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6 01:31:5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图书馆开学重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院;深度合作
1 高校图书馆与学院深度合作的必然性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呈现出了高知化,需求专业化等特征。为了更专业性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不仅要求高校图书馆进行创新性发展建设,更要求高校图书馆加大与各学院的深度合作,保障高校图书馆能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专业,因此高校图书馆就要提供创新化服务。创新化服务是图书馆服务从传统服务到现代服务,从以馆内服务为主向馆外服务的创新与发展。高校图书馆与学院的深度化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化服务契机。
2 高校图书馆与学院发展中的传统合作方式
2.1 高校图书馆提供各学院需求的专业典藏书籍
每个高校的图书馆势必是为学校的各学院及师生服务的,因此每个高校的图书馆都突出了自己学院的特色专业藏书,为学校的产学研用项目提供文献信息保障。被誉为“大学的心脏”的高校图书馆,作为保存、传承和创新文化的重要场地,是高等院校完成先进文化、多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命的必要条件,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必须进一步巩固、提升传统职能,因此高校图书馆与学院一直在发展中进行该项合作。
2.2 高校图书馆提供教师图书阅览室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每个高校强抓的重点工作。高校图书馆不应只是学生的图书馆,也要为在校老师提供阅读的空间,让老师有一个更舒适的学术研究空间,使老师了解更新更尖端的学术前沿,提高教师的学术专业素养,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科研研究。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使它有条件成为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作为前沿阵地应体现图书馆的研究职能,高校图书馆要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学校的人才特点,在某一学科领域主动开展深入研究,不断形成自身独特的研究地位,扩宽图书馆的学术研究职能。
2.3 高校图书馆提供研讨室
为方便教师和学生进行有关的学术讨论,高校图书馆的研讨室不应只作为会议室,要发挥它本来的职能,为在校师生提供学术讨论的场地,让高校图书馆的研讨室成为真正意义的学术研究热土,孕育出一批批学术人才,结出一颗颗丰硕的学术果实。
3 高校图书馆与学院的深度合作方式探讨
在“万众创新”的形式下,高校图书馆不断深化与学院的合作方式,涌现出许多创新化服务。现将我对高校图书馆与学院深度合作方式的一些想法进行如下阐述,旨在与图书馆界同仁一起探讨更多与学院的深度合作方式,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创新转型。
3.1 每学期开学初主动与各学院沟通,请各学院的老师和学生推荐采购图书,提高图书利用率
每学期的开学之初是在校师生图书借阅量最大的时间段。开学初,由于各学院老师承接的科研项目陆续开展,老师对前沿性、权威性专业书籍往往有着迫切需求;学生随着专业课程的学习,也更加清楚哪些书籍可以更好地辅助自己的学习。因此,在每学期开学之初为学院师生举办一次专门的图书荐购活动十分有意义,能够大大提高高校图书馆藏书的利用率。
3.2 设置学院类别的图书陈列区域
高校图书馆设置学院类别的图书陈列区域的目的是为高校图书馆的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提供更有效的方式。面向院系的学科服务主要是从学科角度出发的,具有学科专业化的特点。这种面向不同读者需求的个性化学科服务通过与院系的合作更能得到读者的支持,并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多方联合开展学科服务的模式更进一步扩大了学科服务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图书馆在学校的整体地位也将有更进一步的提升。
3.3 打造博物馆式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可以与学院沟通把特色学院典型的基础实验器材和教学模型陈列于图书馆,打造博物馆式图书馆。在有专业书籍的氛围中,给予学生专业实验器材和教学模型的视觉体验,更能够激发学生把知识用于实践的潜力。高校图书馆打造博物馆式图书馆的项目可以包括讲座、各类展览、读书会、报告会、主题论坛、影视观摩、学术研讨、科普教育、读者培训等等活动。高校图书馆应紧跟时展步伐,不断挖掘更深层次的信息资源,创新服务内容,实现服务方式多样化,进行常态化、专题化、个性化、多元化信息服务的探索和实践。
3.4 开发高校图书馆非图书阅读空间
随着高校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图书馆的服务也应进行创新改变,图书馆本应成为学术活动中心。传统图书馆一般会提供流通服务台、资讯检索区、资料陈列与使用区等读者服务空间。现代新型高校图书馆向为学院师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览空间的方向发展。目前高校图书馆里出现了以下常见的读者使用空间:小型研讨室、大型自习室、多媒体阅览室、学术报告厅、读者休闲区、餐吧、咖啡吧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院的师生可以和校外合作的企业探讨合作的项目。一个轻松而又有丰富学术背景的图书馆环境定能给校企双方合作增添更多的信心。随着时代的变迁及文明的发展,读者开始普遍期盼具有多元、多功能的图书馆出现。在未来的高校图书馆阅读空间的升级改造中,以活化温馨的阅读空间,营造以读者为本的阅读环境为原则,这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发展方向。
4 结语
在国务院总理倡导的“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创新转型是顺势而为。在夯实高校图书馆与学院传统合作方式的前提下,我们应更多地开发高校图书馆与学院的深度合作方式,为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创新建设添砖加瓦,使高校图书馆更好地发挥“大学心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晓祥.浅谈高校图书馆与学院图书分管建设[J].河池学院学报,2009(02):126-128.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高校图书馆;教育服务;信息服务
一、高校图书馆向外来务工人员开放的必要性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其中关注外来务工人员这个弱势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外来务工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工作、生活环境的特殊以及其所受教育程度的局限,他们往往被视为“另类”,许多公共资源和社会服务系统不对他们开放,“打牌闲逛看电视、抽烟喝酒侃大山”成为他们打发业余时间的主要方式。这种单调贫乏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外来务工人员显得与飞速发展的经济文化社会十分不和谐。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艰巨任务,在充实外来工的业余生活,消除这些不和谐因素方面义不容辞。
(二)外来务工人员个人发展的需要
目前外来劳动力多数只能从事一些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苦、脏、险之类的工作。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城市就业门槛在不断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明显感到没有专长求职困难,不能适应城市用工的需要,在城市生活不容易,个人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高校图书馆很早就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义务,在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帮助他们实现更好的自我发展方面必将大有所为。
(三)高校图书馆自身壮大和发展的需要。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高校图书馆也随之成为面向全民的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都处于封闭、被动的状态中,服务对象仅限于校内师生,这与学习型社会提倡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一体化模式相背离。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进一步拓展其社会教育职能,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在做好为校内教学科研服务工作的同时,走向社会,向外来务工人员开放。馆内工作人员员也可以借此多接触社会,多接触各行业、各层次的读者群,有利于他们开阔眼界,增强情报意识,促进业务能力的提高。
二、高校图书馆向外来务工人员开放的可行性
(一)国家的政策支持为高校图书馆向外来务工人员开放提供了保证
国家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四章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效益收取适当费用。”这就是说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的利用者范围,已不再局限于校内师生员工,而应扩展到全社会范围的普通读者,自然也包括外来务工人员这一特殊群体。
(二)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为向外来务工人员开放提供了物质保证
信息资源是开展信息服务的基础,其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信息服务的质量。我国1 000余所高校拥有藏书6亿多册,公共图书馆仅为4亿册;高校馆拥有网络版电子期刊的65%,公共馆仅为28.6%;高校馆拥有联机数据库为30%,而公共馆仅为2.9%。从这组数据,我们能明显看出,与公共图书馆相比,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显得多么丰富,若不善加利用,又是多么可惜。
三、向外来务工人员开放的服务项目
(一)提供报刊阅览服务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规定:“高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延长服务时间,其中,书刊阅览服务时间每周应达到70小时以上;假期应保证一定的开放时间。”阅览是文献流通的一种主要方式,并且高校阅览室往往备有多种服务设备(复印机、打印机、装订机等),为读者提供了较为便捷的学习研究条件。
阅览室在做好校内师生白天阅览人次统计的基础上,核定出富余的接待能力,通过发放外来务工人员专用阅览证的形式向他们开放。外来务工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凭证免费阅览书刊,但对于要求阅览室提供额外的服务,如复制、打印文献等应交一定的费用。
(二)提供书刊外借服务
高校读者借阅图书有其独特的规律。每学期开学初、放假前,是借还图书的大高峰;期中考试结束后,流通工作出现了次高峰;假期中,大部分读者已离开学校,借还图书的人次、册次明显减少,大量图书束之高阁,流通工作处于低谷。笔者认为寒暑两个假期高校图书馆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来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书刊外借业务。考虑到图书外借过程中难免发生污损,在向外来务工人员免费发放专用借书证的同时可以收取一些押金。如果向外来务工人员发放的借书证数量较多,在借还期限上宜规定仅限于寒暑两个假期,在高校开学之前所借图书必须归还,以便为开学后借还图书大高峰的到来做好准备,避免影响正常的教学与科研。
(三)开放电子阅览室
电子阅览室是提供网络信息及电子文献资源检索、阅览服务的场所,兼具学习与娱乐功能,也可以在两个假期向持有阅览证或借书证的外来务工人员开放。但要注意莫让电子阅览室成为社会上的“网吧”:垃圾遍地、、暴力游戏等充斥电子阅览室。为此,电子阅览室管理人员要搞好室内环境卫生工作,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引导和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网络阅读习惯,努力创造良好的电子资源使用环境。
(四)开设信息素质培训班
高校图书馆普遍实施了自动化管理、网络化服务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在信息技术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一贯重视并积极实施读者信息素质教育,有着良好的信息教育环境和夯实的信息教育基础。有一批具备图情学、计算机信息处理和教育学等相关知识的教育咨询馆员,由他们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优质周到的培训服务,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效果,帮助外来务工人员提高信息素质。
外来务工人员信息素质培训班开设初期,学员暂定为领取了阅览证、借书证的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工作放在两个假期为妥,每期的培训时间以三至四个半天为宜,以免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培训内容应简明实用。笔者建议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使用图书馆的一般知识。
(五)书刊流动服务站
尽管以上措施能够使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到高校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但可能还有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多种原因无法前来图书馆。为了从地理位置上拉近与这部分读者的距离,高校图书馆可以尝试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街道社区图书阅览室、文化站或是规模较大、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企业设立书刊流动站,高校图书馆对流动站的业务活动实行统一的规范化管理。这样既方便外来务工人员借阅,又有利于盘活书刊,实现资源共享。
(六)旧书刊捐赠
有些高校图书馆由于馆藏拥挤不得不剔除一部分书刊,有些合并的高校图书馆也拥有大量重复的、需剔除的文献资源。其中一部分人文文化、科技、医疗保健、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图书、报纸、杂志仍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捐赠给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街道社区图书阅览室、文化站,可以使这些剔旧书刊的价值得以再生,同时也有助于高校图书馆取得较好的社会口碑。
(七)信息咨询服务
为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在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掌握生存发展的技能,获得就业先机,提高他们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生活的信心,高校图书馆可以重点选择以下几个专题提供信息咨询服务:(1)就业信息。(2)教育信息。(3)劳动保障信息。(4)创业投资信息。
四、结束语
现阶段各高校大幅度扩招,在校学生人数增多,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一味要求高校图书馆对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完全的服务,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可能会影响到校内教职员工教学和科研工作,干扰和冲击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和秩序,其结果就会本末倒置。
参考文献:
[1]楼婷.关于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文化生活的调查[J].江南论坛,2005,(8)32-33.
[2]周炜.对高校图书馆走入社会的思考[J].图书馆,2005,(4)81-82.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网络参考咨询;比较研究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广泛应用,我国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由单纯的传统服务形式逐步发展到与网络参考咨询服务相结合的新阶段。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接受挑战,努力提高网络化参考咨询服务水平。本文主要从国内高校图书馆网络参考咨询服务工作现状出发,选取了五所具有代表性的重点高校图书馆作样本,借鉴了国外先进的网络参考咨询经验,对其网络参考咨询服务工作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以期能够为今后国内各高校图书馆网络参考咨询服务工作的开展和改进提供有用的信息。
结合实际的网络调查,笔者按地理位置,选取了我国东、中、西、南、北五所“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复旦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对其图书馆网络参考咨询工作进行了比较研究。
1 五所重点高校图书馆网上参考咨询服务栏目简介(见表1)
1.1 复旦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复旦馆”)
在主页“读者服务”栏目下设有“咨询台”,包括FAQ、实时咨询、e-mail咨询、读者留言、BBS图书馆版、在线参考工具、资源与服务指引、学科导航共八个分项目[1]。
1.2 武汉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武大馆”)
主页目录中有“参考咨询”项,点击后出现参考咨询页面,除了FAQ、询问图书馆员外,还将文献传递服务、邮件通告服务、相关软件下载、读者培训、预约上门服务、科技查新六项内容包括在内[2]。
1.3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西安交大馆”)
主页有一级标题“咨询台”,“服务导航”下面设有参考咨询、在线参考资料、教学与培训等项目。此外,学校BBS的“校务信息”中设置了“馆长信息”板块,有馆员在线与读者交流[3]。
1.4 中山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中大馆”)
主页上设置一级目录“咨询台”,网络参考咨询服务项目有表单提问、电子邮件咨询、FAQ;此外,还设有网海导航、读者培训等栏目,读者培训分专题讲座、研究生入学培训、图书馆导引三种形式[4]。
1.5 北京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北大馆”)
主页设置了一级标题“咨询台”,提供电子邮件咨询、实时问答咨询、FAQ、在线参考工具、学科导航、馆内咨询指南六个服务项目[5]。
2 五所重点高校图书馆网络参考咨询工作内容比较
2.1 各馆在服务项目设置方面的优点
2.1.1 FAQ库。北大馆的FAQ页面制作较其他四所图书馆更为完善,除能够按照不同的标准(“全部字段”“问题”“解答”“关键词”)进行检索外,还提供了分类和选择浏览功能。分类浏览包括馆藏分布与资源利用、读者服务、图书馆规章制度、文献检索与课题咨询四大类,每个大类下面又包含若干小类,并可以通过选定问题前面的序号,使页面只显示选中的问题记录,科学方便,提高了查找的效率。
2.1.2 email。武大馆开设了邮件通告服务,主动推送,以邮件形式发送信息给读者,使之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电子资源和相关服务。其表单服务提供了用户身份选择项,有利于更好地了解用户提问。北大馆按照不同的咨询要求将email分为七大类,读者可以根据咨询需求填写相应表单,既有利于参考馆员分工,也有利于缩短解答时间。复旦馆的email咨询则让读者对问题类型按文理等科目进行选择,为咨询馆员明确分工和提高效率奠定了基础。
2.1.3 BBS。复旦馆和西安交大馆都是通过在校园BBS系统中开辟图书馆专版来为用户提供一个与图书馆交流的平台,由馆员在线回答问题,方便快捷。
2.1.4 实时咨询。中大馆和北大馆都是采用了国际较为先进的Question Point系统,复旦馆则自主开发了Chat软件为基础的咨询系统,西安交大馆采用了CALIS 分布式联合虚拟参考咨询系统,功能齐全。
2.1.5 在线参考工具。武大馆、西安交大馆和北大馆在线参考工具购置和配备方面的工作做得较好,将拥有的网络参考工具进行了分类,查询起来方便快捷。
2.1.6 导航服务。北大馆学科导航站比较完善,除了包括本校的六个学科外,还提供了CALIS文理中心和工程中心重点学科导航库两个特别链接,内容动态更新,并允许读者推荐站点。西安交大馆的网络导航服务包括中外图书馆、报纸、BBS、搜索引擎、FTP资源、“211工程”镜像资源等七个项目,方便使用。
2.1.7 用户培训。五所图书馆均提供了网络版培训资料供用户学习和下载,不定期开设讲座,介绍数据库和资源检索技巧等。北大馆的网络培训服务,包括电子资源的检索与利用、馆藏资源与服务指南、常用软件应用和其他网络培训四部分,体系相对完善,经验值得其他高校图书馆学习和借鉴。
2.2 对五馆网络参考咨询服务的评价
2.2.1 栏目设置没有统一标准。从这五所高校图书馆主页网络参考咨询台的设置来看,没有统一的标准。例如复旦馆将“咨询台”作为二级目录设在了“读者服务”下面,主页上没有标志。武大馆、中大馆和西安交大馆并未在咨询台设置“导航服务”链接。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属于网络参考咨询服务本该在咨询台列出的项目,五所图书馆也是各自为政,归类不一,这样使得网络参考咨询服务在项目设置上相对分散,不利于用户的使用。
2.2.2 不公平对待现象明显存在。武大馆新开放的电子邮件通告服务只面向该校教师和研究生。复旦馆的实时参考咨询服务只对校园网用户开放。
2.2.3 实时参考咨询的形式有待完善。中大馆和北大馆采用的Question Point系统及西安交大馆使用CALIS分布式联合虚拟参考咨询系统方便易用,三馆的实时参考咨询服务无须读者安装客户端软件,仅需要提供一个电子邮箱地址作为身份确认即可,中大馆和北大馆在实时咨询结束后还会主动将过程记录发到读者之前填写的邮箱。但根据Linda Berube的观点,国外咨询答复形式通常应该有问候语、重复用户提出的问题、给出答案、参考源、结束语和致谢、图书馆或服务商签名几个部分[6],选取的样本馆实时参考咨询服务基本能够做到的仅是问候语、致谢及读者等待过程中的等待提示。
3 对国内重点高校图书馆开展网络参考咨询工作的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针对国内重点高校图书馆网络参考咨询工作的现状,笔者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3.1 借鉴国内网络参考咨询工作的先进经验
3.1.1 CALIS分布式联合虚拟参考咨询系统。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可真正实时地解答读者在使用数字图书馆中所遇到的问题。咨询馆员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在线解答读者疑问。该平台能够实现同步浏览、桌面共享、白板交互、音视屏交流、知识库管理和Web表单提问等多项功能,是高校图书馆开展实时参考咨询工作值得考虑的系统。
3.1.2 值得借鉴的FAQ库建设经验。首先,作为常见问题解答数据库,应及时更新。其次,FAQ库应实现分类浏览,提供检索关键词提示,方便读者用模糊的概念从搜索过程中得到精确的检索关键词,提高查准率。
3.1.3 读者留言簿和BBS。图书馆建立读者留言簿或者读者论坛,收集读者对图书馆的意见和建议,并为读者与读者、读者与图书馆之间提供一个开放式的交流平台。
3.1.4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西安交大馆从2000年起就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在主页上设置“学科馆员”链接,公布学科馆员的联系方式。目前高校图书馆网络参考咨询馆员多由传统的参考咨询馆员兼任,考虑到高校图书馆用户有着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知识素养,笔者认为应该借鉴西安交大的经验,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不同的学科问题由具备专门知识的学科馆员来负责,当然这些学科馆员不一定是常驻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可以由不同学院资深的教授兼任,因为他们有着深厚的学科背景,图书馆所要完成的工作是定期对这些教授进行图情知识培训,使之具备做网络参考馆员所需的图书馆学知识。
3.1.5 开设全校性网络信息检索课程和在线讲堂。仅靠1小时的新生入学教育或者不定期讲座是无法对用户进行系统、有效培训的。高校图书馆应以开设选修课的形式,扩大用户培训的范围,对某些检索需求较高的专业可开设必修课。也可采用“在线讲堂”形式,将培训资料做成网页课件或视频动画存放在图书馆网站上,用户可以随时打开学习。
3.2 借鉴国外图书馆开展网络参考咨询工作的经验
3.2.1 远程视频虚拟合作咨询服务。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音频会议技术建立远程虚拟合作参考咨询系统,利用视频会议、可视电话会议、网络电视等手段,馆员不仅可以接收用户提问,还能听到其声音、看到其表情,用户可以体会到与馆员面对面交谈和观看实际操作的感受。美国加州大学科学图书馆的“科学参考桌”服务系统、南佛罗里达大学图书馆的“Florida Distance Learning Reference Center”服务系统就是采用了上述形式[7]。国内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虽然已经起步,但往往是作为参与馆,而倡导馆多为公共图书馆,所以各重点高校图书馆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主动进行资源共享,争取早日实现24小时每周7天的联合参考咨询服务。
3.2.2 加快网络参考咨询工作的规范化。1)栏目设置规范化。网络参考咨询台服务栏目的设置应该规范化,一定要包含诸如email咨询、实时咨询、网络导航、FAQ等常规项目,而电话咨询和其他的非网络参考咨询服务项目不应该包含在内。2)构建读者满意度评价体系。读者满意度评价体系,可以很好地衡量用户对网络参考咨询的满意度。3)建立相应的网络参考咨询经济模型。这种模型的建立,将能很容易地评价网络参考咨询的经济性、优点、缺点及成本该如何分摊等[8]。
3.2.3 Question Point服务。Question Point系统是OCLC与美国国会图书馆合作,对合作数字参考服务(CDRS)管理系统进行二次开发,更新了成员馆背景资料库,为知识库增加了检索与浏览功能,形成的一个面向全球图书馆以及信息机构,使其能分散地接受读者的网上咨询,同时又能接受来自于全球其他图书馆咨询请求的专业的合作虚拟咨询服务系统[9]。Question Point的各个成员馆可以利用本馆资源回复用户的提问,或将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提交到Question Point系统的Global Network中,系统将问题转发到最适合回答该问题的成员馆,由该馆来回答这个问题,由此实现了全球合作的虚拟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 复旦大学图书馆主页[EB/OL].[2009-06-11].library.fudan.edu.cn/.
[2] 武汉大学图书馆主页[EB/OL].[2009-06-13].lib.whu.edu.cn/.
[3] 西安交大图书馆主页[EB/OL].[2009-06-15].202.117.24.163/.
[4] 中山大学图书馆主页[EB/OL].[2009-06-17].library.sysu.edu.cn/.
[5] 北京大学图书馆主页[EB/OL].[2009-06-20].lib.pku.edu.cn/.
[6] Linda Berube. Digital Reference Overview. A Issue Paper from the Networked Services Policy Task Group. ukonl.ac.uk/public/nsptg/virtual/.
[7] 初景利.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58—59.
【关键词】流通,借阅数据,读者服务,服务质量
一、引言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应用, 促使传统图书馆的服务理念、 服务对象、 服务内容、 服务功能、 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服务手段已从手工操作逐步转化为自动化、网络化; 服务方式由全封闭到全开放, 用户甚至可以足不出户也能享受到图书馆提供的各种服务。 信息服务的变革和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多彩进一步激发了图书馆用户新的需求意识、 需求特点的产生。办公自动化的实现,使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借助计算机管理的数据处理功能,也给我们读者借阅数据信息分析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而为更有效的分析读者需求以及为读者提供深层次、个性化服务提供了保证。那么,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优化读者服务工作,提高读者服务质量,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分析挖掘系统数据资源、总结规律、了解读者的借阅需求和借阅动向,将更有利于读者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本文通过分析我馆近两年的数据,从中寻找借阅规律,来进一步优化新时期读者服务工作。
二、系统数据分析
1.各类别读者年度借阅情况
按读者属性统计年度图书借阅量,是为了更清楚的了解各读者群体的借阅数量,分析各层次读者对图书的总体利用情况。以下收集了2006年至2007年两年期间借阅数据,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利用图书馆最大的读者群是本科学生,所占百分比为:53%;其次是教师读者,所占百分比为:8.3%;在次是实验班学生,所占百分比为:4.2%;研究生读者占0.8%。以上数据说明:本科学生读者依然是我们服务的主要对象,他们主要围绕专业课程及喜好,成为我们最忠实的用户。我们读者服务工作做得成功与否,这些读者给我们的工作以直接的折射。教师读者,主要围绕专业课程建设和科研需要来馆查阅资料,所以也是我们服务的重点对象,我们服务的水平和深度在他们身上能直接的体现。对待这些读者,需要我们进一步跟踪分析,以提供其更好的个性化需求服务。
2.月图书借阅情况
表2中可以看出:以月为时间段,我馆每年有三个借阅高峰时段,分别是1月、3至5月、9至12月。1月份正逢放假,经过一学期紧张的学习,广大同学们终于可以换换脑子为自己的兴趣阅读,所以也导致节约量攀升。3月或9月是开学初期,为新学期的准备阶段,学生在经过一个较长假期的调整后,精力充沛,急需还回假期借阅的图书,重新借阅新开课程的图书资料及其它课外书来补充、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因此,这两个月图书的借阅量较大。另外,每年10至12月图书的借阅量也较多,有时甚至超过放假始或者开学初,这是因为除正常的借阅外,还有一支考研的读者队伍在进行最后的强化阅读,有了他们的存在图书馆的整体借阅量凸现高峰。
3.各类图书借阅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近两年我馆外借图书数达615464册,其中以文学类居多,占总借阅册数的27.8% ;其次是数理化学类图书,占总借阅册数的12.4% ;位居第三的则是语言文学类图书,占总借阅册数的10.9%,这几类图书的借阅量占总借阅量的一半。可见,我馆各类借阅量基本上形成以文学、数理科学、语言文字及计算机科学方面为主,社会经济、一般工业技术等相关学科为辅的借阅格局。
3.1 文学类图书过热
从表3可以看出,文学类图书是大多数学生读者借阅首选。由于文学作品具有调节精神和消遣作用,它在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净化心灵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类图书所无法取代的。但从另一角度来说学生过于在这类图书方面牵扯进太多精力,势必会对影响对专业学科的钻研。特别是对于一些沉溺于言情、武侠小说等方面的读者,图书馆员还应加以正确引导。
3.2 计算机和外语类图书依旧成为借阅热点
由于社会需求的变化,现代大学生越来越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尤其是自身外语水平和计算机能力的强弱,成为了学生毕业后求职的重要砝码和考评标准。而此类图书均已以英语、计算机教材教学参考书为主,与研究生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当代大学生热衷或必备的,自然这两类图书也就成了大学生的借阅热点 。因此,这两类图书的借阅量较大,尤其是在英语与计算机考试前,相关的图书成为了最大借阅热点,刚刚还回即被借出,同时也颇感此类图书的副本量不足,而使广大学生们的满意度降低。因此,如何优化配置相关的文献资源,应引起图书馆采购人员的重视。
3.3 哲社类图书及自然科学类图书倍受冷落
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现代大学生追求知识方面更注重社会的实用性,他们对基础科学理论、政治理论类图书如:马列政治类、自然科学类等兴趣十分冷淡,这使得我馆哲社类及自然科学类图书的借阅量相对较小,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信仰缺乏以及学习目的性及功利性很强,对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尤为不利,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三、依据分析数据所要采取的措施
通过对读者群体、月份借阅规律、类别借阅统计分析,从不同程度上也能挖掘出一些潜在规律。即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来为我们读者服务工作提供指导,进而优化读者服务工作、吸引更多的读者来馆借阅,也是我们工作细化、深化的一个重要参考和依据。
1.分析流通借阅高低峰时间段,合理安排工作人员。通过数据分析掌握读者借阅特点和规律,图书馆可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工作人员。当借阅高峰期到来之时,图书流通部门应采取一些应急措施,一方面搞好人员调配,组织好书源,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必须坚守岗位,热情接待读者,认真解答读者的咨询,尽量满足读者的需求,使读者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当借还书处于低峰时,应抓紧时间开展内部图书整理工作,以迎接下次借阅高峰时段的到来。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流通工作忙而不乱,井然有序。
2.定期分析读者各种借阅数据,做好读者需求调查。
读者借阅数据信息的收集与挖掘是图书馆一项不可缺少的业务性工作,它不仅能客观、如实地反映读者服务工作的实际情况和水平,同时也为加强管理、提高读者服务质量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通过分析读者层次和外借的统计调查,将有助于图书馆及时了解读者需求变化,从而可有针对性地改善文献结构,提高办馆水平和读者服务质量。如不定期地向学生、教师等读者发放图书需求情况调查表,及时了解师生的阅读倾向和需求。同时利用好购书经费,有效合理地补充藏书,尽最大可能满足全校师生读者的借阅需求。
3.设定合理的借阅参数,最大发挥图书使用价值。
教师和学生作为学校的主要读者群,图书馆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合理的出借期限。对于教师读者借阅期限和借阅量不宜太长、太大,太长、太大都会导致一些图书长期积压在教职工手中,影响了学生的利用和图书的有效流通。如果量太小、时间太短则会影响教职工的正常工作。反之,对待学生读者(包括研究生、试验班学生、普通本科班学生)要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设定一个合理的借阅权限和借期,只有设定合理,才能更充分发挥图书的使用价值。
同时对于一些书目的借阅参数的设定也要周全考虑。比如社科类书,文学类书,外语类书,计算机类图书流通率很高,借阅期限过长容易使一些书在读者手中滞留时间过长,造成浪费,不利于图书的流通。专业性的书籍在学校有着明显的周期性,借阅时间短又不利于读者利用,不利于文献资料作用的充分发挥。针对这些情况,我馆调整了借阅期限,文学类借期为半个月,社科类和专业类借期为一个月,学生、教师都可以续借一次。同时我馆实行的预约借书制度和超期罚款制度,也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图书的有效流通。
4.培养一支过硬的服务队伍,加强借阅引导工作。
一支过硬的服务队伍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熟悉学校和图书馆的基本情况,了解学校的专业状况,图书馆的资源情况,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通过前面的统计分析,文学、外语及计算机类图书的借阅量占有较大比重,这对于提高读者自身的外语、计算机及文学修养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是,部分学生读者过于沉溺于休闲娱乐、文化快餐等方面的读物,从而忽视对名著经典、哲社类、科普类读物的阅读,这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科技修养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因此,图书馆要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制定一个有计划、有系统的读书计划,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大学生读者借阅科技图书少的现象,图书馆要大力加强科普科技方面好书、新书的宣传,根据读者对文学知识的渴求,聘请优秀专业教师举办中西方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知识系列讲座,介绍国际国内的各种文学流派,增强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使读者在阅读与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能获得较完整的文学修养,真正达到陶冶情操、丰富知识、美化心灵的目的。
5.加强文献资源评价,优化藏书结构。
加强文献资源评价与使用效益评估分析对文献资源及其使用效益进行评价,对于合理的丰富馆藏资源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可以有效地对文献资源采购中的问题进行纠正,调整文献资源采购计划,加强图书订购的针对性和计划性。近年来,随着高校专业自的提高,为适应社会需要不断开设了新的相关专业,因此图书馆在馆藏结构中应根据专业设置情况适时配置新专业图书,以保证读者需求。做到突出重点,照顾一般,重点收藏与学校专业设置、所开课程、科研及所对应的学科密切相关的文献资料,保持其系统性、完整性。对于读者借阅频率较高的热门图书(如英语及计算机等方面指导书),要加大复本量,充分满足读者用书需求;对于消遣性图书,可适当增减复本量,采购时严格把关,确实采购那些文学艺术思想水平都较高的书籍,使广大学生读者在欣赏图书的同时能够不知不觉地吸收精华,提高文学修养与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结语
总之,在当今信息时代,图书馆要想生存发展,必须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创新服务、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使读者真正爱上图书馆,离不开图书馆,这才是图书馆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艺群.独立学院图书馆“大流通”服务模式探讨[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
[2]李艺群.优化创新服务,提升独立学院图书馆流通部建设浅析[J].佳木斯学院学报,2013(4)
[3]宋丽花.数据挖掘技术在读者服务优化中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3(23)
[4]蒋祥春. 基于web的读者数据统计[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1(1)
[5]王晓晖. 优化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思考[J].农技服务,2013(4)
[6]王苗.以读者为本看新时期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优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1)
【关键词】图书馆 大学生 素质教育 服务育人
一、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肩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重任,而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就是教育职能的情报职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也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图书馆是除教室以外的“第二课堂”。
1.图书馆为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图书馆拥有极其丰富多样的图书及馆藏文献资料这个显着的特点和优势,向学生宣传、展示、传递科学文化知识,提供文献服务;对大学生的文化、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修养进行全方位教育;为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品德的熔炼,情操的熏陶,学问的拓展等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也是其他任何课堂都无法拟的。
2.图书馆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
图书馆作为大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场所,本身就是最好的潜在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文化阵地,图书馆以其丰富的馆藏为基础而开展的各种文献信息服务活动,均和育人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都渗透着育人的内容,产生着育人的效应。图书馆的教育不受时空与内容的限制。大学生通过不断地利用图书馆,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教育。因而图书馆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
图书馆高雅的文化环境和文明的服务,还对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素质起着春风化雨的作用与效果,使他们在无意识地领悟人生的真谛,约束自己的行为,发挥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终生受益无穷。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无形的教育比有形教育更容易接受,这种配合教育有时比课堂教育更有效。我们要抓住这个有利条件,将大学生素质教育贯彻到各项服务育人的活动中去。
3.图书馆为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多种文献服务
确切地说,每个图书馆都是一个巨大的“信息源”。数以百万计的馆藏能否为读者充分利用是目前高校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为使馆藏文献这个“信息源”充分发挥作用和效益,为教学科研、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优质高效的文献服务。各高校争先开展导读服务,扩大服务范围,依托文献资源、设施和师资的优势,开发利用具有社会主义高教特色的导向性网络体系,利用微机检索达到资源共享,并增设特色服务项目。我国的图书馆借阅率利用率不及日本的1/10,美国的1/20。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加大力度挖掘馆藏,杜绝资源浪费现象。同时也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及专业学习提供极大的方便。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做好服务育人的改革方法与建议
1.树立大教育观,强化育人观念
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长期以来,我国部分高校在办学思想上过分强调培养专门人才,而忽略全面素质教育,没有立足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没有把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教育统一起来。现在,我们必须树立以“育人为中心”的大教育观,加强大学生的通识教育,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加强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里把“会学习”提到了中心位置。作为高校不但要向学生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向学生传授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图书馆作为教学科研的服务机构,应全力以赴配合学校挑起服务育人的重任,馆领导应及时了解素质教育的思路,结合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找出一条适合本馆的工作方法。
2.开展导读活动
导读是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阅读指导可以帮助读者节省时间多读书,有选择有目的的读好书,从而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导读内容上,应改变以往偏重专业书籍、文艺书藉的导读倾向,增加德育、美学、马列着作、名人传记、爱国书籍等应成为今后导读的重点推荐书目。在导读形式上,要利用校报、专题讲座及书评书介等,融入乐于接受的现代化教育媒体。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准确地把握大学生思想状况与需求,可以不定期开展读书会和馆员读者联谊会等。为丰富校园文化,图书馆可充分利用馆藏,积极投身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3.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读书氛围
高校图书馆的育人环境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有意识有目的建造的一种文化传递场所。大学生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受到影响和教育,这种环境中所蕴涵的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对大学生有着潜在的陶冶作用,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无意识”地接受教育的熏陶。因此用心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应是图书馆坚持不懈的追求。
图书馆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物质环境的建设,它是图书馆的外在标志。要在显要位置悬挂标语口号,伟人、科学家画像及名人名言,开辟橱窗栏、政绩公开栏等,这些人文景点会产生一种文化浸润的效应。馆前馆后种植草坪、花坛,层层叠叠绿萌垂吊,为图书馆平添了一份幽雅与宁静,使读者置身其中感到一种美的享受。二是人文环境的建设,这是高校育人环境的重点。主要是指人际环境,它体现于馆员的精神面貌上。图书馆要搞好服务育人,必须高度重视馆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列宁曾说过“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的灵魂”,可见馆员形象是多么重要。一方面,要制定馆员道德规范,文明用语、服务忌语等加强馆员自身修养。在树立职业道德的同时,时刻不忘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馆员的人格、形象、语言,仪表、行为对大学生是一种无形而有力的影响。另一方面,全面提高馆员的文化业务素质,熟悉馆藏,掌握现代化技术手段,还应懂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为读者当好参谋。要求馆员树立“读者至上”的思想,以热情的态度及渊博的知识接待每一位读者。坚持把读者服务工作与培养世纪人才的大目标统一起来,并贯穿于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机制和文明氛围。
参考文献:
[1]柳斌.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几个问题.中国教育报,2003-01-09.
〔关键词〕美术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
〔中图分类号〕g250.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2-0068-04
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迅猛的发展使图书馆建设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数字资源建设成为当前图书馆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当前图书馆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但专门针对美术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研究却很少,只有少数几位美术院校图书馆同仁[1-4]对国内艺术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自建美术专题数据库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文旨在从图书馆自身建设和服务读者的角度对国内美术院校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进行考察,并对当前美术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特点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拟针对性地提出适用于美术学院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对策措施,以期为美术学院美术数字资源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1美术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及特点分析
数字资源从狭义上讲也可称为电子资源,是指一切以数字形式生产和存储、发行的信息资源的总和。按照数字资源生产途径和范围划分:商用数字资源、网络公开学术资源、特色资源、其他资源[5]。其中商用数字资源和特色资源是当前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重点,对网络公开学术资源的组织也有所涉及。商用数字资源是由正式出版机构或出版商/数据商出版发行的数字资源。特色资源指由图书馆自行制作而成的数字资源,即自建数据库。对网络公开学术资源的建设主要是指学科网络资源导航。本文以各美术院校图书馆的商用数字资源、自建数据库和网络资源导航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对其建设现状和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1.1商用数据库建设现状及特点
1.1.1商用数据库建设现状
笔者于2012年5月下旬通过访问各美术院校图书馆网页,并逐一对各数字资源进行点击查看、核对其数据库名称及类型,统计出各美术院校图书馆商用数据库(不含试用资源)的数量和具体名单,详情请参见表1、表2和表3。
表2美院图书馆引进的主要中文数据库统计表
数据库名称11图书馆数量中国知网cnki118超星数字图书馆115方正艺术博物馆114书生之家114读秀学术搜索114kuke数字音乐图书馆114万方数据资源系统113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113新东方多媒体数据库113
数据库名称11图书馆数量方正艺术博物馆114kuke数字音乐图书馆114公元集成教学图片数据库113camio艺术博物馆在线112威尔逊(wilson)系列艺术数据库111世界美术数据库111牛津格罗夫艺术在线数据库111故宫在线111stylesight国际时尚趋势及市场专业数据库111jstor全文资料库111asp世界音乐在线111asp表演艺术、戏剧与电影视频库111artstor111
(1)引进的商用数据库总体较少
从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多数图书馆引进的商用数据库在10左右。天津美术学院图书馆是整张表中的一大亮点,引进的商用数字资源达56个之多,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其他美院图书馆。而四川美术学院图书馆和鲁迅美术学院图书馆引进的数据库最少。
(2)以中文数据库为主,外文数据库较少
美术院校图书馆在引进数据库方面多以中文数据库为主,其中有一半图书馆没有引进外文数据库;而引进外文数据库的图书馆除天津美术学院图书馆外,其外文数据库只有两三个。
(3)中文数据库以综合类数据库为主,艺术类数据库较少
如表2所示,同时被3个图书馆引进的中文数据库共有9个,多数为综合类数据库,如cnki、超星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读秀学术搜索等国内知名数据库。只有2个艺术类数据库:方正艺术博物馆和kuke数字音乐图书馆,且其中kuke数字音乐图书馆的内容与美术院校学科专业设置并不密切相关。
目前在美术院校图书馆中,仍有3个图书馆未引进艺术类数据库。而引进了艺术类数据库的图书馆在数据量上也都偏少。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是引进艺术类数据库最多的,才7个。从表3可以看出,美术院校图书馆引进的艺术类数据库总共才13个,且同时被3个图书馆引进的艺术类数据库方正艺术博物馆、kuke数字音乐图书馆和公元集成教学图片数据库均为中文数据库。
br>
1.2自建数据库建设现状及特点
1.2.1自建数据库建设现状
由于图书馆对自建特色资源的ip访问限制等客观原因,对特色资源(不含正在建设中未投入使用的)的调查统计除网络调研外,还采用了电话咨询相关图书馆工作人员、文献调研的方式。详情请参见表4。
1.2.2自建数据库建设特点分析
目前已有7个美术院校图书馆建成各自的美术专题数据库,从表4统计的数据看,自建数据库建设主要以馆藏美术文献、馆藏艺术品、学院教师学生的优秀作品论文为对象,对其进行数据化,建立相应的美术专题数据库。美术院校图书馆所有自建数据库均有浓厚的地缘性,内容特色鲜明,无一重复。这也为今后美术学院图书馆间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开展院校间的学术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据笔者了解,美术院校图书馆自建美术专题数据库,由于就地取材,资源有限,大部分数据库规模都很小,且作品图片精度、大小等方面都有待提高。
图书馆名称11自建数据库名称11自建数据库个数西安美术学院图书馆11图书馆藏历代绘画数据库、美术馆藏历代文物精品数据库、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读书笔记数据库、西安美术学院教师优秀作品数据库、西安美术学院学生优秀作品数据库、风生水起——大写意·小画展数据库、写意当代——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精品库、美术馆藏民间艺术数据库118天津美术学院图书馆11馆藏美术古籍数据库、世界美术欣赏、名家书法欣赏、馆藏美术作品数据库、随书光盘管理系统、4万张精品素材116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11皮影数字博物馆、随书光盘检索、美术特色资源数据库、贡布希里特色数据库114鲁迅美术学院图书馆11鲁美教学及艺术活动历史数据库、鲁美师生作品数据库、鲁美四老专题数据库、鲁美精品数据库114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11美术参考书全文数据库、学术论文数据库、年画与招贴画1.3网络资源导航建设现状及特点
目前美术院校图书馆对网上美术资源的整理和导航建设可谓乏善可陈,只有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建立了美术学学科资源导航,对互联网上8 000余个艺术类网站进行了分门别类地采集和标引[6]。
2影响美术院校图书馆数据资源建设的原因
由上述可知,国内美术院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情况,与理工科大学、综合性大学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与美术院校学科建设相适应的艺术专题数据库建设方面,资源数量可谓贫乏。以笔者拙见,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2.1领导因素
根据全国美术院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调查报告,2008年美术类院校图书馆用于购置电子资源的经费,中央美院最多有20万元,鲁迅美院最少只有1万。美院图书馆中有5个图书馆用于购置电子资源的经费不足10万元。由此可见,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以笔者拙见,在经费不足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美术院校普遍存在不重视图书馆建设的问题。主管图书馆工作的美术院校领导甚至图书馆馆长多为艺术家,由于其专业知识背景,更多地关注美术教育事业和美术创作,而较少关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以及图书馆在美术教学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多数美术院校都投入大量经费到学科建设中,而对图书馆建设投入相对较少。
2.2市场因素
由于美术数字资源多以图片以主,且用户对图片精度质量要求高,美术图像数据库在信息组织与揭示和信息服务方面还存在一些传统信息组织与检索方法无法解决、信息编目人员无法独自完成的信息揭示问题,美术类数据库的开发相较于文本性数据库具有更高的技术要求。另一方面,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传承下来的艺术精品有限,且多数被收藏于博物馆,这给美术资源数字化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使得市场上可供图书馆引进的美术类商用数据库数量非常少,目前被美术院校图书馆引进和试用的美术类商用数据库只有16种。可供选择的美术类数据库少是限制美术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
2.3图书馆自身因素
据笔者了解,大部分美术学院图书馆在学科馆员建设、专业技术力量等方面都相对薄弱,服务读者的意识淡薄,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缺乏宣传和读者培训,从而制约了读者对数字资源的利用,数字资源的低利用率反过来又降低了图书馆建设数字资源
积极性,如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3对美术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3.1积极转变观念,加大对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观念决定行动,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图书馆领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决策。所以美术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要得到长足的发展,最根本的应该是负责图书馆工作的院级领导和图书馆领导要积极转变观念,通过参与图书馆界的各种专业会议,以及与其他兄弟院校图书馆间的学习交流等,充分认识到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在学院教学科研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加大对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唯有“粮草充足”,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事业才有力气大步向前。
3.2提升美术院校图书馆馆员专业素养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 ”是图书馆永恒的主题。美术院校图书馆应针对自身馆员学科知识结构、专业技术水平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对馆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再教育,以提高馆员的服务意识,提升馆员的专业素养,切实了解美术院校师生对数字资源的需求和使用情况,深入开展读者服务工作,从而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
3.3加大美术专业性数据库引进力度
引进商业性数字资源是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最为简捷的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读者所需要的资源。同自建数字资源的方式相比,这种方式更符合我国艺术图书馆规模小、经费少、人员缺乏的现实[2]。美术专业数据库的引进应根据学校专业的设置、重点学科建设情况来选择,以便于引进的数字资源能契合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同时,参考国内其他美院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调查数据 ,笔者认为方正艺术博物馆、公元集成教学图片数据库、camio艺术博物馆在线、威尔逊(wilson)系列艺术数据库、世界美术资料库、牛津格罗夫艺术在线数据库、stylesight国际时尚趋势及市场专业数据库和artstor可作为引进对象考虑。
3.4加快馆藏特色资源和学校创作研究成果的数据库建设工作就地取材、就近原则进行数据库建设,一方面可以方便快捷地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使数据库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初见成效,另一方面,对本馆馆藏的珍贵文献资源和本校的艺术资源进行有序地整理并保存,使之对本校艺术教学科研成果进行梳理,客观记录,传承历史,彰显学院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是对学校教育事业和艺术创作的有力支持。例如,四川美术学院图书馆藏有大量珍贵的文物、书画精品以及各种线装古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可将这些特色资源数字化建立四川美术学院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库,使束之高阁、深藏闺中的珍贵资料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余热。同时,还可以对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家的资料、历届学生优秀论文作品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建立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家资料库和四川美术学院历届学生优秀论文、作品专题数据库。
3.5加强美术院校图书馆间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活动美术院校图书馆普遍存在资金匮乏的问题,因此开展馆际资源共享是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丰富资源既实用又实惠的措施。天津美术学院图书馆拥有如此多的数字资源,其原因在于他加入了天津高校图书馆联盟。该联盟在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对天津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进行联合建设和协调构建,实现了联盟内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为天津高等教育提供了高水平、高满足率的文献信息保障。由此可见,图书馆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是解决图书馆资金匮乏、丰富馆藏数字资源、提高图书馆文献保障能力和提升信息服务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从天津美术学院图书馆参与共享所获得的数据库可以看出,大部分数据库的内容并不能满足美术学院学科建设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图书馆间的数字资源共享不应该仅限于本地院校之间,更应该积极开展美术院校之间的数字资源共享。在这方面国内美术院校正积极行动中,2011年3月底在杭州召开的高等美术院校图书馆专业委员会常务馆扩大会,商讨了筹建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相关事宜。目前,“全国美术院校区域图书馆”已开始在天津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进行试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美术院校图书馆之间能互通有无,实现美术领域资源的共建共享,为中国当代艺术教育、艺术研究和艺术创作和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源。
4结语
由上述可知,我国美术院校图书馆数
字资源建设水平总体偏低。但随着信息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图书馆用户对数字资源的需求必然增加。因此,美术院校图书馆应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加强对自身数字资源建设的力度,同时积极参加美术院校间或区域系统内的共建共享,使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能切实地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汉琴.美术院校图书馆共建共享美术专题数据库初探[j].情报杂志,2006,(25):141-143.
[2]彭建波.我国艺术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6):36-39.
[3]孙晓彤.浅谈数字美术资源建设的重要意义[j].图书馆论坛,2010,(1):212.
[4]彭红英.美术院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分析[j].科技情报与开发,2011,(1):57-59.
[5]刘晓清.怎样建设数字图书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25-27.
[6]http:∥lib.caa.edu.cn/infosearch.aspx?cata=5&id=15[eb].
[7]http:∥scfai.edu.cn/survey.aspx[eb].
[8]http:∥lib.cafa.edu.cn[eb].
[9]http:∥hifa.edu.cn/zti.jsp?typeid=49[eb].
[10]http:∥lib.gzarts.edu.cn[eb].
[11]http:∥lib.lumei.edu.cn[eb].
[12]http:∥218.195.18.4[eb].
[13]http:∥lib.tjarts.edu.cn[eb].
【关键词】图书馆大学生素质教育服务育人
一、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肩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重任,而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就是教育职能的情报职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也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图书馆是除教室以外的“第二课堂”。
1.图书馆为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图书馆拥有极其丰富多样的图书及馆藏文献资料这个显著的特点和优势,向学生宣传、展示、传递科学文化知识,提供文献服务;对大学生的文化、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修养进行全方位教育;为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品德的熔炼,情操的熏陶,学问的拓展等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也是其他任何课堂都无法拟的。
2.图书馆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
图书馆作为大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场所,本身就是最好的潜在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文化阵地,图书馆以其丰富的馆藏为基础而开展的各种文献信息服务活动,均和育人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都渗透着育人的内容,产生着育人的效应。图书馆的教育不受时空与内容的限制。大学生通过不断地利用图书馆,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教育。因而图书馆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
图书馆高雅的文化环境和文明的服务,还对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素质起着春风化雨的作用与效果,使他们在无意识地领悟人生的真谛,约束自己的行为,发挥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终生受益无穷。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无形的教育比有形教育更容易接受,这种配合教育有时比课堂教育更有效。我们要抓住这个有利条件,将大学生素质教育贯彻到各项服务育人的活动中去。
3.图书馆为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多种文献服务
确切地说,每个图书馆都是一个巨大的“信息源”。数以百万计的馆藏能否为读者充分利用是目前高校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为使馆藏文献这个“信息源”充分发挥作用和效益,为教学科研、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优质高效的文献服务。各高校争先开展导读服务,扩大服务范围,依托文献资源、设施和师资的优势,开发利用具有社会主义高教特色的导向性网络体系,利用微机检索达到资源共享,并增设特色服务项目。我国的图书馆借阅率利用率不及日本的1/10,美国的1/20。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加大力度挖掘馆藏,杜绝资源浪费现象。同时也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及专业学习提供极大的方便。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做好服务育人的改革方法与建议
1.树立大教育观,强化育人观念
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长期以来,我国部分高校在办学思想上过分强调培养专门人才,而忽略全面素质教育,没有立足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没有把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教育统一起来。现在,我们必须树立以“育人为中心”的大教育观,加强大学生的通识教育,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加强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里把“会学习”提到了中心位置。作为高校不但要向学生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向学生传授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图书馆作为教学科研的服务机构,应全力以赴配合学校挑起服务育人的重任,馆领导应及时了解素质教育的思路,结合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找出一条适合本馆的工作方法。
2.开展导读活动
导读是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阅读指导可以帮助读者节省时间多读书,有选择有目的的读好书,从而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导读内容上,应改变以往偏重专业书籍、文艺书藉的导读倾向,增加德育、美学、马列著作、名人传记、爱国书籍等应成为今后导读的重点推荐书目。在导读形式上,要利用校报、专题讲座及书评书介等,融入乐于接受的现代化教育媒体。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准确地把握大学生思想状况与需求,可以不定期开展读书会和馆员读者联谊会等。为丰富校园文化,图书馆可充分利用馆藏,积极投身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3.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读书氛围
高校图书馆的育人环境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有意识有目的建造的一种文化传递场所。大学生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受到影响和教育,这种环境中所蕴涵的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对大学生有着潜在的陶冶作用,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无意识”地接受教育的熏陶。因此用心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应是图书馆坚持不懈的追求。
图书馆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物质环境的建设,它是图书馆的外在标志。要在显要位置悬挂标语口号,伟人、科学家画像及名人名言,开辟橱窗栏、政绩公开栏等,这些人文景点会产生一种文化浸润的效应。馆前馆后种植草坪、花坛,层层叠叠绿萌垂吊,为图书馆平添了一份幽雅与宁静,使读者置身其中感到一种美的享受。二是人文环境的建设,这是高校育人环境的重点。主要是指人际环境,它体现于馆员的精神面貌上。图书馆要搞好服务育人,必须高度重视馆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列宁曾说过“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的灵魂”,可见馆员形象是多么重要。一方面,要制定馆员道德规范,文明用语、服务忌语等加强馆员自身修养。在树立职业道德的同时,时刻不忘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馆员的人格、形象、语言,仪表、行为对大学生是一种无形而有力的影响。另一方面,全面提高馆员的文化业务素质,熟悉馆藏,掌握现代化技术手段,还应懂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为读者当好参谋。要求馆员树立“读者至上”的思想,以热情的态度及渊博的知识接待每一位读者。坚持把读者服务工作与培养世纪人才的大目标统一起来,并贯穿于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机制和文明氛围。
参考文献:
[1]柳斌.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几个问题.中国教育报,2003-01-09.
【关键词】中学,图书馆,管理,模式
学校管理应提倡“3S管理”模式。“3S管理”模式是指学校由学生组成(of the students),依靠学生来管理(by the students),管理的目的在于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for the students)。这一“3S管理”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现着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渗透着“人本管理”的思想光辉,长期以来始终指导着本人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人本管理”是当代管理理论创新研究和实践发展的主要潮流,“所谓人本管理,不同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作为工具、手段和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在深刻认识到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张国忠、魏颖辉:《管理学基础》,第45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本文拟结合本人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实践,浅谈在中学图书馆尝试“3S管理”模式的有三点体会。
1.尊重每一位学生——图书馆管理的最高宗旨
学校是由学生组成(of the students),“应该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学生”(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语),所以尊重每一位学生是图书馆管理的最高宗旨。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唤起学生的尊严,当学生被充分肯定和尊重时,就会对自己严格要求,并尽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大写的人,都具有做人的尊严潜能,而尊严是比生命本身更为重要的精神象征。同时,学校图书馆管理员只有放低身段,学会平视学生,才能从心底流露出对学生的尊重,才能唤起学生的尊严,才能换来学生的尊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从而构建和谐的图书馆风气。我在图书馆管理实践中,每个新学期开学之初,都会通过问卷形式征求学生对征订图书和期刊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自主推荐各种优秀读物清单,并经常性地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对原有的期刊征订目录进行微调,适时增加一些时尚益智、符合学生阅读习惯的优秀图书和刊物。譬如,今年经广大学生推荐的《南方人物周刊》、《看天下》、《三联生活周刊》等刊物不仅深受学生喜爱,也得到了老师的好评。另一项我们长期坚持的作法是,利用节假日有计划地分批组织学生亲自到书店挑选图书,这样做不仅尊重学生自主意识,养成学生喜欢逛书店的习惯,也更容易挑选到学生喜爱的读物和急需的教育教学资料,达到了学生成为挑选图书的主人的目的,也实现了学校图书馆真正服务学生的宗旨。
要真正做到尊重学生,我认为关键做好以下四点: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在法律地位上、人格上与学生是平等的。二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独特个性,并欣赏这种特性。三要宽容鼓励学生。宽容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育态度,也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及对学生一片爱心的体现。四要公平对待学生。“爱优生是人,爱差生是神。”教师虽然不是神,但应具有这样的胸怀和追求。曾经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位高中女生,经常在上课时间翘课独自一人跑到图书馆来,且在阅读过程明显表现出心不在焉、情绪低落、心情烦躁。对待这名同学我并没有粗暴简单地的赶她回班级上课,而是主动给她提供矿泉水,友好且耐心与之沟通,并事后找班主任及科任询问核实情况。经详细了解,该同学曾寄读于我市一所重点学校,由于跟不上班级学习进度,成绩始终在班级最末端徘徊,由于学习自信心长期受到打击,出现了严重厌学等心理问题,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家长只好将该生转回本校。刚回到我校,该生由于自卑且内向,造成与同学相处不融洽,以至于出现了经常逃课的现象。经过与班主任以及心理老师的大力配合,我从细微处关心爱护她,并有意识推荐一些励志作品让她阅读,使其逐步重拾学习信心,最后以崭新的面貌回到了课堂上。
2.依靠每一位学生——图书馆管理的出发点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也是图书馆管理的主人,依靠学生来管理图书馆(by the students),是做好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图书馆管理工作要牢固树立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动员学生的理念。中学生正处在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具有独立处理和安排自己的强烈欲望,有着展示自己的才华的冲动,有着向往独立工作的心理渴求,这是开展图书馆管理的心理学基础,管理员要善于调动并积极发动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工作。合理有效的图书馆管理,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发挥主人翁精神,让学生养成主动管理的良好习惯,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良好氛围,使图书馆成为学生体验生活的大家庭,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发展个性的大田野。
那么,如何学校图书馆如何实现学生自主管理,使图书馆成为一个具有自我检测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的高效运作的管理组织呢?我们的做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建一支学生志愿者管理团队。新学年开始我们都会在初一、高一新生中有计划地纳新培养二十多名学生管理员。具体作法是:开学初,发动学生积极主动报名,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组成学生志愿者管理团队,并组织他们学习学生图书管理员条例、工作职责等,熟悉图书馆工作环境,指定老一批的学生图书管理员与新管理员结对子,根据分工不同进行专项业务培训。学期中,结合学校活动和节假日,组织图书管理员开展各种联谊活动,如青年节游园、中秋节博饼等。学年末,在图书馆开辟专栏,展示每个学生图书管理员工作总结和心得体会。这样一年年坚持下来,一批批的学生踊跃报名,一批批的志愿者茁壮成长,既锻炼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也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的主人翁意识。
3.发展每一位学生——图书馆管理的落脚点
管理好图书馆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for the students)。“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图书馆管理的根本目的。“发展为本就是使所有学生都能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今后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走进高中新课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所以说,图书馆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生潜能是否得到充分的释放,正如雷锋日记中所说“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你的岗位?”。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专业图书馆 变革与转型 学术会议
分类号 G251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6.02.002
On Research Library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Academic Conferences
Xu Junlin, Dong Zeshu
Abstract Academic conferences not only reflect the theoret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but also promote the research qu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Whil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ments of academic conferences on library transition are summed up, this paper expounds that academic conferences on library transition give a major push to the lib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Key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Professional library.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Academic conference.
研究型图书馆包括大学图书馆和科研院所图书馆,由于二者在服务对象、服务功能、服务策略上具有相同的属性,故可将其作为同一研究对象。学术会议是一种以促进科学发展、学术交流、课题研究等学术性话题为主题的会议,也是促进学科发展、推动学科实践的重要方式。近年来,研究型图书馆为应对信息环境变化和用户需求多元化发展带来的挑战,进行了一系列变革、转型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其中图书馆专业学会、专业期刊杂志社、大学图书馆等机构组织的专业主题学术会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促进了学术繁荣,将图书馆变革与转型理论研究推向,为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发展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导。因此,本文以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发展学术会议为研究内容,总结研究型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发展学术会议的特点、成果,并阐述学术会议对图书馆理论和实践的推动作用。
1 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及其特点
学术会议作为重要的学术活动方式,是科学和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学术会议是科研人员收集科研资料、发表和交流学术观点、沟通研究信息、激发创新思维、把握科技前沿和最新发展动向的重要渠道和途径[2]。阶段性同一或相近主题的学术会议集中反映了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研究方向和前沿领域。2010年以来,研究型图书馆举办了一系列关于图书馆变革、转型、发展的学术会议(见表1),推动了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探索的进程。
此外,《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在2013年11月在云南腾冲以“图书馆的变革、转型与超越”为题召开学术会议,总结国内外对图书馆变革的理论研究成果,推动图书馆变革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2014年9月在吉林延吉市以“转型期图书馆服务模式变革”为题召开学术会议,探索图书情报机构及其服务模式向知识、智能、智慧、泛在以及开放创新方向转型的策略。
研究型图书馆持续开展的变革与转型研究学术会议具有明显的特点,表现在:①会议组织者为不同类型的学术机构、组织或团体。大学图书馆、图书馆学术机构、专业期刊杂志社、科学研究院等都围绕着变革、转型、发展的主题召开学术会议,表明了不同的机构都在关注图书馆变革与转型这个主题。②会议组织形式多层次。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包括国际性学术会议、高层次学术会议、专家论坛等,表明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已经成为中外图书馆界研究的热点。③会议主题内容明确。信息环境的发展、科学研究范式的变革、用户信息需求与行为的变化已经对图书情报工作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图书馆的服务不应停留在信息服务层面,而是必须以新的服务模式来应对变化了的信息环境与需求。虽然国内外各类型图书馆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需求,也都面临着相同的变化和挑战。因此,以知识服务推动图书馆的变革和转型发展成为学术会议研讨的中心内容。
2 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的主要成果
学术会议的功能就是交流学术思想、展示学术研究成果。学术会议成果大多不在正式刊物发表,属于灰色文献,但其含有大量的最新学科研究信息,是了解学科发展动向、水平和最新成就的重要信息资源。研究型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产生了众多成果,主要包括学术报告、会议征文、会议综述等。
2.1 学术报告
学术会议的主要议程是进行学术报告。学术报告是专家学者就自己的研究成果或某一专业知识通过大会演讲的形式进行专题发言,通过会议交流,起到传授知识、沟通信息、开阔思路、更新观念、扩大合作等多种功能[3]。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报告人不仅有中外著名的图书情报学专家,还包括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大学和专业图书馆馆长,代表着图书馆转型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最高水平,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本文所列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交流学术报告134场,反映了在图书馆变革转型这一领域学术研讨的繁荣与学术活跃度(见表2)。
2.2 会议征文
向会议提交学术论文用于会议宣读、交流、讨论是学术会议常见的方式。一般来说,会议论文围绕某个科学领域进行集中研究,并通过学术会议交流,产生智力“碰撞”,有利于形成学术“群落”,并利用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来解决学科发展和实践中的难点问题。
研究型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除学术工作会议和专家论坛外,有四次学术会议进行了图书馆变革与转型研究征文活动。其中,“学科馆员服务:战略、模式和最佳实践”学术会议收到征文129篇。“变革与走向:重新定义大学图书馆的未来”国际学术会议共收到来自大陆地区和海外的作者投稿69篇。从会议征文作者来看,包含了研究院所、高校不同层次的图书馆专家、学者。其中,大陆作者来自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等大学图书馆;海外作者主要来自美国、德国、波兰、澳大利亚、印度、沙特阿拉伯,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
2.3 会议综述
会议综述是通过整理、分析、研究会议的学术报告、学术论文等材料,采用客观叙述和综合评价的方法,对会议主题、成果以及会议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和深入研究而形成的文章体裁[4]。会议综述要求客观公正地介绍学术会议不同的学术观点和见解,提炼出学术会议的内容要点,分析学术研究对推动学科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作用,其目的是引导人们对某一学术问题或某一理论问题作更进一步的探究。
2010年以来的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有三篇会议综述公开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对于传播会议学术成果,促进图书馆变革与转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赵树宜在《推动图书馆向知识服务转型――2012学科馆员服务学术研讨会综述》中,从学科馆员的战略与布局、任务与方法,不同类型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实践经验,嵌入式个性化学科馆员服务的组织机制等方面,全面阐述了学科馆员服务战略,总结了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实践的经验和成果,深度分析了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的战略规划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等[5]。《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记者撰写的《知识服务推动图书馆转型――“2012知识服务专家论坛”纪要》,围绕知识服务动因、范畴、核心、实践、主体的分析,阐述了图书馆转型与重新定义、知识服务概念到战略、知识服务模式到机制、知识服务从案例到应用、知识服务人员素质与人才培养等问题[6]。张春红、廖三三、巩梅等人撰写的《变革与走向:共同探索图书馆的未来――北京大学图书馆建馆110周年国际研讨会暨PRDLA2012年年会综述》,对会议战略规划与管理创新、知识发现与学科服务、用户研究与服务推广、数据管理与数据服务、合作与共享、社会媒体与共享空间等6个专题的主要报告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促进图书馆应对挑战、深入思考未来图书馆的定位和方向、重新制定发展策略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7]。其他学术会议在会后以新闻稿的形式进行了报道,宣传会议内容,展示会议成果。
总之,纵观历次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其理论成果丰硕,展示了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出图书馆“变革与转型”这一主题的最新学术动态,体现了图书馆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3 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的作用
以图书馆变革与转型为主题的学术会议,对图书馆所处的信息环境和面临的挑战以及用户需求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图书馆变革的必要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对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发展的方向进行了认真的探索,从而掀起了图书馆变革与转型研究的,推动了研究型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
3.1 深刻分析图书馆转型背景,阐明图书馆转型的必要性
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深刻分析并揭示了当代图书馆在全球化、信息化环境中的生存特征及其面临的困境,为研究型图书馆变革和转型提供了现实依据。
从图书馆面临的环境来看,进入21世纪,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越来越成熟,尤其是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电脑、手机、手持阅读器等设备,能方便地获取工作、学习、研究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上网浏览、使用搜索引擎、在线购买已成为人们信息获取的主渠道。信息传播的方式和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的多元化,使图书馆的业务分散而出现功能萎缩。事实上,研究型图书馆到馆人数减少、图书流通降低、参考咨询下降、编目业务边缘化、期刊阅览室“门可罗雀”已非罕见。
从图书馆面临的挑战来看,表现在:①互联网搜索引擎的挑战。以Google为代表的网络运营商,在网络上提供了大量的纸本图书数字化资源;以百度为代表的百科类和资讯类服务取代了了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8]。图书馆资源中心地位丧失,专业价值遭受质疑。②信息机构的挑战。CNKI、万方数据、维普、超星等数据库商不仅与图书馆争夺用户,推出了大量数字化图书、期刊,并开设提供网上阅读服务的网站向用户开放,而且还垄断了图书馆赖以生存的数字信息资源。③图书馆用户的挑战。图书馆用户需要的已不仅仅是文献产品的供给,而需要有深度的知识产品。然而,图书馆的专业能力往往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导致用户抛弃了图书馆。因此,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对图书馆所处生存环境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阐明了研究型图书馆变革与转型的必要性。
3.2 重新定义图书馆功能,确立知识服务为转型发展方向
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对未来图书馆的功能、转型发展的方向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提出重新定义图书馆的功能,以知识服务推动图书馆转型的战略举措,为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重新定义图书馆的功能。传统的以文献服务为中心的图书馆功能已经无法适应信息环境和用户的需要,未来的图书馆必须适应用户的多元化需求,承担多元化的功能和角色。这就要求图书馆应进一步深入地了解、分析、研究新信息环境下用户的需求特征和愿望,形成差异化的知识服务策略,并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形成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新定位图书馆的功能。正如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丛树海教授所言:“大学图书馆发展战略的调整首先必须解决图书馆自身定位的问题。大学图书馆作为一个多功能机构,应该成为大学的信息中心、学术活动中心、研究中心以及学习中心。”[9]
以知识服务推动图书馆转型。数字移动环境下,知识生产、存储的整个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存在的方式不仅仅包含传统的出版文献或数字化后的数据库,而是还包括广泛存在于网络的原生数字资源。用户对文献获取已再不感兴趣,而希望直接获取知识单元,甚至直接使用知识单元。知识获取、使用、需求呈现多样化,要求图书馆能够从知识管理层面上进行知识组织和知识挖掘,从海量的信息中组织符合用户逻辑需求的知识内容,为用户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对某个知识领域的持续跟踪、深入挖掘的知识产品,并有针对性、选择性地向用户推送知识产品。而要完成这个使命,图书馆员也应顺应时展而求变,成为数字时代的知识导航员和知识管理者。总之,几年来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确立了以知识服务作为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并以知识服务推动图书馆的转型发展,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图书馆界的共识和行动指南。
3.3 总结知识服务模式,推动图书馆转型的实践探索
目前,图书馆在知识服务推动图书馆转型的实践上形成了较多的发展模式,包括学科化服务、信息共享空间(IC)、咨询服务、智慧服务、机构知识库等等。高校及专业图书馆转型中应用最广泛和典型的模式有学科化服务和信息共享空间建设。
学科服务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的主要形式。在图书馆变革与转型研究的推动下,高校和专业图书馆在学科馆员服务领域进行了创新变革和实践探索。通过变革传统的以文献信息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不断探索学科馆员服务的新理念、新方法,形成适应新信息环境的学科馆员服务工作流程、服务规范和运行机制。可以说,以知识服务为核心的学科馆员服务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如中国科学院研究所近十年来在学科馆员嵌入科研一线的知识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的实践,逐步形成适合数字化科研的文献情报需求的知识服务模式[10],此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图书馆不断深化学科馆员制度,探索学科馆员知识服务推动图书馆转型的实践。
信息共享空间(IC)建设是知识服务的另一种形式。图书馆IC空间由实体环境、虚拟环境和技术环境构成,包括多媒体空间、知识空间、学习空间、研究空间、文化空间、创新空间、社交空间等,可支撑个人学习、团体协作、信息咨询等活动。通过举办名家讲座、艺术展览等,IC空间还为用户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促进跨学科的协同创新思维。不论从功能设计、空间构造,还是提供服务、细节关注等方面,IC空间都贯彻了活泼多元、合作共享的理念。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建立以泛学科化服务体系为核心的组织机构、管理策略与运行机制,全方位支撑教学与科研过程;北京大学图书馆进行了物理空间的改造和虚拟空间的建设,其虚拟空间包括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空间和针对教师的研究空间,学习空间里有相应的课程指南、教学大纲、参考文献、习题库、作业等;研究空间中提供科学研究所需的资源和各种各样的工具等等。近年来,研究型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的实践,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深化了学科馆员服务制度,推动了图书馆向知识服务转型。
4 结语
研究型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学术会议既是应对图书馆面临信息环境和用户信息行为变化而开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总结,又是对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方向的探索和指导,对于丰富图书馆学研究的内容,促进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发展研究,推动图书馆转型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纵观若干次学术会议对图书馆变革与转型研究来看,还存在诸多不足:①将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原因归结为外力的推动,对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内力推动研究不足;②对知识服务如何实施未能形成明确的技术方案;③变革与转型研究集中在高校图书馆和研究院所图书馆,对其他图书馆如何变革与转型鲜有涉及。因此,在图书馆变革与转型这个领域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既丰富和完善图书馆学理论,又指导图书馆变革与转型发展的实践,以彰显图书馆学术研究的价值。
参考文献:
[ 1 ] 刘兴平.学术会议的兴起与发展[J].科技导报,2010,28(6):19-24.
[ 2 ] 林则夫,李建平,纪建悦,刘玉珠.提升学术会议质量的若干建议[C].信息时代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协第四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北京:108-114.
[ 3 ] 高凤云.科技情报机构学术报告工作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2(24):204-208.
[ 4 ] 方乐.会议纪要和会议综述辨[J].秘书,2007(11):35-37,45.
[ 5 ] 赵树宜.推动图书馆向知识服务转型:2012学科馆员服务学术研讨会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9):145-147.
[ 6 ] 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知识服务推动图书馆转型:“2012
知识服务专家论坛”纪要[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3):5-11.
[ 7 ] 张春红,廖三三,巩梅,等.变革与走向:共同探索图书馆的未来:北京大学图书馆建馆110周年国际研讨会暨PRDLA2012年年会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31(1):5-14.
[ 8 ] 初景利,杨志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图书馆新消亡论论辩[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 (11):6-11.
[ 9 ] 陈骁,刘金涛,谭丹丹,等.巨变中的大学图书馆:现状思考与学科化服务发展趋势:2010年“全球化视野・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综述[EB/OL].[2013-09-26].http:///dotnet/news/newcontent.
aspx?ID=1110.
[10] 刘细文,吴鸣,张冬荣,等.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的知识服务探索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2,
56(5):5-9,31.
――――――――――――――――――――――――
许军林 乐山师范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四川乐山,61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