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0 21:24: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一数学集合习题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1 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信息技术》中有一课用《动画自己做》程序来制作动画故事,该程序为学生提供了背景、静物、动画角色等素材,十分地直观,操作也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上手。但是在教学中学生的操作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只是随心所欲地将各种素材拼凑在一起,而并没有掌握到动画的制作方法。于是我提出了三个动画制作任务:1、让一个小朋友从左向右跑去。2、两位小朋友赛跑,要求同时起跑。3、两组小朋友进行接力赛。这三个任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加入一个动画角色到加入两个动画角色,并要能控制角色的动作时间,最后一个任务要改变动画角色。学生在这一连串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2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合理选择情境素材,再者,所创设的情境要能激活知识、学习技能,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三课《小海龟的家》教学时,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先看课本,了解这一课所创设的情境。然后,在屏幕上展示事先已经设计好了的保护小海龟的“倡议书”,文字、插图非常漂亮,整体设计很美观,学生观看后赞不绝口,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我们就可以抓住学生们这种求知欲的心情,让学生自己练习制作倡议书以及同本课相关内容。这样,学生在兴趣的促使下,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不仅能专心完成任务,还制作出了其它精美的作品。如此,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会了综合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和创作能力,从而教师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充分地体现了教学有效性。
3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相对突出,信息技术课理论的抽象使讲授型教学法不适合小学生。有人曾说“电脑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玩出来的”,一语道出信息技术学习的要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敢于尝试非常规的教学方法。比如以下两种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用游戏的方式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获得知识。例如在讲鼠标的基本操作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玩《纸牌》和《扫雷》游戏来体验,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就掌握了鼠标操作。再如通过玩《金山打字通》,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指法和键盘。游戏教学法不是教师大撒把,让课堂变为游戏场。它的核心是“寓教于乐”,旨在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是由教师提出一系列任务,引导学生分解任务,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法。这里的“任务”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具体的作品,如一幅家乡美的图画、一个奖状、一份请柬等。要求全体同学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出主意想办法,动手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促使同学们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这是一个求知欲望被激发的过程,是困难被各个击破的过程,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的探索过程。当一个个任务完成后,同学们会有一种攻城拔寨的成就感,这种学习的良性循环,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过程是:教师设计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充当指导者,最后还要对完成任务情况检查评价,即所谓的任务、指导、评价。
我认为教学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不合适之分。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一、依托游戏,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
兴趣始终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更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催化剂。虽然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有着天然的心理优势,但教师也要务必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信息技术的教学浸润在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游戏过程中,唤醒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
例如学生练习指法是一项枯燥的过程,很多学生难以坚持。而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将游戏介入到课程中,通过对“金山打字通”中的游戏,将学生置放于游戏竞争的状态中,有的学生在“青蛙过河”的实践中意识到只有准确定位自己的指法,才能更好地在游戏中胜出。另外,教师还准备了简易加法、赛车等极富童趣的游戏,将学生的关注力牢牢地锁定在自己的指法中,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将指法地训练融入其中。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觉得在信息课程教学中适当地引入游戏内容,对于激活学生的认知状态、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提升学生的趣味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向创新,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学习兴趣是保持学生良好学习状态的第一动力,尤其是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特点决定他们必须要从自身的实际生活出发,才能真正形成创造性思维,从而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形象性的教学策略,将相关知识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提升学生的掌握效益。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教学中创设具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这样的情境,对于教学而言十分有必要。当下小学生,他们的思维特点正处于形象性阶段,使他们在轻松愉悦中主动学习知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计算机》这一内容时,很多学生对于计算机都是既好奇又敬畏的心里,他们认为计算机是一种高科技的成果,同时又想真正体验操作计算机的乐趣。鉴于此,教师则顺势提出:“你们了解计算机吗?”之后,教师充分运用计算机实体向学生展示了计算机外部的基本构造,同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计算机内部构造也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前面。
如此教学,由于有了实物的真实呈现,学生学习的氛围非常浓郁,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有了质的飞跃,提升了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效益。
三、任务驱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确立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所谓“任务驱动”就是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模式,引发学生高度关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将知识的接纳转换为实践性的操作。因此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将教学目标和内容融入一个个简明的故事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教学生进行幻灯片的制作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网络资源中选择自己需要的景点资源,引领学生在积极地搜集聚合、处理整合、美化加工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于信息资源地选择掌控能力,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再如,笔者辅导学生运用WPS文字进行习作创作时,教师就为学生制定了以下的任务:充分运用已经学习形成的汉字输入方法进行习作,并学习对文档进行编辑、排版、打印、发送等功能的学习。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明确的任务驱动,学生进一步明晰了课堂学习的目标与重点,学生在每一步教学中都清楚了自己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让学生从心底意识中感知到自己是如何一步步由已知经验走向课堂教学目标的,从而在任务驱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四、精讲多练,增设学生的实践空间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信息能力的提升最终要落实在学生对计算机操作能力上。但是有很多教师都存在着这样的认知误区:他们过度地重视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积累,认为只要掌握了知识,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也就会相应得到提升。这也就导致了最后的教学,学生说得头头是道,但一旦操作就显得捉襟见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要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例如在教学幻灯片制作时,教师就没有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相应知识,而是在学生理解感知的基础上,将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探寻、摸索,将课堂教学的知识落实在自己的自主性操作上。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结合学生实践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学生实践操作的引领者,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上机实践能力。
关键词:创新教育;教育观念;教育环境;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TP3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6-0000-01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Information TSechnology
Zhang Ji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315300,China)
Abstract:Information age,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ed,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is paper according to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eaching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the students a little experience.
Keywords:Innovation education;Educational concept;Educational environment;Creative thinking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不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的工作和生活。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也越来越重要,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诸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是所有从事此门课程的教师需要努力研究的。
一、更新教师的创新教育观念
要想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如果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是采取老一套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思想,把信息技术课上成计算机操作的培训课,用这种方法教育的学生是不会出现什么创新意识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角色都应得到极大转变,学生在课堂中变的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每一节课,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怎样充分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所以要想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首先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现代社会的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使自己成为创新型的教师,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
二、重视教育环境的创新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和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如在学校网站上开设学生频道,为学生创造自己的一片网络天空,校内定期组织信息技术技能操作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表扬,并将优秀作品上传到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以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三、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思维活动才得以启动运行,进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最终结出丰硕的成果,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1.任务驱动型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任务驱动型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教师应该是这个思维过程中的“导演”而不是“演员”,教师通过“引导、疏通、点拨、激发”,不断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他们寻求解决任务的有效方法。教师要活用课堂中的任务展示,不断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参加学习,从而极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在课堂采取各种竞赛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都有争强好胜的习惯,对竞赛活动很乐意参加,对一些课堂教学枯燥无味的内容采取这种方法比较好,比如在学习键盘练习这一部分的时候,很多学生对键盘指法不熟,如果在教学中采取比赛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和任务,看哪一个同学能最早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或者利用一些比较有趣的指法练习软件让学生去过关,我想肯定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3.充分利用校园网,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上网可以说是每一个学生都感兴趣的,教师如果将把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去网上查询,学生的兴趣会大大提高,由于网上资源比较丰富,学生学到的知识会远远超出课本上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仅多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他学到了利用网络学习这一种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合理安排教学课程,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不断向着信息化迈进,而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无时无刻处于信息交互的状态之中。信息技术的学习是我们获取这种信息交互能力的基础,因此学习信息技术刻不容缓。正是由于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这种重要性,我国教育体系规定小学阶段就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其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国民的信息技术能力。在当前的小学教育活动中,由于学校的重视程度、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等一些难以改变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如何通过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达到最优教学结果,是每一位有责任的信息技术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笔者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摸索得出以下几点有利于提高小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方法。
1 针对学生特点制定有效学习计划、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想象力丰富以及活泼好动是小学生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因此在制定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特点,采用一些新颖的、独特的、灵活多变等教学方式,并能够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最终使小学生喜欢信息技术这门课,提高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积极性。好的学习计划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例如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可以各类游戏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金山打字王、快乐打地鼠、吃苹果等,借此来锻炼学生对鼠标和键盘的熟练程度。再比如教师可以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巧妙设计导入语,使用一些有吸引力的导入图片、材料等,引发小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针对实际的教学情况并在原有的教学计划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出色完成学习目标,进行信息教学的教学更新,紧跟时代和潮流,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给予学生新鲜感。例如随着当前新课改的推行,新的教学理念逐渐深入到大中小各级校园之中,作为计算机教师,应当认真地研读新课改资料,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最新的教学要求,这样在日常计算机教学中,教师才能制定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计划。
2 加大学生的实践学习力度、增强学生手动能力
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获取信息的传输、运用、获取和处理的能力,因此重视小学生的实践活动十分之必要。信息技术的学习需要以计算机作为学习的平台及媒介,而计算机作为一种高科技的电子产品,在其中有一定的程序设计,对于尚处于智力发展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起来存在很多的困难。由于信息技术不易理解记忆,再加上教师在教学时多以严密的教学教程和技术要领为教学重点,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理解困难很大。实践是加深学生理解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练习,学生可以将教师所教的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在琢磨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教师所教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故而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机会,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小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找到自己的知识漏洞,了解记忆信息技术的操作,轻松掌握信息技术学习的要领。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牢固性的试金石,是学生学好知识、学会知识的重要途径。加大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实践,学生就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将教师讲解的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经验,最终完成知识的积累和吸收。例如在学习五笔打字时,教师只是单纯地教会学生背诵“王旁青头兼五一”等五笔歌谣,并不能保障学生就会使用五笔打字,必须要让学生接触计算机,让学生使用金山五笔打字软件进行练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五笔打字方法。
3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当前所知的有关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文章中,无一例外地提到了阻碍学生信息技术有效学习的因素,也就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受制于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不善于创新,没有勇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仍旧是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听课的主体。教师通过宣讲将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传授给学生。由于小学生思维发展不成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存在困难,同时也不能有效地将抽象知识转化为便于理解的具象思维。针对这种情况,作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思路,善于和最新的教学理念相结合,致力于提升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例如,针对当前多媒体技术的火热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小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时可以对信息技术善加利用,运用一些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抽象的信息技术知识有效的转化为具象的图像展现出来,便于学生的理解。动漫是小学生的心头好,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媒介之一。基于小学生的这一爱好,教师在讲解知识引入的图片、视频中要以动漫为主,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计算机课。
4 健全完善激赏制度,营造比学赶超的学习习惯
众所周知,信息几乎知识的讲解远远没有信息技术知识的实际操作有趣,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枯燥和乏味。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受他们的天性使然,小学生比较喜欢动态的、色彩明快的图案,因此在信息技术知识的讲解中更容易感到枯燥和乏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致力于在课堂管理中建立奖惩机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可以采取考试和提问的上课方式,在每节课之前都设置一个“回顾旧知”的环节,通过提问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进行及时的稳固,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程度。小学生的心理比较简单,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奖励,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不要吝啬对学生的奖励,对于表现优秀或者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实施的进行鼓励,并同时鼓励其他学生向受到奖励的教师进行挑战,从而带动整个班级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教师对学生进行奖励,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竞争意识之外,还使得学生喜欢上教师,从而喜欢上教师所教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较低,他们无法分清自己的学习是为了自己的长远发展,只是单纯地认为我的学习是老师吩咐的,是为了教师而学习,一旦小学生喜欢上该课程的教师,就会产生为了老师我也要学好的心理,最终喜欢上该课程的学习。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334-01
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由于信息技术不是考试科目,没有引起学校高度的重视,非考试科目的教学让路于考试科目;其次在教学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泛滥,没有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正规的学习方面,学生因学习了信息技术而上网打游戏,不仅耽误了信息技术的学习,而且影响到学生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谈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具体做法,供大家参考,并逐步完善。
一、运用游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诱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大胆引入游戏,却不是仅以玩为目的,而是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手段。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假如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游戏教学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吃苹果、打地鼠、警察抓小偷、食人花、24点计算游戏、智慧拼图、金山画王”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同时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指法练熟了,由于游戏中巧妙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关卡,迫使学生去理解键盘上的一些键的功能与使用,这样他们就在无形中学会了键盘的使用。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放手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技能
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些理念对改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采取老式的“学”跟着“教”走的学习模式,缺乏自主性,长期以往会使得学生缺少自主思维和想象思维。这就要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发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比如在“word”软件《剪贴画和图片》的教学中,教师之前已经讲解了艺术字的插入方法,并实践了如何编辑艺术字,那么剪贴画和图片的插入方法,就不必再讲解了,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到插入剪贴画和图片的地方。又比如说“打开文件”,只要教过一次就可以了,各种软件中的做法都是差不多的。信息技术是学生之间共同的话语,他们也喜欢自己去摸索,也乐于与同学们一起交流经验,一起发现新事物。所以, 教师们要敢于放手,为其创设锻炼自身的机会。
三、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者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通过创设情境,凭借画面、声响、实物、展播或者表演、描绘等手段,去展现“场景或者氛围”,使得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信息技术的内容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显得比较抽象,比较晦涩,如果一味地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小学生容易产生疲倦感、挫败感。对此应该根据所教内容,结合教学实际,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除此之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游戏情境。信息技术教育,除了完成本身的教学任务之外,还有一个与其他教育相对应的任务,就是让处于主科学习紧张状态的学生得以舒缓神经、转移注意、放松身心。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经常通过游戏化学习、活动式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轻松学习、愉悦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紧绷的神经得以舒展,久蕴的压力得以释放。
四、健全完善激赏制度,营造比学赶超的学习习惯
众所周知,信息几乎知识的讲解远远没有信息技术知识的实际操作有趣,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枯燥和乏味。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受他们的天性使然,小学生比较喜欢动态的、色彩明快的图案,因此在信息技术知识的讲解中更容易感到枯燥和乏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致力于在课堂管理中建立奖惩机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生的心理比较简单,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奖励,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不要吝啬对学生的奖励,对于表现优秀或者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实施的进行鼓励,并同时鼓励其他学生向受到奖励的教师进行挑战,从而带动整个班级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教师对学生进行奖励,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竞争意识之外,还使得学生喜欢上教师,从而喜欢上教师所教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较低,他们无法分清自己的学习是为了自己的长远发展,只是单纯地认为我的学习是老师吩咐的,是为了教师而学习,一旦小学生喜欢上该课程的教师,就会产生为了老师我也要学好的心理,最终喜欢上该课程的学习。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不仅掌握了一门现代化技术工具,而且学生智力也得到了全面开发,能力得到了升华,有利于学生今后可持续的发展,为后来学习与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科技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0,11
关键词:小学数学 预习 苏教版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212-01
1 前言
众所周知,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目前多数小学高年级学生便因为缺乏对于数学预习工作的兴趣而导致其学习效率下降,而这一影响学生整体学习效果的因素也必须引起教师以及家长的共同关注。根据相关教育调研者的报告指出,国内多数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普遍认为正式上课时难以找到授课切入点,而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便是学生群体对于课本内容过于陌生,由于没有进行课前的预习工作,因而面对教师的讲解总是一头雾水。另外,面对此种情况,学生家长也表示小学高年级学生回家之后也缺乏预习主动性,即便在一定的督促之下也表现出极不情愿的预习状态,因而实际成果总是微乎其微的。
另一方面,新课改之后苏教版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材在我国不少省份受到了关注,该教材的独创性受到了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以及学生群体的关注,其中新颖丰富的教学内容以及生动活泼的教材设定都利于教师与学生进行课程革新,对改变传统模式下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尽管教材本身具备一定的优质性,小学高年级学生对于数学的预习兴趣却仍有待提高,下面,本文将以苏教版教材为例,探讨提高其数学预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2 以苏教版为例谈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兴趣的主要途径
2.1教授学生有效的预习方法
古话说“授人以鱼,未若授人以渔”。套用到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过程来说,直接将需要预习的内容罗列出来,倒不如将有效的预习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探索中掌握知识。其实,很多小学生本人可能是有一定的预习愿望,但是由于在没有接触过的知识点前面可能产生陌生感与畏惧感,因而其预习兴趣也将逐渐被磨灭,最终也开始逃避数学预习工作。在这种情况之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就应当彻底落实预习方法的教授过程,及时地给予高年级小学生一定的预习方法指导,从而使他们能够有方向、有效率地开展课前预习。
举例来说,例如苏教版小学高年级数学中有一课是讲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在正式授课之前,教师应当有引导性地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三个具体的预习方法:(1)探索如何将一个长方形经转化成平行四边形。(2)比较将长方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后两者的底和长之间的关系。(3)初步设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些具体且具有引导性的方向指导之下,小学高年级学生将有目的性地进行预习工作,借助动手操作、比较观察等去探索平行四边形。当然,不仅仅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过程中,在三角形以及梯形等主要数学图形的课前预习过程中,学生也应当有方向地去预习,具体的预习手法也应当是不受限制的。只有有目的性、有方向的预习工作才能是有效,那些使学生本人感到迷茫不知所措的预习将是无效的。
2.2带着问题去预习
古话说“学起于思,而思起于疑”,只有思考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唯有疑问才能引导人去发现探索。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亦如是,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课前预习,那么预习工作将会是事半功倍的。通常来说,问题本身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发掘知识要点,更重要地则是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创造力。当学生独立预习的时候,面对从未接触过的知识点,他心里可能充满的疑问,而这些疑问虽然可以在课堂之上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解答,但是要是学生本人能够不断地对问题进行研究,从未知的知识中寻找已知的相似点,那么他在之后正式听课的环节中,所吸收的知识量将远远大于那些没有进行预习的同学。对于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师来说,只有培养起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够保证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是有质量、有意义的,才能更好地发挥预习的成效。而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去探索问题,将使整个预习过程充满趣味,其对于数学预习的兴趣也将在无形中得以提高。
2.3让学生感受预习带来的成就感
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这样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 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其中所提到的百分之一以及百分之九十九的数据可能显得比较夸张,但是魏书生先生的这句话充分揭示了学生本人对于新的知识点是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的,而这也正式为什么我们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工作的主要原因。为了能够进一步培养起小学高年级学生对于数学预习的兴趣,我们应当借助其在预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就感,因为其本身所掌握的自学能力是决定了这种成就感存在的可能性的。通俗的说,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之中会逐渐掌握一些新的知识,或者通过思考摸索解决出了教室所留下的预习问题,而这两种状态都将使学生本人产生一种满足感以及成就感。这种预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成就感将促使学生有欲望在课堂之上展示自己,这也就直接导致学生会聚精会神地参与课堂教学,积极配合教师进行教学互动。另一方面,当学生在课堂之上自我展示欲望获得满足之后,他将继续保持这种预习的良好习惯,其对于数学的预习兴趣也将大大提高。
3 结语
总而言之,课前预习工作对于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而要想保证预习工作的实际效率就必须要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综上所述,为了能够使小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获得实际收获,教师应当教授其具体可行的预习方法,并鼓励其带着疑问进行自我探索,最终借助小学生自我展示以及自我成就的心理来逐步推动其预习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管国友,让兴趣滋生学习动力[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07.
【关 键 词】 解疑能力;信息技术;教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然而,信息技术课既有它的特殊性,它的知识往往是理论学习及靠人在机的操作上获得,通过理论学习、实际操作,最后才算是对知识的掌握。我们通常把它归纳为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其知识性不但广泛,而且很强,但其操作性更强,对学生来说,难度更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全面实施和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而在信息技术课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解疑能力,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如果能在这一环节做好、做到位并有所突破,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必将大有帮助。所以,提高学生的自主解疑能力也是新世纪素质教育的核心。怎么让学生按课程要求快乐学习,并能在学习中自主解疑,从而达到触类旁通地掌握其他知识点,在这方面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位信息教师的重视。
一、做好问题设计,让学生自主解疑
在这一方面,我常采用揭示矛盾,引起思索的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新接受的信息不相适应,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会产生一种自求统一矛盾、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达到自主解疑能力的高峰。一旦心中的“疑”被突破,心理重新趋于平衡,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满足学生心中的求知欲。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时常有意将揭示问题进行矛盾化,抓住手中的“疑”不放,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激发他们探究的愿望,只要学生有了强烈的自主解疑,就能克服原有的知识经验限制,一泻千里,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四两破千斤,到时我们当老师的就十分的轻松,坐等渔翁得利。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一课《生活中的信息技术》一文时,由于现代化的普及,当我教学这一课时,全班的学生都不以为然,好像书里的知识他们都清楚了,老师没必要再讲。学生们有的哄堂大笑、有的都把书翻到后面来看,整个班级就如市场乱成一团。这时,我在展示台上展示了几张平时收集的图片,世界第一台计算机、清末官员使用的发报机、古代的算盘,甚至把宋代的火炮也搬上银幕。班级的气氛马上来个180度的转变,只见学生们眼睛瞪得大大的,伸长脖子,那神态,除了好奇,就想知道上面那些到底是什么,跟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关联?难道这些还是我们生活中的信息技术?此时我还不急于进入课题,除了问学生以上那些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通过设计先进与落后来揭示矛盾,每个学生都冥思苦想,又跃跃欲试,等大家发言后,我再进行总结,最后导入新课,班级的气氛如雨后初晴,大家轻松愉快地进入新内容,课堂上的重难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对生活中的信息技术的印象也更加深刻。第一节的信息课,通过教师的“课前准备―矛盾导入―新知学习―自主解疑―小结拓展”。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并让学生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既培养了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又掌握了要点,突破了难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同样教本册第五课《敲敲键盘,听听歌》一文,一小部分学生对手指分工这一教学重点不以为然,认为自己用以前的老一套来打就够了,以前的习惯难以改变,还出现个别学生用单手打,任老师怎么开导依旧很固执,不要说盲打,连熟练都没法达到。这时,我让一部分姿势正确,操作较熟练的同学坐在其身旁,同样的任务,看谁完成得快,完成得好,在残酷的事实面前,这些同学便会深深的懂得:科学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不改正,不刻苦训练,必将永远落后。原先深藏在心中的疑虑被解开了,心服口服地按照要求,埋头苦干的练了起来,进步相当的快,如今,他已是学校班级中少有的电脑高手,我经常让他发挥小老师作用,帮教另一部分学生,取得一定的效果。
二、在欢快的合作中,激发学生自主解疑
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实验操作,然而由于信息课的教学任务大部分都靠上机完成,在落实合作交流方面受到一定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限制,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却依旧存在老师讲得多,或是一问一答式,学生填鸭式地接受知识。那是在制造人才,那一套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还是占据心灵的大部分,更谈不上让学生自主解疑,每遇到这种情况,我都让学生自己组合,在欢快的合作中自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欢快的合作中比速度,比质量,提高自身的解疑能力。如教四年级下册第12课《让相片更靓丽》,新授前,我先让学生对前面《修补数码相片》及《让相片更清晰》这两课进行回顾,再教学如何调整相片的色调,重点让大家进行调整相片的白平衡及色彩平衡。虽然讲得面面俱到,但在训练时,还是有近一半同学不会操作或达不到要求,怎么办?这时我让学生自找小老师并分成五组,这样一来,学习气氛马上热烈了起来,同学间的讨论、动手多了,他们在互教互学的同时,情感上也得到相互的沟通,大大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三、培养空间观念,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什么是空间观念?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它与信息技术教学的关系到底有多密切?在平常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经常重视操作工具的应用,而忽略了思路的引导,忽视空间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兴趣中不由自主地对书中知识点的爱不释手,甚至耿耿于怀,最后达到不解疑誓不罢休的境界。如教五年级上册第1课《创建演示文稿》一文,我们知道,本课的知识点主要是要求学生学会创建演示文稿,并在此之上学会应用幻灯片版式、应用设计模板、应用配色方案以及放映与保存演示文稿等。本课知识点广且零碎,学生虽然兴趣浓度高,但容易受空间观念干扰,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进行自我解疑,我特地对知识点进行延伸渗透,让学生知道“福州三坊七巷”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而福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内三坊七巷正是这个千年古城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它地处市中心,是福州乃至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度集中地区。现在我们就去那里玩一玩,好吗?紧接着再讲述演示文稿通常用于协助人们向他人展示要表达的观点和主要内容。然后师生一起制作“福州三坊七巷”演示文稿,借此达到游“福州三坊七巷”的目的,通过教师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此时的学生们个个热血沸腾,求知欲空前高涨。我要做、我想做的想法已烙在心中,自然而然后面文字、图表、声音、图像、视频和动画等这些演示文稿常用的素材大家都会面面俱到地搜集好。在操作中过程中,大家更是小心翼翼,整个课堂鸦雀无声,教师驾驭起来就相当的轻松。
学生自主解疑能力提高的关键是靠我们这些教育者在吃透教材的同时把握各种机遇,时时刻刻、处心积虑地给学生铺设自主解疑的阶梯,使他们在真正意义上摆脱“疑”的困惑。使他们在解疑的战场上如虎添翼的驰骋,让学生从惧“疑”到喜“疑”到乐于自主解“疑”。
【参考文献】
[1] 徐学福,房慧. 让学生做自己的老师 名师讲述如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 提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088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的学习生活中,认真学好各门课程,对于学生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助力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促使学生们能够以更优异的成绩考取理想的大学是我们教学中一直关注的焦点问题。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社会生活中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技术的支撑,在20世纪50年代不认识汉字的人被称之为文盲,而在当下不了解信息技术则变为文盲的标志之一。众所周知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助力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并将信息技术技术真正的学好、用好,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关注的重点。
信息技术的教学从小学阶段已经开始,但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开展信息技术等辅助学科的教学工作并没有大范围地重视起来,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程的成绩,而选择压缩信息技术等类似课程的课时,同时很多学校只是把信息技术课程当作一门不重要的课程,并没有招聘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的教师授课,只是选用一些能操作信息技术的教师兼任信息技术课程的授课,这样教师在上课时也难以从专业性的角度讲述课程,导致学生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度不足,从而很难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更不必谈学好并扎实的掌握和使用信息技术技术的相关问题了。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为了更好地通过教育途径,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的优质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综合能力更强的人才,在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就需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做出改变,以便于使得我们的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助力学生的学习和个人发展。那么,在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又该怎样从教学中做出改善,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奠定更为扎实的基础呢?接下来,笔者将与大家一同探究这个问题。
第一,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教师授课能力和水平。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们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的上课模式,而且很多学校为了节省师资耗费,往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选用一些非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的教师给学生们讲授,对于学生们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不能给出正确而合理的解答,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多是含混性回答,或者是让学生硬性记忆答案为主,这对于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毫无帮助,而且,这也不利于学生对信息技术兴趣的培养。在当下的社会大背景下,我们所处于的社会是一个信息交互的大环境,在这样的情境下,作为高中学生来讲,能否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原理,在此基础上熟练地操作计算机,是我们教学中应当达成的目标之一。然而,长期的应试教育已经使得我们养成了理论宣讲为主的授课模式,学生们只能凭空想象相关的计算机操作步骤,很少有机会直接接触到操作的具体环境,这样对于学生的个人成绩提升及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提高都没有益处。
因此,为了更好地为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提供优质的服务,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尽可能地给学生们提供最科学有效的教W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教学技能,定期参与课程教学培训,对新课改教学大纲及其教学要求等要做到及时了解和掌握,为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从长远角度上看这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总体质量和水平的提升都是非常有帮助的策略,这也是教师对自身教学提出的全新要求,也是教师自我教学能力自我提升的需求,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来讲也是非常有益处的。
第二,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教学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可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和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一般来讲,宽松而开放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能比较积极地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中去,继而更好地与师生之间展开交流互动,而如果学生们一直生活在一种比较严肃而压抑的环境中,学生也很难会对教学产生兴趣,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会大大地降低。因为,学生正处于高中阶段,各门学科的学习压力和负担都比较重,为了能够促使自身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学生们对学习都非常重视,但是,学生在面临着这么繁重的学习任务的情境下,完全靠自己学习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教师的教学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更好地给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提供好的环境,在教学中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突破自己,促使自身在教学中能够提升教学能力的同时,更好地注重加强与学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培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和指导。此外,我们更要注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对于学生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对教师教学的要求等各方面的问题都要及时地了解清楚,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学才能逐步取得更好的业绩,学生们才能更好地投入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去,继而取得满意的成绩。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 聋哑残障生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G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19301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每一个人今后学习、工作及生活的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由于教育对象生理方面的残疾,会造成他们在发挥某一方面能力的时候产生障碍,会在学习某些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时面临巨大的困难。因此,如何提高聋哑残障生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益,是我们每一位特殊教育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努力的方向。
作为聋哑残障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其授课方式和方法应该区别于正常学生。在此,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充分考虑残障生的特殊需要,灵活处理课程。
长期以来,残疾人高等教育是依据普通教育学生的课程设置而进行的,并没有充分考虑残疾人生理上存在的障碍和特点,这就导致残疾人的职业适应性存在重大问题。由于学生自身的缺陷及其生活背景的差异等方面不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诸多因素不可能始终保持稳定不变的状态,这就需要课程设置者因人而异,灵活处理。课程设置的着眼点应放在残疾学生行为缺陷的补救上,通过课程设置,克服弥补残疾学生的行为缺陷,扬长避短。就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来看,普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包括大量理论性的语言类、编程类课程。而这一类课程,对具有学习障碍的聋哑学生而言,往往无法理解,慢慢的可能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甚至有可能挫伤残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课程设置时,应尽量多选择残障生更容易接受的动手操作性课程。
2.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灵活设置课程内容及学习时间。
目前聋哑学生专用教材严重短缺,绝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都是采用与正常生相同的教材。如果在教学时,不考虑残障学生的接受能力,完全按照书本内容来进行讲解,势必导致无法在指定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或者涉猎广泛而无一掌握。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结合所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好课程内容和学习时间,将某些意义不大且学生难于掌握的部分剔除,将比较实用、相对容易操作的内容作为重点讲授。在必要的时候,适当增加或减少知识点的学习时间。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仅靠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改变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必然的选择。在教学前,教师将教学所需的数据、文字、图像、声音等融为一体,制作成相应的课件后,既可以重复使用还可以按照教学的需要随时调整课件各部分的组合。一个设计合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在计算机房上课时,教师应尽量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统一控制学生机,使自己的每一个操作步骤完整的显示在学生机上,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仔细观察教师的操作。这样,当教师演示完成后,学生便可以立即模仿老师的操作过程,即学即用,加深了印象,课堂教学效率便得到极大的提高。
4.分配上机任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马上付诸实践,手脑并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的兴趣,容易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但是如果上机操作组织不成功的话,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冷却,最后感觉索然无味。如何使学生维持较长时间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明确上机目的,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果。如果上机目的不明确,学生只是凭着新鲜好玩的心理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形成“无政府状态”,这样就没有一点课堂效果可言了。其次,精心设计课堂操作任务。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对应的任务相结合,或者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同时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5.充分运用无声语言,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