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优选九篇

时间:2022-11-22 17:04: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圆的认识教学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1篇

圆的认识》是小数六年级的一节概念新授课,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后对一种新的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曲线围成的平面几何图形,它既是一节起始课,同时也是后继学习内容――圆周长、面积、扇形、圆柱、圆锥的基础。

我根据新课标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经历操作,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圆,感悟圆的特征,解释圆的应用,理解半径和直径的相互关系,建构对圆的结构性的认识。

2、通过动手操作,讨论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看书自学等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像力。

3、通过应用与训练提高学生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我根据目标设计教学流程为:

一、谈话导入

师:老师想了解你们有哪些玩具?生:……

师:我小时侯也有玩具,想不想看看?生:想

出示陀螺玩具,并演示玩法。

师:你知道它是怎么做的吗?生:是由一根小棒和一张圆形纸片组成的。

师:先要做什么?生:剪一张圆纸片。

二:教学认识圆

师:出示小动物们的赛车动画,观察不周的车轮,让生发现圆心的车轮为什么会得第一。生:回答……

师:再让生通过观察发现有不同形状的车轮,从而出示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和圆有什么不同?从而识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形。

三:教学画圆

探索画圆的方法

1)第一次尝试画圆

师:剪圆就得先画圆,用什么画呢?

生:圆规

学生尝试用圆规在纸上画圆

2)交流方法

师:用圆规画圆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正确画圆方法,得出结论后,教师演示画圆的方法。

3)第二次画圆

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在纸上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交流:你们是怎么画出这两个不同圆的?

引出圆的大小与两脚叉开的距离有关。

4)第三次画圆

师:如果要你画一个和这个玩具上一样大的圆能画吗?

引出定长画圆,画好圆并把它剪下来。

四:教学索圆的特征

1)做陀螺找圆心

师:这玩具的小棒应该从哪儿穿过呢?

交流找圆心的方法,找出圆心,并把圆心用o标出。

2)认识半径

师:你知道这个圆有多大吗?

引出半径,并让学生在圆上画一条半径,让一位学生板演。

讨论半径的]特点,并标明半径r。

3)认识直径

师:你还知道圆其他特征吗?生:它还有直径。

画一画直径,说一说直径的特征

4)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讨论交流在同一个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让学生在圆中画直径与半径,师:你能画几条半径,几条直径?

经过操作练习得出:在同一个圆中,半径与直径都有无数条,每条半径都相等,每条直径都相等。

5)练习

用不同颜色的笔描出半径与直径。

6)看书质疑并小结

让学生看书134页至135页,并划出书本中的重要内容。

五、应用与拓展

1)怎样画一个很大的圆?

2)怎样测量没有圆心圆的直径?

3)在同一个圆心上的两个圆,让生观察发现明白了什么?(指出这样的两个圆叫同心圆)

4)讨论:车轮为什么要作成圆形?

六、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觉得学生能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的探究学习,并且营造了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良好氛围,基本完成了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体验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前寻找准备,使课内与课外密切联系,将整个数学活动联成一气。

在本节课教学之前,利用学生非常熟悉且感兴趣的“玩具”资源,为新知教学的突破口,在第一时间内抓住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再通过探讨玩具陀螺的组成,感知要作陀螺首先要剪圆形纸片。这样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感知和建立正确的圆的表象,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做好感性认识上的准备。这样设计的原因在于:把数学的抽象知识与学生感性材料相联系,同时把学生平时的感性材料前伸了,带有目的的探索,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学习活动。

第2篇

教学目标:

1.具体情境中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圆规画圆。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探究圆的特征,理解同一圆内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

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索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探究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篮球比赛吗?让我们来看一场与众不同的篮球比赛:要求先围在篮筐周围,再轮流向篮筐投球,比赛谁投得准。(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可以围成怎样的图形呢?他们议论纷纷,所以我想请咱们班的同学帮忙给设计一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景中初步感知圆,感受圆与其它图形的区别,形成猜想】

二、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师:现在我们每个人手中都准备了一个圆,我们就把它想象成同学们投篮时围成的圆形,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借助它去验证每个人到篮筐的距离都相等呢?下面请小组合作互相说一说你们准备怎样验证?再动手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参照老师的友情提示。

(友情提示:先找到篮筐的位置,再找到每位同学所在的位置;想办法证明每个人到篮筐的距离相等。)

生:小组合作探究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台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验证的?

生:我们先把篮筐放在圆的中心,再找到每个人的位置,量一量每个人到篮筐的距离,都是5厘米。

师:刚才你把篮筐放在了圆中心的位置,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到圆的中心的吗?

生:演示,对折圆形纸片,多折几次,折痕相交的点就是圆的中心。

师:这个办法真是太巧妙了!那投篮的同学应该站在哪呢?你能在自己的圆上指一指吗?

生:用手指出投篮同学所在的位置。

师:能概括地说一说每位投篮同学应该站在哪呢?

生:投篮的同学可以站在圆上的任意一个位置。

师:刚才这个小组是用量一量的方法证明了每个人到篮筐的距离都相等,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我们是用折一折和圆规证明的,(演示)先折一折找到圆心,再用圆规的针尖对准圆心,圆规两脚叉开一定的距离,让铅笔尖对准远的曲线转一圈,发现每个人到篮筐的距离都相等。

师:你们组的方法很直观,也很快捷。

师: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证明了每个人到篮筐的距离都相等,帮助同学们解决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找到了投篮时最公平的方案。其实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一个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圆的特征,满足学生的探究欲】

2.结合情境认识圆心、半径、直径,探究半径的特征

师:刚才大家都认为把篮筐放在圆的中心,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请大家在你们的圆片上将圆心O表示出来。

生:标一标。

师:表示投篮同学位置的这些点都在圆上,我们把这些点叫做圆上的点,如果这里有一个点可以说成是圆内的点,这个点就叫做圆外的点。想一想圆上的点有多少个?

生:无数个。

师:投篮同学到篮筐之间的距离都相等,也就是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板书)。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圆形纸片上画一条半径,并标上字线r,试试看能画多少条?

生:画半径,无数条。

师:你能结合刚才的探究活动说一说在同一圆里这些半径还有什么特征吗?

生: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师:现在老师画一条线段,你看是不是半径。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条线段通过了圆心,两端都在圆上。

师:像这样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板书)

师:仔细观察,合情推理一下直径 有什么特征?

生:一端在圆上,通过圆心,另一端也在圆上。

生: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师:用字母表示是

生:r=d÷2

【设计意图:在自主探究中认识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探究出圆的特征,理解同一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通过了解古人的发现增强民族自豪感,在这同时加强学生的信心】

3.学习用圆规画圆

生:会

师:你准备用什么画圆?

生:圆规

师:请大家在白纸上画一个圆。

生画圆,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通过画圆,说圆的画法,再画圆,掌握圆的画法;在比较线绳画圆与圆规画圆中学会灵活选择画圆的工具】

三、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了圆的特征和用圆规画圆,圆在我们的生活中作用很大看这是自行车,它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呢?(出示图片)

生:容易滚动

师:它为什么不做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呢?

生:它们有角,行驶起来会不平稳

师:也就是说没有角是一条曲线他就会平稳是吗?(出示椭圆图片)换成它行吗?

生:不行

师:它没有角也是一条曲线为什么不行?

生:因为它的中心点到曲线上的每一点距离都不相等

【设计意图:感受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圆的文化价值】

教学反思: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快乐的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通过上《圆的认识》这节课,我的体会更深,反思这节课,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从课一开始,让学生选择公平的比赛方案,提出猜想,然后实验,验证,到认识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以及圆的画法,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实验,再总结出来结论和方法,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学生学的很主动。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伊始,通过选择公平的投篮方案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处在兴奋点上,课中满足小学生好动的心理需求,充分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学生始终处在兴奋的状态下,自己动手去求知,边思边动,学得兴趣盎然,最后,一组美丽的圆的图片,使学生感到圆原来如此美丽,如此有用,并感受到圆的文化内涵,对圆的认识得到了升华。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我认为有有以下几点:

1.老师还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学生回报直径的特征时说道,直径是半径的2倍,老师应抓住不放,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共同去验证,自然而然的得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而不是照预定的教案走,这是老师以后要改变的。

2.引导不到位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和思考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5~58页的内容。主要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是认识曲线图形的开始,也是以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圆锥以及初中系统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几何知识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备课不仅要了解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此,我从新六年级每个班级中随机抽取10多位学生进行调查: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地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没有一个学生能基本说清原因,这说明高年级的孩子关于圆的生活经验还是相对缺乏的。根据学情、教学内容和新课程标准,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工具画圆,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在日常生活中简单应用圆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刻把握圆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交流能力。

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认识圆的特征,画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圆。

二、设计理念和教法学法

“关注人”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习得方式和交流合作;新课改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互动、合作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学会数学知识,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这节课,我想用现实的情境、自主的操作、优美的音乐、美丽的画面、自由的想象、纯真的创造构建出一个鲜活的课堂,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使之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正确理解和掌握知识,积累经验,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都有新的收获。

三、过程设计和意图

我把教学过程预设为9个环节:诗意引入、感受完美、规范画圆、自学名称、探索研究、走进历史、尝试应用、美的继续、课外延伸。

第1个环节“诗意引入”

出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图片。

教师(以下简称T):“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唐朝诗人王维最有名的诗句之一,它描绘了两种对比鲜明的图形,一种是烟的直,一种是落日的圆。(板书“圆”)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直与圆的不同,同时为引入课题做好铺垫】

第2个环节“感受完美”

①课件出示带有圆形的图片小学数学论文,有向日葵、钟面图……

T:请仔细观察,这些图片都含有什么图形?

学生(以下简称S):圆

欣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或感想?(圆形物体很美)

T:从这些图片可以看出,圆遍布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处不在,可以说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圆的世界里。

②请学生举例说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看到圆。

T:古希腊的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在一切的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

③引导比较。

T:圆与其他图形有什么不同?

S:圆是曲线图形,以前学过的图形都是直线图形。

T: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和谐,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第3个环节“规范画圆”

通过不同工具画圆的比较,揭示画圆的本质

①让学生选择工具画出一个圆(估计学生会借助圆形物体或圆规),交流时重点讲评如何使用圆规画圆。

T:先在平面上确定一个点,然后把圆规两脚叉开使之有一定距离,再把带有金属尖的一端放在这个点上,捏住柄端,把圆规的另一角围绕它旋转一周,这样一个圆就画好了。

讲评后请学生用圆规再画一个圆。

②观看录像: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一位小朋友在沙子地上用固定拇指、旋转中指的方法画圆。

③引导比较,思考不同工具画圆之间的联系。

T:说一说用圆规画圆、体育老师在场地画圆、学生利用拇指和中指画圆这三者之间有着怎样本质的联系。

小结:借助工具画圆,只要固定一点,确定长度,旋转一周,就可以得到一个圆。

第4个环节“自学名称”

①学生自学圆各部分的名称。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上面的三种画圆方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是不是有专门的名称用来描述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书本P56例2中的一段话。

T: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

交流: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根据学生回答完善板书: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的线段叫半径,用字母r表示。

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用字母d表示。

②联系画圆的过程,思考圆的一些主要特征。

学生在知晓圆的各部分名称之后再一次组织画圆,让他们用理性的目光再一次关注画圆的过程,使他们在画圆的同时关注半径、直径,思考半径与直径存在的一些特征。

第5个环节“探索研究”

①让学生取出刚才用圆规画出的圆,分别标出圆心、半径、直径。

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并进行讲评,巩固对圆心、半径、直径的认识。

教师选择一份作品,请一位学生在其中再画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启发思考:在这个圆中,还能画出半径和直径吗?由此,你能想到什么?

S: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是有无数条的。

T:对于半径和直径,你还能发现什么?

启发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是有无数条的,无数条半径都相等;直径也有无数条,无数条直径也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

②请学生想象,沿着直径折,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折痕两边完全重合)请学生实际动手折一折,并思考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圆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就是直径,有无数条对称轴)

课件动态演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③回顾画圆过程,理解原理,内化概念。

T:圆心、半径和直径这些知识蕴含在我们画圆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想一想,圆规的金属尖固定的地方是圆的圆心,圆的圆心确定了,这个圆的位置也就固定下来了,所以我们就说圆心确定了圆的位置。(圆心定位置)那么,这两脚叉开的距离相当于圆的什么呢?(半径)现在我让这个半径更大些,画出的圆会怎样?如果我把半径改小些,画出的圆又会怎样?这说明,圆的大小是由半径来决定的。(半径定大小)

④课堂学习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收获,帮助学生养成及时小结的习惯和意识。

⑤ 画一个半径2厘米的圆,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画一个直径是6厘米的圆,写上各部分的名称。

T:同学们会在文档中打字了,你会在文档中画一个圆吗?我们一起来画一个。

T:现在,我们能用电脑来研究圆。那么,你知道古代是怎么研究圆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历史。

第6个环节“走进历史”

①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他的著作中有这样的描述:“圆小学数学论文,一中同长也。”

T: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想一想,“一中”和“同长”表示什么意思?(一中:圆心;同长:半径、直径一样长) T:我国古代这一发现要比西方早1000多年,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②T: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远远不止这些,老师在这儿还收集到一份资料。《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用正方形不断地

切割而来的。(演示)

T: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为10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

③T:大家见过太极八卦图吗?出示八卦图

这个图是由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如果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能发现什么?

④演示风扇带动系线的小球运动,你能说出圆心在哪里?半径是谁吗?如果告诉你绳长20厘米,你知道他的直径是多少吗?

教师总结过渡:人们研究圆更多地是让圆为人类的发展服务,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应用”,

第7个环节“尝试应用”

①课件出示:利用圆的特征制作的车轮。

T:从古代马车到地排车、自行车,再到摩托车、汽车和飞机,这些交通工具不断地改进和发展,但车轮的形状却一直没有改变,都是圆形,这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解释,明确车轴必须安装在车轮的圆心。】

②播放动画视频《猫捉老鼠》:下水道井盖为什么是圆的?

长方形、椭圆形的井盖容易掉入下水道,圆盖绝对不会掉入下水道中。

【设计意图:使学生充分认识圆的特征,感受其优越性和实用价值。】

③“套圈游戏”:让学生利用圆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圆的实用价值,初步感受到圆的美。

第8个环节“美的继续”

欣赏滑冰中的艺术美,感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寓意圆满、圆美的人文美,再欣赏用圆构成的美丽图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古希腊哲学中“圆是最美的图形”这一论断的精彩,激起学生设计的兴趣。】

第9个环节“课外延伸”

①课后设计并画出用圆组成的美丽图案,巩固圆的画法,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新能力。学生可以把自己实践的体会和研究成果与同学们分享。

②阅读推荐内容:圆规的历史、“圆的杂谈”、 元时期数学家李冶的《测圆海镜》。

第4篇

时,需要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自己得出结论确定不了是否准确,急需和别人交流,听取他人意见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

关键词:圆的特征;直径与半径;观察分析;综合概括;操作能力;前置性研究;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307-0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美无处不在,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课前准备:课件,前置性研究,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直尺。

六年级人教版上册

课前小研究设计:

1、寻找生活中的圆,想办法画大小不同的圆感受一下,圆与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2、把画好的圆剪下来,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3、我来出题考考你: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本着简单、根本、开放的原则。

第一个问题:寻找生活中的圆,想办法画大小不同的圆感受一下,圆与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一方面让学生感知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圆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通过自己观察、自己动手画圆并比较,初步感知圆的特征以及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

第二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感知圆的特征;通过比一比、量一量来推理,验证圆的特征。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讨论,生成圆的特征。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主动地获得了知识,还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使学生确实学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第三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自己出题互考,一方面是为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是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以便于形成系统、科学的认识,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学习过程预设:

一、情景导入(课件)

由课件演示生活中的圆形实物图片,让学生感受因为有了圆世界变得美妙而

神奇。由此

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一〉小组合作交流:

1、教师明确讨论要求。

2、学生结合课前小组研究进行组内讨论交流。

〈二〉全班汇报展讲:

某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第一发言人:1、拿实物圆演示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区别与联系感受圆形易滚动。

2、其他同学与他交流圆与其他图形的不同之处。

第二发言人:1、把一个圆形纸片反复对折几次,发现圆心、直径及字母怎样表示。

2、其他的同学与他交流有关圆心直径的知识。

第三发言人:1、和大家一起交流有关半径的知识。

2、其他同学与之交流有关半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三、巩固提升:

1、组长回顾总结

2、组长出3-5个小题考大家

3、我来出题考考你(同学们出题互考)

四、教师总结

五、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为什么轮子要做成圆形,轴心要装在哪儿?为什么?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觉得学生能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合作前置性研究,基本完成了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生本的教学模式,本着简单、根本、开放的原则,精心设计课前小研究。

课的一开始,从生活中的圆为切入点导入,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圆形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在突破难点这一个部分上,我让学生自主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自主探究发现圆的特征。在组内讨论交流时,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探究并明确讨论要求,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补充共同完成任务,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这一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真正成为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我来出题考考你”这个环节上,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才智,真正展开了探究活动。在自主探究中自我发现新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又一次得以充分的发挥。并且真正做到了在感知、体验、感悟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真正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第5篇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鉴于此,我这样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动物王国’的运动会去看看,看看那里都有哪些有趣的比赛。”(播放课件)

接着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谁会取得这场比赛的胜利呢?”此时同学们兴趣高涨,会纷纷举起小手:“老师,我认为小熊会取得这场比赛的胜利。”随后教师说:“那好,让我们继续观看比赛,一起来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播放课件)

通过上述情况从而导入新课:“为什么圆的车轮走起来又快又稳?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圆。”(板书课题)伴着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我们开始了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本节课的新知识分三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1.动手实践,探究圆的特征

第一步:做车轮,尝试画圆;

第二步:安车轴,认识圆心;

第三步:装钢丝,认识半径;

第四步:认识直径;

第五步:解决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掌握圆的画法

教师简介画圆的三个步骤:定圆心、定半径、旋转画圆。接着在黑板上示范画圆,强调画圆时圆规两脚分开的大小要保持不变,从而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精心设练,应用深化

叶圣陶先生说:“凡能力总要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所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三道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1.基本题;(每人发一张答题卡)

2.拔高题;

3.拓展题:在一张正方形纸中,画一个最大的圆。(想一想,如何找出圆心并画出半径呢?)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很出色,请大家说说收获。”

最后布置作业:圆以它独特的魅力美化了我们的生活,回家后用圆规编辑出美丽的图案。屏幕显示各种美丽的图案。(教材61页第10题和教材59页的图)

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简单明了地体现本课的重点内容,为此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画圆:1.定圆心;

2.定半径;

第6篇

论文摘要:多媒体教学从整体效果上看似乎优于传统教学,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教学效果。但是,有研究者分析了35个多媒体教学研究,发现其中有10个研究显示多媒体教学差于传统教学。因此,从认知心理学的多种理论和模型分析了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与心理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设计原则。

一、问题的提出

多媒体教学指的是用图、文、声、像和动态视频等效果直观地把传统媒体技术条件下难以表述的现象与过程主动而形象地显现出来。通过形象的手段来表达抽象的内容,引导学习者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使教学方法多样化,从整体效果上看似乎优于传统教学,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教学效果。但是,Liao考察了35个多媒体教学研究,发现其中有10个研究显了负效应,即多媒体教学差于传统教学。为什么会出现多媒体教学效果不一致呢?如何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而排除其不利影响,或者说,如何根据相关的学习心理学规律进行相应的多媒体设计,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

二、多媒体教学的认知心理学解释

早在1971年,Paivio谈论了双重编码理论,认为文字和图像各有其记忆系统,对同一个对象进行图像和文字加工能够使这两个记忆系统获益。如果我们能够同时提供图像信息和文字信息,那么将能够促进知识的学习。而Bad-deley提出的工作记忆理论认为,人的工作记忆可以分为语一音环路、视空间画板和中央执行系统,这个系统是资源有限的,听觉和视觉是两个最主要的信息获得系统,因此,如何通过两个系统协同工作促进信息的获取成为多媒体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柱。建构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一个学习者积极参与的过程,学习者选择感兴趣的信息,并将它们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结合起来,从而获得一种建构性的新知识。

从这三个理论可以看出,进行多媒体教学有其现实可行性。更重要的是,由于人类自身的限制,多媒体教学尽管试图采用多通道方式充分利用人类的能力,但是如果多媒体设计不合适的话,如超出了人类工作记忆的负担,那么将影响学习的效果;而建构主义则启示我们,如何在多媒体设计中将原有知识结构结合起来显得非常重要。

三、多媒体教学中的知识获得过程

Schnotz等提出了一个从文字及图像中获得知识的模型,认为文字和图像经过一些表面加工后,再通过主题加工,学习者在最后建立一个有关知识的心理模型。而影响力更大的模型来自Mayer及同事的一系列研究。

Mayer等人在上述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模型,对信息传递、信息加工与长时记忆整合整个流程进行了分析(见图1)。他们将信息传递方式分为叙述和动画两种,在感觉记忆中,眼睛和耳朵分别获得信息,并将信息分为声音和图像两种,因为根据Baddeley的工作记忆理论,所有的信息都要进人语音环中,所以文字信息都是通过声音信息的形式进行加工的;声音信息进一步被语言模型分析,而图像信息则被图像模型分析,相应的先前知识从长时记忆中激活提取出来,与两个模型中的信息进行整合。这一模型的核心在于信息的分类及对学习过程中工作记忆的刻画。

实际上,正如前面对工作记忆理论的分析一样,如果多媒体教学对工作记忆的要求过重则会抑制学习的效果。认知负荷理论进一步对多媒体教学中的工作记忆做了分析(见图2)。这一理论认为,由于许多不良教学形式导致了学习者的超负荷,减少了分配给学习活动的认知资源而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减少这些无关负荷非常重要。他们区分了三种认知负荷:内部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 ),这是与学习材料相联系的。学习者未能充分掌握恰当的认知模式/图式时,将出现高的内部认知负荷;外部认知负荷(Extraneous CognitiveLoad ),这是与教学材料设计不当引起的。于不良的教学材料

设计而导致学习者需要花费更多的认知资源进行学习,但这种认知负荷对学习是起负效应的;与材料相关的认知负荷( Germane Cognitive Load ),它包括加工认知负荷和元认知负荷两部分,前者是学习中进行更深层的知识建构中必须的认知资源,后者则是对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和对学习策略选择而投人的认知资源。由于这部分与知识的建构关系非常密切,因而在模型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这一理论,如果三种负荷总量超过学习者的资源总量则阻碍学习进行,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减少外部认知负荷帮助认知资源分配到有效的认知加工中有重要价值。

四、多媒体教学的设计原则

(一)多媒体原则

同时采用动画及旁白。在多媒体资料呈现中,仅仅呈现动画,需要学习者对动画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推理。尽管可以在动画旁边提供文字说明,但是Moreno和Mayer的研究发现,当学习者要同时注意文字和图像信息时,他们往往没有注意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通过旁白能促进图像的理解。相应的,通过旁白,能够加快学生对动画的内在含义的推理过程,从而促进学习。

(二)空间接近性原则

当文字与相应的图画在空间上相互接近时,能够帮助学习者建立参考连结。由于不同信息在空间上的接近性,学习者更容易进行关联性的理解推理;反之,学习者会将难以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三)时间接近性原则

文字信息应该与图像信息同步呈现。如果一先一后地呈现,那么学习者要建立两者的联系就必须将先出现的信息保存在工作记忆中,这将增加外部认知负荷,显然不利于学习。

(四)清晰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设计多媒体时,对于多余的字、图像和视频等信息应该予以去除。因为多余的信息往往会增加外部认知负荷,分散学习者的注意资源。而清晰原则的另一个体现则是:在一个屏幕上,出现的信息应该不要太复杂,因为复杂性需要更多的资源,而将一些信息进行整合能够简化信息,同时简洁的屏幕能够使学习者迅速地把握信息的核心。

(五)多通道原则

在对图像信息进行解释时,尽量用叙述的方式而不要将所有的信息通过屏幕呈现出来。这是因为,如果对图像信息的解释以文本形式呈现,将引起图像信息与文本信息对注意资源的竞争,出现所谓的视觉“分裂注意效应”( split-attentioneffect ),而另一方面人对信息的接收可以同时从视觉和听觉通道进行,因此充分利用这一点,将减轻单一通道的认知负荷。

(六)交互性原则

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尽量能使用交互式的教学界面。交互式界面能够让学习者控制、操纵学习材料。交互式的教学材料能够培养学生的控制性及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内部学习动机。

(七)个体差异原则

学习者的智力、学习风格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如有研究发现:幼小儿童对刺激更多地进行知觉加工,而成人学习者更多地对语义信息进行编码,更可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所提供的多种信息,因而获益更大。同样的,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可能喜欢不同的编码方式,在设计多媒体时,教师应该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等因素。

第7篇

1. 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包括语言环境以及对象能力的可行性两个方面,前者强调教师设计英语教学任务的环境和背景必须要紧密贴合现实生活当中英语语言的实践应用环境,为学生任务的达成增加更多的可能;后者强调英语教学任务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在学生现有英语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完成任务的可行性。只有确保了这两个方面才能够确保教学任务恰当合理而且符合英语教学规律,这样学生才能够通过完成任务的形式来达成英语学习目标。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设计任务时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教学任务的环境背景必须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和情境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在完成英语学习任务的同时,也能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当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恰当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技能,巩固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例如,教师为学生设计既定背景下口语交际任务时,要注重选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情境作为谈话的背景。以日常的家庭生活为背景的英语对话可以是:A: I am hungry, let's make a fruit salad. B: Good idea!What fruits do we need? A: We need a watermelon, oranges, apples and bananas. B: How many oranges do we need? A: We need three oranges. B: How many apples? A: Two apples. B: And bananas? A: Two, and peel these. B: Then? A: Oh, cut up these and put into a bowl. B: OK. A: Next put a cup of yogurt and two teaspoons of honey in the bowl. B: Well, and finally, mix up. A: OK, we can eat it now. 第二,教师设置的任务难度必须恰当,需要综合考虑到学生的英语实际能力和思维特点,如果任务难度过高或者与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不相符则会让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必须强调针对性,任务设计也要做到因材施教,体现任务型教学的优势,强化学生的学习信心。

2. 循序渐进原则

初中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情绪容易产生波动,而且较为脆弱敏感,如果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过重,则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任务设计必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急于求成以及任务量过重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都是有着不利影响的,而且不符合英语教学规律。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必须制定长远计划,同时需要根据任务的实施过程将任务进行分段处理,引导学生有计划和有目标地去完成任务和加强英语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并为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发展打好基础。例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在教学任务的设计上可以制定这样的长远计划: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接下来可以按照循序渐进的任务设计原则,分步骤地落实计划,从而达成任务教学的目标。首先根据教材内容当中对环保内容的阐述,教师可以在教W计划中将环保作为任务的主题,鼓励学生在日常的英语学习和阅读当中有目的的积累关于环保的英语词语、句子等内容。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专门的阅读分析课程鼓励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综合起来,并为学生提出针对性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通过互动讨论和自主探究的方法掌握阅读技巧和提升阅读能力。

3. 互动性原则

教学互动是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核心观点,强调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和谐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积极的参与和主动的互动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推动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因此,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遵循互动性原则,将互动合作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实现师生以及生生的团结协作,让互动合作成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提升英语技能的关键。就初中生的年龄和认知特征而言,初中生具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好胜心较强,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往往会缺乏一定的合作意愿和意识,这对于任务型教学的开展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对此,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参与互动合作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兴趣也是学生互动学习和共同参与解决任务的动力。因此,教师要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为学生设置相应的学习情境,比如可以采用竞赛的方法,将学生进行分组后分配相同的学习任务,鼓励小组间进行良性竞争,看哪一个小组能够最快最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够被充分激发出来,这对于任务型教学实施当中的良好互动也是非常关键的。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来鼓励学生主动合作和互动。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个有趣的英语故事,但是将结局部分的英语句子拆分开来写在卡片上,在打乱顺序后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结合集体力量来拼出结局。

第8篇

小学科学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很容易将实验操作的训练教学为一种机械学习。而在基于合作的任务型课堂教学中,由于有任务情境作为依托,伙伴合作作为形式。教学能吸引学生兴趣,将新的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已有的技能生活相联系。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是出于自发的,有明确目标的对新技能进行重复操练。使科学学习非常自然的避免进入机械学习的过程,而成为一种意义学习。下面,我们结合科学课的教学特征,遵循课改中对于科学课的课程要求,分析归纳得出以下几个在设计基于合作的小学科学任务型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原则。

一、以任务为核心的原则

在基于合作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顺利实施和开展的关键所在是任务的设计,此外任务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主要载体。因此,设计切合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特点的任务是成功实施这一新的教学模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任务”设计要注重真实性。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必须是学生熟悉的,且与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而不是虚构的,生搬硬套的,牵强附会的。任务要尽可能接近或类似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以这样的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展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被迅速的激发出来,在此动力之下,能自觉自愿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真实的任务中进行学习,更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溶解的多少与快慢》一课中,有一个探究加快溶解因素的任务。我设计了一个源于生活的情境:班中有位同学发生了低血糖引发的症状,需要用糖水来缓解。但老师发现,只有冰糖可用,冰糖溶解速度很慢,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怎么样才能加快冰糖的溶解速度呢?置于这样一个情景中,孩子天生是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争相把自己的想到的方法说出来。在学习动机强化之后教师即可运用指导策略,帮助学生整理分析各种猜想,归纳出三种方法。通过真实的教学情景,能有效的避免课堂中无效问题和无效回答的出现。提出任务,要求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猜测,以及为了确保实验的科学性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顺利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其次,“任务”设计要关注可操作性。这里所说的可操作性是指所设计的学习任务是具体的,实际的,是学生按要求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在设计时要注意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思考和探索中不断的自我提升。完成任务的过程绝不是走过场,学生要有所得有所发展,除了知识的增加外,能力的提升更为重要。这里的能力包括: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计划执行能力。

二、合作学习与任务型教学共建的原则

科学课是一个具有知识性、专业性、操作性和创造性的课程,当学生在解决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因学生的认知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不同而有所异。此时,合作学习是很好的解决方法。合作学习是二期课改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创设合作化学习情境,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从而达到共识、共学、共进。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分别设计出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提出策略,自主形成合作交流,以此完成学习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有师生的互动,又有生生的互动,这种互动既是知识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互动交流,加深情感联系,享受一种由互动、合作、交流所带来的学习乐趣。

三、单元整体设计的原则

单元整体设计就是设计者从一个单元的角度出发,根据单元中不同的知识点的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一个阶段(而不是一个课时)的学习让学习者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

在教学内容上,单元整体设计主要是对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相对完整和综合的学习内容进行设计;在课时安排量上单元整体设计一般需要多课时完成;在教学形式上单元整体设计则根据单元或是章节中不同知识点的需要,一般会包括多种教学形式。配合整体设计,所设计的任务不能太琐碎,要顾及单元学习目标的整体性。通过完成一系列的真实任务,使学习者达到隐含在整体教学目标中的分目标。

四、师生共同反思原则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互动过程,因此教学反思也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教师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教学反思;另一方面学生针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而事实上,在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着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而直接忽视了学生自我反思的现象。根据自身教学实践表明,师生共同反思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相长。在基于合作的小学科学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要对教学设计进行修订整理,得到更加完善的方案;学生也应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即任务方案进行反思修正,以期在下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更加高效。

第9篇

摘 要:大学新生在进入高校后,将会面临环境适应、人际交往等各式各样的问题,而如何处理好宿舍人际关系将会是大学新生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对每个成员的学习、生活乃至身心健康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不健康的宿舍人际关系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也非常大。因此,解决好大学新生的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及健全的人格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新生;宿舍;人际交往不适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独特的群体,其人际关系也越来越重要。近些年的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而在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中,人际交往不适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这种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曾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这种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在和自然搏斗的原始人中,人际关系是非常单纯的,所以在原始人中发现精神病是很少见的。等到人际关系复杂起来以后,人类的心理适应也便从此成为引人关注的问题了。”①大量的调查研究指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不适问题,严重的甚至出现人际交往紧张,这些问题的出现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而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中,宿舍人际交往不适又是最集中最主要的,尤其在大学新生中表现得更为普遍。

宿舍是大学新生进入高校后参与人际交往最直接和最频繁的场所,如何处理好与舍友的关系是他们对于人际交往的一次最深切、最真实的体会,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与成长的过程。宿舍人际关系的好坏已成为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人际交往能力和为人处世态度的一个重要标尺。同时,宿舍作为学校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宿舍人际关系的好坏对整个校园的和谐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找出大学新生宿舍人际交往不适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相应的对策,对于促进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发展和构建和谐校园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学新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

(一)忽视交往

在刚刚进入大学的部分新生中存在着一部分漠视人际交往的同学,他们对宿舍事务毫不关心,对宿舍同学态度冷淡,他们大多性格孤僻,对人对事缺乏热情,喜欢独来独往,往往拒绝参加宿舍集体活动,使宿舍其他成员产生距离感。

(二)过分亲密

在大学新生中还有一部分同学,他们整天都粘着室友,不管室友是否愿意,做什么事情都拉着室友一起,认为这样才是对同学友好的表现,殊不知过于亲密的交往使得室友失去了和别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狭隘的人际交往让室友觉得空虚而对此人的“友好”也会烦恼不堪。②

(三)小团体的出现

新生们在刚入校时,大多以宿舍为单位进行活动,大家一起吃饭、逛街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磨合、适应以后,宿舍开始划分为几个小团体,大家三三两两的组合,舍友之间的亲疏关系与开学初相比呈现出明显差异。

二、大学新生宿舍人际交往不适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主观因素

现在的大学新生基本都是“90后”,他们成长在一个社会文化趋于多元化的时代,由此带来的社会价值观也趋于多元化,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们,接触了很多不同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因此他们的个性更加鲜明、独特。而在“90后”群体中,独生子女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他们往往在父母长辈的溺爱中长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将自己的利益得失放在首位,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缺乏团结协作、相互帮助的精神。加上独生子女缺乏家庭内部的横向交往,因此,人际交往的能力得不到很好地锻炼。同时,有的同学由于自身素养不够,不懂得尊重、包容他人,导致在群体中不受欢迎。另一方面,大学新生往往缺乏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上大学以前,家长和老师几乎把重心全都放在了学生的学习上,忽视了对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而相对单纯的中学生活环境也缺乏人际交往的条件。进入大学,很多同学希望能处理好与宿舍同学的关系,但是由于缺乏对人际交往技巧的把握,遇到问题不善于与同学交流、沟通,往往凭直觉来处理,经常弄巧成拙,导致宿舍同学之间矛盾出现,关系紧张。

(二)个人客观因素

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生源省份日趋多样化,同一宿舍由多省份成员构成的情况日益增多。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大学前几乎只与当地同学交往的情况发生变化,由于宿舍里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在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一旦在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就容易引发同学之间的小矛盾,如不能很好地处理,势必造成小矛盾升级,导致宿舍成员之间关系恶化。同时,不同的家庭背景和兴趣爱好也容易造成宿舍成员之间交往不适。一般来说,开学初期,新生们会在彼此的接触中慢慢寻找与自己家庭背景相近、兴趣爱好相似的玩伴,而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差异较大的同学往往难以深入交往。

总之,由于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大学新生面临着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不适的现状,为其学习、生活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而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新生快速适应大学新环境、顺利度过大学生活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如何处理复杂的宿舍人际关系是他们面临的一个全新的挑战。

三、构建大学新生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对策

(一)学习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

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大学新生之间由于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的差异所导致的宿舍矛盾是最为突出的,因此,差异是大学新生宿舍矛盾产生的导火索。面对客观存在的种种差异,回避与忽视都不能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正视差异,真诚地沟通。良好的沟通可以使舍友间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彼此理解对方,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在沟通时,要选择恰当的说话方式,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恰当的词汇与温和的语气都会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增强相互间的信任。同时,要做到诚恳待人。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能够相聚在一个宿舍,是难得的缘分,每一个成员都理当珍惜这份情谊,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个人,把宿舍同学视为自己的兄弟姐妹,遇事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这样不仅会减少矛盾,还可以不断提升个人素养。

(二)加强自身修养,学会尊重他人

当代大学新生在宿舍人际交往中,往往忽视自己的缺点,放大舍友的不足和问题,这些都为宿舍矛盾的出现埋下了一颗“炸弹”。客观地认识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能够使大学新生在宿舍人际交往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发现舍友身上的闪光点,并懂得欣赏和赞美别人。面对生活在一个集体中有着不同生活习惯的其他宿舍成员,要学会尊重他人,。同时,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保持个人卫生和宿舍整洁、作息规律、不乱拿乱放舍友的物品等等。

(三)充分发挥团体辅导等心理咨询方式的作用

要帮助大学新生构建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还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整个学生宿舍管理中来,心理咨询中心是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相关者,能够帮助新生从心理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心理健康课、团体辅导等方式都有助于新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舍友,帮助新生学习处理宿舍人际关系的技巧和面对冲突矛盾时能够积极应对、冷静处理的心理品质。

总之,大学新生的宿舍人际关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有利于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提高大学新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步入社会,处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注释:

① 王极盛.青年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② 董珊.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新生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10):64.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