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学生地理知识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2-05-31 01:46:3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学生地理知识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学生地理知识点

第1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 生活实际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114-01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人类不同时期的活动,是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自然学科都离不开实践活动。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实践,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将感性知识升华为理性认识,通过社会实践联系在脑中构筑地理知识体系。在新旧知识的碰撞中,激起地理思维灵感。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高一阶段由于初三的一年中,将地理搁置,造成学生知识上的断层,在接受新知上感觉困难;高三学生,由于知识密度大,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要完成三年的复习任务,迎接决定自己命运的高考,学生感觉压力很大。凡是对地理学科感到厌烦的学生,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缺乏地理思维能力。

1 高中生地理思维缺陷的表现

1.1 对地理学科缺乏重视

由于高考将地理纳入文综的考试范围,但是由于在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出现过时间上的间断,这样就造成文科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缺乏足够的重视,学生从初中就沿袭下来一种学习地理知识的习惯即对结论机械地背记,不重视知识理论的探究。但是,高中地理的平时教学与高考,都侧重于地理知识的综合性考查,其实地理学科既是一种自然学科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科学。对于需要思维转换的题就会感觉无从下手。

1.2 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欠缺,思维广度深度受限

笔者通过近五年的文综试题刊看,学生的对于活题的应对能力较差,关键是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思路的宽度都很受限,导致在做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出现片面和孤立性,尤其是对一些易混的概念,不能全面综合地分析问题,找准地理问题的切入点。如光和热,学生多数认为太阳辐射能强烈,其热量必定充足,却不清楚热量体现在何处。分析起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青藏地区,思维出现梗阻。

1.3 思维定势干扰了逻辑性的形成

高中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具有很清晰的思路,对每一章节的知识要做到脉络清晰,对于跨章节的内容要能够实现知识网络的构建,从而为形成准确的地理知识体系。但是一些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较大,单项的知识掌握的还可以,但是放在一起就乱了手脚,不能在头脑中形成较为完整的逻辑体系,最后的结论经常出现错误。如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形成热力环流,这就要求学生对高、低气压产生的原因有清晰的逻辑分析,但是不少同学出现混淆就是思维定势在干扰。

2 以生活实际为契机,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笔者结合最近带过的几届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归纳总结在一起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尝试多种改进的方法。进过不断的实践研究,发现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能够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作用。

2.1 稳扎稳打构建知识结构,夯实地理思维基础

任何一学科知识思维的形成,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的基础之上,地理学科更是如此。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地理思维具有较强的发散性,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对于教材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要为学生讲到位,同时还需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注重逆向性思维的思考方式的练习。如“为什么北美大陆有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而没有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却有大面积的温带大陆气候?转看中国,由北向南分别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笔者就从问题的关键------两种气候类型形成的原因,两个地区的地形、风带等的作用的不同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建立地理思维能力。

2.2 定准位深理解,重塑正确的地理思维

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需要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定位。让学生在对知识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挖掘知识点间的联系。如,笔者在讲人教版高二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笔者定位学生身边生活实际,通过多媒体展示嫦娥奔月的图片,今天变成现实,展示我国嫦娥一号发射成功的短片。接着问学生嫦娥一号的旅程需要动力的推动,那么这个动力依靠什么能源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能源资源的开发。然后让学生结合身边实例说出知道的能源有哪些,然后进行再生与可再生的分类。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起合理开发能源走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思维。

2.3 截取实际实例,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学科的学以致用的特点很明显,因为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笔者根据地理知识的特点,经常在讲课的过程中,截取学生身边或生活中的地理现象,通过分析来探究地理知识。如高中地理专1《时间计算》,计算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或-两地经度差/4分钟(东大西小,东加西减)。笔者举例北京时间15点,重庆(106°E)的地方时为多少?根据公式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得出为14点4分。

3 小结

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有较好的理思维能力做支撑。教师能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生活实际现象与知识点相结合,便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升学生正确的地理思维能力。

当然,地理知识的牢固掌握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也需要教师在将方法传授给学生后,通过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与现实生活实例的练习。通过实践,加强学生的能力与解题技巧的提高,通过乡土校本资源的充分利用来加强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曹方.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导刊,2000(7).

[2] 胡万贤.培养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浅谈[J].甘肃教育,2003(12).

[3] 薛景芝.谈地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辽宁教育,2005(Z2).

第2篇

地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无可置疑。地理教学中,我们推进学生将其他学科习得的知识运用到地理学科学习中,能够激发学习热情,提高知识与能力的运用。本文就其他学科的一些读图能力在初中地理读图中的运用做探讨,以期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学习综合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初中地理 能力迁移 读图能力 途径探讨

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有效、合理利用其他学科中学生获得的能力,推进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学科知识之间进行融合,能将一些同性的知识与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如此,我们能够实现素质教育的共同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课程的设置能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达成时代赋予的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在初中数理化学习中有图数之间的转换,语文学习中有图形转换题,可见对图形、图像的观察、理解是较多学科研究的一个重点,地理也是如此。

一、提高地理读图能力重要性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拐杖。大量图文并茂的地理图表是初中地理课改后的教材的一大特点。采用图表可以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地理事物的现象,理解与认识地理方面的规律。而初中教材中、地图册中的地图蕴含着大量的信息,如果学生能够读懂地图与图表,那么能够提高地理知识的掌握与基本能力的形成,从而提高初中地理学科的学习效率。

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能让他们形成多角度阐释图表内容与现象,形成一定的阅读图表的能力,丰富地理知识与运用能力;如能够有效阅读地图、绘制地图,就能形成观察自然与社会环境的能力与地理意识,达成地理学科教学的目标。

因此,培养初中学生读图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他们树立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等观念。

二、加强能力迁移提高读图能力

图表,都是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传递着一定的知识与道理。不管是什么样的图表,我们在阅读时都要有一定的方式方法与技巧。

1.重视观察,发现地图中的“闪光点”

读图首先需要观察。理科的图表题暗含着数值、数量之间的关系,语文的看图写话、看图拟题、分析含义都是需要通过观察来达成的。也就是要通过观察,透过图像看“本质”。而这一“本质”的体现都在关键的点上。这在我们地理读图题中亦然。如在初二地理《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季风气候显著》这一教学内容学习时,我们要教会学生“冬季风的影响加剧了我国冬季南北温差”的这一知识点,就要让他们能够读懂《影响我国的冬季风》这一地图。学生观察的重点是高气压和低气压所在的区域,然后看这两个区域之间盛行的两种季风的风向与特点。如此,学生结合体验,根据所学进行思考就能读懂这一地图。

找出问题的核心,依据规律读出图片中的含义,是我们各学科读图题都要落实的一种方法。注意观察重点,不能浮光掠影是重要的,但是能够发现问题的本质才能最重要的。如数学图形题,注意线段的位置、交点是重要的,语文图形转换找出最能突出寓意、道理的或夸张、或凸显的点是必须的。而地理读图首先要关注地理的比例尺、方向、图例这类显性的问题,从而知道这是哪个地理知识点的地图,如此才能做到有方向的思考与作答。

可见,我们要让学生能够读懂地图,首先要让他们明确阅读的目的与重点,教会他们能够进行知识迁移,精准地找到要观察的点。如此,学生才能在比较、思考中精准读图。

2.教学方法,提升读图的“命中率”

各学科的读图题都有一定读法规律。这些规律中的一些常规读法和特殊读法有些都可以运用到初中地理的读图题中。当然,不管是什么规律的掌握都是为了运用。因此,在调动学生读图积极性,有意识的培养他们读图的观察点与角度的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强化、深化一些重要的地理知识的掌握,使得一些方法能得以灵活运用。

地理读图要按照地理事物、现象的特征、分布规律以及分布的时间、地域、逻辑等方面的顺序等来读图。平时学习中,引导学生注意分步读图,学会准确把握图片的表现方法,根据所学知识思考、推断图片的要考查的重点。加强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和挖掘地图中所包含的众多信息,让学生形成多角度观察、思考、比较的习惯。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运用多媒体教学,现象直观的带领学生读图,能使不同类型地图的解读方法鲜明。注重地图与课本内容的高效结合,通过地图检查学生地理知识,提高他们读图的能力与习惯。在相关内容学习后,让学生完成《地图册》上的填图、绘图作业,推进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的浓厚氛围。

另外,我们要结合其他学科教师教学的一些长处。如有的数学教师在黑板板书图形时,不用工具就能高效精准呈现图形;这样,无形中就让学生敬服。如果我们地理教师也能做出较好的板图,这也对学生的绘图、读图有一定的影响和促动。

总之,初中生地理读图能力是地理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放开视野,吸收其他学科类似内容教学的长处。这样,推进学生学科间学习的融合,提高他们学习能力的综合运用;这不但能够提高他们地理学习的热情与能力,还是推进他们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为其成为未来的综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史丽.初探初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培养【J】.考试周刊,2013(41)

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教育;地理课程;读图能力

在初中阶段的教学当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还是比较重要的。这是因为,地理课程的教学对于学生未来的升学有着极大的关系,同时,通过地理课程的教学也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个世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在地理课程的学习当中,地图是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之一。通过地图,学生能够对地球乃至宇宙都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地理课程的学习中,有许多知识点都会涉及读图、制图以及地图分析。因此,在进行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提高。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有许多学生的读图能力并不理想,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在进行地理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对地图并没有充分的了解,自然而然就阻碍学生读图能力的提升。因此,笔者认为,要想提升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我们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让学生对地图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初中地理课程中地图的识别

要想让学生对地图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那么首先就需要让学生对地图的不同类型有所了解,让学生学会将地图进行分类,这样一来才能让学生在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以此来提高地理的读图能力。在当前初中地理课程的地图教学过程中,一般是采用先看、后写、再填,最后实际绘制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对地理地图有更多的了解,同时,通过大量观看不同的地图,寻找不同地图上的规律,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每一个地图所包含的信息。同时,地图的绘制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图中不同区域、不同线条、不同数字所包含的含义,为学生读图能力的提高提供帮助。譬如说,在进行“七大洲四大洋”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让学生自行绘制地图,然后在地图中标注正确的地理信息。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巩固学生的地理知识,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以此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好良好的成果。最后,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地图的方式,也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地理课程的学习当中,从而帮助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重视地理知识的积累

对于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的教学来说,要想提高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并且帮助学生促进地理课程的学习质量,那么就必须要重视学生地理知识的积累,这样才可以为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老师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

1.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

要想提高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那么就需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众所周知,由于初中阶段学生所接触到的课程以及课程知识的深度都在不断增加,因此学生的学习任务以及教师的教学任务都较为繁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就存在着课时不足的问题。而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为追赶进度只对课程知识进行了初步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对地理课程知识的理解,同时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多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缺少主动思考的过程,这对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也存在巨大阻碍。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要想改善这一教学现状,就要求学生必须要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积累大量的地理基础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才能够在课堂上更加深入的理解教师所传授的课程知识,提高学生地理课程学习质量的同时,也为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提高提供帮助。

2.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对于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提高来说,构建完善的地理知识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在不同课程知识之间必然是存在内部联系。因此,通过完善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够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更好的理解不同的地理知识点,从而为学生地理课程知识的学习提供帮助。同时,在进行地理读图的时候,学生也能够将自己积累不同的地理知识点穿插到一起,从中发现地图中所包含的信息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为学生地理课程学习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采取联系的观点来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这样才能将不同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

三、加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

在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那么也需要注重学生地图分析能力的提升。在前文笔者就有提到过,地图是地理课程教学中重要的工具之一。因此,在进行地理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多多利用教材中所提及的地图或者是寻找到认为较为适合的地图来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培养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不仅如此,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单单只是依靠板书或者口述的形式来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是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地理课程知识,并且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而地图的使用,则可以更加直观的为学生展现不同的地理知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也能够通过教师的指导提升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譬如说,在利用地图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不同类型的地图,如地形图、航空图、海图、天文图、三维地图、卫星地图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地理知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熟悉不同类型的地图,在进行地图分析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

四、提高学生的地图绘制能力

在前文笔者就有提到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地图的绘制,对于加深学生对地理地图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着极大的帮助。因此,在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提高学生的地图绘制能力。当然,在让学生进行地图绘制之前,需要确保学生对地理知识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确保地图绘制的准确性。否则,一份错误的地图不仅对学生读图能力的提高毫无帮助,甚至还会让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误解,从而阻碍学生地理课程学习质量的提高。而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地图绘制之前,可以先通过范例或者是例题讲解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地图知识。之后,教师再提出与课程知识有关的要求,让学生自行进行地图的绘制。在前期学生的地图绘制成果可能并不理想,因此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前期采取临摹的方式来进行地图绘制,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地图的印象,这样才能够在未来让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地图绘制。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理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在进行地理课程学习时,必须要充分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这样一来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质量,为学生未来的升学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丽平.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谈谈如何提高初中生地理读图能力[J].考试周刊,2013(45):136-137.

[2]李辛辛.浅谈初中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10(23).

[3]郑力锋.试论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J].教育,2017(3):00165-00165.

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22―0079―01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有效工具,是地理教材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初中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利用地图教学可以直观呈现地理知识,地图相对于文字叙述更具形象性与直观性,符合学生认知事物、学习知识的特点。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养成读图的习惯,对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是以兴趣为支撑的,学生对学习对象感兴趣,就会产生对问题探究的动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需要将读图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把复杂的文字信息转换为地图信息,将枯燥的地理知识用直观形象的地图来显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在对其他各科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是以读取文字信息为主,学生没有形成用读图来分析与学习知识的习惯,所以,地理教学要强化学生的读图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读图是地理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图,要结合课本文字提供的知识点,再将这些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还会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去发现课本上没有提到的知识点。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地图,不仅阅读教材提供的地图,还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其他与地理教学有关的地图,强化学生对地图直观语言的认知与理解。对于不会读图的学生要耐心引导,例如,读一张中国地图时,教师要先训练学生整体观察这张地图,了解我国的形状及版图面积,然后再看每个省的分布状况和形状。并引导学生对每个省的分布情况与形状进行仔细观察,然后再观察每个省的河流分布情况,这样从整体到局部地训练学生读图,让学生享受通过读图获取地理知识乐趣。

二、培养学生析图的能力

析图是建立在学生会读地图基础之上的,分析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呈现地图与记忆地图上的地理事物,用地图来思考地理特征、现象、规律、成因等。教师还要在教学实践中训练学生分析地图的技能与技巧,才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析图能力的作用。例如,执教“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这课内容,如果教师单凭自己的说教、叙述、阐释、剖析,往往效果不尽如人意。让学生阅读文字资料,学生又会感到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动力得不到有效激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观察“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让学生从整体到局部认真观察,获取地理信息,这样把教师的讲解与文字枯燥的解释转换成图片,直观形象,可以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地图,并且通过观察与分析,总结归纳出世界降水量的分布与特点。同时,结合“世界地形图”,让学生分析降水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学生把“世界降水量分布图”与“世界地形图”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进行交流与思考,不断总结与完善,总结出世界降水量的分布与影响降水量的因素。在地理教学中除了教师引导让学生培养析图能力外,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析图训练,在此期间,教师只起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自主去分析地图。例如,在遇到课本中的地图时,教师不要急着告诉学生地图中的知识点,而是让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析图技巧进行分析。如教师可以问学生通过读图得到哪些地理信息,可以提问不同的学生,让学生把地图的信息补充完整,也可以请学生谈谈自己在读图中获取了哪些地理信息,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与借鉴。

三、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

第5篇

一、学好地理要端正态度,明确目标,培养兴趣

许多农村中学生都抱着“地理是副科无所谓”的态度,对地理学习不重视,课后从不花时间在地理这科上,导致地理成绩不好,对地理学习不感兴趣。兴趣是培养出来的,我们农村中学地理教师在每学期开学时,要重视上好第一堂课,好好讲讲学习地理学科的重要意义。例如告诉学生:古代诸葛亮之所以足智多谋、才华横溢,是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好地理对我们今后的日常生活很有帮助,了解各地民俗风情可以知道去哪里旅游适合,到野外不会迷失方向,发生突发性灾害时懂得如何逃生;现在,我们国家对地理科学非常重视,地理知识在城市规划、工农业布局、政府决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得到了运用。同时也可以强调现在中考、高考都很重视地理学科,分值比例也很大,学好地理在文科高考中才有优势。这样一来,学生从内心真正领会地理的重要性,才会改变对地理的看法,端正学习态度,从而对地理产生兴趣,进而花心思学习。

二、教好地理要巧妙记忆,活跃课堂,激发兴趣

教无定法,我们一线的教师要多花点心思,努力钻研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让学生喜欢地理老师,从而爱上地理课堂。

a)设导语来激趣

笔者认为在每节课的开始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重要。俗语说:“万事开头难。”生动有趣、形式各异的导语,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情绪进入兴奋状态,认真听讲,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地理课的导语形式很多,有成语,板图,谜语,谚语等。

b)用谐音法巧记

课本上难记,难理解,易混淆的地理知识常被编成简明的歌诀,还有数据、地名、矿产等枯燥乏味的内容也被编成顺口溜。教师可以收集这些材料来帮助学生记忆,如三种宇宙资源可记忆为“太空旷(矿)”,即太阳能资源、空间资源、矿产资源。

c)用语言来引趣

课堂上不是只有语文教师才讲究教学语言艺术,我们地理教师同样也需要,语言是否生动可以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上地理课时同样可以引用诗歌、成语等语言教学艺术,来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同时还可加强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笔者常用“落叶归根”来说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用“风吹草低现牛羊”来描绘牧场的景观;用“黄梅时节家家雨”来形容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天气。这些知识点学生学后往往印象深刻。

d)用启发来导趣

传统课堂教学中,往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不知所云。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只有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与不学教师替代不了。教学过程要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善于鼓励,引导学生通过材料图文分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思考,最后解决问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农村中学地理老师往往代很多个班级的课,多则七八个,少的也有五六个,学生人数有三四百人,而且每周的课时数只有两三节。很多地理老师说不出学生的名字,上课提问时只叫号数。这样虽无不可,但是如果能说出学生的名字,让他觉得你认识他重视他,他就会有所感动,从而对地理学科也重视起来,也感兴趣了。

三、学好地理要开设校本课程,增加活动,巩固兴趣

课外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中学生都很喜欢参加一些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积极动眼、动手、动脑去实地观察研究,从而使已有的地理知识得到提升,这样就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展示学习成果,学生会充满成功感、喜悦感、自豪感,投入更大兴趣去学习地理。地理课外活动的形式很多:实地观测、野外考察、户外调查以及地理游戏等。有些活动也适合在教室进行,如拼图比赛、地理知识抢答、猜地理谜语等等。例如猜谜语:船出长江口——上海;风平浪静——宁波;双喜临门——重庆;夸夸其谈——海口;举头望明月——仰光。

另外学习我们福建的乡土地理,学习熟悉的身边的常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都可以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学校在初中开设《福州地理》,在高中开设《福建地理》课程。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时总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此外还要重视校本课程的开设。随着人们对自然的开发,适合鸟儿的筑巢点如枯树、老式房屋等是越来越少,如果没有合适的筑巢点,鸟儿的繁殖势必受到影响。为了在寒冷的冬天鸟儿能有一个温暖的窝,有一个固定的饮水及觅食处,我们学校高中部开设了《制作鸟屋的流程与外观设计》的校本课程。学生在校园搭建人工鸟巢既可以保护鸟类,又能学到很多课外知识。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促进了学习地理的热情与动力。

第6篇

摘要:初中地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了解自身生存环境、形成基本地理认知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通过基础地理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世界探究意识,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激发学生世纪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门非常有价值的课程。

关键词:地理,教学法;师生关系;教学手段;学习兴趣;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250-01

很多初中学生,甚至是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学生,都学不好地理课程,学习效果比较差。通过和这些学生交流,发现不同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各不相同,且往往是几个不同类型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出现。对这些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基本前提。

1.地理学习效果差的主要原因

1.1 对地理学科不重视。在初中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中,地理学科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虽然是中考科目,但在中考总成绩中所占比重偏低,不像数理化、语数外等课程一样,甚至还不是满分试卷。另外,从高考这个长远目标来看,重点还是语数外等课程。不知不觉中,地理成了主课中的副课,很多学生和家长都不太重视,同时也就不难理解很多学生地理学不好了。

1.2 知识枯燥,思维能力不足。地理知识范围广泛,很多和生活的区域、环境不直接联系,需要记忆的点比较多,容易变成一系列繁杂、枯燥的知识汇总,导致学习起来有困难。同时,初中的学生还处于思维方式转变与成长的阶段,对一些地理图形、原理的理解还有些欠缺,也增加了学习难度。

1.3 缺乏生活经历,直观感受不够。城市环境成长的孩子,对土地等自然环境的接触偏少,很多的基本地理常识没有建立起来,导致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例如在谈到锋面雨、季风、梅雨季节等概念时,虽然和同学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大多数学生无法和生活中的场景联系起来,自然也就很难理解、记忆相关知识点。

1.4 叛逆期的年龄,心智不够成熟。初中学生正进入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心智和思想在逐步成熟,处于巨变之中,也是典型的叛逆期。这个阶段的学生非常的敏感,情绪波动比较大,容易走极端,很多的学生因为和学校、老师、同学、家长之间的对立情绪,影响了学习。以上是一些比较明显的共性问题,另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也会影响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我们不能穷尽。关键是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如何解决,让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快乐轻松地学习地理知识,确实提高学习效果,微笑地说出“地理学习,so easy!”。

2.帮助初中生提高地理学习效果的“四维教学法”

依据长期的初中地理教学经验,证实任何单独的解决办法都存在顾此失彼的情况,必须要利用综合办法,才能取得相对满意的结果。据此,我们提出帮助初中生提高地理学习效果的“四维工作法”,建议从以下四个维度来开展相关工作:

2.1 建立优秀的师生关系。初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生阶段,很容易因为叛逆老师的管制,进而讨厌某门课程。例如有些学生说“我讨厌地理课的老师,不愿意听他的课,所以故意捣乱,地理也就学不好”!

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基础,要充分尊重学生,不刻板教训学生,不给班主任、家长打小报告,通过相对平等的沟通让学生能够和教师建立一个相互信任、坦率、友好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采用鼓励、夸奖的方式,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班级的优点,“狠狠地”夸奖他们,比如“你真是很有地理天赋,这种问题很多人都观察不到的!”,“你是我教过的地理悟性特别高的同学了!”,“你这样好的学习态度,地理肯定会学得特别好!”等等,让叛逆期的初中学生从心里和老师拉近关系。

2.2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兴趣。一些地理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比较疏远,比如谈及长江流经的省份、我国的主要山脉等等,会让学生觉得比较枯燥,在背诵几次产生混乱之后,就容易失去兴趣与信心。这个时候,通过多种灵活方式,提高学生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

2.2.1 采用图片、模型、多媒体等多种展示手段,让学生通过图片、模型、视频等综合方式学习地理。活生生的内容往往比纯粹的文字更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我们曾经通过图片、视频将长江发源地开始,一直到入海口各个不同省市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展现给学生,他们就会形成深刻印象,学起来既容易又快乐。

2.2.2 将游戏引入教学之中。初中学生是非常爱玩的,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是激发兴趣的最佳手段之一。我们曾经展开"地图大PK"游戏,让同学们比赛在地图上寻找一组地名、辨识不同形状的地图、手绘地图比赛等等,同学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效果很好。

2.3 提高思维能力,解决好难点问题,提高学习信心。地理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难点,这些难点如果没学好,就会让学生觉得地理很难,久而久之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难点问题,要耐心地教育,不厌其烦地讲解。

例如,看图识图是学生普遍反映的难点,看图识图要求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三维思维能力等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在思维能力跟不上的情况下,学习会变得非常困难。因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扫除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消灭地理学习信心的这些障碍,让地理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是提高地理学习信心与效果的重要举措。

2.4 阐明学好地理的意义与价值。思想上的轻视也是学生学不好地理的重要原因,一旦你认为某件事情不重要,潜意识就会减少相应的关注,那么成绩差也是正常的。我们要引导学生,不从考试的狭隘领域来理解地理学科的价值,要把地理学的深层次价值展现给学生。当然,也不能只讲道理,还要配合一些案例、故事来讲,比如一些以地质灾难、地质现象为主题的电影,例如《后天》、《2052》等,有时还可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某企业家因为地理知识发现商机、某将军因为地理知识打了胜仗、某侦探因为地理知识侦破重大案件等地理知识活学活用的案例,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学习地理的意义,从思想深处重视地理,提升学习效果。

第7篇

    一、正确认识,寻找差异

    初中地理教材整体框架是按照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顺序构建的基本知识。高二地理则分为两大块: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以人地间的关系为主线,介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的基本规律,人地和谐地可持续发展 。初中、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①初中地理教材中具体地理事实,地理材料较多,高中地 理则侧重于揭示地理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规律。②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讲述世界各地区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和经济特征; 高中地理是系统地理,主要论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形成原理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③初中地理以感性 知识为主,高中地理则上升到理性知识;前者是基础和依据 ,后者则是前者的加深和 拓宽,两者相辅相存。

    从内容上看,高中地理教学与初中地理相比,深度掘进,广度拓宽,梯度增强,角度多维。这正是高二学生难以适应的重要原因。例如,初中地理讲地球表面大气运动的规律时,教师通过“ 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并记住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所处的纬度位置及范围,而高一学生则还要在教师引导启发下运用热力环流形成的特点,深入探讨这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形成过程、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在高中地理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发现一般性的地理规律,同时介绍大量的相关资料,延伸地理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从特殊地理现象到一般地理规律的抽象概括能力; 通过各种方法训练学生多角度多视野观察和分析问题,得到正确的结论。

    从教学方法看,初中地理教学活动通常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训练基本的地理技能为主要目的,对教学活动控制程度比较高,老师就像学生的拐杖,学生的依赖性较大。而高中阶段侧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 需要学生靠自己的头脑去自主思考解决以前没有遇到的很多问题。

    二、有效衔接,发展学生

    1.基础知识点的衔接巩固

    初中阶段,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点学习得比较多,但每一个地理知识点都属介绍性的,每一部分知识只介绍其中的一个点或很少的一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很少谈及,没有进行较具体的运用,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学生容易淡忘。进入高二后,学生要回忆起初中部分基础知识会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一些预习旧知的工作,并请学生把初中教材在上课时带着,课堂中进行初中知识点的复习,以此来引出高中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这样的课堂效果是比较理想的。如高二“ 地球运动的意义”部分,较完整和系统地讲授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而初中阶段只突出罗列了“昼夜交替”。新授时可以从“ 昼夜交替”的原因入手,请同学思考,再从结论“ 地球自转”还会产生哪些现象,降解难度。这样,把初高中的地理知识点有效地穿插起来,形成一线,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2.读图技能的衔接

    学习地理学科的有效捷径就是读图、用图的技能。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 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等”,高中阶段还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有关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目标在不断深化,有一定的梯度性。初中阶段停留于图上有什么地理事物,较少探究为什么。初中学生在探究“ 为什么”中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未能深切体会到,而进入高中后,这一有效方法运用得好,那么学习地理就会感到轻松而有趣乃至事半功倍。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重点又是难点,有效利用读图方式从初中所学知识入手,引出更深层次的知识,学生不再感到难点“难”学,而且利用图示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以后的学习中,将图作为一种得力的学习工具,逐步做到观其“ 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3.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地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单一,只是从某一方面看待问题,而高中地理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不同的层次去看待问题,也是将初中的知识“点”过渡到高中知识层“ 面”进而形成知识网”所必须经过的途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学生学习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认为内地核物质是固体状态? 依据是什么呢?”百思不得其解。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研究,共同分析,解决这一问题。有同学提出: 在“地震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上,内核只有纵波通过,无横波,则排除液态,可能是气态或固态。也有同学通过上网查找,发现这一情况,纵波在 5149千米深度处也有可能转化为横波,所以 说内核部分是固态,图上在深度5120——6371千米之间如能添绘一小段横波,这样就更完整…… 通过合作研究,不仅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使地理学科学习充满了乐趣与生机。

第8篇

[关键词]互联网+;微课;初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11302

初中地理学科的许多知识,诸如地形部位的辨识、山脉河流的走向、地球自转公转等,都需要学生通过形象化的感知来产生理解,深化记忆。但是,在传统地理教学课堂,由于教学时间与教学设备的限制,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更多的是依靠书上的图画与自己的联想来尝试理解,有时并不能对事物形成正确的形象联想,从而影响学生之后的地理学习进程。微课的产生,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打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还能够为学生提供音频、视频与图片等形式各样的素材,实现了学生地理学习时间与空间的延伸。加上当前“互联网+”模式的逐渐成熟,将“互联网+”与微课相关联,可以使微课教学更加便利化,充分发挥W络信息多样化、传播快速化、互动性强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更多的信息渠道。

一、“互联网+微课”概述

1.“互联网+微课”的内涵

“互联网+微课”是指在“互联网+”模式下,采用视频的方式,将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融合在一个小视频里进行讲述,视频长度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被称为微型课程。微课的制作者和者通常为一个教师团队,微课制作完成最终会被到网络平台供自己的学生以及网络用户学习和参考,这也就是最终的“互联网+微课”。

2.“互联网+微课”的特点

“互联网+微课”具备以下三个特点:课程短小,针对性强;微课视频兼容性强;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首先,“互联网+微课”注重的不是长篇大论的全面性知识讲解,而是针对某个或某几个知识点进行集中讲解。微课的产生是由于在网络媒体的日益普及背景下,人们更加趋向于接收碎片化信息,这种微型课程的方式能够适应人们信息接收的习惯,并且微课教学的针对性强,更加便于人们依据自身知识结构缺陷进行课程选择。其次,微课视频兼容性极强,不仅能够在电脑上观看,还可以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上播放。由于视频时间较短,即使在没有有线网络或无线局域网的情况下,用户通过移动数据流量也可以进行观看学习,不会产生较大的流量消耗。再次,微课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想学,就能够进行在线学习,或者还可以提前将视频下载到电子设备上,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学习。

二、“互联网+”模式下微课应用于初中地理学科的优点分析

1.顺应时展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与发展,互联网对当前初中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入的。初中生接受着网络时代的熏陶,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成为初中生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大多数学校都是禁止初中生在学校使用电子设备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电子设备对于学生学习的辅助作用。微课是顺应互联网时展的产物,而且随着“互联网+”模式的不断推进,“互联网+微课”已经成为课程教学的一大趋势。初中地理教学应该紧跟这一趋势,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可以接受微课教育的机会,帮助学生将电子设备转换为自己的学习工具,可以在学校随时通过电子设备进行微课的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初中地理学科特点要求

初中地理课程所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上至宇宙下至地球的山川河流。而且,初中地理的学习难点不在于对地理知识的背诵与记忆,而在于许多知识都需要学生在脑中联想,这对于空间想象力差的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而且,在没有相关知识背景的前提下,对某个地理知识进行空间联想,很容易造成联想错误,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微课的存在及时弥补了这一缺陷,学生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点,可以通过观看微课形象化与直观化的知识讲解,促进自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此外,初中地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所学知识都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时间不接触某一知识点后,学生难免产生遗忘,因此,可以通过观看微课来不断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同时也对之后相关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课前预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点。

3.适用范围广

微课的使用可以贯穿于上课前、上课中以及课堂之后的任何阶段,适用范围十分广泛,为学生的地理学习提供了便利。在上课前,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微课来进行课前预习,并了解教学难点和重点,为之后的课堂学习提供侧重点指引。在上课中,教师也可以将微课作为一个教学工具,通过微课进行课前引入,迅速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还可以通过微课对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在课下,学生既可以通过微课进行知识点巩固学习,也可以选择一些课外拓展的微课来进行自身知识拓展。

三、“互联网+”模式下微课在初中地理学科中的应用策略

1.课前预习

在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微课学习,并将自己观看微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评论的形式到微课评论区域。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学生评论,掌握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为教师之后的课堂教学提供方向。以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亚洲与欧洲》中河湖的内容为例,其中主要涵盖了一些需要记忆的内容,比如亚洲与欧洲的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世界之最等无须进行特别讲解的知识点。教师的微课可以将本节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都涵盖其中,最好采用地图的形式,将亚洲与欧洲标记出来,并且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河流、山脉等都进行标示。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可以将本节课中河湖与地形地势及气候的关系作为重点,进行初步了解。接下来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进行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拓展,以此来拓展学生的地理知识面。

2.课中学习

在上课过程中使用微课,并不是允许学生自己随意进行微课的观看,而是需要在教师的整体掌控下,进行集体性微课学习。微课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种辅助工具。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中“经线纬线”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利用微课为学生播放关于地球的真实形态,让学生了解经纬线不是真实存在的,并利用经纬线将真实的地球进行分割,让学生了解到这一形象化的分割画面。之后教师在讲解经纬线的过程中,不需要反复向学生强调经纬线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学生已经理解了经纬线作为辅助线的存在意义。如果教师自己没有时间制作微课,可以通过课堂联网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其他教师的微课进行观看,将“互联网+”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3.课下复习

课下复习是学生进行知识巩固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课下拖巴揪督衔单一,并且受到一定的时间空间限制,在地理课本和参考书不在身边时,很难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学习。而在“互联网+”时代,学生的课下复习途径呈现出丰富多样性,其中最有效的就是通过上网观看微课的方式来进行课下巩固。因为微课是自己的老师的,与自身的学习需求契合度较高,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复习需求。此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观看其他老师的微课视频,以此实现自身地理知识结构的全面化。以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秦岭―淮河线》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制作微课,将秦岭―淮河分界线南北两侧地理差异进行标示,将气候差异、降水量差异等都集中在一张图片上,让学生通过观看此微课能够对自己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巩固。

四、“互联网+”模式下微课在初中地理学科中应用的建议

1.“互联网+微课”需要团队合作

微课的制作不仅仅包含教师的讲课内容,还包括一些3D讲解视频的制作、视频的录制以及视频的剪辑等。教师由于自身教学任务重以及受专业性限制,虽然能够参与到微课的内容讲解过程中,但是可能没有较多时间参与到视频的后期制作过程中,而且地理教师们对于一些视频剪辑以及3D建模等技术层面的操作并不擅长。因此,想要制作出优质的微课,就需要成立一个合作团队,包括主讲地理教师、视频制作专业人员等不同专业的人员,每个人各司其职,共同为制作优秀的微课而努力。以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自然资源概况》为例,其中包括我国重要的油田、煤铁矿、有色金属等资源的地域分布,微课教学应该将所有内容都涵盖其中,将中国不同的自然资源分布区域在同一张地图上进行叠加标示,让学生发现它们的空间分布规律。这需要技术人员通过软件绘制出地图,并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区域标示。只有团队共同合作,才能够完成微课的制作。

2.“互联网+微课”要注意因材施教

微课的制作也应该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现状,为学生提供能够满足其需要并与其学习能力相符的微课视频,注意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微课真正为学生所用,发挥其对学生地理学习的指导作用。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微课的讲解可以体现出一定的深刻性,还可以适当进行一些知识拓展,以此满足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针对学习成绩普通的学生,微课的内容设置要尽量围绕课本展开,加上简单的练习,保证这类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并且能够熟练运用。针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微课的内容要尽可能简单,一次不要讲述太多知识点,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做到既有针对性又不会太过深刻,以此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

“互联网+”模式下,微课在初中地理学科中的应用具有众多形式,但不管采取哪些形式,都不能使微课失去其教学育人的重要属性。因为初中地理微课面向的是广大初中学生,因此,即使在“互联网+”战略下,初中地理微课也尽量不要收费,以保证学生接收免费微课渠道的便利性。微课只有做到了为学生所用,才能够真正彰显其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石建光,吴林妹. 地理学科“微课”分类开发之初探[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4(14).

[2]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 上海教育科研,2014(8).

[3]罗天兰,王忠华. 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综述[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7).

第9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培养形象思维 策略

初中地理是学生在进入中学校门之后新接触的一门学科。增强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使得地理学习不再枯燥难懂,而是一种享受学习乐趣和掌握自然现象的过程,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以后学习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一、通过地理形象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地理的形象思维是经过实际的地理现象反馈和掌握地理事物实质的一种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单单是对地理知识思考的闪念,而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一直存在。在教学过程中,对地理形象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可以帮助开发学生的智力,寻找新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地理的全过程中,这种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

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的地理形象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这几种:第一种是经过地图、模型、幻灯片和多媒体资料等直观的形象;第二种是教师采用讲述的方式,将地理现象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第三种是借助简洁的线条符号以及地理示意图再添加少量的文字进行讲解,将涉及的地理知识表达出来。这三种都可以为教学中培养地理形象思维提供材料,学生经过对这些地理形象内容的研读,再加上教师对地理情景的详细讲解,学生就可以构造一个整体的地理形象思维,也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形象记忆,为日后的地理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借助感性材料,加强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思维的开端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也是将具体、直观的感性知识通过加工总结、归纳,最后到对事物本质和运行规律的理性思考。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可以将只看到表面现象的学生引进核心思考中去,对知识的理解层层递进,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到高层次上。比如,教师在进行“海陆变迁”这课讲述的时候,借助多媒体设备,将有关海陆变迁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在学生观看结束之后,讲述自己看后的感想。地球上的每一个地方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变化速度也有一定的差异,就像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变化就很缓慢,但是像火山以及地震,变化就特别剧烈。借助些知识,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直接思维发展为对抽象事物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在屏幕上展示南北两半球,让学生观看海陆轮廓,尤其是北美洲以及非洲西海岸轮廓的特征,在屏幕上展示南美洲和非洲之间相互漂移之后刚好吻合的现象,促进学生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推断的理解。这是在流域平面图上无法观测到的,学生一定要通过抽象的思维才能得出。

三、融合地理学科特征,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结合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作为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引导学生参加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初中地理教学就是借助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联合地理学科的自身特点,将抽象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的某种内在联系整理清楚,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在某所学校旁边有座山,在山的南边生长的是浓密的灌木丛,北边则是草地。教师就可以利用实际现象,将学生带到山上进行实地考察:“为何山的南边和北边有如此大的差异?”经过实地观察和思考,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就很容易将植物的生长情况和当地的降水情况联系起来,从而将课本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现象结合在一起。经过对景物的实地考察,激发了学生对地理现象的逻辑思维,也实现了教学目的。

四、借助地图,看重笔记,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习惯

地理的眼睛就是地图,初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大量查看这种样式的地图,这样可以充分开发他们的大脑,为他们的思维空间奠定基础,指导学生的地理思维在理想空间中畅游。例如,在阅读亚热带季风气候柱状图的时候,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学生清楚分析夏天和冬天的不同特点,再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会在最短时间内总结出冬季气温降低和夏季温度升高的特点。下一步观察降水情况,学生也很容易总结出降雨情况是夏季多而冬季少。借助读地图的方式,学生掌握这种气候也就容易多了,也为学习其他气候类型奠定基础。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做笔记也是必不可少的,现在初中学生并没有养成很好的学习自觉性,所以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做笔记。

五、总结

总之,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思维一直都是人类智力的核心。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所接受的知识也越来越广泛了,思维渐渐地就从形象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过渡。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高峰.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反思[J].学周刊,2012(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