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4 07:12: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第一条为加强对浙江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的内部监督和风险控制,规范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保障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生产经营符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要求,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并参照《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企业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务会计制度和企业内部管理规定,对企业及所属单位财务收支、财务预算、财务决算、资产质量、经营绩效、建设项目或者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和评价工作。
第四条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依照内部审计规定、准则的要求,认真组织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明确经济责任,纠正违规行为,检查内部控制程序的有效性,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五条省国资委依法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二章内部审计机构设置
第六条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相应的内部审计人员,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规章制度,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和风险控制。
第七条国有控股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应当依据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完备内部控制机制的要求,在董事会下设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
第八条企业审计委员会应当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审议企业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
(二)监督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与财务信息披露;
(三)监督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提出有关意见;
(四)监督企业社会中介机构等的聘用、更换和报酬支付;
(五)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程序的有效性,并接受有关方面的投诉;
(六)审议其他重要内部审计事项。
第九条未建立董事会的国有独资公司及国有独资企业,应当按照加强财务监督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要求,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强化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做好内部审计机构与内部监察(纪检)、财务、人事等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
第十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直接对企业总经理负责;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接受审计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
第十一条企业所属单位应当设立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尚不具备条件的应当设立专职审计人员。
第十二条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审计岗位所必备的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并取得内部审计岗位资格证书;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应当具备中级以上相应专业技术职称资格。
第三章内部审计机构主要职责和权限
第十三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出资人财务监督和企业管理工作的需要,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制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编制企业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
(二)按企业内部分工参与企业年度财务决算的审计工作,并对企业年度财务决算的审计质量进行监督;
(三)对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不适宜或者未规定须由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年度财务决算审计的有关内容组织进行内部审计;
(四)对企业及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财务预算、财务决算、资产质量、经营绩效以及其他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
(五)组织对企业内设机构及所属单位的负责人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六)组织对发生重大财务异常情况的所属单位进行专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七)对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基建工程和重大技术改造、大修等的立项、概(预)算、决算和竣工交付使用进行审计监督;
(八)对企业及所属单位的物资(劳务)采购、产品销售、工程招标、对外投资及风险控制等经济活动和重要的经济合同等进行审计监督;
(九)对企业及所属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和意见反馈,对企业有关业务的经营风险进行评估和意见反馈;
(十)对企业年度工资总额来源、使用和结算情况进行检查;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和企业主要负责人要求办理的其他事项。
第十四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对年度财务决算的审计质量监督应当根据企业的内部职责分工,依据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保障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生产经营符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要求。
第十五条为保证企业年度财务决算报告的真实和完整,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按照省国资委相关工作要求,对下列特殊情形的所属单位组织进行定期内部审计工作:
(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涉及国家安全不适宜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特殊所属单位;
(二)依据所在国家及地区法律规定,在境外进行审计的境外所属单位;
(三)国家法律、法规未规定须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的企业内部有关单位。
第十六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及所属单位的经营绩效及有关经济活动的评价工作,依据国家有关经营绩效评价政策进行。
第十七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开展企业及其所属单位有关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及相关业务活动工作结果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并做好社会中介机构聘用、更换和报酬支付的监督。
第十八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相关审计工作应当与外部审计相互协调,并按有关规定对外部审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相关工作资料。
第十九条企业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完善内部审计管理规章制度,保障内部审计机构拥有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权限:
(一)参加企业有关经营和财务管理决策会议,参与协助企业有关业务部门研究制定和修改企业有关规章制度并督促落实,召开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议;
(二)检查被审计单位会计账簿、报表、凭证和现场勘察相关资产,有权查阅有关生产经营活动等方面的文件、会议记录、计算机软件及其电子数据等相关资料;
(三)对与审计事项有关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相关证明材料;
(四)对正在进行的严重违法违规和严重损失浪费行为,可作出临时制止决定,并及时向企业董事会(或主要负责人)报告;
(五)对可能被转移、隐匿、篡改、毁弃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与经济活动有关的资料,经企业主要负责人或企业董事会授权可暂予以封存;
(六)企业董事会或企业主要负责人在管理权限范围内,应当授予内部审计机构必要的处理处罚权。
第四章内部审计工作程序
第二十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企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对内部审计工作作出合理安排,并报经企业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主要负责人审核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一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充分考虑审计风险和内部管理需要,制定具体项目审计方案,做好审计准备。
第二十二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实施审计前3个工作日,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对于需要突击执行审计的特殊业务,审计通知书可在实施审计时送达。
被审计单位接到审计通知书后,应当做好接受审计的各项准备。
第二十三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报告应当与被审计单位交换审计意见。被审计单位有异议的,应当自接到审计报告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意见;逾期不提出的,视为无异议。
第二十四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报告上报企业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主要负责人审定后,企业应当根据审定意见,向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报告(决定)。
第二十五条被审计单位若对企业下达的审计决定书有异议,可以提请企业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省国资委申诉。
第二十六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对已办结的内部审计事项,应当按照国家档案管理规定建立审计档案。
第二十七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每年向企业董事会(或主要负责人)提交内部审计工作总结报告。
第二十八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对主要审计项目应当进行后续审计监督,督促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意见的采纳情况和对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
第五章内部审计工作要求
第二十九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内部管理需要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加强内部监督,纠正违规行为,规避经营风险。
第三十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行为及时报告,并提出处理意见;对发现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漏洞,及时提出改进建议。
第三十一条对于被审计单位及相关工作人员不及时落实内部审计报告(决定),给企业造成损失浪费的,企业应当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于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还应当按有关规定向上一级机构及时反映情况。
第三十二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下列工作事项应当报省国资委备案:
(一)企业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报告;
(二)企业所属单位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重大资产损失情况、重大经济案件及重大经营风险等,应向省国资委报送专项报告。
第三十三条根据出资人财务监督工作需要,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按照省国资委有关工作要求,对企业及所属单位发生重大财务异常等情况组织进行的专项审计,应当向省国资委提交审计报告。
第三十四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要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业务质量,并依法接受省国资委、国家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业务质量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本办法组织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并对其出具的内部审计报告的客观真实性承担责任。
第三十六条为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客观、公正,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与审计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三十七条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坚持原则、客观公正、恪尽职守、保持廉洁、保守秘密,不得,,泄露秘密,。
第三十八条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时,应当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检查、抽样和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方法,获取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
第三十九条企业董事会(或主要负责人)应当保障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企业内部各职能机构应当积极配合内部审计工作。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对认真履行职责的内部审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
第四十条企业对于认真履行职责、忠于职守、坚持原则、作出显著成绩的内部审计人员,应当给予奖励。
第四十一条企业应当保证内部审计机构所必需的审计工作经费,并列入企业年度财务预算。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考评、聘任和后续教育,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执行。
第六章罚则
第四十二条对于企业出现重大违反国家财经法纪的行为和企业内部控制程序出现严重缺陷,除按规定依法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总会计师(或者主管财务工作负责人)及财务部门负责人的有关责任外,同时还相应追究企业审计委员会相关人员的监督责任。
第四十三条对于、、、泄漏秘密的内部审计人员,由所在单位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四条对于打击报复内部审计人员问题,企业应及时予以纠正;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受打击报复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有权直接向省国资委报告相关情况。
第四十五条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不配合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拒绝审计或者不提供资料、提供虚假资料、拒不执行审计决定的,企业应当给予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六条各企业可根据本暂行办法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四十七条各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可参照本办法,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本地区相关工作规范。
一、s集团内部审计现状
(二)集团内部审计现状
1.内部审计模式。s集团是省内大型投资控股型集团公司,旗下权属企业众多,集团的经营方式是以股权管理、股权运营为主,通过委派董监事、财务总监以及开展内部审计等手段加强公司治理。因此,集团设置内部审计职能就是为了满足对各权属企业的管控需求。集团内部审计发展至今仍围绕集团管控的目标,主要开展对财务报表等的财务收支审计。
2.内部审计组织框架。2008年,S集团将内部审计职能从财务部剥离,成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部,负责开展集团内部审计工作。集团没有设置审计委员会,审计部接受集团总部分管领导管理,经总裁办公会授权开展工作。集团总部审计部不直接管理各权属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仅就其内部审计工作履行指导和监督职能。各权属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其他授权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审计工作,并接受公司总部内部审计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二、s集团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s集团内部审计工作已经形成了全面有序开展的良好局面,但是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日益增长,公司投资控股的单位和行业也日益复杂,仍以基本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导的审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公司的管控需求;同时,集团审计机构与权属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力量缺乏整合,未充分发挥合力。
(一)S集团基本概况
S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集团)是由山东省国资委出资设立的大型国有投资控股公司,S集团旗下有全资子公司9家、控股公司4家,受山东省国资委委托管理企业4家、参股公司26家,并直接持有11家上市公司的股权。
S集团不设股东会,山东省国资委依法对S集团履行股东会职权和其他法定职权。S集团暂不设董事会,实行总裁负责制,在省国资委领导下开展工作。总裁办公会为公司最高经营决策机构。S集团向各权属公司派出产权代表,代表公司履行
(一)集团内部审计纲领性规范尚属空白
基于集团公司治理的起点就是确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治理目标,集团治理目标是各职能部门制定各自工作原则、工作思路等指导性方针的基础。S集团的治理目标逐渐明晰,提出了打造省内大型国投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战略目标,但是集团内部审计尚未确定纲领性规范。由于缺乏集团统一的内部审计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工作思路及指导思想等纲领性规定,集团各权属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仅立足于自身管理需求,履行较为局限的内部审计职能,导致集团总部与各权属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存在重叠、空白等情况,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也存在偏差。尤其是在集团开展对权属企业审计时,由于上述审计理念的差异,容易产生沟通障碍,达不到良好的协作效果,甚至会产生矛盾,导致集团及权属企业之间关系紧张。
(二)集团内部审计流程尚需进一步细化
如前所述,目前S集团内部审计工作已经全面开展,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首先,作为大型国有投资控股集团公司,审计委员会设置的缺位,不利于集团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和长远规划,因此应适时建立由集团总部领导班子成员、总部各职能部门及权属企业专业人员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其次,集团旗下权属企业性质不同,有全资、控股、托管、参股等类型,而审计规则并未按性质不同有所分类,不利于集团管控。再次,集团总部审计部与权属企业自设独立内部审计机构之间的关系尚未厘清,不利于整体全面运行。
(三)集团内部审计模式有待转型
目前S集团内部审计施行的是以集团管控为目标、以简单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要手段的审计模式,内部审计仅发挥了最基本的监督职能,而基于风险管理和价值增值的评价职能和咨询职能仍未涉及。
(四)集团内部审计需加快开展一体化管理
目前,S集团总部审计部与各权属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处于相对割裂的局面,集团审计部对权属企业审计工作是否开展、怎样开展、开展的效果都没有掌控,只是简单地将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进行备案管理,权属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更迭也没有经过集团审计部的事前考察,内部审计机构专业人员的离任、招聘、后续培训等情况,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上下的信息不对称。
三、s集团内部审计优化的思路与实施
(一)集团内部审计的优化思路
s集团内部审计需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整改优化,以更好地适应集团经营发展和管理提升。本文将以集团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为出发点,结合政策、市场等外部因素以及集团治理目标等内部因素,提出s集团优化内部审计的思路。
(二)构建集团内部审计工作指导框架
根据集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本文设计了s集团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框架,指导框架下包括了内部审计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及工作思路。
(三)构建集团内部审计全面运行机制
1.集团权属企业性质分类及审计强度分类。如前所述,S集团股权结构复杂,旗下权属企业按照股权比例性质可分为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及托管公司、参股公司。需要说明的是,省国资委委托管理的公司参照控股公司管理。根据以上对权属企业的性质分类,相应地可按照管控强度将内部审计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2.构建集团内部审计全面运行机制。根据上述不同管控力度的审计手段分类,可以构建S集团总部与权属企业双线进行的集团内部审计全面运行机制。首先,以公司总部审计部为主导,总裁办公会下设审计委员会,根据内部审计制度要求或审计委员会指示对各权属企业开展审计,根据前述的权属企业分类及审计手段分类,分别对集团总部、全资子公司实施常规审计;对控股公司和托管企业实施积极审计;对重要参股企业实施消极审计;对普通参股企业实施调研。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电力系统;依法治企
内部控制审计涉及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业务环节,电力企业风险因素贯穿于所有经营管理环节和业务流程,且随经营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但审计部门受到有限审计资源等方面的限制,难以开展全面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因此该类型审计开展过程中,必须转变审计思路和方法。通过管理创新的工作实践,开启了内部控制审计新模式,采取“大审计”的思想,以标准化流程为思路,推进内部控制审计项目的开展,实现企业依法治企。
一、内部审计在依法治企中的作用
在国网系统中,内部审计是由企业内部专设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本单位的规章制度,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相对独立地对本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监督的行为。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内部审计监督是健全完善依法治企体系的重要内容,主要具有以下作用。
1.开展制度体系合法性审查的作用。依法治企,制度为先。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依法治企新要求下,担负着督促法律法规在企业内部的“落地”的重要职能。内部审计机构可以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评价企业内部法律风险防控及管理制度体系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促进企业依法健全完善制度体系。
2.强化经营行为合规性监督的作用。依法治企,最核心的内容是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强化监督、查错纠弊是审计的基本功能。围绕生产经营各环节,持续开展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财务稽核等形成强大合力,及时发现、严厉查纠各种违法违纪行为,能够有效督促企业各方面有效遵循和执行法律法规及内部制度的有效遵循和执行,最大限度防止行为失范、管理失据。
3.促进管理短板常态化改进的作用。依法治企,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企业规范管理、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在履行监督职能、发现问题的同时,还更加注重通过对生产经营行为全过程的审查,对比分析相关指标数据、问题案例,揭示生产经营管理薄弱环节,总结评估影响质量效益的关键因素,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措施,促进企业堵塞管理漏洞、健全完善自我约束机制,实现依法治企体系的持续改进和完善。
二、内控审计优化创新的背景
1.近年来依法治企的结果表明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具有紧迫性。近年来,国网公司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依法治企交叉检查工作,较全面地揭示了企业重大事项、营销管理、工程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主要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然而,从检查的结果来看,制度的遵循性不尽令人满意。根据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杭州供电公司2015年度各分公司的综合检查报告上看,还存在诸多不足,如重大资产购置未履行规定批复手续、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资本性支出在成本费用中列支、跨年度列支成本费用。这些在“三重一大”管理问题,固定资产管理与成本费用等环节发现的问题体现了内部审计环节的薄弱。笔者认为审计部门参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建设,不仅要关注控制遵循性,更要关注控制的充分性、适宜性和有效性,其重点在于揭示风险是否得到适当管理和控制。
2.内部控制审计的广度和深度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创新审计理念。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评价、监督和鉴证财务信息以及相关管理信息而专门独立设立的职能机构,它自然也就成为了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主体。但企业内部控制涵盖的范围很广,涉及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业务环节,电力企业风险因素随经营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但审计部门受到有限的审计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限制,难以开展全面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同时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都有实施的难点。因此该类型审计开展过程中,必须转变审计思路和方法,在总结中创新,提升项目实效。
三、实现内部控制审计优化创新
内部控制审计的创新与实践其核心在于两点:第一,以大审计理念为指导建立审计资源统一调配机制,从计划立项到项目整体完成都进行了充分的资源整合,全面利用现有审计人力资源,整合各类专业人才;第二,以标准化思路为指引,针对内部控制审计各业务模块的风险点设计完成业务风险检查标准;以可操作性为落脚点,针对内部控制审计各业务模块设计完成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流程表,确保内控审计工作的有序化、规范化。
1.以大审计理念统筹配置审计资源。近年来,随着电力企业的集团化、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资金、人员的高度密集即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让审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审计对象、审计流程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调整审计重心,理顺审计管理体制、合理分配资源,是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新挑战。(1)抓住公司重点工作立项,将有限的审计资源合理配置到公司重点、难点的工作领域、工作范围有限审计资源的配置应满足公司发展和管理的需求,促进审计职能的转变,以求得内部审计自身的长远发展。根据这一目标,审计部门以风险导向审计为指引,从实际出发,按照现有审计力量,在不同时期和阶段各有侧重地确定重点审计项目。从宏观和大局出发看待和处理问题,围绕公司的重点工作,科学确定审计立项,充分利用现有的审计资源。在充分吸收和利用依法治企综合检查成果的基础上,企业内审部门有必要进一步促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完善和提升。(2)建立公司系统审计资源统一调配机制,合理配置项目人力资源。建立审计资源统一调配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改进传统的审计方式,从审计计划的整体目标出发,根据情况针对性组织跨地区联合审计、不同地区交叉审计、上级对下级审计等等。二是以审计计划为龙头,做到重点项目重点抓,加强审计机关的指导和与上级审计机关的配合,统一调配审计人员,以“大审计”的战略方针,形成合力。充分调动基层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节约了审计成本。
2.以标准化的思路推进审计项目(1)统一业务流程,保障审计工作的集中、高效。通过对制定审计计划、审前调查、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四个环节的工作规程作出统一规定,达到加强审计过程控制,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对审计工作质量建立分级控制与复核制度,搭建起保证审计内部各种事务有序运转的平台。一是确定审计工作范围、制定审计方案。从现有的状况看,系统性、整体性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尚未建立,开展全面的内部控制审计缺乏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审计人员在判断上存在较大的主观因素,结果缺乏可比性。二是明确审计工作业务流程。(2)审计实施阶段标准化,确保所有关键环节审查到位。首先应有针对性的收集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风险控制措施、工作总结以及应急预案等资料,将收集的不同审计范围将相应的资料发送给各审计小组,必须对各项审计业务的风险识别进行相应的评估和检查,确定被审计单位业务控制措施覆盖情况,评估内部控制措施的健全性,并进一步调整审计中的人力资源、时间资源,确定重点审计业务。其次是如果审计人员通过检查认为控制活动未能得到有效执行,将进一步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采取了补偿性控制活动,并对相关风险是否得到有效控制做出评价。(3)构建风险评估模型,规范审计报告。该阶段的实施重点在于依据实施阶段的各种测试结果,运用风险评估模型,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总体情况进行评价,具体评价体系如前所述。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形成的内部控制审计结果,一是评价报告,评价报告是对评价过程的总结,并对评分结果的定性和定量进行分析。二是建议书,按评价类型可分为管理建议书和审计建议书。管理建议书是对专门内控评价的结果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指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其改进措施;审计建议书是根据后续审计工作的需要和审前评价的结果,对评价对象的内部控制薄弱环节提出针对性的分析。
四、总结
【关键词】财务公司;内部审计;问题;措施
财务公司实现对资金结算、调度和运作的系统化管理,更好地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整体使用效益和价值增值作用。为保障财务公司的平稳健康运营,内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财务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1.财务公司产融集合的发展趋势凸显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未来财务公司发展的大方向是产融结合,如何能够将资金发挥出最佳的效果,建立起低成本、多渠道、高效率的融资体系,是财务公司未来转型过程中最需要破解的命题。同时,在转型的过程中财务公司将面临着各种各样风险,这就要求财务公司提升风险管理技术水平,加强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内部审计可以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过程,协助财务公司实现其目标。
2.财务公司金融机构的行业特点体现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财务公司一方面需符合企业集团对其资金管理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又要与金融市场对接,这种生产性与金融性的双重特性,决定其在政策监管层面和业务经营目标上有多层要求。目前内部审计范围延伸到了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财务公司内部审计将更多地参与到面向未来的规划和决策工作中,必将在公司治理、风险防范、组织战略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3.财务公司的内生性决定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财务公司是集团发展中的产物,既有自身的盈利要求,也要符合集团总体投融资战略,还要为集团各成员单位提供比银行等其他类型金融机构更符合行业特点的金融服务,在满足行业监管要求的提前下,追求企业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和为集团主业乃至其上下游产业链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往往成为财务公司的主要目标。而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组织目标的实现,为企业增加价值。
二、财务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
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及时掌握国家政策动向,贯彻落实外部监管单位及集团公司有关制度要求,执行各级主管部门管理规定,为公司强化内部审计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财务公司内部审计制度。
2.实施现场、非现场及专项审计
每年12月底前制定下一年现场、非现场及专项审计工作计划。根据检查内容组织审计组,审定审计方案,下发审计通知,听取情况汇报,确定任务分工,开展现场审计;审核非现场审计数据及分析材料,重点关注数据异常及指标重大变化情况,保证数据上报无误,分析准确,开展非现场审计;根据集团年度计划和公司年度工作安排,进行某项或者几项专项审计。
3.配合外部单位对公司的审计工作及接受指导
财务公司作为集团公司一分子,需要接受来自母公司的内外部审计及外部监管单位审计,财务公司内部审计部门需要配合外部单位开展现场检查工作中的资料收集、意见沟通、信息反馈,并形成、提交整改落实报告。同时,还需符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的行业监管要求,不间断的报送各类报表和报告。
4.组织并完成年度内部审计通报及工作总结
根据当年现场、非现场及专项审计情况,归纳总结发现的问题,形成年度内部审计通报。内部审计通报要全面、客观、准确,针对性强,汇报及时。根据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完成情况,形成年度工作总结,年度工作总结,应全面、客观,寻找差距和不足,促进下年度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当前财务公司内部审计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差,人员地位不明确
目前,有的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有的内部审计部门虽是独立的部门,但与其他部门机构平行,很少的内部审计部门由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负责直接领导。在有分支公司的财务公司,分公司内控审计受上级对口部门和分公司领导的双重领导;分公司内审人员跟分公司其他管理人员一样,人事、劳资等关系集中在分公司管理,这种被“双重领导”的身份,严重制约问题上报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全面性。
2.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得不到保证
由于集团公司的招聘政策影响,内部审计人员来源主要是从集团内其他企业招聘或者直接招聘的大学毕业生,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之前多数从事会计工作或者相关工作,没有系统的学习与金融机构相关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知识。同时,内审人员的任用可能由领导直接指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方面的考核和人员选拔,上岗前也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所以存在内部审计人员职业素养不能得到保证。
3.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
目前,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很多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是依托集团内部审计要求而建立,审计缺乏甄别标准和支撑力。虽然财务公司业务操作性和内部管理性规章较多,但涉及内部审计方面具体操作制度较少。内部审计部门缺乏充分的、强有力的审计制度规范,会出现总部及各分公司审计强度不一、处罚没有依据,影响了监管的严肃性、权威性和效力性。
4.内部审计手段有待改进
内部审计的方式、方法静态化,不能适应内部审计对动态发展的要求。在审计环节上,重对操作人员的监管,轻对决策、管理人员的监管;重事后监管,轻事前监管。此外没有建立现代化集中化的非现场审计信息手段,在非现场审计和监管中,不能运用电子网络化的监管组织机构,数据化的监测指标体系进行日常的、动态的监测和鉴别。
5.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绩效没有独立的的考核程序
财务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完全由总部和各分公司自行制定自己的审计计划,审计计划是否符合公司年度规划,是否包括所有应该审计的内容,总部和分公司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体系。同时因为审计人员地位的不独立,审计人员工作业绩考核也按照平行部门或者部门其他人员(审计兼职人员)工作业绩一并考核,审计人员年终考核很多由领导打分或者员工打分来决定,会导致内部审计人员不愿意做更多的“得罪”人的工作。
四、做好财务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
1.重新设计审计组织体系,保证审计高度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分公司审计部门及人员由总部直管,可以实现集中作业,人事、劳资等关系在总部集中,隔断与分公司之间的利益关系,将分公司的审计部门作为总部的派出机构,代表总部实施监督职能;总部在董事会下成立审计委员会,从经营管理的职能机构中分离出来,独立行使审计职权,负责对横向职能的经营活动及其成员行为的审计,并直接对董事会负责。
2.着手培养和选用高素质人才
首先,审计工作应对人员配备实现公开选拔、其编制、调配、考核、奖励、晋升、待遇等实行统一管理;其次,要对后备审计人员进行有意识的人才储备和培养,启动公司的岗位流动制度,使得选的审计人员是在财务公司核心部门从事过的工作人员,对核心业务有着深刻的了解;再次,要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投入,建立审计人员上岗之前培训和上岗之后的定期培训制度,适时调整和补充监管人员的知识结构,增强其检查分析能力。最后,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审计人员良好的风险意识,注重工作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3.实现审计专业化分工
一是组建审计风险分析专家团队,主要研究和建立、优化风险预警模型和相应的参数体系,分析出公司一定时期内风险的特点、趋势,指导审计作业,把握审计重点和方向;二是按照业务处理的复杂程度、资金风险程度、涉及制度范围等因素将审计业务进行分类,同时按照业务能力大小将全体审计人员进行对应的等级分类,由不同级别的审计人员分别完成相应的审计作业,实现分层审计;三是对风险程度较小的常规性审计从审计中分离出来,所谓常规性审计就是审计所依据的制度或者操作规程明确,通过票面要素或凭证审核就可以直观判断交易处理规范性,逐步实现区域性集中内部审计。
4.加快内部审计手段的现代化建设
实现审计信息处理系统对大量的审计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处理、分析和反馈,使非现场监管更好的利用起来,来提高审计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合理的利用非现场监管的相关指标,形成非现场监管分析,揭示公司管理各个方面的内在联系,可以为控制风险和科学决策提供全面和有效的信息,也有利于提高现场审计的深度,增强针对性,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5.健全对审计人员的考核约束机制
审计人员的考核约束机制应包括审计人员的道德规范、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具体的行为准则等。在具体的规范和要求上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自查与抽查、互查相配合;在执行程序上需要成立具体的考核约束组织、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制定约束评价标准,完善考核反馈和申述机制。
参考文献:
[1]蒋学琴.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稽核工作的建议.新疆金融,2009年3期
一、内部审计出生产力、出效益,企业领导应当高度重视内审工作。
内审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链条,是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谋和助手,是经济运行的卫士。特别是随着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内部审计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们公司多层次的企业管理结构、大跨度的管理范畴,都要求我们必须依靠内部审计的有效监督,促进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公司审计处现有内审人员11人,其中有一名总审计师、二名处长、三名科长、二名业务主管,他们的年工资总额近30万元。近两年,为保证他们工作方便、信息畅通,公司投资20多万元,为他们配备了专门的微机网络系统,网络审计的雏形已经形成。审计处的同志每年通过“三降”调研、贷款担保调研、经营者任期责任审计、企业年度考核审计、工程预决算审计、合同审计等一系列的审计和调研工作,年可为公司创造效益达3000多万元,为公司减免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是无法用数字所能表示的。这些数字足以说明了内审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内部审计工作性质不同一般,企业领导应当成为内审机构的坚强后盾。
尽管《审计法》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赋予了内部审计人员很大的权力,但我的体会是:严格执法比严格守法更难。尤其是内审工作,大量的是做查错纠弊的工作,是得罪人的差事,如果不给予内审机构足够的支持,其工作就难以开展。因此,我们公司的经营决策曾明确规定,内审机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拥有超常规的权力,什么地方都可以去审计,只有审计不到的,没有不该审的。对于查究经营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内审机构有权“先斩后奏”立即制止;对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业务,凡是内审机构通不过的,领导坚决不签字。我十分注重听取内部审计工作汇报,高度重视审计反映的情况,随时了解和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旗帜鲜明地支持审计工作。事实证明,只要支持内部审计,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就会大有作为。去年,公司内审人员通过对下属公司的帐目审核,摸清了几家公司的经营状况,发现了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并及时地上报给董事会,从而有效地预防了公司资产的流失与坏死。按照审计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几个小公司进行了改制重组,现在这几家公司生意红火,效益大幅度提高。
三、企业内审工作的目标是“促进管理,提高效益”,企业领导应当让内审人员在促进管理上大显身手。
近两年,随着企业的大发展,我们的内审工作目标也由原来单一的财务监查职能转变到“促进管理,提高效益”上来。就拿经济合同审计来说,我们公司几乎每天都有对外业务发生,以前是各部门根据需要自行拟定合同,经过相关领导的审批后就可以生效。现在,不管是哪个部门,也不管是多大、多急的业务,所有的合同都要经过审计处的专职律师按照“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补救”的原则,对合同的合法性、可行性、利益性、严谨性进行审核,通过后,相关部门才能以“合同审批单”的形式报请相关领导审批,如果没有审计部门的认可专章,任何领导都不能签字。通过制度的保障,我公司建立了采购、设备引进等商业行为的“阳光通道”,一年下来就可降低资金支出几百万元,大大降低了公司经营风险。另外,我们通过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对相关责任人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实行有效监督,通过成本审核及专项审计,使内控制度得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目前公司已形成了健全、规范、科学的内控监督网络,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
关键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策
一、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指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主要业务部门的负责人、企业下属全资或控股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在任职期间对所在企业或部门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履行的职责、义务是否执行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活动。包括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经济责任审计。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可以从源头上对腐败进行预防及治理,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促进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
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审计缺乏计划性,项目开展相对滞后。因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大都开展于领导离职或提任之后,审计部门临时受托开展业务,没有真正把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整个任职期间,形成了审归审、用归用,审计部门只是走形式的一种现象,难以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应有的效率和效果, 起不到监督作用, 也不能效地评价领导干部, 达不到警示和震慑作用。
2.审计缺乏独立性。顾名思义,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就是由内审部门开展的一项审计工作,审计部只是公司的一个职能部门,被审对象则是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从层次上来说,缺乏独立性。又由于审计部门人员与被审计领导干部相互都比较熟悉,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企业内部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也可能因为自身利益的原因,他们还要与其它部门交道,或需要求人办事,这其中就可能包括被审计单位,这也很容易使审计人员产生麻痹思想而简化了相关程序, 对企业已发生的变化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形成思维定势,影响审计的效果。
3.审计缺乏联动性。内部审计业务一般是由审计部门独立完成,而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也相对单一。虽然有的集团公司将审计与纪检监察合为一个部门,但在开展业务时仍然是各负其责、各施其职,且与审计涉及的组织、人事、管理、等部门之间也缺乏联动,所以在审计对象的确定、审计任务的实施、审计报告审查、审计结果落实、审计问题的处罚等问题上缺乏交流与沟通,使经济责任审计失去意义。
4.审计信息片面或失真。一是从已审计过的离任领导来看,一般任职的期限长,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几年,涉及的会计资料繁多、财务人员更换频繁,对以往的经济事项不了解,加之审计工作量大,审计工作时间短,所以我们在审查时多以近三年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作为审计的重点进行关注,而对以往年度只作为审查事项需要追溯时的抽查范围,不会详细审计。二是历届领导离任后,都会涌现一些由于厉害关系而阿谀奉承或恶意诽谤的评价,所以对领导的测评表上的分数就显得不是尤其重要。这样做就容易使任期内的经济业务事项得不到全面的、彻底的审查,而是“蜻蜓点水”,影响审计质量。
5.审计业务开展受限。一是新领导接任后,他认为前任领导已经调离,再对他进行审计只不过是履行一种程序,意义不大;如果离任者升迁,职位高于现任领导,审出问题可能对自己不利,所以不会主动积极地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二是被审计者认为自己已经升迁,审计只不过是走走过场,审好审坏都没多大关系;或是离任者被调离时本身就存在着各种不好的情绪,所以就更不愿意配合审计人员的调查工作,使审计业务开展受限。
6.审计评价不尽详实。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后, 通过对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情况、经济目标责任制的完成情况及遵守财经纪律等情况的审核, 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经济责任人的经营实绩。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被审领导离职或提任后,可能已成为审计部门负责人或更高层次的领导,也可能由于被审领导与审计人员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人际关系,致使审计人员在做出审计评价时只谈优点,不提缺点,或夸大业绩,缩小问题。不能为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进行考核时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
7.审计人员对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意识有待转变。经济责任审计往往开展于领导离任以后,所以不少的审计人员存在着可审可不审的意识,他们认为领导已经离任,时局已成定势,经济责任审计只不过是做形式,走过场,审与不审都一个样。所以在这种心理前提下进行的审计难以发挥审计作用。
三、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对策
1.加强审计的计划性。人事部门在对拟任用的领导干部进行考察期间,审计部门则应介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被审领导离任之前,做出合理、有效、真实的审核评价意见。切实避免出现“事前不见,事中不靠边,事后瞪起眼”,充当事后诸葛亮,提供一些时过境迁,只能警示后人的“马后炮”审计报告。
2.改善审计环境,增强审计独立性。一是改变内审部门与被审对象之间的隶属关系,将内审部门设在更高一级的层次,直接在集团公司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审计工作,增强审计独立性。二是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实行以外部审计为主,内审配合的方式。外部审计的优点是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不存在行政上的依附关系,不需看领导的眼色行事,只需对国家、社会和法律负责,因而可以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强制性、权威性和公证作用。内审的优点是审计人员对本单位业务、流程熟悉,能保障审计业务少走弯路,增强时效性。
3.建立联审制度。内部经济责任联审制度是指由审计、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务、法律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或业务骨干共同组成审计小组,开展审计业务的一种制度。建立联审制度,不仅可以避免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还可以对审计查出的问题群策群力,共同探讨,促进审计意见的落实和整改等,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4.推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指企业内管干部任职期间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包括实行年薪制及股权激励机制的企业(包括试点企业)在任期内奖励兑现前的审计、任期届满连任时的审计,以及任职时间较长、上级企业根据规定和需要安排的审计。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一方面可以科学的确定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对审计的部门、内容、重点可以做到心中有数。而且根据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将年度预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工程审计等与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可以避免重复审计,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及时发现问题,及早采取措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也为领导干部考核及时提供依据,较好地发挥了审计的预警和预防功能。
5.坚持“先审后离”、“先审后提”的原则。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就是要划清离任者对本企业各类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情况及遵纪守法情况应负有的责任,也是对领导干部任职前必要的考察和评价的途径之一。如果在没有审计前就对其进行任免,便会使前任领导和现任领导之间责任不清,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企业存在的各类经济问题也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层出不穷。所以我们应坚持“先审后离”、“先审后提”的原则,将审计关口前移,及时发现和解决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切实发挥好内审的监督、服务职能,推荐出优秀的决策者,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
6.正确做出审计评价,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进行审计评价是搞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其作用的关键所在。所以审计评价必须做到有据可查,实事求是,不能凭空想象或夸大其词。目前,内部审计部门在对查出的问题进行评价时,通常能够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但对任期内的业绩评价,不是照抄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工作总结,就是直接引用被审计领导的述职报告,影响了审计评价的公正性。因此,只有做出正确的审计评价才能规避和减少审计风险,客观地反映企业负责人任期内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为人事部门的考核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7.审计人员应转变意识,提高自身素质。无论是离任审计还是任中审计,无论是先审后离还是先离后审,审计人员都应本着尽职尽责、客观公正的态度开展审计业务,遵守职业道德,增强法制观念和敬业精神。同时应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综合性的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应加强对多门知识的涉猎,而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只有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宏观层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确保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烟草公司 内部控制 分析总结
一、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与内涵
什么是内部控制?定义很多,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订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随着经济生活内容和经济管理要求的变化,笔者认为: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护资产完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和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等而由单位管理层及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权责分明、动态改进的管理过程。
(二)内部控制的内涵
内部控制的主体:即由谁来进行内部控制。具体的说企业内部的所有员工都应当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其中包括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内部控制不仅仅是董事会或管理人员的责任,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应对内部控制负有责任。
内部控制的客体:按控制对象的具体对象来分,内部控制的客体有五个:
(1)企业所有员工。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既是控制的主体又是控制的客体,既对其所负责的作业实施控制,又受到他人的控制和监督。
(2)企业组织机构。各组织机构在组织实施内部控制的同时,也受到每部控制的制约,各个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机构的内部活动,都通过内部控制加以明确规定。
(3)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
(4)企业的信息载体和信息处理。企业的信息载体包括各种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书面文件,还包括计划、定额等书面文件,其格式、内容以及信息的记录和处理,都应有制度加以规定。
(5)企业的各种经济业务活动。包括管理活动和生产活动。企业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程度,主要通过这些活动体现出来。进行这些活动必须遵守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
(三)内部控制理论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了保护投资者的权益,整顿社会经济秩序,贯彻实施《会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都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与之相应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讲内部控制分为五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
我国政府在推动内部控制理论建设方面起步比较晚,但是放政府意识到内部控制重要性时,积极推动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成果对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具有非常有价值的知道意义。
二、烟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一)烟草行业概括
“中国烟草行业实行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管理体制。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对全国烟草行业的人、财、物、产、供、销、内、外、贸,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中国烟草总公司于1982年1月成立,国家烟草专卖制度是在1983年9月国务院《烟草专卖条例》后正式确立的。
(二)烟草企业的特殊性
垄断性。我国烟草现行的专卖专营的管理体制,是典型的行政性垄断。是国家依靠相应的法律和政策垄断烟草的生产和经营。烟草业不像电力、铁路等行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性,并非严格的依靠自然资源的占有,不是自然垄断经营而是国家垄断经营。
矛盾性。烟草产品不同于一般商品,也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有害健康的、具有成瘾性的、低弹性的消费品,具有很强的外部负效应。
三、JX烟草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JX烟草公司的概括
JX烟草公司成立于1986年6月,公司拥有资产总额2亿多元,主要业务活动设计到卷烟的采购、储存、配送、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审批发放管理、专卖稽查管理和商品零售活动。具有完善的卷烟销售网络,已形成全县卷烟销售的大访销、大配送格局。
(二)JX烟草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JX烟草公司虽然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积累了一定的内部控制经验,大部分的基本业务都有章可循,但是其内部控制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内容主要表现控制环境、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三个方面。
控制环境方面。JX烟草公司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等相关知识掌握的比较少,认为公司只要按照之前制定的规章制度进行运行就可以了,对内部控制不重视,意识淡薄。
信息与沟通方面。各部门之间几乎都进行各自部门的业务活动,部门和部门之间业务不公开,平时,信息技术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很少,除非要召开相关的会议和年末工作总结时才能进行沟通,因此会影响信息沟通质量、及时性和准确性,严重的还能出现信息价值降低和信息失真的现象。
内部监督方面。公司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够,内部审计工作只是单纯的对会计账目进行审核,没有设计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和对改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出审计后的意见和建议。
四、完善烟草行业内部控制的方法
(一)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
烟草行业应经常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督导和检查,企业内部各部门也应对其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把关,发现问题应及时制止和纠正,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协会(IIA)指出:内部审计部门是指为了增加价值并改善机构的运营而提供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服务的部门、处或小组的顾问或其他从业人员。内部审计部门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与治理程序进行评价,进而提高其效率。由此可见,内部审计部门存在的价值在于满足“增加组织价值并改善机构的运营”的目的。一切合理合法、可以增加组织价值的方法都应运用于为组织服务,内部审计工作也应围绕着为组织增加价值这一目标而做计划、实施的工作。
(一)增值型部审计在已有的研究中存在着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增值型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传统内部审计的一种创新与延伸;另一种观点认为增值型内部审计是一种审计新业务,或者说成是一个新型审计项目,与管理审计、战略审计、绩效审计等审计项目相似,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组织需要而开展的一项新型审计业务。无论是一个阶段、一个业务,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组织的需要,使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笔者认为把增值型内部审计作为一个内审发展的新阶段更能体现内审在组织中的价值。强调阶段而非业务,主要是基于传统审计方面的考虑,作为一个新阶段,表明是在保留了传统审计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如IIA定义的一样,内审业务主要分为保证业务和咨询业务,即使咨询业务发展空间再大,也不能摒弃保证业务在内审中的核心地位。
(二)增加价值的含义IIA将增加价值定义为:通过保证和咨询服务来增加组织目标达成的机会,识别运营过程的改善方面,降低风险水平。可以看出,增加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组织目标达成的机会,即在与总目标保持一致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帮助组织实现目标,通过对组织目标提供更可靠的保证,来体现价值;二是识别运营过程的改善方面,降低风险水平,即通过帮助机构发现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评价改善风险管理过程,并在风险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评价覆盖机构治理、运营及信息系统等内容控制程序的充分性与有效性。通过一系列的过程,识别组织运营过程是否改善,运营活动是否充分有效,是否降低了组织风险,从而体现内部审计部门的价值所在。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指标设计
增值型内部审计作为内部审计新的发展阶段,改变了传统内部审计在组织内的定位,提高了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中的价值,但如何评价这种价值,该价值是否真的从上述两方面体现了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中的作用,则需要从内部审计部门的各方面对其开展的工作进行评价和控制。笔者试图建立一种类似的平衡计分法评价模式对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进行评估。
(一)员工的胜任能力 一个部门离不开人的作用,特别是内部审计这种职业,强调更多的知识、专业水平和经验,更强调入的因素。与注册会计师职业相似,内部审计师职业同样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最重要资源的职业。因此,对内部审计部门的绩效考评,离不开对员工胜任能力的考评。该方面考核的指标包括:审计经验的平均年限;具有职业资格(包括中级、高级资格职称,CPA,CIA等相关证书)的数量和比例;每名审计人员的年培训时间;公司每100名员工中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内部审计员工在内部审计部门及其他部门得到提升的时间跨度;内部审计人员工作检查不合格的数量在其整体审计工作中所占的比例。
(二)准则、制度、章程的遵守合法、合规永远都是一项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内部审计活动也不例外,必须有章可循。但制度也存在着不完善和不全面,有的是总体指导原则,有的是某一具体指导概述,制度留给现实工作一些个人创造空间。因此,在准则、制度、章程的指导下,合理、谨慎地开展审计工作同样应引起内部审计部门的重视。该部分的考核指标设计如下:按照国家规定设置内审机构、配备足够人数的审计人员;对准则、制度的掌握熟练程度;经审计委员会批准的适当的章程;内部审计负责人的业务报告关系;内部审计负责人单独会见审计委员会的次数;审计工作底稿按要求编制。
(三)审计工作的执行过程在总体指导下,应考虑的是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执行前是否有计划,执行后将实际与计划进行比较是否存在重大差异,并分析其原因;审计资源是否充分,审计成本较以前相比有何重大变化,这一系列问题是构成内部审计工作中应考虑的具体问题,也是评价内部审计部门的一个方面。可以从以下几点考核:实际完成审计工作数量占计划完成数量的比例;从签发报告草稿到签发最终报告的时间;审计和非审计服务的时间和资源分配;审计建议的执行比例;成本指标,每个审计项目的平均成本;引起系统流程改进的数量;对经营风险进行检查的比例;发现被审单位没有合理理由却拒不接受审计建议的数量。
(四)审计效果的评价所做工作是否识别、改善风险管理,是否得到相关利益方的认可。审计效果评价是从内部审计部门以外部的角度评价其绩效,其中外部包括高级管理层、外部监管机构等使用内部审计部门工作成果的部门和机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考核:高级管理层满意度:A管理层请求审计的数量,B管理层对内审部门的主观评价;审计委员会的满意度部监管机构的满意度;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其他外聘评估、咨询服务机构的协作程度;降低经营风险的效果;审计评价引起的节约额;采用审计建议后,控制失效或意外发生的数量。
三、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一)质量控制评价与绩效考核的区别按照标准中的规定,质量控制的目的是在合理程度上保证内部审计工作遵守《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部门章程和其他使用标准。我国审计署于2004年颁布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中关于质量控制的规定也是主要强调从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等一系列审计过程形成的、能够反映审计工作质量的方面考察审计质量,重点在于检查审计过程的规范性。绩效考核是一种正式的员工与部门的评估制度。它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与部门的工作行为、工作效果。它是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进行管理沟通的一项重要活动。绩效考核的结果直接影响薪酬调整、奖金发放及职务升降等诸多员工的切身利益,其最终目的是改善员工的工作表现,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同时,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和未来的成就感,最终达到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双赢”。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目标等进行定期考核,是其一段时间的工作总结,同时考核结果为相关人事决策(晋升、解雇、加薪、奖金)、绩效管理体系的完善和提高等提供依据。
质量控制重视过程的考察,因此质量考核更具制度化、书面化、格式化,更适合企业外部对内部的评估考核;而绩效考核是以人为中心,通过衡量部门内部的人力资源状况,来完成对较整个部门的评价绩效考核相比更具有灵活性,更适合企业内部的考核。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内部部门,更适合从企业自身角度对其进行考核。
关键词:高校审计 现状 效率 提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204-01
如今,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的资金来源多种多样,高校教学设备和基建工程日新月异,科学水平日益提高,资金规模逐渐庞大,这就需要内部审计也要不断完善,提供及时的监督和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功能,但是高校审计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部分高校审计预算及成本管理欠妥。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是高校的一个处室,它们构成了一个整体,无法完成审计的独立核算,只是将办公经费,固定资产费,培训等费用都作为内部审计部门的内部经费预算,其中高校内配合审计成本并为纳入成本预算中,这就导致大量资源被占用,增加了可转移的成本,同时审计成本预算跟审计项目的数量挂钩,同时有部分审计项目属于外包范围,有本分高校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对于稍有难度的审计项目,就选择外包,这直接导致成本增加。
另外,现在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多样,复杂,各部门缺乏成本控制意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将高校的投入和产出结合起来,部分人员对成本控制意识淡薄,在审计过程中,工作效率底下,人员过多,时间冗长,在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同时,对审计成本的浪费也是无可避免的。
(2)没有科学的审计过程和方式。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程序过于死板,繁琐,教条,不灵活,成本增加,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这就直接导致了审计目标无法实现。另外,审计方式和审计手段主要是对财务部门账目的审查,科学的审计方法没有运用到审计过程中,还有部分高校内部审计采用手工的手段,效率低下,无法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3)高校内部机制不完善,人员素质低下,无压力,效率低下。
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判断力,同时也必须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才能满足这个职业的要求,所以高校在选拔审计人员时要进行合理测算,选拔高素质的人才,对于机构中不能胜任审计岗位工作,冗余人员要进行精简,减少在审计过程中多种不必要的矛盾。另外高校审计部门要制定绩效考核机制,要对制定具体的绩效考核标准,同时要严格执行,不能让考核只流于形式。同时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效率提高,必须要将审计人员的薪酬要和审计项目,职务挂钩,实行多劳多得,按劳分配。
(4)审计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整合力不强。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资金、人员、时间普遍存在总体资源投入不足的现象。但同时也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由于没有对审计项目工作量和可用的有效审计资源进行配对,当具体的审计项目时来临时就出现了多则多配,少则少配的现象,有些任务时间和任务量并不是匹配,导致资源闲置。在有些项目实施过程中,有部分重点不明确,组织不当,调度缺乏灵活性,审计深度不深入,收入和产出没有达到正比的关系,成本无法有效降低,导致审计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如此多的问题出现在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如何改善这样的局面并能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效率,本文就此展开提出部分观念。
(1)控制预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根据国家规定,预算控制可以通过定额预算和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两种方式来降低,国家可以通过这种定额定员管理的方式由人员定预算,由预算定经费,由经费定支出,这种方式来控制经费,另外,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可以通过经验工作总结,根据项目特点实行定额管理,尽力减少预算编制中人为因素,可以保证预算经费的科学性。
(2)通过改进审计方法和手段,完善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是否完善,直接关系着审计成本能否降低,资源能否得到充分的利用,在设置审计程序时,审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审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并认真评估在各个环节中所需要的经费,另外,要简化程序,不能出现叠加审计,当然,不能一味的降低成本而忽略了审计质量。
在审计过程中,要采用科学的审计方法,比如有效复合,重要性评估,内部评审等,这些方式能有效的控制资源浪费和审计不足带来的损失,而且能有效的控制项目成本,另外,计算机辅助审计也要在审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校内部财务系统要和审计软件能够数据兼容,可以利用软件高效率的优势,降低审计时间,缩小成本。
(3)整合资源,优化组合。
目前高校内部有这样的现象,人员过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造成资源浪费,审计部门可以通过人员科学的配置,保证人尽其才的基础上合理限制内部审理人员编制。另外,资源的合理调度可以有效的将审计单位的规模和审计资源以及审计事项的繁琐程度相融合,经过充分分析研究,能全面把握审计事项情况,从而配置相应审计人员,通过合理的审计时间使资源达到最优组合。
能否有效的使用审计资源也是决定着成本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效的资源组织和管理,能让审计力量与审计对象配合最佳,从而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高效的组合能促进审计工作的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合理的计划安排,科学的内部组织机构,合理的调度,高一级审计部门与下级审计部门的协调配合,强有效的监督,都能使审计过程更具优势。
(4)有效的人才培养,合理的机制。
审计人员专业能力高低直接导致审计质量的好坏,审计项目的完成要建设到不同的学科知识,比如:会计,法律,国家政策,审计知识,这些知识如此数量和精通的人需要审计部门花时间和成本来进行培养,这也增加了审计成本,但这个成本的损耗是有必要的。同时,内部审计人员要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能对审计对象充分理解,对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和机会要能实时的把控。这些能力的获得都需要在培训过程中才能获得,成本的增加带来的是人员工作效率的提高,效率增高,反过来能促进成本的降低。
建立比较完善的机制,比如有效的激励和强有力的约束。充分调动内审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
(5)审计项目统一组织,统一管理。
高校内部审计统一组织,统一管理可以从全局系统掌握情况,知晓普遍存在的问题,提高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给决策者提高比较真实,全面的材料,也可以实现高层次监督作用。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目前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要从思想和行动上改变这些问题,不仅是停留在表面,还应上升到高效落实的层面。高校内部建立优质,高效,低成本的审计工作管理将成为每个审计人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从而达到降低学校整体成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