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4 04:23: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情绪控制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问题的提出
2000年2月1日,同志在教育问题的谈话中,特别强调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他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新时期,全社会都认识到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现在教育和教师成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使教师感到莫大的欣慰。“为人师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职业有数不清的赞美之词。各种耀眼“光环包裹下的教师,集各种角色的要求于一身,被推到了至高、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但是教师也是人,不是神。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和其他人一样有各种各样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物质财富变得越来越丰富,教师在物质上的需要基本得到保障。教师的精神需要也是不可忽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精神需要得到满足的标志之一。现在教师角色也不容易,面临的压力很多、很大。特别是中学教师,繁重的工作量;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增加,中学生的个性凸出和不那么顺从:社会、家庭要求有较高的教育质量:老师自身不断需要更新知识、接受继续教育等各种压力。面对这样多的压力,教师的心理健康吗?教师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了吗?那么现在的中学教师怎样才能成功应对这样的压力呢?怎样才能快速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呢?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办法就是运用情绪的功能。
二、什么是情绪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里的情是指狭义的爱情而言。其实,各种情绪,例如喜悦、愤怒、悲哀、恐惧、苦恼、烦闷、赞叹等等,人们都有过切身的体验。设想一下,如果你可以思考和行动,却没有感觉,生活将会怎样?你是否愿意不再体验到恐惧的感觉,但同时也不得失去爱人热吻的激情的能力?你是否乐于以放弃欢乐为代价去远离悲伤?这些都与我们所说的情绪的功能有关,那什么是情绪呢?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研究者对情绪有不同的定义,也许你认为情绪只是一种感觉——“我感到快乐”或“我觉得悲伤”。但是当代外国的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一种躯体和精神上的复杂的变化模式,包括生理唤醒、感觉、认知过程以及行为反应,对个人知觉到的独特处境的反应。而我国的心理学家人为情绪不同于认知,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是反映事物或事物的属性极其联系和关系,情绪不是反映活动,情绪是人对反映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情绪总是或隐或现地有行为表现,情绪总是由某种刺激所引起的。因此我国的研究者把情绪定义为人对待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它包括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外国的心理学家,还是我国的心理研究者,虽然对情绪的定义有所不同,但都赞同情绪反映个体与环境关系的持续变化。美国心理学家lazarus认为当个体经历某个重大的生活事件时,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就会成为情绪的一个来源,因而,情绪历程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体内部或大脑内部进行理解,而应该在个体与其所评价的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理解,经历某种情绪,无论是以原始的知觉形式,还是以某个较高级的区分符号的进程,个体都必须进行认知评价,所以,认知评价是情绪的必要的前提条件。这样情绪就是关于人和环境的关系,不良情绪和积极情绪。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特别是我们的中学教师面对特殊环境,因工作的需要,教师必须利用情绪的动机去反应日常生活中适应冲突的目标,去认识和评价日常生活中的冲突事件,表现教师角色积极情绪,控制不良的情绪。从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中学教师的不良情绪表现及控制
当今社会教育改革萵潮迭起,在教育的理想和现实的挤压下,中学教师往往处于种种困惑和压力之中。中学教师和大家一样,在各方面的影响下,在经受各种复杂纷纭的压力刺激之后,便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这样一定会影响教师对职业的追求,同时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而教师的职业是个特殊的职业,中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具有多情的、叛离的中学生,他们要用自己的工作去塑造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或者说是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影响他们的人生。也就是说中学教师是用心灵塑造心灵,这个工作肯定没有一成不变的操作程序,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在塑造他人健康心灵之前。教师自身的心灵必须是健康的,只有健康的心灵才能给他人心灵带来健康。那么教师想要建立健康的心理,就必须对教师面临的不良情绪进行控制。
(一)中学教师不良情绪的表现
1对工作的冷漠
是指教师表现出对事无动于衷,对学生热爱不起来,对自己的职业缺乏兴趣,对付应对,得过且过,对周围人缺少感情,工作平庸。造成现代中学教师对工作的冷漠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饱受病痛的折磨,有的是自己家庭的不幸,但是大多数教师这方面的消极情绪是由于现在教师地位引起的。现在教师的职业要求很高,而教师的社会地位却不高,更不要说现在的中学教师,因为现在基础教育改革基本上还是在理论上进行,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应试教育主宰整个基础教育事业。中学教师只是一个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工具,只要你的学生分数高,你就有成就感,你的职称就很快地上升,你就会一下走红,不用你去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如何培养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这样面对一样的学生,成年累月地讲相同的知识,有谁对自己的工作有热情呢?
2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急躁的情绪体验
这指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论大小事都急三忙四的,坐不住,站不稳。遇到棘手的问题,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这样的情况引起的原因主要是:现在的中学生个性变化很快,由于独生子女,家里的父母昵爱,在学校生活中不会谦让,经常会在班级中打架:还有的在家里没做过事,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躲避,不要说刻苦专研。面对这样的现实就会表现出急躁的情绪。3在生活中变得消沉
这是指在经受长期的压力之后,变得灰心、失望、退缩的一种不良的情绪表现。这种情绪和行为对中学教师是极其有害的,不仅会伤害教师的心灵,还会使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懊丧,消灭他们天生无暇的心灵。在生活中。每个人都要遇到失败,遇到压力,有这种消极的情绪是正常的,没有才值得可怜。现在关键是有了不良情绪如何控制,
(二)教师对自己不良情绪的控制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可以采用问题指向的应对策略来应对消极情绪,及对引起不良情绪的刺激源进行认知分析。所以教师要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就要深刻反思,对现在的教育制度有清醒的认识。不要无视社会和教育的进步,否定科学和现代教育的价值。在信息网络时代,我们不可固守,也不能盲从,要以积极的心态主动适应,要吸收各种文化思潮的养分,不断革新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认识了情绪的刺激源,同时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调节你的不良情绪,还要从加强自身修养开始,你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提高自身的修养水平。一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只有正确的人生态度,才能有祟高、美好的积极情绪。当你把人生观作为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时,你的情绪就会服从于事业,并且能在挫折打击面前不失意,在困难失败面前不消极,真正做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二是加强学习。通过学习,提高自己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克服处事偏激的毛病。三是学会大度,遇事能容。中国有句老话:“将军肚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让自己做宽宏大度的“将军”、“宰相,,就不至于对一些小事耿耿于怀。大度、豁达是你保持稳定、快乐情绪的源泉。善于调节你的消极情绪,还要掌握正确的调节方法。1、宣泄调节。找你信任的特别是心胸开阔、性格开朗的知心朋友倾吐自己的心理压力,心中不快等,听取他们的开导,缓冲一下自己失衡的心理,以取得心理上的共鸣,获得感情上的慰籍,以便摆脱沉重的消极情绪。2、兴趁调节。兴趣可使你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激起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你若能培养出诸如读书、游泳和打球、书法等兴趣,你就会在参与追求中冲淡和忘却心中的烦恼,就会感到生活的美好,天地的宽广,个人的一点挫折实在算不了什么。
如何进行语文复习才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有利于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呢?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是能妥当地安排好语文复习的,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认为复习不复习一个样,随意复习,连考试范围,有多少个知识点都不闻不问。
方法:为了赶进度,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堂堂填,天天灌,学生无暇动脑与动手;复习无计划,见到什么复习什么;只练不讲评,公布答案就完事。
资料:滥发资料,整天做练习,消化不良。
时间:为赶进度“开快车”,煮“夹生饭”;“老牛拖破车”,考试日期到了还未复习完一个循环;无计划无目的,听其自然,复习到哪里算哪里。
二、控制论及其核心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曾说过,所谓控制就是“根据过去操作情况去调整未来的行为”。控制论的核心是反馈原理。“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控制”。人们要实现主客观世界的有机统一,就得有意识地对反馈信息进行自我调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反馈信息主要是通过评价发生的,并进而提出了诊断性评价(学生入学时对学生的认识和情感评价)、形成性评价(在课程编制、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使用系统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对整个教学过程所取得的较大成果进行更为全面的评定)。通过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转换,形成“螺旋式”反馈信息网,教学信息能够及时反馈调节,教学不断向最优化发展。
三、高考语文复习中的控制思想
将控制论思想运用到高考语文复习中,就是要随时通过反馈来掌握复习现状与目标间的距离,以达到教学目的的最优化。为此,在复习过程中,应经常搜集学生对复习内容、方法的看法,可采用个别谈话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以便及时调整复习节奏、方法等。
传统的语文复习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安排学生做练习的单向信息传递的过程,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觉得语文复习不复习一个样。如图一:
定向讲知识(师)做练习(生)讲评(师)
而采用反馈式复习,则有助于教学双方充分的信息反馈,能使学生从被动的接收状态转变为富于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便形成能力,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如图二:
(附图{图})
四、教学实践
根据反馈原理,要实现语文复习过程的最优化,就必须对复习信息实行目标控制、结构控制和数量质量控制,即定向、定量、定势、定序和定度。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谈谈笔者在高考复习中的一些探索。
(一)定向控制
所谓定向控制,就是指每一阶段的教学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高考语文复习来说“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就是教学目标。我们在复习中常常会发问,为什么我辛辛苦苦地耕耘,却收获不多?为什么有些人没我投入多,而收获却大于我?实际上,这是在复习中做了不少无用功的缘故。
严格按照考试说明来指导我们的复习与训练,是大面积提高高考质量的有效途径。要知道,高考命题的唯一依据就是“考试说明”的30条要求。它是命题的指挥棒,代表了社会,也代表了高等院校在具体学科上对考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的质量要求。我在指导学生复习时,首先组织学生学习“考试说明”。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时,明确“考试说明”中有何规定,从而懂得考什么和不考什么,知道哪些内容在历次高考中已经出现过,哪些还没有露过面。比如不少的高考复习资料中都设计有“单纯词和合成词”专项训练,实际上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考试说明”明文规定“不考名词术语”。高考也多年未考单纯词和合成词了。又比如1995年“考试说明”删去了“能比较熟练地使用常用的字典词典”一项,于是我们复习字典词典的时间就可大大减少。总之,只要按照“考试说明”来复习和训练,我们就可以少走弯路,提高复习效率。
(二)定量控制
所谓定量控制,就是对课时量、课堂教学容量及训练量要进行控制。量次不足,固然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量次过于频繁,学生不胜负担,同样也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现在在定量控制上分歧最大的是训练量的控制。到了后期,我的做法是:以练评为主,一日一小练,一周一中练,一月一大练。练后必讲评,而练习和评讲都安排语文课堂上,不占用课外时间。有的教师常常说要“精讲多练”“多读多写”。但讲多少为精,练(读写)多少为多,缺乏一定的标准,缺乏量的依据。还有“题海战术”。到底做多少题才成其为“海”,也不得而知。我的理解是,只要不再做“重复劳动”的练习,就不是“题海战术”。为衡量是不是“重复劳动”,我设计了一个表,如下所示:
(附图{图})
每次考试后,我都用它来统计测验情况,凡正确率高于80%的题目,就认为该知识点和能力点已达到要求,以后就可少做此类练习;正确率低于80%的题目,就认为该知识点和能力点未达要求,评讲时更细,以后就可多做此类练习。这样,使训练做到有的放矢,减少无效劳动。
(三)定度控制
定度控制,其实就是如何遵循量力性原则的问题。量力性原则告诉我们:教学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处在一定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其身心发展既有共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也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因此高考语文复习也要因材施教。
对于语文差生,必须加强课外辅导,每次考试后,我都对差生进行单独辅导,指出其试卷中存在的知识和能力问题,提高语文成绩的途径,以及解题的方法,并激励他们拼搏的信心,在高考中收效颇大。
在复习期间,我通过个别谈话发现,一部分学生对单一的语言训练已露出厌倦情绪,这是个危险信号,控制不好就会影响复习效果。其实这也不奇怪,因为根据量力性原则,重复的单一劳动会引起大脑疲劳。根据学生实际,在一堂课开头的三至五分钟,我开辟了一个小栏目——“时文美文欣赏”。那些针砭时弊的杂文、引人入胜的散文、出人意料的微型小说、幽默风趣的笑话、贴切生动的广告,博得了学生的阵阵笑声,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激发了学好语言的强烈愿望。
(四)定序控制
所谓定序控制,就是指对进入流动过程的信息在程序上进行科学组合,它是优化学生思维流程的重要手段。
我在高考复习和训练中是这样安排的:以两个星期为一个单元,把语文复习分为四部分进行:语言知识及其运用4课时,文言阅读2课时,现代文阅读3课时,作文3课时。这四部分交叉进行,而都以“考试说明”为根据。为了巩固分项复习的成果,强调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综合检测成绩,每月还安排了一次综合考试,并做好讲评工作。到了后期,综合检测和专项练习(难点疑点训练)交叉进行。
高考复习不但要有宏观上的总体安排,还要有微观上的局部操作程序。比如作文的复习和训练,就要全方位地规范化地进行,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都要练;命题作文要练,材料作文也要练;整篇文章要写,片断训练也要搞,甚至文章修改也不能放松。要用一定的课时来进行审题训练,并努力提高作文讲评课的质量。同时,对书写训练,要经常提醒,不断检查。这不仅是为了高考,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了控制好学生的规范化作文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进行卡片作文教学,如下图所示:
(附图{图})
这样,有利于克服写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利于高考,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五)定势控制
所谓定势控制,就是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过程中的思维趋势、思想感情的控制。当学生的思想感情与教学内容不协调时,教师要加以诱导,使之与教学内容相协调;当学生思维不是处于积极状态时,教师应通过口头语言、态势语言以及所创设的情景使之兴奋。
在进行复习和训练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高考前的压力很大,有的急得坐卧不安,有的到处猜题押题,有的变得焦躁、失眠,不思茶饭,有的则破罐子破摔。这些都是心理素质不好的体现,会影响学生语文水平的发挥。因而平时必须注意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我的做法是:从总体上加强班集体管理,以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要求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找每个学生分别进行单独谈话,分析其答题时的心理障碍,提出下次测试时的要求。
五、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利用网络技术来解决距离问题,因此远程呈现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创造了一种独特的面对面交流的真实体验。本文对国内外有关远程呈现的文献进行梳理,从远程呈现的概念、影响因素、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该领域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远程呈现;影响因素 ;远程会议;远程教育 ;远程医疗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变迁,互联网、尤其是远程呈现技术正在不断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Tele表示基于网络的远距离,超时空;Presence则表示临场感,逼真的真实体验。因此telepresence就是通过网络给观测者一个真实环境再现的体验。
远程呈现的出现给视讯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所创建的这种临场感,沉浸感体验充分体现了参与者的人性化因素,使最终用户的接受度大大提高,它的理论研究受到学者的关注,同时实践应用也得到学者们的青睐,本文梳理了远程呈现的影响因素以及它在实践中的应用,并对它的未来进行了展望,以期待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远程呈现的研究回顾及影响因素
远程呈现是已经被确认为一种合成环境的理想化设计,操作者借助远距视频操作系统,观察和遥控操作远距离外的真实对象发展出的一种亲身参与感觉。
Minsky在1980第一次从论文中提到远程呈现的观点是通过远程操作装置使遥远地方取代当前可控制的房间的感觉。
Draper提出三个定义被广泛使用,简单定义、控制论定义和经验定义。简单定义:以计算机为中介操控环境的能力。控制论定义:是一个人机界面在合成环境中的质量指标。经验定义:是使用者感觉自己物理上在以计算机为中介的环境中的一种心理状态。
早期的远程控制装置的开发者任务是提供使用者一个跟人类胳膊相似的操纵杆通过映射控制者的输入,容易的输出行动,以达到最好的绩效。但是形态拟人化不易满足用户对远程呈现的体验,要达到好的还要考虑远程呈现实现的影响因素。
1.1 远程呈现技术方法
技术方法,它强调控制显示技术的作用,怎样在被使用的技术中产生。
1)Sheridan认为远程呈现似乎是远程操作装置使用者在当前环境失去意识,变得更加相信他或她所存在的以计算机为中介的环境的这样一种现象,它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由三个决定因素:操纵员所呈现的感觉信息的丰富度,远程装置的灵敏度控制和影响远地环境的能力。
2)Steuer提出两个主要因素可以决定远程呈现:生动性,即展示远程场景的丰富度和互动性,即使用者可以修改远程场景的程度。他也指明,由于远程呈现的体验是个人化的,所以这些变量对不同人的影响是不同的。
3)Zelrtze假设图形模拟的重要因素包括自主,互动性和临境感。自主:指虚拟世界模拟物理世界可能互动性的能力;互动性:指合成环境对使用者实时投入的回应;临境感:展示控制数量和保真度的指标。同时他认可远程呈现能够提供绩效,但是可能会认为更加艰难和使人疲惫。
4)Usoh’Slater假设了两类决定远程呈现感觉的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① 展示质量;② 所展示的环境与临境感的一致性;③ 与环境交互的能力以及环境与使用者的交互;④ 神人同形同性论在虚拟世界中的用户表示;⑤ 在虚拟世界中用户行动和关系之间的清晰关系;内部因素包括:① 代表系统它与感官信息模式,是否形象外部性,能否被记得,或机构内部化有关;② 感知位置,它与提出的观点有关。
5)Witmer总结了四种主要的影响因素:控制因素,感官因素,注意力分散因素和现实因素。控制因素与使用者再合成外景控制度和怎样控制投入引起的合成环境变化有关;感官因素与丰富度,多通道相关信息一致性和展示信息直观度有关;注意力分散因素与沉浸感、用户情感被合成环境展示的控制程度和用户集中合成环境注意力程度有关;现实因素与合成环境和现实环境之间的匹配以及合成环境对用户的意义有关。
6)Jonathan Steuer同样认为远程呈现的决定因素,一个是生动性,第二个是交互性。生动性代表一个媒介环境的丰富度。幅度和深度决定生动性。Gibson定义基本定位系统、听觉系统、触觉系统、嗅觉系统、视觉系统可以提高丰富度。深度的概念主要是描述的是质量,深度主要依赖于数据编码的数量,数据编码传输渠道的宽度。互动性是用户参与构造实时介导环境的形式或者内容的程度。
7)Lisa提出两个重要的能够使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环境存在远程呈现的因素:用户控制和媒体丰富度。潜在的用户控制是影响营销者交互性的重要因素。媒体丰富度代表刺激的幅度和深度。
1.2 远程呈现心理方法
心理方法认为经验远程呈现与已知的心理现象一致。
1)K. U. Smith提出了行为控制论。行为控制论是描述人的功能而不是人的外形,关键不是重建以计算机为中介的物质外形,而是以一种能够满足使用者期望和能力的方式提供信息。
2)Csikszentmihalyi提出,流量(flow)的经验是一个人能够集中精力在一些任务上的境况,他并未察觉任务之外的刺激,甚至包括自我意识。Fontaine首先理解流量(flow)比远程呈现更加窄,相关任务更加集中,其次,他意识到流量(flow)只是在行动者已经控制环境后发生,而远程呈现仅仅是合成环境使用者作为观察者发生。
我们在探索影响合成环境中远程呈现的因素除了上述的因素,还需要考虑到被试人员的性别差异、文化背景差异、兴趣爱好深度差异。
2、远程呈现的应用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远距离交流,除了电话和网络,远程交流方式提供一种新时代的交流技术形式。
2.1 远程会议
在远程会议的应用中,多个与会人员可以通过多个高速宽带连接的视频音频传输的大屏幕进行实时互动。而传统的会议则需要参加会议的人到集中地点参加,这样不仅会增加差旅费,而且也会使与会人员疲惫,降低工作的效率。虽然远程会议给企业带来很多便利,但它同样也产生一定的安全隐患问题。现在视频会议主要借助远程呈现技术,通过视频会议,大多数讨论的是公司间的一些重要问题,会议内容需要高度保密。而远程技术是借助于网络,除了网络环境不安全外,远程会议所使用到的一些传播媒介存在的问题也对远程会议造成影响。此外,还会减少一些行业的盈利,比如运输行业,解决了远距离的同时减少了运输成本,航空公司等运输公司将会减少大量客户,对其每年盈利产生巨大的影响。
2.2 远程教育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限时面对面授课为主,学生自学能力差,对老师有依赖性。现在的远程教育大多是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助学为辅的一个模式,它利用远程技术打破传统的固定教室固定时间学习,使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利用国内国外的资源。但是远程教育又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就是学生不能在授课中提出疑问,老师也无法通过学生面部表情了解是否达到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的判断性不高,对于大量学习资料不能有效的筛选,此外受自身惰性影响,不受时空限制会造成学习效率下降。
2.3 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指运用计算机、通信、医疗技术与设备,通过数据、文字、语音和图像资料的远距离传送,实现专家与病人、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异地“面对面”的会诊。远程医疗不仅仅是医疗或临床问题,还包括通讯网络、数据库等各方面问题,并且需要把它们集成到网络系统中。美国联航投入试验运行的远程医疗系统,提供了全方位的生命信号检测。在飞行过程中,可通过移动通讯系统及时得到全球各地的医疗支持。战地远程医疗系统,由战地医生、通讯设备车、卫星通讯网、野战医院和医疗中心组成。每个士兵都配戴一只医疗手镯,它能测试出士兵的血压和心率等参数。另外还装有一只gps定位仪,当士兵受了伤,可以帮助医生很快找到他,并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得到诊断和治疗,即使用远程机器人充当医生的手在远处的手术室做手术,医生并没有真实看到他们的病人。
3、未来研究展望
3.1 与AR技术相结合AR技术是虚拟与现实交融的一种新的体验。AR技术是使用信息技术对现实的增强和补充让使用者看到虚拟事物和现实世界交替重叠。远程呈现与AR技术相结合,能够更加形象逼真的像消费者展示产品的属性、功能。
在营销方面,对于预售新款车辆,销售者可以把参观者融入到虚拟场景中,并可以通过肢体动作与环境中的元素进行互动,让观看者多角度体验到静态商品以及一些隐藏信息。
在娱乐业方面,人们越来越开始重视体验。有些博物馆不允许随便出入,我们可以利用远程呈现和AR技术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历史体验,体验者可以体验古人的日常生活,感受当时的繁华与萧条,对娱乐业的发展不容小觑。
3.2 借助flow的力量,远程呈现实现情绪体验
Flow是指人们对某一活动或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推动个体完全投入某项活动或事物的一种情绪体验。我们知道它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在Csikszentim对数百名攀岩爱好者、国际象棋选手、运动员和艺术家进行调查访谈中发现,这些不同的人在自己从事的活动中都获得了一种令他们自己十分兴奋的情绪体验,以致于他们愿意很多次去持续体验这种状态。
因此,我们可以完全利用flow的力量,针对客户主要是对任务充满高度的积极性并感知到任务的挑战性,但不具备相应的技能水平,或者是具有相应的技能水平但是现实条件不允许实现,通过远程呈现技术使客户达到完美的情绪体验。比如,对于园艺爱好者来说,如果其因为自身原因(比如健康,经济或是时间问题)无法种植管理一片花园,他可以通过远程呈现技术,以计算机为媒介通过一个机器人操作花园,他们可以利用远程会议或远程教育来讨论学习植物健康的心得,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可以满足客户的情绪体验需求。远程呈现可以为目标用户创造一个从兴趣口味出发的,便于在人际中传播的,并且能够让他们关注的一种技术。
3.3 远程医疗——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可能发生在任何生理或心理遭受创伤的人身上。无论是身体或心理的创伤都有同样的特点:经历过极度恐惧、失去控制、随时面对死亡的出乎预期的事件。通常病人会不断回想受创的经历;不断出现关于受创事件的恶梦及幻想,甚至到了完全无法辨别真实和回忆的地步;情感麻痹,对未来感到绝望,严重的甚至会经常自杀。
对于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很多药物治疗失效,需要心理疗法。远程医疗可以提供这种“私人定制”治疗,通过各种多媒体技术再现当时的场景,帮助患者真正克服内心的恐惧,让患者自己走出之前的阴霾,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问题。
总之,远程呈现技术将会更加紧密的联系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营销、教育、医疗、娱乐、广告等行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远程呈现技术的发展,会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市场普及或使人追求更高层次的体验,比如私人定制。因此远程呈现技术为提高全人类的幸福感提供了重大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童芳.感知另一个世界——远程呈现艺术探析,[J]视觉艺术理论研究,2012.
[2] 王伟建.网真技术的发展趋势 [J]中国传媒科技,2011.
abstract: the utilitarian aesthetics initiated by socrates was criticized again and again because its defects. yet, it is very far-fetched for anti-utilitarian aesthetics to explain the inevitability of beauty sense.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arguments between utilitarians and anti-utilitarians came from the common doctrine: satisfaction is necessary cause of pleasant feeling. if we replace utility with need, or replace dissatisfaction with satisfaction, then it will be much easier to explain various aesthetic phenomena. so, the author proposes the need aesthetics, which is based on a feedback control model. this theory can not only resolve aesthetic problems, but also resolve the evolutionary problem: why insects and birds feel some forms beautiful? to prove convectively that there is relationship between avian aesthetic mentality and their need, the paper provides a number of pictures of birds with beautiful feathers.
1.序 言
我的新书《美感奥妙和需求进化》【1】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人建议我为自己的美学观起个名字。WWw.133229.CoM我觉得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起名字是次要的。所以写那本书时我没有想到要给自己的美学观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现在看来,为了交流和讨论方便,起名字也有好处。于是我拟了本文标题,试图举起“需求美学”大旗。上书出版后,我又发现一些说明动物审美和需求相关的图片,很能说明问题,特在此一并提供。
有人说:西方美学史就是功利主义和反功利主义争论史。相对而言,我更加喜欢功利主义美学观,更加不赞成反功利主义美学观。我这里用“需求美学”取代“功利美学”,实际上是改进和发展功利美学。
需求美学和流行的生命美学[1]持有相同的观点:审美是生命活动派生的产物。如果有人把我的观点或需求美学纳入生命美学那也未尝不可。但是,我要说,“生命”概念和“实践”概念一样,非常笼统,生命美学大旗下可以有各种不同观点,包括功利主义观点和反功利主义观点。而需求美学是一种很特殊的美学观,它重在解决美感前因后果问题,或者说美感在生命系统中具体起什么作用的问题。
汪济生早在1987年就发表过从系统论、控制论和进化论的角度探讨美感的专著【2】,我也于同年发表过有关论文【3】,其中有生命美学观点,也有从控制论和进化论的角度对美感的探讨。在努力方向上我和汪济生是一致的,但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不同。我着重解决问题,澄清困惑,而不是建立理论体系。我相信我的模型更加具体,解释力更强。
我象达尔文一样肯定动物有美感,这在许多人是不能接受的。最近,我有幸看到肖世敏的专著《有动物有美感论》【4】,他在理论上详尽地驳斥了否定动物有美感的种种观点,所以我这里不再为此多费唇舌。本文后面的照片将说明,不但动物有美感,而且动物美感起因与人的美感起因相同――需求决定美感。对于反对探讨动物美感的人,可以把本文说的美感理解为视听。
2.功利主义美学及其缺陷
美的功利性意思有几种,一是就美感对人生意义来说的。这一功利性(生物学功利主义观点)是本人竭力推崇的,也是生命美学倡导者中大部分人所肯定的。二是就美的原因来说的。这一功利性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说对象品质对其自身有用,或合乎其自身目的;另一种是说对象品质对审美者有用(如果审美者得到对象的话),美学上主要争论的是后一种。
美学的功利主义观点最初由苏格拉底提出,后来的发扬光大者中有普罗丁(肯定善在美的后面)、夏夫兹博里(肯定人的内在感官通过美看到善)、休谟(最早提出社会功利观)、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在生活说和社会功利说)、格罗塞和普列汉洛夫(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功利)【5】。然而功利美学几个致命缺陷,因而遭到历代许多哲学家的批判。
反功利主义的理由之一是:有用不皆美,美的未必有用。
反功利主义的理由之二是:经验告诉我们,美感来自直觉;审美时,人对对象功利的考虑不但不增加美感,反而会破坏美感。比如一厢情愿的小伙子爱上某个姑娘,看见就产生美感;但他如果考虑对方如何有用,如何带来其他幸福,那么他得到的要么是某种幻想的满足,要么是失望的痛苦;这些不但不增加美感,反而会破坏美感(参看康德的论述【5】)。对此,功利主义美学家至今没有好的解答,一个权宜的解答是:我们的内在感官可以通过美看到善,善在美的后面(参看夏夫兹博里的论述【5】)。
反功利主义的理由之三是:美的对象即使是有用的;但常常是审美者不能得到的。
比如一厢情愿的小伙子眼中的意中人美,流浪汉眼中别人的家园美(参看桑塔耶拿的论述【5】)。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普列汉诺夫等人将美的功利说发展成社会功利说。比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一个人欣赏别人的农田,虽然没想到是不是属于自己,卖钱是否进入自己的腰包,但是他却不能不这样想:谷子长得好极了,这将给人们带来多少幸福啊!【5】 然而,这种感觉不是美感,而是理性――喜悦感。美感是不加思索产生的。
正是因为功利主义美学的上述缺陷,实践美学代表人物李泽厚不再用社会功利,而是用某种精神胜利解释美感的产生,同时用积淀说解释美感的直觉性。但是,这样一来,解释具体的审美现象(比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原始森林比高楼大厦美)就更加牵强。
3.进化论中的美学问题
达尔文肯定生物学的功利主义,认为生物的一切构造都因为有利于自身生存而存在发展;比如花朵的香味和艳丽因为能招引昆虫为之传粉,从而被自然选择保留;果实的甜和美因为能吸引鸟兽吞食,以便传播种子,从而被自然选择保留;鸟雀的华丽羽毛因为能赢得异性的喜爱,以致在性选择中获胜,从而被保留。但是昆虫鸟兽为什么会有相应这样一些东西而不是那样一些东西产生香甜美等的功能或心理呢?
我们可以用雌孔雀的美感功能解释雄孔雀的羽毛,但是雌孔雀的美感功能是如何形成的呢?如果说昆虫的审美心理选择了艳丽的花朵,那么昆虫的审美心理又是谁选择的?对此达尔文困惑了。
达尔文写道:“最简单的美感,就是对于某种色彩,声音或形状所得的,最初是怎样在人类及低等动物心理中发展的呢?这实在是一个很难解的问题。假如我们问为什么某些香和味,引起,而对别的却感觉不快,这是同样难以解答的问题。在这一切情况中,习惯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多少有关,但在每个物种神经构造里面,必定还有某种基本的原因存在。” (【6】,126)
这个难题的意义不能小看,因为它决定了适者生存是否是普遍性原理。需求美学不只是为了解决美学难题,同时也是为了解决生物学难题。
4.需求美学的基本思想
需求和之间的关系就象是水流和河床之间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从控制论的角度看,和需求的关系如图1 所示。它表明,和不是促进意志欲望的随意反馈,由满足返回的信号构成的反馈是稳定反馈【7】。这一模型和河流控制模型结构相同【1】。
图 1欲望和感受(和不)的控制论模型
美感是各种中的一种,它就是视听,其意义是促使人在空间接近我们需要接近的对象――最终是由于生存的原因。而丑感的意义是促使我们回避不利于生存的对象。 美感的意义及其和其他的关系参看图2(来自【7】,描述了康德的三种欲求关系【5】之间的关系)。
图 2说明美感产生前因后果的控制论模型(图1 的细化)
我得到一个更加普遍结论:任何一种或不的结果就是它的原因。比如:好吃的结果是人多吃,人需要多吃就是味觉的原因。丑的感觉是人回避,有必要回避就是丑感的原因。甚至神秘的崇高感也不例外――不屈的心理是结果也是原因【1】。
需求美学和功利美学不同主要在于它肯定:
1) 功利是美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不是有用的就美,而是缺少的,人所追求的才美。
2) 美感产生不需要任何生理或心理上的满足;除非我们把看到听到本身当作满足。
3) 审美对象必须是在空间中,有可能让欣赏者接近――这也是为什么美需要形象、意境或距离,为什么美感是视听; 因为只有视觉听觉对象才好接近。
4) 美感是感觉,和意志欲望相互促进,互为因果;认识通过影响意志欲望影响美感,但是美感产生时无需认识。
5) 人的需求遵循途径变目的规律发展进化,美感促使人把接近某些对生存有用或间接有用的对象由途径变为目的。
基于这样的观点,很多审美现象不难理解。比如,好吃的东西往往也好看,闻起来香的食物看起来也美(参看图3)。功利的原因是显然的。
图 3好吃好闻的食物看起来也美
功利相近而人的接近欲望不同,美感也不同。比如生鸡腿不如熟鸡腿美是因为我们通常乐于接近熟鸡腿――想吃,回避生鸡腿――怕脏(参看图4)。一筐生鸡腿的功用远大于一只熟鸡腿的功用,但是还是后者美。功利美学和需求美学差别由此可见。
图 4 功利相近,美丑不同, 接近欲望使然
从生存的角度来看,安逸环境往往比实用物更重要。所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能比实用的高楼大厦更美,对于追求安逸生活的城里人来说尤为如此。
健康的少女美,烤得恰到好处的面包和鸡腿美,一厢情愿的有情人觉得意中人美,宁静安全的自然环境对于城市人来说美,囚犯觉得野外美,流浪汉觉得别人的家园美,这些都是由于缺少并且人想接近的原因。垃圾堆丑,苍蝇丑,毒毛虫丑,病残者丑,这都是由于人要回避的原因。用需求和接近的欲望代替功利,美感的原因更加明了。
5.回答反功利主义的责难
可以说需求美学是功利美学的改进版本。现在我们来看看怎样从需求美学的角度回答反功利主义的驳难。
首先看第一条理由:有用不皆美,美的不皆有用。博克用猪鼻子,库申用杠杆,桑塔耶拿用苏格拉底的大嘴巴,许多人用粪筐、生肉、泥土、机器……来说明有用不皆美【5】,但是这并不能动摇我们对美和功利相关的肯定。因为猪的鼻子、人的大嘴巴仅仅对对象自身有用,而不是对观赏者有用,更不为观赏者所喜爱,因而它们不美;杠杆、粪筐、生肉、泥土……可能对观赏者有用(如果观赏者得到的话),但是,要么是因为它们太普通了,通常并不是人所缺少的从而乐于接近的,要么是因为脏、腻等原因,人通常非但不乐于接近,反而总是回避,因而这些东西不美甚至丑。
博克以及其他许多人曾用光滑、柔软、颜色鲜明……等形式来说明美的不皆有用【5】。的确,只从眼前看,有些形式似乎本身就美,但是从长远处看,我们也不难找到其功利的原因。由于美感功能像河床一样具有相对稳定性,人才视这些形式本身是美的。比如光滑之所以比粗糙美无非是因为光滑的东西,像各种金属或瓷的器皿、青石板、新桌椅,一般贵重、干净而且摸起来舒适,人乐于接近;而粗糙的东西则不然。柔软之所以比坚硬美,无非是因为柔软的东西,像虎皮、绒毛、海绵、新毛巾,一般保暖,不伤皮肤并且摸起来舒适;人乐于接近,而许多坚硬的东西则不然。其他形式的美也都如此。其实这些形式的美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也因其内容的善与不善而改变。光滑的蚯蚓、柔软的毛虫、颜色鲜明并且红绿对比的红头苍蝇……美吗?它们的外表不美显然是由于其内容不善,人不喜欢甚至讨厌、回避它们。人体的某些形式(比如脸色红润、眼睛有神、身材匀称)美,某些形式(比如残缺、畸形、病态)丑,道理是一样的。
关于反功利主义的第二条论据:美感不因人对对象有用无用的考虑而产生。这意思比如:人见到一座果实累累的葡萄架时,美感只因直觉而产生,并不需要考虑能否得到以致吃上葡萄,如果考虑,他产生的便是喜悦(有人称此为功利感)或失望之痛苦,这些感受非但不是美感,反而会破坏美感(如康德论述【5】)。
我也认为,这是确实的,喜悦和美感不是一回事,两者从属于不同的动求关系。就对象来说,美感的对象是形象,可用一个名词来表示;喜悦的对象是事件,必须用一个句子来表示。就人的感知方式来说,美感因感官直觉而产生,喜悦因大脑认识而产生。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同时肯定美和功利相关。人考虑功利会破坏美感,这并不是葡萄功利性的过错,只是因为理性的动求关系占了上风,排挤了知性的动求关系。如果人只注意形象而不注意事件,美感照样产生。美感产生和喜爱情绪相关,而该情绪又和人对葡萄的功利性的需求相关,并且也和人过去对葡萄的功利性考虑相关,因而美感或美最终还是和功利相关。
反功利主义的第三条论据是:美的对象即使是有用的,但通常是观赏者得不到的。这是确实的,比如囚犯面对清新自由的山林原野时,流浪汉眼见别人的安逸家园时……。反功利主义者由此推论:一个具有功利而人又得不到的东西,人只能因它产生失望、不安之痛苦,而不能产生任何(包括美感),所以美感不因功利而产生(如桑塔耶拿所说【5】)。
我们前面讲过,这种否定基于错误的大前提:“满足产生”。本书认为,正因为人得不到,人的美感才格外强烈。因为人越是缺乏的东西,就越是喜爱,越是乐于接近,也就越是觉得它美。在这些场合,人确实能产生失望或不安之痛苦,这是因为两种并列的动求关系存在。比如当囚犯面对野外而又难以自由时,如果他只注意形象,他就会产生美感;如果他只注意事件——难能自由,他就会产生失望之痛苦。由于两种并列的动求关系存在,美感和失望之痛苦在同一场合产生是可能的,丑感和喜悦在同一场合产生也是可能的,比如人在打死老鼠、毒蛇或看到罪犯受惩罚时。
6.鸟类艳丽羽毛的食物需求原因
现在我们用历史的眼光来看达尔文为之困惑的动物功能问题。
关于花和昆虫,我们可以设想,自然界本没有艳丽多彩、多粉多糖的花,昆虫也没有相应的功能。由于变异,有的花能提供符合昆虫需要的花粉或糖汁,于是,有相应功能的昆虫寻求花更有动力,从而得到更多保留。同时,由于昆虫帮助植物异花授粉有利于植物繁衍,更加多彩更有营养的花能招徕更多昆虫,因而得到更多保留。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鸟雀羽毛千姿百态,我相信大多是由于信息的原因。比如,为了便于同类寻找或相聚;便于辨别异性;便于隐蔽, 逃避或迷惑天敌;作为警告标志【1】。但是我和达尔文一样相信,也有许多鸟雀, 特别是雌雄外表差异很大的鸟雀,其雄性羽毛一开始就是为了表现美的,或者说一开始就引起同类美感。比如雄性孔雀、锦鸡和鸳鸯的羽毛。
从需求美学的观点看,孔雀的审美观和它们对葡萄之类的浆果的需求有关。孔雀和浆果之间的需求关系使得有相应美感功能的孔雀寻求浆果更有动力,从而被更多保留。后来雄性因变异带有浆果状羽毛也同样引起雌性的美感,于是在性选择中获胜,从而得到更多后代。
通过网上搜集,我发现表现美的鸟雀还有很多。
许多鸟雀的羽毛都显示出松果的鳞状外表。比如火鸡、松鸡、锦鸡、有些鹦鹉。不难想象,它们对松子的需求造就了相应的美感功能,于是雄性的类似外表因为雌性的选择得以保留。请注意,图5中锦鸡羽毛的外端,它们和松果的鳞片外端是那样相似,我相信决不是偶然巧合。
一种鸟雀是否以谷物种子为食,我们往往凭其外表就能看出。雄鸡颈部和腰上的尖羽毛远看就很像谷穗。图5右边显示的是一种鹌鹑,其身上羽毛是不是很像稻谷?原来鹌鹑也是以植物种子为主要食物的鸟雀。
图 5松果状的锦鸡羽毛及谷穗状的鹌鹑羽毛
图6 显示的是加拿大天鹅。天鹅的羽毛就不像松果,而像是微风吹拂的湖水水波。天鹅最喜欢的环境是什么?不正是水波粼粼的湖面?图示雄性天鹅脑袋上有一片黑色包围的白色。我猜想那正是模拟山洼中的湖泊。图6右边显示的是一种生活在沼泽地的鹬,其羽毛业显示出更细的水波状,这也正反映了他们所需求的环境。
图 6 喜爱湖水加拿大天鹅和喜爱沼泽地的鹬(banded rail)
许多动物头部都有特别装饰,为的是标明物种或性别,便于同类或同类的异性寻找。但是我们也发现,有的装饰可能本来就能引起同类的美感。图7显示的是一种蜂鸟。蜂鸟象蜜蜂一样喜欢花,于是雄性的花冠有了审美价值。
图 7头上长有花状羽毛的花冠蜂鸟(来自【6】, 470)
我发现鸭类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创造”最令人吃惊。 树鸭(wood duck,参看图8左边)的脑袋后面有一束羽毛,这使得它和脑袋一起看起来很像螺蛳。特别是那两道白线,正好勾画出螺蛳的顶盖。假如我们知道鸭子的习性,那也不奇怪。因为它们最为嗜好的就是螺蛳(老鸭可以把螺蛳整个吞下去并消化掉)。图8右边的绿头鸭有类似情况。其脖子下面的几道线使得其脑袋很像是一个开口的田螺——一种大一点的螺蛳。另外,鸭的羽毛还显示出水的波纹和鱼鳞的形状,联系鸭所喜欢的环境和食物,这些都不难理解。
图 8脑袋呈螺蛳状的树鸭(wood duck)和绿头鸭
最使我兴奋的是关于雄性鸳鸯(也属鸭类)羽毛的发现。原来那羽毛模拟的正是蚌的形状。鸳鸯尾部上翘的橘黄色羽毛正像是蚌升出的肉身, 连颜色也极为相似(参看图9),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
图 9鸳鸯和蚌壳
图10 左边显示的是一种鹬,为什么雄性以那样的姿势表现美?原来这种鹬喜欢在沼泽地低头寻找小鱼。在反光的水面看到一条游鱼,再理想不过。那张开的羽毛表现的正是这种场景(鸟喙象是游鱼的尾巴)。图10右边显示的是北美金丝雀的雄性,其身体和脑袋的颜色和它们喜爱的向日葵相似(金丝雀的雌性脑袋顶部没有黑色,所以不能用隐蔽来解释)。
图 10表现美的鹬(ruff)和金丝雀
图11显示的是脑袋呈蝗虫状的角雉。其胸前气囊带有道道斑纹,那正是蝗虫腹部的形状。想必蝗虫是这种鸟雀最喜爱的食物。
图 11 模拟蝗虫形状的角雉
琴鸟是澳大利亚的国鸟,因其尾部羽毛象竖琴而得名。我一看到其尾部羽毛就相信琴鸟喜欢吃蚯蚓。后来果然在网上找到说明:琴鸟习惯用爪子掏地,寻找蚯蚓等小虫吃[2]。注意,图11右边象蚯蚓的羽毛极有立体感,这决不是随意的装饰!
图 12 澳大利亚国鸟琴鸟――蚯蚓是其主要食物之一
我相信看过上述图片的读者,绝少会怀疑这样的结论:鸟雀的审美趣味和它们的食物需求密切相关。
除了鸟雀,我相信其他动物是也有类似审美趣味。只是鸟雀的“对象化”容易一些。许多猴类雄性头部有着洁白柔软的毛发,这似乎有审美的原因。因为摸起来舒服看起来也好看。雄性大食蚁兽身上有明显的蚁穴状,用需求美学的观点才容易解释。
图 13 身上有蚁穴状的食蚁兽
7.需求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及反映论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需求美学类似。历史唯物主义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需求美学有类似观点,它肯定:需求决定美感,美感反过来促进需求;需求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不同的是,1)需求美学所肯定的结论不限于人类或人类社会;2)需求含有主观因素,不只是客观需要。3)需求美学建立在自然科学之上,它采用控制论模型来说明问题,而不采用辩证法来说明问题。
和流行的反映论不同,需求美学肯定美感和艺术反映的不是现实中已有的,而是现实中缺少的,或者是理想的。它否定照镜子式的反映。从这种观点来看,文学艺术需要典型、理想,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人们常常谈到文学艺术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社会苦难之际会出现文学艺术高峰,经济繁荣之日文学艺术却反而萎缩。为什么?当一个人伸手拿香烟时,他并不是根据手的当前位置或手已经移动的距离,而是根据香烟和手之间的距离来调节手的运动的;当我们给一个温箱加热时,我们不是根据现有的温度,而是根据现有温度和理想温度之差来调节输入温箱热量的【6】。文学艺术调节社会存在的发展情况是同样的,它所反映的不是社会现状,而是理想与现状之差。只有这样肯定文学艺术的反映,才好说明它反过来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由此不难解释希求神力的古代产生了古代神话,社会动乱年代产生了陶、谢的山水田园诗,农民贫苦的年代出现了《牛郎织女》,中世纪黑暗统治之后出现了文艺复兴,中国长期禁欲后出现了性文学热……
可见,用需求美学取代功利美学,其解释力一下子就增强了许多倍[3]!
参考文献
1. 鲁晨光, 《美感奥妙和需求进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2. 汪济生,《系统进化论美学观 ——人学的感性系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3月。
3. 鲁晨光, 试析达尔文留下的关于香甜美的难题——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生物学推广,《自然信息》, no.2(1987),25-27。
4.肖世敏,《有动物有美感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
5.大哲学系编,《西方美学家论美的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
6.达尔文著,谢蕴贞译,《物种起源》,科学出版社,1972年。
7.维纳,《控制论》,科学出版社,1992。
8.鲁晨光,论美是促进喜爱情绪的反馈信号,《长沙大学学报》,no.3(1989),56~6。
论文摘要: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健关操课、排球课、太极拳课教学中进行了“程序教学法”的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成绩优于对照组而且有显著差异;实验组成绩趋于高分一端,从而对“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应用程序教学法,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适应自己水平的教材,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形成新的学习观和教学观.
程序教学法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斯金纳等创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控制论为基本原理,借助专门的程序教材来实现的,使信息过程最优化,教学过程最低化,从而达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目的,它是以学生自觉为主,提高教师劳动效果的一种系统,是寻求最合理地指导学生认识学习活动的方法.80年传人我国,受到教育界专家学者的瞩目,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但用于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报道为数不多.从某种意义上讲,方法的有效性决定于它的科学性.将一种方法用于一个新领域之前,首先应对这种方法的科学性进行确认和研究.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运用程序教学法即属此例.
1研究方法
以齐齐哈尔大学2000级8个班女生健美操选项课,2000级8个班女生排球选项课和2001级10个班学生太极拳课教学为研究内容;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将这些班级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并对其基本前提条件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表明两组学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实验程序:(1)陈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要求,向学生陈述所要学习的内容及应达到的教学目标;(2)程序教学法的实施,见图1。
2结果与分析
2.1结果
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学内容和进度均相同,均由同一教师执教.实验组采用程序教学法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常规法教学,终结评价采用分值评价.实验结果见表1.
2.2分析
从实验结果看,实验组的分值远远高于对照组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方案在班级集体教学下发生的实验效应,说明程序教学法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有其区别于常规教学法的独特优势.
2.2.1程序教学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观察能力克服机械模仿,增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形成新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程序教学法克服了常规教学法中中重视教师如何教,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学的怎样的弊病.重视了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2.2.2程序教学法有利于班级教学中个别差异的教学从常规教学方法和编班形式来看,不能完全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往往存在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吃不了”的情况.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不在于学生的智力方面和身体素质方面,而在于学生未能得到适合于自己特点需要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运用程序教学法在教学中强调了步步反馈,即每步反馈时正答,学习新内容;误答,复习学习过的内容.这样在一堂课中有几个不同内容的教材出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适应自己水平的教材,不会感到厌倦或是出现为难情绪.即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体现了因材施教,使教学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2.2.3运用程序教学法有利于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有机结合常规教学方法往往忽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多注重最终结果.而程序教学法强调了教学过程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能够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各种反馈信息,不断进行有效调控,排出干扰因素,保证了教学高效地朝着目标前进.程序教学法把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
3结论
(1)从健美操、排球、太极拳教学的实验结果来看,程序教学法用于高公共体育课教学中是可行的.
(2)程序教学法明显优于常规教学法,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论文关键词高校 政工干部 心理危机干预 作用
论文摘要高校政工干部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他们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生力军,紧密贴近学生,在心理危机防护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就“如何做好危机预警与识别、危机处理和危机后的管理工作”做出了阐述。
1 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1.1 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构建学工条线预警机制
古人云:“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 在高校的工作中要防止危机、控制危机、管理危机,首先必须理性地认识危机,并构建科学的预警机制。
第一,做好大学生心理测评工作。我校在新生入学时都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及评估,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全方位、多层次地掌握学生的整体心理状况,依据测试结果,及时预防并及早发现有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避免不必要的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第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政工干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到学生教室、宿舍中去与学生交流,尤其是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心理障碍、学习困难、就业困难等特殊群体学生。并通过校报、网站、板报等媒体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积极营造校园“心育”氛围。
第三,构建畅通的学生信息体系。高校要建立起由“学校学工处学院班级宿舍”这样一个网络预警体系,从最基层起,从下而上,层层落实,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体系, 保证信息上传下达的畅顺,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 思其所思、想其所想、解其所难,确保危机事件能准确、快速、通畅、有效的解决。
第四,构建人员互动体系。高校突发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理,头绪繁多,问题重重,但有五组关系必须妥善把握好。努力处理好与司法机构、学校上级、新闻媒体、学生家属以及一线政工干部的关系,防止可能会引发的一些新的、更为复杂的问题出现。
1.2 整合校内外资源,健全学校稳定工作队伍管理机制
第一,合理利用校内资源。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一个部门能独立完成,因此,我们本着“大校园安全观”的理念,从完善队伍结构入手,从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思想工作、安全保卫和网络管理等几个方面,加强队伍建设,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合力形成,并加强对应急力量的培训和管理,切实提高队伍危机干预能力。
第二,积极吸纳校外资源。高校的心理危机管理工作离不开社会,与国家、地方政府、社区、社会保障机构以及学生家庭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高校应该主动、积极地拓展高校危机管理的工作领域,保持与社会各级相关部门的联系,整合资源,共同为高校危机管理工作做出努力。
2 心理危机的应对与处理
2.1 观察和跟踪调查
进行专业的心理诊断和鉴别;跟踪调查容易出现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一旦发现有自杀意念的学生,立即转移到安全的环境,并成立监护小组,实行24小时全程监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同时上报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并通知学生家长到校共同采取干预措施。在此过程需要辅导员要妥善安排中间环节,不给被监控的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重要的是对这样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让其感受到人际之间的关怀和温暖。
2.2 实施转介
(1)请专业人士或专家进行心理评估。(2)对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学生应该转介到精神卫生机构以便及时采取心理治疗或住院治疗等措施。(3)对有自杀意念学生、已经实施了自杀的行动但没有完成或已经完成自杀的学生应立即送到专门机构进行救治。
2.3 及时挽救生命
学校各级部门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一旦得到危机信息,学校要立即通过各种方式,挽救学生生命。 转贴于 3 心理危机后的管理
危机后管理阶段中,辅导员的工作重点(下转第187页)(上接第185页)在于安抚当事人及其周围人员的情绪,尽量让他们保持稳定,并努力将危机转化为发展的契机。
(1)将心理危机事件及时上报到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协助做好减轻当事人心理压力,调试情绪的工作。尽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危机带来的遗留问题,把危机事件带来的影响减少到最低,尽快使他恢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中。
(2)做好对周围人员进行心理救助的相关工作。产生心理危机当事人的同学可能会表现出强烈的反应,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及时对他们进行危机后心理救助。比如,可以和自杀者的同学探讨关于自杀者死亡的相关情况;询问同学对该事件的感受,给予同理心和情感的支持;允许学生表达他们的悲伤、内疚、自责等等情绪并让他们明白,这一系列的情绪反应都是正常的。
(3)对学生进行危机后教育,教育学生“如果自己出现了心理危机,要主动寻求帮助,要相信有人愿意帮助你,可以向学校咨询中心求助或校外的心理咨询机构求助”。
4 高校危机干预工作努力方向
学校突发危机事件既能暴露出各项工作中的问题,又能促进日常工作在这种特殊压力下得到创新,因此需要不失时机地及时总结教训,认真评估结果,明确工作方向。
4.1 普及危机教育,提升应对能力
第一,加强学生的危机教育普及工作。从众多高校突发危机实践包括我校的几起事件不难看出,大学生的危机意识较为薄弱,对危机识别和应对的能力不强。因此,我们要通过宣传资料、电视节目、网络等途将心理危机教育的普及工作覆盖到全校学生,将危机事件的预防、处理既成为一种学校管理行为,又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意识之中,使他们成为危机事件的自助者。
第二,加大心理危机应对的连接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针对危机应对,学校要培养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的意识,所有的应急措施离不开全体成员的配合和动员。因此,要加大对连接人员的应对危机能力的培训力度,对他们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只有这样,应对机制才更科学更有效。
4.2 加强实证性研究,拓宽危及研究领域
目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已成为较新的学科领域,由于危机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该领域的研究会涉及到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与管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信息管理、传播学、心理学、伦理学、系统论、控制论等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拓宽研究视角、拓展研究领域,并重视案例的收集、整理,加强实例分析,改进措施,切实提高危机管理的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本质属性,礼貌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手段。模糊语言的功能多种多样,本文主要从模糊限制语、模糊修辞的角度讨论其对礼貌原则的维护功能。
众所周知,语言的正确使用离不开清晰、准确。而模糊性,语言另一个重要的本质属性却长期被人们忽略。模糊性是指边界不明。传统观点认为,命题应该是两值的:非真即假。模糊性是对两值理论的一个否定,它是三值的:真、假、或者半真半假。模糊表达的功能多种多样,保持礼貌是人际交流中很重要的一点。模糊修辞属于模糊语言的一种,本文尝试着以委婉语和低调陈述为例探索模糊语言和礼貌原则之间的关系。
一、相关理论知识概述
㈠ 模糊语言
L.A.Zadeh是美国的控制论专家,他于1965年在《模糊集》一文中率先提出模糊集合论。他认为,模糊是指“其界线不是泾渭分明地确定好的类别,或该类中的成员向非成员过渡是逐渐的,而不是突破的。” 这就意味着物体从属于某集合到不属于该集合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不是突然地转变。伍铁平是国内首先涉足这一领域的语言学家,所著的《模糊语言初探》和《模糊语言再探》最先向国内语言学界介绍Zadeh的模糊理论及其与模糊语言的关系。Joanna Channell的《模糊语言》一书是该领域的又一突破。与以往从哲学或者模糊数学的角度入手研究模糊语言不同,该书以语言使用为基础,结合英语教学,着重对模糊语言进行分类,将语用学的原理应用于模糊语言的研究从而说明了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模糊语言是交际中双方常用的一种语用策略,它有以下几种功能1.礼貌功能 2.自我保护功能3. 提高语言的准确性等。本文中作者主要讨论其对礼貌原则的维护功能。
㈡ 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
礼貌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所以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理应去维护和遵守它。在语用学中,为补充Grice合作原则的不足,Leech提出了一系列礼貌原则的准则:1. 策略准则2. 宽宏准则3.赞扬准则4.谦虚准则 5.赞同准则 6.同情准则。礼貌原则无疑是对语用研究的一种贡献,但对于礼貌的得体性没有予以充分考虑。于是有了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 theory)。他们认为,所有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1987:61)。面子有以下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 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 对自身公开形象得到赞许的需求。在文明社交中,交际者必须注意顾及彼此的面子。
二、模糊语言的礼貌维护功能
㈠ 模糊限制语
模糊限制语这一概念首先于1972年由Lakoff提出,并把它定义为“把事物界定的更模糊的词语”。模糊限制语的分类有很多种,根据其是否能改变话语真值条件,Prince等人把它划分为变动性和缓和性两大类(何自然,1985)。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又分为程度变动型和范围变动型:程度变动型表示话语真实程度的变动,如sort of, almost, more or less;范围变动型指限定变动范围的词,如about, around, approximately。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不改变话语的真值条件,包括直接缓和型和间接缓和型两大类。直接缓和指说话者对话语内容的主观推测,如I think, I wonder, as far as I can tell;间接缓和指根据客观依据,间接表达说话者态度,如according to somebody, it is said that, it is assumed that。
面子是礼貌原则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概念,Brown和Levinson把模糊限制语视为可维护面子的策略之一。例如:①To some extent, the painting is beautiful.②You are wrong, it seems to me.第一个例子中,借助于模糊限制语“to some extent”发话者避免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遵循了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原则,从而维护了另一方的积极面子。第二个例子显然是发话者在批评另一方,但“it seems to me” 这一直接缓和模糊限制语使发话者的陈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听话者的积极面子得到了维护。再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He is more or less the most respectful person in this field.“More or less”属于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它的使用暗示着发话者无意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听话者身上,是对听话者消极面子的一种维护。 转贴于
㈡ 模糊修辞
众所周知,修辞是一种语用策略。伍铁平说;“在修辞中模糊能起到精确起不到的作用”(1999,346)。所以模糊修辞正越来越多地得到学者的关注,尤其是模糊修辞与礼貌原则的关系。国内有学者认为,低调陈述、委婉语等属模糊修辞,并可作为维护礼貌原则的一种策略使用。本文主要讨论低调陈述和委婉语这两种模糊修辞对礼貌原则的维护功能。
低调陈述即为“言之不足”,借用温和、弱化或模糊的词语通过弦外之音含蓄、内敛地表达不得体或使人不悦的实话。低调陈述对礼貌原则的维护功能可以通过以下例子体现出来:① Yes, I do not play too badly.②You are late for the last time.③ A: I think Professor Li’s lecture is terrible. Do you think so? B: I cannot agree with you more.在第一个例子中,假设这是一个冠军的获奖感言,这种表达方式避免了过分炫耀,与礼貌原则中的谦虚准则是一致的;在第二个例子中听话者能够轻松掌握会话含义,即发话者在发出解聘信号,这与礼貌原则中的策略准则是一致的:尽量减少他人的损失。例三中,B的回答遵循了一致准则,维护了礼貌原则。此外,低调陈述的使用还可以减少丢面子的可能性。例如:I promise I will give you a failing grade.这句话是老师对学生的一则警告,“promise” 是 “warn” 比较缓和的一种说法。 借助于低调陈述,老师不仅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气愤,也给学生留了面子。
委婉语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吉利并且礼貌的说话方式。在委婉表达中,听者可以透过字面意思领会说话者的“言外之意”。通常情况下,疾病尤其是致命的疾病被称为禁忌语的一种,人们在表达时为了考虑当事人的情绪,可以选择委婉语这一语用策略。“cancer” 通常被称为 “the big C”, “social disease” 是 “AIDS” 的委婉语, “insane” 被说成 “soft in head”。这些说法体现了礼貌原则中的策略准则:使他人受损最小;此外还与同情准则相一致:减少对他人的厌恶,夸大对他人的同情。
三、总结
综上所述,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礼貌是社交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模糊限制语、模糊修辞都属于模糊语言的一种,与礼貌原则规定的六条准则是一致的,对礼貌原则起着维护作用。交际中适当使用模糊语言,可以维护谈话双方的社交均势,使谈话顺利进行,交谈变得文明礼貌。
参考文献:
[1]Brown, P. and Levinson, S. C.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87.
[2]Joanna Channel. Vague Languag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Leech, G. Principle of Pragmatics [M]. London: Longman, 1983.
[4]何自然. 模糊限制语与言语交际[J]. 外国语,1985年第5期.
[5]鞠红. 低调陈述与会话含义[J]. 山东外语教学,2002年第6期.
关键词:模糊数学;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484-02
医学是一门实用科学,是非常严谨和严肃的,比如疾病的诊断、用药及药物剂量、用法等都有着十分严格的限制。在医学的研究和临床工作中,人们都努力追求语言的精确性[1],讲究书写的严密和规范。但是有很多情况无法明确定量或定性,于是人们开始把模糊数学的理论融合进来,用此来研究解决这些模糊问题[2]。护理学作为医学的一部分,同样存在着大量的模糊事件,也可以利用模糊数学来解决。模糊护理就是应用模糊数学来解决护理学中这些问题的方法。
1 资料
1.1 模糊数学:现实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事件。模糊数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由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于1965年创立,它的创立使数学的应用范围从清晰现象扩展到模糊现象的领域[3]。
1.2 模糊医学:医学本身就是一门不确定的科学,有经验的医生认为最成熟的临床技巧在于面对不确定性能始终做出最好的决定[4]。临床医疗中已经开始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处理随处可见大量的模糊信息,尤其是中医学[5]的某些问题,并且促进了相关医学的发展[6]。
1.3 模糊护理
1.3.1 护理诊断: 随着护理程序的应用,护理诊断也广泛地用于临床。但临床护士作出的护理诊断是否正确,则具有模糊性,可能存在护理诊断的偏差。模糊数学的有关原理可以用来对护理诊断进行综合评判,以检验护理诊断的正确性[7]。
1.3.2 护理管理:模糊数学还可以运用到病区的护理管理之中,判定护理管理模式的有效与否[8]。同时,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可使护理管理实践中的一些模糊概念、模糊现象通过聚类分析而作出可靠结论,从而达到在标准化管理中的激励,量化的目的[9]。
1.3.3 护理教育:传统的教学质量[10]评价方法主要为定量和定性方法,忽略了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忽略了教学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主观性,导致了评价结果的不可靠性。而模糊的评价指标体系中,考评指标分值和权重系数,在客观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同时征求了本专业的专家来确定[11],相对合理。
2 临床护理中的模糊现象分析
2.1 客观事实:事物的模糊性是指不清晰、不精确,指事物在差异的“中介过程”时所呈现的“亦此亦彼”性[3],中医的脏腑辩证和脉象浮沉是模糊的;医学上高烧和休克的区分也都是模糊的;病人从痛到不痛的变化过程也是模糊的。模糊语言是社会生活离不开的[1],临床上血压、某些检验值相对清晰的范围界定就来源自大样本分析,这本身就是一种模糊信息。
2.2 多种原因
2.2.1 患者:在处理病人时由于考虑欠周,或时间紧迫,或信息的可靠性与信息量的不足等,只能在诊断过程中处理模糊信息。原因可能如年龄大,糊涂;[酗酒或者意识本身有问题;私人隐私等。
2.2.2 护理人员:护士的经验、工作能力在观察和判断患者的病情及其变化时有个体差异。
2.2.3 其它原因:如进行心电监护的患者心率、血压报警范围的设定常需要模糊,是由于患者烦躁、咳嗽或者变化等都可以影响它超出限值。
2.3 模糊语言:临床上通用着大量的模糊语言,譬如:健康、亚健康;隐痛、剌痛、绞痛、胀痛;微热、高热、潮热等。在护理评估中患者的情绪稳定、不稳定也很模糊。护理诊断中如:有潜在的误吸或者足下垂的危险,也是模糊的措辞。
3 讨论
3.1 从模糊中求精确:在护理管理中,模糊评判法在考虑权重的基础上将多个互相关联的指标加以综合,给出一个较为清晰的结论,把以往的描述性定性评价改为量化,从而使评判工作具有较高的可靠程度和可比性[12]。在整体护理中,模糊数学也可以综合评价模式病房整体护理质量[13],而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护理人员有可能将护理诊断范围扩大。但是,模糊现象可以使护理预警得到更早更多的提醒,反过来有利于我们进行早期的干预,避免护理差错或事故的发生。这些在各种护理应急流程中就可以得到体现。所以从模糊中求精确是临床护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相当于古代医学理论上面的“治未病”,值得深入研究。
3.2 从精确中求模糊:某些情况下模糊化的操作有利于更好的处理问题。比如教材中提到的皮内、皮下以及肌肉注射的部位,只是一种常用的相对实用的地方,比较规范而已,并不需要绝对的遵照执行。但是,实践上很多人可能在面对一个烧伤病人时束手无策。同样,抽动脉血气分析的时候,进针的角度和手法常常也让很多人模棱两可。模糊护理应该得到更广泛的实践,它可以避免将护士束缚在条条框框的死记硬背和机械的操作上面,把各种分散的知识点“模糊”化融合到一起,真正吸收和掌握,护士动手能力就会得到实质性的加强,才能处理工作中的非常态问题。
3.3 善于收集和处理模糊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判断:临床护理中,模糊信息十分常见。毫无疑问,模糊的东西有时候会给我们带来麻烦,会让人感觉头疼,但它的存在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所以,一个有经验的医护人员,对于患者病情的观察和变化,必须有所取舍,善于收集和处理模糊信息,综合分析,才能进行正确、及时、有效的诊治和护理。
模糊理论已经在护理实践中得到了很多的体现,不过,它在护理方面的运用还是远远不够,还没有引起业内人士的足够重视,而且护理人员的思维大都处于比较拘束的情况中,普遍害怕考试和检查,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不过,随着模糊理论在临床护理中不同范畴的研究,将会被用来解决更多的护理问题。如果能使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有利于实现从应试护理向素质护理的转化,则是护理事业上的一大进步,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 茜,严永祥,金忠山.医学模糊用语的伦理分析.中国医学伦理学[J].2006,19(5):95-97
[2] 杨在春.医院疗养科主任必备[M].北京:出版社,1990,775-776
[3] 魏 威,魏欣甫.模糊数学与中医辨证论治.中医教育[J],1999,18(4):54
[4] 李永生.临床医学语言艺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93
[5] 周慧生.中医模糊诊断方法.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1999,5(10):8
[6] 黄煜宇,张继增.中医应用模糊数学的探讨.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J],2004,11(10):933-934
[7] 周正颜.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应用于护理诊断的探讨.山西护理杂志[J],1999,13(4):144-146
[8] 谢巧庆,梁海华,李思勤.二值护士实施效果的模糊综合评判.现代护理[J],2001,7(4):4
[9] 王瑞华,孙增勤.应用模糊医学评估护理管理者的自学能力.中华护理杂志[J],1996,31(7):395-396
[10] 李峰,王承芳,郑延玲等.模糊数学在护理本科毕业论文评价中的应用.护理学杂志[J],2004,19 (1):31-32
[11] 孙雪洁,李 清,王庆美.用模糊数学法评价急救护理课程改革.现代护理[J], 2006,12(1):76-77
关键词:商务英语;案例教学模式;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86-02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社会对既熟悉国际商务和贸易、又熟练掌握语言的高级复合性商务英语人才需求旺盛,这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研究发现:案例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增进商务英语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能培养商务英语专业生的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二、运用原则
案例教学,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项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从而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它不仅仅强调教师的“教”(引导),更强调学生的“学”(研讨),要求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要有相当大程度的转变[1]。
(一)教师角色转变
在交际性教学活动中,学生应是核心,是交际者,其主要任务是沟通信息,具有学习的自主性,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不再是中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学习的帮助者,任务的组织者和完成任务的监督者。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
(二)学生参与
案例教学模式的特征之一就是学生在智力上和情感上的积极参与。案例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个体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经验、巩固理论知识。通过发现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讨论问题情境及其内涵,提出可行性方案或对他人的建议提出意见,或扮演核心角色最终选择适当的行动方案。
(三)学生自评互评
案例教学模式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要具有评价的意识(包括对自身、对他人及对案例教学过程的评价)。由于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动学习者、知识建构者,他们需要对自身及其他同学在案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作出评价,实现最佳学习效果的目的。教师只是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对自己及他人做出客观的评价。
三、案例教学模式实施程序
(一)教学的准备环节
1、教师准备。首先是案例的准备,由教师事先准备好案例并发给学生。优质的案例应该源于实际,通常包含许多问题和意见,且每个问题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进行讨论;同时要有典型性,即通过对某一案例情境的分析实现对某类问题的解决;最后,案例选择还要注意时间安排,所有教师都应该意识到制订案例教学计划及规划时间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班级人数及学生素质的差异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知识、文化、家庭背景等)划分小组,确保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2)合作教学和团队教学。如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跨学科协作,就需要教师经过个人准备、共同备课、相互配合及协调工作。
2、学生准备。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性化的准备,搜索资料来提高自身习得。学生在案例教学前要做好学习准备,确保有时间读案例且方法得当,案例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按照所布置的思考题去分析,抓住案例的主要矛盾,领会教师的主要意图,找出案例中未布置的重要问题。案例分析完毕学生要把分析变成有利于课堂陈述的形式,如设法把要说的形象化、具体化,以便在讨论时说服他人[2]。
(二)课堂教学实施环节
教师应在课前把案例资料发给学生,由学生通过个人和小组研究案例,分析讨论案例中呈现的商务情境,探索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然后决定最终的行动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实况模拟等形式参与沟通,同时在案例背景中学习和练习新的词汇和句法,有机地将商务内容沟通技巧与英语语言的学习联接起来。
1、引入案例。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讨论事先给学生发的案例阅读资料、介绍有关案例的趣闻、介绍本次课的教学安排等方式来引入案例[3]。一方面引导学生进入状态,使学生关注案例内容,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对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控制论题、学生情绪、教学质量等,创造良好、健康、向上的教学氛围。教师通过一个个问题的提问,带领学生深入研究案例,从中得到想要的答案,并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解决不同情境中的问题。
2、案例分析。分析案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确定论点、分析案例的相关数据及其面临的机会和困境、形成备选选项、选择决策标准、分析及评价备选选项、选择最优选项、开展行动并执行计划。(1)在案例分析中首要工作就是要确定论点,即关键的角色、问题、决定、挑战或会,通常可以包括人员、设备和设施、方法和系统、材料和其他;(2)分析及评价备选选项,即列出其各自的关键优势及劣势,总结利弊选出最佳方案;(3)在制订最优决策方案之后,必须开展行动并执行计划。行动计划必须是为案例特别制定并且能够回答以下五个问题:即谁、什么、何时、哪里和怎样做的问题。案例分析阶段可以由老师或单个学生主讲,或由一个小组来进行案例分析。个人或小组通常会进行半小时的案例陈述,然后开始进行讨论。
3、讨论阶段。(1)小组讨论。班级中每个小组人数是根据每个案例项目的不同而变化的。小组成员人数过多就会缺少合作;如果成员人数太少就会降低小组讨论的效果以及在完成调研工作上会出现缺少人手的问题。因此,讨论小组的组成最好是自愿形成而非教师安排或随机组成。此外,在小组讨论期间,每位组员根据教师事先发的案例资料查找相关信息并形成个人观点,在小组讨论时把个人观点及遇到的难题与其他成员分享,通过各抒己见形成小组观点并形成书面报告;(2)全班讨论。为提高效率,避免观点重复或相近,全班讨论期间每组可派一位同学陈述该组观点及遇到的难题。教师可把不同观点写在黑板上便于同学讨论、思考。同学针对不同的观点及产生的问题进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教师不要马上对发言同学的观点及出现的错误进行评论、纠正或总结,而要把相关内容记录下来留在归纳总结阶段时提出。教师在同学辩论期间要控制好辩论主题及同学情绪,在出现学生辩论的论题偏离主题时要及时引导学生回到主题讨论上来,把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牢牢吸引在案例上。教师通过辩论集中上来的焦点问题有的放矢的集中讨论、澄清,形成与教学内容相呼应的完整的认识或主导倾向。
4、归纳与总结。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把本次讨论过程进行梳理,即从本次论题涉及到的相关理论到支撑论点的论据及得出的结论,把学生分散的见解、观点集中起来,进行系统化、条理化,对整个教学的知识点做结构性的讲解和归纳。在这期间教师可以对在讨论中学生们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从而加深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及掌握,提高案例教学的整体质量。
5、撰写报告。在完成课堂讨论之后,教师要布置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并给出撰写要求。案例分析报告通常由三部分构成:(1)简单介绍案例。包括:公司的概况、业务范围、发展史、存在的问题以及你将如何去研究它;(2)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如讨论公司经营层面的问题,然后再分析其结构和控制系统;(3)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要确保个人方案符合逻辑且与之前分析一致。报告写完之后,教师要对交上来的报告进行批阅并在规定时间内反馈给学生,指出值得肯定的论点和应改进的不足。教师要注重正面评价、积极评价,对于学生报告中反映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集中解答。
6、教学反馈。反馈的途径可以利用调查的方法从学生中获得,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求教师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写好每次课的授课体会,找出每次案例教学的成功和不足,为案例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进做积极的准备。学期结束时,要依据授课体会写出研究报告,并建立案例库。
(三)反思评价环节
案例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可以很高效且公正的体现教师和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的表现。教师可以对案例讨论过程进行录音录像,运用教师行为表来进行自评和他评。录像录音可以直观的看到行为人的表现和身体语言以及听到讨论中的对话,教师可以找出错误并发现不足,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此外,教师还可运用教师行为表来帮助自身在观察录像中表现时来确定某些行为方式。例如:经常以自我为中心或经常提问封闭性问题,忘记提问必要的支持性论据等。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对讨论过程中自身表现的分析可以提升提问的技巧,因此在对讨论过程进行分析时应该使用一系列的教师行为表。在案例教学模式中,考试不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方式。我们对学生采取多元的评价方法。包括小组表现,对案例介绍陈述表现及简短问题和论述题。教师通过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进而有针对性的弥补自己的不足。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对案例教学模式的研究虽然有了一些进展,但对商务英语专业中运用案例教学模式的研究甚少。案例教学模式相对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在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优势,且在商务英语案例专业教学和实训中也具有操作性。因此,商务英语案例教学还有很大的研究和实践空间。
参考文献:
[1]葛明荣.案例教学模式在高师教育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