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9 19:08: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课余生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姓名:李慧 学校: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班级:10级影像(1)(2)班 学号:xx110201###
一转眼,离背上行囊,踏入大学校园的时候已经过去一年半了。在这段时间里,我深刻感受到大学生活的个中滋味。在现在这个时代,大学生的自由时间越来越多,每个人都在利用这段时间做着不同的事情,彰显自己的个性,点缀和丰富自己的生活。由此,我不禁感叹:大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到底做些什么呢?于是,我就此展开了一个有关于大学生课余生活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希望可以引发大学生的思考。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情况,我对1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并且在这次调查中,我采取了任意抽样调查的方式,和给出了10个选项。在过一段时间后,我再对他们做出的选择进行了收集和分析。
结果如下:1.打球等体育锻炼 17% 2.院校活动及工作 6%3.课余学习,巩固专业知识 21%4.阅读课外书刊及报纸,增长见识 9%5.看电视,电影及小说等 10%6.勤工俭学 6%7.上网聊天,打游戏 13%8.睡觉 5%9.社交活动,与朋友聊天,逛街 7%10.打牌及其他活动 8% 从调查报告中看出,大学生选择的多元化,而这也正是因为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他们不再只是围绕着学生最基本的职责-学习,更多的出现了新的活动方式。打球等体育锻炼和课余学习成为了大学生的主要选择。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需要一个强健的身体。于是,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积极锻炼。这样,他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也拥有了健康。从而,他们更有本钱,用今天搏明天!其次,随着科技信息的不断更新换代,更多的大学生都手持一部手机甚至电脑。于是,他们便能更方便的上网聊天,打游戏和看电视,电影及小说等。他们总是认为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好好释放一下。只不过,有时在其中也可以收获点什么,他们这么对我说。例如:游戏中的战友情谊,电视里的深刻道理...还有,6%的大学生积极参加院校的活动和工作,6%的大学生勤工俭学,他们似乎收获了更多,在工作中不断锻炼和提升自我的交际能力和自主能力,这对于未来的就业也是很有帮助的。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参加社交活动,和朋友聊天,逛街,其中大多数都是女孩子的选择。女孩子对事物有着特殊的审查能力,于是聊起天来或逛起街来都似乎特别带劲。对于课本以外的知识有着强烈求知欲的人也占了一定比例,他们喜欢看自己没有看过的世界,或是时时关心世界各地的新闻,手里总是拿着一份阅读材料。事实上这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不至于成为一只井底之蛙!还有一部分人也许习惯追求简单的生活节奏,于是选择了睡懒觉。确实,睡觉是最简单方便的,也同样是最经济实惠的。除此之外,睡觉还可以养颜,这让某些女孩子特别心动。最后,还有8%的大学生选择打牌或其他活动,没事便三四人凑一桌,可以一边打着牌,一边吃着小零食,好像挺惬意的。
也许正因为世界上的人都不尽相同,便产生了这么多不同的想法,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另外,从调查结果上看,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似乎不再太有意义,也许是经历了就不会有新鲜感,就不会那么激情澎湃,所以就有更多的人追求较低级的趣味来调味。但是,作为一名大学生,还要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尽早把生活重心放在学习上,娱乐活动只能为辅。这次做这么一个调查报告,是想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态度和方式,希望可以引发大学生们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444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126-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生活质量;回归分析;学生
课余生活满意度是大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基于自身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做出的一种主观评价。它是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幸福感取决于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参加程度和适应能力[1]。有研究表明,学校是学生课余生活压力产生的主要场所,课余生活满意度的高低是影响学生主观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2]。学生课余生活是学校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大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现状和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关系,有利于了解大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现状,进一步指导提高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选择乐山某普通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 000份,收回问卷987份,其中有效问卷95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6.2%。其中男生400名,女生550名;一至四年级分别为225,390,181和154名;理工、人文、艺术及其他专业分别有285,143,394和128人。
1.2 问卷的设计 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量表在简明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的基础之上[3],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访谈学生,在保留家庭、友谊、学校、自身、和生活环境的5个项目基础上,认为有必要增添健康状况、学业、课余生活自由、课余生活质量4个项目。共9个问项,量表采用Likert 7点式计分法,选项从“特别不满意”到“特别满意”,计为1~7分。各项目满意度的平均值作为整体课余生活满意度值,而增加一项“我对课余生活总的满意程度”问项,作为一个有效性的检查。量表包括环境满意度、人际关系满意度和自我满意度3个分量表。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0,0.743,0.659,说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NRI=0.907,FI=0.995,RMSEA=0.005)。9个问项在潜变量上的标准化负荷系数为0.36~0.67。表明此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能够作为测量学量表使用。
《学校生活质量量表》采用中文版量表[4]。量表由45个题目组成,包括整体满足感、负面情感、师生关系、社群关系、成就感、机会和经历7个分量表。量表选项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计为1~4分。学校生活质量量表(quality of school life scale,QSLS)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Cronbach α系数为0.896,重测信度为0.843,总分与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53~0.815,各因子之间相关系数为0.269~0.773;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各项指标均达到了统计学要求。
另一部分是学生基本情况,共15个问项。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用t检验、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等。
2 结果
2.1 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和大学生学校生活质量得分情况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中对家庭和友谊满意度最高,对学校课余生活质量和自由满意度方面得分较低。课余生活满意度整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这和大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方面的评价结论一致: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社群关系和师生关系方面得分最高,对正面评价的整体满足感方面较低,而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负面评价方面更低。见表1。
表1 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和学校生活质量得分
2.2 课余生活满意度和学校生活质量的关系
2.2.1 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和学校生活质量相关性 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学校与学校生活质量的总分及各分量表都存在关联,课余生活质量除了与师生关系不明显之外,其余Pearson相关系数都达到了统计学水平(P值均
2.2.2 课余生活满意度对大学生学校生活质量影响的回归分析 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对学校生活质量进行回归分析,以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各维度为自变量,学校生活质量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除自由变量之外,课余生活满意度绝大多数变量对学校生活质量具有显著预测作用,9个变量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解释率为43%。
表2 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和学校生活质量的相关系数(r值)
变量机会负面情感整体满足感师生关系社群关系成就感经历学校生活质量
家庭0.220*-0.1110.0600.1680.0710.188*0.191*0.172
友谊0.045-0.1000.0310.1540.226*0.228*0.1230.141
学校0.441**-0.300**0.488**0.247**0.204*0.262**0.379**0.395**
自身0.166-0.0410.0800.0600.1690.294**0.1580.184*
所住环境0.159-0.1530.288**0.1730.212*0.260**0.187*0.248**
健康0.049-0.183*0.1160.1530.184*0.187*0.0620.113
学业0.060-0.109-0.0030.179*0.295**0.323**0.0900.161
自由0.256**-0.1610.279**0.271**0.193*0.282**0.343**0.328**
课余生活质量0.315**-0.218*0.341**0.1180.225*0.462**0.367**0.344**
课余生活满意度0.294**-0.256**0.291**0.287**0.346**0.443**0.305**0.366**
注:*P
表3 课余生活满意度对学校生活质量影响的多元线性回归
变量Beta值t值P值
家庭0.1889.080.046
友谊-0.126-2.700.088
学校0.33113.710.000
自身0.1666.870.049
所住环境-0.103-1.310.004
健康-0.147-5.180.006
学业0.1818.500.037
自由0.23313.370.544
课余生活质量0.27117.460.004
注:F=46.15,P=0.000,R2=0.43。
2.3 不同年级学生学校生活质量和课余生活满意度比较方差分析表明,年级在学校生活质量和课余生活满意度各维度上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校生活质量量表中机会、整体满足感、师生关系、社群关系、经历和学校生活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课余生活满意度量表中健康满意和自由满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维度不存在着年级差异。说明年级对学校生活质量各维度方面影响显著,而对课余生活满意度只影响2个维度。进一步作LSD分析发现,学校生活质量和课余生活满意度各维度方面大一学生的得分最高,说明大一学生刚进校时对大学充满了期待,小心的应付着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对他们在大学里所学的东西与未来的生活相关及可以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的认同程度显著比其他年级要高,随着对大学的进一步了解,这种认同程度逐渐下降,其他年级之间差别不明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 讨论
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是以大学生课余生活质量为基础的一种主观感受。大学生课余生活质量又是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一方面高质量的学校生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大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不断提高有利于促进学校生活质量提高。
3.1 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当今有不少学生对自己的母校感觉不到归属感,其原因之一是学生对学校没有认同感,对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情况了解不多。研究表明,学生对学校满意度和整体满足感的得分较低,除加强学校的教学水平、管理服务水平和硬件条件之外,还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传承精神来引导学生,以文化教育人,以文化塑造人,从而提高学生对学校满意和整体满足感水平。
3.2 定期进行课余生活满意度测评,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定期进行课余生活满意度测评,特别是大二、大三和大四年级的学生,因为随着年级越高,学生课余生活满意度和学校生活质量呈下降趋势。通过测评,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分类指导,如学业满意度下降,则可以通过改善学习方法,增加学习努力程度,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增强自信心,进而促进自己身心的发展[5]。
3.3 加强学风建设,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 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课余生活满意度和学校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都比较高,这说明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促进学生增强自信心,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因此,为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校应该围绕学风建设这个主题长抓不懈。
3.4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普及大众参与的活动项目 研究表明,参与活动程度高的学生在课余生活满意度和学校生活质量方面得分都比较高。因此,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围绕学生专业开展相应的专业社团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既能提高校园文化活动档次,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4 参考文献
[1] KARATZIAS A, POWER KG, FLEMMING J, et al. The role o f demographics personality variables and school stress on predicting school satisfaction/dissatisfaction: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findings. Educ Psychol, 2002,22(1):33-50.
[2] 丁新华,王极盛.初中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2):788-90.
[3] SELIGSON JL, HUEBNERES, VALOIS BF. Priliminary validation of the brief multidimensiond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Soc Indic Res, 2003,61(2):121-145.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88-100.
[5] 阙敏,陶芳标,何春燕,等.初中生抑郁焦虑与生活满意度及自我意识的相关性.中国学校卫生,2007,28(7):611-615.
[关键词]课余生活 高职生 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胡孝四(1971- ),男,安徽安庆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德育与高职教育;蔡有柱(1973- ),男,江苏南京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处处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江苏 南京 2100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资助项目“轨道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3sjb880055)、2013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高职大学生业余生活调查”(项目编号:201313106012Y)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173-02
重视内涵建设是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关心的问题。内涵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上。本文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谈如何对待高职生的课余生活,促进高职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课余生活对高职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高职生的综合素质一般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影响高职生综合素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课堂教学、课余生活、实习实训、社会影响、家庭教育等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课余生活对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影响来看,其作用是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如果忽视课余生活,学生在课堂所学的思想道德知识很快就会被忘记;反之,如果能对课余生活加以引导、教育和管理,必能有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行不统一的问题。目前已经有一些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如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利用学生寄宿制优势,有效管理学习时间,开展综合素质的全员全院全程皆教的环境育人和养成教育,清洁工都通过身体力行教给学生如何保护环境,收到了良好效果。如果说学校是提升高职生综合素质的实践平台,那么课余生活就是在这个平台上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培育的角度看,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课余时间所看的书、所听的讲座、所参加的活动、所接触的环境等对素质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职业氛围对于高职大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人文素质的养成也需要相应的人文校园文化环境。从现实来看,我国的大学尤其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忽视人文精神的现象,变成了人力工厂和职业培训所,而不是培养“人”的地方。所以,丰富高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对于提升高职生的人文素质及其他素质至关重要。
从身心素质来看,不少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体育课程,这是非常必要的,但还远远不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固然可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学基础知识,但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和实践。课余生活中大学生的恋爱、人际交往、社会实践等活动对其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至于身体素质的锻炼,不仅要通过体育课掌握一些运动的技能技巧,更需要在课余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并长期坚持。
二、高职大学生课余生活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状况如何?其对高职生综合素质具有什么样的影响?本文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下简称“我院”),对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大一和大二学生,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2份,有效率为87.33%。具体结果如下:
第一,关于课余活动的内容。调查显示,我院大一、大二学生双休日之外每天的课余时间集中在1~4小时,课余活动主要有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睡懒觉、上网、和同学聊天、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等,虽然学习是绝大部分同学课余生活的内容之一,但也有31%的同学在课余时间从不学习。有62.1%和60.9%的同学课余活动的内容分别选择了睡懒觉和上网,这应该是高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真实反映。有26%的同学选择学习(阅读课外书籍)作为花费课余时间最多的活动,18.3%选择睡懒觉,13.4%选择上网,8%选择运动健身,7.6%选择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在双休日,上网和睡懒觉均占被调查对象的65.6%,学习(包括上各类培训班)占41.2%,运动占33.2%,逛街占30.9%。可见,目前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参加的社团活动、体育活动、学术讲座等明显偏少,上网、睡懒觉活动明显偏多,这种课余生活状况显然不利于增强高职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解河北高校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状况,河北调研团队利用假期对石家庄、保定、唐山等河北主要高校所在地进行了实地走访,并通过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电话访问、问卷调查以及利用微博、QQ、Email等现代通讯工具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调查,汇总数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较强的参考性,现把本次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第一部分 基本情况
一、 调研地点选择分析
本次调研主要对河北石家庄、保定、唐山等三个城市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课余文化生活调查,石家庄作为河北省会,是河北高校主要集聚地,驻石高校约占全省高校总数1/3多,对其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可信度;此外保定、唐山也是河北高校主要所在地,所以选择以上三城市作为本次调研地,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较强的指导意义。
表1:2012年河北省及调研三市高校数量及比例
二、 调查方法
调研河北高校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调查小分队明确分工深入到三地主要高校进行调研,调查方式主要采取面访、电话随访以及问卷调查三种方法,为保证调查质量,前期对一线调查小分队成员就调查方式和调查内容进行了集中培训,以保证本次调研有效性和可信度。
三、 样本描述
本次调研共选取24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8所;高职高专8所;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8所,占三市高校总数的40.0%;调查样本中研究生20名;本科生280名;专科生300名,共600名学生,其中男生400名;女生200名,调查对象分布在三地不同高校,涉及不同的专业和年级,调查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第二部分 调查情况
一、 分年级调查
本次调查表明,当今大学生课余时间比较充裕,除了学校安排的课程和活动以外,大学生平均每天都有2-3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尤其是周六日更是许多大学生想方设法填补的空白时间,调查显示,下面是当今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主要内容见图1:
同时调查还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差异较大,其中低年级学生受学校活动或课程安排影响较大,而高年级学生课余生活自主性比较强,文化活动主要根据自身兴趣决定。
通过图2可以发现,低年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相对比较丰富,其中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占到1/3多,尤其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由于他们刚从紧张的高中生活脱离出来,进入大学全新的生活,当面对各种社团的纳新,许多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其中,有的甚至一个人同时报名参加两个或三个社团,但是进入大学二年级后,参加社团学生人数明显减少,大三以后参与社团活动人数更是寥寥无几,由此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年级的升高,学生参与社团的热情逐渐减退。
图3显示,大学生课余时间上网占到被调查人数的近1/4,已成为大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许多大学生在寝室就可以实现自由上网,但上网主要以娱乐为主,其中看电影、玩游戏、网络聊天位居前三名,利用网络辅助学习的学生仅占8% ,有的学生甚至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而荒废学业,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显示问题。
图4表明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的占17%,但阅读的内容比较单一浅薄,由于市场经济社会竞争激烈,客观上对高校大学生阅读内容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高达36%的学生热衷于阅读励志成功类书籍,以此来树立榜样汲取力量,此外网络小说,时尚杂志等也非常受大学生喜爱,课余时间阅读相关专业书籍的只有19%,由此可见,文学性的,史学性的书籍以及中外名著对当代大学生吸引不大,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高年级学生随着入学初新鲜感的衰退以及面临就业升学的压力,他们日趋理性,与之相对应的课余文化生活也发生了转变,根据本次调查,高年级学生课余生活逐渐变得单一,其中考证、兼职、为专接本、考研做准备占据了他们大部分时间。
二、分性别调查
本次调查显示,男生和女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女生课余时间主要有逛街、购物、聊天以及上网看电影(大部分比较爱看青春剧、韩剧等);男生课余时间参加体育运动、玩网络游戏、兼职、睡觉是常态,由此可见,由于性别差异,男女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也大不一样。
第三部分 调查分析与建议
一、课余文化生活单一 皆因活动不够精彩
调查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趋向,即7成大一新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但到了大二以后,大部分学生渐渐少了参加社团活动的热情,到了三年级或四年级,鲜有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同时调查发现,有近八成学生对自己学校的社团活动评价为“一般”,对自己的成长“没有什么帮助”。
建议:重视选聘优秀指导教师,提高社团品味与质量,精心策划活动内容,努力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一个社团是否受学生喜爱,指导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我们最好选聘一些德高望重,业务精湛,热爱学生工作的人来担当;其次活动内容一定要精心策划,宁缺毋滥,切实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满足学生的口味和需要;最后社团活动的目的与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相关联,为学生成人成材助力,只有这样,社团活动才能重燃学生热情,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二、就业深造竞争激烈 文化生活被严重挤压
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以及就业招聘时用人单位对相关证书、学历很看重,于是许多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忙于考取各种证书或考研,特别是英语四六级考试,占用了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保定某高校的大二学生李某说,她身边的很多同学课余时间都在备考英语四六级、普通话、计算机等级证书,几乎看不到有人看“闲书”。
建议:大学生活是人一生最美好的时光,本应丰富多彩,当代学生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考证书”,必将是一种短视行为,大学生应该正确处理考证深造和文化生活关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充实自己的文化生活,锻炼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才是竞争立业之本。
三、实用功利倾向增长 快餐文化趁势而上
现代大学生接受新事物快、独立性强,善于运用新媒体获取各种信息,加之现在学生的学习目的过于功利化,社会上的浮躁气息也侵入校园,学生静不下心来读书。于是浅度阅读,快餐式的阅读出现,经典读物逐渐退出大学生的视野。“像砖头一样厚的书,我不愿意看。经典读物是对提升文学修养很好,但是上了一天课,实在提不起兴趣。还不如上网看看帖子,找部轻松电影休息一下。语气中加了一点严肃,石家庄某高校大一学生小李说。
建议: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营造恬静浓郁的校园读书氛围,使学生远离社会的喧嚣与浮躁,静心学习、潜心研究,踏踏实实做学问。
四、学校氛围潜移默化 影响学生文化生活
在“你认为校园文化与你文化生活有如下哪些关系”的调查中,有70.73%的学生选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和自身文化生活是相互决定,相互影响的”。
建议:重视校园文化大环境建设,积极影响学生个体文化生活,因为面对生活还须磨砺和锻炼的大学生而言,学校的引导、评价和管理直接会影响高校良好学风、教风和校风的纯化。不仅高校的宗旨、校训、传统会对学生有多方面的影响,而且师生们认同的价值观、世界观、方法论等,也会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江苏省 高年级大学生 课余体育活动 调查 分析
前言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全方位地培养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高等教育而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在学生文化、品德、心理、身体等诸多必备的素质构成中,身体素质是第一要素。因此,在上好体育课的同时,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对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意志、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普通高校在大学生升入3、4年级后一般都取消了体育课,或只有为数不多的一点选修课,这时的体育学习基本上结束,体育参与已不再是学校的要求。但一方面该年龄阶段大学生身体迅速生长,精力旺盛;另一方面,随着课程量的减少,他们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因此需要通过课余体育释放过剩的精力、休闲娱乐、强身美体、缓解学习与就业压力。然而,在高校的课余体育活动中,随着年级的升高,参与活动的人数和次数却相应地减少,尤其是女生。在高校的体育教育中,我们过分地强调和重视1、2年级学生体育课内外的教学和改革,却忽视了3、4年级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的需求。本文从江苏省普通高校3、4年级大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的需求入手进行客观调查,并对男、女生不同的性别群体进行分类、分析,旨在为学校体育的深化改革、丰富学校课余体育、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和行为提供一点建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河海大学、苏州大学、南通大学等20所学校的3、4年级大学生,其中男400名,女400名。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文章和材料,为本文的选题和分析奠定了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随机向以上20所学校3、4年级学生发放问卷800份,男女各400份,回回收问卷771份,有效问卷749份(男372份,女377份),有效回收率93.62%。对问卷结果进行分类整理,并作相应的常规统计学处理。在问卷的设计和结果的统计方面,利用“专家法”和“测量再测量”的方法进行了有效性和可靠性检验,效度0.87,信度0.92。
1.2.3数理统计法:对所获得的问卷结果进行常规统计学处理,结合具体的问卷指标,对3、4年级男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需求的差异性作相应的归纳。
2 结果与分析
2.1 3、4年级男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动机
3、4年级男女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的动机调查表(表一)
表一
表二
调查结果表明(表一):男女大学生在课余体育活动中都有强身美体、娱乐消遣的需求,对课余体育活动有一定的兴趣和爱好,希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说明男女大学生对体育的意义和作用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男女大学生希望在课余活动中结交新朋友,培养自己的社会交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不久进入社会做好准备。但在强身/美体、娱乐消遣上,男女生表现出很大的差别:有85名男生(占调查男生22.85%)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强身”,与此相反的是,有152名女生(占调查女生的40.31%)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动机是“美体”,这一方面说明女生比男生更注重自己的体形,另一方面说明女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比男生更有目的性、社会性。在娱乐消遣上,有141名男生(占调查男生37.90%),而女生只有65人(占17.24%),这一方面说明通过课余体育活动来打发空闲时间的男生比女生多,男生对“娱乐、消遣”有很大的偏向性;另一方面说明女生还没有从体育活动中得到乐趣,我们应当开发一些让女生得到乐趣的体育项目;同时也说明男生对体育的健身功能认识不够,认为自己年轻,身体好,现在不需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强身健体,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2.2 3、4年级男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形式
3、4年级男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的形式调查表(表二)
调查结果表明(表二):有136名男生(36.56%)课余体育活动的形式选择“自由锻炼”。“自由锻炼”相对的不受限制性仍对男大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但应当看到,和“自由锻炼”相比,男女生在其外四个选项上的比例分别高达63.44%和76.92%,说明了男女生,特别是女生更钟情于有组织的或半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形式;在“游戏”和“比赛”两个选项上,男、女生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基本反映了男生外向、竞争、协作和女生好静、休闲、娱乐的特性,如引导得当,有利于增强课外体育活动的吸引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32.71%的学生选了“俱乐部”,说明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消费已有较正确的认识。“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已悄然兴起,有偿体育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大学生的认同。在此项选项上,女生的选择比例高于男生,且呈显著性差异,可能与女大学生减肥、美体的动机较男大学生强烈有关,同时女性参加和坚持锻炼的动机和男性相比有较高的社会归属成份,更在意有没有较为固定的运动伙伴、良好的体育氛围、别人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及体育设施的保障,课外有偿体育俱乐部较之其他课外体育锻炼形式更能满足女大学生的这些需求。
2.3 男女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
3、4年级男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的内容调查表(表三)
表三
表四
调查结果表明(表三):在问卷调查表所列的课余体育项目中,除“郊游”一项以外,基本上都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从学生的选择看出了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内容需求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说明了体育教学的内容对大学生参加何种课外锻炼有着很强的影响力。但从男女生对田径、游泳、太极拳三项的选择上来看(男生16.40%,女生19.36%),我们应当深思这些项目不被学生喜好的原因,同时应当增加一些有健康功效和生命力强的项目内容,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手段,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来,并为其进行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另外男女生在“郊游”的选择上排调查结果的第3位,这说明课余体育活动对大学生而言已不仅仅局限于校内了,以“郊游”为代表的这一类校外体育活动已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但因其涉及面甚广,牵涉到学生的安全、管理等等,高校体育应对这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参加校外体育活动,拓宽学生体育活动的时空区段。在“三大球”、“三小球”、“健美操”3个选项上,男女大学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体现出了较明显的性别特征,男生更趋向于需求“竞争性”和“激烈性”相对较强的项目,如足球、篮球;女生则趋向于需求“美体性”和“愉悦性”相对较强的项目,如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
2.4 3、4年级男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
影响3、4年级男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的因素调查表(表四)
调查结果表明:有38.98%的男生和17.77%的女生因为思想认识原因而不想参与课余体育活动,他们认为现在身体很好,不需要体育锻炼(男生明显多于女生)。这说明他们对体育概念一知半解或误解,健康意识较差,缺乏现代的健康观念、保健知识和终身体育思想;在“学习压力”和“没吸引力”上男女生比例大致相同,一方面,由于就业的压力和社会对大学生要求的提高,广大学生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将大量课余的时间花在了学习上,疲于应付各种考试和提高相关的素质,如计算机水平和英语水平,很难有精力和时间顾及健身;另一方面,课余体育活动的形式、内容单一,适合他们兴趣爱好的项目得不到开展,因此课余体育也失去了吸引力。在“场地器材”上,女生(26.79%)明显比男生(17.74%)更容易受到影响。近年来,由于普通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体育场馆设施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体育教学与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组织力度不够或根本没人组织”是制约课外体育活动的又一因素,调查表明,有20.16%的女生和8.60%的男生“希望有老师指导”课余体育,学生不愿意花掉时间活动却达不到锻炼效果,其中女生表现得更强烈。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 男女大学生对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意义和作用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强身美体”和“娱乐消遣”的动机上出现明显的不同,男生更需求通过课余体育活动来“消遣”,而女生则更注重于需求“美体”。
3.1.2 较之“自由锻炼”,大学生更希望参加有组织或半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女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化需求比男大学生更高;同时,有偿体育服务形式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女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俱乐部”的需求比男大学生更为迫切。
3.1.3 男女大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内容上的需求保持着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一致性,男生相对需求“竞争性”和“激烈性”项目,女生则相对需求“美体性”和“愉悦性”项目。同时大学生也倾向于走出学校走向自然。
3.1.4“学习压力”成为影响男女大学生进行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而“思想因素”和“没有场地和器材”分别是制约男女大学生不进行课余活动的最主要原因,同时女生比男生更需求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3.2 建议
3.2.1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进行“体育健身”理念的宣传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余体育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的作用和意义,真正懂得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同时大力提倡“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使学生能养成良好的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3.2.2 学校应加大课余体育锻炼的组织化程度,将课余体育活动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计划中,切实加强3、4年级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计划性、组织性和指导性,提高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实效性。同时应发展课外体育俱乐部,收取适量费用,既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指导责任心加强,亦可以使学生的责任心加强,锻炼的主体积极性提高,保证锻炼的实效性,同时也可改善体育活动环境,提高体育活动效益。
3.2.3 由于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方面客观存在差异,男女大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需求存在诸多不同,必须加大对3、4年级男女大学生体育需求心理的研究,加大开发适合男女生,特别是女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体育项目和内容,以充分调动其主动参与性、积极性。
3.2.4学校应加大对体育的投入,扩大体育场地和器材规模,充分发挥现有学校体育设施,吸引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有组织地免费开放体育场馆等。学校体育管理部门应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根据3、4年级学生的课程和学习情况,搞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学生课外锻炼的兴趣,为终身体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曲宗湖.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兰自力,赵克等.我国部分省(市)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中国体育科技,2001.
[3]申健民.对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探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15(4):45-46.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课外体育 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6―0106―03
素质教育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学校教育发展的主流。课外体育活动是普通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学校体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任务的最根本途径。课外体育活动不仅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也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外体育活动不仅是针对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体育素质的任务,而且它还能有利于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素质的提高。因此,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如何使课外体育活动在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成为了我们当前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解决的重要问题。
1 课外体育活动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在素质教育中,体育发挥了巨大作用。课外体育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而且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也有巨大作用。
1.1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健全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以及充沛的活力是大学生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没有良好的体质,其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将成为无源之水。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并帮助其正常地生长发育,是课外体育活动的根本目标。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具有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和习惯。在学生的身体形态的改变和身体机能的提高的同时,使其实现生理和心理的自我完善、自我创造,从而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
1.2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课外体育活动是公共课的延伸,与体育课相比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兴趣性、自主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需要十分吻合。通过课外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调节、控制和稳定自己的情绪,协作共进,从而实现个人和集体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课外活动和竞赛中经受失败与成功、表扬与批评的磨练,逐步形成既能享受成功,又能承受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从而形成不怕困难、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的信心和决心的良好心理素质。
1.3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学观点视课外体育为课堂社会,并以人际交往为其基本特征,课外体育活动鲜明的特征是以群体或小组的形式进行身体练习。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主动(或被动)地担任各种不同的角色,而这些不同的角色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角色相对应,这种“预演式”的角色承担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社会环境中的生存、发展和竞争。课外体育活动的开放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广泛的、多边的社会交往机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此,教师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怎样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在课外体育训练和比赛中处理好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对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 对素质教育基本特征的分析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1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素质教育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根据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与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是相对应的。通过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等素质为发展对象,以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身体心理等方面为发展内容,合理优化素质结构,使学生逐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更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潜能和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2.3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教师要尊重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人格的价值和独特的品质。素质教育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首先,素质教育从社会实践出发,把学生作为社会实践主体,从而注重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的主体精神,进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其次,素质教育不仅把学生作为生命体,更重要、更本质的是把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它教给学生做人的方法,注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以及精神风貌和精神力量的展现,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和思维方式,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再次,根据素质教育主体性的要求,将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使学生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2.4 素质教育的差异性
由于先天遗传因素不同,所以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通过先天遗传素质表现出来,也通过其身心成长与智力发展水平表现出来。由于这种差异性使学生形成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发展水平也有区别,因此,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都有所不同。教育者应根据学生性格、爱好的特异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发展各个层次所需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其自身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5 素质教育的开放性
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宽广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与之相适应。素质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内教育,必须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3 对素质教育与课外体育活动基本特征的关系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属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课堂以外的时间里,运用各种练习方法和手段,以增强体质、愉悦身心、提高运动水平和丰富业余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文化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的练习,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能力和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思想有重要作用。
3.1 素质教育与课外体育活动教学目标的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教学的继续和补充,但它们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教学又有一定的区别,课外体育活动有其自己的教育特点:活动的独立性、自由性和开放性。学生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能够把课堂上学得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地提高和巩固。
3.2 素质教育与课外体育活动教学内容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其内容比体育教育大纲更多样化,而且在项目锻炼、内容选择及时间安排上有很强的自主性。课外体育活动要求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中达到调节身心、强健体魄的目的。它的教学内容广泛,活动空间相对宽松,符合素质教育全面性的特点。
3.3 素质教育与课外体育活动主体的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自发或有组织的、单独或群体性活动。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以学生为主、教育部门和组织管理部门为辅的体育教学活动。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性、协作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4 对素质教育与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体制及体育主管部门的分析与思考
随着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的培养模式也逐渐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而课外体育活动在管理的方法、手段和制度上也应符合学生进行自发性的课外体育活动需求,使每个学生在完善的制度下,经过自发的身体锻炼而逐渐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使被动地课外体育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我锻炼过程,从而培养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进而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学校应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到体育教学管理中,通过学生部门和学校体育部门的组织、协调,使学生各团体、运动队进行自我组织与管理,形成一套符合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机制。实现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全面监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外体育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体育爱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从而养成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郭廷安,等.对高校课外体育的分析与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3(2).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李相如,屠晓萍.简论在学校体育中落实素质教育中的几个问题[J].体育教学,2000(3).
[4]张焱.在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作用[J].体育教学,2002(4).
Abstract: The extracurricular sports realize the school sports goal important configuration of organization. This article carries on the extracurricular sports situation in view of th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 leisure time to carry on the diagnosis, suggested that the gym instructor should strengthen to student's instruction, the school should even more take the student extracurricular sports, creates the superior location condition positively, promotes the school extracurricular sports development unceasingly.
关键词:大学生 课外体育活动
key word: University student extracurricular sports
一、引言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大学生在学校教育思想指导下,为达到学校体育的要求,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手段和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多样的,自由的,情感的,符合意愿的课外体育活动[1]。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增强体质和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外体育活动在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东北师范大学在校13个院系男女生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文卷发放与回收,本课题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56份,有效率为94.5%。
2.2.2 文献资料法:查找相关文献,分析研究现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3.1.1 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分析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自发性的游戏活动到正规的运动竞赛,从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到竞技性的运动项目等,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活动空间非常广阔,从环境幽雅的大学校园到校外,从设施完备先进的体育场馆到空气清新的野外,处处可见大学生在进行趣味性、自主性很强的课外体育活动。从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看:男生排在前四位的是篮球 (19.8%),排球(18.1%),田径(9.4%),乒乓球(8.6%)。这四项占全部项目的55.9% ,女生排在前四位的是羽毛球16.3%,排球 15.4%,,篮球11.9%,田径10.1%,共占所有项目的 53.7%,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健身娱乐,在锻炼项目和内容的选择上有很大的随机性,他们渴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
3.1.2 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分析
大学生选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范围广泛,具有灵活性。取决于大学生自我的安排和调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分布广,遍及一天的各时间段。早晨到晚上都有大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在每天的下午16:00到18:00这个时间段参加人数最多,占总体的57.8%,其次是早上6:00到8:00,占总体的 26.1%,一天中锻炼人数最少的是中午的11:00到14:00,由于天气等因素影响,仅有 6.4%的学生选择此段时间进行锻炼,早上锻炼的学生不如下午锻炼的人多,大都进行慢跑等运动量较小的项目,为了不影响白天的学习的充足精力,且进行活动的时间比较短,中午参加锻炼的人数较少,活动的时间短。
3.2体育教师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
体育教师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桥梁。体育教师不仅要在体育课教学中担当一个重要角色,而且要在开展学生课外体育方面起重要作用。体育教师在上好体育课的同时,适量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对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一定的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对东北师范大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调查可知,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开展情况偏好自己的兴趣,造成锻炼效果不是很好。
4.2建议
学校应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引起足够重视,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明确制度要求。课外体育活动具有业余性,自主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因此,对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管理时就要有别于体育课的管理。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要与学校体育实际情况相适应,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校课外体育的功能,激发学生健身兴趣。
参考文献:
[1]曲进.大学生余暇体育发展趋势的社会学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3,(4):80
摘要: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体系中是一门不容忽视的课程。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细胞,尤其是创造性艺术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塑造气质,培养审美观和对世界的认知感。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提升学生高层次的素质和修养。在大学的综合教育中,艺术教育显得尤其重要。本文论证了大学教育中开设艺术课程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时代背景下继续进行大学生艺术教育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艺术塑造 大学生 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艺术教育概述
在知识经济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人才的竞争愈加激烈,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现代人具有专业的技术和能力,还要求他们拥有良好的艺术细胞和艺术情操。因此,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教育体系中一门不容忽视的课程。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细胞,尤其是创造性艺术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塑造气质,培养审美观和对世界的认知感,一旦他们形成了这种审美观和世界观,就会从中收获许多并非书本中能汲取的养分,并终身受益。此外,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要提升学生高层次的素质和修养,大学教育更应当如此。因而,在如今的大学综合教育框架中,艺术教育被广为提倡。
二、大学生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范畴中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艺术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
中国的高校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这种变化发展,不仅体现在高校教育的性质和内容上,也体现在高校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上。过去的教育,总是特别强调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对体育、艺术等方面的重视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我能力自由发挥的空间,且与学生多样化、丰富化的个性需求是充满矛盾,背道相驰的。而时代越是进步、教育改革越是深入,这一矛盾就越显得突出和明显,因此,素质教育被提上了日程。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学生,提供与之适应、并利于其未来发展的教学,这中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在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上,更应当扩展到更宽、更广的范围中去,艺术教育就恰恰体现了这样一种素质教育的精神。
(二)大学生艺术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
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落实到行动中,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科学的、正确的教育途径,来使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素质教育理应是十分强调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和塑造学生人格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得到极大的发挥,从而形成一批满足社会多方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由于艺术这一学科自身的特点,学生在自身环境、原有基础、学习能力存在普遍差异的情况下,对艺术的理解和学习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各自需求为本,以他们所热爱的方式来进行适当的教育。而大学生,正当是个性全面发展、才能充分展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其进行艺术教育,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出一批具有艺术天分的学生;另一方面也能调动每个学生潜在的艺术细胞,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掘自己和认识世界的真善美。
(三)大学生艺术教育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学业、就业压力,在他们的生活中经常充斥着各种分数、成绩的紧迫危机,很多大学生抱怨在校期间缺少身心放松与锻炼的机会,使得他们本就已经高度紧张、枯燥单一的生活变得更加枯燥。从人性的角度考虑也好,从素质教育的方针着手也罢,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艺术教育,也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和手段,且适当地参与各类文艺活动,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动手参与性,这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且在将来,也会让他们感到终生受益。一旦大学生走上社会,面对一些公共场合,会一到两手艺术方面的才能,对他们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现实意义
不仅理论证明了艺术教育对塑造大学生各方面素质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现实也证明了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是时代的需求、社会的呼声。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全面发展理念的持续深化,我国高校艺术类的艺考,包括美术、书法、音乐、体育等艺术类别的考试,显得十分火爆,艺术报考人数在这几年内急剧增加,这都说明了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高校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欣赏能力、自我发现能力,激发他们对美的感悟和传达,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艺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学生的艺术知识网,增进他们学习艺术的浓厚兴趣,此外,如今在因特网这一现代技术的支持下,将新的艺术课程与网络相结合,也将开发出一种适应现代教育、适合时代要求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创意艺术教学模式,这对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审美能力,以利于他们成为新世纪综合素质领先的优秀人才,是大有裨益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当下,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所倡导的素质教育,需要我们更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高层次思维领域的综合能力。在大学教学体系中,进行艺术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它不仅是作为文化教育的一项补充和扩充,更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旨在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身边的艺术、身边的美。大学教育中广泛开设艺术课程,不仅有着理论上的重要性,更体现了在时代背景下的现实意义。所以说,艺术教育是大学教育体系中不容忽视的一项内容,是塑造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成为了时代钟声下一道清脆的声音。
参考文献:
[1] 彭丽冰,贾春水.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J].世纪桥,2007(9).
[2]张海鹏,邓江. 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J]. 丝绸之路,2009(14).
[3] 田荣. 浅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成才的积极影响[J]. 文教资料,2009(16).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
1前言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是我国为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而进行的战略举措,是各级各类学校贯彻实施“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与形成“终身体育”行为习惯的具体体现。旨在提高青少年对体育运动的热情,提高身体素质,健全身心,养成合理健康的生活学习习惯。从总体来看,近几年我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成果是非常好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不是非常顺利,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导致阳光体育活动的方式方法不尽如人意。因此,针对我校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笔者希望找出其中存在问题,进一步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伟大民族的复兴加砖添瓦。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调查对象
以延安大学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200名延安大学在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
2.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延安大学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共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回收198份,有效问卷195份。
3结果与分析
3.1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3.1.1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
表1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调查表
■
从调查访问中得知,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还是比较喜欢的,表明我校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都有积极的态度。另外从调查表可以看出居前三位的是缓解心理压力、增强身体素质、丰富课余生活,说明我校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较高,都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但也有部分学生也是因为要掌握某种体育运动技能和应付考试而参加,这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参加课外活动的动机也有所不同。
3.1.2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方式
表2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调查表
■
据调查得知(见表2),学生自行组织课外体育活动的占44.1%,是我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活动时没有拘束感,可以随时与同学和朋友进行交流沟通,增进友谊。其次是班级组织的体育活动占21.5%,主要是班级内部进行的常规化的体育活动。剩余的三种形式中因为学生个性的差异,有的同学选择自己进行锻炼,学生社团活动和学校组织的活动相比较其他形式显得比较少。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具有自主性和目的性,有利于其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总的来说我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方式主要以小集体为主。学校应多举办大型体育活动,吸引更多同学参加。
3.1.3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效果
通过调查了解,学生每次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持续的时间超过60分钟的为34人,时间在30~60分钟之间的有135人,男女生人数分别为39人和45人;剩余有26人每次时间为30分钟以下,而且大部分的学生每周的活动次数在2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效果取决于每周的锻炼次数和每次持续时间,总的来说我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3.1.4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
表4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项目调查表
■
从调查表来看,选择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排球、跑步、爬山的学生排在前列,主要是这些项目是普及型项目,自主性、娱乐性强,再加上我校的体育场地设施等条件的限制,学校体育教学开设的项目也是这些,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学校的场地设施和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3.2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3.2.1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
我校体育场地设施的严重不足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近几年来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我校只有一个标准田径场,一个综合球类运动场,还有篮球场9个、排球场4个、羽毛球场8个、乒乓球场40个,只能保证正常的教学活动,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从而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3.2.2繁重的学业和就业压力
我校自从实行学分制以来,增加了选修课的比重,大多安排在下午和晚上,使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受到挤压。当前就业形式的严峻,使很多学生把时间用在学习和考研当中,导致很多学生不得不放弃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3.2.3缺乏统一的的组织管理
“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以来,学校只是按照文件的要求来组织一些活动,没有形成长效机制;组织大型体育活动较少,没有营造良好的锻炼氛围和环境。群众性的体育活动缺少广泛的参与者,也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认识程度较高,都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
4.1.2我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方式主要以小集体为主,大型体育活动较少
4.1.3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次数和每次持续时间合理,锻炼效果较好。
4.1.4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为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较少;学生学业繁重,就业压力大;课外体育活动缺乏统一的的组织管理。
4.2建议
4.2.1进一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
4.2.2体育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运动项目锻炼次数和持续时间,使学生锻炼效果最大化。
4.2.3加大体育活动经费的投入,改善场馆设施条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2006]6号,2006-12-23.
[2]汪晓琳,胡安义.湖北省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J].职业时空,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