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小学教师论文投优选九篇

时间:2022-08-24 11:34: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小学教师论文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小学教师论文投

第1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育;实施策略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考验,其中有些是非常具有危险性的。老师在课堂上要对这些给予重视和足够的认识,虽然有时不是太明显。有时规范和细则太多容易让生活变得无趣,人变得没有活力。要适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保护,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同时应健康地生活;在生活中要教导学生尊重客观规律,自由、快乐的生活;教育过程中要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独立、积极地去生活;随时帮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学生有尊严的、有节奏地生活;深入挖掘青少年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学会在发展中生活,有创意的生活。

我们的教育由于过于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以人为主体的方面。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高素质的人。生命教育是以人的生命为主体的一种教育,其前提条件是重视人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其目的是促成完整的、全面的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育。语文学科的特点是人文性,这就决定了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本。其实质就是以语言文字作为媒介,充分的去展示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让人的内在潜能充分的发挥出来。语文学科由于它尤其独特的特点,这就为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

长久以来,语文教学为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作用,十分专注于对语文的概括能力、知识储备的强调,这让语文课程成为了训练课程,让语文的教学成为了类似于技术的培训课程。学生学习语文时,其语文能力会得到不断向前的发展,它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内涵、使生命变得更加完美。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之中,要将语言与精神统一起来,让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不仅获得知识和能力,其情感和对社会的认知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是比较重要的。从生命教育的框架下去探索和思考语文教育能强化语文的内涵,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很好的一次尝试。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方法来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充分的体现生命教育的意义。

一、认识生命,尊重生命

生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同时也是脆弱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对生命就要倍加的重视和眷恋。有篇课文叫做《生命 生命》,它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当中的一片文章,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所作(杏林子的这篇文章曾经打动和鼓舞了很多的人,这篇文章是她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所写,她在十二岁的时候不幸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个疾病所带来的疼痛一直持续到她61岁,也是她去世的那一年),这篇文章对生命有着独特的感悟,是对生命的颂扬之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即将进入青少年时期,其会慢慢思考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怎么去很好的修饰自己以及自身的发展问题,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对生命的认识比较狭隘,大多数觉得生命只是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一些司空见惯的生命现象以及一些很空洞的生命道理这一角度,所以,学生是很希望去了解有关生命的话题及其内涵的,进行生命的思考是学生心灵成长的需要。通过了解作者文章中讲述的以及作者自身的故事,去很好的体验自我生命的存在。

二、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生命的内涵不仅体现在对生命的认知和重视,也表现在对于生命的尊重上,既要重视和尊重自身的生命,也要敬畏和尊重别人的生命。

《跨跃海峡的生命桥》这篇文章中本文讲述了如下的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最终保住了小钱的生命,构建起了一座生命桥,这个生命桥是连接海峡两岸的,这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文章通过相当的笔墨描写了海峡两岸在同一时间的两个相异的场面:第一个是在杭州的某个医院的病床上,小钱躺在那,生命岌岌可危,他只能在病床上静静地等待来自台湾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李博士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正在寻找和抽取相应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出了不断的努力,最终找到了适合的骨髓。所做的这些,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挽救处于生命危险阶段的一个只有18岁的大陆同胞的生命。海峡两岸距离虽相隔较远,但却心心相息。

选择这篇课文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们的真善美以及相互之间的美好情感;二是体会台湾同胞和大陆人民是一脉相承、血浓于水的,当一方有难,另一方必鼎力相助。第三,让每个人都能重视生命,热爱生命并且珍惜生命。

三、欣赏生命,体验生命

生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不会一帆风顺,自然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辛酸和困惑。它们与快乐、幸福既是矛盾的又是同一的,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好好的去欣赏生命、感受生命的价值。

第2篇

关键词:古诗 美育 意境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约三十首古诗,这些古诗有很高的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充分挖掘古诗中丰富的美育资源,让学生获得美育上的熏陶,品味古诗中形象精炼的语言,实现审美水平与写作能力之提高。

一 展开情境教学,展现古诗中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诗歌力求表达的最高境界。我国古代诗歌非常注重意境。如在王维的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1]就可以看到是一副春山静夜画。用桂花落与山鸟惊鸣这些动态来表达诗歌中春山在夜幕中的意境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2]这就是说读者可以通过观赏文字来体会作者的情感。这给予了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启示,为了令学生领会到古诗中的意境美,应该根据每一首诗歌的不同文字,使学生领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和诗歌中的意境。

如教师在讲述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3]时候,为了令学生领会到诗歌的意境,教师应该做好“批文入情”的教学引导工作,通过文字词语使学生领会到作者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解读第一句诗的时候,要突出“鸣”在诗歌中的作用,向学生说明通过“鸣”这个字,表达了景物的生机,也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在第二句诗的时候,向学生强调注意“上”这个字,表达了白鹭的自由欢快飞上天空的姿态,也表达了诗歌内心快乐的情感。在第三句诗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着重抓住“含”这个字,这“含”字是表达作者观赏“西岭千秋雪”美景所产生的舒畅情感。在第四句诗的时候,引导学生抓住“泊”这个字,通过泊这个字,表达作者可以乘船东还,复兴国家的豪情壮志。这样,通过教会学生细细领会诗歌中这四个关键的动词,品味作者不仅描写了一副春和景明、优美开阔的画卷,也表达了自己欢畅的心境。

为了使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教师在讲授古诗歌的时候,应该使学生进入作者所创立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与作者的情脉相通,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理解作者在诗歌中的情境。如在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中,可以挂上一副山水画,让学生进入深山的情境中;然后指导学生仔细品味“空”与“响”字,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深山的空灵寂静。就这样开展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创立的情境,学生才会体现诗人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感,从而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二 开展朗诵教学,体验古诗之语言美

我国古代诗歌,字数非常有限,讲究文字精炼,一字一词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因此体现的是一种文字凝练美与精确美。如李白的《望天门山》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4]在诗歌中,第一句用一个“断”字,来描写江旁对峙天门山的险要,用一个“开”字,表达长江水势的汹涌湍急;第二句中用“流”、“回”这两个动词,深刻并贴切表达长江水势的奔腾浩荡。第三第四句中用“出”和“来”字,把静态的静物画为动态,惟妙惟肖表达了这一带地形的险要,给人一种激情澎湃的动态美。

古诗中还有韵律美,这韵律美体现在节奏美和音韵美。古诗里的节奏美体现在语调的音乐性上。如在骆宾王的《咏鹅》中,这“鹅、鹅、鹅”字的节奏美,表达了儿童看到池塘中白鹅的欢喜之情。古诗中的音韵美,还体现在诗句中的声响美上。我国古代的诗人,常常以音乐家的视觉来捕捉大自然微妙的声音,这就使诗歌具备了一种音韵美。如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可以体会到猿声在诗歌中的音韵美。

为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朗诵过程中,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如在教学《望天门山》中,在让学生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不断朗读,通过不断地读,去品味与感受诗句中的文字美;并且向学生说明,在第一句中为什么用“断”和“开”字,不用“隔”或者“流”字。这样使学生品味到诗人用词的妙处和锤炼文字的功力,从中使学生获得文字美的熏陶,得到了美的感染。

同时,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品读诗的节奏,字的韵脚与音调,这样能从文字中领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有的诗歌音调是比较低沉和缓慢的,如陆游的《示儿》,在朗读的时候音调应该低沉缓慢,这样才能表达作者光复中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的诗歌朗读应该用热烈的音调,如李白的《望天门山》用激情的音调朗读,才能表达长江两岸地势之险。

三 运用绘画教学,领会古诗之美

图画是一种形象生动的文字,人们比较容易感受图画形象与色调的美。小学生比较擅长于形象思维,教师可以运用图画的形象特点来使学生理解古诗之美。

事实上,我国古代诗歌都具有绘画美的特诊,在诗中有画、在画中也有诗,这也为绘画教学与古诗教学搭建了联系之桥梁。

例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可以一边读古诗,一边把诗歌所描写的景物绘成形象的图画。通过绘画过程,把学生的隐形思维活动表达出来。并且通过图画表达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以及对诗歌所反映生活的认识,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成功达到美育的目的。

如在教《山行》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理解并吟“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5]这一句诗,然后让学生画出诗歌中所反映的秋天里高山、山上的石径小路,天空中的浮云,山顶小屋,山中一片红色的枫林等这些景物。通过绘画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深深理解了诗歌所流露出的意境美。之后,教师在学生绘画基础上,继续用画来讲解这首诗;让学生理解秋天在大多数诗人看来,是枯叶残枝萧条的季节,因此很多诗人对秋天都用悲凉的诗句来描述。但是在杜牧的这首诗的秋山霜林,体现的是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机,文字既清新又有生气。通过以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式,学生不仅动脑子又动了手,而且深刻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和诗歌的意境。

总之,教师指导学生读古诗,绘画与品读诗相结合的方式,能提高学生感受与鉴赏古诗艺术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

小学作为人生接受教育的起始与基础阶段,直接影响着多种行为习惯与优秀品质的形成。作为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精神的培养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现阶段而言,苏教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即在实现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等和谐统一的同时.教育小学生该如何做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必须始终贯穿其中。对于小学生而言,德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所渗透的思想品德教育,借助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以能力训练、宽展渗透等方式,对小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熏陶。从而使他们真正领悟到人文主义、爱国主义、理想情操等道德元素的存在,使他们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领会到做人的道理。

一、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处于低中级阶段。根据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处于前习俗水平和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力取向阶段,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只会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习俗水平也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与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已经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大都处于这一水平,但这一水平的道德判断还没有超出世俗的法律和规则权威的标准,只停留在外部的道德水平。

因此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完善其对道德的认识,发展其道德能力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而语文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到描绘美丽多娇的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的意义。”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双重职能,既要进行知识教育,也要潜移默化地进行道德教育。另外,由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是与人紧紧相连的,是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紧紧相连的,是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所以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德育渗透成为语文学科的重要“职责”。

二、实施小学语文德育的方法

1.平等待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熟悉和了解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心和他们的心是息息相通的,彼此便要互相尊重,相互信赖。对每个学生应该有正确、全面的看法,在评定学生品德上不能有认识定势,更不能把道德与语文学习成绩等同视之,而要看到后进生的闪光点和优生的不足。理想的教师应该是公平的、对学生一视同仁的、不存偏见的教师,是理解学生、亲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多交流的教师,是身教重于言传的教师,是和学生相处融洽,对学生默默关心、暗中了解情况,对学生宽松,与学生心心相印、像朋友一样的教师。要排除一切干扰因素,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在情感上师生互相接近,消除学生的猜疑心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要注意道德情感陶冶,教师要运用情感去感染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去教育学生。语文教师还要民主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用自己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2.活动入手,开辟渠道。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开辟多条渠道,使德育像涓涓细流流到学生心田。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围绕中心,指导学生读有关的书,出有关墙报,办有关小报,写有关评论,开展演讲会、朗诵会、辩论会等各种活动,实行全面教育,综合治理,形成集体舆论,充分发挥多渠道功能。

3.针对特征,有的放矢。实施小学语文德育,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不搞成人化、儿童化教育。中学生处于少年期和青年初期,既有成熟的心理特点,也有稚嫩的心理特点,一方面体力、智力的迅速发展已具备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又经验不足,情绪多变,依然存在幼稚性、依赖性、冲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

三、结语

众所周知,凡事都要讲究分寸。语文教学中要使德育具有感染力,行之有效,也需要讲究分寸的适度。一忌画蛇添足,过量过分。语文课不是品德课,也不是班队会,它的主要任务还是传授知识。因此,进行德育教育时,渗透的内容要精准,适可而止,不能多多益善,任意发挥,以致忽略或冲淡了知识的传授。二忌蜻蜓点水,不深不透。在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时,如果渗透内容过少或强调力度不够,那就是蜻蜓点水、轻描淡写,也就不能充分起到德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夏家发、杨再隋主编:《小学语文教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渗透、心理教育;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发展和成熟的重要阶段,语文学科作为学生基础教育的重点学科,其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高中语文教学为心理教育提供基础,语文学科主要由阅读理解、写作等组成,通过阅读理解能够加强学生对部分心理问题的理解,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写作能够通过学生对事物的看法等观点反映学生的心理思想,从而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此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调节课堂的气氛,使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可塑性人才。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校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近些年来,大量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甚至严重的已经出现酗酒、自杀乃至犯罪等行为。因此,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心理素质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高中生的心理教育需要语文教学的全面配合。语文学科是高中教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内容承载着思想情感和文化知识,能够影响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心理教育在语文学科中渗入是最好的选择,语文学科的教育为心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素养和健康的审美观点。要求语文教学既要渗透心理教育,又从心理教育方面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学校教育应该兼顾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心理教育的相互结合,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及时对学生作出正确的引导,避免学生误入歧途。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语文教师应该从平时的课堂上和生活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了解学生们的需要,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营造和谐轻松的气氛,让学生们放松身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主动的体验学习,增强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从而完成自身精神的升华。

(二)手法灵活多样,让学生用心去感悟世界

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表达的内容多是含蓄的,主题思想存在于字里行间中,要想学好语文这门课程学会领会作者的思想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心理教育的渗透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心理教育的渗入,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世界、用心来感悟世界。在教学中教师采取有效的方法,例如通过读报纸,使同学们了解身边发生的事,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其想法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观看一些简短的视频来激发学生心灵的感悟,从中学到一些道理。通过视频、音频的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乐趣,使学生融入到课程所创设的环境中,亲近教材,自主的进行独立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教育也逐步被学生们所接受,并融入到平时的学习当中,并引导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现在课业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学生平时基本没有什么业余时间,导致高中生情绪波动非常大,尤其是在高考的压力下,学生们的心理非常不稳定,每天要面对海量题库加上枯燥的复习,连续不断的考试,成绩的排名,以及家长和老师的期望,导致学生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反感和抵触情绪。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是不同的,不能只根据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优劣,应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们适当的鼓励,激励学生们积极进取,教师简单的一句话对学生造成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很可能影响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作出中肯的评价,多些鼓励少些责备,多些宽容理解,适时地渗透健康的审美情趣,运用正确的心理暗示,给学生的心理正面积极的引导,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心理教育要渗透到各种形式的活动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同时增强学生心理素质。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或抽出一部分课堂时间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等等,提高学生积极应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增强与同学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引导学生们积极向上。与此同时,也应该带领同学们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通过自身的体验,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第5篇

【摘 要】在我们这个纷繁陈杂的社会里,孩子更有一种可贵的清澈精神,小学时代的学生更是生命力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如茁壮的小苗正在吸取着知识的养分,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让这些孩子在起跑线上任务加剧,背负沉重的学习包袱,出现了不同表现的心理问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把心理健康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来,也成了学校教育发展里程的新问题。本文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做出探讨。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心理健康目前有多个解释,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此种状态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与环境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有满足之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一、当前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都强调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再者独生子女人数较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特别大,现在节假日小学生的各种培训班让这些小学生的压力倍增,早早的就面临择校问题和升学问题,在心理形式上属于过早的告别童年阶段,这样就对小学生的学习、人际交往、情绪和道德素质培养上需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教学上的高度重视成绩

在学校和家长的要求上,教学老师也相应的紧抓小学生的成绩,可能就忽视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语文教学上往往更加注重书本知识和对对词句的掌握,同时死读书的形式让语文课堂也变的枯燥乏味,这个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老师就会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而采取强硬的命令措施,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没找到有效的手段,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上就容易产生不良的后果,在营造以学生为中心,创造充满兴趣的小学课堂还需要老师的更加努力。

(三)小学高年级开始进入青春期

小学高年级是一个孩童向青春期转变的重要阶段,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重要根基阶段,在这个阶段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都会较以前增强,那么关于这个世界的大课题,在这个阶段是会开始逐渐对小学生渗透的,他们因为心理的不成熟对这些都显得困惑和焦躁,学业的压力、同学之间的关系、和老师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处理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幸福感,这个阶段他们的内心世界开始更加的丰富,在自我意识上变得不断的增强,对老师和家长不在言听计从,甚至开始产生了逆反心理,这些早熟的现象,让一些小学生甚至出现了迷恋游戏、明星、和谈恋爱的情况,这个不但影响了小学生高年级的学习成绩,也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当今社会的影响

现在的电子设备对小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巨大,在家长使用的时候孩子也会跟着看或者使用,这对小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他们缺乏辨别信息的能力,外界的信息对他们的价值观塑造尤其重要,电视等电子设备对儿童生活的渗透,也会让他们过早的成熟,在教学目的上家长也会让孩子过早的接受一些学习辅助工具,这个工具的长期使用也会让孩子在这个渠道获得大量的外界信息,甚至娱乐信息,对孩子的未来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比较少,应该对语文老师进行培训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应用到教育理念当中,营造和谐的教室氛围、提高教育质量的观念。小学高年级语文在小学生心理健康上扮演重要角色,在心理教学方面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语文独特的丰富内容知识,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奠定的作用,因此需要借助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观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也会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三、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学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学氛围

在教师的教学中,注意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情绪乐观、意志健全、价值观念,人际和谐、适应能力等问题上进行重点探究,比如老师的亲切程度,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老师是否激励学生增强自信心,而不是敷衍了事。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是能学的更轻松和愉快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更加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涵盖的内容更加的广泛,有语言训练也有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还有许多心理因素的信息,教师的充分挖掘有利于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塑造潜移默化的功能,只有以教材为载体,把心理健康融入其中,才能让孩子明白怎么客观的去评价别人和自己,把孩子心灵的保护保持下去,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勇敢自信的展现自我,能充分恰当的表现自己。

(二)充分利用小学生语文素材

小学生的高年级语文教材在多个方面有具体的广泛涉及,比如自然、科学、情感等,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十分的丰富,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文化情操,在积极正面的品德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教材作为知识和意识的载体,是小学生了解这个世界的重要窗口之一,教材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对学生起到直接的引导,比如高年级小学语文课本讲述的伟大人物的生平事迹,都是正面形象的榜样作用。这些可以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人格塑造形成深刻的印象。在发展促进积极健康教学中,用积极乐观的方式引导学生解读生活中的各类现象,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上的障碍和自信心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也是形成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课堂作为传播文化的有效阵地,在传统的授课中,怎么来把握心理健康授课的传播,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就需要教师结合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

(三)丰富语文学习活动

对于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认识的困惑,这些困惑也会带有心理上的困惑,在小学高年级里,需要面对升学择校的问题,让很多学生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表现为焦躁不安等,这个时候心理健康的发展尤为关键,老师可以通过语文活动带动学生的乐观情绪,让孩子的发展能够更加的积极向上,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现实情况,来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也可以实行情境再现,开展语文活动,把课本中的内容在实际中情境再现,让小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本所要表达的知识和情感,积极的引导学生发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我国传统的优良美德。扩展学生的学习层面,做到积极的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问题,把学生的个性优化,通过课堂活动的开展,尽量张扬学生的性格,通过实践消除学生情绪的不利因素,老师也要把握住机会,在语文教学中,见缝插针的进行教育渗透,争取让心理素质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确立学生品格塑造

许多学生可能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中,有一些畏惧心理、还有不同程度的自卑问题,比如在课堂上不敢积极踊跃的发言,应在日常教学中多多的鼓励学生,给与学生信心,在批评上也争取做到善意的批评,维护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尊。在学生的创新问题上,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在课本上树立学习的榜样,在文章上纵深拓展,得出一些有益的研究,把小学生的心理发育问题分为类别,做到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可以结合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找到有效的心理干预手段,让心理健康的教学功能越来越凸显。作文也是小学生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在这种师生互动上多听取学生的心理想法,准许和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加强学生培养和品格塑造,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正是社会发展深化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让小学生的教育更加的“以人为本”,学校更关心学生的心理发展,总之是让学生学会得正确看待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越走越开阔。

参考文献

[1]许文珍.渗透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剂良方——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导学.2011.(17):9-10

[2]周晓夏.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14

[3]王丽.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16):355-355

第6篇

一、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现状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在日常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教师在给学生上数学课的时候,还是以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为主,尽管在教学时运用了很多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可是因为学生对知识的来龙去脉知之甚少,对蕴含其中的数学文化不了解,导致数学学习浮于表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并没有因为学习时间的增多和新颖的课堂教学方法而对数学理论的理解有所加深,很多学生反而随着年级的增加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偏科和厌学情绪,而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之一可以归咎到数学课堂教学时数学教师很少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以至于学生在学习时缺少必要的数学文化做铺垫,对所学知识难以接受,必然也就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也就谈不上数学能力和素养的

形成。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意义

现代社会发展愈发快速,对于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提出的要求和目标也随着教育的发展而提高,小学课堂教学只是单纯完成理论性基础知识的学习已经不足以满足教育的要求,更多的是要从小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构建学生的数学文化底蕴。如果将数学比作一个人的话,逻辑严密的理论就是他的骨架,丰富多样的数学内容是他的血肉,那么数学文化就是最为重要的灵魂,只有在学习中融入数学文化的学习,才能完整地掌握数学体系,加深对数学的认识,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意义重大,也是每一位教师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1.加强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文化内涵是首要前提

在现当代教学中,课堂是教育的前沿阵地,而教师和学生则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部分。尽管素质教育一直提倡突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但不可否认,教师由课堂控制者变为课堂引导者依然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对小学课堂来说,没有教师的合理引导和指点是万万不可的。因此,要想在小学课堂中顺利渗透数学文化的内容,其首要前提就是教师要充分掌握和理解数学文化的内涵,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身在数学文化方面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浅出、灵活多变地将数学知识和文化相结合,引领学生深入了解数学、发现数学的美。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针对每节课所讲的知识内容查找相关资料、安排合适的数学文化做铺垫。

2.让学生在数学历史和故事中感受数学文化内涵

在漫长的历史中,不同的政治文明孕育出了各种独特的数学文化,也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数学名人和名人故事,为后世的学习研究奠定了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历史讲解相关的数学理论的来源和应用,让学生通过历史和数学家的故事感受数学在文化长廊中的作用,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因此,在日常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所讲内容选择合适的历史典籍、人物故事、数学资料作为课堂数学知识学习的补充,增加学生的数学文化底蕴,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比如,凡事都有因果,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有其相应的来源和文化背景,这些数学知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在教学时若是单纯地讲解理论知识点也许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而若是教师能够比较清晰明了地将涉及的数学文化讲出来,则能更好地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和性质等。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负数”这一节的内容中,教师可以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负数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负数的认识,特别是我国古代在这方面的卓越贡献。通过对学生渗透与负数有关的数学文化,既有利于学生建立动态的数学观,知道今天的数学是在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后得到的结果;又加深了学生对负数在中国古展史上作用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数学文化的讲解,让学生能更清楚地明白所学知识的运用,也能更加明确地理解知识点的起源和发展,无形中让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更完善。

除了历史背景起源之外,教师还可以用相应的数学小故事让学生体会数学中隐藏的智慧,发现数学每一个定理和公式并不是单纯的、枯燥的数字和符号,也同样有个一个个不同的故事,是有血有肉、丰富多样的。例如,在六年级上册,学生会学到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相关内容,这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下欧拉帮助父亲建羊圈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明白周长相同的情况下,围成不同形状的羊圈面积并不相等。这样的故事生动有趣,可以让学生充分明白这一节课所讲的性质定理,同时也能体会到数学中丰富的人文内涵,让枯燥的数学“活”起来。

3.在教学时合理渗透数学文化,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学习数学,除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一步步打牢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学习中对每一个定义、公式做到清晰理解、灵活运用。而数学文化是数学基础中重要的一部分,只有教学时针对相关的数学定理、概念进行一定的数学文化渗透,才能让学生对知识的分析更深入,对知识的实质性理解得更透彻,更容易解决问题,并培养出相应的数学思维。

第7篇

小学品德教学分为低年级品德与生活和高年级品德与社会两部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察,笔者发现小学品德教学中存在显著地问题。许多小学生往往都是兴致勃勃地开始学习品德,然而随着年级的上升、学习内容的增加、学习要求的提高,许多学生的的兴趣逐渐减弱,甚至产生一种厌学情绪。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品德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缺失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对教学的观察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教师不能深入地挖掘教材,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不是用教材教学生,而是教教材,导致教学缺乏弹性和选择性,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的事业拓展,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学习和教学的恶性循环。

二、情感渗透在教学中应用的相关方法探索

就以上问题,以笔者观察、研究认为小学品德教学中的积极情感渗透,要从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树立教师良好形象和良好的师生情的建立以及合理应用形成性评价等几个方面着眼分析。

可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积极的情感导向作用

小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初期,良好的价值观导向对学生的心理发育以及今后的价值取向会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而小学品德课恰恰是培养学生树立良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良机。因此,重视小学品德教学的情感渗透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创设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之前,首先要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积极情感的导向作用。

(二)展示教学形象美,让学生体验学习乐趣

语文课堂中的语言教学幽默感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幽默的课堂语言,能使学生在笑声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课堂中运用幽默语言是艺术性讲述中常用的技巧,他是智慧和技巧的结合,是高尚情趣和适当的分寸感以及机智应变技能的反映。

(三)注重课内外师生情感交流,建立良好师生情

教师应重视师生交往中的情感因素,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促成师生感情交融,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和学生交往。”

依笔者看来,建立师生情的有效途径有以下几点:

1、施爱于细微之处

学生对教师举动的观察具有独特的敏感性,他们能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感受到不同的意味。教师的情绪状态对学生十分重要。如果教师情绪是良好的,情感是积极的,那就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为课堂的情感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更多更大量的交往是发生在极平凡、细琐的接触中。如课堂的作业,不仅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场所,更是教师同学生交流的重要渠道,有进步了教师可以写上“有进步!”表现优秀的写上“非常好!”“你真棒!”在退步的或错误较多的写上“我可以帮你吗?”只写片语却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关心他、注意他的,他们甚至也会在作业本上写上“谢谢您”!等和教师交流。

2.施爱于教学之中

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进而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气氛;教师应该发挥爱的力量去激励学生,用爱去激励学生,用爱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求知的欲望。在平时课堂上教学中坚持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避免严厉刻薄的语言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尤其对后进生,他们缺乏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教师应该细心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巧妙的运用语言艺术,给他们以鼓励和信心,教师的每一句表扬和鼓励都会在学生的幼小心灵中机器信心、勇气和希望。

3.施爱于教学之余

教学中长有这样一种现象:同样的班级,班主任任教的课程往往比普通的课程成绩好。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班主任除了上课以外,还和学生广泛接触、交流,和学生的关系相对亲密。而对于小学而言,品德教师较少担任班主任工作,作为课任老师,上完课就离开,和学生课堂后的接触不足,不足以培养良好的师生情。因此课后英语教师应该多走到学生中去,在课间与学生交谈,关心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真正把教师当成知心朋友,愿意同教师相处,学生对教师熟悉了,课堂上就敢大胆发言,无拘无束地进行表演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才能产生共鸣。在与学生交谈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用教过的知识和学生交流,打消他们的顾虑,让他们感觉教师与他们是平等的伙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这样学生才会对品德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运用知识和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吸引着孩子,与他们形成朋友般的师生情,这种情感有助于教师轻松愉快地通过因故教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解释教材本身美丽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促进人的发展,情感态度本身就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的情感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小学品德的教学中应尽可能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把积极的情感融化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小学阶段的品德教学过程是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教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渗透情感因素,使学生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的过程。情感渗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地情感传达,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用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实现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和谐发展,达到提高学生品德方面综合素质和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第8篇

关键词:班主任;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品德教育

小学是学生形成是非观、价值观等理念的重要时期,对其以后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品德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渗透效果倍受重视。在实施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学是进行品德教育的基础,因为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逻辑真理,更加重视情感交流,所以班主任应该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品德教育,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作用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品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具备其自身的特有情感,是实施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所以班主任老师需要起到领头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品德教育,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时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视力度不断增长,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阻碍,不能进行有效开展,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品德教育具有其必要性。而大部分老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只是对基本知识进行教授,更不要说对品德教育进行渗透,此时班主任就需要进行介入,引导老师实施品德教育。此外,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条件有限,只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接受品德教育,无法得到理想效果。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品德教育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品德教育效果,而且创新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良好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渗透品德教育的策略

1.语言赏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文字进行解析,然后对文字所组成的语言进行欣赏,以达到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可以增强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同时小学语文教学材料中课文都具有很美的意境,精炼的语言,并充满了情感,包含了很多积极、正面的思想品德。在班主任的引领下对课文语言进行赏析,然后深入全文,使学生可以对课文内容更加形象、深入地进行记忆,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完美地渗透品德教育。但是班主任在渗透品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分清主次,是在良好实施语文教学时渗透品德教育,不是专门地开展品德教育。如果不分清主次,不仅不能很好的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而且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造成严重影响。

2.大声朗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材料中,课文均是专家精心挑选的,在思想、语言、教育上都是优选,特别是古文、诗词,其中包括保卫祖国、歌颂祖国、热爱祖国、积极乐观心态等内容。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朗读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手段,所以在渗透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部分课文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大声朗读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课文,对课文要表达的意思进行深刻理解。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学生在大声的朗读中可以体会到李白的思乡之情,无形中对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操进行培养。此时班主任的职责就是进行有效引导,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有效解答。

3.课外活动

良好的课外活动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情操,挖掘学生个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课外阅读是实施品德教育渗透的有效手段,课外阅读的文章更加丰富多彩,更富有浓郁韵味,所以适当的课外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引学生良好发展。但是在对课外阅读书籍进行选择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进行相应指导,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对不同的书籍进行推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成长需求,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其道德水平。课外活动不只有课外阅读是品德教育渗透的途径,还包括写作、朗诵、演讲等,这些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判辩分析、文笔、口才等能力,可以有效对品德教育进行渗透,从而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培养。

4.班主任自身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具备很强的可塑性,所以班主任就有对学生进行相应塑造的责任。因此,班主任需要具备很高的综合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班主任是其行为、心理形成的参照物。例如:班主任性格开朗,班级的课堂教学就会十分活跃,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时班主任还需要对学生的状况进行了解掌握,例如:班主任可以与学生像朋友一样进行交流,对学生的烦恼、困惑、快乐进行了解,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品德教育进行良好渗透。

三、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品德教育可以有效创新教学方式,并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升品德教育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不是快速施教,是逐步对学生的品质进行培养。这就对班主任的自身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不仅需要对班级进行管理,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