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交易营销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27 23:29: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交易营销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交易营销论文

第1篇

进入20世纪末,市场营销学理论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营销学中的“关系”范式的出现。“关系”范式以关系营销(或关系易)理论为代表,关系营销的概念是Berry于1983年最先提出的,80年代末至90年代迅速发展,在西方市场营销学理论界掀起一场革命,对市场营销持“关系”观点的学者对交易导向的营销理论进行了批判,被称为“营销学研究范式的转变”(koffer,1991)。交易营销与关系营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范式:前者以产品为中心,采用4Ps营销组合为手段,着眼于单次交易活动收益的最大化;后者以长期关系为导向,采取关系方法(Relationshipapproach),注重新价值的创造和双方关系中的交互作用,以构建企业持久竞争优势。不少学者就此认为:关系营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传统的交易营销范式的终结。但关系营销理论在实践中远不如理论者鼓吹的那样具有影响力,很多企业不愿介入关系,营销实践仍然以4Ps营销组合作为基本手段,营销理论的主流仍然以4Ps组合的运用为主要特征。因此笔者认为,关系营销与交易营销虽然是两种对立的营销范式,但两者适用于不同的交易类型和环境,不是完全对立而是可以并存、融合的。

一、关系营销理论的提出和营销范式从交易向关系的转变

在关系营销出现以前的营销理论以交易或者交换为研究的中心,早期重点研究营销渠道的效率,其后消费者行为逐渐成为研究的中心,其中以4Ps营销组合作为主要手段。关系营销的思想出现很早,Magarry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营销的6项功能,其中的“契约功能”(contractualfunction)指的就是发展市场伙伴中的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60年代和70年代的两篇论文催发了关系营销理论的建立:其一,AdlerLee(1996)发现,企业之间的象征关系与传统的营销者——中介关系没有直接联系;其二,JohnArndt(1979)指出,企业趋向于与关键顾客和供应商建立持久关系而非仅仅只关注一次性的交易,并把这种现象定义为“内部市场化”。这两篇论文在欧洲和北美产生很大影响。在他们提出的关系营销思想基础上,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关系营销进行研究。其代表性的研究有诺丁学派(Nordicschool),从服务营销的研究出发,研究企业如何进行流程再造、实施内部营销以对外部顾客提供良好的服务及价值增加,IMP学派(IndustrialMarketingandPurchasingGroup),研究的重点是产业市场的关系和网络;社会交换学派,从社会交换的角度研究企业与顾客、供应商、竞争者,?诓抗驮薄⒄裙叵怠?/P>

关系营销各学派从不同的角度入手,采取不同的方法研究关系营销,因此对关系营销的定义也不同,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如Bickert(1992)认为,关系营销就是数据库营销;Jackson(1985)认为“关系营销是与关键客户建立牢靠、持久的关系的一个营销导向”;Gronroos(1990)认为“营销就是建立、保持和加强与顾客以及其他合作者的关系,以此使各方面的利益得到满足和融合。这个过程是通过信任和承诺来实现的”。Gummesson(1990)从关系与互动的角度定义关系营销,认为“关系营销是市场被看作关系、互动与网络”。有些学者从更宽广的角度认识关系营销,如Morgan和Hunt(1994)认为“关系营销是指所有的旨在建立、发展和保持成功的关系的一切活动”。本文的研究建立在Morgan和Hunt对关系营销的定义基础上。

关系营销与交易营销是两种对立的营销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以交易为导向的营销认为,市场是由同质性的无关紧要的个体顾客组成(至少在同一个细分市场是如此),关系营销认为市场并不是由大批无关紧要的个体顾客组成。每个顾客是需求和欲望、购买能力差异很大的个体,对企业来说,每个顾客对企业的价值也是不同的,市场营销学的“20/80”理论,即企业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顾客说明,卖方不应对每个顾客都同等对待,应将有价值的关键客户和其他客户区别对待。

2.交易营销认为市场中交易双方的主动性不同,即存在“积极的卖方”和“消极的买方”,买卖双方是各自独立的因素,市场营销就是卖方的单方行为,卖方用产品、价格,促销等营销组合手段刺激顾客购买,即S—O—R的刺激—反应模式。关系营销认为市场并不都是由“积极的卖方”和“消极的买方”“组成,具有特定需求的买方也存在寻找合适的供应商的过程,双方是互动的关系”。

3.交易营销的交易活动是由具体的单个交易事件组成,各个交易活动之间不产生相互作用;关系营销认为供求双方的交易是连续过程,大量的交易都是重复进行的,前一次的交易往往对以后的交易活动产生作用。如果顾客有一次满意的购买体验,也就是在购买中得到超过预期的价值,那么,他就会把这种体验带到下次的交易活动中去。一次购买行为只是双方关系序列中的一部分。

4.交易营销的产品概念主要是指产品的实体价值,而关系营销认为产品的价值既包括实体价值,也包括附在实体产品之上的服务,如按照客户的要求定制产品、从与供应商接触过程中得到的愉和咨询服务等。

5.交易营销完全依靠市场价格机制发挥作用,供应商与顾客都是完全的理性“经济人”,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关系营销以“关系”作为研究的核心,认为顾客在交易中不但要得到经济价值还追求经济价值以外的其他价值,顾客是有限理性的“社会人”,关系以互惠为基础并存在“利他主义”倾向,关系的维护因素是信任与承诺,因此交易是处于市场价格机制与科层组织的行政指令之间的“关系范式”发挥作用。

6.交易营销的价值来源于产品交易活动完成后价值在供应商、消费者、分销商等在价值链上的分配,而关系易注重新价值的创造。关系营销认为,客户购买产品并不单纯依据价格的高低,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可保证的稳定供货、低的失败概率、弹性的生产容量等。企业在与顾客、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相互的合作关系过程中,由于资源相互依赖、共同开发、信息共享、组织学习等因素,与交易营销相比,关系营销带来更高的价值创造(MorganandHunt,1994)。

从关系的角度看待营销是人类商业活动的本源的回归,关系营销是对市场营销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它将传统交易营销学研究的视角从关注一次性的交易转向保留顾客;从有限地满足顾客期望转向高度的顾客服务;从有限的顾客联系转向高度的顾客联系,从只关注顾客市场扩展到“六个市场”;营销的目的从获取短期利润转向与各方建立和谐的关系,大大扩展了市场营销学研究的视野。但关系营销是一把“双刃剑”,由于长期的“关系”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关系的成本和负面作用。关系营销的应用必须具备一些条件,在效益与成本之间、长期与短期现金流等方面达到平衡。

二、关系营销的应用和价值分析

根据在企业营销的哲学、战略和具体方法的不同,关系营销共分为三个层次(LouisE.BooneandDavidL.Kurtz,1998):(1)一级关系营销。是企业通过价格和其他财务上的价值让渡吸引顾客与企业建立长期交易关系。如对那些频繁购买以及按稳定数量进行购买的顾客给予财务奖励的营销计划;(2)二级关系营销。当企业不仅用财务上的价值让渡吸引顾客,而是尽量了解单个顾客的需要和愿望,提供并使服务个性化和人格化,来增加公司与顾客的社会联系时,就进入二级关系营销。二级关系营销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建立顾客俱乐部;(3)三级关系营销。是使企业和顾客互相依赖对方的结构性变化,也就是双方合作伙伴关系。在存在专用性资产和重复交易的条件下,一方放弃关系将会付出转移成本(Switchingcost),关系的维持具有价值,从而形成“双边锁定”。良好的结构性关系将提高客户转向竞争者的机会成本,同时也将增加客户脱离竞争者而转向本企业的利益。

关系营销认为,一级关系营销是低层次的,尽管这种方式对消费者看起来很有吸引力,但却很难创造持久的顾客关系,因为竞争对手很快就会模仿从而失去优势。三级关系营销是高层次的,因为关系营销不仅仅是手段而且是营销哲学,双方的关系是互惠、稳定的,给双方带来长期的价值,可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二级关系营销是界于两者之间的层次。

关系营销理论认为,应用关系方法可以给企业带来价值,主要体现在:

1.关系是减少不确定性的手段。企业在变化急剧的环境下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从供应商方面看,供应商可能根据市场情况提高价格使企业付出更高的成本,供应商也可能转向更加有利的客户而使企业不得不付出更换供应商的成本和不确定性,特别是因不确定性而使原材料供应中断使客户遭受重大的损失。企业可以通过供货合同约束供应商行为,但这种约束在一定的情况下并没有很大约束力;从客户方面看,需求的变化常常使企业的生产量供应不足或大量过剩,难以预期;从企业内部看,企业管理者不仅面临环境的不确定性,同时还要面对内部许多限制因素,多数人没有足够的分析数据及精力去分析。在决策过程中,管理者必须减少可能采取行动的可能性数量,设定某些因素是不变的。

关系易提供了解决复杂性的有效方法。为了克服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企业可能选择一次易与内部交易的折中——长期,重复交易。一次易代表的是典型的市场行为,而内部交易则是企业内的计划组织,长期的关系交易恰好可以克服两种机制的不足而具有灵活性和效率。关系方法是市场价格机制、科层组织行政手段之间的配制资源的有效方式。

2.关系易可降低交易成本。在关系中,有几方面因素减少交易成本。(1)有限的供应商数量减少交易成本。包括花费较少的时间收集信息和评估新的供应商,谈判、协调、行为的控制和检查等;(2)因双方行为协调而降低单位成本,以及共同学习、经济规模交易而降低价格。(3)因减少在几个供应商之间转换而降低的运作成本,其中包括双方磨合成本。关系易的收益来源于交叉销售、发展新的产品和服务,和进入新市场的收益等。

3.利用外部资源实现效率。单个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企业必须具备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同时,在变化迅速的环境下,企业拥有全部所需要的资源也使企业失去灵活性。为解决内部资源的有限性与企业经营的灵活性矛盾,企业从孤立地依靠自有资源转向建立关系。关系易在提高新产品开发速度、构筑进入壁垒、能力互补等方面具有优势。

4.关系营销可使企业获得经济价值之外的社会价值。在单个公司来说,关系是一个重要资产。其价值不仅表现在创造效率和创新上,还表现在捉供信息、影响其他公司上。在许多公司,关系可能是最重要的资产。关系是组织之间学习的良好途径。

但在实践中,许多企业不愿介入关系,这是因为关系具有两面性:(1)相互依赖与失去独立性的矛盾。关系意味着相互依赖,介入关系的一方不放弃一些独立性是不可能的。关系的一方必然介入另一方的内部事物。建立关系对合作双方还需要一定的资源需要,甚至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关系限制了供应商和客户选择的自由性。如果介入关系,就不能自由地向其他供应商转移。(2)双方预期的价值的不对称性。供应商和顾客对建立关系的意愿和条件可能不一致。从消费品市场来看,更多的情况是消费者缺乏关系的意愿。(3)关系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关系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实际上是很难避免的。关系的管理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关系管理涉及双方的互动过程,如主动适应、学习与一定的忍耐能力。因此,单方面的信任与承诺并不能一定保证关系的顺利发展。(4)关系方法限制竞争,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如供应商对关系客户与其他顾客区别对待,有人认为是一种对消费者的歧视行为。其造成的结果是:有的新顾客只好介入关系,但另一部分新顾客因此而转向其他供应商。(5)长期价值与短期收益的不一致性。建立关系需要双方对关系进行投资,有些投资的回收要等待相对长的时间。而现有的企业财务现金流没有能力反映其价?怠F笠档墓芾碚咴谑迪制笠党て诶嬗牖竦枚唐诶嫒霉啥牧侥蜒裰校嵫窈笳摺?/P>

三、关系营销与交易营销的演化和兼容性

营销采取关系导向还是交易导向关键在于双方的意愿,而不是单方面的行为。也就是说,只有在双方关系意愿匹配上达到平衡的基础上,才可能发展关系易。如图1所示:

在图1中,如果供应商与顾客都是交易导向(I),或者双方都是关系导向(Ⅳ),那么将达到平衡状态;如果一方是交易导向而另一方是关系导向[(Ⅱ)、(Ⅲ)],表明一方具有关系的动机,而另一方却以短期利益为目的,机会主义行为就会发生,由于双方交易意愿不匹配,必然会向(I)移动而不会向(Ⅳ)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在更长的时间内,(I)、(Ⅳ)的平衡也可能是相对的,如在供、求双方关系失败的情况下,如果还维持交易,那么必然是状态(I),即双方都采取交易导向。

如果考察为什么供应商或客户会采取交易或者关系导向,则取决于双方各自希望从交易中得到什么,以及对交易方的了解程度,即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对交易导向的影响。更多的情况下,企业营销中往往同时使用关系营销与交易营销导向,而不应说取其一而否定另一种方法。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关系或交易动机决定于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表现在:从客户方面看,不同的客户营销导向不同,同一客户在不同情况下营销导向也不同,并不是所有顾客都愿意建立关系,有些则缺乏关系的意愿。从供应商方面看,对有的客户希望建立稳定的长期关系,而对有的客户则不希望建立关系。从产品和服务的性质看,有些适宜关系导向,而另一些则适宜于交易导向。如当产品定制化、差异性时,往往希望选择特定供应商以满足特殊需要;当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时,则缺乏关系交易的动机。从市场环境来看,关系营销在环境不确定性高的情况下成效更大。而交易营销适用于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双方选择交易导向还是关系导向,要看在交易目的、意愿、资源等方面的匹配情况。

2.营销手段的应用应使短期收益与长期利益在一定时期内达到均衡。无论关系营销还是交易营销,其实施都要分析一定时期内的收益与成本,及时进行评估和决策。关系营销重长期收益,而交易营销立足于即时经济收益。由于关系价值的经济和社会双重属性,关系价值的评估有时需要管理者的主观判断,不能完全采取精确的财务上的计算方式。

第2篇

进入20世纪末,市场营销学理论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营销学中的“关系”范式的出现。“关系”范式以关系营销(或关系易)理论为代表,关系营销的概念是Berry于1983年最先提出的,80年代末至90年代迅速发展,在西方市场营销学理论界掀起一场革命,对市场营销持“关系”观点的学者对交易导向的营销理论进行了批判,被称为“营销学研究范式的转变”(koffer,1991)。交易营销与关系营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范式:前者以产品为中心,采用4Ps营销组合为手段,着眼于单次交易活动收益的最大化;后者以长期关系为导向,采取关系方法(Relationshipapproach),注重新价值的创造和双方关系中的交互作用,以构建企业持久竞争优势。不少学者就此认为:关系营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传统的交易营销范式的终结。但关系营销理论在实践中远不如理论者鼓吹的那样具有影响力,很多企业不愿介入关系,营销实践仍然以4Ps营销组合作为基本手段,营销理论的主流仍然以4Ps组合的运用为主要特征。因此笔者认为,关系营销与交易营销虽然是两种对立的营销范式,但两者适用于不同的交易类型和环境,不是完全对立而是可以并存、融合的。

一、关系营销理论的提出和营销范式从交易向关系的转变

在关系营销出现以前的营销理论以交易或者交换为研究的中心,早期重点研究营销渠道的效率,其后消费者行为逐渐成为研究的中心,其中以4Ps营销组合作为主要手段。关系营销的思想出现很早,Magarry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营销的6项功能,其中的“契约功能”(contractualfunction)指的就是发展市场伙伴中的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60年代和70年代的两篇论文催发了关系营销理论的建立:其一,AdlerLee(1996)发现,企业之间的象征关系与传统的营销者——中介关系没有直接联系;其二,JohnArndt(1979)指出,企业趋向于与关键顾客和供应商建立持久关系而非仅仅只关注一次性的交易,并把这种现象定义为“内部市场化”。这两篇论文在欧洲和北美产生很大影响。在他们提出的关系营销思想基础上,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关系营销进行研究。其代表性的研究有诺丁学派(Nordicschool),从服务营销的研究出发,研究企业如何进行流程再造、实施内部营销以对外部顾客提供良好的服务及价值增加,IMP学派(IndustrialMarketingandPurchasingGroup),研究的重点是产业市场的关系和网络;社会交换学派,从社会交换的角度研究企业与顾客、供应商、竞争者,?诓抗驮薄⒄裙叵怠?/P>

关系营销各学派从不同的角度入手,采取不同的方法研究关系营销,因此对关系营销的定义也不同,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如Bickert(1992)认为,关系营销就是数据库营销;Jackson(1985)认为“关系营销是与关键客户建立牢靠、持久的关系的一个营销导向”;Gronroos(1990)认为“营销就是建立、保持和加强与顾客以及其他合作者的关系,以此使各方面的利益得到满足和融合。这个过程是通过信任和承诺来实现的”。Gummesson(1990)从关系与互动的角度定义关系营销,认为“关系营销是市场被看作关系、互动与网络”。有些学者从更宽广的角度认识关系营销,如Morgan和Hunt(1994)认为“关系营销是指所有的旨在建立、发展和保持成功的关系的一切活动”。本文的研究建立在Morgan和Hunt对关系营销的定义基础上。

关系营销与交易营销是两种对立的营销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以交易为导向的营销认为,市场是由同质性的无关紧要的个体顾客组成(至少在同一个细分市场是如此),关系营销认为市场并不是由大批无关紧要的个体顾客组成。每个顾客是需求和欲望、购买能力差异很大的个体,对企业来说,每个顾客对企业的价值也是不同的,市场营销学的“20/80”理论,即企业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顾客说明,卖方不应对每个顾客都同等对待,应将有价值的关键客户和其他客户区别对待。

2.交易营销认为市场中交易双方的主动性不同,即存在“积极的卖方”和“消极的买方”,买卖双方是各自独立的因素,市场营销就是卖方的单方行为,卖方用产品、价格,促销等营销组合手段刺激顾客购买,即S—O—R的刺激—反应模式。关系营销认为市场并不都是由“积极的卖方”和“消极的买方”“组成,具有特定需求的买方也存在寻找合适的供应商的过程,双方是互动的关系”。

3.交易营销的交易活动是由具体的单个交易事件组成,各个交易活动之间不产生相互作用;关系营销认为供求双方的交易是连续过程,大量的交易都是重复进行的,前一次的交易往往对以后的交易活动产生作用。如果顾客有一次满意的购买体验,也就是在购买中得到超过预期的价值,那么,他就会把这种体验带到下次的交易活动中去。一次购买行为只是双方关系序列中的一部分。

4.交易营销的产品概念主要是指产品的实体价值,而关系营销认为产品的价值既包括实体价值,也包括附在实体产品之上的服务,如按照客户的要求定制产品、从与供应商接触过程中得到的愉和咨询服务等。

5.交易营销完全依靠市场价格机制发挥作用,供应商与顾客都是完全的理性“经济人”,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关系营销以“关系”作为研究的核心,认为顾客在交易中不但要得到经济价值还追求经济价值以外的其他价值,顾客是有限理性的“社会人”,关系以互惠为基础并存在“利他主义”倾向,关系的维护因素是信任与承诺,因此交易是处于市场价格机制与科层组织的行政指令之间的“关系范式”发挥作用。

6.交易营销的价值来源于产品交易活动完成后价值在供应商、消费者、分销商等在价值链上的分配,而关系易注重新价值的创造。关系营销认为,客户购买产品并不单纯依据价格的高低,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可保证的稳定供货、低的失败概率、弹性的生产容量等。企业在与顾客、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相互的合作关系过程中,由于资源相互依赖、共同开发、信息共享、组织学习等因素,与交易营销相比,关系营销带来更高的价值创造(MorganandHunt,1994)。

从关系的角度看待营销是人类商业活动的本源的回归,关系营销是对市场营销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它将传统交易营销学研究的视角从关注一次性的交易转向保留顾客;从有限地满足顾客期望转向高度的顾客服务;从有限的顾客联系转向高度的顾客联系,从只关注顾客市场扩展到“六个市场”;营销的目的从获取短期利润转向与各方建立和谐的关系,大大扩展了市场营销学研究的视野。但关系营销是一把“双刃剑”,由于长期的“关系”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关系的成本和负面作用。关系营销的应用必须具备一些条件,在效益与成本之间、长期与短期现金流等方面达到平衡。

二、关系营销的应用和价值分析

根据在企业营销的哲学、战略和具体方法的不同,关系营销共分为三个层次(LouisE.BooneandDavidL.Kurtz,1998):(1)一级关系营销。是企业通过价格和其他财务上的价值让渡吸引顾客与企业建立长期交易关系。如对那些频繁购买以及按稳定数量进行购买的顾客给予财务奖励的营销计划;(2)二级关系营销。当企业不仅用财务上的价值让渡吸引顾客,而是尽量了解单个顾客的需要和愿望,提供并使服务个性化和人格化,来增加公司与顾客的社会联系时,就进入二级关系营销。二级关系营销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建立顾客俱乐部;(3)三级关系营销。是使企业和顾客互相依赖对方的结构性变化,也就是双方合作伙伴关系。在存在专用性资产和重复交易的条件下,一方放弃关系将会付出转移成本(Switchingcost),关系的维持具有价值,从而形成“双边锁定”。良好的结构性关系将提高客户转向竞争者的机会成本,同时也将增加客户脱离竞争者而转向本企业的利益。

关系营销认为,一级关系营销是低层次的,尽管这种方式对消费者看起来很有吸引力,但却很难创造持久的顾客关系,因为竞争对手很快就会模仿从而失去优势。三级关系营销是高层次的,因为关系营销不仅仅是手段而且是营销哲学,双方的关系是互惠、稳定的,给双方带来长期的价值,可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二级关系营销是界于两者之间的层次。

关系营销理论认为,应用关系方法可以给企业带来价值,主要体现在:

1.关系是减少不确定性的手段。企业在变化急剧的环境下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从供应商方面看,供应商可能根据市场情况提高价格使企业付出更高的成本,供应商也可能转向更加有利的客户而使企业不得不付出更换供应商的成本和不确定性,特别是因不确定性而使原材料供应中断使客户遭受重大的损失。企业可以通过供货合同约束供应商行为,但这种约束在一定的情况下并没有很大约束力;从客户方面看,需求的变化常常使企业的生产量供应不足或大量过剩,难以预期;从企业内部看,企业管理者不仅面临环境的不确定性,同时还要面对内部许多限制因素,多数人没有足够的分析数据及精力去分析。在决策过程中,管理者必须减少可能采取行动的可能性数量,设定某些因素是不变的。

关系易提供了解决复杂性的有效方法。为了克服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企业可能选择一次易与内部交易的折中——长期,重复交易。一次易代表的是典型的市场行为,而内部交易则是企业内的计划组织,长期的关系交易恰好可以克服两种机制的不足而具有灵活性和效率。关系方法是市场价格机制、科层组织行政手段之间的配制资源的有效方式。

2.关系易可降低交易成本。在关系中,有几方面因素减少交易成本。(1)有限的供应商数量减少交易成本。包括花费较少的时间收集信息和评估新的供应商,谈判、协调、行为的控制和检查等;(2)因双方行为协调而降低单位成本,以及共同学习、经济规模交易而降低价格。(3)因减少在几个供应商之间转换而降低的运作成本,其中包括双方磨合成本。关系易的收益来源于交叉销售、发展新的产品和服务,和进入新市场的收益等。

3.利用外部资源实现效率。单个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企业必须具备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同时,在变化迅速的环境下,企业拥有全部所需要的资源也使企业失去灵活性。为解决内部资源的有限性与企业经营的灵活性矛盾,企业从孤立地依靠自有资源转向建立关系。关系易在提高新产品开发速度、构筑进入壁垒、能力互补等方面具有优势。

4.关系营销可使企业获得经济价值之外的社会价值。在单个公司来说,关系是一个重要资产。其价值不仅表现在创造效率和创新上,还表现在捉供信息、影响其他公司上。在许多公司,关系可能是最重要的资产。关系是组织之间学习的良好途径。

但在实践中,许多企业不愿介入关系,这是因为关系具有两面性:(1)相互依赖与失去独立性的矛盾。关系意味着相互依赖,介入关系的一方不放弃一些独立性是不可能的。关系的一方必然介入另一方的内部事物。建立关系对合作双方还需要一定的资源需要,甚至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关系限制了供应商和客户选择的自由性。如果介入关系,就不能自由地向其他供应商转移。(2)双方预期的价值的不对称性。供应商和顾客对建立关系的意愿和条件可能不一致。从消费品市场来看,更多的情况是消费者缺乏关系的意愿。(3)关系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关系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实际上是很难避免的。关系的管理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关系管理涉及双方的互动过程,如主动适应、学习与一定的忍耐能力。因此,单方面的信任与承诺并不能一定保证关系的顺利发展。(4)关系方法限制竞争,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如供应商对关系客户与其他顾客区别对待,有人认为是一种对消费者的歧视行为。其造成的结果是:有的新顾客只好介入关系,但另一部分新顾客因此而转向其他供应商。(5)长期价值与短期收益的不一致性。建立关系需要双方对关系进行投资,有些投资的回收要等待相对长的时间。而现有的企业财务现金流没有能力反映其价?怠F笠档墓芾碚咴谑迪制笠党て诶嬗牖竦枚唐诶嫒霉啥牧侥蜒裰校嵫窈笳摺?/P>

三、关系营销与交易营销的演化和兼容性

营销采取关系导向还是交易导向关键在于双方的意愿,而不是单方面的行为。也就是说,只有在双方关系意愿匹配上达到平衡的基础上,才可能发展关系易。如图1所示:

在图1中,如果供应商与顾客都是交易导向(I),或者双方都是关系导向(Ⅳ),那么将达到平衡状态;如果一方是交易导向而另一方是关系导向[(Ⅱ)、(Ⅲ)],表明一方具有关系的动机,而另一方却以短期利益为目的,机会主义行为就会发生,由于双方交易意愿不匹配,必然会向(I)移动而不会向(Ⅳ)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在更长的时间内,(I)、(Ⅳ)的平衡也可能是相对的,如在供、求双方关系失败的情况下,如果还维持交易,那么必然是状态(I),即双方都采取交易导向。

如果考察为什么供应商或客户会采取交易或者关系导向,则取决于双方各自希望从交易中得到什么,以及对交易方的了解程度,即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对交易导向的影响。更多的情况下,企业营销中往往同时使用关系营销与交易营销导向,而不应说取其一而否定另一种方法。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关系或交易动机决定于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表现在:从客户方面看,不同的客户营销导向不同,同一客户在不同情况下营销导向也不同,并不是所有顾客都愿意建立关系,有些则缺乏关系的意愿。从供应商方面看,对有的客户希望建立稳定的长期关系,而对有的客户则不希望建立关系。从产品和服务的性质看,有些适宜关系导向,而另一些则适宜于交易导向。如当产品定制化、差异性时,往往希望选择特定供应商以满足特殊需要;当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时,则缺乏关系交易的动机。从市场环境来看,关系营销在环境不确定性高的情况下成效更大。而交易营销适用于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双方选择交易导向还是关系导向,要看在交易目的、意愿、资源等方面的匹配情况。

2.营销手段的应用应使短期收益与长期利益在一定时期内达到均衡。无论关系营销还是交易营销,其实施都要分析一定时期内的收益与成本,及时进行评估和决策。关系营销重长期收益,而交易营销立足于即时经济收益。由于关系价值的经济和社会双重属性,关系价值的评估有时需要管理者的主观判断,不能完全采取精确的财务上的计算方式。

第3篇

论文摘要:在国际营销活动中,只有正确而恰当的理解和运用文化差异,才能在营销战略上做出正确的选择。作为国际营销中最重要的两种战略,标准化和本土化战略各有其适用的条件,但在实践当中,由于条件所限,使用纯粹的标准化或本土化战略的机会很少,更多的是对两种战略的综合运用,即全球本土化战略。另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各种营销策略的有效组合是营销战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一、文化差异及其特性

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们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程序”。它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文化差异就是来自不同环境中的人们在“共同心理程序”上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

由于不同地域或民族所处的环境总是存在差别,即使在同一种亚文化中,不同国家之间虽有相似的地方,但仍会表现出不同的特色,所以文化差异具有客观性。相同的语言、动作甚至事件对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往往有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含义,比如,生意约会迟到,在日本、美国和德国被认为是无礼和没有教养;而在意大利、巴西和印度则属正常。蓝色对绝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是最有男子气的颜色,而在法国和英国,红色才有相似的意思。

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方面,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活动的产物。所以,文化差异的存在就如同人的存在、民族的存在一样,世界上的各种文化虽然存在很大的差别,但都是平等的,并无优劣之分。在国际营销活动中,只有抛弃本体文化的优越感,超越自己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障碍,用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态度,理解并尊重他国文化,才能真正认识文化的平等性,减少文化之间的冲突。

二、文化差异的调适

事实上,每一种文化都是长时间对环境的适应而积淀形成的,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如果能正确地认识这种优势,对文化差异进行恰当的调适,克服文化障碍,它同样可以变成一种资源,一种营销财富,帮助企业提高国际营销的竞争实力,而这首先需要辨识不同市场上的文化特点。

如果目标市场上的文化开放性弱,变动性小,文化的对应性差,那么他们的核心价值观一般是很难改变且不容侵犯的。这时,应采用文化适应策略,企业在制定营销战略、决策时,充分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习俗、宗教禁忌,顺应目标市场的需求,将产品、营销人员、促销手段等最大限度的本地化,这也是跨国营销中一种最基本的策略。在这种策略下,子公司应拥有高度的自治权,通过自主决策,做他们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

如果目标市场具有较高的文化开放性,并且双方文化不会排斥的情况下,可以在两种文化中间建立第三种文化,使用文化融合策略,这种策略不是用一种文化去支配另一种文化,而是在双方文化基础上创造一个彼此都能接受而又超越各自文化的新文化,这需要两种文化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对方文化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同化吸收。

在文化对应性较强,亚文化类型比较多的国家或市场上使用文化变迁的策略比较好,这是指利用母国强大的文化优势,抓住目标市场文化变迁的时机,使它们的文化顺应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一定程度的变化,从而营造新的营销环境,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

当母国文化与当地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可又无法忽视或冷落目标市场存在的时候宜采用文化规避策略,特别是在宗教势力强大的地区,应特别注意尊重当地的信仰,不要造成彼此文化的冲突。

所以说,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不同的情景下,需要采取不同的调适策略,只有如此,企业才可以不仅克服文化差异给营销带来的障碍,还可以使它成为征服国际市场的有力手段。

三、国际营销战略理论基础

在国际营销战略选择上,存在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标准化战略和本土化战略。标准化战略理论起源于对广告标准化的讨论。1961年,E I finder提出要在全欧洲范围内采用标准化广告,以迎合泛欧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对广告标准化与本土化的广泛关注。后来,Levitt于1983年在《市场的全球化》一文中提出了“世界市场逐渐同质化”的观点,认为在全球消费者偏好趋同的情况下,企业应该把经营的重点从顾客定做的项目上转移到向全球提供标准化的产品上,向各国消费者提供先进、实用、可靠和低价的标准化产品,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降低成本,并扩大企业在全球的品牌影响力。

后来,Levitt ( 1988)又提出了“消费多元化”的概念来补充其全球同质化理论,认为全世界是由包括多种偏好的人们组成的市场,消费者在很多方面存在异质性。营销学者西蒙·马加罗在其专着《国际市场要素分析:一个进入世界市场的战略方法》中指出营销组合策略须与不同国别的环境变量相结合,从而提出国际市场差异化的营销策略。另外,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标准化营销是营销观念的倒退,跨国公司必须采取灵活的“本土化”营销战略,才能满足目标市场的特定需求,由于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以及民族之间存在法律、文化、风俗习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不同,国际营销不可能实行全盘标准化。

标准化和本土化的观点差别甚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是基于不同的假定条件提出来的,比如说,标准化战略一般认为适合于在以下情况中使用:母公司高度集权,产品以母国市场为中心向其它市场推广,各国分销渠道及营销策略等方面有较强的相似性,资本和技术可以在市场间自由流动;而本土化战略则更合适以下情况:跨国公司高度分权,子公司可自行制定营销政策,各地消费者需求个性明显,产品可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进行差异化设计,分销策略花样繁多。

标准化和本土化战略虽然都有各自不同的适用条件,但现实中能严格满足这些条件的机会很少,企业在营销实务中也就很少使用纯粹的标准化或本土化战略,更多的情况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用。这种混合战略的使用,可以看成是“全球化思考、地方化行动”的结果,因而也称为“全球本土化”战略,比如,可以对技术研发采用本地化战略而对产品采用标准化战略,这样做既可以使跨国公司在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的同时又与本土企业保持一定的技术优势,有利于将新产品快速地推向全球市场以及提高产品质量。同时。与产品有关的因素,如品牌、包装、生产线等只需进行轻微的改动,以维持较高的标准化程度。

四、文化差异对国际营销组合战略的影响

(一)文化差异对产品战略的影响

文化对产品的影响是与其对消费者的,合理影响直接相关的。大多数情况下,产品本身是相同的,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品会给消费者带来一些和其物理特征相关的心理学特征,这些心理学特征会影响到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程度。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消费者会有各种不同的好恶,只有设计出能迎合当地文化品味的产品才会取得成功。有时,文化会变成仅次于政治的东西,并被用作非关税壁垒,这在产品设计上必须加以考虑。不同的文化品味常迫使许多公司为取得成功而改变其产品的组成.甚至是整个产品,如雀巢公司根据不同市场上消费者品味的不同,配制不同的咖啡并在各地取得成功。

产品战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品牌。品牌可以用来帮助消费者确认、指定或拒绝某种产品或服务。一般来说,良好的品牌有着持久的力量,这主要来源于公司为树立其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在促销方面做出的不懈努力。在全球市场上,品牌名称通常很难标准化,有些品牌在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名称,因为同样的名称在不同的市场可能会包含截然相反的含义。全球化品牌可以立刻被认知,帮助人们躲避使用当地产品带来的风险,但品牌并不是在全球化市场取得成功的保证,像在法国,由于“减肥”一词因其医学含义和象征健康状况不佳而受到限制,可口可乐公司将其“减肥可乐”产品改为“轻身可乐(cokelight)”。

产品的原产地效应也是产品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产出国效应是生产商所在国家对消费者接受或拒绝某种产品的影响。生产产品的国家、产品的类型、公司的形象和品牌,影响了产出国效应对全球消费者效果的大小。工业化国家通常有着最高产品质量的形象,同时消费者对不同国家和产品有着模糊而清楚的固有形象,如法国和香水、苏格兰和威士忌等,这些国家可以多采用一些标准化战略。

(二)文化差异对促销战略的影响

与别的因素相比,促销在国际营销中受文化因素的影响更大,国际促销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适应当地的环境。有些市场需要直销人员,有些则不需要,而且顾客的接近方式不同,人员推销和销售管理比国内复杂。

广告是应用最广泛的促销手段。广告标准化可以降低广告成本,保持世界一致的广告形象,还会带来学习效应,但标准化广告漠视了目标顾客群对广告意义的不同解读,它是以同质化顾客为假定前提。 转贴于 标准化的广告是指在国际上通用的广告,除了必要的翻译工作外,其主题、副本和报道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标准化的广告对能通过产品形象促销的产品,如奢侈品和高技术产品是较为容易的,广告中的可视性元素也是易于在跨文化中标准化的,而下列几种情况,广告的标准化战略是无法实施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市场;有不同习俗或社会规范的市场以及不能忽视竞争对手行动的市场。事实上,广告的标准化是很难实现的,广告信息如果不能适应当地的文化,试图将标准化的信息强制传送给消费者只会导致失败。

另外,文化对于沟通和信息的反应方式是不同的,在奉行集体主义的地区,其广告比奉行个人主义地区的广告含有更多的团体导向;高权力维度的地区比低权力维度的地区有更多带有地位不平等角色的广告;亚洲文化能比欧洲文化从情景说明中得到更多信息。同时,低情景文化和高情景文化对同一广告的反应也不同;对时间持有非线性观念的文化会提供分散的信息,且没有清晰的结论,更易符号化,而对时间持线性观念的文化更趋向于直接指出观察者的可靠信息来源,并提供合理的论据和可视化信息;非语言和可视化的广告最有可能满足某个公司全球化营销的要求。

(三)文化差异对分销战略的影响

分销渠道是指商品从生产商到最终用户的通道,国际分销渠道一般包括分销商、人、委托机构、进口商、交易商、批发商、贸易公司、合作出口商等。由于不同国家的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不同,因而在分销渠道上也会因国家和文化的不同而存在差别。

在有些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分散,存货量少,单位成本高,成本售价的差额大等原因,其分销体系多以较小的中间商为主,分销运作缓慢而低效。同时,有些不发达国家对中间人的态度一般持否定态度,因为在这些国家人们倾向于强调生产力,并认为中间人是无生产力的,在这种情况下,中间交易常常是在暗地里或秘密完成的,这使得分销变得很困难。然而,低效率的分销系统并不仅是在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现,有些发达国家的分销系统由于当地文化的原因也并不高效,如日本的分销体系通常是多层的,复杂且低效,所以日本的分销领域仍被看作是经济中的黑色成分。

尽管监管和非关税壁垒不受文化限制,但文化和文化中的规范会影响某一国家的制度和法律标准,如果某些制度对于该国的主流文化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他们很快会被淘汰掉。所以,通过审视影响国际营销渠道的制度规定,同时也可以考察不同的文化。比如欧洲各国和日本,尽管已是发达国家和工业化国家,在分销网络中也有许多限制性实践。

一般来说,在国际营销中应更多地使用中间商,因为他们熟悉当地的语言和文化,能在与文化相关的运作中提供帮助,并且可以节省中间交易成本。

(四)文化差异对产品定价战略的影响

价格是同价值相关的,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既取决于产品本身的价值,也取决于消费者认同的价值,而消费者认同的价值常常与文化背景有关,对于两个不同文化或国家中的相同产品,两个不同的价格也许都会被接受。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价格制定的习惯和思维往往也有所不同。在日本,定价是生产商获取对其分销渠道影响和控制的一种省力工具,而且,一旦产品的价格确定了,再提价就会有很大的难度,这使得最初定价在日本比在西方更重要,人们不得不选择一种在能在多年内使用的价格。而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由于高价格是与高质量和贵重产品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对于质量较高的时尚产品往往定价较高。另外,母公司的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到公司的定价战略,如加拿大的公司喜欢市场体系,美国的公司喜欢成本导向体系,而德国则倾向于使用混合体系。

有些跨国公司在定价时偏好标准化的做法,在设定一个基准价格的基础上,公司给所有目标市场上的产品设定相近价格。尽管这种做法在理论上是精密的,但往往与实践不符。由于不同市场之间的差异,价格也许是最难标准化的一个营销要素,因此,在针对特定市场定价时,应该使产品的价格与它实际向消费者传送的价值相称。

在产品定价方面,议价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不同文化中的消费者一般都会讨价还价,从而形成交易中的议价行为,作为一种高度结构化的行为体系,议价以反映威胁、反威胁、放弃兴趣和符号语言等文化特征为标志。在现代社会,议价在各种文化中的情形也不同,议价在中东和非洲最常见;在亚太和拉美新兴市场中也有存在;而在典型的美国商业交易中,议价并不被认为是一个合法部分;在一些落后的地区,由于许多消费者不会读写,议价的传统对许多商品的交易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

五、结论

综上所述,跨文化营销中采用纯粹的标准化或本土化战略是基于对文化差异的不同认识造成的,比如,本土化战略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每一个目标市场都具有不同的文化基因,不同的文化基因会导致截然不同的消费模式,因而,跨文化营销不可能采取相同的做法,而必须因地、因时、因人而异,采用本土化战略的公司要把每一个目标市场都作为不同的市场对待,进而采取不同的营销政策满足该市场的需求。

第4篇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定位与目标

《国际贸易实务》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承载培养市场营销专业熟悉国际市场惯例和规则以及掌握外贸业务具体流程的专业能力的任务,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课程。

二、学情分析

(一)基本学情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一般较为端正,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分析,这些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能力较弱,但内省智能较突出,能自律、按时完成任务。交流交往能力较强,擅长分组合作。在学习本课程之前,掌握了市场调查分析能力和经济学基础理论,具备商务英语基础,掌握计算机、互联网知识,能熟练使用PPT制作软件。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学习目的现实,希望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直接应用到工作中或取得较高的考核分数从而获得奖学金,理论学习兴趣不足,缺乏意志力、易出现学习障碍,学习方法单一,学习动力不足。

(三)学法指导

针对以上学情,采用任务驱动,开放、互动式的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模拟真实外贸工作过程进行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点评与学生互评均以积极评价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课程内容的选取

针对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和以上学情,将课程内容按真实外贸过程设计为五大任务14个子任务。其中,任务三合同签订和任务四合同履行为本课程学习的重点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任务设计

任务名称 分项任务

任务一 交易前准备 国际市场调研

寻找客户

资信调查

任务二 交易磋商 建立业务关系

出口报价核算

还价成交核算

任务三 合同签订 合同条款拟定

签订合同

任务四 合同履行 商检报关

制单结汇

落实货款

备货出运

任务五 业务善后 核销退税

索赔理赔

四、教学模式与方法手段

(一)教学方法设计总体思路

本课程按照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进行教学设计,选取教学模式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即把进出口业务流程设计为一个完整的项目,用五大任务驱动这个项目。这五大任务均是企业或职业活动典型工作任务,以外贸合同为主线,基于真实工作过程而设计。每个任务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组成,又分成进口和出口两个分支。

(二)教学模式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具体操作为,在学期初,将每个教学班划分为六个任务小组,分组时注意气质搭配、知识结构搭配和性别搭配,分小组完成各教学任务。

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每个任务小组的成员相同,但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中的任务不同。在理论教学中,各任务小组按区域构建模拟贸易公司,组内确定公司内部职位。每个模拟贸易公司对应一个外贸区域,分别为:欧洲、亚洲、中东、美国、东盟和非洲。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分小组扮演船公司、进口商、出口商、进口地银行、出口地银行和以海关为代表的政府机构角色,完成外贸工作实训。理论、实践教学穿插、同步进行。

理论教学把课程内容分为进口、出口两大分支。实践教学则是按外贸流程实施,具体过程为:由进口商、出口商经过交易磋商环节签订外贸合同,在以海关为代表的政府机构、银行、船公司参与下共同完成合同的履行。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各任务所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各有不同。教学方法选择总的原则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表2所示。

表2 各任务主要教学方法

任务名称 教学方法

任务一 交易前准备 任务驱动法

启发式教学

任务二 交易磋商 角色扮演法

任务驱动法

任务三 合同签订 案例教学法

分组讨论法

任务四 合同履行 分组讨论法

启发式教学

任务五 业务善后 案例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

(四)教学评价

对于学习成果如何进行量化考评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课程旨在构建多元化、全方位、过程化课程考核体系。考试以行动过程为导向,重过程考核。为了更好地构建以上考核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考试改革的探索,方向如下:总评成绩=理论成绩(70%)+实践成绩(30%)。其中,理论成绩(70%)为末考笔试成绩,在理论成绩中,加大实操考核力度。实践成绩(30%)构成如图1所示。学生实践成绩中,每次任务由教师对于学生分组完成情况打分占40%,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情况打分占30%,学生各小组互相评价打分成绩占30%,每次任务三部分成绩相加为学生实践成绩。

图1 实践成绩构成

第5篇

作者:宋波 单位:潍坊职业学院

每支团队选取一名队长,队长的职责主要是在营销课堂具体项目讨论中为团队成员进行分工,并在考核中代表团队成员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自评以及评价其他团队表现。最后,要求每个团队成员在项目讨论时,根据分工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以达到全部团队成员100%的参与度。俗话说,人有我优。现在营销市场竞争的关键在于不断创新,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明确理论知识必须活学活用,要有创新意识而非纸上谈兵。另外,可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营销实践操作和应用的能力。这样,就必须方法得当。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性、实用性案例作为课堂引导案例,具体做法是通过教师讲述以及事先准备好的问题,让学生按照营销模拟项目小组来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通过案例引出所学知识点,将案例穿插到理论学习中去,使课堂气氛更加生动,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角色扮演法。根据市场营销就业岗位的设置以及教学项目为主线,让学生按照促销员、市场调查员、营销策划师、市场预测员、销售经理等让团队成员进行角色分工,通过讨论,每个团队分别出具详尽方案,并按照事先分工按照角色进行表演、阐述观点。

通过此环节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不同岗位的营销任务,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推销的语言表达能力。项目模拟法。教师按照教学环节提供模拟项目,以模拟项目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具体要求:首先小组队长根据项目对小组成员进行具体分工,并出具市场营销策划实施细则和行动方案设计。其次通过模拟项目小组成员对资料的收集、统计、整理,进一步地讨论分析,并按照事先小组成员分工将具体营销策划书制作出来。最后将策划书在课堂以小组分工进行阐述,全部项目小组完成后进行课堂讨论、教师点评。课外实践法。开设校内模拟工作室以及“学生超市”,让学生担任推销人员、采购经理、营销策划员、销售经理等职务,负责不同的工作,将课堂中的演练放到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另外,应加强校企合作,学校需要借助企业作为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岗位,才能让学生将所学的市场营销知识和实践工作相结合,从真实工作中找到不足加以提升。“市场营销”课程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设置市场营销模拟项目小组成为了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市场营销模拟项目小组人数应控制在5-8人。如果在5人以下则会造成收集资料不全,部分成员担任工作太多,造成整体绩效低;多于8人则容易使有的学生产生惰性心理,依赖组中其他成员代替其完成任务,小组成员绩效也会降低。

以往教学中的考核方式就是将试卷成绩纳入考核学生总成绩,而实施了过程化考核后,卷面成绩将仅作为理论考核的依据,日常教学中项目小组项目策划将按照学习章节重要性的不同赋予不同的分值列入实践考核的依据。最后,教师将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结合给予学生综合成绩。应该注意的是,此评价过程更应该加强实践成绩分值比重,而减少理论成绩分值比重。其中教师评分比例占40%;团队互评占40%;团队自评占20%。及时将统计结果反馈给学生,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各组团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优劣,通过自我剖析,得出改进措施。可见,通过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同时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企业人才需求的导向,加强实践学习,使教学过程中更加生动化、形象化、具体化,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目标,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一门营销技能。

第6篇

【关键词】交际翻译理论 英文小说翻译 应用方法

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其也是将一种相对而言较为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表达方式的过程,包括语言翻译、文字翻译、图形翻译、符号翻译等。随着人类对文化交流的需求越来越高,小说阅读也成为当前人类互相进行习俗、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相关内容交流的重要方式。英文小说翻译也成为满足中国当前诸多读者了解英国文学的重要途径。

一、交际翻译理论概述

交际翻译理论来源于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翻译问题探讨》一书。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文学著作翻译盛行,由此也产生了诸多优秀翻译学家。彼得・纽马克正是当时重要的翻译家之一。当时翻译界中对于意译和直译的争论较多,在实际翻译中也存在两派。彼得・纽马克在此基础上对前人的相关翻译理论进行总结和概括,并结合自身翻译经验,于1981年著成《翻译问题探讨》一书,并在其中提出语义翻译理论和交际翻译理论。其中语义翻译理论是指在原文作者的写作中心出发,严格根据作者的写作思想及风格,对原文进行翻译,遵循“忠实性”原则。语义翻译理论也更加注重原文的词语排序及语言表述,需尽可能贴合原著。

而交际翻译理论与语义翻译理论相比,更加注重读者的主观感受,其以读者为中心,更加注重读者的理解状况及心理感受,以求在原著的基础上,为读者呈现原著带给读者的同等阅读效果。在交际翻译理论中,彼得・纽马克认为翻译就是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其认为翻译中原著精神传达比语义传达更重要。

在上述两种翻译理论提出后,彼得・纽马克又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其主要将文本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及呼唤型三类。彼得・纽马克提出不同文本类型需采取不同翻译方法,对于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其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传达文本信息,使读者从信息中获得感染,文本的实际表达内容比表达形式更加重要,因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需更加注重文章内容的表达,可不比过于拘泥形式,引起翻译内容晦涩难懂,影响读者阅读感受。因此,这两类文本在翻译时,可采取交际翻译理论。而对于表达型文本,其大多具有较强的学术性,语言的内容和表达形式、风格等更能体现原著作者的中心思想表达,因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需更加注重原著的思想表达,严格按照原著语序、表达形式等进行翻译,这种文本更适合采取语义翻译理论进行翻译。

二、英文小说的翻译流程

1.译前准备。翻译者在实际英文小说翻译前,需做好英文翻译的译前准备,其主要内容包括了解英语小说原著的特点、了解英语小说翻译的相关要求。

英语小说与中文小说一样均具有一定的文体特点。在英文小说中,其特点主要突出在以下几点:语言形象化、语言个性化、修辞格的运用较为广泛、叙事角度较为多样、句式表达形式较为多变等,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需先对原著相关文体特点进行了解,根据原著实际表达方式灵活应变,提高翻译质量。英文小说多注重于对客观生活的描述,通过对日常生活环境、人物生活等相关故事等进行描述,为读者创设生动活泼的画面。英文小说题材较多,形式多变,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除了需加强对小说文体特点的了解,还需了解小说翻译的相关要求,以促进翻译文本展现出原著的风采。其四大要求为:形象化、个性化、通俗化、风格化。

此外,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相关翻译人员还需加强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以保证翻译文本的准确性,以通过不同语言再现原著。如当代美国作家Madison Smartt Bell的著作《Soldier's Joy》,其写作背景是为了分析当代人类心理问题与生活问题之间的关系,采取第三人称叙事,以娜娜、娜娜的丈夫及娜娜的前男友作为小说主线展开故事。在翻译前了解著作背景及目的能更好地表达作者思想。

2.翻译。翻译过程是影响整篇著作翻译效果的关键。在小说翻译过程中,相关翻译人员需结合英文小说翻译的要求、文本特点、写作背景等,并结合实际翻译经验进行翻译。翻译的主要步骤包括以下三点:第一,将全文细读,准确了解原著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作者的写作风格等。此过程需进行反复阅读,以保证理解效果。第二,进行首轮翻译时,需保证在最大程度上将原文信息保存,避免信息流失。在第二轮翻译中,采取交际翻译理论,在原文表意的基础上,对首轮翻译译文进行润色、修改,保证译文逻辑性和流畅性,保证译文符合读者阅读习惯。

3.译后校对。对译文进行校对时首先需对译文进行通读。第一轮校对时,需保证译文与原文之间意思无出入,信息表达、感情表达、写作风格等需与原著相符。第二轮校对时,在第一轮校对的基础上,对译文内容进行校对,保证译文与原文的统一性。翻译结束后,相关翻译人员需加强对翻译中相关问题的总结,并做好记录。

三、英文小说的翻译中交际翻译理论的实际应用方法

彼得・纽马克提出英文小说可分为信息型和呼唤型两种文本,信息型文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传递信息,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需将信息传递放于首位,以表达简洁作为翻译基础。而呼唤型小说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传达情感,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需将原著的情感表达作为翻译首位,以表达清晰、语言流畅作为翻译基础。以下对翻译中的词汇、句子、对话中交际翻译理论的实际应用方法进行详细叙述。

1.词汇翻译中交际翻译理论的应用。词汇是组成句子的基础,也是表达著者思想的最基础元素。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不同词汇的运用饱含着著者的思想,一个词汇也表达着多种含义;且词汇背后也蕴含着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情感、文化背景等,因此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之间也存在较大的理解差异。在实际英文小说翻译中,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将会导致不同读者因文化差异导致难以理解的状况,进而影响原著情感及思想的表达。例如英文中“bear”表示脾气暴躁或饥饿的人,其还有一种含义是熊,而熊在汉语中引申为愚笨的人。英文小说翻译中,对词汇的翻译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选词和词类转译。

在英文和汉语中,一个词存在多种意义的情况较为常见,且在文学作品中,某些词的含义常具有多义性和不固定性,其语义需根据不同语境进行判定。在英文小说翻译中,每次词汇的翻译其含义、情感、意象等均需以语境作为翻译基础,将语境凌驾于一切因素之上,保证词汇翻译的准确性。如在Madison Smartt Bell 《Soldier’s Joy》一书中,有如下对话:

“Just in time!”her mother said, hovering above the food, filling three plates,then settling in her customary seat.

“Thanks, Mom,” Nana's father said.

在这段对话中,用到“in time”,该词汇意思为及时、终于,此处根据下文中提到的娜娜的母亲端着三个盛着食物的盘子,可以推断出此时娜娜正好回来,翻译成“来得正好”符合语境。在后文中提到“Mom”,本意是妈妈,但结合后文说话对象为娜娜的父亲,因此,此处翻译时,不能直接翻译为“妈妈”,以免与中国人的表达方式相背离。因此,在实际翻译时,可根据中国人称谓习惯,以交际翻译理论翻译为“孩子他妈”。

由于汉语和英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其在语法、词汇、表达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在英语中名词使用情况较多,汉语中动词较为常见。如在Jesse Lee Kercheval的《Alice in Dairyland》一书写到:“I say to my friend,because I'm afraid if the sniper knows I've been hit, he'll want to finish me off.”这句话中“I'm afraid”中“afraid”为形容词,本意为害怕的。在翻译中若以直译方式,则为:因为我是害怕的,如果……,这种翻译不符合汉语的用词习惯,因此可将其转化为动词:因为我害怕,如果……。通过这种此类转译,更符合汉语阅读习惯。因此,在实际英文小说翻译过程中,需学会变通,学会词类转译,使译文更加通畅、易懂。

2.句子翻译中交际翻译理论的应用。句子是表达著者完整思想感情的基本语言单元,是构成段落的基本单位,也是翻译的基础单位。汉语和英语的语法体系不同,使得两种语言中句子表达形式存在较大差异,汉语中,一个句子中各词汇的逻辑排列组成完整的句子,而在英语中,以连接词来串联各词汇,形成逻辑关系。在句子翻译时,需根据交际翻译理论,以读者的理解能力及心理状态为基础进行翻译,保证语言通顺易懂。其常用的方法包括增译、切分、换序三种。

如:But although Nana's parents were nothing but gracious to him, they were never going to fall under his spell.这句话直译为尽管娜娜的父母对他和善,他们从没有中他的咒语。直译时,对与文章意义的表达欠缺。而根据上下文,娜娜的父母对其丈夫不喜欢的状况,可在翻译中增译为“他们从没有中他的咒语从而对他产生好感”。通过增译能促进句子表达的完整性,也能促进读者理解,更好地了解人物的心理状态。

3.对话翻译中交际翻译理论的应用。小说中,人物对话是表现人物性格、形成文章冲突的重要要素,人物对话直接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人物对话也直接体现着人物性格、思想、身份等,因此。在小说对话翻译时,需把握翻译的个性化、鲜明化,注重语意、语气及感彩的处理。

如“Can you talk? Is Anders there?” my mother asked.此句中Can you talk直译为“你能说话吗,安德斯在吗”,直译效果较为生硬,且具有歧义。根据上下文,此对话来由是“我母亲”偷偷给“我”打电话,未防止安德斯听见而出现的询问,采取直译时,其意义不准确,因此可采取语意处理,翻译为“你方便讲话吗,安德斯不在你身边吧”,这样翻译之后,能便于读者理解文章,且更能突出“我母亲”的人物形象及对安德斯的不信任。

四、结束语

汉语和英语语系不同,导致在英语小说翻译过程中,直译效果不佳,易导致读者难以理解的状况发生。在实际英语小说翻译过程中,相关翻译人员在实际翻译中需根据语境状况,综合多种翻译方法和理论,以保证著者思想情感、观点等的准确传达,并能符合汉语的阅读习惯及表达方式,保证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孙英朋.交际翻译法在现代英文小说翻译中的运用[J].剑南文学,2011,(5):54.

[2]刘彤,陈学斌.交际翻译课堂模式的建构[J].教育与职业,2013, (29):145-146.

[3]王爱玲.跨文化交际翻译中语言文化信息的增减与重构[J].河南社会科学,2013,21(10):11-12.

[4]代h.从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角度看新闻翻译[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8(4):66-67.

[5]徐霞.交际翻译理论在辛克莱・刘易斯小说翻译中的运用――以Go East,Young Man的翻译为例[D].扬州大学,2013.

[6]何鹏程.交际翻译视角下英语小说翻译研究――以短篇小说《Amy Foster》汉译分析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 (6):18-19.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培养方法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促进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是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需要,但如何才能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呢?本文展开了对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的讨论,希望通过对目前文化意识培养相关研究和教育实习的观察进行分析,发现目前文化意识培养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能提出些有效可行的教学建议。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要渠道

1.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信息,丰富教学内容。教材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内容,老师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进行教学,使得教学内容不是无“人情味”的字母单词。教师应该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在讲解英语课文时,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词汇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课堂用时多,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一环节向学生渗透文化意识。在一些简单的语句和一些日常的对话中,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好教学内容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

2.在课堂中渗透英语文化,创设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是大部分小学生接触英语的主要的途径。在课堂上,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 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激发学生文化求知欲,适时的进行渗透, 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积累文化知识。本文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着手进行分析。

课前展示:每次利用课前5分钟时间, 让学生上讲台自我展示。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开展与学习英语文化知识活动。

课中渗透: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个漂亮的复活彩蛋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用多媒体形象地讲解复活节的由来以及西方人是如何过复活节的, 顺带介绍复活节的两个象征物——染色的鸡蛋和小兔子。在了解西方国家的这种文化以后, 再请同学们思考“When do we eat eggs in China?”

课后拓展: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的知识,要想英语文化环境延续,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后任务来扩展学生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畴,以拓展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视野。

3.关注学生情感 ,营造英语文化氛围。教学环境很重要,并没有注重到对学生的内心情感的影响。而英语国家的教室布置体现的是与众不同,墙壁上有着学生喜爱的各种栏目,足以给学生尽量发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座位的排列也体现着新颖、多样和主题化,老师们根据课堂内容和活动方式的不同适当及时地调整座位的排列。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从教学环境的设计上着手,培养学生对英语及英语文化的感情。在这些方面适当的借鉴西方国家,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在布置和不断更新学习环境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差异,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他们所学的语言及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营造英语文化环境

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综合过程,仅靠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想要达到完全掌握英语的目的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既要在课堂上结合教材设置情景教学,还要让学生在一定的真实语言环境中体会和运用英语,这就需要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

1.英文剪切报。可以组织创办英文剪切报, 可以摘录一些经典影视剧的台词、一些经典儿童歌曲的歌词,一些儿童英文故事等,并把剪贴报张贴在校园黑板栏中,让学生共享知识的乐趣。我们还可以在教室墙壁上不时更换的张贴有英美文化气息的图画,以便学生开拓视野。并且开设多个栏目,让学生自己动手记录用英语思维表达身边点点滴滴的琐事,鼓励学生踊跃投稿,加强英语的实用性,为学生提供一个用英语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

2. 校园英语广播。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一起收集新闻报道或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等相关资料,积极投稿,通过广播进行介绍。课间播放一些学生喜爱的英文儿童歌曲,可以在一周内播放同一首英文儿童歌曲

让学生学唱、同一部原声动画电影让学生模仿,提高学生的兴趣,营造浓厚的英语氛围。

3. 英语学习园地。在班级的英语学习园地里,教师可以编写一些经常玩的游戏,既有趣又可增加词汇量。还可以从英语读物中找一些英语谜语,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国外人的思维方式,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英语语感。班上的学习园地板块应该是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可以每两个星期更新一次。

四、结论

第8篇

【关键词】迁移理论 教法 学法 练习 知识

学校要给学生传播知识,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要达其目的,迁移理论应是有效的途径,因为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凡是有学习的地方就会有迁移。从教育目标着眼,我们所期待的是一种学习对一种学习的促进影响,学习的正迁移量越大,通过学习所产生的适应新的学习情境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越强,教学的效果也就越好。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迁移理论呢?

一、迁移理论概述

例如,学会了骑自行车,就有助于骑摩托车,学会了一种外文,有助于学习另一种外文,学生在作语文作业时养成爱整洁的书写习惯,有助于他们在完成其他作业时爱整洁的习惯,这些都是迁移现象。可见,动作技能、知识情感和态度也可迁移。一般认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就是学习的迁移。其主要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纵向迁移和侧向迁移等。

二、迁移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在的运用

1. 教学内容与迁移 学生当前的学习能否对他日后学习或工作有较大帮助,首先取决于教学内容。从心理学角度看,选择的教学内容应是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应是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原则。即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整体安排与每节课的具体安排上,要把那些具有最大价值的基本知识放在首位。

知识是迁移的原料,教师想促进学习迁移,首要的任务是抓好、抓牢基础知识的教学。例如在教三年级《太阳》这课时,应重点抓住本课在谋篇布局上的特点,然后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认识作者安排材料的技能技巧,在学生充分认识“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的方法后,举一反三,学习本组的其他两篇课文,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寻求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完成知识的纵向迁移。

2. 教学方法与迁移 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主要靠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主要依据教学方法解决问题。我认为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知识,当然技能、情感等都能促进学习的迁移。比如在学习新课时,可先介绍与新课题学习有关的“引导性材料”,因为它比学习材料更一般、更概括,所以它不仅能使新学习任务变得清晰、明了,而且还充当新旧知识的“认知桥梁”。就“引导材料”而言,一是陈述性的:即用精练语言为学习者提供新旧知识之间的类属关系;二是比较性的:即比较新旧知识的相同相异以增强学生认知结构的区别度。一般来说,学生先前知识的掌握牢固程度同以后学习有关知识成正比,人们公认,只有巩固而清晰的知识才能迁移,凡是利于理解和巩固知识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促进迁移。

3. 学会学习与迁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今社会,学生更应学会学习,即学会如何去学习,如何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比较广泛的迁移。

为促进学习活动产生正迁移,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动态学习心向,这种心向,对解决所有课题的学习都是有益的。动态学习心向的养成有赖于学生应变能力的提高,要克服定势说的学习习惯,能够随机应变,因为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所以在教学中应做到:(1)培养学生运用认知策略的能力,认知策略能有效地促进学习与迁移。(2)发展学生的反省认知能力。反省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认知或意识,它对认知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应用起重要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自我检查认知策略和学习方法的运用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这种能力。(3)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术对迁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4. 练习和迁移 知识的掌握和学生是否学会学习,这有赖于有效的练习。有效练习必须把集中练习、分散练习和综合练习相结合,精练与改正错误相结合、练习的同类课题与其变化性相结合。学习中通过一定的练习和训练,不但可以巩固知识,形成心智或动作技能,而且技能的自动化有时可以不受或少受意识的控制而解决问题,并能够较快转移到同类心智或动作的学习中去。

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就从自己的班级来说,学生基本上摆脱了学习的被动局面,感受到学习中应有的乐趣,越学越好学、因此成绩也很优异。就此而言,要提高教学质量,为了学生的终身学习,教师必须学会迁移。

当然,还要向老教师学习,对教师在上课及课外对学生的提示、示范及教给的一些实际有效的学习方法要认真地学习,理解和积累;在课外阅读中看到学习方法方面的材料都要把它摘抄下来,用心揣摩。特别是对自己周围的教师要留心观察、学习;要从自己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创造。向教师学、向书本学,有了这些吸取和借鉴的经验,可以丰富自己的学习方法,可以直接获取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但这些方法对自己来说,由于学习环境、条件的不尽相同,不一定都是适用的,学习方法的习得,主要得靠自己去实践创造。

总之,一切有意义的学习中都有迁移,利用迁移的定势理论,给学生以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的精熟程度,让学生有完成学习后的轻松、愉悦,以便其再从事新的学习,这也是小学语文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彭旭升.迁移在语文学科中的运用.文学教育,2007(08).

第9篇

0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无论经济还是文化的对外交流都进一步扩大。英语作为职业院校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在学生专业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职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薄弱,英语教学与学生专业实际联系不密切,这就给职校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开展英语一体化教学,强化英语理论在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成为了当前职校英语教师要研究的重要课堂,也是职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1 职校开展英语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所谓“一体化”教学是指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体化”包括教学场地、教材、教师等的一体化。这一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单一的专业教学,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尤其是在职业教育背景下,英语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采取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将英语教学融入到日常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参与专业实践的过程中学会恰当地运用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能够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英语教学和专业课程教学都不再单调,非常有助于职业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职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英语水平低,教材不适用

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是中学成绩较差或者没毕业的学生,他们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低,英语底子不扎实,词汇量不够丰富,这就给职业院校英语教学增加了难度。而现阶段职业院校的英语教材大部分都是采用高中或普通本科英语教材,与学校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针对性不强,教材不适用也会严重降低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当在专业学习当中涉及英语知识时,学生往往会出现恐惧、厌烦的心理,学习热情严重降低,进而影响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2.2 英语教师专业知识不足,缺乏与专业实际的结合

在我国,英语专业教师一般都是来自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或者文史类的专业,他们精通的是语言文学知识,而对于技工院校理工类的专业课程知识可谓毫无头绪,因而在开展英语教学时不能将其与学生的专业实际相结合,比如英语教师对机电专业学生开展英语教学,当涉及生产制造类职业模块的数控系统时,英语教师由于不理解这个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相关的硬件设备,因而在讲解时就容易产生混乱,只进行专业词汇和语法讲解,而缺乏实用性,不利于学生英语应用水平的提高。

2.3 一体化教学落实不到位

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促使部分职业院校认识到一体化教学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但是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执行力明显不足。在进行计算机、机电等专业英语教学时仍然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专业英语教学缺乏特色,教师只注重学生对词汇、语法的掌握,而没有为学生提供机会将这些英语理论知识应用到专业实践当中,尤其忽视了学生英语阅读和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连最基本的产品英语说明书都看不懂,实践应用落实得不到位,使得英语一体化教学模式难以取得实效。

3 职校开展英语一体化教学的对策

3.1 根据专业需要编写英语课程教材

长期以来职校用的英语教材过于理论化,缺乏对专业的针对性,为了真正落实英语一体化教学,职业院校要进行教材改革,根据专业需要编写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英语教材。英语教材当中要将理论知识融入到专业实践场景当中,比如在英语教材中引入描述汽修实践的文章,用英语对汽车维修的过程、汽车故障、汽车零件等加以描述,以增加学生的代入感,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还有助于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符合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3.2 丰富英语一体化课堂教学方式

针对目前职业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词汇量不丰富的现状,职校英语教师要根据一体化教学需要不断丰富英语课堂教学方式,真正将教、学、做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在提升学生词汇量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采取英文竞赛的形式,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在竞赛中教师说出一种计算机组件的名称,要求学生用英文对其功能和特点加以描述,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的记忆专业相关的英语词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加深了对计算机硬件知识的理解。另外,针对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上机课强化学生的英语专业实践能力。教师可以鼓励、指导学生安装英文版的应用软件,在安装和使用的过程中为学生适当的讲解和补充相关英语知识,包括软件的英文菜单、命令等,通过直观的“教、学、做”帮助计算机专业学生强化英语实践应用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模拟一体化教学场景,强化英语口语训练

在英语一体化教学实践当中,情境教学一直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职校英语教师要特别予以重视。在英语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这个环境里实践。由于场地、条件的限制,职校英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各种环境来帮助学生强化英语技能,使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下真正将“教学做”融为一体,使学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口语、翻译、阅读等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对于数控、机电专业学生来说,当教授“Numerical Control”数字控制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学校的数控加工中心,通过对设备实物的认识强化学生对英语单词的理解和记忆,在讲授的时候教师最好使用英语,通过一些专业化的英语术语,如工作台spindle“主轴”、coolant“冷却液”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兴趣。另外,情境教学的另一个常用方式就是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加深学生的切身体验来强化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比如在进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时,学习到计算机硬件知识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购买电脑的情境,让学生用英语分别对键盘(Keyboard)、鼠标(Mouse)、显示器(Display)等不同硬件的性能特点进行询问,以此来强化学生对专业英语知识的理解,真正实现英语教学的一体化。

3.4 加强英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职业院校英语一体化教学落实不到位的现状,职校要加强英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可以选派那些专业实践能力较高、英语水平良好、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英语一体化教师,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教学师资的综合水平。其次,职校还要加强对现有师资的教育培训,多为他们提供参加进修、学习的机会,鼓励其积极参加英语及学校专业相关的学术研讨会,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将英语一体化教学落到实处。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