看,由于小型餐饮企业承接的基本上都是私人消费,所以“国八条”的出台对小型餐饮企业并没有产生明显影响,相反,对公务和商务消费依赖较大的中高端餐饮企业影响则较为显著,尤其对高端中餐企业影响巨大。

四、应对策略

(一)雅安部分中高端餐企业的应对措施

面对“国八条”带来的影响,雅安的中高端餐饮企业纷纷寻找应对策略,以期尽可能减少政策因素带来的缺失。某大酒店召集员工共商策略,通过广泛收集建议,采取了一整套组合拳应对策略:一是根据部分上班族快生活的需求,及时推出了营养煲仔饭,价格虽然略高于街面小店的煲仔饭,但优雅的环境和大厨的名气吸引了不少顾客光顾;二是根据酒店的传统特色,将原来主要用于早餐供应的特色小吃“茶香包子”新开了外卖窗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市民排长队购买回家作为早、晚餐;三是降低了包间的用餐标准,并推出了一批“实惠菜”;四是努力争取各类家宴和婚宴,某饭店根据市场对自助餐的需求,适时推出了比较有特色的海鲜自助餐,并推出了网上团购;某宾馆发挥独特的环境优势,大力宣传和争取“草坪婚礼”。

(二)其他地方中高端餐饮企业的应对策略借鉴

从全国来看,“国八条”影响的主要也都是中高端餐饮企业,其中又以高端中餐受影响最大。2013年国内近60%的餐饮企业遭遇下滑,其中多是高端餐饮和星级饭店,尤其是以商务接待、公务消费为主的大型酒店和宾馆。据国内4家A股餐饮公司的2013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4家餐饮企业共实现营业总收入39.37亿元,平均增长率为-9.0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合计3.9亿元,平均增长率为-139.14%;除易食股份实现了净利润同比增长外,湘鄂情、全聚德和西安饮食净利润均为负增长(来源:证券日报)。成都美食之都促进会的《2013成都餐饮业调查报告》也显示:2013年,餐饮企业客源综合比例中,公务、商务消费由2012年的35%下降为10%,降幅71%;餐饮平均利润率由2012年的9.65%下降为9.3%;2013年品牌高端餐企业绩普遍下滑20%~50%,严重者下滑70%。成都望江楼公园竹林精舍、浣花溪公园寒舍、文化公园同春园等7家高端餐饮会所被迫关停。

在政策形势的影响下,中高端餐饮企业纷纷采取应对策略,尽可能减少损失,谋求通过转型带来新的增长。北京高端餐饮转型的四种主要思路包括降低菜品价格、开发亲民项目、涉足团购并布局商超,以及为百姓增加餐饮以外的增值服务。比如万柳阁餐厅以前以粤菜和高档菜品为头牌,一个月内经过两次修改,向家常菜靠近,去掉了原菜单上价格高出100元的菜品,多数菜品价格集中在40~60元,增加了20元左右菜品的比重,最便宜的清汤面价格为10元。除粤菜外,还增设了湘菜、川菜等,并尝试推出京味家常菜。取消了人均计价的做法,全部按实际消费收费。乙十六餐饮集团历经一个月停业调整,新开业后,仅保留“官府满坛香”和“紫气东来”两道高端菜,其余200元以上的菜品全部取消。菜单调整前,高端菜品占50%,人均消费400~500元左右,调整后,70%的菜品价格在100元以下,增加了30~60元菜品,人均消费降到了100~200元。同时,还通过大众点评网、美团网和糯米网上开设团购项目(摘自北京商报)。

成都美食之都促进会和餐饮业主推出了十大转型措施(降低运营成本、降低人均消费标准、进军城市综合体、拓展食品工业产品、降低人力成本、开展团购业务、开展外卖业务、拓展海外市场、延长经营时间、关门歇业),减少损失,希望能为高端餐饮业找到转型的出路。地处锦城湖附近的悟园为了改变大众对酒楼奢侈“高大上”的感觉,推出更能被成都人接受的火锅,将川菜馆一楼包间改成了大厅消费,取消了最低人均消费规定,同时还推出了团购消费。还在其他地方陆续开设了一些“苍蝇馆子”来坚持川菜经营。成都凯宴美湖酒店餐饮有限公司在经历了严重亏损后,调整了经营战略,原来700元左右的人均消费现在已降到100多元,还针对会员推出了微信预订服务,为会员提供增值服务的同时,加强互动性,并且增加客户的忠诚度,赢得会员信任。宽巷子3号以往最高的人均消费是380元/位,2013年底在大众点评网等展开团购和优惠券业务,同时推出更多的大众菜品,降低消费标准,人均消费下降到了为200~300元左右,团购人均消费仅100多元(摘自中饭协网)。

福州国惠大酒楼不仅将六成高级厨师换成了中级厨师,推出了更多容易被普通市民接受的大众菜,甚至还开展了承接外场宴席提供上门服务的业务。

(三)大众化――中高端餐饮企业的转型困境

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由于市场收窄,迫使中高端餐饮企业被迫转型,其中最为主要的转型就是所谓的“走亲民路线”,竞相效颦地“降价”,将雅间转成大厅,餐饮行业开始出现“高端做中端、中端做低端”层层下压的现象。但相关资料显示,“大众路线”只是转型中的一条小路,单纯依靠“大众化”,或许可以在短期客流量方面取得一定突破,但营业额和利润增加并不明显,不少中高端餐饮企业都陷入了“大众化”的转型困境。转型难的主要原因包括:

1.消费习惯的影响。在小型餐馆就餐的多数受访者表示,习惯了小店的“快速、实惠”,虽然也知道不少高档饭店也不再“高不可攀”,但一下子过多地降低消费价格也很容易引起消费者的质疑,还间接地会降低品牌口碑的影响力。部分受访者就表示:除非有外地朋友来或者确实需要“绷面子”的时候,一般不会选择去高档酒店。甚至有受访者表示,“去高档餐馆消费少了自己都不好意思”。所以中高端餐饮企业向低端转型很容易“叫好不叫座”。

2.经营成本的影响。高端餐饮前期装修投入大,还承受着房租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价格上涨和各种相关税费多“四座大山”(来源:海南日报),和餐饮市场中原本的中低端餐饮企业相竞争,虽然在名气、品质、环境等方面可能占有优势,但在经营成本方面却明显处于劣势。以成都锦城湖的悟园为例,尽管酒楼转型走平价亲民路线后生意有细微好转,但对比于初期数千万的投资和每月至少30万元的运营成本,可谓杯水车薪,酒楼至今不仅没有回本,还处于“很惨”的亏损状态。所以中高端餐饮企业向低端转型很容易“折本赚吆喝”。

3.品质降低的影响。受经营成本的影响,不少高端餐馆在向低端转型的同时,也不得不相应地降低品质,比如食材的选择、配料的搭配、餐厅的服务等方面都可能相应地“缩水”,使原有的品牌被贬值,而且在未来也很容易因为政策或市场原因转型失败。此外,通过降低品质即便可能增加部分“小客户”,但同时也可能失去一些“大客户”,导致“捡到芝麻丢了西瓜”。

事实上,在病急乱投医的压力下,很多高端餐饮企业把“大众化”错误地理解为“低价化”。纵观世界上的高端餐饮企业,比如法国和意大利餐厅,其实走的基本上都是“高价路线”,生意照样火爆。“国八条”后,在高端餐饮遭遇“寒冬”的情况下,上海正大广场新开张的“雕爷牛腩”将咖喱牛腩饭订价为118元一份,牛腩面订价为128元一碗,看起来绝不便宜的定价,偏偏很多年轻人宁可等候2小时也要尝一尝。其原因就在于这些高端餐厅能让消费者体会到顶级的人生享受,从而愿意为高价买单。可见,转型之路并非只有“亲民路线”一条,“大众化”也不等同于“低价化”。在餐饮市场中,消费群体各有不同,各餐饮企业需要认真分析各类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准定位,在服务和特色上做足文章,做出特色。

(四)雅安中高端餐饮企业转型策略建议

相关资料显示,在“国八条”的影响下,虽然中、高端餐饮总体在走下坡路,但是部分有特色、不以公款消费为主的中、高端餐饮却从中获得了发展C会,高端商务餐饮和特色高端餐饮,市场需求依然很大。从前期部分中高端餐饮企业的转型探索来看,雅安的中高端餐饮也不宜简单地依靠“降价”来解决当前的困境。通过了解餐饮行业的整体走势、调研消费者的行为科学、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就雅安中高端餐饮企业的转型策略建议如下:

1.在品牌特色上下工夫。在餐饮业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雅安的“干老四”似乎并没有受到“国八条”的明显影响,其最大和秘密就在于把“砂锅雅鱼”作为品牌特色菜吸引消费者。只要一提到“吃雅鱼”,首先就会想到“干老四”。作为首家茶文化主题酒店的西康大酒店,其“茶文化”品牌特色也成为了该酒店餐饮的一大亮点,就包括其外卖的包子也主打“茶香”特色。青年路的贡椒鱼也因为有“雅安必吃的十大名店”而天天爆满。调研数据显示:在“有品牌特色、环境好、服务好、价格合理”四个因素中,外地食客异地就餐时,超过73%首选项是“有品牌特色”,环境、服务和价格考虑相对较少,都在7%左右;本地人在宴请外地亲朋时有,也有超过57%的人首先选择“有品牌特色”的店,出于“面子”考虑,“环境好”排在第二,达到28%,“服务好”和“价格合理”基本一致,分别为8%和7%;只有在本地亲朋聚餐情况下,把“价格合理”作为首选的才超过了30%。可见,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在选择就餐时,价格的弹性系数相对较小,行话讲“一招鲜,走遍天”,中高端餐饮企业只要在“品牌特色”上下够功夫,即使价格较高也同样能长期吸引食客的关注。

2.在营销渠道上下功夫。几年前,电视、报纸是包括餐饮在内的各类营销推广的主要渠道,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80后、90后逐渐成为“买单”的主要群体,餐饮企业在营销渠道方面,也需要突破原有的模式,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好移动互联网工具。市场调查显示,目前不少中低端餐饮企业和一些特色美食已经开始广泛地通过网络渠道进行营销。去哪儿网、高德地图等众多移动互联网平台,过去主要用于异地搜索酒店,现在“周边美食”搜索功能再辅以网络团购、智能预约、晒图评分等全新功能,成为了食客选择就餐的重要工具。中高端餐饮企业也应广泛借鉴,用好新兴媒体和网络平台传播自身的品牌文化,在营销渠道上多下功夫。

3.在拓展服务上下功夫。在公务接待中,中高端餐饮企业只需要根据各“接待办”的需要,提供“豪华的包间+高档的菜品”,服务领域主要于包间里和餐桌上。拓展服务,一方面是拓展服务范围,承接各类商品展会、新产品推介会、公司新闻会、学术交流会等各类大中型活动都会涉及到与会人员的餐饮问题,中高端餐饮企业需要有敏锐的信息洞察能力,及时跟进从而拓展服务范围。同时还可以挖掘一些地方传统文化习俗,积极推出一些富有特色的“文化宴”、“习俗宴”。另一方面是拓展服务链条。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在商务和私人消费中,“一条龙”式的服务越来越被消费者所接受和喜爱。以婚宴为例,在承办传统的婚宴时,酒店一般只负责提供预订的餐饮与宴请大堂。但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酒店除了提供基础的餐饮服务外,可以通过拓展服务链条,如参与婚庆场景设计与氛围打造、婚礼结束宾朋安顿的策划等都环节,以全方位地拓展服务带动餐饮服务。

[基金项目:雅安市社科项目“国八条对雅安餐饮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YA2014B01)]

参考文献:

[1] 中国烹饪协会2013年度中国餐饮百强企业分析报告

[2] 孔令眙.“国八条”背景下高端餐饮如何以转型谋出路[J].城市经济,2014(5)

[3] 卢玉祥.海南高端餐饮企业转型发展对策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年12月上

[4] 黄永胜,胡建玲.转型发展路径探究[J].商业经济研究(曾更名《商业时代》),2015(18)

[5] 郑伟,童光森.新形势下高端餐饮业发展思路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2)

[6] 张国立.高端餐饮如何走出经营困境的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4(8)

[7] 吴昊,王进.高端餐饮业转型的困境c对策[J].商,2014(1)

[8] 陈立.论高端餐饮的转型[J].科技资讯,2014(16)

[9] 刘艳.国家新规背景下高端餐饮业的管理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15(10)

[10] 黄永胜,胡建玲.基于SWOT理论的国内高端餐饮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11)

[11] 吴坚.解密高端餐饮转型困扰[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3(2)

[12] 施晶明.厉行节约背景下高端酒店餐饮业转型之对策思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作者单位:雅安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雅安 625000)

第3篇

由于餐饮主业遭遇寒流陷入巨亏,2013年以来湘鄂情开始在转型的道路上频频出招。

从湘鄂情并购的公告中,我们能看出它在“赶潮流”。2011年和2012年湘鄂情并购的对象主要集中在餐馆行业。2013年这家公司开始涉足时下热门的影视和环保行业。

不过,从湘鄂情的财务状况来看,目前依靠自有资金完成当前的并购计划并不现实。此外,记者发现,其并购对象之一中视精彩仅靠六部电视剧支撑全部营收,未来盈利能力令人怀疑。

餐饮主营巨亏5.6亿元

湘鄂情2月27日晚间的2013年年报显示,公司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8亿元,同比下降41%;实现净利润-5.64亿元,同比下降789%。

对于2013年公司的业绩表现,年报是这样描述的,“2013年是公司历史上亏损最为严重、经营最为困难的一年。”

公司称,报告期内,面对公司酒楼业务严重亏损的局面,公司及时对酒楼经营政策进行调整,对于亏损严重扭亏无望的部分门店进行了关停,团餐快餐业务保持了平稳增长。

湘鄂情此前一直定位于中高端酒楼业务。而自从2012年底中央“八项规定”政策出台,实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规定后,公司高端餐饮受到重创,2013年陷入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亏损中。

从主营业务收入的分布地区来看,北京、上海和湖北是2013年公司营业收入最高的三个地区,分别为4.24亿元,1.73亿元、0.94亿元,同比降幅均超过40%。

银河证券分析师周颖认为,“2013年~2014年间公司餐饮主业仍在进行持续调整:一方面大幅降低酒楼消费水平;另一方面,继续加强快餐团餐业务。目前公司已经获得高铁、民航配餐服务资格,未来将逐步开展配餐业务。”

今年三宗并购超6亿元

湘鄂情2013年开始并购中昱环保、晟宜环保两家公司,进军环保业。2014年开年后,公司又收购了天焱生物、中视精彩和笛女影视等公司股权,染指生物环保和影视业。

受并购消息影响,二级市场上,湘鄂情今年以来股价震荡上行,其年初至今涨幅近30%。

由于收购资产的盈利能力存在不确定性,其中风险不言而喻。

此外,公司并购资金也是捉襟见肘。年报显示,公司2013年末货币资金仅为0.82亿元,应收账款也仅0.44亿元,两者合计仅为1.25亿元。

仅2014年上半年收购天焱生物和笛女影视的价格就超过6亿元,这几乎是公司账面可流动资金的5倍。

显然,以目前湘鄂情的财务状况来看,以公司自有资金很难支撑2014年的并购项目。

中视精彩靠六部电视剧支撑营收

目前并购的项目中,唯有中视精彩没有给出最后的并购价格。在中视精彩《未来三年发展战略规划(草案)》中提到,一家上市公司出资不少于3.6亿元,收购中视精彩51%的股权。

据悉,中视精彩主要以拍电视剧为主。电视剧业务收入来源有播映权的转让和版权销售。

2013年,中视精彩营业收入6807万元,同比增长196%;净利润达到1348万元,扭亏盈利,同比增长271%。而这些收入全部来自于六部电视剧,分别是《莞香》、《楚汉争霸》、《麻姑献寿》、《猎天狼》、《天仙配后传》和《先锋1931》。其中,《天仙配后传》贡献的最高,达到2912万元。

我们将其与光线传媒的电视剧业务进行了对比。2013年度光线传媒投资发行并产生收入的电视剧有《天狼星行动》、《四十九日》、《乱世书香》、《抓紧时间爱》、《红酒俏佳人》、《精忠岳飞》,获得收入7037万元。

对比可知,中视精彩的电视剧经营能力和光线传媒旗鼓相当。和光线传媒投资出品的电视剧相比,在主创团队和播出平全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中视精彩如何能在电视剧的营业收入上和光线传媒旗鼓相当?

对于中视精彩营业收入的问题,记者采访了中视精彩的监事王华莹,她表示董秘现正在韩国出差,要等董秘回国后才能答复记者。

中视精彩的财务尽职调查报告显示,公司2014年的预期营业收入将近3亿元,净利润达到5236万元,将是2013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4倍左右。其中《楚汉争雄》的营业收入贡献最多,达到1.0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三成。

第4篇

一、我区的商业服务区的发展现状

(一)街道商业服务区的发展现状

据调查,街道的商业发展主要集中在车坊、车坊农贸市场等,占地面积均较宽,主要的业态是超市、餐饮、银行等为民服务的产业,其中一区商业街就有商户约20家,便利中心约商户50家,三区商业街约商铺20家;还有家园一区至九区公建房,占地约3000平米,主要经营便民超市。以上的商业服务区都属于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另外还有位于1089号的财富广场,有商户43家;位于连葑路的连葑路商业街,拥有16家商户的个体商户,2012和2013年的销售额分别为990万和495万;以及位于商业街、农贸市场等,销售业绩均是很可观的。以上的商业服务区均隶属于娄葑富民公司。

(二)天地源橄榄湾花园小区商铺信息

据调查报告显示,天地源橄榄湾花园小区的商铺占地总面积为3436.7平方米,包含了很多产业,如业主支东霖的213台球店,占地面积最宽330.91平方米;业主李欣欣的204摄影店和303牛津英语培训班,占地面积分别为265.54平方米、168.18平方米;业主陈莉的210房产中介、金龟子琴行、纵横地暖,占地面积分别为173.26、128.42、128.42平方米等,其中还有业主吕绍煌的306跆拳道馆、业主孙伯祥的103医疗器械等店铺,总之,天地源橄榄湾花园小区的商铺聚集了各种便民服务的产业,但其中也还有390.76平方米的商铺为空置房,还未出售。

二、我区与一线城市的差距和不足

就目前我区的商业服务的发展情况而言还是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与等一线城市还有差距的。我区的商业发展缺乏大型的商业品牌入驻以及现在跟湖东欧尚对接的一些中高端商业广场等,像、车坊等属于待开发的地段发展力度还不够。另外据调查显示我区的商业服务发展有被垄断的现象,众多的产业基本上就被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跟娄葑富民公司所占有。

第5篇

秉承着庄园的意志,2011年,法国勃艮第世代酿酒家族的后代本·高迪(Benjamin GAUDET)和他的妻子徐可杰(Kejie GAUDET)带着他们的葡萄酒事业进入中国市场,创办香堡酒业。

葡萄作为一种农作物,从每年3月葡萄树发芽长叶开始,到5月开花,8月结果,9月采摘,再发酵酿制葡萄酒,每个环节都灌溉着农民的心血,中间还要经历酷暑、冰雹、害虫的考验。因为一直在法国接触葡萄酒,本·高迪和徐可杰比许多进口商更敬畏产品,并重视庄园的意见,企业的理念也来自于此。由此,在燥热的中国葡萄酒市场,香堡酒业的经营方式有点特立独行,企业团队用4年时间做调查报告,摒弃任何形式的概念营销和商业赞助,只跟那些资源共享的企业跨界合作,让原汁原味的法国葡萄酒流向中国市场。“在西方市场,一个有历史、品质的产品,无论是液体、糖果还是手袋,只要放进去心血,都希望得到正确对待,香堡酒业的愿景也是如此,希望自己的葡萄酒能得到经销商和消费者正确对待。”徐可杰说。

瞄向中端阶层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近两年正是中国葡萄酒市场最“疯狂”的时期,假货泛滥、品质良莠不齐、标价混乱、渠道芜杂,但最坏的时代往往有最好的商机。选择在2011年进入中国市场的香堡酒业就是出于这样的想法。“乱是由于消费者没有被引导的机会!”徐可杰说,酒商把葡萄酒当成可口可乐卖,全国铺货,把蛋糕做大,但葡萄酒是有限的。在行业不专业的阶段出现了最高峰的乱局,说明行业要洗牌,而最乱的时候进入,其实是最好的商机,特别是从做品质、服务、专业的角度而言,现在最需要清新的企业出现。

2007年已到香港发展的本·高迪和徐可杰一直关注中国市场,但他们还不敢贸然进入,而是谨慎地做了4年的市场调查。“1年是做不了市场报告的,一定要3年以上才有一个比较靓的数目。”在欧洲从事市场学、社会学研究的徐可杰自称是市场调查的“老手”。从2007年开始,香堡酒业团队对北京、江浙、广东沿海地区、云贵川四大区域展开实地调查,以数学模型+问卷形式寻找市场缺口,4年的市场调查报告有近5厘米厚。

从调查结果看,中国消费者对葡萄酒这种“舶来物”的认识明显缺乏引导—怎样才是一款好的葡萄酒?假酒太多,跟哪个经销商买酒?除了送礼,消费者在家里请人吃饭喝酒该去哪里买到性价比高的酒呢?而产生这种需求的多是中端消费阶层。徐可杰说:“沿海城市有近10%的中产阶层找不到东西买,太贵的不是买不起,而是不能经常买,但他们依然有这种消费欲望,价格太低的,由于工作背景和生活背景影响,他们已经具备识别产品品质的能力,不想买太差的,导致的结果是这部分人大批地到香港消费。”但葡萄酒就是生活用品,徐可杰觉得应该让中端消费者在自己的城市买到真正进口的葡萄酒,而不是花200元交通费去香港买一瓶300元的酒。

透明的上游资源

细看中国进口葡萄酒板块,法国葡萄酒一枝独秀,去年占到市场的半壁江山,还一直处于上升状态。法国葡萄酒的地域标签似乎有着神奇的魔力,在中国土壤上深得民心,而香堡酒业的背景恰好顺应“地利、人和”。出身于法国勃艮第世代的酿酒家族,本·高迪家中就有13个葡萄酒庄园,其中一部分有600年历史,家族的实力让他在当地采购时得天独厚,他找到了20多个家族、50多个庄园向香堡供货。这些百年历史以上的庄园,并不是当地的超大型庄园,但走中型偏高端路线,服务本土为主,而在传统酿酒文化深厚的法国,应对当地竞争比出口竞争难得多,获得当地人的认同就是对葡萄酒品质最高的肯定。徐可杰说:“很多这类型的酿酒家族需要有品质、实力的进口商一起合作,这不是资本的实力,而是资源的实力,我们能把酒和家族的来历说清楚。”

在食品行业,你无法卖出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本·高迪做的就是把法国本土人,甚至是自己喜爱的葡萄酒原装、原支、原液进口到中国,消费者可以在网上找到每款酒来自哪个村落、哪个庄园,信息都是透明化。为了保证酒的品质,从葡萄酒离开庄园后那一刻起的每个环节,本·高迪都非常严谨,选择运费高出几倍、有280年历史的德国知名物流公司,专柜上船,到广州后储存在恒温仓,成本比其他城市高出更多,但他情愿成本多些,也不愿意某一个经销客户无法顾及仓储而产生质量问题,还不时到酒窖检查。本·高迪坚持认为,最基本就是尊重产品,如果仓储达不到要求的话宁愿不做。

因地制宜的经营模式

充沛的上游资源是香堡的底气,在品质上硬打硬让人无可厚非,但在下游的链条上如何满足中间阶层需求,是它更重要的课题。香堡的答案是文化宣传和专业道。

走进广州香堡,左边墙是模仿某世界名画,用多种几何图形组合、近10米高的木质酒柜,酒瓶在其中“纵横交错”,二楼的休闲区挂着著名画家吴冠中的油画作品,吊顶以黑玻璃黄金分割装饰。这是香堡在国际招标后,由法国、意大利、中国三个团队共同完成的作品。很多中间阶层的消费者被这别具一格的设计吸引而走进香堡。

更吸引中间阶层的是拿起酒杯品尝葡萄酒,和人交流酒文化。徐可杰说,他们更愿意向顾客介绍每款葡萄酒的不同,以品鉴会、餐饮、知识培训等形式,告诉他们葡萄酒的区别在于产区、土壤、天气,不同的提子和混酿比例,不同酿酒师的哲学,新世界和旧世界味道的偏好,果香和木香的感觉来源……“很多中产阶级喜欢听这些,对他们来说,喝的不是液体,而是一种文化,让他觉得握着酒杯可以跟人交流。”

现在,香堡酒业共有48款酒,覆盖了江浙、广东、四川等不同区域的口感要求,每个城市各有主打产品,而不同城市的经销客户也有不同的经营模式。徐可杰对团队的市场触觉非常自信。跟客户接触后,团队会在当地做市场调查,了解该市场的产品类型,估计销售渠道在哪、整个销售容量、哪些营销模式可以结合客户资源,最后给出经销客户方案—香堡金钥匙,也是一份5厘米厚度的报告。

以上海和广州为例,上海是一个有消费能力,但没有消费量的城市,所以上海香堡的模式是cafe & bar。“有一定的消费能力,证明有一定的消费时间可以坐下来消费。”徐可杰分析说,广州市场比上海市场更难做,难在它有一定的消费量,而没有一定的消费能力,这证明广州顾客的消费时间比较短。广州客人认为自己不会喝很多,也不想付配餐的钱,所以他到店里买酒后直接带回家,再和几个朋友一起吃饭,share一瓶酒,所以广州是酒窖形式。“在上海,两人一小时喝完一瓶酒,再加上小吃、甜品,跟在广州4个人花半小时share一瓶酒相比,人均消费能力高出很多。”

资源共享的跨界营销

让葡萄酒流向中间阶层的酒杯,有很多种营销方式,传统广告、赞助体育赛事、品鉴会、自助餐……但“不管黑猫还是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市场效果是最强有力的证明。

“葡萄酒都是庄园人的心血,他们不希望用商业赞助去对待,我们的活动从没有赞助。”本·高迪和徐可杰有意避开过于商业化的营销形式,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沿用西方的营销理念—一个有历史、品质的产品,只要放进去心血,都希望得到正确对待。

除了跟餐饮结合、鉴赏会、家族调酒师分享葡萄酒知识和法国风土人情、给大型人力资源公司培训等传统方式,到目前为止,香堡只与能资源共享的企业跨界营销合作。“企业觉得香堡有实力去帮他们搞活动,能推广各自的文化,只有这种情况下我们才做,这才是最真实的跨界营销。”徐可杰说。现今,香堡已两次牵手广州知名建筑事务所—筑原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举办筑原学堂,进行纯粹学术性的交流。除了讲解葡萄酒知识和盲品外,还介绍世界最著名的酒庄设计。“我们对整个酒庄设计系统都很了解,甚至灌溉、排水这些细节,设计师都很喜欢这些知识。”徐可杰说,跨界的还有艺术和时尚界。广告界知名人士黑马大叔亲自提画作酒标;与爱马仕设计师Cecile Seksaf合作,举办葡萄酒与法国手工订制箱包鉴赏会,吸引众多名人,法国副领事、法国商会会长也都慕名而来。

做最难的口碑营销

经过一年磨剑,香堡的重要网点已经覆盖山东、江浙、广西、云贵川、广东和湖北,以餐饮、零售店、跨界营销产生的团购效应三种主要方式拓展市场。一年里香堡每月持续增长,徐可杰很高兴见到市场持续的消费力,经营模式也并没有水土不服。“中国的经销客户很优质。”她认为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和孔夫子的影响,都很好学,只要给机会尝试,他们就能展现出色的学习能力。

近几年来,本·高迪和徐可杰多次带着经销客户、部分员工到法国葡萄酒庄园实地观摩,分辨40年的葡萄藤和20年的差别、每款提子的不同,以及如何浸泡、压榨、过滤、进桶、发酵,让他们见证酿酒的每道工序。“即使是家财万贯的庄园庄主,每到9月份的采摘期,他们都会脱下西装革履,和农民一起摘下一串串葡萄。”徐可杰希望客户看过之后也能领略大自然的魅力,正确对待产品。

葡萄酒如果要原装、原支、原液、原品质出口,就意味着不能做大规模。“农作物跟手工品一样,都是做不大的,只有工业化的东西,例如可口可乐才能做大规模。”

第6篇

这种以低浓度和混合果汁为卖点的新产品,能否在果汁市场杀出重围尚待观察。因为统一“多”系列和可口可乐旗下的“美汁源”已经在全国市场抢占了前一、二位的有利位置。除此之外,最早进入果汁行业并成为领头羊的汇源果汁,也不容小觑。

“百事推出纯果乐,目前对汇源没有影响,”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传播与公共事务总监曲冰认为。她谈道,对于果汁企业来说,产品背后的原料、渠道非常重要,尤其是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原产地,对产品质量和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的汇源,拥有31处现代化工厂,以及一百三十多条先进的原料加工、饮料灌装生产线,与300万亩果蔬原料基地相链接,形成了一个独具优势的原料供应布局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至今累计开发生产8种包装形式11类五百多种产品的果汁饮料。据权威调查机构AC尼尔森2006年的《零售研究饮料行业排名》,2006年上半年,汇源在高浓度果汁市场46%的份额几乎是其他品牌市场份额的总和,其在果汁行业的标志性品牌地位已牢牢建立。

市场占有率高低是产品是否赢得消费者最有说服力的指标之一,但是,仅仅拥有市场占有率似乎还不够:日渐增多的品牌和产品,使消费者选择的余地大大增加,品牌如果尚未完全建立起忠诚度,那么消费者是否敌得过新品的诱惑?每一款在细分市场定位准确、区分受众的后起之秀,是否会分割一贯沿袭“大品牌战略”的行业老大的江山?这一切,使果汁市场充满变数。

老品牌注入新活力

15年前,从沂蒙山区走出来的朱新礼,毅然辞去令许多人羡慕的铁饭碗─山东省沂源县外经委副主任一职,创造了中国人的第一个果汁品牌──“汇源”。1993年,第一批浓缩果汁生产出来时,朱新礼只身一人前往德国参加食品展,靠着优质产品和他的真诚,他拿回了数百万美元的订单,在沂源县这个小山城创造了一个小小的神话。

如今,作为中国汇源果汁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的朱新礼看到了汇源的成长。但是,一些新问题也摆在他的面前:如何让老品牌焕发新意?如何保持品牌的本色的同时又为其注入时尚元素?因此,面对市场上众多后起之秀咄咄逼人的发展势头,汇源加快了探索的步伐,而网罗各类优秀人才成为汇源的发展大计之一。2006年,曲冰进入汇源管理团队,担任汇源集团总裁助理兼传播与公共事务总监。

曲冰,年轻而又充满成熟的韵味,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汇源这个历经磨炼却依然青春萌动的品牌。当她出现在记者面前时,让人很难想象,眼前这位端庄、优雅的女士竟然有着出色的公关业绩:曾作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关部部长,成功运作了公司在A股上市;在任职北京汇中天恒投资公司公共事务总监兼新闻发言人期间,成功处理了震动业界的“健力宝事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当选2006~2007年度“中国十大杰出品牌经理人”……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果汁市场,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攻读MBA的曲冰深谙品牌营销之道。她认为,在市场上拼杀并取得非凡业绩的汇源,在现阶段特别要注重品牌营销。汇源要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不仅仅靠质量,还要通过差异化传播占据消费者的心智。

十几年的媒体从业生涯使曲冰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亮点。不经意间观看电视节目《赢在中国》,她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品牌传播机会,马上建议总裁参与这档节目。与此同时,汇源的品牌营销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汇源与MTV进行战略合作,对形象代言人袁泉、奇异王果代言人王宝强进行推广传播……更为“别出心裁”的是,在体育营销方面,汇源投入巨资赞助美洲杯帆船赛中国队,进入高端赛事。

“在此次美洲杯帆船赛中,中国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出征,汇源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赞助该项赛事的中国企业。这是一次很奢华的大手笔,由于它不像足球、篮球等普通赛事,从普通消费者中得到的回报不是很高。但此项赛事与汇源倡导的健康、营养、时尚理念相一致,与汇源的品牌理念‘并驾齐驱’,作为中国企业的责任感也让我们义不容辞,我们没有从回报的角度做更多的考虑。”

今年的汇源,在娱乐营销和体育营销上的动作明显大于往年。汇源,是否将从此由其一向沿袭的“健康”路线转向时尚、高端路线?

粗放营销不合时宜?

其实,汇源当初并没有明确提出要走时尚、高端路线,这一路线是由时间的推移自然形成的。

在品牌建设初期,汇源就注重走专业化路线,同时配合较为先进的品牌营销手段,很快便在行业内取得了一席之地。一句“喝汇源果汁,走健康之路”的专业性品牌诉求,配合各种果蔬汁饮料的开发、生产与销售,在短短数年间,汇源就跻身中国饮料工业十强企业,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在同行业中排名第一。以汇源为品牌名称的系列产品,如果汁产品系列、果蔬产品系列,甚至茶饮料系列,都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尤其是果汁产品系列,更是如此。可以说,在汇源的发展过程中,“喝汇源果汁,走健康之路”的专业性品牌诉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如今充分竞争的细分市场上,以“健康”为诉求的品牌传播是否还能像以前一样奏效?业内人士认为,当品牌竞争还没有达到细分化与多元化的时候,汇源的大品牌计划发挥了效力与优势,粗放的品牌经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当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出现时,粗放的品牌营销就变得不合时宜了。

如今,果汁饮料的细分市场上出现了更为强大的品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统一、康师傅、娃哈哈、健力宝、大湖、茹梦等纷纷在细分市场寻找属于自己的奶酪。“多喝多漂亮”“我喝我的果汁”等突出时尚、强调个性的品牌诉求,一下子就打动了相应的受众群。据了解,在鲜橙多上市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其单品单月销量就成为国内饮料市场的状元。

业内专家认为,对于消费者来说,果汁饮料的品牌定位就应该是健康,而汇源果汁的主要利益点也是健康,“喝汇源果汁,走健康之路”已教育了众多消费者果汁之于健康的重要性,而后来者强调美丽、时尚的品牌诉求,似乎更能打动那些追求时尚的现代消费者,诱惑消费者放弃汇源果汁。鲜橙多等果汁饮料其实是“踩着汇源的肩膀”走来的。

在曲冰看来,汇源带动消费者关注健康,并引导消费者消费果汁和果汁饮料,这是一条漫长的市场培育之路,汇源作为行业领头羊,是责无旁贷和无怨无悔的。对于“培养了市场,却让对手占尽风光”的问题,她并不认同。她认为,目前中国果汁市场虽然群雄争霸,但仍然处于市场培育期,只有一起把蛋糕做大,每个企业才能分到更多的蛋糕。汇源的目标是在今后两三年内,让果汁如同牛奶一样,成为消费者生活的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让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更健康、更均衡。

由此,曲冰和她所服务的汇源,仍在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消费者对于果汁的认识和了解。8月30日,汇源宣布启动“汇源100%健康早餐计划”,倡导营养均衡的早餐饮食,并将联合知名餐饮连锁企业和食品企业,共同为国民量身定做更营养、更便捷的早餐膳食组合。与此同时,汇源还着手进行“中国果汁健康消费调查”(其调查报告由专业调查机构央视CTR调研),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青岛、成都等六大城市居民进行调查,这也是中国第一个专业的果汁消费调查,对中国人果汁消费的一次大摸底。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果汁是生活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这份刚刚的果汁调查报告显示,纯果汁的饮用者仅占被访者家庭成员数的35%,中国每年人均果汁消费量远远低于国际水平,是欧美国家的1/50,而且对纯果汁消费的认识存在较大误区。

第7篇

10年前的娃哈哈童装,前几年的娃哈哈爱迪生奶粉,2012年的娃欧商场,到如今的白酒,娃哈哈的多元化之路一错再错,义无反顾。

大错之白酒之路

2013年11月企业界重磅新闻:娃哈哈集团投资150亿元,高调宣布进军中低端白酒业,“领酱国酒”即将上市。无论宗庆后如何高调、如何壮志雄心,老骥伏枥,其领导下的娃哈哈挺进白酒之路,注定坎坷曲折。

相对于曾经畸形迅猛增长如今拐头持续向下的高端白酒市场,中低端白酒的市场需求比较稳定,但竞争越来越惨烈。目前第一和第二阵营的白酒品牌都在倾力进军中低端。不幸的是,娃哈哈进军的恰是即将大洗牌的中低端白酒领域,更不幸的是,娃哈哈除了有钱,其他什么优势都没有!

没有渠道优势。娃哈哈貌似强大的饮料联销体系无法嫁接到白酒业,联销体的本质是买卖自由独立经销商制,而不是服从命令听指挥的营业部/子公司制。更何况,白酒和饮料的主渠道截然不同,白酒的主渠道是餐饮,这恰恰是娃哈哈饮料联销体系的弱项!以己之弱攻敌所长,胜算几何?

没有运营优势。白酒和饮料虽然都是液体,但是企业运营和顾客消费模式大不相同。饮料保质期短,白酒没有保质期;饮料单价每瓶数元钱,白酒动辄上百元;饮料自己喝,白酒是一群人喝;年轻人是饮料消费主流,白酒消费主流是中年人及老年人……娃哈哈擅长的“快决策快营销”、“海陆空整合传播”等优势无用武之地!

无人才优势。任何项目的成败由操盘人决定,宗庆后是饮料业经营大师,不等于是白酒业经营大师。财大气粗的娃哈哈本可以重金引进白酒业高级操盘手,但是基于娃哈哈“家文化”的坚持,基于娃哈哈无职业经理人生存的土壤,基于宗庆后先生一贯的亲力亲为,宗庆后必然会让自己的饮料业子弟兵运营“领酱国酒”的销售。

娃哈哈历史上曾经推出“关帝酒”、“百花露酒”,曾经销售过法国葡萄酒,都大败而归,这次会有例外的可能吗?

再错之零售之路

2012年宗庆后同样高调宣称:娃哈哈要投资运营国际精品商场、儿童专用商场及集吃喝玩乐为一体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可惜其首个试点——位于杭州钱江新城的娃欧商场开局不利。

在电子商务爆发性发展,传统商业巨头人人自危忙着转型的大时代背景下,宗庆后为什么还信心百倍,逆势而动战略性投资零售业?

贵为传统饮料制造业的巨头,娃哈哈仍然受各大商场进场费、条码费、开店费等名目繁多巨额费用的“剥削”,抗拒“剥削”,降低成本——这是宗庆后进军零售业的初衷。

宗庆后自认为的优势有:资金优势,这毫无疑问;成本控制经验优势,娃哈哈持续成功的秘密之一就是总成本领先战略;政府及地方关系优势;影响力优势,凭借娃哈哈的实力和宗庆后中国首富的身份,各路合作伙伴各怀目的不请自来等。固然,这些优势有些道理,但是相比于外部威胁和竞争劣势,这些优势如蚍蜉撼大树,可忽略不计。

电商对传统各类零售业颠覆式的冲击肯定会出乎68岁老人宗庆后的预料,沃尔玛、百安居频频关店,苏宁电器更名为苏宁云商,银泰百货转型……传统零售业已是各界公认的夕阳产业,即便是宗庆后很看好的三、四线城市商业综合体也已经日渐过剩,娃哈哈进军零售业的时机真不是时候。

隔行如隔山,零售业与制造业经营管理截然不同:企业文化,组织构架,流程管理,人力资源等,无空降兵生存土壤,无多元化集团管控模式,无成熟零售业运营团队,面对沃尔玛、家乐福、特易购等零售巨头,挑战万达、华润、保利等城市综合体运营的强劲对手,不知宗庆后优势何在?

多元经营之误

遥想2002年,娃哈哈多元化经营元年,宗庆后进军童装市场时豪言壮语:“娃哈哈童装3个月内组建2000家加盟连锁店,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10年后,娃哈哈童装年公开销售额只有2亿元,而且已经多年徘徊不前,真正的鸡肋。

回想2010年,娃哈哈爱迪生奶粉上市,宗庆后宣称要冲刺年销售额100亿元,3年过去了,娃哈哈奶粉的年销售额还是不到2亿元,在婴童奶粉业,市场地位连二流都算不上。

人无三头六臂,任何企业的资源也有限。当宗庆后及其团队分身分心多元化进军奶粉业、零售业受挫的时候,也是其饮料主业遭遇瓶颈的时候。

最近3年来娃哈哈纯净水、茶饮料、果汁饮料市场份额持续下滑,特别是曾经笑傲水业江湖的娃哈哈纯净水,竟然被农夫山泉、康师傅水陆续赶超,屈居行业老三之位。

最近3年的主力新产品娃哈哈啤儿茶爽、启力、格瓦斯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热闹了几个月后逐渐无声无息。这里面有偶然更有必然,如果没有多元化经营分散了宗庆后及管理层的时间和精力,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近年娃哈哈的饮料主业会做得更好。

宗庆后领导下的娃哈哈多元化经营之路持续受挫,表象是产品和服务定位不准,经验不足,执行不力。深层次原因是:个人角度,宗庆后本人的集权及自负;组织角度,娃哈哈没有专业而有经验的战略发展研究部门,没有严谨科学的战略决策机制。

宗庆后不喜欢咨询公司。娃哈哈曾经请过某世界著名咨询公司为其做咨询,宗庆后看了咨询报告后不以为然。宗庆后也不相信专业的市场调查报告:“很多调查报告都是不真实的,还不如我自己的直觉判断准确。”

第8篇

关键词:离岸外包;职住外移;工作外包;国际产业调整

美国高科技咨询机构——forresterresearch的报告称:“美国服务经济领域在经过了3o多年的持续扩张后,离岸外包将成为美国从追求发展速度向追求效率转变的一种催化剂。”

2004年6月10日,联邦劳工部宣布,2004年第一季度,美国因业务外包而损失的就业机会比例为2.5%。约有2/3的职位流动源自制造业,在第一季度的失业者中,制造业工人占1/4。这是该部门首次对外包所导致的就业机会损失量做出评估。

外包近来在美国引起的争议还远不止这些,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美国政府、民众和媒体对外包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呢?本文尝试从外包概念的兴起,其近年来在美国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来分析它对美国就业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的影响。

一、外包概念的兴起与离岸外包的发展

企业总是根据市场需求、竞争环境的变化来调整其组织的构造和边界。在上个世纪30年代,由福特汽车公司所倡导的“垂直一体化”战略所带来的所有权优势、规模效应、对供应链和市场的控制力,随着科技和通讯技术的发展、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和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而逐渐黯淡。由c.k.prahalad和gary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第一次提出的“外包”(outsourcing)概念在过去的l5年间一跃成为最有代表性的企业经营趋势。

所谓“外包”,指的是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企业专注于其核心业务,并借助企业外部的专业机构的资源完成企业内部非核心的、次要的或辅的功能或业务,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经营方式。其实质在于强调企业必须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有助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上,而把那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交给外部专业的服务供应商,获得成本和效率优势。

作为一种经营手段,外包的历史可追溯到200年前,但它在80年代开始才得以广泛应用,并从无价值增值的辅功能(如清洁、保安、餐饮供应),发展到关键的支持和增值性功能(如人力资源管理、审计it技术、制造、营销、物流),甚至延伸至研究与开发等领域。

伴随着更经济的运输方式的出现,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和通讯技术的变革,企业信息传递的成本降低,效率和质量得以显著提高,外部交易成本的降低使得在此之上建立的企业组织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地在市场和企业自身,在网络和一体化组织之间进行选择,从而使跨国界的离岸外包成为可能。

二、美国外包业务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就规模而言,外包从一种企业控制成本的手段,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业务模式只不过经历了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邓百氏公司在(《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研究报告中称:相比1997年23%的升幅,l998年全球年营业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中,业务外包的支出上升了27%,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的总支出增加至2350亿美元。米切尔·f·卡伯特联合有限公司于2002年6月发表的《2002年全球外包市场》的调查报告中指出,2001年全球企业对14.8%的日常运营业务进行了外包;全球外包业务正在以每年l9.6%的速度增长,美国占到了全球外包市场的2/3,其特点和趋势表现为:

1.大公司首当其冲。中小企业紧随其后从主体而言,外包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取得竞争优势、配合全球化资源配置而采取的经营战略。外包市场的2/3由大公司消费构成,1996年,美国年销售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公司中有25%选择了外包。2000年,年销售额l000~5000万美元的中小企业也很快加入到外包行列,选择外包的中小企业数量与1999年相比增长了约25%。外包不是企业能力弱的标志,相反,它为中小企业创造机遇,使其得以利用外包商在某一方面的专业化优势和规模效应,配合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位于美国中西部的it企业就早大公司一步,率先将部分业务外包至印度。

2.离岸外包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从外包活动实施的地域而言,当今的信息技术环境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企业寻求最佳外部资源的可能性,外包突破国界、地域的限制从本土扩展到海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据美国葛特纳机构的估计,2004年,有超过80%的美国企业考虑离岸外包美国的it工作,其中40%的美国企业将完成某些类型的外包,或者从非美国本土的服务供应商那里获得it服务。

在制造业,离岸外包已经从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手工制品、纺织品、轻工和化工产品),发展到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如汽车、飞机的重要零部件)。

离岸外包逐渐向价值链的上、下游拓展。为了节约研发成本,规避研发风险,处于价值链前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技术离岸外包逐渐兴起。据美国eiu(theeconomicintelligenceunit)1993年对50多家世界级大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企业承认,它们在90年代,接近或超过一半的技术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外部。外包的技术也从企业的非核心技术、容易购买的成熟技术、标准化技术转变为决定企业未来技术竞争优势的研发项目外包。另外,欧美很多企业将客户服务中心或售后服务的电话支持系统转移到了印度,又创造了售后服务外包的可能性,如at&t就将电话交换中心搬到了印度。

三、离岸外包对美国就业市场的效应分析

在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沃尔夫和另外两位经济学家合作的《减员在美国:现实、起源和后果》中归纳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就业市场:减员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新创造的职位数目长期而言远远高于失去的旧职位数目。据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创造的职位达到2400万个,同期失去的旧职位只有800万个。外包所引发的美国就业机会流失,特别是近来由高技术和服务为主的外包所导致的情况与90年代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异。

首先,虽然长期而言新创造的职位仍将远远超过失去的旧职位,然而短期来看,外包在过去几年新创造的职位并不比失去的旧职位多多少。按照美国经济研究机构的估算,2001年l1月,美国经济应开始由低谷回升,而到2003年底,就业机会却减少了大约70多万个,形成了与90年代高增长、高就业率相对应的“失业型复苏”。而且,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失去岗位的员工为了适应新的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更为复杂,其间所经历的过渡期必然更为困难。

其次,外包为美国创造了新的工作机会。必须指出的是,即便是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员工也从外包中获得了利益。制造电器和电子产品的德国西门子公司在美国雇佣了6.5万名员工。仅在新泽西州,索尼公司就雇佣了2000人。全球主要图像公司之一、比利时的agfagevaert集团也在美国雇佣了5000人。西班牙terralycos公司也在美国雇佣了4l8人,这仅仅是一些例子。拥有微软、ibm等美国it大厂会员的美国信息技术协会在最新的报告中指出,公司业务外包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因此能创造出更多的工作机会。报告说,去年美国净增加了9万份工作。报告预测,到2008年,公司通过业务外包将在美国创造出317000份新的工作机会。

第三,白领工作蓝领化,美国知识型服务岗位向具有智力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国家转移已成定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最近的调查表明,占全美白领工作l1%的大约140万个工作机会,面临“外包”的威胁。那些无需与客户进行面对面交流且与信息密切相关的工作首当其冲,像电脑编程、软件开发、医嘱转录、会计和税务、技术、建筑绘图、初级法律和投资研究、保险索赔处理等。同样的工作,一个中国工程师每月工资大约为500美,印度为700美元,美国则是4000美元。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劳动力素质的结合,使得美国外包至发展中国家的工作机会,从制造业向技术含量提高的软件设计和售后服务发展。虽然劳动力成本同美国达到同一水平的时间可能比预期的要短,但外包使美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国际人力资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第四,外包带来的岗位流失,从本质上必须依靠自身优势,通过创新制造出新的就业机会来解决。forresterresearch最近的报告预言,在外国设有分公司的美国高科技企业雇用的外国工作人员将从目前的40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330万人。而在未来的12年中,美国的高科技公司将把300多万个工作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其中包括中国、印度和菲律宾。另一家咨询机构加特纳资讯科技服务公司的资料表明,300万个工作机会占全美工作机会的2%。分析人士指出,这些工作机会一旦被外包到国外,几乎再也不可能回到美国国内。多余劳动力转向相应的高增长行业的难度也增加了。因此,通过再培训等方式的继续教育,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同时,必须利用美国企业的优势制造新的就业机会。70年代制造业大举向国外转移引发的反对声浪,就是通过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带来的新的就业机会化解的。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补偿现在在高端制造业和软件开发业务上流失的工作机会。需要指出的是,据美国商务部门统计,目前美国信息技术人才短缺34.6万名,到2008年,缺口还会扩大到130万名。尽管美国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但每年毕业的有充分劳动技能的工人还是不足,应当引起美国教育系统的反思。

第9篇

论文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外包为何会在作为推动自由贸易发展主力的美国引起轩然大波,吸引政府、民众和媒体的广泛注意,确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外包概念的兴起及发展出发,讨论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外包业务发展特点和趋势,分析离岸外包对美国就业市场的影响。

美国高科技咨询机构——ForresterResearch的报告称:“美国服务经济领域在经过了3O多年的持续扩张后,离岸外包将成为美国从追求发展速度向追求效率转变的一种催化剂。”

2004年6月10日,联邦劳工部宣布,2004年第一季度,美国因业务外包而损失的就业机会比例为2.5%。约有2/3的职位流动源自制造业,在第一季度的失业者中,制造业工人占1/4。这是该部门首次对外包所导致的就业机会损失量做出评估。

外包近来在美国引起的争议还远不止这些,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美国政府、民众和媒体对外包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呢?本文尝试从外包概念的兴起,其近年来在美国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来分析它对美国就业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的影响。

一、外包概念的兴起与离岸外包的发展

企业总是根据市场需求、竞争环境的变化来调整其组织的构造和边界。在上个世纪30年代,由福特汽车公司所倡导的“垂直一体化”战略所带来的所有权优势、规模效应、对供应链和市场的控制力,随着科技和通讯技术的发展、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和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而逐渐黯淡。由C.K.Prahalad和Gary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第一次提出的“外包”(Outsourcing)概念在过去的l5年间一跃成为最有代表性的企业经营趋势。

所谓“外包”,指的是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企业专注于其核心业务,并借助企业外部的专业机构的资源完成企业内部非核心的、次要的或辅的功能或业务,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经营方式。其实质在于强调企业必须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有助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上,而把那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交给外部专业的服务供应商,获得成本和效率优势。

作为一种经营手段,外包的历史可追溯到200年前,但它在80年代开始才得以广泛应用,并从无价值增值的辅助(如清洁、保安、餐饮供应),发展到关键的支持和增值(如人力资源管理、审计IT技术、制造、营销、物流),甚至延伸至研究与开发等领域。

伴随着更经济的运输方式的出现,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和通讯技术的变革,企业信息传递的成本降低,效率和质量得以显著提高,外部交易成本的降低使得在此之上建立的企业组织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地在市场和企业自身,在网络和一体化组织之间进行选择,从而使跨国界的离岸外包成为可能。

二、美国外包业务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就规模而言,外包从一种企业控制成本的手段,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业务模式只不过经历了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邓百氏公司在(《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研究报告中称:相比1997年23%的升幅,l998年全球年营业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中,业务外包的支出上升了27%,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的总支出增加至2350亿美元。米切尔·F·卡伯特联合有限公司于2002年6月发表的《2002年全球外包市场》的调查报告中指出,2001年全球企业对14.8%的日常运营业务进行了外包;全球外包业务正在以每年l9.6%的速度增长,美国占到了全球外包市场的2/3,其特点和趋势表现为:

1.大公司首当其冲。中小企业紧随其后从主体而言,外包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取得竞争优势、配合全球化资源配置而采取的经营战略。外包市场的2/3由大公司消费构成,1996年,美国年销售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公司中有25%选择了外包。2000年,年销售额l000~5000万美元的中小企业也很快加入到外包行列,选择外包的中小企业数量与1999年相比增长了约25%。外包不是企业能力弱的标志,相反,它为中小企业创造机遇,使其得以利用外包商在某一方面的专业化优势和规模效应,配合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位于美国中西部的IT企业就早大公司一步,率先将部分业务外包至印度。

2.离岸外包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从外包活动实施的地域而言,当今的信息技术环境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企业寻求最佳外部资源的可能性,外包突破国界、地域的限制从本土扩展到海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据美国葛特纳机构的估计,2004年,有超过80%的美国企业考虑离岸外包美国的IT工作,其中40%的美国企业将完成某些类型的外包,或者从非美国本土的服务供应商那里获得IT服务。

在制造业,离岸外包已经从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手工制品、纺织品、轻工和化工产品),发展到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如汽车、飞机的重要零部件)。

离岸外包逐渐向价值链的上、下游拓展。为了节约研发成本,规避研发风险,处于价值链前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技术离岸外包逐渐兴起。据美国EIUTheEconomicIntelligenceUnit)1993年对50多家世界级大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企业承认,它们在90年代,接近或超过一半的技术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外部。外包的技术也从企业的非核心技术、容易购买的成熟技术、标准化技术转变为决定企业未来技术竞争优势的研发项目外包。另外,欧美很多企业将客户服务中心或售后服务的电话支持系统转移到了印度,又创造了售后服务外包的可能性,如AT&T就将电话交换中心搬到了印度。

三、离岸外包对美国就业市场的效应分析

在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沃尔夫和另外两位经济学家合作的《减员在美国:现实、起源和后果》中归纳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就业市场:减员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新创造的职位数目长期而言远远高于失去的旧职位数目。据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创造的职位达到2400万个,同期失去的旧职位只有800万个。外包所引发的美国就业机会流失,特别是近来由高技术和服务为主的外包所导致的情况与90年代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异。

首先,虽然长期而言新创造的职位仍将远远超过失去的旧职位,然而短期来看,外包在过去几年新创造的职位并不比失去的旧职位多多少。按照美国经济研究机构的估算,2001年l1月,美国经济应开始由低谷回升,而到2003年底,就业机会却减少了大约70多万个,形成了与90年代高增长、高就业率相对应的“失业型复苏”。而且,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失去岗位的员工为了适应新的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更为复杂,其间所经历的过渡期必然更为困难。

其次,外包为美国创造了新的工作机会。必须指出的是,即便是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员工也从外包中获得了利益。制造电器和电子产品的德国西门子公司在美国雇佣了6.5万名员工。仅在新泽西州,索尼公司就雇佣了2000人。全球主要图像公司之一、比利时的AgfaGevaert集团也在美国雇佣了5000人。西班牙TerraLycos公司也在美国雇佣了4l8人,这仅仅是一些例子。拥有微软、IBM等美国IT大厂会员的美国信息技术协会在最新的报告中指出,公司业务外包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因此能创造出更多的工作机会。报告说,去年美国净增加了9万份工作。报告预测,到2008年,公司通过业务外包将在美国创造出317000份新的工作机会。

第三,白领工作蓝领化,美国知识型服务岗位向具有智力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国家转移已成定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最近的调查表明,占全美白领工作l1%的大约140万个工作机会,面临“外包”的威胁。那些无需与客户进行面对面交流且与信息密切相关的工作首当其冲,像电脑编程、软件开发、医嘱转录、会计和税务、技术、建筑绘图、初级法律和投资研究、保险索赔处理等。同样的工作,一个中国工程师每月工资大约为500美,印度为700美元,美国则是4000美元。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劳动力素质的结合,使得美国外包至发展中国家的工作机会,从制造业向技术含量提高的软件设计和售后服务发展。虽然劳动力成本同美国达到同一水平的时间可能比预期的要短,但外包使美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国际人力资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第四,外包带来的岗位流失,从本质上必须依靠自身优势,通过创新制造出新的就业机会来解决。ForresterResearch最近的报告预言,在外国设有分公司的美国高科技企业雇用的外国工作人员将从目前的40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330万人。而在未来的12年中,美国的高科技公司将把300多万个工作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其中包括中国、印度和菲律宾。另一家咨询机构加特纳资讯科技服务公司的资料表明,300万个工作机会占全美工作机会的2%。分析人士指出,这些工作机会一旦被外包到国外,几乎再也不可能回到美国国内。

多余劳动力转向相应的高增长行业的难度也增加了。因此,通过再培训等方式的继续教育,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同时,必须利用美国企业的优势制造新的就业机会。70年代制造业大举向国外转移引发的反对声浪,就是通过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带来的新的就业机会化解的。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补偿现在在高端制造业和软件开发业务上流失的工作机会。需要指出的是,据美国商务部门统计,目前美国信息技术人才短缺34.6万名,到2008年,缺口还会扩大到130万名。尽管美国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但每年毕业的有充分劳动技能的工人还是不足,应当引起美国教育系统的反思。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