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9 05:51: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一实训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本台记者毛明博报道:
8月4日,市防汛办召开“7.18”特大暴雨洪灾防汛工作总结视频会议。会议指出,当前,我市仍处在主汛期灾害随时有可能发生的关键时期,各级防汛部门要全力以赴做好防汛减灾工作,重点做好避险转移的预报、预警等各项工作,努力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陈晓虎说,目前,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全市正在紧张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和生产自救工作。各级防汛部门要及时做好传递预报预警信息。对预警预报明确的区域,无论发生何种程度的洪水、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各级防汛部门要及时有效地把雨水情信息和防汛指令在第一时间传递到基层乡镇、村组,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坚决做好避险转移工作,切实加强提前安置各项准备,尤其对居住在危险区域的老弱病残、鳏寡孤独、学生儿童等重点群体实行提前转移安置。
关键词:开放式 机加工 实训模式
引言: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有着自身的特点,即面向生产一线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本科教育与高业教育都有各自的实训环节,相比之下就要求高职教育的实训环节要有自己的特色。如何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来、改进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使得高职实训办出特色,针对机加工实训经过积极探索与总结,实行开放式实训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一、开放式实训教学的目的与意义
提出开放式实训教学,原由在于现行的实训模式并不能很好的达到实训教学预期的效果。通过调查现行实训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出下列原因:
1、学科体制下,学生感觉机加工实训没有实际作用,找不到学习动力;
2、不愿动手操作,嫌脏怕累,学习动力不足;
3、现行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学习只是在机械的模仿操作过程,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4、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平台,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调查中也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有自主机械加工的想法与需求。
开放式实训教学中的“开放”能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实训:
1、开放实训教学空间,不再像现行的实训教学拆分工种、进行单工种教学,学生可根据加工需要选择车、铣、磨、钳、数控多个工种,进行完整零件综合加工,从而更加真实的反应生产活动。
2、开放实训教学时间,不再限定实训时间,由学生自主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进行安排,同时学生的课余时间,包括周末、节假日都可以加工学习。
3、开放实训教学内容,基础课程以外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行设计、或由教师提供多个典型零件作为实训课题进行实训,以独立项目的形式让学生学有所指,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4、开放实训教学形式,由传统的实训教师理论讲解、示范操作,学生模仿完成操作练习的教师主导的形式,到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自身加工课题的要求主动学习的师生共同探讨学习。同时以课题的形式进行开放式实训,可以拜托课本上过时的内容,着重学生能力培养,注重学习过程,拓宽学习面,充分利用网络等多媒体资源。
通过开放式实训教学,给学生提供更高的学习平台,更加自由的学习时间和环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课题为导向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开放式实训教学施行办法
对机加工实训而言,安全问题是应该被放在第一位的,所以在施行开放式实训的第一步应该对申请参与的学生做资格审核。审核分为两部分,即学生递交的申请应该有基本信息与自己的实训计划,包含实训经历,零件图纸,工艺编排;然后需要学生参加安全知识和基础知识测试,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安全操作知识和设备操作能力。这些是为了保证学生有端正的实训态度和充足的准备。
在申请得到批准之后,进入第二阶段,即准备阶段。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加工的可行性,订正工艺保证设计合理,零件加工可以顺利进行。再根据实训计划与实训教师约定实训时间,在教师指导下做好加工前的准备工作,包含熟悉设备操作,准备工具、夹具、量具,领取实训材料、刀具。
第三阶段进入实训加工,学生根据计划加工零件,教师在这一阶段负责指导答疑,保证学生的加工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当实训完成后进入开放式实训的第四阶段,即对学生的成果进行验收。学生完成实习报告,总结实训收获。指导教师就学生实训的整个过程给出指导意见,学生实训成果就行整编入册进行保存,这是为了就业时可作为学生技能水平的依据提供给用人单位。
在开放式实训的施行过程中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和奖励机制。这是为了为杜绝半途而废与不认真对待造成的设备损坏与材料损耗,同时对于完成水平较高的学生以资鼓励。
三、开放式实训面临的问题
1、学生安全
机械加工不等同于其他实验,存在一定的潜在危险,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的资质,熟悉加工环境、设备操作,且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开放式实训不是对所有人都开放,应该具有门槛,参与的学生必须参加过机加实训或具备同等能力。所以在开放实训之前,对学生进行资格审核以及相关知识的测试是必要的。同时,为杜绝设计或制造工艺不合理,造成的设备甚至人生安全的隐患,学生开放式实训课题应由实训教师严格把关。
2、政策支持
开放式实训教学能顺利开展离不开学校的政策支持。可以以学分制度做为保障,同时以就业为导向,对优秀学生可推荐就业,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总结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开放式实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能力,自主创造,自我完善的平台,从而帮助高职院校培养出比中职学生具备更强的理论素养,比本科学生具备更强的操作能力的优质学生。开放式实训的施行可以做为学校展示育人质量的一个窗口;也可以作为发现设计水平与完成水平高的学生,为技能竞赛的选拔与培养选手的平台;同时也可以作为学生毕业时,像用人单位推介学生就业的一个依据。
参考文献:
[1]徐金寿.“全程式”实践模式下开放式实训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2)
[2]李建丽,张念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区域开放式实训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0)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以黄淮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例,探讨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软件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指出该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地方高校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关键词:软件工程;“3+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 背景
黄淮学院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的一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高校,是驻马店市举全市之力创办的唯一一所本科高校,受原有专业师资、办学基本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要实现向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方向转型,困难很大。学校及时整合办学资源,调整院系设置,优化专业结构,规范教学管理。坚持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条主线”;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两大突破”;完成从专科向本科办学、从以师范教育为主向以应用技术教育为主、从封闭式办学向开放式办学“三个转型”;实现办学基本条件、内涵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社会能力“四个提升”。
升本以来的9年间,正值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背景下,开始进入强调内涵建设、提高质量的发展新时期。对于基础差、矛盾多、困难大的黄淮学院,同时面临着“外延式积累”和“内涵式建设”的双重任务,为此,学校围绕发展定位和目标,本着坚持“突出应用、集群发展、培育特色、提高质量”的原则,提出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类、建筑工程类、文化艺术类、管理经营类4大专业集群,瞄准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以应用型专业为主体的学科专业体系。
作为黄淮学院的第一个河南省省级特色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软件工程专业,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紧扣产业办专业,牵手企业促学业,强化职业促就业,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在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中不断提升自身价值。
2 “3+1”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人才培养是学校办学的核心任务,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凝练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抓手。多年来,软件工程专业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出了“3+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2.1 “3+1”培养模式的提出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行业的需求迫使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数目越来越多,很大一部分软件类本科毕业生到各类IT企业就业,而IT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错位,主要表现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工程技术能力等方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企业需要花费半年,甚至一年以上的时间培训才能使学生上岗工作。这说明,目前的高校人才培养已经与社会需求脱节了,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
2.2 “3+1”培养模式的提出是新建本科学校人才培养的最佳选择
国内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一定行业背景的院校,另一类是“师范教育”为基础的院校。近年来,自觉实行“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的模式、路径上有些共同的经验:一是确立了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围绕办学定位,开展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主动对接地方行业产业,协同创新、合作发展;三是围绕“应用型”开展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等方面大胆改革;四是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发展联盟,校地、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五是强化实践教学和实训实验实习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黄淮学院“3+1”培养模式的提出是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后的选择。
3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解读及实施方案
3.1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3+1”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基础培养与职业对接培养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3”是指3年的专业基础培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主要是以校内为主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军事训练、认知实习、实训等。“1”是指对学生进行1年的职业对接培养,主要是依托企业的实践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专业与职业的对接能力,实现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
3.2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
(1)突出应用原则。紧紧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搞好专业培养的基础上,着力强化实践教学,增强专业的应用性特征,把职业对接培养落到实处。
(2)合作育人原则。充分利用合作发展联盟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平台,完善合作育人机制,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方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3)细化管理原则。细化教学计划安排,特别是“3+1”中“1”的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时段与教学方式的安排,加强教学各个环节的过程管理,确保人才培养标准得到落实。
3.3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
“3”的基本要求是专业基础培养。“3”的教学安排在第1至第6学期进行,主要教学内容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和其他实践教学环节。必修课程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组成,教学方式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由限制性选修课程、任意性选修课程组成,教学方式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内容主要由职业素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3个教学模块组成,教学方式为实践教学。其他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军事理论与技能、公益劳动、专业认知实习等,教学方式为实践教学。
“1”的基本要求是对学生进行职业对接培养。“1”的教学安排在第7和第8学期进行。第7学期的教学内容分毕业设计开题、实习准备、实习等。毕业开题在学期初根据专业特点统筹安排与毕业论文写作有关的专题讲座、论文写作培训,论文选题,收集、整理和研读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等;实习准备在学期初安排职业认知讲座,往届毕业生经验介绍,实习技能培训与实训,实习教育,根据专业实习教学大纲和实习方案制定个人实习计划,见习等。根据专业方向对应的职业需要,科学设计能够落实软件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实习项目;毕业实习在毕业论文(设计)开题和实习准备完成以后,赴实习单位按照专业实习方案和个人实习计划进行实习,分别落实本专业的各项实习项目。实习主要分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方式,根据专业特点要尽量安排集中实习。第8学期的教学内容分为实习、实结、毕业论文(设计)评审及答辩、毕业教育。实习是根据各专业实习方案,继续在实习单位进行实习,主要包括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实结从5月份起,根据软件工程专业实习方案,安排学生回校进行实结,交流实习经验,评选优秀实习生和优秀实习集体,整理上交实习材料;毕业评审及答辩从5月份起,对毕业生的论文(设计)进行评审,组织答辩并进行工作总结,评选出优秀毕业论文;6月中旬进行毕业教育,参加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4年学业完成,走向工作岗位。
4“3+1”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及问题分析
4.1 “13+1”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工学结合、校企共育,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3+1”模式的实施,将“行业、企业”元素引进教学过程,把“学以致用”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学生到行业企业、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以毕业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为主体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实现了工学结合、校企共育,最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优化课程体系,推进教学内容改革。以“3+1”培养模式为主线,探索并改革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加强与IT企业及相关企业的合作、加大力度研究IT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制定重能力、重实践、重效果的个性化、柔性化培养机制,制定出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特色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和知识结构,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提高学生素质。建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和相对自主式的选课体系,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和个性发展,有效推动了教学内容的改革。
(3)实现。“课堂教学、课外教学、校外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学与校外教学结合的育人系统,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开辟广阔空间。在课堂教学实施更加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以学分制为载体,在保证专业必修课开设的前提下,加大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力度,增大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的空间;通过课外专业性活动引导学生动手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以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或以参加社会实践等社会活动为载体,搭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的平台,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工程能力。“3+1”培养模式是按照基础实践、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和工程实践等环节进行设计的,分布在大学4年的全部实践教学内容中。提出“实验一实训一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概念实训一技能实训一项目实训”3阶段的实训教学,构建了校企合作“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一实习实训一毕业设计一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实验室、创业园、企业“三基地”的实训实习基地,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思想和动手能力。
4.2 存在问题及对策
1)存在问题。
“3+1”的实现,核心是合作企业的选择。合作企业的选择需要满足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企业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企业愿意为学校培养人才。看似两个简单的条件其实在现实中却很难解决,因为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而在校生的加盟很难为企业马上带来效益,甚至在一定时期还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缺少企业的参与,“3+1”很难做实。
2)对策。
为破解这一难题,学校投资建设了一个集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实训、科研孵化、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赢发展的原则,黄淮学院创新创业园面向社会企事业单位招商。入园单位发展方向要与学校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如计算机、动画、建筑、商务等;企业要能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岗位;科技企业要有较强的技术开发实力,拥有与其研发、生产需要相适应的一定数量的研究开发人员;对入驻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高科技企业或知名企业,尤其是经营规模较大,技术水平先进,同行业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优秀企业,经学校认定入园后,可享受房租、物业等费用免除政策,并给予其他优惠条件。按照“专业、行业、企业、职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通过企业人校、校企合作、项目驱动等方式,把企业先进的实训设备、优质的实训项目以及经验丰富的实训导师引入校园,提供真实的情景、真实的任务、真实的岗位,全方位开展“四创”教育。目前已入驻的软件类企业有Oracle公司、IBM公司、北京中锐咨华等信息技术类企业6家,进驻项目23个,提供工位近500个,让师生团队全程参与项目的申报,深度切入项目设计与开发,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目前,软件工程专业学生通过创业园这一平台走向社会的学生获得高品质就业,典型的有全和洪、王乙丞、陈帅雷、王喆等26位同学,就业后一年,年薪达10万元以上。学校的“四创”教育已经驶入了“传知识、育精神、造氛围、除病源、搭平台、做项目、搞竞赛、树典型”的“八车道”。
创新创业园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不仅是专业与实践的巧妙结合,更是黄淮学院教学的一大特色,对黄淮学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是良好的专业技术学习与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为学校“3+1”模式的推广和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校中文专业 创业教育 四步分阶 培养模式
创业教育是在结合特定的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等的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相关知识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创业的能力,鼓励其毕业后自主创业,实现大学生由被动就业向自我创业的转变。最终通过创业教育改变目前的大学生的就业难题,缓解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但是,是否每个学生都适合、都有能力去自主创业?是否每个学生都会走自主创业的道路呢?结合这一实际,以创业教育的目的为指导,我们认为,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可实施四步分阶的培养模式。
一、第一阶段:全面普及阶段
(一)时间安排、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
大一下学期对所有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的培养和熏陶,实现创业意识的普及。从学生知道有自主创业,到有创业的意识,再到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再到积累创业的体验,再到实施自我创业,再到自我创业的成功,这是一条有意识、有计划的漫长的培养道路。可见,如果没有就业观念的改变,没有创业的意识,那么后面的都将成为泡影。创新创业意识和素养的培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心之一,更是进行创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不如授之以“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中文专业的教学中,将创业之“欲”植根于广大学生的心中,以改变我们传统的就业观念。这对日后的专业学习和创业的成功都将起到促进作用。
(二)负责人及具体实施方法
这一阶段的创业教育由学校创业委员会统筹安排,各学院创业委员会具体负责,通过系列专题讲座的形式来实现。
第一讲什么是创业教育,由学校的专职的创业教师来完成。让学生从理论上明白什么是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第二讲伟大的成功创业者,由学校的专职的创业教师来完成。搜集一些知名企业的老板成功创业的例子,像比尔·盖茨、俞敏洪等,丰富学生对创业的感性认识。第三讲身边成功的创业者——理科,第四讲身边成功的创业者——文科,这两讲由本学院专职创业教师结合中文专业的特点来完成,或外聘的中小型企业家等,来讲述自己的创业历程。这样能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创业离自己并不遥远。
由于专业的特点,理工科学生具备创业的技术,他们依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创业;而我们普遍认为与理工科学生相比,中文专业学生没有相对较快的创造实际可显现的物质价值的技术,这使得部分老师和学生认为文科生没有创业可依据的技术,是不好自己创业的。其实针对于文理科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技术能力等的不同,我们认为创业可以分为技能型创业和策划管理型创业两类。理工科学生创业主要以技术取胜,多为技能型创业。中文学生在技术上有一定的不足,但他们在人际交往、法律意识、计划策略、语言表达等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依据这个优势,再学习一些会计知识、市场营销等商务运营知识,中文专业的学生可进行策划管理型的创业,如开婚庆公司、家政公司、网络商店、品牌、广告公司、培训机构等。所以,在感受身边的成功创业者的时候最好设为两次讲座,在选聘讲座老师的时候,最好要考虑到文理兼顾。这可以使中文专业的学生明白一点,那就是虽然我们中文专业的特点使得我们没有所谓的技术,但我们依然可以依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成功创业。从而增强中文专业学生日后自主创业的信心。
二、第二阶段:筛选培养阶段
(一)时间安排及培养对象
在大二这一学年内,通过第一阶段对中文专业大一全体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的全面普及后,让学生做一份职业规划。通过这份职业规划筛选出所有有创业意识的学生,并将它们组建成一或两个课外创业班,进行本阶段的创业教育相关理论知识的培养教育。
(二)负责人及具体实施方法
本阶段的创业教育主要由商学院创业委员会协同本院创业委员会共同负责,通过案例分析的课堂教学和虚拟实训方式来实现。围绕创办企业的过程,开设相关创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创业法律、创业风险、市场营销、创业机会的识别、企业注册、创建和运营新企业、小企业管理、财务管理、资金融通等课程,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商务运营的能力。其中经济管理类的课程由商学院的院级创业委员会统一负责安排及教学,其他课程由本学院创业委员会负责安排。创业教育基础课程的讲授,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课堂上多采用案例分析法,突出这些科目的实用性特点。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还缺乏权威的创业教育的教材和统一的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环节等。在课程的开设上,要能体现该课程在创办企业过程中的实用性,还要结合本学校的师资水平、专业特点、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来统筹安排。如上相关课程要在学生本专业的各科学习时间之外开设,这需要学校在排课时就要先考虑到大二创业班这一特殊性来统筹安排。
虚拟实训,即角色代入虚拟法,是一种思想上的模拟创业法。就是将学生代入到某个真实的创业案例中去,假想自己是那个创业者,当遇到某一困难时,会怎样去做。指导老师要对学生的态度和做法给出客观的意见、评价和指导。跟着创业者的真实经历,将学生逐一代入到创业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每一难题、每一次抉择、每一次挫折和打击,让学生在思想模拟的过程中,积累创业感受和经验。这一实训方式可以减轻学生的风险压力;比起真实的创业实训,可以节约时间和金钱;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多种不同类型创业的过程;可以碰到创业过程中各种的困难和压力,这是在真实的创业实训中所不能具有的。最重要的是创业案例这一教育资源多种多样,用之不竭,而且每个案例在不同的年级可以重复使用。
(三)培养目标
让学生知道创办一个企业除了本专业的知识外,还需要哪些其他方面的知识;日后在创业的过程中,碰到一些问题,能知道解决问题的方向或求助的方向。这两点是本阶段创业教育所要实现的目的。当然能记住各课程的理论知识最好。但是要考虑到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创业教育课程的学习上,那么势必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创业教育不是专业教育,更不能取代专业教育,脱离了专业教育的创业教育是不会有成效的。创业教育是以专业教育为基础,是在掌握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依据所学专业知识来创业,我们不能违背了实施创业教育的初衷。
三、第三阶段:重点扶持阶段。
(一)培养对象及时间安排
通过第二阶段的学习,让学生在暑假里,寻找一个项目或产业,写一份创业计划书,进行模拟创业活动。创业计划书要包括:执行总结、产业背景、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战略与营销策略、经营管理、团队建设、融资与资金运营计划、财务分析与预测、关键风险与问题等内容。[1]一方面,通过这份创业计划书,学生可将第二阶段所学的内容,融会贯通,用于实践;另一方面,通过这份可行性分析报告,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第二阶段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再一方面,通过这份计划书,可以挑选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项目,进行第三阶段的真实的创业实训,挑选出一些具有较高创业兴趣和能力的学生,组建成一个中文专业创业实训小组,进行第三阶段的创业能力和经验的培养教育。第三阶段的创业教育尽量要在大三这一学年内完成。如果时间不够,可以允许学生休学一到两年去完成这个阶段的创业教育。但整个阶段的创业教育,就算是休学期间,也必须在学校和老师的指导和掌控之内完成,不能对学生放任不管。
(二)负责人及具体实施方法
本阶段创业教育主要由学校整体负责,通过实训的方式来实现。这一阶段的创业教育要由学校创业委员会统一负责领导,最好由校级主要领导统一负责。这样可以从整体上,宏观掌控和调控学校创业教育的各个方面;便于有效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计划;也便得到社会各界对学生创业的帮助;更便于将创业教育进行深入的实训体验或进行真实的创业。本阶段的创业教育,可以打破学院和专业的限制,由学校将来自各个学院专业的创业实训小组,根据创业项目的不同,有机整合成几个校级创业团队,做到文理融合,使不同专业的学生扬长避短,在创业中发挥各自的优势。
根据创业团队学生的兴趣、能力,创业项目的可行性程度,创业所需资金设备等,可有如下具体的实训方式。
1.去相关企业实习。由学校联系,派创业团队到创业项目相关企业去实习,熟悉该项目企业的运作规律和流程。大学生长期待在校园里,尽管激情无限,冲劲儿十足,但对于社会和人生都经验不足,受挫能力相对较低;再有受知识、经验、资金等的限制,以及对项目的可行性和创业风险缺乏准确的评估,等等,都使得大学生眼高手低,在创业的路途中困难重重,深切感受到理想的美丽、现实的残酷。据有关权威部门的统计,中国企业平均寿命7年左右,而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年;而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从来没有超过5%。[2]大学生直接创业凶多吉少,创业的第一步如果失败,辛苦筹措的资金可能血本无归,对于一些意志薄弱的人,整个人生将一蹶不振,阴云笼罩。所以,刚毕业的大学生最好是到相关实体企业去工作几年,积累经验后再创业也不迟。而先就业再创业的学生,所从事的创业项目通常也是在过去的工作中密切接触的。鉴于这一点,第三阶段的创业学生可以去与自己创业项目相关的企业实习。
2.与相关企业联办项目。对于所需资金较多、设备较高、可行性较高的创业项目,可以由学校与相关企业联办该项目。所谓联办,就是把创业团队的创业项目、实施设想等交予企业,创业团队人员与该企业人员分为两组,分别为整个项目的实施提供计划策略、技术等,企业可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选用创业团队的意见。而创业团队的食宿问题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解决。原则上,校企联办项目,学校和企业不应存在经济利益关系。这一实训方式,就是让学生有亲身创业的感觉,但又没有经济上的风险。
3.试办公司。对于所需资金较少,设备要求不是很高,可行性较高的创业项目,创业团队可以在学校的统筹领导下,自己试办公司。在校学生试办公司,资金来源有三:可以以学校创业团队的名义求得社会资助;如果有条件,学校也可以适当资助;创业团队的人员也可以自筹一些。在试办公司前,学校要请有成功经验的企业家和权威人士帮助对创业项目进行详细的论证分析、评估风险。要防范过度风险,避免超出学生的心理极限。保障这一途径的有效实施,学校最好能建立一个学生创业基地,为学生创业提供场地,减少创业资金的投入量。同时,学校可将校内的部分市场对学生开放,如校内的餐饮、维修、保安、绿化、办公用品的采购等,让学生在校内创业,试办公司。这样做,学校损失的可能只是一部分经济利益,但获得的是对学生创业激情的激励和对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3]
在第三阶段的创业教育中,无论采用哪种实训方式,学校都要全程给予知识、技术、策略、法律、心理等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并可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调控。这样会大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进而增强创业教育的效果。
四、第四阶段:后续支持阶段
(一)时间安排、培养对象、负责人及具体实施方法
这一阶段的创业教育在学生毕业离校后的若干年内完成。由校创业委员会对所有有创业意识和行为的该校毕业生进行知识、技术、心理、政策、项目论证等的后续支持。本阶段创业教育以专家咨询的方式来实现。
(二)后续支持阶段存在的必要性
创业教育不是企业家速成教育[4],并不以培养出“学生老板”为目的。创业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所有的学生具有创业的意识、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成为潜在的创业者。当时机成熟,潜在的创业者转变成真正的创业者,从而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一般来说,学生实际的创业行为可能发在毕业之后的若干年内。但创业教育并不排斥培养出“学生老板”。“学生老板”的出现,也是创业教育的成效之一。而且在校期间对学生的创业教育更易掌握和调控,便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在指导学生创业的过程中,老师也有了创业体验和经历,这些对创业教育的发展来说,无疑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事实上,即使有学校的培育和支持,但在大学期间就能成功创业的毕竟是少数学生,绝大多数的创业行为都是发生在毕业后。有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创业的想法,但是毕业工作几年后可能去创业,对于这样的学生,学校也要对其进行后续的指导和支持。我们认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专业教育只对在校在读学生,学生毕业了,这种教育关系也就结束了,而创业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创业教育的教育关系要持续到毕业后的若干年。只要是该校毕业生有创业的需要,学校就应该自动延续这种教育关系。这才是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才能实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
五、结语
四步分阶培养模式各阶段的培养对象分别是:全体学生有创业意识的全体学生有较强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少数学生全体有创业行为的毕业生。从第一阶段的培养对象来看,四步分阶培养模式实现了创业意识的普及;第二阶段避免了浪费老师、学生的时间及精力,提高了师资和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有效节约了教育成本,同时也做到了较具普及性的创业相关知识的教育;第三阶段不仅避免了各方面时间、精力、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使创业教育更具针对性,更能高效地使用各种教育资源,增强创业能力培养的效果;第四阶段确保了创业教育体系的完整性,真正将创业教育落到了实处。研究并完善中文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教育培养的模式、方法,考核评价制度,师资队伍的建设,使创新创业教育落在实处,这是学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着重论述了中文专业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及方法,其他问题待他文论述。
参考文献:
[1]王福英,林艳新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融合探讨[J].会计之友,2012(03):124.
[2]杨治平,刘分龙.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2006(12):31.
[3]金小东,刘曙刚,魏东.关于校内市场向大学生创业适度开放的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67-77.
【关键词】独立学院;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从目前会计专业的就业情况看,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时更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要求毕业学生能迅速地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这就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既要将会计理论学扎实,又要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我国独立学院目前已达300多所,大部分独立学院开设了会计学等经管类专业,总体上看,独立学院的会计实践教学基本是在摸索阶段或直接是母体学校的复制版;单项、独立操作型模拟实训较多,但是综合型的会计模拟实验几乎没有;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质量也有待提高;实验室软硬件设备都还处于初步建设阶段;大部分院校没有正式签约的外部实习基地;没有完整的实习计划以及配套的监督反馈体系等。由于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因此本文针对独立学院,就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和改革目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独立学院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倾向于单项、独立模块的实训操作。目前大多独立学院所进行的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仅限于会计信息系统的部分核算子系统,如总账系统、报表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收应付管理系统等模拟型训练,而且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供应链管理内容以及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综合实验则很少涉及,所教的内容由建账到制单,再到审核、记账以及编表等,实验内容仅仅是某个虚拟制造企业某时期的部分业务,各部门相互联系的业务很少,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在会计分析、预测等方面的实践也较为欠缺。其主要原因是购销存子系统实验操作较其他单项系统更复杂,不易把握,并且财务业务一体化实验内容的综合业务资料较难取得,有关采购、销售、库存模块的应用就受到限制,无法模拟整个企业资源计划的运用。(2)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不够合理。现行教学计划中实验教学课时数一般偏少,占总学时的20%左右,有的独立学院虽然也能达到30%左右,但部分主要课程的教学缺少实验环节;就算有的独立学院在这些课程中设置了实验课时,但是由于理论课时就比较紧张,最后也没有真正按照教学计划来执行实验教学,导致实验坏环节的设置就形同虚设了。另外,有的独立学院只在第六、第七学期设置几周的实验课程,不仅时间短暂而且内容也不够全面和综合,也导致效果不佳。(3)会计实践教学方面的师资力量欠缺。会计实践指导教师是会计实践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目前,会计教师整体缺乏实践知识,造成这种状况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从独立学院的会计教师来说,很大一部分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于高校的,本身缺乏会计工作经历,工作后由于忙于教学又要做科研,又难以抽出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其次,就企业而言,由于财务工作性质特殊,它集中反映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财务状况、税负等方面的信息,促使企业高管人员不愿外人接触财务信息,不愿接待教师来参加会计工作实践;再次,很多独立学院也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在时间上、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保证,致使教师对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既没有内在需求的欲望,也没有外在条件的压力,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从而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独立学院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论文关键词:高职;实践教学;探索与实施
实践教学为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获得职业技能、技巧和职业道德的职业从业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五:“大力推行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一、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职业院校的简称,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是又是和传统普通高等院校有着不同质的另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而实践教学正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最重要环节。过去的高职教育由于学校实践条件限制,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大多数专业课程都是以理论课时比例比实践课时比例大,有的几乎开不了实训课程,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到企业后必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才能顶岗。为了达到现在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培养目标,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专业教研室全体教师从2010年12月开始对涪陵及重庆周边几所高职院校和相关的食品企业进行了调查,分析归纳和整理出目前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实践教学条件差,尤其是由中专转型的高职院校,大都还停留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理论为主,黑板上进行实践教学;二是教材改革没有跟上,沿用过去的传统教材,理论知识多,实践指导少,先理论教学,然后到企业参观实习,学生根本没有动手机会,动手能力培养成了纸上谈兵;三是学校忽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室大都是教学型,模拟型的实验室,少有生产性实训车间,更变不上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由于食品企业对车间生产环境要求洁净度较高这一特殊性,致使食品生产企业不愿学生去企业实习,造成教学过程中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很难落到实处;四是校内实验室以课程划分,呈“单一课程、单一实验室、单人管理”的模式,如微生物实训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等,功能单一;五是实践教师队伍素质差,大多教师是从学校 到学校,没有实践经验, “双师型”教师比例低,结构不合理,难以做到实践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实验、实践环节的安排与实践,学生不能很好的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动手能力。鉴于此,按照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和思路,根据市场对高职人才的需求,近几年,我们就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探索和研究,试行更加有效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
二、修订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院以改革实践教学为重点,以适应重庆市食品行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通过对福建雅客食品有限公司、雨润集团肉食品有限公司、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重庆啤酒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调查,确定相应岗位应具备的实践技能,选择符合行业规范或行业标准的实训实习项目,并进行相关课程的整合,使课程内容符合行业需求,编写符合现在高职教育特点,以项目教学为主的实训教材和指导书,如食品微生物学与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整合为食品微生物及检验技术。打破课程界限安排实验实训教学,改变实验室、实训室专为某一课程服务的状况,做到教学资源共享。我院现就微生物这块有基础微生物实验(训)室、包括准备室、洗涤室、灭菌室、无菌室,食品生产车间检验室等。
(二)加强与食品企业的合作,打造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在目前的政策条件下,针对食品专业校外实训实习难的现状,通过教师下企业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服务、员工培训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强了企业与学院的联系,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密切了产学研结合、工学交替、校企合作,达到了和企业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目的。目前我们已建立稳固的重庆市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雨润集团肉类加工有限公司、福建雅客食品有限公司、重庆啤酒有限公司、重庆桂楼食品有限公司等10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三)学院加大投入,建立健全校内实训基地,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学校现有的实验室为基础,建立了校内基础实训室和生产型实训车间,建立了两个食品生产车间、即一个食品分析与检测实训中心。实行“2+1”教学模式,各个教学系成立了教学科、实习就业科、教研室、学生办、督导室,实现了一个流程,五个分工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使“工”与“学”有机融合,让学生真正参与食品生产、食品分析检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毕业后即可真正上岗。探索与食品企业合作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基地的建设参照生产车间的布局模式,并将企业生产元素和企业文化融入基地建设和实训实习教学中。我们与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签订了“乌江榨菜班”、“涪陵娃哈哈班”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开发,成功实行了校企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四)全面提高实践指导教师素质,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院在资金上采取学院补贴大部分,自筹小部分等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能力、学历提升等培训、下企业锻炼补贴等措施,利用暑假期间专业教师轮流下企业锻炼至少达1个月以上,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目前我院食品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大大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近两年的努力,2011年底我院成功成为重庆市市级示范性院校培育单位。
三、健全管理机制,推进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一)通过专业教师下企业访问、实践等方式对重庆市食品行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掌握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动态,了解企业在员工培训、技术革新、科研等方面的需求,探讨双方的合作点,寻求适宜的合作伙伴与合作方式。我院食品专业与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签订了职工培训协议,每年培训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职业300人,职业技能培训重庆新涪食品有限公司职工10人。
(二)对开设食品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进行调研,我们对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长江师范学院等周边高等院校进行了解,学习他们在实训项目开设、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材编写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认真吸取外校有益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路子。
(三)聘任企业技术人员为外聘教师,定期指导学生实践。聘请了重庆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教授、重庆新桥医院营养学专家、涪陵榨菜集团、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等企业专家、工程师为专业委员会委员,共同研究生产实训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实用性、综合性等问题,提高生产实训教学环节的质量。
(四)每学期教研会不少于10次,组织专业课教师对实验、实训项目的开设、实训内容的组织等进行认真研讨,课堂上减少原理性知识的讲解,实训课程减少验证性、演示性、理论性太强的实验,增设可操作性、动手性强的实训项目。
(五)以校内现有食品实验(实训)室为基础,筹集资金,建立校内食品生产车间、食品分析检验综合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能体现企业车间的布局,体现车间与教室合一的效果,按食品行业标准和企业管理模式运作。给学生提供模拟生产操作、取样分析检验等练习,大大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我院现有焙烤食品生产车间、制水车间、发酵食品生产车间各一个。
(六)学校对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由各教学系统一安排专人负责实训室管理。建立向实践教学环节倾斜的激励机制,除了专门实训室管理员外,通过资金补贴吸引专业课教师参与到实训室管理的教学中;基本上做到了每个实训室至少有两人负责。
(七)根据调研确定适宜的合作企业,并与企业洽谈确定实训项目、实习岗位和实习内容、指导教师和师傅等内容,校企双方达到教师即是师傅,师傅即是教师。顶岗实习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必须要把对学生在校内的教学管理“搬到”企业,即进行“企业学校”式管理。为确保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完成,我们精心设计了企业实习管理手册,认真拟定了与企业和学生的合作协议书,并设计了典型食品加工和检验案例,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由于这些典型案例最好是学生能够亲身感受的,这样可提高教学效果。 每学期都有学生到合作企业如榨菜集团、涪陵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重庆新涪食品有限公司去参加岗位轮流实习一个月以上,并与企业签订实习(训)基地协议、企业实习管理手册、校企产学合作协议,与学生签订实习协议书,实行工学交替办学。大三学生在当年11月中旬至翌年6月,有7个月时间均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八)对科研结果进行总结,对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和理论提升,成果鉴定、验收并推广应用。
四、实施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建设。高职高专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优化“双师型”队伍结构、提高“双师”教师素质是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鼓励在职教师参与进修培训和深入企业锻炼等形式提高实践能力并获取“双师”资质,积极为行业企业提供科研、技术和培训服务;选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
(二)建立“工学结合”机制。学院现有的食品加工车间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食品分析检验中心设备不齐全,不能完全适应“工学结合”的需求。应根据实践课程之需求, 加大饮料食品加工、发酵食品生产车间的建设、加大食品分析检测仪器设备的投入,建立食品生产检验综合实训中心,以满足学生“工”与“学”的需求,将技能训练与教学课堂合为一体,“教、学、做”融为一体,是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
(三)加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改革原有的先集中理论教学,后认识实习、参观实习、综合实习等实践教学方法,实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2+1”实践教学模式。大一、大二各个学期均有一个月到企业集中校外生产实训,深入食品行业到具体操作岗位跟工人师傅学习食品生产操作技能、食品检验方法等。实训结束后,通过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大三从11月中旬至翌年6月集中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现毕业生到企业的“零过渡”。
关键词:校企合作 教材研发 双师素质
目前,我国高职专业教材的开发大多还是以学校为主,导致教学内容与工作的联系被割裂开来,造成教师难教,学生厌学。高职专业教材如何满足学生的需要,如何使社会经济和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真实地反映到学校,使开发的课程满足社会职业岗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就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
一、高职校企合作教材编写理念
“以行业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以真实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是高职校企合作校本教材的编写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让学生亲身经历完整的典型工作过程,通过在真实工作情境中的实践学习,从而获得综合职业能力。
1.按照高职高专的办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编写教材
教材编写团队必须广泛吸纳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行业专家及管理者的参与,根据学校教育理念、学生需要和社会需求进行教材开发。高职教材编写应避免成为本科教材的翻版,或是本科教材的压缩。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的设计,同时避免过分重实践缺乏理论性,使高职校本教材的开发走向兴趣主义,学术性得不到保障。高职高专的学生有着自己的特点与需求,教材应注重理论知识传授与职业能力培养相互协调,既要传授“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又要培养“能说、会做”的职业能力。
2.让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工作领域、贴近工作过程、贴近工作任务
借鉴国外先进职教理念,把岗位需求作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把企业实际工作程序引入课程设计中,把学生终身职业教育理念引入教学设计之中。以职业岗位和相关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和工作任务、案例为主体,将职业道德、安全意识、团队合作、创业精神、企业文化等纳入教材编写中,培养学生职业态度、职业规范和职业习惯。校企合作教材由校企双方共同编写,从课程标准制定、教材框架的设计到教材内容的选取,都需要企业参与。在编写教材之前,深入了解该专业相关行业企业的情况,该类企业有哪些部门,各个部门都怎么分工,做些什么,了解所有岗位的设置情况,了解各岗位有哪些具体要求,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等等。有了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的参与,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工作领域、贴近工作过程、贴近工作任务。
3.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企校合作教材开发模式
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进行必要的专业沟通,开发者从行业获得教材开发的充足信息和技术支持。更新校企合作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正确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路。具体在教材开发中,确定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的开发意识,在教材开发的内容设计、形式编排、教法配套、鉴定评估手段方法选择等方面要充分融入“学生发展”为主线的理念,在教材开发前做好需求和先前知识能力分析,开发中和开发后要求学生参与评估反馈,使整个开发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确保能力本位的教材开发顺利实施。
4.以提高从事职业的专门技术和综合能力为出发点
职业能力包括两个方面: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关键能力。职业专门技术能力是指完成主要职业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专门技术能力,主要是运用专门技术和掌握该技术所需的基础知识,从事基本职业工作的能力。关键能力分为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即提取信息的能力,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组织开展工作的能力等。在教材开发过程中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面向整个工作过程,把职业需要的技能、知识、素质有机地整合到一起,在培养职业专门能力的同时培养关键能力。
二、校企合作为教师双师素质提升提供途径,为校本教材的编写质量提供保障
没有具备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广大一线教师,高职校本教材的开发将是一句空话。以学院酒店专业英语教材开发为例,酒店服务与管理英语是一门英语和酒店服务与管理在综合一起的专业英语课程。课程综合化的关键是教师综合的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理想的职教教材编写教师必须是学深艺高的双师素质专门人才,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与动手能力、现场教学与实训指导能力、分析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还要有经营能力和市场意识。学院专业英语教师与企业密切接触,开展合作研发教材的探索。参编教师与企业勤沟通,定期召开研讨会,从行业获得教材开发的充足信息和技术支持;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专业英语教师深入企业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实践,了解第一线的服务操作,从实践中获取大量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在指导学生实习过程中得到学生帮助,编辑《学生实践论文集》《实习中的典型案例》,更好地提升专业英语教师的酒店管理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从而大大促进了双师素质的提升,保障了校本教材的研发质量。
三、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双师素质提升
校企合作研发教材有利于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要求完全打破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之间的界限,以工作任务为纽带把这两类知识整合到统一的课程中。学生通过完成若干具体“工作任务或项目”,从做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实现全面素质的提高。学院在校企合作教材《酒店服务与管理英语》的使用中对此模式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例如,在讲授“前厅部英语”一章时,带领学生去校企合作酒店或模拟前厅实训室授课,把课堂转移到学生未来的真实或模拟工作场所。首先让学生熟悉前台环境设备,用英语介绍前厅服务员的日常工作职责及应具备的个人素质;然后借助电脑、住宿登记表、房卡、收据、复印机等实物讲解为客人办理入住登记、结账离店工作流程,检查学生对前厅服务工作英语对客服务功能句的掌握情况;最后,根据酒店前厅服务员的日常工作情况,为学生设计了四个英语对客服务实训项目。实训项目一:Receiving a guest with a reservation 接待有预订客人;实训项目二:Receiving a walk-in guest接待无预定临时入住客人;实训项目三: Paying the bill in cash 现金结账;实训项目四: Paying the bill by bank credit card银行信用卡结账。教师介绍并实际操作演示每一实训项目之后,由同学分组分角色根据教师预先设定的情景进行真实场景的模拟演练,完成客人在客房或不在客房的各项客房个性化服务和常规服务。
这种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因此,专业教师要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提升双师素质。同时,案例教学法也促使教师深入到企业实际工作中,广泛地调查研究,搜集企业服务与管理资料,进行合理的加工整理,选编出适合教学需要的经典案例。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 高职院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xplore Vocational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Teaching in the Era of Big Data
KANG Lili, CAO Jun
(Chongqing Energy College, Chongqing 402260)
Abstract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cloud computing, after the mobile Internet, ushered in the era of big data,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big data,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Summarizes the main issues currently Basic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vocational colleges exist. In the era of big data presents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s in terms of content to keep up with the rhythm of the times, the upgrade room management system, save the data, the reform of the student evaluation methods, and taught to be as professional services.
Key words era of big data; vocational college;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1 大数据概况
2013年5月10日,阿里巴巴CEO马云在淘宝十周年晚会上,做卸任CEO职位前的演讲时,马云说:“大家还没搞清PC时代的时候,移动互联网来了,还没搞清移动互联网的时候,大数据时代来了。”在IT这个日新月异的产业,不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科技浪潮,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我们又迎来了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大数据。
大数据时代来了,那什么是大数据呢?百度百科对大数据进行了如下定义,大数据(big 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或这样的定义,大数据,或称巨量数据、海量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通过数据的集成共享,交叉复用形成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①
大数据归纳起来有4V+1C五大特点:(1)多样Variety。数据产生的来源多样性决定了数据的多样化,有结构化的数据,更多的则是非结构化数据,比如网页、图片、音频、视频等数据。(2)海量Volume。由于网络和智能设备的普及,每天产生的数据量由TB级别上升为PB,有观点认为,现在只需要两天我们就能够产生自文明诞生以来到2003年所产生的数据总量。(3)高速Velocity。短时间内能够产生海量的数据,这也就要求必须能够快速地对这些庞大的复杂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保证数据的有效性,为快速决策提供支持。(4)价值Value。大数据蕴藏着大价值,数据存储和挖掘技术的有力保障之下,大数据是我们新的获取价值的源泉。(5)复杂Complexity。显而易见,大数据的产生复杂多样,对数据的存储以及如何在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用信息也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②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把物体连接网络,接受我们的控制和使用,云计算为海量数据的处理提供了可能,移动物联网也为数据信息的传输提供便利,以及PC电脑、平板电脑、手机,以及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各种各样的传感器等终端设备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数据。这些庞大的数据,无论是在经济领域、政府领域、文化领域还是教育领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决策过程将不再依赖于经验和直觉,而是根据对收集到的数据的处理加工,挖掘关键信息,提供决策依据,基于数据分析的决策将是未来的核心特征,我们将迎来循“数”管理的模式,当今社会,数据将成为核心竞争力,三分技术,七分数据,得数据者得天下。
对于教育来说,积攒下来的庞大数据如何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利用,如何改变传统课堂授课模式,如何使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将是我们重点研究的课题。
2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授的主要内容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分类、特点(概述),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及信息的表示;第二部分是microsoft office 常用组件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及frontpage基本操作;第三部分是网络基础知识及信息安全的介绍。计算机行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课本知识的更新远远落后,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学生知识水平差异较大,课堂授课难以面面俱到。学生来源由于城市和农村的地域差异、统招生、单招生、三校生等组成差异等等,使得生源多元化,学生组成复杂、录取分数不高、理论知识基础相当薄弱等现状,这促成了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多样化,因而学校很难顺利组织和实施统一的教学活动。(3)实训条件受限。学生实训水平参差不齐,对课堂教师教授内容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不可能达到一致,这就导致了教师布置同一实训任务,有部分学生在上课时间结束之前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而计算机机房的机器都装有系统还原,上一次课堂上机没有完成的实训任务难以在下堂课继续。③(4)考核评价缺乏个体化。由于个体的差异,每名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在课程结课时,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往往注重的是最后结果,对学生整体进行统一的同水平要求的考核。对学生的考核应该进行个体的纵向比较,而不是总体的横向对比。衡量的标准应该是每名学生相对自己进步的大小,而不是学生距离统一考核目标的远近。(5)普及性授课难以满足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不同要求。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授课内容单一,而不同专业学生在就业岗位上对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要求各异,课程教学和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的脱节。
3 改革思路探讨
(1)更新教学内容。紧跟科技发展的脚步,在大数据时代,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原有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把计算机及应用新技术穿插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在计算机的发展阶段中,介绍新型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神经网络计算机、纳米计算机等;在计算机硬件系统中,新型存储器、时下热门大数据的存储技术、3D打印机讲解;在计算机软件系统中,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特别是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介绍、当前流行手机APP功能介绍;办公软件部分要重视在线帮助和联机协作;计算机网络部分,伴随网络而产生的大数据的存储、管理、挖掘及分析,以及移动互联网的介绍。(2)保存机房实训信息,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成大数据,挖掘信息,客观评价学生的进步。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对数据的存储技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难得到一套新型的机房管理软件,不用配置高端的设备,借助某些平台利用网络,我们能够保存每一台计算机的节点信息,学生能够更方便地完成任务,而且通过这些数据信息,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一系列的比较,也能够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进步。(3)根据专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每一位高职大一学生都需要学习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授课教师需要做好充足的调研,以确定本专业个性化教学内容。一方面,计算机教师需要和本专业相关资深专业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开设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调研本专业毕业生在核心就业岗位上的任职需求,了解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经过调研,结合计算机教学内容,设计符合专业岗位的项目案例,真实模拟岗位环境工作过程,让学生提前打好就业基础。(4)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和教师的解放。随着这场大数据革命的到来,充分实现教育信息化,对课堂的把握不再依赖于教师的经验,而是通过教学数据更精准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堂调节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教师只需要进行相应的监督和指导,扭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窘况。
4 小结
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让大数据辅助我们的教学。
注释
①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039).
时满龙:还可以。
记 者:荣誉对你的生活有改变吗?
时满龙:觉得有压力,有些事要起带头作用。
记 者:以后的目标是什么?
时满龙:平平凡凡做好自己工作。
一切从技校开始
还不到正式开学的日子,辽宁丰田金杯技师学院的校园里有点冷清。学生们都还没返校,但教师们已经提前上班。时满龙站在楼梯口等我,高高的个子,军绿色的户外装上衣,笑起来很爽朗。他是这里汽车工程系副主任。
先聊起的是如今职校的招生。“早些年,宁可当工人,不当公务员。现在不一样了,实在考不上高中、大学的,才肯念职业教育,大部分孩子都千军万马的去挤独木桥。”时满龙想说的是,“你怎么知道念技校、当蓝领就一定不好呢?”
确实,蓝领早就不是低收入和没地位的代名词,蓝领行业也已经被细分为普蓝、深蓝和锐蓝。普蓝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指的从事劳务性事务的工人,深蓝、锐蓝都是具备熟练专业技能的技术人才,这部分人才的缺口也最大,是人才市场上最紧俏的商品。一个适合从事蓝领行业的人选择读职校,是他找到人生道路的开始。
时满龙自己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翻翻时满龙的简历,你似乎能看到和听到那一路的鲜花和掌声。他2006年就成为全国技能大赛的冠军,近十年来,他的人生几乎被各种荣誉填满了,每年都有所斩获。
2002年,他获得“辽宁省铣工状元”称号,破格晋升为高级技师,被省总工会授予“辽宁省五一奖章”。2003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他“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06年,他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二次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2007年,他获得“沈阳市第二届百佳科技创新能手”和沈阳市中等职业技工学校“学科专业带头人”称号,同时获得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特殊贡献奖”。2009年,辽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授予他“辽宁省铣工技术能手”称号……
2012年,时满龙格外火,因为他被聘为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辽宁队(铣工)的技术指导。他指导的4名铣工选手,分获全国第一、二、四、五名及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他从状元变成当之无愧的状元之师。
一路走到今天,时满龙说自己很幸运,如果问他有什么成功经验,他会告诉你,一切都是从选择读技校开始的。
鱼找到了水
时满龙出生于1977年,典型的工人子弟。“初中时成绩中等偏上,毕业报志愿时,看这学校介绍不错,是和丰田合作办学。我只知道报了技校就不能报高中,但毕业就能上班挣钱,其余一概不懂,家长也不过问,我就自己报了技校。”
就这样,1993年,他考进了当时的中国汽车工业丰田金杯技工学校,也就是现在的丰田金杯技师学院。“当时还以为铣工是用油清洗零件的,后来进校老师解释,我才知道,原来铣工负责机械的基本加工。”
一个少年的懵懂选择,奠定了他一生的基调。不过,后来证实,他的选择没有错,他的幸运从此开始了。
“一上学发现,除了数学、语文,其他学的东西都和原来不太一样,不过挺有趣,能听懂,也不吃力。再到实习厂一实践,嘿,咱不差!”这种既动脑又动手的学习方式,让时满龙如鱼得水,他从初中时的中等生,一下子成了技校的优等生。
那时沈阳市劳动局规定,丰田金杯技工学校的毕业生为中级工,分为四级、五级和六级,六级最高。“进技校前,我从没在学习上这么自信过,当时我就想,这3年我好好学,未必不能搞个六级工毕业!”
打那以后,时满龙好像进入了一个他可以大展拳脚的空间,他有兴趣、有信心、有动力,经过3年努力,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直接成为六级工,然后正式开始了他的职业道路。
他被分配到当时的金杯公司车桥厂,但只在那里工作了半年,就接到学校通知,学校聘请他回来当教师。一个意外的转折,时满龙又回到技校,当了一名实习课教师,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
大赛敲开门
第一批学生是长春一汽送来的委培生,他们高中毕业读技校,刚好跟时满龙同岁,有的比他还要大一些。“都是同龄人,处得特别好。他们淘气,我怎么说都行,罚也认真听。课上学习,课下谈心,真当朋友。”最让他难忘的是那年的教师节,他上实习课,学生们列队站了两排,20个人那天站得格外整齐,时满龙一到,他们集体鼓掌,“祝老师节日快乐!”还送了他一只钢笔。“那种感动现在还能想起来,觉得当老师真好。”
从学生到老师,时满龙是下了大功夫的。“那时天天都琢磨怎么把课讲好,让学生领会得更透彻,生怕自己教不好。”时满龙努力的成果是双份的,若干年后,那批学生大多成了长春一汽的中坚力量,他自己更是因为不断在教学中成长,一举拿下1997年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举办的“岗位大练兵,技术大比武”铣工第一名,被授予“铣工技术状元”称号。
这次夺冠成为他后来参加各级大赛的敲门砖。2002年,金杯公司选送他参加沈阳市第六届职业技能竞赛,他获得铣工二等奖;同年,他又被沈阳市选送参加辽宁省首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获铣工第一名。顺理成章的,第二年的首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他代表辽宁参赛,得了铣工第三名。
从此,他开始在行业里崭露头角,在各种比赛中屡创佳绩。“我是比赛型选手,越到大赛越有状态,有一次考官在我身边站了3个小时,可我就像是入戏了一样,一点不紧张。”到了2006年,他在第二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铣工组一举夺魁,几乎成了一个不太令人意外的结果。大赛这个平台成了他的伯乐。
“工厂往往专注几道工序,学校的教学更强调各种加工要素和组合,更适合比赛。”时满龙认为这也是他的幸运之一。
如果说时满龙的成功是因为总遇到合适的境遇,不如说他把自己放在了一个适合的境遇里,老话说,“男怕入错行”,他是这句话的反例。
打造蓝海
从有好技术到当好老师并非只有一线之隔,时满龙在教学钻研上花过不少心思。他的论文《谈高职教学创新》被市科学技术协会评为二等优秀论文,被收录在中国科协“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专家论坛暨首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还参与编写了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教材《金属切削加工基本技能实训教程》,是沈阳市职业教育培训系统优秀实习指导教师。但指导大赛和普通教学并不完全一样。
“选手不是新手,他们有雄厚的底子,每个人都有很多自己的好方法,想做合格很容易,关键就是工艺和细节。”时满龙说。他两次赴日本学赛指导方法,获得了日方教师的高度评价,“日本的训练方法非常细致,对各种操作细节都有系统的规划,怎么摆放扳手,怎么站位,怎么摇手柄都是有固定要求的,目的都是效率最大化。”
时满龙结合日本丰田教学模式总结出近10项先进的操作技法,一个月的时间里,他把这些和他久经大赛洗礼练就的独特技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选手们。“我告诉他们,你们不要把自己手中的工件当做是钢、是铁,要把它当成是鸡蛋、豆腐。要知道,一刀下错,很可能全盘皆输,所以要格外小心,对每个尺寸的时间都要计算有数,是超时了还是提前了,使用频率最高的工具要放的离自己最近,时间要统筹安排,等等。他们拼的就是细节和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