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5 19:38: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新闻实习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时间虽短
收获不小
———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实习有感
2005年7月14日,我们广东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四位女生来到了既熟悉又陌生的北京,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中心实习。
来之前,对北京有着多少的梦想,然而,现实的“北京”两个字,只剩下炎热的城市,喧闹的街道,匆忙的人群。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大门。
我们被安排在电台的华语中心。负责华语中心的张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张主任笑着和我们介绍了电台的情况和华语中心的任务。张主任是客家人,听说我也是客家人,他笑着用客家话问我:“晓讲客家话吗?”我怯生生的回答“晓”。主任又笑了,突然,我感觉到一股温暖和亲切。
在华语中心的实习工作就这样开始了,由于方言的不同,我被分到了客家话部门。我每天的任务,就是搜集客家地区的新闻,然后选择其中重要的新闻将其改编成广播稿,向外播放。
我们的广播主要面向的是国外华侨,所以广播新闻内容必须是国外华人有兴趣的国内消息。
虽然在之前已经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看了大量的播音稿写作教材,也看了许多优秀播音稿实例。可是当真正接触到广播新闻稿的时候,还是碰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
广播新闻稿和我在学校学习的新闻写作方式非常不同。广播稿要求在标题和导语部分就吸引住听众。稿件应该通俗易懂,同时也要文笔顺畅。客家地区的新闻要求有地域性,同时要求新闻内容必须有意义,有重点。
一开始,我就摸不着头脑了。怎样的新闻才是真正能被采用的新闻呢?看着客家网站上为数并不多的客家新闻,我只能硬着头皮找了几条编了出来。果然不出我所料,主任对我找的新闻很不满意,三条新闻中有两条所涉及的客家地区范围太小,缺乏代表性,都不能用。我只好再找。一旁的同事跟我分析了找新闻的方法,还告诉我一般来说,客家新闻主要关注经济及社会类的内容,要找到好新闻要有技巧。我又认真的找了好几条新闻,这次的新闻可以用,但却编的太差了。主任看我一头雾水,就真诚而耐心地给我讲解许多在学校里、在教科书里没有提到的新闻编写知识。比如新闻标题中就有很多学问。因为我们是对外广播,所以在标题中有地区名称的必须标明省份,在正文中有涉及金额的要标明货币单位等等。这些东西我经常会忽略掉。经过主任的启发和讲解,我渐渐摸到了编写新闻广播稿的门路。一个礼拜下来,我不仅可以顺利完成客家特色新闻稿的编写工作,这几天我还帮客家话部完成了一期音乐节目的编写。虽然还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我相信在以后我能够做得更好。
在华语中心这个地方,每天都会听到不同的乡音。每个人彼此都很亲切,相处的也很融洽,就像一个大家庭。虽然在这里只度过了一个礼拜,可是对这个办公室却有了感情,倍感留恋。刚来的时候,听到大家说着不一样的方言,听到同事们用客家话和我聊天,总是觉得怪怪的,可是现在我已经开始习惯听到四种方言在不同的角落响起。在这里的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了新闻从业者的不易,可是这里的人们洋溢着的对新闻工作的执着和热忱,一点一点的感染着我,激励着我。
一、《城事特搜》所处的生态环境
内部生态:
这次到南方电视台实习的栏目是《城事特搜》栏目,这是南方电视台(影视频道除外)在广州市内收视率最高的一个台自办节目,收视率在4.3~4.8之间浮动,市场占有率约为10%。在南方电视台经济频道里面存在着另一个与《城事特搜》竞争市场的对手《今日一线》。改版以前的《今日一线》收视率在3.5左右,节目风格也是更偏向于硬新闻形式的报道。这是由于《今日一线》栏目是经济频道里面唯一隶属新闻部管理的栏目组。改版之后的《今日一线》有普通话版的《城事特搜》之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改版后的《今日一线》从风格上更加贴近《城事特搜》的幽默轻松,讥讽隐寓的节目风格。从受众市场上面,改版后的《今日一线》也是节节胜利,逐渐抢占特搜原有的市场份额。据笔者观察,改版后的《今日一线》在短短的两个月里面(7月份至9月份),广州市内收视率上升至4.0点,而特搜的收视率则由整个7月份的4.8提前超额达标,到8月份里面仅剩的4.3点的收视率,未能够达到预期的4.6的达标目标。从数据显示,特搜的受众市场一部分正在被同台的《今日一线》占领。而实际上,《今日一线》改版后加上新增的两个节目环节《记者跑腿》、《马后炮》,其收视率在市内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城事特搜》了。
外部生态:
外部的竞争环境更加激烈。在南方台内部,很多人都还没有感觉到都市频道的节目会跟经济频道甚至其他的频道的节目争斗市场,但是实际上,各个频道在统一协调之下还是存在竞争的。然而外部的电视台与电视台之间的竞争就更加明朗化了。
立足广州市内,《城事特搜》面临的对手主要包括:广州电视台的《新闻日日睇》、广东电视台的《今日关注》等等,其中更为主要的是《新闻日日睇》。原因包括:1、《新闻日日睇》从节目风格上较为与《城事特搜》接近;2、双方都是针对同一的受众市场;3、《新闻日日睇》在节目创新形式上面更为大胆,对《城事特搜》具有很强的竞争作用,对受众也是起到很大的吸引作用;4、品牌战略更为注重的《新闻日日睇》宣传效果更为突出,对《城事特搜》威胁更大。
在宣传手段上,《新闻日日睇》和《城事特搜》可谓层出不穷、此起彼伏。在7月份到8到9月下旬,基本上是《新闻日日睇》牵着《城事特搜》的牛鼻子走路,其推出的“G4记者”和“DV特工”成为一个强而有力的品牌渗透到受众市场的观众观念当中,期间的“人人都是G4”的节目环节更加是大大拉近了记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感,因而在获得受众的心理认同上已经稍胜一步,更具有受众贴近性。从这段时间特搜例会多一起观看研究《新闻日日睇》的节目就可以了解到这时候的特搜节目是处于被动地位的。
而《城事特搜》作为竞争需要,对节目的改组似乎已经迫在眉睫。首先,必须改变的是特搜节目零散的作风。基于时下节目多采取板块分类方式,例如封面、现场等等的环节,特搜节目决定也进行节目的分类细分化编排,以更加方便观众。第二,在重大新闻时间上争斗市场。例如广州海员宾馆爆破事件,特搜出动了整整四组共10人参与整个节目的制作,规模之大是多家电视台当日所罕见的。因此,顺理成章的特搜的那一期节目是全部新闻媒体里面做的做好的。然而,作为轻松话题为节目主题的特搜也因而触动了新闻部门的戒线,一方面明显争斗了《今日一线》的收视,另一方面则导致内部节目定位的混乱。第三,利用国庆特别节目加强宣传。特搜提前一个月准备国庆特辑节目,其中最大的宣传举措就是在广州最繁华的商业街道上下九进行主持人串词拍摄。这样一连几天的拍摄吸引了大批路人的围观,大大地加强了特搜的宣传效果。第四,特搜派遣记者出国拍摄,例如新加坡、泰国和德国等地,以增强节目的多元化和地域的广泛化,更加适应受众的好奇趣味。
广东电视台的《今日关注》也效仿了《新闻日日睇》聘请广播人做电视主持人的做法,《新闻日日睇》的陈扬,人称陈sir是广州市家喻户晓的名字,可见其影响之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广播人出身的陈sir敢于言敢于评,道出大众的心声,因而广受欢迎。《今日关注》后来聘请著名广播人郑达担任主持人,风格也日渐明显。
因此,广州市场的新闻市场基本由四大新闻节目所瓜分。分别是:《今日一线》、《城事特搜》、《新闻日日睇》和《今日关注》。其节目风格对于他们的生存也是至关重要的。以下分析他们的节目定位问题。
二、《城事特搜》的节目定位:
准确上来说,《城事特搜》应该是属于新闻专题的类型。相比广州电视台的《城市话题》电视专题节目来说,《城事特搜》的节目风格是大相径庭的。南方电视台卫星频道品牌栏目《城事特搜》是一档融生活资讯传播与社会热点问题透视于一体的新型电视节目,目前节目长度25分钟,逢周一至周五晚上19:00在南方电视卫星频道(TVS2)首播,晚上22:50在南方电视经济频道(TVS1)重播,一天5次滚动播出。
自从2002年6月17日节目推出以来,一直深受观众的欢迎,收视率和市场占有率稳步上扬,并一直位居南方台自办节目的首位。随着南方卫视成为内地第一个上星的粤语频道,目前,《城事特搜》栏目的收视群体已遍及广东地区、香港、澳门以及北美华人地区,并将在不久的将来向全球覆盖的目标迈进。
1、选题内容的选择
《城事特搜》主要把镜头瞄准了广东各地的奇闻趣事,以及社会不断涌现的各种新事物、新作风、新观点、新风潮。同时为观众透视社会百态,重视公众利益,用低角度关注社情民生,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为市民排忧解难。节目内容侧重新奇趣怪,同时又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上星以后,栏目加强了文化内涵,尤其是注重展示广博的岭南文化,向观众介绍广东各地各具特色的民间风俗、历史遗迹,领略巧夺天工的岭南工艺,并由古溯今,报道新广东人的风貌。节目上星后推出的“广州路数”和“盏鬼广州话”两个系列报道得到观众的一致认可。节目版块的构成:头条:观众关注度高的社会新闻;二类:奇闻趣事或文化类选题;三类:轻松休闲的生活资讯,如搜店,美食推介。
2、节目的制作手法
轻松活泼、节奏明快、动感十足已成为《城事特搜》栏目独特的风格与个性。精致的画面,生动灵活的字幕,幽默风趣的解说词,以及恰到好处的音乐配搭,多种元素的组合运用,务求令观众能够欣赏到更为立体化的电视节目。值得注意的是,该栏目把“特搜”的本色发挥得淋漓尽致,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电视表现手法,用观众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带领观众逐步剖析疑团。这种“搜”的表现手法,能够增加观众兴趣,同时启发观众思考,将新闻的表现形式推向了一种新的境界。
3、节目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节目创办以来,已经形成稳定的收视群,内容“新奇趣怪”的定位和浓厚的岭南味已经深入民心。两年多以来节目推出过不少具影响力的报道,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如《夜半猪头香》、《透视学生早恋》、《都市防偷攻略》、《禁地失禁》等等。
为促进节目不断发展,节目将通过建立一支通讯员联络队伍,不断增加节目的信息源,增强节目的时效性和精品意识。将节目制作的重点放在头条的策划,并相应减少较为静态类的报道的比例。加强报道角度的选择,选取恰当的切入点,强化“特”和“搜”的节目定位。增加对民生、民意的关注度,并计划推出名为“家事”的系列专题,由一户家庭的小事,折射社会的面貌。
《城事特搜》新奇有趣的节目报道方式,大大地加强了节目的受众可视性。这不同于以往的新闻类型节目,绝对严肃的报道方式,使得观众神经紧张。《城事特搜》的报道方式正好就是符合了“硬新闻软着陆,软新闻高格调”的要求。这在大众传播学理论里面是更加具备受众的亲和力的,更加容易被当代受众所接受。一方面,当代受众群体是充满紧张的工作生活压力的群体,上班族寻求在休息时间里面的尽可能放松;另一方面,信息从一开始就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在当代信息经济的社会里面,信息的获取显得对于个体更加重要。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因素,特搜的轻松新闻报道方式既可以让受众获取必要的社会信息,又可以让受众从中得到神经的松弛。
但是单单从25分钟的特搜节目里面要想获得全面的社会新闻资讯恐怕还不可能,而且特搜节目的新闻题目选择是经过筛选的,一般很少涉及国际国内的重大新闻时事话题和敏感话题。因而,诸如《今日一线》、《今日关注》和《新闻日日睇》等节目相对就和《城事特搜》形成互补的市场态势了。然而,后者的几个栏目都接连改版,基本风格上越发接近特搜的诙谐幽默的风格。一线以及关注两个节目本来都是属于较为严肃的新闻报道节目,改版后明显跟上特搜之风,主要表现在:1、主持人的言语趋于风趣幽默化以及短片解说词语言轻松化;2、选题方面涉足社会茶余饭后以及新奇趣怪事件的话题;3、节目编排上增加新奇趣怪的节目板块;4、新闻报道里面相对明显的渗进评论。而《今日一线》的新增《马后炮》部分就更加注重新闻的时评功效了。
一些从业的新闻工作者纷纷表示,轻松软化报道新闻的报道方式逐渐成为当代新闻传播的主要手段。然而,这样的方式存在一定的隐患,需要加以引导发展。从美国的广播电视年青人受众近年来急剧下跌的数据显示,年轻受众市场占有不到4成,美国的传播业面临前所未有的难题,这也是跟当代人们对信息的巨大需求量相背道而驰的。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美国新闻报道的庸俗化,这是曾经一味迎合受众趣味,任其放任的结果。面对如此情形,美国传播业界不得不重新重视硬新闻的功能。吸收美国传播事业的经验教训,我们在引导硬新闻软化报道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不要一味只顾迎合受众的猎奇趣味。我国的新闻传播机构一方面是党、国家和人民的喉舌,是重要的舆论引导机关,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实行“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体制”的媒体经营模式,因此,我国新闻媒体必须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既要做到党和政府满意,也要做到受众满意。
三、《城事特搜》工作相关
工作分配和工作流程:
在《城事特搜》里面工作不比其他新闻资讯部门轻松多少。一般来说,完成一次的采编需要两个工作人员,一位记者和一位摄像师。记者主要负责策划、安排、联系、采访和编辑等工作,摄像师一般就是负责摄像就行了。而其工资分配也是遵从按劳分配的原则,按照采访、摄像、编辑的流程分别以5:3:2的比例计算。通过这个比例可以窥见其重点所在,电视台的重点是放在记者的采访能力上面的,摄像次之,编辑基本上就是不怎么重视。编辑的不重视并不是说不注重编辑节目的质量,而是编辑被简单认为是一个简单的工作程序。因此,在电视台里面,根本没有人会替代其他人去进行采访的工作,基本是哪个记者的构思就是由那个记者来办,摄像可以根据记者的喜好和固定搭配关系跟随外出拍摄,编辑方面就充满了随意性,可以由记者本身承担,也可以由实习生承担,也可以交由另外一个全然没有接触过这个事件的记者承担。因为编辑基本就是根据解说词配音和现有素材编辑而成,就算是对事件没有了解的记者完全可以完成的。
工作流程方面,一般就是:找选题、报题审核、联系采访对象、采访拍摄、听写采访内容和写稿件、审核稿件、稿件配音、编辑素材、审片、串带、播出部编排等等12个流程。
选题由记者或者实习生帮忙找,主要渠道是热线报料来源,其次就是每天的报纸都市版面,再次就是网络,例如广州视窗等等。记者找到的选题并不能马上开始联系,必须在星期五的栏目例会里面向监制报选题,通过议论通过审核之后,可以正式排进下星期的节目时间表,并可以着手采访联系。《城事特搜》节目每一条片的长度从1分钟到5分钟不等,一般为3分钟左右,其中快镜为1分钟左右,重大报道可以去到5分多钟。可以说,节目的长度是具备相当的弹性的。但是这样一个节目得费上半天的采访拍摄。拍摄回来的素材里面涉及采访的内容首先就要听写出来,并且每一次采访和关键语句必须打上时间码,一方面方便写稿时随时查找使用;另一方面方便后期编辑需要。稿件出来以后,还得经过副监制的审核才能找专门的配音师配音。特搜栏目设有副监制两名,分星期轮流值班审稿和审片。编辑完成以后并且通过审片以后,交由节目协稿员串带。所谓串带就是指把当天的不同片子统一编排到统一的带子上面,组成25分钟完整的《城事特搜》节目,当中加上广告等等,基本形态和播出时一致。串带的节目在节目编排日志文档里面做相应的记录,包括串带的带子编号、日期、当日节目包括的片子内容题目和采编记者以及编排顺序等等。串好的带子随即转送播出部统一安排,而且送呈播出部的带子节目长度浮动范围不能超过1分钟。
采访能力要求:
所有新闻记者必需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新闻记者每天接触的社会人员是纷繁复杂的,沟通上面也存在着很多的障碍,这要求新闻记者能够适应不同人员的语言表达,通过层层深入的采访技巧,挖掘其中具备新闻价值的东西。
采访是记者的基本功之一,其需要长期的社会实践,不断从中总结经验,适应社会上的人生百态。记者采访要求包括下面几项:
•具有良好的耐性。
记者很多时候会遇到表达能力欠缺的残疾人,或者记忆模糊表达不清的老年人。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他们很多时候都是答非所问的,更甚者,某些人还会不顾记者的提问,侃侃而谈他们以往的光辉业绩和可歌可泣的历史凯歌。这就需要新闻记者耐心的引导采访对象套出具备新闻价值和片子所需的采访内容。
•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
这是记者的基本功之一。在长期的新闻从业锻炼中也是可以锻炼出来的。
•良好的反应能力。
因为记者在没有了解到采访对象以前,都没有可能完全知道到底需要问什么问题或者规定绝对的提问顺序。因而往往记者都是事前按照个人的节目构想,初步想出问题的大概涉及点,以后再根据涉及点的需要和采访对象的性格等方面发问。然而,记者得到更多提问灵感的是在到达实地采访以后。因而,记者更重要的是善于发现提问当中采访对象说到的转瞬即逝的具有新闻价值亮点的内容,并且按照采访对象的语言交谈习惯和顺序,记者从中提出承接的问题并慢慢转向过渡,引导采访对象交谈。不要采访对象刚说起某个话题并且意兴怏然的时候,记者突然讲到全然没有关系的问题上面,这样就考验到记者的采访功力了。通过层层深入引导式的提问,逐步挖掘深度内容。在循序渐进中消除与采访对象的芥蒂,让采访对象不自觉地把重点道出,新闻采访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统筹和控制能力。
统筹和控制能力是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驾驭整个采访过程的能力。很多记者往往采访以后发觉获得信息量并不多,甚至必要的问题点也没有涉及到,这就是因为记者缺乏采访的统筹和控制能力。首先,记者的统筹和控制能力表现在采访的设备控制绝对权。有时候看到一些记者的mic被采访对象拿在手上说话,这是记者不专业的表现之一。记者务必视采访设备为自身神圣权利的象征,记者通过手中的mic采访受访对象,从而获取有用资讯。失去mic等于失去了采访的发问权。其次,记者的事前准备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有助于记者更好地发挥统筹控制的能力。事前准备包括:采访联系、采访对象背景、节目大体构想、记者和摄像之间的协调沟通、和采访对象的事前沟通等等。再次就是记者的临场应变能力。
•具备后期意识。
任何媒体的采访具备后期意识都可以大大节省前期的采访拍摄工作。电视业务上,编辑对于前期采访拍摄的要求比较严格,假如前期素材质量过低就会给后期编辑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记者采访的问题务必做到精确简练,问到重点上面。
•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街访上面。街道上来往的人种复杂,而且对于突然而来的采访表现得抗拒回避。因此,街访是记者遭遇最多冷眼和无情待遇的时候。这也是街访具有锻炼记者功底的原因。首先要求记者应该具备不屈不挠的精神。经验老到的记者已经可以看出哪些路人会是希望发表见解的,但那是长期锻炼的结果。
四、《城事特搜》人事制度
《城事特搜》内部的人员角色呈现复杂和多层次性。从身份地位上面,主要分成台聘工种、频道聘工种、稿酬工和实习生;从制度上看,分成编制工种、临时工种、松散合同工。所谓台聘就是指进入电视台编制制度的在职人员,其福利是完全享有的,劳动分配也没有设定上限。然而电视台里面的台聘工并不多。其次频道聘的就是指由于人手资源不足而赋予单个频道自行聘请的员工名额,其不被成为编制员工。享受福利微薄,劳动分配没有设定上限。稿酬工就电视台里面一种较为松散的合同工,基本没有福利保障,而且工资设定3000元的上限。实习生一般不享有电视台里面所有的制度保障和待遇。
v在人民日报社里面,人民网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单位;在人民网里面,多媒体部门更是一个年轻人的天地。实习于此,感触良多。
---“把皇城塞进圆圈里
前言
到皇城根下学习和生活,一直都是我梦寐以求的。
那梦幻神秘的故宫,曲折动人的小胡同,地地道道的京片儿,扑鼻而来的烤鸭香味儿……组成我梦中的北京。除此之外,在这独特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国内重量级的媒体聚集京城、国内最出色的传媒院校落户京城、此起彼伏的报业大战的硝烟更是包裹着整个京城,这样的北京,怎么能不吸引人?怎么能不令人向往?
有幸可以得到北京的中央级媒体实习,我不仅可以把自己置身于激烈的媒体氛围中,还可以亲身感受京城独特的生活味道和文化气息。出发之前,我对自己说,我一定要用我的相机和文字记录下北京生活的丝丝片段和点点滴滴。
到了北京之后,每天买上一份当天的报纸,发誓要把北京的大报小报看个够,再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学着好好掂量掂量一份报纸的价值;工作之余,带上一张北京的公车卡,自己一个人背着相机到处走走,不奢望拍出什么经典的大作,只希望可以留下我走过的足迹……
所有的这一切,我把它们整理为文字,汇成这样的一份实习报告。网名为圆圈,初次感受京城之大,故把实习报告取名为“把皇城塞进圆圈里”,希望这一切都能在记忆中得到永存。也许这其中生活的感受多于专业的见解。但是,对我来说,此次的北京实习不仅仅是专业的实践,更多的是对独立生活的磨练。
“把皇城塞进圆圈里”之工作五步曲
第一步:不放过身边任何一个机会
学会争取,是一个大学生最基本的“求生技巧”。三年下来,我更是明白成长中的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是一个蕴藏着无数机会的大舞台。无论是实习还是其他实践,学院都会提供无数的机会给优秀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想要出类拔萃,除了学好基本的专业知识外,就不应该放弃争取。
暑假来了,又是一年选拔优秀学生到各大媒体实习的时间。这个时候,我已经是大三下的学生,如果再不争取到这次选派实习的机会,那将会直接的影响到我对将来就业的信心。在选拔赴北京的实习生之前,是选拔赴香港的实习生。虽然我明白自己在粤语能力方面存在着缺陷,但是我仍然毫不犹豫的递上了申请表。结果并没有让我意外,在四个名额的选拔中,我落选了。我开始怀疑了自己的定位,但从来没有后悔过这个尝试。虽然落选了,但是起码我可以骄傲的说,如果我的语言能力过关的话,我一定可以和其他优秀学生再来一次公平的竞争。
这个时候我对自己说,我并没有失败。也许,学院还有其他更合适我的机会在等我。按照往年的情况,应该还会有赴北京上海实习的机会。于是,我就一直等着机会的到来。当时的心情很慌张,因为作为学生,没有能力知道学院下一步的安排,更没有渠道知道这次暑假实习的具体媒体有哪些。我也害怕错过了香港,究竟还会不会有第二个实习单位?来了第二个实习单位,还会不会有更好的第三个实习单位?情况不容许我有太多的犹豫,只能有机会来了,就去争取。毕竟我对这次实习的期望在于长见识,学本领。在对自己未来的就业趋向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多尝试些新的知识有利而无一害。
也许我也是幸运的,在结束选拔赴香港的实习生后不久,就在网上看到选拔赴北京人民网实习的通知。我立刻就报了名,并亲自把报名表送到了学院。感谢我当时的当机立断,如果我错过了这次机会,或者迟交了报名表,那后来的一切都只是梦想了。我后来才知道,选拔赴北京中央级媒体实了到人民网和国际广播电台外,就没有了其他媒体了。其他的更也只是到地方电视台。对于想到中央媒体的我来说,的确抓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第二步:了解实习单位的情况
也许和别人不一样,我是得到了可以去北京实习的通知后,才开始认真准备实习事项。因为在这之前已经有过两次实习的经验,所以我知道作为实习生,想要学到有用的本领就要融入实习单位当中。这样第一步就是要尽可能地先把实习单位的各个情况了解个透彻,包括单位的部门设置,人力资源的配置等等。
经过老师同学的帮助和自己在网上的查找,大概了解了人民网的基本运作情况。
人民网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平台,是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也是互联网上最大的中文新闻网站之一。人民网以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及时性、多样性和评论性等特色,在网民中树立起了“权威媒体、大众网站”的形象。
在我之前,有两位01级的师兄到过人民网实习。具了解到,他们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方面对实习单位作出贡献,并且得到了实习单位的好评。也好在有他们的努力在先,才让我们这些后来的师弟师妹能有机会再进去体验。
同时,相对与两位01的师兄,我也看到了自己对网络知识的掌握是存在不少缺陷的。在出发之前,除了恶补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外,还明确的给了自己一个定位。以前的实习都是在报社,或者文字媒体,自己的兴趣也在于文字,我不应该而且也没有能力去应付网络技术方面的工作。但是结合人民网的实际情况和三年来我所接受的专业训练,我明白自己不仅可以借此机会直接挑战我的弱点,而且可以在一个全新的平台上发挥自己的所长。依托人民日报社的采编力量,人民网现拥有记者千余名,70余个记者站遍布全球,合作媒体超过500家,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海内外读者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除此以外,人民网现在还在致力发展多媒体频道,希望可以通过和电视媒体的合作来丰富网站的内容。所以在我看来,相对于那些没有采访权的商业媒体来说,人民网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平台,更是一个结合了采访和的新型的网络媒体。
初步了解了实习单位情况后,我更加坚定了我北上的决心,至少来说,我通过努力得到了别人没有的机会,更应该不放弃努力去争取因此换来的成果。
第三步:报到
和往年赴北京的实习生一样,我们这一回到北京后应该先到北京中心向中心的老师报到。
随着学院选派实习生的规范化,学生外出实习,学院开出来的实习介绍信、学生自己制作的简历、正规医院开出来的体检合格报告单等各样手续一样都不能少。此次到北京,因为准备的仓促,我忽略了不少去实习必备的东西,结果在北京耽搁了好几天,也着急了好几天。好在得到了北京中心的赵老师和程老师的帮助,我们顺利的拿到了实习介绍信,重新制作了简历,并且到医院进行了肝功能的体检。做完这些必要的步骤,这才可以在中心老师的陪同下到实习单位—人民日报社人民网报到。
人民日报社在北京东三环边上,之前路过两次由于没有相关的证明都不能进入参观。心想着这将会是一个怎么样的单位,古朴?严肃还是充满了生机活力?心里默默的期待着。
带队的老师在门口的传达室打通了人民网人力资源部的电话,得到了电话那头的许可,进而领着一张传达室的证明,才可以通过门口士兵的检查,进入警卫森严的人民日报社大院。
北京的东三环很多建筑都在装修,因而周围的沙尘比较大,空气质量很差,但是报社里面则是另外一番景象:道路宽敞、绿树成荫,偶尔列步走来的士兵为这个古朴而又宁静的大院增添了几分严素和庄重。
人民网在大院的办公区的中心,离大院的南门、北门、西门、东门都差不多一样的距离。相对于其他古朴的建筑,人民网大楼门口独特的落地玻璃更显得现代和独特。在老师的引见下,我们和人民网的人力资源部领导见了面。根据专业和年级,我们三个人分到了不同的部门。而我作为大四的实习生,则被分到了人民网刚好要大力发展,而且正在缺人的多媒体部。报到当天,我们就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
第四步:开始工作
如果说在人民日报社里面,人民网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单位;在人民网里面,多媒体部门更是一个年轻人的天地。
多媒体部的办公室不是在人民网的信息平台,而是和人民网的金报电子出版中心以及人民日报社子报例如《讽刺与幽默》、《健康时报》、《市场报》等同在一栋楼—人民日报社一号楼。据说这栋楼是人民日报社里面历史比较悠久的标志性大楼。每天上班下班,我都可以闻到各类报纸的墨香……
和我同在一个办公室的是一位名叫苏瑞的编辑。虽然我尊敬地称她为老师,但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她却像位大姐姐一样帮助我。在我报到后不到一个星期,就部门里新来了一个员工,一位原来在黑龙江电视台知名栏目工作了几年,后来因为不想和爱人分居两地而转过来的北京工作的大姐姐白静姐。在办公室的对面,是多媒体部的领导罗华老师的办公室。除了一号楼几个员工外,在平台演播厅里还有几位部门的同事。
多媒体部主要负责人民网的视听频道。除了常规的文字报道,更多的是给网友提供视觉信息。多媒体部门的及时的视听咨询结合其他频道的快速的文字报道,组成了人民网这样一个全面而又完善的信息平台。具体工作除了负责整个人民网的视听资料外,还有录制网上直播的嘉宾访谈等等。而我实习的7、8月份,刚好是部门大力发展的大好时机,部门内外正在致力开拓和电视台合作的新业务。这个时候,学广播电视专业的我刚好可以派得上用场。除此以外,人民网和我们学院合作主办的大学生优秀DV纪实作品有奖征集正在紧锣密鼓的展开,我更多了一个大展拳脚平台。
争取外出采访
无论是多媒体部,还是人民网的其他部门。都有出门采访的机会,只是看你会不会争取而已。部门里的苏瑞编辑,只是在我实习期间,就重大课题随着其他重要媒体的记者到各个城市采访了半个多月。单是听她回来讲路上的所见所闻,也成为实习中珍贵的收获。毕竟,这是了解正式的媒体人的工作状态的好方法。
当然,除了常规的“复制粘贴”网上的文章,只要部门里面有采访的机会,我也会尽量争取。多媒体部常年来和《大众DV》杂志社有合作关系。该杂志是行内获得一致好评的DV发烧友的乐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它常年举办的DV观片会,更是吸引了不少业内人士的目光。刚好在我实习期间,《大众DV》杂志社就举办了多场观片会。
为纪念抗战60周年《大众DV》编辑部特别策划组织班忠义先生的记录片《盖山西和她的姐妹们》观片会。《盖山西和她的姐妹们》是一部记述山西盂县某农村的多名妇女在二战期间受日军蹂躏而顽强奋争故事的纪录片。主人公侯冬娥老人,因为貌美在当地被人称作“盖山西”。她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公开承认遭到侵华日军集体性暴力侵犯的受害者。年间,她积极协助并参加抗日,被日军两次抓获,受尽磨难和人身侮辱。但她心地善良,爱护姐妹,两次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同村的姐妹。二战结束后,由于日军的摧残使她丧失了生育能力并受到周围的歧视。婚姻、家庭生活不理想,身体状况极为恶劣,最终,因承受不了精神和病痛的折磨,盖山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班忠义通过多角度的采访,再现了盖山西的催人泪下的受害经过。我作为人民网唯一派出的一名记者有幸参加了此观片会,并且可以和班忠义先生进行面对面的采访交流。回来之后还在人民网上发表了署名图片和文章。
经过了这次成功的采访,每次一有著名导演的观片会,《大众DV》杂志社就会给我发来邀请函,让我这个小小的实习生好好的得意了一回。
任何类型的记者都不能丢掉最基本的文字写作训练
虽然说人民网多媒体部是人民网的视频部门,侧重点在于视频方面,但是拥有文字特长的人在此也不会没有用武之地。在我看来,“任何类型的记者都不能丢掉最基本的文字写作的训练”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在专业上,除了可以采写发表自己的文章外,专业外,更可以运用自己的文字特长争取到不少机会。人民网和我们学院合作一起主办的大学生优秀DV纪实作品有奖征集大赛。能和人民网的老师一起,成为这个大赛的组委会成员还得益于我过硬的文字功底。平时负责起草编辑一些重要通知和信件、直接和参赛者交流、约稿以及做文字纪录等等。看似一个简单而又枯燥的过程,但是在我看来,这恰恰好可以锻炼我做人处世的方方面面。通知参赛者DV格式不合格,我可以从中了解到视频文件中何为标准,何为次品;发信去约稿,我更是可以提前体会一个文字编辑的用心良苦……
如果说视频技术是专业技术的话,文字功底则是任何专业技术的重点基础。这一点我感慨良多,只喜欢平面编辑、文字游戏的我以为以后只可以到报纸、杂志工作,经过此次实习,我发现自己不仅可以应对网络媒体、还可以直接挑战电视媒体了。
不应该忽视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
如果说校园里面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的话,那么现实生活更是残忍和无情。人际关系始终在其中扮演着无可厚非的重要角色。外出实习,把自己真正的扔进社会中,可以提前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
在单位里,无论是外出采访、还是办公室实习,时刻都明白自己仍然是一个学生,应该学会谦虚对待身边每一位同事。碰到不懂的问题就要向前辈请教。实习不到一周,我就可以混熟办公室内内外外,平时还和办公室的同时一起就餐,参加活动。从她们身上,我学会了如何在大媒体中应对自如。这一点也许是终身受用的。
记得有一次,单位里组织到坝上大草原春游,正式员工还可以享受春游补贴,一般的实习生当然就没有这种美差了。刚好部门里一个同事不想去,就把大好的机会让给了我。能和单位里的领导同事一起出游,不仅可以交流一下感情,还可以请教一些专业问题。这件事情把我美了大半个月。
第五步:结束实习
由于要赶回学校参加大学生戏剧节的排练,在实习时间不到两个月的情况下,我结束了实习。
先是向北京中心的赵老师提出结束实习的申请。赵老师会请示院长,得到院长的同意后,再在老师的指示下向部门领导罗华老师提出结束实习的想法。部门的领导同意后,会写出实习鉴定。接着,再把实习鉴定拿到人民网人力资源部请示人力资源部的领导。最后人力资源部的领导会在实习鉴定上盖一个章,表示实习生实习成果满意,该实习生实习期结束。
新闻学院的实习生还应该到北京中心向北京中心的老师汇报实习成果,以答谢北京中心的老师两个月来的关心和操劳。
刚开始实习的时候,北京中心的老师就跟我们说“人民网是新闻学院的签约单位,这次实习是组织组织之间的关系和协议。所以,你们要为学院争口气。”实习结束了,我可以大声的说:“我做到了!”
“把皇城塞进圆圈里”之生活拾零
天子脚下的小三轮
北京的交通四通八达,上到飞机、公交车、的士,下到地铁,总会把你送到你想去的地方。前提是:只要你有钱,没有的士到不了的地方。可苦了我们这些没钱的又人生地不熟穷学生了,坐的士钱不够,做公车和地铁又找不着站,只能拼命往街头瞅瞅,看看有没有中小城市到处泛滥的小三轮车。看看能不能以便宜的价钱送我们到目的地,也省得隔三岔五的向路人问路了。
那天从昌平区到天安门,拖着我那个只用机托运的行李箱,受尽了路途的波折。从吉利大学打的出来昌平市区,再坐公车到德胜门,再从德胜门乘地铁2线复兴门,再转1线到天安门。走出地铁口,这可没完,离我们的目的地还有两条街道。
辗转奔波的我们脚上再也使不出半点劲,口中喃喃叫着“三轮车”、“三轮车”,脑海里浮现着汕头市区内挥之即来的三轮车马上就停在我们脚下。可是当我们回过神来,发现迎面列步走来一群兵哥哥,抬头一看天安门城楼就在跟前!亏我们还妄想可以在天子脚下截到三轮车,用北京话说就是“门儿都没有!”。只能乖乖的向兵哥哥问路,我们一句“请问北河沿大街走门走?”就得到了一个立正、敬礼外加详细解答的回报,有点受宠若惊了。呆着看着他们不肯走了。
这可好了,兵哥哥刚走过,我们马上就发现了停在我们跟前的小三轮车。据了解到,北京除了逛胡同的旅游三轮车,就只有残疾人可以明目张胆的开着三轮车载人了。眼前的车夫也是残疾人,只见他慌慌张张的招呼我们过去,嘴里还在嘀咕:“快点,快点,等会城管就要来了。”他还有个“把风人”--貌似他妻子的一个中年妇女,在路上不停地张望,不停地和车夫做手势。看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在就连在天子脚下也不例外。
这时,我们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政策对策了,像见了救命草般的提着行李奔了过去。说是三轮车,其实也不过是摩托车改装而成的改良摩托车。北京这种类型的车都一个样,车子的外层是绿色,车的后尾只可以坐两个人,背对着司机。说得好听一点就是可以看沿路的风景、直接一点就是省掉了乘客上车要司机下车让位的麻烦。坐上车的我们也没得半点轻松,撇开车子的设计不说,单是个大行李已经把我们两给折腾得出不了半点声音了。可传说中北京的
的士司机也好、三轮车夫也好,都特能侃。这不,我们从上车开始,这爷们就说个不停,东北口音,听得我们一咋一咋的。无奈都已经筋疲力尽了,要不还真的要好好体验一下和三轮车侃大山的乐趣。
和车夫侃大山是乐趣,可是侃价钱就不知道是什么趣了。从天安门到北河沿大街,沿着长安街走,转个弯就到南河沿大街了,穿过南河沿,这不就是北河沿了吗?可这车夫就报了十元的价钱。我们想还价嘛,这车夫急了:“哎呦,姑娘!我绝对没有叫高价,这个您可以大可放心。”让我怎么放心啊,游胡同40多分钟才20块钱,这不才分钟工夫就收10块了。算了,算了,出门在外,就别计较这小钱了。给了车夫了事。作罢!以后出门提防点,坐三轮游景点就还可以,还可以听车夫做景点介绍,要是想图方便坐小三轮啊,还是算了吧,还不如打的去呢。
次日,偷闲到恭王府玩玩,这不还离景点还有几百米嘛,路上的三轮车就成排成排的摞在路上,见到游人走过,就招呼着:“游北京胡同,20快钱一个人,还配讲解!”说着还把胡同“地图”伸到跟前,让你拒绝不得,还得停下来跟他说两句。这时候,一句“不了,谢谢!”随口而出,而且还得面带微笑,眼光注视着热情的车夫。让车夫觉得你这拒绝还文雅而又不失果断,于是,他便觉得有面子的消停了下来。可是一个车夫消停了,接下来还有成百个车夫拿着地图晃悠悠的等着你。嘿,这几百米下来,“不了,谢谢!”重复了不下20回,把这个拒绝接受“人民为您进行有偿服务”的本事练得了炉火纯青。
自打那日被割了10块钱的肉,我就没再坐小三轮。天天上下班在公车上看着铁绿铁绿的小车,心里还真为在里边坐的人捏一把汗。
在王府井大街当穷人
“这就是传说的金街王府井啊?”刚刚看到眼前短短的步行街,我的确有点意外。
找了个房子就在王府井隔壁,下班了、吃饱了、洗澡了就去逛逛王府井,步行不用5分钟。把那些专门大老远国内国外跑来北京看王府井,却只能在这个“金街”上逗留几分钟得游客们羡慕得不行了。
说起来这街还真逗,说是有几百年的历史了,除了书店里多几本中国历史书,还真的一点古香古色的气息都没有。就连老字号的帽子店、筷子店、布店都装修生怕老外不知道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既现代又摩登。我想不明白,外国人来这有什么意思,不就权当是回到自己的家了吗?
在我看来,所谓的王府井就是为外国游人的家。家里什么都有,只要在自己国家里见过的高级名牌,在王府井都能见;只要是在家里见到过的中国饰品,在王府井也能见;只要是在家里能吃上的菜,王府井也能见……还有这做这行生意的人,可精明了。看到外国游客,就热情得直想抱他,还可以用勉强的英文和外国人交流;看到中国游客,特别是看到喜欢讨价还价的国内游客,态度就不怎么好了,感觉就是你不买就算了,诡计还给你看穿了,没劲。
而我们这种穷学生,就是商贩子们捞不到半店油水的人。平时只能从街头逛到街尾,街头看到街尾了,眼睁睁看着本来是自己国家的国粹、手工艺品,现在却被商品贩子们搞成“中西合璧”状――就好像笔记本电脑也非得加点刺绣才算是中国制作,才能有点留念的价值一样。价钱就标得很高,咱们普通老百姓是想不明白不就是一个仿制的铁片嘛,写上“光绪帝曾用过的XX”,就上百,甚至是上千。兴许只有老外才能体会到其中包含着多少咱们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吧。
东西是买不起,但看着不用钱,也可以让眼睛过把瘾嘛。咱学院北京中心的所在地东方广场就是一个让眼睛过把瘾的地方。记得第一天到东方广场的长江商学院报到,还被人误认来参加EMBA的新学员呢。我都被说得不好意思了,连说误会误会,可人家偏说:“看着你长得像长江商学院的新学员啊。”吐血……我是看起来有钱啊?还是看起来老啊?心想,既然长着这副样子,就好好打打如意算盘。哪天穿得漂亮一点,把楼下东方新天地里贵得乍舌的衣服通通试个遍,镜子面前东捏捏西扯扯,骚首弄姿一番,最后再给那些势利的服务员扔下一句话:“这衣服穿起来怎么一点也不舒服,便宜货就是便宜货!”,然后头不回的走人,嘴边还叨念着:“唉,香奈儿这一季出的衣服不如上一季!”这个计划当是想想就开心,也为咱们老百姓出口气。
不过话说回来,像我这种又怕热、又怕晒的南方人,在炎炎夏日的北京,除了逛王府井那些中央空调吹得你感冒的商店,就没有别的地方好去了。怎么说都是免费避暑的好地方啊,还可以又视觉享受,可真应该偷着乐。在街道的西侧,还有一些蜿蜒的小胡同。精明的游客肚子饿的时候就可以去那里找吃的,范不着在所谓的王府井小吃街上吃那些贵又不地道的小吃。胡同里多的是家常菜小炒店,两个人吃饱一顿也不用25元。和王府井正街内精致的餐厅比,这里偏街的小店也又另一番的风味。对了,就是胡同里老北京的风味。
整个王府井大街有三个大书店:外文书店、王府井书店和商务印书馆。看来,在王府井这样高消费的地方,是满足不了物质需求的。即使满足了,也会精神颓废几天――心疼白白花掉的钱啊。所以,带上个面包去逛书店真不愧是好选择。
我这个人也够肤浅的了,第一次到王府井大街,逛的就是卖漂亮衣服的地方,书店自然是吃饱了、喝足了、衣服买够了才去看的。说起来也惭愧,第一次进商务印书馆是因为手头上有采访任务进去的,也没怎么看里面卖的书。过了几天,终于有时间到外文书店去了,一进去,真的是忘记时间了,直扑到中国文化、中国历史那块角落去。真不愧是旅游地区的书店,介绍当地文化、当地历史的图片、书都很多。在这类书前停留的大多都是外国人,瞧他们看得起劲那样,可真有点洋洋自得。
王府井书店比外文书店要大得多了,书的种类也齐全得,的确是一个可以放松身心,投入到书的海洋里去的地方。这不,前几天,哈利波特第5版全球同一时间上市的时候,这书店就装饰得成个城堡得模样,引来了全国各地得读者。我对哈利波特不感兴趣,心里想着,既然来网络媒体实习了,就应该多了解网络媒体得行情,王府井书店满足了我的需求。我在三楼的西边新闻类图书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可以让我坐一小会儿的地方,手里捧着新浪总裁刚出的一本新书读得津津有味。这时,身边来了一个中国妇女领着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来看书,妈妈嘴里念叨着:“怎么都是中文书啊。”小孩一出声就把我吓着了。“mom,let’sgo.Idon’tlikeChinesebook.It’sboring!”他令我吃惊的不仅仅是他流利的英文!
唉,这王府井啊,什么人都有!穷人就是在此看看世界万象,也是值得的。
与北京人一起看话剧
在北京,你不“文化”一下,一天到晚逛商场,看着那些这辈子都有可能买不起的衣服发呆会给人瞧不起。那天,恰逢是个愉快的周末,再恰逢是戏剧学生票价大打折扣的时刻,280元的入场券只需10元就可以。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不去“文化”一下就对不起父老乡亲了。
这人民艺术剧院,离住处并不远,横跨灯市口大街,就在王府井大街上。上班下班,逛街买东西,还真路过了无数次,就没机会走进去瞧瞧。门口上贴着近期上演的话剧海报,演员导演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可一看报价,可都不敢往里面瞅了。好不容易让我碰来了学生特价活动,心里喜得不得了。大学三年,怎么说也在咱学校气派的大礼堂像模像样的主演过两部颇具影响力的话剧,偷偷把自己定位为“行内人”,再偷偷的与那些没事做看话剧消遣周末的俗人区别开来。这不,剧院的门儿都没进都自个一个人偷笑,得意地想象着待会高雅地欣赏话剧的样子。
可这高雅的大门口还没进,高雅的兴致就被门口那些倒票贩子磨得一干二净了。我们以那么低的票价买了票,当然不会理会那些票贩,可是那些票没买着,又想座到好座位的人就不那么想了。可别说,票贩子周围还真围了不少人。他们大声讨价还价的分贝,一点也不亚于菜市场上卖猪肉。于是,我在想,猪肉是否卖得个好价钱除了本身的质量外,就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这倒卖的票兴许也是这个道理吧,管他人民政府禁还是不禁,只要有人想要就有人卖,还光名正大的卖。
绕过票贩子,好不容易走进大厅,在预定的位置坐下,眼前的舞台幕布随着音乐慢慢拉开。刚好一分不早,一分不晚,坐下马上开始。第一次可真的是第一次,无论看的是什么剧,剧里演的是什么人,那人手上拿的是什么道具,都震感了半晌。
剧名叫《全家福》,著名女作家叶广芩同名小说改编,描写的就是发生在北京城的故事,故事刚开始那会,东直门、西直门、复兴门、朝阳门和护国城墙都还在坚守着皇城。故事却以这几个城门的拆除为结尾,其中穿插着居住在老北京四合院古建队王满堂一家其邻里几代人的恩怨情仇、生死沉浮、悲欢离合的动人心魄又发人深省的世俗生活故事。可别说,要不是真的来到了这城里,我还真不能体会其中的韵味儿,就连什么是东直门,它是不是真实存在着都会让我纳闷。这像是一个老百姓生活的戏剧,更是一个反映北京几十年来变迁的历史剧。
主要演员是冯远征,那个不许自己老婆和“陌生人说话”的男人。恕我肤浅了,除了这个演过不少电视剧的冯远征老师,其他演员都还真没能叫上名。都说演话剧比演连续剧更能考验演员的演技。这话一点也不假,这演员都还没正式出场呢,就听到周围的观众在唧唧喳喳的讨论:“这冯远征啊,可厉害了!一连好几十场了,场场都有哭戏,场场都能哭得特动情。”咋一听没什么,仔细想想却不对劲了。这几个观众怎么知道人家场场都演得动情留泪了?凑过去问了一下,才知道人家可是标准的“有雅兴的人”,场场都来看,还场场都有不同的感受。哟!这皇城根儿下的人,可真有闲情逸致。人家问到“你不会是第一次来看话剧吧?”我这个貌似来看热闹的人,着实给人家好好的鄙视了一回。
说到这道具,可比我们平时在学校里面小打小闹的戏剧强多了。戏剧是讲述一个居住在四合院里的北京人的故事,舞台自然就得以一个典型得四合院为背景。这哪是一个背景啊,活生生就是一个四合院,有墙壁,有井,还有窗户。一场落幕了,舞台就沿着中轴线旋转,四合院的另一面就展现在观众面前。这舞台一定花了不少心思,让人看了就感觉真实。
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三个小时,演出结束了,观众有序的离开了剧场。人群中,我还“到此一游”的在剧院门口留了影,算是长见识的纪念。回头望望海报栏,这几天的话剧还挺多,黄磊监制的《晃晃悠悠》,《猫一样的生活》,还有试验话剧《confession口供》……看来,在北京闲不了!同时,钱包也不蔫不行!
“咱这可是正规单位”
“哎哟,小姑娘,你可别坐!这床单干净着呢!”
刚来北京那会,找房子可把我折腾得天昏地暗。太便宜了又不干净,干净的,又太贵。好不容易让我找着一间紧挨着天安门、王府井的招待所,可把我们乐坏了。进招待所看房间,一屁股就想坐上那舒服的床。才半蹲下呢,就被招待所里的服务员阿姨吓了一声。“你们可别坐,这床单刚换的。你们要定下了这个房间才能坐。”哎哟,这个的阿姨可真够厉害的。旁边的小师妹满意极了,连声说:“从这里的阿姨可以看出来,这间招待所绝对卫生和安全。”
这个时候,那阿姨还在不停的说:“咱这可是国营单位,没有正规职业的人咱还不让住呢,”说完,好像还没交代清楚似的再重申了一遍“咱这是正规单位!和在大街上看到的小旅馆可不同”!言下之意,不就是在说如果不是看着我们两个小姑娘一副学生模样,还在人民日报社这样正规得不得了的单位实习的话,还不让我们住进来呢。这招待所出了门口南边就是民政部、东边就是总部、王府井大街、西面就是咱们伟大的故宫、北面是北海公园,街上随便走走就都是“笔直”的兵哥哥,要不就是卖冰棍的便衣警察叔叔,能不安全吗?
住下是安心住下了,可真还没想到这个招待所里除了一个干部模样的大伯外,全是清一色的阿姨。她们的年纪都在50岁上下,讲着一口纯正的京腔,每天早上7点以后,整个招待所里都是她们的声音……
我到现在还搞不明白,招待所的退房时间是下午2点,可为什么所里的阿姨每天早上8点不到就开始整理卫生?这一整理卫生,可就没完没了。从第一间开始敲门“您好,我是服务员,给您打扫卫生来了”,碰到个客人好脾气的,就睡梦中嗯一声,就让阿姨开门进去打扫,打扫完了,阿姨自己会把门锁上,再去敲第二间。可是碰到脾气不好的,不免牢骚了“怎么那么早就打扫卫生?不打扫了。”阿姨也就作罢。
可是过了这个打扫的时候,等熟睡醒过来了,9点10点的,想叫阿姨再回来打扫一下卫生,我劝你还是别去了。那天周末,碰巧留在宿舍里看电视,安静的楼道里突然传来一个男生:“服务员!打扫卫生!”想想,如果这是在一个星级的酒店里,这么一招呼服务员一定会过来打扫,可是这可是老北京人开的“正规的、国营的”招待所,在这你这么一吆喝,服务员就火了,“刚才要给你打扫你不打扫,现在过了时间我们都休息了你才要打扫,安的什么心啊?”接着的场面可想而知了,双方谁都有理,一个说“服务员不就应该随时为人服务的吗?”,一个说“服务时间已经过了”,那个男子脾气也太硬了,最后骂得连不雅的文字都说出来了,阿姨当然也不甘示弱……经过那次,我们都学乖了,以后无论如何都不能得罪北京的阿姨,要不然可真是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不知道是北方人习惯6点起床还是怎么着?从7点开始以致整个早上,走廊里不是吆喝声就是阿姨的闲聊声。看来,在这招待所里睡懒觉也是永远也不可能的。
刚开始还有点不习惯,久了就都感觉到了虽然这里的阿姨都口口声声说这是正规单位,国营单位,可都把招待所当成自己的家一样爱护,这这里的客人当成到她们家做客的客人一样招待。
有一天,北京来了罕见的大雨。我把东西收拾好了,刚要出门就被阿姨叫回来了:“小姑娘,要出门啊?外面下的雨可大着呢,先待着,等雨小了再出去吧。”可把我感动得啊,在北京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鬼都不认识一个,更别说还有一个嘘寒问暖的长辈了。我连拿出藏在包里的雨伞,说是有急事,阿姨这才让我出门的。
一天夜里,不知道是保险丝坏了,还是人为的恶作剧,整个招待所里停电了,一片漆黑。这个忙坏了两个值班的阿姨,不停的打电话找人帮忙、不停的跑进跑出。眼看楼道里的应急灯都快没电了,供电维修人员还要30分钟后才来到,一个阿姨就跑出去想借隔壁商店的插座充会电,可没半会,她就气愤的回来了。“没想到咱北京还有这样的人,不就是借会电嘛,还不愿意,我都跟他说了咱是正规单位,他还这样!你说这气愤不气愤啊!”眼看着她气得直跺脚,还不忘在黑暗中跑来跑去的小孩唠叨,“这谁家的孩子啊?大黑天的,别摔着了。”说完,还把买回来的蜡烛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送去……半个小时后,供电维修工人来了,阿姨这才松了口气。
现在我可想通了,招待所里的阿姨用的是她们那个年代的思想,服务的是这个年代的人。当时,究竟是她们该与时俱进还是我们该适应生活适应环境?
为什么不把自己也丢了?
来到北京,脚都还没站稳,就把几百块的眼镜丢了。在这样一个“沙尘暴”的天气,带上隐性眼镜也只能落下一个红眼病的下场。看着王府井的大商场里,就算是小柜台也只能看到“GUGGI眼镜”几个字在闪闪发光,我还不如看不见呢。
也罢,也罢,丢了几百块的眼镜就当花钱买教训呗,总好过别人一下在丢了几千几万块这个时候,再也怨不得自己小时候怎么虐待自己的眼睛,怎么不听老爸老妈的话……心里也只能这样想:北京怎么说也是首都,估计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盲道应该不少吧?
几天后,眼镜事件风波暂时告一段落。可另外一个风波又来了……
此次来北京,我带上了经过朋友鉴证无数次的天堂伞。它可是如今太阳伞中的骄傲,无论是款式还是抵挡紫外线的能力都是同类伞中的佼佼者。我得意的撑着它,拒绝太阳先生无数次热情的亲吻。那几天,北京的太阳可不是开玩笑,高达40度的温度随时都可以把我烤晕。想着,在这个异地他乡,即使晕在长安街,也没人认识我,稍不留神,把我当非法外来民工处理那可怎么办?越想越严重,为了保护我脆弱的生命,我发誓一定要保护好这个贴身的宝贝。
不知道我亲爱的眼镜是喜欢我从汕头带过来的天堂伞还是它也惧怕北京的骄阳?在眼镜消失不到一个星期,我的天堂伞也在我一次坐公车的过程中丢失了。巧合的是,丢失的地方都是北京的北边,昌平区。小两口双双徇情好不让人感动,可就苦了他们的主人我了。
没辙!只能在前门大街的街头小档随便买把十块钱的伞遮遮阳。我回去还有没有人样,会不会被人误认为刚从非洲实习回来的看来也只能靠它了。可别再让我出什么差错。
伞是勉强够用了,可这伟大的首都除了骄阳似火以外,沙尘也强劲如刚。刚刚从山清水秀的学校出来的我,怎么说也是把自己养得细皮的,怎么经得起烈日加沙沙尘的洗礼。一个星期不到,头发变得枯黄开叉不说,脸上还狂长痘痘。想着自己也老大不小了,青春痘这玩意儿早几年就丢还给后来居上的师弟师妹了,这回一定是适应不了北京“含金量”特别高的空气而起来抗议了。
天啊,趁着头发还勉强留在头上,脸上还没成为月球表面,赶紧给自己买了一瓶高效清洁肌肤外加抗痘的洗面奶。头发就还好,师妹的特润洗发露还真挺管用的。我想着老天也不至于和我这样的一个“四无青年”过不去吧?贵重的东西丢了也就算了,这些小玩意儿好好的留在我身边也不碍谁的事儿吧。心安理得的过了几天……
“师姐,你看到洗发露了吗?”下班回来,从师妹那么一问,我就知道没什么好事儿发生。洗发露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接下来洗面奶也不翼而飞了……不知道是丢东西丢惯了还是麻木了,这回我却一点也不着急,慢悠悠的自己对自己说:“丢了就再买过呗。”果真还真是屁颠屁颠跑去王府井买了新的。
越来越发现自己没救了,明明从丢眼镜的那一刻开始,就告诫自己以后一定要小心,可这屁事还接二连三的发生,这一次,还没完……
能和单位里的同事领导一起去号称中国第一草原的坝上大草原春游,作为实习生来说,应该是莫大的荣幸。老早就跑去超市买好干粮,准备到大草原去好好放松一番。最少假假的也应该去慰藉一下因为丢失了那么东西而伤痕累累的心。
经过八个小时的奔波,美丽的大草原就在眼前了。单位里的同事纷纷慷慨解囊,开吉普的开吉普通,骑马的骑马,好不潇洒。虽然自己囊中羞涩,但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马儿在我眼前跑,再说了,心里想着骑马作为付费项目自然也有他让人给钱的理由。犹豫了片刻,就登上了一匹马。马儿可真乖啊,一下子就服服帖帖,带着我在草原上悠闲的漫步。一尘不染的绿树,温和动人的阳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悠闲自得的马儿,多美的一副画面。微凉的高原天气真的可以让人忘记烦恼和忧伤。同行的游客都驰骋的奔跑着,可能是胆小吧,或者是预料得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我始终不敢“快马加鞭”的畅游在大草原。都那么小心翼翼了,可是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下了马之后,兜里的手机消失了……据说是因为手机舍不得美丽的大草原,誓要留在那里享受余生!我相信了这个“据说”。
一路上回来,脑海里面只有一个问号:“为什么不把自己也丢了???”
后记
一万四千字的报告也不能把我记忆中的皇城完完整整的塞进圆圈的脑海里。生活在继续,记忆也在继续……
在香港,探路向前走
非常荣幸能够被学院选中,成为赴港实习的幸运儿。
去年寒假曾独自到香港游览了两天。坐在车上,黑夜茫茫的天然背景更加衬托出这座不夜城的绚烂和繁华。望着窗外的霓虹闪烁,高楼林立,白领精英穿著高雅穿梭在红绿灯之间,我顿时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无限的向往。香港,是一个适合年轻人豁出一切,用青春汗水打拼的城市。
今年1月14号,我与同伴们一起,再一次踏上了这片活力之都的热土。眼前的一切既新鲜又熟悉,我努力呼吸,想马上从最基本的生存活动来适应这座城市流动着的气息:繁忙、紧张却又充满活力、机遇。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时时刻刻,我感觉自己的每一个步伐都有种跳跃的冲动,恨不得加快自己的每一个节奏——在这里,我体验到了真正的年轻。
赴港前的准备——虽穷也要做财神
去香港实习不同在大陆,事先要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要到自己户口所在地的公安部门办理港澳通行证,并申请签证(P签),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好在证件我已有,只需叫家人帮忙办理签证即可。
第二,需填好老师给我们的申请赴港的表格,以得到香港入境处寄来的“受训签证”。
第三,准备金钱——这可是生存之本哦!这一次赴港我随身携带了四千港币,即使一个月用不上这么多,也做不时之需。当然,没有港币,也可以拿人民币去银行换,或者到香港换也行。
第四,除了物质上的准备外,学院老师也为我们开了几节“小课”,主要是谈谈香港的概况和注意的事项,并有相关资料发给我们参考。
不久,我得知自己的实习单位是博艺集团。这是一个怎样的媒体呢?下面是一些我从博艺网站上摘抄的集团简介。(有作删改)
“博艺集团(PopArtGroupLtd)成立于1987年,核心业务包括杂志出版,全面的公关推广、媒介服务、展览制作,以及互联网发展及域名发展服务。集团旗下共有4种期刊,包括《摄影杂志》、《MyPet宠物闲情》、《Baby亲子杂志》、《DCPhoto数码摄影》。
《摄影杂志》创刊于1987年,以月刊形式推出。内容以报导最新的摄影器材及介绍多种摄影技术及潮流为主,是领导香港摄影消费潮流的消闲性摄影期刊。
《MyPet宠物闲情》创刊于1991年,月刊形式出版。是本港第一份综合性的宠物杂志,内容以宠物猫狗为主,每期介绍不同品种的名犬,各种宠物的饲养及训练心得,以及宠物用品推介。
《Baby亲子杂志》创刊于1993年,月刊形式出版。读者以香港新一代教育程度及消费力较高的中产为主,专业的内容主要范围包括怀孕、安产、育婴及亲子。
《DCPhoto数码摄影》于1997年创刊,前身为《DPI数码摄影》,是全球第一本中文数码摄影月刊,于2003年正式改名为《DCPhoto数码摄影》,是香港最权威的数码摄影刊物。内容包括最专业而权威的DC测试及推介,是消费者购买DC前必然的参考刊物。”
由于没有国际流量的帐号,以上资料是我在香港实习的时候看到的。在学校,我用百度搜不到有关于博艺的资料,便把重点放在了解香港的大况上。
成行在即,收拾行李也挺头痛的。因为是寒假实习,我把厚毛衣、暖水袋、手套都带上了,整个箱子可能比我本人还重。但是,事实证明,香港的冬天简直和夏天一样热,我带的毛衣根本用不上,幸好爸爸中途来港看我,带了几件薄毛衣,否则我非热死不可。记住,成行前了解香港的天气也很重要!免得做无用功啊!
另外,老师提醒我们,去深圳最好不要坐学校的车,虽然便宜,但是说不准会兜弯路。于是我们订了市区正规的直达车(具体车站我不记得了),150大元——贵点没关系,最主要的是不可误大事。
我变成了“工作狂”
???我在博艺集团实习的时间从1月16日开始,到2月17号结束,逢星期天休息,过年放假5天,实际工作时间为四个星期。同学梁静和我在同一单位实习。
概括说来,一个月的实习生活非常充实,每天的工作计划安排得满满的,加班更是家常便饭。辛苦自然不用说,在社会打拼的人谁不辛苦?但是乐在其中的感觉让我不断充电,精神百倍!
我的一天
早上上班的时间是9点,由于住处在港岛,公司位于九龙,上班不仅过海,且路途遥远,坐车要半小时以上(我常笑道,好像是从中山去珠海上班似的),我不得不7点钟早早起床。大家都知道女生是比较麻烦的,早上起床的护肤就要花不少时间。起初我挺不适应,但慢慢的,我融入了香港快节奏的生活,往往洗一把脸,抹个防晒油就出门。也奇怪,就算我不赶时间,脚步也会不知不觉加快,甚至跑起来——这就叫“入乡随俗”吧!
晚上下班的时间是6点,不过公司很多员工都自觉加班。赶稿忙的时候,有些同事甚至工作到晚上12点,足见香港人的“搏命”。我们作为实习生,每天也忙到晚上7、8点,然后回到住处楼下比较便宜的餐厅,开始狼吞虎咽吃晚饭——这时已经快9点了。说实话,在学校根本没有好好体味过饿的滋味,初入社会,才真切体会到能吃到一碗饭已经是最大的满足。
饭后回到住处,身心疲乏,不过还不是放松的时候!洗完澡,我还要进行总结整理,记下未来几天的工作事项,并为明天的工作做准备——像阅读手头的稿件资料、写写采访大纲。这样虽然辛苦,但能节省第二天的工作时间,做更多的事情。呵呵,不知不觉,我也变成“工作狂”啦!
我的日常工作
简单说来,我每天的工作就是不停写稿。详细说来,我的工作还真多——写稿、翻译、搜集资料、校对、采访。让小女子慢慢道来吧!
我们到单位报到的第一天,总编辑就开门见山(看,说话直切主题,不拖泥带水——效率高!):我和梁静将会在编辑部工作。她希望我们能参与四本杂志的稿件写作,并且了解杂志的运作、出版。考虑到我们摄影知识的有限,她让我们主要参与《MyPet宠物闲情》和《Baby亲子杂志》两本杂志,并负责采写《摄影杂志》的《摄影会客室》栏目。
每天早上,我们会和总编辑、《MyPet》和《Baby》两本杂志的编辑开例会,讨论当天要做的事情。看得出来,总编辑非常看重我们,凡是我们力所能及可以写的题目与采访,她都安排给我们完成——这种被重视、被需要的感觉真好!同时,按她的话来说,我们每天都要有“生产力”,每天都要有一点进步。
从此,这种情况常常出现:由于要写的稿件很多,这本杂志的编辑刚刚给你讲完稿件要改进的地方,第二本杂志的编辑又接踵而至。呵呵,真可谓忙得“不亦乐乎”。在写稿的间隙中,总编辑也会召集我们,讲讲杂志是如何出版的。
我们的工作还有翻译,所以大家千万别忽视翻译课的学习。有时候,编辑会找来国外网站关于猫狗饲养知识的英文稿件,让我们翻译改写。好在我英语基础还算扎实,单词不算很难,基本能了解大概,稿件半天就能完成。
再谈谈我们所负责的《摄影杂志》的《摄影会客室》栏目。这个栏目主要是讲述一位摄影师的摄影经历和感想。专访对象不仅是在香港,世界各地凡是在摄影方面有所建树的摄影师都是我们的访问目标。一般来说,专访对象由摄影编辑部确定,然后让我们以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访问。由于一次访问的周期比较长,也不是每一次约访都能成功,一个月来我共完成了两篇摄影师专访,一位是美国人,一位是英国人。
搜集资料是在写稿之前进行的,而校对则是美术部的版面排好印出来后,我们要对图片和文字进行仔细检查,在错处进行标识。而采访工作,下文会详细谈到。
总体而言,每天工作是紧张和刺激的,Ienjoythefeeling.
3.我的几次外出采访????
单独将这部分列出来,聪明人一定知道,这是我的重头戏。长这么大,也有过采访的经历,但都是以“学生”的名义进行的,但是现在,我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记者。听,同事们都叫我“新同事”,而不是“实习生”。呵呵,感觉很自豪!
我有过许多次出外采访的机会。考虑到我是新人,有些采访会有一名同事陪同前往——算是我的“启蒙老师”吧。
第一次是去湾仔会展中心采访苹果新计算机的产品会,也是我生平第一次参加记者招待会,既紧张又兴奋。作为新人,懂得观察和发现是非常重要的,故我时时刻刻注意着身边同事和其他记者的举动,以明白在记招场合记者要注意什么,做什么。
这次记招总的过程是:
1.入会场前。我们得到一份新闻通稿和电脑产品的光盘,并在记录本上签上媒体单位和记者姓名。
2.会中。整个过程都是用英语进行,而且都是电脑的专业术语,听得我头都大了。
3.会后。记者对主讲者进行采访、拍照。
在回公司的路上,同事边走边跟我总结了出席记招要注意的事项和经验。我总结如下:
1.参加记招的记者都能得到一份新闻通稿,但是,一名专业的记者写稿是不会依赖这份通稿的。公司之所以派你去参加记招,希望得到的是“独家”消息,也就是你要写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故最好能对会上的重要人物做一个简单的采访,以获得你最希望得到的信息。(会后,我发现的确有很多记者都围着发言人采访有关问题。)
2.记者如果想采访某位发言人,应首先互换名片,这不仅是访前礼节上的需要。其实,得到对方的卡片有很多好处,一是方便记者事后的补访,二是在写稿过程中准确表达对方的头衔和称呼。
3.采访别人应该以亲切、真诚的态度,但不要于去哀求——作为记者,也要有自己的尊严,才能得到尊重。
4.会前或者会后,主持人往往会给记者拍照时间——主要是主讲者或者模特手持产品让记者拍。这时,应该把握拍照的时机,因为这一秒的完美情景很可能在下一秒就没有了。
5.稿件中的专业名词和概念要做出解释,才能让广大读者明白。
第二次是和同事前往跑马地采访一名兽医,了解主人如何挑选狗粮的问题。对于狗粮的知识我了解的不多,所以必须要上网查资料,熟悉采访的题目。另外,我注意到,这位同事在出发采访的前一天打了电话给被访者,目的是再次与他确定一下采访的时间,确保万无一失。我觉得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谨慎之余,也可以让受访者提前安排好工作,以腾出时间接受访问。在采访的过程中,我和同事互相配合,及时做到了问题的followup,整个访问十分流畅。
第三次访问是和同事前往中环采访一名妇产科医生。不知道为什么,这次访问我有点紧张。首先是医生说话太快,且话中夹杂许多专业英语。其次是随同的同事要赶往下一个访问而事先离开,剩下我一个人力撑大局。好在医生人非常和蔼,有问必答,访问还算成功。这次的经历告诉我,速写和灵活把握问题的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是灵活把握问题?在我看来,就是如何将问题以“聊天”的形式传播给被访者,让整个访问做到轻松、愉快。同时,懂得如何对问题进行followup,做到访问的严谨和过渡。顺便插一句,对于专业人员的访问,要拍一张他的照片,以备不时之需。最后写好的稿件要给被访者检查,以改正文中的知识性错误,保证稿件的准确性。
随后,我还有几次出去采访的机会,例如与同事前往赤柱采访拍摄毛狮犬、去尖沙嘴海港城拍摄母婴用品、去湾仔采访小朋友参加的playgroup课程,最后一次则是前往新界粉岭采访日本殿堂级训犬大师益田晴夫。
难忘的是访问这位日本训犬师。事先,我做足功课,看过以往博艺对他的采访,并写下了访问问题。访问前,这位训犬师的好朋友兼翻译叫我自己试试用英语采访。我立刻懵了——我可从来没用英语采访过他人,何况是用英语翻译这么专业的问题?在他鼓励下,我硬着头皮用蹩脚的英语开场,问了第一个问题。哪知道他也听不懂我的“标准英语”,转头就问翻译——真让我哭笑不得。可笑的是,他说的英语我一个字都听不懂,彷佛和日语没什么区别——没想到日本人的英语果真不太灵光。在此,真的要感谢这位翻译了。同时,我切实感觉到了英语的重要性——英语对于记者来说的确是一门必需要掌握的语言工具,切忌暂时用不上而丢下,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接到一个去采访外国人的任务,如果你的英语不能应付得来,那么你就失去了这次的访问机会。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一位同事的“箴言”:不要害怕在外国人面前说英语。在他们看来,中国人说不好英语是正常的,就如他们说不好普通话一样,故他们并不会因此看不起你。反而你说得太好,他们才认为你“不正常”呢!这位同事就是抱着这种想法,大胆开口,口语有了大大的进步。
总体而言,我觉得自己的各次访问都比较成功,总算没给自己和咱们学院丢面子。不过,成功的因素某种程度上得益于香港人较高的素质和修养。面对记者的访问,他们都会积极的配合,给与全面详尽的答案,并耐心的解释和重复每一个我不懂的细节。但是,这绝对不能成为我偷懒或者随便采访一气的理由和借口。自己还需要好好准备,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做到访问成功。
外出访问这么多次,我想再额外总结一下自己的经验:
对于老生常谈的题目要以进步的眼光来看。
出外访问前要熟悉访问题目,列好访问大纲。
准时前往采访地点,最好提早去,特别是在不认识路的情况下。记住:永远做一个主动出击者。你等人总比人等你要好!
出外采访尽量用笔记,不要依赖录音笔。用笔记的话,精神会更加专注,而且会加速你的思考,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另外,访后也不必从头到尾听录音来写,这样能节省写稿时间,提高效率。简言之,录音笔只是用来核实被访者的话语,而不是记者依赖的工具。
如何保持自己的人脉关系?重要的是在访问中的表现要好,稿件要写的好,让人觉得你值得信赖、够“醒目”、够“专业”。
访问态度要不卑不亢,要有自信,给人精明干练的感觉。
访问后,一定要先写好稿件的大纲,让整篇稿件思路清晰。
在回公司的路上可以抓紧时间打腹稿,回到单位立刻就能动笔——又是节省时间的妙招。
4.杂志出版流程
一本杂志是如何出版的?以下是我大致记录的流程。
首先是稿件和版面的完成——这是编辑部的工作。每本杂志的编辑先采访、完成稿件,然后配图,画出版面的大致样式,经总编辑审过没有问题就可以将稿件发去美术部。美术部则会根据你所画的版面样式进行排版,并打印排好的版面。这时,负责此版的编辑就要对版面检查、校对,有什么改动的地方要做出标识。
每个最终确定的版面、广告页和封面封底将会放在一个文件夹内,按照页码顺序排成一叠——这就是一本杂志的“雏形”。经过再次审稿没有问题后,就可以给印刷厂印刷了。
撇开每天的编辑“小”会不谈,我也旁听过一次四本杂志编辑参与的“大”会。
我本想会议都是谈杂志工作的进展,于是边听边做一些记录。没想到会议最后,还有个“本周好书推荐”和“本周开心事分享”环节。在“本周好书推荐”环节中,一位同事拿着自己喜爱的一本书,与大家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推荐理由。而在“本周开心事分享”环节中,每位同事都讲述了一周以来自己认为最开心的事情,同时也顺带讲讲不高兴的事情。
不知道为什么,有一种感动涌上我的心头。“将快乐与他人分享,快乐将会加倍;将悲伤告知他人,悲伤将会减半”。紧张的工作让大家整天面对冷冰冰的电脑,很少有机会坐在一起分享各自的心情。我想,这两个环节的意义在于:工作再忙,也要互相关心对方的生活和情绪,增进团队的凝聚力。
真算是服了香港人啦——他们不时迸发的闪光点总会带给我意外的惊喜。
6.Nice的老板和同事
博艺编辑部的同事大都是年轻人,对工作充满热忱。我发现,香港人都有一种特质,就是工作起来埋头苦干,工作后立马与同事谈笑风生,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高强度的工作让他们懂得如何去调剂自己,放松自己。
同事们对我们两位“新来的”十分照顾。实习的一个月里,大家都成为好了好朋友。他们除了在工作上耐心的教导我们之外,在生活上更是嘘寒问暖,让我们十分感动。公司老板Maggie知道我们回去没有电视看,特意叫同事开车搬了一部电视到我们的住处——从此,“宿舍”每天晚上都十分“热闹”,我也可以欣赏一下香港广告了。总编辑在开会的时候也常常问我们衣服够不够穿,被子够不够盖。在博艺,我倍感温暖——在异乡,我们并不孤独,并不寂寞。
在实习的最后一天,编辑部的同事纷纷和我们拍照留念,看得出来,我们都是如此舍不得对方。这个月,我们果然是大丰收——除了收获工作的胜利果实,友谊之果也不知不觉成熟了。
感想——学习“博艺精神”
经历了一个月的实习,我感觉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思想也更加成熟了。凡事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把知识真正的利用和深化,故我建议师弟师妹们要好好把握学院提供的每个实习机会。
这次实习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不仅切身体验到新闻媒体工作的苦和乐,更从香港人身上感受到了其内在的精神。他们敬业、勤奋、再苦再累也毫无怨言、脑中想的永远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工作效率,做更多的事情;他们没有架子,永远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任何一个人;他们平等友爱,上至老板、总编辑、编辑,下至打字员、公司里的清洁工,大家其乐融融,亲如一家;他们没有钩心斗角,每个人看起来是那么真诚和可爱……
说起来也的确让人惊讶,《MyPet宠物闲情》整本杂志是一位编辑负责,《Baby亲子杂志》是两位编辑负责,而《摄影杂志》和《DCPhoto数码摄影》两本杂志则由4位编辑负责——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由此可以看出香港媒体工作结构的精简——尽最大可能发挥人的能力,而不浪费金钱请额外的人。同时,工作效率体现在——每个编辑从来不会闲着,因为他们在为今期杂志忙碌的同时,也在策划、同步进行着未来几期的杂志内容。在我心里,博艺的同事真的是“超人”!
实习归来,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学习。我已经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了,要学的课程寥寥无几。剩下的时间,我将会侧重课外书的阅读和外语的学习。课外书方面,除了专业书籍,历史、心理、哲学、文学名著我都要重新拾起来。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不要让肤浅糟蹋了自己。
乐在苦中
在港的日子是快乐和充实的。每天回到宿舍,大家都会聚在一起,讲讲一天的感受和见闻。周末的时候,几个好朋友也会相约,一起上街逛逛。虽然在外漂泊,但年轻人四海为家,也不失是一种乐事!
实习的一个月里,最大的开支是昂贵的交通费和饮食。在香港,最便宜的交通工具就是古老的电车,2块钱一程。其他的如巴士、地铁就更不用提了,何况我还要过海呢——一天来回就要花去近20元。香港饮食也不便宜,一个普通快餐就要20多块钱,吃的我真心痛!后来脆在7-11便利店买饭盒,啃了几餐。我大致算了一下,一天的花费保守估计为60元。
最难受的是没有青菜吃。不知道为啥,香港的肉比菜便宜。每个快餐端上来,只见到一两条菜可怜巴巴的躺在那儿,而肉则满碗都是。想想看,每天这么吃法,真让人感到肠胃不舒服。嘿嘿,生活还是要有调剂的,每天一个橙是我维生素和纤维的来源。也奇怪,没菜吃的日子,我的皮肤好了不少!多亏了橙子帮忙。师弟师妹,如果你在港实习愁没菜吃的话,百佳和惠康的橙子都不算太贵,一般10块钱7个。
辛苦+坚持=快乐!为什么?只因为我们是打不死、累不坏、饿不扁的年轻人!
结语——回忆过去
一个月后,拖着疲惫的身子,终于回到学校,大睡了几天——太久没这么酣睡过了。
马不停蹄的开始实习,也马不停蹄的开始上课。生活又回到了以往,正常、机械。
现在,习惯每天熟睡前,先回忆一会儿香港那条熟悉的街、熟悉的人和熟悉的事,彷佛一切仍在发生,历历在目。
轻声问一句:博艺的同事们,你们现在好么?
附录:实习时所发的所有稿件
《摄影杂志》两篇,均发表于《摄影会客室》版面
1.《发掘微小中的大世界——CharlieO’Shields》??2535字
2.《让影像表达自己——DavidClunas》??2908字
《MyPet宠物闲情》9篇
《孟加拉国国猫BENGAL―――野性与温驯并重》(版面:名猫档案)2435字
《新旧猫做个Friend》(版面:养猫基本法)1313字
《醒目主人拣狗粮》(版面:焦点话题/HotTalk)?3328字
《活泼温柔狗尤物荷兰毛狮犬Keeshond》(版面:特种推介)968字
《谨防狗狗饮食陷阱》(版面:宠物通胜/PetTunShing)2714字
《狗狗的美丽误区》(版面:宠物通胜/PetTunShing)2637字
《猫砂选择多而不乱》(版面:养猫基本法)2103字
《齐管鸽子防禽流》(版面:宠物快讯/MypetExpress)?1467字
《益田晴夫犬障赛属于你我他》(封面:宠物情报站/PETSTATION)2315字
《Baby亲子杂志》?5篇
1.《产后回家细致保健》(版面:坐月须知)1723字
2.《孕期产检保母婴健康》(版面:妊娠百科)2462字
3.《尿失禁可预防》??(版面:妊娠百科)1610字
4.《保存脐血考虑多》(版面:产前准备)?1469字
5.《蹦蹦跳跳皮球乐》(版面:Playgroup)2207字
网络稿件两篇:发表在博艺网站的《网上Hottalk》上
《打麻雀姿势好重要》?200字
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有幸于2004年暑假在《兖矿新闻》报社进行了一个月的学习实践,并有机会初步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新闻实践联系结合起来,这对我来说很有价值和意义。
通过这一个月的学习,我大体了解了《兖矿新闻》的办报理念和流程,以及作为报纸出版的载体——报社的运行情况和规律,也有了些个人的感悟和想法,一并当作实习心得。
报纸是一种舆论工具,它的产生和发展现状表明了它对于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重大影响,特别是在特殊时期中的特殊作用和意义。而我们的报人在办报过程中的努力探求与前进,也使报纸在日新月异的新时期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眼前。
当今的报纸品种多,办报方式方法也各有不同。但总归不能脱离的是报纸作为一种媒介载体和一种舆论工具所固有的属性,以及发展中无论用何种方式都不可逾越的固有规律。在当今,一份报纸要想良好地运作和发展,就要依照这些归律,在此基础上学习借鉴他人、分析内外因素、克服内外矛盾、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我将之归结为以下四点:借鉴市场良报办报经验、结合企业自身情况需要、提高优化刊物质量内容、服务企业内外单位个人。这四点在我们《兖矿新闻》也同样适用。
一.借鉴市场良报办报经验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说法,近代中国开始与外界接触时也有“师夷长技”之说,鲁迅先生更是讲“拿来主义”。可见,借鉴和学习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发展道路上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作为报人,在众报林立的今天,学习和借鉴更加必不可少,而且也更有空间。
虚心学习成功报纸的办报方法,学习借鉴它们好的办报经验为我所用,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从而不断地寻求进步。当然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要辩正地看问题,摆正心态,认真诚信,一方面要有选择学习对象的标准,另一方面要结合自身状况,掌握好学习的步骤和方法,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去不利存有利,并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和要达到的目标,从而很好地借鉴和学习。
像《齐鲁晚报》提出的也同样适用于《兖矿新闻》的“强调新闻性、注重贴近性、重视参与性、突出服务性、追求文化性”的这些办报特色风格,应是我们很好的学习对象。
二.结合企业自身情况需要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中说,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任何事物要发展,必须重视自身情况,使所用所依都适合自己。量体裁衣,因地制宜,才能更好地优化组合,取得真正的进步。
我们《兖矿新闻》是企业内部刊物,而非面向市场销售的报纸。这个大前提决定了办好《兖矿新闻》首先需要考虑自身的情况和需要,要首先把企业自身的需求呈现纸上。而我们办报的目的也是为企业服务,为兖矿广大职工群众服务。企业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会直接影响我们报纸的指向和内容。
《兖矿新闻》创办这21年来,很大篇幅比例都是报道兖矿集团在成长过程中的新闻事件以及企业动态,当然也有一些社会性报道,但也大都与企业自身的利益和发展挂钩,使企业能从中学习到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经验。这就可以看出,在准确判断自身需要并执行的情况下,学习他人的良好经验,也不失为获得发展的好办法。
三.提高优化刊物内容质量
报纸是向读者诉求的工具,报纸出版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广大读者去阅读,去获取信息,去接受其观点或是丰富帮助读者生活。因此,报纸的报道质量、报道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一份报纸的办报思想理念如同一个人的精神一般的话,那么真实呈现于纸上的形式和内容就是一个人的肉体。精神依附肉体存在,报纸所想表达与反映的思想理念和为什么人服务的宗旨就要依附在报纸上的各类文章和言论中。提高报纸形式和内容的质量,能更好地为其“精神”服务。
提高质量需要从报纸本身和办报这两方面入手。因为报纸作为最终的产品,并非孤立的存在,它是需要报人、报业等相互协作才能出世。报与报人的协调统一发展是报纸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报纸本身的提高,需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追求新颖独特的形式,寻求新鲜独到、读者喜闻乐见的内容。在坚持新闻真实性、时效性的同时增加趣味性和针对性。《北京娱乐信报》的报纸内容坚持的四个基本点——时政新闻是支点,娱乐新闻是亮点,社会新闻是卖点,经济新闻是看点,就是个很好的学习例子。
另外找特色、找独到的点也是报纸寻求提高的好办法。《兖矿新闻》有自身报道的偏重,若在此基础上再从 “新、活”上下些功夫,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另外报人以及办报工作上的优化提高也不容忽视。从报业单位自身的管理上下手,优化单位内部结构、增强硬件设施帮助、加强单位内部分工合作,优化体制、制定规章制度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这对于一份报纸落实到纸面上的效果也有巨大的帮助。《兖矿新闻》报社分部设岗,各尽其能,各环节紧密联系协作,不失为一个好例子。
四.服务企业内外单位个人
读者是报纸的唯一指向,一份报纸最终要以到读者手中并被接受其观点为己任。再好的文章,再优质的报道,没有人看也等于零。这就需要树立为读者服务的思想,把读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考虑,满足读者的实际需要。
《兖矿新闻》作为企业内部报纸,它的第一读者是数十万建设兖矿的劳动者,是各个需要切实获得指导帮助的单位和个人。另外作为同行业内部资料,它对兄弟单位和关注兖矿发展的所有人都有宣传的责任。而服务于这些人,就是服务于它的读者,从而从根本上服务于报纸所属的企业自身。
这就要求报纸做到真正地深入读者,了解读者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新闻报道,深入实际,诚实服务。而像某些只为做表面文章、架空的办报方式是不可取的。我们的记者要深入调查研究采访,我们的编辑要诚信组编稿件,这样出版的报纸才能让广大读者信服,使之真正被广大读者喜爱。
另外,形式内容创新、贴近读者、为百姓说话并建立即时反馈途径也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读者反馈,不仅可以使报道的内容及时地获得评议,而且能让读者真正感受到作为一份报纸主人公的身份,从而更加热爱这份报纸,形成良好的循环互动,树立口碑。反馈可以采取读者来信、读者往来、进行受众评议和大范围读者意见建议调查收集等方式进行。
另外我建议《兖矿新闻》开设一个专栏,定期报道工作在兖矿基层或者曾经为兖矿的建设贡献过力量的最普通的职工群众。他们是兖矿最值得关注的人。专栏名称可以叫做:《咱兖矿的人》。
XX年9月经过300多人的应聘选拔,我最后被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大学生记者团记者部录用,经过两个月的试用,最终被确定为正式成员。经过一个学期的勤奋工作及考核,在同年12月1日被聘为记者部部副部长,后于XX年8月31日被聘为记者部部长。下面就把我三年在新闻中心实习的情况简单总结一下:
小时对于无冕之王——记者的就有过很多幻想。在学校我的梦想实现了,成了一名校园学生记者,作为一名学生记者,我感到自豪,骄傲。虽然没有和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联系结合起来,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我追求新闻的爱好。因此我报考了江西师范大学的新闻学专业,利用本不多的业余的时间,学习新闻写作的理论知识,报社成了我学习书本知识的验收场。虽然我平时很累,很少有属于自己个人支配的时间,但是这对我来说很有价值和意义。
在报社的近三年的实习过程中,我不仅在能力上得到了锻炼,而且在思想上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感觉收获很大。
一、在思想认识上的提高。从报社朱老师们身上不仅学到了业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朱老师身上那种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奉献精神和学生记者、编辑们的敬业精神。
二、政治思想上的提高。做新闻宣传工作是一项对政治思想素质要求极高的职业。所以要有好的学习习惯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了解党和国家、学校以及近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工作能力上的提高。使我对于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了新的体会。
1、通过“润华奖”、“中华杯”、“运动会”、“红衣坊”、内参、以及校园生活的一线采访,锻炼了我组织、策划、协调的能力。
2、接触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上至学校校长、主任下至普通记者、编辑、老师、学生,形形,各具特点,培养了我对不同事情独特观察,锻炼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有益的基础。
3、撰写稿件,不仅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还让我学会了如何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如何准确地抓住新闻点;大大提高了我的文字水平,也学会了怎样才能更好地工作,用什么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
4 、经过报社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我懂得了做工作首先要热爱这项工作,只有热爱了才能干好这项工作。
5、通过三年的报社学习,是我对记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做记者必须腿勤,嘴勤,笔勤。在“润华奖”、“中华杯”、“运动会”、“红衣坊”为了等等大型赛事的时候,让稿件发表出去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忙到深夜。
在今后的学习的路程上,我将不段的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多想,多读,多学,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不断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更新,进行补充。当我发现爱上了记者这个职业的时候,离别的钟声也敲响了.幸好,总有一些记忆驻留下来。我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为自己的脚步感到骄傲。
大学行将毕业,我的学校记者工作也将会结束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去做,不过我的心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疑问的。我当然第一职业是去报社或是电视台应聘记者工作,如果不成功的话,那我只好再去想别的办法,我相信迟早会有一天,我会成功的!
更多:实习报告
大学生总结性实习报告
新闻报社实习报告范文
大学中文系实习队到中学实习报告
大学生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
我进入的是总编室,在去之前听过很多关于实习生的传闻,说他们在单位要么被当成透明人,要么就净干些杂活,于是有点担心自己会和他们一样。
踏进办公室,只见几个陌生的脸孔。我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从那天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见到他们都要微笑的说声“早晨”或“早上好”,那是我心底真诚的问候。我总觉得,经常有一些细微的东西容易被我们忽略,比如轻轻的一声问候,但它却表达了对同事对朋友的关怀,也让他人感觉到被重视与被关心。仅仅几天的时间,我就和同事们打成一片,我担心变成“透明人”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我想,应该是我的真诚,换取了同事的信任。他们把我当朋友,也愿意把工作分配给我。
其实,不仅待人要“真诚”,对事也要“真诚”。
总编室在八楼,每当工作不多比较清闲的时候,我常常跑到五楼的“民生360deg;”栏目组,到那里去进一步感受节目的录制过程,从录制到后期制作,再到最后将节目呈现在观众面前,这其中蕴含着许许多多需要我去观察和学习的知识。即使不能完全成为其中的工作人员,我也总是以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
节目组的摄像师在进行节目录制的时候,有几个镜头总觉得不满意,但又想不出好的修改方法,我于是把自己的意见诚心诚意的提出来。没想到,他竟欣然的接受了。在摄像师面前,我只是一个毫无经验的小字辈,甚至不是栏目组的工作人员,但是他非但没有流露出不屑的神情,反而接受了我的意见,这让我深切体会到,对待工作我们不应该论资谈辈,有意见或建议,只要对工作有利,都应该诚恳的说出来,大家一起探讨。其实,只要你是真诚的,谁会在乎你资历小,又有谁会小看你呢?
在栏目组里,我认识了一位刚刚结束试用期正式工作的姐姐,她只比我大几岁,但是已经很有工作经验,过不久就要上手进行节目主持了,我从她的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她告诉我,要想当“民生360deg;”的主持人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不仅要去跑新闻写新闻,还要在主持时把所有新闻串联在一起,进行适当的过渡并且从中挖取深层次内涵做出评论,这不仅需要好的口才,更需要有见地有内涵的头脑。这让我进一步明白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我要努力学好理论知识的信念。
感触 :
小时对于无冕之王——记者的就有过很多幻想。
在江西服装学院我的梦想实现了,成了一名校园学生记者,作为一名学生记者,我感到自豪,骄傲。虽然没有和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联系结合起来, 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我追求新闻的爱好。因此我报考了江西师范大学的新闻学专业,利用本不多的业余的时间,学习新闻写作的理论知识,报社成了我学习书本 知识的验收常虽然我平时很累,很少有属于自己个人支配的时间,但是这对我来说很有价值和意义。
认识:
在报社的近三年的实习过程中,我不仅在能力上得到了锻炼,而且在思想上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感觉收获很大。
一、政治思想上的提高。做新闻宣传工作是一项对政治思想素质要求极高的职业。所以要有好的学习习惯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了解党和国家、学校以及近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工作能力上的提高。使我对于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了新的体会。
1、通过“润华奖”、“中华杯”、“运动会”、“红衣坊”、内参、以及校园生活的一线采访,锻炼了我组织、策划、协调的能力。
2、接触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上至学校校长、主任下至普通记者、编辑、老师、学生,形形,各具特点,培养了我对不同事情独特观察,锻炼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有益的基矗
3、撰写稿件,不仅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还让我学会了如何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如何准确地抓住新闻点;大大提高了我的文字水平,也学会了怎样才能更好地工作,用什么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
4 、经过报社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我懂得了做工作首先要热爱这项工作,只有热爱了才能干好这项工作。
5、通过三年的报社学习,是我对记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做记者必须腿勤,嘴勤,笔勤。在“润华奖”、“中华杯”、“运动会”、“红衣坊”为了等等大型赛事的时候,让稿件发表出去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忙到深夜。
三、在思想认识上的提高。从报社朱老师们身上不仅学到了业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朱老师身上那种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奉献精神和学生记者、编辑们的敬业精神。
2008年3月至5月底三个月时间,我在招远市委宣传部新闻科实习。虽然领导没有给我安排很具体的工作,但这是第一次正式与社会接轨踏上工作岗位,开始与以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每天在规定的时间上下班,上班期间要认真准时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不能草率敷衍了事,凡事得谨慎小心。 “天下英雄皆我辈,一入江湖立马催。” 从学校到社会的大环境的转变,身边接触的人也完全换了角色,老师变成领导,同学变成同事,相处之道完全不同。
在这巨大的转变中,我们可能彷徨,迷茫,无法马上适应新的环境。我们也许看不惯同行之间残酷的竞争,无法忍受同事之间漠不关心的眼神和言语。很多时候觉得自己没有受到领导重用,所干的只是一些无关重要的杂活,自己的提议或工作不能得到领导的肯定。做不出成绩时,会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领导的眼色同事的嘲讽。而在学校,有同学老师的关心和支持,每日只是上上课,很轻松。实习过程中有两件事对我触动挺大的。一件是当我满怀信心第一天上班,我刚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一个同事就问我:“你学什么专业的?”答曰公共事业管理。“后这个专业啊,你会写稿子吗?” 看着他那一脸茫然与不屑,任何解释都是多余的,我决定用实际行动证明给他看看。另一件事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我总是不失时机地展现自己,工作中领导安排给我的写稿和改稿的任务,我都认认真真的完成,从来不敢马虎,当我将自己辛辛苦苦写的稿子一下,必恭必敬地递到领导桌前时。领导接过说了一句:“好,有时间我会看的。”便随手丢在了桌子的一角,继续他的工作了,而且事后他竟然把这事给忘了。 常言道:工作一两年胜过十多年的读。三个月的实习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关于做人,做事,做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