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戏曲艺术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2-05-11 00:43: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戏曲艺术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戏曲艺术教育

第1篇

一、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具有颇为丰富的各种表演手段。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所见甚少。有些学生对西方音乐卓有兴趣,对贝多芬,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了解掌握较多,而对中国音乐杰作知之不多。尤其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徽班进京,什么是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知之甚微;对中国自己的戏剧创作大师象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等知之甚少;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剧作《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白蛇传》、《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缺乏了解。这种现状与当前我国音乐素质教育极不吻合,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作出极大的努力。

实践证明:艺术形式与艺术追求和思想意识与精神风貌密切相关。不同的形式与追求其结果不尽相同。时下,从中小学音乐教育找到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切入点异常重要。通过戏曲艺术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中小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演唱才能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在中小学校开设音乐戏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中小学生通过初学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如“花木兰”、“表花名”、“小放牛”、“:小姑贤”、“小女婿”,以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穿林海跨雪原”等,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得以丰富和提高。

戏曲艺术教育的初级阶段是了解和赏析的阶段。教师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试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由欣赏著名艺术家,如梅兰芳、马连良、尚长荣、叶少兰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

要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看录相、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实际。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只有进入这样阶段,学生的鉴赏力才能得以升华。这一阶段要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才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象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评剧《花为媒》,表花名一折都可根据不同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一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为全方位音乐教学模式。三、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因此,在戏曲艺术教学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即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戏曲中,特别是象杨子荣、郭建光、李铁梅等典型的艺术形象,通过学生传唱,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课所不能替代的。

当然,传统戏也同样具有德育功能。如歌颂民族英雄主义、杰出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有:《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红灯照》、《秋瑾》等;体现正义、惩恶扶善、舍已救人精神的剧目有京剧《赵氏孤儿》、《除三害》、《铡美案》、《赤桑镇》等;取材于历史名著和历史故事的剧目有《打渔杀家》、《将相和》、《霸王别姬》、《打龙袍》、《二进宫》等;其他剧种、曲艺等也是同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好戏,如评剧《井台会》、《打金枝》、《茶瓶计》、《三节烈》等戏曲教育都丰富充实了音乐艺术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力的提高,对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中小学校中普及和推广戏曲教育既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四、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建议

在认清对中小学生音乐课和课外活动进行戏曲知识学习与演唱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更应抓紧实验操作。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面上调查,摸清底数,选择确立好试点校、试点班。由点带面,让典型带动一般,先进行普及戏曲基本知识的工作,然后步入实际课教学。

第2篇

关键词:戏曲教育;师范教育;戏曲艺术

中图分类号:J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1-0165-01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民族文化多彩纷呈,历史悠久;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形式与亦独具风彩。然而,在众多的文化种类中,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代表的戏曲艺术更绚丽多姿。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以梅兰芳为代表的梅兰芳舞台艺术体系更是傲立世界三大舞台表演艺术体系之首。然而,由于种种观念的影响,在一些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忽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知识的传播和戏曲音乐的渗透。大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知识的传播和戏曲音乐的渗透也是不够的。总书记多次号召振兴京剧事业,这是发挥戏曲艺术教育功能,为提高民族素质服务的重要举措。

一、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所见甚少。有些学生对西方音乐卓有兴趣,对贝多芬,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了解掌握较多,而对中国音乐杰作知之不多。尤其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徽班进京,什么是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知之甚微;对中国自己的戏剧创作大师象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等知之甚少;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剧作《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白蛇传》、《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缺乏了解。这种现状与当前我国音乐素质教育极不吻合,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作出极大的努力。

实践证明:戏曲艺术自古以来就是歌颂中华美德,贬义人间丑恶为主。戏曲艺术形式与艺术追求和思想意识与精神风貌密切相关。不同的形式与追求其结果不尽相同。时下,从中小学音乐教育找到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切入点异常重要。通过戏曲艺术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中小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演唱才能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在中小学校开设音乐戏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中小学生通过初学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如“花木兰”、“表花名”、“小放牛”、“:小姑贤”、“小女婿”,以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穿林海跨雪原”等,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得以丰富和提高。

三、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因此,在戏曲艺术教学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即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戏曲中,特别是象杨子荣、郭建光、李铁梅等典型的艺术形象,通过学生传唱,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课所不能替代的。当然,传统戏也同样具有德育功能。如歌颂民族英雄主义、杰出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有:《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红灯照》、《秋瑾》等;体现正义、惩恶扶善、舍已救人精神的剧目有京剧《赵氏孤儿》、《除三害》、《铡美案》、《赤桑镇》等。因此,在中小学校中普及和推广戏曲教育既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四、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建议

(一)面上调查,摸清底数,选择确立好试点校、试点班。由点带面,让典型带动一般,先进行普及戏曲基本知识的工作,然后步入实际课教学。

第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戏曲 综合性 戏曲艺术 高等院校 现状 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现代化元素的引进,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受到重大冲击。很多大学生深受其影响,对于传统戏曲艺术产生了消极的态度,这对于高校的戏曲艺术教育来说具有较大影响。曾经一度作为高校着重发展的课堂教学,为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而奋斗的戏曲艺术教育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以下将结合目前高校戏曲艺术教育发展的困境进行分析,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戏曲艺术教育找到未来发展的出路。

一、戏曲艺术教育的作用

(一)可以培养高校学生的民族精神

戏曲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实现了音乐、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另外,戏曲内容涵盖广泛,比如:民间传说、历史、民族流传乐曲等等。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离不开戏曲艺术,戏曲艺术发展过程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真实写照,其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加强,有助于培养我国高校学生民族文化精神以及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等。

(二)可以培养高校学生的艺术欣赏力

根据我国不完全统计显示,分布在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有上百种,像我们常见的京剧、豫剧、越剧及评剧等等,还有我们不常见的种类就更多了。而且戏曲表现的是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有说的、有唱的,有文的、有武的,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高校戏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剧种特点,不管是在音乐的选择上、人物唱腔等,还是在演员的服饰搭配上都应该指引学生如何欣赏,培养更多的艺术性人才。

(三)与高校素质教育相符合

近年来,素质教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进程中呼声最高的改革内容。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艺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及做人的准则,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适用性人才。另外,素质教育要求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戏曲艺术教育目标实现完美统一,为素质教育培养提供了及时的帮助。例如:在传统戏剧《铡美案》《琵琶记》等的学习时,教师都可以利用戏剧中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来教导学生,将一些正能量的做人美德传达给学生。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远比那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来得更加容易。

二、我国高校戏曲艺术教育走出困境的具体策略

(一)明确高校传统戏曲艺术教育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出现了很多新型艺术表现形式。从弘扬我国传统艺术形式的层面上理解,这些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戏剧艺术在未来的发展。戏曲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遗产,一直是我们老百姓日常生活娱乐休闲方式的一种。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新型艺术表现形式,并不是抛弃自己的优秀文化遗产,而去发展引进的新型艺术形式。同时,我们倡导弘扬传统文化艺术也不是非让戏曲艺术就像从前那样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唯一艺术形式,回到当初的辉煌成就。而是权衡多方位艺术形式健康发展,在本着不抛弃、不放弃戏曲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去接受新鲜艺术形式。让传统戏曲艺术在自己的一片天地里自由翱翔,在如今浮躁的市场环境下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处。

(二)清晰戏曲艺术节奏的快慢速度

戏曲艺术的节奏慢成为现代年轻人无法感兴趣的一个原因。然而,戏曲艺术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及内涵,高校学生应该清晰戏曲艺术的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懂得花费时间去欣赏、思考及感悟。节奏的快慢只是戏曲艺术表现的一种本质特征,并不是人们常常认为的单纯表演情节的节奏。同时,在戏曲表演中加入了舞蹈、音乐等表演的元素,使得表演艺术与观众产生共鸣。有很多歌舞音乐与故事情节融入的非常恰到好处,引发观众的冥想,吸引了观众对戏曲艺术的好感。也有很多舞蹈音乐的融入不是那么恰当,使得观众对戏曲节奏产生误解,影响观众心中对戏曲艺术的评价。高校要引导戏曲学生理解戏曲节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得戏曲艺术在我国的发展路程更加顺畅。

(三)认清戏曲艺术形式与青年学生之间的关系

戏曲艺术表达形式包括三种:一种是表达传统元素的传统戏,它是早期戏曲发展最为主要的形式。传统戏曲也是受到发展技术手段以及设施的限制,使得后期戏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形式大于内容的严重缺陷,发展也一直停滞不前。往往喜欢传统戏曲的人群都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另外两种是现代戏和新编古装戏,这两种是在戏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新形式。在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上融入了现代化发展的意识形态,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喜爱。高校在戏曲艺术教育弘扬中,要充分融入后两种表达形式,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感受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综上所述,作为传统艺术戏剧的代表,戏曲结合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高校应该重视对艺术教育的程度,不容忽视其重要的教育作用及影响力。另外,高校在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同时,不仅有助于传承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还培养了我国新一代年轻人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及人文素质。近年来,高校教育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戏曲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制定了一些对策建议。作高校戏曲艺术工作者的我们,更应该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总结经验教训,为戏曲艺术教育顺利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戏曲经典;昆曲;高校教育;艺术内涵;引导策略

随着我国素质化教育方针的全面覆盖落实,涉及高校戏曲艺术教育指导地位的问题开始引起社会的全方位关注,如今要做的,就是怎样令大学生群体自主深入到戏曲艺术蕴含之中,令其在维持现代品格的基础上,快速提升自身古典民族艺术修养。仅以昆曲为例,其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艺术文化有着较高的传承成就,当中文学、音乐、舞蹈等美感因素百般交接。尤其是现代大学生群体,完全有责任深入掌握此类底蕴深厚的艺术形式,竭尽全力进行昆曲艺术的弘扬与传承。因此,为了避免限制年轻一代文化认同感的树立结果,相关高校指导教师,必须针对既有教学指导方案加以改革调试,力求令昆曲等戏曲艺术教育成就得以有机展现。

一、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进行昆曲艺术教育中的挑战困境论述

(一)大学生的昆曲艺术审美大众和精英化对抗局势过于深入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审美文化在空间上呈现多重类别,表现出大众和精英审美文化的全面冲突迹象。所谓大众审美文化,就是基层人民休闲、娱乐的专属工具;相比之下,精英审美文化类活动,倾向于个中成员心灵陶冶和精神提高结果,有着此类素养的人毕竟不多。透过某类层面观察界定,从明清传承到现代的昆曲,便是精英文化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戏曲发挥作用的代表性产物,当中蕴藏着封建统治阶级、明清文人墨客,以及近现代知识分子的思维要素,往往透过昆曲不同形式的唱词、腔调、剧本内容和舞台身段表现出来。想要令周边观赏人群更加细致地欣赏并感受到昆曲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且能够自觉地延伸到相关社会意识形态评判层面之上,就必须从思维灵活和素养较高的大学生群体入手,督促相关指导教师,借助最新技术设备吸引学生注意力,在今后的自主学习中形成较高的文化知识内涵和艺术综合性鉴赏技能。如今我国正处于信息、消费的繁盛时代,人们的视听途径多种多样,同时衍生出对全社会时尚、经济的推动浪潮,包括时装、流行音乐、旅游观光、汽车驾驶等文化产物,从根本上整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生存发展体系,至此不同人员审美理念和社会景观也存在较大差异现象。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主人,长期身处此类复杂化生态文化环境之中,他们的审美倾向和以上时代文化特征紧密关联,却不可避免地形成和昆曲艺术审美教育的厌倦对抗局势。

(二)大学生对于昆曲潜在的艺术元素程式不了解,学习中产生诸多不适感

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尤其是昆曲艺术,对于内部要素衔接程式规范要求极为严格,如戏曲中的人物造型、唱腔、化妆方式,以及角色的任何动作细节等,都不容许衍生任何偏差迹象,可以说,正是此类程式化凸显的表演风格,才造就了昆曲艺术的理想美感效果。透过客观层面观察,昆曲可被划分到形式美艺术行列之中,其利用各类形式要素加以自由组合,换取前所未有的美感效应。而人们在进行戏曲欣赏期间,经常出现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的模式。尽管说,部分戏迷对于昆曲的某些剧情、唱段等了若指掌,但还是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艺术欣赏情境之中,这可以说和其感知体验到富有程式美感效应的艺术元素,有着直接性关联。可是大学生长期接触外国最流行的艺术文化,对于传统昆曲艺术程式几乎是一无所知,不理解演员一句话为何要唱如此之久,旋律为何不停旋绕,走路又为何如此奇怪,如若教师不能在合理时间内予以解释指导,至此过后,大学生群体想要顺利地透过以上表演规范体验昆曲艺术的独特魅力,便显得更加困难了。

二、新时期背景下在高校布置拓展昆曲艺术教育传承活动的必要性研究

(一)大学生内心对于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整体上还是较为强烈的

自从青春版《牡丹亭》在我国各高校巡回演出之后,每到谢幕阶段,周边观赏的大学生都会急着拍手称赞。他们之所以内心如此激动,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有着对传统民族艺术的一种永恒渴望情感,几乎完全被中国式的美感元素所全面震撼。单纯结合文化角度审视,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昆曲的艺术元素,在剧场中会产生极为强烈的震撼作用,使得原本在大学生内心过于晦暗的民族美学感知态度,得以重见光明,民族骄傲感至此全面复苏。实际上昆曲艺术在我国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加上西方自由文化艺术的不断冲击,使得处于时代顶端的年轻群体,习惯了观赏西方的芭蕾舞、交响乐,以及莎士比亚的戏剧,同时更存在对自身民族文化坐标归属的质疑情感。而自从昆曲艺术成功步入高校教育机制之中,有关内部广大学生掩藏已久的一种民族文化记忆,开始被全面唤醒。

(二)昆曲剧目内容和现代大学生实际生活、内心状况产生一定的共鸣

结合于丹、易中天经典现代解读引起的国学热研究,将经典艺术细致地融入到现实生活环境之中,不单单是进行外部推广宣传,实质上是进行个体成员最真实的内心情感呼唤。大学生平常生活中的某些特殊情感,在其接受昆曲艺术教育和欣赏的环节中,自然地和特殊人物际遇相互融合,随之怦然心动,这便是此类年轻群体在懵懂中一直无法真切了解的元素。如果一类艺术作品,能够借助其特有的演绎形式,将情感自然地释放出来,那么任何人都会因为此类震撼结果而备受感动。如若想尽快令昆曲艺术和现代大学生实际生活、内心思维模式,产生有机共鸣效果,那么平常的文化理念渗透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毕竟人性,不管对于我国古往今来的任何人文环境,都是比较适用的。

三、在高校顺利落实昆曲艺术教育事务的引导策略内容解析

自从我国实施对外改革开放政策后,加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达,涉及西方各类艺术文化元素,开始直接对我国传统民族艺术和社会文化体系,造成深度冲击,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主人,永远走在时尚潮流前沿,其中对于艺术欣赏和审美的选择结果众多,途径更是五花八门,这便为今后我国昆曲艺术的推广和有机传承,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危机。尽管说现阶段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进展得如火如荼,高校更设置了戏曲艺术教育交流平台,但是大学生群体因为其特有的身心特征,从事任何活动的热情都是极为短暂的。如若后续教育工作处理不够妥当,即便是昆曲学习的初始阶段赋予学生怎样的美好印象,最终也会在他们步入社会后被日渐淡忘。在此类现实背景下,笔者开始针对现代化高校昆曲艺术教育策略,提出以下改革指导性建议:

(一)和专业剧团建立并维持长期系统化昆曲艺术教育传承的合作关系

尽管说长期以来,我国各类高校都相继开展了昆曲专业剧团组织活动,但还是存在一部分高校,因为内部社团和相关机构合作意愿不强,使得相关专业剧团难以成功介入,最终呈现出昆曲校园推广活动的被动与从事游击战的局面。也就是说,长此以往,大学生可能在本科阶段中唯独能够有一两次的昆曲教育普及事务碰触机会,特殊情况下会一次都没有。由此看来,专业昆曲剧团和高校之间,有必要尽快制定出长期且系统化的艺术普及合作计划。

(二)组织科学的艺术宣传普及活动,力求贴近大学生生活并引起其情感共鸣

结合笔者以往的调查结果论证,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存在大部分学生,对于昆曲艺术感知程度不高,并且强烈希望教师在布置此类艺术教育宣传事务的过程中,能够尽量贴合他们的实际生活,确保今后欣赏相关曲目过后,能够适当引起自身情感上的共鸣效果。因此,高校在引进昆剧团并开展相关艺术推广事务期间,应该主张在维系昆曲独特艺术特性的基础上,添加更多的现代元素,避免和大学生实际生活规则过度偏离,尽量激活其内心的民族艺术荣誉感,从而真正地,令昆曲成为现代大学生熟悉、热衷的艺术感知和素质完善工具。

(三)尽快将昆曲艺术合理地融入到高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之中

高等院校内部的昆曲相关课程,基本上包括以下两种类型:首先,便是开设研究生专属的曲学方向研究课程;其次,则是为全校学生设置的公共选修类课程。相比之下,后者课程形式普及性程度更高一些。但实际上,在昆曲公共选修课布置期间,往往依照指导教师的兴趣和时间加以安排,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缺少一定的系统、稳定特性,尤其对于今后昆曲艺术的普及工作来讲,更是带来诸多限制。因此,将昆曲快速地融入到高校素质化教育课程体系之中,之后实施合理、系统化的调试引导方案,对于昆曲在高校学生中的普及教育,绝对是十分有利的。

(四)透过多重途径强化高校昆曲的艺术教育实践能效

第一,其必须竭尽全力地引起国家对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重视。就是说,相关教育机构,必须快速地将昆曲文化视为我国传统艺术传承的一类核心组成单元,提升对其的认知水平;同时,高校还应在响应国家素质化教育方针的基础上,自觉地进行艺术课程原有形式改造,将昆曲艺术作为必修课程,并在日常教育事务中得以系统化覆盖落实。

第二,高校必须全面关注昆曲艺术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效。将戏曲艺术转变成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课程,并长期进行单独授课。当然,为了全面保障昆曲艺术的实际教学质量,部分经济实力较强的院校,可以定期聘请专业戏曲艺术家,步入课堂之中讲授心得并直接授课。

第三,教师要运用最新技术手段激活学生对于昆曲课程的学习兴致。想要顺利提升昆曲艺术教育实效,必要途径便是进行学生个体感知兴致提升,此类工程较为深入复杂。教师有必要自然地将知识学习和戏曲欣赏融合在一起,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最佳表演作品,督促学生由浅入深地从中汲取知识养分,和教师合作顺利地营造出和谐有趣的戏曲学习氛围,为其今后的戏曲艺术学习应用技能提升,做足充分的过渡准备工作。

第四,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戏曲艺术涵盖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戏曲艺术教育的目的除了要传承发展中国戏曲文化外,关键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欣赏,培养学生感受、理解、鉴赏戏曲美的能力。

第五,校园昆曲艺术表演和交流社团的组织建设。在高校校园内进行昆曲艺术表演和交流社团建设,一般需要经过相关院系或是机构审核确认,之后以学生社团形式存在,结合学校自身状况进行不同活动经费筹措,大多数情况之下将由学校或是社团收取的会费予以支付。至于校园昆曲艺术交流社团的一切活动形式,都是由内部参与的学生进行定期组织的,如学习、欣赏和表演昆曲等方式,社团同时更肩负着昆曲成功介入高校的策划和组织职责。归结来讲,此类社团可以说是衔接大学生群体和昆曲艺术表演活动的枢纽,不管对于专业学习曲学,或是其余对昆曲艺术保留感知兴趣的学生来讲,昆曲社团的存在,都为其今后更好地接触并实践学习昆曲,提供了较为稳固的支持平台。需要加以强调的是,昆曲艺术教育欣赏等活动在高校校园内布置和宣传的第一大困境,便是相关活动的经费支持。据了解,一场适当规模的艺术普及和表演项目,需要动员的剧团人数至少为60人,而当中产生的演出、人工、交通等费用,加在一起也将达到五六千元左右,不管对于剧团或是高校来讲,都是一笔较高的费用,因此在进行昆曲艺术进校园活动布置期间,专项基金设置显得十分必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昆曲作为我国传统戏剧表现形式,当中蕴藏着我国几千年来丰富的民族文化精髓,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背景下,将昆曲快速地融入到高校校园之中,并转化成为一类重要的课程内容,对于全面推广传承中华传统艺术,提升大学生群体审美技能、净化高校校园文化交流环境、抵制鄙俗商业文化侵扰等,都发挥着至高无上的支持功效。而在高校全面有效地实施戏曲艺术教育,通过戏曲艺术对高校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也是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必然。

参考文献:

[1]曹南山.苏州在校大学生对昆曲接受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03):77-92.

[2]田韶东.昆曲上声字的字声特征与腔格研究[J].美育学刊,2011,15(03):78-94.

[3]王平.地方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以安庆师范学院黄梅戏艺术教育为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04):103-118.

[4]傅谨.昆曲的文化身份[J].福建艺术,2011,12(03):144-160.

第5篇

关键词:民族艺术;戏曲;教育模式;艺术教育;普及;发展;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802.3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Xiqu Opera Spreading and Educating Mode in the New Era

LI Dong-yin

(School of Music and Film & TV,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作为民族文化精魂的中国戏曲艺术,有它发源时期的艰辛,发祥时期的辉煌和发展时期的困惑,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将这份世界瑰宝传承下去,为它注入更旺盛的生命力,就要在继承、发展和开拓三个方面进行理论辨析,研究戏曲艺术的原有的生存状态、发展现状和开拓前景,从继承式教育这个角度研究中国戏曲艺术的特有品质,从发展教育的角度分析戏曲繁荣时期的多种可为元素,从开拓的角度探讨戏曲发展的多维空间。并强调教学剧目选材、戏曲表演的创新舞台呈现和观众的戏剧接受的“三维互动”,不仅要提倡通过现代媒介促使戏曲艺术的广泛普及,更重要的是要戏曲艺术教育的前期铺垫,这是戏曲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戏曲艺术教育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戏剧艺术是一个民族、国家、群体精神生活和文化形式的最生动最直接的呈现形式。它在文本立意上是对社会主流意识的径直表达及所谓的“高台教化”,在舞台呈现上具有写意特征,有人称之为“表意主义戏剧”,在审美特征上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在“戏剧接受”上适于城市市民及乡村农民的审美视野。对于戏剧这种综合化艺术的界定有很多的说法,但无论我们说它是“以歌舞演故事”,或是“由人物扮演角色当众展示故事情节”或是“以拟身代言为主要手段的装扮艺术”,其最初的源头都是人类远古时期融生产、宗教、艺术、游戏于一体的,以模仿狩猎或战争为主要内容的巫术活动;而它的成熟或说是“完形”通常要等到一个民族进入文明时代后。

近代以来,人们通常用“戏曲”一词来指称中国特别是汉族固有的传统戏剧。中国戏曲、古希腊戏剧、印度的梵剧被并称为世界最古老的三大剧种,而后两者已经成为历史的遗迹,只有中国的戏曲艺术还在维持着它一脉相承的文化血缘和艺术传统,它具有写意性是将生活进行高度的凝练,它具有程式性是将生活进行提炼创造出的完美的表达形式,它具有通俗性是将生活的原生态及地域文化融汇成独特的艺术品格。并在继承与发展的轨迹上延展开拓它的戏剧精神,使之这个古老又年轻的艺术依然活跃在中国现在的舞台上。因此,所谓“中国戏曲”其实是一个容共时与历时两种形态和多种所指于一体的复合名词。可见它包含内容的广泛,生命力的旺盛。戏曲既对应着现今依然活跃着的作为“国剧”的京剧艺术,还有各种地方戏曲。也包括着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宋金杂剧、宋元南戏、元明杂剧和明清传奇。就其发展而言,中国戏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创生,此后不断发展衍变的过程,我们大致可将这一历程简述为:创生(中国戏曲文化在创生阶段就有着多元化血统,它融合了歌舞杂耍、滑稽表演、说唱艺术于一体而形成了中国最早期的戏曲艺术)――到唐代的参军戏的初具规模――以“荆刘拜杀”为代表的南戏阶段――以“关马郑白”四大家为代表的元杂剧的勃兴阶段――文人士大夫的妙舞轻歌的明清传奇艺术的盛衰――地方戏的崛起和京剧艺术的闪亮登场。可以说它就像孕育生命一样,走出了自己的生活流程。中国戏曲的流迁衍变,始终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之中。同时它也是特定历史形态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多种中国传统作用下的结果。中国戏曲综合化程度之高,构成要素之复杂,孕育时间之漫长及其生命力之顽强,在世界戏剧文化史中是绝无仅有的。

那么就其共时形态来说,中国戏曲是现今中国至少300种以上戏曲门类的总称。这些剧种的界定主要缘于地方语言、音乐曲调和流布的地区来划分的。如川剧、汉剧、秦腔、黄梅戏、越剧、粤剧等;也有因民族而划分的如傣剧、白剧等。可见无论是从历史的深度还是现时的广度而言,更或民族文化的积淀,它足可以担当起“国粹”的称号,足以引起中国艺术工作者的重视。

二、中国戏曲艺术教育的现状

当然我们首先承认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它的峰谷时期。戏曲艺术在宋元时期作为社会唯一的一门综合化的艺术形式被推崇,并主宰着社会的欣赏和创作群,的确有着非常辉煌的时期。但是今天面对多重艺术元素的介入和多种传播方式的冲击,戏曲已经不是唯一的艺术样式了,而且明显在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着和时代不太和谐的地方。所以常听到有人议论今天的戏曲已经是沉积层艺术了。

据笔者所了解,现在除了地方戏曲学校外,涉及到戏曲教育的也就只有中国戏曲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就在这为数不多的几家中高校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和生源的问题也相继开设了影视文学,文化传播和影视导演学等系列的学科或方向,又进一步将戏曲艺术教育边缘化。在初级阶段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方面也没有注意到不同剧种的协调可持续性,有政策的倾向于京剧等大剧种的人才培养,而且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教学人员缺乏甚至层次不高,给下一批地人才教育和培养带来了新的难题和局限。

2008年初天津发起了“京剧进校园”的活动,在部分小学校园里开展京剧的普及教育活动。这本让人非常振奋的开始很快就带来了众多的疑惑和难题,天津电视台的财经报道中显赫的打出了这样的标题“京剧进校园能走多久”。从中我们也的确看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小学生的兴趣的耐久性、课程时间的安排、师资的来源,相关的高校教育中的戏曲艺术教育人员的培养问题接踵而来。

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有很多辉煌的时期,但今天的戏剧艺术是以什么样的姿态存在,它会以什么样的趋势继续走下去,谁能接手它继续传承下去,这是关系到戏曲这块瑰宝在今天这个年代怎样延续生命,怎样再创辉煌的重要问题。随着文化产业化主张的提出,使得我们很多的戏曲艺术工作者从靠政府吃饭的思想中醒悟过来。而且真正优秀的剧目,真正的生存途径必须是面对市场,面对观众的。这就形成了作者――作品――观众的三位一体的互动表现。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戏剧有更好的发展,怎样通过文化产业的赢利而加大戏曲教育和文化事业的投入,怎样通过人才的培养来创造新一代的表演者和懂得欣赏的观众群,从而重新架构戏曲艺术在众多艺术样式中的地位和在国人心中的地位。这些相继出现的诸多问题摆在了每一位戏剧工作者和艺术教育者面前。不同的剧种在今天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有的剧种随着时间和受众范围的缩小而渐渐萎缩甚至消亡;可是有的剧种不仅有了发展而且发展空间还相当广阔。这些现象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发现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在戏曲人才的选拔,戏曲人才的培养以及加大初高等教育的综合素养的培养从而营造新一代的欣赏群中入手,从继承这个角度探讨戏曲艺术这一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属性;从戏曲发展的角度切入研究其这一民族文化形式的内涵和诸多的戏剧元素;从戏曲的开拓上聚焦,研究这一文化艺术形式发展的文化积淀和它的内驱力。

三、戏曲艺术教育的拓展空间

从戏曲艺术形成的表演者、教学作品和观众的审美素养的三个主体性体现来看,我们认为哪个方面都少不了教育的立足先行。

1.戏曲知识的普及成为艺术素质培养的基础内容之一

很多人会想到或认为戏曲艺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会是戏曲艺术教育的第一步,笔者却不这样认为。戏曲艺术人才的培养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人们常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这样长期且艰苦的过程中才能练就艺人的唱、念、做、打的好功夫。而这程式性恰恰是戏曲的精华所在。戏曲艺术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门类,而且秉承了中国艺术传统中的写意性、虚拟性和程式性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绝不是一个十岁甚至更小的孩子能过理解和喜欢的内容。所以让孩子了解戏曲、喜欢戏曲、从而选择戏曲表演这是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在戏曲艺术教育的普及问题上,还应想到我们的教育要从兴趣入手。其实真正的戏曲艺术的熏陶和培养到也不一定要从成形的戏曲剧目或演出中获得。戏曲艺术既然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所包含的元素就有很多,其中的每一个点都可能成为孩子们的钟爱。比如,天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2008年赴德国演出的节目名为《小花旦》,该节目是从京剧表演中得到启发,利用京歌、脸谱和服装、以及角色行当中的“花旦”和“武生”的结合,在德国深受小朋友的欢迎,引起了超前的反响。

可以说,让京剧进小学校园是非常难得的想法和好的尝试。但是戏曲以什么样的形式进校园是非常关键的,难道说让四岁的孩子唱《秦香莲》就是真戏曲,让孩子唱京歌就不是吗?难道让孩子学着小翻、旋子、圆场、水袖就是真戏曲,让孩子穿上可爱的戏装舞蹈就不是吗?难道说把脸谱画在脸上是真戏曲,画在纸上就不是吗?难道说只有戏校里的老师教出来的才是戏曲,我们的美术老师、舞蹈老师教出来的就不是戏曲?我看,利用戏曲艺术中的某些元素来调动孩子的兴趣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让孩子喜欢上戏曲,能接受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发展戏曲和继承戏曲艺术的第一步。

2.戏曲人才的选拔应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人才选拔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到均衡不同剧种。中国的地方戏多达300多种,但在人才的选拔中非常明显的有所偏重,比如地方艺校在选拔学生的过程中会把条件较好的学生分到京剧等大剧种的班里。以至现在很多地方剧种发展不容乐观,这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面。

在选拔的过程中也应注意到文化素养的基础,戏曲人才的选拔可以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我们的戏曲教育是从孩童时代起的,练得是童子功,这种训练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以至成熟。今天的戏曲艺术教育依然秉承着“师造化”的传统,按照老师的一招一式摹仿训练,所谓特色也各成宗派。而且在戏班学习的孩子历来对于文化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关注,试想中国的戏曲艺术是在综合了多重技艺的基础上经过了几个世纪的研磨,集众多艺术元素和艺术家的心血一直顽强的走到了今天。是一块具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瑰宝,才以它夺目的色彩展示在世人面前。我们更应该为它不断的汲取营养,滋润成长。不能一味的取材而不丰富,把一份有内涵有意蕴的文化产品,变成机械的劳动和熟练功、架子活,那就是太可悲不过的事情了。

3.戏曲艺术教育方向要观注到专业技能和素质培养的双重领域

戏曲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戏曲艺术教育是两回事。前者说的是专业人才培养,后者则是专业人才和兴趣人才的双重效应。

对于戏曲专业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是有难度的。首先,戏曲艺术教育大多都停留在中等教育阶段,大部分以艺校或艺校升格后的大专结尾,专门培养戏曲艺术人员的高等院校少之又少,这就形成了宝塔形模式。其次像中国戏曲学院这样的院校每年培养的大学生能到地方艺校作老师的又更少。大多数老师可以说是产自院团的高职称人员或艺校的毕业生,形成了圈里转的状态,对于学生的突破、创新与交流形成了很大的阻碍。再次,综合性大学办戏曲艺术教育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生源紧缺:生源主要来自地方艺校,而地方艺校的优秀的毕业生都会选择专业培养院校;我们现在的戏曲团体还没有出现学历热的现象,大部分艺校毕业生毕业后直接进戏曲团体,没有就业和求学的压力和紧迫感,就业就又分散了一部分生源。其次地方艺校的学生由于长年的技术训练很难达到各省市规定的艺术类本科录取的分数线,又给不多的生源设置了一道障碍,能考上学的就更少了。生源少,投入大,久而久之办学就成了萎缩状态。甚至有的院校一想到这样的问题就对办戏曲艺术教育望而却步了。这些问题也都希望得到有关政策的关照和关注。才能让有志进修的戏曲人才顺利进入高等教育的环节。

但是戏曲艺术教育不仅仅限于专业教育,有很多成功的或良好的经验在各大院校开始尝试。比如,在文学类课程中开始中国戏曲史、戏曲唱词写作、戏曲舞台形态和导表演艺术体验这样的课程,让戏曲走入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始的过程中开始戏曲脸谱、戏曲身段、戏曲唱腔等课堂实训课,让艺术形式走进课堂,让高校学生和戏曲艺术零距离接触;组织学生进剧场现场观摩,真正体现戏曲艺术的综合化表演和全面的展示,体验剧场效果带来的巨大的震撼力;在高校社团文化中开展戏曲兴趣社团,并组织交流演出,培养新鲜感和实践参与的能力,让孩子走上舞台,变成为我的行为,增强主动性和荣耀感。这些对于戏曲艺术的普及教育都会起到巨大的推动力。

4.电视媒体等宣传形式的有效运用。

传统的人才选拔是通过求学的途径进行的,但随着多重媒体的介入我们近几年发现电视大赛不仅成为人们关注的喜闻乐见的演出形式,而且也间接的完成了人才选拔的结果。

第6篇

《新课标》中提出:音乐教学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之上,掌握和领会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文化、风格和气质,引领学生高层次的鉴赏音乐,丰富音乐文化知识,提高音乐艺术修养。同时也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用姊妹艺术形态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在认识和了解各种姊妹艺术过程中,使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独特表现力和音乐的审美经验体验得更加鲜明,把握得更加贴切。笔者从事戏曲进校园实践工作已有12个年头,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种种困扰,如:戏曲的时代烙印太深,脱离学生生活;学生对有些戏曲片段欣赏极度不感兴趣,一些较长的句子学生学起来非常困难并且乏味。在各种外来的、现代的艺木形式充斥着艺术殿堂的现代社会,戏歌无疑是戏曲进校园的一阵春风,它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在戏曲进校园过程中发挥着桥梁作用,拓宽了戏曲进课堂的渠道。

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所说:“音乐教育中的材料必须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及现代音乐三个方面来选择,但首先必须立足于本国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现行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中,戏曲戏歌的教学内容不少,如:第七册中的《采茶舞曲》、第八册中的《故乡是北京》、第九册中的现代京剧选段《打虎上山》、第十册中《京韵》、《我是中国人》《蛐蛐和蝈蝈》等。这些戏曲、戏歌学习内容在小学四、五年级音乐教材中,均占每册的12.5%。

由此可见,戏曲、戏歌音乐文化在基础音乐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也是基础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了解戏歌

戏歌是把戏曲唱腔和通俗歌曲相结合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内容表达了现代人的生活情感,歌曲旋律采用了戏曲艺术的风格,又含有当代的流行音乐元素。传统戏曲经过几百年的积淀,具有强烈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优美的旋律感动人心灵,而流行歌曲却是新时代人的宠儿,二者结合,自然相得益彰、风格独特。

1、准确定位优化教材

20世纪八十年代末,戏歌开始起步,九十年代中期形成一股热潮。拖腔的运用、装饰音的修饰、过门的参考、韵律的采纳都有着浓郁的戏味。如《故乡是北京》《说唱脸谱》是一些京味儿、戏味儿都很浓的歌曲作品。《前门情思大碗茶》以民间说唱京韵大鼓的基本音调为基础谱写的歌曲,行腔柔美、韵味十足。

小学音乐教学课程中,第九册的京剧欣赏《智取威虎山》选段和第十册第八课《京韵》,这两课仅局限于现代京剧和京韵大鼓。但事实上,笔者所在的浙江地区接触到的越剧、婺剧、黄梅戏等远比京剧和曲艺熟悉得多,因此从教学内容上分析,学生除了学习教材中的戏曲、戏歌知识外,地方戏曲、戏歌也是必不可少的,如第七册中的《采茶舞曲》有着鲜明的越剧上下句曲体结构的特征,是一首越剧歌曲。此外,还可以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教学活动,如《梁祝》《婺剧美名传四方》等。

因此,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每一句旋律都要用心地去感受体验并实践,范唱要演绎得生动传神。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找出课堂学习上的一切有利因素,例如:板眼、唱腔、伴奏乐器、音色、角色、旋律对比变化等。特别是一些唱腔中的韵腔,或高亢起伏、或委婉曲折,最能引起学生们的注意。教师要反复地给孩子们聆听鉴赏,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音乐要素,师生合作,共同领悟戏歌作品的精髓。

2、把握时代拓宽教材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一时期的戏歌有《刀马旦》《我的地盘》《北京一夜》《新贵妃醉酒》等,舞台风格、人物造型都有了变化,所表达的感情也不一样,上时期戏歌节奏舒缓、明朗、中速,而新时期戏歌节奏感强劲,而且深受青少年学生喜爱。

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优秀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参与戏曲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是一线教师的职责。这个过程中可能做不到完全让学生们接受和喜爱,但可以把流行通俗的元素贯穿于音乐课堂教学中,让有着中国民族特色的戏歌音乐和经典的戏曲艺术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不稳定因素,要因材施教,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变换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审美情趣和综合表现能力。

二、走进戏歌,精彩表现

吸收流行文化,永葆创新精神,是艺术得以延续的奥秘,同样也适用于戏曲艺术的发扬与传承。新程标准提倡学生在课堂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少一点填鸭式教学。因此,教师要以开放的视野,充分利用身边的音乐资源,遵循学生审美心理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开展戏歌教学活动,再把教学内容、难度进一步深入,引导学生探究传统戏曲艺术的独特内涵。

1、赏中品韵

第7篇

【论文摘 要】 西北艺术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种类丰富多彩,但西北地区的艺术教育存在着思想僵化、创新观念不足等问题;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艺术创新思维启发教育的重要性,借助古人传于后世的艺术品思索古人的创新意识,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辅助工具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开启心里巨大的创作空间,让受教育者在素质修养、能力提高的同时,永远保持着新鲜的创造活力。

一、西北艺术文化及其历史背景

西部地域辽阔,历史久远,是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积累了丰富的艺术审美经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艺术作品,形成了多样而璀璨的民族艺术文化。自古以来,由于西部地处边疆,外来文化多次传入中原,多民族格局及其纷繁复杂的民族关系一直深深影响着西部的文化传承,艺术文化多元并存。

1、西北艺术发展概述

(1)远古的艺术。西部黄河流域是彩陶的发祥地,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仰韶文化”时期,造就了质地细腻、造型浑厚的仰韶彩陶,这个时期的鱼纹、鸟纹图案造型已经非常生动多姿,作为图腾符号标识,取材于自然与社会生活,用于巫术祭祀等活动。甲骨文、金文作为书法艺术的起源也随之有了古朴的开端。

与此同时的音乐和舞蹈,从生产劳动的号子与动作中萌芽,在巫术祭祀活动中逐渐成熟。原始社会最初的文化交流形式就是由绘画图案与音乐舞蹈开启了人类的艺术审美意识。

(2)周秦汉唐的风采。周秦汉唐是中华民族最为辉煌时期,相应的艺术文化也达到后世很难逾越的高峰。这时期的艺术可谓百花齐放,盛世溢彩。四代建都于长安,活动范围位于现在中国的西北,是当时全球最为繁华的区域。自开创了丝绸之路之后,外传中华艺术文化,内染西方新鲜的文化气息,相互碰撞,交融,和谐并存。

在绘画艺术中,帛画、壁画、纸画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涌现出绘画各种素材的画家群体,绘画手段技术多样,不断推陈出新呈现个性特征明显、技术精湛的旷世佳作,让后人叹为观止。书法文字艺术也是最为丰富的时期,篆隶楷行草都已达到了书法艺术巅峰状态。随着各朝代的执政方针,儒、道、释等各种文化、宗教艺术题材的壁画、雕塑、建筑艺术也获得了全面发展。

音乐艺术方面,夏周有“八音”“五声”“十二律”的成就,继而春秋战国时期由公孙尼子所著的《乐记》开创了一套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秦汉时期盛行鼓吹乐,是汉族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的结合的艺术;舞蹈艺术也有很高的造诣,民间舞蹈和少数民族舞蹈同时盛行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视觉盛宴。隋唐的君主偏爱音乐歌舞,兼收并蓄了西部多种民族的音乐风格,规范乐部,使音乐艺术更系统、完整。

(3)宋元明清的衰退。随着宋元明清的迁都至中原、北方,政治文化中心也由西部转移到别处;交通也由单一的“丝绸之路”转为“郑和下西洋”海上运输,开拓了海上对外交流的先例;加之西部战乱频繁,自然环境恶劣,经济文化中心东移或北上,渐渐呈现出整体衰退的现象。

2、丰富多彩的西部艺术种类

(1)民间艺术与工艺装饰艺术。由于少数民族众多,而且边界线最广阔,所以西部的民俗文化是异常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种类繁多,吃、穿、住、行都是根据生活环境就地取材,使其具有艺术性,创造了普通生活的艺术品。工艺装饰方面其中包括金银工艺、陶瓷工艺、染织工艺、漆器工艺、家具工艺、还出现了木器、琉璃、编织等工艺也是十分精美。民间艺术有剪纸、雕刻、皮影、食品、刺绣、和民族服饰等,无不包含着各民族的艺术文化的精髓。

(2)书法艺术。从历朝历代的传碑来看,大多数汉唐及之前的都遗存在西部地区,西安的“碑林”、陕西关中地区的“汉唐十八陵”、蜀地的三国时期的石刻等等地方部分都保存完好,能清楚地欣赏到当时古人深厚的书法造诣。西部各少数民族也都创建了自己的文字,文字种类繁多,书写也别具特色。

(3)岩画壁画等绘画艺术。西北地区的各个角落分布着许多少数民族及外来民族的岩画和壁画的艺术结晶。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表现技法各异,内容基本上归纳为四方面:氏族图腾崇拜、巫术宗教仪式、平时生活情景、狩猎动态造型与场景。由远古新石器时期到清末,岩画壁画均有历史的痕迹,各有特色,各朝代绘画艺术的繁荣表现在了宗教壁画上。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便是其中的代表。自汉朝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画家逐渐开始由绢帛转用宣纸进行绘画,到唐时期已出现专攻人物、花鸟、山水等著名画家。

(4)雕塑艺术与建筑艺术。雕塑的设计与制作总是跟宗教有关,西北地区的石窟、墓葬遗址上千座,遗留的雕塑作品也成千上万,给后世进行考古等学术研究留下了可观的财富。西北的建筑由于民族众多,风俗习惯、信仰不同而各具特色,最典型的代表有蒙古包、陕北窑洞、关中民居、新疆民居等等。

(5)音乐戏曲艺术。由于少数民族语言和乐器的不同,各个地区有具有自己特色的唱腔,后来逐渐分为地方民歌和戏曲。从春秋的乐理的建立,到汉朝的相和歌出现,魏晋南北朝的《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等著名器乐独奏的优秀名作,再到隋唐十部乐的综合演艺,都在展现着古代西部的艺术辉煌的风貌。

视觉艺术是从横向来说,是对此时此景的综合表现,除此之外,还是对文化历史的记录。表现听觉的艺术门类由于事过境迁,逐渐丢失了各自的艺术语言,但是这些动态的时间性艺术形式,却被作为造型艺术的表现题材,静态地展示出来,在古代绘画、雕塑和传统工艺品中,留下了昔日辉煌的痕迹。

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等各方面的差异,我国西部与东部南部地方相比,已现出经济和艺术文化双落后的局面。

二、西北艺术文化教育现状

西部地区地域的长期封闭,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使西北人的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创新意识普遍薄弱的状态。

西安美术学院的李青教授在《西北民族艺术文化与西部大开发》一文也曾提到“西北地区的文化艺术在继承与创新方面曾有过突破性的发展,比如60年代‘长安画派’兴起,70年代末‘丝路花雨’的创作,以及当代‘西部文学’的热潮等,但从当前的普遍现状来看,西北文化艺术界依然面临着一个继承与创新的难题。西北地区文化积淀深厚,但传承多于创新,对传统文化的满足感,造成了西北人对艺术创新的漠视。对于传统文化,西北人有着单一的思维定势,墨守传统文化的固有模式,难以以客观的态度去认识传统文化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真谛。这种定式思维和封闭心态,只能消减西北人的创造力,使其与开放的现代社会产生一定的距离。对当代西北文化艺术界来说,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价值开拓和合理转型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西北艺术教育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同时,应避免思想僵化,只埋头苦读,不思考创新,在学习古人的艺术品的同时,也要借助他们传于后世的艺术品思索古人的创新意识,这个恰恰是现在西北艺术教育紧缺的一种意识。

三、艺术创新思维启发教育的重要性

1、什么是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国家教育部培养21世纪优秀人才的首要条件。许多研究者对创新思维都有自己的定论,笔者认为创新思维是一种先“破”后“立”的发散性的活跃思维方式,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式,不按照常理思考问题,具有从归纳总结中求异的反逻辑的特性。 转贴于

2、艺术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的真正任务不是压抑情感,而是使这些情感得到升华并进入有利于社会的途径和渠道。

传统的艺术史主要介绍是精华的艺术品,中国古代艺术品在早期多是匠人的产品,其无独立的思想和人格,要制作或雕刻的主题,是已经规定好的,代表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的主流,但在技术上可以发挥创新思维,例如汉代的长信宫灯,其工艺造型和实用功能完美结合,让世人惊叹汉代工艺设计师精湛的工艺技术和丰富的想象力。这种工艺造型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结合,创新思维是占必不可少的位置,如果灯就是灯的传统造型,人像就是人像的工艺装饰作用,那世界的艺术史上就缺少了许多意外的惊喜,这种前人给我们经验可以与艺术院校教授艺术课程相结合,在介绍了艺术的发展史和各种艺术的背景文化,联系当今时代的潮流,开拓思路,进行创新思维,对提高艺术修养和激发艺术创作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艺术创新思维的锻炼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维克多?洛温菲尔德(Viktor Lowenfeld)在他的著述《创造性思维的发展》(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中认为艺术教育的任务“既不是艺术本身,又不是艺术作品,也不是审美体验。而是儿童,通过艺术教育,他们将越来越富有创造力,越来越思维敏捷,他们将在任何可能适应的环境中运用他们的艺术经验”。洛温菲尔德着眼于保护孩子们对于创造的自信心。他谴责现代教育阻碍孩子们天生能力的发挥,相信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训练教师,使得他们成为孩子发展的欣赏者从而改善局面。

教育者应该从成年的丰富的阅历提取适合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锻炼,培养受教育者的自信心,不惧风险,敢于质疑,敢于尝试。为培养创造力而教授艺术。

包毫斯做了创新思维锻炼的典型先例,进行教育改革,影响最大的课程是著名的“基础课程”。学生入学后6个月的试读期间所学习的就是这种“基础课程”,设置这类课程的目的是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对自然材料的理解力,在让学生熟悉材料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对材料进行创造性尝试。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创新思维教育,首先要时刻更新自己的艺术教育观念,从传统的艺术教育观念中转变,吸取创新理论新知识,与时俱进,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并且尊重受教育者的情感、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欲求。

4、点击艺术创新思维的火花

艺术和科学不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步”,有的只是变化,在艺术道路上每走一步都要失去一些东西,同时也得到一些东西。每一种见解都要重视,有多少人,艺术就应该有多少思维方式。艺术可以开发社会中的个体天性,也是表达、思考以及同他人广泛交流的一个载体。培养受教育者自我有限的兴趣,点击无限的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开发了受教育者的另一番新天地。

个人在艺术上的表达也是感情的流露,随着受教育者的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感情和认知能力也在变化。教育者在创新启发性教育中观察他们的变化,注重他们的表达。不同的年龄段的受教育者有其特定的绘画符号、表达方式和语言,了解他们的这些变化,及时给予受教育者创作方式的引导、创作材料的补充和扩大艺术视觉表现形式的欣赏范围,开发个人更为广阔深邃的创作天地。采取鼓励大于批评的方式让孩子保持着真善美美好的情感。

四、西部艺术教育的发展与民族素质

在西方教育界,从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艺术教育到现代W?德韦恩?格里尔(W.Dwaine Greer)使用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简称DBAE),其教育史中各个阶段进行了对艺术教育的精细剖析和研究,认为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等能力的重中之重。艺术课形式的单一短时期看不出有任何弊端,实际上却会延伸到学生在各学科方面缺乏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道德素质的缺憾。让受教育者认识真善美,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需要西北教育工作者开发自身的眼界与思路和开拓再创造的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辅助工具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开启心里巨大的创作空间。

创作中独立的思考将帮助孩子们自己处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论感情上的还是理智上的。艺术创作通过对美的理解曾经被认为是培养良好道德、美好感情的途径,20世纪中期又增添了培养完美人格即健康理智的新内涵。新一代教育家都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怎样能使艺术创新思维在年轻人的生活中生根成长?西北艺术教育者所做的取决于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在20世纪,艺术创造有助于个人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好的本质,最后与心灵健康相联系,创造性就是它的一个标志。在已经进入21世纪的教育中,我们西部艺术教育者应该继承前人宝贵的教育经验,在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时机下,充分利用丰富的艺术资源与历史背景,进行受教育者创新思维的培养锻炼,尤其在艺术教育中,潜意识地影响学生的创作生涯,让受教育者在素质修养、能力提高的同时,永远保持着新鲜的创造活力。

参考文献

[1] (美)布朗(AuriceBrowu),科赞尼克(Dlana Korzenlk) [M].马壮寰译.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3.

[2] (美)艾迪斯(Stophen Addlss),埃里克森(Marry Erlckson)[M].宋献春,伍桂红译.艺术史与艺术教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0.

第8篇

【论文摘要】西北艺术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种类丰富多彩,但西北地区的艺术教育存在着思想僵化、创新观念不足等问题;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艺术创新思维启发教育的重要性,借助古人传于后世的艺术品思索古人的创新意识,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辅助工具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开启心里巨大的创作空间,让受教育者在素质修养、能力提高的同时,永远保持着新鲜的创造活力。

一、西北艺术文化及其历史背景

西部地域辽阔,历史久远,是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积累了丰富的艺术审美经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艺术作品,形成了多样而璀璨的民族艺术文化。自古以来,由于西部地处边疆,外来文化多次传入中原,多民族格局及其纷繁复杂的民族关系一直深深影响着西部的文化传承,艺术文化多元并存。

1、西北艺术发展概述

(1)远古的艺术。西部黄河流域是彩陶的发祥地,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仰韶文化”时期,造就了质地细腻、造型浑厚的仰韶彩陶,这个时期的鱼纹、鸟纹图案造型已经非常生动多姿,作为图腾符号标识,取材于自然与社会生活,用于巫术祭祀等活动。甲骨文、金文作为书法艺术的起源也随之有了古朴的开端。

与此同时的音乐和舞蹈,从生产劳动的号子与动作中萌芽,在巫术祭祀活动中逐渐成熟。原始社会最初的文化交流形式就是由绘画图案与音乐舞蹈开启了人类的艺术审美意识。

(2)周秦汉唐的风采。周秦汉唐是中华民族最为辉煌时期,相应的艺术文化也达到后世很难逾越的高峰。这时期的艺术可谓百花齐放,盛世溢彩。四代建都于长安,活动范围位于现在中国的西北,是当时全球最为繁华的区域。自开创了丝绸之路之后,外传中华艺术文化,内染西方新鲜的文化气息,相互碰撞,交融,和谐并存。

在绘画艺术中,帛画、壁画、纸画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涌现出绘画各种素材的画家群体,绘画手段技术多样,不断推陈出新呈现个性特征明显、技术精湛的旷世佳作,让后人叹为观止。书法文字艺术也是最为丰富的时期,篆隶楷行草都已达到了书法艺术巅峰状态。随着各朝代的执政方针,儒、道、释等各种文化、宗教艺术题材的壁画、雕塑、建筑艺术也获得了全面发展。

音乐艺术方面,夏周有“八音”“五声”“十二律”的成就,继而春秋战国时期由公孙尼子所著的《乐记》开创了一套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秦汉时期盛行鼓吹乐,是汉族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的结合的艺术;舞蹈艺术也有很高的造诣,民间舞蹈和少数民族舞蹈同时盛行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视觉盛宴。隋唐的君主偏爱音乐歌舞,兼收并蓄了西部多种民族的音乐风格,规范乐部,使音乐艺术更系统、完整。

(3)宋元明清的衰退。随着宋元明清的迁都至中原、北方,政治文化中心也由西部转移到别处;交通也由单一的“丝绸之路”转为“郑和下西洋”海上运输,开拓了海上对外交流的先例;加之西部战乱频繁,自然环境恶劣,经济文化中心东移或北上,渐渐呈现出整体衰退的现象。

2、丰富多彩的西部艺术种类

(1)民间艺术与工艺装饰艺术。由于少数民族众多,而且边界线最广阔,所以西部的民俗文化是异常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种类繁多,吃、穿、住、行都是根据生活环境就地取材,使其具有艺术性,创造了普通生活的艺术品。工艺装饰方面其中包括金银工艺、陶瓷工艺、染织工艺、漆器工艺、家具工艺、还出现了木器、琉璃、编织等工艺也是十分精美。民间艺术有剪纸、雕刻、皮影、食品、刺绣、和民族服饰等,无不包含着各民族的艺术文化的精髓。

(2)书法艺术。从历朝历代的传碑来看,大多数汉唐及之前的都遗存在西部地区,西安的“碑林”、陕西关中地区的“汉唐十八陵”、蜀地的三国时期的石刻等等地方部分都保存完好,能清楚地欣赏到当时古人深厚的书法造诣。西部各少数民族也都创建了自己的文字,文字种类繁多,书写也别具特色。

(3)岩画壁画等绘画艺术。西北地区的各个角落分布着许多少数民族及外来民族的岩画和壁画的艺术结晶。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表现技法各异,内容基本上归纳为四方面:氏族图腾崇拜、巫术宗教仪式、平时生活情景、狩猎动态造型与场景。由远古新石器时期到清末,岩画壁画均有历史的痕迹,各有特色,各朝代绘画艺术的繁荣表现在了宗教壁画上。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便是其中的代表。自汉朝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画家逐渐开始由绢帛转用宣纸进行绘画,到唐时期已出现专攻人物、花鸟、山水等著名画家。

(4)雕塑艺术与建筑艺术。雕塑的设计与制作总是跟宗教有关,西北地区的石窟、墓葬遗址上千座,遗留的雕塑作品也成千上万,给后世进行考古等学术研究留下了可观的财富。西北的建筑由于民族众多,风俗习惯、信仰不同而各具特色,最典型的代表有蒙古包、陕北窑洞、关中民居、新疆民居等等。

(5)音乐戏曲艺术。由于少数民族语言和乐器的不同,各个地区有具有自己特色的唱腔,后来逐渐分为地方民歌和戏曲。从春秋的乐理的建立,到汉朝的相和歌出现,魏晋南北朝的《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等著名器乐独奏的优秀名作,再到隋唐十部乐的综合演艺,都在展现着古代西部的艺术辉煌的风貌。

视觉艺术是从横向来说,是对此时此景的综合表现,除此之外,还是对文化历史的记录。表现听觉的艺术门类由于事过境迁,逐渐丢失了各自的艺术语言,但是这些动态的时间性艺术形式,却被作为造型艺术的表现题材,静态地展示出来,在古代绘画、雕塑和传统工艺品中,留下了昔日辉煌的痕迹。

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等各方面的差异,我国西部与东部南部地方相比,已现出经济和艺术文化双落后的局面。

二、西北艺术文化教育现状

西部地区地域的长期封闭,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使西北人的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创新意识普遍薄弱的状态。

西安美术学院的李青教授在《西北民族艺术文化与西部大开发》一文也曾提到“西北地区的文化艺术在继承与创新方面曾有过突破性的发展,比如60年代‘长安画派’兴起,70年代末‘丝路花雨’的创作,以及当代‘西部文学’的热潮等,但从当前的普遍现状来看,西北文化艺术界依然面临着一个继承与创新的难题。西北地区文化积淀深厚,但传承多于创新,对传统文化的满足感,造成了西北人对艺术创新的漠视。对于传统文化,西北人有着单一的思维定势,墨守传统文化的固有模式,难以以客观的态度去认识传统文化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真谛。这种定式思维和封闭心态,只能消减西北人的创造力,使其与开放的现代社会产生一定的距离。对当代西北文化艺术界来说,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价值开拓和合理转型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西北艺术教育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同时,应避免思想僵化,只埋头苦读,不思考创新,在学习古人的艺术品的同时,也要借助他们传于后世的艺术品思索古人的创新意识,这个恰恰是现在西北艺术教育紧缺的一种意识。

三、艺术创新思维启发教育的重要性

1、什么是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国家教育部培养21世纪优秀人才的首要条件。许多研究者对创新思维都有自己的定论,笔者认为创新思维是一种先“破”后“立”的发散性的活跃思维方式,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式,不按照常理思考问题,具有从归纳总结中求异的反逻辑的特性。

2、艺术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的真正任务不是压抑情感,而是使这些情感得到升华并进入有利于社会的途径和渠道。

传统的艺术史主要介绍是精华的艺术品,中国古代艺术品在早期多是匠人的产品,其无独立的思想和人格,要制作或雕刻的主题,是已经规定好的,代表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的主流,但在技术上可以发挥创新思维,例如汉代的长信宫灯,其工艺造型和实用功能完美结合,让世人惊叹汉代工艺设计师精湛的工艺技术和丰富的想象力。这种工艺造型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结合,创新思维是占必不可少的位置,如果灯就是灯的传统造型,人像就是人像的工艺装饰作用,那世界的艺术史上就缺少了许多意外的惊喜,这种前人给我们经验可以与艺术院校教授艺术课程相结合,在介绍了艺术的发展史和各种艺术的背景文化,联系当今时代的潮流,开拓思路,进行创新思维,对提高艺术修养和激发艺术创作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艺术创新思维的锻炼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维克多?洛温菲尔德(viktorlowenfeld)在他的著述《创造性思维的发展》(creativeandmentalgrowth)中认为艺术教育的任务“既不是艺术本身,又不是艺术作品,也不是审美体验。而是儿童,通过艺术教育,他们将越来越富有创造力,越来越思维敏捷,他们将在任何可能适应的环境中运用他们的艺术经验”。洛温菲尔德着眼于保护孩子们对于创造的自信心。他谴责现代教育阻碍孩子们天生能力的发挥,相信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训练教师,使得他们成为孩子发展的欣赏者从而改善局面。

教育者应该从成年的丰富的阅历提取适合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锻炼,培养受教育者的自信心,不惧风险,敢于质疑,敢于尝试。为培养创造力而教授艺术。

包毫斯做了创新思维锻炼的典型先例,进行教育改革,影响最大的课程是著名的“基础课程”。学生入学后6个月的试读期间所学习的就是这种“基础课程”,设置这类课程的目的是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对自然材料的理解力,在让学生熟悉材料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对材料进行创造性尝试。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创新思维教育,首先要时刻更新自己的艺术教育观念,从传统的艺术教育观念中转变,吸取创新理论新知识,与时俱进,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并且尊重受教育者的情感、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欲求。

4、点击艺术创新思维的火花

艺术和科学不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步”,有的只是变化,在艺术道路上每走一步都要失去一些东西,同时也得到一些东西。每一种见解都要重视,有多少人,艺术就应该有多少思维方式。艺术可以开发社会中的个体天性,也是表达、思考以及同他人广泛交流的一个载体。培养受教育者自我有限的兴趣,点击无限的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开发了受教育者的另一番新天地。

个人在艺术上的表达也是感情的流露,随着受教育者的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感情和认知能力也在变化。教育者在创新启发性教育中观察他们的变化,注重他们的表达。不同的年龄段的受教育者有其特定的绘画符号、表达方式和语言,了解他们的这些变化,及时给予受教育者创作方式的引导、创作材料的补充和扩大艺术视觉表现形式的欣赏范围,开发个人更为广阔深邃的创作天地。采取鼓励大于批评的方式让孩子保持着真善美美好的情感。

四、西部艺术教育的发展与民族素质

在西方教育界,从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艺术教育到现代w?德韦恩?格里尔(w.dwainegreer)使用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discipline-basedarteducation,简称dbae),其教育史中各个阶段进行了对艺术教育的精细剖析和研究,认为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等能力的重中之重。艺术课形式的单一短时期看不出有任何弊端,实际上却会延伸到学生在各学科方面缺乏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道德素质的缺憾。让受教育者认识真善美,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需要西北教育工作者开发自身的眼界与思路和开拓再创造的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辅助工具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开启心里巨大的创作空间。

创作中独立的思考将帮助孩子们自己处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论感情上的还是理智上的。艺术创作通过对美的理解曾经被认为是培养良好道德、美好感情的途径,20世纪中期又增添了培养完美人格即健康理智的新内涵。新一代教育家都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怎样能使艺术创新思维在年轻人的生活中生根成长?西北艺术教育者所做的取决于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在20世纪,艺术创造有助于个人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好的本质,最后与心灵健康相联系,创造性就是它的一个标志。在已经进入21世纪的教育中,我们西部艺术教育者应该继承前人宝贵的教育经验,在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时机下,充分利用丰富的艺术资源与历史背景,进行受教育者创新思维的培养锻炼,尤其在艺术教育中,潜意识地影响学生的创作生涯,让受教育者在素质修养、能力提高的同时,永远保持着新鲜的创造活力。

【参考文献】

[1](美)布朗(auricebrowu),科赞尼克(dlanakorzenlk)[m].马壮寰译.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3.

[2](美)艾迪斯(stophenaddlss),埃里克森(marryerlckson)[m].宋献春,伍桂红译.艺术史与艺术教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0.

第9篇

在我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二十年中,对艺术教育的种种现象,使我产生了很多感想。前几年教育界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时,原以为艺术教育可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了,可是事实上应试教育却更加严重。孩子从小穿衣、洗脸家长都包了,有80%的孩子不叠被子,不洗袜子衣服。小孩子不接触外界,缺少人际交往,更别说是亲近和走进大自然了。小孩学的都是家长认为高考有用的,这个现象导致从小教育中学生缺少动手能力,动脑能力,缺乏想象能力,更缺少了艺术修养的教育。以前家里盛饭的第一碗是递到家中最年长者的手中,可现在要先给家里‘未来的大学生’。

古老礼仪之帮的美德和修养一点一点的丢失。各种现象证明,中国艺术教育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是有差距的。截止今天西北大部分人都没接触过艺术教育,如果有那个画家在这边举办画展和书展,也是十几个上过美术专业或是业余喜欢画画写字的爱好者来看看,远没有商场和超市热闹。最冷清的地方莫过于画展和书展了。有时觉得搞艺术是一件寂寞的事,但当众多的人没有艺术修养时,又多么想美育可以拯救这些无知和粗俗呢?但每一步都会很艰难,一个美术教育者的力量是多么渺小,根本不可能成为救世主。

今天西北各学校的艺术教育有以下几种形式:①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②美术专业考生;③初中开设绘画课和欣赏课;④小学绘画课和幼儿绘画等形式的教育办法。那么在这些教育中是否完成了艺术教育的目的和尽到艺术教育的责任了呢?在西北从教的二十多年中我觉得艺术教育者正真是一个比较尴尬的角色。开艺术欣赏课是学校看得起你,因为这个课历来是可有可无的,说不定哪一天就会被主课教师要去复习要考的课目。爱学的学生还听,不爱学的,就连课本都不知丢那了。2005年2月6日曾在央视看过我国高端访问,专访卢浮宫馆长亨利?卢雷卡特,这个馆长的话对我触动很大,他说他是在卢浮宫跑出跑进玩大的,卢浮宫的门票不但不贵,而且针对不同的人群有很大优惠政策,十八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美术专业学生、失业人员、残疾人士及陪伴者均可享受免票待遇。他们的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观看油画、雕塑。他们上小学、中学时,在老师的带领下再次观看欣赏这些顶级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一定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珍藏,洗涤他们、净化他们,使他们举手投足间都是坦荡和优雅,他们增长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艺术修养。亨利?卢雷卡特馆长说:“这些孩子听懂了下次要带着父母来,要把自己学的知识再讲给父母听,要让没文化的父母受一次艺术熏陶和教育。”很羡慕他们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和教育的方式。而我们的艺术课又显得似有似无,高考不考的好像学了就吃亏,尽管讲欣赏课的教师是很卖力的,自己掏钱把课本上的欣赏图片放大,要么制作成课件。想尽一切办法引起他们的注意,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在上民间艺术这一课时好多老师都在民间收藏布老虎、皮影、绣花鞋、鞋垫、荷包,上课时大包小包的带入课堂,目的是有效度过四十五分钟。要不然学生认为不考不学,家长认为不考不学、文化课教师认为不考可以不学。

上艺术课的教师多尴尬,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再不用心,就没有立足之地。这么多年别人不知道,学艺术的人不会不知艺术在一个人健康全面的发展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这都是实实在在的。一个搞艺术的人,对事物的感受是真切的,也是发自内心的。只有在讲授中,心灵又被古今中外大师的精神感染着、激励着,也常动情把自己的感受和激情抒发在课堂上,也始终坚信艺术之路艰辛,由于热爱却能走下去。

这几年各大院校、普通院校、私立学校对艺术考生实行扩招政策,这样发展下去可以说是恶性循环。在西北考高中考不上的学生出于无奈,为了将来有个出路就选择了艺术之路,这些学生在初中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本就没有绘画基础,同时也对绘画不感兴趣,尽然都选学了美术,目的就是美术考生录取分数低,容易考上美术院校,这样就形成学习不好的就学美术。这些现象都把艺术教育者推向一个更为尴尬更加艰辛的教育之路。这也无形间似乎应证了“学美术的都是学习不好的”这个有知之士之间的“传说”。

以前学美术还是学音乐都是特别喜欢才去学,这个学就是主动学习,热爱学的也就起劲,学的主动,教的也就轻松。可现在学的人很无奈,教的人更可怜。比如一个成角透视、一个平行透视讲了十几次照样画错,然后在进行无数次的示范,换个角度照样不会,就这样也不能发火,还要耐心加爱心的去讲,把一个个因为考不上重点高中的学生都招在艺体组美术班学习绘画艺术,我一直认为是天方夜谭的事。所有在心中遐想已久的浪漫、崇高、完美甚至诗意的种种片段如水气在河西沙漠的烈日下迅速蒸发。

静下来思考不能不被重视就放弃自己的热爱和追求,山谷中的幽兰不因为没有人看见它的美丽而不开放。有时想是不是自己选错了职业,又选错了专业呢?但热爱艺术的情感是无法克制的,它带给人一种触及心灵的更加深刻的东西,每每使人无法割舍。心灵也被古今中外优秀的大师们洗涤着,影响着,也学会从其他角度去看问题。西方本质主义教育家艾斯纳和格内尔认为,美术是人类文化和实践极其特殊的一面,人类美术的能力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教育的结果”。从他的观点出发,去了解这些学习差的却选择了学艺术学生。了解学生,懂他们的心声,这个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兰州七十七岁的美术教授今明先生在和我们这几个美术同行座谈时讲了个十九层地狱的故事:“一个人干了很多坏事,死后被阎王爷带入十八层地域,牛头马面押着他到了十八层,看到地狱的干过坏事的有的被下油锅、有的在烈火中烧着、有的在刀刃上行走。看得这些场面他追悔莫及。痛恨的跺脚自己干坏事太多才会被打入最低一层来受罪,这一跺脚不要紧就听见他的脚下有人说话,你跺什么跺,弄我们一身的土。听到下面有人说话,此人吓了一跳,说在上面听说地狱最底最深的一层是十八层,怎么还有第十九层?下面是些什么人?阎王喝道:是一些误人子弟的教书先生。”虽然不知道这个故事是老先生创造的还是书上看的,可以看出教师的确不能误人子弟。随着对教育的进一步理解,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最重要的是找到了从事艺术背后所蕴涵的精神。我一直以那些古今中外艺术大师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勇敢迎接各种各样的的挑战,也用一种平常心去面对诸多的尴尬事。人们常说学美术的学习不好,没文化,为了这句话我们也要争口气.古罗马爱比可泰德在《沉思录》里说:虽然分配给我们什么角色我们无法控制,但尽力扮演好赋予我们的角色,且不要对此有所抱怨,这是我们的责任。无论处于什么位置、什么环境,都尽可能把戏演得尽善尽美。如果注定你是个读者,那就好好阅读吧;如果你注定是个作家,那就好好写作吧”那么已经注定你是一名美术教师,那就好好教好美术吧。

西北初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可以说是小副科,大环境已注定它存在的次要性,每个中学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考入重点高中。每个小学又希望自己的学生考入重点初中。由此艺术就是没时间教育。从事美术教育这么多年,我认为学画可以开发智力,锻炼动手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动手和艺术欣赏相结合就给孩子打开第三只眼睛。而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复杂的精神活动,是学生在看得美的作品过程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好的过程。它对于提高人的艺术素养,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有重要的意义。艺术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所谓情趣,就是情感和意趣。美学家认为情趣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深刻的美感,心理学家认为它是一种高级能力,是一种实践智慧。

从美术陶冶情操这方面看;主要体现在对优秀作品的欣赏,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激发人去追求一种更新更好、更美的生活热望,形成一种蓬勃向上的人格力量。

美术欣赏对于开阔人的视野,扩大人的知识领域的作用体现在,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欣赏可以形象的接触到个人生活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和生动丰富的知识,它比文字更加直观,更加爽心悦目。高尔基说:“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