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7 16:37: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写作教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教学目标
1.熟悉环境描写作用的考查方式,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总结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
二、教学重难点
总结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掌握解题思路。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整理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四、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阅读必修三、必修五中的小说单元,把握每篇课文的主题中心。
2.下发环境描写作用导学案,并要求学生课前完成《小步舞》。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1分钟)
别林斯基曾说过,什么书最被人爱读和争购?那是小说。在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中,小说也越来越受到命题者青睐。而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小说类文本阅读,往往扣住小说主题,围绕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来设题。今天,我们就从小说最基本的要素——环境入手,共同探讨该如何解答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试题。
二、展示课堂目标(1分钟)
1.熟悉环境描写作用的考查方式,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总结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
三、考点精析(1分钟)
环境为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提供了时空位置,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用看似无心之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时是为了烘云托月,塑造人物形象;有时是影射或暗示主旨等。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小说阅读考查的一个重要命题点,而且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也有一定区别。从近几年高考题考查方式来看,有考查细化的趋势。
四、明确考查方式(2分钟)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1) (2019·全国卷Ⅱ)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步舞》)
(2) (2019·全国卷III)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到梨花屯去》)
(3) (2018·江苏高考)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小哥儿俩》)
(4) (2013·山东高考)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活着》)
(5) (2011·江苏高考)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这是你的战争!”》)
环境描写作用考题即分析环境描写对小说三要素及主题、读者方面的作用,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赏析”等作答动词和“环境(景物)描写”“作用”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五、回顾小说相关文段,分析、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15分钟)
(一)举例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问:回忆《林黛玉进贾府》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相关内容,具体分析以下两个问题。
回扣教材
分析作答
1.《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写贾府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①为人物活动、情节展开提供场景,烘托气氛,有助于塑造人物性格。
②通过环境描写,表现出贾府的社会地位和豪门贵族的气派。
③通过环境描写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
④暗示了贾府必将走向衰亡,有助于表现小说的主题。
答案解构:
本题考查社会环境的作用,答案从社会环境对塑造人物、对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对凸显主题几方面的作用分析得出。
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对于风雪的描写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①渲染悲壮气氛。狂风猛雪、冲天大火中,英雄长啸,苍莽而雄浑,悲壮而激越。
②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文中的“风雪”描写为人物活动所设置环境,有利于表现林冲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性格;同时,又反衬了后来林冲的奋起反抗是“不得已而为之”,把林冲“逼”到无路可走的地步。林冲是《水浒传》中最具悲情的英雄,他的一系列悲惨遭遇,已经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而本文中的“风雪”描写,将落魄的英雄独自一人置身于茫茫天地之间,更能激发读者的同情之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③合理地推动情节发展。“风雪” 的描写,是为故事的发展“蓄势”。没有风雪,就不会有差拨放火的条件;没有风雪,林冲就不会出门买酒,也不会看到破败的山神庙;没有压倒草料场的房屋,林冲也不会到山神庙去暂避栖身,也就不会出现后来的结果.这些描写,为故事的发展,做了必要的条件准备。
(二)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4角度”
角 度
作 用
环境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人物方面
①烘托心情;②体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情节方面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⑥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主题方面
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4角度”
角 度
作 用
环境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交代时代背景,揭示社会关系,渲染特定氛围。
人物方面
①引导人物出场;②交代人物身份;③揭示人物心境;④表现人物性格。
情节方面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主题方面
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凸显主题。
过渡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刚刚我们一起归纳了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打铁要趁热,接下来,让我们实战演练一下,在实践中将这一规律融会于心。
六、高考试题分析(22分钟)
(一)《小步舞》(2019·全国卷Ⅱ)
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解析】
第一步:找句子,析特点
找到文中描写“卢森堡公园苗圃”的句子,如文中第②③段、第⑮⑯段、第26()段中描写“卢森堡公园苗圃”的句子。题干指出“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一限制性条件明确强调了答题分析特点时应将卢森堡公园苗圃这一环境描写在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加以细化和展开,而不是泛泛地说“推动情节发展”,更不是常规地从环境、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去思考。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故事开端
卢森堡公园苗圃出现在小说开端部分,写“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
情节发展
卢森堡公园苗圃不断出现在情节发展过程中,既是老夫妻表演的舞台,也是老夫妻人生的舞台,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
故事结尾
卢森堡公园苗圃出现在结尾部分,作者交代苗圃被铲平,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使故事留下想象空间。
【参考答案】
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③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每点2分)
七、课堂小结(2分钟)
环境描写作用答题思路总结
解答环境描写作用题“3步骤”
第一步:找句子,析特点
找到环境描写的具体语句,分析环境的特点,因为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用和目的是一致的。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找到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并作对应分析。这里要注意区分出自然环境描写作用与社会环境描写作用各自不同的思维角度。
第三步:分条列,规范答
组织答案时,要每个角度的作用单列一条,这样答案要点更明晰。
结语: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风姿各异,其作用也绝非简单几个角度所能言尽。但无论如何,首先对环境描写的几种作用要烂熟于心,整理答案时有所兼顾。
八、布置作业(1分钟)
1. (2019·全国卷III)《到梨花屯去》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赏析习作中的心理描写片段、体验心理描写。
2.掌握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基本方法。
3.进行心理描写片段训练,并能进行简单的评析。
二、重点难点:
使学生懂得通过心理描写写出人物的真情实感,学习人物心理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准备:图片1、2、3.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
1.同学们,今天的教室有什么不一样?看到后面坐的老师,你们的心情怎样?(紧张、担忧……)
2.出示一段有关老师心理描写的片段。
这是一个什么片段描写?
(板书课题:心理描写)
老师的心情怎样?
3.小结:
同学们和我一样,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那这节课就一起学习怎样进行心理描写。
(补充板书课题:学习)
二、 赏析片段、感悟心理描写的表达效果
1. 心理活动是很平常的事,我们的语文书上就有不少关于心理描写的精彩片段——
出示并赏析《小抄写员》片段
浏览、思考: 这段描写,表现了叙利奥怎样的心理?
2.从这段心理描写中你学会到什么?
3.总结:一段好的心理描写,就是要写出人物的真实感受。
三、设置情境、探讨写法
1、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片段——
2、这是某位同学的一段作文,写的是他考试成绩前后的心理活动。说说你们的感受?
3、指导写作:
1)是啊,虽然他写出了他的真实感受“紧张得要命”,但我们并不感觉他有多紧张,这是怎么回事?
2)看来,要想把心理描写写好,还少不了具体生动地描写啊。
用什么方法达到目的?
(内心独白、动作、神态、语言、环境衬托……)
3)说说你们知道考试成绩前后的心理活动。
4)四人小组讨论。(三种情况选一种)
4、汇报。
四、写作
1、现在就请同学们拿起笔,也来写一写。
2、生练笔,师巡视指导。
3、展示,评价。
1)展示台展示作文,学生自己念;其余学生点评最精采句子及为什么?
2)教师勾画点评。
课后反思:
学案导学法导学案高中英语写作合作学习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者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
学案导学法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它体现的是一种导学思想,它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
目前,学案导学法的研究尚处在发展阶段,学案导学法的英语学科研究者多数是针对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研究。而针对如何运用学案导学来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研究甚少,所以研究学案导学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是非常必要的,这就给大家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在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中,写作任务通常放在课后。教师只是给出写作题目和要求,点明注意要点,学生便在课下开始写作了。因为大部分学生对写作的内容没有足够地扩充,写作方法更是没有得到足够的指导,写作遇到困难时也无人帮助,所以这种教法下的英文写作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一项困难的任务。很多学生写出的文章是错误百出,有的学生甚至不知如何去写。而学案导学法可以摒弃传统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不足。通过学案导学,教师可以提高高中生对英文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写作策略,提高写作能力。为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运用导学案进行英语写作教学的高效方法。
学案导学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模式如下。
一、预习
在写作教学中,学生需要在课前预习导学案,了解写作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提前学习范文、重点词汇、短语、句式等,为学习新课做好预先准备。预习是自主学习过程,也是课上合作学习的基础。
二、合作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小组内学生的学习能力层次有别,但总体上小组之间能力相近。即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这可以保证小组内的学生可以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2.教师指导学生与小组成员讨论范文的文章段落结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类似结构来仿写文章。
3.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导学案中与话题有关的词汇、短语、句式及写作模板,以此来扩充语言文字方面的信息。
4.对于导学案中给出的讨论话题,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展开小组讨论,之后各小组代表展示各组观点。这样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
三、写作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的写作任务。因为这时学生已经清楚如何写,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文章的结构,有关的词汇、短语、句子等。同时,学生也清楚了应该写些什么,因为他们已经讨论过有关话题。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也可以讨论他们不确定的词汇、句子等,探究正确的表达方式。
四、合作评价
完成写作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评价。首先,学生要仔细阅读其他同学的文章,标出好的表达方式。其次,对表达之处给出必要的修改意见,共同探讨修正方法。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写作给予评价。
五、课后反思
教师和学生都要对写作课进行课后反思,找到优缺点以便今后能够做得更好。
关键词:英语导学案;作用;编写;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8-0082-01
一、导学案的定义
导学案是教师以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编写的包括教案、笔记、作业、课堂测试及课后复习资料在内的教学文本。
二、导学案的作用
(1)导学案在上课前的导预和提示作用。导学案犹如一份标注详实的地图,指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学生在上课前使用导学案可了解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可对重点词汇和短语的基本用法、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听说训练的难度及写作练习的要求和方法有全面的认知。
(2)导学案在课堂上的导学和启思作用。一份好的导学案可以帮助学生很容易地了解课堂知识结构和体系,它极大地解放了教师的时间,减少了大容量课堂内容的再现,也缩减了学生的课前准备及记课堂笔记时间。为师生间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和互动交流提供可能,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3)导学案在课后的巩固和辅导作用。导学案是学生复习的学习材料。学生通过完成导学案上的课后练习,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学生结合导学案提供的复习建议和自己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学生通过回答导学案相关的问卷调查,反馈对教学的疑问和建议,并对学习过程中的得失进行反思和总结,记录在自己的导学案上,这样的学习反思更加实用。
三、编写导学案的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导学案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设计时不要以讲完课本知识为目的,应当以学生学会为目的。
(2)学案导学原则。导学案应该告诉学生在课前预习什么,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应做出适当提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上,导学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另外,学生还可以利用导学案进行自我检测和反思,引导课后复习。
(3)导学案层次性原则。导学案的设计在开始的时候要尽量精简,能够适合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进程,使他们都能通过自学或小组探究解决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认识教材和理解教材,不断加深思维活动,最终让他们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导学案在编写时还应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力求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四、导学案编写内容及步骤
导学案编写应以年级备课组集体备课为主,既分工又合作。编写必须先于预定教学进度,在课前发给学生,以便学生领会学习目标并进行有效预习。导学案的编写应包括以下内容:开头部分指明课题、课型、编制人、审核人、学生姓名及组别、使用时间、课时等;主体部分涵盖学习目标、重难点、预习指导、课堂导学、当堂检测等;结尾部分应包括教后记或者课后反思等。
编写步骤分为:
(1)学习目标。目标设计应包含三层含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学习目标一般指本课所要学的知识内容及所要达到的掌握程度,它是整篇导学案的指挥棒。目标的制订要符合课标要求、学生实际,表述要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
(2)重点和难点。依据英语教学大纲要求、考纲要求和课标要求,确定重点;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知识背景预测可能出现的难点。导学案提出的重点和难点包括两方面,即知识的重、难点和学法或教法的重、难点。
(3)预习指导。预习指导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此板块可以设置与教材知识相关的问题、单词拼写和句型翻译等习题。要求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内容,回答与课文相关的浅显性问题,准备课堂活动所需资料;要求学生通过听录音、试读和完成相应习题等方式初步感知单词、词组、课文重点句式。导学案上的备注栏,可以让学生随时记录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学习和讨论。
(4)课堂导学。课堂导学是在预习的基础上设计复习导入、词汇学习、课文分析、句型学习、合作交流、课堂探究以及跟踪检测。复习导入能够帮学生回顾已学重点知识,回答学生在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顺其自然地导入本课所学重点。在复习导入的基础上,教师应指导学生完成词汇学习、课文分析和重点句型学习,此环节应做到重点突出、讲解细致、条理清晰。合作交流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研究课本中的难点,突破知识的重点,经过学生的合作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将小组的最终结论作为成果向班级展示。课堂探究是已学内容的延伸,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它包括学习策略培养和语言知识归纳。课堂检测题设计以3~5道题最佳,形式要灵活多样,难度适中。
(5)学结与反思。教师在导学案的提示下,指导学生对本节知识体系进行总结,归纳学科思想和学习方法,同时反思自己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的缺点和不足。
导学案在英语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通过精心设计制作的导学案,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实现了教师高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两方面的双赢。
参考文献:
梅老师的讲座开始了——
1.读课文,析内涵
请同学们阅读郑振铎先生的《猫》,然后分析三只猫的特点与文章主题之间的关系。
反思一:主题难道就是梅老师所讲的关于猫的“来源”“长相”“性格”“结局”“心情”和“影响”吗?本文的主题与“我”的情感波动和情感渗透程度都有割不断的联系,而梅老师如此引入与接下来的分析似有不烫贴之处。
第一只猫
来源:隔壁邻居家领养的。
长相:花白的毛。
性格: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血球似的,在廊前的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喜欢它。
结局:死掉了。
心情:“我心里也感到一缕酸辛。”
影响:空缺。
第二只猫
来源:从虹口舅舅家要的。
长相:浑身黄色,三妹一见就喜欢上了。
性格:较第一只更有趣、活泼,也更讨人喜欢。
结局:让人捉走了。
心情:“我也怅然,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走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影响:“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
来源:流浪猫,因为可怜拣的。
长相:“毛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有一天,钻到火锅底下,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了。”
性格:“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然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捉老鼠……”
结局:被打后不见了。
心情:“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影响: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反思二:看似惯性的分析,虽没有新颖独到之处,却也显得紧凑,让人从中看出了些许写作的技巧来,但深深斟酌三只猫的“结局”大同小异,不清楚梅老师的“三猫法”与此是否有关。如果有关倒也罢了,只怕如果无关,为何闲置与此?接下来的公式中只是“情感”与“外表”出现了落差,结局略有不同的共性和其余的因素为何不作一分析?是与“三猫法”的写作模式无关吗?无暇思索——
梅老师的思路一直清晰地进行着,他的分析天衣无缝。他甚至用数学公式比划计算着他独特的作文教学技巧、模式。试想,语文的工具性与数学的工具性竟然在作文教学中配合得天衣无缝,令人无不叹服。作文与数学公式的关系巧如小孩说话与商人称秤,我且认为相隔甚远。但他滔滔不绝地说——
数学的算式列出来,这个设计的巧妙就明显地呈现出来了:
猫1情感-猫1外表=落差一
猫2情感-猫2外表=落差二
我们从文章里可以看出两只猫的情感和外表的变化是顺向的,也就是说“落差一≈落差二”。
而对于猫3来说:
猫3情感>猫1、猫2
猫3外表
这样就可以得出:猫3情感-猫3外表>落差1+落差2
所以,我们就可以说,正是由于猫一、猫二的存在,使得猫三的表达效果增强了。
这种用某一或某几者为铺垫,为突出第某者的写法,我们给它命名为“三猫”写作法。
收获一:接近于数学归纳法的写法总结,使学生易于掌握。在很棘手的写作中这无疑是雪中送炭,虽然这种方法不一定适合于所有写作者,但至少可以是依然站在写作外沿的同学模仿的写作手段。在竞争激烈的各种考试中,创新可以说是另辟蹊径获取作文高分的方法之一。梅老师年轻但作文教学经验丰富。是我们这些教龄达到十几年的老师不得不学习的。何况,这种作文教学的模式供学生一时急用是很可取的。
收获二:我经常教育学生要写性情文章。只要在灵感的支配下,写自己想写的事,抒自己想抒的情。就无需在形式上下功夫。没想到梅老师的一番话让我茅塞顿开。作文既要内容真实、率性,也要形式新颖、独特。这样才能在高手如云的考试中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从而取得好的写作成绩。
由于我上课没注意听讲,以至于我没听到留作业的信息,所以我没交作业。我认为我应该写检讨,我应该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这种行为是对自己的不负责的行为,我辜负了家长的期望,辜负了老师的期望。
由于我的疏忽,有可能养成不良的习惯,轻者荒废自己的学业,重者从此而堕落,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危害人民,危害社会,危害国家。
如果我今天交了作业,可以使自己的习惯得以得到良好的保持。说不定可以使自己的学习成绩更上一成楼,说不定从此走向理想的高中,走向理想的大学,走向理想的工作岗位。从而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国家,还可能使自己名垂千史,成为社会中的一个璀璨明珠。
所以这看似不起眼的行为,可能会造成无数的错误。所以我不应该再犯同样类似的错误,我下决心不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以这种“黑暗”无比的错误,侵食自己的身体,侵食自己的灵魂。我衷心的再一次承认这严重的过失。
我应该在此向老师道歉,忠心的说一声“我错了,我不应该不交作业。”我犯的错误不但危害到自己,而且还玷污了您神圣的职业。我现在的心情仿佛象被困在笼中一样,无法原谅自己严重的错误,所以我恳求您的原谅,您的原谅会使我减少一些悔意。希望您以宽容原谅之手,从黑暗中将我懊悔的心捞出来。
老师,我向您保证,我以后再不会不写作业了,再也不会犯类似的错误。这低级的错误,看似微小但影响极大。由于我是班长,但却没有以身作则,这可能使那些没有自制能力的同学跟着犯错误,而且因为这次的错误而失去尊严,使那些厚颜无耻之徒得以笑柄,从而扰乱了课堂纪律,也使老师您上课还要浪费时间来组织课堂纪律,这也浪费了学生们接受知识的时间。而鲁迅曾经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杀。”所以这使我成了思想中的杀人犯,使我的罪恶更加严重。
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以“主题组织教材内容”为单元,即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且选文都是围绕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主线鲜明,特点突出,这一编写为我们引导学生“有序练笔,主动练笔”的习作教学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实践中,我着眼单元整体,紧紧扣住单元主题这一思路实施习作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是“在口语交际里,我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这次习作就来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这一习作教学目标十分明确。为了缩短学生心理和生活的距离,我从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的教学中就开始渗透这一单元的习作要求。也就是说,一个单元的阅读教学开始了,习作教学也就同时起步了。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一般老师认为他们很明白“课余生活”这个概念,然而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这个概念很模糊。而让学生明确和把握这一概念,是学生得以走入课余生活世界而能见、能动且有感的重要起点。在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中,我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内容“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入手,启导学生认知什么是“课余生活”,继而引导学生搜集自己的课余生活,自己在课余生活中做了什么并体会自己在课余生活中的快乐。同时,我积极地用这一单元《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布置学生每天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可用文字叙述,可以填表格,也可以画图画……学生写,我就利用此后上课的前五分钟让学生来交流自己的“业余生活”记录,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在学完第一课后,学生对“课余生活”的理解可能仅仅停留在“下课后”的层面,如果是这样的话,肯定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不仅窄化了学生对“课余生活”内涵与外延的了解,也可能窄化学生对生活的认知,造成学生写作的窄化。于是,我在接下来《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槐乡的孩子》几课的教学中,除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外,同时,十分注重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引导孩子们对“课余生活”有进一步理解:如《金色的草地》教学中抓住“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让孩子们知道和小朋友玩耍也是课余生活;《爬天都峰》教学中抓住“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让孩子们知道节假日外出游玩也是课余生活;学习《槐乡的孩子》时,让他们知道课外劳动也是课余生活。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教学渗透,不但让他们知道放学后、节假日、双休日、在学校、在家里……都属于“课余生活”的范畴,还逐渐体会到了“课余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趣味性。结果到了阅读教学快要结束即将写大作文时,孩子们都已记下了十分丰富的相关的课余生活内容。不仅从开始记一句话到几句话,而且到后来还能记一段或是几段话,这让我甚是惊讶。其实孩子们的潜能是很大的,就看老师怎么最大限度地去激发与引导。而且,学生一旦知道了写什么,怎么写,就会更主动地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和表达天地。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被充分地激发起来,写作就会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凭借教材来教写作真的很实惠,效果也很好,而且学生十分投入与喜欢。实践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只要我们走进教材,循序渐进;深入教材,心中有标,眼中有生,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吐,有法可依了。那么,我们就能充分体现读写结合的效果,让学生更加喜欢写作。那么,学生主动动笔、自由表达就会成为现实,写作教学质量也就会显著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写作序列;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98-0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最大课题。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从幼儿到大学到研究生教育的共同任务。"而目前的高中语文写作简直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灾区,写作教学思维僵化,学生写作模式化,师生都背离了写作的初衷。然而真正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物化,是一个从观察生活到认识生活,从观察社会到认识社会,从构思文章到下笔写成文章的思维序列过程。创新写作序列教学不言"模式",最终目的不是要推广一套现成教改实验或操作系统,而是一项寄希望于冲破封闭、僵化的写作教学模式的束缚,实现写作教学的内容创新、方法创新而进行的现实性、实践性很强的课题研究。
1.创新写作序列教学的研究初衷:
(1)希望形成具有校本特征的写作训练体系;(2)形成与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教材相呼应的写作训练体系,并补充教材中素材及训练方法的不足,形成可操作、分层次的写作序列训练体系;(3)切实提高学生在写作中审、思、写的水平,培养其语言逻辑思维能力,探索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
2.创新写作序列教学的理论依据: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定义:"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主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该序列即通过训练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尽可能减少岁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3.创新写作序列教学的实践基础:
根据《考试说明》,高中语文教学要求训练学生达到基础等级,加上重点高中的特殊学情,进一步着重提升发展等级,使学生达到认识深刻、材料丰富、语言有文采、见解有创新的要求;该序列训练用以减轻甚至消除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盲目、恐惧、排斥等消极情绪,授之以渔,让学生找到写作构思中的思维规律,掌握一定的可操作性的技巧,同时也试图解决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出现的随意松散、方法单一、重复低效等问题。
4.创新写作序列教学的方案与计划:
该方案共有三部分组成:
一是"思维风暴",旨在找到学生、题目(材料)、教师三者的思维触点,使教师能迅速把握学生思维的激发点。通过见多思广、一题多解、分类归纳等方式,在完成课堂中学生"思、记、理、辨、合"等程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水平,提高学生发散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具体课例主要由我和马老师承担。
二是"素材积累",通过积累项目设置,使学生在素材的使用中能够熟悉内化课内外积累,懂得取舍和剪裁,学会形式重组多种形式完善表达,项目设置和素材取舍主要由我和陈老师负责。
三是"模块训练",旨在通过拟题训练、片段整合、语言润色几个板块将写作训练化整为散,再由局部到整体进行序列训练,简化写作程序,降低写作难度,细化写作要求,由马老师和陈老师负责模块的确立和学案的编排。
5.创新写作序列教学的主要内容特点:
5.1 序列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学生写作思路的可见性。写作的目的是"表达交流",其本质内容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写作是认识的个性化表达,千人千面,各不相同,可见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水平是决定写作质量高低的关键。本序列试图突破传统的以文体特征分类训练的传统模式,注重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思维风暴"环节记录学生思维轨迹,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素材积累"环节考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单里;"模块训练"中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环节。
5.2 序列教学的系统化、模块化,训练方式的多样性、灵活性。
序列教学遵循学生写作过程"读题――思考(审题立意)――创作"的程序分解为不可逆的三大序列,又将学生的这一过程再分解为细致的训练项目溶解到教材中去,同时在教材中渗透听说读写多种训练方式,尤其是对不同学生不同的课堂生成进行及时的反馈。
6.创新写作序列教学的成效与反思:
【关键词】商务写作;技巧;四点方案
导言
《商务英语写作》是融商务知识与英语写作、商务写作技巧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商务英语应用文书的基本知识和写作技能,提高商务英语文书的表达能力。这种专门的写作要求作者必须具备基本的商务知识,其文章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表达形式上都有其特殊性和专业性,往往融合了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经济术语一般较多。同时,这类写作还要求具备相应的规范性。大部分商务文书在格式上都有特殊的要求,写作时必须采用规范的格式。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提供典型范文,供学生阅读、评论和分析,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商务英语写作的基本文体、格式、交际策略及语言特点。
1.商务文书写作的一般技巧
商务英语并非是一种专门的语言,就其基本用词、基本句型和基本语法而言都与普通的英语毫无差别,它只是将英语运用到商务环境和商务活动中的一种专门用途英语。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写作商务英语文书是从学习写作技巧开始的。《福布斯》杂志的创始人——马尔克姆·福布斯曾经说“一封好的商务信函,可以让你得到一次面试的机会,帮助你摆脱困境,或者为你带来财富”。也就是说,写好商务文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大家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一封好的商务信函需要做到外观格式正确,内容完整,条理清晰,语言简练,语法句式用词正确,此外还需语气得当。
那么如何才能用英语写出一封好的商务文书呢?本文将通过分析写作案例,介绍商务英语文书的结构技巧——“四点方案”。
2.什么是“四点方案”
雪莉·泰勒(Taylor, 2007:20)在《商务英语写作实例精解》一书中说:“无论是撰写商务信函、传真电文、备忘录还是电子邮件,设定其主体结构的总体规则是相同的。用地道的商务语言写出结构恰当的文书是有效交流的核心。” 她还在书中提出一个设定文书结构的“四点方案(4 point plan)”,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① 开场白或简述(opening or introduction):说明写信的原因,内容可以包括阐述写信的目的,提及前一封信件、上次的接触或此前的文书。
② 中间部分(central section),也即信的主体,提供收件人所需了解的所有信息,或者写信人要求对方提供的信息,有时两者都包括。简单明了地陈述细节,并根据内容分成段落。确保逻辑通顺。
③ 结论(conclusion)部分说明收件人应采取的行动和写信人将采取的行动。如有必要提出最后期限。
④ 结尾(close)通常只需简单的一行句子,与信的内容相呼应。
3.用“四点方案”设定商务文书的行文结构
3.1 电子邮件
下面以一封电子邮件来说明如何用“四点方案”设定文章结构。
John Wang想请Suzie为公司25周年庆典录制影像。之前他曾去参观过她的工作室,回来后觉得很满意,于是去信商谈录制方案及费用事宜。请看下面的电子邮件:
From johnwang@stelectronics.co.sg
Date 10th.Nov.2010 14:10:03
To
CC
Subject 25th anniversary video
Dear Suzie
①Thank you for inviting me to visit your studios last week. I was most impressed by your new facilities.
②I am delighted that you can accept our invitation to produce a video to celebrate the company’s 25th anniversary. This is a very special landmark in our history, and it is important that this video portrays both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③You promised to let me have a draft outlining your thoughts for this special video. I look forward to receiving this before 30 October together with your approximate costings.
④If you need any further information please give a call on 2757272.
Best wishes
John Wang
Market Manager
ST Electronics
stelectronics.co.sg
分析:①开门见山说明写信的原因,提及之前的接触,即参观对方的工作室。并谈及感受,即对对方的办公设施很满意。②是邮件内容的主体,提供收件人所需了解的所有信息,即请Suzie为公司25周年庆典录制影像。简单明了地陈述细节,说明此事的重大意义。③是结论部分,说明收件人应采取的行动,这里John Wang要求Suzie设计出录制方案及费用并提出期限即“30 October”。④是结尾,只有简单的一句话,提供电话号码以备日后联系,与前一部分内容相呼应。
可以看出,这封运用“四点方案”写出来的电子邮件,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内容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完全达到了商务沟通的目的。
3.2 一般信函
由于电子邮件一般遵守“一件事一个主题”原则,所以篇幅较短,比较容易设定结构。那么一封表达较多内容的信函是如何运用“四点方案”来组织结构的呢?
Winston所在的公司于2月16日向Brown所在的公司订购了一批衬衫(订单号2601),但是收到的货物却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不仅出了质量问题而且数量也不够。Winston给 Brown写了一封投诉信,包含了以下这些内容:
1) 货物质量远远达不到之前的样品的质量,所以不能被接受。
2) 订购的是1500件衬衫,收到的却只有1400件。
3) 很多老主顾已经定了货,现在却不能发货,因此公司蒙受了极大的损失。
4) 务必于3月20日前告知处理方案。
5) 如逾期收不到答复则取消订单并要求赔偿。
请看下面的这封由Winston 写给Brown 的投诉信是如何运用四点方案来设定结构的。
Dear Mr Brown
①We have just received delivery of order no. 2601 placed with you on 16 February. We regret to say, however, that the goods delivered do not meet our requirements.
②The quality of the goods appears to be far below that of the samples which were sent earlier and are therefore not acceptable. Furthermore, as you can see in the copy of the invoice we enclose, we requested 1,500 shirts but have only received 1,400 of those.
③We have received many requests from our regular customers for these shirts but have been unable to fulfill the orders and have lost considerable revenue as a result. We therefore hope you will let us know by March 20 what action you can take to help us solve this present difficulty. If we do not hear from you by that date we will regretfully be forced to cancel the order and ask for compensation.
④We look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soon.
Yours sincerely
Winston Bevan
分析:①开门见山说明写信的原因,指出2月16日的订单收到的货物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收信人一眼便知此信的目的是投诉。②说明投诉的原因及细节,提供收件人所需了解的所有信息,收到的衬衫不仅出了质量问题(与样品质量不符)而且数量也不够(订购1500件,收到1400件)。③是结论,说明收件人应采取的行动和写信人将采取的行动。由于许多老主顾已经定了货,现在却因对方原因不能发货,使公司蒙受了损失,因此对方必须于3月20日前告知对此事的处理方案,否则将取消订单并要求赔偿。④只有简单的一句话,看似可有可无,却表达了写信人坚决却不失礼貌的态度,使事态的发展留有缓和的余地。
这封信正是运用了“四点方案”,将一大堆的内容进行了合理布局,使信的每一部分功能一目了然,内容与结构完美相结合。“四点方案”还可以用来布局传真的行文结构,因为传真电文的写作方式与商务信函相差无几,这里不再举例。
3.3 商务报告
此外,“四点方案”还可以稍作调整,用来设定篇幅简短的商务报告的结构。简要的商务报告一般分为简介(introduction)、讨论(discussion)、结论(conclusions)和建议(recommendations)四个部分。请看下面这个关于在公司实行禁烟的报告:
①This report examines whether there is a need for the company to have a smoking ban. At the moment employees can smoke where they like. This includes smoking at their desks, in the reception area and in the restaurant.
②It is a fact that smoking is harmful to health. Ten times as many smokers get lung cancer as non-smokers. Moreover non-smokers are also at risk from passive smoking. Personally, I believe most employees who smoke would like to stop smoking. It is certainly the case that non-smokers are unhappy about working in a smoky environment. If it was forbidden to smoke in the building I think that smokers would be willing to go outside the building to have a cigarette.
③It’s important that the company considers the health and safety of all its employees, as well as visiting customers. Allowing employees to smoke anywhere is dangerous firstly because it is harmful to health, and secondly because it can be a fire risk. In addition it is inconsiderate to non-smokers.
④This report therefore recommends that smoking is banned from the whole building. This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that the ban is total and immediate. One possible course of action could be that smoking is banned from the restaurant and reception area immediately. I suggest that a shelter is provided outside the building for smokers and then for smoking to be banned everywhere, including the toilets.
分析:①阐明报告的缘由(公司是否有必要禁烟)和背景(目前员工抽烟不受限制)。②讨论事实和意见,指出员工在工作中抽烟的做法不仅伤害自身更危及他人。③是结论,因为吸烟危害健康,公司应该考虑到员工及来访客户的健康与安全。④提出如何禁烟的具体措施及做法。
4.结语
从以上几例分析可以看出,“四点方案”可以用于多种商务英语文书写作。如能熟练运用“四点方案”组织文章结构,不仅可以完整清晰地表达文书的内容,还可使作者写起来一气呵成,读者读起来一目了然,因而减少阅读时间。初学者需要多阅读范例,多比较、多体会,然后再尝试模仿,最后才能驾轻就熟。教学中,无论涉及哪种文书写作,教师都要提醒学生尝试用“四点方案”设定文书结构,只有经过不断强化,学生才能领悟这种技巧并熟练运用之。
参考文献:
[1]戴冬冬. 论商务英语写作[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7): 221-223.
[3]阮绩智. 论商务英语写作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模式[J].山东外语教学, 2005(1): 57-59.
[4]张春玲. 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门重要课程—商务英语写作[J]. 社科纵横, 2007(8): 169-170.
[5] Taylor, Shirley. 张卫平、康成翠 (译).商务英语写作实例精解[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19-25.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