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6 14:43: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吊唁通知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随着我省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流通业的先导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促进生产、拉动消费的重要力量。当前,我省在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两项资金”规模过大、产销率偏低;产品流通成本过高、流通渠道不畅等,迫切需要构筑高效畅通的现代化生产流通网络,促进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为充分发挥流通的先导作用,把现代流通业和先进制造业作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共同驱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的要求和金德水副省长在全省商贸流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有关“流通环节已经成为‘第三利润源’”的讲话精神,我委决定对我省工业企业的产品流通状况开展一次调研。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研目的
通过调研,分行业掌握我省重点工业企业产品流通分销渠道现状,梳理产品在生产、销售环节的价值链分布,发现我省工业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和谐、互动发展中存在的瓶颈与障碍,探索建立与先进制造业基地相配套的高效顺畅的现代流通体系,提出构建浙江现代化生产流通网的政策思路。
二、调研对象
调研从轻工、纺织、机械三大产业中的代表性行业入手,根据产品的产值贡献率、区域代表性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原则,重点选择对浙江制造业产值贡献大、区域经济特色明显和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产品,作为此次调研的样本企业,并明确列出各地需要调研的企业名单(见附件一)。
三、调研内容
(一)浙江重点工业企业产品的国内外主要流通渠道,包括各级批发与零售渠道。
(二)不同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渠道线上的节点,节点名称及数量,产品在各节点的价格水平、费用情况,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的价值链分布结构,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后每一环节的差价率,分析研究各流通环节的经营效率。
(三)透视不同的分销渠道及分销渠道的长短对产品价值的实现、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现实意义。(调研问卷和调查表详见附件二)
四、有关要求
(一)此项调研是我委贯彻落实全省商贸流通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经贸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深入研究我省工业品流通状况,解决工业企业当前存在“两高一低”问题的有效手段,是大力发展生产业的重要任务。我委对此非常重视,专门成立课题组,由委分管领导担任调研组组长,确保调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各地经贸委(经委)要高度重视本次调研工作,落实专人负责,及时将调研问卷和调查表发放到样本企业,并督促辖区相关企业认真填写和按时上报,调研问卷和调查表统一回收后于10月30日前以邮件回复,同时请邮寄原件报我委商业改革发展处。
(二)请各样本企业认真填报调研问卷和调查表,如实反映企业产品流通的实际状况,填报表格须加盖公章。对被调查企业提供的数据及信息,我们将给予严格保密。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交通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遵循“道路通、百业兴”的原则,全面深化改革,多方位增加投入,促进了交通业的较快发展。目前,我县交通业的优势有:(一)随着招商引资、对外开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入,对外经济贸易往来日趋活跃,物流充足,为发展交通运输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减少了车流的“瓶颈”,保障了交通运输的畅通。(三)随着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小汽车逐步进入居民家庭,城区车流量增加,方便了群众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道路交通“公开、公平、公正”的执法理念不强。多年来由于受计划经济治理模式的影响,我县交通治理较多的习惯于行政干预,习惯于权力垄断,治理部门对被治理者限制较多,不能依法行政,行政命令、强制治理的现象较为严重。(二)交通行政审批制度繁琐。目前,交通治理部门在车辆和驾驶治理、交通秩序治理等行政审批方面存在手续繁琐、办理周期长、随意性大、收费项目多等问题;利用审批权、徇私枉法、贪污受贿、违法违规办理牌证等问题,也时有发生。这种单纯采用行政手段控制交通总量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交通运输的供需平衡,使道路资源的公益性不能得到很好的(三)现行交通治理执法制度不够完善。一是对驾驶证审验、驾驶员安全教育方面。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二是在交通违章事故处理方面,一味地实施吊扣驾驶证与罚款,轻易造成执法的随意性、不公平现象;以扣留肇事车、指定医院治疗受害者等的做法,剥夺了事故当事人的民事权利。三是公安机关既负责调查取证,又负责裁决和事故赔偿调解。缺乏制约机制,不利于公正执法,与法制原则和司法制度也不一致。(四)小汽车进入普通家庭以后,由于人们生活的享受资料逐步为生存资料。车辆增长与道路设施滞后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交通拥堵增多,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二、今后治理对策
(一)更新思想观念,转换工作机制。目前,交通治理部门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学习
和前瞻性研究,把握当今交通治理的基本原则,及时转变观念,努力建立一整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共交通行政治理新机制。要按照法制统一原则、非歧视原则和公开透明原则,对现行的交通治理法律、法规、规章、政策,非凡是以内部文件形式出台的有关法规规定等,要进行全面清理,该修改的抓紧修改,该废止的果断废止,该公开的要公开,使之与国家法律体系、WTO的要求和国际惯例相一致,尽量减少和避免执法过程中的不规范、不统一的现象。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积极转变职能,改变治理方式,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事手续,全面提高治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二)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依法治理。我县交通治理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精简和完善行政审批程序,切实加强审批事项的监督检查。对道路交通行政与治理项目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必须加以改革、调整。对没有法律、法规、规章和部门文件依据或虽有依据但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行政审批程序,要果断予以取消,并建立后续监管制度,防止治理脱节;对应该运用市场机制代替的行政审批项目,可通过市场机制处理;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要建立结构合理、治理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治理制度,限度地减少审批人的自由裁量权和审批的随意性,并严格执行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交通供需矛盾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将十分突出,公安交管部门不宜再单纯采用行政手段来限制、分配交通出行权,而应综合使用的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技的手段来缓解和调整交通供需矛盾。从长远的角度看,在通过充分发展城市交通干线来调整大容量公交客运的同时,治理上要运用市场经济杠杆,以技术性能和环保为标准来调整交通需求。货物运输对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极为重要。在保障经济活动及货物流通正常进行,根据国家汽车消费政策,新出台的政策措施,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严密行政审批程序,加强对审批工作的监督,不得对私人购买和拥有汽车限制和歧视,在车辆注册登记时不得额外增加凭证;对消费者提供手续符合国家规定的,交通治理部门不得拒绝。要加快道路交通治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尽快实现对机动车和驾驶员发牌发证的实时监控;进一步发挥进口机动车核查系统、被盗抢机动车信息库的作用,杜绝给走私、被盗抢违规车上牌。
(三)改革治理模式,逐步与国际接轨。重点是在交通违章和事故处理方面,要坚持“过罚相当”的原则,从立法和执法上慎用吊扣驾驶证处罚措施;对交通违法行为裁决、事故赔偿调解应逐步过渡到由人民法院负责,将交通违章和事故处理纳入司法程序。要逐步推进交通治理社会化,将机动车辆安全技术检测、事故鉴定、物损评估、伤残评定等交由社会专业部门承担;将驾驶员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等交由社会团体或保险公司承担,交通标志标线设置应与国际接轨。
根据市人才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全市人才工作综合调研工作方案〉的通知》(蚌人才[2008]6号)的总体部署,为掌握我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基本现状,认真总结近年来我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基本经验,深入分析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出新形势下加强我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工作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举措,决定在我市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源状况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现将调研有关情况通知如下:
一、调研范围
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二、主要调研内容
1、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基本状况(数量、结构、特点、分布)和总体评价;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
3、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中长期战略任务,主要目标和重大举措;
5、企业在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典型案例。
三、调研对象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具体包括:(1)企业经理人(经营领导班子全体成员);(2)企业部门负责人(中层领导职务以上的干部);(3)在企业经营管理职能部门的人员。
四、调研形式
本次调研采用表格、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方式进行。
五、调研要求
1、请各有关单位及企业给予高度重视,认真组织人员做好本次调查研究、参加有关座谈会。本次调研的资料将为编制《2009—2020年全市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和《**市人才资源状况》提供重要依据。
2、企业所有数据均以有关统计口径为准。
3、座谈会拟分行业、产业分别召开,参加人员分三个层次,分别为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企业中层经营管理人员、企业中层以下经营管理人员,座谈会发言提纲(附件2),请提前发给参会人员,作好发言准备。座谈会拟定8月下旬召开,具体时间和地点,将另行通知。
一、调研目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出现了许多与之不相适应的新情况、新问题。有的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撤并或削减了计划生育机构和人员,致使计划生育工作处于放任状态,一些企业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得不到落实,部分民营、私营企业计划生育法人负责制得不到有效落实,计划生育处于失管状态,严重影响了全镇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整体水平。本次调查,就是要实事求是地摸清我镇各类企业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意见,探索企业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不断完善“属地管理,单位负责”的工作机制。
二、调研范围
1、全镇辖区内所有国有、国家控股、集体企业。
2、私营、民营、合资、外资企业中的已婚育龄妇女(包括签订合同为1年及1年以上的合同职工和流动人口)达到30人以上的也在本次调研范围内。
三、调研时间
年5月6日前所有村、企业完成调研报表。
四、调研内容
1、企业计划生育法人负责制落实情况。目前本企业成立计划生育管理机构,落实计划生育专(兼)职工作人员,完善计划生育工作网络,计划生育经费投入,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和独生子女父母退休一次性加发30%待遇等情况。
2、企业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情况。
3、企业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情况。目前企业已婚女职工每年一次健康查体,育龄夫妻享受免费提供的避孕药具服务等情况。
4、企业计划生育工作制度健全情况。建立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统计、协会、育龄女职工生殖健康服务等制度情况。
5、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落实情况。
6、企业成熟的计划生育工作经验和好的做法,目前企业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中存在的难点是什么,下步工作的建议等。
五、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本次调研活动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求高,各村、企业要充分认识开展企业计划生育工作调研的重要意义。
为了认真贯彻省、市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我区经济协调发展,区政府决定,对我区服务业进行全面调研,现就有关工作安排如下:
一、调研目的
摸清我区服务业发展现状、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搜集筛选“十二五”服务业重点项目,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增加值高、就业面广、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区域服务业体系,全面提高服务业综合竞争力。
二、调研重点
(一)生产业:主要包括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方面。
(二)生活业:主要包括商贸服务业、文物旅游业、家庭服务业、文化体育业等方面。
三、调研方式
区政府各相关部门要采取走访重点企业、召开座谈会、看资料、听汇报、现场考察等方式进行实地调研。
四、时间安排
本次调研活动从7月中旬开始,到8月中旬结束,共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地调研阶段(7月15日—7月25日)。调研组(分工及任务见附件1)赴各街道办事处、区级相关部门、重点企业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采取座谈分析、看资料、走访等方式进行,掌握第一手资料。
第二阶段:报告起草阶段(7月26日—8月10日)。各分组撰写调研报告。
第三阶段:报告审议阶段(8月10日—8月12日)。各调研组进一步修改完善调研报告后,报送区发展和改革局综合科(217室)。区发展和改革局将各分组调研成果进行梳理汇总,形成区“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十二五”服务业重点项目表一并报送市服务业发展调研领导小组办公室。
五、工作要求
省政府已着手谋划明年的工作安排,并积极准备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调研。近日,省政府明确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承担的调研专题为《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如何进一步改进、加强及相关工作建议》。为做好调研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要高度重视此次调研,从队伍建设、机构设置、执法保障、技术支撑、制度政策等方面,对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积极性的建议和改进措施。把握这次调研机会,以此作为引起领导重视,有利促进问题解决的一个契机。形成的调研报告,既要有指导性,又要有操作性。
二、省局、市局同步开展调研。为使调研工作顺利开展,加强调研工作的针对性,围绕《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如何进一步改进、加强及相关工作建议》调研专题,可从以下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一)从更加有利于食品药品市场监管的角度出发,应当如何进一步完善市县内设机构、充实人员编制。
(二)从适应食品药品市场监管实际及食品药品产业技术进步角度出发,如何加强技术监督建设力度(如机构完善、编制设置、人才引进等方面),以更好地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三)当前药品、医疗器械安全责任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如何改进、加强的意见建议。
(四)如何建立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开展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状况综合评价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五)医疗器械监管队伍与机构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如何改进、加强的意见建议。
(六)稽查执法能力建设在执法人员力量、基础设施、设备方面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七)农村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八)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九)利用监管手段服务市场主体的意见和建议。
(十)适应职能转变对餐饮消费管理的要求,在法律保障、机构设置、队伍建设和执法保障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十一)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传统雕塑 现代雕塑 意象 具像 雕塑语言
雕塑,作为造型艺术中的重要形式之一,始终受到人们的青睐。雕塑艺术历史悠久,与人类文明史相伴而生。在东西文明发展史上,不同地域、时段的人们根据各自的需求,创造了难以计数的雕塑作品,因为雕塑艺术所采用的是具有稳定恒久性质的材质,宜于保存,所以长久以来,雕塑也成为人们考察历史的主要依据和凭证。雕塑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初期的模仿发展到艺术的再现,再到艺术表现,直至观念性艺术的出现,这个时间递进的变化过程必然有其内在的联系。
在世界雕塑史中,我们可以发现,雕塑的启蒙期,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如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的野牛,南美非洲的原始土著雕塑,这些人类最为古老的雕塑形式,历史上各个民族都产生过,虽说制作时间有所差异,但确有惊人的相似处,那就是在精神上,表现为巫术,崇拜或者说是娱悦性,从而产生了具有自身观念和功利性质的意象雕塑。这种将相似于物象和不似于物象的造型融为一体,尊重客观现实,但又重于内心世界,既具有客观之像又具有主观之意的雕塑。这种体现雕塑家主观处理,以意象作为一种艺术手法的方式,在现代雕塑中十分常见,这种概括意象的现代雕塑,对现实的物体进行了整体的分析。如马约尔的《地中海》《大气》等有意识地省略人体的细节,简化形体起伏之间的高低点距离,致使形体饱满,传出由内向外的凸胀的生命张力。意象雕塑的典型代表亨利・摩尔,他早年也在伦敦皇家美术学校受过传统的学院教育,后来他的灵感多来源于非洲原始土著雕塑,原始艺术对人的生命的热烈追求和表现形式的率直质朴,也体现在他的雕塑中,他的大部分作品中也有将骨骼,贝壳等自然形态与斜倚的人物动态相互渗透,产生两者兼容,似是而非的形态。这些也与传统意象雕塑相同,如同中国的传统雕塑中的龙的图腾形象也是如此,往往是多种动物形态的复合。
在西方雕塑史中,意象对雕塑的影响是呈波浪起伏的,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在“人神同形共性”思想影响下,人对自身的研究增多,解剖学、透视学的展开,进而传统的意象雕塑逐渐转化为具像的雕塑,一直延续到古希腊时代,对人本身的肯定,对现实的关注,导致了对自身形体表现的高度写实,人物动势准确,比例匀称,结构严谨圆润饱满的形体中渗透着生命的活力,可见古希腊雕塑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其写实风格的确立是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的,所以至今许多古希腊雕塑仍作为造型基础练习的典范。罗马雕塑是希腊雕塑的延伸,罗马雕塑在内容题材上大都反映现实事物,有大量的反映现实精神面貌的肖像雕塑,这些雕塑不仅造型生动,更为重要的是反映了当时人的心理特征和人物品格,而且罗马的雕塑也将其应用在建筑和艺术上,罗马雕塑在运用上也开始走向公共空间,出现了装饰性和纪念性的雕塑,产生了集雕塑与建筑于一体的纪念性公共艺术。以上所列举的可以说是最早的具像雕塑,影响了其后的雕塑艺术的发展,以米开朗基罗为典型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更加注重形体结构的刻画,其生动的精雕细刻使得冰冷的大理石仿佛流动着生命的活力,米开朗基罗又以其强烈的英雄主义,将传统具像雕塑推向了新的高度,他的具像艺术手法的熟练掌握和神奇运用令人叹为观止,成为后人难以跨越的顶峰。古希腊雕塑因理性的空间构造所产生的理想化的人物动态之美,与罗马雕塑逼真肖像的传神处理,文艺复兴时米开朗基罗时代的作品对人的肯定,直接反映人的思想和心理活动的深刻刻画。这些都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为雕塑家们提供了范本,但是面对这些前人所遵循得近乎完美的形式法则。雕塑史上出现了一位重要人物――罗丹。罗丹年轻时经常到卢浮宫临摹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时代的雕塑,他的作品深受古典传统雕塑的影响,而他最为崇拜的雕塑家也是文艺复兴时的米开朗基罗,但罗丹是近代雕塑家之父,他尊重传统,借鉴古希腊罗马雕塑和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注重人体美和自然美,但他并不机械地模仿前人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在艺术领域中打开了新的局面。罗丹在艺术上虽然大胆自由,但其风格还是建立在对传统的整合上,我们可从他的身上看到希腊雕刻的总体格局,米开朗基罗的手法特征,卡尔波的处理方式,但他却依照旧词表达新意,注入了众多的生命。
罗丹身后的大批雕塑家在雕塑的形式语言方面展开了探索和实践,雕塑的加工方式,材料语言、构成方式都成为了新的研究课题,使得雕塑形式逐渐脱离了现实的束缚,走向了一个纯粹精神的提炼,成为了20世纪蓬勃发展的一种艺术现象,兴盛于当今世界。如罗丹的追随者马约尔,他更多地选择象征性的方法,赋予单个人体以蕴育生命的自然主题,如《塞纳河》《大气》等都运用略微夸张的手段,有意地弱化某些局部和细节,从而使母体呈现厚实饱满和充满弹性的内在生命力。而布朗库西更是将自然界中鸟的形态予以归纳,抽象化成几何体,所有的细节包括五官都是省略的。这种抽象的艺术手法,从古至今都或多或少地运用过。作为表现、抽象象征的代表人物布朗库西,他对现代抽象艺术的贡献如同马蒂斯和毕加索对现代主义绘画的贡献一样伟大。
根据省厅《关于开展交通物流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针对当前交通物流发展面临的形势,市交通运输局决定组织开展全市交通运输物流调研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研目的
调查了解我市交通运输物流业的基本现状、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分析交通运输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制定推动我市交通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提供依据。
二、调研内容
(一)交通运输物流基本情况。我市道路、水路客货运输企业、港口企业、客货运输站场、物流园区的数量、规模、性质、业务类型、业务网络覆盖范围、经营状况、运力、运能、物流设施设备的应用、物流信息技术水平和业务发展状况。
(二)交通运输物流运营情况。面对当前燃油价格上涨、运营成本增加等状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道路、水路客货运输企业和重点客货运输线路,进行抽样调查与深入分析。
(三)交通运输物流政策情况。交通运输物流规划、发展意见等制定情况,已出台和计划出台的扶持传统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的政策。在运力优化、信息化建设、甩挂运输、多式联运、冷链物流发展等方面等实践经验、发展思路及扶持政策。
(四)交通运输物流发展建议。目前交通运输物流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对加快交通物流业科学发展的合理化意见建议及下一步发展思路。
三、调研步骤
自即日起,各单位要根据本通知要求,立即开展交通运输物流的调研工作。其中,市港航局牵头负责全市港航系统的物流调研工作,市运管处牵头负责全市道路运输系统的物流调研工作,各市交通运输局和相关企业要全力搞好配合。6月20日前,市港航局、运管处要将调研情况形成调研报告,报市交通运输局。市交通运输局将根据市港航局、运管处的调研情况,组织人员深入重点企业、典型线路,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活动。
四、相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当前,交通运输物流业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家级新闻媒体也进行了一系列报道。开展本次调研活动既是一项迫切的现实任务,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将本次调研活动作为转方式、调结构和提高调控能力与服务水平的重要载体抓紧抓好。
一、宁夏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展情况和主要做法
(一)积极稳妥解决“老粮、老人、老账”问题。为给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更好地发挥主渠道作用创造条件,自治区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组织粮食、财政、审计、农发行等部门深入调查,精心测算,集中资金,捆绑使用。自治区政府自筹和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专项资金近4亿元,对影响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三老”问题,合理界定,分清责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解决。
一是彻底处理了“老粮”问题。根据2001年清仓查库结果,自治区政府先后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9000多万元资金,采取补贴价差的办法,用两年时间,分批处理了近10亿斤超期储存(高价位)粮食和陈化粮,甩掉了“老粮”包袱。全区国有粮食企业商品周转粮库存规模、品种和结构得到较好改善。
二是妥善解决了“老人”问题。2001年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区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以减员分流、减负增效为重点,以改革产权制度为主要目标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进行全面改革,采取内部退养、补偿养老金、置换身份等办法,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所需资金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由区、县(市)两级政府和粮食企业按照6:2:2的比例配套安排,自治区政府自筹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保证了分流安置任务的顺利完成。截止2004年底,全区国有粮食企业职工由1998年的1.2万多人减少到1590人,减幅达88%。全区95户粮食附营企业分别采取股份合作制、兼并、租赁、破产、出售等形式基本完成了改制工作,全面推向市场。在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和“无情分流,有情安置,平稳过渡”原则,周密制定改革、改制和分流人员实施方案,利用企业闲置资产等积极创造再就业岗位,妥善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
三是基本解决了“老账”问题。1992年3月底以前的粮食财务挂账,在1998年前已全部消化完毕。对中央认定的1992年4月1日至1998年5月底的政策性财务挂账1.48亿元,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继续实行贴息挂账,目前已按规定全部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剥离集中到市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未纳入贴息的挂账和不合理资金占用1.2亿元,已消化4500万元。对1998年6月以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发生的亏损,自治区政府严格执行中央有关规定,按照“分清责任、分类处理”的原则,委托社会中介组织进行清理审计,经财政、粮食、农发行等部门审核认定亏损总额为3.1亿元,其中政策性亏损2.4亿元。对这部分政策性亏损,自治区政府一次性安排资金予以基本解决。剩余的7000多万元经营性亏损由企业自行消化。
在基本解决“三老”问题的基础上,为防止产生新的政策性亏损,自治区政府决定从2004年起,区财政每年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1000万元,由粮食部门使用,用于解决粮食宏观调控中的有关开支,自治区政府不再受理粮食企业经营过程中新发生的亏损问题。还明确规定,如因国家出台新的粮食改革政策,造成粮食购销企业发生政策性亏损的,采取“一事一议、一年一清”的办法:及时予以解决,不再挂账,不准积累。对这一条,要求粮食部门立军令状,“铁卷丹书”,不得自行更改。粮食部门狠抓扭亏增盈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责任和管理措施。2003年以来,全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剔除“老账”因素的影响,实现了盈利。
(二)建立和完善粮食行政管理、储备调节、购销市场三大体系。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自治区党委、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深化改革,着力构建新型粮食流通体制。
一是建立垂直管理的粮食行政管理体系。2005年11月,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全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垂直管理的粮食行政管理体系。自治区粮食局由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自治区人民政府直属机构(目前正在落实),对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5个地级市粮食局实行垂直管理,目前已按新的管理体制运转。在理顺粮食流通行政管理体制的同时,自治区政府进一步强化粮食行政管理职能,明确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履行全社会粮食流通管理的职责,管理粮食储备,加强粮食宏观调控,负责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粮食市场监管和原粮质量监管等。对自治区粮食部门的编制、工作经费等,也作了明确的核定和落实,为其履行职责提供了保障。
二是完善集中管理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2002年宁夏自治区成立了粮食储备管理局,与自治区粮食局合署办公,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对拥有13亿斤仓容,功能齐全、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吞吐灵活的8个自治区直属库和3个中央储备粮代储库的人财物由自治医粮食局统一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考虑宁夏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实际以及周边均属缺粮地区等情况,自治区政府按全区每人每年100斤的标准确定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并随着人口的增长逐年增加。为提高储备应急保障能力,近期自治区正在研究应急成品粮储备方案。自治区政府颁布施行了储备粮管理办法和一系列制度,按照严格制度、严格管理、严格责任的要求,规范和完善储备粮科学管理和运行机制,提高储备粮管理水平。在完善储备体系的基础上,注重发挥储备粮的调控作用,通过提高轮换的组织化程度,合理把握储备粮吞吐、轮换的时机、力度和节奏,根据市场状况,采取先购后销、先销后购或边购边销,以及在粮食批发市场公开竞价等灵活多样的轮换办法,有效调节粮食供求,稳定粮食市场价格。
三是构建多元化的粮食购销市场体系。2004年以来,宁夏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审核批准一大批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在解决国有粮食企业“三老”问题基础上,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培育骨干、因地制宜、加强重点”的思路,采取控股、参股等形式,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进行重组改制,因地制宜推进企业结构和布局调整。通过市场运作,组建产权多元化的宁夏粮食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扶持为核心骨干企业,并吸纳若干市县粮。食购销公司和骨干粮库,形成购销网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一粮食购销体系与粮食储备体系相互补充,继续发挥粮食流通的主渠道作用。与此同时,选择了一批粮食流通、加工企业,作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培育扶持,大力开展“粮食订单”,全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以强势龙头企业和品牌战略引导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订单收购粮食占总收购量的53%。加快粮食市场体系建设,按照“政府调控、市场运作、整合资源、产权多元、运转灵活、发挥优势”的思路,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正在建设集物流配送、仓储加工、散装运输、电子商务、信息和质量检测为一体的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和物流网络,吸引多元主体入市交易,搞活粮食流通。
(三)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宁夏自治区政府从确保粮食安全出发,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重要位置,采取措施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自治区政府提出,坚决守住基本农田这条红线,将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50万亩以上。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2005年启动了“581”工程,即:加大农业开发力度,2010年前规划开发建设灌溉面积100万亩,开工建设80万亩,本届政府任期内力争完成50万亩;同时在3年内改造中低产田100万亩,建设山区高标准基本农100万亩,确保全区人均1亩以上水浇地和南部山区人均3亩高标准旱作基本农田,力争把宁夏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国家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与此同时,采用“一卡通”方式,兑现粮食直接补贴,制定实施化肥、良种、山区基本农田补贴和减免农业税为主要内容的八项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2006年,自治区政府决定提高粮食直接补贴标准,由原来的每亩10元提高到15元,用于粮食直接补贴的资金占粮食风险基金总规模的53.7%。2004年以来共发放粮食直接补贴资金1.72亿元。2006年还对种粮农民柴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实行综合补贴,补贴资金8493万元,补贴面积扩大到全区1658万亩耕地。在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作用下,促进了自治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2004年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7.5%,2005年又增产3.2%,粮食总产达到60亿斤,创历史新高。
二、宁夏自治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和启示
宁夏自治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最根本的是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粮食工作的方针政策,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不断解决粮食生产和流通中的矛盾和问题。宁夏粮食总量不大,国有粮食企业“三老”历史包袱虽不算很重,但确是一个经济欠发达、财力比较薄弱的地区。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自治区政府确保粮食风险基金足额及时到位,在解决国有粮食企业“三老”问题方面不等不靠,积极筹措资金,主动消化政策性财务挂帐,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对粮食安全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全面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的高度责任感和积极主动性。宁夏自治区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思路和作法,符合中央确定的改革方向和总体目标,适合宁夏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也为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启示。
(一)坚持粮食省长负责制,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各项政策。实行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由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粮食生产、流通和安全全面负责的体制,是做好粮食工作和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宁夏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最重要的在于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从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从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将统筹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切实把搞好本地区粮食生产、流通和安全作为自己的责任,保证了粮食省长负责制的全面落实。一方面,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机制,通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保证粮食产量、调整种植结构、推广优良品种等多种措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加强和充实地方粮食储备,搞好区域粮食总量平衡,确保粮食风险基金配套部分及时足额到位,保证市场粮食钓有效供应和市场粮价的基本稳定。
(二)注重发挥粮食风险基金保障粮食安全的作用,保证粮食风险基金足额到位。粮食风险基金是政府有效调控粮食市场、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促进粮食生产和流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手段。宁夏自治区粮食风险基金总规模为L54亿元,其中由自治区财政配套的资金为8807万元。自治区本级财政收2000年为5.06亿元,2005年为13.1亿元,自治区配套安排的粮食风险基金占本级财政收入的比例,2000年为17.4%,2005年为6.7%。多年来,自治区政府克服财力紧张的困难,保证了地方配套的粮食风险基金按时足额到位,为全面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注重健全地方粮食储备调节机制,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加强粮食宏观调控,完善地方粮食储备制度,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粮食省长负责制的重要内容。宁夏自治区从落实地方储备粮规模、完善储备粮管理体制、加强储备粮管理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初步构.建了管理科学、人员精干、吞吐灵活、轮换方便、节约开支、调控有力的地方粮食储备体系,从体制机制上保证了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地方储备粮的充实到位和必要的集中管理,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成为自治区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