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0 05:08: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作业设计;减负提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181-01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型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突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目前,数学作业的布置也充分体现这一基本理念,改变过去机械重复的"题海战术"方式,凸显"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切实为学生减负。怎样注重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又科学有效,使学生不对做作业产生厌烦,主动,愉快参与学习呢?通过尝试我们认为优化数学作业是提质的关键。
1.留心生活,设计观察作业
数学作业如果只停留在单纯机械地计算练习上,学生会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减。因此改变单纯地作业方式,成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思量的问题。基于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借助实物的建模,常常是经过反复多次观察、比较,以至形成表象,才利于学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理解、记忆、运用和拓展。那么,设计观察形式的作业,把它和口头作业结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
如《认识方向》的东南西北,我们可以请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先观察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方向,在父母的帮助下了解房屋坐落位置;《三角形》的认识我们通过让学生观察三角板,采用"摸一摸、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的形式认识;六年级的《圆的认识》的学习,我们布置学生找生活中圆形的物体:纽扣、硬币、铁环、罐头盒等,不断强化圆的认识。这样,学生有了初步感知后,学习时就更加认真,参与更加积极。
2.走进生活,设计趣味作业
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数学作业使学生感到乏味,也失去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本味。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取代机械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从而自觉主动完成作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六年级总复习《量的计量》知识。我知道学生混淆的多,往往分辨不清楚该填质量、时间、长度、还是面积单位。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填空:我们的住读生小兰早上7( )听到起床铃声,从2( )的床上起来,花了20( )进行刷牙,洗脸。然后到操场3圈跑了600( ),锻炼了身体。回到教室30( )吃完早餐,拿出1( )长的铅笔和近1( )厚的数学书开始预习,准备上好40( )的每一节课。经过一学年的努力,小兰的身高从143( )长到1( )48( ),体重也从25( )增至27( ),强壮的体魄,良好的精力,给小兰学习增添了百倍信心。将枯燥的"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单位"的题目改成学生经历过的生活情境作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作业不是一种负担,是一件快乐的事。
3.丰富生活,设计游戏作业
游戏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将所学的知识融入游戏中,可以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如《可能性》,我设计了"猜球"、"抛硬币"、"中奖摇号"等游戏作业,请学生回家可以和同学,也可以和家人一起玩一玩,猜一猜。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真正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的作业可以发挥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也可以培养孩子听、说能力,让孩子感不枯燥也不单调,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
4.调研生活,设计调查作业
调查本身基于实际,通常采用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学生可以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直接感受,尝试与人交流和合作的乐趣,增加积极地数学情感体验,学会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如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我布置了学生回家和父母一起作业。用亮光纸包装桶装水同,需要多少平方米亮光纸?如果亮光纸5元钱一张,一张亮光纸可以包装0.5平方米,请你计算包装完水桶需要多少钱?怎样买比较便宜?这样一来,学生自然要回家请教父母,增进了与家长间的交流,和谐了与父母的亲情关系。调查式的实践作业使学生求真、求实,回归生活,经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计算比较,分析概括,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应用知识的能力。
5.体验生活,设计实践作业
泰戈尔曾经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过去那种由教师包办、学生只要一张纸一支笔的作业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小学生的思维往往处于具体形象阶段,还不具备完全依靠推理等抽象的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学习一些抽象的规律性的数学知识,教师应借助必要的操作活动。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后,结合农村孩子实际动手能力较弱的特点,我布置了以下作业:首先,回家测量出自己家客厅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接着,咨询父母铺客厅地板用了哪种规格的地砖?一共用了多少块?先计算再通过数的方式验证。第三,可以自己到卖砖的地方询问,也可以向父母了解地砖的规格价格,并做好记录。第四,假如有50平方米大小的客厅,要你全部铺上地砖,根据你的调查,结合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你准备怎样合理设计呢?
【关键词】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改革;必要性;途径
引言
教师课上讲,课下布置作业这已经成为了多少年来一直延续的教学模式。所以说作业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学生们通过做作业可以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并且加深理解,但是目前学生们的作业负担太重,反倒不利于学生们顺利的学习,所以说改变以往的作业模式迫在眉睫。
1.改革作业设计的必要性
目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就在于如何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对学生的作业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优化作业训练,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就目前状况而言,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会给学生安排许多的作业,作业量太大,教师意在让学生们反复练习进而掌握知识。但是这样一来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影响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降低了学习效率[1]。从某一角度上来看,作业练习时数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起到了延伸和补充课上所学知识的作用,有助于学生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但是大部分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只考虑巩固知识这一方面,再加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不太重视对于作业的设计,作业布置的比较简单,一味的让学生重复性地练习,不仅增大了课业的负担,而且使得学生性格的发展受到阻碍,学生们也逐渐开始厌烦作业。作业练习既然是不可缺少的,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去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尽量布置一些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练习,学生们对此有兴趣的话才会愿意去做,而且也不会把它当成一种负担,这样一来学生们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提高作业设计有效性的途径
2.1 把握新课程标准要求,提升作业质量
其中要想把握好作业的质,那么就需要联系起课上所学的知识,对一些基础性的练习进行筛选,从而保证作业题目的典型性以及示范性。对于一些书本上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针对这一内容多安排几种题型让学生练习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教师在选择作业的时候不仅要从注意从易到难让学生们循序渐进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也要注意如何让学生们从题目中受到启发,巩固所学的知识。在保证质的前提下还要控制好作业的量,切忌题海战术,让学生们对作业产生厌烦情绪。教师要对题目进行精选,避免重复性地练习,最好达到练一道题能通一类题的效果。比如学生们在解方程x2-3x-4=0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进行观察,经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方程的左边是可以分解因式的,这样一来解题就容易多了,我们也不用去考虑其他的方法了。还有当求解方程x2-5x-1=0时,经过对方程的观察,我们发现方程的左边并不能够分解因式,并且也不能够直接开平方,对于这样的题目我们就考虑用公式法进行求解,把相关的系数带入公式求出方程的根。所以说如果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使用这样的方法去对学生进行引导,不仅可以减少学生的作业量,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教学的重点。
2.2 作业要关注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力都是不同的,教师要想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并且把学生们的潜力激发出来就需要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比如对于同一个问题,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提问,而在提问的过程中要注意从易到难的引导学生,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这样一来学生们都能够获得尝试,更容易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在选择题目时要多加思考尽量选择那些合学生胃口的题目,最好的状态就是学生们也看到题目就非常有解答的欲望。如果教师出了一道题目,学生们都非常的兴奋,并且激烈的进行讨论,专注的进行研究,那么一定会获得非常好的结果。但是相反而言,如果学生们看到题目之后,各个愁眉不展,没有求解的欲望,只顾苦思冥想,那么最终收获的结果页肯定是不理想的。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科以加以改变,比如以前都是老师给学生出题目,那么现在可以教师与学生们商量,师生共同命题,甚至可以让学生们独立命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
2.3 举一反三,作业要富有启发性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启发是很重要的,启发性的数学练习题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明白做作业与完成作业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们养成一种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避免抄袭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教师在这其中的作用就是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们逐步学会复习以及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同时也要训练学生们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在解题之前先把题目审清楚,仔细的对题意进行分析,从而寻求到解题的方法,思路清楚了以后再去解题,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正确率。比如有一个机械制造厂一月份的产值大概是800万元,工厂计划在三月份的时候产值达到1200万元,如果这个工厂每个月产值的增长率是一样的话,那么这个增长率是多少啊?学生们每次接触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比较胆触,感觉无从下手,教师就需要从题目中的数字出发对题目进行耐心的讲解,帮助同学们理清楚题目中每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此外,还要学生们知道每个月份的产值是在前一个月的基础上进行增长的,并且增长的百分率是一样的,然后我们把这个增长率设成x,那么可以得到二月份的产值是800(1+x),而三月份的产值就是800(1+x)(1+x),这样同学们就可以根据题目列出一个方程,然后对方称进行求解得出增长率的值。
3.结语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作业是无法避免的,但是目前初中生的作业负担太大,给学生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也影响了学生性格的发展,所以强化作业的设计,把握好作业的“质”与“量”是非常重要的,切实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水平。
为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我校艺术与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良好循环性,我院建立了学院统一企业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机制。这种机制不仅能增强高校科研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能够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使我校专职教师得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并运用实践检验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从而增强教学活动的创新能力。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机制,既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能有效的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合作企业的活力。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把专业课程的教学搬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这样既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参与实际课题操作的全过程。学生在企业里不仅可以与客户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客户的需求,还可以与企业设计师进行沟通,了解企业设计师的工作,这样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更加明确在学校学习的侧重点,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对于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从学生的创意构思中得到设计灵感,同时也提前把品牌引入学生的脑海,吸引学生这个潜在的消费群体。此外对于优秀的学生,企业可以在学生毕业后直接进行招聘 ,并达到快速上岗,省去了企业对新入职员工的岗前培训环节。这种模式是高校与企业共赢的发展规划。
近年来,各大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都在建设和发展校企合作模式,大力探索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不断的改进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现,积极的进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制度和课程模式的改革。但是这种改革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有如何使这些课程在校企合作模式的背景下设计的更加合理,能够符合我校教学的要求,培养出扎实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我校艺术设计专业在之前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首先经过专业基础课程的训练,并到达一定的教学目的,然后再经过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在每门专业主干课程结束的同时,学生必须完成这门课程的模拟训练,并掌握该课程的教学重点。但是,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对该专业学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掌握好这些课程,而是更好的促进专业的发展,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
加强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相对独立的
实践教学体系
校企合作模式下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体现就业导向,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做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不再是独立的分割模式,而是在内容、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融合。通过学校和企业的的合作教学,根据社会、企业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对课程的结构和教学环节的设置进行有目的的调整。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计划中,要设置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紧密结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实施灵活多样和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根据艺术社专业课程的特殊化,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比不可少的环节,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的最好途径。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的学习在学校期间就能建立较强的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专业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使用网络教学,课堂多媒体教学等,来提升教学水平。图文并茂、声形结合多种教学模式融入,能快速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注入新的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为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校企合作中,企业大力支持学院的实训设施建设,保证现代化教学技术设施的更新。提供校外实习基地,有力保证专业教学的进行。企业定期的开展专职教师的挂职锻炼培训,促进教师跟踪该行业的发展,经过企业培训的教师团队结合社会反馈信息和企业实践性培训资料,进行本专业教材的开发和创新。使学校能在艺术设计类专业教材建设上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
加强专业教学活动的创新,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精神
在专业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为学生设置适当的情境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或以某个项目为依托来组织教学活动,或在学生实习的项目现场直接组织教学活动。这样就形成了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实训项目的全过程,并协同完成项目成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也提高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校企合作建设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与以往在教室授课的教学形式相比较,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顾及到每位学生,专业指导的范围更加广泛。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可按照企业岗位需求为依据,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课程计划的内容可以不断的进行修订和完善,结合每门专业课所涉及的实际工作背景,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和教学设置,提升教学活动的创新。
学生对专业学习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就能主动参与学习,在自主学习能力上就会有显著的提高,因此教学模式要创新,不能老停留在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学模式要多样化。可以鼓励学生去企业进行实习,为在企业实习的学生单独补习专业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并有针对性的添加训练项目和考核项目。
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实施中,学生到企业实习,换了新的学习环境,更加贴近实际工作,与企业设计师的交流和项目的共同参与,激发了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热情,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工作缩短了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距离,对学生设计技能的提升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加强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专职教师应采取定期的进修学习、到实际的工作现场和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措施,来加强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专职教师在课堂教学与专业实际操作技术合作中,提高了教学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教学水平能力。通过在企业挂职锻炼,学校培养出了一批既精于理论又善于技能实训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中的高级设计师和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课程的授课任务,为这些兼职教师实行“岗前培训”计划,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教育能力。
结语
由此可见,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决定了专业课程的建设必须有校企合作作为教学支撑。通过校企合作的建设,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专业能力与时俱进,不会与社会对专业的需求脱节,促进专业教学改革,加强了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同时既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也促进了学校办学特色化的建设。独立院校中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企业项目发展的需求。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与课程建设应该贴近企业与行业。
校企合作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要不断的反馈、调整和更新现有课程,要把项目实训作为课程设置的重点,把实践性教学深入开展下去,使学生真正能适应岗位和企业的要求,并在就业竞争中居于有利的地位。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工学结合 装潢艺术设计 探析
所谓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把工作和学者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育的模式。主要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职业性的人才,“工学结合”主要是对于校内和校外不同的资源和不同的环境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不断地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实践中去。
一、在我国装潢专业工学结合的提出
由于国内经济和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需要更多的职业型人才,装潢艺术设计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提供的就业岗位也越来越多,并且深入到了人们生活学习的各个领域,职业的前景比较好,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所以进行工学结合的模式改革可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培养出更多的职业性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能够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有装潢这个行业所需要的技术,所以有必要进行教学模式的给个,将工作和学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二、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技术学校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
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装潢艺术设计教学虽然改革后成效显著,但是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工学结合是在国外引进的,但是国外的教学模式和中国的教学体系结合的不够完善。在教学中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对于装潢艺术设计这个专业经验不足,并且开设专业的时间也比较短,师资力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都是把美术类本科学校的教学模式照搬过来,不能真正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特点。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中等职业学校又没有真正的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校没有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盲目的采用国际上的教学方法,不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的现状,再好的办法也无法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对自己的装潢设计专业定位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定位比较模糊,对于教学教研的研究和参与不够,在对于课程进行评价的时候依旧采用以往的落后的方式。装潢艺术设计由于其本身专业性实践性综合创造性的特点,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新,结合实际找出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真正的促进中等职业学校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
三、在工学结合的情况下进行教学改革的想法和途径
(1)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的装潢艺术教学改革方面的思路
1.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内涵要素必须进行改革。在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的时候,必须对自身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差异和不适合的部分进行一定的改革和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现状结合在一起,更好地为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装潢艺术设计工学结合的模式服务。
2.对于学生专业的核心技能必须着重培养。装潢艺术设计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独立的进行艺术设计美的创造的能力,比如说在培养学生广告创意的时候,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对于品牌定位开发的能力。在进行外包装的设计的时候必须和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对于包装不断地了解,知道其特点和实训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快的掌握专业上的技能,实现“工学结合”模式自身的价值。
(二)在这种模式下装潢艺术设计的实践途径
1.必须对于以往的课程进行系统的优化。课程的质量高了,教学的质量自然也会相应的提高,这也是进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必须对于人才的定位进行明确,让其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培养的目的是一致的。并且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行业的发展变化进行实时的跟进,不断地对教学进行改革,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教学内容必须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并且可以通过校外实习、校内的实训和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来实现工学结合,让学生更好地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和实践,在学习和工作中都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不断地进行思维的创新,避免思维定式,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问,多考虑一些和本行业有关的问题,确保教学的针对性。
2.教学模式必须多样化。在进行实际的教学中,怎样将生产实践方面的项目引进到课堂中来,进行顶岗式的作业完成,不断地通过和商业合作的伙伴和学校间相互合作的方式优化课程。学校可以设立装潢艺术设计的工作室,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进行实践和学习,这样可以更好地将工和学二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根据理论进行实践,更好地掌握理论的同时还提高了自身的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可以采取分小组的方式进行分组作业,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还提高了团队合作的能力,有利于将来工作上的团队合作。除了分小组还必须采取个人练习的方式,分小组锻炼的是团队合作的能力,而个人练习则是着重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在将来的工作中个人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的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
3.完善装潢设计人才培养上的质量评估体系。学校进行人才的培养是为了让学生在将来更加的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必须对学生达到能力进行一定的评估。但是评估的标准是多样的。学校必须根据上课的模式制定出适合学生评估的办法,不断激励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积极性,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能力特别是职业方面的能力,人才评估的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但必须把实践和理论结合在一起。此外可以让学生实习的企业也参与到这个评估中来,确保评估效果更加的公平公正。
四、结语
中等职业学校学校想要提高装潢艺术设计中工学结合模式的效率,就必须从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一套适合学校的教学模式,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设计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袁金戈.工学结合模式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途径[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关键词】美术设计专业 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工作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国家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是一项十分艰巨而急迫的任务。要求高,时间紧。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要圆满完成该项任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进行教育革命,大力改革传统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切实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为此,笔者就所从事的中职美术设计专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和探索。
一、中职美术设计专业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一)中职设计类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加大,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得到空前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致使中职学校学生生源的综合素质不尽如人意。中职学校学生大多存在文化课学习成绩低、日常行为习惯有偏颇,学习兴趣受到挫伤而泯灭等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其中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致使理想泯灭、目标丧失、行为乖僻、学习动力严重不足。从专业角度来看,美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还要不理想。他们中的部分人根本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有的甚至把精力转移到与学业无关的方面上去。而且这种倾向仍在加强和蔓延。
更为严重的是,当代职校生多为独生子女,彼此往往缺乏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较为扭曲,利己行为较为突出。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个人努力奋斗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决定于人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团队精神等。对于美术设计者来说,团队的协作更为重要。
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教育一定要直面现实,除学校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外,教师更应结合实际的教学工作,认真探索教学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模式,教书育人,切实矫正学生中存在的不利于走向社会、不利于为社会服务的种种弊端。毫无疑问,自主合作势必成为未来人类生活和行为健康发展的重要支点。
(二)国内外教改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众所周知,德国职业教育对经济的推动力举世瞩目,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课堂教学就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近年来,我国普通教育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也尝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均验证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成效十分显著。
与世界上其他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一样,“教学”这种人类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活动,也是依据其内在的规律而发展变化的。有趣的是,人类在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上似乎走了一个圆圈,从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出发,以小组合作学习型的教学方法开始,中间走过了几千年漫长的读书脱离实际、教师一言堂教学的弯路,现在又慢慢回到原来的起点上。《论语・先进篇・侍坐章》记载了孔子进行教学的具体过程,从中可知他采用的就是启发式、“小组合作学习”式的教学方式。当然,现在的社会比那时复杂多了,学习的内容也大不一样。但是可以看到,从孔夫子到德国的职业教育,再到我国的普通教育,采用相同或相类似的教学方法,其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的,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是教育的思想观念与社会变化及教育对象的实际相结合。据此,笔者以为,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是最需要、也是最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对于这一点,笔者在下文中还要做具体论述。
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
我们所说的科学,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性。讲科学的理论,就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按照内在规律办事。古人不懈追求的“格物致知”的要求,正是一种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精神境界。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于美国,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此模式将班级学生按照学业水平、个性特征、能力倾向、性别、家庭背景等多方面的差异,组成多个异质学习小组,创设了只有小组成功成员才能成功完成目标的情境。此模式将学生个体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师生的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控能力。促进了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三、中职美术设计专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美术设计成为一个横向的多层面的新兴行业。社会需要一批有文化艺术素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设计行业倡导教育要实行艺术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美术教学的民族性与地方性。如此高标准的要求,结合如今低素质的学生专业选择,美术设计专业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若不改革、探索适应当前中职校美术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中职的美术设计教学势必难以完成国家的重托和时代的使命,难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大军。因此,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培养企事业单位欢迎的实用型、创新型的设计人才,在当今和以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都是非常重要且急迫的。具体来说,其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重大意义 。
第一,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
第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
第三,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
第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美术技能的自然习得。
总之,对于中职美术设计专业来说,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无论从当前还是长远来看,都十分有利。
四、中职美术设计专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笔者在中职美术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做了一些必要的学习和探索,把一次完整的教学过程分为分组、操作及评价三个前后连贯的阶段。以下对此进行论述。
(一)分组
分组,在整个活动中是很关键的一步。按什么标准分,具体怎么分,都很有讲究,很有艺术性。但总体原则是:要有利于让每位学生都能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
一般来说,分组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可采取按角色分组,也可采取按学生学习基础程度分组。考虑到学生层次及作品效果,笔者常采取按其学习基础程度分组。每组一般分A、B、C(或善学、乐学、勤学)三个基础程度。按此种方式分组时,要特别注意事先做好第三基础程度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甚至误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操作过程
平面构成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设计之前,首先必须学会使用视觉语言的一种基本训练。其引导学生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接受严格的训练观。而“形象存在的方式”又是平面构成课程教学的基础与重点,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方式的重要环节。其与后期的图形创意、标志设计等专业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大多平面构成教材都忽略了这部分知识,教材内容既简单又抽象,与实际联系甚少。大多教材对“分离”“接触”“减缺”“透叠”等组合方式只用抽象图片作为范例,学生很难理解,更无法将这些构成方式与实际设计联系在一起。笔者以此节内容为例进行“小组合作教学”。
课前,教师布置小组进行自学,鼓励小组成员主动探究,引导小组成员利用网络资源、图书材料等寻找符合“分离”“接触”“减缺”“透叠”等形象组合方式的标志。同时,请学生事先分析并找到图案在“标志中运用的图形元素”及“标志中元素的组合方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这部分构成知识有一个形象化的理解。另外,根据原先分成的小组,请各组分别制作2块50厘米×50厘米大小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圆形的纸板,用于接下来的课堂演示。
课堂上,伴随着慢节奏的音乐声,请各小组派2名成员,拿着制作好的各式图形的纸板做“分离”“接触”“覆盖”“透叠”“联合”“减缺”“差叠”“重合”8种形象存在的方式。于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教师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迅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顺利地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活了其思维,明确了学习的知识和能力目标。接下来,可自然地提出本节课的问题或学习任务:
1.利用课前寻找的“分离”“透叠”“减缺”等形象组合方式的标志,分析这些图案在“标志中运用的图形元素”及“标志中元素的组合方式”;
2.分析分离、接触、覆盖、透叠、联合、减缺、差叠、重合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3.形象、形象存在的方式及创造形象――班级标志设计。
具体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根据课前小组长的具体分工,各成员就自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想法进行探讨。同时,就各自的方案提出自己的看法,吸收他人的意见,最终形成共识,设计出小组成员均认同又极具特色的班级标志。在设计过程中,气氛相当热烈,定稿绘制,各小组均推选了表现力最强的成员,其他成员调颜料的调颜料,量尺寸的量尺寸,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思考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各小组设计定稿的时候巡回指导,整个过程高效而不枯燥。最后,教师请各小组展示“班级标志”设计成果,各小组派代表讲述设计理念,互相评比各组设计的优缺点,民主评选名次。教师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奖励。
(三)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应对每节课的学习成效进行及时评价,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评价中应重视合作学习评价的全面性,特别要避免少数学生主导整个学习进程。一般来说,除对学生每堂课中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和激励外,还应对其有一周、一个月、一学期的学习阶段性评价。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如定性评价可针对被评者做概括性描述和建议,以帮助被评学生改进与提高。定量评价可按3分、2分、1分三个等级评分。评价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主展现的表现,如“抢答”“板演”“生生评价”等各类形式。
以上“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与以往授课方式相比,凸显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路径,以评价激励为方式,以设疑激趣为先导,优化了课堂的学习“生态”。改变了以往在班集体中,成功只属于少数几个人,大多数学生只能是失败者的现状,达到了“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教学境界。而此种教学境界,正适合职业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良莠不齐的素质,达到了学生整体进步的要求。
五、探索将“合作的小组”升格为“学生工作室”的路子
当“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得到了全面推广,学生会学、乐学,其参与意识、探究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合作意识等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小组合作的成员配合度也达到了默契。这时,笔者认为可以水到渠成地将“合作的小组”升格为“学生工作室”。学生工作室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实习条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还可以使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需求更趋一致。学校可选派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拥有精湛的设计技术的教师作为指导老师,辅助学生创立工作室。学生工作室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能力。其作用与“小组合作学习”是一样的,能有效地巩固和扩大“小组合作学习”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两者的价值取向是一致、吻合、叠加的。
2013年,浙江省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在全面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情况下,重点关注美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加大实训设备投入力度,支持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工作室入驻学校中职生校外创业孵化园。而此工作室的前身亦即“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优胜的合作小组。如今,室内设计学生工作室在导师的指导下,已能面向市场承接业务,真正实现了作品商业化、人才社会化的美好前景。
当然,在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具体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例如如何进一步完善操作流程和教学模式;如何融“小组合作学习”与“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为一体,科学推进课程改革等。但从总体而言,“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全面增强中职美术设计专业全体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新型的美术设计创意人才,接轨美术设计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文臣.新课程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美术课程中的实施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张文周.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J].上海教育科研,2000(1).
[3]王永春.平面构成[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1.
[4]吕平凡.中职学校工艺美术类专业分层教学的研究[D].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2009.
关键词:校企合作;标志设计;教学实训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223-02
高等设计艺术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也就是艺术设计大学应当培养出能直接服务于设计一线的专业设计人才(专、本科层次)。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各大艺术高校也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和办法,其中“校企合作”的理念已经被广大艺术高校所认可和采纳,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从毕业生与企业对接这一方面去看“校企合作”的效果的话,其结果确不令人满意――大部分企业不愿意要应届毕业生,更喜欢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出现这样的结果有以下几个可能性:1.说明“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人才需求的问题。2.同时也说明“校企合作”的合作方式可能存在问题。3.可能是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出现了问题。
通过对以上几点问题的思考,现就以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和郑州市平面设计艺术协会联合举办的“尖荷行动”教学实训项目为例,来探讨一下“校企合作”的一些可行性方法和思路在《标志设计》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一、对“校企合作”模式的思考
(一)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
之所以在设计艺术高校会产生“校企合作”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因为现有的学校教育存在着一些缺陷,这些缺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毕业后在很长一段时间无法适应企业和公司的工作,以致产生了“大学教育无用论”和企业需要“重新培养教育”的现象。
传统教育模式且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主要问题。我们的设计教育基本处于和现实脱轨的“虚拟阶段”,大多教师与企业毫无接触,教学只能是“拿来主义”――只要备好教材即可。
(二)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现状
设计艺术教育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教育对象是企业产品设计和研发的直接参与者(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动漫设计、书籍设计、包装设计等等),这一特点就直接地表达了艺术设计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便能在学生毕业之后与企业进行顺利对接上起到“磨合期”作用。
“校企合作”已有一些可以借鉴的成果,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1.校企合作落不到实处,学生在校期间去企业实习工作只能看不能做甚至是成了“打杂工”。2.由于地方经济发展差异,一些区域企业认为校企合作无用,不愿合作。3.企业一方认为无利时便消极对待。4.学校教学规律与社会企业运行规律的不兼容,尤其是时间问题。
二、通过“尖荷行动”教学实训项目对“校企合作”的新解读
本次是以《标志设计》课程为内容,对“校企合作”展开的一次新尝试和探索。
(一)实现校企合作的动因
“企业想让有用的人进来,学校想让输出的人有用”,这就是企业和学校能实现“校企合作”的根本原因。有了这一致性的需求,企业与学校(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和郑州平面设计艺术协会)的合作就具备了可行性的基础。
(二)合作理念
“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教学改革”、“互利多赢”是本次合作的基本理念和目的。本次标志设计实训完全是按照企业岗位的要求,让学生从设计过程中熟悉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最终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获益。
(三)合作教学的目标
通过实训让学生掌握对课题分析的方法和思路,熟悉掌握标志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创作思路,学会如何进行设计提案。
(四)教学方案的制定
前期学校需要和企业实训导师共同商讨具体教学方案,安排相关事宜。将参与学生数量、导师数、实训时间、实训内容、教学场地、教学用具设备等统筹计划要事先做好方案。
(五)导师的选聘
聘请一线设计资深师、设计总监担任实训导师。(由郑州平面设计艺术协会委派会员单位公司共六位设计师担任实训导师)
(六)教学内容的选择
实训项目一般要选择一些真实的课题作为教学的内容,这样能体现实战。实训导师可以将自己本公司的项目拿来作为训练项目,也可在网络查找一些招标项目。本次选择南京农业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的真实项目“荒漠生态产业研究院”以及“新疆农业大学干旱区荒漠研究所”标识,作为教学实训的内容。
(七)教学过程
聘请企业实训导师参与教学,应当在学校理论导师课程之后集中时间进行。一般利用三天时间集中展开训练,整个过程完全按照企业公司(设计公司)的运行模式进行,整个教学安排由实训导师负责。
三、深入课程教学,细化“校企合作”
[关键词] 知行合一 艺术设计专业 多维认知教学模式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课程,多以设计实践的方式开展教学,通过学生设计实践与体验设计过程来提升设计与创新能力,而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对课程相关理论的理解程度及相应设计要求的认知程度往往能够决定其设计作品的质量与价值,这使得在艺术设计教学中以启发创新、引导设计为目标的理论教学与以设计体验为手段的实践过程彼此密切相连,体现出“知”与“行”不可分割的认知规律。艺术设计教学的这个规律恰恰符合了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反映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的认知特点。
而目前,许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针对于教学中的设计实践环节,教师往往比较注重学生对设计形式的表达,忽视了由课程性质决定的技术、技能及文化方面的理论教学,导致学生的设计作品往往只是做到了新颖好看,而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另一方面,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许多高校依然采取着“听”与“讲”的传统教学方式,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听得索然乏味,这使课程的理论知识部分不能有效支持设计实践,对此,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受教学认知环境有限,教学认知手段单一等不足因素的影响,使学生不能将“知”与“行”有效的互为因果、互为启发,从而导致学生设计创新的有效性不足,教学效果自然也不尽如人意。对此,本文侧重通过对“多维认知教学模式”的研究及构建,来丰富与增进学生的认知途径,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课程理论的认识,以期提升其设计能力。
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开展“多维认知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运用多种认知途径,来解决学生搜集、掌握并获得知识并最终促进创新与设计过程的认知教学模式,对此的出发点,主要是基于艺术设计虽然强调创新与设计在其专业中的核心地位,但无论是设计过程中的创新,还是具有创新价值的设计都需要以认知为前提,否则,设计将变得不切实际,创新也无从谈起。而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把“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与“多维认知教学模式”加以结合,也就是把多种认知模式转化为具体的课程内容,把多维途径、多层次及多种手段的教学形式作用于学生设计过程的各个环节,运用不同的方式来启发学生,使学生找到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案。
一、“知”空间的多维性与资源平台的智圆“行”方
“知”空间多维性指的是,教学活动将不拘泥在教室――这一个限定的空间中,而是根据课程性质的具体要求来安排授课场所。“智圆行方”原指知识要广博周备,行事方正不苟。从认知教学的角度,引申为只有运用各异的认知平台,寻求适合的认知资源来引导学生,学生的实践操作才可能是正确的,其知识结构也才能够完善。如根据《印刷工艺》课程的特点要求学生对印刷流程、过程有所认识,于是最理想的授课场所自然是印刷厂厂房内,学生通过视觉体验和亲自参与,获得最为直观的认识,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认知,发展设计认识;“知”空间的多维还可以体现于以学生认知行为的需要来安排授课场所,例如,在课程《展示设计》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对展示材料认识局限的特点,教学可安排在售卖场所及材料市场中展开,在售卖场所学生看到了已转化为设计作品的材料,了解到了材料运用及材料属性转化的规律;在材料市场中,学生开阔了对于材料认知的广度,这如同置身于汇集各种材料的“图书馆”中,从而从广度上扩展了学生对于材料的认识,这对学生的设计创新及思维扩展将能起到极大地帮助。此外,图书阅览空间、网络空间、展览空间、公共环境空间、多媒体空间等都有可能成为开展教学的授课地点。空间认知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最为直观的“知”的平台,学生通过现场体验的“行”所获得的认知,其深刻程度远大于教室里教师对于情景的描述。
二、“知”法的多样与问题解决的“行”之有效
“知行合一”多维认知教学,强调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互通与共融,而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设计环节,采纳不同的认知方法则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也使教学过程变得丰富而有趣,如在设计命题环节可采取虚拟课题自定、竞赛课题、商业实战课题、模拟情境课题等方法;创意环节可依据头脑风暴法、发散思维法、逆向思维法等方法。多样的方法保证了学生认知过程遵循科学与规范的原则,也促进了问题的解决,提高了认知过程的效率和认知的效果。学生在寻求方法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在认识自身,这本质上是对自我的认知,以此发掘自己潜在的优势,这符合了艺术设计综合性强的专业特点。
三、“知”识的关联与设计启发的鱼贯雁“行”
高校教学体系课程一般遵循延续性、系统性的规律而设置,艺术设计专业也遵循了这种规律,课程由易到难、由基础性至专业性的阶梯形态进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以先修课程的理论知识来启发学生,将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以POP设计课程为例,根据POP广告的不同类型分类,POP设计依托的基础课程也有所不同,如手绘POP教学以构成基础、装饰基础、字体设计、编排设计等课程为前序支撑课程;POP橱窗设计则主要是以材料基础、立体构成、展示设计等课程为支撑,因此在POP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不同的已修课程理论为起点,如可以把POP广告视为构成基础、装饰基础、字体设计、编排设计等基础课程的具体应用,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海报设计、展示设计、包装设计等专业课程在商业领域中的具体延伸,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实验路径及研究方法,从而发展设计过程。而这个过程也促进了艺术设计的多门课程由概念化向应用性的递进,使已修课程中的理论得以实践。
而现实的情况是,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意到为学生讲授课程本身的理论,忽视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连续性与递进特征,这使理论教学显得枯燥、乏味,也使学生对于课程理论知识感觉晦涩和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将先修课程的理论知识与讲授课程的内容予以关联,这种鱼贯雁“行”式的教学方式,将能够帮助学生寻找到有利于理解的参照,也能体现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四、“知”无不言的沟通与设计引导的“行”针步线
设计过程通常也是设计者行针步线的过程,因此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设立语言沟通教学环节,利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表达,能促进学生对于设计整体的合理布控及设计细节的周密考虑。对此,我们有这样的经验:用语言表述事件时,语言表述得越明确,我们的思维越清晰、认识也越深刻,因此语言可以成为认知过程的一个有利工具,而这种认知程度越是透彻,设计师也就越接近创新。这有利于设计师整理思路,促进设计进程,也符合人学习与创新行为的普遍规律和特点。
观点表述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它既可以是对话的过程,也可以是观点阐述,或是观点的反驳。这其中学生经历了创新、坚持与让步等心理过程,无形中提升了对课题思考的专注度,也促进了创意方案的完成。
而在现实中,利用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作工具,准确再现某种艺术形式或表达人内心真实感受的做法,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沟通认知过程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特别是怎样把这种经过思考而得到的感受,言简意赅地表述出来。为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交谈、提问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同时为了利于认知过程深入,教师要注意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思考的教学氛围,无论采用交谈方式还是提问方式都要在平等和舒缓的气氛中进行。
五、获“知”的解析与设计进展的择善而“行”
学以致用是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目标,它是抽象的设计理论知识向设计能力转化的具体转化,也是由“知”到“行”的实现过程,在其中合理的解析与恰当的选择,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因为解析能够帮助学生读取信息资源,利用“解”而知晓答案;运用“析”而看清事物的本质,这就使获取的信息资源提升到获知的层面之上,使客观的信息资料转变成主观的经验资源,于是认知也随之实现。而选择是根据主体的经验资源,以及对目标的预期所做出的判断。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学生利用认知与经验而展开的创意与设计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次次的选择过程,这包括了对方法的选择,也涵盖了对形式及物体的选择。在这其中选择是建立于解析基础上的,解析越深入,选择才越是得当,设计也才能体现其价值。
六、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知行合一”多维认知教学模式的研究,符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认知与学习发展规律,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将促使学生以商业需求为前提开展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创新设计,从而让设计作品既具有市场应用价值,又能够展现出由设计者的思维创新而带来的奇思妙想,这显然有助于学生设计水准的提升,并使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所提倡的应用性与创新性得以实现,因此具有积极与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模块组合;双轨联动
1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总体目标
1.1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形成“面向市场、行业主导、适时互动”的实习实训与师资培训体系[1],根据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在企业专家指导下,对接行业需求,制订覆盖本专业主要技能和职业态度、职业素养要求的模块化实习实训与教师培训实施方案,明确各模块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形成分模块的训练与考核标准[2-3];根据职业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科学划分实习实训阶段(单元),制订不同阶段(单元)实习实训教学计划,建立实施方案与阶段(单元)计划有机结合,阶段(单元)计划又相对独立的实习实训体系,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就业需求的实训需要,提高实习实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5]。
1.2 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
以分组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为主要手段,实施以作品(典型工作任务、工作项目)为载体的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全程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师资培训按照专业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顶岗实习等环节组织实施,对项目训练过程和形成的结果进行考核[6];开展教学观摩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国家或行业设有职业资格鉴定的专业或相近专业,毕业生获得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企业认证证书比例达100%[7]。
2 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思路
分析移动通信技术岗位职业能力,结合通信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和中兴通讯NC认证,构建包含核心网运行与维护、基站建设与维护、无线网络优化、移动客户服务、手机软件开发等5种技能模块,按初级、中级、高级3个层次划分,系统设计集教学、培训、认证、生产、研发5种功能于一体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以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为主要手段,嵌入“MIMPS”企业教学法,实施以移动通信相关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推行“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以职教新干线为平台,建立基于“任务单”的考核评价机制[8]。
3 构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
3.1 实践课程开发流程
图1 基于工作岗位的实践课程开发流程
依托校企合作共同体和校企一体委员会,完成移动通信技术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深入开展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养的需求分析,按“专业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实践课程”的逻辑顺序开发实践课程,如图1所示。
3.2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转型升级,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就业岗位呈多样化趋势,根据企业调研,移动通信产业正在形成四个主要的职业岗位群:移动核心网运行维护、基站建设与维护、无线网络优化、移动客户服务、手机软件开发。根据岗位分析,按入职岗位、拓展岗位、晋升岗位进行归类,将移动通信工作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借助于“校企一体”优势,将高职学历教育课程与企业职业培训课程相融合,构建集教学、培训、认证、生产、研发5种功能于一体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
在企业专业共同参与下,对接移动通信产业战略转型和4G技术的需求,建立基于岗位能力的模块化实习实训与教师培训实施方案,形成分模块的教学目标、训练标准和考核标准,开发一套按模块、分阶段、分层次的实践教学计划,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准,按照共享开放的原则,制定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标准。
4 嵌入“MIMPS”企业教学法,创新“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4.1 “MIMPS”企业教学法
全面实行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嵌入中兴通讯NC学院设计的“MIMPS”企业教学法,如图3所示,采用分层交织的企业教学法,全程实现“做中教、做中学”。
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形式和手段。如《3G基站运行与维护》、《交换设备操作与维护》等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移动终端维修》、《无线网络优化》等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电信业务与营销》、《IP通信》等课程采用现场教学法。
图3 “MIMPS”企业教学法示意图
4.2 “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充分利用“校企一体”办学优势,依托校企合作共同体,吸收企业优质资源,集教学、培训、认证、生产、研发5种功能于一体,构建学校与企业“双轨联动”安排学生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如图4所示。学生(学员)在与企业真实职业环境同步的校内实训室、工作室,进行核心网维护操作、基站维护操作、网优方案设计、3G/4G移动业务产品和营销方案设计、手机应用软件开发、ZTE产品协同创新等生产性实训,此外,联合企业安排顶岗生产实习,让学生(学员)在企业机房和运营现场进行核心网运行维护、基站运行维护、无线网优化、3G/4G移动业务产品营销、手机应用软件市场推广等实际生产工作,同时注重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融入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学员)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与企业完全对接。在“双轨联动”过程中,学校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代维认证、人才支撑、10086客服运营、工程方案设计、产品开发等生产型支撑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企业管理流程、企业案例、企业项目、企业实习岗位等服务,从而提升实训和培训教学质量。
图4 学校与企业“双轨联动”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4.3 师资培训体系
师资培训体系由“中级专业能力训练模块+高级专业能力训练模块+顶岗实习训练模块+专业教学能力模块”组成,其中初级专业能力作为可选模块,初级、中级、高级职业能力训练内容如图20所示。教师培训增加实践课程教学设计项目,提高专业教师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教学设计能力,使教师掌握职业教育实践课程开发设计方法,定期开展各类教学观摩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师资培训体系如图5所示。
图5 师资培训体系
随着高职院校推行的按工作任务对课程进修解构和重构工作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卷面成绩为主要依据的考核方式不适合评价学生在工作任务课程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各项能力[9-10]。以职教新干线为平台,建立基于“任务单”的考核评价机制,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要做好记录,收集并保存“任务单”,学生用“任务单”来申报自己的学习成绩。确保实训和培训教学质量,依托通信行业特有工种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中兴通讯NC认证中心,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企业认证,使学生获得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企业认证证书比例达到100%。
5 结束语
为保障“校企对接,双轨联动”生产性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正常实施,一是高职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教学体系改革,组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团队,聘请企业专家,全程参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障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正常运行;二是建立责任制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管理制度、教学检查制度等,做到实践教学体系开发、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组织实施等项目人员落实、责任落实、资金落实;三是依托校企合作单位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实践教学体系设计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何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北方经贸,2006(07).
[2]来景辉,张堂田.高职院校“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0(05).
[3]张耀嵩.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1(01).
[4]王春娜,霍新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02).
[5]王凤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本建设的任务[J].职业技术教育,2008(02).
[6]李定清.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08).
[7]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04).
[8]丁继.构建以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4(04).
教学目标
认知:
1.懂得知错要及时改正。
2.知道知错就改才能不断进步。
情感:
愿意及时改正错误。
行为:
做了错事能主动及时地改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一、二年级“诚实勇敢”德目中的有关要求设置的,与“勇于认错”一课同属一个德目,是在要勇于认错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教育学生,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必须及时改正,才能不断进步。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在日常生活中犯错是难免的。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对待,不能知错就改,就会助长错误的发展,影响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因此,对他们进行“知错就改”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课文讲的是小学生孙芳和周丽知道自己做了错事,立即改正的故事。这个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孙芳和周丽犯的错误也是生活中常见的错误,而她们能够主动改正。故事中人物的年龄与二年级学生接近,这样利于学生体会教材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利于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教法建议
1.备课时,教师应对学生中“知错就改”利于进步的事例有所了解,以便课上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提高教学效果。
2.本课第一个栏目“想一想”,可以让学生对“勇于认错”一课有所回忆,这样利于引出本课的教学目标,也使教学增强连续性。
3.教学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体验教材中的角色,体验孙芳、周丽急于练习跳皮筋准备参加比赛时的心情;听了李爷爷的劝告立即改正错误后的心情。这样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
4.“读一读”栏目中的名言和谚语,让学生抄写在功课表旁,或制成书签,时刻提醒自己。
5.建议将“议一议”“讲一讲”栏目中的插图制成幻灯片教学中使用。“讲一讲”栏目可以让学生为故事配画外音,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检验学生对“知错就改”“小错不改会犯大错”道理的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第六课知错就改
教学目标
认知:
1.懂得知错要及时改正。
2.知道知错就改才能不断进步。
情感:
愿意及时改正错误。
行为:
做了错事能主动及时地改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课,导入新课。
1.提问:
(1)上节思想品德课讲的是什么内容?
(2)能承认错误是具有什么好品质的表现?
(诚实、勇敢)
(3)能承认错误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是改正错误的前提)
2.小结并过渡(要点):
(1)小学生年龄小,懂得的道理不多,控制自己的能力不强,犯点小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怎样对待这些错误。
板书:错误
(2)能承认错误是诚实、勇敢的表现,是一种好品质,并且承认错误是改正错误的前提,犯了错误首先要承认。
(3)我们犯了错误不能只停留在认识错误、承认错误的阶段。
板书:认错
(4)请同学们想一想,承认错误以后又应该怎样做呢?平时,同学们是怎样做的?
板书:及时改慢慢改不改
二、打比方,喻明道理。
1.引言。
同学们在认识错误也就是知错以后,往往有这样三种不同的表现;第一种是及时改正;第二种是准备慢慢地改;第三种是不改。下面,我们就打几个比方,看看这三种不同的做法可能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
2.《小虫和大船》的启示。
(1)边讲故事边演示投影片。
故事内容同教材“讲一讲”栏目文。
投影片共2组活动抽拉片。
第一组:①木板上有一些小虫眼。②钉在木船底。③木板上的虫眼变大,变多。④虫眼连成一片。⑤形成大洞。
第二组:①木船在海上航行。②木船沉入大海。(同“讲一讲”栏目图)
(2)讨论:
①大木船为什么沉了?
②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虫眼比做我们身上的缺点、错误,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3)小结要点:
①开始时船上的虫眼很小、也很少,后来发展到很多,连起来就变成大洞。海水涌进来船就沉没了。这说明小问题不解决,会酿成大祸。
②我们身上的错误、缺点也是这样,如果不及时改正,也会由小变大、由少变多,“小错不改,酿成大错”,像船沉没一样,还可能毁掉自己的一生。有错不改多么危险!
板书:不改大错错多危险
3.《小树苗》的启示。
(1)讲《小树苗》的故事,同时演示图片。
故事内容略。
图①一棵弯的小树,一棵弯的大树。
图②一棵直的小树,一棵直的大树。
(2)讨论:
①小树苗长弯了,老爷爷是怎样做的?
(扶直、捆好。)
②老爷爷为什么把小树苗扶直捆好?(演示图①)不这样做会怎样?过几年再捆行不行?(演示图②)
③从小树苗的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3)小结要点:
①小树苗树干细、软,变弯了容易矫正过来。树越长大,树干越粗,弯曲的部分越不容易矫正。
②这和我们身上的缺点、错误一样,错误小容易改,错误少容易改,初犯时容易改。所以我们改错越及时越好。
4.“铅笔道”的启示。
(1)让学生在纸上画一条比较轻的铅笔道,然后用橡皮擦。再让学生在纸上同一地方反复画铅笔道,然后用橡皮擦。
(2)谈一谈体会,受到什么启示。
引导:
①只画一次的铅笔道留下的痕迹和反复画铅笔道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同?
②擦起来有什么不同?擦后结果有什么不同?
③如果把这些铅笔道比做我们身上的缺点、错误,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3)小结要点:
初犯错误,由于留下的“痕迹”浅,最容易改正,这样才容易进步。
板书:进步快
如果不及时改,反复犯错误,犯得越多,留下的“痕迹”就越深,就越不容易改正。
板书:不易改
5.学生小结。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参考板书内容。)
(2)通过比较,你知道知错以后,怎样做最好?为什么?
板书:就改
6.读课题《知错就改》,说一说是什么意思。(把“就”和“及时”用线连起来。)
三、学习课文.指导行为。
1.读课文,看插图。
2.讨论:
(1)孙芳和周丽犯了什么错误?她俩原来是怎样想的?犯错的原因是什么?(缺乏爱护小树的知识和保护小树的意识;想问题不周到,只想到方便自己。)
(2)如果不及时改错有什么危害?
(3)孙芳和周丽知道自己错了是怎样做的?
(4)她们能及时改正错误有什么好处?
3.小结要点。
(1)孙芳和周丽能及时改正错误,不仅保护了小树,而且也懂得了遇事不能只图自己方便,应想到维护他人、社会的利益。
(2)知错就改,才能进步。
(3)像孙芳和周丽这样,能做到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
四、辨析练习,深化认识。
1.议一议,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为什么?
小宝和大伟在陈阿姨窗前踢球,不小心打碎了玻璃,他俩立即向陈阿姨认了错,还给陈阿姨送来了玻璃。
从此以后,大伟再也不在别人家的窗前踢球了。小宝仍在那儿踢球。
2.答案要点。
(1)大伟做得对。他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改正彻底,这样进步快。
(2)小宝做得不对。他不能改正自己的错误。以后,他还可能碰碎别人的玻璃或惹出别的祸。这种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思想、行为不改,不利于自己的成长,这样下去还会犯更大的错误。
五、谈作会,联系实际。
1.联系自己知错就改的事情,说一说这样做的好处。
2.联系自己或别人的事例,说一说知错不改的危害。
六、总结全课,引导实践。
1.读读下面的名言和谚语,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1)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
(2)聪明人知错就改,糊涂人有错就瞒。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3.你知道自己还有什么缺点、错误没改吗?你准备什么时候改,怎样改?为什么?
4.结束语(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