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6 22:07: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汽车企业;DYK;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创建
我国汽车工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2012年,全国汽车产销双双突破1900万辆,再次刷新全球纪录,已连续四年蝉联世界第一。
汽车产销量的极速增加给我国汽车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2012年,国家质检总局对家用汽车召回71次,累计台次达2765065辆,汽车产品的质量已关系到汽车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何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能以科学的管理理念和高效而又简捷的管理方式实现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网络化和自动化,已成为各大汽车企业的战略需求。
一、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是指在计算机与通讯技术基础上形成的对质量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改善、传输和存储,并通过电子平台实现人机对话的管理体系。它是以过程为基础,将若干个相互关联的过程及其子过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行管理,并通过PDCA循环,实现产品质量的持续改善和提升。
二、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
汽车企业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继承了汽车行业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及经验,在把握改善机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质量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及提升顾客满意度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快速传输质量信息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是在网络基础上建立的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它与传统的质量管理方法相比,能实现信息录入与使用同步化,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汽车企业规模化发展的需要
完善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通过网络实现远程质量监督、管理和应用的系统,它能实现众多公司若干产品的质量信息汇总和产品质量的自动控制,并能通过系统先期发现和把握改善的机会,通过PDCA的反复循环,实现汽车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
3、有效地节约成本
完善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是基于网络系统,应用多种质量管理软件,对以往和现在产品的质量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给质量改善提供丰富的历史信息。
(1)通过质量信息系统能有效地监管各公司的产品质量现况,实现质量目标和实绩的对比,并按实际需求调配和共享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管理成本的节约。
(2)通过质量信息系统,能自动检测产品质量的波动状态,并自动提示改善时机和改善信息,从而实现产品质量的先期改进,避免事后返工的成本损失。
(3)当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通过质量信息系统能迅速地收集历史相关信息和改进措施,能用最短的时间,和最低的成本,实现产品的质量改进。
4、丰富的历史案例
完善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储存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包括部件的设计、选材、开发、生产、储存、运输、工艺过程和作业标准等),记载着丰富的历史案例(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丰富的信息和案例给新车开发、质量分析、质量改进等带来极大的便利。
三、汽车企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国内许多汽车生产企业开始研发并使用供应商质量管理、装配过程质量管理、售后质量管理等信息平台,并将这些与质量相关的信息构建系统,形成具有实际意义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DYK作为一个新兴的汽车企业在国内的发展倍受关注,公司2009年产销24万辆,行业排名第17位,2012年产销突破48万辆,跻身行业前7强,短短的3年时间,实现了市场占有率的倍增。
DYK在激烈的汽车市场中快速发展,使得它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也倍受关注。DYK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包括质量目标管理系统、研发质量管理系统、供应商质量管理系统、制造质量管理系统、售后质量管理系统、计量设备管理系统、质量改善系统以及完成车评价系统等8大系统,基本实现了从车辆的设计到最终顾客反馈等系列质量过程的覆盖。DYK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代表了国内主流汽车企业的构建水平,且具有先进性。下面就以DYK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为例介绍国内汽车企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构成及其功能。
DYK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名称为GQMS(Global Quality Improvement System),它将质量管理从目标的设定开始,监控研发质量、部品质量、整车制造质量等与产品质量相关的过程,形成基本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1、质量目标管理系统
质量目标管理系统是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通过对各分工厂上一年度质量的实绩统计和新车型开发数量等参数的综合评判,制定各分工厂的质量目标。各分工厂根据起亚总社的质量目标要求,将总目标分解到各个子公司或分部门,以目标完成率作为各公司及部门的质量业绩依据,进行质量监督和考核。
2、研发质量管理系统
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设有专门的产品研发系统,但研发系统是高度的机密,所以GQMS系统中的研发质量管理系统主要提供整车生产工艺标准、检查工艺标准、检具、夹具标准以及完成车的评价及扣分准则等。
3、供应商质量管理系统
供应商质量管理系统包括供应商名录、业绩&目标、工艺过程、ISIR(Initial Sample Inspection Report)、产品改善查询系统、产品试验&认证、售后反馈等七个子系统组成。产品改善查询系统包括供应商自我质量改善部分和整车厂反馈的质量问题改善部分;售后反馈系统是整车售后发生的部件质量反馈记录及对其改善的详细信息。
4、制造质量管理系统
制造质量管理系统包括综合现况、问题点现况、车辆别现况、WORST TOP、改善率现况以及基础信息管理等子系统,系统支持车辆从焊装、涂装、总装、入库、发货等过程的检查记录和历史车辆的过程质量查询。
5、售后质量管理系统
售后质量管理系统由车型别理赔现况、理赔信息查询、CSI、SSI 等子系统构成,该系统支持理赔单台账查询,并展开售后旧件返回跟踪管理,实现旧件返回过程管控。系统还支持理赔信息损失分析、车型别理赔分布分析、零部件分布分析、早期故障率分析等质量统计分析等,为整车质量可靠性改进提供有效输入。
6、计量设备管理系统
计量设备管理系统支持计量设备检定、校准或检验的状态查询,并自动提示不符合使用条件的计量设备警示。计量设备系统始终按照设备的检定、校准或检验日期的序列排列,以便信息查询。
7、质量改善系统
质量改善系统分为质量现况、部门别质量改善、部品别质量改善、完成车质量改善、售后质量改善5个子系统。系统自动生成部品及部门别质量现况,并按时间别(年度、季度、月度)质量问题排序。系统支持过程、整车及售后反馈等过程的质量故障及改善过程的信息查询。
8、完成车评价系统
完成车评价系统包含部门评价系统、公司评价系统以及全球评价系统。部门评价系统详细记录整车日常评价的问题点、改善状态等信息;公司评价系统是指由公司级高级质量评审团定期对车辆抽查评价的问题点记录系统;全球评价系统是指由起亚汽车株式会社委派专职人员,定期到世界26个工厂进行车辆质量评价,并记录质量评价结果。
四、国内汽车企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不足和改善措施
虽然国内主流汽车企业(包括DYK)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都实现了从质量目标的设定到各过程质量的监控,从而实现对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等过程全面的质量管理,但国内汽车企业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还处于初期,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下面仍以DYK为例说明国内汽车企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的改善需求和方向。
1、整车部件信息
DYK的整车部件除安全气囊、ECU、BCM等核心部件有条形码信息存贮外,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中没有录入其它部件的详细信息(发动机、变速箱、FEM模块等仅录入总成加工信息),部品的生产批次仅能通过产量的推算获取。当市场反馈某一部件出现故障需要追溯时,仅能根据该部件的生产批次,推算可能的生产车辆,而不能准确地确定车辆的范围,给车辆的追溯带来了困难。
改善方向:供应商和整车厂识别关键部件(包括摆臂、拉杆、紧固螺栓等),通过条码或适用起点的形式,区分车辆别部件的加工信息,使得车辆的VIN码能与关键部件的加工信息(包括材料、加工设备、工艺参数等)保持一致。
2、生产过程工艺信息
生产过程的工艺信息包括生产过程设备、夹具、检具、环境等与产品质量相关的过程信息。DYK部分生产设备(如焊接机械手、烤漆房、制动液或冷媒加注设备等)没有运行状态的存贮功能,而在扭矩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存贮车辆的扭矩紧固信息,但该设备运行信息没有和质量管理系统联网,所以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生产过程工艺信息仍处空缺。
改善方向:增加设备的存贮功能,并将设备、夹具、检具、环境等运行参数与车辆的VIN码相对应,运用联网或录入的方式,实现过程信息的全覆盖。
3、分析运用功能
DYK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中,没有充分运用计算机软件的计算、统计、推理和分析的功能,仅对问题进行简单的排列,如TOP10、改善率等。
改善方向: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软件功能,通过质量现况统计,系统能综合分析设备、夹具或人员等因素,并运用数理统计、人机功效、FEM等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潜在的或系统的改善需求和改善方向。
4、人机对话
DYK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没有将管理职责和管理要求有机地联系起来,也没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功能或通讯优势,实现人机对话和管理的自动化。
改善方向:系统综合分析质量信息,并将改善或管理需求按人员的职责进行区分,并通过网络或通讯系统提示相关人员需要管理或解决的事项,系统自动跟踪处理事项,直至形成管理事项的闭循环。
五、未来汽车企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质量管理科学的发展,未来汽车企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将会融合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运用标准化的开发平台和海量的数据资源,实现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网络化和自动化。
1、整车部件信息通过电子扫描系统自动录入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现在不能实现的整车配件信息在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输入成为可能。质量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电子扫描,自动识别和存贮整车各部件的条码或电磁信息(在部品内植入电磁芯片),当车辆的某一部件出现故障,能通过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查询该部件的诸如设计、材料、试制、生产、检查、设备以及整车使用状态等系统的过程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数据与该部件以往相关故障事例的对比分析,能迅速地分析部件的失效原因或改进方向。
2、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记载车辆的生命周期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与车载电脑的远程对接,跟踪和记录车辆的使用状态。当车辆需要维修或保养时,车载电脑能自动提示客户需要维修或保养的事项,并存贮维修或保养信息(包括更换件的批次等),从而实现车辆生命周期的记载。
3、实现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网络化和自动化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自动收集、分析和处理相关的质量信息和管理过程,并通过网络自动提示相关人员的质量管理业务,相关人员也可通过网络,查询自己质量工作相关业务的处理状态。这种自动收集、分析和处理相关的质量信息,以科学的管理理念,通过网络系统实现对企业产品质量的自动管理,从而实现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网络化和自动化。
六、结语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质是通过网络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网络自动反馈质量信息、控制产品质量过程,并以一种高效而又简捷的管理方式,实现产品质量的全面管理。我们一定要认真仔细地做好这一工作。
【参考文献】
[1] 段桂江.集成质量系统实施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1.
[2] (美)德鲁克.巨变时代的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 罗键.现代集成质量系统原理与应用[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数据质量是信息系统能否实现管理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工作实践表明,对于大多数系统而言,保证数据质量仍然充满挑战。例如,对数据质量主要问题的研究还没有达成一致,涉及的技术和学科较多,整合难度大,数据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不完整,或者过于宽泛,难以应用于实践。
目前,为了解决数据质量问题,通常采用两种策略:被动数据质量改进和主动数据质量管理。与工业生产中的质量检查和产品再加工类似,被动数据质量改进主要关注数据本身,其目标是通过纠正数据缺陷来改进数据质量。常见的改进方法是通过数据清理(datacleaning)(如图1所示)技术发现并纠正错误,而不是分析并解决缺陷原因,其目标在于通过计划和实施持续提高数据质量的活动来防止更多的数据缺陷。而主动数据质量是确定低数据质量的原因,通过在信息系统设计和实施时进行数据质量改进的方法,也可以在提供数据的业务流程设计和实施时进行。实际上,被动数据质量改进和主动数据质量管理都是提高数据质量的重要措施。被动数据质量改进丨倾向更适用于很少变化的数据,例如,主数据(masterdata)。另一方面,对于重要的、经常变化的数据而言,主动数据质量管理更加合适。
1.1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1988年,麻省理工学院(MIT)的StuartMadnick教授和RichardWang教授启动了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计划,旨在对数据质量进行全方位研究。其基本观点是,将数据视为一种特殊的产品,把管理产品质量的方法应用于数据质量管理,同时开发信息产品图、应用数据质量管理实践。这是MIT数据质量管理计划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数据是系统的附属品”的传统观念,为借用管理物理产品质量的方法来管理数据质量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数据质量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应用领域,需要实践人员与研究人员之间的交互与协作。为满足以上要求,多年来,MIT举办了大量的会议和专题研讨以及社团,促进实践人员、供应商、学者之间的交流协作。
关于全面数据质量管理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理解:
(1) 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关键是提高人的素质,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参与信息系统建设、使用和管理的相关人员都有分工、有合作地介人到数据质量管理的实践中来。只有每个人认识到数据质量对组织管理工作和用户使用需求的重要意义,树立牢固的全面数据质量管理思想观念,将这一观念贯穿于数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用这一观念指导参与数据质量管理的每一位专业与非专业人员,使他们认真落实各项质量管理规定,切实做好本职工作、保证工作质量,从而有效提升数据质量或数据服务质量。
(2) 全面数据质量管理改进和提高数据质量的基本思想是,将的事后检查和把关为主转换为以预防和改进为主。强调在信息系统管理过程中将数据质量管理作为一项中心内容,通过多种管理手段,实施源头治理,对数据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密切关注数据质量的发展和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和校正,确保整个周期的高质量数据。与此同时,深人研究数据质量问题所遵循的客观规律,分析其产生的机理,探索科学有效的控制方法和改进措施。主要表现在将过去组织松散、管理不力而导致数据质量低下的情况运用系统学观点进行全面综合治理,深刻认识数据质量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分领域、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深人研究提高数据质量的理论和方法。发动组织全体成员以各部门为单位学习、运用科学管理理论方法对整个数据流程进行有效控制,建立良好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从源头上控制数据质量问题的产生和蔓延,增强各个环节的纠错能力,坚决预防有误数据进人下一阶段,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和时效性。
(3)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坚持服务用户的思想。由数据质量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用户对数据的使用满意程度越来越成为评价数据质量高低的标准,因此在数据的生成、加工、完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用户的具体需求,并将用户需求分解到数据流程的各个阶段加以落实,制定具体制度标准,使人员、部门都能按要求各司其职,提高服务客户的工作意识,确保数据质量能切实满足用户需求。
1.2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特点。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从过去的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以系统观念为指导的全面的综合治理,它不仅仅强调各方面工作各自的重要性,而且更加强调各方面工作共同发挥作用时的协同作用。其基本特点就是体现在“三全”,即“全面性”、“全员性和“全过程。
(1)全面性。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全面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对象的全面性,二是管理方法的全面性。
从管理对象来看,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对象是数据质量,不仅指数据质量的基本特性,即适用性、准确性、适时性、完整性、一致性等,还包括用户对数据的满意程度等。只有从切实需求出发,才能最终提高数据质量。除此之外,管理对象全面性的另一个含义是,对影响数据质量因素的全面控制。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包括人员、数据设计、数据标准、检测手段和环境等方面,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控制,才能提高数据质量。
从管理方法来看,尽管数理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的各个阶段都是最有效的工具,但由于影响数据质量因素的复杂性,既有物质的因素,又有人的因素;既有设计的因素,又有管理的因素。要搞好全面数据质量管理,就不能单靠数理统计技术,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针对不同的因素,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将众多的影响因素系统地控制起来,实现统筹管理,全面管好。在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中,还会用到各种最优化技术、网络计划技术、预测和决策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技术等。
(2) 全员性。全员性的质量管理,即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参加质量管理的人员是全面的,是依靠单位全体人员参加的质量管理。数据质量的好坏,是许多工作和统计活动环节的综合反映,因此它单位所有部门和所有人员。这就是说,一方面,数据质量与每个人的工作有关,提高数据质量需要依靠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数据质量管理和其他各项管理,如科研、维护、技术保障等各方面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辩证关系,它们以质量管理为中心环节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因此,实行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各单位在集中统一领导下,把各部门的工作有机地组织起来,人人都必须为提高数据质量、为加强质量管理尽自己的职责。只有人人关心数据质量,都对质量高度负责,信息系统的质量管理才能搞好,数据质量才有坚定基础和可靠保证。
(3) 全过程。全过程的数据质量管理,即质量管理范围是全面的。同生产质量一样,数据的质量也有一个逐步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它是经过各个不同单位的数据产生、采集、录人、检测、清洗、检验、评估等全过程一步一步形成的。所以,良好的数据质量,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不是仅靠检验得到的。根据这一规律,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从数据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从数据设计、生产到使用的各环节致力于质量的提高,做到防检结合、以防为主。质量管理向全过程管理的发展,就有效地控制了各项数据质量影响因素,它不仅充分体现了以预防为主的思想,保证质量标准的实现,而且着眼干工作质量的提高,争取实现新的质量突破。根据需求,从每一个环节做起,都致力于数据质量的提高,从而形成一种更加积极的管理。如图2所示,为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工作过程模型DMAI(即:定义define,测量measure,分析analyze,提高improve)。
此外,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还具有突出改进的动态性的特点。在传统的质量管理中,产品生产的目标是符合质量技术要求,而现在对数据质量的要求是能够符合信息化条件下组织的管理需求。但是,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管理需求是不断发生变化的:通常会随着数据质量的提高而变得更高,这就要求我们有动态的数据质量管理概念。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不但要求数据质量管理过程中有控制程序,而且要有改进程序。
二、信息系统与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关联性分析
2.1相关性分析。全面数据质量管理强调以数据质量为中心,全体员工以及有关部门有机组织起来,将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工作融合在一起,建立全过程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使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让用户满意的信息数据,确保组织获得长期的发展和优势。从信息系统的本质来看,最终也是服务于用户,因此,信息系统数据质量管理在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范畴内。下面结合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特点,分析与信息系统的相关性。
(1)首先,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全体人员参与,这与信息系统的开放性紧密相关。其开放性使得与外界环境保持者密切关系,如图3所示。与外界环境不断发生输人与输出、需求与服务关系;而组织中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数据质量,特别是信息系统数据的录人人员、加工人员、维护人员等。由此可见,一个处于动态运行、有生命力的信息系统必然需要全员参与。
(2) 其次,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全过程,与信息系统的构成与应用本质密切相关。信息系统通常由人、设备、信息、规则和目的等要素组成,具有收集、处理、存储、传递交流功能。其构成要素需要在日常工作中相互关系、影响。如信息数据的采集、录人需要人工直接作用,到在系统内部流动,最后提供用户使用。这必然涉及到组织信息系统管理的全过程,而要保证全过程工作质量的最优化,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应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3) 此外,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组织全面参与,一方面要求组织各个管理层都有明确的数据质量管理活动内容,并且各有侧重;另一方面是指数据质量职能分散在组织的相关部门中,只有将分散到各部门的数据质量职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达到提高数据质量的目标。而这一点有助于信息系统充分发挥其功能,与组织各部门密切配合。从上到下,从一般部门到职能部门,实现系统的协调发展,实现数据质量管理的预期目标。
(4) 最后,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利用多种多样的科学管理方法,与信息系统的发展和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是一致的。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是实现信息系统可靠、高效的物质基础,而信息系统本质上就是一种管理思想的体现,是将管理的过程由早期的人工发展为人工和机器的结合,其先进与否与管理方法和思想是密切相关的。同时,用户对数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只有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多种管理方法,才能有效控制影响数据质量的复杂因素,解决数据质量问题。
2.2必要性分析。
(1)从信息化发展的进程来看,目前的信息系统虽然能够实现组织的一般管理,但是距离精细管理和高效管理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数据质量成为关键问题。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作为美国国防部采用解决其数据质量问题的方法[4],立足数据质量问题的源头,致力于预防质量问题的出现,对数据质量进行全过程控制,及时反馈并解决数据质量问题,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为我们解决数据质量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2) 随着数据库存量越来越庞大,简单的数据质量管理方法是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的,必须建立科学实用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将数据质量管理落实到各个日常管理环节。由此可以采用全面数据质量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其“全面性”特点,建立体制健全、执行规范、赏罚分明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
(3) 对数据质量的管理归根到底关键在于对人员管理。信息系统先进与否,设备配置如何都不是数据质量管理的决定因素,只有人员尽职尽责、按章办事、牢记数据质量的重要性,才能保证工作效果。全面数据质量管理强调以人为本,通过传授全体人员的数据质量管理理论,提高数据质量意识,设立专业数据质量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共同完成对数据质量的控制。
关键词:信息系统;全面数据质量;关联性分析
一、全面数据质量管理概述
数据质量是信息系统能否实现管理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工作实践表明,对于大多数系统而言,保证数据质量仍然充满挑战。例如,对数据质量主要问题的研究还没有达成一致,涉及的技术和学科较多,整合难度大,数据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不完整,或者过于宽泛,难以应用于实践。目前,为了解决数据质量问题,通常采用两种策略:被动数据质量改进和主动数据质量管理[1]。与工业生产中的质量检查和产品再加工类似,被动数据质量改进主要关注数据本身,其目标是通过纠正数据缺陷来改进数据质量。常见的改进方法是通过数据清理(datacleaning)技术发现并纠正错误,而不是分析并解决缺陷原因,其目标在于通过计划和实施持续提高数据质量的活动来防止更多的数据缺陷。而主动数据质量是确定低数据质量的原因,通过在信息系统设计和实施时进行数据质量改进的方法,也可以在提供数据的业务流程设计和实施时进行。实际上,被动数据质量改进和主动数据质量管理都是提高数据质量的重要措施。被动数据质量改进倾向更适用于很少变化的数据,例如,主数据(masterdata)。另一方面,对于重要的、经常变化的数据而言,主动数据质量管理更加合适。
1.1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
1988年,麻省理工学院(MIT)的StuartMadnick教授和RichardWang教授启动了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计划,旨在对数据质量进行全方位研究[2]。其基本观点是,将数据视为一种特殊的产品,把管理产品质量的方法应用于数据质量管理,同时开发信息产品图、应用数据质量管理实践。这是MIT数据质量管理计划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数据是系统的附属品”的传统观念,为借用管理物理产品质量的方法来管理数据质量提供了前提和基础[3]。数据质量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应用领域,需要实践人员与研究人员之间的交互与协作。为满足以上要求,多年来,MIT举办了大量的会议和专题研讨以及社团,促进实践人员、供应商、学者之间的交流协作。关于全面数据质量管理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理解:
(1)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关键是提高人的素质,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参与信息系统建设、使用和管理的相关人员都有分工、有合作地介入到数据质量管理的实践中来。只有每个人认识到数据质量对组织管理工作和用户使用需求的重要意义,树立牢固的全面数据质量管理思想观念,将这一观念贯穿于数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用这一观念指导参与数据质量管理的每一位专业与非专业人员,使他们认真落实各项质量管理规定,切实做好本职工作、保证工作质量,从而有效提升数据质量或数据服务质量。
(2)全面数据质量管理改进和提高数据质量的基本思想是,将的事后检查和把关为主转换为以预防和改进为主。强调在信息系统管理过程中将数据质量管理作为一项中心内容,通过多种管理手段,实施源头治理,对数据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密切关注数据质量的发展和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和校正,确保整个周期的高质量数据。与此同时,深入研究数据质量问题所遵循的客观规律,分析其产生的机理,探索科学有效的控制方法和改进措施。主要表现在将过去组织松散、管理不力而导致数据质量低下的情况运用系统学观点进行全面综合治理,深刻认识数据质量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分领域、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研究提高数据质量的理论和方法。发动组织全体成员以各部门为单位学习、运用科学管理理论方法对整个数据流程进行有效控制,建立良好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从源头上控制数据质量问题的产生和蔓延,增强各个环节的纠错能力,坚决预防有误数据进入下一阶段,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和时效性
(3)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坚持服务用户的思想。由数据质量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用户对数据的使用满意程度越来越成为评价数据质量高低的标准,因此在数据的生成、加工、完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用户的具体需求,并将用户需求分解到数据流程的各个阶段加以落实,制定具体制度标准,使人员、部门都能按要求各司其职,提高服务客户的工作意识,确保数据质量能切实满足用户需求。
1.2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特点。
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从过去的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以系统观念为指导的全面的综合治理,它不仅仅强调各方面工作各自的重要性,而且更加强调各方面工作共同发挥作用时的协同作用。其基本特点就是体现在“三全”,即“全面性”、“全员性”和“全过程”。
(1)全面性。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全面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对象的全面性,二是管理方法的全面性。从管理对象来看,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对象是数据质量,不仅指数据质量的基本特性,即适用性、准确性、适时性、完整性、一致性等,还包括用户对数据的满意程度等。只有从切实需求出发,才能最终提高数据质量。除此之外,管理对象全面性的另一个含义是,对影响数据质量因素的全面控制。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包括人员、数据设计、数据标准、检测手段和环境等方面,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控制,才能提高数据质量。从管理方法来看,尽管数理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的各个阶段都是最有效的工具,但由于影响数据质量因素的复杂性,既有物质的因素,又有人的因素;既有设计的因素,又有管理的因素。要搞好全面数据质量管理,就不能单靠数理统计技术,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针对不同的因素,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将众多的影响因素系统地控制起来,实现统筹管理,全面管好。在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中,还会用到各种最优化技术、网络计划技术、预测和决策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技术等。
(2)全员性。全员性的质量管理,即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参加质量管理的人员是全面的,是依靠单位全体人员参加的质量管理。数据质量的好坏,是许多工作和统计活动环节的综合反映,因此它单位所有部门和所有人员。这就是说,一方面,数据质量与每个人的工作有关,提高数据质量需要依靠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数据质量管理和其他各项管理,如科研、维护、技术保障等各方面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辩证关系,它们以质量管理为中心环节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因此,实行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各单位在集中统一领导下,把各部门的工作有机地组织起来,人人都必须为提高数据质量、为加强质量管理尽自己的职责。只有人人关心数据质量,都对质量高度负责,信息系统的质量管理才能搞好,数据质量才有坚定基础和可靠保证。
(3)全过程。全过程的数据质量管理,即质量管理范围是全面的。同生产质量一样,数据的质量也有一个逐步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它是经过各个不同单位的数据产生、采集、录入、检测、清洗、检验、评估等全过程一步一步形成的。所以,良好的数据质量,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不是仅靠检验得到的。根据这一规律,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从数据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从数据设计、生产到使用的各环节致力于质量的提高,做到防检结合、以防为主。质量管理向全过程管理的发展,就有效地控制了各项数据质量影响因素,它不仅充分体现了以预防为主的思想,保证质量标准的实现,而且着眼干工作质量的提高,争取实现新的质量突破。根据需求,从每一个环节做起,都致力于数据质量的提高,从而形成一种更加积极的管理。为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工作过程模型DMAI(即:定义define,测量measure,分析analyze,提高improve)。此外,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还具有突出改进的动态性的特点。在传统的质量管理中,产品生产的目标是符合质量技术要求,而现在对数据质量的要求是能够符合信息化条件下组织的管理需求。但是,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管理需求是不断发生变化的:通常会随着数据质量的提高而变得更高,这就要求我们有动态的数据质量管理概念。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不但要求数据质量管理过程中有控制程序,而且要有改进程序。
二、信息系统与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关联性分析
2.1相关性分析。
全面数据质量管理强调以数据质量为中心,全体员工以及有关部门有机组织起来,将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工作融合在一起,建立全过程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使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让用户满意的信息数据,确保组织获得长期的发展和优势。从信息系统的本质来看,最终也是服务于用户,因此,信息系统数据质量管理在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范畴内。下面结合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特点,分析与信息系统的相关性。
(1)首先,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全体人员参与,这与信息系统的开放性紧密相关。其开放性使得与外界环境保持者密切关系,如图3所示。与外界环境不断发生输入与输出、需求与服务关系;而组织中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数据质量,特别是信息系统数据的录入人员、加工人员、维护人员等。由此可见,一个处于动态运行、有生命力的信息系统必然需要全员参与。
(2)其次,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全过程,与信息系统的构成与应用本质密切相关。信息系统通常由人、设备、信息、规则和目的等要素组成,具有收集、处理、存储、传递交流功能。其构成要素需要在日常工作中相互关系、影响。如信息数据的采集、录入需要人工直接作用,到在系统内部流动,最后提供用户使用。这必然涉及到组织信息系统管理的全过程,而要保证全过程工作质量的最优化,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应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3)此外,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组织全面参与,一方面要求组织各个管理层都有明确的数据质量管理活动内容,并且各有侧重;另一方面是指数据质量职能分散在组织的相关部门中,只有将分散到各部门的数据质量职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达到提高数据质量的目标。而这一点有助于信息系统充分发挥其功能,与组织各部门密切配合。从上到下,从一般部门到职能部门,实现系统的协调发展,实现数据质量管理的预期目标。
(4)最后,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利用多种多样的科学管理方法,与信息系统的发展和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是一致的。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是实现信息系统可靠、高效的物质基础,而信息系统本质上就是一种管理思想的体现,是将管理的过程由早期的人工发展为人工和机器的结合,其先进与否与管理方法和思想是密切相关的。同时,用户对数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只有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多种管理方法,才能有效控制影响数据质量的复杂因素,解决数据质量问题。
2.2必要性分析。
(1)从信息化发展的进程来看,目前的信息系统虽然能够实现组织的一般管理,但是距离精细管理和高效管理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数据质量成为关键问题。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作为美国国防部采用解决其数据质量问题的方法[4],立足数据质量问题的源头,致力于预防质量问题的出现,对数据质量进行全过程控制,及时反馈并解决数据质量问题,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为我们解决数据质量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2)随着数据库存量越来越庞大,简单的数据质量管理方法是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的,必须建立科学实用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将数据质量管理落实到各个日常管理环节。由此可以采用全面数据质量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其“全面性”特点,建立体制健全、执行规范、赏罚分明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
(3)对数据质量的管理归根到底关键在于对人员管理。信息系统先进与否,设备配置如何都不是数据质量管理的决定因素,只有人员尽职尽责、按章办事、牢记数据质量的重要性,才能保证工作效果。全面数据质量管理强调以人为本,通过传授全体人员的数据质量管理理论,提高数据质量意识,设立专业数据质量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共同完成对数据质量的控制。
三、总结
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全面数据质量管理是解决组织数据质量问题的可行方案。通过构建完整、健全、规范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主动数据质量管理”,以避免数据质量问题的产生为最高目标而不是待问题出现再进行纠正、弥补,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构建方法值得我们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曹建军,等.信息质量[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03).
[2]商广娟.有效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21世纪管理的基石[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05(02).
[3]宋立荣.基于网络共享的农业科技信息质量管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06).
关键词:信息系统;质量管理;数据质量;信息系统测试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2)14-0140-02
1信息系统概述
信息系统即MIS系统,是英文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的缩写形式,它是一个由计算机、人以及各种外部设备构成的可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存储、传递、使用和维护的系统。MIS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强化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它通过对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调查了解后,将之建立成正确的数据,然后再进行加工处理生成信息资料,为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提供准确的信息,从而极大程度地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逐步与世界信息高速公路接轨,大部分企业都凭借着在计算机网络中获取的信息资源,给本企业带来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的日常办公及相关管理也都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在不断发展。通常情况下,MIS系统常被用于系统决策,其最终的目的是能够让企业管理人员对本单位的现状予以及时了解和掌握,进而确定出企业未来的发展路径。一个完整的MIS系统应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DSS(辅助决策)CCS(工业控制)OA(办公自动化)模型库、数据库、知识库、方法库以及信息交换接口等等。目前,从我国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发展来看,可大致将其分为五种类型,即DPS(数据处理系统)DSS(决策支持系统)MIS(管理信息系统)AI(专家系统)以及OA(虚拟办公室)。信息系统一般都具备如下几种功能,输入功能、输出功能、存储功能、处理功能以及控制功能。
2信息系统的质量影响因素
就信息系统而言,其属于较为复杂的一种系统,影响系统整体质量的因素也相对较多,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人的因素
无论是系统的设计开发、操作使用,还是日常保养和维护,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人与系统之间以某种特殊的方式进行交互,如提供输入、输出、处理、控制等等,在这一过程中,人的综合素质以及能力水平等均会对系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2.2数据因素
这里的数据主要是指各种信息,若输入到系统中的信息本身就是错误的,即便处理的过程完全正确,也不会获得到正确无误的信息。而由系统输出的数据信息,它的正确性完全取决于输入信息及处理过程是否正确。
2.3硬件及软件因素
2.3.1硬件
一般情况下,构成系统的硬件设备都是由各大厂商直接提供的,而系统在开发过程中只需要对这些硬件进行合理使用即可。但是,由于硬件产品的生产厂家较多,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一旦所选的硬件产品本身质量不合格,势必会对整个系统的质量造成影响。
2.3.2软件
这部分是整个信息系统的核心,软件质量的优劣对系统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在数据信息本身是正确的前提下,如果输入的过程有误,那么仍旧会对系统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此,在进行软件设计时,最基本的要求是应具备数据检查及核对功能。若是软件的计算方法不正确,也很难得到正确的数据信息。
2.4开发过程
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过程是整个信息系统质量优劣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开发人员的素质高、应用的技术先进合理、设备选择的正确无误,那么能够有效地确保系统的整体质量,反之则会对系统的质量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3信息系统项目的质量管理策略
3.1强化源头数据质量管理
首先,为了确保数据质量,应当以数据产生的源头为出发点进行管理,并对数据运行的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掌握数据质量的变化与发展趋势,对发现数据质量问题的根源及其客观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科学分析和判定其产生的机理,运用有效的控制方法予以解决;其次,提高对数据质量问题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认识程度,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提高数据质量的方法进行分阶段、分领域研究;再次,树立全方位管理数据质量的思想观念,将这一观念贯穿于数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之中,同时也将其作为指导参建信息系统人员工作的核心思想,以确保数据的唯一性、一致性、精确性、有效性、完备性、及时性。数据质量管理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由于其在产生的过程中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极有可能导致数据质量问题的出现,所以必须从源头上对数据质量问题加以控制,防止其蔓延。信息系统可以为数据安全运行提高良好的运行环境,应当重视信息系统项目的建设与管理,从而提高全面数据质量管理水平。
3.2实行定量化管理
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系统项目中的质量管理效率,可在质保和质控的过程中采取定量化的管理方式。质保主要是指从信息系统的工作质量到相关产品的生产、加工以及检验等管理过程中,充分体现质量管理的综合性、系统性和整体性。而质控则是指对产品生产前的质量预防,通过对将要生产的信息进行监控,以此来确保信息的产出质量,其属于预防性管理。质保与质控的定量化管理具体是指利用一套完整的数学理论对信息产品的质量进行定性分析、处理和检验,借此来增强引用数据信息的可靠性和精确性。例如,采用统计法对信息产品进行检验、抽查、观测后获得相应的数据资料,再借助计算机进行加工整理、计算分析和对比,达到对产品质量标准正确判断的目的,以此来控制信息产品的质量,使各个环节加工的信息都能够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3.3信息系统测试
测试是确保信息系统质量的必要手段。本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快速原型法进行测试,这种测试方法与传统的生命周期法测试存在明显的差别,不仅包括在代码测试前准备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而且还将面向对象测试分为以下四个层次进行,即算法层测试、类层测试、主题层测试和系统层测试。算法层测试是针对类中定义的每个方法进行测试,也可对类中的多个方法进行同步测试,其测试的目的在于判定方法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的使用功能,及时发现方法内部存在的错误之处;类层测试是对同一类中所有方法与属性之间参数传递、作用机理等方面的测试。由于类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础模式,所以可将类层测试视为特有的模块测试。测试人员在进行类层测试时应当选出最有可能产生操作和属性错误的某些情况进行测试;主题层测试是检查各个类和对象(处于统一协同工作状态下)之间的相互作用,该项测试与传统测试中的集成测试极为类似;系统层测试是指在各个子系统组装成完整的面向对象系统的过程中进行测试。由于信息系统对数据约束性、完整性、正确性的要求较高,所以系统层测试的用例采取了边界值分析和等价类划分的方法进行设计。同时,系统开发人员必须控制数据的输入范围,以确保数据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谷斌.信息系统建设中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研究[J].情报杂志,2007,(5).
[2]韩晓红,雷维宁.基于信息系统和质量分析的质量改进模式探究[A].第三届中国航天质量论坛论文集[C].2010,(9).
[3]叶晓青.在信息系统开发中如何开展质量管理工作[J].微计算机应用,2010,(1).
关键词:医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实现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也在向现代化迈进。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院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如医院的环境,管理的质量,服务态度等都是与人们直接相关的。所以医院为了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必须对医院的质量管理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医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节约人们的就诊时间,加强就诊质量的管理,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1 系统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科技和医疗设备也不断的更新,我国医院也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随之而来的加大了医院管理的压力,要求医院摒弃传统的人工操作的管理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模式对医院进行信息化管理[1]。当前,我国很多大型的医院已经步入信息化建设的行列,但是,还有很多医院由于资金,技术和人力的短缺,不能达到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所以,为了提高这些医院的质量管理水平,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院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必须研发出一套符合医院发展情况的医院质量管理系统,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 医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设计
在医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中,本系统主要分为门诊挂号子系统,药房子系统,住院管理子系统和系统管理子系统等多个功能模块。此系统主要是利用主流的C/S架构为核心的设计,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客户端和服务端[2]。客户端是为客户提供请求而用,服务端是医院提供服务而用,这种模式存在着不平等,但却与目前医院网络中具有的海量资源分布和运算能力不均的情况相适应。这种结构主要是通过客户端设计的用户界面并进行运行处理,利用数据服务器接收客户端的请求,然后在数据库中进行查询,把结果反馈回去。该系统可以在各个工作点安装相应的客户端软件,把待处理的业务放在客户端上。该系统相对于其他管理信息系统而言,最大的优势就是稳定性较好,可以利用在本地安装数据库,其他的业务可以同时进行,然后进行数据的同步恢复。
2.1挂号处理子系统 建立门诊患者的档案系统,对门诊患者的挂号、退号、转科和预约挂号等进行处理,和窗口挂号日报表以及就诊卡使用情况处理
2.2收费结算子系统 收费结算子系统主要是提供收费结算,发票处理,患者退费,操作员收费日报表和门诊收费报表的处理。此系统可以通过一个医生向多个窗口进行处方的调入。也可以在一个界面上输入中药,成药,草药和医生技术等处方的录入。
2.3查询子系统 查询子系统主要是为院方提供挂号表和挂号分类统计,预约挂号和收费发票,账户信息和药品信息的查询,一般医生需要的查询功能都在此系统中进行查询。
2.4统计报表子系统 该系统集合了所有医院内部情况的报表,包括各种药类性质费用的总报表,单位费用报表,科室医生各种核算表,账户卡发放情况统计表和医生挂号统计表等,可以详细的看到医院的具体情况。
2.5系统维护子系统 该系统主要是对医院的各个科室,药房,医师排班票据号码等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另外,计算机用户权限的设置,密码修改和医院内部邮件设置都是通过系统维护子系统进行管理。
2.6药房子系统
2.6.1药房入库子系统 药房入库子系统对药物的管理主要是利用门诊药房中心点进行的。该系统按照先入后出的原则进行设计,实现先把药品入库,然后再进行取药,从而保证整个医院对药品的管理的严格性,并在该系统中能够查询和管理药品的具体情况,实现药品管理的顺利进行[3]。
2.6.2药房取药子系统 患者取药的系统是从患者进入医院挂号开始的,患者挂号后进行看诊,然后医生进行处方开药,把患者的病历录入到系统中,通过系统可以对患者的信息进行查询和管理,实现了患者取药系统的整体设计。
3 系统实现
此系统的实现主要应用于客户端操作系统为WindowsXP的环境下进行,使用C/S体系结构进行技术设计,可以通过客户机为用户提供统一的用户界面,然后使用户完成数据的录入,系统进行自动化的计算,查询和统计分析,最后完成数据报表[4]。另外,服务器要对客户端的用户请求数据进行处理,并及时的向用户反馈相应的处理结果。同时,服务器也承担着数据储存管理的责任,对前台处理不了的请求进行处理,实现用户信息的唯一性。在此系统的管理下,数据库成为了一套独立的体系,区别于其他系统进行单独管理,在一定的数据库平台中,可以使数据库中的数据保证准确性,减少了医院费用的投入,达到了技术的高科技发展的要求[5]。在医院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中,药房子系统的管理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通过药房管理子系统来分析该系统的具体实现。
3.1药房管理子系统的具体功能 医院药房刮泥子系统主要是对药物进行有效的管理,实现药物的发放,门诊的用药,住院取药和退药等作用,可以在门诊西药房管理系统那个中使用下拉式汉化菜单,可以直接和病区护士站和药物系统的软件相连接,有利于及时的查询和用药。
在库存管理方面,主要涉及到药物的入出库处理,盘存处理和确认领药物的正确性,同时可以对药物的价格,发放和库存进行及时的查询[6]。对药物的具体数据,出入库方式药品信息系统进行技术维护和管理。
3.2药房管理子系统设计的技术优势
3.2.1该系统在使用和操作上比较简单,界面友好提供图形用户接口,利用windows系统软件进行多窗口操作。
3.2.1.1在系统使用过程中,很多用户对系统界面和操作不熟悉,为了使用户更好的使用此系统,该技术可以让用户打开多个对话框并能够及时的提供技术帮助。
3.2.1.2该系统可以提供具体的图形操作界面,能够使用户更快的掌握系统的使用方法。
3.2.1.3此系统利用代码输入的方式进行数据输入,使用户能够快速的,准确的输入自己的信息,降低了信息的错误率。
3.2.2此系统在医院的使用性较强,比较适合于经济较为落后的乡镇卫生院等小型医院。
3.2.3具有较强的安全性 此系统可以实现用户的分级管理,每个用户的信息都不尽相同,可以根据用户自己的喜爱,对系统自行设置口令,并具有不同的权限,从而保证了用户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不易被其他人所知道,有利于用户保护个人隐私。
4 结论
总之,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软件广泛应用到医疗管理系统中。它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单机运行到网络化,从单方面管理到综合性管理的转变,不断完善。也成功的向国际化医疗信息管理的方向迈进。医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使原有的以收费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医院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建立完整的患者就医病例,完善药品管理系统,提高医院药品系统使用的灵活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促进了医院整体系统的科学化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加完善的医疗服务水平,从而促进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包罗.我国医院信息系统面临七大挑战[J].中国电子商务,2012,11:10-12.
[2]袁静,贾玉炎.关于医院引进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几点思考[J].医疗设备信息,2010,10:156-157.
[3]陈黎飞,李中未.计算机网络管理门诊药品及收费[J].药学实践杂志,2013,05:231-232.
[4]尚武,胡友芝,杨涌.医院信息系统的评估与HL7[J].医学情报工作,2014,01:56-58.
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数据质量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343-01
1引言
现代化企业管理中,信息系统的建设已成为评价其完善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医院作为现代化浪潮中的一员,基本大多数医院已经完成了全院的信息管理系统。这不仅仅为医院的各个工作人员提供了技术支持,更起着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的重要作用,它已然成为当下医院日常管理的基础支撑,然而,假如数据的质量得不到保证,那么信息就不能真实客观的呈现,轻则无法完整的发挥其在管理系统中的积极作用,重则可以使医院管理层做出错误判断,出现业务交流的重大失误或是技术设备的引进失误等等,所以说如何确保医疗数据的质量,已经成为了医院信息化建设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2数据质量的定义
数据是各种程序的加工原料,同时也是其加工产品,数据质量则可以定义为是数据对于特定程序的满足程度,不一样的程序,那么数据质量的要求也不一样。目前的学术研究成果基本一致认为,数据质量的四个特征应该是正确性、完整性、最小性和一致性,并且已经有相关研究的学者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评价指标。医院信息系统(HIS)在支持管理决策上的作用很明显,这也就要求数据的可信性和可用性要得到保证,不仅如此,数据的时效性也是控制数据质量的中心内容之一。[1]
3医疗数据质量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3.1医院医疗数据标准与标准化管理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先决条件:分布点多、形式多和内容专业是医院信息数据的几点特殊性所在,只有建立信息数据的标准及相应管理的标准化,才能使得医院信息统计工作变得高效而主动起来,也能使相关工作人员执行的行为得到规范化。
3.2医院医疗数据的时效性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指标:信息价值的体现,时效性是其关键之一。可以用使用规定时间内的量化数据来体现信息的时效性,例如统计日报、月报等,信息使用得越及时、使用的程度越高、使用时间间隔越短,那么这则信息的时效性就越强。
3.3医院医疗数据利用程度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信息的利用包含许多方面,不仅仅是要做到保证信息对于医院管理层抉择的依据作用,同时也要使所有医务人员也能从中受益,全面对医院的技术应用、科学研究等做出贡献。
4数据质量的影响因素
4.1数据不准确、数据重复、数据二义性等问题:数据采集点多导致的一个问题就是各个采集点关注焦点不一样,故而导致一些明明数据或指标相同的内容却在各个采集点处因理解或名称不同而产生歧义,以致出现数据不准确、数据重复、数据二义性等问题。
4.2医院内部没有建立有效的数据审核维护机制:医院缺乏数据监控手段是当下信息化进程中容易疏忽的一个点,在信息化工作环境下,若财务管理、医务运行仍然仅仅关注具体事务的流程及其相关数据,而没有建立起长期有效的数据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常常会导致只有在运用数据的时候才会发现数据的错误,从而大大降低了所有数据的可信度。HIS数据输入较分散,一旦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不仅仅是偶然误差的出现,也无法保证没有工作人员会因为想创造更好的绩效成绩而人为的影响数据,例如并发症发生率、院内感染率等等,以前就常发生有医生故意不填写或错误填写。
4.3部分业务数据和基础数据不重视录入的时效性管理:数据质量监督的规章假如不落实,那么信息的管理制度就不完善,容易因为病案无法及时回收而致使临床文件或数据不能及时归档到系统,这就大大降低了信息的时效性,使得关键信息滞后。例如有患者已经办理了出院手续,但其信息还没有被护士站及时移除,则系统中患者的实际出院时间和记录出院时间不一致;再如科室人员调动,这些信息更新不及时尽管不会对医院运行造成大影响,但会对职员本身的绩效评价、相关科室的成本核算等数据造成不小的麻烦。
5提高医疗数据质量的措施
5.1必须落实各级负责制:增强基层管理者的责任心是一个重要措施,但这也只是一个主观措施,更需要加强的是客观上的制度化管理,首先就要明确医院数据质量监督的分工,责任到人而奖惩有度。例如,病案首页数据采集情况对后续的医疗信息影响重大,那么对于病案首页信息采集部门的工作站、登记处及编目室等等则可以进行不定期的抽查,本着谁在岗谁负责、奖惩累计计算的原则来具体化这些部门的责任人,最终追求达到各采集点的数据内容、管理要求、信息标准都具体分工、细化到点,力争做到数据的完整、准确。
5.2必须实现全面的标准化管理:一方面要注重规范医生的医疗行为和医疗流程,在诊断过程中,医生开具的各种医嘱、处方、检查申请单、手术及病案的书写都应该严格遵守各项标准和医疗诊断规范,否则极容易导致医疗信息的不实,直接从源头上污染医院数据。这不仅仅需要加强对医生的管理和组织培训,更需要为医生提供相应医疗工作的标准模板,初步使之效仿而后才能形成习惯。另一方面,还需要分析各个科室的业务规律,以期进行项目标准化,例如,针对医疗收费标准化,开始便要对价表项目分类和诊疗项目分类进行标准化,从医嘱这个关键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通过正规的医嘱与相对应的诊疗项目的价表项目进行标准化划价收费。
5.3必须加大监督核查力度:建立有效的数据质量监督机构对于控制数据质量是十分有必要的,其次还应该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核查监督作用,对信息数据质量进行把关,定期汇总各级数据质量的问题之所在,提出产生问题的大致原因,下次再发现同样的失误,则可以对该级的具体部门进行相应的奖惩。数据检查监督系统目前已经有较为成熟的智能警报系统,可以对明显不符合标准的数据惊醒提示报警,这个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各个医院的信息系统中去。些外还要编制医院信息数据质量逻辑核查软件,可以随机对数据进行核查,进一步保证医院上报数据质量,设置用户操作跟踪系统亦是可行的方法,可以加强对错误操作的监督管理。[2]
总之,对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的质量管理,笔者的体会是关键在人,无论是医院管理人员或者是各级职能部门,只有重视之才能完善之,亦才能从中收获到实实在在的便利。其次建立全员齐抓共管的体制亦是保证数据的能动性措施,另外医疗卫生、数据库、统计、会计、经济管理等高素质统汁人材队伍的建设,也是此项工作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供应链 质量管理 信息系统
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框架
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应面向产品的全部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实现对产品设计质量、生产质量和使用质量的全面控制与管理,保证整个供应链上所有成员间的信息集成和过程的集成,从而实现企业间共同协作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该系统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由核心企业负责系统的建立、维护管理,核心企业、各级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和用户都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该系统,系统提供面向产品全部生产过程各个阶段和各层次的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支持,实现供应链所有成员的数据同步,达到真正的全员参与共同保证最终产品质量的目标。为了实现系统设计的总体目标,系统网络采用Internet、Intranet和Extranet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互联网、企业内网和企业间互连网的合理信息共享,以SQL server 2000作为数据库系统实现数据信息的存储,通讯连接通过TCP/IP通讯协议,运用浏览器实现信息的录入与查询(如图1所示)。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
依照前面的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架构,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图2所示的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实现了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的核心功能,即: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协同产品设计质量管理、产品销售质量管理、供应商评价与选择、销售商评价与选择、客户反馈及评价和系统管理等功能域。
生产过程质量管理模块主要用于实现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传递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后的产品信息的反馈,它包括:质量计划管理、不合格品管理和质量改进管理。
协同产品设计质量管理模块用于向整个供应链协同产品设计信息并选择确定协同设计参与的对象。它包括:协同设计计划和协同设计确认。
产品销售质量管理模块用于监控分销商和零售商的服务质量,它包括:分销商服务质量管理和零售商服务质量管理。
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模块用于对各级供应商进行评价,通过统计日常生产过程质量模块中不合格品的信息和协同设计质量模块的数据和信息实现真正科学的、公正的对供应商的评价,从而可以淘汰不符合核心企业发展要求的供应商,使整个供应链始终都能按照核心企业制定的质量管理要求发展。
销售商评价与选择模块通过对产品销售管理模块提供的数据的分析,实现对分销商和零售商服务质量的科学评价,从而更加科学有效的选择符合核心企业发展要求的分销商和零售商。
客户意见反馈模块作为与客户的接口,它主要负责客户对产品质量的反馈和产品销售过程服务质量的反馈。
系统管理模块通过用户/角色/权限三级控制策略,实现了系统的权限的控制,将用户的权限控制细化到记录级别,为整个系统提供了安全保障。它由核心企业按照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式的要求分配适当的权限,从而有利于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
应用系统进行供应链质量管理的流程
(一)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的处理流程
核心企业确定各级供应商产品质量标准,输入质量计划管理模块,各供应商通过该模块可以查阅本企业产品的质量标准和其上游企业产品的质量检验标准。当确定上游企业传递的产品质量的检验标准后,对其产品进行检验,通过检验把不合格的产品信息通过计算机输入到不合格品管理中,不合格品信息会自动共享到质量改进管理模块和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模块。各级供应商通过查阅质量改进模块可以确定传递到下游的产品中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信息,对其快速反应。
(二)协同设计过程的处理流程
供应链上各企业根据需求确定自己的协同设计需求后,输入协同设计信息计划中。有意向的成员企业,把自己的意向信息输入到协同设计公告中。当协同设计企业确定协同设计企业的名单后,输入协同设计确认中,各企业通过查询协同设计确认中的信息可以清楚的了解参与协同设计企业的名单。
(三)用户反馈过程
用户购买产品后登陆系统输入产品质量反馈和服务质量反馈同时服务质量信息会共享到零售商评价中,产品质量反馈可以使企业较快的了解客户的需求。
(四)供应商评价与选择过程
通过共享不合格品信息到各级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模块,实现对各级供应商的科学评价与考核,以满足供应链成员动态更新的要求,实现供应链整体的质量管理的要求。
(五)销售商评价与选择过程
零售商可以通过分销商评价对分销商进行评价,核心企业通过零售商对分销商的评价信息确定对零售商的考核,同时通过用户提供的服务质量的反馈信息实现核心企业对零售商的考核与评价。
(六)用户对产品质量的反馈信息的处理过程
用户作为产品的最终使用者对产品质量的反馈对于企业确定自己的产品质量标准以及产品质量发展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核心企业通过对用户反馈的质量信息的分析确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作用。
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提供了一个信息系统平台,使得异地分布的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能够快速、经济地部署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质量管理信息的协同、质量控制的协同和产品设计的协同,真正实现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
成功的项目是用有限的资源、有限的时间按照约定的质量为特定客户完成特定目标的一次性工作。因此,项目质量管理是项目的关键,它贯穿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从管理过程来看,信息系统项目的质量管理是为了保证项目最终能够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的管理过程,包含三个基本的过程: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策划是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基础,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共同目标是生产出达到质量标准的项目交付物。
1 质量策划
质量策划是指确定与项目相关的质量标准,并决定如何达到这些质量标准。不同的信息系统项目在进行质量策划时,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特定项目的质量目标,因此制定项目质量计划具体地说,就是根据项目内外部环境确定项目质量目标以及为保证这些目标的实现所必须经历的工作步骤和所必须配置的相关资源。项目具体目标包括项目的性能性目标、可靠性目标、安全性目标、经济性目标、时间性目标和环境适应性目标等。
首先是编制质量保证计划,由项目组的专职 QA(质量保证)展开质量保证计划的编制。在质量管理计划制订的过程中,经过与 QA 人员反复商讨,并通过与项目组相关成员、客户等干系人的沟通(以了解他们对本项目的质量要求与期望),确定项目的质量目标。确定了项目的质量目标之后,根据范围说明书明确项目的范围、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找出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技术要点,对其进行逐一分析,确定需要监控的关键元素,设置整体项目实施过程中合理的检查点及度量测量指标,把满足项目质量标准的活动或者过程规划到项目的产品和管理项目的过程中去。
从项目组的实际控制检查点出发,撰写成质量检查表,使之成为一个对项目的质量管理行之有效的参照。完成质量计划编制工作,项目组同各干系人对质量保证计划进行详细评审。通过评审工作,可以从相关小组和个人获取反馈信息,以促进对计划的及时修正,制定过程改进计划,也可促使质量计划中描述的相关角色、职责、活动等内容达成一致认识,为后续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项目质量策划的结果一般包括:项目管理计划、质量测量指标、质量检查表、过程改进计划等内容。制定项目质量计划一般采用效益/成本分析、基准比较、流程图、实验设计、质量成本分析等方法和技术。此外,制定项目质量计划还可以采用质量功能展开、过程决策程序图法等工具。
2 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是定期评估总体信息系统项目绩效的活动之一,以树立项目能满足相关质量标准的信心。项目质量保证的提供对象通常是项目管理团队和系统集成商的管理层,而项目质量保证活动的参与者应是参与项目的全体工作人员。项目质量保证活动包括:如何建立质量标准,如何确立质量控制流程,如何进行质量体系的评估。制定质量标准是为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达到或超过质量标准。制定质量标准时可以采用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质量保证的结果一般包括变更请求、建议的纠正措施、组织过程资产的更新、项目管理计划的更新等内容。可以通过项目过程分析、项目质量审计来进行项目质量保证,此外,制定项目质量计划所采用的方法、技术和工具也适用于进行项目质量保证。
在项目质量保证过程中需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
(1)按照适当的规程、标准来评审和审核项目的活动及其产品。质量保证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定期评审和审核项目工程活动及其工作产品,并通过《QA 周报》、《QA 审计报告》、《QA里程碑报告》等形式,就项目是否遵守已制定的计划、标准和规程向项目管理者提供参照或建议。
(2)有关评审和审核的结果由QA向项目负责人反馈,使管理者能够在项目过程中及时对发生或存在的偏差采取有效的防范和纠正措施,从而避免项目因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鉴别文档化不一致的问题,并确保其得以解决。在评审和审计过程中,质量保证对于发现的不一致项在《QA 审计报告》中给予了及时记录,并将该记录提交项目负责人,同时QA人员密切跟踪项目中不一致问题的解决情况,直到该问题得以解决。
3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指信息系统项目团队的管理人员采取有效措施,监督项目的具体实施结果,判断它们是否符合项目有关的质量标准,并确定消除产生不良结果原因的途径。也就是说进行项目质量控制是确保项目质量得以圆满实现的过程。我们知道项目质量形成于项目周期的全过程,85%的质量责任在于管理不善。为了确保项目能够按进度、按预算、高质量地完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全面有效的质量控制,系统地考虑各种影响系统质量的因素,将影响系统质量的因素都尽可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管理和控制起来。
[关键词]项目质量管理;医院;信息系统;用户需求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42
[中图分类号]R197.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01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加大了医疗事业的信息化建设投资比重。尽管现阶段医院信息系统在国家政府部门的扶持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由于系统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仍存在一定问题。基于这一现状,对项目质量管理在医院信息系统实施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医院信息系统项目质量管理的特点
1.1 系统实施的持续性
由于我国各大医院的管理模式与管理制度存在差异性,医院信息系统质量管理缺乏统一性的行业规范标准对系统进行指导。由于各大医院对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不同,信息系统软件难以适用于所有医院系统,由此可见,项目质量管理在医院信息系统的实施是一个持续性过程。
1.2 系统建设的阶段性
项目质量管理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系统建设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应当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医疗市场以及医院实际发展情况,制订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及时调整系统建设目标。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具有阶段性特点,需要通过制订分期目标并规划建设方向,逐步实现医院的数字化建设。
2 项目质量管理在医院信息系统实施中的应用
2.1 完善的用户需求分析
充分的用户需求分析是确保项目质量的关键因素。为实现项目质量管理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实施,应当将与医院信息系统有关的员工按类别进行分析,并通过类别性的划分对需求来源进行明确,从而根据对用户需求分析的差异性分析哪些用户可以为系统分析人员提供决策。同时,应当拓宽用户需求的调查方式,安排责任心较强且业务较为熟练的调查人员完成调查工作。在获取调查表反馈后,应当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对关键项目有关人员进行访谈,在访谈过后召集有关人员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合理分析与整理,从而制订严密的质量管理计划。
2.2 可靠的项目质量保证
项目质量保证主要通过对系统实施过程的管理活动进行不断地检查、度量与评价,优化项目质量管理。通常来讲只有当项目完成并可以交付后,质量保证活动才得以结束。
2.2.1 质量影响要素分析
质量影响要素主要指的是对项目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质量影响要素在项目进行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产生,院方领导的支持程度、人员素质以及人员观念意识都可能会成为影响项目质量的重要因素。质量保证职能就是尽可能地在事前阶段减少不利因素产生的几率,并在事中阶段对不利因素进行有效解决,在事后阶段对不利因素产生原因进行及时总结,从而有效防止不利因素再次产生。
2.2.2 质量保证措施分析
质量保证措施主要指的是用户方和开发方共同遵循的规范准则,通常来讲质量保证措施主要包括文档质量保证、售后质量保证、日常定期检查以及项目验收审核等。项目整体质量的优劣,从根本上讲取决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措施。文档质量保证需要专业人员对文档进行管理,售后质量保证则需要确保开发方对用户方提供售后服务的及时性以及对实施项目的支持。
2.2.3 质量超越循环分析
质量超越循环又称质量保证流程,主要有理解客户需求、获得客户承诺、衡量客户满意度、提供服务、进行学习与分享等5个步骤循环执行。质量超越循环实质上是项目质量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实施的过程,在项目计划阶段,需要从宏观角度对医院的项目期望值与风险因素进行衡量,并在获取医院承诺的基础上对医院提供服务并监控服务进展。在提供服务后,要认真衡量医院用户的满意程度,并根据项目总结报告进行学习与分享。
2.3 全面的项目质量控制
为了在医院信息系统中提高项目质量管理水平,应采取全面的项目质量控制,持续性地循环进行项目质量控制工作。项目质量控制实质上是确保项目质量得以实现的过程,因此质量控制应当贯穿于项目进行的全过程。为有效控制信息系统产品质量,应当合理地加强测试环节,让用户真正地参与测试工作,从而及时发现项目各个阶段存在的缺陷,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由于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医院临床医护人员计算机熟练程度不高,且存在对网络系统认识模糊的问题,因此,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合理培训,并科学跟踪项目执行过程,及时处理影响项目质量的各种因素。
在控制项目质量的过程中,把变更控制与质量控制作为重要的过程,为避免项目范围的无效蔓延,应有效控制项目的动态变化情况,制定相应的变更控制流程,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评估变更影响,并及时提出应对措施与策略。
3 结 语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医院的工作量逐步加大。为提高医疗工作效率,现代化医院信息系统引入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差错率,提高了工作效率。医院信息系统的项目质量管理需要完善的用户需求分析、可靠的质量保证以及全面的质量控制,来解决传统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