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2 10:06: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心理培训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活动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健康的概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健康已不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没有疾病和营养不良,以及虚弱状态”,而是如世界卫生组织(WTO)在中指出的那样“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也就是说,健康是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三方面的有机统一。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学们已经在大学生活了一年了,在生活方面、学习方面等都会存在一些问题,若是没有及时处理好,定会对身心造成一定得的压力,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决定召开一个互相交流的班会,希望大家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身心健康。
二、活动内容
1·集体互助(25分钟)
首先先有心理委员介绍下大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再由班级里的同学发言,针对自身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可以对自己已经解决的问题与大家分享方法,也可以对自己还未解决的问题向大家寻求帮助。(当然这些问题针对自己的隐私进行是否公开的考虑)
2·小组讨论(15分钟)
若是有些问题一时半会解决不了,为了节约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这样可以进一步较多的解决同学间的问题。
3·一对一(15分钟)
可能有些问题涉及到隐私问题,有些同学可能不易开口。这时可以寻找自己信任的同学或心理委员来进行交流,争取将同学们的问题解决。
4·会下完善
这次参加了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受益匪浅,感想颇多。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许多天才人物或多或少地具有心理不健康症状。
例如荷兰画家凡高生前是一个画坛无名小卒,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孤独中生活,是一个躁狂症患者,曾割下自己的耳朵作为礼物送给自己钟爱的女人,最后不能忍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开枪自杀;苏联著名诗人马雅柯夫斯基具有癔病性人格,情感多变,易激动,感情用事,好幻想,缺乏理智,缺乏自制力,由于他的恋人急着要去上班,没有听从他的意愿留下来陪他谈话而开枪自杀;美国作家海明威晚年患有躁郁症,由于不堪忍受疾病和心理上的重压也是开枪自杀的。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充分说明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碍,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
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关键词]高校班级心理委员 校园心理剧 培训 自我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210-02
引言
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实需要,全国各高等院校纷纷建立了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网络。其中,班级心理委员作为三级心理健康网络中一线人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与其他学生的联系更为密切和直接,在了解学生心理变化情况、尽早发现周围学生心理危机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方面具有教师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班级心理委员自2004年在天津大学率先成立以来,调查显示,我国61.8%的部属院校设置了班级心理委员。[1]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经历了近十年的实践发展,在选拔、工作职责、培训和考核等方面不断得以总结优化,许多高校对此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对心理委员的基本素质和选拔标准、工作职责、培训内容以及考核方式进行了探讨和界定。例如,李海洲等人采用问卷研究法对班级心理委员胜任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班级心理胜任特征结构包括自我概念、心理特质、动机、自我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知识结构、沟通协调能力七个因素。[2]姚小燕从心理委员的胜任力视角展开讨论,对提高心理委员的胜任力提出了建议,该研究认为不同专业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咨询技能也存在差别,高校心理教育机构应加强对班级心理委员的系列培训。[3]本文将在以往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校园心理剧在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中的应用。
一、班级心理委员的概念与培训现状
班级心理委员是指在一定的工作原则下,在院系心理辅导员和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心理学知识,积极主动地在班级同学中宣传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及时传递班级同学心理危机状况、帮助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烦恼的同学解决心理困扰,积极组织、参与并发动班级同学参加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或者学院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班级学生干部。[4]班级心理委员通常是通过学生自愿申请或班级推荐产生的学生,一般具有积极进取、乐于助人、观察敏锐、沟通能力强、责任感强和心理素质较高的品质,但是由于班级心理委员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难以切实开展相关工作;同时,班级心理委员也是大学生中的一名,在自我的成长中也会遇到很多的困惑和烦恼,因此,对心理委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是充分发挥心理委员重要作用的前提。
以往研究文献表明,目前许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心理委员培训的重要性,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陈铎对当前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目前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存在形式化且效果不佳,培训模式看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却忽视了班级心理委员的个人成长。[5]鞠晓辉、何召祥指出当前培训大都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其结果是心理委员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无法将所学知识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工作目标模糊,工作胜任感不强。[6]
如何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切实帮助心理委员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过程并获得自身的成长,各高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来燕等人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中的应用[7],陈蒂丝探讨了团体辅导在培养高职院校心理委员中的应用[8],刘静探讨了项目教学法在高校心理委员培训中的应用[9],然而,在心理委员的培训中引入校园心理剧的研究目前还处于空白。校园心理剧作为一种团体心理辅导形式之一,能够有效帮助班级心理委员在安全的环境中呈现大学生的各种典型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委员对各种典型心理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并学会相应的处理方法和咨询技能,同时,还能帮助心理委员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困扰,获得自我成长。
二、校园心理剧的概述
(一)校园心理剧的起源
心理剧起源于奥地利精神科医生Jacob Levy Moreno创立、发展起来的一种探索心理和社会问题的方法,将心理剧应用于治疗层面便发展成为一种戏剧形式的团体治疗方法,是由当事人或当事人邀请其他团体成员扮演自己的某种角色,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呈现在舞台上,自发性、创造性地演出他们的思想、感受、人际关系或者梦想,以达到宣泄情绪,消除压力,增强信心,并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校园心理剧则是受到心理剧的启发而在校园里应运而生,校园心理剧集戏剧、小品、心理问题为一体,通过学生扮演当事人或由当事人自己,在心理辅导老师和全体参与演出者及观众的帮助下,借助舞台来呈现他们各种典型的心理问题。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心理问题,从而既能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又能使全体学生受到教育启发的一种团体心理治疗方法,该方法更加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特点。利用心理剧的形式培养心理委员,能有效促进心理委员的自我成长,帮助他们进一步将心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提高工作成效。
(二)心理剧的基本要素
心理剧的基本要素一般包括舞台、导演、主角、辅角与观众五个要素。舞台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指定一个固定区域作为舞台,有空间分界线,也可以使用灯光来加强效果;另一种是将舞台设于观众中间,由主角在房间中任意选择一个地点作为舞台,然后观众相应调整座位。导演是指在剧中使用心理剧方法来引导主角探究问题的人,导演必须具备深厚的心理学及心理剧导演学识,在团体的结构中,依据心理剧治疗的规则与技巧来创建一个安全的氛围,以引导主角探索一个特定的生活情境,进行心理治疗的活动。主角是指在心理剧中扮演最主要角色演出的人,一般是指内心冲突最剧烈的人,可以让其他团体成员透过主角来处理自己的问题。辅角是指扮演主角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或者主角自身某一部分的任意团体成员。观众是指那些参加了团体活动,但未直接参加心理剧演出的人。
(三)校园心理剧的操作流程
校园心理剧的创作、排练和演出的过程,其实就是对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和督导的过程,创作的内容可以包括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心理委员自我成长以及在朋辈咨询中产生的各种困扰。具体来说,校园心理剧的过程一般包括暖身、演出和分享三个阶段。
暖身阶段主要是建立正式的团体准则和规范,通过设计一些团体活动促进团体成员之间彼此熟悉,建立团体信任感和凝聚力,并确定心理剧的主角和主角希望呈现的剧情。针对不同的内容,心理剧的创作形式不同。当主角选择的主题属于自我成长的内容,此时,演出不需要剧本,而是在导演的引导下,主角自发性、即兴演出,凭借主角或辅角的肢体语言、行动等表达方式将主角想要探索的具体事件、梦境、幻想或身体的感觉具体形象地呈现出来。当主角选择呈现的主题是大学生典型心理问题,需要团体成员进一步搜集素材、共同确立主题、设置主题的时间和空间、安排剧情和人物、撰写剧本内容等五个环节。导演根据剧本内容选择相应的辅角,指导剧本剧情的排练和呈现。
演出阶段,通过呈现相应的主题让主角再次进入事件发生时的场景,重新体会、重新领悟,学会用新的观点或态度来对待旧的事物,从而走出困境。在分享阶段,对于自我成长类主题的团队,导演鼓励团体成员分享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与主角在表演中所呈现的类似的经验与感受,在过程中,让主角得以休息、恢复和沉淀。这个时候,主角呈现自己的内心感受后,颇为敏感和脆弱,需要获得团体其他成员对他的支持和认同,获得更多的能量。
分享阶段,需要团体成员共同遵守一些原则,即不批评、不建议、不否定主角在剧中的作为和决定,不分析主角的剧情,而只能分享自己内心被剧情所触动的经验与感觉。对于呈现大学生典型心理问题类的心理剧,团体除了分享自己类似的感受和经历外,大家还可以进一步探讨作为一名班级心理委员,如何更好地处理好相关问题。
三、校园心理剧在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中的应用
(一)促进心理委员自我成长
心理委员是班级学生干部中心理学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但是,心理委员作为大学生中的一员,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情绪、情感的困扰、自我意识发展不足、自信心不足等问题。通过校园心理剧这一载体,心理咨询师可以引导心理委员在表演或在分享的过程中,增强自我觉察能力,获得自我成长。通过团体其他成员的分享,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同感,更好地接纳自我,增加自信心。
(二)有助于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实际操作性
校园心理剧与传统讲授法相比,形式新颖,参与性强,更能激发心理委员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心理剧将心理委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表达出来,激发心理委员的学习兴趣,主动搜索和学习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在心理剧的分享阶段可以针对表演的内容进行现场讲解,对正确的处理方法和相关的咨询技能进行演示和模拟,让心理委员在情景模拟中更深刻地理解相关心理学知识,并学会应用于现实工作中。
(三)促进心理委员合理地宣泄情绪
心理委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具有更容易与同辈群体产生共鸣的优势,但是也存在自身心理发展不够成熟,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比较肤浅的劣势。在实际工作中,心理委员在帮助同学处理心理问题时,受到内外心理因素的影响,极易产生负面情绪,给自己带来困扰,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校园心理剧为心理委员宣泄不良情绪提供安全的环境,在导演的引导和辅角的积极配合下,主角很容易进入状态,发泄情绪,探索内心深处的症结和压抑的情绪情感,及时平复情绪。避免这些负面情绪对心理委员可能造成的心理伤害,以更好的心理状态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
(四)提高心理委员团体凝聚力
以校园心理剧为载体,通过编排、表演校园心理剧,心理委员和心理咨询老师以及心理委员彼此之间的交流机会更多,内容更加深入,彼此更加了解。同时,通过团体成员的分享,心理委员能够体验到更多的信任、温暖和支持,可以有效帮助其消除内心中的疑虑和不安,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增强内心安全感和归属感,体会到作为心理委员的价值感和自豪感。从而提高心理委员这个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有利于心理委员工作成效的提高,更好、更多的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同学。
【参考文献】
[1]杜芬娥.高校心理委员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9(4):36-38.
[2]李海州,杨盈,丁芳盛.高校班级心理委员胜任特征实证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8(4):51-56.
[3]姚小燕.基于胜任力视角下的班级心理委员队伍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1(16):170-171.
[4]李晓波,谢钢.高校心理委员培训教程[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12月:15-19.
[5]陈铎.当前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问题与建议[J].高校讲坛,2011(9):118.
[6]鞠晓辉,何召祥.班级心理委员的选拔与培训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124-125.
[7]来燕,李海滨,刘曼曼.案例教学在班级心理委员培养中的运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3):86-87.
难忘"心灵成长"之旅
拘留所 刘凤艳
4月5日至15日,我有幸参加了全省公安机关民警心理咨询师"千人培训计划"第三期培训,聆听了尚路老师的《心理绘画投射测量》、胡海波老师的《个体心理咨询实操技能》和李泳康博士的《危机干预技术》精彩课程。十天的学习虽然短暂,但感触颇多,收获颇丰。
转变了对心理咨询的认识
我是去年5月份刚刚通过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报考之初就是想多学点知识总没有坏处,丰富一下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及时调整完善自己。得知考试合格后我满怀激情、跃跃欲试,但尽管备考期间储备了相应的理论知识,对于真正的心理咨询,却找不到入手的方法和途径,不知该如何为我所在的集体服务,不知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在接到"千人培训计划"培训通知时,我十分激动,感恩省厅领导组织这次培训,为全省心理咨询师提供了这么好的交流提升平台,感恩市局给我机会让我再次接受教育,有幸聆听专家学者的精彩授课。各位专家老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际操作,将理论知识与个案相结合,课堂上分享案例,并进行实操模拟。随着学习的深入,我越来越明白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重要性,更对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有了深刻的认识。
对胡海波老师的一句话印象深刻,"一个心理咨询师要有深厚的功力,以不变应万变,以无招胜有招".心理咨询不是简单的谈话,是一个特殊的心灵修炼过程,心理咨询师要丰富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功力,要拥有强大的内心,积极的心态,有稳定的支撑来应对形形的求助者,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困扰,达到助人自助。
增强了学以致用的动力
这次培训班不同于以往的培训,授课方式新颖,课堂气氛活跃,三位专家老师从专业角度,结合多年的工作经历,深入浅出的教授了心理绘画投射技术、个体心理咨询实操技能和危机干预技术。通过十天的学习,我掌握了一些有关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术,在课堂上遇到与自己工作、生活相似的案例,都会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比对,与同组学员开展讨论,互相学习。
我想,作为一名民警心理咨询师,要积极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周边的同事了解心理健康常识,将我们的所学所想实际应用到公安工作中去,为民警心理健康工作贡献一份力。
激发了工作热情
【关键词】CRRT; 心理素质;培训;新护士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是采用每天连续24h或接近24h的一种连续性血液净化疗法以替代受损肾脏功能。近年来,技术日趋成熟,其临床应用范围远远超过了肾脏替代治疗领域,已经扩展到各种临床上常见危重病例的急救,已超出肾脏替代治疗的局限性,这一技术在国外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普遍得到使用,临床疗效评价日益肯定[1]。它适用于肾脏疾病:重症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衰竭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非肾脏疾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或全身性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心肺转流术中与术后、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药物过量、农药中毒、高热等。CRRT在ICU运用越来越广泛,ICU护士要求在床边独立进行操作。守护在病人床前,因此ICU护士不仅要照护好病人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独自解决任何突况。我科开展CRRT七年来,总结全科人员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发现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学习及顺利完成此治疗的关键。此项治疗对危重患者的重要及高昂的治疗费用,许多护士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的心理问题。我科针对此问题对新护士进行CRRT培训方面增加心理素质培养,现在新护士单独值班后培训两周就可以独立上机,且心理问题明显较前减少,以下是我科的一些方法。
1 研究对象及现状
我科原有护士28人,工作年限6个月~20年,其中责任护士有24人,CRRT由责任护士完成。今年七月因病房规模扩大,新进35名新护士,通过进行CRRT培训方面增加心理素质培养,每名ICU新护士从培训到上机需要最短仅需二周,最多仅需五周。而2012年以前CRRT新护士从培训到上机需要最少需要四周,培训时紧张﹑焦虑是CRRT新护士普遍存在的现象。
2 心理状态
2.1 紧张 对于初学者紧张是普遍现象,原因主要来自:仪器体积大,目前是科内使用的最大医疗仪器,看见就有一种紧张感;仪器显示器界面英文较多,对于英语能力较弱的护士来说出现仪器故障报警常不知道是什么意思;CRRT管道多,只要有一处出错就会报警;出现一些报警及故障时不知所措,害怕病人失血过多等。
2.2 焦虑 此现象多见于刚开始独立工作的新护士,原因主要是:CRRT适用范围广,当病人病情需要时随时都可能开始治疗;CRRT治疗时常常会出现报警,护士要一直守护在床边。
2.3 恐惧 此现象多见于被病人和家属及医生对治疗效果提出不满的护士,因为,目前现状:CRRT费用高,病情危重,不是所有的病人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病人及家属不理解;因护士独立操作,医生不可能时刻守在床边,当效果不明显及治疗持续时间不长,医生就会对护士的操作产生怀疑及批评。而以上问题最终的原因还是新护士害怕操作不当导致失败,担心在护士长及同事心中增加工作能力不行的印象。
2.4 抑郁 多见于独立工作的新护士及心理内向的护士,原因:工作压力大,长期倒夜班生活无规律,面对的病情危重的病人而家属期望值高;心理内向的护士遇到问题是不愿向其他人倾诉,当问题积怨在心中长期不解决时会产生压抑感。
3 方法
3.1 心理素质的培训放在培训的首位 对CRRT护士特别增加自我训练过程:定时组织对从事CRRT的人员进行自我训练培训,依据美国 Joseph J. Lucian 自我训练七个原则即:人人都会有不安全感思维先于感觉焦虑和抑郁是试图控制生活的错误尝试控制不过是幻想并非解决问题的办法,缺乏安全感是一种习惯而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可以摆脱的,健康的思维是选择的结果,好的教练就是好的激励着【2】,将以上方法以书面及授课的方法进行教育,教育科室所有新护士学会自我训练。同时鼓励每名新护士学会主动改变心态挖掘原因自勉自励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
3.2 依据心理情况合理组成一帮一小组 我科成立一帮一小组,每组一个组长负责,给每人一个可以交流的对象,及时缓解心理压力,护士长定期询问每组人的心理生活家庭及工作情况,及时发生心理问题及时汇报,及时了解每名新护士的心理状态,依据不同的心理状态因人而异培养CRRT新护士。
3.3 规范CRRT的管理模式 在进行操作培训前让护士参观科内的CRRT治疗,请厂家的工程师来操作理论培训,科内成立CRRT技术小组,固定带教老师,规范操作流程;根据科内经验交流和临床工作中问题的总结制定CRRT应急处理规范流程,将困难问题及时汇报总结请工程师讲解,共同协商应对办法及改进措施。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及培训,在进行培训前提前一周通知护士,以谈心的形式询问其学习有何困难,答疑解惑,开始培训时鼓励新护士向有经验的护士学习,并暗示在高年资护士的指点下大胆动手操作。科室将CRRT操作的流程﹑常见问题总结,制定成文件夹,提供给新护士及时学习。
3.4 其他 鼓励护士参加继续教育,不但充电,扩大知识面,学会和不同层次的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因为CRRT时多以护士专人守护为主,我们应充分利用时间长这一特点,主动与病人及家属进行交流,应适时地询问病人上机后的感觉介绍疾病健康知识了解病人及家属的社会支持力和心理状况等【3】。提倡学习心理科学知识,多学习专业知识,这样即可以提高自身素质能力,又可以有效指导病人及家属积极配合治疗,从而使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5新方法培训前后新护士独立上机时间比较 见表1
英语基础扎实的护士,通过科室一到两周培训均能完成独立上机工作,而且通过定期组织学习问题分析等,通过提高科室护士的心理素质和业务水平,每个护士能够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学习CRRT操作技巧,积极撰写相关论文,因此带动全科护士的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生活节奏加快,许多人都会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中存在心理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关注每名新护士的心理,一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ICU新护士是做好CRRT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季大玺,龚德华,徐斌.连续性血液净化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中华医学杂志, 2002,82(18):1292.
一、人性化突出
以前我参加过很多各式各样的培训班,培训就是老师在上面讲,我们在下面认真的听,记录。讲和听的人大都很烦躁,内容枯燥,没有真正学到什么业务技能,都是一知半解。而这次培训,老师和我们打成一片,身体力行,用幽默风趣的游戏,给我们传递信息,游戏结束后说明感受和体会,从游戏中让我们感受不同的道理。
二、了解人际交往的技巧和重要性
在团体中,做一些认知游戏,我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学员坐在一起,如何在最快的时间记住对方的姓名,地址、兴趣爱好,通过沟通、联系、团结互助等游戏在最短的时间里增强了每一个陌生学员的团队精神和彼此的友谊。
三、掌握一些心理辅导的基本技巧
在团体心理辅导培训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辅导技巧:接纳、倾听、共情。说说很容易,但是真正做到有心理问题的民警,很困难。当有心理问题的民警需要帮助时,心理辅导员首先要接纳对方,即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对方,认真倾听困扰着对方的事情,对其产生共情,感受对方的感受,了解其情况,让对方的情绪得到宣泄,然后一起探讨,最后解决问题。因此,心理辅导员要改变一下心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着,倾听,共情等方式,真诚地对待别人,保守他人的隐私,促进其人格的健康成长。
四、通过游戏感悟人生道理
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许多天才人物或多或少地具有心理不健康症状。
例如荷兰画家凡高生前是一个画坛无名小卒,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孤独中生活,是一个躁狂症患者,曾割下自己的耳朵作为礼物送给自己钟爱的女人,最后不能忍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开枪自杀;苏联着名诗人马雅柯夫斯基具有癔病性人格,情感多变,易激动,感情用事,好幻想,缺乏理智,缺乏自制力,由于他的恋人急着要去上班,没有听从他的意愿留下来陪他谈话而开枪自杀;美国作家海明威晚年患有躁郁症,由于不堪忍受疾病和心理上的重压也是开枪自杀的。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充分说明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碍,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
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中图分类号:R749.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2-0081-06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2.001
受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GermanChinese Academy for Psychotherapy,德文简称DCAP)等单位的邀请,中国医院协会组织心理治疗考察团于2008年11月30日至12月7日访问了德国。代表团在德国期间访问了德国卫生部,参观了德国的心身医院、精神病医院,与卫生部官员、保险公司、大学和心理健康保健系统的重要专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代表团在德国的访问过程中,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主席Margarete HaassWiesegart和Alf Gerlach博士全程陪同。研究院的多位德国著名的心理治疗专家Wolfgang Senf,Tomas Plnkers,Thomas Fydrich,Alf Gerlach,Ansagar Lottermann等为代表团做了学术演讲。
德国是开展心理治疗最早的国家之一,其心理治疗服务管理已有约100年的发展历史。心理治疗发展的里程碑是1998年德国联邦政府颁布的《心理学心理治疗师和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师法》。该法律确立了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职业,确定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的非医学背景的心理学或者社会教育学专业人员可从事心理治疗工作。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获得了与精神科医师、心身医学科医师一道,在医疗卫生领域内向成人患者或者儿童青少年患者提供心理治疗的执业资格,并建立相应管理制度,健全了相应的健康保险付费机制。本文将结合访问的情况与相关资料,重点介绍德国对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的培训要求和管理模式,为中国发展心理治疗的教育培训及健全管理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德国心理治疗历史及心理治疗立法
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于奥地利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很快在德国传播。1910年,德国建立了第一个相关组织:柏林精神分析组织(Berlin Psychoanalytical Organization,德文缩写BPV,于1926年改为德国精神分析学会,German Psychoanalytic Society,德文缩写为DPG)[1]。
20世纪20年代德国相继开办了第一个精神分析门诊和第一家精神分析医院。同一时期,Georg Groddeck在BadenBaden开设了第一家接受住院病人的心身治疗诊所。这一时期许多德国的精神科医生对心理治疗和精神分析发生兴趣,他们开始讲授相关课程,并出版了一批心理治疗的教科书[1]。尽管官方的精神病学组织一直排斥心理治疗,使其一直独立于精神病学,但1927年,第一个医生的心理治疗组织(Allgemeine rztliche Gesellschaft für Psychotherapie)还是正式成立了[1]。
30年代,特别是1933年,在纳粹势力的影响下,DPG学会有许多犹太籍成员被杀害,1936年这一学会被迫解散[1]。这一时期许多犹太籍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移居其他国家,柏林的精神分析诊所也被迫关闭。在纳粹时期,有大批的精神病人被杀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心理治疗才在德国重新得到发展。
1945-1950年,德国的几个与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相关的组织成立,1945年柏林成立了第一个由政府资助的精神分析诊所。1946年柏林成立了第一个由保险公司开设的心理疾病研究所(Versicherungsanstalt Berlin) ,此研究所对心理动力学治疗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60年代初,Annemarie Duhrssen及其同事的研究证明了心理动力学治疗的有效性,这使得心理治疗指南于1967年进入法定的健康治疗体系[1]。
从1957年开始,经过培训的医生可以“心理治疗”的名义工作,1978 “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和治疗被认可,医生开始以“精神分析”的名义从事心理治疗工作。1945年以后,德国出现了大批以心理治疗或精神分析为名称的医院或科室;50年代开始,在德国涌现出许多心身治疗医院。这些医院和科室最初都是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进行治疗,到80年代,特别是1987年,行为治疗成为第二个被认可的治疗学派后,开始了以认知行为治疗为理论基础的心理治疗工作[1]。
1967年心理治疗指南进入了德国政府制定的法定的健康治疗体系之后,由医生提供的精神分析治疗在部分健康保险公司列入了可以报销的治疗项目[2]。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患者对心理治疗需求增加,而从事心理治疗的医师数量不足,德国开始探索非医疗人员向患者提供心理治疗的措施(1970年,当时的东德建立了“心理治疗专科医师”制度)。从1971年开始,经过心理治疗培训的心理学工作者和教育学工作者,被允许与精神科医生联合进行心理治疗工作[3]。
1971年,德国政府联邦议院任命成立了一个专家委员会,致力于研究德国精神医学状况并为精神医学的改革提出建议。1975年提交给德国联邦议院的报告详细描述了德国精神医学的状况,并为精神医学的改革提出了建议。1980-1985年,联邦政府在6个州实施了一项大型改革示范项目;并在1979-1986年,成立了一个顾问委员会,起草并撰写了精神医学改革的计划书。发表于1988年11月的计划书中涉及了心理治疗的概念、应用领域和职责范围,并在建议部分明确指出应为在精神病学领域工作的心理治疗师制定职业法规 [4]。
1992年,在多方要求下,德国联邦医学协会( German Federal Medical Association) 在其第95届年会上,决定成立一个新的专科医师分支,即心理治疗医学的医师( physicians for psychotherapeutic medicine)分支,其中包括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的专科医师以及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的专科医师。这个决定促进了精神卫生相关学科的教育改革,使心理治疗的教学内容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自此,所有学习医学的学生,其所学习的课程中必须包括心理治疗医学的课程[1]。
1998年德国联邦政府正式颁布了《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和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师法(The law for Psychological Psychotherapists and Childand YouthPsychotherapists)》[23](以下简称心理治疗师法)。按照该法律,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的非医学背景的心理学专业人员或社会教育学专业人员,具有向患者提供心理治疗的执业资格,并建立相应管理制度,确立了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职业,使医疗卫生领域中由非医疗人员向患者提供心理治疗合法化,同时健全了相应的健康保险付费机制。自此法出台后,那些没有得到官方认可而从事心理治疗者不得再使用“心理治疗师”的称谓[1]。现在,心理治疗在德国作为医学临床治疗的一部分,在心理治疗师的培养、考核、从业管理制度等方面均有较高要求,管理严格。
2003年,德国将心身医学的专科医师重新命名为心身医学和心理治疗专科医师[2]。心身医学是从德国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学科,学习心身医学的学生需要大学医学系毕业,同时进行医学和心理治疗方面的培训。目前,德国许多医院有心身医学科,许多地区有心身医学诊所。与其他国家,尤其是英语国家不同,在德国、瑞士、奥地利,心身医学科是与精神科平行的独立临床专科。这种格局有其历史原因。最主要的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以及精神病学界在纳粹时代所犯的错误。心身医学十分强调心理治疗,所以全称为“心身医学与心理治疗学”;临床科室称为“心身医学与心理治疗科”,在医院工作的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和心身医学的专科医师共同在心身医学与心理治疗科工作。
2 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培训与心理治疗师资格
2.1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区别
1998年德国制定的心理治疗师法,确定了心理治疗属于医学领域的服务内容之一,心理治疗人员在医疗机构和私人诊所进行服务,其服务费用由病人的保险机构支付,这使得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在德国得到明确的区分:心理咨询工作通常在社区咨询中心开展,这些中心得到政府或慈善机构的资助,服务是免费进行的。德国的心理咨询服务对象为正常人群,而心理治疗的服务对象是有明确诊断的病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在人员培训、从业机构、经费来源等方面有很大区别,在管理方面也没有心理治疗那样规范和严格。
2.2 不同类别的心理治疗师及其培训途径
心理治疗师法出台以后,允许心理学出身经过系统心理治疗训练的人员在医疗领域从事心理治疗。以此法律为基础,心理治疗师按其培训背景可分为两类,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和医学的心理治疗师;按其专业培训内容也可分为两类,针对成人的心理治疗师和儿童青少年(出生至21岁前)的心理治疗师[1]。
希望成为心理治疗师的人员,必须先在大学学习医学或心理学。医生中获得心理治疗师资格的途径:精神科医生要加心理治疗培训,其他科加心理治疗培训,或各科加儿童心理治疗培训。大学中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在德国,本科学习通常为5年,毕业后得到的学位相当于硕士,大学的学历培养中没有另外的硕士培训)在参加政府认可的培训机构或大学的培训机构的心理治疗职业培训后,方可获得心理治疗师资格。儿童和青少年心理治疗师,教育学背景者也可申请参加培训。不同教育背景人员在分别接受规定的培训课程后通过国家举办的考试可获得心理治疗师资质(如图1所示)。
到2007年德国共有19917名心理治疗师,其中医学背景的心理治疗师4484人,约为所有心理治疗师的25%;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共15433人(其中成人心理治疗师12728人,儿童青少年治疗师2705人)[5]。
2.3 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的培训及国家考试
目前德国共有173家获得政府发放的许可提供心理治疗培训的机构,其中33家在大学内,集中在柏林、海德堡、汉堡等4个城市。现在德国获得联邦心理治疗科学委员会及社会保障委员会认可的心理治疗学派为心理动力学和行为治疗,各培训机构可以在心理动力学、行为治疗中选择一个方向进行系统深入培训。对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师的培训也有严格的规定,其差别在于培训内容偏重在成人或儿童和青少年。全德国现有100所机构做心理动力学培训,73家做认知行为治疗培训。学习认知行为的学生与学习心理动力学的学生其数量比为3∶1[5]。
现在许多人希望参加心理治疗的培训。申请者需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和筛选,例如申请参加精神分析培训者需要经过3次访谈的评估[6],通过者方可参加培训;行为治疗的培训也需要经过2天的考核筛选[5]。因此,进入心理治疗培训者,通常都是心理学系或教育学系毕业生中的优秀者。
对于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的培训分为5个部分。(1)理论部分:培训时间至少600小时;(2)实践培训部分:培训600小时为治疗小时数,另外接受督导150小时;(3)临床实践部分:1800小时,包括在精神病院工作600小时,另外600小时在法定承认的医院或私人开业门诊的实践,在心身医院工作600小时等(通常在医院对住院病人工作1200小时,对门诊病人工作600小时,完成全部实践小时数通常需要1.5年);(4)自我体验部分:120小时;(5)其他理论学习及论文报告等930小时。共培训4200小时[5]。4200小时仅是政府规定的培训时间,在许多高水平培训机构或大学中,对参加培训者的培训要求实际上高于这一标准,精神分析培训所需要的时间比4200小时更长,培训更为严格[67]。按照政府规定,全日制培训需要3年,半脱产培训需要5年才能完成,而实际上要完成各培训机构的培训标准和要求,许多学生需要花费更长时间(完成心理动力学培训平均约需要8.5年,完成认知行为治疗培训平均约需要5年时间)[5]。
学生经正规培训机构培训毕业后,须参加德国联邦国家考试,通过后方可获得心理治疗师执照。考试包括笔试(理论部分)和由3人专家小组进行的面试。笔试内容包括:心理治疗的理论,疾病分类学,对不同疾病的诊断与评估、预防与康复,不同心理治疗学派对疾病的概念化及治疗方法,专业伦理及法律知识等。面试部分由学生现场抽取题目,考试的范围和内容包括:了解既往病史和诊断的能力,分析发病机制、辨别疾病指征及对治疗理论及方法选择的能力,与病人建立关系的能力,把握职业伦理和法律问题的能力等[3]。通过国家考试者,可申请心理治疗师开业许可,得到许可后方可以此为职业。
3 心理治疗系统与管理及质量控制体系
3.1 心理治疗立法及行政管理
德国政府对心理治疗的管理分为联邦政府一级的管理和州政府一级的管理。
联邦一级负责立法及相关规定的修改,执行立法由州一级政府相应机构负责。德意志联邦政府出台的法律法规中与心理治疗密切相关的法律一个是“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和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师法”;另一个是社会保障法,这一法律要求所有联邦公民都需要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包括5类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事故保险、养老金保险、失业保险和老年护理保险[8]。其中涉及心理治疗的保险为医疗保险。
州政府一级的管理,德国各州政府劳动福利部下属的卫生局精神卫生机构负责培训机构的认证工作;较大的州有独立的卫生部负责此方面工作。此外,州一级政府相应的主管部门还具有控制和监督法律实施的作用,社会保障法的执行情况就是由州一级卫生部或劳工福利部进行监督的。
3.2 心理治疗学派的科学许可和保险付费认可
法律授权德国联邦科学顾问委员会负责心理治疗学派的科学许可工作。该委员会下设有心理治疗科学委员会,包括有12名成员,其中6位为心理学和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师,6位为精神科医生。委员会的核心任务是从治疗过程、疗效方面审查心理治疗学派及其治疗方法的科学性[9]。目前,该委员会批准的心理治疗学派有:精神分析治疗和心理动力学治疗(1978年获得批准),行为治疗(1987年获得批准),人本主义心理治疗(2006年获得批准),系统家庭治疗(2008年获得批准)。
心理治疗科学委员会在决定某一心理治疗学派的科学性时,采用多种科学指标进行衡量[9]:该学派对各种心理障碍病因的解释、治疗的理论及科学的实证性研究的证据。最后一项至少需要有三项对不同心理障碍的研究为证据,并且这些研究需要同时符合随机对照、有清楚的治疗过程、采用真实病人的研究及有干预后的随访等条件。
德国的法律认可获得科学委员会科学许可的心理治疗学派进入医疗保险系统,但这不意味着被纳入国家健康保险支付的治疗项目,而获得保险支付需要得到德国联邦社会保障委员会的批准。德国的联邦社会保障委员会在联邦科学委员会批准的心理治疗学派基础上评估该学派的治疗效力。目前,获得这一委员会批准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心理治疗种类仅包括1978年通过的精神分析与心理动力学的心理治疗和1987年通过的认知行为治疗。
3.3心理治疗质量管理与行业协会的作用
3.3.1 心理治疗师行会(Chamber,德文: Kammer)
各州均成立有心理治疗师行会“Chamber”,全国行会由各州行会组成[3]。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在取得心理治疗师的资格后都必须加入心理治疗师行会。心理治疗师行会负责的是心理治疗师本身的质量控制。行会会员必须按时交纳会员费用,并按照规定每年完成一定课时的继续教育学习。
心理治疗师行会对会员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行业的行为规范和伦理法则进行管理,接受患者投诉。各州的心理治疗师行会设立有专门处理违反伦理规范的委员会,有自己聘请的律师。这个专门的委员会的职责是处理相关伦理投诉。心理治疗师行会以此方式保障在各州从事心理治疗的心理治疗师的学术资质和伦理水准。
心理治疗师行会要求其会员遵纪守法。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心理治疗师治疗的患者必须是符合ICD10诊断系统中某种诊断标准的人,或具有诊断标准中某些症状的人。不符合这些条件者,不属于心理治疗的对象。而且按照规定,符合ICD10诊断标准者在不同科室的治疗也有分工。如:重性精神病、药物依赖、重型抑郁等归精神科诊治;焦虑障碍、躯体形式障碍、进食障碍、轻型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人格障碍及各种心身障碍等归心身医学科诊治[1]。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主要在心身医院或科室从事临床工作,或在私人诊所从事临床实践,所接待的病人为后一大类,应按照规定从事心理治疗工作。此外,根据法律,得到执照可以开业的心理治疗师,可以进行心理障碍的诊断,其诊断权如医生一样。但如果病人有器质性病变,必须将其转介给医生。
此外,心理治疗师行会制定有心理治疗师的行为规范和伦理法则,所有会员必须遵守。例如,如果病人有明确的自杀和伤人倾向,治疗师必须向相关部门告知;治疗师不得与病人发生性关系等。如果心理治疗师违反了行会的伦理规范,将面临处罚甚至被吊销开业许可。情况更为严重者将受到法律的惩罚。
3.3.2 法定健康保险医师协会
心理治疗师行会的成员如果私人开业从事心理治疗的话,必须加入该州的Aships(Associations of Statutory Health Insurance Physicians),即各州的法定健康保险医师协会。Aships管理并代表所有开业医师(包括心理治疗师)的利益(特别是私人开业医生的利益)与社会保障系统协调,并获得保险付费[10]。德国联邦的全国性法定健康保险医师行会称为Naships,Naships管理各州Aships的机构,由17个州或地区的Aships组成,负责管理15万医疗从业人员,包括心理治疗师。
各州Aships的委员会与保险公司会按照每个地区人口与心理治疗师的比例,共同决定每个地区需要配备多少开业医生。目前德国的情况为:大城市居民与不分学派或类别的心理治疗师之比大约为2000∶1[11]。心理治疗师只有成为Aships会员,在其管理下,为病人进行的心理治疗服务才能获得保险公司的付费。保险公司将费用付给Aships,再由Aships付钱给私人开业的医生或心理治疗师。由此可以看出,Aships的职能是负责心理治疗师的市场准入和操作性管理。
3.4 社会保障体系及其对心理治疗行业的监控
在德国,患精神疾病的人得到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的治疗可以获得保险支付。目前保险公司仅为心理动力学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付费。法律规定社保必须包括心理治疗,目前保险公司为心理治疗师每个小时的心理治疗服务付费为70欧元~80欧元。以个体门诊治疗为例,心理治疗师必须对接待的每一个病人,完成系统评估和诊断报告,说明自己的治疗计划及方法,并将报告提交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会将报告转给一个独立的资深心理治疗师进行评估;经专家评估合格,申请获准后,心理治疗师给病人进行的心理治疗,才能获得保险公司的付费。保险公司为不同心理治疗学派付费的治疗小时数是不同的,对行为治疗服务通常付费45小时,最大限度付费80小时;精神分析治疗付费通常为160小时,最大限度付费300小时[11]。保险公司以此方式对治疗师的心理治疗服务起到监控作用。
心理治疗服务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获得保险公司的支付,其原因在于当时已有实证研究表明,罹患心理障碍的患者,使用心理治疗服务者消耗的医疗资源明显少于不使用心理治疗服务者。而民众对心理治疗的需求,促使医学领域向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开放,使心理学背景的心理治疗师可以在医学领域从事心理治疗,这使得专业人员缺乏的状况得以缓解。而将心理治疗服务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获得医疗保险的支付,则是民众可以真正使用心理治疗的福音。
弗洛伊德曾经指出:总有一天,社会会形成共识,穷人和富人都能免费享受心理治疗。 来自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Senf教授认为弗洛伊德的话在德国已经很大程度地得到了实现[2]。尽管德国的心理治疗系统及管理体系也存在其自身的问题,但其组织管理框架和发展的思路,仍可以给中国心理治疗的发展以某种启迪。
参考文献
[1]KrauseGirth C.Germany[M]∥Pritz A,ed.Globalized psychotherapy.Vienna,Austria:Facultas Verlagsund Buchhandels AG,2002:134-154.
[2]Senf W.Mental illness and psychotherapy in Germany: History,facts and current structure[C].Presentation on symposium of the German Chinese Academy for Psychotherapy.Stuttgart,Germany,December 4th,2008.
[3]Munz D.Psychotherapist law,professional code of conduct,ethical principles[C].Presentation on symposium of the German Chinese Academy for Psychotherapy.Stuttgart,Germany,December 4th,2008.
[4]波恩精神病患者行动委员会整理编辑.德意志联邦政府专家委员会建议汇编.在联邦政府精神疾病模式计划的基础上实施精神医学及心理治疗/心身治疗领域的照管改革[G].联邦青年、家庭、妇女及卫生部,1988.
[5]Bents H,Kammerer A.Psychotherapy training focusing on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Presentation on symposium of the German Chinese Academy for Psychotherapy.Heidelberg,Germany,December 3rd,2008.
[6]Plnkers T.Training at the Frankfurt Psychoanalytic Institute[C].Presentation on symposium of the German Chinese Academy for Psychotherapy.Frankfurt,Germany,December 2nd,2008.
[8]Lottermann A.Structure of public health system in Germany: The role of the country Baden Wuerttemberg[C].Presentation on symposium of the German Chinese Academy for Psychotherapy.Stuttgart,Germany,December 4th,2008.
[9]Fydrich T.Quality assurance for psychotherapy in Germany[C].Presentation on symposium of the German Chinese Academy for Psychotherapy.Stuttgart,Germany,December 4th,2008.
[10]Clever B.Structure of public health system in Germany: Psychotherapy[C].Presentation on symposium of the German Chinese Academy for Psychotherapy.Stuttgart,Germany,December 4th,2008.
通过举办培训班,提高心理委员的思想认识水平,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了解相关的心理知识,初步掌握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应对措施,熟悉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能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发展自助能力,在日常的工作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与技巧。
班级心理委员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力量,他们生活在学生之中,最容易发现问题,最容易与学生沟通。对他们进行选拔培训,使他们自觉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观察并及时报告同学中存在的异常心理现象,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宿舍、班级、系、学院和社会专业医疗机构的预防与危机干预系统。
二、培训对象
学院各班心理委员
三、组织机构
由心理咨询室制订,联合各系在全院具体组织实施培训工作。